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19 年 3 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Mar. 2019

第 36 卷 第 1 期( 总第 107 期) Journal of Lvl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36 No. 1( Sum. No. 107)

【文化研究】

《 心经 》解析

刘春森
( 吕梁教育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要: 《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人们,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打扫卫生整理环境,使自己的

“意识纯净、思想正确”的过程,达到了这个“空”的标准,就会获得“阿诺多罗三秒三菩提 ”的无上道
果,从而成就辉煌人生。
关键词: 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 意识纯净; 思想正确
中图分类号: B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2086( 2019) 01 - 0141 - 03

佛书上都说,《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髓,是佛陀四十 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九年所有讲经说法的精华。其实,依照我的理解,《心经》不 真实不虚。故知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
只是《大般若经》的精华,而是全世界所有修行人所共同追 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求的理论精华,不为佛陀《大般若经》所独有。 简简单单 260 个字,里面蕴藏着的是天人合一的伟大智
其中,《心经》之“心”,指的就是“人的意识、人的思想”, 慧!
所谓《心经》,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做到“意识纯净、思想正确” 第一段: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
的经典。全篇文字的核心就是一个: 只要你能通过修炼达到 皆空,度一切苦厄。”
“意识纯净、思想正确”的“空”的标准,你就能获得“阿诺多 白话解释: “一位得道的菩萨,在进入深度的禅定状态
罗三秒三菩提”的道果,进而得到“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 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事实———如果人在‘五蕴’上能够做到
上等等咒、免除生活中所有痛苦”的无上好处,并且保证“真 意念纯净、没有私心私欲,就能够摆脱人生中所遇到的所有
实不虚”! 这也是《心经》的核心主题所在。 苦难。”
全篇《心经》,不带标点符号,共 260 个字,有八个内容, 其中,“般若波罗密多”的意思是: 大智慧到彼岸。也就
从理论上精确叙述了“三世诸佛”得道的最为主要、最为关 是说,从自私自利的此岸到达没有私心私念的全心全意为人
键的过程,文字精致干练、表述准确、结构紧凑、没有废话,是 民服务的彼岸;
一部难得的修行宝典。 “般若”指“智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 “波罗”指“彼岸”;
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蜜多”指“到达”;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 “五蕴”,是构成生命的要素,有色( 物质) 、受( 感受) 、想
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思想、想象) 、行( 行为) 、识( 认知事物的能力) 五种,意思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 是,从人体到灵魂,都要纯净,不能有杂质,用佛教术语来讲,
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 就是四大皆空。也就是说,作为修行人,从身体、思维、意识、
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 行为、认识五方面,只能为别人、只能为公事而倾尽心血,而
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 不能纯粹为了自我的私利而工作而处事而行动,这一要求,
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 对本质是动物之一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要想
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 入道,获得无上道果,必须修炼,打扫卫生整理环境,进行脱
诺多罗三秒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 胎换骨的意识革命,从自私自利的动物人生走向全心全意为

收稿日期: 2018 - 12 - 26
作者简介: 刘春森( 1964 - ) ,男,山西临县人,吕梁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研究方向: 传统文化。
141
人民服务的智慧人生。 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第二段: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 白话意思: “所以,当一个人通过修行达到‘意识纯净、
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思想正确’的时候,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这时,就不会因为
白话意思: “舍利子啊,人体相当于灵魂,灵魂相当于人 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以及眼界意识界这
体,
人体就是灵魂,灵魂就是人体。人的感受、思想、行为、认 些外在的诱惑而干扰自己的心灵,不会有无名烦恼,不会恐
知力也是这样,没有灵魂,或者没有人体,没有其中的任何一 惧死亡,也不会有生生世世的烦恼纠缠,以及生命连续的轮
方,你的“色”“受”“想”“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回痛苦,没有四谛之苦,没有小聪明,没有了常人的‘获得’
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而有了修行者的减损。”
其中,“不异”的意思就是“相当于”。 其中,“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深香味触法、眼界意
“色”,指看得见的物质,这里特指人体; 识界”指的是佛教名词六尘、六根、六识,也称为十八界;
“空”,本意是纯净不染,这里是“有色物质( 人体) ”的对 “无明”,是生命中烦恼的总称,大多由愚笨、好色而来
应物,指的是普通人体看不见的物质,特指灵魂。 的莫名烦恼,会让人坐卧不宁、烦躁不已;
这一组句子,相类似的句型是: “阳相当于阴,阴相当于 “尽”是指生生世世、因因果果、轮回不断,没完没了,没
阳,阳就是阴,阴就是阳”。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共在的,没有 有尽头;
高就没有低,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左就没有右,同理,没有 “智”指小聪明;
人体,灵魂就无所寄托; 而没有灵魂,人就是死尸。《心经》 “得”是通过学习、劳动而获得,是加法原理,与修道的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站在人的角度叙述阴阳联接的学问的, 减损之道不是一回事。
而人的阴阳就是人体与灵魂,双方互为依存,缺一不可。 第五段: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
第三段: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 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增不减。” 白话意思: “因为成功的修行人都是四大皆空的典范,
白话意思: “舍 利 子 啊,在 任 何 时 候,人 要 是 能 够 做 到 不在乎得也不在乎失,所以,菩萨们没有了常人所谓的得失
‘意识纯 净、思 想 正 确’、没 有 私 心 杂 念,就 能 达 到 中 性 状 概念,这样就远离了自私自利的此岸,而到达了一心为众的
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彼岸,正因如此,菩萨们心地开阔,了无牵挂,没有了常人的
中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与大道的本质相同。如 恐惧,远离了一些修行人因为意念不纯净而引起的闹功、疯
果人能在任何状况下都能做到意识纯净、内外平衡、公正无 癫状态,而完成了天人合一、自我解放的修行历程。”
私,那么,就达到了得道的中性境界。儒家的“至诚”“无过 其中,“菩提萨埵”是“菩萨”的简称,佛教里对修道成功
无不及”; 佛家反复强调的“四大皆空”; 道家提倡的“纯净归 者的尊称;
一”……都是这个意思。《六祖坛经》里,慧能指导慧明时说 “颠倒梦想”是修行者意念不纯净而导致的修行失败,
的一句话: “不思善不思恶,正在此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 从而引发人体外在行为失常的疯疯癫癫的悲惨的行为状态;
面目?”这句话,就是六祖让慧明在思维上达到中性状态的 “究竟涅槃”是对修行成功者得道的描述。《法华经》
意思。 云: “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这里的“空”,指的就是“意识的纯净无染”。具体来讲, 第六段: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诺多罗三
所谓“空”,就是要求你做到: 对待世界上你所接触到的任何 秒三菩提。”
事物,都和你本人没有权属关系,不能有“这是我的”这样狭 白话意思: “很多很多的修行人,因为严格遵守大智慧
隘的思想; 另一方面,就是在任何事物上,都有你创造的权 到彼岸的修行原则,从而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正果,
利。这样的一空一实,才能真正做到既意识纯净,又脚踏实 从而完成了天人合一、自我解放的修行历程。”
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辩证法关系,我们党早期的共 其中,“三世”指很多很多;
产党员们实践的最为成功: 为了新中国,一方面,前辈们抛头 “阿诺多罗”是无上;
颅洒热血,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 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够 “三秒三菩提”是正等正觉,指的是三德圆满,万德 具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正是他们 足,获得正果,达到寂静圆满的佛境。
这种心无杂念、无私无畏和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才换来了 第七段: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
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无一不是放弃小我成就大我、不唯书不唯上,一心奉献而从 白话意思: “所以,破除私心私欲,从自私自利中摆脱出
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的“意识纯净、思想正确”而又脚踏实 来,走向大公无私、一心为众的彼岸,是神秘不可测的、正大
地干大事的典范。 光明的、可以照明生死旅程引人超脱生死的无与伦比的大神
无论修行,无论做事,原理都是一样的。所谓的“人道 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加高
成,天道成”,就是这个意思。 级的密法了,它能够解除你生活中遇到的所有苦难,而且保
第四段: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证真实不虚。”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 其中,“咒”即咒语,修行中常常用到的密法。
142
第八段: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 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至高人生
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境界。《心经》告诉我们,凡事私心挂帅、一切以自己的利益
白话意思: “所以,我们知道了‘般若波罗密多’这句密 为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动物人生; 凡事一心为众、一心为大
法的真实意思,就是: 赶快修行吧,赶快修行吧,从自私自利 局、抛弃了小我成就大我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才
的此岸,通过自我约束,到达大公无私、利益众生的彼岸吧! 是真正到达彼岸自我解放的智慧人生。这就是《心经》的主
阿弥陀佛! ” 题之所在。
其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参考文献:
是《心经》的结尾咒语,一般只要求持诵,不必求解字义,是 [1]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启功,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M].
修心养性的方便法门。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意识纯净、思想正确”,是所有修行人孜孜追求的无上 [2]何新,著.“心经”新诠[M]. 北京: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
境界,也是所有修行历程中最难的核心所在。一个人做到了 心出版社,
2013,
11( 01) .
“空”,就能够“除一切苦”,这里的真实含义就是去除了贪嗔 [3]星云大师,南怀瑾,等,著. 般若莲花处处开———听佛学
痴,去除了怨气,去除了嫉妒心、攀比心,去除了一切私心私 大师讲心经[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2.
欲私念,从而达到了儒家所说的“不迁怒不贰过”、“己所不
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
( 上接第 137 页) 门能够应对挑战,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比如: 制定相应的交
规划定制合理的营销方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区
再次, 叉营销制度、控制营销成本、保护数据安全等,积极应对大数
别于传统的营销方式,
它打破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能够通过 据时代的挑战,以个性化的定制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从而
数据的整合挖掘顾客需求,有针对性的对顾客的需求制定个 拓宽营销渠道,提升效益。
性化的服务。同时,
企业营销部门在利用大数据的同时,要注 参考文献:
意保护数据的安全以及客户信息的安全,并且积极引导消费 [1]冯燕芳. 大数据时代企业营销效率提升的着力点及其策
者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比如在平时浏览网页后,可以将浏览记 略[J]. 企业经济,
2015( 12) .
录与商家分享,
有利于商家更好的分析顾客的需求。另外,企 [2]唐友明. 大数据时代企业营销风险转化机制及防范对策
业市场营销部门需要全面分析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到行业自 研究[J]. 现代营销旬刊,
2015( 08) .
律自省,
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操作市场营销,
进一步提高该工 [3]胡新博. 大数据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J]. 财
作的合理合法规则。 讯,
2016( 10) .
总之,大数据概念的推行,使市场营销工作直面着信息 [4]宋宝香. 数据库营销: 大数据时代引发的企业市场营销
安全风险、对无用信息的处理等挑战,同时如果企业营销部 变革[J]. 价值工程,
2015( 11) .
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
( 上接第 140 页) Polity Press,
1992.
参考文献: [8]. Bierman,John. " The Secret Life of Laszlo Almasy: the
[1]Schwieler,Elias. Reading The English Patient: Teaching and Real English Patient. " ( 2005) .
Diffrence. Neither East nor West,
2008: 173 - 178. [9]米歇尔·福柯. 词与物: 人文科学考古学[M]. 上海: 上
[2]邓宏艺. 从性别视角透析《英国病人》中的权力运作机制 海三联书店,
2001.
[J].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9 ( 06) : [10]张一兵. 暴力性构序: 主体对客体的存在论命名———福
167 - 172. 2013( 08) : 52 -
柯否定性的历史存在论[J]. 学术月刊,
[3]迈克尔·翁达杰. 丁骏,译. 英国病人[M]. 北京: 人民文 59.
学出版社,
2012. [11]左明非.“无处不在”的英国皇家工兵团[J]. 轻兵器,
[4]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 修订译本) [M]. 北京: 生活 2010( 09) .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2]汪民安. 福柯的界线[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米歇尔·福柯. 必须保卫社会[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13]米歇尔·福柯. 性经验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社,
1999. 2000.
[6]米歇尔·福柯. 权力的眼睛: 福柯访谈录[M]. 上海: 上 [14]米歇尔·福柯. 疯癫与文明[M]. 北京: 生活·读书·
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48. 新知三联书店,
2003.
[7]Fairclough,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1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