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22 年文憑試題庫題目更新(上載日期:4 月 29 日)

【甲部(選答題):宋初的中央集權】

1. 資料一:
 唐代後期開始,藩鎮擁兵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直到五代十國
仍然持續。
 五代十國時期,軍士常擁立其統帥為天子,以此領功受
賞。
改寫自王壽南《中國通史》

資料二:
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軍政、財政改歸樞密院和三司主管,三者
鼎立,互不相知,大權盡歸皇帝手中。
改寫自張豈之《隋唐宋史》

資料三:
 北宋時期,中央集權導致了政出多門的問題。雖然有效阻止了
部門獨大的問題,但卻導致了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
 北宋冗員日增,國家財政負擔日益嚴重。
改寫自周佳《北宋中央日常政務運行研究》

(a) 根據資料一,說明宋太祖立國後面對的統治問題。(4 分)

(b) (i) 宋太祖怎樣應對資料一的統治問題?試從以下三方面,加以說明。


(9 分)
 分割地方長官權力
 收回地方的財權
 收回禁軍將領的兵權

(ii) 承上題,宋太祖又怎樣分割、牽制宰相的權力?參考資料二,並
就你所知,加以說明。(2 分)
(c) 根據資料三,並援引史實,闡析宋代中央集權政策引致的問題。(10
分)

參考答案:
(a) 根據資料一,說明宋太祖立國後面對的統治問題。(4 分)
 武人割據:唐代自安史之亂後,藩鎮擁兵自重,割據地方。五代
十國政權源自各地藩鎮,加劇全國的分裂。宋太祖即位後,這個
問題仍然存在。(2 分)
 兵變頻仍:五代十國時,兵變頻生,軍士甚至擁立主帥為帝君。
宋太祖本為後周禁軍統領,得國亦因「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可見鎮將擅行廢立之禍害延續至宋初。(2 分)

(b)(i) 宋太祖怎樣應對資料一的統治問題?試從以下三方面,加
以說明。(9 分)
 分割地方長官權力:宋太祖鑑於唐末、五代地方勢大,為加強
控制地方,便派二品以上文臣充任一州長官,是為「知州」;
另派大臣任諸州「通判」,與知州共掌州政,州務公文必須二
者聯署,才能生效。知州、通判相互牽制和監督,中央遂得以
監控地方行政。(3 分)
 收回地方的財權:宋太祖在地方每路設轉運使,掌管一路的財
政和水陸轉運事宜,規定地方稅收除必需開支外,全部餘財須
運返京師,將地方財權全面收歸中央。(3 分)
 收回禁軍將領的兵權:宋太祖鑑於殿前都點檢手握禁軍大權,
遂撤去殿前都點檢之職,以其弟趙匡義掌管禁兵。不久又勸服
久掌禁軍的宿將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人交出兵權,另選
資歷淺、威望低、易駕馭的人充當禁軍將帥,消除了禁軍反叛
的隱患。(3 分)

(ii) 承上題,宋太祖又怎樣分割、牽制宰相的權
力?參考資料二,並就你所知,加以說明。(2 分)
 參考資料二,宋太祖只讓宰相(中書門下)掌管民政,其原栯
的軍政、財政大權改歸樞密院、三司主管。(1 分)
 另外,太祖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與宰相共議政事,用
以牽制宰相。(1 分)

(c) 根據資料三,並援引史實,闡析宋代中央集權政策引致的問題。
(10 分)
 政出多門,效率低下:宋代分割相權,中央行政、軍事、財政、
監察各權獨立。樞密院分宰相及兵部之軍權,三司分宰相及戶部
之財權,御史台和諫院分宰相之監察權。各部門互不相知,施政
難以協調,造成政出多門,效率低下的弊端。同樣地,宋代地方
長官的權力也過於分散,一路之四監司互相監察,知州則受通判
牽制,凡此皆導致地方施政難有作為,降低了行政效率。
除此之外,宋代官制中「官」、「職」、「差遣」分離,也導致
官制架床疊屋,官員多而權責不明,不知本身職務,大大降低了
行政效率。
 冗官冗兵,財政日絀:宋代實施中央集權政策後,為牽制朝官、
控制地方,加設不少官職,造成冗官甚多,因而官俸開支甚為浩
大。此外宋朝又大舉招募禁軍,卻缺乏完善的退役制度,而且更
戍頻繁,造成極為龐大的軍費。結果,宋室承受沉重的財政負擔
國庫入不敷支,令國家陷入困境。

評分準則
內容/概念 能力表現 所得分數
考生對資料三所示宋代中央集  能扣緊題旨; 9-10
權帶來的問題有透徹理解,內  答案完備,內容豐贍,能有效運
容豐贍,條理分明。 用正確及相關的資料;
 表達清晰而具說服力,立論前後
一致,顯示考生具批判及分析能
力。
考生對資料三所示宋代中央集  能掌握題旨; 7-8
權帶來的問題有正確理解,整  內容切題及大致均衡,答案並無
體而言,表達清晰,所引史例 夾雜錯誤材料及/或重要遺漏;
無重大錯誤,惜未能廣泛援引  表達清晰,條理分明,對相關的
史事。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據的議論。
考生尚能理解資料三所示宋代  對題旨瞭解一般; 5-6
中央集權帶來的問題,能粗疏  內容基本切題及正確,但稍欠均
闡析有關內容。但史論結合不 衡;
理想,或史事析論有欠確當,  表達一般,顯示考生嘗試對試題
或答案失衡。 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論點或
前後不一致,或過分着重史實的
鋪陳。
考生未能準確理解資料三所示  對題旨瞭解不足; 3-4
宋代中央集權帶來的問題,未 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或與題目
能闡析有關內容,對相關歷史 不相關的資料;
認識膚淺,錯漏亦多。  表達能力薄弱,論點嚴重矛盾。
考生未能理解資料三所示宋代  完全誤解題旨; 0-2
中央集權帶來的問題,答案嚴  內容貧乏及/或不切題;
重失衡,史事貧乏,錯誤亦  組織混亂,表現遠離水準。
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