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历 史教 学 问题 2014年 第 5期

●中国古代史专题讲座

专制 与 民主 :
晚 明历史 的书写 困境 冰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 系 包诗卿

学 界 一 般将 万 历 至崇 祯 这 段 时 间称 之 为 晚 明 。 权 是 把 国 家 的一切 政治 权力 ,诸 如行 政 、军 事 、司
对 晚 明史 的批 判性 认 识 ,自明末 清初 开 始 便 在遗 民 法、立法 、财政 、监察 、 选拔用人等 , 高度集 中到中央
和清 廷 的 双重 影 响下 逐 渐形 成 。① 近 代 以来 ,
在内 政府 ,最后 再 集 中到 皇 帝手 里 。③ 专 制主 义 中央集
忧 外 患 的不 断 刺激 和线 性 史观 的影 响下 ,晚 明 既是 权体 制 的 特征 有 三 :
一 是 君 主专 制 主义 ,
二 是 中央
专制 、 腐朽的代表 , 又是启蒙思想 的发端。改革开放 集权制 , 三是官僚政治。④ 中央集权的核心是统治
以后 , 明史研究虽然逐步走上正规 , 但 因受到急于 和运行 方 式 。官僚 制是管 理模 式 。皇权 是 中央集 权
摆 脱 帝 王 将 相叙 事模 式 及 国外 各 种 史 学 理 论 的影 专制 政 治 的核 心 ,
具 有 多重 维 度 :
一是 象 征 性 ,即礼
响, 学 者 在 思 考 有 关 晚 明 问题 时 ,
不 可 避 免 地 陷入 仪 的执 行 者 和体 现 者 ;
二 是实 然 性 ,即行 使 个 人 所
前 人 这 种专 制 与 民 主二 元对 立 的窠 臼 中 ,从 而愈 加 持有 的权力 。在具体权力的行使方面 , 从狭义上讲
突显 出学 界对 晚 明史认识 的先 天性 不足 。 皇权 代 表 的 只是 皇帝 本 人 的言 论 与行 动 ,
从 广 义上
讲 皇权又是政府公权力的代表 ,
具有制度性皇权 的

、 解读 专 制 特色 。⑤
自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伊始 ,
皇帝便享有至高无
“专 制 ”本 为西 方 舶 来 之概 念 ,
但逐渐成为中国 上、
超 越 一 切 法 律 与制 度 的权 力 ,
这一权力并不 因
古 代 政 治研 究 中最 为核 心 的 内容 之 一 。近 年 来 ,随 宰相 权 力 的大 小 、
宰 相对 百 官 控制 的强 弱 而发 生 变
着 相关 研 究 的 不 断深 入 ,
学 界 对 专 制 的 概念 、
专制 化,
不存 在 着 权力 的加 强 与否 问题 。⑥ 甚 至有 学 者
主义 的 地位 、
发展 阶 段及 表 现 形式 等 有 了更 为 丰 富 直称 ,周 秦 以来 的 政 治 制 度 变 革 虽 然 经 历 了 由王
的认识 。 权、君权到 皇权 的发展 , 但专制政治本身不仅越来
1.
专制 与皇权 越专 制 ,而且 在规 模 和 范 围上 也越 来 越 具 有笼 罩 一
“专 制 ”一 般用 来 指 涉传 统 君 臣关 系下 的君 主 , 切和控制一切 的能力 。因此就政体的本质而言 , 王
主要涉及权力 、 身份 与分配等三个 问题 , ③ 亦有学 权、君 权 和 皇权 只是 一 种 形 态 的差 异 ,
在本质上 皆
者用 “独 裁”一 词来 称 呼这 种体制 。专 制主 义 中央集 为专 制 主义 。⑦

本 文 为 国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后 期 资 助 项 目“
翰 林 与 明代 政 治 ”(
项 目批 准 号 :
13F
ZS0
22)
之 阶段性成 果 ;
同 时得 到 国 家 留 学
基金 资助 ,
特此一并致谢 !

① 潘星辉 :
《被扭 曲与被 辱没的历史 :
试论 明史观的形成与嬗 变》,
载朱诚如 、
王天有主编 :
《明清论丛》(第六辑 ),
北京:紫禁
城 出版 社 ,
200
5年版 ,
第 1
92-20
9页。
⑦ 阎步克 :
《政体类 型学视 角中的“中国专制主 义”问题 》,
《北京大 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201
2年 第 6期。
③ 宁可:
《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制度 》,
《文 史哲}
200
9年第 1期 。
④ 白钢主编 :
《中国政 治制度 史》(
上卷 )
,天津 :
天 津人 民出版社 ,
200
2年版 ,
第 32—4
2页。
⑤王瑞 来:
《宰相故事 :
士大夫政 治下的权 力场》,
北京 :
中华 书局 ,
201
0年版 ,
第369—3
75页。
⑥祝 总斌 :
《试论我 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 的总趋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 ̄
&)1
988年 第 2期。
⑦ 雷戈:
《中国思想史研 究中的概念省思》,
《安徽 史学}
200
8年 第 3期。

6l
历 史教 学 问题 2014年 第 5期

不过 ,
君 主权 力的行 使 并 不是 没 有 边 界 的 。就 坚 毅 的性 格 和 果 敢 的领 导 能 力 与 理 学 家 所 宣 扬 的
具 体 政 治 制 度 特 别 是 宰 相 制 度 以 及 与 之 相适 应 的 正 统 之 间 的结合 ,
使 得 自宋代 渐 次形 成 的 中央 集权
政治思想 、
舆 论 对 君 主行 使 权 力 的 限制 而 言 ,
两千 的君 主独 裁 制 度 ,在 明初 通 过 制 度 的形 式 奠 定 下
多 年 的总 趋 势 是 逐 渐 由少 变 多 的 。从 这 一层 面 理 来 。⑧ 具 体表 现在 :
一 、中央政权 之集 中 ,
二、地 方统
解 ,中 国封建 君 主专 制权 力 不 是 逐 渐 加 强 ,
而是逐 治 之 加 强 ,j 、
恐 怖 屠 杀 之 镇 慑 ,四 、
新官僚培养 与
渐 削弱 ,
① 皇权 有逐 渐象 征化 的趋 势 。② 教 化之 施行 ,
五、严刑 峻法 之树 立 ,
等 等 。⑨ 当然 ,明
学 界 之所 以强调 从 唐 到宋 “专 制 ”君 权 强 化 ,
实 代权力结构的核心和操控 的总枢纽是皇权 , 任何一
际 上 指 的是 随 着 官 僚 队伍 构 成 变 化 以及 行政 机 构 个 权 力机 构 在 国家 权 力 运 作 程 序 中 只是 单 一 的环
的结 构性 调 整 ,
君 主在 朝政 决 策过 程 中拥 有更 多 的 节, 本 身 不 具 有 独 立 或 相 对 独 立 的行 政 权 力 ,只有
专 断 之 权 ,强 渊 的是 一 种 决 策 过 程 的 机 制 变 异 ,
③ 得 到 皇权 的允 准或 与 皇权 相 结合 ,才 能发 挥 和 实现
而 且 随着 社会 国家 化 的不 断深 入 ,
④ 可供 皇帝 支配 其 政治 功能 。⑩
和 调 度 的资 源 逐 渐 增 多 ,
从 这 个 意 义上 来 说 ,
皇帝
权 力 亦可谓 之 大增 。 二 、晚 明的专 制与 民主
2.
专制 的趋势 与走 向
秦 始皇 统一 中 国 ,
皇权 得 到 空前 提 高 。汉武 帝 晚 明时 期 一 方 面 被 描 述 为 专 制 主 义 发展 的 顶
时董 仲舒 首 倡 “君 权神 授 ”说 ,
使 皇权 得 到 理论 上 的 点,
一方 面 又 被标 榜 为 民主 思想 的典 范 。对 这 一 时
明确 和 巩 固 ,皇帝 权 力形 态 大体 定 型 。 以宋 太祖 赵 期 专制 和 民主 的探 讨 ,
很 大 程度 上 代 表 了学 者 们 对
匡胤 建立 宋 王 朝 为界 ,中国 皇帝 权力 形 态 可 划分 为 于 中 国 由传 统 走 向近 代 的渴 望 与担 忧 ,
很 自然 地 成
前后两个阶段。此前为皇帝的相对独裁时期 ,此后 为 近现代 学术 思考 和关 怀 的焦点 所在 。
为皇帝的绝对独裁时期。⑤ 与上述政治体制中刚性 1.
晚 明的专 制
制度 构 建相 互 匹 配 的 ,
则 是人 们 在 政 治伦 理 和 意识 万 历 时 期 的 赋 役 改 革 促 使 国 家权 力 获 得 进 一
形态 领 域 中建 构起 “皇权 至 上 ”、
“大 一 统 至上 ”这 种 步 伸展 ,
尽 管 这种 国家权 力复 可 能 是偏 面和 局 部
排他 性 的价值 体系 。⑥ 性 的 。在 屯 田 、
盐法开中、
民运 等原 有财 政体 系 日渐
元 代 君 臣关 系 中渗 进 了奴 隶 与 奴 隶 主这 种 落 无 法满 足北 边 军 镇基 本 常规 需 求 的情 况 下 ,
张居正
后 关 系 的残 留形式 ,
传统 的君尊 臣卑 进 一 步 发展 为 时 期 以太 仓库 为 核心 的 中央财 政 制度 改 革 ,
展现 出
君尊 臣奴 。再 加 上三 省 封驳 、
谏 官 和 史 官等 制 度 的 强 烈 的财 政 中央 集权 化 倾 向 ,
反 映 了 明政府 加 强 财
罢废 ,
无 不 成 为 皇权 恶性 发 展 的主 要 标 志 。 明代 不 政征 收与 监 管的 突出 意愿 。⑩
仅承袭 了元代君尊臣卑的差距 ,而且又废罢丞相 , 张 居正 所 推行 的丈 量政 策 ,除确 保 了税 收原 额
这实 际上 正是 中 国专 制 主 义皇 权恶 性 膨 胀 、自我 调 外,
在 客 观效 果 上也 导致 中央 权力 大 为拓 展 。特 别
整机 能尽 丧 的一种 僵死 表现 。⑦ 是 在 实行 一条 鞭 法后 ,
编 审赋 役 的单 位 由里 甲改 为
明代 的专 制 主义被 朱元璋 发挥 到极 致 。朱 元 璋 州县 ,
征 收时 采 取 自封投 框 、
官收 官解 ,
全 面废 止 大

①祝 总斌 :
《试论我 国封建君主专制权 力发展 的总趋势》,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1988年 第 2期 。
⑦ 王瑞来 :
《宰相故事 :
士大夫政 治下的权力场》,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1
0年版 ,
第 33
2页。
③ 包伟民 :
《宋徽 宗:
“昏庸之君”与他 的时代》,
《北 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2009年 第 2期。
④ 牟发松 :
《国家对社会的顺应和社会的国家化 :汉唐历 史变迁 中社会 与国家关系及其 变动的基本特征 》,
《社会科 学/
201

年 第 7期 。
⑤ 白钢 :
《中国皇帝》,
天津 :
天津人 民出版社 ,1
993年版 ,
第17
0页。
⑥王毅 :《中国皇权制度研 究:以1
6世 纪前后 中国制度形 态及其法理为焦点》,
北京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2007年版 ,
第81—86
页。
⑦周 良霄:
《皇帝与皇权》,
上海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200
6年版 ,
第 22
3-30
9页。
⑧ Fr
eder
ick W .Mot
e, “The gr
owt
h ofChi
nes
e des
pot
is
m:a c
it
r i
que of Wi
tt
fogel
stheor
y of Or
ient
aldes
pot
is
m a
s p—
pl
ied t
o C hi
na,
” O ri
ens Ext
rem us

8(
1961)
,PP.
1—41.
⑨徐泓 :
《二十世 纪 中国的明史研究》,台北 :
台大出版 中心 ,
2011年版 ,
第59—7
o页。
⑩李渡 :
《明代皇权政 治研 究》,
北京 :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
200
4年版 ,
第227-26
3页。
⑩ 苏新红 :
《张居正 当国时期的 中央财政制度改革 :
以太仓库为核心》,
《古代文明1
201
3年 1期。

62
历 史教 学 问题 201
4年 第 5期

户,
无 不形 成 了 中央集权 官僚 政 治加 强 的新机 制 。① 解 为要 求 实 现监 察 权 的 独 立 ,“他 们 已在 摸 索 一 种
这 一 时 期 国家 对 乡村 控 制 出现 了某 些 层 面 的 新 的政 治体 制 ,即能 够 实现 ‘
天 下之 公 ’、‘
天下之
强 化 。随着 时 间 的推 移 ,明代 的 乡里 组 织 越来 越 深 理 ’,
并 基 于此 而 制定 的政 策 的体 制 ,
这 是 在 向 限制
地 带 有 “差 役 ”色 彩 ,
这是 专 制 国家 或 被 动 或 主动 地 君 主权 的方 向迈进 ”。⑦
利 用 乡村社 会 中根深 蒂 固的权 威 资源 的结 果 ,
既达 明廷 议 事 有廷 议 ,
选 人 有会 推 (分 廷 推 、
敕 推 ),
到减 少 官府 繁 琐 事务 的效 果 ,
又能 实 现 对地 方 社 会 下有掣 签 ,
形 成 了一 套 较 为 完 整 的用 人 机 制 ,因而
控制强化的 目的 ,其影响是国家权力更加有效 、 深 引起 部 分 学 者对 其 中 所 显示 出 的 民 主 和公 平 色 彩
刻 地 渗入 到乡 村社会 之 中。② 明代 后期 所 出现 的 乡 的推崇 , 认为其具有分权制衡的现代因子。明制 , 凡
贤 冒滥 现 象 ,
从局部和短期来看 ,
似 乎 表 明晚 明 国 朝 廷 有 大事 待 决 ,
或缺 文 武 大 臣 ,
必令 廷 臣会议 ,以
家权力 对 基层 社会操 控 日趋 疲弱 。但从 国家对祀 典 共商可否 , 然后请 旨定夺 。其中属于事项得失利弊
的重 视 、
地方祠宇建立须得到朝廷许可 、
人祀乡贤 之 讨 论者 谓 之 “廷 议 ”,
关 于 人事 升 补 之 拟请 者 谓 之
名宦 需 经 严格 审核 以 及 地 方 为保 全 先 贤 祠 墓 所 进 “廷 推 ”。虽 然 在 廷议 过 程 中 出现 了表 决 机 制 ,
不过
行 的强 力操 作 等 ,
无 不显 示 出明 清 国家 对 基层 社 会 在王 阳明从 祀 孔庙 的廷 议 时却 出现 了问题 。当时 出
的教 化 和控制 不 断加强 。③ 席会 议 的 41人 中 ,明确 表 态 的 至少 有 32人 。其 中
汉、唐、宋 的专 制帝 制 只是 将 权 力 伸及 郡 、
县, 题 胡 居 仁 的有 25人 ,
题 王 守仁 的 有 22人 ,
题 陈献
而近古 以至近代的保 甲制度则将地方 自治传统打 章 的有 21人 。如 果 以 与会 全体 的 41人 算 ,
胡、王、
破 ,明清 时 期 的专 制 集 权 政 治 有 增 无 减 ,
真正达于 陈分 别 获得 的百 分 比是 6l:
54:
51,
三人 各 自所 获 的
登 峰 造极 的程 度 。④ 支持 相 差并 不 悬 殊 。 只是 沈鲤 在后 来 的报 告 中 ,

2.
晚 明的 民主 采算 了会议当 日有正式“注”明被题名者名 字的 2 5
“民主 ”一 词 的定 义 就有 数 百种 ,
一 般 的 理解 都 位官员 , 如此 一 来 ,
胡 、王 、陈三 人 的百分 比便 是 59:
是 将 其 与君主 、
专 制相 对而 言 。在 近代 中国 ,
专 制与 36:
37,
胡 居 显然 具 有绝 对 优 势 , 而 王 阳明所 获 支
民主 是势不 两 立 的。民 主首先 是反 对专 制统 治要 求 持甚少 ,
因而被 疏请 不 予从祀 。王 阳 明之 终 获从祀 ,
的集 中体现 ,
这就 决 定 了近 代 中国 的 民主 与专 制 之 则 是 由 于 首辅 申时 行 特 别 向神宗 皇 帝 申说请 求 所
争 不 是 一个 单 纯 的政 体 问题 ,
也 是 有 关 各个 阶级 在 致 。⑧
国家 中的地位 问题 。诞生 于这 一 时期 的所谓 现代 意 掣签 法 是 否体 现 了分 权 原 则乃 至 民主 精神 呢 ?
义上 的学术 ,
也 不 可避 免地受 到影 响 。⑤ 这 一 用 人办 法 系万 历 二 十二 年 (
15941
八 月吏 部 尚书
学者 们 在 对 晚 明历史 现 象 进行 解 读 时 ,民 主一 孙 丕 扬所创 ,
先 用 于急选 ,
后 始用 于大 选 。其 法分 签
词 除 了反 传 统 、
反 专 制 的主 要 特 征 外 ,
大凡具有追 为“ 北五省 、中五省 、 南五省 ”,初只抽 “ 地”,后 来虽
求 民本 、
平等 、自由、
法治 、
程序等方面的色彩 ,
也大 亦抽 “职”,但仍 以“ 地” 为主,故此法并不用于选 京
都 被冠 以民主 的修饰 。明末东 林 与复社 运 动被认 为 官 。孙丕 扬 创 行此 法 之初 意在 杜绝 权 贵 请 谒 、
避嫌
是 新 兴 市 民阶 层 的代 表 ,
是 专制 皇 权 体 制 中 的异 质 示公 ,
但 法久 弊 生 ,
吏 部舍 “量才 而 使 ”之 职 责 ,
尽诿
体 。⑥ 这 一认 识 同样 出现 在 日本 学 者 的著 作 中 ,比 其 责 于签 ,
致被 讥为 “签 部 ”。
如 小 野 和子 就 把东 林 党人 保 障 言官 言 论 的主 张 ,
理 民 主在思 想 文 化领 域 中 的表现 就 是 人 的觉 醒 ,

①赖 惠敏 :
《明代赋役制度 史研 究的回顾 》,
载国立台湾大学历 史学编 :
《民 国以来国史研 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
(下
册)
,台北:
台大 出版组 ,
1992年版 ,
第 14
87—1
498页 ;
陈春声、刘志伟 :
《贡赋 、
市场与物质生活 :
试论 十八世 纪 美洲 白银 输入与 中
国社会 变迁之 关系》,
《清华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201
0年第 5期。
② 高寿仙 :
《明代农业经济与农 村社会》,
合肥 :
黄 山书社 ,
200
6年版 ,
第277-28
1页。
③ 牛建强:
《地方先 贤祭祀的展 开与明清 国家权 力的基层渗透》,
《史学月刊}2
o13年 第 4期 。
④ 冯天瑜 :
《解构“专制”
》,载氏著 :
《冯天瑜 文集》,
武汉 :
武汉大学 出版社 ,
2009年版 ,
第120页。
⑤ 熊月之 :
《中国近代 民主思想史》,
上海 :
上海社会科 学院 出版社 ,
2002年版 ,
第 1-61页。
⑥ 万明主编 :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 与研 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005年版 ,
第462—5
67页。
⑦ 小野和子 :
《东林党考》,
刘俊 文主编,
栾成显、南炳文译 :
《日本学者研 究 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六卷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93
年版 ,
第266—3
03页 。
⑧ 朱鸿林 :
《王 阳明从祀孔庙的史料 问题 》,
《史学集刊}
200
8年第 6期。

63
历 史教 学问题 2
014年 第 5期

追求 自由、 平 等和人 的解放 , 批判封建禁锢和神学 动员 能力 明显增 强 ;(


4)知识 阶 层要 求 削 弱 君 主集
崇拜 ,反对禁欲主义。2 0世纪 30年代 , 任访秋 陆续 权、
重视 民间舆 论 的政 治 呼声 日益 凸显 。这 都在 一
发 表 了一 系 列 文 章 ,认 为 三袁 、
公 安 派 及 以李 贽 为 定 程 度 上 “对 专 制 统 治 产 生 了 冲击 和挑 战 ,因 而具
代表的 l
6世 纪 明代 文 化 思 潮 已具 有 新 的 启 蒙 性 有 较大 的历 史进 步意 义 。”⑤
质 。① 侯 外庐 通过 对泰 州学 派王 艮 、
罗 汝芳 、
何 心隐 这 种 变化 反 映 到政 治 领域 ,
就 是专 制 政 治 的松
和 李 贽 的系 统介 绍 和述 评 ,
使 这一 启 蒙 群体 的思 想 动乃 至失 控 。由 田澍 、
商传 、
王剑 等 撰 文 的 “中 晚 明
体 系更 加清 晰 。② 的政 治变 动 与社 会 转 型 ”
专 题 笔谈 ,
尝试 “从 中 晚 明
近年来 ,
冯 天瑜 、
谢贵安将 明末清初学人对宗 政 治 变动 与 社会 转 型 的关 系入 手 ,
从 晚 明社 会 转 型
法 专 制 的批 判定 义 为 “新 民本 ”,
认 为“
新 民本 ”所 体 出现 的 问题 ,
倒 推 出 国家 管理 缺 失 与权 力 异 化 的政
现 的近代 性 (
民主性 )
集 中体 现 在它 对 封建 专 制制 度 治原 因 ,
而 晚 明 国家管 理 缺 失与 权 力异 化 又 与 明代
的#
tt,t

I与解 构 。在 内容 上 主要 包 括 三个 方 面 :
一是 从 嘉 靖 到万 历 时 的政 治变 动 密切 相 关 ,
这个变动又
哲 学层 次 ,即 自然 人 性 论 和 自然 权利 论 等 ;
二是政 可 以直 追 到嘉靖 初政 局 与人 事 的变动 。”⑥
治 观念 ,即激 烈 抨 击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
提 出全 面 限制 另 外 一 种 意 见 则 是 强 调 中 国传 统 社 会 自身 发
君 主权 力 ,以重新 确立 君 臣关 系 、
君 民关 系 、官 民关 展 的局 限性 。明代 中晚期 ,
传统 经济 充分 发展 ,
新的
系等 ;
三是作为政治观念外延的军事 、
经 济 和 学术 经 济 因素大 量 涌 现 ,
中 国社会 已经 表露 出 向近 代 转
思想 ,
如 兵 民合 一 论 、工 商 皆本 观念 与经 世 致 用 思 型的征兆。商品经济的活跃和重商 主义的抬头 , 使
想等 。③ 根植 于小 农经 济 的一切 传统 观念 受到 挑 战 。明政 权
3.
民主的 归宿 用 以控 制人 口和 土 地 的 手段 ,
诸如户籍 、 黄册与赋
专 制与 民主这 一话 题 ,
既包 含 皇 权 与相 权 的关 役 制度 渐渐 失灵 。⑦ 然 而 ,
明末 种种 新 异 的社 会 景
系,
也 牵涉 到 对 国家 与社 会 的理解 。 由于受 到 各 种 象 大都 局 限在 少数 城 市 。落 后 生产 方 式 的制 约 ,

因 素 的 影 响 ,学 者们 在 指 出 晚 明 民 主 因子 的 出 现 人资本 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艰难 , 限制 了商品经济能
时,
大 多强 调 晚 明商业 的发 达 、城市 的繁荣 、
社会 的 量 的进一 步发 挥 。商 人和 士大 夫不 能成 长为独 立 的
多 元 等 ,总 是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将 国家 作 为 影 射 对 政 治力 量 ,
再 加上 启 蒙思 潮 在人 文 方 面 的局 限 ,“致
象。正如商传所 指出的那样 , “明史学界对晚明经 使 晚 明社会 虽然 跃动 着 变 革 的曙 光 ,仍 然不 能 迈 出
济、文化 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早就给予了比较肯定 中世 纪 ”。⑧ 赵 轶 峰也 认 为 ,晚 明 的知 识分 子 虽 然
的评 价 ,
但 对 晚 明政 治 一般 多持批 评态 度 。”④ 能 够 批 判 专 制 制 度 ,倡 导 扩 大 民主 ,鼓 励 工 商 业
那么怎样处理这种矛盾现象? 目前学界普遍采 发 展 ,但 却难 以超 越道 德复 古主 义 的伦理 取 向 ,“而
取 国家 与社 会 的视角 来 处理 这 一 问题 。 当然 , 在具 超 越这 种定 势需 要很 长 的时 间 ,
甚 至 一 定 的外 部 条
体论述 中, 一 种 意 见 强 调 经 济 、文 化 与 社 会 生 活 的 件 ”。⑨ 中 国传 统 政治 体 制 中 的诸 种 弊端 极 大地 消
积 极变化 。比如在不 少 地 区出现 了 民间力量 的壮 大 耗 了 明朝 的 国力 ,“使 它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中 的优 势 逐
与 活跃 :(1)地方 精 英在 公 共 事务 中 的作用 不 断 扩 渐 丧失 ”。⑩
大 ;(2)民 间组 织 和 集 团广 泛 兴 起 ;(3)民间舆 论 和 总 之 ,明朝 277年 的历 史 ,既 有 各 种 传 统 发 展

①任访秋 :
《中国新 文学渊源》,
郑 州:
河南人 民出版社 ,
198
6年版 ,
第 6—8
6页。
②侯外庐 :
《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 ),
北京 :
人 民出版社 ,
196
0年版 ,
第 95
8—1
095页。
③冯天瑜、
谢贵安 :
《解构专制 :
明末清初“
新 民本”思想研 究》,
武汉 :
湖北人 民出版社 ,
200
3年版。
④ 商传 :
《不要误读晚 明史》,
《中国社会科 学院报》
2oo
9年 3月 3日,
第 11版。
⑤王天有 、
高寿仙 :
《明史:
一个 多重性格的时代 》,
台北:
三民书局 ,
2008年版 ,
第40
9-41
2页。
⑥ 田澍 、
商传等 :
《中晚明的政治变动与社会转型》(
专题讨论 )
,《学习与探 索}
2011年第 5期 。
⑦毛佩琦 :
《明清 易代 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河北学刊}
200
8年第 1期 。
⑧ 刘志琴 :
《晚明 史论 :
重新认识末世 衰变》,
南昌:
江西高校 出版社 ,
200
4年版 ,
第12、
13页。
⑨赵轶峰 :
《明代的 变迁》,
上海 :
生活 ・
读 书・
新知三联 书店 ,
200
8年版 ,
第 8页。
⑩ 张海英 :
《晚明社会 的历史反思》,
载陈 支平 、
万明主编 :
《明朝在 中国史上的地位》,天津 :
天津 古籍 出版社 ,
2011年版 ,

99— 104页 、
历 史教 学 问题 2014年 第 5期

的极致 ,
又有 社 会 转 型带 来 的各 种 变化 ,
相 互交 错 , 绝 对 主 义 的 国家 。 明初 的里 甲制度 ,
尽 管有 着 黑 格
扑 朔迷 离 。① 这 一多元 化 社会 的形 成本 来应 该是 时 尔式 的 专制 主 义表 象 ,
但 在 实 际执 行 过 程并 非 是 随
代 进 步 的标 志 ,但 在 晚 明 时期 却 因此 出 现 贫 富 不 心所欲 。④
均、
因循守旧 、
社会涣散动荡 、规矩丧失等一系列 问 郑 振 满 进 一 步 提 出 了 “国家 内在 于 社 会 ”的观
题,
“与此相伴而生的 ,
则是 国家主导作用的 日渐丧 点。他指出 ,
明清时期国家与社会 的关系是相互揉
失和对外防御能力 的急剧下降。”
② 合、相互妥协 的 ,
呈现 出我 中有你 、
你 中有 我 的状
态 。国家通过士绅等媒介把 民间的某些象征进行
三、晚 日
月史认 识 的新视 角 “国家化 ”,来 实 现一 体 化 和维 系 国家认 同 的 目的 。
与 此 同时 ,
人 们 可 以在 社 会生 活 的最基 本 层 面 上来
由于 受现 代 化 叙事 和 马 克思 主义 学 说 的影 响 , 想 象 “国家 ”,
膜 拜权 威 ,
以获 得 “正 统性 ”和 “文 化 霸
学 界 对 晚 明 时期 专 制 与 民 主 的认 识 和研 究 方 法 大 权 ”,并 在此 基 础上 建 构基 层 社 会 的权 力 体 系 和社
都 建立 在 国家与 社会 二元 对 立 的基 础 之上 。与此 同 会 秩序 。⑤
时。
在 晚 明史 的研究 中也 出现 了一 些值 得 注 意 的新 2.
新政 治 史
方法 , 即不再过多地关注晚 明社会 的“资本主义萌 传 统 政 治 史 的 研究 对 象 主 要 为 重 大 历史 事 件
芽 ”、“前 近 代 ”、“社 会 转 型 ”等 特 点 ,不 再 过 多 地 强 和人物 ,
呈 现 出叙事 式 、
编年 式与 片断 式 的特征 。法
调 政 治史 、社会史 、 思 想 史 之 间的 界 限 , 而是 提倡 采 国历 史学 家 雅 克 ・
勒 高夫 (
Jac
que
sLeGo
f)于 2O世
用 多学 科 的方 法来 深入 观察 晚 明历史 的复杂 面貌 。 纪 中期 即 提 出 了“新 政 治史 ”这 一 概念 ,
认 为应 充 分
1.
社 会化 国 家 借鉴 社 会 学 和人类 学 的研究 方 法 ,将 社 会 结 构 、

在政治学领域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以来 , 就 会 分析 、
权力 、
仪式 、
象 征 等都 纳 入到 政 治 史 的研 究
不 断 有学 者 对 韦 伯 与福 柯 关 于 国家 的 定 义 产 生 了 视野 之 中 。⑥
怀疑 ,他们 发现 国家与社 会之间其实是密不可分 就 明代 政 治史 的研究 来 说 ,
林 丽 月 以明代 内 阁
的 。乔尔 ・S・米 格代 尔 (Jo
els.
Migda1
)提 出了 “社会中 制度 的研 究 为例 ,指 出学 界 已经 就 内 阁制 的 起 源 、
的 国 家 ”一 说 ,即 国家 与社 会 相 互 构 成 ,
相 互改变。 内容、
功能 、
影 响等方 面进行了较为系统 的研究 , 但
国家本 身 就 是一 个 矛 盾 的存在 ,
作 为观 念 的 国 家似 是若能把其放在皇帝 、 宦 官 、宰相 三个 制 度 的权 力
乎界线明晰 ,
有着统一的意志和行为 ,
但从代 表国 结构 、
相互关系及其运作的网络中讨论 ,
“对提升研
家的具体行为和其与各社会团体 的联系方面来看 , 究 的深度 与 可读 性都 有不 少 帮助 ”。⑦
则 与社会 密 不可 分 ,
可 称 之为社 会 中 的 国家 。③ 美 国政治 学 家拉 斯 韦 尔 (H.DLas
swe
l1)
同 样指
卜正 民认 为 ,国家 是一 个 通 过 综合 命 令 和 适 度 出,
行使权力 的社会关系即为政治 ,
应从 “
谁,何时 ,
抵 制 而不 断 再生 的系 统 。 明代 国家 与 社会 之 间 ,
既 怎样 ,
做成 什 么 ”来 动 态地 把 握政 治 ,
⑧ 人 及 与 人有
有竞争 , 也有 合作 ,
从 而形成 一个有 弹性 的精英 权 关 的活 动应 成为政 治 史研 究 的 中心 内容 。晚 明政 治
力体 系 。国家 通常 采取 强制 性 和说 服性两 种 办法 来 史 的研究 , 目前 还是 集 中在重 要人 物 (皇帝 、
权臣、
确保地方精英维持 当地的社会秩 序 ,
从而避免形成 (下 转 第 49页 )

① 王天有 、高寿仙 :
《明史 :
一个 多重性格的时代 ・自序》,台北 :
三 民书局 ,
200
8年版 ,
第 40
9—41
2页。
② 方志远 :
《“山人”与晚 明政局》,
《中国社会科学}
201
0年 第 1期。

Joe
lS Mi
gdal
,St
ate 抽 Soci
ety:St
udyi
ng How St
atesand Soc
iet
iesTr
ans
For
m and Cons
tit
uteOneAnot
her
,Ca
mbr
idge;
Ne
w Y or
k: Cam br
idge U ni
ver
sit
y Pr
ess
,2001.

④1
、正民著,
陈时龙译 :
《明代 的社会 与国家》,
合肥 :
黄 山书社 ,
2009年版 ,
第27
7、27
8页。
⑤ 黄向春 :
《文化 、
历史与 国家:
郑振 满教授 访谈》,
载张 国刚主编 :
《中国社会 历史评论》第 5卷 ,
北京 :
商务印 书馆 ,
2007年
版,
第 46
8—49
1页。
 ̄>c
quo
 ̄Le Go< “
Ispo
lit
ic
als
ti
llt
heba
ckbo
neofh
ist
ory”
,in Fe
li
x Gi

ber
tand S
tep
hen R.Gr
aub
ard
,ed
s,Hi
st
ori
cal
St
udi
es Today,N e
w Y or
k:W .
W .N o.on, 1972,PP.
327—355.

⑦ 林丽月 :
《从政 治史到社会 史?:
论 四十年 来台湾地 区有关明代政 治制度 的历 史研 究》,
载 国立 台湾大学历史学编 :
《民国以
来 国史研 究的回顾 与展 望研讨会论 文集》(下册 ),
台北 :
台大出版组 ,
199
2年版 ,
第16
63页。

 ̄)Ha
rol
dD La
ss
wel
l,Po
lit
ics
:who ge
tSwha
t,whe
n,how,Ne
w Yo
rk:P.Smi
th,1
950

65
历 史教 学问题 2014年 第 5期

理接近的界 限受历史条件制约 的意义上 ,


承认我们 一

些 老朋 友 和 中青 年 史 学 工 作者 看 了 我谈 史 料 的

切知识 的相对性 。”(


《列 宁选集》第 2卷 ,
人 民出 几 篇 拙 作 以后 ,
觉 得 还 有 一 定 的参 考 价 值 ,
建议我
版社 ,
199
5年版 ,
第97页 )
这个原理也完全适用于 把它们结集 出版 ,
这就是《
史料五讲》
这本小书的由
历史认 识 。 来 。一得之愚 , 敬希读者指正。
总之 ,
我 认 为 史 料 是 研 究 历 史 的基 础 ,
史学工 (齐 世 荣 著 :
《史 料 五 讲 》,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必须 打好 史 料 的基 本 功 。言 必有 据 ,
不放 空炮 。 出版 社 ,
2014年版 )

(上接 第 65页 ) 理解 ,
不应局 限在专制与民主或者国家与社会这种
名将 、
思 想家 )、
政 治事 件 、
政 治 斗争 方 面 ,
缺 失 以人 二元对立 的视角 ,
而是要在综合运用各种史料的前
为 中心 的活 动 ,
很 难说 对 当时复 杂 的 政治 机 制 给予 提下 ,
尽可能地采取多种观察角度和方法 ,
从 而避
了充 分 探讨 。 免 形成 对 晚 明史 相 对脸 谱 化 的认 识 ,
如 此 方 能更 接
当然 ,
我 们 应 乐 观 地看 到一 种 情 况 ,即各 个 领 近 于历 史 的真实 。
域 的历 史 研究 正 呈 现 出融 合 的迹 象 ,
族 群 理 论 也逐
渐 被纳 入 到 政治 史 的视 野 之 中 ,
从 而对 以往 传 统 官 参考书 目:

僚 体制 研 究 形 成有 力 的补 充 ,
这 些 都将 在 未来 很 长 【
11张显清 :
《近三十年 来国外 关于明代社会 变迁 问题 的

段 时 间内成 为 晚明史研 究 再 出发 的动力 和指 向。 研 究状况》,


载 氏著 :
《张显 清文集》,
上海:
上 海辞 书出版 社 ,
3.
区域社 会 史 2005年 版 。

区域社会史尝试从具体 的领域或 空间 出发来 【


2幡 星辉:
《被扭曲与被辱没的历史:
试论明史观的形成
重 新 理 解传 统 中国 ,
其 主要 贡 献在 于 提 出 一种 更 为 与嬗 变》,载 朱诚如 、王天有主编 :
《明清论丛》(
第六辑 ),

多元的观察视角 , 有助于打破传统社会史和政治史 京:
紫禁城 出版社 ,
200
5年版。

之 间 的 隔 阂 。同 时 ,区域 社会 研 究 要 想 避 免成 为 地 【
3】商传 :
《走进晚明》,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1
4年版。
方 史 或 地 区史 ,就 必 须 放 置 于大 的制 度 、大 的历 史 [
4]樊树 志 :
《晚明 史:
1573—1
644
)),
上海:
复旦 大学 出版
转 变 中。近 年 来在 对 明清 时期 江南 、 华南 、 徽州 、西 社,
2003年 版 。

南等地的研究 中, 学界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 [
5】卜正民著 ,
张华译 :
《为权 力祈祷 :
佛教 与晚明 中国士

点 。 比如 在 明 清易 代 的研 究 中 ,
通 过 区 域社 会 史 绅社会 的形成》,
南京 :
江苏人 民 出版社 ,
2005年版 。
的解 释模 式 ,
便 可 以看 到一 个 同样 “以 中 国为 中心 ” f
617
Y明主编 :
《晚明社会 变迁 问题 与研 究》,
北京 :
商务 印
的 向内 和 向外 的走 向。向 内的走 向是指 站在 经历 明 书馆 ,
2005年 版 。

清易代的所有个人 与群体的立场上 ,
来观察这一既 【
7】龚鹏程 :
《晚 明思潮》,
北京 :
商务印 书馆 ,
200
5年版。

复杂 又 变 幻 莫 测 的历 史 关 节 点 ;向外 的走 向 ,
是指 [
8】巫仁 恕 :
《品味 奢华 :
晚明 的消 费社 会 与士 大夫》,台
在 摆 脱 先设 的版 图 空 间局 限 的基 础上 ,
来 追 寻影 响 北:
联 经 出版 公 司 ,
2007年 版 。

到 明 清 易 代 或 明清 易 代 影 响 到 的所 有 地 域 空 间 内 【
9】王天有、高寿仙 :
《明史 :
一个 多重性格的 时代》,
台北:
发生 的一 切 细节及 其关 联 。① 三 民 书局 ,
200
8年 版 。

总之 ,
学 界对 晚 明历史 的研 究 虽然 取 得 了很 大 [
1O]
张显清 、
林金树等著 :
《明代政 治史》,
桂林 :
广西师 范
的 成就 ,
但 仍 面 临着 诸 多 因素 的制 约 。对 晚 明 史 的 大学 出版社 ,
200
3年版。

①赵世瑜 :
《“不清不明”与“无明不清”:
明清 易代 的区域社会 史解释》,
《学术月:
 ̄,
1}
2ol
o年 第 7期 。

4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