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09年 3月 中州学刊 Ma

r.‚
2009
第 2期 (总第 170期 ) Ac
ade
micJ
our
nalo
fZho
ngz
hou No.2


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 】


论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的整合
1 2 2
潘绥铭 黄盈盈 王 东

(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基地‚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 100872)

摘 要:“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应该结合起来 ”‚这样一个命题与努力方向其实是来源于对这两种调查方法的理解
尚不够深入。对目前我国社会学界所做出的多种尝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之间是
一种组合‚而不是结合‚而且也无法结合‚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由定性研究来整合定量研究‚而不是相反。
关键词:社会调查;定量调查;定性调查;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1003-0751(2009)02-0114-04
文章编号:

许多学者主张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应该结合起来‚他们 计问卷之前进行定性的试调查 (包括使用二手资料 )。这是


提出了种种具体的方法来印证这一观点。对此可以从两个 最容易被社会学界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层次来讨论:一个是在调查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两种方法如何 笔者对此有所质疑。第一‚从深度与广度来看。问卷调
共同使用‚例如 “混合研究方法 ”① ;另一个则是如何把分别 查一般是需要广度‚尤其社会学调查问卷更是如此。如果对
获得的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后一个层次的问 于相关因素的涵盖程度不够高‚或者相应提问的备选答案没
题是更为根本的‚如果做不到这些的话‚那么前一层次的结 有封闭住‚那么假设-检验的效果就会大受影响。因此为了
合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学者派 设计问卷而进行的试调查必定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各种各
顿提出过四种可能的结合形式:一是定量的研究设计‚研究 样的情况。而定性调查 (尤其是个案研究 )一般来说追求的
手段与结果分析为定性;二是定量的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是调查的深度‚是对于现象的深刻理解‚因此很难给问卷设
研究手段为定性;三是定性的研究设计‚研究手段与结果分 计提供足够的广度。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问卷设
析均为定量;四是研究设计与手段均为定性‚结果分析为定 计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学术积累与生活积累。
量。② 就目前我国社会学界的成果而言‚自觉地、严格地照此 这与学术意义上的定性调查已经很不一样。反过来说‚问卷
办理的研究较为罕见‚只有一些惯常的做法与各种其他方式 设计者之所以不主要依赖于定性调查的结果‚是因为这个工
的尝试。笔者对这些做法和尝试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后认 具并不够用。第二‚从假设-检验的设计来看。在这方面‚
为‚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二者基本上不是也不可能是 “两者 定性调查的必要性更加明显一些。因为只有更加深刻地理
择其优而融为新物 ”意义上的 “结合 ”‚而仅仅是 “同时分别 解两个变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才能假设出双方之间是否
使用不变的两物 ”意义上的 “组合 ”‚进一步说‚其发展方向 可能存在着相关关系。但是从逻辑上来说‚越是深刻的定性
不应该是 “结合 ”‚而应该是 “整合 ”。 调查‚其结果就越是无法作为问卷设计的基础资料。因为前
者已经把工作都做完了‚后者就不再被需要‚如果勉强为之‚
一、定性调查作为定量调查的准备
就有可能设计出一种仅仅是检验已知的相关关系在统计学
一般来说‚“定性调查作为定量调查的准备 ”指的是在设 上是否成立的问卷调查。第三‚笔者的建议。应该进行 “问

2008-11-28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
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学方法研究 》(05J
JD840013)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潘绥铭‚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盈盈‚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王东‚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114
论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的整合

卷调查之后的定性调查 ”‚即在第一次问卷调查之后‚把定性 以放在同一个提问之中 ”这个问卷设计的基本功‚或没有真


调查作为第二次问卷的试调查。因为这样做至少可以极大 正理解 “定性资料在于理解调查对象 ”这个定性调查的基本
地强化对第一次调查的解释或者质疑。 “问卷调查之后的定 功。
性调查 ”还可以以其理解的深度来完善原来的问卷。例如笔 可能有人认 为‚前 面 所 补 充 的 定 性 资 料 仅 仅 是 一 个 例
者在 《
2000年中国成年人的性关系与性行为调查 》
的问卷中 子‚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必须代表前面那个数字所包括的所
询问已经发生性关系的双方首次相识的途径‚这一提问侧重 有人。这样一来就等于说:前面所说的所有人里面至少有一
考察的是当时所处的环境与场所;但是在后来的定性研究中 个人 (或者多个人 )是这样的‚其余的人是什么样我们不知
笔者有了新 的 发 现‚于 是 在 《
2006年 中 国 成 年 人 的 “性 ”调 道。很显然‚这种表述难以对前面的统计结果给予实质意义
查》
的问卷中‚笔者把这个提问调整为侧重考察双方当时的 的补充说明。也许还有人认为‚补充的定性资料总是会多给
关系‚其结果是我们的统计分析更加深入。③ 读者一些信息的。这是正确的。但对此我们必须明确‚不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仅仅是分别使用定量 把它作为是统计结果的 “补充、细化、说明 ”等来使用‚而只能
调查与定性调查‚二者不仅不存在 “结合 ”‚就连 “组合 ”也没 用来指出问 卷 调 查 的 不 足。仍 以 “总 体 中 有 5% 的 人 是 工
有得到共时性地实现。 人 ”这个统计结果为例‚如果加上 “王某是个好工人 ”的定性
调查资料‚那么其意义就是:这个定性资料表明‚本次问卷调
二、定量调查的结果‚以定性资料来补充
查没有 (或 者 暂 时 无 法 )考 察 “工 人 是 否 是 好 工 人 ”这 个 问
学术研究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以定性资料来补充定 题‚要留待日后努力。
量调查的结果。如一些调查报告在列举出某项统计数字之 笔者认为‚真正能够起到 “补充作用 ”的定性资料‚应该
后‚接着列出一段定性调查的访谈资料记录。该作者可能认 是在发表某个统计结果的时候对于其中某些出乎意料的情
为这是对前者的一种补充‚以进一步说明这个数字的深入情 况的表述。
况或者意义、原因等。另外‚还有些社会学调查的研究报告 2.定性资料是对统计结果原因的 “补充 ”
直接使用定性资料或者一个故事来说明整个统计分析的结 在研究实践中‚常有一些作者使用定性访谈资料来解释
果。这种情况在国内社会学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也许有 某个统计结 果 的 形 成 原 因。这 种 做 法 会 产 生 更 大 的 误 差。
人认为这就是 定 量 调 查 与 定 性 调 查 的 一 种 结 合‚但 笔 者 认 仍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假如定性资料是 “王某之所以当工人
为‚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资料是不可以这样使用的。我们通过 是被老板逼 迫 的 ”‚那 么 把 这 个 故 事 附 在 “总 体 中 5% 是 工
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人 ”这个统计结果的后面‚就等于说这五个人都是由于这一
1.定性资料是对单变量统计结果的 “补充 ” 同样的原因而当工人的。显然‚除非研究者对此加以论证‚
在一般社会调查里‚任何一个统计结果‚除非它的绝对 否则这种定性资料就会形成严重的误导。
数是 1‚否则就一定是多个人情况的汇集。而任何一个定性 这种失误即使在很严谨的学术文章中也时有所见。其
访谈资料‚除非是对于总体情况的总结‚否则就仅代表一个 根本原因在于:任何一个通过定性调查所了解到的 “原因 ”‚
人的情况。因此如果用一个人的情况来补充、说明或者解释 必定是独特的‚不但对所有人没有代表性‚就是对于同类人
多个人的情况‚统计口径就无法保持一致‚而且很容易引起 也不会有代表性。而问卷调查的一切结果所反映的都是每
误导。例如‚对于统计结果是 “在某个 100人的总体中有 5% 类人的有代表性的共同情况。因此‚定性调查发现的 “原因 ”
的人是工人 ”而定性访谈资料描述 “王某是一个好工人 ”的 与定量调查测量到的 “总体情况 ”永远也不会匹配。
情况‚如果把后者作为前者的细化说明‚很容易使人以为那 3.定性资料是对统计分析的 “补充 ”
5%的工人都是 “好工人 ”。事实上‚那 5% 的工人实际上是 在社会学调查里‚经常有作者用一个故事 (或者定性资
五个人‚很可能不都是 “好工人 ”。如果研究者没有论证这五 料 )来说明某个整体的统计分析的结果 (往往是某种相关关
个人与王某是同质的‚那么这种 “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只会引 系 )。这是 不 可 取 的。原 因 是 双 方 的 统 计 口 径 不 同。例 如
出理解上的混乱。 “当工人与文化水平相关 ”这个命题必定来自对于所有样本
从根本上来说‚在一般的社会调查里‚任何一个提问的 的统计分析‚可是我们却根本不可能证明所有被访者都有过
统计结果‚要说明的都仅仅是这种现象本身的分布状况‚而 同样的一个故事‚更不要说恰好就是我们所 “补充 ”的那个故
不能说明更加深入的那个层次的任何情况。如上面所说的 事。
“总体中有 5%是工人 ”仅仅说明工人在总体中的比例‚既不 另一种情况是‚使用针对调查总体的定性的 “情况总结 ”
关心也无法知道这些工人里面有多少人是好工人。但是如 来说明某种相关关系。这也是不可取的。除非我们能够论
果被当做 “补充 ”的那些定性资料加进来‚如定性资料说明 证出这个 “情况总结 ”确实足以涵盖和代表该总体。例如‚我
“王某是个好工人 ”‚就很容易造成不同层次资料的误用。这 们可以定性地总结出 “中国工人热爱劳动 ”这个命题‚而如果
也只能说明问卷设计者没有真正理解 “不同层次的选项不可 我们把它作为 “热爱劳动与工人身份相关 ”这个统计分析结
115
中州学刊 2009年第 2期

果的补充‚则等于说前一个命题也具有代表性‚但实际上它 赶的新潮流。⑥ 但是笔者对此也有质疑。


作为一个定性的认识是不可能具有总体代表性的。 一般来说‚这类办法的关键点有三个:一是 “确定关键
4.定性资料是算不上补充的 “补充 ” 词 ”‚二是 “检索 ”‚三是 “回朔 ”。其基本过程就是:首先确定
还有一些调查报告所使用的定性资料与问卷中的选项 能够代表资料的相关内容的一些关键词‚然后用它们检索全
其实并没有性质上的差别。仍就上例进行分析。有的研究 文‚得出这些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进行各种统计处理‚再根据
者这样表述:“总体中有 5%的人是工人‚例如王某就是一个 统计结果所提供的认知‚返回去检索全文‚找出相应的文字
工人 ”‚然后加上一段关于王某的详细的定性访谈资料。对 内容进行总结与表述。
此‚如果这段定性资料仅是不断地确认王某这个人真的是一 这种 “量化法 ”的应用前提是‚它基本上仅仅适用于结构
个工人而没有其他信息‚那么它与问卷中的选项就属于同义 式访谈所收集的定性资料。这是因为它有一个 “命门 ”‚即在
反复;如果具有其他信息‚那么如此使用的结果‚或者会存在 量化时如何确定所谓的关键词。
同义反复的问题‚或者会扭曲定性资料的信息。所以笔者认 从方法论的高度来看‚任何一个关键词都必然是研究者
为‚除非研究者对某个统计结果中所包含的每个人都进行定 自己加以人为归类的结果‚不可能保持原汁原味。因此‚如
性访谈且一一对应‚否则就不能使用定性资料来描述、说明、 果非要强行量化任何一种非结构式的定性调查资料‚那么无
细化、解释任何一个统计结果。 论使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关键词‚都将不可避免地对资料产生
某种程度的扭曲。如在笔者所研究的 “性 ”领域中‚天南地北
三、定性调查中加入定量调查
的人们使用多种词汇或者非语言方式来指称 “性 ”‚其中所蕴
这种情况似乎是主张定性研究的中国学者向定量调查 含的意义天差地别甚至是南辕北辙‚笔者是无法用任何合理
的一种妥协。④ 在一些定性访谈中‚虽然没有使用问卷‚但研 与可行的标准来把这些丰富多彩的主体表述都归入 “性 ”这
究者已经有意 识 地 对 一 些 足 以 量 化 的 问 题 进 行 询 问‚如 钱 个关键词而加以量化的。
数、天数、人数等‚然后把这些信息抽取出来加以标准化再进 当然‚在结构式访谈中‚这个 “命门 ”可以有惊无险或者
行统计。这种做法当然是可以的而且是有益的。尤其对于 化险为夷。因为访谈提纲是研究者自己设定的。只要确保
某些人们还知之甚少的现象‚完全可以使用这样的统计结果 自己总是使用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词汇来询问对方‚那么在
来使读者对自己所访谈的那些人的共性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量化访谈资料时‚确定关键词就会易如反掌。这里我们需要
如笔者曾经对东北的 103位小姐进行了定性访谈‚其中有一 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这究竟与问卷调查有多大的区别?二是
些关于她们流动情况的可量化内容‚足以反映出她们中间存 研究者所收集到的资料‚究竟是被访者的主体表述‚还是研
在着 “职业平移 ”现象‚笔者把相应的定性内容进行量化统计 究者裁剪生活的必然产物?
后发表出来‚以使读者对此有一个总体的认识。⑤ 在使用这 因此笔者主张‚研究者在进行 “定性资料的量化 ”时应持
样的统计结果时‚需要注意这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定量调查的 有三种态度:一是把那些在主体表述中没有实质差异的内容
结果‚因为它没有总体代表性。因此笔者建议‚最好还是把 加以量化时应慎之又慎;二是对于同一类内容应该设置尽可
这样的统计结果当做定性资料来使用‚根据它来对所有调查 能多的关键词;三是随时准备彻底放弃一切量化的企图。所
对象的共性做出一个陈述式的判断‚而不是列出一些百分比 谓 “定性资料的量化 ”‚其实就是 “能量化的就量化‚不能量
或者分布状况。例如在笔者的论文中‚“东北这三个城市里 化就保持质化 ”。这只是一种组合‚不是也不可能是结合。
的这些小姐以前大都从事过其他工作 ”这样一个命题‚虽然
五、两种资料的互相印证
是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的判断‚但在表述的时候最好不直接引
用任何具体数字。 这是我国社会学界比较常见的一种 “两 结 合 ”的 形 式。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定性调查中加入定量调查 ”这样 有些研究者把定量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 (例如当地的人口状
得来的统计结果在严格意义上其实并不是 “定性资料的量化 况 )作为自己的定性调查的背景资料来使用。⑦ 也有人反过
处理 ”‚仅仅是在定性调查中加入了定量调查‚即在定性的研 来‚把定性资料 (例如当地的文化特质 )作为问卷调查的背景
究设计指导下‚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些定量的技术 资料。
或方法。两者实际上不是结合‚而仅仅是组合。当然‚组合 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互相印证不
不可能是 50%对 50%‚因此要看整个研究更加侧重什么‚到 等于相关分析‚不要超越任何一种方法的边界。在使用第一
底侧重于定性调查还是定量调查‚从而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准 种方法的时候‚研究者之所以引用某些人口统计资料‚仅仅
确定位。 是为了表明研究者所定性调查的那些人在当地的人口分布
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并不能推导出因为他们具有这样
四、定性资料的量化
的人口特征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行为。举例来说‚笔者在定性
将定性资料进行量化‚这似乎是一个国际流行、国内追 调查某地几位 “小姐 ”时发现她们吸毒这一现象。在报告中
116
论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的整合

笔者首先叙述了当地的背景情况‚即当地总共大约有 30位
“小姐 ”‚在当地同龄女性中约占 2%‚这一叙述仅仅是为了 注释
表明笔者所访谈的这几位 “小姐 ”在当地所处的状况既不是 ①参见 [美 ]约翰 ·W·克雷斯威尔:《
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
孤零零的也不是成群结队的。笔者不可以由此推论出因为 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 》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 165-167页;
她们不是孤零 零 的 所 以 才 吸 毒‚也 不 可 以 认 为 她 们 由 于 是 Onwue
gbuz
i ‚Te
eAJ ddl
ie‚C:AFr
ame
wor
kfo
rAna
lyz
ingDa
tai
nMi
xed

“一小撮人 ”就会吸毒‚因为根据总体的人口统计资料来推论 me
tho
dsi
nSo
cia
landBe
hav
ior
alRe
sea
rch.Tho
usa k‚CA:Sa
ndOa ge‚

个体的任何情况都是统计学上的越界‚都是犯规。反过来也 2003.p
351-383;J
ohns
on‚R.B‚Onwue
gbuz
ie‚A.J
:Mi
xedme
tho
ds

ese
arh:ar
c ese
arc
hpa
radi
gm who
set
imeha
sco
me.Educ
ati
ona -
lRe
是一样。如果在上述例子中‚笔者主要做问卷调查而把定性

ear
che
r‚2004‚ (33).p
12-26.②Pa
tt
on‚M.Q.:Qua
li
ta
ti
vee
val
ua-
认识的当地文 化 特 质 作 为 背 景 资 料‚那 么 无 论 我 们 调 查 的

io
nandr
ese
arc
hme
tho
ds‚Ne
wbur
yPa
rk:Sa
ge‚1990.p
191-193.③潘
“小姐 ”有多少人吸毒‚也不能归结为当地的文化中存在或不
绥铭等:《
中国性革命成功的实证:全国成年人口随机抽样调查结果
存在吸毒的风气。这是因为 笔 者 没 有 定 量 调 查 过 “当 地 文
简报 2000年与 2006的对照研究 》
‚万有出版社‚
2008年‚第 156-
化 ”这个总体‚拿定性调查来研究任何一种比例关系是越界‚ 159页。④这可能是来自于这种方法的操作者与一些学术刊物的共
也是犯规。 同建构‚似乎没有一些量化的内容就不足以适应那种过分强调定量
显然‚这种 “两种资料的互相印证 ”仍是一种 “组合 ”而 调查与统计分析的中国社会学界的大气候。⑤黄盈盈、潘绥铭:《

不是 “结合 ”。也就是说‚这两种资料虽然可以在 “两现象之 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性工作者 》
‚《社会学研究 》
2003年
间的影响 ”这个层次上实现互相印证‚却仍然无法在 “融为一 第 3期。⑥ 本 文 不 拟 展 开 讨 论‚具 体 情 况 可 参 见 Al
exa
nde
rMe
hle

体 ”的意义上进行内部相互关系的分析。 a
ndRe
inha
rdKo
hle
r:As
pec
tso
fAut
oma
ti
cTe
xtAna
lys
is‚Spr
ing
er‚
2006;夏传玲:《
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方法 》
‚《社会学研究 》
2007年
六、结语:发展方向是整合 第 5期。⑦在我国社会学刊物上发表的用定性方法写成的论文中‚
常常有量化的表格和数据。这些量化的资料大都是被研究者的居住
根据上述五种情况的分析‚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为什
区的整体情况 (经济、家庭规模、收入水平等 )‚也有一部分是访谈资
么不能满足于 两 种 方 法 的 组 合‚却 一 定 要 追 求 两 者 的 结 合
料的整理与统计。⑧Li
nco
ln‚Y.S.a
ndE.G.Guba
:Na
tur
ali
st
icEn-
呢? qui
ry‚Be
ver
leyHi
ll
s‚CA:Sa
ge‚1985.p
110-128.
讨论这个问题可以引导我们从深入分析 “两者结合 ”的 参考文献
可能性出发‚进 一 步 认 清 楚 定 量 调 查 与 定 性 调 查 的 不 同 性 [1]Pa
tt
on‚M.Q..Qua
li
ta
ti
vee
val
uat
io
nandr
ese
arc
hme
t ds[M ].
ho
质‚进而把两者分别做得更好‚而且组合得更好。再进一步 Ne
wbur
yPa
rk:Sa
ge‚
1990.
说‚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前途应该是整合。 [2] [法 ]皮埃尔 ·布迪厄‚[美 ]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
国际上的一些学者继承了韦伯所倡导的传统:社会学家 导引 [M ].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应当使用不同于自然科学家的调查方法‚应该在社会环境中 [3]谢俊贵.关于社会现象定量研究的简要评析 [J].湖南师范大学

观察与描绘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人类社会的复杂 2000‚(4).
社会科学学报‚

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所在。在此传统下‚ [4]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5]Gr .Qua :Ex
不少学者从根本上反对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的 “结合 ”‚认为
aha
m R Gi
bbs li
ta
ti
veDa
taAna
lys
is plo
rat
io
nswi
thVi
vo
[M ].Ope
nUni
ver
si
tyPr
es‚
s2002.
那不过是一种无意义的调和‚甚至有学者提出 “任何研究最
[6]陈曼蓉.当前社会研究方法的特点、趋势及问题 [J].社会‚
2002‚
终都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的观点。⑧ 笔者认为‚使用
(5).
定性研究的方法对这两种资料共同进行整合式分析的可能
[7]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
性更大一些。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定量研究基本上无法做 基础 [J].社会学研究‚
2002‚(5).
到两种不同性质资料的整合研究;反过来‚在定性研究方面‚ [8]杨伯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点:草根理论和因果模型 [J].华
一切量化的统计分析结果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做出某些定性 2002‚(2).
中科技大学学报‚
判断的依据‚而这些判断又应该成为我们总的定性认知的基 [9]Mc
Int
yr‚L..Ne
e edt
okno
wso
cia
lsc
ienc
e:Re
sea
rchme
t ds[M ].
ho
础。也就是说‚所谓整合‚并不是两种方法的折衷或者融合‚ Mc
Gra
mHi
l‚
l2003.
而是在定性研究的指导下进行的 “定量统计的定性化 ”。渗 [10]梁丽萍.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异与整合

透于定量调查中的所谓 “科学主义方法论 ”恰恰是而且仅仅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1).

是在这样一个层次上‚才在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其 [11]骆玲.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 [J].社会 科 学 研


2005‚(3).
究‚
应有的历史意义与发展价值。在社会实践中‚哪怕是在相对
更加微观的层次上‚人类其实一直就是这样做的而且还将继 责任编辑:海 玉
续这样做下去‚区别仅仅在于我们是否更加自觉。

1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