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第 七单 元




浅 易
文言 小 故 事

195
196
第七单元 浅 易文言小故事

单元特点说明

本单元选了四篇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有历史人物的传说,有作者创
作的寓言,多是作者说理时作为比喻引用的,所以具有短小、哲理深刻
的特点。故事的形式是浅易的文言文,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
阅读,并注意理解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

1.指导学生理解所选四则故事的思想内容,并要求能口述这些故

的梗概。
2.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分批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分见各
课)。

单元教学整体设想

这是一个浅易的文言文教学单元,通过教学,主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使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代的一些故事,理解它,并尽量记忆。因为
这些小故事,历代以来不断地流传,被后人反复地使用,成为人们写作

197
第七单元 浅 易文言小故事
与说话的典故。在我们阅读古籍时,经常会遇到。如果理解并记住了,
在阅读中就会减少障碍。
二是通过这些文言小故事的阅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这是
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初步积累。本单元的选文尽管比较浅易,但不少词
语的用法对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掌握它们
在文中的意义。有些词语未加注解,或虽有注解而简略的,在讲解中也
应适当提示,让学生在反复接触中逐步熟悉这些词语。例如《五十步笑
百步》中,“寡人”一词,不能理解为孤独的人,它是古代君主或诸侯
的自称。又如“兵”解兵器,“走”解跑等。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
言环境中往往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杨布打狗》中“衣缁衣而反”一句,
前一衣字作动词,穿的意思;后一衣字是名词,是衣服的意思。
从文体来说,这又是一个专讲小故事的单元。“单元学法指导”中
扼要介绍了这种文体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把握故事的思想内容。而检验
学生是否懂得了故事的内容,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后口述故事
的梗概。如何复述故事,第一单元已经学过,这个单元各课都设计了这
样的练习,是对第一单元知识的复习。
指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旨,了解故事的思想意义,也是本单元的教
学重点。怎样领悟故事的主旨和思想意义,初一上册第二单元已有提示,
作过训练,教学本单元时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训练从能
力上获得提高。比如从故事结局领会主旨,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分
析结局的因果关系,并联系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做出适当的概括。以《杨
布打狗》为例,故事的结局是杨朱批评了杨布,说他不应该打狗。这意
味着什么?是不是狗没有错?不是,狗确实是连主人也没有认出来,但
人也会像狗一样错,所以狗的错误可以原谅。说明看不到本质,而被现
象所迷惑是常有的事。要避免像狗所犯的错误,就要学会舍末明本。
第七单元 浅
有些故事末后还有议论部分,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这些议论都是
易文言小故事
有的放矢的:或者阐明故事的精神实质,或者把故事的意义加以引申推
广。如《矛盾》最后的议论部分,就把作者引用这个故事的用意说明了。
本单元各篇均为文言短文,用以进行浅白的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本单元教学建议用 8 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分配建议如下:
单元学法指导 1 课时
《五十步笑百步》 2 课时

198
《矛盾》 1 课时
《杨布打狗》 1 课时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2 课时
写作训练 1 课时

课文备课资料

五十步笑百步
第二十五课

199
一 课文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思想意义,认识为满足虚荣心而弄虚作

的可耻。
2.要求学生能口述这个故事。
3.要求学生懂得下列文言词语的意义:寡人、然、加、兵、曳、直、
是、走。

二 作者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 372 - 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


(今山东邹县)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倡“王道”与
“仁政”,反对兼并战争和苛政虐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的著作流传至汉代,经赵岐
鉴别,较可信的有现存《孟子》七篇(各分上下篇)。文章长于辩说,工
于设譬,笔锋犀利,气势奔放,是先秦散文中的佼佼者。杨伯峻《孟子
第二十五课 五
译注》(中华书局 1962 年版)注释详明,译文流畅。 十步笑百步

三 课文分析

200
文题: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课本编者加上去的。以文
中的一句最能体现文章内容的话为题。

中心思想:文中通过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记述,说明治标不治本的
政治措施,是无法使国家有本质的改变的。

结构:
文章先写梁惠王提出问题:将灾区的老百姓迁移别处,又将粮食运
往灾区,够尽心替老百姓着想的了,但为什么不见有老百姓归附自己呢?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用战争进行比喻。说在战场上交锋
的时候,作为士兵,有的逃跑了一百步,有的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反问
梁惠王:逃跑五十步的讥笑逃跑一百步的,你看怎么样?
梁惠王回答说:不行,逃跑五十步的虽然没有达到一百步,也是逃
跑,有什么可讥笑别人的呢?
孟子利用梁惠王所认同的道理,指出“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言
外之意是:你的政治措施和邻国相比,就好像你逃跑了五十步,邻国逃
跑了一百步一样,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最后的省略号,表明孟子的话还没有结束,只是节选到上一句而已。
第二十五课 五
下面孟子谈的就是王道的具体主张。孟子认为实行了王道仁政,才从根
十步笑百步
本上区别于邻国的霸道。

写作特点:文章记述的虽然是两个人的对话,但孟子用寓言作比喻,
说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很短,甚至连人物也用“或”
代替,但很能说明问题,迫使梁惠王不能不认同“是亦走也”。所以既
深刻又生动。

201
四 “练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 (略)

二 他的根据是:河内灾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把粮食运
到河内救济。河东灾荒也同样处理。

三 梁惠王的施政没有多少效果,他虽然尽心尽力地救灾,仍不获百姓
认同。因为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其主要标志是老百姓是否拥护和
归附。有老百姓归附国民就增多。邻国的国民没有减少,说明他们没
有投奔过来。

四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主要在于启发梁惠王发现问题的
所在。因为,表面上,逃五十步和逃一百步虽然距离相差了一倍,
但实际上一样都是在“逃”。梁惠王治理国家,不见得比邻国好,
第二十五课 五
老百姓自然也不会增加。 十步笑百步

五 1.寡人(古代君主或诸侯自称)
2.直(只是,不过) 是(这)
3.兵(兵器) 接(交接)
4.曳(拖) 走(逃跑)
5.然(这样)

五 与课文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

1.译文

202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啊,费尽心思啊!河内灾荒,就迁移那里的
老百姓到河东,运载河东粮食到河内。河东灾荒也是如此(处理)。考
察邻近国家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近国家的老百姓不
会减少,我的老百姓不会增多,什么缘故呢?”孟子答道: “ 君王喜
欢打仗,我用打仗来比喻。嗵一声,战鼓敲响,兵器锋刃交接,抛弃盔
甲、拖着兵器而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 而后停步,有的(跑了)
五十步而后停步。凭着(自己跑了)五十步(的人)耻笑(逃跑了)上百
步(的人),那怎么样?” (梁惠王)说:“不行 ;只是不到一百步罢
了, 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君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别希
望(你的)老百姓多过邻国了。……”

2.课文后省略的内容(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 尽)食也;数罟(gǔ,鱼网)不入洿
第二十五课 五 十步笑百步
(wū,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
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穿)帛矣。鸡豚(小
猪)狗彘(zhì,大猪)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地方学校)之教,申
(阐明)之以孝悌之义,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
衣帛食肉,黎民(老百姓)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查禁),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发粮
救济);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不要)罪(归罪)岁(天时),斯(这样)
天下之民至(归附)焉。

203
第二十六课
矛盾

一 课文教学目标

204
1.理解矛盾的道理,避免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2.读懂课文,能解释下列词语:鬻、陷、弗、同世而立、不可两誉。

二 作者资料

韩非(?- 前 233 年),战国时韩国公子,思想家,也是法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他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天生口吃,不善言谈,却很会
写文章。他的文章流传到了秦国,得到秦王政的赏识,邀请他出使秦国,
想重用他。李斯当时在秦国任职客卿,妒忌韩非的才能,便联同姚贾对
他进行陷害,把他关进了监牢。李斯派人送去毒药,韩非想向秦王表白,
却无法进见,于是服毒自杀。他的文章后人辑为《韩非子》一书,说理精
密,有很强的逻辑性,善于运用寓言和史实阐明他的政治、哲学观点。
第二十六课 矛

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 1958 年版)考订精慎,校说详备。

三 课文分析

文题:课文节选自《韩非子·难一》。编者选取文中两个关键词作题
目。矛和盾是两种一攻一防的武器。

中心思想:作者通过楚人同时夸耀自己卖的矛和盾,结果自相抵触
的故事,说明不可能同时歌颂尧和舜。但故事流传至今具有了更普遍的
意义,指说话和做事自相抵触,都是和楚人一样可笑的。

结构: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205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其人弗能应也”是故事的主要部分。先是楚
人卖矛与盾时,对自己商品的宣传;然后是有人对他的发难,揭示了他
宣传时说的话是相互抵触,不能成立的。最后一句“其人弗能应也”,
交代结果。楚人哑口无言,表明他所说的违背事理。
第二部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
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这是作者点明自己所说寓言故事的用意。

写作特点:故事短小,情节简明,含义深刻。最后由作者点明故事
的用意,是作为比喻说明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这是先秦时期大多寓言的
形式,所以颇有典型的意义。
第二十六课 矛盾

四 “练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 1.故事中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楚人,一个是诘难他的人。
2.开头到“其人弗能应也”为寓言部分,后面部分是作者点明寓

的话。

二 1.我的盾的坚固程度,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穿的。
2.用你的矛刺你的盾。
3.不能刺穿的盾与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并存。
4.对尧和舜不能同时赞颂,就像矛和盾的说法一样。

三 1.这个句子在逻辑上有错误。因为“说太贵”并不是不想买,和
“想

206
买”可以相容。所以不能说是“自相矛盾”。
2.这个句子的毛病是偷换了概念。把“矛盾百出”替换“错漏很
多”
是不妥的。遗漏不是矛盾,而错误有多种,矛盾只是其中之一,
不能都算是矛盾。

四 (略)

第二十六课 矛盾

五 与课文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

译文

楚国有个卖盾与矛的人,夸耀他的东西说:“ 我的盾是那么的坚
固,(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的。”又夸耀他的矛说: “我的矛是那
么的锐利,对任何东西没有不能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
盾,(会)怎么样?” 那个楚人不能回应。不可能刺穿的盾与没有什
么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现在(对)尧、舜之所以不能
两者(都)颂扬,就是矛、盾的说法(同一道理)啊。

207
第二十七课
杨布打狗

一 课文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概括这则故事的主旨,口述故事的梗概。
2. 懂得下列文言词语的意义:素、雨、衣、反、扑、向者。

208
二 作者和写作背景

列御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郑国人,思想属于道家。《庄子》一
书曾多次提到他,《吕氏春秋》也提到他。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
八篇。原书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共 134 则,有晋代张湛作的序
说是西晋末年战乱后据各种本子辑录而成的。书中出现不少后世的名物、
词语、典故,所以被认为是晋人辑录先秦两汉的著作,附以当时的传说
编成的。书中记录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有文学价值。杨伯
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 1979 年版)校订详备。
第二十七课 杨 布打狗

三 课文分析

文题:课文选自《列子·说符》。题目是选编者根据故事内容概括而来
的。

中心思想:人和狗一样,都会被事物的表面变化所迷惑,而不懂得
其本质。故应舍末明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而要认识事物的本质。

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句交代了主人公杨布的身份。然后讲杨布出门时穿的
是白色衣服,由于下雨,换了黑色的衣服。通过叙述表明主人公表面变

209
了样。第二层写杨布回来时,狗不认主人,迎面而吠。说明狗只看表面,
不认识本质。第三层写杨布要打狗,而被杨朱批评。结局是不是说明狗
没有错?不是,狗确实是连主人也没有认出来,但人也会像狗一样犯错,
所以狗的错误可以原谅。说明看不到本质,而被现象所迷惑是常有的事。
要避免像狗所犯的错误,就要学会舍末明本。

写作特点:
1.本文按时间顺序来写,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交代得很清楚。
2.运用衬托的手法:用狗犯错来衬托人也会犯错。
3.幽默含蓄:作者只是客观地叙述,没有点出意旨,由读者自己去体
第二十七课 杨
会。 布打狗

四 “练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 1.杨布
2.杨布打狗被杨朱批评。
3.因为杨布换了不同颜色的衣服。
4.杨布被狗“迎而吠之”,故想打狗。
5.杨布被杨朱批评。

二 (略)

三 人和狗一样,都会被事物的表面变化所迷惑,而不懂得其本质。

四 素(白色)
雨(下雨)

210
衣(穿) 反(通“返”)
子(你) 是(这样)
扑(打)
向者(当初)

第二十七课 杨 布打狗

五 与课文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

译 文

杨朱的弟弟名叫杨布。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脱了白
色的衣服,穿了黑色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趋上去吠他。杨布发怒,
要打它。杨朱说:“你不应打啊!你也会这样的。当初假使你的狗白色
出去,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211
第二十八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一 课文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概括这则故事的主旨,口述故事的梗概。
2.懂得下列文言词语的意义:看、值、语、岂、既、谓、止、委、
辈、班。

二 作者资料

212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彭城(现在江苏省徐州市)人。
曾任秘书监、尚书左仆射、南兖州刺史等官职,袭封临川王。门下招集许
多文士,如鲍照、袁淑等。他擅长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幽明录》
《世说新语》等。
《世说新语》今本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
十六门,记录了汉末魏晋士大夫许多轶闻轶事,文字朴实,不事雕琢,
第二十八课 荀
对后世很有影响,唐宋以后许多笔记小说都模仿了它的写法。
巨伯远看友人疾

三 课文分析

文题:用文章的第一句做标题,但也与内容有关。

中心思想:记述荀巨伯在危难中不肯抛弃病友而求生,使贼兵受感
动而撤退,群众得到安全的事迹,赞颂了荀巨伯舍己爱友的高尚品德。
贼兵本来是为了掠夺而攻打郡城的,最后是“班军而还”。为什么
会产生这样的结局?这是因为荀巨伯的道德力量、正义行为对贼兵产生
了强大的感化作用。

结构:
第 1 自然段写荀巨伯在危难中不肯抛弃病友而求生。开头写荀巨伯
远道来探望病友,刚好碰上贼兵攻打郡城。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
写病友不愿拖累荀巨伯而劝他离去。荀巨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抛弃病

213
友是“败义以求生”的可耻行为,因此要留下来维护病友。“岂荀巨伯
所行邪”,意思是“败义求生”这不是我荀巨伯所做得出来的事。
第 2 自然段写荀巨伯宁愿代友受难。贼兵来后,看到荀巨伯伴着病
友在一起,就问:全城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一个人留下来?
荀巨伯照实回答:因为友人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并且愿以自身替代病
第二十八课 荀
友一死。这答话显示出一种为了维护病友而舍生取义的精神。贼兵原以
巨伯远看友人疾
为荀巨伯的留下只不过是一种匹夫之勇罢了,岂知荀巨伯这勇气竟是有
一股巨大的道德力量支持着的。
第 3 自然段写贼兵受感动而撤退。贼兵看到了荀巨伯爱护病友的行
为,听到了荀巨伯义正辞严的表白,反思了他们自己,觉得他们原是一
帮不懂道义的人,却侵略了有道义的人的城邑,惭愧之下,终于撤退。
郡人得以安全。

写作特点:
1.情节发展出人意表:荀巨伯坚持留下,已表现出对病友的爱护;贼

到来,维护病友,表示愿以自身替代病友一死,使情节进一步发展,
表现了他舍生取义的行为。后来,贼兵惭愧离去,更是意想不到的情
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反问语气的运用:用反问语气说出“岂荀巨伯所行邪?”,表现了

巨伯不肯离开病友的坚定态度。

四 “练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 1.“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友
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214
2.反映了荀巨伯坚持道义、爱护病友的品德。
3.贼兵看到了荀巨伯爱护病友的行为,听到了荀巨伯义正辞严的

白,反思了他们自己,觉得他们原是一帮不懂道义的人,却侵略
了有道义的人的城邑,惭愧之下,终于撤退。郡人得以安全。

二 赞颂了荀巨伯舍己爱友的高尚品德。
第二十八课 荀 巨伯远看友人疾
三 攻:攻打。
语:告诉。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可译为“你”。
止:停留。
以:用。

四 (略)

五 与课文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

译 文
荀巨伯远道来探望朋友的病情,碰上胡贼进攻郡城。朋友告诉巨伯
说:“我现在就要死了,您可以离开。” 巨伯说:“(我)老远来看
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取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
的吗?”
胡贼已经来到,对巨伯说:“(我们)大军来到,整个郡城(的
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 ,却敢一个人留下来?” 巨伯回答说:
“朋友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友人一死。”
胡贼相互谈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打进了有道义的城
镇!”于是调动军队回去了。整个郡城都获得保全。

215
教 学设计建议

教学设计建议

单元学法指导 1 课时
1.说明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2.讲解“单元学法指导”的要点。
(1)小故事的文体特点。
(2)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利用注释读懂课文。
(3)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知识,学习领会故事主旨的方法。

《五十步笑百步》 2 课时
第一课时:
1. 说明本课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2. 教师串讲课文。
3. 提问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1. 指名(2-3 人)口述故事梗概(完成练习第一题)。教师对学生
的口述给予指点和评价。
2. 讨论练习第二、三题。
3. 概括故事的主旨,说明故事的思想意义。

216
教 学设计建议
《矛盾》 1 课时
1.提问:矛盾是什么意思?谁可以造一个有“矛盾”二字的句子。
2.阅读课文,回答练习第二题、第一题。
3.讨论练习第三、四题。
《杨布打狗》 1 课时
1.阅读课文,完成练习第四题。
2.讨论练习第一题。
3.提问练习第二题。
4.堂上书面作业:写出寓言的主旨。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指导学生利用注释阅读课文。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重点讲解课文。
3.提问练习第三题、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学生口述故事梗概。
2.指导学生讨论故事主旨,教师总结。

写作训练 1 课时

2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