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22 届历史早测 65 参考答案

单元综合题组(客观题,48 分)
1.答案:D
解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由材料信息“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可知,殷人将鬼神作为万物主宰的天命观。由材料“惟命于不常”
“惟德是辅”
“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
命的延续。从天命观的这一发展,可以看出天命观彰显出一定理性色彩,D 项的表达符合题意,故选 D 项;
A 项的表达与材料的描述相悖,明显错误,故排除 A 项;B 项的表达不符合史料和题意,故排除 B 项;C 项
的表达不符合“实质上”这一要求,故排除 C 项。
2.答案:D
解法: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材料中“将英雄与祖先
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故 A 项错误;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材料中“先秦时期”这一时间
不符,故 B 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时间
不是同一个时间概念,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对祖宗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 D 项正确。
3.答案:B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讲述西周分封诸侯有一定的等级规范,但是没有涉及到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周王室没有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机制,故 C 项错
误;森严的等级制度无法导致诸侯争霸局面,各诸侯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强国兼并弱国,导致诸
侯争霸局面,故 D 项错误。
4.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知,这里是指通过自身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回报
他人和社会,体现的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因此这种主张表明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故答案为 C 项;
A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 A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故排除 B 项;D 项“复古”
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故排除 D 项。
5.答案:C
解法:根据所学可知,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加强君主专制,要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
国家,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主张符合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王夫之反对君
主专制,属于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所以,其决定性原因正是所处
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C 项的表达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两者均是地主阶级代表,故 A 项错误;B、
D 两项的表达均不是决定性因素,故排除 B、D 两项。
6.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约公元前 11 世纪”“成王”可知,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确立),故 A 项错误;
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商周时期尚未实
现大一统,故 B 项错误;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故 C 项错误;根据成王与时间判断是周朝,
“宅兹中国”
中的中国一词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突出王的地位,故 D 项正确。

第 1 页 共 6 页
7.答案:D
解法: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统治,故 A 项错误;实行皇位
世袭制度是加强皇权的表现,这是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进步,故 B 项错误;
以郡县制控制地方,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
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可以得出秦朝的暴政,即不合理的治理方式,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 D 项正确。
8.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李斯认为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要想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就必须要求
思想统一,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不合题
意,故 B 项错误;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合题
意,故 D 项错误。
9.答案:C
解法:准确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材料中“《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
郡’、
‘家世衣冠’
、‘世仕州郡’、
‘世吏两千石’
、‘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而在西汉史料中较少出现,可见
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的表达与史料不符,故排除 A、B、D 三
项。
10.答案:B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并未表达郡县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
州郡县是地方行政制度,讨论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是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并
未提到中央君主和宰相的矛盾,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州郡县的设立牵涉到少数民族,顺应民族
融合之说不成立,故 D 项错误。
11. 答案:A
解法:根据材料“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
理”可以得出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故 A 项正确;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与孔子的
“仁爱”思想并不冲突,故 B 项错误;理学出现于宋代,故 C 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法律的条文,没有涉
及目的,故 D 项错误。
12.答案:A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才有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这意味着唐朝现行
官制是有弊端的,故 A 项正确;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而不
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故 B 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唐朝行政
制度的僵化不符史实也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也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13.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宰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 A 项错误;
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 B 项错误;
“宰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根据材
料可知,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故 C 项正确;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
故 D 项错误。

第 2 页 共 6 页
14.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国人弃武就文和民族尚武精神日渐消失与“私学教育的广泛
兴起”无必然关系,且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主要涉及选官的范围,与材料中国
人弃武就文和民族尚武精神日渐消失无关,故 B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解决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问题,与材
料意思不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可见,由于科举制的推行,国人通
过科举取士,社会地位得以提高,这直接影响到国人的出世态度,因此从文之风渐盛,故 D 项正确。
15.答案:C
解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 A 项错误;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
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 B 项错误;官员敢以死进谏,并以此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 C 项
正确;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 D 项错误。
16.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以元继南宋为正统,而不及辽金,持论颇正”中乾隆皇帝以宋元为古代王朝的正统,
这表达了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可,从而缓和与汉民族的矛盾,树立为清朝尽忠的价值观,故 C 项正确;A、
B、D 三项的表达与史实和题意不符,故排除 A、B、D 三项。
模块综合题组(客观题,48 分)
17.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铸造了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
其中除最主要的货币布币外,还铸造了与燕齐地区商业交往的刀币和受秦国影响的圜钱等,可见赵国积极
开展商贸活动,故选 D 项;A、B 项的表达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C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A、B、C 三项。
18.答案:B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古代中国每当封建王朝鼎盛和变革时期,皇帝往往更加信任和依赖皇族
成员,对其往往委以重任,且使其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掌握实权,可见古代中国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政
权的重要手段,故 B 项正确;官僚政治是为适应加强皇权而出现的,故 A 项错误;贵族政治使贵族掌握世
袭封地、爵位等特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表达出宗法制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19.答案:C
解法: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寺院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严重,不利于社会矛盾缓和,故 A 项错误;
寺院“田连阡陌”本身就是一种土地兼并现象,故 B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迅速崛起,冲击
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故 C 项正确;寺院“田连阡陌”,与国家积贫积弱无直接关联,故 D 项错误。
20.答案:A
解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唐朝时学习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与政治有一定的联系,这是科
举考试的需要,从当时学校所开的课程上就可以看出来,既有儒家经典,也有其他,故 A 项正确;儒学为
唯一内容表述错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不属于儒家经典,故 B 项错误;唐代儒学地位受到
了佛、道的挑战,独尊儒术表述错误,故 C 项错误;君主专制的强化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
21. 答案:B
解法:材料表达的是国人在鸦片战争前后贱报人,认为是“莠民之贱业”,而维新变法期间则掀起了
办报高潮,其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故办报刊开启民智,故选 B 项;通过报刊宣传了维新思想,
从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故排除 A 项;C 项与材料的描述无关,故排除 C 项;民族危机深重推动了实业救
国思想的传播,进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故排除 D 项。

第 3 页 共 6 页
22.答案:B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20 世纪 70 年代,‘洋务运动’被全盘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有一定
经济意义的学者都被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得出是革命史观,根据材料中“洋务运动引进
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得出是近代化史观,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A、C、D 三项。
23. 答案:B
解法:表中“动荡裂变的时局”
“迷离彷徨的选择”
“抱残守缺的遗风”表现出民国初年坎坷的社会生
态;材料“共和制度的渐进”
“夹缝中长出幼苗”
“移风易俗的时尚”表现出民国初年整个社会有所进步的
特征,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表达出锁国、危亡的特征,故排除 A、C 两项;D 项中的“激进”不符合材
料“博大宽容的气象”“移风易俗的时尚”
,故排除 D 项。
24.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棉纺织厂、面粉厂和榨油厂和发电厂的数量和规模明显扩大,说明中华民国时
期,我国的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轻重工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与题意
不符,故排除 A、B、D 三项。
25.答案:B
解法: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半壁河山”
“日搜夜剿”等信息可以看出指的是红军长征,因此“大军西去”
应该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A、C、D 三项。
26.答案:A
解法:根据材料中从 1931 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的农业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政
策主要是依据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调整的,故 A 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主要依据,故排除 B、C、D 三项。
27.答案:B
解法: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的,并不是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多是财产纠纷等方面的内容,可推知《十二铜表法》侧重于处理私人的权益纠
纷,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公民道德修养的培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公民日常行为
的规范,故 D 项错误。
28.答案:B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不能反映人均寿命降低,故 A 项错
误;
“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说明了注重改进卫生环境,认识其重要性,故 B 项正确;
“直接受
到工业革命的破坏”表述错误,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供水系统的改进”反映了具备供水系统,不是缺
少,故 D 项错误。
29. 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
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 C 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的争夺
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故 A 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出
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这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故 B 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
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故 D 项错误。
第 4 页 共 6 页
30. 答案:B
解法:根据材料“自然权利会带来纷争”“为了保全自己和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在理性的指引下,人
们缔结社会契约”可以看出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故 B 选项;D
项的表达错误, 材料中没有表达出政府的形成和政治共同体,故 A、C、D 三项错误。
31.答案:A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表达了斯大林执政后,推行了以赶超西方工业化国家为目标的急速工业化
计划,以工业化为中心,逐渐取消新经济政策。可见其中获取“食物”的发展集体农庄的做法,成为实现
工业化的途径,故选 A 项;斯大林时代初期工业化实施过程中,农业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
积累资金,工业发展并非建立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之上,故 B 项错误;发展个体农业不是斯大林时代农业发
展的方向和特点,故 C、D 项错误。
32.答案:A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小布什提出“要么同我们站在一起,要么同恐怖分子站在一起”的蛮横态度,
以反恐划分敌友关系,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说明美国政府内部的一些人不顾时代的变化,仍按
冷战思维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处理国际事务,顽固地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凭借其经
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典型的世界力量对比失衡的表现,故 A 项正确;两极格局
下,美苏彼此制衡,不敢轻易动武,保证了世界整体局势稳定,故 B 项错误;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表现
在“一超多强”,推动了多极化趋势,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恐怖主义是威胁美国利益的主要力量,
故 D 项错误。
思维拓展题组
(主观题设问组合集训—特点特征型、原因背景型、评价评析型设问,16 分)
33.(16 分)
解题思路:
(1)第一小问特征,从时间上唐朝至北宋,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关中地区
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得出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根据
材料一“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得出大运河的开
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2)评述,根据材料中“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得出背景和影响。
根据材料中“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得出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
对理想的区位。
解题技巧:
1. 学科术语有问题的同学请背诵;
2. 规范答题有问题的同学请模仿;
3. 审题解法有问题的同学请巩固。

第 5 页 共 6 页
规范排版:
(1) 特征:
原因:
(2) 评述:请你规范排版、规范语言。
1.请你规范写提示语,并做到“三化”;
2.请你规范表达要点,并做到“简明”;
3.请你规范书写汉字,并做到“清楚”。
参考模版:
(1)特征:
①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
②都城多在北方;
③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 (一个要点 1 分,3 分)
原因:
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
②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
③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④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个要点 1 分,3 分)
(2)评述:
从背景看:
①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
②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
③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 (一个要点 2 分,4 分)
从影响看:
①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积极影响)
②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积极影响)
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积极影响)
④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消极影响)
(一个要点 2 分,4 分)
从认识看:
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 (共同认识) (一个要点 2 分)

第 6 页 共 6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