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必修第二冊」甲部單元五,頁 96-97

第1題
資料一:

石守信、王審琦等皆稱有病,請求解除軍權。宋太祖答允他們的請求,授以閑散無實務的
官銜,並以豐厚的賞賜安撫,又與他們結成姻親。於是太祖把禁軍交給位輕易制的將領掌
管。
──改寫自司馬光《涑水紀聞》

資料二:

「明祖(明太祖)惡宰相弄權,謂可以篡奪王室之統緒,故深忌之。既不能不用士人。……
遂不惜時時用一種嚴刑酷罰,期使士人震懾於王室積威之下,使其只能為吾用而不足為吾
患。」
──錢穆《國史大綱》

(a) (i) 宋太祖與明太祖二人所擔心的問題有何異同?試加以說明。(5 分)

(ii) 承上題,針對有關問題,兩位君主分別採取了哪些解決方法?試參考資料一及二,並
援引史實,加以解釋。(10 分)

(b) 有人認為明代君主用以解決問題的措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宋代的為大。試援引史實加以
析論。(10 分)

35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評分參考
(a) (i) 宋太祖與明太祖二人所擔心的問題有何異同?試加以說明。(5 分)

答案要點

‧相同之處:二人都擔心權臣的威脅。
‧相異之處:宋太祖擔心將士擁立事件重演;明太祖擔心宰相弄權。

(ii) 承上題,針對有關問題,兩位君主分別採取了哪些解決方法?試參考資料一及二,並
援引史實,加以解釋。(10 分)

答案要點

‧宋太祖以「杯酒釋兵權」的溫和手段,解除禁軍宿將的兵權。
‧明太祖廢除相制,並採取一系列措施提升皇權。

評分準則

內容 / 概念 能力表現 得分
‧學生能充分理解宋代中央集權與明代君主集 ‧能扣緊題旨; 9-10
權的史實,並能援引有關資料及詳盡史實, ‧答案完備,內容豐贍,能有效運用正確及相
從不同角度析論宋太祖和明太祖解決有關問 關的資料;
題的措施,立論充實有度,令人信服。 ‧表達清晰而具說服力,立論前後一致,顯示
學生具批判及分析能力。
‧學生能正確認識宋代中央集權與明代君主集 ‧能掌握題旨; 7-8
權的史實,並引用資料及相關史實,嘗試多 ‧內容切題及大致均衡,答案並無夾雜錯誤材
角度析論宋太祖和明太祖解決有關問題的措 料及 / 或重要遺漏;
施,惜部分論據欠完備,內容稍欠豐贍。 ‧表達清晰,條理分明,對相關的問題能加以
分析及 / 或提出有理據的議論。
‧學生對宋代中央集權與明代君主集權的史實 ‧對題旨了解一般; 4-6
有基本的認識,但析論宋太祖和明太祖解決 ‧內容基本切題及正確,但稍欠均衡;
有關問題的措施時,未能從多角度析論;只 ‧表達一般,顯示學生嘗試對試題加以議論及 /
能援引資料或史實作簡單說明,部分論據矛 或分析,但論點或前後不一致,或過分着重
盾。 史實鋪陳。
‧學生對宋代中央集權與明代君主集權的史實只 ‧對題旨了解不足; 2-3
有粗疏的認識,未能援引資料或史實析論宋太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 / 或與題目不相關的資
祖和明太祖解決有關問題的措施,欠多角度析 料;
論,答案蕪雜,論據矛盾。 ‧表達能力薄弱,論點嚴重矛盾。
‧學生對宋代中央集權與明代君主集權的史實 ‧完全誤解題旨; 0-1

36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毫無認識,完全沒有援引史實析論宋太祖和 ‧內容貧乏及 / 或不切題;


明太祖解決有關問題的措施,甚至離題。 ‧組織混亂,表現遠離水準。

37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b) 有人認為明代君主用以解決問題的措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宋代的為大。試援引史實加以
析論。(10 分)

答案要點

‧明代廢除相制,君主輔弼無人,使宦官有機會干預政事,釀成宦禍。
‧明太祖重行分封,不但未能達到拱&中央的目的,更導致宗室相殘,成為明朝皇室的禍害。
‧明代君主為提高君權君威,種種刻薄寡恩的措施,摧殘士風,導致政風因循。
‧宋代中央集權政策雖然對導致北宋中後期的貧弱政局產生,但其負面影響較明代君主集權措施為
小。

評分準則

內容 / 概念 能力表現 得分
‧學生能充分理解宋代中央集權與明代君主集 ‧能扣緊題旨; 9-10
權的史實,並能援引有關資料及詳盡史實, ‧答案完備,內容豐贍,能有效運用正確及相
從不同角度析論明代集權措施的負面影響大 關的資料;
於宋代的原因,立論充實有度,令人信服。 ‧表達清晰而具說服力,立論前後一致,顯示
學生具批判及分析能力。
‧學生能正確認識宋代中央集權與明代君主集 ‧能掌握題旨; 7-8
權的史實,並引用資料及相關史實,嘗試多 ‧內容切題及大致均衡,答案並無夾雜錯誤材
角度析論明代集權措施的負面影響大於宋代 料及 / 或重要遺漏;
的原因,惜部分論據欠完備,內容稍欠豐贍。 ‧表達清晰,條理分明,對相關的問題能加以
分析及 / 或提出有理據的議論。
‧學生對宋代中央集權與明代君主集權的史實 ‧對題旨了解一般; 4-6
有基本的認識,但析論明代集權措施的負面 ‧內容基本切題及正確,但稍欠均衡;
影響大於宋代的原因時,未能從多角度析 ‧表達一般,顯示學生嘗試對試題加以議論及 /
論;只能援引資料或史實作簡單說明,部分 或分析,但論點或前後不一致,或過分着重
論據矛盾。 史實鋪陳。
‧學生對宋代中央集權與明代君主集權的史實只 ‧對題旨了解不足; 2-3
有粗疏的認識,未能援引資料或史實析論明代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 / 或與題目不相關的資
集權措施的負面影響大於宋代的原因,欠多角 料;
度析論,答案蕪雜,論據矛盾。 ‧表達能力薄弱,論點嚴重矛盾。
‧學生對宋代中央集權與明代君主集權的史實 ‧完全誤解題旨; 0-1
毫無認識,完全沒有援引史實析論明代集權 ‧內容貧乏及 / 或不切題;
措施的負面影響大於宋代的原因,甚至離題。 ‧組織混亂,表現遠離水準。

38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答題示例
(a) (i) 宋太祖與明太祖二人所擔心的問題有何異同?試加以說明。 (5 分)

‧相同之處:根據資料一及二,宋太祖和明太祖作為開國君主,都擔 相同之處:二人都
心臣下權重勢大會威脅自己的皇位。 擔心權臣的威脅。
‧相異之處:宋太祖原為後周將領,因「陳橋兵變」而被將士擁立為皇 相異之處:宋太祖
帝,故此他擔心類似的事件重演。資料二亦顯示明太祖對臣下,尤 擔心將士擁立事件
其是歷史上經常出現的宰相弄權,心存戒懼。明太祖雖然不得不任 重演;明太祖擔心
用士人,但對他們着力防範。 宰相弄權。

(ii) 承上題,針對有關問題,兩位君主分別採取了哪些解決方法?試參考
(10 分)
資料一及二,並援引史實,加以解釋。

(1) 引言:

‧宋太祖和明太祖為免臣下謀反,都制訂了相應的措施來限制臣下的 回應問題,引入下
權力。現說明如下: 文。

(2) 正文:

‧宋太祖收回禁軍將領的兵權。根據資料一,宋太祖着意收回禁軍宿
將的兵權,降低禁軍統帥的地位。據說,他以「杯酒釋兵權」的溫和
宋太祖以溫和手段
手段,解除了名位甚高、擁立有功的禁軍將領如石守信、王審琦等人
收回禁軍將領的兵
的兵權,而以節度使的虛銜及豐厚的賞賜安撫他們。他們原來的職
權。
務或遭撤銷,或由資望較淺的將領出任,藉此加強皇帝對禁軍的控
制。
‧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想制度。根據資料二,明太祖憎惡宰相弄
權,因此他以「叛逆罪」處死左丞相胡惟庸,乘機廢除中書省和丞想
制度,將原屬相權的行政事務分予直接向皇帝負責的吏、戶、禮、
明太祖廢除相制,
兵、刑、工六部,直接加強君權,避免宰相專權之情況。為了提高皇
提高皇權。
權及震懾文臣,明太祖規定大臣奏對,必須下跪;大臣如有逆旨,
當場處以廷杖,藉此凌辱臣下,摧殘士氣。明太祖又設置錦衣衛,
刺探臣民私隱,懲辦對皇帝不忠的人。

(3) 結語:

‧由此可見,無論是宋太祖實行收兵權以裁仰武臣,還是明太祖着力 總結全文,重申立
防範宰相及士人。都是為了鞏固其「家天下」的江山。 論。

39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40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b) 有人認為明代君主用以解決問題的措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宋代的為大。試
(10 分)
援引史實加以析論。

(1) 引言:

‧明代君主為了解決權臣威脅朱明江山的問題,推行一系列君主集權
措施。雖然有關措施收到鞏固統治的效果,但皇權集中卻也為朝廷 回應問題,引入下
帶來不少隱憂,而明代君主集權措施的負面影響比宋代的中央集權 文。
政策更大。現析論如下:

(2) 正文:

‧明代廢除相制,釀成宦禍。明太祖廢相後,權力集於皇帝一身。以太
祖、成祖的勤政精明,尚能應付得來;但明朝中後期的君主大多昏
導致宦官專權。
庸,或年幼繼位,政務逐漸交給宦官代理,致使宦官有干預政事的
機會,從而得以弄權,造成嚴重的宦禍。
‧明太祖重行分封以拱衞中央,卻導致宗室相殘。明太祖分封子孫於
全國軍事要地,邊境藩王擁有龐大的軍力,逐漸對中央產生離心
力,形成中央與地方對峙的局面。明太祖死後,明惠帝致力削藩, 導致宗室相殘。
激發起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成為宗室相殘的先例。可見分封
宗室已盡失拱衞中央的原意,反而成為明朝皇室的禍害。
‧明代君主摧殘士風,導致政風因循。明太祖為提高君權君威,大殺
功臣以排除阻力;又對朝臣百般凌辱,動輒施以廷杖,並規定臣下
導致政風因循。
必須跪對,士風受到摧殘;更設錦衣衞以刺探私穩,種種刻薄寡恩
的措施,造成恐怖氣氛,朝臣多因循苟且,不思進取。
‧宋代中央集權政策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宋初君主削弱地方權力、加
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雖然對北宋中後期的貧弱政局產生不良的影
宋代中央集權政策
響,但對宋初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宋代的中央集權
的負面影響較小。
以「強榦弱枝」和「重文輕武」為主,政務不因皇帝一人的昏庸而遭
受宦官干政或宗室篡位的影響。

(3) 結語:

‧宋初中央集權所帶來的影響,是削弱了宋室的國勢,但卻未如明代
總結全文,重申立
般發展至政治腐敗的情況,足見明代的君主集權政策所帶來的負面
論。
影響較宋代為大。

41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42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第2題

資料一:

「所謂宋代的中央集權,是軍權集中,財權集中,而地方則日趨貧弱。」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資料二:

「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中書省)為表裏。國初,有征伐之
役,分任軍民之事,皆稱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
──宋濂《元史‧百官志》

(a) 試根據資料一,析論宋代的中央集權政策。(15 分)

(b) 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與元代的行省制度均有利於集權中央。試參考資料一及二,並就
你所知,比較兩者有何異同。(10 分)

評分參考
(a) 試根據資料一,析論宋代的中央集權政策。(15 分)

答案要點

‧唐末五代以來,「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宋初乃實行中央集權政策。
‧宋代實行收禁軍兵權,以文人知軍事,並精選禁軍及行「更戍法」,以防止武人擁兵跋扈。
‧宋廷實行集中財權,規定地方賦稅上繳中央,並設轉運使監控。

43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評分準則

內容 / 概念 能力表現 得分
‧學生能充分理解宋代中央集權制的史實,並能援 ‧能扣緊題旨; 13-15
引有關資料及詳盡史實,從不同角度析論宋代的 ‧答案完備,內容豐贍,能有效運用正確及相
中央集權政策,立論充實有度,令人信服。 關的資料;
‧表達清晰而具說服力,立論前後一致,顯示
學生具批判及分析能力。
‧學生能正確認識宋代中央集權制的史實,並引用 ‧能掌握題旨; 10-12
資料及相關史實,嘗試多角度析論宋代的中央集 ‧內容切題及大致均衡,答案並無夾雜錯誤材
權政策,惜部分論據欠完備,內容稍欠豐贍。 料及 / 或重要遺漏;
‧表達清晰,條理分明,對相關的問題能加以
分析及 / 或提出有理據的議論。
‧學生對宋代中央集權制的史實有基本的認識,但 ‧對題旨了解一般; 6-9
析論宋代的中央集權政策時,未能從多角度析 ‧內容基本切題及正確,但稍欠均衡;
論;只能援引資料或史實作簡單說明,部分論據 ‧表達一般,顯示學生嘗試對試題加以議論及 /
矛盾。 或分析,但論點或前後不一致,或過分着重
史實鋪陳。
‧學生對宋代中央集權制的史實只有粗疏的理解, ‧對題旨了解不足; 3-5
未能援引資料或史實析論宋代的中央集權政策,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 / 或與題目不相關的資
欠多角度析論,答案蕪雜,論據矛盾。 料;
‧表達能力薄弱,論點嚴重矛盾。
‧學生對宋代中央集權制的史實毫無認識,完全沒 ‧完全誤解題旨; 0-2
有援引史實析論宋代的中央集權政策,甚至離 ‧內容貧乏及 / 或不切題;
題。 ‧組織混亂,表現遠離水準。

(b) 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與元代的行省制度均有利於集權中央。試參考資料一及二,並就你所
知,比較兩者有何異同。(10 分)

答案要點

相同之處:
‧宋廷差遣中央文官到地方暫時兼任地方長官和副長官之職,元代行省長官是外駐的中央丞相,二
者均體現了央對地方的控制。
相異之處:
‧宋代把地方的軍、政、財權收歸中央,地方權力較弱,元代行省總貪一省的軍、政、財等大權,權力
相對較大。
‧宋、元兩代的地方監察制度不同,宋以路為監察區,元代則以道為監察區,由中央御史台和行御史
台分領 22 道。

44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45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評分準則

內容 / 概念 能力表現 得分
‧學生能充分理解宋元中央集權的史實,並能 ‧能扣緊題旨; 9-10
利用所提供的資料,準確地援引史實,比較 ‧答案完備,內容豐贍,能有效運用正確及相
兩者的異同。內容豐贍,條理分明。 關的資料;
‧表達清晰而具說服力,立論前後一致,顯示
學生具批判及分析能力。
‧學生能正確認識宋元中央集權的史實,能利 ‧能掌握題旨; 7-8
用所提供的資料,援引史實,比較 兩者的異 ‧內容切題及大致均衡,答案並無夾雜錯誤材
同。表達清晰,所引史實無重大缺漏。 料及 / 或重要遺漏;
‧表達清晰,條理分明,對相關的問題能加以
分析及 / 或提出有理據的議論。
‧學生對宋元中央集權的史實有基本認識,尚 ‧對題旨了解一般; 4-6
能利用所提供的資料,援引史實,比較 兩者 ‧內容基本切題及正確,但稍欠均衡;
的異同。內容略欠均衡,但整體而言,尚能切 ‧表達一般,顯示學生嘗試對試題加以議論及 /
題,表達尚可,內容無重大錯誤。 或分析,但論點或前後不一致,或過分着重
史實鋪陳。
‧學生對宋元中央集權的史實只有粗疏的認識, ‧對題旨了解不足; 2-3
未能利用所提供的資料,亦未能援引史實,比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 / 或與題目不相關的資
較兩者的異同。作答內容失衡,或偏離題旨, 料;
內容空洞,錯漏亦多。 ‧表達能力薄弱,論點嚴重矛盾。
‧學生對宋元中央集權的史實毫無認識,未能 ‧完全誤解題旨; 0-1
利用所提供的資料,完全沒有援引史實作分 ‧內容貧乏及 / 或不切題;
析比較,錯漏甚多,甚至離題。 ‧組織混亂,表現遠離水準。

答題示例
(a) 試根據資料一,析論宋代的中央集權政策。 (15 分)

(1) 引言:

‧根據資料一,史學家錢穆認為,宋代的中央集權是「軍權集中」和 回應問題,引入下
「財權集中」,而地方則因而日趨貧弱。現析論如下: 文。

(2) 正文:

‧宋代實行中央集權以防止藩鎮割據、武人篡奪的事件再現。唐末五代 實行中央集權的原

46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以來,地方藩鎮權重,武人擁兵跋扈,君弱臣強,篡奪頻生,宋太
祖亦因「陳橋兵變」而建立宋朝。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及宋太宗為有
因:防止藩鎮割
鑑於此,為防止這種局面再次出現,實行中央集權,採取「強榦弱
據、武人篡奪。
枝」政策,以加強中央權勢,削弱地方事權。其中收兵權和收財權
都是重要的集權措施。

47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宋代中央集權政策的關鍵措施是收兵權,藉以防止武人擁兵跋扈。
宋太祖為了提升皇權,加強對軍國大政的控制,在推行中央集權
時,其首要一着就是裁抑武人,故要集中軍權。宋太祖以「杯酒釋兵
權」之法,收回禁軍將領的兵權;降低禁軍統帥的地位,以「三帥」
統領禁軍,以分散他們的權力;又削弱禁軍統帥的職權,「三帥」只
集中軍權以防武人
負責管理和訓練而無徵發之權。中央禁軍從各州選拔精壯的士兵,
擁兵跋扈。
加以編練;老弱的士兵則編入廂軍,留駐本州。從而,中央兵力居
於絕對優勢。宋廷又以文人掌軍事,以防軍人擁兵。此外,又實行
「更戍法」,禁軍三年一遷,輪流守衞邊境,統兵將帥亦經常調換;
戰事發生時,則由皇帝臨時任命將帥帶兵作戰,戰後兵將分離,有
效防止鎮將擁兵跋扈。
‧宋廷收財權以防地方坐大。宋太祖規定各州的所有賦稅收入,除留
下地方的必要開支外,其餘必須解送京師,不得多留,令地方長官
不能支配財賦。各路設置轉運使,掌管財賦,確保各州足額上供朝 收財權以防地方坐
廷。宋太祖又派京官監收商稅及專賣稅項,防止地方長官操控。宋太 大。
宗時,朝廷頒佈了內外臣僚不得從事商業活動的詔令,使地方長官
不能因經商獲利而致富坐大。

(3) 結語:

‧如上所述,宋廷為了防止武人跋扈、地方坐方,實行收兵權和收財
總結全文,重申立
權,結果取得顯著效果,扭轉了唐末五代「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
論。
局面;但亦如資料一所言,帶來地方日趨貧弱的弊端。

(b) 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與元代的行省制度均有利於集權中央。試參考資料一及
(10 分)
二,並就你所知,比較兩者有何異同。

(1) 引言:

‧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與元代的行省制度均有於集權中央。以下就這 回應問題,引入下
兩種制度的異同加以比較說明: 文。

(2) 正文:

相同之處:

‧宋、元兩代的地方長官均為中央派出的官員。宋廷差遣中央文官到地 相同之處:地方長

48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方暫時兼任地方長官和副長官之職,這個方法是以中央的勢力進入
地方;而根據資料二,在元代的行省制度下,行省為中央的中書省 官均為中央派出的
派出機構,二者互為表裏。行省長官是外駐的中央丞相,而行省實 官員。
為中央丞相府的活動分張所,跟宋代一樣,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相異之處:

‧元代行省權力較宋代地方行政機構為大。宋初鑒於唐末五代藩鎮權
重的教訓,乃收緊對地方的控制,要地方的軍、政、財權收歸中央。
例如,地方上的鎮守軍為老弱的廂兵;最高級地方行政區劃之路,
不同處之一:元代
不置單一的集權長官,而是設立四監司分掌眾務,不相統屬,互相
行省權力較大。
牽制;又以轉運使掌管地方財賦,收地方財權。而元代的行省總貪
一省的軍事、政治、財政等大權,與宋代地方行政機構相比,元代
行省權力相當大。
‧宋、元兩代的地方監察制度不同。宋代以路為監察區,以監司為地
方監察機關。監司包括漕、帥、憲、倉等四大系統,除了分管軍事、財
不同處之二:兩代
政、司法和民政等事務,同時也掌地方監察事務。各監司互不屬,直
地方監察制度不
接向中央負責,從而,中央能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元朝則在全國分
同。
設二十二道監察區,由中央御史台派出肅政廉訪使為各道長官。在
道的上面還建有行御史台,每個行台分管若干道。

(3) 結語:

‧無論是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還是元代的行省制,均體現了中央集 總結全文,重申立
權的原則。 論。

49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第3題

資料一:

清朝到乾隆時期,少數民族政策仍然「因俗習為治」、「因其俗以治之」、「順其俗而撫治
之」。
──改寫自崔明德《中國民族思想的概念及發展脈絡》

(a) 試援引史實,解釋清代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是怎樣「因俗習為治」的。(15 分)

(b) 清代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政策長遠而言對國家是否有利?試援引史實加以論證。(10 分)

評分參考
(a) 試援引史實,解釋清代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是怎樣「因俗習為治」的。(15 分)

答案要點

‧清廷制定「因俗習為治」的策略管治邊疆各族,以加強他們的向心。
‧清廷因應蒙古族的習性,推行愚民政策和盟旗制度。
‧清朝把回部舊有的伯克制加以整治,賦予回部一定的自治權。
‧清朝尊崇黃教,藉此籠絡和安撫藏民,以加強統治。

評分準則

內容 / 概念 能力表現 得分
‧學生能充分理解清初民族政策的史實,並能利用 ‧能扣緊題旨; 13-15
所提供的資料,準確地援引史實,析述清代對少 ‧答案完備,內容豐贍,能有效運用正確及相
數民族的政策是怎樣「因俗習為治」。內容豐贍, 關的資料;
條理分明。 ‧表達清晰而具說服力,立論前後一致,顯示
學生具批判及分析能力。
‧學生能正確認識清初民族政策的史實,能利用所 ‧能掌握題旨; 10-12
提供的資料,援引史實,析述清代對少數民族的 ‧內容切題及大致均衡,答案並無夾雜錯誤材
政策是怎樣「因俗習為治」。表達清晰,所引史實 料及 / 或重要遺漏;
無重大缺漏。 ‧表達清晰,條理分明,對相關的問題能加以
分析及 / 或提出有理據的議論。
‧學生對清初民族政策的史實有基本認識,尚能利 ‧對題旨了解一般; 6-9

50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用所提供的資料,援引史實,析述清代對少數民 ‧內容基本切題及正確,但稍欠均衡;
族的政策是怎樣「因俗習為治」。內容略欠均衡, ‧表達一般,顯示學生嘗試對試題加以議論及 /
但整體而言,尚能切題,表達尚可,內容無重大 或分析,但論點或前後不一致,或過分着重
錯誤。 史實鋪陳。
‧學生對清初民族政策的史實只有粗疏的認識,未 ‧對題旨了解不足; 3-5
能利用所提供的資料,亦未能援引史實,析述清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 / 或與題目不相關的資
代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是怎樣「因俗習為治」。作答 料;
內容失衡,或偏離題旨,內容空洞,錯漏亦多。 ‧表達能力薄弱,論點嚴重矛盾。
‧學生對清初民族政策的史實毫無認識,未能利用 ‧完全誤解題旨; 0-2
所提供的資料,完全沒有援引史實作分析比較, ‧內容貧乏及 / 或不切題;
錯漏甚多,甚至離題。 ‧組織混亂,表現遠離水準。

(b) 清代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政策長遠而言對國家是否有利?試援引史實加以論證。(10 分)

答案要點

認為「清代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政策長遠而言對國家有利的」,可循以下思路作答:
‧清朝的邊疆民族政策,無疑有其消極影響,如導致民族隔閡,不利民族融和。
‧清廷對邊疆民族建立直接管治,確立中國的版圖。
‧清廷奉行「因俗習為治」的原則,管治邊疆各族,有利於壯大中華民族。

認為「清代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政策長遠而言對國家不利的」的,可循以下思路作答:
‧清朝的邊疆民族政策,短期而言,無疑有其積極影響,可收加強中央控制之效。
‧清廷曾對部分邊疆民族進行嚴厲鎮壓,激起反清活動。
‧清廷的民族分化及隔離政策不利民族團結。

評分準則

內容 / 概念 能力表現 得分
‧學生能充分理解宋元中央集權的史實,並能 ‧能扣緊題旨; 9-10
利用所提供的資料,準確地援引史實,比較 ‧答案完備,內容豐贍,能有效運用正確及相
兩者的異同。內容豐贍,條理分明。 關的資料;
‧表達清晰而具說服力,立論前後一致,顯示
學生具批判及分析能力。
‧學生能正確認識宋元中央集權的史實,能利 ‧能掌握題旨; 7-8
用所提供的資料,援引史實,比較 兩者的異 ‧內容切題及大致均衡,答案並無夾雜錯誤材
同。表達清晰,所引史實無重大缺漏。 料及 / 或重要遺漏;
‧表達清晰,條理分明,對相關的問題能加以
分析及 / 或提出有理據的議論。
‧學生對宋元中央集權的史實有基本認識,尚 ‧對題旨了解一般; 4-6

51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能利用所提供的資料,援引史實,比較 兩者 ‧內容基本切題及正確,但稍欠均衡;
的異同。內容略欠均衡,但整體而言,尚能切 ‧表達一般,顯示學生嘗試對試題加以議論及 /
題,表達尚可,內容無重大錯誤。 或分析,但論點或前後不一致,或過分着重
史實鋪陳。
‧學生對宋元中央集權的史實只有粗疏的認識, ‧對題旨了解不足; 2-3
未能利用所提供的資料,亦未能援引史實,比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 / 或與題目不相關的資
較兩者的異同。作答內容失衡,或偏離題旨, 料;
內容空洞,錯漏亦多。 ‧表達能力薄弱,論點嚴重矛盾。
‧學生對宋元中央集權的史實毫無認識,未能 ‧完全誤解題旨; 0-1
利用所提供的資料,完全沒有援引史實作分 ‧內容貧乏及 / 或不切題;
析比較,錯漏甚多,甚至離題。 ‧組織混亂,表現遠離水準。

答題示例
(a) 試援引史實,解釋清代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是怎樣「因俗習為治」的。 (15 分)

(1) 引言:

‧清朝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要控制蒙古、回部、西藏等多個地區的不同
回應問題,引入下
民族,實非易事。為此,清廷制定了「因俗習為治」的策略進行管
文。
治。現析述如下:

(2) 正文:

‧清廷制定「因俗習為治」的策略管治邊疆各族,以加強他們的向心。
清朝統一全國後,十分重視中央和地方的關係,為了穩定邊疆,團
結各民族,以維繫自已的統治於不墜,清廷制定「因俗習為治」的策 制定「因俗習為治」
略,因俗制宜,照顧不同民族特點,尊重文化多樣性,因俗制宜, 的策略,以加強邊
強調保持邊疆各族原有的習俗、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其地方行政 疆各族的向心。
由本民族的人士負責。清廷對邊疆各族實行因俗制宜的政策,就是
加強向心的措施,使他們傾向中央,並使他們安心。
‧清廷對蒙古的統治政策:因應蒙古人尚武不尚文的習性,清廷加以
利用,實行愚民政策,一方面不許蒙古人接觸漢人和閱讀漢文書
對蒙古的統治政
籍,使其無法增長知識,無從反抗;另一方面組成蒙古八旗,利用
策:愚民政策、盟
蒙古人的驍勇善戰來加強軍力,捍衞國土。同時,又在蒙古地區推
旗制度。
行盟旗制度,籠絡蒙古族上層人士,讓他們當盟長和札薩克(旗
長),管治當地,從而有力地將蒙古族控制在清政府的管轄下。

52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清廷對回部的統治政策:伯克制原是回部地區舊有的制度,在這種
制度下,大小貴族就是等級不同的伯克(官員),且均為世襲。清
對回部的統治政
朝統一新疆後,准許回部各族實行一定程度的自治,遵循「因俗制
策:行伯克制。
宜」的原則,仍在回部實行伯克制,設伯克管理當地的回城民政事
務,但廢除世襲,將其納入地方官制序列,由朝廷任命和調遷。
‧清廷對西藏的統治政策:藏族人民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即喇嘛教,
對西藏的統治政
長期奉行政教合一的制度。針對這種制度,清廷尊崇黃教,對其宗
策:以宗教來籠絡
教領袖達賴和班禪禮待有加,以宗教來籠絡和安撫藏族人民,藉以
和安撫藏民。
加強管治。

(3) 結語:

‧由此可知,清廷對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政策, 總結全文,重申立
均能因應各族的不同特性進行管治,貫徹了「因俗習為治」的原則。 論。

53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b) 清代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政策長遠而言對國家是否有利?試 援引史實加以論 (10 分)


證。

認為清代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政策長遠而言對國家有利的可答:

(1) 引言:

‧清廷對邊疆各民族的統治措施,或高壓,或懷柔,或利用,或分
回應題旨,引入下
化,得失互見。但我認為有關統治政策長遠而言對國家是有利的。現
文。
析論如下:

(2) 正文:

‧清朝的邊疆民族政策,無疑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清廷的民族分化及
隔離政策,有礙邊地民族內部的團結,而且使漢族與邊地少數民族 消極影響:導致民
之間產生隔閡,不利於民族的團結與融和。此外,清軍對部分少數 族隔閡,不利民族
民族進行嚴厲鎮壓,亦使這些少數民族形成對清朝的仇恨,清中葉 融和。
以還,邊疆叛亂四起,尤以西北回亂及西南苗亂為烈。
‧清廷對邊疆民族的統治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因而確立中國的版圖。
滿族入主中國後,經歷康、雍、乾三朝的開拓疆土,將蒙古、回部、西
對國家有利的原因
藏等地直隸於朝廷,並逐步建立直接治理的制度,進行有效的管
之一:確立中國版
治。清廷擅長處理邊境各族的關係,能因應各族的歷史和文化傳
圖。
統,靈活運用各種治術,使這些地區與中央政府的關係日趨密切,
有利建立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確立中國的版圖。
‧清廷奉行「因俗習為治」的原則,管治邊疆各族,有利於壯大中華民
族。清廷的統治政策是不更改各民族的風俗,但加強與中央的關係。
對國家有利的原因
中央有管理少數民族的專門機構,少數民族當地的地方行政機關,
之二:壯大中華民
如蒙古實行盟旗制度,西南地區則改土司為流官,使政令可以下
族。
達,有利國家的統一,而各族共處於統一的清朝之下,亦有利於壯
大中華民族。

(3) 結語:

‧綜上所述,清朝的邊疆民族政策加強了中央控制,既確立了中國的 總結全文,回應引
版圖,也壯大了中華民族,因此長遠而言是對國家有利的。 言。

54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55
應試答題攻略_甲部單元五_階段性評估

認為清代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政策長遠而言對國家不利的可答:

(1) 引言:

‧清廷對邊疆各民族的統治措施,或高壓,或懷柔,或利用,或分
回應題旨,引入下
化,有得亦有失。但我認為有關統治政策長遠而言對國家是不利的。
文。
現析論如下:

(2) 正文:

‧清朝的邊疆民族政策,短期而言,無疑能收加強中央控制之效。清
廷通過武力征服與政策運用,境內各民族轉而由中央政府直接管
短期效果:加強中
轄,既可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也有助於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的形
央控制。
成。但由於清廷的統治過分偏重滿族利益,其管治邊疆民族的一些
措施帶有明顯的民族壓迫的性質,長遠而言對國家有負面影響。
‧清廷對部分邊疆民族的嚴厲鎮壓,激起反清活動。清軍對部分少數
對國家不利的原因
民族進行嚴厲鎮壓,亦使這些少數民族形成對清朝的仇恨,無法對
之一:激起反清活
清廷產生由衷的向心,這些少數民族不時發起反清活動,清中葉以
動。
還,邊疆叛亂四起,尤以西北回亂及西南苗亂為烈。
‧清廷的民族分化及隔離政策不利民族團結。清廷為了防止不同民族
聯合起來抗清,實行「分而治之」,在管治邊疆民族時,特意限制各
對國家不利的原因
民族之間的往來溝通,以分隔漢、蒙和分隔漢、回。清廷的民族分化
之一:不利民族團
及隔離政策,不僅無助於中華民族的壯大,更使漢族與邊地少數民
結。
族之間產生隔閡,某些民族甚至出現離心傾向,企求脫離中央政府
的統治,導致民國初年外蒙古宣佈獨立與西藏問題的出現。

(3) 結語:

‧綜上所述,清廷曾嚴厲鎮壓部分少數民,造成民族仇恨,激起反清
活動;而其民族分化及隔離政策,不但不利民族團結,導致部分少 總結全文,回應引
數民族產生離心。因此,清朝的邊疆民族政策長遠而言不利國家發 言。
展。

5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