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第五章

中国科举制度

主讲人:
顾伟列教授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本节要点】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1 .周代官吏的录用,主要采用世袭制,
国君和宗室贵族按大宗、小宗的规则分封官
职、爵位和食邑,官爵和食邑世代相袭,因
此世袭制又称“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
不少诸侯国为实现霸主之业,打破世袭制,
按照“选贤任能”的原则录用官吏,一是实行
客卿制,二是养士之风盛行,
从而促进了人才的流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2 .汉代以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官吏。“察举”是
指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士推
荐给朝廷,以备录用,又叫“荐举”;“征辟”指朝
廷或三公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皇帝征聘
社会知名人士叫“征”,三公以下高级官吏聘布衣
为自己幕僚属官叫“辟”。

科举考试考场            科举看榜图
察举制弊病
东汉末有这样一首歌谣讽刺察举制说:“举秀
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
第良将怯如鸡。”意思是当时推举出来的秀才不识字,
察选出来的孝廉对父亲不孝顺,被称为“清白”的人像
泥一样污浊,而出身高门的“良将”却比鸡还胆小。
    弊病制存在很多弊病。例如,东汉顺帝六年,河
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
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
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随
着门阀地主势力的发展,察举制也变得
完全不重才学德行 , 只重家族门第,必然
被历史淘汰。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3 .魏晋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
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
建议,建立“九品官人法”,朝廷选择“贤有
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中正”官,考察各地
士人,按其品德才识的高下,分别评定为上
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 9 等,每 10 万人推举
1 人,作为吏部录用的依据。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1 .隋炀帝大业二年 (606) 设进士科,实行以试
策(时务策)取士,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端。

2 .唐代科举考试进入鼎盛期,唐代科举分常科和
制科两种。诸科目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士人注
目。明经科主要考对经义的记诵。进士科考时务策
五道,帖一大经,唐玄宗时将诗赋列入考试内容。
进士及第经过吏部选试,合格后授予官职。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3 .宋沿唐制,对科举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改革。

《科举考试图》            宋人殿试图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4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为院试、乡试、会
试和殿试,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并评
定甲第,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

生科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本节关键词】
• 科举 世袭制 选贤任能
• 察举制 征辟制
• 九品中正制 明经科 进士科
• 秀才 举人 进士
•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 八股文
• 文官制度 教育
• 儒家经学 诗文创作 行卷
• 策论 负面影响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本节思考题】
1 .何谓“察举”制 ? 它对隋唐科举制的形成
与确立有何影响 ?
2 .何谓“九品中正制” ?
3 .为什么说科举考试在唐代进入了鼎盛
期?
4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是怎样的 ?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本节参考文献】
1 .许倬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
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第二、六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2 .陈茂同著:《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本节要点】
一、科举制度与知识阶层的流动
  1 .科举考试向社会全面开放,作为制度
本身具有一定的公正性。文人士子不论出
身、地位及家产,都可自由报名考试,无
须官员举荐,录取与否的唯一依据是考试
成绩。不重门第,只重才学,
  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世
  族垄断选举的特权。
一、科举制度与知识阶层的流动
  2 .考试制度造就了竞争机制,寒门士子
苦读修身,以真才实学科举入仕。
 







一、科举制度与知识阶层的流动
  3 .科举制度推动了知识阶层自下而上的
社会流动,这种流动在人事上保证了文官
体系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图刺



二、科举制度与教育发展
  1 .科举考试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大大调动
了各阶层读书做官的积极性,通过学习提高自
己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民智的开发。

  2 .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发展。学校教育是应
考的主要渠道之一,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密切联
系,刺激了官学与私学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普
  及化和平民化。
三、科举制度与儒家经学
  1 .唐代《五经正义》作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
试所遵依的范本,不仅有利于考试内容和评阅标
准的统一,而且通过科举考试的价值导向,使教
育服务于政治,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
面。北宋以后《四书》地位上升,《四书》与
《五经》为官定教科书。科举考试与儒家经学结
合,一方面儒家文化凭借科举制度的力量绵延传
承,另一方面科举的制度优势令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在儒家学说的框架内,
  难以求得更新与发展。
四、科举制度与诗文创作
  1 .唐诗的繁荣与科举制度有着某种因果联系:
– 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扩大了诗歌创作队伍,促进
了诗歌技巧的讲求;
– 行卷之风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有助于文学新
人被社会所接受。

唐 首唐
诗 诗
三 一


唐人诗意图 1
四、科举制度与诗文创作
2 .宋代科举由唐代的重诗赋转向重经义及策论,
排斥纯粹的训诂章句之学,偏重于义理的阐发,
对于文风的新变具有积极影响。

选宋 首宋
词 词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本节关键词】
• 文官制度
• 教育 儒家经学
• 诗文创作
• 行卷 策论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本节思考题】
1. 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和维系
起了哪些作用 ?
2. 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有何影响 ?
3. 举例说明唐代科举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4. 以北宋散文家的策论为例,
说明科举考试对于文风变革
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本节参考文献】
1 .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陕
西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
2 .马振铎等著《儒家文明》(中编第
九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
【本节要点】
一、思想的同化和僵化
1 .科举考试的内容限于经学、文学、史学
等学科,而与国计民生及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密
切关联的科技文化则遭排拒;文官候补队伍数
量庞大,他们娴于治经,能熟练地写诗作赋,
但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思维空间也较狭窄;另
一方面却难以形成一支崇尚学术自由
和思想自由的独立的科技人员队伍。
一、思想的同化和僵化

2 .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日趋僵化,八股
文命题取自《四书》、《五经》,考生必
须“代圣贤立言”,严重束缚了应试者的思
想。
二、主体意识的丧失
1 .由道、德、功、名、利、禄交织在一起的科举
求仕之路,是君主政治为文人士子设计的实现人生
价值的途径。科举求仕者或注重功业,或贪图利禄,
目的有别,而实现目标的路径则相同,他们大都有
着企盼知遇的心态,极易养成依附于王权政治的人
格。

2 .明清科举考试对知识分子的创
造性思维束缚更严。许多应试者
成为善于考试却不能独立思考的
驯服工具。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
【本节关键词】
• 八股文
• 思想同化 思想自由 思维空间
• 主体意识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
【本节思考题】
• 简述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
• 中国科技的近代落伍与科举制度本身存在
的缺陷有何关系?

【本节参考文献】
1 .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三联书店, 1998 。
谢 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