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DOI:10.16027/j.cnki.cn31-2043/h.2006.01.

003

修辞学习 /003 年第 " 期 , 总 "DD 期 2

隐喻与政治:《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 "#$#—%&&’ ( 隐喻框架之考察
黄 敏
, 华东师大中文系,上海 /0003/ 2

提 要 借助 $%&’((“概念隐喻 ”的理论和 )’((*%+“框架 ”的原则,本文考察了 《人民日报 》元旦


社论 , "-.- ! /001 2 的隐喻模式的特点、隐喻建构的方式以及隐喻的说明性,并探讨了其后的政治意
涵。本文发现元旦社论隐喻模式的运用情况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极为契合,也深刻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来政治思想和执政理念的发展。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框架 政治话语 转型

引 语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官方报纸,在我国领有远远超过一般新闻媒介的影响。其社论
直接承担着宣传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解释中央的方针和政策的责任,对下级各级新闻
机构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说服和传播的话语类型。
本文试图考察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 "-.- ! /001 2 中隐喻模式的发展,并进而探讨其后的政治
意涵,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社会二十多年以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一、概念阐释
! 一 ( 隐喻 ! )*+,-./0 (
与此前许多理论家把隐喻仅仅看成一种 , 狭义 2 修辞现象不同的是,美国语言学家 $%&’((
和 4’5+6’+ 的 “概念隐喻”, 7’+89:;<%= >9;%:5’? 2 观将隐喻视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
认知手段: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表达另一种事物,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方式,植根
于语言的隐喻性质。 @ " A 特定的隐喻以特定的模式影响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形成一
定的观念。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隐喻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 “政治的世界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
的,无论在认知上还是在感觉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经验”@ / A , :B "C# 2 。因此,为了将不可感
知的转换为可感知的,给抽象的事物注入生命,并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状况,隐喻,一种将
未知联系到已知,并借助熟悉事物表达陌生事物的语言技巧,无疑是政治说服者的最佳选
择。因而,在政治话语中,隐喻是一种常规的修辞装置。
! 二 ( 框架 ! 10,2* (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看,隐喻之所以在政治话语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隐喻能以
特定的模式框架政治议题,设定 “议题解决的方向”@ D A , :B /## 2 ,从而提供阐释框架以影响政治
决策。

! "# !
“框架”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 $%&&’() 提出,他将 “框架”定义为 “制约事件—— — 至少
— 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主体性参与的组织原则” - ./ "0 ! "" 1 ,框架 “为事件提供
是社会事件—— *+,

了背景性理解”- 2324/ 55 1
将一定的框架赋予特定的事件,可称为 “框架化”- &6(’2)7 1 ,这也正是概念隐喻建构的机
制:隐喻本质上就是将源域的结构映射到标域,用源域的内在逻辑重新编排标域的要素。
框架化在政治中非常重要,因为:“政治刺激具有内在多义性:无论是在原则还是在事实
方面,政治议题都具有多重解释和视角的特点。”* 8 , - ./ 50 1 框架化则可以使政治议题按所选定
的模式进行建构,并据一定的方式加以解决。就政治话语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政治人物如何
应对外在世界的‘事实’,而是他们如何概念化或‘框架’他们话语所关涉的世界”。 * # ,
因此,考察政治话语中隐喻的框架模式,既可以了解说话人对受众的观念期待和塑型,也
可以反观说话人的思想理念。

二、语料描写
58 篇元旦社论主要用到了如下隐喻模式 - 为了节省空间,皆仅举最早出现的一例 1 :
"9 “道路”隐喻
- " 1 解放后,我们用二十九年的时间,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半个多世纪走过的路程。 - ":;: 1
59 “航船”隐喻
<9 “中国是巨轮”
- 5 1 在我们祖国这条巨轮的伟大航程中,水面会遇到风浪,水下会出现暗礁,而我们的船身和机
器也还有许多创伤需要修补。 - ":=0 1
>9 “时间是巨轮”
- ? 1 时代的航船,乘风破浪。 - "::+ 1
?9 “战争”隐喻
- + 1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 ":;: 1
+9 “音乐”隐喻
- 8 1 这一年,国内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们一心一意搞建设。国防、外交、政法、文教等战线和党
的建设都围绕中心,弹奏出和谐的交响曲。 - "::? 1
89 “史册”隐喻
- # 1 一九八〇年将为整个八十年代揭开灿烂辉煌的第一页。 - ":=0 1
#9 “工程”隐喻
- ; 1 加快改革和发展,是一项宏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 "::+ 1
;9 “泉水”隐喻
- = 1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在一九八三年取得新的进展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是
夺取新胜利的力量源泉。 - ":=? 1
=9 “果实”隐喻
- : 1 这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英勇奋斗的成果。 - "::0 1
:9 “花朵”隐喻
- "0 1 让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花开得更加鲜艳夺目,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春天@
("::# 1
"09 “戏剧”隐喻
- "" 1 在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大舞台上,演出了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 - "::: 1

! "# !
""$ “家庭”隐喻
% "& ’ 我们国家这么大,情况千差万别,困难和矛盾不少,当好这个家很不容易。 % "(() ’
&* 篇元旦社论中的隐喻按照“主题”、“隐喻模式”和“次数”等项目,可小结为表 % 一 ’ 。
表 % 一 ’ :元旦社论隐喻模式总结
主 题 隐喻模式 次 数
“道路 ” 9
时间的更替 “史册 ” :
“航船 ” &
“道路 ” 9:
“航船 ” :
“战争 ” :#
“音乐 ” &
“史册 ” 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工程 ” &
“花朵 ” "
“泉水 ” )
“果实 ” )
“戏剧 ” "
“家庭 ” "
“战争 ” ")
思想文化
“工程 ” :

三、问题讨论
% 一 ’ 元旦社论隐喻模式与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的发展
从上文隐喻与框架的关系可知,在政治话语中隐喻的运用往往并不是偶然的。就元旦社
论而言,本文认为,哪一个隐喻经常被使用不仅意味着广大受众被要求以特定的经验域去生
成文本的意义,去理解党及政府在某一时期的思想、方针和政策,而且也反过来揭示了当时中
国共产党思想、方针和政策的内涵。
"$ 隐喻的稳定性
从表 % 一 ’ 可知,元旦社论中的隐喻主要出现于现代化建设领域。这表明,尽管在过去 &*
年中遇到许多困难,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从未动摇,中国共产党采取多种修辞技巧以帮助人
民理解并接受改革的各项政策。
就现代化建设领域本身而言,“道路”隐喻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描述和解释现代化建设各
项工作的最主要修辞模式。“系统地运用某种隐喻以描述事件,可以导致对那个事件非常特定
的理解”+ # , ,这表明,以和平的 “进步”“发展”而不是激烈的 “革命”“斗争”的眼光看待国家建设
已经成为全党上下内在思想模式,而且也试图借助这种 “隐喻诱套”% -./01234 .5/401-.5/ ’ 来重
塑人民的思维模式。
&$ 隐喻的变化
政治的转型似乎总是由一系列隐喻来标记 % 67$ +8,
’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年代的政治话语也
不例外。元旦社论中隐喻的变化可以从隐喻模式的发展、数量以及一种特殊的隐喻模式——

战争隐喻等方面来加以说明。
! "# !
隐喻模式:从表 $ 二 % 可知,&’ 至 #( 年之间隐喻模式单调,几乎只有战争隐喻和道路隐喻
彼此抗衡;#)、#* 年之间,战争隐喻销声匿迹,道路隐喻则独步天下;#& 年战争隐喻陡然大量
出现,之后又隐退,’+ 年代之后战争隐喻又重出江湖,但已大不如从前,甚至偶有消失,另外,
竞争者也明显增多,而且都是 “和平使者”——— “音乐”“工程”“戏剧”“花朵”等都出现在 ’+ 年
以后,“史册”的隐喻在 ’+ 年以后也日趋频繁。
隐喻数量:"’#( 年前 “战争”隐喻是主要隐喻模式,超过了 “道路”隐喻,但那之后则远远落
后,“道路”隐喻后来居上,成为主要隐喻模式。
“战争”隐喻:从下表 $ 三 % 可以清楚地看出,“战争”隐喻在其标域内经历了非常有意思的
变化。
从 &’ 到 #( 年,它主要应用于现代化建设领域;从 #& 到 ’" 年,则完全出现于意识形态和
文化领域;此后,它在这个领域几乎消失,重又主要用于现代化建设;但自 ,+++ 年以来,它几
乎被弃用,仅仅出现一次。

而且在 &’、#& 和 ’+ - ’" 几个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处于关键的转折期时,都出现了连用若干个


战争隐喻的隐喻群:
$ ". %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全体干
部、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要动员起来,跟上客观形势的发展,在思想上来一个大解放。当前,摆在我
们经济战线面前的任务,就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 "’&’ %
$ "(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剥削阶级虽然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
存在。我们决不可以忘记对少数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进行斗争,任何时候,绝
不可放下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 $ "’#& %

! "# !
$ "% &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特别是去年春夏之交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斗争,击退了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进攻,粉碎了国外敌对势力 “和平演变 ”的阴谋。 $ "##’ &
$ "( & 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我们要继续组织广大干部学好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并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 "##" &
)* 解释
结合我国自改革开放 +% 年以来的政治和社会语境,我们不难发现,元旦社论中隐喻模式
的这种变化与我国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 年以前的隐喻风格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此前 “革命语言”风格的遗留,虽然已经在改
变,但改革初期的中国共产党仍惯以旧有的革命思维来看待新兴的经济改革;随着改革的逐
步展开,全党上下逐渐从这一思维窠臼中脱离,以发展进步的眼光思考各项改革工作,“战争”
隐喻被 “道路”隐喻取代;然而 ,’ 年代中后期,经济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政治改革也陷
入停顿,政治话语呈现一定程度的紧张,战争隐喻也恢复了一定的生机;自 #+ 年来,我国经济
持续高速增长,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政治话语上也开始松动,不仅少用 “战争”隐喻,而且也仅
用于经济建设方面;虽然重新启用了 “战争”隐喻,但毕竟形势不同以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
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年代以后出现的多类其他隐喻模式,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日
益积极而平和。
$ 二 & 元旦社论隐喻建构方式与中国共产党的转型历程
元旦社论不仅运用了多种隐喻模式,而且对隐喻的建构也不尽相同。从源域对标域的框
架方式看,元旦社论的隐喻主要运用到了以下三种建构方式:
"* 直接—涵括式
直接将源域映射到标域,进行整体性框架化,不做具体成分的类比,如 “工程”隐喻的建
构:
$ ". & 加快改革和发展,是一项宏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 "##- &
$ ", & 把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认真实施好。 $ "##% &
+* 间接—分述式
不直接将源域映射到标域,而是通过具体要素的类比进行分段式框架,从而暗示两个域
之间的整体联系。如在“战争”隐喻的建构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党的工作重点转移是战略转
变”“思想文化领域是阵地”“科学领域是战线”“邓小平理论是武器”等 “社会主义建设”与 “战
争”两个域之间具体要素的类比,却一直未见总体框架的映射,但是这些具体要素之间类比关
系无不是在 “社会主义建设是战争”的总体隐喻框架支撑下才得以成立的。反之而言,具体要
素的隐喻从不同侧面暗示了总体隐喻模式的存在。
$ "# &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 "#.# &
$ +’ & 科学战线取得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 "#,’ &
$ +" & 用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 "##" &
$ ++ & 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 $ "##+ &
$ +) &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指引中国人民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的
强大思想武器。 $ "##- &
$ +- & 在这一年里,全国上下一心打了一场相当漂亮的改革攻坚战,…… $ "##% &
)* 综合式
既直接将源域框架映射到标域,又从各个要素建立两个域之间的具体联系,如对 “道路”
隐喻的建构:

! "# !
$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唯一正确的道路。 $ ’((# &
$ ") & 只要我们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地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达到自
己的目的。 $ ’((’ &
$ "* & 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了坚实关键的一步。 $ ’((% &
$ "+ & 我们一定要以昂扬的姿态开好头,起好步,务求初战告捷,旗开得胜。 $ ’(() &
$ "( & 伟大的祖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走得稳健,走得豪迈,全国各族人民无不
为之鼓舞,为之自豪。 $ ’(() &
考察整个语料我们发现隐喻的建构方式与使用的时间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越是后起的隐
喻越多使用直接—涵括式,早期的隐喻多使用间接—分述式。在元旦社论的隐喻中,“战争”隐
喻是早期的最主要隐喻模式,(# 年代后几乎消失,其建构方式是典型的间接—分述式;“工程 ”
等新隐喻的建构方式是直接—涵括式;“道路”隐喻是贯穿始终的主要隐喻模式,经历了一个
从次要到主要的发展过程,其建构方式则是二者兼有的综合式。
本文认为,隐喻建构方式的这种变化与上面所分析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的发展其实是
一脉相承的。从认知的特点看,越是熟悉的事物,越是惯性的思维模式,因为整体的认知被视
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越是易于从细微处着眼;相反,新鲜的事物,新颖的思维模式,则往往要
首先从整体上加以确认和肯定,随着认识的深入而逐步加以展开。新、旧隐喻这样不同的建构
方式正是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一步步摆脱旧有的思维窠臼,积极以进步发展的眼光看待
改革,进行现代化建设,从一个激烈的革命党转型为平和、沉稳的执政党的历程。
$ 三 & 元旦社论隐喻与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说服技巧
’, 隐喻模式的选择
元旦社论中的隐喻从老的 “战争”“道路”隐喻到新的 “工程”“果实”隐喻,大多是现代汉语
中固有的隐喻模式,所谓 “新”并不是说这些隐喻在汉语原本没有,而是指中国共产党的使用
之新。即使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依然选择人们日常习用的隐喻,而不标新立异,这固然是跟
人民日报社论的文体性质有关,但从说服的角度讲也具有其合理性。
-./01221 指出,最具说服力的隐喻是来自平常语言的隐喻,因为 “平常语言体现了语言使
用群体的共识,包括与一定词语相联系的判断、态度和情感”,“通过吸取固有深刻的态度和感
情,来自平常语言的隐喻有助于塑造新命名现象的意义”。 3 ( 4 而且 “平常语言自身就是思想社
群一致性的体现”3 ’# 4 ,平常语言的使用有助于促进言者和听者之间的认同。另外,隐喻的影响
在于它的潜意识层面的操作,越是不为人所意识到是隐喻的隐喻越是深层次的隐喻,越易为
人所接受,影响力也越大,从这一点看,源自平常语言的隐喻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论对于中国共产党还是中国人民,都是全新的课题。
而且中国的改革是一种由上而下 $ 562 ! 7689 & 式的,如何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旧有思维模式,调动人民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又继续保持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使全国与之
保持一致,这一点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要义之一。选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隐喻模式,
也当是出自决策者的苦心。其实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人物中,影响深远,流传甚广的隐喻,包
括毛泽东的“纸老虎”论和邓小平的“猫”喻,无不来自民间活生生的口语。
", 隐喻论辩的运用
’(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 :6/9 -, ;0<< 否认隐喻有任何内在认知和论辩的力量:“隐喻不是论
辩 $ 1=>?@A95 & ,而只是一种宣示 $ 1BBA=5069 & ,它宣示存在着论辩,宣示隐喻所抽取和所应用领域

! "# !
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 % 在 &’()** 等将隐喻从简单的辞格提升到概念认知的层次后,隐喻理性
的一面逐渐为人重视,“隐喻逻辑”、“隐喻推理”和 “推理的隐喻投射”等也成为隐喻学家关注
的课题 + ,*- $ #" %
.。
/01023’45 67- 8 92:10,;<= ! >?<0,’5 &- 将隐喻分为 “修辞性的”+ 1;0<)1@,’2 . 和 “论辩性
的”+ ’1AB304<’<@C0 . ,认为如果 “造成了视角的变化,其使用相对于新情景似乎是一种常态”,隐
喻就是论辩性的,相反,“如果言语没有造成听话人对这种论辩形式的认同”,这种隐喻就是修
辞性的。 $ #D % 这种判断标准立足于受众效果,难以实际操作,而且完全忽略隐喻本身,不能真正
反映隐喻的论辩特点和功能。
本文认为,虽然不是严格的逻辑论辩,隐喻却有着独特的论辩方式和力量。隐喻的论辩性
体现在两个层次:
’- 隐喻内在的框架化
如前所述,概念隐喻实际上就是用源域结构来框架化标域,将源域的推理模式赋予标
域。在概念映射中,源域和标域之间实体性对应 + )4<)2)A@,’2 ,)110=E)4F04,0= . 充当了两个域之
间推理关系和认识论蕴涵的跳板 + ,*- $ #G %
. 。对同样的事物选择不同的隐喻来描述,实际上就是
选择了不同的推理方式。
如 “国家是家庭”+ H’<@)4 ! ’= ! I’3@2? . 是政治话语中常见的隐喻模式,源域和标域之间应
该包含以下对应:
表 + 四 . :“国家是家庭”隐喻对应
国家 家庭
政府 父P母
公民 孩子
公民之间 同胞
管理 当家

当我们将 “国家”比作 “家庭”时,也就启动了以上对应关系,用 “家庭”的模式框架 “国家”,以家


庭中的处事逻辑来解释和论述国家事务,如上例 + #" . ,转述如下:
+ DJ . 我们国家这么大,情况千差万别,困难和矛盾不少,当好这个家很不容易。 + #KKG .
另外,“国家是船”+ H’<@)4 ! ’= ! L;@E . 也是政治话语中常见的隐喻模式,根据 M1’F?5 0<,
+ #KKK . ,其源域和标域之间至少包含如下对应:
表 + 五 . :“国家是船”隐喻对应
国家 船
国家政策 P 行为 船的航线
决定国家政策 P 行为 掌舵
国家的成功 P 提高 船向前进
国家的失败 P 问题 航行中的事故
影响国家的环境 大海的情况

同样,当我们将 “国家”比作 “船”时,以上对应关系也相应发生,也就是在用 “船”的模式框架


“国家”,以行船中的逻辑来解释和论述国家事务,下例恰好反应了上面的投射:
+ D# . 中国的航船正迎着风浪,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N + #KOK .
在上两例中,用当家的不易来论述管理国家的艰难,用船的前进昭示国家的进步,对于同
样的对象,不同的隐喻都立足于自身的模式投射了合理的逻辑框架。

! "# !
#$ 隐喻外在的延展性
隐喻本身可以延展,即在建立了标域和源域之间的对应性后,可以进一步展开阐释,将源
域中的逻辑加以推演,如上例 % " & ,重述如下:
% ’" & 在我们祖国这条巨轮的伟大航程中,水面会遇到风浪,水下会出现暗礁,而我们的船身和机
器也还有许多创伤需要修补。 % ()*+ &
在已经确定了 “国家是船”的隐喻关系,已经将 “行船”的逻辑投射到 “国家”之后,作者又继续
推演,以 “风浪”“暗礁”“船身和机器的创伤”等来阐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因为上述因素
都是行船中不可避免的,所以国家建设中遭遇到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作者以日常生活的
逻辑来类比性地论述抽象、宏观的国家政治生活,从接收的层面讲,是一种有效的论辩方式。
本文认为,与严格的逻辑论辩相比,隐喻论辩的力量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 ,-./01 在
2/3345. 的 “6-7”和 “85#90:510/.”之后提出第三种框架转换 % 3954- ;<0310.= & :“>-15?</90:”% 隐喻
式 & ,认为这种转换的优点在于“对证伪的抵制”。@ (A B 为什么隐喻论辩不可证伪或对证伪有抵制
力呢 C 本文认为这源自隐喻本身的性质:隐喻的前提正是源域和标域本质上的相异。在两个范
畴之间建立一个隐喻关系时,作者已经宣示这二者本质是不同的,因此证伪也就失去了意
义。

四、结 语
“政治修辞中使用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推测说话人的心理构成”@ (D B % ?E "++ & ,诸多新隐喻
的形成和运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来的政治思想发展;同时,“新的隐喻具备概念生
成功能”@ F B ,“工程”“音乐”等新隐喻也对大众的思想进行着新的塑造,让人们以新的眼光看待
社会,以新的方法处理事务。另外,对“现代化建设”运用了“战争”“工程”等诸多不同的隐喻模
式,说明同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隐喻来表达,隐喻之间的这种替换,则说明了现实不是预先存
在的,它依赖于语言和经验的关系,新的经验为人们 % 包括政党 & 提供了新的表述方式,而新的
表述方式又为人们 % 包括政党 & 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隐喻,或者老隐喻的新的用法,能打破
旧有政治秩序的僵化的概念框架,引入新的选择,刺激政治思维和想象”@ (F B % ?E (+ & ,随着改革
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平崛起”国家远景的逐步构建,我们可以期待更丰富、更生动、更和平
的政治隐喻的出现。
参考文献:
@ ( B G5H/33I 2$ J K/<.;/.I >$ % ()*+ & >-15?</9; L- G0M- ,7$ N<0:5=/ J G/.O/.E P<- Q.0M-9;017 /3 N<0:5=/
R9-;;$
@ " B P</4?;/.I S$ % ())D & R/T010:; U01</V1 4-15?</9 0; T0H- 5 30;< U01</V1 U51-9I W. >0/ J 651X % -O; & $ % ())D &
>-15?</9E W.?T0:510/.; 5.O Y??T0:510/.;I >5<U5<I Z$ K$ E [9T#5V4$
@ ’ B 295#-9I \$ % ())’ & R/T010:5T :/44V.0:510/.E S:/?-I ?9/=9-;;I ?9/40;-$ W. Y$ L$ 80.031-9 % -O$ & % ())’ &
@ ] B S:</.I \$ Y$ % ()F) & 2-.-9510M- 4-15?</9E Y R-9;?-:10M- /. ?9/#T-4 ! ;-110.= 0. ?V#T0: ?/T0:7,W. Y$
^91/.7 % [O$ & I >-15?</9 5.O 1</V=<1$ N54#90O=-I [.=T5.OE N54#90O=- Q.0M-9;017 R9-;;$
@ A B 2/3345.I [$ % ()F] & 8954- 5.5T7;0;E Y. -;;57 /. 1<- /9=5.0X510/. /3 -_?-90-.:-$ ,/;1/.E Z/91<-5;1-9. Q‘
.0M-9;017 R9-;;$
@ D B W7-.=59I S$ % ())+ & 89540.= 9-;?/.;0#0T017 3/9 ?/T010:5T 0;;V-;E P<- :5;- /3 ?/M-917$ R/T010:5T ,-<5M0/9I ("I
() ! ]+$
@ F B G5H/33I 2$ % ())D & >/95T R/T010:;E a/U G0#-95T; 5.O N/.;-9M510M-; P<0.H$ N<0:5=/:Q.0M-9;017 /3 N<0:5=/
R9-;;$

! "" !
2 , 3 )45678 90 :0 ; <=>?@ABC8 D0 . $-,# / “EFGHIHJ7 AKF LGIGM>N>HK OGPNQ R )G?A=SHT>B RKAI7N>N HU *HI>?>BAI
<?HT>GN0 ”DGK?TAI <?A?GN N=GGBS VH4TKAI,#% . $-,# / Q $+" ! $&$0
2 - 3 DS>I?HK8 *0 ; EI7>K8 )0 . $--# / )G?A=SHT >K =HI>?>BAI F>NBH4TNGQ ?SG BANG HU ?SG ‘BH55HK W4TH=GAK SH4NG’8
>K 9>NBH4TNG ; <HB>G?78 MHI0 % . $ / Q & ! #$
2 $’ 3 <BS>A==A8 W0 . $-,- / LSG TSG?HT>B HU K4CGN=GAC8 >K DH554K>BA?>HK )HKHJTA=SN8 XHI0 (+0
2 $$ 3 *GTGI5AK8 DY0 ; ZI6TGBS?N ! L7?GBA8 [0 . $-+- / LSG OGP \SG?HT>BQ R LTGA?>NG HK RTJ45GK?A?>HK8 OH?TG
9A5G8 2 EKF0 3 ]K>MGTN>?7 HU OH?TG 9A5G *TGNN0
2 $" 3 )>II8 <0 V0 . "’’" / 2 $,%# 3 R <7N?G5 HU [HJ>BQ \A?>HB>KA?>MG AKF EKF4B?>MG8 ]K>MGTN>?7 *TGNN HU ?SG *AB>U>B0
2 $# 3 \HSTGT8 L0 . $--( / LSG )G?A=SHT>BAI [HJ>B HU . *HI>?>BAI / \A=G \GM>N?GFQ LSG OGP ^HT . E / F ZTFGT8 >K
)G?A=SHT AKF <756HI>B RB?>M>?78 M0 $’8 KH0 "8 <=T>KJ $--(0
2 $% 3 [ACHUU8 _0 . $--# / LSG BHK?G5=HTAT7 ?SGHT7 HU 5G?A=SHT0 EK ZT?HK78 R0 . GF0 / . $--# / )G?A=SHT AKF ?SH4JS?
. " GF0 / 0 DA56T>FJGQ DA56T>FJG ]K>MGTN>?7 *TGNN0
KF

2 $( 3 _TAF7 V0 W0 G?0 . $--- / ‘IGKF>KJ AKF )G?A=SHT8 EK )G?A=SHT >K DHJK>?>MG [>KJ4>N>?>BN8 _0 <?GGK ; \0 _>66N
. GFN0 / 0 *S>IAFGI=S>AQ VHSK ‘GKaA5>KN0
2 $+ 3 ‘GKH>?8 ^0 [0 . "’’$ / bTA5>KJ ?STH4JS ?G5=HTAI 5G?A=SHTQ LSG “6T>FJGN”HU ‘H6 9HIG AKF ‘>II DI>K?HK >K
?SG>T $--+ ABBG=?AKBG AFFTGNNGN8 >K DH554K>BA?>HK <?4F>GN8 <=T>KJ "’’$0
2 $& 3 _TA6GT8 90 . $-,$ / *HI>?>BAI [AKJ4AJG8 >K O>55H8 9AK 90 ; <AKFGTN8 :G>?S \0 . GFN0 / . $-,$ / YAKF6HHC
HU *HI>?>BAI DH554K>BA?>HK8 ‘GMGTI7 Y>IINQ <AJG *46I>BA?>HKN0

(上接第 $% 页)
的主流意识推波助澜,而是为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不断努力,那么才真正完成了自己的社
会使命。
注释:
!这里的新闻取广义的定义,凡是出现在报纸版面上的文字作品除副刊外都看作是新闻,包括社论、时
评、评论等。
"关于宏观结构参见梵・迪克 《作为话语的新闻 》#" ! #& 页,华夏出现社 "’’# 年版。图引自该书 #( 页。
) 表示归纳出来的命题,* 表示原初命题。下标数字表示命题序号,上标数字表示命题层次。上标数字越大,命
题层次就越高。
# 《新民晚报 》是上海出版的综合性晚报,在江浙一带读者众多,市民气息比较浓郁。
$带有 “民工 ”字样的标题共有 +, 篇,其中 $ 篇是漫画标题,不是新闻,所以最后共取 +& 篇。
%数据见 《中国百姓蓝皮书 》,闵捷著,载于 《中国青年报 》"’’" 年 - 月 " 日。
&唯一一篇刊登在头版的文章是 《老板:随心所欲发工资 民工:忍气吞声不敢言——
— 透视本市民工工资
支付的新问题 》. "’’% 年 $ 月 $$ 日 / 。
’有些标题涉及两种内容,只能根据主要意思归入一类,如 《马陆镇为外来务工者 “筑巢 ”规模国内最大民
工公寓改名员工公寓 》. "’’%0 ’"0 ’( / 既可归入 “生活状况 . 住宿 / ”一类,又可归入 “政府、居民关心民工 ”一类,
现根据主要写作意图归入后者。
( 《爱你,恨你——
— 民工眼中的 “包工头 ”》. "’’%0 ’$0 ’( / 、《“我和民工的命运都攥在别人手里 ”—— — 一位
“包工头 ”的满腹辛酸 》. "’’%0 ’$0 ’( / 、《即使 “民工 ”一词消失 》. "’’%0 ’(0 ’" / 、《民工怎么成了演习假想敌1 》
. "’’%0 ’+0 "- / 、 《被 困 戈 壁 滩 # 天 $+ 名 出 走 民 工 获 救 》 . "’’%0 ’&0 ’+ / 、 《民 工 英 雄 让 我 们 感 到 羞 愧 》
. "’’%0 $$0 $( / 等六篇文章标题,都比较特殊,较难归入以上类别。
)中国的现状大致如此。
!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