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广州高山文化培训学校

2022 届历史堂练 15
答题时间:80 分钟 总分:100 分 命题:高山学校历史组 2022.4.1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为先秦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演变的情况。这种演变反映了
时期 忧患意识主体 忧患意识表现
商周 统治者 所忧在于失天命
春秋 孔子等儒家知识分子 所忧在于失“道”
、失“德”
战国 以孟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 所忧在于统治者失“民心”
A . 民本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B . 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C . 社会变革推动天人关系重心的变化 D . 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2.秦汉史学家邢义田在《秦汉史论稿》指出:
“秦王政相信秦之所以能兴起、兼并六国是赖祖先神灵的护
佑……秦并六国,置祖庙于天下之中,似乎有意以此证明他们得以王天下的根据和凭借。
”由此可知,
秦朝
A . 完成了先人统一天下梦想 B . 尊崇宗庙蕴含着政治意义
C . 政权的神秘色彩比较浓厚 D . 借助神灵来维护政治统治
3.唐高祖沿用北周及隋传统,多用关陇贵族辅政。唐太宗则打破地域偏见,大量拔擢关东和江南士人,
又不问门第,擢用寒门庶族,故“贞观一朝得人为盛”。这说明贞观年间
A . 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B . 国力达到鼎盛阶段
C . 政治风气较为开明
D . 重文轻武大兴文治
4.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宰相韩侂胄为打击政敌,把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斥之为“伪学”
,考生科举考试中涉
及理学思想的,被视为“伪学之党”。名列伪学党籍的人不许当官,这一打击行动历时六年,史称“庆
元党禁”。这反映了
A . 理学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动摇
B . 政治斗争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C . 理学思想违背了儒学价值观
D . 理学的发展取决于科举制度
5.郑成功 1661 年收复台湾后,在台湾设立 1 府 2 县。1684 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设 1 府 3 县,至 1810
年,台湾府下辖有 4 县 3 厅,此后在台设置的县级行政机构越来越多。这可以说明清代台湾
A . 经济社会发展
B . 机构改革频繁
C . 对外交流加强
D . 管辖面积扩大
6.清代京师同文馆学生的主要事务是为总理衙门收发和翻译电报及其他文件,也翻译各国报纸,实习的
形式主要是随使出访担任翻译、在中国驻外使馆当译员。据此可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A . 旨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B . 利于提高士子的国际意识
C . 动摇了古典人文教育的传统 D .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第 1 页 共 8 页
7.以下是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大事记,其发展历程反映出近代民族工业
时间 继昌隆缫丝厂大事记
陈启源回国,在曾留学美国后在清廷任职的容闳帮助下,从美国进口当时较先进的蒸汽缫丝
1872 年
设备。
1873 年 继昌隆缫丝厂在广东南县兴办投产,第一年利润率即超过三分之一。
南海县蚕茧歉收,手工缫丝者聚众闹事。地方官扣上“有伤风化”、“易致失业”等罪名,勒
1881 年
令关闭。陈启源将厂迁址澳门,改名“复和隆”,继续营业。
1883 年 陈启源父子发明一种既可足踏又可机动的小型缫丝机,解决手工缫丝者生计。
1887 年 清廷承认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仍准照旧开设”

A . 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
B . 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
C . 新旧杂陈的社会环境
D . 全盘西化的发展倾向
8.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中
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
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 . 其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B . 决定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C . 在探索中已走向成熟
D . 对现实国情有了进一步认识
9.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进行大量的农村调查,形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湖
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查》等调查报告,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谁赢得了
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等论断。这些论断
A .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 . 纠正了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
C . 扩大了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 D . 提供了土地革命政策的理论依据
10.平津相继陷落后,淞沪会战进行,日本企图在 3 个月内灭亡中国。蒋介石面对日本的强势进攻,寄希
望于国联和英美,妥协与忍让在蒋介石的思想上占据上风。所以,在抗战的战略与策略上,蒋介石都
显得缺乏更多的自信以及支持与民心。在此背景下,中共
A . 发表停止国共内战一致抗日的宣言
B .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 . 制定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D . 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1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78 年 12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展开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B 20 世纪 80 年代初,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C 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201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 我国宪法与时俱进

A. A B. B C. C D. D

第 2 页 共 8 页
12.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
“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
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
应当具有最高权力”
。这表明,在古代雅典
A . 公民大会并不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B . 审判程序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C . 人民主权原则在实践中充分体现
D . 政体权力的分配体现了制约思想
13.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17 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遭到荷兰的反对, 标志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A
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战胜。
1804 年,
《拿破仑法典》颁布,其中规定:除非供公用 反映出法国民众普遍接受民主、共和思想
B
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1880 年,日本发布“官业下放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 使得日本建立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
C
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治体制
1928—1937 年,苏联建成 6000 多个大企业,工业投资 说明苏联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
D 1550 多亿卢布,占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 42%,工业总
产值增长了 5.5 倍。
A. A B. B C. C D. D
14.1543 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日心说”,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愚蠢到公
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回应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这表明
A . 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
B . 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
C .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
D . 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
15.1946 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给国会发了 8000 字左右的长电报,它通过分析俄罗斯的民族性、社
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马克思主义为何首先在苏联大获成功等深层问题来判断苏联对外政策
的逻辑,进而指明美国对苏政策的方向。这封电报
①强调意识形态的对抗
②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③蕴含遏制苏联的思想
④直接推动了北约的成立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16.根据 1992 年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欧洲中央银行负责管理主导利率、货币储备和发行,以及制定
欧洲货币政策,并建立统一的欧盟法律体制,在某些领域,欧盟可直接制定法律,其条款对成员国本
身及其国民有直接效力。材料表明,加入欧盟的成员国
A . 致力于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B . 开启了统一使用欧元的时代
C . 让渡了部分国家政治经济主权
D . 全面增加了自身的经济实力

第 3 页 共 8 页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 52 分。第 17 题~第 19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
须作答。第 20 题~第 22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40 分
17.(14 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民”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阅读相关材料,
回答问题。
问题一 民主启蒙
材料一 16 至 17 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
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
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
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问题二 民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农民大量向
其他阶层流动和转移,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条
件,社会中间层是指几个具有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合称,一
部分是中小私营企业主、富裕个体工商户;另一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
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好社会声望。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 60 年》
问题三 民观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首次给“民”注
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99 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
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后来他又指出:
“国者,民之国
也。”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
,“享一国 之权”,具有“权利”
“责任”
“自由”
“平等”
“独立”等几方面
的基本素质。
——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4 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从背景、内涵、影响三个方面评述梁启超的“国民”观。(6 分)

第 4 页 共 8 页
18.(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婚姻必由于谱系”的现象反映
了门阀制度对婚姻的深刻影响,此风绵延一直到唐朝。北宋以后,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本朝贵
人家选婿于科场年, 择过省士人, 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 谓之榜下捉婿”;
“近岁, 富商庸俗与厚藏
者嫁女, 亦于榜下捉婿”
。实际上,很多新科进士出身寒门,门第无足称道,且生活贫困,但由于他们未
来前途远大,所以成为达官和富室择婿的对象。同时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的现象日益普遍,有
些士大夫为了贪图资财,娶有钱财的寡妇为妻,民间甚至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表 3: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隋唐 326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
——整理自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北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 分)
(2)运用材料二研究唐宋时期的妇女地位,你会给出何种结论?请予以说明。
(6 分)

第 5 页 共 8 页
19.(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模式可以按现代化启动的原因和时间序列加以划分,这种分类法是在早期的“双元主义”
(Daulism)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双元主义”就是按现代化的动力渊源,将现代化分为内发型(内源型)
和外发型(外源型)两大种,前者动力渊源来自该社会本身,后者动力渊源来自外力的干扰或冲击。学者
蔡明哲主编的《迈向现代化》一书中曾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其图式见“表 6”
表 6 现代化模式

——摘编自许开轶、方军《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评析表中关于现代化模式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亦可提出新的
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 6 页 共 8 页
(二)选考题:共 12 分。请考生从 3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1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对乡村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全国教育界开始行动起来,“下
乡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乡村教育的目的,是要扫除文盲,尤其是学龄者文盲和青壮年文盲,
重视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的建设工作,包括设立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以及实行征学制,强迫学龄儿童和
青年农民就近入学等措施。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建设者还提出,乡村教育必须与改良农业、发
展经济相结合,实行“富教合一主义”,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摘编自王建明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90 年代后,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努力推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
年文盲工作的“两基”工作。农村是“两基”工作的重点,国务院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增加农
村教育投入。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各级政府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2001 年开始,教育部、
财政部试点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大力拓
展教育经费的来源,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
——摘编自欧阳雪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概括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发展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国家发展农村教育的影响。
(6 分)

21.(1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32 年 1 月 3 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7 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国和日本政
府,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在华权益,违反“门户开放”及中日间的任何协定、条约,
美国均不予承认。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
1941 年 11 月 26 日,赫尔还交给日方一份《美日协定基本纲要》草案,此即“赫尔备忘录”
。其要点
是:为了签订新的贸易协定和解冻资产,特提出以下交换条件:日美两国同意遵守美国历来主张的各项原
则,两国倡议一切与远东有关的国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从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撤出一切陆海空军和
警察力量;日本撤销对汪精卫政府和“伪满洲国”的承认。
——据吴景平 赵哲:评《美国对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态度———兼析“史订生主义”的提出及局
限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态度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6 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赫尔备忘录”表明美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述其产生
的后果。
(6 分)

第 7 页 共 8 页
22.(1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隆庆六年(1572 年)至万历十年(1582 年)间担
任内阁首辅,曾上奏《辛未会试程策》,阐述他的治国思想,成为其日后在万历年间改革的蓝本。他主张
国家治理“随时制宜”
,强调为国立政,首要在于“安民”。他既主张皇帝必须重新树立朝廷减与君主之威,
又强调严厉整肃群臣的贪腐怠政。他主张官员的任用或罢免、奖赏与惩罚,应重视其实才与政绩,不为资
历资格所限。对于边患侵扰问题,他提出了加强武备、整顿边防、奖励军功、转弱为强的战略。在张居正
着手改革的时代,清除官场积弊,官员怠政、腐败等问题得到改善,使得万历年间的政府行政效率得到了
极大的提升;破格启用大批人才,解决了明朝铨选官员的负面危害,改革卓有成效,促进了“万历中兴”
形成。
——摘编自李天石《张居正行政伦理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的治国思想。(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居正的治国思想。(6 分)

第 8 页 共 8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