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月夜憶舍弟(P.

113)
唐 杜甫

分享人:鄺子謙(9),林琳(11),麥稀雅(17),黃梓翹(22)
作者介紹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諡號杜陵野
客、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
稱。杜甫家族出於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時京兆杜氏多自稱為杜
陵人。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後曾隱居成都草堂,世稱
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與李白並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
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後也常被尊稱為「老
杜」。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在身後,杜甫的作品最終對中
國古典文學和日本近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約一千五百首
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
中以風格渾樸沉鬱著稱。相對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杜甫被
後人奉為「詩聖」。他的詩也因其社會時代意義被譽為「詩史」。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
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 安祿山、史
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
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
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
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兄弟
之情。
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原文 譯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一作: 秋邊)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里,
一只孤雁正在鳴叫。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 何況戰亂頻繁沒
有停止。
注釋

1.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6.問死生:生死未卜的意思。

2.戍鼓:戍樓上的更鼓。戍,駐防。
7.長:一直,老是。

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后,就開始宵禁。
8.達:到。

4.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地, 邊塞的秋
天 9.況乃:何況是。

5.露:「白露」,是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農歷 10.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八月;白露以後,天氣會漸漸變冷。
賞析

《月夜憶舍弟》一詩抒發了戰亂流離中憶弟的手足 深
情,以及無家可問的殘酷。
作者在詩中運用了許多的寫作手法,例如:
.1 戰亂流離中憶弟的手足深情
氣氛烘托、
「況今未休兵」一句,表示此詩寫於戰亂之時; 「有弟皆
全詩以「憶」字連繫:(詩的頷聯是寫景,第三句指出當時
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三句,則 表示杜甫與
的時令為「白露」,並因望月而寫出「憶」字。杜甫看著天
弟弟分散,音訊斷絕。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
上的明月,然故鄉不可及,弟弟亦不可見,更增添其內心
也都因為戰爭的關係而破壞了。
思鄉憶弟之情。連繫起「戍鼓斷人行」三句,下開「有弟皆
分散」四句,可見全詩以「憶」字緊連,使憶弟之情有了依
.2 無家可問的殘酷 傍)
「月是故鄉明」一句,表示了杜甫當時是因為戰亂而離 善用倒裝句(詩中頷聯是「倒裝句」,兩句一經顛倒,側重
鄉別井,無家可問, 十分淒涼。而且當時的季節正好是 了 「露」的淒冷,「月」的明亮,勾起作者對故鄉的懷念)
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 善用比喻、用字精煉、首尾照應
再加上孤雁悽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
了。
感想

這首詩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我深深地感受到詩人對弟弟的關懷,
因周邊環境中一片淒涼悲壯的景象,反襯當時社會黑暗的情況及環
境。當時安史之亂,戰爭頻繁激烈, 借這情況,杜甫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色彩,他既思念家人,又擔憂國家,心急如焚,唏噓不已,令詩中充
滿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首詩雖然語調平質,但情意深厚,富有強大
的魅力。而就算現在二十一世紀,有些地方還是有戰爭,社會情況混亂
且艱難,人們甚至無家可歸,妻離子散,我希望總有一日世界和平,再無
戰亂,變得幸福並美好。

謝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