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14/02/2021 法称“逻辑⼀滴”的分析-佛教导航

  2021 年2⽉14⽇ 星期⽇ 农历1⽉3⽇ 佛教⽉历 RSS 加入收藏 设为⾸页

 佛教⼿机⽹    佛教⽹址 填写您想搜索的关键词 全⽂检索

⾸页 | 佛教资讯 | 菩提⽂库 | 佛教问答 | 五明研究 | 社区推荐 | 图说佛教 | 有声佛书 | 佛教⽂汇 | / 佛教专题列表 /


佛法讲座专区 觉之路 社区 佛教导航⼦⽹站
经典读诵 梵呗唱诵 经论次第 初机开⽰ 佛教论坛 - 佛教群组 - 佛教家园 佛教⽹址 - 佛法讲座 - 佛教⾳乐台
以戒为师 汉传讲法 藏传讲法 南传讲法 念佛共修 - 拜佛共修 - 经咒共修 - ⼗念共修 佛教博客 - 藏经楼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内容


  五明⽂库
法称“逻辑⼀滴”的分析 净界法师:缘觉乘之⼗⼆因缘——触、受
佛家经典禅语:宗萨钦哲
在明理的基础上建⽴恭敬⼼和信⼼:达真堪
发布时间:2009年04⽉11⽇

来源:不详   作者:虞愚 101 ⼈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刚萨埵忏悔法:索达吉堪布
印度威提布萨那博⼠着 虞愚译 净界法师:承当认命,思考未来比较重要!
⾼尔斯基曾经指出从科学萌芽时起,就有⼈对于科学地阐述思维的逻辑形式⽅⾯发⽣了特殊的兴 净界法师:缘觉乘之⼗⼆因缘——名⾊、六
趣。⾼尔斯基写道:“在古代印度哲学中,逻辑体系的发展是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的事情。在公元七世 入
纪时,法称Acarya Dharmakirti写成了⼀本简明逻辑教本(“逻辑⼀滴”Nyāya-bindu“A DroP of 对三世因果的正确理解:寂静法师

Logic”),在九世纪时,法上在这本书内加进了⾃⼰的注释。在印度逻辑中,有经过充分研究的推理 佛教问答
 宗萨钦哲仁波切答:⼯作中我总是无法摆脱

学说”[附注1]。可见苏联哲学界对于法称“逻辑⼀滴”给它相当⾼的评价。我喜欢研究逻辑。最近读到 世俗的做法

印度威提布萨那博⼠Dr. S.Vidyabhushan所著“印度逻辑史”A history of Indian Logic的第三章有“逻辑⼀ 宗萨钦哲仁波切答:想问您如何在繁琐的⽇

滴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Nyāya-bindu,觉得他逐章具体分析,能够将全书的精神给读者⼀个明确 常⽣活中做


宗萨钦哲仁波切答:如何才能有效的对治⾃
的槪念。因⽽想到法称这部著作在中国汉族还没有译本,课余就把它单独译出。对于有志研究逻辑
私和嫉妒︖
(包括因明)能起点滴的借鉴作⽤,即作为我们此时此地的逻辑科学的借鉴,那是我区区的愿望。此
宗萨钦哲仁波切答:您对中国⼤陆的佛弟⼦
稿译后,承李荣熙先⽣校阅⼀遍,并给予检查梵⽂⼯具书的⽅便,我应当在这⾥表⽰谢意。⼀九五八
有什么寄语
年六⽉虞愚识于北京之北山庐北窗下。
宗萨钦哲仁波切答:请问上师,如何才能见
逻辑⼀滴是法称卓越的逻辑著作之⼀,这部论析为三章,分述如下:
到您呢︖
⼀、知觉(现量) 宗萨钦哲仁波切答:我看到许多信徒像崇拜
在第⼀章谈到⼈类运⽤完全或有效的知识⽽达到⼀切对象有两种:⼀知觉,⼆推理。知觉这种知 明星⼀般去
识它是通过感觉等等,它据说超越了预想并避免错误。预想是指似是⽽非的幻象的经验,这种幻象看 宗萨钦哲仁波切答:出家之前需要做什么减
过去好像已能够应对和接触到的那样真实。譬如⼀棵树的影⼦会现出树的本身,或者⼀条绳⼦会现出 少违缘︖
蛇形。错误,是由⿊暗、迅速的动作、乘船旅⾏、摇动等等这些原因所引起的。例如对乘船旅⾏的⼈ 佛教图书
 还没有任何项⽬!
说,两岸的树⽊看来好像是动的。知觉四种:⼀、五官的知觉(五根现量),⼆、⼼的知觉(意识现 佛教图⽚
 净⼟⽣辉佛教摄影作品
量),三、⾃⼰意识(⾃证现量),四、沉思者知觉(瑜伽现量)。知觉对象就像它的本身,⽽推理 湖⽔清清佛教摄影作品
对象就像它的同类。例如我看的⼀条⽜是特别的⼀条⽜,它具有某些和其他的⽜不同的特性,⽽我推 神州游侠佛教摄影作品
论的⼀条⽜是⼀般的⽜,它具有⼀些其他的⽜所共有的特性。这就是说:知觉是个别的知识,⽽推理 天空佛教摄影作品

则是⼀般的知识。随着⼀个对象的远近,知觉因之⽽不同。这就是说:知觉⼀个对象的特殊性格,这 雅酷⼩龙女佛教摄影作品

种性格证明对象是绝对真实的。因为它指出对象具有某种实际功效,⽽这种性格也指出知觉是真实知 打死我也不说佛教摄影作品
缘分的天空佛教摄影作品
识的源泉,因为它真实地和所接触的事物相适应的。
⼆、⾃身推理(为⾃比量) 佛教影⾳
 佛教有声书:世间规之忠⾔—⼟观·洛桑却吉

尼玛
在第⼆章⾃身推理被定义:经由理由或中词带有三个形式或特征⽽得到的推理知识。例如:此山有
佛教有声书:达忍法师经典读诵合集
⽕,因为它有烟,此山有⽕知识之得到是通过烟推演⽽来,⽽烟就是理由或中词。
佛教有声书:入川法师佛学讲座
理由或中词具有三个形式或特征,有如下述:
佛教有声书:强帝玛法师佛学讲座
1.中词必须寓于⼩词,例如
佛教有声书:穹拉仁波切佛学讲座
此山有⽕,
佛教有声书:仁俊法师佛学讲座
因为它有烟, 佛教有声书:⽇常法师佛学讲座
像⼀个厨房,但不像⼀个湖。
在这个推论必须“山”上有“烟”。
2.中词必须只寓于⼤词同类的事物,例如上⾯推论“烟”寓于“⼀个厨房”,这就是同类的事物它包
含“有⽕”。
3.中词必不寓于与⼤词异类的事物,例如上⾯推论“烟”必不寓于“⼀个湖”,它是含有⽕的异类事

www.fjdh.cn/wumin/2009/04/11513538123.html 1/5
14/02/2021 法称“逻辑⼀滴”的分析-佛教导航
物。
中词对于⼤词的关系共有三种:
1.同⼀性,例如:
这是⼀棵树,因为它是醒莎帕im-apā(树名)。
2.结果,例如:
这⾥有⽕,因为有烟。
3.非知觉(非现量)分析有⼗⼀种:
a.未见其同⼀性,例如:
这⾥没有烟,因为没有见到(固然,烟是具有这种性质,如果它是存在,它就可以被⼈看见)。
b.未见其果,例如:
这⾥不存在不受阻碍性能烟的原因,因为这⾥没有烟。
c.未见其遍或总,例如:
这⾥没有醒莎帕,因为根本没有树。
d.已见的与同⼀性相反,例如:
这⾥没有冷的感觉,因为有⽕。
e.已见异果,例如:
这⾥没有冷的感觉,因为有烟。
f.已见的与联系相反,例如:
即使过去实体的毁灭并不确定,因为它依存于其他原因。
g.已见的与结果相反,例如:
这⾥不存在不受阻碍性能冷的原因,因为有⽕。
h.已见的与总的相反,例如:
这⾥没有寒冷的感觉,因为有⽕。
i.未见其因,例如:
没有烟,因为没有⽕。
j.已见的与因相反,例如:
他身上⽑发并没有竦然,因为他坐在⽕旁。
k.已见的果与因相反,例如:
这⾥没有任何⼈身上⽑发竦然,因为这⾥有烟。
三、为⼈推理(为他比量)
在第三章,为⼈推理被定义做三种形式的语⾔上中词的说明,这就是当推理⽤语⾔⽂字展开,⽬
的在产⽣使他⼈信服,那就是被看做对他⼈的推理。
推理是⼀种知识,语⾔⽂字这⾥被叫做将结果归于原因的推理。虽然语⾔⽂字本身不是知识,但
是会产⽣知识。为⼈推理有两种:
a.正的或同类︔及b.负的或异类,如下例:
a.声⾳不是永恒,
因为它是⼀种产物,
凡是产物都不是永恒,像⼀个盆⼦(正)。
b.声⾳不是永恒,
因为它是⼀种产物,
不是不是永恒⼀定不是⼀种产物,像虚空(负)。
[论题]⼩词与⼤词的关系有待证明,如此山有⽕,因为它有烟。在这推论“山”是⼩词它有待证
明有“⽕”,⽕就是⼤词。⼩词和⼤词连在⼀起、构成⼀个命题。⼀个命题有待证明的,就是⼀个论
题。
[论题的谬误]论题的谬误析有四种。即⼀个论题是谬误,假如它和以下相⽭盾——
1.知觉,例如说:声⾳是听不见的。
2.推理,例如说:声⾳是永恒。
3.槪念,例如说:⽉亮不是⽉亮。
4.⾃⼰的陈述,例如说:推理非知识的源泉。
[中词的谬误]我们已谈到中词须具有三个特征,如果三个特征中任何⼀个特征有下⾯三种情况
之⼀即无法证实、不能决定及⽭盾的,那就是中词的谬误。
1.无法证实unproved(asiddha)(例如):
a.声⾳是永恒,因为它是可见的。

www.fjdh.cn/wumin/2009/04/11513538123.html 2/5
14/02/2021 法称“逻辑⼀滴”的分析-佛教导航
声⾳可见,双⽅都不承认。
b.树⽊有知觉,因为如果把树⽪剥脱就会枯死。
对⽅不承认这⼀种树的特殊死法。
c.此山有⽕,因为它有雾⽓。
雾⽓为⽕的事实,还有问题。
d.灵魂是周遍⼀切,因为它到处可以觉察。
灵魂是否处处可以觉察,不能无疑。
2.不能决定uncetain(anaikantika)(例如):
a.声⾳不是永恒,因为它是可知的。
可知的过于广泛,因为它包含永恒和不是永恒。
b.某⼈是全知的,因为他是⼀个演说家。
这个理由过狭,因为演说家不⼀定是全知的或非全知的。
3.⽭盾的contradictory(viruddha)(例如):
a.声⾳是永恒,因为它是⼀种产物。
这⾥“产物”与“永恒”不⼀致,这就是:中词与⼤词是反对的。
b.声⾳是永恒,因为它是⼀种产物。
这⾥“产物”对“不是永恒”,并非不⼀致。
[同类例证的谬误]例证有两种:⼀是同类,⼆是异类,同类例证的谬误有如下⾯:
1.声⾳是永恒,因为它是无形的,像动作。
“动作”不能充作例证。因为它不是永恒。这就是,因为它排斥了⼤词。
2.声⾳是永恒,因为它是无形的,像原⼦。
“原⼦”不能充作例证,因为它是有形的,这就是说,因为它排斥了中词。
3.声⾳是永恒,因为它是无形的,像⼀个盆⼦。
“盆⼦”不能充作例证,因为它旣非永恒也非无形,这就是,因为它排斥了⼤词和中词。
4.此⼈是多情的,因为他是⼀个演说家,像街上的⼈。
“街上的⼈”不能充作例证,因为他是否多情,还有问题,这就是⼤词的真实含有疑问。
5.此⼈终有⼀死,因为他是多情的,像街上的⼈。
这个例证,中词的真实含有疑问,这就是街上的⼈是否多情还有问题。
6.此⼈非全知者,因为他是多情的,像街上的⼈。
这个譬喻⼤词与中词的真实都含有疑问。这就是,街上的⼈是否多情的及非全知者都有问题。
7.此⼈是多情的,因为他是⼀个演说家,像某⼀个⼈。
这个例证是没有联合,因为是“多情”及是⼀个“演说家”之间,并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8.声⾳不是永恒,因为它是⼀种产物,像⼀个盆⼦。
这个例证含有缺乏联系的谬误。本来联系应明⽰:⼀切产物不是永恒像⼀个盆⼦。
9.声⾳是⼀种产物,因为它不是永恒,⼀切不是永恒的事物是产物,像⼀个盆⼦。
这个例证含有颠倒联系的谬误。真正联系必须明⽰如下:⼀切产物都不是永恒,像⼀个盆⼦。
同样的,异类例证的谬误也有九种。
[驳斥]真驳斥在于指出对⽅推论上有上⾯所说的任何⼀种谬误。假驳斥是貌似或无效⽽已,在
梵⽂叫做Jāti。
[结论]最后⼏⾏译者叙述法称逻辑⼀滴征服六师外道J irthiskas,正如释迦牟尼征服魔军⼀样,
又如阳光驱散⿊暗⼀样。逻辑⼀滴论摧毁了我执理论Atmaka theory(这是指当时六师教义)这是⼀个
奇迹。
四、法称对于陈那的批判
[隐义的⽭盾]中词与⼤词对⽴是错误的⼀种叫做⽭盾,那是陈那和法称所公认的。中词与⼤词
的隐义对⽴(⼤词假若是含糊),列入陈那“因明正理门论”中,做为另⼀种错误,叫做隐义的⽭盾,
法称在他所著的“逻辑⼀滴”论中,否认这种覌点,他主张这第⼆种⽭盾已包含在第⼀种之中。
第⼆种⽭盾或隐义的⽭盾,例⼦是这样:
眼等为他物所⽤,
因为它是组合物,
像⼀张床,坐具等。
这⾥⼤词“他物”是含糊的。由于它可以指组合物(如身体)[附注2],也可以指非组合物(如灵
魂),中词与⼤词之间所以成为⽭盾是:假如“他物”这个字,在发⾔⼈(指数论)是以“非组合物
noncomposite thing”来理解它︔但在听者(指佛家)是以“组合物composite thing”的意义上来理解它。

www.fjdh.cn/wumin/2009/04/11513538123.html 3/5
14/02/2021 法称“逻辑⼀滴”的分析-佛教导航
这样推论,就在中词与⼤词的隐义,造成⽭盾。
法称在他的“逻辑⼀滴”,认为这种情况是属于第⼀种或固有的⽭盾(中词与⼤词相⽭盾)。因为
⼀个字做为命题的⼤词,只容有⼀种意义,假使字⾯的意义与蕴藏的意义之间有含糊的地⽅,那么,
真正的意义,从上下⽂是可以确定下来的。假使蕴藏的意义才是真正的意义的话,中词与⼤词之间,
还是固有的⽭盾。
[⽭盾并非错误]陈那且陈述另⼀谬误叫做“⽭盾并非错误”,他把这引入“不能决定谬误”之中。
这种谬误就是:论题及其相反论题各有显然正确的理由⽀持它。例如:
⼀个胜论派Vaisesika哲学家说:
声⾳不是永恒,因为它是⼀种产物。
⼀个弥曼差论者mimansaka回答:
声⾳是永恒,因为它是可闻的。
根据胜论与弥曼差论⼆学派各⾃的教义,⽤在以上的情况认为都是正确的︔但是它们导致⽭盾的
结论,不能决定,所以结果是错误的。
法称在“逻辑⼀滴”,否认⽭盾并非错误的谬妄。理由是:它旣非从推理的联系⽽发⽣,甚至也不
是基于经⽂。⼀个正确理由或中词,必须与⼤词有同⼀性,结果,或非知觉的联系,也必须导致⼀正
确的结论。
两个互相⽭盾的结论,不可能都有正确的理由来⽀持。两套不同的经典也不可能有任何帮助来建
⽴两个⽭盾的结论,由于⼀个经典不能抹煞知觉和推理︔⽽推理之所以有⼒量,就在于确定超感官的
对象。⽭盾并非错误的谬误,所以是不可能的。
[例证的功⽤]法称⼒辩例证不是三段推论式的部分,因为它已经包含在中词之中。这点他和陈
那是相反的。例如:
此山有⽕,
因为它有烟,
像⼀个厨房。
在这个推论,“烟”这个词已包含⼀个厨房及其他同类的事物,所以⼏乎没有必要引⽤厨房来做例
证。虽然法称说过,这种例证所以有更多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把中词⽤⼀般的形式所表⽰的东西更明
确地表现出来:例如“⼀切有烟皆有⽕”的⼀般表现形式,由了有烟及有⽕的“厨房”的特殊例证⽽变得更
加使⼈印入脑际。
--------------------------------------------------------------------------------
(1)⾼尔斯基·塔瓦涅茨主编宋⽂坚译:逻辑(第⼀章)。
(2)愚按:数论意欲成⽴眼等必为非组合物的“灵魂”所⽤,⽽佛家仍⽤数论的论据和论证,恰恰成
⽴眼等但为组合物的五蕴和合的“假我”所⽤。威提布萨那以“他物”这个⼤词,在佛家系指“身体”⽽
⾔,似与佛家原意不符,应改“如假我”为妥。
现代佛学1958年7期

标签:五明|佛学论⽂|因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 :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
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
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核实。另外,佛
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
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
事实和中⼼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
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的联系⽅式和个⼈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您
的需求︔
3.⽂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
电⼦刊物、⽹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www.fjdh.cn/wumin/2009/04/11513538123.html 4/5
14/02/2021 法称“逻辑⼀滴”的分析-佛教导航
上⼀篇:试论因明学中关于喻⽀问题--附论法称对“喻过”的补充
下⼀篇:因明学发展过程简述(续完)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设为⾸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投稿 | 护持⽹站 | 报恩斋 | 功德榜|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

www.fjdh.cn/wumin/2009/04/11513538123.html 5/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