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 年第 5 期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
实践基础与理论创新

张胜磊
(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经过多年基层和地方工作历练的习近平,从政经历历经陕西、河北、福建、
浙江、上海,这其中既有西部贫困地区,也有东部欠发达地区,还有沿海发达地区,习
近平同志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使他对“三农”、民生、协调发展、
对外开放、生态保护、创新发展等领域有了反复实践和深入思考,成为其经济思想的实
践基础和理论源泉。本文用“五元框架”来理解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总结为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以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形成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重要方法论、形成党对
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形成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经济思想;实践基础;理论创新;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22)05-0001-10
DOI:10.13410/j.cnki.ypcscpc.2022.05.015

一、引言

2017 年 12 月,具有开创性、历史性、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提出了
具有突出实践性、鲜明政治性和深彻学理性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既有充分的时代依据、理
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又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永恒历史意义。“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科学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实
践经验和重大成就,更是一部高度凝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中国具体问题创新实践的
理论结晶,是一面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经济取得更大成就的思想旗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在一些重要会议、重要场合下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专题讲话、书信、致辞以及批
示等,这些重要的新概念、新命题和新话语成为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内容凝聚

收稿日期:2022-06-02
作者简介:张胜磊,山东菏泽人,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国际关系博士,中国与全球
化智库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国际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社会科学院博士基金。

·1·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创新

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特征、理论逻辑、价值功能和发展方向等根本性问题,构成了一套逻
辑严密、系统完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生动展现出他对创立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所作出的创新性、集成性、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创新。认真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把握其实践逻辑和重大理论创新,必将对统筹国内和国际、稳定
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进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必将增强其指导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和理论自强,也将进一步改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促
进全球共同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出真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土壤中萌发、
孕育、成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中应用、检验和升华,引领着
中国经济的巨轮在新时代的航程中行稳致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真知也都是
从实践中得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创立,就是从数十年的
领导实践中丰富发展的。自 1969 年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建设问题,从早期的
陕北梁家河知青助农实践,到后来的河北正定和福建任职 20 年的经济建设探索,再到经济富
裕的浙江和上海的主政经历,习近平同志的经济探索和实践历经村、县、市、省、中央,这
其中既有贫困地区的实践心得,又有对经济富饶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经济状况的了然于胸,
逐步形成了对村域、县域、市域、省域、国域不同层面经济建设伟大实践规律的科学认识,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新思想新要求和新举措阐述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经济课题。
(一)实践起点:陕北 7 年知青生活
1969 年,我国正处于“十年浩劫”的风暴中,国民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不前的泥潭困局中
不拔。习近平同志选择到生活艰苦的陕北梁家河知青插队,那里贫穷落后,自然环境和生存
条件都极差。在知青插队时,梁家河村既没有电、也没有任何农业机械,干农活全靠世代传
下来的老镢头,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习近平同志在切身体会到农村的艰辛生活后,也深切
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状态和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个年代的基本国情。扎根陕北 7 年的习近
平,不仅与陕北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让他从小就对农村的生活有了切身感悟,对
社会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了科学的判断。正是这段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经历,孕育了青年时
代的习近平对改变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责任抱负和使命担当,也由此形成了以坚持人民为
中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陕北 7 年的知青生活,是习近平同志了
解农村、熟悉中国基本国情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
想实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的科学研判。20 世纪 70 年代的陕北农村,还处在
以种植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阶段,农民所需要的生活保障基本靠自给自足,习近平从相对优越
的城市生活转到了贫困的农村,从无忧无虑的学生身份转变到了辛苦劳动的农民身份,通过
自身的体验和对贫困农村生活的实践感悟,逐渐意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
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大量存
在的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的、可以协调解决的矛盾。也正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创新

比较落后,才导致了其他一系列矛盾不断发生和发展,这些问题不仅是其他矛盾的根源,同
时还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矛盾的解决。
2. 深刻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干旱少雨、山大沟深的陕北农村,到
处都是黄土坡,土壤更是存不住水分,地里粮食产量低,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农民吃饭都
成了大问题。习近平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他积极向中国农科院寻求帮
助,把专家们寄来的农作物种子专门划出一块地种植培育,带领乡亲们一起学习育种知识。
陕北干旱少雨,他就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发展农业,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带领村民修水
利、建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学习种植烤烟,还置办有助于做农活的手
扶拖拉机等农机工具,这些做法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提高了大家的生
活水平,生活质量也是更上一层楼。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 1974 年粮食总产量由 1971 年
的 109465 斤提高到 179946 斤,人均生产粮食 689 斤,一个工日分红七毛二。① 这一实践做法,
不仅充分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还让习近平在了解农村和贫困问题
时,能够结合地方实际,抓住扶贫的关键,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基本战略思想,
也成为党和国家实施扶贫减贫的最初实践和理论创新。
3. 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同志在陕北插队 7 年,与当
地百姓朝夕相处、水乳交融,在他与百姓经年累月的生活实践中,了解了贫穷百姓的生活状
态和生活期待,感知到了中国农村的艰苦生活状态和农村发展的艰辛不易,由此形成了以人
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基础,树立了为百姓立命的志向。
(二)实践积淀:河北和福建 20 年的经济探索
1982 年 3 月至 1985 年 5 月,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先后任职县委副书记、书记。在这 3 年多
时间里,他不图“农业学大赛先进县”的虚名,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正定 221 个村庄、25 个公
社,下定决心为高产穷县摘掉虚帽,努力改写正定县的历史。在多次深入调研后,他带领县
委班子先是探索出了“半城郊型”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后又以巨大的改革勇气率先在河北省
推行农业“大包干”政策,并实施制定了由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的“人才九条”招贤榜,广
邀天下贤才聚力振兴正定。1985 年,习近平同志履新厦门,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主要
负责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特区管理建设等相关工作,开启长达 17 年福建改革的工作历程。在
这 17 年里,习近平不断冲破各种阻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对
外开放,积极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模式,积累了对外开放的重要实
践经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实践着。总结其实践积淀,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初,正定县是闻名全国的“高产穷
县”,一边头戴“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帽子,一边却是百姓经常食不果腹,生活十分困难。
习近平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后得出,高征购带来的农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就是“高产穷县”的主
要原因。因此,他果断采取了“大包干”试点政策,并通过多种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方
式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让“高产穷县”直接走出了经济
发展的困境,走上了承包经营、发展多元产业拓宽增收的新路子,扭转了多年来正定县发展
的被动局面,把高产穷县的一盘死棋走活了。在福建,习近平发现闽东的特色资源利用率不
高,尤其是广阔的山场和肥沃的土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经过调研后发现其根源是

① 中央网信办 . 梁家河 初心从这里出发[EB/OL].(2018-07-08)


[2021-07-25].http://www.cac.gov.
cn/2018-07/08/c_1123094503.htm.

·3·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创新

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不同所致,核心问题还是农民问题。因此,习近平从根源入手,先解
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大力发展闽东的基建工程,然后又发展以工补农、以工促农的农业多
元化路线,为闽东的工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必要条件。在精准扶贫上,习近平提出,
只有先“摆脱”脑中的“贫困”,才能使区域“脱贫”,进而使国家和民族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2. 关于推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问题。针对正定县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模式和经济结构
单一不合理等问题,习近平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要树立大农业思维,推行面对市场的有计划
的商品经济,以“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的发展导
向,有力发挥了城市经济发达优势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提出的这种“半城郊型”经济
发展新模式,让正定县仅用一年时间(1984 年)全县经济就实现了“九翻”
“十超”,即工农
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等 9 项指标比 1980 年翻一番,粮食总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 10 项
指标超历史的好成绩。① 在闽东,习近平一上任就开展了多次深入全区 9 县的深度调研,他认
为,闽东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和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经济发展
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期。因此,他提出闽东要朝着大农业的方向发展,朝
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立体农业,要发展一种面对市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②
在福州,习近平关注国有企业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他提出简化政府和企业的产权关系,多给
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多给国有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习近平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他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现双赢,必须协调好社会、经
济和生态三者的共同效益。因此,在正定,他主持研究并出台了提高河滩地利用率、改善生态
环境的《放宽发展林业的决定》,在福建,他提出了建设“生态福建”的战略构想。
3. 关于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问题。“对外开放兴,福建兴;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福建兴旺
繁荣的机会越大。”这是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中谈到的一番话。③ 习
近平从 1985 年 6 月到 2002 年 10 月在福建工作的这 17 年半时间里,是福建省成为我国对外开
放前沿阵地的重要时期。在这 17 年里,无论是在交通闭塞、运输落后的闽东,还是在沿海最
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省会福州,习近平在深入研究了福建的对外开放问题后认为,
主要依靠减免税收吸引外商的优势已经减弱,而广阔的市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本地的特色
资源已经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新优势。因此,习近平提出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
合,要坚持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并重,要大力发展三资企业、“三来一补”和对外经贸,拓宽
对台贸易和引进台资新格局。对于处在对外开放初级阶段的闽东,习近平认为学习借鉴特区
经验绝对不能离开具体实际而盲目照搬照套,强调要将对外开放和扶贫开发相融合,要走“双
向开放”
“双向开发”
“扩大开放”
“外引内联”的模式。在福州,习近平提出建设“海上福州”
的理念,他认为福州与闽东有较大的发展差异,需要结合本地发展逐步融入沿海开放的发展
经济带,这样不仅能提高福州经济的外向度,还能以福州为中心逐步扩大到闽江口岸形成福
州“金三角”的开放地带,以此提高整个福建的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④

①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正定的形成与实践[N]. 人民日报,


2018-01-18(1).
② 习近平: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EB/OL].(2014-10-06)[2021-09-05].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7-12/28/c_1122181354.htm.
③ 戴艳梅,储白珊,谢婷 .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开放篇[N]. 福建日报,2017-07-20(01).
④ 戴艳梅,储白珊,谢婷 .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开放篇[N]. 福建日报,2017-07-20(01).

·4·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创新

(三)实践深化:浙江和上海 5 年的主政一方
2002 年 10 月,习近平调任浙江任职。在初到浙江的 4 个月里,他连续奔赴 11 个地市开
展一以贯之的深度调研,当时的浙江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广大农村的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经济高速发展的光鲜背后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消耗能源资源甚至以牺牲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代
价的。习近平在充分察民情、听民声、问民计、知民意后,开始部署了以改善农村生产、生
活和生态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工程,这一战略直接推动浙江的农业生态和
城乡协同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习近平在后期的深度调研中发现,浙江的发展有八个独特优
势可以充分利用,他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影响浙江长远发展的“八八战略”,又在这一基础上
系统阐释了建设“绿色浙江”的重要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
系列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举措,不仅指引着浙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奋勇争先主动作为,还
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2007 年 3 月,习近平从浙江调任上海
任市委书记。在上海工作的 7 个月里,习近平的调研足迹遍布全市 19 个区县,围绕民生、发
展以及上海世博会的工作开展马不停蹄的深度调研。他强调上海的金融发展要注重创新理念,
要关注民生工作。尽管上海的农业比重不到 1%,但他仍然强调要重视“三农”工作,因为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总结其实践深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持续关注城乡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习近平同志刚到浙江上任,就一以贯之地开展调研
工作:去基层、看实情。在初到浙江的前四个月里,习近平跑遍了全省 11 个地市,走访慰问
了 25 个县城。在经过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后,习近平发现尽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经
济水平跃居全国前列。但浙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环境的不协调等问题矛盾十分突出。
习近平认为,浙江的发展不能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模式,而是要正确处理经济
与环境的问题,要打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换言之,就是浙江的经济发展
既要 GDP,又得要绿色 GDP。① 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充分察民情、听民声、问民计、知民意
后,亲自部署了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
治”重要工程,这一战略直接推动浙江的农业生态和城乡协同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习近平
在后期的深度调研中发现,浙江的发展有八个独特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他在充分总结浙江多
年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八八
战略”,又在这一基础上系统阐释了“绿色浙江”的重要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重要论断,使浙江成为全国首个提出“生态建省”方案的省份。在面对浙江农业生产经营
方式和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城乡一体化发展缓慢等问题时,习近平提出要重点统筹城乡发
展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多从政策上推进以城带乡、以乡
促城的战略,进而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② 他
还将浙江的“三农”工作总结为: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务必
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③
2. 关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第一动力。习近
平在浙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 2006 年的浙江自主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浙江虽
已进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浙江要在创新型省

① 习近平 . 既要 GDP,又要绿色 GDP[C]. 习近平 . 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37.


② 戴艳梅,储白珊,谢婷 .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开放篇[N]. 福建日报,2017-07-20(01).
③ 习近平 . 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C]. 习近平 . 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00-107.

·5·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创新

份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就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因此,习近平提出,企业要积极培养创新人才,要充
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消费、流通等各领域的资源
消耗,增加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他认
为,只有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才能使科技成果快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①
在上海,习近平加大金融创新的改革力度,大力发展上海的金融市场创新体系,提出要把上
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要把上海的自主创新作为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
的中心环节,要把上海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来的创新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效结合
起来,进一步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②
3. 鼓励引导并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民生补短板领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浙江诞生了
一大批优秀的浙商群体,他们撑起了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市场,也为浙江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
要贡献。习近平在浙江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举
措。2004 年 2 月,习近平针对新时期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持召开了全省
首次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推进民营经济“五个转变”的重大战略,并把相关举措以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颁布,在政府层面强化了浙江民营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不到两年的时间,浙江省又于 2006 年出台 1 号文件《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民营资本可以进入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入的任何行业和领域,给予
了民营企业更广阔的空间和信任支持。期间,针对它们遇到的“成长烦恼”,省委、省政府坚
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既定方针,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争空间,
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③ 在上海,习近平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引导各级党员干
部重视民生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普遍关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
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切实解决好,大力营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④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经过多年基层和地方工作历练的习近平,从政
经历历经陕西、河北、福建、浙江、上海,这其中有贫困地区,也有发达地区,还有沿海区
域,这些宝贵的工作经历,使习近平同志对“三农”、民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生态保
护、创新发展等领域有了反复实践和深入思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
想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我国经济发展问题发表了一
系列重要讲话,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实践特色和理论风格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思想。因此,从实践维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于
十八大之前的从政经历,“成”于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
和理论归纳。

① 中国政府网 . 浙江召开自主创新大会 建设创新型省和科技强省[EB/OL].(2006-03-22)[2021-


09-10].http://www.gov.cn/gzdt/2006-03/22/content_233616.htm.
② 中国新闻网 . 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后密集调研 施政风格显现[EB/OL].(2007-05-23)[2021-
09-15].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7/05-23/941155.shtml.
③ 人 民 网 . 叶 慧 . 浙 江 努 力 在 营 造 民 营 经 济 发 展 环 境 上 继 续 走 在 前 列[EB/OL].(2016-07-07)
[2021-09-15].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707/c117092-28533891.html.
④ 中国新闻网 . 习近平从浙江到上海始终追求民生 疏通民情通道[EB/OL].(2007-05-24)[2021-
09-20].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7/05-24/942094.shtml.

·6·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创新

三、实践推动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形成与创新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和理论创新就是源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
并丰富和发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五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
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① 这次会议还明确提出了以“七个坚持”为基本内涵的原则框架和理
论特色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强调“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由此,可以得
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框架是“1+7”的理论结构。其中的“1”指的是“新发展理念”,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7”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的“七个
坚持”。综合以上相关研究和论述,本文提出,用“五元框架”来理解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每逢重大理论创新都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产生
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突出矛盾问题提出了很多新
观点新论断,多次强调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形成了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作为有机整体的五个方面,不仅内容各
有侧重,完整地构建了全新的发展模式,还对新时代如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
作出了重要阐释,以此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新常态下引领中国经济发展
的价值引领和破解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探索之路可以明显发现,我们
党总是不断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变化提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从“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到“坚持科学发展”再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历史站位越来越高、国际视
野越来宽广,战略眼光越来越深邃,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规律认识更是越来越深入。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灵魂”部分,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发展理念的再次重大创新,更是创新回答了在确立新的目标和规划的前提下,缓解
国内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
性、科学性和综合联动性特点,从而更具有对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转变我国的“科技身份”,
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构建产业新体系,实现我国的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进而增强我
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协调发展,强调机会公平、资源配置要均衡,实质是解决发展中各
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以此理顺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的关系,通过补齐短
板、缩小差距,增强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和整体性;绿色发展,强调要正确对待经济发展和
生态保护的关系,实质上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推动
形成绿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进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开放发展,强调要顺应经济
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实质上是提升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
革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内涵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存,是不可
分割的有机整体,在理念上它们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交相辉映的,具有统一性。在实践

① 中国政府网 . 韩洁、安蓓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EB/


OL].(2017-12-20)[2021-10-26].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0/content_5248943.htm.

·7·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创新

中,它又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协商、全面安排。因此,它也是更高水平的发展理念。
(二)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年 11 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
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和现阶段经济运行
主要矛盾下对经济发展思路和经济工作部署作出的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重大调
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改、
改什么、怎么改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主攻方向在哪
里,本质属性是什么,重点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战术、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并
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形成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线的经济发展思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条经济发展的主线路,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思
路,实质解决的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
态,我们需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并引领新常态。我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长
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经济盈利下降、
财政性收入下降、经济风险概率上升 ①,这些都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现实表现。这
些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从根源来说还是重大结构性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
即新的供给结构不再适应新需求的结构,导致有效供给不足,而无效供给过剩。其主要表现
为实体经济结构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在供给结构严
重失衡的情况下,继续加强需求侧管理的边际效益是起反作用的,带来的后果只是不断递减。
而仅仅依靠刺激内需,又不能解决结构性矛盾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发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强调要不断用改革的办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多创造有效
供给和中高端供给,通过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全要素质量,去破除以往的有效供给和低端供
给,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由低水平供给向高水平供给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通
过市场取向的综合创新,促使政府管理更科学、市场更有效、企业更有活力,从而推动我国
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
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
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② 主攻方向是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
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③ 根本途径是
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因此,从上述可以看出,以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仅是经济新常态下培育经济增长动力、推进实体产业迈向中高端水
平、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切实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
大问题,是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良方。
(三)形成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重要方法论
稳定是发展的基石,创新是致远的前提。经济发展史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脱离实
际发展,任何不尊重经济规律和客观条件的思路方法,往往都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无论

① 习近平 .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 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4.


② 习近平 .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 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2.
③ 习近平 .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 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4.

·8·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创新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推进深化改革,都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只有遵循经济规律的
“稳”,才能科学有序的“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稳中求进始终是党和政府坚持经济工作的
总基调。从 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之后,到
后面的 3 年里,每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强调这一点,直到 2016 年作出了重大调整。这一
年的中央经济会议首次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经济工作的
方法论的高度。这一变化,不仅强调了坚持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更上升到重要
方法论的高度,说明我们党对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和高度自觉,更对中国经济
发展有了更科学的把握和高度自信。这一重要方法论,也为我们对经济领域的稳中求进有了
更科学的认识,让我们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稳中求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
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
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① 新
形势下,我们既面临来自国际国内严峻形势的风险挑战,也面临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
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需要稳的节奏,更需要进的态势,稳和进要
双翼齐飞、相互促进,才能妥善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
抢抓历史机遇,确保各项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圆满完成。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
推进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态度,也
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的检验去把握事物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坚持通过稳中有进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工
作,一方面能够避免因情况不明或举措不当引发的经济波动、进而引发社会动荡,还能更好
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并通过抓住事物的关键引领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重
要方法论,还能有效保障中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使中国经济在缓中趋稳、稳中
向好中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
保证。
(四)形成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
经济和政治是相辅相成的一对羽翼,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是前者
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都深刻揭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
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我们党在统一领导各项工作中,均把以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经济工
作也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工作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和发展事业,要确保我
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就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只有坚持和把握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发展主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力以
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进而
全面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
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②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
我国之所以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其关键密钥就是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维度阐释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统一

① 习近平 .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 2 卷[C].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34.


② 习近平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01).

·9·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创新

领导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为我们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中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充
分坚持和发挥我们党的独特政治优势指明了方向,也逐渐形成了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
的体制机制。这一体制机制具体表现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如每年必须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都会由总书记总结本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并部署下一年度的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总
理对下一年经济工作作出详细的工作部署。党中央也开展每季度的经济形势研究会议,定期
部署重大战略问题,在做好经济领域的重大工作上坚持把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把具
体问题同制度建设相结合。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完善宏
观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政策的推出,都是加
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领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这一机制的形成,不仅对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可
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推动各方面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
(五)形成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格局
世界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工业革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从主要国
家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来看,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都会贯穿到整
个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传统工业发展中的比
较优势会逐渐减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传统工业都会经历综合成本
上升的压力,这时就需要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攀升。历史经
验表明,但凡顺利迈进强国之列的国家和地区,都是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可
以说,这两个因素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和现代化发展的全局,更
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重点争夺的竞争抓手。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不仅体现了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更标志着我们党在充分认识和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时
俱进地形成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
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并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
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
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①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为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和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提供了基本遵循。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我们不仅面临着因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的外部环境挑战,更面临着各种发展中的矛盾和
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质量上的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必须把发展
质量问题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才能解决好新时代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才能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
活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

责任编辑:程军年

① 常钦,王梅 . 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N]. 人民日报,2021-03-08(04).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