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22 届历史早测 66 参考答案

单元综合题组(客观题,48 分)
1.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灭亡主要是别国军事力量侵略造成的,即“马其顿南下及罗马向东挺进”,
而雅典的灭亡意味着雅典民主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故可推断雅典城邦民主制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是雅
典周边没有强大的邻邦出现,D 项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A 项的表达与材料“由于城邦邦小民少,军事
力量难以与大国相比”相背离,B、C 两项的表达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A、B、C 三项。
2.答案:A
解法:根据材料“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
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表达了民
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与财产、贫富无关,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废除财产等级制,故 B 项错
误;材料明确排除了特权,故 C 项错误;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过于绝对,没有突出民主政
体,故 D 项错误。
3.答案:B
解法:根据所学可知,雅典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管理的是全体公民,并不是全体居民,故 A 项错误;根据
材料演说者无论何种身份都可以去演讲,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表明了公民具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授予全体公民一定限度的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但必须是公民且思想不
能威胁统治,所以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表述不正确,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能参与公
民大会的都是公民,均享有发言的权利,故 D 项错误。
4.答案:B
解法:从材料中的“每个公民从出生起,就要按照城邦的需要來抚养和教育”来看,尽管对公民直接抚
养和教育的责任由父母承担,但必须按照城邦的需要进行,因此城邦才是公民的最高监护人,故答案为 B
项;A 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反映,故排除 A 项;养育公民的责任由父母承担,故排除 C 项;材料表达的是
公民与城邦的关系,没有涉及“优胜劣汰”,故排除 D 项。
5.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
“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控诉”,体现了雅典民主制度中
形式开放的一面,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的表达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A、B、C 三项。
6.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并未对两种政治进行比较好坏,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雅典民主派却以
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并非谴责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泛滥,与题意不符,
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强调的是民主程序的公正并未保证结果的公正和法律的公正,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
7.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只是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
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没有体现出维护公民的平等,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的至高无
上,相反是在强调法律不能滥用,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
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
分”可以看出罗马法限制公权滥用,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追求司法公正,故 D 项错误。

第 1 页 共 6 页
8.答案:C
解法:从材料中“许多反对王党(查理一世及其追随者)的人士当选为议员,王党候选人则纷纷落选”,
可知部分议员具有反封建思想,但不具有普遍性,故 A 项错误;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
仍属于君主政体,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王党候选人则纷纷落选”,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国王专制统治的
不满,故 C 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标志是 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 D 项错误。
9.答案:A
解法:根据材料中国王拥有行政权,可以任命上院议员,可以提出征收新税的议案,可见英国国王依然
掌握实权,故 A 项正确;上院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说明下院不是权力中心,故 B 项错误;上院由贵
族组成,且上院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可见此时贵族主导政权,故 C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国王的行政
权与议会的立法权,未体现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故 D 项错误。
10.答案:C
解法:依据表格,英国 19 世纪前期经济结构的变化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推动了 1832 年议会制度的改革,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与题意不符,
故排除 A、B、D 三项。
11.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乾隆退位后仍掌控朝政,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而华盛顿担
任两届总统后退出候选总统行列,则体现了民主共和的本质,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与题意不符,故
排除 A、B、D 三项。
12.答案:A
解法: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可以得出代表们希望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故 A 项正确;加强联邦政
府的权力只是材料部分意思的表达,故 B 项错误;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政府也是材料部分意思的表达,故
C 项错误;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也是材料部分意思的表达,故 D 项错误。
13.答案:A
解法:根据材料“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可知,麦迪逊认为间接民主具
有一定的优势,故 A 项正确;B 项的表达与材料“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不
符,故 B 项错误;专业人士治国有利于明确国家利益,与能否避免多数暴政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
表达了代议制的意义,与其实行的可能性无关,故 D 项错误。
14.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
“政治大赦”
“纪念历次革命的受害者”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建造埃菲尔铁塔
和举办巴黎世界博览会”是展示国力,均可以推知对宪政民主的捍卫,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与题意
不相符,故排除 A、B、D 三项。
15.答案:C
解法: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材料中皇帝的行为
是符合宪法的,故 A 项错误;帝国议会否决俾斯麦提出的烟草专利法,只批准三年经费,说明议会行使了
批准法案及财政预算的权力,未体现行政监督权,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议会对宰相的权力起到了
一定的制约,这是体现民主意识的增强,故 C 项正确;帝国议会虽被皇帝解散,但它行使了自己的权力,
否决了宰相的法案和预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第 2 页 共 6 页
16.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欧洲各国新党增多,老牌执政党地位不断
下降,说明政党竞争日益激烈;选民中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数增多,说明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综合起来
说明欧洲各国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与题意不相符,故排除 A、B、C 三项。
模块综合题组(客观题,48 分)
17. 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管仲认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应积极发展工商业,可见商人社会地
位应该在农民之后,故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尚未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B 项;根
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信息强调农业是基础,故排除 C 项;根据材料信息“无商不富”分析可知,这是肯
定商业可以致富,故 D 项正确。
18. 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导致商业环境紧张,故 A 项错误;汉
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B 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体现出政府经济集
权,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相冲突的,故 C 项正确;D 项的表达只体现出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没
有反映出“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名声扫地,故 D 项错误。
19.答案:A
解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是当时政治舞台的一大特色,也是选
官用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主要依据。A 项表述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挑战,B 项表述“唯一”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故排除 B 项;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在汉武帝时,C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 项;根
据材料“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可知,D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 项。
20.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的设置强化了对知州的监
督和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螃蟹”属于无效信息;A、B、C 三项的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
除;D 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
21.答案:C
解法:根据材料可知,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
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大臣就等于皇帝之家务官私臣的情形,可
见还有相当的原始色彩,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 A 项排除;材料表达了王室
与政府管理职责没有分开,故 B 项排除;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故 D 项排除。
22.答案:B
解法:根据图表信息可知,绍兴府所属不同市镇年均商税额多少不一,甚至差距很大,这意味着商业
市场发展不平衡。A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A 项;B 项表述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C、D 两项表述都
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C、D 两项。
23. 答案:C
解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6 年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教科书对于试图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
动当然认为是“倡乱”
;而 1933 年是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且面对日本的侵略,需要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
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能给予正面评价,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史料选取和史观运用方面的不同,
故排除 A、B 两项;1906 年和 1933 年中国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故排除 D 项。

第 3 页 共 6 页
24.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只全党有自由,个人不能有自由,然后我们的革命,才可以有望成功”可知,孙中
山强调一个政党和团体具有严密组织和纪律的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受到了俄国革命中列宁
创建的具有严密组织性纪律性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A 项表述“已经放弃”不符合史
实和题意,故排除 A 项;B 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 项;C 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涉
及到,且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 项;D 项表述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
25.答案:B
解法:根据材料“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了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说明清末时民权意识逐渐觉醒。A
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A 项;B 项表述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C 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
除 C 项;D 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D 项。
26.答案:A
解法:根据材料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揭露了旧文化的缺陷,A
项表述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人性的赞美,B 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B 项;材料
未提到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C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 项;D 项表述材料没有涉及到,故排除 D 项。
27.答案:C
解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的时间是 1958 年到 1983 年,“1958 年,美国中央情报
局对中国人民公社的未来几年做出估计”、“中共‘肯定会继续坚持公社的方针,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符合史实,A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A 项;B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排除 B 项;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六十年代后公社内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与史实符合,故 C 项正确;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故排除 D 项。
28.答案:B
解法:根据材料“庇西特拉图”“成为凌驾于公民集体之上的君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庇西特拉
图在雅典建立起了僭主政治,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一度反复。A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A 项;B
项表述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C、D 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D 两项。
29. 答案:B
解法:根据材料“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巧妙地与时代
倾向相吻合”的意思是达尔文的思想之所以在西方有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适者生存”“生存斗争”能为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提供一个完美的借口。1859 年这个时间刚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一
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迫切需要对外侵略和扩张来满足迅速提高的生产力要求,故 B 项正确;启蒙思想在
17、18 世纪得到广泛的传播,1859 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时间不符合,故 A 项错误;材
料强调“西方社会”,亚洲国家很明显不符合,故 C 项错误;资本输出加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859
年时间不符合,故 D 项错误。
30.答案:D
解法:根据材料“列宁多次提出和放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可以得出列宁是根据形势的变
化而不断调整方针政策,表达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 A 项错误;《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以和平方式夺权,
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表达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方式,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C 项;根据材料关
键词“尽一切可能”“应当”可得出列宁更倾向于革命的和平发展取向,故 D 项正确。

第 4 页 共 6 页
31.答案:A
解法: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29 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和物价指数持续走低,这意
味着当时的生产和消费能力都不足,进入萧条时期,A 项表述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B 项表述仅就图中
信息难以看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 项;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21—1928 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和零售
物价指数不停的波动,C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 项;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一战的前三年美国经济发
展态势不错,但最后一年出现急剧下降,D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 项。
32.答案:B
解法: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经济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政治经济一体化表现的欧盟是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故 A 项错误;欧盟是一个超越国家主权的组织,成员国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统
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无法有效协调等问题存在,对欧洲一体化提出了挑战,故 B 项正确;C 项
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故排除 C 项;区域集团化是当今是经济发展的趋势,D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D 项。
思维拓展题组(主观题设问组合集训—特点特征型、原因背景型、比较趋势型设问,14 分)
33.(14 分)
解题思路:
(1)特点,从中国汉代和古罗马,据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提示的历史时期再结合所学的史实归纳得出社会背景。第二小问两
国共同的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中提示的有效信息找到比较项,再结合所学的知识规范组织答案要点即可。
解题技巧:
1. 学科术语有问题的同学请背诵;
2. 规范答题有问题的同学请模仿;
3. 审题解法有问题的同学请巩固。
规范排版:
(1) 特点:
(2) 社会背景:
进步之处:请你规范排版、规范语言。
1.请你规范写提示语,并做到“三化”;
2.请你规范表达要点,并做到“简明”;
3.请你规范书写汉字,并做到“清楚”。
参考模版:
(1)特点:
汉代:
①宽法缓刑(或答:“逐渐废除某些酷刑”“逐渐废除某些肉刑”);
②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
④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或答:
“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加深”)。
(一个要点 2 分,4 分)

第 5 页 共 6 页
罗马:
①适用范围和内容因时而变(或“罗马法逐渐发展完善”);
②对酷刑的限制严格(或“酷刑只是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
(一个要点 2 分,4 分)
(2)社会背景:
汉代:
①鉴于秦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②汉初诸侯势力发展,威胁中央集权;
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一个要点 1 分,2 分)
罗马:
①伴随着扩张,罗马统治区域扩大,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
②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一个要点 1 分,2 分)
进步之处:
①都适应现实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
②都减少或限制酷刑,对老幼及妇女给予一定照顾,体现出人道的一面。
(一个要点 1 分,2 分)

第 6 页 共 6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