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2022 届历史堂练 15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法】材料可见先秦忧患意识的表现,所忧从在于失天命发展为忧虑失民心,体现在时代发展变革中,
人们在天人关系方面的关注重心由天转向了人,故选 C 项;“民本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与材料
“所忧在于失天命”不符,排除 A 项;商周时期对于天命的忧虑主要旨在维护统治的合法性,以垄断神权
巩固王权,不涉及教化百姓,排除 B 项;春秋和战国时期忧患意识主要在道德和民心,维护统治的途径不
再是垄断神权,排除 D 项。
2.
【答案】B
【解法】由材料“兼并六国是赖祖先神灵的护佑”
、“置祖庙于天下之中,似乎有意以此证明他们得以王天
下的根据和凭借”可知秦朝供奉宗庙,达到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因此尊崇宗庙蕴含着政治意义,故选 B
项;材料本意不是强调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而是强调宗庙对政权的重要性,排除 A 项;先秦时期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政权具有神秘色彩,排除 C 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体现出借助灵来维护政治
统治,排除 D 项。
3.
【答案】C
【解法】唐高祖沿用北周及隋传统,多用关陇贵族辅政,这是相对比较保守的做法,而唐太宗则打破地域
偏见,大量拔擢关东和江南士人,又不问门第,擢用寒门庶族,这说明贞观年间在政治风气上相对比较开
明,故选 C 项;贞观年间不问门第且打破地域偏见任用人才辅政,说明并不排斥贵族,所以不能说贞观年
间贵族退出了政治舞台,排除 A 项;仅凭“贞观一朝得人为盛”就得出国力达到鼎盛的结论是不合理的,
且唐朝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才达到国力的鼎盛时期,排除 B 项;题干并没有提到是任用文臣还是武将,所
以不能据此说唐贞观年间重文轻武大兴文治,排除 D 项。
4.
【答案】B
【解法】根据材料“宰相韩侂胄为打击政敌……考生科举考试中涉及理学思想的,被视为‘伪学之党’。
名列伪学党籍的人不许当官,这一打击行动历时六年,史称‘庆元党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
发展过程中受到党派之争的影响,理学思想因政治派系斗争而受到打击,反映了政治斗争影响思想文化发
展,故选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确立是在南宋末年及元朝初年期间,因
此也就不存在“理学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动摇”这一说法,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宰相韩侂胄为打击政敌”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韩侂胄为打击政敌而视理学为伪学,不是因为理学思想违背儒学价值观,排除
C 项;“取决于”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发展主要受封建政治统治的影响,排除 D 项。
5.
【答案】A
【解法】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置的县级行政机构越来越多,这说明随着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的调整
更需要细化,故选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台湾增设地方机构,不能说是机构改革频繁,排除 B 项;据材料“在
台设置的县级行政机构越来越多”可知,材料主要涉及台湾自身的变化,尚未提及其与对外的交流,排除
C 项;台湾的管辖面积并没扩大,只是行政区划进行了变更,排除 D 项。

第 1 页 共 18 页
6.
【答案】B
【解法】由材料“为总理衙门收发和翻译电报及其他文件,也翻译各国报纸,实习的形式主要是随使出访
担任翻译、在中国驻外使馆当译员”可知京师同文馆的学生主要负责处理与洋人有关的事务,对西方深入
了解有利于提高学子的国际意识,故选 B 项;京师同文馆设立的宗旨是培养洋务人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排除 A 项;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并未动摇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根基,排除 C 项;
“中体
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排除 D 项。
7.
【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具有留学背景的陈启源回国后大力兴办民族工业,借助留美势力进口设备,取得了
不错的成绩,但后期由于歉收又被勒令关闭,前后波折起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中国近代社会转
型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新旧杂陈的社会环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限制当中,
故选 C 项;材料显示的是陈启源自行创办的民族工业,并非官督商办,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
发展曲折,仅从材料中体现不出“外患”导致的艰难,排除 B 项;“全盘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
实际情况,排除 D 项。
8.
【答案】D
【解法】由材料“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可知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
领,有反帝反封的内容和要求,说明中共对现实国情有了进一步认识,故选 D 项;中共一大和二大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排除 A 项;1923 年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排
除 B 项;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是中共在探索中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 C 项。
9.
【答案】D
【解法】据材料“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可知 20 世纪二
三十年代毛泽东等人看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道路
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 D 项;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排除 A 项;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共中
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排除 B 项;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可以扩大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但
这些论断并不能扩大群众基础,排除 C 项。
10.
【答案】C
【解法】1937 年 8 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
面抗战路线,与材料淞沪会战(1937 年 8—11 月)相符,故选 C 项;1935 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
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1938 年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
的最大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11.
【答案】D
【解法】据上表,可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2018 年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说明我国宪法与
时俱进,故选 D 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排除 A 项;中国对香港恢
复主权在 1997 年,对澳门恢复主权在 1999 年,排除 B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 21 世纪初,排
除 C 项。
第 2 页 共 18 页
12.
【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公民大会通过任何法案都要受到议事会和主席团限制,同时,议事会通过的
判决要受陪审法庭及陪审官的制约,这表明,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之间形成了制约
关系,权力的分配体现了制约思想,故选 D 项;公民大会权力受到限制,但不能说明公民大会不是最高的
权力机关,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大会、议事会权力的制约而非审判流程,排除 B 项;材料强调雅
典政体权力分配而非公民,排除 C 项。
13.
【答案】D
【解法】依据材料,1928—1937 年,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建成 6000 多个大企业,工业投资增加,工
业总产值增长,这说明苏联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选选 D 项;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是 18 世纪中
期打败法国之后,而非 17 世纪战胜荷兰,排除 A 项;,《拿破仑法典》颁布,其中规定:除非供公用并有
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体现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而非民主共和思想,排除 B 项;
1880 年,日本发布“官业下放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资本家,这推动
了日本工业化,而非政治制度完善,排除 C 项。
14.
【答案】A
【解法】针对“日心说”,路德和加尔文持反对意见,说明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故 A 项正确;
路德和加尔文反对“日心说”,但不是反对科学革命,宗教改革打击了基督教神权统治,有利于科学革命
的兴起,而不是阻碍,故 B 项错误;宗教改革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而不是与文
艺复兴背道而驰,C 项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新教主张因信称义,而旧教主张因行称义,因此二者基
本主张不一致,故 D 项错误。
15.
【答案】C
【解法】据所学冷战的知识可知,此封电报提出了遏制政策,即其所指明的“美国对苏政策的方向”为遏
制苏联的方向,体现了强烈意识形态的对抗,故①正确;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故②错误;此电报提出了遏制政策,蕴含了遏制苏联的思想,故③正确;北约成立于 1949 年,是马歇尔
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材料中的电报是其间接因素而非直接因素,故④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16.
【答案】C
【解法】根据题干可知,欧盟在政治、经济的某些领域可以制定对成员国有直接效力的条款,表明加入欧
盟的成员国让渡了部分国家政治经济主权,故选 C 项;材料中不仅反映了欧盟可以统一制定经济政策,还
可以制定对成员国直接有效的法律体制,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A 项;根据所学,欧洲开始使用欧元是在
1999 年,排除 B 项;材料并未反映各成员国加入欧盟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且选项表述绝对化,应是有利
于增强欧盟整体实力,排除 D 项。
17.
【参考答案】
(1)相同:批判专制,约束权力,实行民主。
(2 分)
不同:中国启蒙思想是对封建制度的改良,欧洲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构想。
(2 分)
(2)特点:农民阶层数量减少;中间阶层扩大。(2 点 2 分)
原因: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私有
经济的发展;高考制度恢复,高等教育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2 点 2 分)

第 3 页 共 18 页
(3)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传统政治文
化体制日益解体。(2 分)
“国民”内涵:国民是国家主人,应具备一定素质;国民享有相应权利,也应尽一定义务。
(2 分)
影响:有利于民族觉醒,激发国人的责任心和爱国热情;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
现代化历程。(2 分)
【解题方法】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
“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等信息可知其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 孟
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等信息可知其
不同点。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改革开放中关于农村经
济改革的相关措施及材料二中信息说明。第(3)问背景方面可结合材料三中“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
想逐渐传入中国”
“1899 年”等信息分析;内涵方面根据材料三中“1899 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
释……具有‘权利’‘责任’‘自由’
‘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概括可知;影响方面结合其
对民族觉醒、思想解放、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等方面的作用回答。
18.
【参考答案】
(1)变化:由重门阀出身到重科举及第;财富逐渐成为婚姻的重要因素。
(每点2分,共4分)
原因:唐宋科举制度发展(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庶族地主力量增长(或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商品经济发展;逐利思想抬头;重本抑末思想有所松动等。(每点2分,共4分)
(2)示例1:
观点:唐至宋,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削弱,社会地位下降。(或宋代女性受到的礼教束缚加强,贞节观念更
加浓厚,妇女地位下降。)
(2分)
说明:唐代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分)到了宋代,随着
儒学的复兴,社会更加重视传统礼教,强调纲常伦理,不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更压抑了女性的婚
姻自由。妇女的贞节观念因此逐渐增强,守寡的节妇烈女倍增。(2分)
示例2:
观点:材料二不足以反映唐宋时期妇女地位的变化。(2分)
说明:节妇、烈女典型的树立是封建政府行为,其数量多少也由封建政府决定,因此反映的是统治者的价
值引导,而不能反映实际生活中妇女地位的高低。(2分)妇女地位的范畴比较广,包括政治地位、
法律地位、社会地位、家族地位、家庭地位以及经济地位,因此仅以节妇烈女的数量变化开展研究
其证据力是远远不足的。(2分)
(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考生可以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
明,也可以就史料的价值、论证的逻辑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观点2分,论
据2条,每条2分,共6分)
【解题方法】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
“北宋以后,
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得出由重门阀出身到重科举及第;据材料一“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
婚嫁对象……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得出财富逐渐成为婚姻的重要因素。第二小问原因,据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
“北宋以后,则出现‘榜下捉婿’
的现象”结合所学得出唐宋科举制度发展(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庶族地主力量增长(或门阀士
族势力逐渐衰落)导致由重门阀出身到重科举及第;据材料一“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
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结合所学得出北宋商品经济发展、逐利思想抬头、重本抑末思想有所
松动等导致财富逐渐成为婚姻的重要因素。

第 4 页 共 18 页
(2)首先,据材料二“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可知,两宋节烈妇女是隋唐的 4.49 倍,结合所学得出
观点:唐至宋,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削弱,社会地位下降。 (或宋代女性受到的礼教束缚加强,贞节观
念更加浓厚,妇女地位下降。)其次,进行说明:结合所学可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风气开发及宋朝
理学对妇女的影响角度入手,据材料二“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可知,隋唐节烈妇女只有 61 人,
结合所学得出唐代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据材料二
“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可知,两宋节烈妇女高达 274 人,是隋唐的 4.49 倍,结合所学得出到
了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社会更加重视传统礼教,强调纲常伦理,不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更压
抑了女性的婚姻自由。妇女的贞节观念因此逐渐增强,守寡的节妇烈女倍增。
19.
【参考答案】
示例1:
观点:内源型复合式现代化是英国现代化发展的模式。(2 分)
评析:英国的原初工业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农业剩余产品大量存
在,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工商业发展,英国这时开始步入工厂手工业时期,英国原初工业进入了一个较高
水平;伊丽莎白一世采取重商主义和海上扩张政策,在18 世纪使英国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海上强国;圈
地运动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文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宗教改革保持了社会稳定;
近代自然科学的成长,出现了许多知名科学家,促使人们具有科学思想,摆脱愚昧禁锢;18 世纪下半叶,
英国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过渡。(每个层次2 分,共8分)
可见,英国的现代化模式是其通过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道路,是自发
的、自上而下的、渐进变革的过程(2 分)。
示例2:
观点:内源型简单式现代化是美国现代化发展的模式。(2 分)
评析: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现代化有许多得天独厚的因素。移民组成的美国无法形成贵族,有民主的
传统,宗教宽容;美国国土辽阔、国民富庶、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美国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防止
外来的资源冲击;源源不断的移民,大量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是美洲大陆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对推进现代化进程起着极大作用,移民涌入也使得美国文化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同时移民也给美国带
去大量资金,移民大量迁入进一步扩充了美国的市场;“光荣而孤立”的外交政策,美国奉行的“光荣而
孤立”外交政策, 为美国造就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使美国政治经济有稳定的环境,而专注自己的内部事
物,尤其是促成美国的大陆扩张,使美国现代化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进行。(每个层次2分,共8分)
由于这些独特内源条件的准备,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美国掀起一个现代化高潮。(2 分)
示例3:
观点:日本是外发型东方式现代化模式。(2 分)
评析:日本在前现代时期,生产的扩大与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其现代化的成长加快;1854 年的“黑船事
件”,在外国势力的迫使下,1872 年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 ,之后人口增长减缓、耕地增加、地租固
定,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日200年的闭关锁国期间, “兰学”在日广泛传播,它给日本国
民注入了一支新鲜的空气,东西方文化的巨大碰撞,使原有旧文化开始瓦解,人们思想观念迅速更新;文
化的开放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启蒙,当现代化来临时,其先进思想已经奠定。(每个层次2分,共8分)
可见,日本是在受到西方的侵略冲击下走向现代化道路的。(2 分)
【解题方法】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个现代化模式。据材料“复合型:欧洲型现
代化”可以英国的近代化为例来进行论述。其次据所学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是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就此进行论述,在选择具体史实加以论述时应有侧重点,
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工业革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有关史实必不可少。切记简单罗列史料,注
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考生如选择其他模式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0.
【参考答案】
(1)特点:发挥知识分子对农村的改造作用;受现代新学制影响;以扫除文盲为主要目标;强调乡村教
育要与乡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6分。回答三个要点即可)

第 5 页 共 18 页
(2)影响:提高了国民受教育水平;增进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扩充人才资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
公平;为社会主义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分,回答3层含义即可)
【解题方法】
(1)据材料一“全国教育界开始行动起来, ‘下乡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可归纳出发挥知识分
子对农村的改造作用;据材料一“包括设立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以及实行征学制”可归纳出受现
代新学制影响;据材料一“乡村教育的目的,是要扫除文盲”可归纳出以扫除文盲为主要目标;据
材料一“乡村教育必须与改良农业、发展经济相结合,实行‘富教合一主义’,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
题”可归纳出强调乡村教育要与乡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2)结合所学知识,关于影响可从国民教育水平、农村劳动力、城乡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角度进行分析,可概括为提高了国民受教育水平;
增进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扩充人才资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公平;为社会主义农村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
【参考答案】
(1)原因:日本侵华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美国无暇顾及中国问题。 (2点4分)
实质:企图以牺牲中国东北来维护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2分)
(2)变化:由绥靖转为遏制。(2分)
后果: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4分)
【解题方法】
(1)第一小问原因,材料美国不承认是因为“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在华权益”,后来
“表示美无意干涉”,结合1932年时间可知,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其无暇顾及。第二小问实质,
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牺牲中国东北来维护在华利益。
(2)第一小问变化,《美日协定基本纲要》草案中“撤出”“撤销”等关键信息反映出美国对日本侵华态
度由绥靖转为遏制。第二小问后果,结合1941年11月时间可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威胁到美国的安
全,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矛盾上升。
22.
【参考答案】
(1)内容:与时俱进的变革观念;以民为本的治国观念;纲纪严明、公正清廉的吏治理念;唯才是用、
授任得当(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加强军事边防战略。(3点6分)
(2)评价:是封建专制制度下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而产生的封建治国思想;有利于扭转官场风气,保
障官僚队伍的廉洁;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为国家提供了人才保障;对“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
作用。(3点6分)
【解题方法】
(1)据材料“他主张国家治理‘随时制宜’”可知,与时俱进的变革观念;据材料“强调为国立政,首要
在于‘安民’”可知,以民为本的治国观念;据材料“他既主张皇帝必须重新树立朝廷减与君主之威,
又强调严厉整肃群臣的贪腐怠政”可知,纲纪严明、公正清廉的吏治理念;据材料“他主张官员的
任用或罢免、奖赏与惩罚,应重视其实才与政绩,不为资历资格所限”可知,唯才是用、授任得当
的用人思想;据材料“对于边患侵扰问题,他提出了加强武备、整顿边防、奖励军功、转弱为强的
战略”可知,加强军事边防战略。
(2)结合第一问张居正的治国思想,纲纪严明、公正清廉的吏治理念,可知有利于扭转官场风气,保障
官僚队伍的廉洁;据材料“在张居正着手改革的时代,清除官场积弊,官员怠政、腐败等问题得到
改善,使得万历年间的政府行政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知,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据材料“破
格启用大批人才,解决了明朝铨选官员的负面危害”可知,为国家提供了人才保障;据材料“改革
卓有成效,促进了‘万历中兴’形成”可知,对“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 6 页 共 18 页
2022 届高考必备热点专题四:大国崛起
第一部分 英国史
一、英国史知识点
政治 经济 文艺
1、鸦片战争
1、英国的崛起;殖 1、莎士比亚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民霸权的角逐;强盗 2、洛克的政治启蒙
3、三元里人民抗英
的贸易 3、牛顿经典力学
4、北伐军收回英租界
2、英国工业革命、 4、达尔文、赫胥黎生物进化论
5、中英香港问题
资 本 主 义 世界 市 场 5、飞梭、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机车、
6、1954 年日瓦会议
的形成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7、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3、1973 年加入欧共 6、浪漫主义文学拜伦、雪莱
8、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体、1993 年欧盟成 7、披头士乐队
9、英国宪章运动、欧文、马克思主义诞生
立 8、1926 年贝尔德机械扫描电视
10、冷战局面的形成
战争 人物
1、一战前:英德矛盾与三国协约
1、甘地的非
2、一战中:索姆河战役与坦克;日德兰海战
暴力不合作
3、一战后:巴黎和会;英法控制国联;参加华盛顿会议
运动
4、二战前:绥靖政策;欧洲集体安全落空
2、马克思
5、二战中:对德宣战;坐视波兰灭亡;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对日本贸易禁运;对
3、牛顿
日宣战;大西洋宪章;援助苏联议定书;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阿拉曼战役;北非“火炬”两
4、克伦威尔
栖登陆和北非战事胜利结束;西西里岛登陆和意大利投降;参加四次国际会议;诺曼底登陆
二、英国史整理
一、工业革命前(16 世纪—18 世纪中期)
政治:1640-1688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统治;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18 世纪中叶,英国责任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经济:新航路开辟后,奉行重商主义,成立东印度公司、参与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开展圈地运动,加
速资本原始积累。
对外:1588 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51 年颁布《航海条例》,后打败荷兰。18 世纪下半叶打败法国,
1763 年最终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科技文化: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1687 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洛克;莎士比亚。
二、工业革命时期(18 世纪中期—19 世纪 70 年代)
政治:1832 年议会改革;宪章运动;1848 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经济:1765 年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19 世纪中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对外:1763 年打败法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1840 年发动鸦片战争;与拿破仑争霸。
科技文化:1831 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59 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确立进化论冲击了神创论;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 30 年代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拜伦、雪莱。

第 7 页 共 18 页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 世纪 70 年代—1917 年)
政治:1914-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
经济: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丧失世界工业垄断地位。
对外: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1917 年—二战
政治:1919 年巴黎和会,1920 年国联成立;1921 年华盛顿会议,签订多个条约;1939-1945 年,二战。
经济:1929-1933 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
20 世纪 30 年代主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诞生。
科技文化:1926 年贝尔德发明机械扫描电视。
五、二战后到今
政治:地位衰落,追随美国,1946 年丘吉尔铁幕演说(冷战序幕),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苏联对抗。
经济: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73 年加入欧共体,1993 年加入欧盟,融入经
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潮流。
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是世界上
最早发生经济危机的(1825 年);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影响巨大;从 17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晚期,英国是世
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强国;从 20 世纪至今,英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一直不占优势。
英国兴衰的启示:必须重视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走科教兴国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加综合
国力,以提高的国际地位。
中英关系:19 世纪中期,英国是侵华急先锋,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率先打开中国大门,割占香港。19 世纪
末,随着美国等国强有力的竞争,在华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侵华主力;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强迫清
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一战后,在华势力进一点下降。新中国成立后,与美国一起遏制中国。1997 年香
港回归中国。
第二部分 美国史
一、美国史知识点
政治 经济 文艺
1、鸦片战争后取得特权 1、1946《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爱因斯坦相对论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第一次工业革命:惠特尼、富尔顿 2、汽船、飞机、有线电
3、1954 年日瓦会议 3、第二次工业革命:爱迪生、纽约股票交易所、巨 报机、电子计算机
4、新中国中美关系 型企业 3、猫王
5、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4、1929 世界性经济危机、佛的对策、罗斯福新政 4、电影电视发展历程
6、美国 1787 年宪法 5、二战后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美国的“新经济”
7、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6、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
8、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7、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战争 人物
1、一战中:1917 年 4 月美国参战 1、华盛顿
2、一战后:美国崛起;参加巴黎和会;召开华盛顿会议 2、爱因斯坦
3、二战前: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30 年代中立政策
4、二战中:对日本贸易禁运;对日宣战;1939 年修改《中立法》;1941 年《租借
法》;大西洋宪章;援助苏联议定书;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途岛海战;太平洋
战场美军反攻;北非“火炬”两栖登陆和北非战事胜利结束;西西里岛登陆和意大利
投降;参加四次国际会议;诺曼底登陆;易北河会师;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5、二战后:东京审判;联合国成立
第 8 页 共 18 页
二、美国史整理
一、工业革命前(16 世纪—18 世纪中期)
二、工业革命时期(18 世纪中期—19 世纪 70 年代)
政治:1775-1783 年北美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1787 年宪法,确立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政体。
经济:1894 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对外:1853 年打开日本大门。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 世纪 70 年代—1917 年)
政治:1917 年 4 月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经济: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工业国。
对外: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科技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爱迪生,电气时代;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喜剧大师
卓别林。
四、1917 年—二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并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政治:二战前,“中立”;1941 年 12 月参加二战。
经济: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五、二战后—现在
(一)二战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初
政治:确立了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冷战政策遏制苏联:扶蒋反共,敌视新中国;发动朝鲜战争。
经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二战后美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高度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
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成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科技:1945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46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二)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末
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霸权受到挑战;
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经济:1973 年经济“滞胀”;西欧和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
(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政治: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1998 年打击伊拉
克,1999 年发动科索沃战争。
经济:克林顿“新经济”;北美自由贸易区;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六、中美关系
1、19 世纪末,独立侵华。1899 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2、美国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中国达 20 余年。
3、“二战”期间,中美合作,美国援助中国抗战。
4、抗日战争结束后,扶蒋反共,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战,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新中国成立后,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治上孤立中国,经济上封锁中国,军事上包围中国。
第 9 页 共 18 页
6、1950 年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派第七舰队开到海峡。
7、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 1 月正式建交。
七、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1、不利: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并以人权和民主化要挟;问题。
2、有利: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的战略平衡地位。
第三部分 法国史
一、法国史知识点
政治 经济 文艺
1、鸦片战争后取得特权 1、商业革命;殖 1、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民霸权的角逐 鸠、卢梭的主张、影响
3、《临时约法》以法国第三国宪法为蓝本 2、资本主义世界 2、浪漫主义文学雨果
4、1954 年日瓦会议 市场逐渐成熟 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司汤达、
5、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3、布雷顿森林体 巴尔扎克
6、法国一票共和 系 4、印象派绘画莫奈
7、两次里昂工人起义;圣西门、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 4、从欧共体到欧 5、电影诞生:1895 年卢米埃
8、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盟 尔兄弟
9、西欧经济一体化带动政治一体化
10、欧盟的建立;欧元启用
战争 人物
1、一战前:法德矛盾与三国协约 1、拿破仑
2、一战中: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3、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英法控制国联;参加华盛顿会议
4、二战前:绥靖政策;欧洲集体安全落空
5、二战中:对德宣战;坐视波兰灭亡;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沦陷;1945 年 8 月巴黎光复
二、法国史整理
一、工业革命前(16 世纪—18 世纪中期)
政治:1756-1763 年英法战争,法国战败失去较多的海外殖民。签订《巴黎和约》
思想: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工业革命时期(18 世纪中期—19 世纪 70 年代)
政治: 1804 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70 年普法战争惨败,9 月 4 日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三
共和国诞生。
经济:略
对外:拿破仑对外战争;1870 年普法战争。
科技文化: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 世纪 70 年代—1917 年)
政治:1875 年《法兰西第三国宪法》颁布,最终确立政体。
对外: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14 年—1918 年参加一战。
科技文化:印象派绘画莫奈《日出·印象》;卢米埃尔兄弟 1895 年电影。

第 10 页 共 18 页
四、1917 年—二战
政治:一战胜利;参加巴黎和会;参加华盛顿会议;二战前推行绥靖政策;二战中沦陷。
经济: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五、二战后到今
政治:二战后初期追随美国,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分区占领德国;1951 年欧洲煤钢联营,与德国和
解。20 世纪 60 年代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经济: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缓助,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73 年后出现“滞胀”,减少对经济的干预;1951
年成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 年成立欧洲共同体
六、中法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1、儒家思想西传,受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推崇。
2、1900 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法国启蒙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新中国建立初,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1964 年 1 月,中法建交。
七、历史上的法德关系
1、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赔款割地。
2、1914—1918 年,一战,法、德分属协约国、同盟国。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
3、1919 年,《巴黎和会》德国受到制裁。
4、二战前夕,法国对德国法西斯推行绥靖政策。1939 年 9 月,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不久,1940
年 6 月,德国攻陷法国。1944 年 8 月法国复国。1945 年 5 月德国投降,战犯受到审判,德国被苏、
美、英、法分区占领。
5、1951 年,欧洲煤钢联营建立,推动了法德的和解。1967 年,欧共体成立。1993 年 11 月,欧盟成立。
2002 年,欧元投入流通领域。
第四部分 德国史
一、德国史知识点
政治 经济 文艺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第二次工业革命 1、1517 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1871 年德国统一;脆弱的德国民主政治 2、社会市场经济 2、康德道出启蒙的真谛
3、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诞生 3、从欧共体到欧盟 3、普朗克量子论;爱因斯坦相对论
5、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4、贝多芬
6、欧盟的建立;欧元启用
战争 人物
1、一战前: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 1、马克思
2、一战中:萨拉热窝事件;施里芬计划与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2、爱因斯坦
1918 年德国革命,后投降
3、一战后:巴黎和会
4、二战前:希特勒上台、扩军备战;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慕尼黑会议;1939 年 8 月《苏德
互不侵犯条约》
5、二战中:突袭波兰;进攻北欧;灭亡法国;海狮计划空袭英国;1940 年 9 月德意日正式结成
军事同盟;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进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北非战事的结
束;库尔斯克战役;德国投降;纽伦堡审判

第 11 页 共 18 页
二、德国史整理
概括德国的基本情况
1、政治:(1)统一前四分五裂,二战后东、西德国分道扬镳。德国领土分分合合。(2)通过自上
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方式,完成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对德国政治有较大
影响,富于侵略性和扩性。近现代史上,德国两次挑起世界大战,既是发动者,又是受害者。(3)长期
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结怨很深。二战后,在美苏夹缝之中,德法和解,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走联合自强之路。
2、经济:(1)统一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统一后发展迅速。(2)两次世界大战沉重削弱德国经济,
战后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迅速恢复、发展经济。一战后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二战后利用东西方“冷
战”局面,都借助美国资本输出,恢复经济,两度崛起,最终成为经济大国。(3)抓住第一、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机遇,实现跳跃式发展
(一)近代
一、四分五裂的德国(14、15 世纪——19 世纪 70 年代)
经济:略 政治:略
文化:自然科学:开普勒。1517 年宗教改革。
二:完成统一,社会转型(19 世纪 70 年代)
1.背景:①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2.条件: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3.统一过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4.成果:1871 年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
三、向帝国主义过渡及挑起一战
1、第二次工业革命:西门子、卡尔·本茨。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水平赶上并超过英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为争
夺殖民地,与英国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4、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疯狂扩军备战。
5、1914 年,支持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挑起一战。1916 年,凡尔登战役惨败,由战略
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18 年,向协约国投降。
6、1919 年,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遭到严重削弱。
(二)现代
1、1929—1933 年,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2、1933 年,希特勒上台,成为元首,建立法西斯政权,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20 世纪 30 年代后半期,与日本、意大利组成轴心国集团。
4、1938 年 9 月,召开“慕尼黑会议”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5、1939 年 9 月 1 日,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二战全面爆发。
1940 年 4 月,大举进攻欧洲西部,占领包括法国在的西欧北欧许多。
1940 年 9 月,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1941 年 6 月,对苏发动侵略战争,苏德战争爆发。
1945 年 5 月,柏林战役惨败,德军投降。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欧洲战争结束语。
6、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 年分裂为德意志民主国(东德)、德意志联邦国(西德)。
7、20 世纪 50—70 年代,联邦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参与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第 12 页 共 18 页
8、20 世纪 60 年代,与法国等其他成立“欧洲共同体”组织。
9、1990 年,东欧剧变后,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10、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后,成为欧盟重要成员国。
第五部分 俄国(苏联)史
一、俄国(苏联)史知识点
政治 经济 文艺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 1、浪漫主义文学普希金
2、中苏建交与结盟 经济政策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列夫·托尔
3、1954 年日瓦会议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泰;民族乐派柴可夫斯基;现实
4、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3、戈尔巴乔夫改革; 主义绘画列宾
5、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
6、二战后美苏冷战
7、苏联解体
8、走出低谷的俄罗斯:普京的务实政策
战争 人物
1、一战前:俄奥矛盾与三国协约 1、列宁
2、一战中:俄军在东线作战;1918 年 3 月《布列斯特和约》俄国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3、一战后:苏俄被排斥在巴黎和会外
4、二战前:1939 年 8 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5、二战中:1939 年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地区,并建立“东方战线”;1941 年 6 月遭到德国突袭,
损失惨重;1942 年元旦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参
加三次国际会议;易北河会师;柏林战役和德国投降;对日宣战
二、俄国(苏联)史整理
一、沙皇俄国(1547 年—1917 年 2 月)
1、1685 年,雅克萨之战,1689 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2、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3、1881 年中俄两国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4、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列宁主义的诞生
5、1914 年,参加一战,协约国一方,1918 年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中途退出一战
6、1917 年 3 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二、苏俄(1917 年 11 月-1922 年底)
1、1917 年 11 月,十月革命爆发,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成为社会主义。
2、1918 年 3 月,与德国议和,退出一战。
3、1918 年—1920 年,三年国战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胜利。
4、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苏联(1922 底—1991 年底)
(一)斯大林时期
对内:社会主义工业化 (五年计划)1928 年开始
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1924—1953)
1936 年,通过新宪法,斯大林模式形成

第 13 页 共 18 页
对外:二战及战后格局
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
1942 年 9 月,莫斯科战役爆发
1942 年,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1943 年 2 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二战的转折点
1943 年 7 月,库尔斯克会战,德国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1945 年 2 月,参加雅尔塔会议
1945 年 4 月,柏林战役,打败德国
1945 年 8 月苏联对日宣战,毁灭性打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
1947 年 9 月,组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 年 1 月,经互会
(二)赫鲁晓夫时期
1955 年 5 月,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三)戈尔巴乔夫时期
对内:改革: 经济:“加速发展战略”困难(1985—1991)。政治:一党制→多党制,导致苏联解体
对外:访问中国,中苏关系正常化
(三)叶利钦时期
1993 年,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推行全方位外交,确保大国地位。
(四)普京时期
1、强化中央集权,解决车臣问题
2、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第六部分 日本史
一、日本史知识点
政治 经济 文艺
1、甲午战争 1、二战后初期,统制经济体制 无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后,政府主导型
2、1931-1945 年日本侵华战争 经济
3、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3、亚太经合组织
4、二战后日本的迅速兴起:经济崛起,谋求政治大国
战争 人物
1、一战中:1914 年 8 月对德宣战 无
2、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3、二战前:日本法西斯势力膨胀和对外扩;1936 年 11 月《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 年形成三国
轴心
4、1941 年 12 月,日军偷袭珍珠港;1942 年 6 月,中途岛海战;1945 年初,日军海空军主力基本
本消灭;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第 14 页 共 18 页
二、日本史整理

一、改革:19 世纪 60 年代明治维新,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转变为资本主义。局限性:保留封建残余,

走上侵略扩的军国主义的道路。

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1、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9 世纪末期 20 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

2、对外:1894 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一战前后的日本

1、1914 年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并迅速占领德国在的势力围。

2、1918 年,取得一战胜利。

3、1919 年,参加巴黎和会,签定《凡尔赛和约》,继继德国在中国的全部权益。

4、1921—1922 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

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①《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②《四国条约》,拆散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英日同盟。

③《五国海军条约》,日本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受到限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日本

1、二战前:日本法西斯势力猖獗

①原因:受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地沉重打击,以摆脱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②过程:1931 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 年,受到军部控制的阁上台,标志着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 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20 世纪年代后期,与德国、意大

利结成轴心国集团。

2、二战中

1941 年 12 月,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1942 年 6 月,中途岛海战,日本惨败,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3、二战后的崛起

表现:20 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

义经济大国。

第 15 页 共 18 页
原因:

①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政策;

②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开始扶持日本;

③朝鲜战争后,美军的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④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

学技术

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影响:日本迅速崛起,直接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使世界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同

时,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不安。

四、中日关系

1、古代:汉朝——明朝前期,中日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唐朝时期遣唐使;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2、近代:日本对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1894 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

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 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先追随美国仇视新中国;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

化,但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遗留问题。

五、历史上的美日关系

1、1853 年美国舰队打开日本大门。

2、1921-1922 年华盛顿会议,埋葬英日同盟,《九国公约》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3、30 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0 年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侵略计划,

美英对日实行贸易禁运。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8 日美国对日宣战,1942 年 6 月中途岛海战,

1945 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1945 年日本战败。

4、日本投降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1946 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

制。

5、二战后,美国在经济上大力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

了日本经济的发展。60 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 70 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

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第 16 页 共 18 页
2022 届高考必备周年考点二

1842 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魏源完成《海国图志》

1862 年,第一所新式学堂同文馆成立。

1872 年,曾国藩去世,
(1811-1872);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官督

商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民用工业);留美幼童(詹天佑);宋教仁出生(1882-1913);

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建立。

1902 年,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但对马克思

主义学说没有进一步评说。

1912 年,1 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 月:清帝退位;3 月:《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中华民国建立后,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 月,同盟

会与其他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上由宋教仁主持党务;国民党成立后,

宋教仁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将负

责组织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中华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

币。

1922 年中国,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共产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1922 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6 月,中共发表《对

时局的主张》
,明确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1932 年,1 月 28 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助手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3 月,伪

满洲国成立。

1897 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

国家邮政的开端。

1917 年,年初,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随机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了许多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写作;中国和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中国用“以

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展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继任的总统

黎元洪免去段瑞琪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6 月:张勋复辟;8 月:护法运动开始;范旭东筹建的

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
第 17 页 共 18 页
1927 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提出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年初,随着北伐势如破竹,国民政

府由广州迁到武汉。4 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 月:汪精卫“分共”,国民革命失败;宁汉合流,

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8 月 1 日,南昌起义爆发;8 月 7 日,八七会议召开;9 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10 月,

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布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37 年,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8 月 13 日,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8 月 22 日,洛

川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9 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12 月,南京大屠杀;中国直到 1937 年才正式宣布废除

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实际上,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但在一段时间里,中国不能自主征收国境关税。

1947 年中国 3 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夏天,《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有步骤

的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6 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开了

战略反攻的序幕;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第一个)。

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创建太平天国;

1861 年,:咸丰皇帝逝世;为了办理洋务和外交,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成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重

要决策机构。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詹天佑出生;

1871 年,:《中日通商章程》为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签订的条约,作为中日平等贸易的法理依据,签署以后,两

国间的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

1881 年,
: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

1891 年,康有为创办了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开展政治活动,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芜湖、

丹阳等地发生教案。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主持变法机构,宣布实行"新政";

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广州起义,72 名烈士葬身于黄花岗;清华学堂成立;清廷成立责任内阁,

被讥为"皇族内阁"。

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共诞生;

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泽东为主席;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1941 年,: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捕,副军长项英被杀,中共揭露事变真相、

重建新四军;中国对日宣战;

第 18 页 共 18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