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作業 4

學生:釋成福-108161030

1. 第四信解品中的譬喻是窮子喻, 窮子喻如何呈現信解的意涵? 窮子喻主要是針對什麼樣的問題?


此喻的起源為何?
回答:
第四信解品中的譬喻是窮子喻,窮子喻呈現信解的意涵:解釋聲聞們理解出他們也可以成佛
的過程,因為這個比喻從聲聞們跟佛說出來的“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
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
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
言。。。” 窮子喻主要是針對:聲聞還是所有眾生不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佛的問題,佛用方便
法引導想眾生達到佛果(如何運用方便法,需要說明),肯定正確眾生可以修行成佛“是故我等,
說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題目主要問的是譬
喻故事本身裡面所描述的方便法,世尊的方便法是 "如何"的運用,使窮子得以接受
此喻的起源:“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
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佛陀授記給舍利弗世尊
會未來成佛,因為舍利弗世尊是聲聞者,他可以成佛就證明聲聞們也可以成佛,就眾生修行
隨佛教導的道路也可以成佛,為都是佛子,有成佛的種子。
2. 第六授記品, 被授記者為何人? 他們因何因緣而能成佛? 為何因此而能成佛?
回答:
第六授記品, 被授記者都是很希望成佛,看到自己有可能成佛,有佛種的人們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即
共同聲而說偈言。。。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
知道自己有佛種,有可能成佛的時候才可以在阿賴耶識裡發展佛種,佛種更發展就更接近佛
果。被授記的這些大弟子們有何共通點而能成佛? 為什麼如此?
3. 第七品提到大通智勝如來,為何要提到此佛?說明此佛與十六位王子之間的因緣. 這段因緣主要
想說明什麼? 十六位王子故事主要說明什麼? 為何要提到這十六位? 他們的角色與意義為何?
回答:
第七品提到大通智勝如來,我想因為說明所有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門,在過去也有另外一個
佛說過了,是正法被諸佛證明,通過了。
此佛與十六位王子之間的因緣:父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
這段因緣主要想說明:十六王子成佛的因緣,他們聽到“法華經”還有可以有思想“我的父
親可以成佛,我是父親的兒子也有機會成佛。”
十六位王子故事主要說明:(1)他們很年輕但可以修行很好所以佛法不分別年齡(2)他
們修行的階段(3)他們成佛的過程(4)釋迦牟尼佛和眾生之間的因緣。
要提到這十六位因為連接釋迦牟尼佛和眾生之間的因緣,佛陀在那時是一位王子之中。
他們的角色與意義:在化城喻品,佛陀為弟子宣說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故事,令聲聞弟子醒悟
自己與世尊的因緣,從久遠的塵點劫前早已開始。當大通智勝佛成佛後,為眾生講述四諦十二因
緣,其十六王子好樂大乘成佛之法,請佛深入宣說,於是大通智勝佛說了《妙法蓮華經》,十六
王子從此時常樂說此經,如今皆已成佛,第十六位王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然後佛陀才講述「化城
喻」如一個故事有開頭,引入,內容,結論的結構。
4. 翻譯以下這段經文: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
輪(我在佛教辭典找這個定義)——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
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
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另外,這段
經文主要說明什麼?
回答:
翻譯: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名稱大通智勝如來,接受從十方諸梵天與十六位王子的請求,立刻
為他們從不同角度分別三次講述苦、集、滅、道四諦的義理,共講十二次,故稱三轉十二法
輪――不管是沙門、婆羅門,或天人、魔眾、大梵天乃至所有世間的眾生都不能轉這種法
輪――這個稱謂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乃至廣大的說到十二因緣法――無明
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
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
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
老死憂悲苦惱滅。這段翻譯是自己的翻譯?還是他人的翻譯? 回答:是我自己做,老師看這個
翻譯筆原文只改一點。
這段經文主要說明:介紹四諦和十二因緣在過去有佛名稱大通智勝為十方諸梵天與十六位王
子已經說過的法。需要更深入了解段落背後的意涵
5. 第八品提到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的角色與重要性為何? 為何要提到他? 同時 以下這段經文主
要說明什麼道理: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
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
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回答:
第八品提到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佛陀從他開始授記所以他做角色進入故事, 還有“爾時佛告
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
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
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他的角色在這個品很重要,因為我覺得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是
說法第一的人,怎麼可以變成說法最好的人呢,要理解經法最好,正確,又可以將自己的理
解交給別人讓別人也可以理解經法,明白經法的意義。佛陀說法了,就要人傳法,所以提到
富樓那尊者。
同時 以下這段經文: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
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
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主要說明的道理:
五百尊者於佛前得授已,非常歡喜,從座而起,到佛前頭面頂禮,懺悔自責。羅漢們自責以
住得少為足,未得究竟涅槃,卻自謂已得。現在方知以往全是錯的,都是無智者之所為。他
們應該繼續修行達到佛智慧。證得如來所有功德智慧是最後解脫的道路。同意
上面需要補充的部份補足後再給評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