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https://www.google.com/search?

q=%E7%95%B6%E6%AD%B8%E5%9B%9B%E9%80%86+
%E9%80%9A%E8%8D%89&client=firefox-b-
d&sca_esv=592795123&ei=xByEZeegDI6k2roPn6OOmAc&ved=0ahUKEwjnksP_saCDAxUOkl
YBHZ-RA3MQ4dUDCBA&uact=5&oq=%E7%95%B6%E6%AD%B8%E5%9B%9B
%E9%80%86+%E9%80%9A%E8%8D%89&gs_lp=Egxnd3Mtd2l6LXNlcnAiE-eVtuatuOWbm-
mAhiDpgJrojYkyCBAAGIAEGKIEMggQABiABBiiBDIIEAAYiQUYogRI8xlQwgFY-
xhwAXgBkAEAmAFroAG-
BaoBAzcuMbgBA8gBAPgBAcICChAAGEcY1gQYsAPCAgUQLhiABMICBRAAGIAEwgIUEC
4YgAQYlwUY3AQY3gQY3wTYAQHiAwQYACBBiAYBkAYEugYGCAEQARgU&sclient=gws
-wiz-serp#ip=1

https://groups.google.com/g/886tcm/c/54I9Bz-A6xE

824 views

辛火神
unread,
Feb 21, 2013, 11:26:16 PM
to 正統中醫@台灣(中醫學術討論區)
引用:http://shamanlim.blogspot.tw/2011/04/blog-post.html

================================================================
長年氣溫低手足即寒,搜尋網路以及研讀傷寒雜病論得知此症狀適合條文為: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張步桃醫師也提過氣溫低於 15℃手會冰冷、身體癢者,即用當歸四逆湯。於是買了相關藥材。但是藥材
裡面的通草,網路上爭議很多,有說是木通,而木通有好幾種。而張步桃醫師用的是白通草,但是基於
用就要用最根本的,於是當初買的是川木通來用。

第一次喝,喝到後面藥渣舌頭麻麻的,猜想是細辛的藥性,然後等了很久。以前曾經喝過生薑瀉心湯,
知道藥性如果起作用,冰冷的手會溫暖,所以發現時間過去雙手仍然冰冷,就開始信心動搖。動搖的方
面很多:辯證有誤?身體症狀太嚴重?藥量過輕?藥材不純?木通不對?

由於疑問太多,心想多吃幾次,來彌補藥量過輕以及身體症狀太嚴重的問題。木通不對留到最後再去買
別種試試看。辯證有誤那只有等自己讀書讀得更多再來找問題。藥量不純可以分成兩種問題,一個是藥
物本身效力不強,這可以用多服用積少成多來解決;一個是藥物本身有問題,此無法解決,不過機率也
很小,畢竟開店的老闆長年跟中藥材打交道,失誤的機會太小,真的碰上只有自認倒楣。

後來川木通的當歸四逆湯服用了 11 次,中間還變方當歸四逆加附子人參湯、當歸四逆加枳實湯、當歸四
逆合吳茱萸湯、當歸四逆加附子合吳茱萸湯、當歸四逆加乾薑湯。但是手足寒完全沒改善。不過早上起
來會有飢餓感。

接著終於忍不住去找藥材店買其他種類的木通。本來網路上找到一堆五葉木通、三葉木通、白木通、淮
木通、小木通,但是去藥材店老闆說木通只有一種。我就問那木通是不是就是川木通?但是老闆不回答。
又問有沒有白木通,老闆說沒有,木通只有一種。又問白通草?這回他就說你回去再仔細問問,木通跟
通草不一樣。我心想我自己就是想搞懂才想問,不過看老闆不太想回答的樣子我只好跟他說那木通、白
通草各五錢。

買回來後特別聞了一下川木通跟買回來的木通味道,由於川木通我是買粉狀,無法知道是不是跟買回來
的木通同一品種,但是味道不太一樣。買回來的木通味道淡,切面大小不一跟十元、五角硬幣一樣。

然後就換了木通泡,喝了三次。中間還換方當歸四逆合桂枝加葛根湯、當歸四逆合桂枝加柴胡葛根湯。
不過效果一樣,手足依然冰冷。

於是再換白通草,此藥很輕,大多為白色圓環狀,很像保麗龍,吃起來也很像。這次泡出來的當歸四逆
湯效果就不一樣了,喝下後約八分鐘原本手指冰冷轉為溫暖。順便一提,喝完後不久心下會有酸酸的感
覺,估計是細辛的作用,因為桂枝湯、四物湯我都喝過,不會有這種感覺。而木通上面換來換去,這種
感覺不變。

所以當歸四逆湯中的通草,用白通草應該是比較合適的。畢竟當歸四逆湯要治療的就是四逆,喝了手不
能溫還能叫四逆湯嗎?這一味藥錯掉,手不能溫也讓人知道白通草作用其實還滿顯著的。不過這裡其實
還有些疑問,因為浙江省桐鄉市第三人民醫院於仲經所寫的論文提到白通草作用平平,應該要用木通,
「湯液苦雖苦矣而療效得以明顯提高」,不知是否胡說八道,胡寫一通?
================================================================

評論:

倪老與張老都是用白通草,但是科學中藥都是用木通,這樣會有效嗎?

當歸四逆湯的通草.jpg

辛火神
unread,
Feb 21, 2013, 11:32:17 PM
to 正統中醫@台灣(中醫學術討論區)
Google 討論: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hl=zh-TW&fromgroups=#!topic/886tcm/54I9Bz-
A6xE
Facebook 討論:http://www.facebook.com/groups/886tcm/permalink/454902047914660/

另一篇相關論述:http://www.37ct.com/archiver/?tid-19588.html
屋旁曾栽種了一排五加風,長長的帶刺枝條,密密叢叢可作藩籬之用。也不知多少年前就絕跡了,原因
是經常有人挖掘。拿它來煎湯服用,可以祛風除濕,治關節痺痛,但由於枝條外殼氣味還是比較重,人
們單取其白色木髓,無色無味還能達到通利經絡的目的,用來燉豬腳,能給產婦催乳。很小的時候,老
人們就告訴我,這個白色木髓叫做——通草。真正用通草治病,是在行醫之後,藉此色白入肺,輕飄通
氣,味淡利小便,以其力弱不堪重任,於眾藥之中作為引經報使。

書中所載「通草」,性味功用一直與「木通」糾纏不清。考《神農本草經》無「木通」,而有「通草」,
經載:辛、平,無毒,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去惡蟲。然而《名醫別錄》曰:
甘,《吳普本草》曰:苦。至《本草綱目》,李時珍將以往通草之氣味功用,盡移於「木通」
,又於書中另載「通脫木」一物,且說:「有細細孔,兩頭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謂木通也。今之通
草,乃古之通脫木也。」至此,但凡古方所用「通草」,都得用「木通」了。通草之冤,經李氏一書,
演成鐵案。

古方之中,用「通草」的首見於「當歸四逆湯」,載於張仲景《傷寒論》: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
皮)、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芍藥三兩、大棗二十五枚(擘)。《傷寒論》三百五十
一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白話了就是:手足寒冷,六脈細的好像摸不到了,
就用當歸四逆湯。氣血不能溫煦於四肢,所以厥寒;氣血不能充盈於脈道,所以脈細。《傷寒論》還有
一塊地方用到了「當歸四逆湯」,在「不可下篇」記載:「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
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白話了就是:拉肚子,把得六脈大,這可不是邪實導致的拉肚子,
是虛啊,原因是霸蠻用瀉下藥導致的。假若六脈浮革,還出現腸鳴的,屬於用當歸四逆湯。脈浮者裡虛,
浮而革者,裡虛而外寒,水走腸間漉漉有聲,這種情況,得馬上溫養氣血以拒外寒,兼利小便以通陽氣,
才能扭轉局面,免得拉肚子。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對「當歸四逆湯」做出如此解釋:「《內經》曰:
脈者,血之府也。諸血者,皆屬於心。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苦先入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心苦
緩,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收心氣;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大棗、甘草、通草之甘,以緩陰
血。」成無己分明點出「通草之甘」,當然,甘是甘淡的意思,猶如我們常說的「甘泉」、「甘露」。
許宏《註解傷寒論》對此顯得更直接些:「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
細辛之辛,以散寒溫氣為佐;以大棗、甘草之甘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脈
道與厥也。」通陽不利小便,腹瀉不利小便,皆非其治也。由此可見
「當歸四逆湯」裡邊的通草,分明就是我們習用的淡而無味的通草,而不是味道極其苦劣的「木通」。

《存存齋醫話稿》有一段關於木通的記錄,我將其轉貼於下:《重慶堂隨筆》謂,木通味苦,故瀉心火
由小腸出,諸本草皆云甘淡,或言微辛,豈諸君不但未經口嘗,且芻蕘亦未詢乎?按:木通古名通草,
今之通草,古名通脫木。云木通味甘淡,或通草之誤傳?未可知。其實今之木通味極苦且劣,世謂黃連
是苦口藥,殊不知黃連之味,苦而清,木通之味,苦而濁。葉氏醫案以蘆薈入湯劑,徐氏批曰:「請自
嘗之,方知其苦。」願以斯語移之木通。且木通性極迅利,不宜多用。余友沈杏田言,曾見一小兒,誤
服重劑木通湯藥,小便遂不禁,繼之以白膏,如精狀,叫號慘痛而死,死後尿竅斷,猶有精珠數粒。用
木通者,其審慎之。

前幾年,因「關木通」事件,國家取締了與「關木通」相涉的這類藥,目前市面上用的多是「木通」。
我寫這些東西不是說「木通」不能用,而是希望大家在用藥的時候,得充分瞭解它們。有江湖野老,竟
用絲瓜藤、南瓜藤代替木通,
雖屬無稽,終歸是善悟之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