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1

香港中學文憑試考試
通識教育科
獨立專題研究報告
指定封面(適用於 2017 年起文字模式報告和非文字模式報告的短文)

探究題目: 探究
考試年份:
學生姓名:
班別/組別:
學號:
報告數字:

注意事項:

1. 文字模式報告字數不得超過 4500 字;非文字模式報告的觀看時間不得超過 22 分鐘,


所附的短文則不得超過 1100 字。計算文字模式報告和短文字數時,不包括封面、目錄
標題、圖、表、相片說明、標點、腳註、註釋、參考 資料、書目和附錄。
2. 考生有責任清楚計算其報告或短文的字數,並準確地在本封面註明。
3. 若學生的習作(獨立專題探究報告)被校本評核系統揀選作檢視,學校在 繳交習作
予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前,教師須先行刪去封面上的學生姓名、班 別/組別和學號資料
並確保報告和短文內沒有學生身份和學校的資料。 非文字模式報告中,也需要刪去一
切能辨識學生身份和學校的資料,包括 學生的樣貌。

目錄
A. 題目界定 P.
2

B. 相關概念和知識/事實/數據 P.

C. 深入解釋議題 P.

D. 判斷及論證 P.

參考資料 P.

附錄 P.

A. 題目界定
研究背景及目的
近年,醫療發展漸漸成為全球化所關注的議題,成為全球性重大的議題。全球
更趨向中西醫結合的方案,因中醫和西醫能互補不足,更有效地針對多種不同
的病案。中西醫結合更能推動各國的可持續發展,平衡經濟,醫療,社會三方面
的發展,而中西醫結合在醫療界有重大的突破,能夠醫治多種罕有的病徵。例
3

如香港前衛生署長林秉恩早前出現缺血性腦中風,受中西醫結合的治療,逐步
康復,為中西醫結合奠定成功的一步。因此從 20 世紀中葉開始,各地開展了有
計劃,有組織的西醫學習中醫和中西結合的研究。中西醫結合提供了臨床實踐,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支持,為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創造了
良好的環境,逐漸形成現代醫藥和二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定存的局面。例
如香港於 2013 年成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等。另外,不少國家互相合作,推動
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例如香港與澳洲於 2017 年 4 月 26 日在澳洲悉尼簽署。攜
手設立「中西醫結合醫學大數據實驗室」以大數據分析技術,研究更多醫治方
案,為全世界各地人引入中西醫結合的方案,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

故此本人希望藉此機會探討一下中西醫結合在全球的發展。同時,從這份探究
報告中,我亦想了解他們對中西醫結合的看法和建議,並探究中西醫結合對
他們有何成就。

焦點問題
1.  中西醫結合的成效效果和可行性?
2. 中西醫結合能否吸引港人使用 ?
3. 不同持份者對中西醫結合的看法?
4. 中西醫結合對社會的重要性?
1

1
香港中文大學與澳洲悉尼大學設立中西醫結合醫學大數據實驗室-推進結合醫學創新發展
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2501&t=%E9%A6%99%E6%B8%AF%E4%B8%AD
4
2

B. 相關概念和知識/事實/數據

1. 可持續發展:
中西醫結合能推動醫療發展,為人們帶來更好的醫療方式,亦能使下一代
享用這個福利。

2. 中西醫結合
從結合形式上是中醫與西醫合作,共同負責疾病的診療與觀察總結。 西醫
更多負責的是 疾病的診斷、療效觀察等。 中醫則主要負責治療

3. 醫療化
將非醫療的問題定義成醫療問題,當成疾病來處理,因此以醫學的方式進
行定義,也成為醫學研究、診斷、預防及治療的主題。

4. 循證醫學
又稱循證醫學,是一種醫學診療方法,強調應用完善設計與執行的研究
將決策最佳化。雖然所有醫學都從科學角度出發,並具備一定程度的經驗

%E6%96%87%E5%A4%A7%E5%AD%B8%E8%88%87%E6%BE%B3%E6%B4%B2%E6%82%89%E5%B0%BC
%E5%A4%A7%E5%AD%B8%E8%A8%AD%E7%AB%8B%E4%B8%AD%E8%A5%BF%E9%86%AB
%E7%B5%90%E5%90%88%E9%86%AB%E5%AD%B8%E5%A4%A7%E6%95%B8%E6%93%9A%E5%AF
%A6%E9%A9%97%E5%AE%A4-%E6%8E%A8%E9%80%B2%E7%B5%90%E5%90%88%E9%86%AB%E5%AD
%B8%E5%89%B5%E6%96%B0%E7%99%BC%E5%B1%95 (7/8/2020)
2
中西醫結合共促醫療發展 https://newcm.org/tcm_article/%E4%B8%AD%E8%A5%BF%E9%86%AB
%E7%B5%90%E5%90%88%E5%85%B1%E4%BF%83%E9%86%AB%E7%99%82%E7%99%BC%E5%B1%95/ (7/8/2020)
5
支持,但實證醫學更進一步,將證據依知識論上的強度分類,並要求只
有強度最高的證據才能歸納為有力的建議證據

5. 範式分歧
中醫的核心理論源自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五運六氣,是長期觀察宇
宙自然與人的相互關係。西醫則是從實驗室裡研究出來的一種學問,
如 1863 年法國人巴斯德發明滅菌法,西方醫學一直循此方向前進,
後來抗生素的發明使得細菌性疾病得到很大的治療。但對於黴菌性的
病或病毒仍無有效的治療方式。雙方的思想 各持不同看法,因此存在
一定的矛盾。

6. 養生
傳統中國文化重視養生, 注意日常生活、 起居勞動和飲食習慣, 培養健
康養生之道。 藥膳,食療等, 都能達致養生的效果, 亦可以預防疾病、
促進健康、延年益壽,達致養生的目標。

7. 公共衛生 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能夠醫治多
種罕有的病徵, 使人們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和預防疾病, 以達致公共衛
生的成效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亦即是量化的方式探討香港的補習情況及對年輕人的影響。

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青少年對補習的原因和對補習的看法,目的是回應
第一條焦點問題,去瞭解青少年為甚麽會去補習,以及他們從甚麼途徑獲得補習的資料。

3
醫療化下循證醫學 融合另類醫學的爭議
file:///C:/Users/User/Downloads/4%E9%99%B3%E6%B0%B8%E6%96%B0_%E8%95%AD
%E8%87%B3%E5%81%A5.pdf (7/8/2020)
4
中西醫結合,難嗎?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256 (7/8/2020)
6
第二部分是意見調查,主要回應第二至四條焦點問題。

C. 深入解釋議題
1. 性别

項目 數目 百分比

男 58 64.4%

女 32 35.6%

接受問卷調查的人中,有 6 成受訪者(64.4%,58 人)為男性,3 成受訪者(35.6%, 32 人)為女性。


7

D. 判斷及論證
1. 青少年去補習的誘因 (根據問卷的 第 4,5 題)
根據問卷的第 4 條,可以得知絕大部分的受訪者都是從小學至中學的階段開始補習。
究竟有什麼因素驅使他們補習?
1.1 在公開試取得更好的成績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能在公開試取得更好的成績是受訪者去考慮補習的主因之一,
佔了 85.2%(52 人),因為公開試是「一試定生死的」,如果考不好就上不了好的大學。出社
會工作後,自然會比一些上了好大學的人遜色。因此大部分中學生都從高小及初中開始補
習,希望取得好成績。而大部分補習社都是圍繞著公開試而制定教材,他們也會重點教授
一些考公開試的技巧。 5有一項調查發現,近 70%受訪文憑試考生都有補習,他們每星期
平均補習 3.5 小時。家長們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因此也很願意付出金錢讓他們去補習,
因此,能從公開試取得更好成績是一個主要原因去驅使中學生去補習。

5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70321/mobile/bkn-
20170321182454759-0321_00822_001.html(12/6/2018)
8

總結
9

附錄
附錄 1: 參考資料
1.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
%E4%B8%AD%E5%AD%B8%E6%96%87%E6%86%91%E8%80%83%E8%A9%A6
10

附錄 2: 問卷題目
探討香港的補習情況及對年輕人的影響
1. 性別 
男 女

2. 年齡
13-15 歲 ( 中一至中三) 16-18 歲(中四至中六) 18-21 歲 22-25 歲

3. 你有沒有補習? 
有(請回答第五題) 沒有( 請回答第六題)

4.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補習?
小一至小三 小四至小六 中一至中三 中四至中六 大學

5. 補習的原因? (可選多項)
在公開試取得更好的成績 出於自發性去學習知識 以應付學校的考試
被家人所逼 想拍拖 朋友陪同 其他:

6. 不補習的原因? (可選多項)
經濟無法負擔 認為自己獨自能應付考試 認為補習的成效不大
不知道有補習這回事 家人反對 其他:

7.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為補習的重要: ( 1 為最少,10 為最大) *


1 2 3 4 5 6 7 8 9 10

附錄 2
11

附錄 3: 訪問
訪問對象 中一初中生張同學

訪問日期 3 月 29 日

訪問地點 學校

訪問時間 下午 5 點

(我)問:午安,同學。這次訪問是為了探討中學生的環保意識及其對政府環保政策的看法。

(張同學)答:好,沒有問題。

(我)問:請問同學姓什麼?
(張同學)答:我姓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