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作業 4

學生:釋成福-108161030

1. 第四信解品中的譬喻是窮子喻, 窮子喻如何呈現信解的意涵? 窮子喻主要是針對什麼樣的問題?


此喻的起源為何?
回答:
、《信解品》長者窮子之喻(大乘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有一個孩子離家出走多年,他的父親,一個非常有錢的人,也找了他很久卻找不到他,所以
他選擇了某座城市建房,等著兒子返回。兒子流浪多年,一貧如洗,一日到父親居住的城市,
遠遠地看見父親,卻不認識他,害怕而躲藏起來。富翁遠遠地看到他,立刻就認出是自己的
兒子派人叫他來,但他嚇得還以為自己被抓了,暈了過去。父親看到兒子這樣,叫人安排他
進屋打工的方式,從收屎到慢慢認識,久而久之,慢慢升職,提供所有物品,然後管理他的
財務。但還是不要說我是你爸爸。直到他快要死了,他才把兒子叫到許多權威人士那裡,證
明這是我的兒子,他已經流浪多年,明確證實了他是他的父親。窮子在時候覺得現在享受著
他以前從未想過的巨大財富,非常幸福。

第四信解品中的譬喻是窮子喻,窮子喻呈現信解的意涵:解釋聲聞們理解出他們也可以成佛
的過程如窮子一樣「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寶藏自然而至。」,聲聞們也一樣「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
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
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寶
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須菩提等人講完這個譬喻故事後對釋迦牟尼佛說道,現
在他們已經了解,正信大乘,正信自己有可能成佛,發信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這個也是窮
子喻呈現信解的意涵。 good

窮子喻主要是針對問題是:

聲聞還是所有眾生不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佛如窮子忘記了他的父親,想自己只是一個貧窮人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
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
去。」,不知道自己有佛種,在聲聞果自想已夠如窮子雖然進入他的父親家,管理所有財產但他
所達到的內在層次仍然與掃糞便沒有多少分別,他的下劣之心也並沒有捨去:「然其所止故在本
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這個例子也說明佛陀如何教導眾生,助人入道,依眾生根性而說法,引導如窮子再開始給他
做掃除糞便的工作,逐漸離開不淨達清淨如在比喻給窮子保護財務一樣,當成熟時,引導他們修
大乘法,如佛知見如在比喻父親跟窮子和很多證人決定說窮子是他的兒子,同時交給窮子所有財
務。 good

此喻的起源:“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
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佛陀授記給舍利弗世尊會未來
成佛,因為舍利弗世尊是聲聞者,他可以成佛就證明聲聞們也可以成佛,就眾生修行隨佛教導的
道路也可以成佛,為都是佛子,有成佛的種子。 good
2. 第六授記品, 被授記者為何人? 他們因何因緣而能成佛? 為何因此而能成佛?
回答:
“授記”是指佛陀向某人保證“你會成佛”。“授記”這個詞有需要了解的三個非常重要和微
妙的含義。第一個重點,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你是佛”,而是說“你會成佛”。如佛所見,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法華經並未提到佛性論),任何眾生必成佛。但如果佛陀只是說“你是
佛”,這個說法就會被常人嚴重誤解,或許他們會在迷惑中的時候就按照自己已經圓滿成佛
的說法,就不要努力就可以成佛的念頭。佛陀的預言作為保證,以後的普通人要多修行,總
要更加努力,才能實現“成佛”的目標。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
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在第六授記品, 被授記者首先是摩訶迦葉尊者,因為在此之前,迦葉先生通過《長者窮子之
喻》對佛陀的教法表達了深深的情感和感激之情,佛陀也明白,迦葉知道了其中的大部分內
容,他的教法,深信不疑,並取得了決心,所以佛陀授記給摩訶迦葉尊者。
然後諸位:「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即共同聲而說偈言」,內容就是:請求佛陀大發慈悲給他們授記,因為他們看見摩訶迦葉得到佛
的授記,就好像佛以甘露灑到他們身上,消除一切熱惱,感到陣陣清涼。他們用一個比喻,遇到
了大王所吃的飯食,雖然垂涎三尺,但心中依然懷著疑慮和恐懼,不敢立刻就把那些飯吃了,若
能得到國王的命令,那才敢去吃食。他們也是這樣,常常想到小乘的過失和不足,卻又不知如何
獲得無上智慧。雖然聽佛說眾生都可成佛,但心裡還總感到憂慮和恐懼,就好像飢餓者遇到國王
的飯食而不敢立刻就吃一樣。所以他們現在就請佛陀賜給他們成佛的授記,此時此刻就像飢餓的
人需要教導之後才敢吃食一樣。「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世尊知道諸位大弟
子心中所想念的是什麼,決定他們想成佛的心意所以就對他們授記。
3. 第七品提到大通智勝如來,為何要提到此佛?說明此佛與十六位王子之間的因緣. 這段因緣主要
想說明什麼? 十六位王子故事主要說明什麼? 為何要提到這十六位? 他們的角色與意義為何?
回答:
第七品提到大通智勝如來,「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
如來」,「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
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大通智勝
佛自從滅並以來所經過的劫數,要比這個劫數多出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但佛在說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就提醒眾生,人的生命是無限的。 佛陀向我們
建議,我們的生命從無限的過去一直延續到無限的未來; “今日”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無
盡的生命之流的深坑或淺端。 如果我們污染了今天的身心,我們將在無限生命之流的下游受
到不良影響。 如果我們今天淨化身心,我們就會在這條溪流中做出很好的改變。
然後佛陀講一個故事屬於大通智勝佛未出家修道之時,有十六個兒子。
此佛與十六位王子之間的因緣:父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
這段因緣主要想說明:十六王子成佛的因緣,他們聽到“法華經”還有可以有思想“我的父
親可以成佛,我是父親的兒子也有機會成佛。”
十六位王子故事主要說明:(1)他們很年輕但可以修行很好所以佛法不分別年齡(2)他
們修行的階段(3)他們成佛的過程(4)釋迦牟尼佛和眾生之間的因緣。
要提到這十六位因為連接釋迦牟尼佛和眾生之間的因緣,佛陀在那時是一位王子之中。
從十六位王子開始請佛說法然後有很多諸天來到這裡供養和同請佛說法。
他們的角色與意義:在化城喻品,佛陀為弟子宣說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故事,令聲聞弟子醒悟
自己與世尊的因緣,從久遠的塵點劫前早已開始。當大通智勝佛成佛後,為眾生講述四諦十二因
緣,其十六王子好樂大乘成佛之法,請佛深入宣說,於是大通智勝佛說了《妙法蓮華經》,十六
王子從此時常樂說此經,如今皆已成佛,第十六位王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然後佛陀才講述「化城
喻」如一個故事有開頭,引入,內容,結論的結構。 good
4. 翻譯以下這段經文: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
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
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
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另外,這段經文主要說明什麼?
回答:

翻譯:那時,大通智勝如來接受來自十方的所有大梵天王和十六位王子的請求,立即為他們
從不同角度分別三次講述苦、集、滅、道四諦的義理,共講十二次,故稱三轉十二法輪。無論是
沙門、婆羅門,還是天眾、魔眾、大梵天王,甚至世間其他一切眾生,都不能轉這種微妙的法輪。
佛對他們講三界諸苦、苦的原因、滅苦之後的境界以及滅苦的途徑。佛還為他們詳細講解十二因
緣之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合稱六入。),
六入緣觸,觸覺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即有生必有衰老
和死亡,必有憂悲和苦惱。如果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
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
滅。

這段經文主要說明:介紹四諦和十二因緣在過去有佛名稱大通智勝為十方諸梵天與十六位王子已
經說過的法。此法教導人們,世間的一切現象總是在變化、出現和消失,並教導所有的變化都是
建立在一個既定的規則之上的。 雖然一切都變了,但這條規律是不變的。它被稱為十二因緣法,
因為它的規則分為十二個階段。 然而,把這個法則限制在人類身上,我們更容易理解它,而不
是同時將它應用於所有現象。但上面經文前後各自談的十二因緣有何不同?
5. 第八品提到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的角色與重要性為何? 為何要提到他? 同時 以下這段經文主
要說明什麼道理: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
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
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回答:
第八品提到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佛陀從他開始授記所以他做角色進入故事, 還有“爾時佛告
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
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
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他的角色在這個品很重要,因為我覺得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是
說法第一的人,怎麼可以變成說法最好的人呢,要理解經法最好,正確,又可以將自己的理
解交給別人讓別人也可以理解經法,明白經法的意義。佛陀說法了,就要人傳法,所以提到
富樓那尊者。 good
同時 以下這段經文: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
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
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主要說明的道理:
五百尊者於佛前得授已,非常歡喜,從座而起,到佛前頭面頂禮,懺悔自責。羅漢們自責以
住得少為足,未得究竟涅槃,卻自謂已得。現在方知以往全是錯的,都是無智者之所為。他
們應該繼續修行達到佛智慧。證得如來所有功德智慧是最後解脫的道路。 good

,,. goo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