You are on page 1of 166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研究

--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

指導教授:陳國彥 博士

研究生:顏子為 撰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一 月
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研究

--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ve attitude and marital viewpoint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 A study on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Kaohsiung county

研究生:顏子為

指導教授:陳國彥

樹德科技大學

人類性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 Sexuality
Shu-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Human Sexuality

January 2010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

II
IV
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研究

--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

研究生:顏子為 指導教授:陳國彥 博士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日間部四年級學生之愛情態

度與婚姻觀之現況差異情形。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

願意配合學術調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為對象。本研究以自編問卷

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發出 550 份問卷,收回 438 份有效問卷,收

回有效率為 79.6%,研究結果顯示:

壹、不同背景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愛情態度的差異情形

一、日間部四年級男大學生在愛情態度(整體)、情慾愛、遊戲

愛、利他愛高於日間部四年級女大學生。

二、有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整體)
、依

附愛、現實愛高於無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無交往經

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友伴愛高於有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

三、有無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層面無顯著

差異。

V
四、父母婚姻模式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遊戲愛」之認

同度較高於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父母

婚姻模式非常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友伴愛」之認同度

較高於父母婚姻模式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五、無宗教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利他愛高於有宗教的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

貳、不同背景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婚姻觀的差異情形

ㄧ、日間部四年級男大學生在傳統式婚姻觀高於日間部四年級女

大學生;日間部四年級女大學生在不婚婚姻觀高於日間部四年級

男大學生。

二、有無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層面無顯著差

異。

三、目前無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整體)、

不婚婚姻觀較高於目前有交往對象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有

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開放式婚姻觀較高於目前無

交往對象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四、父母婚姻模式非常不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整

體)」
、「開放式婚姻觀」之認同度較高於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

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父母婚姻模式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

VI
生在「不婚婚姻觀」之認同度較高於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的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五、有無宗教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層面無顯著差異。

參、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之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情形

ㄧ、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之愛情態度與婚姻觀有顯著正相關。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供建議做為未來輔導工作與

相關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四年級大學生、愛情態度、婚姻觀

VII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ve attitude and marital viewpoint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 A study on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Kaohsiung county

Postgraduate : Yen,Tzu-Wei Advisor : Dr. Chen,Kuo-Yen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 Sexuality
Shu-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s at know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ove attitudes
and marital viewpoints of the seniors of university in Kaohsiung county under
varied backgroun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 The research approach applied to
this study was the survey method with a questionnaire,targeted at the seniors of
university in Kaohsiung county that volunteered to support the administration .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s . A total of 55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438 questionnaires were responded that show a
returning rate of 79.6% .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Love attitudes of the seniors of university to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


(1) The love attitudes,eros,ludus and agape of 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higher
than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
(2) The love attitudes,mania and pragama of relationship experienced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higher than relationship non-experienced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 the storge of relationship non-experienced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relationship experienced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
(3) Love attitude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have the contact object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who haven't .
(4) The ludus of the good pattern of parents's marriage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e very good pattern of parents's marriage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 the storge of the very good pattern of parents's marriage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e good pattern of parents's
marriage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
(5)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out religion are higher than who have
religion .

VIII
2. Marital viewpoints of the seniors of university to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
(1) The traditional marital viewpoints of 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higher than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 the non-marriage marital viewpoints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higher than 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
(2) Marital viewpoints of relationship experienced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relationship non-experienced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
(3) The marital viewpoints and non-marriage marital viewpoints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haven't the contact object are higher than who have the
contact object ; the modern marital viewpoints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have the contact object are higher than who haven't the contact object .
(4) The marital viewpoints and modern marital viewpoints of the very bad pattern
of parents's marriage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e very good
pattern of parents's marriage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 the non-marriage
marital viewpoints of the good pattern of parents's marriage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e very good pattern of parents's marriage of
the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
(5) Marital viewpoints of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have religion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who haven't .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ttitude and marital viewpoints of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
(1) Love attitude of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positive
marital viewpoints .

Finally,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of guidance to establish love relationships


were discussed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ere proposed .

Keyword :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 love attitude ; marital viewpoints

IX
誌 謝

研究所這兩年多來,想都沒想過,我竟然完成了論文,在口試通

過的那一秒,我整個人瞬間空白掉了,回想起在性學所的一切,真的

令人很懷念,每一刻流轉的瞬間,都是感動。

首先,我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陳國彥老師,謝謝您協助我

完成畢業論文,且跟你的相處時間實在很短暫,也很開心每次與你的

面談,你的笑容及包容,都是讓我完成論文的動力,因為跟你相處不

會感受到壓力,反而有種爸爸叮嚀關心小孩的感覺,謝謝你。再來我

要感謝的是,我的口試委員林燕卿教授與黃文三教授,謝謝你們以淵

博的學識和累積無數的經驗指導我的論文,每個字句對我來說彌足珍

貴,讓我在每一次的修正中,讓論文的品質更提升,謝謝你們。

感謝所上的每一位老師、同學、諮商中心主任-郭洪國雄老師、

校長秘書-李雅慧老師、課指組-黃弘州組長及澎科大的三位教授,

謝謝你們的指導與陪伴,也謝謝上天賜予我生命中與你們的美麗邂

逅,要謝謝的人還太多太多了,不能一一細數。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家人及女友的家人,謝謝你們的祝福,我

才能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女友-芊珣,謝謝妳在

這無數個日子的細心照料與陪伴,我愛妳,我會把妳娶回家的^^

子為 謹誌 2010

X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0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00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00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06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008


第一節 愛情態度理論及相關研究------------- 008

第二節 婚姻觀理論及相關研究--------------- 030

第三節 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探討------------- 0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0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0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0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0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058

第五節 資料分析--------------------------- 067

第六節 研究流程--------------------------- 068

XI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070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070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愛情態度、婚姻觀之差異分析

----------------------------------- 072

第三節 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相關之研究--------- 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2


第一節 結論------------------------------- 122

第二節 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34
中文部分---------------------------------- 134

英文部分---------------------------------- 140

附錄------------------------------------ 145
附錄一--------------------------------------- 145

附錄二--------------------------------------- 149

XII
表次

表 2-1-1 國外學者對愛情的定義----------------------- 010

表 2-2-1 各個不同民族的婚姻型態--------------------- 036

表 2-2-2 舊式合約與新式合約比較--------------------- 037

表 2-2-3 單身的原因--------------------------------- 039

表 2-3-1 同質性擇偶與婚嫁的因素--------------------- 042

表 3-2-1 背景變項分析------------------------------- 056

表 3-4-1 專家效度名單------------------------------- 060

表 3-4-2 愛情態度層面信效度分析表------------------- 061

表 3-4-3 婚姻觀層面信效度分析表--------------------- 065

表 4-2-1 性別對愛情態度之差異情形------------------- 075

表 4-2-2 交往經驗對愛情態度之差異情形--------------- 080

表 4-2-3 交往對象對愛情態度之差異情形--------------- 084

表 4-2-4 父母婚姻的模式對愛情態度之差異情形--------- 088

表 4-2-5 宗教對愛情態度之差異情形------------------- 092

表 4-2-6 不同背景變項的日間部四年級學生對愛情態度差異

分析綜合----------------------------------- 098

表 4-2-7 性別對婚姻觀之差異情形--------------------- 101

XIII
表 4-2-8 交往經驗對婚姻觀之差異情形----------------- 103

表 4-2-9 交往對象對婚姻觀之差異情形----------------- 106

表 4-2-10 父母婚姻的模式對婚姻觀之差異情形---------- 108

表 4-2-11 宗教對婚姻觀之差異情形-------------------- 111

表 4-2-12 不同背景變項的日間部四年級學生對婚姻觀差異

分析綜合---------------------------------- 117

表 4-3-1 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情形----------------- 121

XIV
圖次

圖 2-1-1 Sternberg 愛情三角論理論圖----------------- 016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047

圖 3-6-1 研究流程圖--------------------------------- 069

XV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論述本研究的動機緣起及主要目的等項。在此,共有五

節:第一節說明研究此主題的動機;第二節說明並訂定研究目的;第

三節說明並訂定研究問題;第四節說明研究名詞釋義;第五節說明研

究範圍與限制等。茲分別闡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進入大學時,大家常會耳熟能詳的聽到一句話「大學的必修三

學分:愛情、學業、社團」
,相信每位同學包括我在內,應該都有聽說

過。愛情,是不能強求、勉強的;愛情,可讓人神魂顛倒、無法自拔、

刻骨銘心…等等。愛情這門令人渴望、愛慕的學分,好比俗諺所說:
「愛

情不曾降臨的人,他的人生就白活了。」可見一段好的愛情對個人來

說是個極為重要的課題之一。愛情就像酒,有濃、有烈、也有清、淡

之分,你追求的是那一種?此為我的研究動機一。

研究者正面臨著同儕紅色炸彈的轟炸,喜帖不斷地接踵而來,隨

著年齡的增長,成婚者也越趨越多,但是,有些卻遲遲不結婚,反倒

是全心投注於事業、工作中,甚至選擇不婚,以上研究者所遇到友人

種種不同婚姻觀的看法,激盪出研究者想就其不同的婚姻觀來做探

討,此為我的研究動機二。

1
有句話說: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是真的嗎?以我本身的觀感

而言,這句話代表著許多人對於愛情與婚姻抱持著存在的悲觀態度,

如:兩方一旦結了婚即將會失去之前所有的愛情。儘管如此,實際上

婚姻並不是愛情的墳墓那樣極端,要是婚姻能夠摧毀夫妻之間的愛

情,那這就證明他們的愛情不是純真的、是不成熟的。愛情不是兩人

一時的樂趣,婚姻也不是暫時的角色,所以追求婚姻生活的人要意識

到兩人結婚的真正原因:到底是兩人彼此相愛而結婚,還是誤打誤撞

只為了嘗試新的生活模式…等等。這顯示出培養良好的愛情態度與婚

姻觀,實在是刻不容緩的議題,此為我的研究動機三。

又次,透過報章媒體,可聽聞在大學中,有不少的感情事件、愛

情糾紛,輕則爭執、吵架,重則可至情殺、潑硫酸、動粗…等等,甚

至還有很多讓女生懷孕、未婚生子、墮胎,這些事件層出不窮。根據

上述,大學生在愛情及婚姻的看法上,是否還維持著保守、傳統,或

是已跳脫了這舊有的觀念呢?這議題仍有值得探討的空間。卓紋君

(2004)認為個人之愛情態度與其戀愛經驗和婚姻狀態等變項的分

析,對於感情輔導實務方面能提供具體的訊息,是頗具意義的研究課

題,此為我的研究動機四。

此外,在實證研究方面,王慶福、林幸台與張德榮(1996)以自

編之愛情觀量表,探討281位固定交往階段大學生之愛情態度及愛情關

2
係,典型相關的分析結果指出,愛情態度共可以解釋愛情關係及關係

適應總變量的25.9%,顯示對愛情關係的發展與適應而言,愛情態度

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變項,由此可知,了解不同大學生之愛情態度是未

來愛情研究的重要方向之ㄧ(黃可欣,2007),此為我的研究動機五。

本篇研究主要為探討大學四年級學生的愛情態度及婚姻觀;因大

部份的大學生正值開始接觸愛情的年齡,可能在面對愛情的問題時,

感到手足無措甚至無助;而學校的諮商中心也常輔導對愛情方面有所

困擾的學生,希望能夠在學生面臨問題時給予一些協助,故此篇研究

可提供給各大專院校的諮商中心作為一項參考依據。研究中的各個變

項可能是影響學生愛情態度及婚姻觀的因素之一,然而,大學四年級

的學生即將畢業踏入社會,在愛情態度方面,可能因在大學生活中經

過了三年多而有所謂的基本雛形。輔導單位可從變項中更瞭解學生對

於處理愛情問題時的心理層面,進而得到可能的解決方案,對於日後

大專院校的諮商單位輔導大學生時能夠更有方向與著力點。

另外,本研究在婚姻觀的研究層面,亦可提供給婚姻諮商單位作

一參考,因婚姻觀的形成並不一定在婚姻關係成立後才產生,可能在

大學生活期間對於愛情的態度就已有所影響,而本研究在其中一個變

項中有提及,父母婚姻模式可能影響自我本身的婚姻觀,所以在本研

究中,可能影響婚姻觀的變項,皆可以作為婚姻諮商的參考依據。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茲提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壹、瞭解大學生對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現況。

貳、瞭解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類型之關聯情形。

参、比較不同背景的大學生之愛情態度及其婚姻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為何。綜合上

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及國內外相關文獻,茲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壹、瞭解不同大學生背景變項、愛情態度及婚姻觀的分佈情況?

貳、瞭解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是否有關聯?

參、不同背景的大學生在之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上有何不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大學生

本研究之「大學生」指目前就讀於大專院校之日間部四年級的大

學生。

貳、愛情態度

本研究之愛情態度,採用 Lee(1976)愛情的類型,認為愛情的

態度是不同種類的意識型態。故本研究之愛情態度,採用 Lee 經由文

獻收集和調查訪談的兩階段研究中,認為愛情的態度分為六種類型,

為:
「情慾之愛(eros)」
、「遊戲之愛(ludus)」
、「友伴之愛(storge)」

「依附之愛(mania)」
、「現實之愛(pragma)
」及「利他之愛(agape)」

在研究者自編的「愛情態度層面」問卷所得分數代表,包括「情慾之

愛」
、「遊戲之愛」
、「友伴之愛」、
「依附之愛」、「現實之愛」及「利他

之愛」等五個因素指標。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層面問卷上

填答之情形,獲得分愈高者,則代表其愛情態度的程度較高;得分低

者反之。

5
參、婚姻觀

本研究之婚姻觀採用張春興(1989)對觀的定義:
「觀」者,即指

意識。即個人與環境互動所得經驗的總體;意指個人長期經驗的累積,

也可指對某事物所獲得的認知。故本研究之婚姻觀,依據文獻資料,

整理鄭慧玲、彭懷真對婚姻觀的類型,研究者將婚姻觀分為:傳統式

婚姻觀、開放式婚姻觀、不婚。在研究者自編的「婚姻觀層面」問卷

所得分數代表,包括「傳統式婚姻觀」、「開放式婚姻觀」及「不婚婚

姻觀」等三個因素指標。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層面問卷上填

答之情形,獲得分愈高者,則代表其婚姻觀的程度較高;得分低者反

之。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分為三部份作說明,分別為:壹、研究地區;貳、研究對象;

參、研究限制,茲說明如下:

壹、研究地區

本研究係以高雄縣為主。

貳、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四年級的日間部大學生為主要研究

對象。

6
參、研究限制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四年級的日間部大學生為研究樣

本,主要選擇日間部學生原因是,日間部較夜間部在校率高,也

有比較多的機會跟同學相處;年齡差距方面日間部較夜間部平均;

另外,會選擇四年級大學生原因是,在交往的經驗及對愛情的態

度,會有較多的經歷,在適婚年齡上比起一、二、三年級的大學

生更為接近,故以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為主要研究樣本。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再以統計分析做量化考驗,未加入質

性研究的訪談,由此可得知研究結果為高雄縣某科技大學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的普遍趨勢,難以單獨對個人做有深度的剖析與探

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常言道「愛情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愛情如火,玩火者必

自焚」
。可見愛情對我們自身的影響力相當之大。愛情在我們生命中,

佔了一個極大的位置,對於任何人,都需面對及學習這門愛情的課程,

但在這課程中,如何應對、維持、把關,即是一個重大的學問了。愛

情沒有標準模式,不是達到某個標準才是好的,達不到就是不好的,

能否樂在其中,完全在於個人。聽一聽別人是怎麼說的,男人有什麼

看法,女人又有什麼看法,看過、聽過之後,說不定你也會有一套新

的看法,陪伴你迎接新的人生(楊明,1995)

全章共分為三節做探討,第一節「愛情態度理論及相關研究」
,主

要先瞭解愛情態度之意義,整理愛情理論的發展與相關研究,藉以了

解愛情態度之相關概念;第二節「婚姻觀理論及相關研究」
,探討婚姻

觀之意涵,並回顧婚姻觀之相關研究;第三節「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

探討」,統整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關聯。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愛情態度理論及相關研究

本節分成四部份:壹、探討愛的定義;貳、愛情理論發展;參、

愛情量表;肆、愛情態度的相關研究。茲分別敘述如下:

8
壹、愛的定義

吳靜吉(1981)根據一些心理學家所收集的資料,認為所謂的愛,

包括下列三個共同因素:

一、愛是沒有理由的,因為愛就是愛

二、愛可以克服一切,愛的力量是無可比擬的。

三、愛是佔有,愛是愛他一個人。

陳美惠(2002)認為中譯為「愛」的英文單字「LOVE」
,可拆解成

四個字母:

L:代表「Listen」
(傾聽)
:傾聽的愛就是無條件,無偏見,傾聽對方

的。

O:代表「Overlook」
(寬恕)
:寬恕的愛就是仁慈對待,寬恕對方的缺

點與錯誤,並找出對方的優點與長處。

V:代表「Voice」
(說出來):聲音的愛就是要經常表達欣賞與感激,

真誠的鼓勵,悅耳的讚美。

E:代表「Effort」
(努力與付出)
:努力的愛需要不斷努力,付出更多

的時間,去灌溉屬於愛的良田。

當我們提及愛的本質時,大文豪托爾斯泰說過一句名言-「不要

吝惜付出愛」
。意指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你應該要為了他不惜付出

你的一切。而所謂的付出,不單單是物質層面,而是也包括精神層面

9
的。

以下將整理出國外學者對愛情的定義,不難發現沒有任何一項定

義能代表其全部的內涵,由此可知,愛情是多面向的。如表 2-1-1 所

示:

表 2-1-1 國外學者對愛情的定義

學者(年代) 愛情的定義

Formm(1956) 指出愛的最高境界為:責任、關懷、知識與尊敬。

Reiss(1960) 愛情發展有四個階段:
(1)形成契合;(2)自我揭

露;
(3)相互依賴;(4)性格上親密需求的滿足。

Rubin(1970) 愛情的三個組成成分是:
(1)關懷;
(2)依附;
(3)

親密。

Hanzan & 成年人的愛情分為兩種類型:
(1)安全依附型;
(2)

Shaver(1987) 不安全依附型:焦慮、矛盾型,也可稱為逃避型。

Lewis(1994) 愛情必須是無私的及利他的。

Collins 和 愛情是自發性及對稱的,在愛情中的兩方是彼此依

Read(1994) 附的,這種愛情關係中雙方互惠式的依附,強烈而

密集。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0
Formm(1956)為了劃清一般人對於愛的看法、思想的混淆,特別

指出愛的最高境界為:責任、關懷、知識與尊敬。對於所愛的人,表

示了高度的關懷,關懷他(她)遠勝於對自己的關切,是愛到極處的

具體表現。尊敬意味了對所愛的人,一種完全的接納。他同時以為關

懷、責任與尊敬,都建造在能和、能行的基礎上。否則愛只是一場幻

夢(彭駕騂,1994)。

Rubin(1970)可以說是研究愛情的初步,認為愛情是可被測量的

獨立概念,是一個人對特定他人所持的一種態度(Attitude)
。之後建

立了愛情量表與喜歡量表。述說了愛情和喜歡是不同的,愛情的三個

組成成分是:
(1)關懷(Caring);
(2)依附(Attachment);
(3)親

密(Intimacy)
。喜歡也有三個組成成分是:
(1)對另一方有利的評價

(Admiration);
(2)尊敬(Respect);
(3)覺得與另一方有相似

(Similarity)。

Collins 和 Read(1994)認為愛情是自發性的(Voluntary)
、對

稱的(Symmetrical),在愛情中的兩方是彼此依附的,這種愛情關係

中雙方互惠式的依附,強烈而密集。Lewis(1994)認為必須是無私的

及利他的。

Reiss(1960)
「愛情發展車輪論」所提的愛情發展四個階段分別

是(引自張志成,2004):

11
第一階段,形成契合(Rapport)
:墜入愛河的第一階段是對另一

人感覺舒坦,使彼此心情放鬆、身心舒暢,彼此了解且易於溝通;若

兩人的社會背景、個人經驗和基本價值觀愈相近,則兩個人之間建立

和諧關係的機會愈大,愈能順利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自我揭露(Self-revelation)
:雙方願意分享較私人

的話題,如期望、欲望等。

第三階段,相互依賴(Mutual dependency)
:雙方彼此表露自己

更私密的部分,兩人之間的聯結更相互依賴,導致更大的需求滿足,

這就是愛情如何依「轉動的輪子」被強化的。

第四階段,性格上親密需求的滿足(Personality need

fulfillment)
:自己覺得自身的需求需要被滿足外,也會如此對對方,

進而信任、了解並支持他(蔡文輝,2003)。

Reiss 的愛情發展四個階段論中,每一個階段都是循序漸進的發

展,當一個階段漸漸成熟之後才會步入下一個階段,當車輪旋轉方向

為順時針時,表示愛情的發展是正向的發展,車輪旋轉越多圈,表示

雙方的愛情關係越好也越成熟;反之,若遇阻礙,則逆時針旋轉,這

時愛情的發展是負向的,且有可能導致分手。

Hanzan 和 Shaver(1987)將成年人的愛情分為兩種類型:
(1)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2)不安全依附型:焦慮、矛盾

12
型(Insecure attachment anxious and avoidance)
,也可稱為逃避

型。

究竟愛到底是什麼?一、愛固然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可是,既

然它是誰都要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們似乎應該盡可能的,對它多一分

了解。二、正因為愛對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很難找出一

個大家對「愛」能夠接受的看法。三、許多專家學者對愛的內涵、要

素與愛和人類需求相關的研究,都有助於我們對愛的進一步認識。四、

喜歡不等於愛,迷戀更不等於愛,此中錯綜複雜的關係,值得我們進

一步研究(彭駕騂,1994)

綜合上述有關愛的定義,可發現愛是一種傾聽、寬恕、責任、關

懷、尊重、包容…等多面向的,需兩方用心經營灌溉,才能得到愛中

的甜美果實。其實愛情是複雜與多面的,決不是因為它的稀有,而是

因為它的普遍,不分男女老少,人人皆可擁有愛情的經驗,而這種經

驗卻是又與他人不同的。在愛情的過程中的確有它迷人之處,並擁有

它神奇的力量存在。

13
貳、愛情理論發展

國內關於愛情理論的研究,目前還很缺乏,資料的蒐集方面多以

西方的為主。本研究所談到的愛情理論將以 Sternberg(1986)的「愛

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及 Lee(1976)的「愛

情色輪論(Color Circle of Loving)」來做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Sternberg 的「愛情三角理論」

在國內外有關愛情方面的研究,較常提及也較為著名的是

Sternberg(1986)所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此理論認為,愛情皆

由三個要素所構成: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決定/承諾

(Decision/Commitment)
。愛情三元素的分析如下:

(一)親密

近年來,研究家庭的學者從關係的角度來界定「親密」
,廣義

的說,
「親密關係」是指人際關係中一種親近的情感關係,它可能

存在於夫妻、手足、親子和朋友等人際關係之中(王純娟,2001)

然而親密有以下十個特點:
(1)對自己所愛的人給予幸福和慾望;

(2)和自己所愛的人體驗到幸福;
(3)對自己所愛的人給予高度

尊重;
(4)在需要的時候可以依賴自己所愛的人;
(5)相互了解;

(6)分享自我和所擁有的一切;(7)接受情感層面的支持;(8)

給予情感層面上的支持;
(9)親密的對話;
(10)在生命中珍視自

14
己所愛的人。親密感會隨著男女的交往而逐漸降低。

親密感表現出的行為有以下五個特點:
(1)溝通內心的感覺;

(2)增進幸福;
(3)分享財富與時間;
(4)表達內心的感受;
(5)

提供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援。親密成分適用的範圍極廣,可用於

家人、好友與情人,而激情與承諾則是有選擇性的對象,故範圍

較小。

(二)激情

強烈的正面及負面的感情、性慾與各項的社會需求,這是屬

於愛情的動機成分。激情包括與他人結合的慾望、性行為上的需

要,其他如自我重視、培養友好關係、互相援助、優越感、服從

和自我實現等等,也會促成激情的經驗。激情無法一直持續的,

它會隨著交往時間的延伸而降低。激情在行為上的表現有:
(1)

親吻;(2)擁抱;
(3)凝視;(4)撫摸和;(5)做愛。

(三)決定/承諾

短程與長程之企圖維持親近關係的決心,這是屬於愛情的認

知成分。短期而言,就是決定愛上確定的一個人。長期而言,就

是承諾要維繫這樣的愛情,這兩點並不一定要同時出現,一個人

可以決定愛一個人,但是並沒有承諾長久永遠的愛。決定/承諾會

促使愛情關係持續長久。決定/承諾在行為上的表現有:
(1)發誓;

15
(2)忠貞;
(3)共渡難關;(4)訂婚和;(5)結婚。

Sternberg 認為愛情的三個要素-「親密(Intimacy)」
、「激

情(Passion)
」、「決定/承諾(Decision/Commitment)
」分別代

表著愛情的感覺層面、動力層面及認知層面。這三個層面可以組

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積代表愛情關係。因為包含的愛情成

分不同,所組成的三角形呈現出不一樣的形狀。此外三個要素互

相影響和混合,排列組合出八種愛情的類型(見圖 2-1-1),分

析如下:

喜歡
(親密)

浪漫之愛 友伴之愛
(親密+激情) (親密+決定/承諾)

完美之愛
(親密+激情+共同/承諾)

迷戀 癡愛 空愛
(激情) (激情+決定/承諾) (決定/承諾)

圖 2-1-1:Sternberg 愛情三角論理論圖

資料來源:《高職學生愛情態度研究(頁 18)
,》董福強(2004)。國

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16
(一)無愛(Non love)
:無包含以上三個要素,屬於無交情的點

頭之交關係。

(二)喜歡(Liking)
:只有「親密」一個要素,是一般友誼所呈

現的親近與熱誠相待的感受。

(三)迷戀(Infatuated)
:只有「激情」一個要素,屬於一見鍾

情、單相思或理想化的愛情,這樣的愛情類型,來的很快,消失

的也很快,無法保持很長久的關係。

(四)空愛(Empty love)
:只有「決定/承諾」一個要素,例如:

媒妁之言的婚姻即是。

上述之四種愛情的類型:無愛、喜歡、迷戀及空愛,只包含

一個要素或完全不包含任一個要素所組成。

(五)浪漫之愛(Romantic love):包含「親密」和「激情」兩

個要素,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式的愛情類型。

(六)友伴之愛(Companionate love)
:包含「親密」和「決定

/承諾」兩個要素,此種愛情類型少了激情的要素,較少有轟轟烈

烈的感覺。

(七)痴愛(Fatuous love):包含「激情」和「決定/承諾」兩

個要素,此種愛情類型少了親密的要素,所以穩定性相對不足,

激情容易消退,導致兩人關係不太能持久。

17
(八)完美之愛(Consummate love)
:包含「親密」、「激情」和

「決定/承諾」全部要素。此種愛情類型為大家所期盼,也較難達

成的一個理想、完美式的愛情。

上述之四種愛情的類型:浪漫之愛、友伴之愛、痴愛及完美

之愛,是由兩種要素或全部要素相互影響所組合而成的。

王慶福(1995)將大學生歸類為無愛、喜歡、迷戀、空愛、

友伴愛、浪漫愛、昏庸之愛、完全之愛等八種愛情關係型態。

杜仲傑(1990)以 Sternberg 的愛情三角理論為基礎,其中

親密成份是以深度訪談的方式來建立量表之題項,因素分析結

果:對情人的親密內容分為「了解、體諒、支持」
、「尊重、接纳、

認同對方」、「溝通與自我坦露」及「時空與空間關係上的親近」

四個要素。此量表為包括愛情中激情與承諾的部分。

二、Lee 的「愛情色輪論」

加拿大學者 Lee(1976)指出「我愛你」一句簡單的話,在

面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意義。故此 Lee 從 1973 年開始收集有

關「愛情」的相關文章。Lee 在閱讀這些文獻時,將有關於愛情

本質的敘述、描述給記錄下來,一共收集到了四千多個有關愛情

的描述,接著區分出真愛與否的特徵,分為十五個愛情的特性。

18
然而 Lee 從這之中,得出與愛情相關的六種愛情態度。由於

「愛情」在英語中僅只有「Love」一詞表示,因此 Lee 將這六種

愛情態度的類型用拉丁語來命名,提出愛情色輪論(Color

Circle of Loving)。Lee 經由文獻收集和調查訪談的兩階段研究

中,認為愛情態度分為六種類型,為:「情慾之愛(Eros)」
、「遊

戲之愛(Ludus)」
、「友伴之愛(Storge)」
、「依附之愛(Mania)」、

「現實之愛(Pragma)
」及「利他之愛(Agape)」

此六種愛情態度類型,分別敘述如下:

(一)情慾之愛(Eros):也稱為浪漫型、熱烈型的愛。情慾之

愛者著重在外表的吸引,也較容易產生性關係及一見鍾情式的愛

情類型。

(二)遊戲之愛(Ludus):視自己為情場上的高手,自我意識較

強,不願被愛情所綑綁,把愛看成是尋歡,逢場作戲,常更換對

象,且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這類型的愛是只想享樂而逃避任

何承諾的愛,它的特徵是無牽無絆、追求新鮮,希望花最少的代

價,謀求一時最大的快樂(彭駕騂,1994)。

(三)友伴之愛(Storge)
:愛情是由朋友做起的,交往的過程

是一種細水長流型、穩定型的愛。例如:青梅竹馬般式的愛情。

19
彭駕騂(1994)述說友伴型的愛,另外一些特色是:

1、它是相互支持、提攜、滿足與成長。

2、彼此之間,經過了一個相當長時期的了解與適應,也就

對對方有更大的信心。

3、他們往往是同學、同事、鄰居、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很

久以來,因為很長的相處時間,彼此早就建立了深厚的情意

和了解,可以分享內心深處的秘密,所以在不知不覺之間,

才驀然發現原來已經相愛很久了。

4、友伴式的愛,以友情為愛的根基,縱然一旦分手,他們

還可能維持很好的朋友關係。

5、即使相處時發現了愛的裂痕,也往往坦然面對事實,透

過溝通,謀求更好的適應。

(四)依附之愛(Mania):也稱為神經質、佔有型的愛。此種愛

情類型具情慾之愛及遊戲之愛。對自己伴侶的情感需求非常大,

有超強烈的佔有慾、依賴感及妒忌、敏感的心。

(五)現實之愛(Pragma)
:也稱為有計畫、理智型的愛。此種

愛情類型具遊戲之愛及友伴之愛。在現實的考量上,會選擇最合

乎自己條件的情人。在交往的過程中,會不斷的輔佐情人,達到

了他的標準,也增加到了他的價值,就會繼續對這份感情保持忠

20
心,並且將之視為「愛」。相反地,他感受到不值得,立即就會

提出分手。這類型的愛會考慮到對方的現實條件,並讓自己的酬

賞增加且減少付出的愛情。

(六)利他之愛(Agape):也稱為無私型、犧牲奉獻型的愛。此

種愛情類型具情慾之愛及友伴之愛。各個層面上,深情又堅定,

以對方為中心考量,是伴侶型的昇華,樂於自我犧牲,不求任何

回報。

綜合兩種不同理論比較後可看出,Lee(1976)之愛情態度理

論乃是藉由大量文獻蒐集,經由實際訪談並探討分析伴侶間愛情

的經驗,方提出結構完整之愛情態度理論。此外,該理論整合了

其他的愛情理論,亦獲得許多學者實證研究的支持(吳昭儀,

2003;Cho & Cross, 1995;Hendrick & Hendrick, 1986;

Masuda,2003;Kanemasa,Taniguchi & Daibo, 2004)。

美國心理學家 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根據 Lee(1976)

的愛情理論編製一量表,內容包括:情慾之愛、遊戲之愛、友伴

之愛、依附之愛、現實之愛、利他之愛。Hendrick 和 Hendrick

在(1986)對大學生做愛情類型的施測,統計方法採用因素分析

法來驗證愛情中是否有 Lee 的六種愛情態度類型,結果證實得到

了上述所說的六項愛情類型。此外,許多研究有關愛情的學者們,

21
不斷地採用 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的愛情態度量表,這

也顯示出此量表在研究愛情方面已成了重要的測量工具。國內亦

有研究者,如張文雄(1993);林宜旻(1994);魏延華(2000)

使用此量表。

張文雄(1993)針對大學生的愛情類型探討指出,大學男生

比女生更傾向於「奉獻之愛」
、「情慾之愛」及「遊戲之愛」
,且男

生比女生更羅曼蒂克,反之女生則傾向於「現實之愛」及「友伴

之愛」。

王慶福等人(1996)根據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固定交往階

段者,不會採「遊戲之愛」
,而是較傾向於「奉獻之愛」。

董福強(2004)在高職學生愛情態度研究碩士論文中,修訂

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的愛情態度量表(Love Attitudes

Scale)
,探討高職學生其在個人因素(年級、性別)
、個人戀愛經

驗(戀愛次數、目前是否戀愛、戀愛持續時間)
、及父母感情狀況

(很好、好、不好、很不好)的差異情形。研究結果顯示,高職

女生的愛情態度較傾向於現實之愛。高職男生的愛情態度較女生

較傾向於情慾之愛、遊戲之愛、友伴之愛、依附愛及利他之愛;

且無戀愛經驗者比有戀愛經驗者,較傾向於友伴之愛。

高宜君(2008)在南部某科技大學生愛情態度與情歌認同之

22
相關研究碩士論文中,採取 John Alan Lee 的愛情態度量表,以

及郭洪國雄對情歌認同的六種類型分類,自編情歌認同量表問

卷,探討其愛情態度與情歌認同兩者之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

男大學生在情慾之愛、遊戲之愛、友伴愛高於女大學生;女大學

生在依附愛、利他愛高於男大學生。

參、愛情量表

Rubin(1970)對愛情作科學的實證研究是有關愛情研究的重要里

程碑。Rubin認為:「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獨立概念,它可視為一個人

對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態度(Multifaceted attitude)。」他從文學著

作、普通常識及人際吸引的文獻中,尋找擬定敘述愛情的題目,經過

項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驗而建立「愛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

歡量表」(Liking scale)。Rubin研究愛和喜歡兩者之間的相同與差

異性,發展出兩種量表,並開啟了愛情的科學研究之門。

以下介紹近年來國內被採用的二種愛情研究工具,茲分述如下:

一、愛情態度量表

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根據Lee的六種愛情態度類

型,編製成愛情態度量表。本量表共有六個面向,每一個面向代

表一種愛情態度,分別有七題來測驗,共計42題。採Likert五點

23
量尺計分方法。

國內對於愛情的研究,採用本量表的有張文雄(1993)採用

該量表測量我國大學生的愛情觀;魏延華(2000)修改量表內的

某些題目,探討高中女生閱讀少女愛情漫畫與愛情態度的關聯;

沈利君(2001)針對台北縣市國中學生愛情態度進行問卷調查;

李怡玲(2002)針對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進行問卷調查;吳

昭儀(2003)針對台北縣、市公私立大學、獨立學院的大一到大

四的男女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二、愛情的三角理論量表

Sternberg(1986)愛情三角理論量表,本量表包括三個因素:

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決定/承諾

(Decision/Commitment)。每一個因素有15題,共計45題。採

Likert五點量尺計分方法。國內針對於愛情的研究,採用本量表

的有王慶福(1994)對大學生的愛情關係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探討;

杜仲傑(1990)採用Sternberg的愛情三角理論模式,對親情、友

情及愛情中的親密(Intimacy)成份作探索性的研究;及劉慧琪

(2001),測知三位高職女學生的愛情類型,並進行質性研究。

24
綜合以上二種愛情量表,發現本研究如以愛情態度量表

(Love Attitudes Scale)來探討六種不同的愛情態度,較能貼

近本研究主題。Hendrick & Hendrick的愛情態度量表 (Love

Attitudes Scale)最能反應出Lee的愛情態度理論,而且能包容

其他理論的特性。故本研究決定參考Hendrick 和 Hendrick的愛

情態度量表(Love Attitudes Scale),以自編問卷作為本研究

的測量工具。

肆、愛情態度的相關研究

綜觀現有的愛情態度相關文獻與研究,有的探討愛情歷程以了解

愛情的發展過程,如:卓紋君(2000)探討愛情的歷程,卓紋君、林

芸欣(2003)則將研究重點放在單戀者的單戀歷程上;有的探討原生

家庭經驗及依附關係對愛情的影響,如張令恬(1999)及吳昭儀(200

3);有些探討愛情態度、情緒經驗及關係滿意度等變項的關係,如:

林宜旻與陳皎眉(1995)探討愛情態度、嫉妒與關係滿意度間的關係、

楊茜如(2000)探討大學生在愛情態度、兩性關係與性別角色特質的

關聯、李怡玲(2002)探討高中生愛情態度與自尊的關聯;有的則研

究愛情的理論並試圖探討愛情的內涵及研究方向,如:卓紋君(1998)。

綜合上述愛情態度的研究,學者們均試圖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個體

對愛情歷程中的認知、情緒及行為等表現。由此可發現,愛情是個多

25
面向的向度。以下將聚焦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分析探討如下:

一、愛情態度與性別

王慶福等(1996)採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愛情態

度量表(Love Attitudes Scale)對大學生愛情類型探討指出:

大學男生比女生更傾向於「奉獻之愛」、「情慾之愛」與「遊戲

之愛」,且男生對愛情比女生更為羅曼蒂克;而女生則偏向於「現

實之愛」與「友情之愛」。

Woll(1989)對88位受試者所作的測驗中,發現在「情慾之

愛」態度上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的分數顯著高於女性。他並

且提出,愛情態度在不同樣本的性別上的差異不明顯。

二、愛情態度與年齡

Hendrick 和 Hendrick(1984,1986,1988)以自己的愛情態

度量表測量邁阿密大學學生後也發現,年齡對於六種愛情態度並

無影響。Hendrick & Hendrick指出,這可能因為樣本只有大

一、大二的學生, 沒有明顯的年齡差距。

Woll(1989)對88位受試者所作的測驗中,儘管樣本年齡的

分布在18歲到50歲,年齡的標準差為3.32年(SD=3.32),但研究

結果顯示,六種愛情態度與年齡並無相關。結果與Hendrick 和

26
Hendrick之前對邁阿密大學學生的研究結果一致。

林宜旻(1994)依據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愛情態

度量表(Love Attitudes Scale)來研究國內18-35歲情侶間的愛

情類型、忌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發現:年齡越高,「佔

有之愛」態度的得分越低。

三、愛情態度與宗教信仰

Hendrick 和 Hendrick在自己的研究中並未採用宗教信仰

作為變項。到目前為止,對於愛情態度的研究,無人採用其為變

項,分析其差異性。但Hendrick 和 Hendrick(1988)以自己的

愛情態度量表所做的研究中,提到以後愛情態度的相關研究, 宗

教信仰會是一顯著而且有意義的變項之一。

四、愛情態度與目前戀愛狀況

王慶福等(1996)採用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愛情

態度量表(Love Attitudes Scale)來調查我國大學生的愛情態

度,其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未戀愛的較正在戀愛的更傾向「遊戲

之愛」的態度。目前正在戀愛者較傾向於「情慾之愛」的態度與

「奉獻之愛」的態度。而且在固定交往階段者,不採取「遊戲之

愛」的態度,較傾向於「奉獻之愛」的態度。

Hendrick 和 Hendrick以自己的愛情態度量表在兩次問卷

27
測量中(1986,1988)都發現,目前戀愛中的受訪者比沒有戀愛

中的受訪者,更具有「情慾之愛」、「友伴之愛」、「佔有之愛」、

「奉獻之愛」的態度,而不具有「遊戲之愛」的態度。

五、愛情態度與戀愛經驗

林宜旻(1994)依據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愛情態

度量表 (Love Attitudes Scale)來研究國內18-35歲情侶間的

愛情類型、忌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發現,戀愛次數零次

者,「佔有之愛」態度的得分顯著高於戀愛次數一次者。而且有

戀愛經驗者的「遊戲之愛」態度的得分明顯高於無戀愛經驗者;

戀愛次數為三次或三次以上者的「遊戲之愛」態度的得分明顯高

於一次者。戀愛次數零次者在「友伴之愛」、「利他之愛」態度

的得分明顯高於戀愛次數一次者。

Hendrick 和 Hendrick以自己的愛情態度量表在兩次問卷測

量中(1986,1988)都發現,有戀愛經驗的受訪者比沒有戀愛過的

受訪者,更具有「情慾之愛」的態度,而且戀愛次數一次、兩次、

三次到五次或五次以上與「情慾之愛」的態度沒有影響。至於「遊

戲之愛」態度上,沒有戀愛經驗者和戀愛經驗五次以上者比其他

戀愛經驗者更為明顯。至於「現實之愛」態度上,戀愛次數則沒

有影響。沒有戀愛經驗者和戀愛經驗五次以上者比其他戀愛經驗

28
者在「佔有之愛」態度上表現不明顯。

六、愛情態度與父母婚姻狀況

國內外對愛情態度的研究並未採父母婚姻狀況作為變項。但

對於與愛情、婚姻相關的研究則以父母婚姻狀況作為變項之一。

李閏華(1993)研究認為子女觀察到父母婚姻關係是一種外在刺

激,經由其內在的認知反應過程,對父母的婚姻互動關係作出

解釋。此解釋將可能影響子女未來的兩性關係互動模式。

依據陳貞夙(1997)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共同居住的青少年

比父母分居或離婚的青少年在與異性相處時重視彼此溝通、尊重

及真誠的態度,並會以課業表現作為吸引異性注意的方式,在選

擇交往對象時則較考慮價值觀及個性。

依據李育忠(2000)研究結果顯示出,與雙親家庭比較,單

親家庭子女結交異性朋友的情形較為常見及開放、對於婚姻較少

抱持正面的態度,也對婚姻較存有懷疑、悲觀的信念,並且對於

婚前性行為的態度及涉入行為均較為開放。

綜合上述文獻,可得知性別、年齡、宗教信仰、目前戀愛狀

況、戀愛經驗、父母婚姻狀況…等,皆與愛情態度有相關。

29
第二節 婚姻觀理論及相關研究

婚姻,到底什麼是婚姻呢?然而婚姻的意義又是何在?《社會學

辭典》中將婚姻(Marriage)解釋為成年男性與成年女性經過社會承

認、或是法律認可的結合。某些前工業社會還承認多偶(polygamy):

有的是一夫多妻制(polygyny)
,還有的是一妻多夫制(polyandry)。

在前一種制度中,是一個男子與一個以上的婦女結婚;在後一種情形

下,則是一個婦女和一個以上的男子結婚。然而單偶婚姻是較為普遍

的婚姻制度,即使在允許多偶制婚姻的社會中也是如此。以下分別對

婚姻之定義、婚姻之相關理論及婚姻觀之相關研究做探討,敘述如下:

壹、婚姻之定義

彭懷真(2001)在「婚姻與家庭」一書中對婚姻(Marriage)可

定義為:
「婚姻係指兩人在感情上及法律上的承諾,使他們分享情緒、

身體親密、不同任務及經濟資源。」由此可知,婚姻的本質是包括多

層面的一個制度。高淑貴(1996)指出,婚姻使男女得依照社會風俗

或法律的規定而建立夫妻關係。藍采風(1996)認為「婚姻」是一個

男人和一個女人的結合,他們經過社會所承認的合法程序,在性關係

和經濟面上都結合為一體,兩人所生育的子女也享有合法的地位。

Blumstein 和 Schwartz(1983)對婚姻的闡釋:
「夫妻是社會的基本

30
單位,是奠定生育的基石,也是建立家庭的源頭」
。由此可得知,婚姻

是配偶與政府之間的一種法律契約;是兩個家庭的結合;亦是經濟結

合的形式。Dixon(1971)分析影響婚姻的要素有三類:
(1)適當對象

之有無;
(2)是否具備結婚的能力;
(3)結婚的慾望。

婚姻是兩個人經由一種社會認可的儀式而給予對方一種誓約共同

生活。婚姻跟同居不同。雖然同居也能給伴侶心理上和性行為上的情

感與親密,但婚姻更包含比同居更多的責任與義務。經由婚姻,伴侶

接納其應負的責任以維持彼此的親密關係,並保護對方的生活。同居

者常有一種欠缺安全感的憂慮,而婚姻在社會法律的認可下,其承諾

代表親密和永恆(蔡文輝,2003)。

婚姻係指社會認可之配偶安排,特別是關於夫與妻的關係。依通

常用法,婚姻含有兩個明顯的觀念:
(1)一男一女同居,共同創立家

庭;
(2)婚姻有別於其他方式性的結合、如婚前、婚外、通姦等。此

一區別常被引為婚姻定義之要素,故「無同居及養育子女之意圖,僅

係臨時性之交媾,則不能視之為婚姻(朱岑樓,1991)
。」

綜合上述可知,婚姻的本質是一個多層面的制度、社會認可的儀

式,婚姻是有法律所認可及承諾,而承諾代表著親密和永恆,兩人須

對婚姻有其責任與義務。

31
貳、婚姻之相關理論

一、國外學者對婚姻之定義:

(一)Stephens(1963)指出婚姻是一種社會對性關係的合法化,

並且準備長時間與對方生活在一起,雙方也需瞭解彼此的權利義

務和他們共同子女的義務。

(二)Garrett(1982)指出婚姻散佈在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它

包含了穩定的、社會認可的夫妻關係及性關係,也讓子女的出生

使之合法。

(三)Giddens(1993)指出婚姻是兩人性關係的社會認可,另

外,大多數的社會只准許兩個不同性別的性關係。

(四)Macionis(1993)指出婚姻是一種社會認可的關係,而這

關係中包括了性的活動、經濟互助及子女的照顧,要持續好長一

段時間。

綜合上述,婚姻是要經營一段很長的時間,從中兩人互助、

學習,婚姻的關係,是需要社會認可及規範的。

二、Knox(1975)提出了結婚的六個理由,分別敘述如下:

(一)因為懷孕

換句話說,就是「奉子成婚」
。有些婚禮是嬰兒在母親腹中一

32
同參加的。因為懷孕而結婚有以下四個副作用:(1)婚禮被迫提

早到非預期、未規劃的時間舉辦;(2)嬰兒的花費很高;(3)嬰

兒擾亂了父母原有的計畫;
(4)父母的壓力很大。

(二)因為報復

因存著失戀而想迅速結婚的報復心態,以之證實自己並不是

一無事處,還是有人願意跟我結婚。但是抱著這種態度結婚的人,

往往在婚姻關係的一開始就埋下危機。

(三)因為同情

心存憐憫之心,因為對方的軟弱或殘疾而與之結合。但是抱

著這種態度結婚的人,雙方都是痛苦的、無奈的,很容易決堤。

(四)因為厭倦或逃避原生家庭

因為厭倦原生家庭的模式、討厭父母的嘮叨或逃避家中不愉

快的氛圍,而急著結婚。抱持著這種態度結婚的人,可能會促使

新家庭比舊家庭更為糟糕,未必會有轉機。

(五)因為社會的壓力

適婚年齡的逼近,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些社會的壓力

來自於家人、朋友、工作職場上或是不熟識的人。抱持著這種態

度結婚的人,未必也能搭上幸福的列車。

33
(六)因為對方的吸引力

因為對方有好的條件,像是財富、權力、美貌、氣質、地位

等等,而產生了想與對方結婚的衝動。抱持著這種態度結婚的人,

未必能擁有到自己所想要的美好事物,因為婚姻是多面向的,靠

一個吸引力頗顯不足。

綜合上述所論,促成婚姻的原因是多樣化的,也有可能因為

不同的因素,導致婚姻關係的不同。如抱持著偏頗的觀念或理由

而結婚,此段婚姻結果往往會不如自己預期所想。

三、曾任美國家庭關係協會會長 Carlfred Broderick(1984)指

出婚姻的特質有以下幾點:

(一)婚姻是一種人口的事件

每個婚姻在社會上都建構一個新的社會單元。

(二)婚姻結合了兩個家庭及社會網路

兩人結婚時,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合,也與伴侶的家庭和朋

友們結合。雖雙方的朋友們將會受到影響,但只有雙方都喜歡的

朋友才會成為配偶的共同朋友。

(三)婚姻是配偶及政府之間的一種法律合約

每一個政府都有明文規定配偶們的權利與義務。

34
(四)婚姻是一種經濟的結合

配偶們在大多的時候會結合成一個經濟單位以完成某些目

的。配偶們成為了一個社會小群體,是社會上最重要的經濟決策

單元-包含買賣、借貸和分享其他資源。

(五)婚姻是成人同居最普遍的模式

較少人選擇獨居,婚姻是一種最普遍、最受歡迎的成人居住

安排。

(六)婚姻是人類性行為最常發生的地方

多數配偶們都認同這一點。然而在婚姻的初期,大多數配偶

們對性關係感到滿足。

(七)婚姻是一個生育的單元

多數配偶們都成為父母,都將為人父母當作是他們人生中很

重要的目標與價值。

(八)婚姻是提供子女社會化的單元

有些子女可能由單親家庭、大家庭或祖父母等來撫養,但多

數孩子還是在父母的照顧中成長。

(九)婚姻提供發展親密關係及分享人生的機會

雖然有些婚姻失敗了,但婚姻仍然是提供個人發展正面親密

關係的場所。

35
綜合上述,婚姻不僅僅只侷限於兩人,也包含許多與現實社

會結合的元素,固促成一段婚姻關係,必須要有成熟的心智及人

生觀,才能與伴侶建立一個完善且幸福美滿的家庭。

Murdock(1949)對全球各個民族的婚姻型態做極為深入的

研究,他的大規模研究結果(見表 2-2-1)可得知:一夫多妻制

的婚姻型態是多數民族最常見的,其二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型

態,而一妻多夫制則很少見。

表 2-2-1 各個不同民族的婚姻型態
依社會建構分為 依民族誌學分為
婚姻型態 總 數 百 分 比 總 數 百 分 比
一夫多妻 193 81 425 75
一夫一妻 43 18 135 24
一妻多夫 2 1 4 1
總 數 238 100 554 100
資料來源:《婚姻與家庭(頁 52),》彭懷真(2003)。台北:巨流。

婚姻關係是一種協議和有效的契約,規定一個人建立起對某

人在性及其他方面的約束力(彭懷真,2001)
。結婚並非兒戲,不

是兩人你情我願、愛的死去活來就可以結合成的,它需要兩人細

心去經營、灌溉,從中慢慢品味出甜蜜的果實。

談到現代婚姻的真諦我們似乎應該探討是所謂的開放的婚姻

與傳統的婚姻問題(見表 2-2-2)
。開放的婚姻也引用了這個哲學:

36
和他(或她)分享開放的人生,重寫你的婚姻合約,你要和另一

人在「此時此地」相處,昨日已逝去,明日猶未臨,你所有的只

是今天,好好把握(鄭慧玲譯,1987)。

表 2-2-2 舊式合約與新式合約比較
舊式合約要求 新式合約提供
佔有對方 不相互依賴
否定自己 個人的成長
絕對的「夫婦一體」 個人的自由
固定的角色行為 有彈性的角色
絕對忠實 相互信任
完全排外 坦誠開放
資料來源:《開放的婚姻(頁 60),》鄭慧玲(1987)。台北:遠景。

鄭慧玲以為開放婚姻的意義在夫婦兩人坦承開放的相處,不

是一「男」一「女」或一「夫」一「妻」的生活,而是兩個「人」

的共同生活。其消極的意義在不使婚姻成為枷鎖,不使個人因結

婚而犧牲自己的興趣、個性、習慣,甚至事業;積極的意義在繼

續發展個人的特性、充實自己、並把這種充實帶進婚姻關係裡,

使兩個人的生活更豐富,分享更多的樂趣(彭駕騂,1994)

而傳統的婚姻也就是封閉的婚姻。簡單來說,傳統式、封閉

式的婚姻,把兩個人關在一個小小的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之中。

為了所謂對對方的愛,痛苦的、毅然地除掉個人成長所必需,也

是美滿婚姻最重要的前提-讓個人特質,在相互激勵、愛護之下,
37
不斷不斷的成長(彭駕騂,1994)
。在過去,有形的、無形的婚約

是:
(1)彼此為對方所束縛,儘量取悅對方;
(2)否定自己,拋

棄個人的意願和潛力;
(3)保持形影不離,以確保生死不渝;
(4)

固定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內,男尊女卑;(5)強迫式的絕對忠

實(至少,對女性來說)
;(6)斷絕對外一切,摒絕天然的需求,

儘量避免再繼續與以往的親朋好友來往(彭駕騂,1994)。

綜合上述所論,傳統式的婚姻受到束縛,缺乏自我,做每件

事都綁手綁腳的,容易造成自己與對方無形的壓力,也導致婚姻

生活的乏味、消沉,屬於封閉型的。然而開放式的婚姻,彼此給

彼此的彈性較大,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講求相互「信任」
,屬

於自由型的。

「單身貴族」和「不婚族」是兩種越來越龐大的族群,以前

人們還用「老處女」、
「老光棍」等負面字眼形容不結婚的人。沒

幾年,單身已成為「貴族」
,不婚已成為許多人的選擇(彭懷真,

2003)
。現代人晚婚和單身的很多,如果能適當安排自己的生活,

單身的人一樣可以過著很有意義的生活,遠勝於活在一個不幸福

的婚姻裡(孫明明,1994)
。這也是因為現代人受到的教育比以

往較高,發現真愛難求,要找一個適合自己和適當的人不再是那

麼容易,而寧願選擇單身的理由。Stein(1992)綜合一個人單

38
身的主因(見表 2-2-3)如下(引自彭懷真)

表 2-2-3 單身的原因
被迫因素1(無法成婚) 吸引因素2(喜歡單身)
‧ 缺乏朋友、孤獨、孤立。 ‧ 有好的職業機會和發展。
‧ 不易獲得新的人際經驗。 ‧ 有容易獲得的性經驗。
‧ 遇到自我發展的瓶頸。 ‧ 容易有令人興奮的生活經驗,生活
‧ 無聊、不快樂、易怒,個性古怪。 自由。
‧ 性方面有障礙。 ‧ 心理和社會自主、自立。
‧ 有其他的支持力量,如好友、政黨、
同事。
資料來源:《婚姻與家庭(頁 84),》彭懷真(2003)。台北:巨流。

大致上來說,現代人選擇單身仍是一項考量的因素。單身有好有

壞,致於好壞的成分比率,因人而異,只要是自己決定或選擇的,單

身也不是不好的,並無對錯或好壞之分。

1
「被迫因素」(pushes),指對某種狀況不利的情形。
2
「吸引因素」(pulls),指狀況有吸引力。

39
參、婚姻觀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從婚姻觀的文獻中,整理出與婚姻觀之相關的研究,余振

民(1998)針對未婚男性的婚姻觀作探討,著重在兩性的交往;楊美

慧(1991)對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的研究,其探討婚姻觀的內容有婚姻

的意義、婚姻的價值、婚姻的態度、伴侶的理想標準、兩性的交往;

對於高中職與大學生的研究中,較多傾向於探討兩性的交往與婚前性

行為(何嘉雯,1998;李育忠,2000;王如芬,2005)

另外,江宜倩(2001)針對與婚姻有相關的研究作一整合,將「婚

姻觀念的重要性」
、「婚姻的意義與必要性」整合成「婚姻的意義」
;「夫

妻婚姻的關係」、
「性別角色」、「婚姻關係」、
「權力與家務的分配」整

合成「婚姻中的兩性角色」
;「性觀念」
、「兩性交往」
、「擇偶」整合成

「擇偶態度」
,依上述的整合再針對未婚男性的婚姻觀作探討。許雅惠

(2005)將婚姻觀議題歸納為三個類別:基本婚姻價值觀-包含婚姻

的必要性、長久性、婚姻的意向、喜好感受等等;婚姻中的兩性價值

觀-包含性別態度與兩性角色、權力分配與家事分工、婚姻中夫妻財

物、決策的權利等等;其他方面-包含擇偶、婚配的標準、婚姻中的

愛與性等等。

本研究之婚姻觀採用張春興(1989)對觀的定義:
「觀」者,即指

意識。即個人與環境互動所得經驗的總體;意指個人長期經驗的累積,

40
也可指對某事物所獲得的認知。故本研究之婚姻觀,依據文獻資料,

整理鄭慧玲、彭懷真對婚姻觀的類型,研究者將婚姻觀分為:傳統式

婚姻觀、開放式婚姻觀、不婚。

(一)傳統式婚姻觀:受到束縛,缺乏自我,做每件事都綁手綁

腳的,容易造成自己與對方無形的壓力,也導致婚姻生活的乏

味、消沉,屬於封閉型的婚姻觀。

(二)開放式婚姻觀:彼此給彼此的彈性較大,自己就是自己的

主人,講求相互「信任」,屬於自由型的婚姻觀。

(三)不婚:也就是選擇「單身」
。如果能適當安排自己的生活,

單身的人一樣可過著很有意義的生活,不婚也是許多人的選擇。

41
第三節 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探討

愛,是婚姻的基礎,是家庭的基石。沒有愛,婚姻乏味,家庭苦

悶。愛是奇妙的,最能打動人們的心弦,改變千萬人的生活,是人生

必須修習的功課之一(彭懷真,2001)
。可見愛情與婚姻兩者是相輔相

成、息息相關的。

在談及大學生的愛情態度及婚姻觀之前,每個男性一定會挑選一

個最適合自己和符合自己標準的伴侶,也就是說「擇偶」
。擇偶(mate

selection)就是選擇伴侶(martial choice),有人在擇偶過程中,

沒有選擇的餘地(如由父母決定或指腹為婚)
,但是大多數的人總多多

少少有選擇配偶的機會,今日的社會也提供人們許多機會選擇可能結

婚的對象(彭懷真,2003)
。彭駕騂(1994)引述 Mitchell 和 Heit

3
的同質性(Compatibility)理論 ,列舉出擇偶與婚姻同質性的十五

個因素,如下(見表 2-3-1)

表 2-3-1 同質性擇偶與婚嫁的因素
1、類似的價值觀。 9、對養育子女有接近的看法。
2、類似的人生努力目標。 10、類似的人格特質。
3、類似的智慧與教育背景。 11、雙方都有固定的經濟來源。
4、雙方家庭問題似的哲學觀點。 12、年齡很接近。
5、彼此之間良好的溝通能力。 13、雙方的興趣與愛好很相似。
6、相互的生理吸引力。 14、都有良好的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

3
同質性理論:解釋何以某個人會被那些和他(她)有相近特質的人所吸引,以
及為什麼生理、社會、人格特質相近的人,往往容易聚在一塊,又何以一個人容
易傾心於某一方面相似的異性。

42
7、對婚姻與性的健全態度。 15、都願意接受婚前的輔導。
8、對婚姻的高度承諾與期許。
資料來源:《婚姻輔導(頁 81),》彭駕騂(1994)。台北:巨流。

同質性理論提醒人們注意到自己何以會被那些與你相近特質的人

所吸引。這些相似點可能是生理的、社會的、人格心理的。生理的特

質包括膚色、年齡、身高、體重、穿著等。謝佩珊(1995)認為學校

教育、家庭因素(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手足關係)
、個人因素(年

齡、異性交往經驗、就業與否、學歷高低)對個人婚姻態度的形成,

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一見鍾情往往不在於內在美,而是身體姿態的

外在美,身體姿態一直是挑選伴侶的主要考量之ㄧ,尤其是在最初期

兩人彼此尚未熟悉,身體姿態常是唯一可以評價的條件(蔡文輝,

2003)
;社會的特質包括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和社會階級;人格心理的

特質則包括態度、價值和人生觀。雖然許多研究對於擇偶過程中同質

性的重要性有不盡相同的看法,但他們一定了解;同質因素在擇偶過

程中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彭懷真,2003)

綜合上述所論,影響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的原因眾多,以下就影響

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因素,加以探討。

大學生在選擇伴侶時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可能會考慮到的因素

大致分為以下: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父母婚姻的模式、宗教、生

理上的條件及交往經驗…等。因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大學生,故在年

43
齡、教育程度及職業等方面,並無太大之差異性。

ㄧ、本研究探討之背景因素著重在下列五點,茲分述如下:

(一)性別

王慶福等(1996)採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愛情態度

量表(Love Attitudes Scale)對大學生愛情類型探討指出:大學

男生比女生更傾向於「奉獻之愛」、「情慾之愛」與「遊戲之愛」,

且男生對愛情比女生更為羅曼蒂克;而女生則偏向於「現實之愛」

與「友情之愛」。

Woll(1989)對88位受試者所作的測驗中,發現在「情慾之愛」

態度上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的分數顯著高於女性。他並且提出,

愛情態度在不同樣本的性別上的差異不明顯。

(二)是否有交往的經驗

與異性交往的行為與經驗可作為選擇婚姻對象的參考與適應婚

姻生活的準備(郭明雪,1988)
。而大學生有固定的男女朋友,對結

婚的態度較為保守且肯定(林淑貞,1994)

林淑貞(1994)發現有許多異性朋友的大學生較持有開放的態

度。Gibralter(1996)指出,婚前若滿意異性親密關係者,則其婚

後也會對婚姻感到滿意。Martin(1981)發現約會經驗不多的大學

生對於婚前性行為較不贊同,且婚姻角色也較為傳統。可見與異性

44
之交往經驗甚有其影響力。

(三)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

正在交往中與目前沒有交往對象的大學生,在愛情態度與婚姻

觀的態度上,是否有相關性的影響呢?會因為渴望愛情、沉溺於愛

情、懼怕愛情…等等千萬種的思緒,而導致其對愛情與婚姻觀之不

同的想法嗎?故是否有交往對象也列為背景因素之ㄧ。

(四)父母婚姻的模式

有些人父母之間的關係不和,甚至時常爭吵,這種不和睦的婚

姻關係,可能會影響到下一代的婚姻觀,因為他們的子女對婚姻較

沒有信心,間接的衍生出對婚姻錯誤的觀念,因此他們的子女的婚

姻,也可能會蘊藏著許多問題(孫明明,1994)

McNeal 和 Amato(1998)述說生長於父母婚姻暴力之下的子

女,在自己之後面臨婚姻衝突時,可能再次使自己的婚姻處於暴力

關係之中。李秋霞(1991)指出,來自父母婚姻快樂的家庭、普通

家庭的大學生分別較不快樂家庭的大學生婚姻態度更正向。由此顯

示,父母的婚姻狀況對其子女在愛情與婚姻的看法上,有極大的牽

連。

45
(五)宗教

如果一方是無神論者,另一方是虔誠的,甚至對宗教十分著迷,

經常要去深山或寺院裡拜佛者,有的人幾乎將宗教當作他整個生

命,如果另一方不能諒解,認為是迷信,可能會傷害雙方之間的感

情(孫明明,1994)
。有些對宗教很虔誠、投入者,在擇偶時會將宗

教信仰列為重要考慮因素(葉高芳,1981)

Thornton(1985)從研究中指出參與宗教活動愈多者,較難允

許有離婚和婚姻解體的情形發生。大多數社會學家同意宗教信仰在

眾多人的生活中是一重要的影響因素(Cornwall & Thomas,1990)。

Heaton(1984)指出兩人宗教信仰是否相同與婚姻滿意度有關聯。

然而在國內的相關研究裡,宗教信仰是否與婚姻態度有關,其

結果並不一致,在張淑良(1989)及李秋霞(1991)的研究指出,

大學生期望未來配偶所具有的特質中並不包括宗教信仰相同,而且

有無宗教信仰對大學生的婚姻態度並無任何影響;林淑貞(1994)

的研究結果則發現有宗教信仰比沒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在婚姻與家

庭生活態度上保守(引自陳素琴,1999)。

綜合來說,由上述文獻可得知宗教信仰對於婚姻與家庭的影響

力有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其大小不容忽視,即使國內外的研究結

果有其差異,但本研究還是將其列為其中一背景因素。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是研究架構;第二節是研究假設;第三

節是研究對象;第四節是研究工具;第五節是資料分析;第六節是研

究流程。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問題及文獻探討,提出本研究之架構如圖 3-1-1:

愛情態度

1、情慾之愛

2、遊戲之愛

3、友伴之愛
個人背景
A 4、依附之愛
1、性別
5、現實之愛
2、是否有交往的經驗
6、利他之愛
3、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
- C
4、父母婚姻的模式
婚姻觀
5、宗教 B
1、傳統式

2、開放式

3、不婚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47
由圖3-1-1所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是否有交往的經驗、目前

是否有交往的對象、父母婚姻的模式、宗教;愛情態度層面包括:情

慾之愛、遊戲之愛、友伴之愛、依附之愛、現實之愛及利他之愛等六

個分層面;婚姻觀層面包括:傳統式婚姻觀、開放式婚姻觀及不婚婚

姻觀等三個分層面。

本研究將探討其間之關係,故定為 A、B、C 等三個路徑,茲分述

如下:

路徑A:以不同背景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為自變項,愛情態度層面為

依變項,瞭解不同背景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愛情態度層面之差

異情形。

路徑B:以不同背景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為自變項,婚姻觀層面為

依變項,瞭解不同背景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婚姻觀層面之差異

情形。

路徑 C:以愛情態度層面為自變項,婚姻觀層面為依變項,來瞭解兩

者之相關情形。

4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為何。綜合上

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及國內外相關文獻,茲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其愛情態度層面上有顯著

差異。

假設 1-1: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愛情態度(整體)有顯

著差異。

假設 1-2: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情慾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 1-3: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遊戲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 1-4: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友伴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 1-5: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依附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 1-6: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現實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 1-7: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利他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其愛情態度層面上

有顯著差異。

假設 2-1: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愛情態度(整體)

有顯著差異。

假設 2-2: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情慾之愛有顯著

差異。

49
假設 2-3: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遊戲之愛有顯著

差異。

假設 2-4: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友伴之愛有顯著

差異。

假設 2-5: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依附之愛有顯著

差異。

假設 2-6: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現實之愛有顯著

差異。

假設 2-7: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利他之愛有顯著

差異。

假設三: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其愛情態度層面上

有顯著差異。

假設 3-1: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愛情態度(整體)

有顯著差異。

假設 3-2: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情慾之愛有顯著

差異。

假設 3-3: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遊戲之愛有顯著

差異。

假設 3-4: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友伴之愛有顯著

50
差異。

假設 3-5: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依附之愛有顯著

差異。

假設 3-6: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現實之愛有顯著

差異。

假設 3-7: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利他之愛有顯著

差異。

假設四: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其愛情態度層面

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4-1: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愛情態度(整

體)有顯著差異。

假設 4-2: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情慾之愛有顯

著差異。

假設 4-3: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遊戲之愛有顯

著差異。

假設 4-4: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友伴之愛有顯

著差異。

假設 4-5: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依附之愛有顯

著差異。

51
假設 4-6: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現實之愛有顯

著差異。

假設 4-7: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利他之愛有顯

著差異。

假設五: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其愛情態度層面上有顯著

差異。

假設 5-1: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愛情態度(整體)有顯

著差異。

假設 5-2: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情慾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 5-3: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遊戲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 5-4: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友伴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 5-5: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依附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 5-6: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現實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 5-7: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利他之愛有顯著差異。

假設六: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其婚姻觀層面上有顯著差

異。

假設 6-1: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婚姻觀(整體)有顯著

差異。

52
假設 6-2: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傳統式婚姻觀有顯著差

異。

假設 6-3: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開放式婚姻觀有顯著差

異。

假設 6-4: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不婚婚姻觀有顯著差異。

假設七: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其婚姻觀層面上有

顯著差異。

假設 7-1: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婚姻觀(整體)

有顯著差異。

假設 7-2: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傳統式婚姻觀有

顯著差異。

假設 7-3: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開放式婚姻觀有

顯著差異。

假設 7-4: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不婚婚姻觀有顯

著差異。

假設八: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其婚姻觀層面上有

顯著差異。

假設 8-1: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婚姻觀(整體)

有顯著差異。

53
假設 8-2: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傳統式婚姻觀有

顯著差異。

假設 8-3: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開放式婚姻觀有

顯著差異。

假設 8-4: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不婚婚姻觀有顯

著差異。

假設九: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其婚姻觀層面上

有顯著差異。

假設 9-1: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婚姻觀(整體)

有顯著差異。

假設 9-2: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傳統式婚姻觀

有顯著差異。

假設 9-3: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開放式婚姻觀

有顯著差異。

假設 9-4: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不婚婚姻觀有

顯著差異。

假設十: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其婚姻觀層面上有顯著差

異。

54
假設 10-1: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婚姻觀(整體)有顯著

差異。

假設 10-2: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傳統式婚姻觀有顯著差

異。

假設 10-3: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開放式婚姻觀有顯著差

異。

假設 10-4: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不婚婚姻觀有顯著差異。

假設十一: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其愛情態度層面與婚姻觀層面有顯

著相關

假設 11-1: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之愛情態度與婚姻觀有顯著相關。

第三節 研究對象

壹、研究樣本

本研究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日間部四年級的大學生為研究母群。

根據某科技大學教務處註冊組九十七學年度之數據顯示,該校日間部

四年級的大學生共有 1,756 人。依據 Krejcie 和 Morgan(1970)的

抽樣曲數值分析估計,S=χ²Np(1-p)÷﹝d²(N-1)+χ²p(1-p)﹞,

應抽取樣本數為 384 人。故預計回收有效問卷 400 份,考慮回收率因

此發放 550 份問卷。在抽樣方法部份,研究者從高雄縣某科技大學日

55
間部的四年級大學生中,隨機抽取四年級班級,由班級中願意配合本

研究作施測的日間部大四學生為受試者。

貳、正式問卷樣本

本研究實際發放問卷共計 550 份,扣除無效問卷 112 份,進行統

計分析之有效問卷 438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79.6%。研究者以次數

分配及百分比描述統計分析樣本之基本資料,說明如表 3-2-1:

表 3-2-1 背景變項分析

背景變項 類別 N %

男 197 44.98

性別 女 241 55.02

Total 438 10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 345 78.77

是否有交往的經驗 無 93 21.23

Total 438 10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 200 45.66

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 無 238 54.34

Total 438 100.00

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良好 174 39.73

良好 172 39.27

父母婚姻的模式 不好 66 15.07

非常不好 26 5.93

Total 438 10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 190 43.38

宗教 無 248 56.62

Total 438 100.00

根據本研究正式樣本 438 位中抽樣結果顯示:


(1)性別部分:男

學生 197 位佔 44.98%、女學生 241 位佔 55.02%;


(2)是否有交往的

經驗部分:有交往經驗者 345 位佔 78.77%、無交往經驗者 93 位佔

21.23%;
(3)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部分:目前有交往對象者 200 位

佔 45.66%、目前無交往對象者 238 位佔 54.34%;


(4)父母婚姻的模

式部分:父母婚姻的模式非常良好者 174 位佔 39.73%、父母婚姻的

模式良好者 172 位佔 39.27%、父母婚姻的模式不好者 66 位佔 15.07

%、父母婚姻的模式非常不好者 26 位佔 5.93%;
(5)宗教部分:有

宗教者 190 位佔 43.38%、無宗教者 248 位佔 56.62%。依據上表

57
3-2-1,本研究整體樣本結構與母群體分佈比率並未出現嚴重偏誤失

真,故此樣本具有代表性。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的研究工具,將以自編問卷方式進行

資料蒐集,問卷中主要探討的內容包括:個人背景資料、愛情態度層

面及婚姻觀層面三個部份。以下針對研究者對於問卷設計內容分別敘

述如下:

壹、個人背景資料

根據前述文獻資料,個人背景資料含括:
「性別」
、「是否有交往的

經驗」、
「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
「父母婚姻的模式」
、「宗教」五部

份,受測者以勾選作答。

貳、愛情態度層面

為瞭解大學生之愛情態度,依據文獻資料,特參考 Lee(1976)

的六種愛情層面,層面測量項目主要包括「情慾之愛」
、「遊戲之愛」、

「友伴之愛」
、「依附之愛」
、「現實之愛」、
「利他之愛」六大主軸。本

研究針對愛情態度的量測,依據文獻分析推導,選擇 Lee 的理論模式,

並以自編問卷進行施測。愛情態度層面共分成六種類型,分別為:
「情

慾之愛」
、「遊戲之愛」、
「友伴之愛」、「依附之愛」、
「現實之愛」、「利

58
他之愛」等六種層面,每個層面各有 5 個題項,題目共 30 題,記分方

式採用 Likert 四點量尺,各代表不同的程度,依序分別「非常同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給予 4 分、3 分、2 分、1 分,以

便瞭解受測者之愛情態度。

參、婚姻觀層面

為瞭解大學生之婚姻觀,研究者依據上述文獻資料,將婚姻觀分

為三種層面,分別為:
「傳統式」
、「開放式」
、「不婚」三部份。本層面

測量項目包括各類婚姻觀,並以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之

強度來圈選,受測者以勾選方式進行作答。本研究問卷設計出「婚姻

觀層面」初稿,並根據文獻分析推導,婚姻觀層面共分成三種層面,

為:
「傳統式」、
「開放式」
、「不婚」等三個層面,「傳統式」有 4 個題

項、
「開放式」有 4 個題項、
「不婚」有 4 個題項,題目共 12 題,記分

方式採用 Likert 四點量尺,各代表不同的程度,依序分別「非常同

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給予 4 分、3 分、2 分、1 分,

以便瞭解受測者之婚姻觀。

肆、研究工具之信效度

將前述初步修改編製完成之愛情態度層面與婚姻觀層面所評量構

面與題項初稿,進行專家內容效度,名單如(表 3-4-1)所示。委請

學者專家就狀況問題的代表性,
「可能反應選項」的內容適切性加以評

59
鑑,並以立意抽樣 100 位大學生進行預試,以探討問卷的形式、文字

敘述是否讓受測者所能完全理解無誤。並根據專家的修正意見及小規

模試探性預試的受測者反應後,研究者修正初稿成為正式問卷。

表 3-4-1 專家效度名單(依姓氏筆畫排列)

專家姓名 職稱 服務單位

王明輝 教授 澎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林燕卿 院長 樹德科技大學應用社會學院院長

翁進坪 院長 澎湖科技大學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院長

郭洪國雄 助理教授 樹德科技大學諮商中心主任

鄭錫欽 助理教授 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

預試分析主要在建構問卷之信效度,本研究採用 Cronbach's α

係數來測量問卷之信度,α係數值愈大,表示問卷變項之間的一致性

愈高,Cronbach's α係數以大於 .7 為標準,若低於則屬低信度,

予以拒絕使用。本研究針對高雄縣某科技大學日間部四年級的大學生

抽取 100 名來進行預試分析,並採立意抽樣之方式。本研究之愛情態

度層面信、效度分析如(表 3-4-2)所示,婚姻觀層面信、效度分析

如(表 3-4-3)所示,分述如下:

60
表 3-4-2 愛情態度層面信效度分析表 (n=100)

構面 題號 題目 因素負荷量 解釋變異量 Cronbach's α

我和男/女朋友是一
1 見鍾情而認識的。 .845
──────────────────
情 我很重視男/女朋友
慾 2 的穿著與外表。 .678
之 ────────────────── 11.679 .777
愛 我的男/女朋友的外
3 貌與我理想中英俊/ .756
漂亮的標準完全符合。
──────────────────
我和男/女朋友很快
4 就發生了性關係。 .700
──────────────────
我需要男/女朋友給
5 我承諾。 .676

我喜歡同時和不同的
6 異性搞曖昧。 .782
──────────────────
遊 我喜歡談戀愛的感覺
戲 7 ,但不希望只侷限於 .830
之 單一對象。
愛 ────────────────── 18.659 .833
我時常更換對象,且
8 重視的是愛情的過程 .776
而不是結果。
──────────────────
當我遇到心儀的對象
9 時,會放棄原有的伴 .830
侶。
──────────────────
因害怕負責任,我不
10 願下承諾。 .650

61
愛情是由友誼發展而
11 來的。 .699
──────────────────
友 我和男/女朋友即使分
伴 12 手後,還能維持很好的 .695
之 朋友關係。
愛 ────────────────── 12.142 .805
相處時發現了愛的裂痕
13 ,能坦然面對並透過溝 .770
通來謀求更好的適應。
──────────────────
我喜歡細水長流、穩定
14 型的愛。 .782
──────────────────
我和男/女朋友能在交
15 往中互相成長、進步。 .855

我絕對不能看到別的異
16 性跟男/女朋友談話, .841
否則就會感到憤怒。
──────────────────
依 我對男/女朋友有強烈
附 17 的佔有慾。 .619
之 ────────────────── 11.421 .766
愛 我會想隨時掌握我男/
18 女朋友的行蹤。 .768
──────────────────
即使我和男/女朋友分
19 手,也不准他/她愛上 .743
別人。
──────────────────

當我的男/女朋友不在我
20 身邊時,我做任何事都 .609
失去動力。

我希望能鞭策對方達成
心目中理想的條件,若
21 .837

62
對方無法達到,我會與
他分手。
──────────────────
現 在選擇男/女朋友時,我
實 22 會考慮他/她是否會影響 .657
之 到我的生涯規劃。
愛 ────────────────── 10.985 .737
優生學是我選擇伴侶的重
23 要條件。 .750
──────────────────
對方的學歷與家世背景,
24 是我選擇伴侶的條件。 .704
──────────────────
若對方生活遭逢變故(
例如得絕症或破產等),
25 我會考量現實層面並且 .532
離開他。

只要我的男/女朋友能夠
26 感到開心,要我做什麼 .808
我都願意。
──────────────────
利 我願意犧牲自己的意願,
他 27 而達成男/女朋友的心願。 .802
之 ────────────────── 14.648 .814
愛 我會為了男/女朋友放棄
28 自己的興趣。 .665
──────────────────
我凡事都會優先替男/女
29 朋友著想,只要是他不喜 .742
歡的事,就絕對不會做。
──────────────────
我會無條件滿足男/女朋
30 友的要求。 .769

*KMO 值:.729

63
依據表 3-4-2,首先以 KMO 值(Kaiser-Meyer-Olkin value)取

樣適切性量數,進而判斷抽樣是否適當,KMO 值愈接近 1,顯示抽樣資

料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如小於 0.5 則不宜進行因素分析(吳明隆,

2000)。愛情態度層面採取因素分析的方式來考驗量表的建構效度,

而 KMO 值為.729>.5 以上,極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就構面分析而言,

「情慾之愛」
、「遊戲之愛」
、「友伴之愛」
、「依附之愛」
、「現實之愛」、

「利他之愛」等六個構面,解釋變異量分別為 11.679%、18.659%、

12.142%、11.421%、10.985%、14.648%,加總後累積變異量為 79.534

%。Cronbach α係數在「情慾之愛」
、「遊戲之愛」
、「友伴之愛」
、「依

附之愛」
、「現實之愛」、
「利他之愛」等六個構面分別

為.777、.833、.805、.766、.737、.814。根據 Joseph,Rolph 和 Ronald

(1987)的看法而言,若因素負荷量絕對值大於 .5 即可稱非常顯著。

Cronbach α係數則以大於 .7 為標準,故層面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已然

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64
表 3-4-3 婚姻觀層面信效度分析表 (n=100)

構面 題號 題目 因素負荷量 解釋變異量 Cronbach's α

我會為了另一半,
1 放棄原有的工作及 .827
興趣。
──────────────────
傳 我認為傳宗接代是
統 2 極為重要的。 .836
式 ────────────────── 12.419 .775
我希望和另一半的
3 角色分工:男主外 .632
,女主內。
──────────────────
我雖被另一半所束
4 縛,也心甘情願。 .799

我不會去限制另一半
5 與他親朋好友的往來。 .787
──────────────────
開 我希望和另一半的角
放 6 色分工:男女平等, .819
式 兩者並沒有內外。
────────────────── 22.074 .787
我會和另一半講求相
7 互信任,彼此給彼此 .883
較大的彈性空間。
──────────────────
我不會為了另一半,
8 放棄原有的社交活動。 .654

我喜歡單身的生活方
9 式,不會考慮要結婚。 .846
────────────────── 25.373 .850
不 真愛難求,很難找到ㄧ
婚 10 個適合適當自己的人 .808
,不會考慮要結婚。

65
──────────────────
我有很好的工作機會
11 和發展,不會考慮要 .797
結婚。
──────────────────
我不喜歡婚姻的束縛
12 ,不會考慮要結婚。 .875

*KMO 值:.738

依據表 3-4-3,首先以 KMO 值(Kaiser-Meyer-Olkin value)取

樣適切性量數,進而判斷抽樣是否適當,KMO 值愈接近 1,顯示抽樣資

料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如小於 0.5 則不宜進行因素分析(吳明隆,

2000)。婚姻觀層面採取因素分析的方式來考驗量表的建構效度,而

KMO 值為.738>.5 以上,極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就構面分析而言,


「傳

統式婚姻觀」
、「開放式婚姻觀」
、「不婚婚姻觀」等三個構面,解釋變

異量分別為 12.419%、22.074%、25.373%,加總後累積變異量為

59.866%。Cronbach α係數在「傳統式婚姻觀」
、「開放式婚姻觀」
、「不

婚婚姻觀」等三個構面分別為.775、.787、.850。根據 Joseph,Rolph

和 Ronald(1987)的看法而言,若因素負荷量絕對值大於 .5 即可稱

非常顯著。Cronbach α係數則以大於 .7 為標準,故層面的內部一致

性信度已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6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問卷於正式施測回收後,以軟體 SPSS14.0 版為主要分析工具,茲

分述如下:

壹、描述統計之次數分配、百分比與卡方檢定等描述統計方法,陳述

研究樣本個人背景變項、愛情態度類型、婚姻觀類型的各個分佈情況。

貳、以 t 檢定(t-test)及 One-Way ANOVA,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大

學生在愛情態度與婚姻觀有無差異。

參、以 Pearson 積差相關係數分析,瞭解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

是否有關聯。

67
第六節 研究流程

整個研究的流程(圖 3-6-1)可概分為文獻蒐集探討、編製測量

工具、實施預試、正式施測、資料分析處理及論文撰寫等,在問卷草

擬完成後,直到問卷正式施測共分為三個階段,分述如下:

壹、進行專家效度工作

邀請專家效度學者,根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進行本研究工具之

評鑑工作。

貳、預試階段

本研究之問卷擬經專家內容效度檢定之後,將初步修訂之問卷進

行預試階段,預試樣本為 100 人,依問卷結果進行信效度分析,以修

訂為正式問卷。

參、正式施測階段

本研究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日間部四年級的大學生為研究樣本,

實際發放 550 份問卷,抽樣對象採隨機抽樣,當受試者在填寫問卷時,

將以贈品回饋方式激勵問卷之有效填寫。

68
蒐集文獻探討

擬定研究架構及範圍、編製測量工具

專家效度分析

預試

正式施測

資料分析處理

論文撰寫-討論、建議與結論

圖 3-6-1 研究流程圖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實證資料統計分析之結果,並討論可能原

因,以下將分成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驗證性因素分析、各個因素構面

差異分析及交互因果關聯等三節。茲分別闡述如下: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壹、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之背景變項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正式樣本 438 位中抽樣結果顯示:


(1)

性別部分:男學生 197 位佔 44.98%、女學生 241 位佔 55.02%;(2)

是否有交往的經驗部分:有交往經驗者 345 位佔 78.77%、無交往經

驗者 93 位佔 21.23%;
(3)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部分:目前有交往

對象者 200 位佔 45.66%、目前無交往對象者 238 位佔 54.34%;(4)

父母婚姻的模式部分:父母婚姻的模式非常良好者 174 位佔 39.73%、

父母婚姻的模式良好者 172 位佔 39.27%、父母婚姻的模式不好者 66

位佔 15.07%、父母婚姻的模式非常不好者 26 位佔 5.93%;
(5)宗教

部分:有宗教者 190 位佔 43.38%、無宗教者 248 位佔 56.62%。依據

上表 3-2-1,本研究整體樣本結構與母群體分佈比率並未出現嚴重偏

誤失真,故此樣本具有代表性。

70
貳、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之愛情態度

本研究之愛情態度層面,首先以 KMO 值(Kaiser-Meyer-Olkin

value)取樣適切性量數,進而判斷抽樣是否適當,KMO 值愈接近 1,

顯示抽樣資料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如小於 0.5 則不宜進行因素分析

(吳明隆,2000)。愛情態度層面採取因素分析的方式來考驗量表的

建構效度,而 KMO 值為.729>.5 以上,極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就構面

分析而言,
「情慾之愛」
、「遊戲之愛」
、「友伴之愛」
、「依附之愛」
、「現

實之愛」

「利他之愛」
等六個構面,解釋變異量分別為 11.679%、18.659

%、12.142%、11.421%、10.985%、14.648%,加總後累積變異量

為 79.534%。Cronbach α係數在「情慾之愛」、「遊戲之愛」、
「友伴

之愛」、
「依附之愛」、「現實之愛」、
「利他之愛」等六個構面分別

為.777、.833、.805、.766、.737、.814。根據 Joseph,Rolph 和 Ronald

(1987)的看法而言,若因素負荷量絕對值大於 .5 即可稱非常顯著。

Cronbach α係數則以大於 .7 為標準,故層面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已然

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參、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之婚姻觀

本研究之婚姻觀層面,首先以 KMO 值
(Kaiser-Meyer-Olkin value)

取樣適切性量數,進而判斷抽樣是否適當,KMO 值愈接近 1,顯示抽樣

資料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如小於 0.5 則不宜進行因素分析(吳明隆,

71
2000)。婚姻觀層面採取因素分析的方式來考驗量表的建構效度,而

KMO 值為.738>.5 以上,極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就構面分析而言,


「傳

統式婚姻觀」
、「開放式婚姻觀」
、「不婚婚姻觀」等三個構面,解釋變

異量分別為 12.419%、22.074%、25.373%,加總後累積變異量為

59.866%。Cronbach α係數在「傳統式婚姻觀」
、「開放式婚姻觀」
、「不

婚婚姻觀」等三個構面分別為.775、.787、.850。根據 Joseph,Rolph

和 Ronald(1987)的看法而言,若因素負荷量絕對值大於 .5 即可稱

非常顯著。Cronbach α係數則以大於 .7 為標準,故層面的內部一致

性信度已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愛情態度、婚姻觀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之背景變項分為五部分,分別為「性別」、
「是否有交往的

經驗」
、「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
、「父母婚姻的模式」
、「宗教」
。以下

就不同背景變項與「愛情態度」及「婚姻觀」之差異,分別以 t 考驗

(t-test)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來比較分析其彼

此的差異情形。如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達顯著水準,再做事後多重比較,

但因為事後多重比較較為嚴謹,故不一定都會有顯著差異的情形發生。

72
壹、背景變項與愛情態度之差異分析

一、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性別與愛情態度

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各個層面及整體

的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之結果如表 4-2-1 所示。

(一)整體層面而言

由表 4-2-1 所示,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愛情

態度之整體認同感,達到顯著差異(t=6.769,p<.001)
。顯示不

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愛情態度之整體認同感,會因

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男性或女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可知日

間部四年級男大學生在對愛情態度之整體認同感比日間部四年級

女大學生高。即,本研究假設 1-1 獲得支持,


「不同性別之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與愛情態度(整體)有顯著差異。」

(二)分層面而言

1、情慾愛

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情慾愛」

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t=5.341,p<.001)。顯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情慾愛」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

男性或女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可知日間部四年級男大學生的情

慾愛比日間部四年級女大學生高。即,本研究假設 1-2 獲得支持,

73
「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情慾之愛有顯著差異。」

2、遊戲愛

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遊戲愛」

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t=5.705,p<.001)。顯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遊戲愛」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

男性或女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可知日間部四年級男大學生的遊

戲愛比日間部四年級女大學生高。即,本研究假設 1-3 獲得支持,

「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遊戲之愛有顯著差異。」

3、友伴愛

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友伴愛」

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105,p>.05)
。顯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友伴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是男性或女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1-4 未獲得支

持,
「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友伴之愛有顯著差異。」

4、依附愛

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依附愛」

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317,p>.05)。顯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依附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是男性或女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1-5 未獲得支

74
持,
「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依附之愛有顯著差異。」

5、現實愛

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現實愛」

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231,p>.05)
。顯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現實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是男性或女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1-6 未獲得支

持,
「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現實之愛有顯著差異。」

6、利他愛

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利他愛」

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t=8.343,p<.001)。顯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利他愛」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

男性或女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可知日間部四年級男大學生的利

他愛比日間部四年級女大學生高。即,本研究假設 1-7 獲得支持,

「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利他之愛有顯著差異。」

表 4-2-1 性別對愛情態度之差異情形

愛情態度 性別 N M SD t

男 197 13.03 2.20


情慾愛 5.341***
女 241 11.90 2.20
───────────────────────────────────

75
男 197 10.60 3.13
遊戲愛 5.705***
女 241 9.00 2.63
───────────────────────────────────
男 197 15.75 1.97
友伴愛 1.105 ns
女 241 15.55 1.87
───────────────────────────────────
男 197 10.43 2.66
依附愛 .317 ns
女 241 10.35 2.53
───────────────────────────────────
男 197 10.84 2.41
現實愛 -.231 ns
女 241 10.89 2.50
───────────────────────────────────
男 197 13.46 2.61
利他愛 8.343***
女 241 11.42 2.49
───────────────────────────────────
男 197 74.11 7.38
愛情態度(整體) 6.769***
女 241 69.11 7.92

*** p<.001 ; ** p<.01 ; * P<.05 ; ns P>.05

二、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交往經驗與愛情態度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愛情態度各個層面

及整體的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之結果如表 4-2-2 所示。

(一)整體層面而言

由表 4-2-2 所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對

於愛情態度之整體認同感,達到顯著差異(t=2.345,p<.05)
。顯

76
示是否有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愛情態度整體認

同感,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而有所差

異,可知有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對愛情態度之整體

認同感比無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高。即,本研究假設

2-1 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愛情態

度(整體)有顯著差異。」

(二)分層面而言

1、情慾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愛情態度中之「情

慾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725,p>.05)
。顯示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情慾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2-2 未獲

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情慾之愛有顯

著差異。」

2、遊戲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愛情態度中之「遊

戲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884,p>.05)
。顯示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遊戲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2-3 未獲

77
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遊戲之愛有顯

著差異。」

3、友伴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愛情態度中之「友

伴愛」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t=-2.359,p<.05)
。顯示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友伴愛」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

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而有所差異,可知無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的友伴愛高於有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即,本研究假設 2-4 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與友伴之愛有顯著差異。」

4、依附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愛情態度中之「依

附愛」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t=2.783,p<.01)
。顯示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依附愛」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

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而有所差異,可知有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

級大學生的依附愛高於無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即,

本研究假設 2-5 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

生與依附之愛有顯著差異。」

78
5、現實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愛情態度中之「現

實愛」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t=2.712,p<.01)
。顯示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現實愛」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

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而有所差異,可知有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

級大學生的現實愛高於無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即,

本研究假設 2-6 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

生與現實之愛有顯著差異。」

6、利他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愛情態度中之「利

他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288,p>.05)
。顯示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利他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2-7 未獲

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利他之愛有顯

著差異。」

79
表 4-2-2 交往經驗對愛情態度之差異情形

愛情態度 是否有交往的經驗 N M SD t

有 345 12.52 2.11


情慾愛 1.725 ns
無 93 11.99 2.77
───────────────────────────────────
有 345 9.84 3.07
遊戲愛 1.884 ns
無 93 9.26 2.54
───────────────────────────────────
有 345 15.53 1.88
友伴愛 -2.359*
無 93 16.05 2.01
───────────────────────────────────
有 345 10.57 2.57
依附愛 2.783**
無 93 9.73 2.53
───────────────────────────────────
有 345 11.03 2.46
現實愛 2.712**
無 93 10.26 2.39
───────────────────────────────────
有 345 12.36 2.49
利他愛 .288 ns
無 93 12.25 3.53
───────────────────────────────────
有 345 71.85 7.86
愛情態度(整體) 2.345***
無 93 69.54 8.59

*** p<.001 ; ** p<.01 ; * P<.05 ; ns P>.05

80
三、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交往對象與愛情態度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在愛情態度各個

層面及整體的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之結果如表 4-2-3 所示。

(一)整體層面而言

由表 4-2-3 所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

象對於愛情態度之整體認同感,未達到顯著差異(t=-.153,

p>.05)。顯示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

愛情態度整體認同感,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

交往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3-1 未獲得支持,


「有無

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愛情態度(整體)有顯著差

異。」

(二)分層面而言

1、情慾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在愛情態度中之

「情慾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110,p>.05)
。顯示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情慾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3-2 未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情慾

之愛有顯著差異。」

81
2、遊戲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在愛情態度中之

「遊戲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513,p>.05)
。顯示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遊戲愛」不會因為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

設 3-3 未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遊

戲之愛有顯著差異。」

3、友伴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在愛情態度中之

「友伴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711,p>.05)
。顯示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友伴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3-4 未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友伴

之愛有顯著差異。」

4、依附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在愛情態度中之

「依附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435,p>.05)
。顯示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依附愛」不會因為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

82
設 3-5 未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依

附之愛有顯著差異。」

5、現實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在愛情態度中之

「現實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058,p>.05)
。顯示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現實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3-6 未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現實

之愛有顯著差異。」

6、利他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在愛情態度中之

「利他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385,p>.05)
。顯示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利他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3-7 未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利他

之愛有顯著差異。」

83
表 4-2-3 交往對象對愛情態度之差異情形

愛情態度 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 N M SD t

有 200 12.54 2.25


情慾愛 1.110 ns
無 238 12.30 2.29
───────────────────────────────────
有 200 9.49 3.11
遊戲愛 -1.513 ns
無 238 9.92 2.85
───────────────────────────────────
有 200 15.81 1.93
友伴愛 1.711 ns
無 238 15.50 1.90
───────────────────────────────────
有 200 10.20 2.60
依附愛 -1.435 ns
無 238 10.55 2.57
───────────────────────────────────
有 200 10.88 2.48
現實愛 .058 ns
無 238 10.86 2.45
───────────────────────────────────
有 200 12.39 2.54
利他愛 .385 ns
無 238 12.29 2.90
───────────────────────────────────
有 200 71.30 7.31
愛情態度(整體) -.153 ns
無 238 71.41 8.66

*** p<.001 ; ** p<.01 ; * P<.05 ; ns P>.05

84
四、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父母婚姻模式與愛情態度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各個層

面及整體的平均數、標準差及 F 考驗之結果如表 4-2-4 所示。

(一)整體層面而言

由表 4-2-4 所示,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對於愛情態度之整體認同感,未達到顯著差異(F=.376,p>.05)。

顯示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愛情態度整體

認同感,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不同而有

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4-1 未獲得支持,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愛情態度(整體)有顯著差異。」

(二)分層面而言

1、情慾愛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

「情慾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F=.045,p>.05)
。顯示不

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情慾愛」

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不同而有所差異。

即,本研究假設 4-2 未獲得支持,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與情慾之愛有顯著差異。」

85
2、遊戲愛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

「遊戲愛」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F=8.001,p<.001)
。顯示不

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遊戲愛」

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不同而有所差異,可

知父母婚姻模式良好對「遊戲愛」之認同度高於父母婚姻模式非

常良好。即,本研究假設 4-3 獲得支持,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遊戲之愛有顯著差異。」

3、友伴愛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

「友伴愛」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F=12.899,p<.001)
。顯示不

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友伴愛」

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不同而有所差異,可

知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對「友伴愛」之認同度高於父母婚姻模

式良好。即,本研究假設 4-4 獲得支持,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友伴之愛有顯著差異。」

4、依附愛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

「依附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F=1.188,p>.05)
。顯示不

86
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依附愛」

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不同而有所差異。

即,本研究假設 4-5 未獲得支持,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與依附之愛有顯著差異。」

5、現實愛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

「現實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F=.924,p>.05)
。顯示不

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現實愛」

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不同而有所差異。

即,本研究假設 4-6 未獲得支持,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與現實之愛有顯著差異。」

6、利他愛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

「利他愛」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F=1.425,p>.05)
。顯示不

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利他愛」

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不同而有所差異。

即,本研究假設 4-7 未獲得支持,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與利他之愛有顯著差異。」

87
表 4-2-4 父母婚姻的模式對愛情態度之差異情形

愛情態度 父母婚姻模式 N M SD F 事後比較

1.非常良好 174 12.44 1.59


2.良好 172 12.41 1.71
情慾愛 3.不好 66 12.35 2.53 .045 ns
4.非常不好 26 12.31 2.65
總和 438 12.41 2.27
───────────────────────────────────
1.非常良好 174 9.10 3.05
2.良好 172 10.37 2.75
遊戲愛 3.不好 66 10.18 3.25 8.001*** 1<2
4.非常不好 26 8.35 1.72
總和 438 9.72 2.97
───────────────────────────────────
1.非常良好 174 16.10 1.73
2.良好 172 15.06 1.96
友伴愛 3.不好 66 15.48 1.81 12.899*** 1>2
4.非常不好 26 16.81 1.86
總和 438 15.64 1.92
───────────────────────────────────
1.非常良好 174 10.29 2.45
2.良好 172 10.45 2.18
依附愛 3.不好 66 10.76 3.35 1.188 ns
4.非常不好 26 9.69 3.55
總和 438 10.39 2.58
───────────────────────────────────
1.非常良好 174 10.73 2.61
2.良好 172 10.83 2.47
現實愛 3.不好 66 11.08 2.14 .924 ns
4.非常不好 26 11.50 2.10
總和 438 10.87 2.46
───────────────────────────────────
1.非常良好 174 12.60 2.97
2.良好 172 12.22 2.44
利他愛 3.不好 66 12.26 2.59 1.425 ns
4.非常不好 26 11.54 3.20

88
總和 438 12.34 2.74
───────────────────────────────────
1.非常良好 174 71.27 8.15
2.良好 172 71.34 7.52
愛情態度 3.不好 66 72.11 8.78 .376 ns
4.非常不好 26 70.19 9.36
總和 438 71.36 8.07

*** p<.001 ; ** p<.01 ; * P<.05 ; ns P>.05

五、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宗教與愛情態度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在愛情態度各個層面及整體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之結果如表 4-2-5 所示。

(一)整體層面而言

由表 4-2-5 所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對於愛情態

度之整體認同感,未達到顯著差異(t=-1.034,p>.05)
。顯示有

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愛情態度整體認同感,不會因

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5-1

未獲得支持,
「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愛情態度(整體)

有顯著差異。」

(二)分層面而言

1、情慾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在愛情態度中之「情慾愛」層

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227,p>.05)
。顯示日間部四年級大

89
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情慾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

無宗教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5-2 未獲得支持,


「有無宗教

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情慾之愛有顯著差異。」

2、遊戲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在愛情態度中之「遊戲愛」層

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623,p>.05)
。顯示日間部四年級大

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遊戲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

無宗教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5-3 未獲得支持,


「有無宗教

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遊戲之愛有顯著差異。」

3、友伴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在愛情態度中之「友伴愛」層

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533,p>.05)。顯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友伴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有無宗教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5-4 未獲得支持,


「有無宗

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友伴之愛有顯著差異。」

4、依附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在愛情態度中之「依附愛」層

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993,p>.05)
。顯示日間部四年級大

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依附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

90
無宗教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5-5 未獲得支持,
「有無宗教

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依附之愛有顯著差異。」

5、現實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在愛情態度中之「現實愛」層

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367,p>.05)。顯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現實愛」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有無宗教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5-6 未獲得支持,


「有無宗

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現實之愛有顯著差異。」

6、利他愛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在愛情態度中之「利他愛」層

面上,達到顯著差異(t=-2.161,p<.05)
。顯示日間部四年級大

學生在愛情態度中之「利他愛」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

宗教而有所差異,可知無宗教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利他愛高

於有宗教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即,本研究假設 5-7 獲得支持,

「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利他之愛有顯著差異。」

91
表 4-2-5 宗教對愛情態度之差異情形

愛情態度 宗教 N M SD t

有 190 12.44 2.48


情慾愛 .227 ns
無 248 12.39 2.10
──────────────────────────────────
有 190 9.62 3.25
遊戲愛 -.623 ns
無 248 9.80 2.74
──────────────────────────────────
有 190 15.48 1.97
友伴愛 -1.533 ns
無 248 15.76 1.87
──────────────────────────────────
有 190 10.67 2.71
依附愛 1.993 ns
無 248 10.17 2.47
──────────────────────────────────
有 190 10.68 2.49
現實愛 -1.367 ns
無 248 11.01 2.43
──────────────────────────────────
有 190 12.00 3.21
利他愛 -2.161*
無 248 12.59 2.28
──────────────────────────────────
有 190 70.88 9.41
愛情態度(整體) -1.034 ns
無 248 71.72 6.86

*** p<.001 ; ** p<.01 ; * P<.05 ; ns P>.05

92
六、綜合討論

依據上述統計資料,本研究將不同背景變項的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之愛情態度層面上的差異情形作比較分析,結果整理如表

4-2-6 所示:

(一)性別與愛情態度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

(整體)
、情慾愛、遊戲愛、利他愛皆有顯著差異,其中在愛情態

度(整體)
、情慾愛、遊戲愛、利他愛,日間部四年級男大學生均

高於日間部四年級女大學生;友伴愛、依附愛、現實愛則無顯著

差異。在張文雄(1993)及王慶福等(1996)的研究中發現「遊

戲之愛」與「利他之愛」皆為男大生高於女大生;李怡玲(2001)、

沈利君(2001)在研究中發現,男生在「情慾之愛」與「利他之

愛」高於女生;吳昭儀(2003)研究中顯示,男生在「情慾之愛」、

「遊戲愛」與「利他之愛」皆高於女生,綜觀上述之研究發現,

大部分皆與本研究相符。可能原因是:在「情慾愛層面」
,Sternberg

的研究中也發現男性較重視對方的外表和性的接觸(刁筱華譯,

1999)
,社會規範下,女性在情慾面上也較受道德約束;在「遊戲

愛層面」
,因女性往往在愛情中屬於較沒安全感的一方,故對愛情

的專一及認真,常是女性所嚮往的,也因為希望得到對方的專情,

93
自己於是也專情的付出;在「利他愛層面」,俗語說:
「男追女隔

層山,女追男隔層紗」
,所以男生對待得來不易的感情,往往抱持

著「要保護女生」
、「女生是用來疼的」的想法與女生交往。

(二)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與愛情態度

研究結果顯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愛

情態度(整體)
、友伴愛、依附愛、現實愛皆有顯著差異,其中在

愛情態度(整體)
、依附愛、現實愛是有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高於無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而友伴愛則是無

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高於有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情慾愛、遊戲愛、利他愛則無顯著差異。高宜君(2008)

的研究中發現「愛情態度(整體)」
、「依附愛」是有交往經驗者高

於無交往經驗者,與本研究是相符的。可能的原因是:在「愛情

態度整體層面」
,有交往經驗者比無交往經驗者,對愛情較有深刻

體會,故對愛情的看法,相對的也會比無交往經驗者有基本的觀

念;在「依附愛層面」
,無交往經驗者較有除了愛情以外之生活重

心,相較之下,有交往經驗者在對於愛情的依賴程度會較無交往

經驗者高,且無交往經驗者較無法體會愛情在生活中所佔的重要

性;在「現實愛層面」
,因有交往經驗者曾接觸過交往對象,對未

來生活的現實條件也可能較會列入交往考量;在「友伴愛層面」,

94
林宜旻(1994)
、董福強(2004)研究皆發現無交往經驗者較有交

往經驗者,傾向於友伴之愛,與本研究相符。因有交往經驗者較

有體會過戀愛的甜蜜與衝動,對於大部份的有交往經驗者來說,

細水長流型的友伴愛或許較缺乏戀愛時的感覺,而無交往經驗

者,因未體會過談戀愛的感受,或者對未知的愛情覺得既期待又

怕受傷害,故可能會認為由友誼昇華而成的愛情,較穩定而不冒

險。

(三)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與愛情態度

研究結果顯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

在愛情態度(整體)
、情慾愛、遊戲愛、友伴愛、依附愛、現實愛、

利他愛皆無顯著差異,可知目前是否有交往對象並不會影響到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愛情態度的認同。

(四)父母婚姻的模式與愛情態度

研究結果顯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在愛情

態度(整體)
、情慾愛、依附愛、現實愛、利他愛皆無顯著差異,

在遊戲愛、友伴愛層面上則有顯著差異,父母婚姻模式良好的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遊戲愛」之認同度高於父母婚姻模式非常

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而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的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在「友伴愛」之認同度高於父母婚姻模式良好的日

95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可能原因是:在「遊戲愛層面」
,父母的婚姻

關係會影響子女對於婚姻的態度,父母的婚姻關係愈和諧,子女

對於婚姻的態度愈正向(李閏華,1993)
,因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

好者,在從小對於父母的相處模式耳濡目染之下,可能會覺得用

心專情的交往態度,較能獲得如自己的父母一般美好的婚姻,故

其對於遊戲愛層面可能較良好者低;在「友伴愛層面」
,過去傳統

的「男主外、女主內」
,在現今或許已演變成了雙薪為主的婚姻模

式,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者,或許其父母在婚姻關係中,無論

內外皆各自扮演了良好的角色,故能維持良好的婚姻,但在現今

大環境的變動中,幾乎是以雙薪為主的婚姻模式,故父母婚姻良

好者須也因大環境的走向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達到與父母一

般完好的婚姻模式,因此友伴之愛的細水長流,與無論事業、生

活互相扶持鼓勵的模式,會是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者因襲的趨

勢。Coleman 等人(1985)發現,生長在雙親俱全且家庭互動呈

正向和諧關係的子女,他們能尋求有價值且健全的異性交友經

驗;相反地,來自不健全的雙親關係或單親家庭的子女,可能因

家庭結構的改變而受影響。

96
(五)宗教與愛情態度

研究結果顯示,有無宗教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

(整體)
、情慾愛、遊戲愛、友伴愛、依附愛、現實愛皆無顯著差

異,在利他愛層面上則有顯著差異,而無宗教的日間部四年級大

學生高於有宗教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利他愛層面」
,因有

宗教信仰者可能將其宗教視為心靈寄託及生活重心之一,因而分

散不少對愛情的奉獻或專注力,也曾聽聞不少感情失敗之案例是

因宗教而分手(宗教依歸不同而造成生活方式歧異,例如:基督

教不可拿香祭拜,但對方家庭有佛道教之祭拜習慣…等)
,故無宗

教者因少了宗教賦予的生活寄託,對伴侶的奉獻程度較能專注。

4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孫中興 教授(2009)秋季「愛情社會學」之上

課講義,有提及到愛情與宗教的相互關係,如下,診斷宗教故事

(Sternberg , 1999 : 165-166),在關係裡的宗教:(1)我不能

想像自己處在一個伴侶不分享我精神信仰的關係中;(2)我認為

親密關係裡的親密和和諧需要伴侶有相似的宗教信仰;(3)我對

伴侶的奉獻只能在我對上帝的奉獻的更大脈絡中觀照;(4)我對

伴侶的愛在我心中有一神聖地位,就如我的精神信仰在我心中有

一神聖地位;(5)我認為愛應是人的宗教生活的一部分;(6)

4
此文獻乃參考自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孫中興教授(2009)秋季「愛情社會學」之上
課講義。

97
我認為愛像精神信仰-它只能由你的心靈感知,不能由你的理智

感知;(7)我認為在最好的關係裡,人幫助彼此靠近神;(8)

伴侶分享我的宗教信仰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綜合上述資料,本

研究與(1)、(2)、(3)點符合,顯示有宗教者希望另一半能

分享其精神信仰,並認為伴侶須與自己宗教信仰相似,才能在親

密關係中更合協,發現無宗教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利他愛」

層面上是高於有宗教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表 4-2-6 不同背景變項的日間部四年級學生對愛情態度差異分析綜合表

愛情態度

背景變項 情慾愛 遊戲愛 友伴愛 依附愛 現實愛 利他愛 整體層面

性別 男 *** *** *** ***


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女>男 男>女 男>女
───────────────────────────────────
是否有交 有 * ** ** *
往的經驗 無 無>有 有>無 有>無 有>無
───────────────────────────────────
目前是否有 有
交往的對象 無
───────────────────────────────────
父母婚姻 非常良好
的模式 良好 *** ***
不好 1<2 1>2
非常不好
───────────────────────────────────
宗教 有 *
無 無>有

98
*** p<.001 ; ** p<.01 ; * P<.05

貳、背景變項與婚姻觀之差異分析

一、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性別與婚姻觀

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各個層面及整體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之結果如表 4-2-7 所示。

(一)整體層面而言

由表 4-2-7 所示,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婚姻

觀之整體認同感,未達到顯著差異(t=.113,p>.05)
。顯示不同

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婚姻觀之整體認同感,不會因為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男性或女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本研

究假設 6-1 未獲得支持,


「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婚姻

觀(整體)有顯著差異。」

(二)分層面而言

1、傳統式婚姻觀

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傳統式婚姻

觀」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t=3.739,p<.001)
。顯示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傳統式婚姻觀」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是男性或女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可知日間部四年級男大

99
學生的傳統式婚姻觀比日間部四年級女大學生高。即,本研究假

設 6-2 獲得支持,
「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傳統式婚姻

觀有顯著差異。」

2、開放式婚姻觀

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開放式婚姻

觀」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670,p>.05)
。顯示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開放式婚姻觀」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

級大學生是男性或女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6-3

未獲得支持,
「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開放式婚姻觀有

顯著差異。」

3、不婚婚姻觀

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不婚婚姻

觀」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t=-2.041,p<.05)
。顯示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不婚婚姻觀」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是男性或女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可知日間部四年級女大

學生的不婚婚姻觀比日間部四年級男大學生高。即,本研究假設

6-4 獲得支持,
「不同性別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不婚婚姻觀有

顯著差異。」

100
表 4-2-7 性別對婚姻觀之差異情形

婚姻觀 性別 N M SD t

男 197 8.69 2.01


傳統式 3.739***
女 241 8.02 1.67
───────────────────────────────────
男 197 13.16 1.78
開放式 -.670 ns
女 241 13.27 1.83
───────────────────────────────────
男 197 9.37 2.71
不 婚 -2.041*
女 241 9.89 2.62
───────────────────────────────────
男 197 31.22 2.99
婚姻觀(整體) .113 ns
女 241 31.19 2.84

*** p<.001 ; ** p<.01 ; * P<.05 ; ns P>.05

二、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交往經驗與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婚姻觀各個層面及

整體的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之結果如表 4-2-8 所示。

(一)整體層面而言

由表 4-2-8 所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對

於婚姻觀之整體認同感,未達到顯著差異(t=-.374,p>.05)
。顯

示是否有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婚姻觀整體認同

感,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而有所差

101
異。即,本研究假設 7-1 未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與婚姻觀(整體)有顯著差異。」

(二)分層面而言

1、傳統式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婚姻觀中之「傳統

式婚姻觀」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254,p>.05)
。顯示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傳統式婚姻觀」不會因為日間

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7-2 未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傳統

式婚姻觀有顯著差異。」

2、開放式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婚姻觀中之「開放

式婚姻觀」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206,p>.05)
。顯示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開放式婚姻觀」不會因為日間

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7-3 未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開放

式婚姻觀有顯著差異。」

102
3、不婚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婚姻觀中之「不婚

婚姻觀」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131,p>.05)
。顯示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不婚婚姻觀」不會因為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7-4

未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經驗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不婚婚姻

觀有顯著差異。」

表 4-2-8 交往經驗對婚姻觀之差異情形

婚姻觀 是否有交往的經驗 N M SD t

有 345 8.38 1.80


傳統式 1.254 ns
無 93 8.11 2.07
───────────────────────────────────
有 345 13.21 1.76
開放式 -.206 ns
無 93 13.26 1.97
───────────────────────────────────
有 345 9.58 2.69
不 婚 -1.131 ns
無 93 9.94 2.59
───────────────────────────────────
有 345 31.17 2.89
婚姻觀(整體) -.374 ns
無 93 31.30 2.98

*** p<.001 ; ** p<.01 ; * P<.05 ; ns P>.05

103
三、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交往對象與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在婚姻觀各個層

面及整體的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之結果如表 4-2-9 所示。

(一)整體層面而言

由表 4-2-9 所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

象對於愛情態度之整體認同感,達到顯著差異(t=-4.039,

P<.001)
。顯示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

婚姻觀整體認同感,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

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可知目前無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在對婚姻觀之整體認同感比目前有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

生高。即,本研究假設 8-1 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與婚姻觀(整體)有顯著差異。」

(二)分層面而言

1、傳統式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在婚姻觀中之

「傳統式婚姻觀」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727,p>.05)

顯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傳統式婚姻觀」不會因

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即,

本研究假設 8-2 未獲得支持,


「有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

104
學生與傳統式婚姻觀有顯著差異。」

2、開放式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在婚姻觀中之

「開放式婚姻觀」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t=2.981,p<.01)
。顯

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開放式婚姻觀」會因為日

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可知目前

有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開放式婚姻觀比目前無交往

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高。即,本研究假設 8-3 獲得支持,


「有

無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開放式婚姻觀有顯著差

異。」

3、不婚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在婚姻觀中之

「不婚婚姻觀」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t=-5.273,p<.001)
。顯

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不婚婚姻觀」會因為日間

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可知目前無

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不婚婚姻觀比目前有交往對象

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高。即,本研究假設 8-4 獲得支持,


「有無

交往的對象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不婚婚姻觀有顯著差異。」

105
表 4-2-9 交往對象對婚姻觀之差異情形

婚姻觀 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 N M SD t

有 200 8.16 1.78


傳統式 -1.727 ns
無 238 8.46 1.91
───────────────────────────────────
有 200 13.50 1.70
開放式 2.981**
無 238 12.99 1.86
───────────────────────────────────
有 200 8.95 2.81
不 婚 -5.273***
無 238 10.26 2.39
───────────────────────────────────
有 200 30.60 2.94
婚姻觀(整體) -4.039***
無 238 31.71 2.78

*** p<.001 ; ** p<.01 ; * P<.05 ; ns P>.05

四、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父母婚姻模式與婚姻觀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各個層

面及整體的平均數、標準差及 F 考驗之結果如表 4-2-10 所示。

(一)整體層面而言

由表 4-2-10 所示,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

對於婚姻觀之整體認同感,達到顯著差異(F=4.917,P<.01)
。顯

示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婚姻觀整體認同

感,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不同而有所差

106
異,可知父母婚姻模式非常不好對整體婚姻觀的認同度高於父母

婚姻模式非常良好。即,本研究假設 9-1 獲得支持,


「不同父母婚

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婚姻觀(整體)有顯著差異。」

(二)分層面而言

1、傳統式婚姻觀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傳

統式婚姻觀」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F=1.466,p>.05)
。顯示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傳統式

婚姻觀」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不同而有

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9-2 未獲得支持,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之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傳統式婚姻觀有顯著差異。」

2、開放式婚姻觀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開

放式婚姻觀」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F=5.086,p<.01)
。顯示不

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開放式婚

姻觀」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不同而有所差

異,可知父母婚姻模式非常不好對「開放式婚姻觀」之認同度高

於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即,本研究假設 9-3 獲得支持,


「不同

父母婚姻模式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開放式婚姻觀有顯著差

107
異。」

3、不婚婚姻觀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不

婚婚姻觀」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F=4.803,p<.01)
。顯示不同

父母婚姻模式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不婚婚姻觀」

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不同而有所差異,可

知父母婚姻模式良好對「不婚婚姻觀」之認同度高於父母婚姻模

式非常良好。即,本研究假設 9-4 獲得支持,


「不同父母婚姻模式

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不婚婚姻觀有顯著差異。」

表 4-2-10 父母婚姻的模式對婚姻觀之差異情形

婚姻觀 父母婚姻模式 N M SD F 事後比較

1.非常良好 174 8.45 1.76


2.良好 172 8.38 1.72
傳統式 3.不好 66 7.97 2.48 1.466 ns
4.非常不好 26 7.96 1.48
總和 438 8.32 1.86
───────────────────────────────────
1.非常良好 174 13.14 1.80
2.良好 172 13.03 1.83
開放式 3.不好 66 13.45 1.81 5.086** 1<4
4.非常不好 26 14.42 1.24
總和 438 13.22 1.81
───────────────────────────────────
1.非常良好 174 9.17 2.42
2.良好 172 10.16 2.42

108
不婚 3.不好 66 9.39 3.00 4.803** 1<2
4.非常不好 26 10.27 4.04
總和 438 9.66 2.67
───────────────────────────────────
1.非常良好 174 30.76 2.65
2.良好 172 31.57 2.44
婚姻觀 3.不好 66 30.82 3.73 4.917** 1<4
4.非常不好 26 32.65 4.10
總和 438 31.20 2.90

*** p<.001 ; ** p<.01 ; * P<.05 ; ns P>.05

五、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宗教與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在婚姻觀各個層面及整體的平

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之結果如表 4-2-11 所示。

(一)整體層面而言

由表 4-2-11 所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對於婚姻觀

之整體認同感,未達到顯著差異(t=.492,p>.05)
。顯示有無宗

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於婚姻觀整體認同感,不會因為日間

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10-1 未獲

得支持,
「有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婚姻觀(整體)有顯

著差異。」

109
(二)分層面而言

1、傳統式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在婚姻觀中之「傳統式婚姻觀」

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1.654,p>.05)
。顯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傳統式婚姻觀」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

學生有無宗教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10-2 未獲得支持,


「有

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傳統式婚姻觀有顯著差異。」

2、開放式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在婚姻觀中之「開放式婚姻觀」

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537,p>.05)
。顯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開放式婚姻觀」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

學生有無宗教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10-3 未獲得支持,


「有

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開放式婚姻觀有顯著差異。」

3、不婚婚姻觀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有無宗教在婚姻觀中之「不婚婚姻觀」

層面上,未達到顯著差異(t=-.286,p>.05)
。顯示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在婚姻觀中之「不婚婚姻觀」不會因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

生有無宗教而有所差異。即,本研究假設 10-4 未獲得支持,


「有

無宗教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與不婚婚姻觀有顯著差異。」

110
表 4-2-11 宗教對婚姻觀之差異情形

婚姻觀 宗教 N M SD t

有 190 8.49 2.10


傳統式 1.654 ns
無 248 8.19 1.64
───────────────────────────────────
有 190 13.17 1.89
開放式 -.537 ns
無 248 13.26 1.74
───────────────────────────────────
有 190 9.62 2.75
不 婚 -.286 ns
無 248 9.69 2.61
───────────────────────────────────
有 190 31.28 3.12
婚姻觀(整體) .492 ns
無 248 31.14 2.73

*** p<.001 ; ** p<.01 ; * P<.05 ; ns P>.05

六、綜合討論

依據上述統計資料,本研究將不同背景變項的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之婚姻觀層面上的差異情形作比較分析,結果整理如表

4-2-12 所示:

(一)性別與婚姻觀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整

體)
、開放式婚姻觀皆無顯著差異,在傳統式婚姻觀、不婚婚姻觀

層面上則有顯著差異,其中日間部四年級男大學生對「傳統式婚

111
姻觀」的認同度較高於日間部四年級女大學生;而日間部四年級

女大學生對「不婚婚姻觀」的認同度較高於日間部四年級男大學

生。可能的原因是:在「傳統式婚姻觀層面」
,自古時,女權定位

較沒落,而現今女權意識抬頭,現代女性較早期女性來得獨立自

主,故部份現代男性可能會希望現代女性依然保有女性的嬌柔特

質(例:小鳥依人)
,也因男性想獨當一面、保護女性的好勝心趨

使,仍希望「男主外、女主內」的男性也為數不少;與江宜倩(2001)

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類似,其研究發現,未婚男性基本上仍認

同「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深信母職天賦,男人無能為

力;另一方面他們又期待理想妻子能內外兼顧,除了安頓家庭,

最好還能對丈夫的工作有所助益。又因現今台灣外食情況嚴重,

男性亦會希望成家後,能有個賢內助在家洗手作羹湯,以滿足與

家人一同晚餐的幸福感;在「不婚婚姻觀層面」
,女性由於教育水

準、工作能力、經濟能力的提升,對於結婚對象條件的要求相對

提高,女性的擇偶標準居高不下,避免下嫁的觀念至今仍然存在

(楊美慧,1991)
;彭懷真(2003)
「婚姻與家庭」一書中,提及

學者 Stein(1992)發現,有好的職業機會或發展,也是造成單

身的主因之一;李閏華(1993)發現男性所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

比較親密與和諧,並且對於婚姻的態度比較正向;女性較勇於表

112
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會以比較嚴格及實際的尺度來看待父母親

的婚姻關係,以致對婚姻抱持較高的期許,對婚姻較遲疑,因此

婚姻態度較為負向。或因現代女性較早期女性事業心重,現代女

性可能因時代的變遷,畢業後也紛紛步入職場,尤其在努力工作

而得到成就感後,事業心與好勝心可能隨之升騰,因而對婚姻的

渴望或許不如以往來的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高齡生產的危險

性,亦可能讓女性為之怯步。

(二)是否有交往的經驗與婚姻觀

研究結果顯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是否有交往的經驗在婚

姻觀(整體)
、傳統式婚姻觀、開放式婚姻觀、不婚婚姻觀皆無顯

著差異,可知是否有交往的經驗並不會影響到日間部四年級大學

生對婚姻觀的認同。

(三)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與婚姻觀

研究結果顯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

在婚姻觀(整體)
、開放式婚姻觀、不婚婚姻觀皆有顯著差異,其

中在婚姻觀(整體)
、不婚婚姻觀是目前無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

級大學生高於目前有交往對象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而開放式婚

姻觀則是目前有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高於目前無交往

對象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傳統式婚姻觀則無顯著差異。可能的

113
原因是:在「婚姻觀整體層面」
,目前無交往對象者因為目前並沒

有面臨交往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所以也不須面對交往問題的現

實考量,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在目前無交往對象者的

方面來看,較容易不須顧慮太多交往問題反而能對自己的婚姻觀

產生一個基本概念;在「不婚婚姻觀層面」
,因目前有交往對象者,

較容易將對方放進自己未來的藍圖作為考量,反之,目前無交往

對象者,對愛情方面上未來較無太多的顧慮,孫明明(1994)發

現,現代人晚婚和單身的很多,如能適當安排自己的生活,單身

的人一樣可以過著很有意義的生活,遠勝於活在一個不幸福的婚

姻裡。可能因此而在這個階段將生活的重心放在事業或休閒興趣

上,結婚可能暫居其次;彭懷真(2003)也發現,不婚已成為許

多人的選擇;在「開放式婚姻觀層面」
,因四年級大學生已即將邁

入社會,眼前面臨的考驗主要為就職及當兵,對未來的規劃須具

備一個基本概念,在目前有交往對象者而言,愛情不是唯一的生

活重心,同時可能在就職方面也須有所考量,因此,在這個階段

的有交往對象者較會因為工作考量而對未來有著與無交往對象者

不同的規劃,有交往對象者容易將對方列入未來規劃之一(共同

組織雙薪家庭、互相扶持鼓勵以求生活穩定…等)
,相較之下,無

交往對象者對此種婚姻模式的嚮往與體會或許不比有交往對象者

114
來的深刻,故本研究發現,目前有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

生對「開放式婚姻觀」之認同度高於目前無交往對象日間部四年

級大學生。

(四)父母婚姻的模式與婚姻觀

研究結果顯示,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父母婚姻模式在婚姻

觀(整體)
、開放式婚姻觀、不婚婚姻觀皆有顯著差異,父母婚姻

模式非常不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整體)」
、「開放

式婚姻觀」之認同度高於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

大學生;而父母婚姻模式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不婚婚

姻觀」之認同度高於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

生;傳統式婚姻觀則無顯著差異。可能的原因是:在「婚姻觀整

體層面」
,因父母婚姻模式非常不好者,可能會想避開如父母一般

相處的方式,而對未來的婚姻抱有著美好的嚮往與憧憬,希望跳

脫過去不完好的家庭生活,進而打造屬於自己的美好婚姻生活,

故在婚姻觀整體層面,父母婚姻模式非常不好者,對於婚姻的概

念或許會比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者來的更深刻;在「開放式婚

姻觀層面」
,因開放式婚姻在婚姻的模式中,彈性較大且更能與對

方進行心靈並行的溝通(因可能為雙薪、共同分擔家務事等角色

平均的生活方式)父母婚姻模式非常不好者,可能會希望以開放

115
式婚姻的模式來維持一段婚姻,較能擺脫過去傳統式婚姻可能產

生的衝突與偏頗;在「不婚婚姻觀層面」
,因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

好者,從小對於父母的完好婚姻生活耳濡目染,進而感到嚮往,

會希望自己未來也能與另一半攜手共創與父母一般美好的婚姻模

式,故在不婚的考量因素中,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者所佔的比

例較良好者來的低。學者 Schwartberg 認為父母離婚的小孩對未

來婚姻的成功會有恐懼及焦慮(引自張瑞真,2001),而且普遍

對婚姻會有負面的看法。來自破碎家庭的小孩對婚姻較不感興

趣,且對婚姻有恐懼感(Booth, Brinkerhoff, & White, 1984)。

綜合上述學者研究發現,多數學者認為父母婚姻關係較完整者,

其子女的婚姻態度會較為正向。然而父母是子女社會化的最主要

以及最基本的資源,同時也是子女最直接的模仿對象,而父母的

婚姻關係更加是子女學習與異性互動最早接收到的參考訊息者,

因此父母的婚姻愈美滿,家庭成員間關係就會愈親密,對其子女

在婚姻態度上愈有正向的影響。在本研究中,「父母婚姻模式非

常良好」的選項會比「父母婚姻模式良好」的選項更加圓滿完善,

故以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的選項來作為此分析的著力點。當父

母婚姻關係良好,使子女有追求婚姻的意向,培養正向婚姻感受,

且認為婚姻的必要性(陳淑娟,2009)。故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

116
好者,對婚姻的憧憬會較其他選項者來的高;反之,父母婚姻模

式良好者,因在婚姻模式的情況並未比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者

來的優,故不婚之情形會較非常良好者高。

(五)宗教與婚姻觀

研究結果顯示,有無宗教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婚姻觀(整

體)
、傳統式婚姻觀、開放式婚姻觀、不婚婚姻觀皆無顯著差異,

可知有無宗教並不會影響到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婚姻觀的認

同。

表 4-2-12 不同背景變項的日間部四年級學生對婚姻觀差異分析綜合表

婚姻觀

背景變項 傳統式婚姻觀 開放式婚姻觀 不婚婚姻觀 整體層面

性別 男 *** *
女 男>女 女>男
──────────────────────────────────
是否有交 有
往的經驗 無
──────────────────────────────────
目前是否有 有 ** *** ***
交往的對象 無 有>無 無>有 無>有
──────────────────────────────────
父母婚姻 非常良好
的模式 良好 ** ** **
不好 1<4 1<2 1<4
非常不好
──────────────────────────────────

117
宗教 有

*** p<.001 ; ** p<.01 ; * P<.05

第三節 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相關之研究

本章旨在探討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之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的相官情

形,以 Pearson 積差相關統計方法,分析「愛情態度」與「婚姻觀」

整體及各個層面之相關,並瞭解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愛情態度與婚姻

觀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影響情形。

首先來看相關係數的特性,由於相關係數為一標準化分數,其值

不受變項特性的影響,介於-1 與+1 之間;相關係數值越接近正負 1 時,

表示變項的關聯情形越明顯;1.00 或-1.00 之相關係數稱為完全正

(負)相關,在社會與行為科學當中,完全相關甚少出現(邱皓政,

2000)。

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分為五級(邱皓政,2000)

1.完全相關:r 值範圍在 1.00。

2.高度相關:r 值範圍在.70 至.99。

3.中度相關:r 值範圍在.40 至.69。

4.低度相關:r 值範圍在.10 至.39。

5.微弱或無相關:r 值範圍在.10 以下。

118
ㄧ、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分析

由表 4-3-1 所示,可知整體「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

關係數達顯著水準(r=.141,p<.01)
。兩者之間相關度為低度相

關,而「愛情態度」的六個分層面與「婚姻觀」的三個分層面之

間皆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即,本研究假設 11-1 獲得支持,「日間

部四年級大學生之愛情態度與婚姻觀有顯著相關。」愛情態度情

慾愛與婚姻觀傳統式相關最高(r=.190)
,而與開放式無關,可知

在愛情態度情慾愛分數愈高,個人愈可能認同於傳統式婚姻觀;

愛情態度遊戲愛與婚姻觀不婚相關最高(r=.312)
,可知在愛情態

度遊戲愛分數愈高,個人愈可能認同於不婚婚姻觀;愛情態度友

伴愛與婚姻觀開放式相關最高(r=.222)
,而與傳統式無關,可知

在愛情態度友伴愛分數愈高,個人愈可能認同於開放式婚姻觀;

愛情態度依附愛與婚姻觀傳統式相關最高(r=.347)
,而與不婚無

關,可知在愛情態度依附愛分數愈高,個人愈可能認同於傳統式

婚姻觀;愛情態度現實愛則與各層面婚姻觀無關;愛情態度利他

愛與婚姻觀傳統式相關最高(r=.494)
,而與開放式、不婚無關,

可知在愛情態度利他愛分數愈高,個人愈可能認同於傳統式婚姻

觀。

119
二、綜合討論

從上述結果發現愛情態度(情慾愛、遊戲愛、友伴愛、依附

愛、利他愛)與婚姻觀(傳統式婚姻觀、開放式婚姻觀、不婚婚

姻觀)皆有部分的正相關,唯有愛情態度現實愛與各層面婚姻觀

無關。整體而言,情慾愛、依附愛、利他愛較認同於傳統式婚姻

觀;遊戲愛較認同不婚婚姻觀;友伴愛較認同開放式婚姻觀。在

「情慾愛層面」
,因情慾愛本身的模式較為浪漫甜蜜,甚至趨於理

想化的外在美,故在浪漫甜蜜的愛情中,或許男女雙方各展現出

本有的特質(例:男方照顧、保護女方,女方體貼、依賴男方…

等)
,此種特質較偏向「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式婚姻觀,雙方

對於情感的需求也較開放式婚姻高;在「依附愛層面」
,因開放式

婚姻在婚姻中的兩人或許會是經濟獨立、地位平等,而因傳統式

婚姻觀在婚姻中所各自扮演的角色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對於對方

的依賴及需要感,也會較高,故依附愛的類型會較為認同傳統式

婚姻觀;在「利他愛層面」
,因傳統式婚姻觀包含「男主外、女主

內」
,意即男人在外為工作努力,女人在家中勤做家務,其所為的

都是給對方完善的生活品質,也因在傳統式婚姻中,男人的生活

圈較以工作與家庭為主軸,而女人是幾乎全以家庭為主軸,而對

對方的奉獻及付出的精神,其專注力亦會較高。在「遊戲愛層面」

120
因遊戲愛對於愛情的專一性與責任感較低,對遊戲愛者來說,愛

情的新鮮感及刺激感,在其對愛情的需求中佔了較重的比例、重

視愛情的過程而非結果,故會認為婚姻對其而言可能是種束縛,

較偏向於不婚婚姻觀。在「友伴愛層面」
,友伴愛屬於較穩定、細

水長流型的愛,而在開放式生活中,可能除了婚姻之外,雙方都

各自有自己的經濟基礎或與朋友間的生活圈,太過黏膩或佔有的

情感意念,可能較不適合各自獨立的開放式婚姻,故穩定平衡的

友伴愛,會較偏重於開放式婚姻。

表 4-3-1 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情形

情慾愛 遊戲愛 友伴愛 依附愛 現實愛 利他愛

傳統式婚姻觀 .190*** -.141** -.066 ns .347*** .036 ns .494***


───────────────────────────────────
開放式婚姻觀 .090 ns -.109* .222*** -.249*** -.020 ns -.093
───────────────────────────────────
不婚婚姻觀 -.188*** .312*** -.158** .051 ns .025 ns -.096*
──────────────────────────────────
整體(r=.141,p<.01) *** p<.001 ; ** p<.01 ; * P<.05 ; ns P>.05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並瞭

解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與婚姻觀層面上的現況及兩者間的

關聯情形。為達到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某大專院校之日間部四

年級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愛情態度層面」與「婚姻觀層面」為

研究工具,採問卷調查法來探討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

姻觀,並將所得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本章共分為二節,第一節結論,

第二節提出研究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綜合前述的分析及研究發現,可以歸納獲得下列的結論:

壹、不同背景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愛情態度之差異情形

(一)性別方面

日間部四年級男大學生較認同愛情態度(整體)
、情慾愛、遊戲愛

及利他愛。本研究之發現,與張文雄(1993)及王慶福等(1996)研

究相符,原因可能是男性較注重對方外表和性的接觸,女性在愛情中

屬於較沒安全感的一方,故對愛情專一的程度上,是高於男性的;男

性在對待得來不易的感情時,往往在利他愛之傾向是高於女性的。

122
(二)交往經驗方面

有交往經驗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較認同愛情態度(整體)
、依附

愛及現實愛;無交往經驗者較認同友伴愛。本研究之發現,與林宜旻

(1994)
、董福強(2004)及高宜君(2008)部分相符,原因可能是有

交往經驗者較有對愛情的深刻體會及愛情對生活之重要性,也因此會

考量到現實生活的層面;而無交往經驗者,因沒有體驗過戀愛的感受,

所以會認為一段愛情應由友誼昇華而成的。

(三)交往對象方面

研究發現得知,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

上,並不會影響其對愛情態度上的看法。

(四)父母婚姻的模式方面

父母婚姻模式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較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

好更認同遊戲愛;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較父

母婚姻模式良好更認同友伴愛。因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者,在從小

對於父母的相處模式耳濡目染之下,可能會覺得用心且專情的交往態

度,較能獲得如自己的父母一般美好的婚姻,故其對於遊戲愛層面可

能較良好者低;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者為了因循父母之良好婚姻模

式,須也因大環境的走向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達到與父母一般完

好的婚姻模式,因此友伴之愛的細水長流,與無論事業、生活互相扶

123
持鼓勵的模式,會是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者因襲的趨勢。

(五)宗教方面

無宗教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較認同利他愛。本研究之發現,與

孫中興(2009)之發現不謀而合,原因可能是有宗教者希望另一半能

分享其精神信仰,並認為伴侶須與自己宗教信仰相似,才能在親密關

係中更合協。

貳、不同背景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對婚姻觀之差異情形

(一)性別方面

日間部四年級男大學生較認同傳統式婚姻觀;而日間部四年級女

大學生較認同不婚婚姻觀。原因可能為男性仍希望的角色分工為男主

外、女主內,此發現與江宜倩(2001)之研究相符;反觀現代女性可

能因時代的變遷,畢業後也紛紛步入職場,尤其在努力工作而得到成

就感後,可能在婚姻觀上較無憧憬,彭懷真(2003)
「婚姻與家庭」一

書中,提及學者 Stein(1992)發現,有好的職業機會或發展,也是

造成單身的主因之一;此發現與李閏華(1993)之研究相符。

(二)交往經驗方面

研究發現得知,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是否有交往的經驗上,並

不會影響其對婚姻觀上的看法。

124
(三)交往對象方面

目前無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較認同婚姻觀(整體)及

不婚婚姻觀;目前有交往對象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較認同開放式婚

姻觀。目前無交往對象者較容易不須顧慮太多交往問題反而能對自己

的婚姻觀產生一個基本概念,孫明明(1994)發現,現代人晚婚和單

身的很多,如能適當安排自己的生活,單身的人一樣可以過著很有意

義的生活,遠勝於活在一個不幸福的婚姻裡。可能因此而在這個階段

將生活的重心放在事業或休閒興趣上,結婚可能暫居其次;反觀有交

往對象者,容易將對方列入未來規劃之一,希望未來能共同組織家庭、

互相扶持鼓勵以求生活穩定等想法,故對開放式婚姻觀上,會有較高

的認同度。

(四)父母婚姻的模式方面

父母婚姻模式非常不好的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較父母婚姻模式非

常良好更認同婚姻觀(整體)及開放式婚姻觀;父母婚姻模式良好的

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較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更認同不婚婚姻觀。父

母婚姻模式非常不好者因處在一個不完好的家庭中,對於婚姻觀的看

法上,會較父母婚姻磨石非常良好者來的深刻,也希望自己未來的婚

姻,不要再向父母那樣,可能會以開放式婚姻的模式來維持一段關係;

多數學者認為父母婚姻關係較完整者,其子女的婚姻態度會較為正

125
向。然而父母是子女社會化的最主要以及最基本的資源,同時也是子

女最直接的模仿對象,而父母的婚姻關係更加是子女學習與異性互動

最早接收到的參考訊息者,因此父母的婚姻愈美滿,家庭成員間關係

就會愈親密,對其子女在婚姻態度上愈有正向的影響。當父母婚姻關

係良好,使子女有追求婚姻的意向,培養正向婚姻感受,且認為婚姻

的必要性(陳淑娟,2009)。故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者,對婚姻的

憧憬會較其他選項者來的高;反之,父母婚姻模式良好者,因在婚姻

模式的情況並未比父母婚姻模式非常良好者來的優,故不婚之情形會

較非常良好者高。

(五)宗教方面

研究發現得知,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在有無宗教上,並不會影響

其對婚姻觀上的看法。

參、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情形

研究發現,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皆有部分的正相關。其中情慾愛、

依附愛及利他愛較認同傳統式婚姻觀;遊戲愛較認同不婚婚姻觀;友

伴愛較認同開放式婚姻觀。

126
第二節 建議

結合本研究發現與結論,茲分別提出下列建議,以供學生、家長、

輔導諮商相關單位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壹、學生方面

(一)誤把愛情當兒戲,應用心去經營

大四學生已即將步入社會,面臨的可能是兵役,亦可能是職場。

步入社會是一個重大的人生轉捩點,此時對於愛情態度及婚姻觀亦有

一定的雛形;在研究結果中顯示,遊戲愛與不婚有顯著正相關,在現

今的社會中,已異於以往的早婚社會型態,晚婚的人口與日俱增,在

遊戲愛方面,不少人仍在尋求愛情的新鮮感及刺激,固定的交往對象

對遊戲愛偏高者來說,可能較趨於乏味與無趣,因此遊戲愛偏高者不

想接受婚姻的束縛,故產生了不婚婚姻觀,但此種愛情態度可能造成

不負責任的心態,以致對正在交往中的另一半無法交代,因為可能不

能給予對方一個穩定的未來,雖然愛情態度與婚姻觀本是主觀的概

念,並無所謂對與錯,但健全的愛情態度及婚姻觀的養成仍是有待關

注的一個課題。

(二)學習與伴侶維持良性溝通,以換得長遠又健康之愛情關係

兩人能在一起,實屬不易,當遇到爭執、意見不合時,記得要多

傾聽另一半的談話,冷靜下來並瞭解問題的癥結點,與伴侶的「良性

127
溝通」才是真正解決之道。因有了良性溝通,會明白自己與對方的想

法和看法,生活模式會有相通相容;若不能維持好的良性溝通,不能

清楚表達結果,每天猜疑過日子,怨氣日積月累,有一天爆發時,結

局可能就是分手。故與伴侶維持良性溝通,是很重要的課題。

(三)關係中有對等的付出-學習尊重與包容

要建立一個良好愛情與婚姻的態度,是從自己本身做起,學習相

互尊重、包容,雙方站在同樣的高度溝通,並且有包容的氣度、接受

的胸襟,不拘泥一個局部的框框。男女雙方都需要學習並體會,從中

去成長,進而在愛情態度與婚姻觀層面,能有這樣的胸襟,如此一來,

即可在愛情與婚姻的價值觀上,擁有正向的思維去對待另一方。儘管

愛情關係中偶而會牽涉一人對另一人所做的犧牲,但此種現象不應重

複地發生,若長期處於地位不平等,施與受失衡的狀態,雙方都會感

受到不舒服,恢復一些平衡是必要的(刁筱華譯,1999;李瑞玲等譯,

1999)
。故學習維持對等的付出,彼此尊重與包容,才是長久健康的兩

性關係交往之良方。

(四)大四學生即將成為社會新鮮人,工作與愛情、婚姻相提並重

大四學生即將面臨的就是畢業並踏入職場,剛踏入職場的社會新

鮮人總是不免戰戰兢兢的,深怕怠慢了工作;然而,有不少人可能會

在工作與愛情中失衡,或許因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另一半,甚至完全沒

128
有排出時間來陪伴對方,往往就會在忙到告一段落時,回顧這段感情,

才發現感情已經變質了。雖說工作是必要的,但用心經營愛情也是不

可或缺的,工作再忙,也應該要抽空來關心對方,使對方不至於被冷

落,同時也尊重與體諒對方的工作,才能在愛情與工作中取得平衡。

貳、父母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婚姻模式,以供子女作為榜樣

在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婚姻模式對子女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皆有

一定程度的影響,故父母在平時相處時,彼此溝通的方式與處理爭執

的態度也須有所注意及調整,以免造成子女對愛情態度及其婚姻觀有

負面或偏頗的影響,父母健康的婚姻模式與明理的溝通過程對子女未

來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會是個良好的參考。

(二)加強夫妻間的婚姻教育,以身教去形塑子女的正確婚姻觀

本研究發現父母的婚姻模式會影響到子女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

因此,加強夫妻間的婚姻教育,使其能學習適當表達夫妻間的情感、

溝通及衝突處理方式,使夫妻能在婚姻中學習與成長;並使其在擔任

父母親一角色時,能以身教去教導和示範給子女兩性相處之道,以形

塑子女正確的婚姻觀,避免不良的父母婚姻關係之經驗,讓子女在異

性相處的關係中複製。

129
(三)當孩子永遠的避風港

孩子在面臨愛情的學習與經歷中,難免總會遇到挫折,而父母在這個

階段要扮演一個「避難所」的角色,當孩子在外面「受傷」回來時,

請不要責備他,只要儘快替他「療傷止痛」就好,對於子女的愛情課

題,身為父母只需在後方等著支援,因為這是大部分的孩子都必經的

學習過程。

參、輔導諮商單位方面

(一)加強親密關係之輔導諮商工作

各大專院校可積極辦理親密關係相關之講座、兩性諮商等活動,

藉由講座及活動可帶領大學生瞭解到兩性交往的意義和合適的溝通技

巧,而兩性諮商方面,可給予交往中的雙方一個彼此傾聽、相互溝通

及尊重的機會。雖然大學生在身心發展上已進入成年期階段,但還是

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對於兩性的交往還仍在摸索中,而親密關係的諮

商輔導工作能夠協助大學生更成熟地瞭解兩性交往,並在與伴侶發生

爭執、溝通不良時提供正確的協助管道。

(二)輔導方向可不只針對單一對象

現今的大學生,為情所困者為數不少,甚至可能因愛情問題而想

不開或輕生,此時,輔導或諮商單位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適宜且得

當的開導,就可能指引學生們導向正確的愛情態度及婚姻觀。但有時

130
開導的對象並不一定是只限於學生本身,例:在研究發現中顯示,父

母婚姻模式對子女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皆有一定程度之影響,故必要

時,諮商單位與學生家長的對話,可能也有一定的效用,或許學生父

母的相處模式往正面的方向調整,亦可使學生的愛情態度及婚姻觀有

正向的發展;或許針對背景變項中可能影響學生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的

原因來對症下藥給予輔導,可使輔導的過程多一些有利的方向,故研

究中的背景變項,亦可作為諮商單位輔導時的一項參考依據。

(三)站在被輔導者的立場正視問題

在學生遇到感情方面的問題,需要尋求協助時,大部份的父母及

師長會採取講道理的方式,試圖將其導向所謂的「正確觀念」
;然而學

者李雪莉(2009)在天下雜誌第 384 期的「如何面對少年維特的煩惱?」

文中,提及到「我曾經諮商過一個案例,一位高中生已經與男友有性

行為,學校的輔導老師明明知道,但還是制止她不要有性行為。那位

學生訴苦說,她每個禮拜要去見輔導老師,備感壓力,因她無法跟老

師談她的性關係。」亦提到「事實上,當老師能接納她的行為,她會

跟你談很多,包括那個男生戴不戴套子,以及她對性生活的看法。 為

什麼要聽青少年講這些? 因為青少年在兩性交往裡,他們都太想要問

大人,什麼是正確?怎樣才好?他們想要有個愛情軍師。」綜合上述,

研究者建議諮商輔導單位在對學生進行輔導時,必須拿出同理心對

131
待,勿以苛責或制止的方式來對其說教,反而會無法解決他們的問題。

多多傾聽與深入的了解並包容,更能獲得被輔導者內心最深層的想法

與顧慮,因而進行有效率的溝通。

肆、未來研究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為對象,為

了擴大其研究結果的可推論程度,未來研究可加入其他族群(一至四

年級大學生、剛步入職場的新鮮人…等)
,也可考慮其他地區的大學生

或其他年齡層、其他背景的族群,以便進行跨樣本分析。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之日間部四年級大學生的背景變項,包括性別、是否有交

往的經驗、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父母婚姻的模式、宗教等變項。

因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四年級大學生,未來研究可納入「年級」一項,

來比較一至四年級大學生在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上有何差異性;日間部

四年級大學生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本研究之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

象分為有無,研究者建議:目前有交往對象可再細分出「有無同居」,

這樣能更瞭解有無同居者是否與愛情態度及婚姻觀有差異性。

132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屬於量化研究,對此議題有興趣之研究者

可以質性研究來探討,相信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結論呈現;也可加入質

性訪談,可更清楚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的感受及想法,對於理

解大學生愛情與婚姻的內涵更有所助益,亦可更瞭解量化結果的闡釋。

13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刁筱華譯(1999)
。愛,是一個故事。台北:遠流。

。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愛情關係
王如芬(2005)

中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純娟(2001)。婚姻與親密關係。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王慶福(1995)

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愛情關係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
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1995)

中華輔導學報,3,92-126。

。愛情關係發展與適應之評量工具編
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1996)

製。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227-240。

。未婚男性的愛情觀-現象學的方法研究。國立政治大
余振民(1998)

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岑樓(1991)。婚姻研究。台北:東大。

。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
江宜倩(2001)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大學生人際親密的評量與身心適應-親子、情人、異
杜仲傑(1990)

134
性朋友、同性朋友四種角色的相關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縣國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
沈利君(2001)

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
李育忠(2000)

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
李怡玲(2002)

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大學生對父母與同儕婚姻態度之知覺及個人現代性在
李秋霞(1991)

婚姻態度上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如何面對少年維特的煩惱?。台北:天下雜誌 384 期。
李雪莉(2009)

。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
李閏華(1993)

未婚在學學生為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瑞玲等譯(1999)。脆弱的關係。台北:張老師。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昭儀(2003)。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35
吳靜吉(1981)。青年的四個大夢。台北:遠流。

。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
何嘉雯(1998)

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當今心理學界對愛情的研究與方向。中華心理衛生學
卓紋君(1998)

刊,11(3),87-107。

。台灣人愛情發展的歷程初探兼論兩性輔導之重點。諮
卓紋君(2000)

商輔導文粹,5,1-29。

。單戀者單戀歷程的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
卓紋君、林芸欣(2003)

13,45-88。

卓紋君(2004)。台灣人愛情風格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6,

71-117。

。愛情類型、嫉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
林宜旻(1994)

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愛情類型、嫉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林宜旻、陳皎眉(1995)

教育與心理研究,18,287-311。

。我國大學生對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林淑貞(1994)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周業謙、周光淦譯(1999)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136
。南部某科技大學生愛情態度與情歌認同之相關研究。
高宜君(2008)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明明(1994)。青年人的感情世界-擇友與婚姻。台北:萬世。

高淑貴(1996)。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

。從類型論的觀點探討大學生的愛情觀。東海學報,34,
張文雄(1993)

449-462。

。原生家庭經驗對大學女生愛情關係的影響及其改變歷
張令恬(1999)

程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張志成(2004)。高雄市國中資優生的愛情態度認知與現況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大學生對擇偶、異性交往及婚姻期望之態度探討。學
張淑良(1989)

生輔導通訊,5,34-37。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
張瑞真(2001)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五專五年級學生約會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臺
郭明雪(1988)

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通
陳貞夙(1997)

137
訊,48,126-138。

。從喜歡、愛情到婚姻-談兩性的交往。輔導通訊,70,
陳美惠(2002)

12-15。

。阿美族中學生婚姻態度及擇偶條件之研究。國立臺灣
陳素琴(1999)

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從電影「親親小媽」淺談現代人的婚姻態度。家庭教
陳淑娟(2009)

育雙月刊,17,24-35。

。女性的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婚姻觀與婚姻行為
許雅惠(2005)

意向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戀愛中大學生之性別角色特質、人格特質與愛情態度
黃可欣(2007)

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彭駕騂(1994)。婚姻輔導。台北:巨流。

彭懷真(2001)。婚姻與家庭。台北:東大。

彭懷真(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現代愛情趨勢。台北:幼獅。
楊明(1995)

。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臺灣師範大
楊美慧(1991)

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特質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
楊茜如(2000)

138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婚前準備與輔導-給未婚男女、師長和輔導員。台北:
葉高芳(1981)

道聲。

。高職學生愛情態度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董福強(2004)

士論文(未出版)

蔡文輝(2003)。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開放的婚姻。台北:遠景。
鄭慧玲譯(1987)

劉慧琪(2001)。青少女愛情關係中之性別論述-以三位高職女生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臺灣師
謝佩珊(1995)

大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高中女學生閱讀少女愛情漫畫與愛情態度之關聯。世
魏延華(2000)

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39
英文部分:

Blumstein, Philip and Schwartz, Pepper(1983).American Couples:

Money, Work, Sex.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

Booth,A., Brinkerhoff,D.B. & White,L.K.(1984) . The impact

of parental divorce on courtship .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 85-94 .

Broderick, C.(1984).Marriage and the famil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

Cho, W. & Cross, S. E. (1995) . Taiwanese love styl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21(3),

283-309 .

Coleman, James, Thomas Hoffer, and Sally Kilgore (1982) .

Achievement and Segreg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A Further

Look at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 Differences .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5, 162-182 .

Collins, N. L., & Read, S. J.(1994) .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Attachment: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Working Models.

In K. Bartholomew & D. Perlman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140
Relationships. London:Jessica Kingsley .

Cornwall, M., & Thomas, D. L. (1990) . Family, Religion, and

Personal Communities : Examples from Mormonism .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15, 229-252 .

Dixon, R(1971). Explaining cross-cultural variation in age at

marriage and proportions never marrying . Population

Studies, 4(2),215-233 .

Formm E.(1956).The Art of Loving . New York:Harper & Row .

Garrett. William R.(1982).Seasons of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CBS College Publishing .

Gibralter, J. C. (1996) .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Lifestyles and Later Life Course : A Comparison of Three

Cohorts. AAV9737810 Proquest-Dissertation Abstracts .

Syracuse University .

Giddens, Antonony(1993).Sociology .Polity Press .

Greenberg, E. F., & Nay, W. R. (1982) .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arital Instability Reconsidered .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2), 335-347 .

Hazan, C., & Shaver, p.(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141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52 ,511-524 .

Heaton, T. B. (1984) . Religious Homogam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Reconsidered .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 729-733 .

Hendrick , C., Hendrick , S. S.,,Foote, F. H., & Slapion-Foote,M.

J. (1984). Do man and woman love differentl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1, 177-195.

Hendrick , C. & Hendrick , S. S.(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50,

392-402.

Hendrick , C. & Hendrick , S. S.(1988). Lovers wear rose colored

glass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5,

161-183.

Joseph, Rolph and Ronald (1987) . Multivariate Data and Analysis

with Reading, Mac 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

Kanemasa, Y., Taniguchi J. & Daibo, I.(2004). Love styles and

romantic love experiences in Japan.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32(3), 265-282 .

142
Knox, David H.,(1975).Marriage:Who? When? Why? Englewood Cliffs,

N.J.:Pentice Hall .

Krejcie, R.V., & Morgan, P. W.(1970). Determ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

Lee ,J.A.(1973).The Colors of Love .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 Don Mills, Ont .:New Press .

Lee ,J.A.(1976).The Colors of Lov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

Lewis, J. A.(1994) . The codependence concept and the status

quo. Family Journal, 2(3),238-240 .

Macionis ,J.J.(1993).Sociology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

Martin, D. V. (1981) . A 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xpressed attitudes of single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toward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 North Texas University .

Masuda, M. (2003). Meta-analyses of love scales: Do various Love

scales measure the sam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45(1), 25-37 .

143
McNeal, C., & Amato, P. R. (1998) . Parents' Marital Violence :

Long-Term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2), 123-139 .

Murdock, George P.(1949).Social Structure .N.Y.:Macmillian .

Rubin ,Z.(1970).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6, 265-273 .

Stephens ,W.N.(1963).The Family in Cross-cultural

Perpective .New York:Holt ,Rinhart and Winston .

Sternberg , R.J.(1986).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

Psychological Review , 93, 119-135 .

Thornton, A.(1985).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 Separation and

Divorce :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 856-872 .

Woll, B. (1989).Personality and Relationship Correlates of

Loving Styl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3,

480-505.

144
附錄一 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研究 (預試問卷)

--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

親愛的同學您好:
首先,感謝您參與此項研究。學生為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的研
究生,這是一份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的問卷,主要想瞭解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
婚姻觀。
此問卷共分為背景資料、愛情態度層面及婚姻觀層面三個部份,您的填
答無所謂對錯,請依照您個人的直覺、經驗或感受逐題填答,採不記名的方
式,故請您安心作答。本研究所得資料只供學術研究之用,您的參與對於本
研究極具價值與貢獻,研究者衷心感謝您的參與與協助。謝謝您!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國彥 博士
研究生:顏子為 敬啟
中華民國 98 年

第一部份 背景資料 (請在適當的□打9)


1.性別:(1)□ 男(2)□ 女

2.是否有交往的經驗:(1)□ 有(2)□ 無

3.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1)□ 有(2)□ 無

4.父母婚姻的模式:(1)□ 非常良好(2)□ 良好(3)□ 不好(4)□ 非常


不好

5.宗教:(1)□ 有(2)□ 無

145
第二部份 愛情態度層面 (請在適當的□打9)
非 同 不 非
常 意 同 常
題號 題目 同 意 不
意 同

1 我和男/女朋友是一見鍾情而認識的。 □ □ □ □

2 我很重視男/女朋友的穿著與外表。 □ □ □ □

我的男/女朋友的外貌與我理想中英俊/漂亮的標準
3 □ □ □ □
完全符合。

4 我和男/女朋友很快就發生了性關係。 □ □ □ □

5 我需要男/女朋友給我承諾。 □ □ □ □

6 我喜歡同時和不同的異性搞曖昧。 □ □ □ □

7 我喜歡談戀愛的感覺,但不希望只侷限於單一對象。 □ □ □ □

我時常更換對象,且重視的是愛情的過程而不是結
8 □ □ □ □
果。

9 當我遇到心儀的對象時,會放棄原有的伴侶。 □ □ □ □

10 因害怕負責任,我不願下承諾。 □ □ □ □

11 愛情是由友誼發展而來的。 □ □ □ □

我和男/女朋友即使分手後,還能維持很好的朋友關
12 □ □ □ □
係。
相處時發現了愛的裂痕,能坦然面對並透過溝通來
13 □ □ □ □
謀求更好的適應。

14 我喜歡細水長流、穩定型的愛。 □ □ □ □

15 我和男/女朋友能在交往中互相成長、進步。 □ □ □ □

146
非 同 不 非
常 意 同 常
題號 題目 同 意 不
意 同

我絕對不能看到別的異性跟男/女朋友談話,否則就
16 □ □ □ □
會感到憤怒。

17 我對男/女朋友有強烈的佔有慾。 □ □ □ □

18 我會想隨時掌握我男/女朋友的行蹤。 □ □ □ □

19 即使我和男/女朋友分手,也不准他/她愛上別人。 □ □ □ □

當我的男/女朋友不在我身邊時,我做任何事都失去
20 □ □ □ □
動力。
我希望能鞭策對方達成心目中理想的條件,若對方
21 □ □ □ □
無法達到,我會與他分手。
在選擇男/女朋友時,我會考慮他/她是否會影響到
22 □ □ □ □
我的生涯規劃。

23 優生學是我選擇伴侶的重要條件。 □ □ □ □

24 對方的學歷與家世背景,是我選擇伴侶的條件。 □ □ □ □

若對方生活遭逢變故(例如得絕症或破產等)
,我會
25 □ □ □ □
考量現實層面並且離開他。
只要我的男/女朋友能夠感到開心,要我做什麼我都
26 □ □ □ □
願意。

27 我願意犧牲自己的意願,而達成男/女朋友的心願。 □ □ □ □

28 我會為了男/女朋友放棄自己的興趣。 □ □ □ □

我凡事都會優先替男/女朋友著想,只要是他不喜歡
29 □ □ □ □
的事,就絕對不會做。

30 我會無條件滿足男/女朋友的要求。 □ □ □ □

147
第三部份 婚姻觀層面 (請在適當的□打9)
非 同 不 非
常 意 同 常
題號 題目 同 意 不
意 同

1 我會為了另一半,放棄原有的工作及興趣。 □ □ □ □

2 我認為傳宗接代是極為重要的。 □ □ □ □

3 我希望和另一半的角色分工:男主外,女主內。 □ □ □ □

4 我雖被另一半所束縛,也心甘情願。 □ □ □ □

5 我不會去限制另一半與他親朋好友的往來。 □ □ □ □

我希望和另一半的角色分工:男女平等,兩者並沒
6 □ □ □ □
有內外。
我會和另一半講求相互信任,彼此給彼此較大的彈
7 □ □ □ □
性空間。

8 我不會為了另一半,放棄原有的社交活動。 □ □ □ □

9 我喜歡單身的生活方式,不會考慮要結婚。 □ □ □ □

真愛難求,很難找到ㄧ個適合、適當自己的人,不
10 □ □ □ □
會考慮要結婚。

11 我有很好的工作機會和發展,不會考慮要結婚。 □ □ □ □

12 我不喜歡婚姻的束縛,不會考慮要結婚。 □ □ □ □

【問卷全部結束!感謝您的協助、支持與鼓勵,煩請再檢查一次有無漏填,再次
謝謝您!!】

148
附錄二 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研究 (正式問卷)

--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

親愛的同學您好:
首先,感謝您參與此項研究。學生為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的研
究生,這是一份愛情態度與婚姻觀的問卷,主要想瞭解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
婚姻觀。
此問卷共分為背景資料、愛情態度層面及婚姻觀層面三個部份,您的填
答無所謂對錯,請依照您個人的直覺、經驗或感受逐題填答,採不記名的方
式,故請您安心作答。本研究所得資料只供學術研究之用,您的參與對於本
研究極具價值與貢獻,研究者衷心感謝您的參與與協助。謝謝您!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國彥 博士
研究生:顏子為 敬啟
中華民國 98 年

第一部份 背景資料 (請在適當的□打9)


1.性別:(1)□ 男(2)□ 女

2.是否有交往的經驗:(1)□ 有(2)□ 無

3.目前是否有交往的對象:(1)□ 有(2)□ 無

4.父母婚姻的模式:(1)□ 非常良好(2)□ 良好(3)□ 不好(4)□ 非常


不好

5.宗教:(1)□ 有(2)□ 無

149
第二部份 愛情態度層面 (請在適當的□打9)
非 同 不 非
常 意 同 常
題號 題目 同 意 不
意 同

1 我和男/女朋友是一見鍾情而認識的。 □ □ □ □

2 我很重視男/女朋友的穿著與外表。 □ □ □ □

我的男/女朋友的外貌與我理想中英俊/漂亮的標準
3 □ □ □ □
完全符合。

4 我和男/女朋友很快就發生了性關係。 □ □ □ □

5 我需要男/女朋友給我承諾。 □ □ □ □

6 我喜歡同時和不同的異性搞曖昧。 □ □ □ □

7 我喜歡談戀愛的感覺,但不希望只侷限於單一對象。 □ □ □ □

我時常更換對象,且重視的是愛情的過程而不是結
8 □ □ □ □
果。

9 當我遇到心儀的對象時,會放棄原有的伴侶。 □ □ □ □

10 因害怕負責任,我不願下承諾。 □ □ □ □

11 愛情是由友誼發展而來的。 □ □ □ □

我和男/女朋友即使分手後,還能維持很好的朋友關
12 □ □ □ □
係。
相處時發現了愛的裂痕,能坦然面對並透過溝通來
13 □ □ □ □
謀求更好的適應。

14 我喜歡細水長流、穩定型的愛。 □ □ □ □

15 我和男/女朋友能在交往中互相成長、進步。 □ □ □ □

150
非 同 不 非
常 意 同 常
題號 題目 同 意 不
意 同

我絕對不能看到別的異性跟男/女朋友談話,否則就
16 □ □ □ □
會感到憤怒。

17 我對男/女朋友有強烈的佔有慾。 □ □ □ □

18 我會想隨時掌握我男/女朋友的行蹤。 □ □ □ □

19 即使我和男/女朋友分手,也不准他/她愛上別人。 □ □ □ □

當我的男/女朋友不在我身邊時,我做任何事都失去
20 □ □ □ □
動力。
我希望能鞭策對方達成心目中理想的條件,若對方
21 □ □ □ □
無法達到,我會與他分手。
在選擇男/女朋友時,我會考慮他/她是否會影響到
22 □ □ □ □
我的生涯規劃。

23 優生學是我選擇伴侶的重要條件。 □ □ □ □

24 對方的學歷與家世背景,是我選擇伴侶的條件。 □ □ □ □

若對方生活遭逢變故(例如得絕症或破產等)
,我會
25 □ □ □ □
考量現實層面並且離開他。
只要我的男/女朋友能夠感到開心,要我做什麼我都
26 □ □ □ □
願意。

27 我願意犧牲自己的意願,而達成男/女朋友的心願。 □ □ □ □

28 我會為了男/女朋友放棄自己的興趣。 □ □ □ □

我凡事都會優先替男/女朋友著想,只要是他不喜歡
29 □ □ □ □
的事,就絕對不會做。

30 我會無條件滿足男/女朋友的要求。 □ □ □ □

151
第三部份 婚姻觀層面 (請在適當的□打9)
非 同 不 非
常 意 同 常
題號 題目 同 意 不
意 同

1 我會為了另一半,放棄原有的工作及興趣。 □ □ □ □

2 我認為傳宗接代是極為重要的。 □ □ □ □

3 我希望和另一半的角色分工:男主外,女主內。 □ □ □ □

4 我雖被另一半所束縛,也心甘情願。 □ □ □ □

5 我不會去限制另一半與他親朋好友的往來。 □ □ □ □

我希望和另一半的角色分工:男女平等,兩者並沒
6 □ □ □ □
有內外。
我會和另一半講求相互信任,彼此給彼此較大的彈
7 □ □ □ □
性空間。

8 我不會為了另一半,放棄原有的社交活動。 □ □ □ □

9 我喜歡單身的生活方式,不會考慮要結婚。 □ □ □ □

真愛難求,很難找到ㄧ個適合、適當自己的人,不
10 □ □ □ □
會考慮要結婚。

11 我有很好的工作機會和發展,不會考慮要結婚。 □ □ □ □

12 我不喜歡婚姻的束縛,不會考慮要結婚。 □ □ □ □

【問卷全部結束!感謝您的協助、支持與鼓勵,煩請再檢查一次有無漏填,再次
謝謝您!!】

15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