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1 文中講述了春秋時期(1) 以高壓手段以消除人們對他的指

責,(2) 曾兩次勸說他,但是都無效,最後厲王遭到流放。這
個故事說明了「(3) 」的道理,這種
手法屬於(4) 。
2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是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厲王?有甚麼作用?
3 試根據課文第三段的內容回答問題。
3、1 召公的話有兩處運用比喻,試指出這兩個比喻的本體、喻體各是甚麼?
3、2 召公認為壓制言論有甚麼害處?
3、3 召公認為廣開言路有甚麼好處?
4 試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召公諫厲王弭謗
厲王的性格特點 事例
暴虐兇殘 (1)
剛愎自用 (2)
5 試把下列句子改寫成白話文。
5、1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5、2 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答案
1 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1)厲王以高壓手段以消除人們對他的指責,(2)召公曾
兩次勸說他,但是都無效,最後厲王遭到流放。這個故事說明了「(3)防民之
口,甚於防川」的道理,這種手法屬於(4)借事說理。
2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是間接描寫厲王;作用是通過路人路上不敢說話,
只能用眼色來表示怨恨這種行為,間接說明了厲王的殘暴。
3、1 第一個比喻的本體是防民之口國家必將成災,喻體是江河堵塞必將氾濫成
災;第二個比喻的本體是百姓對國家政令的談論,喻體是山川、寬闊而平
坦的土地、低下而平坦的土地以及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3、2 召公認為壓制言論,就如同堵塞河道來治水一樣:堤防崩潰,洪水泛濫,
會把人淹死;不讓百姓發謗議,百姓憤怒爆發起來就會使專制者垮台。
3、3 召公認為廣開言路就如同以疏導方法治水,水就順暢地由川入海,變害為
利;讓百姓評議政事得失,治理百姓的王就可以參考來施政。讓百姓以口宣
(發泄)言,就可以增加衣食財用:百姓有口,就像土地有山川原隰,財
用衣食就從那兒出來。
4
召公諫厲王弭謗
厲王的性格特點 事例
暴虐兇殘 (1)厲王不僅不聽召公的進諫,還找來了巫師監視人
們,把被巫師告發的人都殺掉。
剛愎自用、愚蠢 (2)厲王不聽召公的進諫,嚴懲那些議論國政的人
們,導致人們都不敢說話,而厲王對此沾沾自喜,沒
有絲毫的覺悟。
5、1 所以治水的人要開通水道,使它通暢流瀉;治民的人也應開導他們,使他
們暢所欲言。
5、2 如果把他們的嘴巴都堵住,那麼支持幫助我們的人還能有多少呢?
1 試指出下列句子中加了底線的字所屬的詞類,以及它在句中的意思。
1、1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2 是障之也。
2 試給下列句子補上主語。
2、1 以告, 則殺之。
2、2 吾能弭謗矣, 乃不敢言。
答案

1、1 動詞,用眼睛看看。
1、2 動詞,堵住、阻隔。
2、1 以告,厲王則殺之。
2、2 吾能弭謗矣,百姓乃不敢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