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2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歡喜地
華嚴經有三十九品,八十一卷,我現在所講的是經內的第二十六品——十地品。為什
麼叫十地品呢?因為地能生長萬物,一切萬物也是依地而生,依地而長,依地而成,依地
而住,依地而得到解脫。
地內又有種種的寶藏,種種貴重的物質,所以人們才能在地下發掘出金礦、鑽石礦、
銀礦、銅礦、鐵礦等等的礦產。
十 地品內也有一切的礦,如佛的礦、菩薩的礦、聲聞的礦、緣覺的礦、天上的礦、
人間的礦、畜生的礦、餓鬼的礦、地獄的礦。十法界,每界在地下都有這種礦,只是 人
們不知去發掘,如知道去發掘,就能得到種種的成果。所以說一切萬物因地而生,因地而
增長,因地而成熟,因地而安住,因地而得到解脫。
十地法門包括一切的法門,與一切的法門都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如要修行菩薩道,就
必須因地而生起菩薩道。我們如要增長菩薩道,就要藉十地法門來增長。我們如要成熟菩
薩道,也要藉十地法門來成熟。我們如要得到解脫菩薩道,更要依持十地的法門來修行,
才能得到解脫的菩薩道。
這種十地法門在華嚴品中是第二十六品,現在講的祇是第二十六品的第一部分,因之
叫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爾 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其諸菩薩。皆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入一切如來智所入 處。
勤行不息。善能示現種種神通。諸所作事。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而不失時。為成菩薩一切
大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剎。勤修諸行。無暫懈息。具足菩薩福智 助道。普益眾
生而恆不匱。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究竟彼岸。
金 剛幢菩薩說完了十回向品之後,還未說十地品之前。這時釋迦牟尼佛正在天上的
他化自在天王宮裡。他化自在天王宮的意思,是能以他人的快樂視同自己的快樂,很 任
運自在於天王的宮殿裡。這座宮殿是用摩尼寶藏所造成,同時還有許多菩薩中的大菩薩俱
在。大菩薩就是老菩薩,言其有相當的道德,有相當的智慧,有相當的修 行。眾俱是形
容很多很多的,不是少數,是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菩薩在一起。這些大菩薩們,他們都已能
對這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了。念不退於無上正等正覺,行不退 於無上正等正覺,位也不
退於無上正等正覺。三不退:即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
無 上正等正覺:正覺——菩薩和二乘人都修得了正覺。但二乘人未得到正等,所以
不能覺他,只是正覺而已。菩薩不但能自覺,還能覺他。菩薩得到了正覺,又能修正 等
於佛的法門,所以叫正等。可是還沒有到無上,就是還有上士,菩薩又稱為有上士,因為
上面還有佛。你們各位想一想:做人並不是自己以為了不起,自認為到了 如何的程度,
就真像是那麼一回事的。一切的成就,是要別人來公認才算是真的成就。二乘人修得正覺,
能自覺,不能覺他,也沒得到正等,所以只能說正覺。菩薩 修得了正覺,能自覺、能覺
他,又能等覺。等於佛的覺悟,與佛差不多一樣,這叫正等,可是還未能無上。佛是既能
自覺,又能覺他,又能正等,而且又能得到無 上,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些大菩薩雖然還沒有完全得到無上,但絕不會退轉
了,退轉於二乘,將來一定會成佛 的。
這 些大菩薩並不是這個娑婆世界的,他們都是從十方無量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而來
此集會。他們都已修得菩薩的智慧,達到菩薩所住的境界。他們不但已住於菩薩的境 界,
就連佛的智慧也有了。佛所知道的一切,他們也都知道,不過所知沒有佛那樣深切。佛智
慧所證得的境界,他們也將近證得。因為他們都能勇猛精進,勤修菩薩 道而從不休息,
且能以種種的智慧,顯現種種的神通。他們所行所作,都本著菩薩的職責——教化眾生,
調伏眾生,令一切的眾生都能早成佛道。
教 化眾生、調伏眾生要知道把握時機,就是剛好對著機緣,如果不對機,不是應該
對他說法的時候你去對他說,不應該教化他的時候,你去教化他。時機未成熟時,不 但
不能令他接受,反而使他害怕,令他狐疑不信,令他永遠不想再聽佛法了,這就是失時,
失去了機宜。菩薩教化眾生,就能恰到好處,把握著最恰當的時機。譬如 農夫種地,他
知道在該下種的時候才播下種子,如果在不該下種的時候下種,那就不會生長,豈不是白
費工夫,浪費時間?菩薩教化眾生,就如農夫下種,知道何時 可為眾生下種,他就乘時
為眾生播下菩提種子,就來開發他的心地,教他發菩提心。給他種下菩提種子,令他一點
點的生長,一點點的成熟,一點點的得到解脫,這 便是不失時。所以我們要教化人時,
最要緊的,就是應該知道而不失時。失去時機,就不對機了。
大 菩薩們為了成就修菩薩道時所發的大願心,在所有的世界裡,在無量無量劫長的
時間裡,在所有諸佛的剎土裡,都是非常勤謹而勇猛精進的修行菩薩所有的行門,從 不
稍為懶惰,也不休息。故能具足菩薩的福德和智慧來幫助自己修道。菩薩不只自己修行,
還要時時刻刻不忘記普益眾生,時時不疲倦,不懶惰,不論何時也不說不 行菩薩道,不
利益眾生。故能到達一切菩薩的智慧,和知道運用一切的方便,而得到最高的果位,進入
清淨的涅槃彼岸,證得常樂我淨的快樂。
示 入生死及以涅槃。而不廢舍修菩薩行。善入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
神通明智。諸所施為皆得自在。獲一切菩薩自在神力。於一念頃無所動作。悉能往詣 一
切如來道場眾會為眾上首。請佛說法。護持諸佛正法之輪。以廣大心。供養承事一切諸
佛。常勤修習一切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一切世間。其音普及十方法界。 心智無礙。
普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悉已修行而得圓滿。於不可說劫。說不能盡。
修 行菩薩道的菩薩,他是生死自由,他是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的。他的一切都
為了示現;示現種種的生,示現種種的死,示現各種的眾生,示現各種有情的身體, 上
自天、人、阿修羅,下至地獄、餓鬼、畜生,每一道內菩薩都去示現生死。示現種種的生,
度種種眾生,令其發菩提心。示現種種的死,令一切眾生明白生死的痛 苦,所以菩薩才
示現入生死的境界。又菩薩示現如何生,如何死的各種生死痛苦,以用來教化眾生。然後
又示現修苦行,令眾生知道如何變化生死入於湼盤。
菩 薩如此在每類眾生中行菩薩道,而並未廢舍修菩薩行。不管在那類眾生中,他都
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發大菩提心。他善於證得菩薩所修行的禪定、菩 薩
所修行的解脫、菩薩所修行的正定正受,三摩缽底等。並且明白一切的智慧及三明六通的
妙用。三明是——天眼明、天耳明、宿命明或者是漏盡明。六通是——天 眼通、天耳通、
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菩薩的一切作為,都能任運自在。他示現生死、涅槃,
及示現修菩薩道,時時都可得到一切菩薩所有任運自在的 神通妙用力量。在一念之間,
不需要有何動作。如果你見他在走路,其實他正周徧十方。如果你見他在吃飯,他的神通
已入了一切如來的道場。如果你見他正在睡 覺,他卻已化身到了其它諸佛的國土。如果
你見他坐在那兒,一事未做,可是他已化身到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內教化眾生去了。所以
菩薩的一切表現,絕不是我們可 隨便定論的。諸位千萬不要用凡夫的眼光錯認菩薩,菩
薩也不可能隨便冒充。他隨時隨地可以去朝覲十方諸佛、禮拜十方諸佛、供養十方諸佛。
他隨時都在觀察十方 的眾生,如有任何災難,需人救濟幫助時,他就會化身去拯救、度
化。所以菩薩能到達一切如來的道場眾會,而為上首,為一切法會中大眾之領袖。請佛說
法,佛說 法,需要有人出來請法,如不請,佛是不說法的。請法的人,右繞三匝,佛才
說法,就是轉大****。菩薩他到處護持諸佛的眾會道場,轉正****,這不是件平常的事,
任何地方轉正****時,都是驚天動地的,護法諸天,及諸大菩薩都會蒞臨護持和聽法的。
我們金山聖寺在美國是經常轉正****,可惜無人認識,譬如舊金山久旱不雨,我們一求,
就下雨了,這就是我們經常說正法,轉正****的感應。不只人需要諸佛的護持,諸佛也需
要諸菩薩護持。
菩 薩以廣大的真心,供養諸佛,仰承諸佛的教言,去度化眾生,並且恆長不斷的修
習菩薩所應作的事業。他的身體普遍現到十方一切的世界,同時其音聲也普及到十方 法
界。他們的心和智慧也已達到了圓融無礙,都能普徧見到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世的
一切菩薩所有的功德。所有一切菩薩具有的功德,他們也都修行圓滿了。 這些菩薩們的
修行功德,神通妙用,在漫長的時劫裡,說都說不完。
其 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德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日藏菩
薩。蘇利耶藏菩薩。無垢月藏菩薩。於一切國土普現莊嚴藏菩薩。毘盧遮那智藏菩 薩。
妙德藏菩薩。栴檀德藏菩薩。華德藏菩薩。俱蘇摩德藏菩薩。優缽羅德藏菩薩。天德藏
菩薩。福德藏菩薩。無礙清淨智德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 薩。無垢藏菩薩。
離垢藏菩薩。種種辯才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藏菩薩。淨威德光明王藏菩薩。金莊嚴大
功德光明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淨德藏菩薩。金剛焰德相莊 嚴藏菩薩。光明焰藏菩薩。
星宿王光照藏菩薩。虛空無礙智藏菩薩。妙音無礙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眾生願藏
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德藏菩薩。淨一切功德 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
解脫月菩薩。如是等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
諸菩薩摩訶薩眾。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在 這個法會中的諸位菩薩,他們的名號,都是以修行證得的功德而為名號的。所以
我們口誦菩薩的名號,心內思惟,就明白了這位菩薩的聖號,就是他德行的代表。在 會
的菩薩,是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想、不可衡量,說也說不能盡這樣多的大菩薩眾在一
起。金剛藏菩薩是這些大菩薩中的上首——就是眾菩薩中的領袖。
爾 時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實時十方各過十
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其前。作如是言。 善
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
數諸佛。共加於汝。以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 勝智力故。
欲令汝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故。所謂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揀擇一
切佛法故。
這 時,金剛藏菩薩仰承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威神之力的緣故,入大菩薩的大智慧、
大光明的正定正受中。入了這三昧(正定)後,一切的境界都現前了。立刻在十方 各過
去億佛剎微塵數那樣多世界以外的佛剎,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諸佛,同樣都名金
剛藏菩薩一齊出現在這位金剛藏菩薩之前,對金剛藏菩薩這樣說:好 啊!金剛藏菩薩!
你真好啊!你能入於這種大菩薩的大智慧、大光明的正定正受。善男子!這是十方佛剎微
塵數的諸佛,共同加被於你,使你能入此三昧。
以這位毘盧遮那如來——徧 滿一切處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以他本來願力的緣故,加
被於你。更以他的威德神通力量來加被你,令你能入此正定。也是你自己修菩薩行得到殊
勝智慧的力量,故能 入這種正定。希望你為法會中的諸位菩薩宣說諸佛所說最勝智慧、
光明微妙的佛法。宣說能令一切眾生入智慧之地的佛法,攝一切眾生所修集善根的緣故,
使眾生能 有選擇的擇法眼,能明白諸佛所說法的意趣。
廣 知諸法故。善能說法故。無分別智清淨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淨故。
得不思議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 差
別相故。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分別無漏法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善入決
定智門故。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得無礙辯才光明故。住大辯才地善 決定故。憶
念菩薩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眾生界故。能徧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
佛 法不是世間的知識,不可以俗慧瞭解,必須深入經藏,才能求得智慧如海。佛法
如大海,沒有大智大慧,怎能廣知諸法。單自己知道一切諸法,不能算真知,還要善 能
說法,說法也不是件簡單的事,要善於運用一切方便、權巧的方法,宣說諸法。還要在沒
有分別的智慧中,才能明了一切清淨的妙法。清淨就可生智慧。智分四 種: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一切的世間法,只要能轉過來,就是不染的清淨法。能
轉過來的辦法就是改惡向善。世間法是染污的,出世間法就 是不染污,清淨的。能夠理
解出世法,修出世的善根,就可得到清淨法,而得到不可思議的智慧及其境界的緣故。一
切智人,就是指所有的佛。得到了諸佛的智慧, 才能入智慧的境界。又令得到菩薩十
地——從初地到十地的修行過程。初地是開悟,第十地是十地的終了。由初地到十地,其
中種種不同的修持經歷,都要明白,都 要證得。修道者是初地不知二地的境界,十地不
知等覺的境界。各人的境界,各自不同。修道者的工夫、法門也是各自不同的。實實在在
的來解說菩薩在十地中各自 修證的不同相狀。因為修行的法門不同,得到的境界各異,
修證的相狀自然有差別。金剛藏菩薩知道、瞭解,所以希望他如實解說此中的差別。
緣 念,就是順著諸佛所說的佛法去思念,又可作專一講,專一至念諸佛所說的法。
修,就是修行。習,就是學習。修行也要學習,才能明白甚麼是有漏法?甚麼是無漏 法?
有漏法裡有多少種有漏法,無漏法內又有多少種無漏法。一邊修行,一邊學習,一邊研究。
認真研究,詳細分辨,才明白甚麼是無漏法。
善 選擇就是善於用擇法眼,以大智慧來觀察諸法。有大智慧就如大光明。有智慧之
光,才能善巧莊嚴諸佛國土。善能入於決定一切的智慧之門。很純淨的分辨一切,無 所
懷疑。菩薩隨他的所在地,有次第的,有條不紊的,很明顯的,宣說正法,而毫無畏懼。
故能得到辯才無礙的大智慧。住於有大辯才的果位,就能決定諸法的善巧 妙用。常常憶
念諸佛菩薩的功德,而心總不忘失。就是令一切的眾生,未種善根者,令種;已種善根的,
令增長;已增長的,令成熟,已成熟的,令他得到解脫,這 就是成熟一切眾生界。故能
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剎土,一切的道場會裡去。決定開悟是說可得大智慧、大辯才、大
壽命、大安樂。開悟一切諸法,證得一切諸法的 實相。
善男子。汝當辯說此法門差別善巧法。所謂承佛神力。如來智明所加故。淨自善根
故。普淨法界故。普攝眾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頂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
身故。超一切世間道故。清淨出世善根故。滿足一切智智故。
十 方諸佛也來勸請稱讚金剛藏菩薩說:善男子!你應該用你的無礙辯才、善巧的方
法,宣說十地這種大智光明的法門和他的差別。你仰承十方諸佛威神之力、毘盧遮那 佛
大威神力、本師釋迦牟尼佛大威神之力,和如來智慧光明加被於你的緣故。清淨自己的菩
提善根。普遍令法界得到清淨,普遍攝受一切眾生,深入一切的法身和智 慧身中的緣故。
接受十方三世諸佛來給你授記、灌頂、加被的緣故,得到一切世間最大的智慧,最高的法
身,故能超過一切世間所有的法門道路,得清淨出世的菩提 善根,滿足一切的智慧,也
令一切的眾生能得到智慧中的智慧。
爾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身。與無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與善憶
念不忘力。與善決定明了慧。與至一切處開悟智。與成道自在力。與如來無所畏。與一
切智人觀察分別諸法門辯才智。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具足莊嚴。
這 時十方諸佛給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身,就是加被金剛藏菩薩無上勝威德之身,
如像國王處在大眾之中,任何人的光輝都不能蓋過他的光輝。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 薩,
一種圓融自在樂於為眾生說法的無礙辯才。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善於分別正法的清淨無
為的智慧。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善於憶念正法之名義,不異說,不忘 本宗。又加被給
予金剛藏菩薩種種善巧方便,能見機,能隨所應,舉比喻說明的斷疑智慧。又加被給予金
剛藏菩薩隨處都能明了真諦、俗諦、中道第一義之真理的智 慧。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
的十力,使令教化眾生能斷惑、出離煩惱、得到果位,所以說成道自在。又加被給予金剛
藏菩薩大無畏的威神力。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 一切智人就是諸佛的觀察,分別各種法
門的無礙辯才。諸佛更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殊勝的三昧,具足了菩薩的莊嚴。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願所起故。善淨深心故。善淨智輪故。善積集助道
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無量法器故。知其清淨信解故。得無錯謬總持故。法界智印善
印故。
是 甚麼緣故金剛藏菩薩能得到諸佛的加被呢?能得此殊勝的三昧法門呢?這是他在
因地所發的宿願深重,定要證得此十地的智光三昧。也是他在因地修菩薩行時,有信 樂
至極的善根和清淨心的緣故。其智慧清淨,好像日輪能圓滿普照法界,這是金剛藏菩薩的
智德清淨。他生生都是善根深厚,清淨無為,所以能積集助道,這是金剛 藏菩薩的福德。
金剛藏菩薩善能調伏心,清淨善根,斷除煩惱習氣,這是他的修治工夫。金剛藏菩薩能聞
持無量的佛法,憶念不忘失,他真是難得的法器。金剛藏菩 薩以他的清淨智慧,令眾生
對佛法有深入的信心,有明確的理解。使佛法流通,眾生信奉誦持,對正法的真理前後都
沒有疑惑,也不違背,能總一切法,持一切正法 之義理,令法界眾生,得奉持正法,知
出離生死的因果,以如實智印可,善法印證。
爾時十方諸佛。各伸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摩頂已。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普告一
切菩薩眾言。諸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
際。徧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這 時十方的諸佛(十方是:上、下、東、南、西、北,及四維),都伸出右手來摩
金剛藏大菩薩的頭頂。佛摩頂以後,金剛藏菩薩就從定起,普徧的對法會內諸位菩薩 說:
各位佛的弟子!諸位菩薩所發的大願,是用他所得到的真智慧,揀擇善法而沒有一點夾雜。
這個願,是菩薩所發的大願,視之不見,可是卻廣大到徧滿法界,他 的究竟處,就像虛
空一樣找不著邊際。菩薩救護所有的眾生從不計較時間,不怕盡未來際,也不考慮是那個
地方,徧至一切諸佛的剎土,因此受到十方三世諸佛的護 持和憶念。他已證到過去佛、
未來佛、現在佛,諸佛的智慧之地。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智地。
諸位佛的弟子!甚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修集種種善根的智慧之地,和諸佛的智慧之
地呢?
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
是說。
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修行菩薩行時,積聚種種善根的智慧之地,略說有十種,如要詳
細的說,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種。是過去諸佛已說,未來諸佛將說,現在諸佛正在說。我也
要如三世諸佛一樣,演說菩薩這十種利益和智慧的地相和地體。
何等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難勝地。六
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
甚 麼叫十地呢?十地的名稱是:第一歡喜地:菩薩修到這一地的時候,非常歡喜。
第二離垢地:菩薩修到第二地時,把一切的塵垢、妄想、見惑、思惑、塵沙惑都斷淨 了。
第三發光地:因為把一切的塵勞妄想都沒有了,就現出本有的智慧光明,所以叫發光地。
第四焰慧地:到此地時,不只發光,而且發出智慧的火焰。第五難勝 地:修行不易修到
這種地位,因為不容易達到,所以叫難勝地。第六現前地:一切的智慧都現前了。第七遠
行地:菩薩修到此地時,能飛行變化,行動自如。第八不 動地:就是不動道場,而可徧
游十方的神通。第九善慧地:菩薩修得變化自如,徧游十方的神通,更得到殊勝的般若智
慧。第十法云地:菩薩修行的功德,像云一樣 普徧蔭護著一切眾生。
佛子。此菩薩十地。三世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修行的十地法門,是三世諸佛,過去佛
已經說了,未來佛應該說的,現在佛正在說的。
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向菩
提最上道。亦是清淨法光明門。所謂分別演說菩薩諸地。佛子。此處不可思議。所謂諸
菩薩隨證智。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我不曾看見任何一個佛國土內的如來不說這十
地法的道理。甚麼緣故?就因為這個法,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修行菩提的最上道路,也 是
因為十地法是修行的清淨光明智慧之法。十地法是正確的、詳細的演說菩薩修行十地的過
程,顯示一切菩薩的智能及所知的法。各位佛的弟子!這十地的道理,是 沒法想像得到
的。這種道理就是諸位菩薩,隨著他們所修行的功德,而證得的智慧。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是時一切菩薩眾。聞菩
薩十地名。不聞解釋。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
不解釋。
這 時金剛藏菩薩說完了菩薩修行十地法門的名字以後,就默默不開口,也不繼續分
別解釋十地法門的義理。這時一切十方來的諸大菩薩們,聽了金剛藏菩薩說完十地法 門
的名字,而聽不到他解說其中的道理,大家都像如渴思飲似的仰望著他,等著他解釋。同
時也在心中生起了疑念:「是甚麼因?甚麼緣?令金剛藏菩薩單單只說十 地法門的名字
而不加解釋呢?」
解脫月菩薩。知諸大眾心之所念。以頌問金剛藏菩薩曰。
何故淨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在法會中的解脫月菩薩,他知道諸菩薩這時心中所生起的疑念,於是用偈頌向金剛藏
菩薩請問說:「為什麼?您這位清淨覺悟的菩薩!念清淨,智慧光明,一切功德都具足的
菩薩。說完上妙十地法的名字後,您有能力卻不為大家解說呢?」
一切咸決定 勇猛無怯弱
何故說地名 而不為開演
金剛藏菩薩!您對於一切的事理,都能明辨是非,也有決定一切的智慧。您又是一位
勇猛精進修菩薩道,而無所恐懼的大菩薩,為什麼只說十地的名字,而不為大家明白的解
說呢?
諸地妙義趣 此眾皆欲聞
其心無怯弱 願為分別說
這十地法的每一地,一定都有很不可思議、微妙的義趣。現在此法會的大眾,都想聽
您解說。這些大菩薩們,他們的心裡也是無所恐懼,所以都很高興的希望您分別解說這十
地法給他們聽。
眾會悉清淨 離懈怠嚴潔
能堅固不動 具功德智慧
如今在這道場會中的諸位大菩薩們,他們都是身心清淨無濁,遠離一切的塵垢,勇猛
精進而不懈怠,威儀嚴謹,不貪名圖利而廉潔,不為境界所轉移,無雜染異想,菩提心永
不退轉或動搖。因為這些大菩薩們已具足了大功德、大智慧了。
相視咸恭敬 一切悉專仰
如蜂唸好蜜 如渴思甘露
大家都非常恭敬、誠懇,而專心一意的仰望您金剛藏菩薩,來為他們解說這最微妙而
殊勝的十地法。這種情況好比蜜蜂一心想做好牠的蜜糖,又像人渴極了,想得一滴甘露來
活命,那樣的急切專一地等待著。
爾時大智無所畏金剛藏菩薩。聞說是已。欲令眾會心歡喜故。為諸佛子而說頌言。
這時,這位大智慧而又無所懼怕的金剛藏菩薩,聽瞭解脫月菩薩所說的偈頌後,想令
大眾法會中的諸位菩薩都生起歡喜心,也用偈頌來對諸大菩薩說。
菩薩行地事 最上諸佛本
顯示分別說 第一稀有難
菩薩在因地修菩薩行時的事,就是十地中應做的事,這些事是再沒有比它更高尚了。
十地中所修行的,就是成佛的根本法門。如果要很明顯的分別演說,那真是最上第一、最
稀有、難逢難遇的。
微細難可見 離念超心地
出生佛境界 聞者悉迷惑
菩 薩行微細微妙,義深理妙,不容易明白,很難思惟。要達到離念超心地,這種境
界的法門,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超出一切的思慮。這時所生出的一切,都是佛的 境
界,如果沒有相當修行功德的人是不能瞭解的,如果忽然聽聞說此法的境界時,很容易引
起人的懷疑和迷惑,何況修持不懈。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勝智
知心地無我 能聞此勝法
生了疑惑是因眾生沒有智慧,所以對這種殊勝的法門,不會明白。如果能修持到信心
如金剛般堅固,深信佛的殊勝智慧,對佛所說的言教——十地法門,理解了無我相,就能
聽聞信受這種殊勝的法門。
如空中彩畫 如空中風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別甚難見
要能聽到這種殊勝法,而明白受用,這法就像空中的彩畫,又像風在空中的形相,要
知道這都是不可思議也不可執著,有智慧者才可以具少分明白相應。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
甚深微妙,所以很難分別解說,也不容易使人明白信受。
我唸佛智慧 最勝難思議
世間無能受 默然而不說
因此我唸佛的智慧,真是最殊勝,不可以想像的。世間上恐怕無人能明白這種妙法,
更少有人能領受佛法至理,所以我默默的不向諸位解釋。
爾 時。解脫月菩薩聞是說已。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眾會皆悉已集。善淨深
心。善潔思念。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能親近百千億佛。成就無量功德善根。舍離 痴
惑。無有垢染。深心信解。於佛法中不隨他教。善哉佛子。當承佛神力而為演說。此諸
菩薩於如是等甚深之處。皆能證知。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 曰。
這 時解脫月菩薩聽了金剛藏菩薩所說的偈頌後,對金剛藏菩薩說:您是佛的大弟子!
現在聚集在這大眾法會中的諸位菩薩,都已善淨深心,因已修得了一切善行,連心 的深
處都已清淨了。他們的思想和念慮也都清淨。在修持上也知道怎樣精進用功。也明白怎樣
用悲智、勝念來助他行正道。也知道增長智慧,必須親近多佛,發願生 生見佛,受持妙
法,才能成就無量善根。因為曾經親近過百千億佛,才成就了無量的善根,也才能把愚痴
和迷惑都舍離了,更沒有染污的塵垢。他們用最清淨的心, 虔誠地、深深地信奉理解佛
法。一心學習佛法,從不輕信旁門外道的邪說。最崇高的金剛藏大菩薩!您是佛的好弟子!
請您仰仗著佛的大威神力,為大眾演說這佛法 吧!在這法會中的諸位菩薩,對於這種甚
深微妙之極的十地法,他們都能證得而明白。這時解脫月菩薩為了想重說一遍他的意思,
就用偈頌的方法來表達:
願說最安隱 菩薩無上行
分別於諸地 智淨成正覺
這時解脫月菩薩說:我現在願請金剛藏大菩薩!您來說這最好最安隱的佛法,菩薩修
行的無上法門。分別解釋十地的道理,令一切眾生可以得到清淨的智慧,將來都能成佛。
此眾無諸垢 志解悉明潔
承事無量佛 能知此地義
在這大法會中的諸位菩薩,都已遠離了所有的染污和塵垢,他們的志願和理解,都已
非常清淨和明白。他們曾經承事供養過無量諸佛,亦能瞭解十地的義理。
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眾集。善淨思念。舍離愚痴及以疑惑。於甚深法不
隨他教。然有其餘劣解眾生。聞此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於長夜中受諸衰惱。我愍
此等。是故默然。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這 時金剛藏菩薩又對解脫月菩薩說:佛子!雖然在這大法會中的諸位菩薩,都已善
淨身心的思念,舍離了愚痴和疑惑,對於甚深微妙之法已深信無疑,也不會隨旁門外 道
而轉變。可是還有其它一些根器拙劣,不甚明白的眾生,聽了這種甚深微妙不可思議的大
法之後,很容易生出疑惑。在愚痴無明的長夜裡——看不破,放不下,得 不到自在,自
己苦惱自己。我因為可憐這類眾生,所以默然不說。這時金剛藏菩薩唯恐大家不明白,又
用偈頌說一遍:
雖此眾淨廣智慧 甚深明利能抉擇
其心不動如山王 不可傾覆猶大海
金剛藏菩薩說:雖然在這道場中的諸位菩薩,都是清淨沒有染污,也有廣大的智慧,
更有甚深的般若,深心信解,抉擇正邪的能力,他們的信心就如須彌山王一樣,不會被外
境所動搖,也像大海般沒有人能把它倒過去。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隨識而行不隨智
聞此生疑墮惡道 我愍是等故不說
可 是在這大眾中,也有修行不久的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們對於理解的智慧還不夠,
只是跟著識分別一切境界,沒有真正的智慧去認識一切的境界。識只能分別,智才 能認
識抉擇。當他們一聽到這十地的法門,恐怕會生起懷疑而不修,不信此大法,就會墮入三
惡道里——餓鬼、畜生、地獄。我憐愍這些眾生,所以不說。
爾 時解脫月菩薩。重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願承佛神力。分別說此不思議法。此
人當得如來護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說十地時。一切菩薩法應如是。得佛護念。得護 念
故。於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薩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故。譬如書字數
說。一切皆以字母為本。字母究竟。無有少分離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 以十地為本。
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願為演說。此人必為如來所護。令其信受。
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在 這個時候,解脫月菩薩又再對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弟子!願求大菩薩您仰承著十
方諸佛和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威德神力,很詳細地分別解說這種不可思議的法門,令能 聽
到這種法門的人,破除他的疑惑,而生信心,就會得到諸佛的護持,而生起信心的力量。
甚麼緣故呢?因為說十地法門的時候,一切菩薩聽到這法都是這樣,一定 會得到諸佛的
護念,因為得了諸佛的護念,聽到這大智慧的十地法以後,就能生出很大的勇猛心。何以
故呢?因為這個法門,是一切菩薩最初必修行的法門。修持這 法門,就能成就所有諸佛
所說的法。舉個譬喻,好像學寫字,開始就要知道每個字有一定的結構,有一定的字母
(中國字有部首,英文有元音子音),有一定的寫法 順序。數說,就是聯合許多單字成
為一個有意思的句子。字母究竟,如果你能正確地寫出每個字的字母,絕不會有絲毫錯誤
的。所有的字也沒有離開字母而可以成為 一個字。佛的弟子!所有諸佛所說的法,都是
以十地法為基本,如果把十地法修行圓滿,就可以說修行成就了,也可以得到一切的智慧。
所以要請佛子您,為此法會 中的諸位菩薩們演說這個法門,令聽到這法的人,必定會為
諸如來所護念,也令他生起信心,依教奉行。這時解脫月菩薩想再把他的意思說一遍,就
說了下面的偈 頌:
善哉佛子願演說 趣入菩提諸地行
十方一切自在尊 莫不護念智根本
解脫月菩薩又稱一聲金剛藏菩薩說:您是佛的大弟子,希望您憐憫一切眾生,為眾生
演說這十地法門,能使這些菩薩趣入菩提的覺道中,學習修持十地中各地的行門。十方的
諸佛世尊,都是時常加持、護念這些聽聞和修行十地法門的人,因為十地法是智慧的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 一切佛法所從生
譬如書數字母攝 如是佛法依於地
「此安住智」是指十地法的智,意思是說十地法的智慧,是最徹底、最正確、最圓滿、
最殊勝的智慧。為什麼叫地呢?因為諸佛所說的法,都是從十地所生出的。譬如學寫字,
一定要根據字母,學作文一定要先從聯字做起。一切佛法依十地為基礎而生起,修學佛法
也應以十地法為依據。
爾時諸大菩薩眾。一時同聲。向金剛藏菩薩而說頌言。
解脫月菩薩說完上面的偈頌後,這時在法會中十方無量微塵數那麼多的大菩薩們,一
時同聲,用偈頌向金剛藏菩薩請法說:
上妙無垢智 無邊分別辯
宣暢深美言 第一義相應
佛的大弟子——金剛藏菩薩!您是已證得最上微妙、離垢的清淨大智慧。您的辯才也
是無量無邊,能分別得很詳細,很有道理。現在希望您對我們宣說無上甚深的微妙道理,
與第一義相應的十地法門。
念持清淨行 十力集功德
辯才分別義 說此最勝地
這些菩薩都是念持清淨行的人,他們修持佛的十力,積集了種種的功德,也已有分別
一切義理的智慧和無礙的大辯才。就請大菩薩您,說這最殊勝的十地法門。
定戒集正心 離我慢邪見
此眾無疑念 惟願聞善說
在法會中聽您解說的人,都是修定持戒清淨,有正知正見的老修行者,他們已遠離貢
高我慢,沒有邪見的思想,他們對十地法門不會有懷疑的念頭,都很誠心專一的想聽您宣
說十地法門。
如渴思冷水 如飢念美食
如病憶良藥 如蜂貪好蜜
好像人又熱又渴的時候,想喝一杯冰水一樣。冷:是清涼的意思。又像人餓了,想要
有吃的東西來充飢。又好像人有病,就想要找到對症良藥,一吃就好了。又好像蜜蜂天天
採蜜,為的是希望做一窩好蜜貯藏過冬。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善哉廣大智 願說入諸地
成十力無礙 善逝一切行
在這法會中的大眾,也是如同上面所說的思想一樣,希望聽到能解渴、能充飢、能去
病、能捨離一切貪瞋等的妙法。您這位崇高有廣大智慧的金剛藏菩薩!願您說說如何進入
十地的法門。因為您已成就了如佛的十力,而達到無障礙的果位,也已修證到如同佛一樣
的一切行門。
爾 時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菩薩力焰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
方一切世界。靡不周徧。三惡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來眾會。顯現諸佛不思議 力。
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所加說法菩薩之身。作是事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云
網台而住。時十方諸佛。悉亦如是。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其光名號眷屬作 業。悉同於此。
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眾。並金剛藏菩薩身師子座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云網台。
時光台中。以諸佛威神力故。而說頌言。
菩 薩說完了上面的頌言之後,這時釋迦牟尼佛從兩眉的中間,放出很清淨的光明這
光名叫菩薩力焰明,是菩薩法力之火焰的光明。另外還有百千阿僧祇種種無量的光 明,
作這光明的眷屬。普徧照到十方所有諸佛的世界,沒有一處照不到的。徧三惡道苦皆得休
息,就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正在受苦刑的也都消滅。又照到所 有諸佛的道場法
會中,顯現諸佛不思議力,用這種光焰顯示諸佛不可思議的法力。又照到十方所有的世界
中,並一切備受諸佛佛力加持而又正在說法的菩薩身上。這 樣照了之後,就在上面的虛
空中,結成大光明云網台而停止了。這時其它十方的諸佛悉亦如是,同樣從兩眉中間放出
清淨光明,其光名號眷屬作業,他的作用是作為 釋迦牟尼佛光明的眷屬,如同他的親屬,
來陪同、擁護的作用。如同世尊的光明普徧照十方世界,照到娑婆世界、佛、法會大眾、
金剛藏菩薩的身體及他的師子座之 後,其光明在虛空中,結成一個大光明云的網台而停
住。於光明台中,以釋迦牟尼佛和諸佛的大威德神通的力量,而說出下面的頌言:
佛無等等如虛空 十力無量勝功德
人間最勝世中上 釋師子法加於彼
佛是沒有任何事物可與他比較的,就像虛空那樣微妙。佛有十種力量,又有無量的殊
勝功德。在人間來說,佛最殊勝,在世間上來說,他是最高尚的。凡是能說法度生者,佛
力必加被於你。
佛子當承諸佛力 開此法王最勝藏
諸地廣智勝妙行 以佛威神分別說
佛子!金剛藏菩薩:您應當仰承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的威神力,為大眾開演法王具
有最殊勝的菩薩行門。因為十地法中,各地有各地的廣大智慧,各有不同的微妙修行法門,
必須佛力加持,才可以詳細的分別解說。
若為善逝力所加 當得法寶入其心
諸地無垢次第滿 亦具如來十種力
假若你得到佛力的加持(善逝是佛的十號之一),就等於無量法寶的法門進入你的腦
海中一樣,演說佛法時,說得格外圓融無礙,義理分別。十地每一地都是清淨無垢的,如
能依著次第修行,一定可以證得圓滿的果位,也會具有如同佛一樣的十力。
雖住海水劫火中 堪受此法必得聞
其有生疑不信者 永不得聞如是義
雖然你住在像海水這樣多、這樣深,成、住、壞、空後的劫火中,也應該忍受這種劫
難之苦,遇有講十地法時,必定要聽(這意思是說,寧可忍受三惡道之苦)也不被「八難」
所障礙聞法),如有對十地法生疑惑而不相信的人,他是永遠沒有機會聽到這種勝義之法。
應說諸地勝智道 入住展轉次修習
從行境界法智生 利益一切眾生故
金剛藏菩薩!您應該向大眾解說菩薩在十地各地中得到殊勝智慧的道理。使大眾能入
於十地法內,輾轉流通,令眾生依次序漸漸修習,從修行的境界中,生出法智,超俗的智
慧。希望這樣可以利益法會中一切的眾生。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眾增淨信故。而說頌曰。
這時金剛藏菩薩觀察法會中大眾的因緣,希望能令大眾增加清淨信解心的緣故,又用
偈頌說:
如來大仙道 微妙難可知
非念離諸念 求見不可得
佛就像大僊道一樣。大僊道就是聖人之道。他的微妙之處,是不可想像的。當你已能
離念的時候,還要更進一步的連這個離念的念頭也要舍離。如果你想以聲、色求見佛,以
聲色求見法,色見聲求,那是不可能明白這十地法門的。(按:僊與仙通)
無生亦無滅 性淨恆寂然
離垢聰慧人 彼智所行處
十 地法門,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光明藏。它們的本性是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也是常常清淨,因為常清淨,所以是常常寂然不 動。
去一分染污,增一分清淨。染污與清淨是對待法。增加清淨就是增加智慧;增加染污就是
增加愚痴。有智慧就日漸上升,愚痴就日漸墮落。中國的古聖人說:君 子上達,小人下
達,就是這意思。我們修行的目的,就為了開智慧,滅愚痴。世間法中最不清淨,最染污
的,就是男貪歡,女貪愛。都為此數所縛而不能超出,其原 因就是不能學聖人轉染污為
清淨。凡是能離開染污而恢復清淨,就得到了真正的聰明智慧,才是真正聰明有智慧的聖
人。諸位都是佛的弟子,都已離了一切的染污而 恢複本有的清淨,成為真有智慧的聖人。
聰明智慧人的智慧,以及菩薩所修行的,就是這十地法門。
自性本空寂 無二亦無盡
解脫於諸趣 涅槃平等住
我 們每個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本來甚麼也沒有,就因為自己背覺合塵,染苦為
樂,因之增加了許多煩惱。自性雖然一個也沒有,無形無相、無人無我、無眾生、無 壽
者,但也不能說沒有,就如虛空,不能說沒有虛空。這十地的智慧,能得清淨自在的解脫,
是得之於四惡趣裡面。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你如能明 白十地法門,就
能明白生死、湼盤自是湼盤,兩者毫無關係可言。
非初非中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十地法門的智慧,不能分為初中後的階段來說。菩薩發心,得菩提,永不退轉,亦無
先後。只可智會,不能言詮。所以我(金剛藏菩薩)不願解說。因為這種法門,超過三世
一切法,它真實的形狀,就如同虛空。
寂滅佛所行 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難可受
這種法門是寂滅相的,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嗅之無味。乃是佛所行,最微妙的。如
要我用言語來解釋,真無法說明白。十地中所說的修行法門,就像我在前面所說的比喻一
樣,是不容易說明白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眾生也不容易信奉,也不容易接受。
智起佛境界 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 智知意不及
這 由智慧中生出來的境界,是佛所證得的境界。就如前面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的意思。應即念離念,念而無念,即為非念,離開心裡所想像的一切。這種法門也不 是
從修五蘊(色、受、想、行、識)、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意識)、十二
處(六根六塵)裡可以得到的。是要用智慧才能瞭解,用意念和思想是沒有法子明白的。
如空中鳥跡 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心意不能了
好像鳥在空中飛行,有什麼蹤跡可說?有什麼痕跡可表示?十地法所包含的義理,也
是不能用眾生的心和意念可以瞭解的。
慈悲及願力 出生入地行
次第圓滿心 智行非慮境
菩薩能演說十地法門,都是仰承諸佛的慈悲和願力,出在世間來修行這十地法門,依
著各地的次第,令智慧心圓滿,令覺悟的菩提道成就。這是由智慧修行的法門,不是用人
心思慮可明白的境界。
是境界難見 可知不可說
佛力故開演 汝等應敬受
這種境界是很難見到的,知道這法門還比較容易,如果要解釋演說,就不容易了。必
須仰承十方諸佛加持的力量,才能演說。你們各位菩薩能聽到這法門,都應該恭敬聽受這
法。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我今但略說 真實義無餘
這種用智慧來修行的法門,就是用無量劫的時間也說不完。現在我(金剛藏菩薩)祇
有揀擇而略說,真實的義理是無窮無盡而無餘。
一心恭敬待 我承佛力說
勝法微妙音 譬喻字相應
諸位菩薩,一心一意,恭恭敬敬的等待著,我仰承十方諸佛大威神之力,演說這微妙
殊勝的法音,十地法是沒有什麼可相應的,惟有用字書的義理來做譬喻。
無量佛神力 咸來入我身
此處難宣示 我今說少分
無量無邊諸佛,以他們神通之力,一齊加持到我的身上。因為十地法門甚深微妙,難
以宣說,所以我現在就說個少分。
佛 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
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 故。
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方無餘智故。
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為轉大****無所畏故。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們,假設有這樣的眾生,已深深的種植了善根,
又能修行六度萬行的法門。又能修聚說明他成道的法門。又最會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 佛。
又最懂、最明白怎樣修集所有的最上法門。又能攝受眾生,教化眾生,為眾生的大善知識。
又能知道調伏身心,遠離塵垢得清淨深心。並且能立廣大無邊的志 氣,拔度眾生無分別
心。發大願,不怕艱辛。對於佛的正法生起無量無邊廣大的信心,和堅固的理解力。修道
的人應該對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他們是沒有時間性 和地域觀念。為了求得如佛的智
慧,為了修得佛的十力,為了想有最大,無所怖畏的智勇,為了得到佛的平等法門,為了
救拔所有世界的眾生。就是要得到最大清淨 的慈悲心,即出世間的正智。為了想盡得佛
的大智慧。為了莊嚴清淨所有諸佛的剎土,沒有一點障礙,為了想得到一動念,就能知一
切三世的因果,為了能常常轉無 上的大****,而沒有一點恐懼之心,為了這種種緣故,
必須聽受這種十地法門。
佛 子。菩薩起如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攝。最上深心所持。如
來力無量。善觀察分別。勇猛力。智力。無礙智現前。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 以
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
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無能說其種族過失。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得菩 薩法。住菩
薩處。入三世平等。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
以不動相應故。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生起以上種種心念的時候,因大悲心能拔
眾生的苦,令眾生離苦得樂,故說以大悲為首。修菩薩法,就能得到菩薩的智慧,多 修
一點菩薩行,智慧就會增上。說法時,就會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辯才無礙的能力。所攝持
的是最上微妙的深心,所恃的是佛無量威神之力。又有無量善於觀察一切 的智慧和分別
一切境界的能力,很勇猛的向前精進修行,不論任何境界現前,他都有不受其障礙的智慧
應付。常有一種很自然的智力,使他能領受一切諸佛所說的法 門。用智慧來教化一切眾
生,這種境界,廣大得像法界,徧一切處。究竟徹底的程度,就如虛空一樣無障無礙,可
以窮盡未來所有的時間。諸位佛的弟子!行菩薩道 的大菩薩,一開始發這樣大悲心時,
即刻就得到超出凡夫的地位,進入菩薩的地位。生到如來的家族中,沒有能找出菩薩和佛
眷屬(種族),有任何過錯可說。離開 世間四種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證得超出三界的聖道,得菩薩修持的一切法門,住在菩薩所住的清淨處,不捨世間,也能
方便不染,更得到三世平等 的智慧。在深種佛的種性中,會得到更高尚的菩提覺果。菩
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菩薩修到了這法門,這就是十地中的初地,名叫歡喜地,
因為他證到初 地,生起大歡喜心。這種歡喜,是因定力而生出的,所以說以不動相與定
相應了。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踴躍。
多勇猛。多無斗諍。多無惱害。多無瞋恨。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在歡喜地的菩薩們,證入歡喜地後,成就很多
種為法利生的歡喜。如多淨信,對佛法的清淨信心,也更深厚了。對於佛法,更生起 無
量的愛樂心。無論何時都覺得身心很快樂,很安祥。到什麼地方也不見有一點障礙,即使
遇著別人設立障礙,也不生煩惱,總是感到如法滿足。常常欣喜而慶幸自 己能聞到佛法
而能修行菩薩道。他們時刻都勇猛精進,毫無懶惰之心。與人交接,也從不發生鬥爭和爭
論。不去惱害一切眾生,普勸別人發心修行。證入歡喜地的初 地菩薩,對於任何人,任
何事,也不會生起絲毫不樂或瞋恨心了。
佛 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念諸菩薩。故
生歡喜。念諸菩薩行。故生歡喜。念清淨諸波羅蜜。故生歡喜。念諸菩薩地殊勝。故 生
歡喜。念菩薩不可壞。故生歡喜。念如來教化眾生。故生歡喜。念能令眾生得利益。故
生歡喜。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故生歡喜。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證得歡喜地的果位,為什麼這樣歡喜呢?
因為他們都恆常憶念一切諸佛,所以生歡喜心。不像凡夫俗子,每天都生活在嫉妬障 礙
中,沒有道心。菩薩能專一憶念諸佛,就不會生嫉妬障礙之心。又念諸法,常常記得諸佛
所說的一切佛法,依法修行,所以也生大歡喜。他不但憶念諸佛諸法,還 常念十方三世
一切的賢聖僧和大菩薩們,所以心生歡喜。凡是修道的人,都應常生憶念三寶的心,不使
心生外務而專意挑剔別人。若常迴光返照,就不會生異心而障 道了。又常念諸菩薩所修
行一切成佛的法門,因為所有大菩薩都是未來的諸佛,他們勤修六度萬行,不忘度眾生。
菩薩們就是明白證入這十地法門後,自己仍不懈 怠,仍修一切法門,所以生大歡喜。又
念清淨諸波羅蜜,將來都能成就圓滿清淨的智慧和成佛的功德,這也是歡喜的根源。又念
諸菩薩的地位,特別殊勝,而生大歡 喜。又念菩薩證得三不退——念不退、位不退、行
不退。再沒有天魔外道能破壞他,而生大歡喜。又常常想到如來教化眾生,慈悲為懷,令
眾生離苦得樂,而生大歡 喜。又念諸佛常使眾生聞法得度,了生脫死,這是令諸眾生得
大利益的最好法門。諸菩薩有這些殊勝的因緣,可以作很多的大事,所以就生出大歡喜心。
證到歡喜地 的菩薩,他也有念,不過他們的念是清淨的。而眾生有念,他們的念是染污
的——財、色、名、食、睡——五欲境界。菩薩所想的是佛、法、僧及六度萬行,種種清
淨的境界。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證入一切如來的智慧,得到種種的方便,所以生大歡喜。
復 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遠離凡夫地。
故生歡喜。近智慧地。故生歡喜。永斷一切惡趣。故生歡喜。與一切眾生作依止 處。故
生歡喜。見一切如來。故生歡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歡喜。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故生
歡喜。遠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何以故。此菩薩得歡喜地 已。所有怖畏悉得
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離。
得 到歡喜地果位的菩薩們,又作這樣的想法,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我把世間法,
一切都放下了,(轉離就是放下)把它轉變過來。轉凡成聖,轉迷為悟,轉染污為清 淨,
把整個世界的境界都轉變過來,所以生大歡喜。譬如在金山聖寺內聞法的人,就比在外面
社會中的人清淨多了,這就是轉離的好例子。
證 得初地果位的菩薩,就常能見佛,因親近佛,所以生歡喜。凡夫所想的,所求的,
他都不想、不求。他之想求均為凡夫所不要,而他便去學習,所以他能遠離凡夫的 地位,
轉凡成聖,故生歡喜。遠離凡夫的地位,就是遠離無明愚痴。親近善知識,就是近智能地,
所以生歡喜。證入初地的菩薩,就已永斷一切惡趣,不會再墮落到 四惡趣內,除非他發
願到四惡趣內去教化眾生,那是為度生,行菩薩道,不是行惡行而墮落。
菩 薩教化一切眾生,使離苦得樂,給予眾生一種安穩的感受,因此眾生均樂於以他
作為依止的地方,所以生歡喜。常常見到佛,又常生在佛的境界中,與一切菩薩同處 在
平等性中行菩薩道。又能遠離一切使人恐怖得毛髮都豎起的種種事。有這些難求難遇的好
處,所以生起大歡喜心。何以故呢?菩薩證到歡喜地的果位後,對於一切 都看破,放下
了,沒有甚麼使他懼怕了,一切的怖畏,自然遠離(怖畏即煩惱業苦之意)。凡夫所怖畏
的,如不活畏,生怕不能活下去。惡名畏,怕人譭謗,名聲受 污。死畏,人人怕死,都
想求長生。惡道畏,怕墮到四惡趣中。大眾威德畏,在大庭廣眾中,不敢說話,為了怕受
眾人的奚落,被大眾的氣勢所威脅。這些怖畏,都 是發於心裡,如果能修行,有定力,
就甚麼都不怕了。
何 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於他所希
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眾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 畏。
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
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菩薩如是遠離驚怖毛豎等事。佛子。此菩薩 以大悲為首。
廣大志樂無能沮壞。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菩 薩為什麼沒有了這些怖畏呢?因為他遠離一切恐怖毛豎等事,是甚麼力量使他能
遠離呢?這就是能修行,肯發菩提心,願行菩薩道,因而證得歡喜地的這位菩薩,達 到
了離我想的工夫境界緣故。他沒有了自己,不但沒有自己,連想都不想有這個自己。因為
他早已把這個自身佈施給眾生,為眾生做事,不自私,不自利。自身都不 愛,何況資財?
資財——金銀珠寶、國城妻子,這都是身外之物,他完全看得破,放得下,得到真正的自
在,是故無有死畏。因為這樣,所以菩薩不怕自己不能生 活,也就沒有不活畏了。既不
想自益,他就根本沒有希求,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當然也就無憂,我們為什麼會有憂
愁呢?就因為有貪求,有貪求,便有憂愁。菩 薩不貪求名聞利養,也不貪求五欲——財、
色、名、食、睡。菩薩對這些都解脫了,更不貪圖好供養。就因他專一修行佈施,不論甚
麼供養,他都拿來給所有的眾 生。至於外人對他的好壞議論,他也不去理會,不貪求虛
名,也不生歡喜與煩惱。因為菩薩已有超出好壞境界之外的智慧,所以他沒有惡名畏的恐
懼心。菩薩沒有自 己就是無我,沒有我,自然也不會有我見、我想。沒有我,那會有誰
死、誰不死的想法呢?故沒有死畏。菩薩他知道自己死後,不會墮到四惡趣裡,因為他常
行菩薩 道。也決定不會離開諸佛,一定還是與諸菩薩在一起,所以沒有惡道畏。我的志
願,和我所樂做的事,一切世間眾生,無法與我相等,更何況有勝過我所修證的,所 以
沒有大眾威德畏。這種想法,是菩薩上求下化心切,菩薩沒有貢高我慢的思想,金剛藏菩
薩說明證得歡喜地果位後的菩薩,他的境界就是這樣。菩薩遠離以上五種 怖畏,就不會
有驚怖毛豎的事發生。諸位佛的弟子!這些菩薩做事都是以大悲心為出發點,因為悲能拔
苦,菩薩有廣大的志願——救度眾生,故有無量的快樂。沒有 任何天魔外道能破壞他及
擾亂他的修行,或阻擋他行菩薩道。所以他更加勤修,一天比一天精進,一天比一天用功,
所有一切菩提善根都圓滿成就。
所 謂信增上故。多淨信故。解清淨故。信決定故。發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無
疲懈故。慚愧莊嚴故。成就柔和故。敬順尊重諸佛教法故。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 親
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足故。如所聞法正觀察故。心無依著故。不耽著
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生如寶心無厭足故。求一切智地 故。求如來力
無畏不共佛法故。
菩 薩證到歡喜地後,無時不在大歡喜中。因為他勤修一切的善根,很快就成就了,
信心日漸增多不會減退,這就是信增上的緣故。因信心上增,清淨的信念也跟著增 多,
不像過去雖有信心,還不免有點染污。現在信心既增強又無一點染污,只有清淨,返本還
原了。為什麼會令信心增強有這種清淨的境界呢?因為菩薩他知道如今 已沒有一點懷疑,
信心堅固決定了。信十方佛,信十方諸佛所說的法,信十方一切的賢聖僧,都是自己的法
友。因為自己是三寶之一,就生出了悲愍眾生的心,度一 切眾生,成就大慈悲心。悲心,
令眾生離苦;慈愛眾生的心,令眾生得一切的快樂。求佛法日日精進修行,勇猛行道,也
日勝一日,從不感到疲倦和有懈怠的情緒。 常生慚愧,慚其前愆,愧其後過。用自己所
有的功德來莊嚴十方國土,成就柔和,修忍波羅蜜,成就忍辱的力量,對任何事故,都有
逆來順受的忍耐工夫,決定不會 再有與人爭勝負的心,和剛強的態度。恭敬諸佛,順受
諸佛的教言,尊重奉行諸佛所說的教法。日夜修習善根無厭足,晝夜六時,精進修習種種
善根,不會有厭倦和 滿足的心。菩薩知道親近善知識,能多聞廣學,獲大利益,法喜充
滿,常在法樂中。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從不自滿。自己在諸佛處聽來的正法,時時
正心思 惟,觀察諸法實相。心中無一點執著,執著我執、法執,無一點依賴。菩薩他絕
不會去耽心供養,貪圖名聞,和希望虛偽的奉承。更不會希求物質的享受,和一切豐 富
的身外之物。生如實心(就是用真實無瑕的直心來用事),菩薩他只一心求菩提心、金剛
心而沒有厭足的時候。求一切智地,只希望求得一切智慧的果位和達到無 上智慧的地步。
求得如來的力量得到四無所畏,和求得十八不共於二乘的佛法,這種種的利益。
求諸波羅蜜助道法故。離諸諂誑故。如說能行故。常護實語故。不污如來家故。不
捨菩薩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動故。不捨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
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殊勝道故。
前 面說的修菩薩行的菩薩,證得歡喜地後,能得到佛的力量,四無所畏,及十八不
共於二乘等等佛法,又繼續追求諸波羅蜜的修持,以幫助自己的道業。舍離一切不應 有
的言行,如諂媚富人,和打妄語,不欺世盜名。尊奉佛所說的法,老老實實的去修行。做
到言行一致,常護實語,就是一言一句自己所說都是真實話。身為佛的弟 子!知道菩薩
是最清淨高尚的,絕不能做出有污穢佛法家風的言行,也就是不能有污道場的事。更不能
有稍捨去菩薩戒律的表現,要能守持身、語、意的清淨律儀, 就自然生出一切的智慧,
好像須彌山王一樣,永不會為外事外物所動搖。不需要放下一切的世間事,也能成就出世
間的道法。修行積聚能幫助自己成就菩提分法的法 門和功德,絕不會生出厭倦的心,和
己功德圓滿的傲慢心。因為菩薩是經常都在修持一切最高尚、最殊勝、最圓滿上上的佛道。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
成就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
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
息。又發大願。願受一切佛****。 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佛興
於世。從兜率天宮沒。 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說法。示現涅槃。皆悉往詣親
近供養。為眾上首。受行正法。於一切處。一時而轉。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
來際。一切劫 數無有休息。
諸 位佛的弟子!菩薩修菩薩行,成就如前面所說這種清淨修治所證得的法門,就是
菩薩修證的——歡喜地的果位。因為成就了淨治地法,永不會退轉於二乘位,所以說 從
此安住在歡喜地,再繼續修證其它各地法門。諸位佛的弟子!菩薩證得歡喜地,成就大誓
願、大勇猛,在因地所發的大誓願,別人不能做的,他能用智慧勇猛善巧 地達到目的,
使其有利益於眾生生大作用。對微妙的佛法,能生出一種廣大清淨,而又毫無疑惑,決定
性的理解和明了的智慧。用他所有最好一切能供養的東西,恭 敬供養所有的諸佛,無一
佛不供養。這種廣大供養的誠心和法門,大到周徧法界,無一處不到,究竟得像虛空一樣
的清澈。菩薩並不是偶然如此,他盡未來所有無盡 的時間,永遠都不停止休息。菩薩又
發大願,願意接受一切佛所轉的大****,繼續說法。又願攝受佛 的一切覺道,常常修習。
又願對諸佛所說的教法,一一護持。又願受持諸佛所說的法門。菩薩發這大願,廣大得充
滿法界,究竟得好像虛空。在時間上是盡未來際無 窮盡的劫數,他都從不休息。菩薩又
發大願,希望所有的世界,都有佛出興於世,處處佛法興隆。佛從①兜率降。②入胎。③
住胎。④出生。⑤出家。⑥成道。⑦說 法。⑧入涅槃。示現這八相成道的過程。他都能
去親近、承事供養為法會中眾生的上首,受行正法,在所有的地方同一個時間,而轉大
****。廣大到徧滿法界,究竟得猶如虛空,窮盡無量的時劫,都不休息。
又 發大願。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總相。別
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 增
長。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眾
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 生。三界所
繫。入於六趣。一切生處。名色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斷一切世
間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 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菩 薩又發大願,願一切菩薩所修的行門,都是廣大得不能計量,包括一切,不被天
魔外道所破壞,也沒有善惡的因素夾雜在內,都是與一切波羅蜜互相攝持相應,以這 些
功德,幫助修行清淨的十地法。一切事事物物的成因,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
壞相等的真實道理,和菩薩們所修的一切行門,我都實實在在對眾生解 說,教化所有眾
生,令他們接受並領悟,老實去修行,使清淨的菩提心因而增長。這種願心,也是廣大到
徧滿法界,究竟得猶如虛空,盡未來無窮的劫數,我亦不停 止或休息。菩薩又發大願,
願一切眾生界,好像有色的眾生、無色的眾生、有想的眾生、無想的眾生、非有想的眾生,
非無想的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各 異類的眾生,凡為三界所繫縛,在六道中
輪迴,各類的生處,以及凡受名色所攝的這些種類的眾生,我都要去教化他們,令他們能
深入佛法,依教奉行,能永遠超出 六道輪迴的世界,令他們安住在最具智慧的聖道。這
種願心,也是廣大到徧滿法界,究竟得猶如虛空,盡未來一切的時劫,我亦不停止或休息。
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麤細。亂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
如帝網差別。十方無量種種不同。智皆明了。現前知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
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菩 薩又發大願,願每個世界,不論仰的、覆的、長的、方的,都是那樣的廣大,不
論有多少;其中有粗、有細、有亂住(沒有次第),倒住(顛倒),有正住(有條不 紊,
很規矩),有入,有常常行動,有很多變化,就如大梵天王殿上的網羅幢一樣各各不同。
十方的形狀種種各異,但菩薩的智慧都可明了,凡可現在眼前的,一概 明白。這種智慧
的願望,也是廣大得徧滿法界,究竟得猶如虛空,盡未來一切劫數,永不休息。
又 發大願。願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無量佛土普皆清淨。光明眾
具以為莊嚴。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無量智慧眾生充滿其中。普入廣大諸佛境 界。
隨眾生心而為示現皆令歡喜。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 等一緣。常共集
會。不相舍離。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
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 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菩 薩又發大願,希望所有的國土,偏入一個國土,一個國土又偏入一切的國土,這
是互相圓融無礙,相即相入的法性作用。所有的佛土,都成為清淨的佛土。以清淨光 明
的眾具,作為佛土的莊嚴。離一切煩惱,沒有貪瞋痴三毒,成就戒定慧清淨的聖道。有無
量無數具大智慧的菩薩和有智慧的眾生充滿在這國土中,大家都證得諸佛 的境界,常隨
順眾生的心念,而為示現一切的境界,令所有的眾生得到歡喜。這種心願,也是廣大到徧
滿法界,究竟得猶如虛空,窮盡未來一切的劫數,也不休息。 菩薩又發大願,願意常與
一切志同道合的菩薩一起修行,互相愛護,彼此也沒有仇視和嫉妬的思想。積聚所有一切
善根,與眾菩薩處在一切平等的法緣中,經常在一 處修行而不分離。隨各人的意念,呈
現各種佛身,在自己的心裡,便知道所有諸佛如來的境界,與威神之力和智慧。得到隨心
如意的變化和不退轉的神通,遊行到一 切世界,參加各處所有的法會,普徧去到一切眾
生的地方。成就不可想像的大乘法門和菩薩所修行的一切萬行。這個願心,也是廣大得像
法界一樣,究竟得猶如虛 空,窮盡到未來一切的劫數,永不休息。
又 發大願。願乘不退輪。行菩薩行。身語意業悉不唐捐。若暫見者。則必定佛法。
暫聞音聲則得實智慧。才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修 行
一切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
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 示現初生。
出家。詣道場。成正覺。轉****。入涅槃。得佛境界大智慧力。於唸唸中。隨一切眾生
心 示現成佛。令得寂滅。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音說法。令一切眾生
心皆歡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斷菩薩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 足通。
幻通。自在變化。充滿一切法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
休息。
菩薩又發大願,希望乘不退轉的****, 修菩薩所修行的法門。身語意三業都清淨,
不造惡業,沒有罪過,絕不會空過。假設有人能暫時見到菩薩,必定能種善根,明白佛法。
能暫時聽到菩薩的聲音,就能 得到像寶貝一樣的真實智慧。如果他清淨的信心剛剛才生
起來,就能永遠斷除煩惱,得到像大藥王樹一樣的身體,能治眾生的病,又可得到像如意
寶一樣的身體,修 一切菩薩所修行的行門。這種願心也是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
未來的時劫,也不休息。菩薩又發大願,希望全世界的眾生,同時都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不離 開一毛端,和一切的毛端處,都能示現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出家、學道,到各道
場、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轉大****,說法度眾生,最後入涅槃。徧法界中,一一毛端極小
量處,都在其中示現這八相成道。得到如佛的境界,如佛的大智慧之力。在一念之中,隨
眾生的心念,示現成佛,令一切眾生,也得到寂滅之樂。以一種的正覺,就知一切法界,
就好像一個大涅槃相。用一種聲音說法, 使 所有的眾生聽到都生歡喜心。雖示現
入大涅槃,但還是在這世界上不斷的行菩薩道,示大智慧地。大智慧地就是佛智,因智慧
生萬物,能領萬行,所以能安立一切, 令眾生知道一切依大智慧而安立。法智通,就是
能了知法無性相而生的智慧神通。神足通是能於自身顯現生、住、滅,長短時劫,能隨心
自在。幻通是轉變外事,無 不隨心所欲。運用自在,變化無窮充滿所有的法界。這種願
心也是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窮盡未來一切劫數,也不休息。
佛 子。菩薩住歡喜地。發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願門為首。
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界 盡。世
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
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 界乃至世間轉。
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故。我
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
金 剛藏菩薩恐怕諸位菩薩有時放逸,或不注意聽他說這華嚴經中的法門,又稱一聲
諸位佛的大弟子!你們知道菩薩修證到了歡喜地,他已修得種種的善根,成就種種波 羅
蜜的功德,達到登彼岸的地位,所以他時時都生出大歡喜心,發出前面所發的那些大願。
他能以發大勇猛心,眾生不敢修行的法門,他敢修行。眾生不敢做的事, 他敢去做。好
像前面所說的種種大作大用,他都以這十種的大願為第一,來滿足他在百萬阿僧祇劫中所
發的一切大願,一切的大願亦依此十大願而完成。金剛藏菩薩 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
這個大願,是修行菩薩道的菩薩以十盡句而得成就(盡字在這兒當不能斷盡講。這十句是
用十項不能盡者為譬喻,不能盡的十大願作比 量)。那十種呢?如所說的眾生界盡,世
界也窮盡,虛空界也盡(這三者是說的世間)。法界也盡了,涅槃界也沒有了,佛出現界
盡也沒有佛出世(這三者是指法說 的)。如來的智慧也沒有了,心裡所想像的,所依據
的也沒有了,佛智慧所證得的,所瞭解明白的,這種境界亦沒有了(這三者是說佛智)。
世間轉(轉字在這兒也 是不可盡的意思)、法轉、智轉界盡,這些都轉盡沒有了。以上
眾生等界都盡了,我的願心才算圓滿。假若世界乃至於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的願
才能盡。然 而眾生以及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等等是不可能窮盡的,所以我這種大願,
也是不可能窮盡,永遠存在的。所修的善根,也不會有窮盡。
佛 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則得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
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成淨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來本行所入。 信
成就諸波羅蜜。信入諸勝地。信成就力。信具足無所畏。信生長不可壞不共佛法。信不
思議佛法。信出生無中邊佛境界。信隨入如來無量境界。信成就果。舉要言 之。信一切
菩薩行。乃至如來智地說力故。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發了以上大願後,就得到十種信心:利
益心,菩薩在沒有發大願以前,想利益眾生,總是發不出心來,想做也做不到,因為 沒
有力量。發了這些大願以後,無形中就增加了他幫助眾生的力量。柔軟心,因為有願心的
力量,把過去剛強的脾氣也變柔軟,對眾生也能忍耐,也和氣了,教化眾 生時自然能身
心調伏而不生煩惱。隨順心,沒有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的人,都喜歡命令人,要別人聽
我指揮。等到發了大願以後,就知道必須隨順眾生,然後才能 使眾生隨順。沒有我的成
見,就沒有我執。寂靜心,常常心平氣和,沒有煩惱,不管在鬧的、靜的地方,都能修行
用功,不受外境的影響。調伏心,在這娑婆世界, 一切人、事、物都是難調難伏,處在
這環境中,不要說調伏眾生,就連自己也很難調伏。菩薩發大願心後,自然就調伏身心,
也能善巧的調伏眾生。寂滅心,諸法從 本以來,常是寂滅的。如果自心不知寂滅,何能
對外物寂滅?菩薩發了大願後,了知諸法寂滅之道。謙下心,沒有發大願以前,常易犯貢
高我慢的毛病,生出許多無 謂的煩惱。發此大願以後,這些不好的習氣,自然消除,由
貢高我慢轉變為謙和。潤澤心,因為有大願心的力量,內心常感到如甘露潤澤的舒適,沒
有枯燥煩悶之 惑。不動心,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不生雜念就沒有妄想的煩惱,心
念清淨,智慧油然而生可幫助萬行。不濁心,因為有如是的大願,心念清淨,那還會有濁
心、染污心呢?有上面這些願力的信心,就成了一位有清淨信心的德行人。這種信心的功
用,能使進入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能由信成就十種的波羅蜜,能信就能進 入這殊勝十
地的地位,能信也就能成就神通的力量,由信心也具足一切大無畏的力量,經上說「信為
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生長不可為外道所破壞的 佛法。信不可以言語形
容,不能想像佛所說的真理。信佛所說的,不落於兩邊的境界,因為佛的境界是時時刻刻,
在在處處都不著於空、不落於空;不著於有,不落 於有。佛所提倡的是中道。信能隨入
佛的不可限量的境界,信能成就一切果位。總結舉其重要的說一點,信一切菩薩所修行的
法門及一切因果,乃至於達到如來智慧 之地,這都是由信生起力量的緣故。
佛 子。此菩薩復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空。如
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廣大。而諸凡夫。心墮邪見。無明覆 翳。
立憍慢高幢。入渴愛網中。行諂誑稠林。不能自出。心與慳嫉相應不捨。恆造諸趣受生
因緣。貪恚愚痴。積集諸業。日夜增長。以忿恨風。吹心識火。熾然不 息。凡所作業。
皆顛倒相應。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相續起心意識種子。於三界田中。復生苦芽。
所謂名色。共生不離。此名色增長。生六處聚落。於中相對 生觸。觸故生受。因受生愛。
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生有。有生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眾生。生長苦聚。是中
皆空。離我我所。無知無覺。無作無受。如草木 石壁。亦如影像。然諸眾生。不覺不知。
菩薩見諸眾生於如是苦聚。不得出離。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復作是念。此諸眾生。我應
救拔。置於究竟安樂之處。是故即生 大慈光明智。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大弟子!證得歡喜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想法:諸佛正法
眼藏,是這樣的深,深得好像大海不能見到底。法的本體,是寂靜的,不會被任何外 來
的境界所動搖。而且寂滅的,無有形相可見。也像虛空,空得無量無邊,沒有一定的相狀。
也沒有什麼願,一切都空。也無任何染污和著處,法體就是這樣的不可 限量而廣大無際。
然而一般凡夫,卻墮入邪知邪見的思想,顛倒行事,不知修行。無明就像天空的烏云,把
日光遮蓋。自己豎起驕慢的高幢,深入渴愛的網羅中,蹈 進諂媚欺誑的密林裡,輾轉不
能出來。心性與慳貪嫉妬糾纏不清不捨,永遠在四惡趣中自造受生的因緣。因無明的緣故,
就生出貪妄、瞋恚,愚痴的思想,做出種種 業果,日積月累,增長不息。生起忿恨的邪
風,吹動心識的邪火,燃燒不息。凡所作所為,都是顛倒而不合理法的,隨順貪慾。在三
界內順應有流,跟著無明、見惑 去跑。這種種子在心意識裡相續不斷的生起,保留。在
三界的業地,又生出苦痛的苗芽。這是佛講的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第一是無明。由無明顛
倒就生出行,就是愛 慾的行為。有了行為,就生出意識的種子。因意識的種子種到三界
的田裡,就生出苦芽。這苦芽就是名色(名色,例如男的、女的)。因名色就生出六處聚
落(六處 聚落乃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又叫六入,六根為內六入。六根、六
境互涉入而生六識,故又名六處)。聚落就是六入同在母胎內生長。因之就生出觸塵。
因觸塵又生出領受。因領受生出愛慾。因愛慾的增長,又生取。因取生有。由有生出生。
由生就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隨著而來。像這樣的眾生,生長成 為苦的聚落。
雖是這樣說法,如果能明白這道理,一切是空的,終歸幻滅,而離開我和我所,就無知無
覺了。十二因緣的本身,就是無知無覺的。無作者,也無受 者,就像無情的草木石壁,
明白這道理一切就如影像。可是眾生在這中間,他不覺不悟,不知本來是空。菩薩看見眾
生在十二因緣中生沒,為愛慾所繫縛,受其苦 聚,不能出離。因之生起大悲心的智慧,
又這樣想,一切眾生,我應該拯救他們,把他們救出到最安適快樂無苦的地方,所以就生
出大悲的心而發出光明的智慧。
佛 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悋惜。求
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謂財。谷。倉庫。金銀。摩尼。真珠。 瑠
璃。珂貝。璧玉。珊瑚等物。珍寶。瓔珞嚴身之具。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城邑。
聚落。園林。台觀。妻妾。男女內外眷屬。及余所有珍玩之具。頭目。手 足。血肉。骨
髓一切身份。皆無所惜。為求諸佛廣大智慧。是名菩薩住於初地大舍成就。
金 剛藏菩薩因知菩薩常在定中,於是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
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他是常常隨順著大悲大慈心行道的。因為大悲能救拔眾生出於苦 海,
大慈能給予眾生真正的快樂。以深不可測的心,慎重嚴謹的心住在初地——歡喜地的時候,
對於任何貴重的物質,都沒有貪戀和吝惜心,都能隨緣隨分的佈施給 別人。他只想求得
和佛一樣的大智慧,所以他修行佈施法門,大大的佈施。凡是他所有的,均能捨得佈施。
不論錢財、穀米,倉庫內的金銀、摩尼寶、真珠寶、瑠璃 寶、珂貝寶,最好的玉石、珊
瑚等等寶物。或者莊嚴身體,使人顯得高貴的珍寶瓔珞的飾物。以及日常使用的象、馬,
名貴的車,聰明靈慧的侍者,和屬於自己的人 民、城廓、鄉村聚落。居住的園林、亭台、
樓閣,甚至自己的妻、妾、兒子、女兒、內外親眷家屬以及所有珍貴玩物等等的外財都能
佈施。即使有人來乞求他的內財 如頭、目、手、腳、血、肉、骨髓,凡是身上所有的,
他也絕不吝惜,一切能捨。菩薩修這樣的大佈施,只是為了求得諸佛廣大的智能,
這就是菩薩住在初地時成就的大舍善根功德。
佛 子。菩薩以此慈悲大施心。為欲救護一切眾生。轉更推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無
疲厭故。即得成就無疲厭心。得無疲厭心已。於一切經論。心無怯弱。無怯弱故。即 得
成就一切經論智。獲是智已。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於上中下一切眾生。隨應隨力。隨
其所習。如是而行。是故菩薩得成世智。成世智已。知時知量。以慚愧莊 嚴。勤修自利
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慚愧莊嚴。於此行中。勤修出離。不退不轉。成堅固力。得堅固力
已。勤供諸佛。於佛教法。能如說行。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大弟子!歡喜地的菩薩發這種大慈大悲大佈施的大願
心,是為了救拔一切眾生,使得離苦,愛護一切的眾生,使他們獲得真樂。於是他又 更
進一步的推求,在世間如何利益眾生,出世間又如何利益眾生。常常修此菩薩行,從不生
厭倦疲乏的心,這樣日久就成就一種很自然而沒有疲厭的心了。得到無疲 厭心後,有一
種精進不懈的力量,對於一切的大乘經典論說,再不會有畏難畏多的怯弱心作障,也不怕
佛法如大海,不敢去攝受。凡佛所說的經典,一見就能一目瞭 然,照了諸法實相,深入
經藏,智慧如海,成就研究一切經論的智慧。
菩 薩獲得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智慧以後,對於一切事理,都很仔細的計劃,斟酌
甚麼事應該做,甚麼事不應該做,都能分別認識清楚。遇著上根上智的眾生,中根中 智
的眾生,下根愚拙的眾生,他都能隨應自己的力量,瞭解眾生的愛惡習性,應該用甚麼方
法和身份才能度他,都能得心應手,順事而行的去教化眾生。因之菩薩就 成就世間法的
智慧。菩薩成就世間的智慧以後,有了「知時知量」的決斷力,清楚知道一切眾生的機緣
是否成熟,那些眾生應先度,應用何法,那些眾生機緣未熟, 還不應度,他均能酌量而
行。隨時都警策自己,發慚愧心,以「慚愧」來「莊嚴」自己,修福修慧,聚積福德。精
進勤修一切能自利又能利他的聖教道理。因之成就 了慚愧行,而自莊嚴的功德。在這種
修行的行門中,精進修習出三界的法門,就不會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修行的
堅固不退的勝進。得到了這種「堅固 力」以後,慇勤供養一切諸佛,對於佛所說的一切
教法他都能如是說如是奉行。
佛 子。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信悲慈舍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
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 佛。所
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億那
由他佛。多百億那由他佛。多千億那由他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 大心深心。恭敬
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
以此善根。皆悉回向無上菩提。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像上面所說的一切,修行成就十種「淨
治諸地」的去障淨修法門。就是要「信」佛所說的一切道理,救拔眾生出於苦難中, 給
予真正的快樂而行大佈施,如此修行,而不生「疲厭」。深入經藏,瞭解三藏十二部。對
於世間法,也很通達而善於方便運用。有「慚愧堅固」的力量,供養一切 佛,依佛所說,
切實修行。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修證到初地——歡喜地,因為他有種種大願力的緣故,
所以他可以見到很多佛,多到無法計數,所謂「見多百佛、 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
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億那由他佛、多百億那由他佛、多千億那由他佛、
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總 之,算數校計,所不能知。初地的菩薩已經有這種隨心自在,隨時可以見佛的境
界了。他們隨時都可以最大的願心,最深切的信心,恭恭敬敬,謹慎仔細的承事於諸 佛
之前,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一切資生的東西。也以這些東西行大佈施,並供養
諸位賢聖僧。將這種善根功德,都回向無上的妙覺佛道。
佛 子。此菩薩因供養諸佛故。得成就眾生法。以前二攝。攝取眾生。謂佈施愛語。
後二攝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達。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餘波羅 蜜。
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是菩薩隨所勤修。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以修行清淨地法。
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位證得歡喜地的菩薩,因為廣修供養諸佛
的緣故,得到的功德,成就廣度眾生的四攝法。以前面的兩種方法,攝取眾生,就是
「佈施、愛語」。菩薩是廣修佈施,佈施一切的內外財寶。愛語,就是以慈悲心愛護眾生,
對他們說他們愛聽的話。沒有愛惡之心,用善巧的方法,發菩提心平等廣 度眾生。另外
二種方法,就是「利行、同事」,「利行」是用有利於眾生的善行,如在身、口、意方面
表現有利於眾生的行為,使眾生由此而生親近的心,而受教 化。「同事」則是菩薩以法
眼觀眾生根性,隨眾生之所需,而示現身形,令眾生受到同化而度脫之。菩薩願以他的信
解力而行,還有修行沒有完善通達的地方。初地 菩薩在修十種波羅蜜的法門中,初地是
以佈施波羅蜜為最增上的(十種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
願、力、智),其餘九種,並不是不 修,祇是隨自己的力量和因緣而行。「是菩薩」是
指這位初地菩薩他一方面修行,同時亦慇勤供養諸佛,和教化眾生,他都是依據所修的清
淨十地法門。所積聚的善 根功德,完全回向一切智慧的果位。如此「轉轉明淨」就日漸
一步一步的修行進步,明淨除障。身心自在,內外調柔,隨自己的心意,運用佛法,教化
眾生。
佛 子。譬如金師。善巧煉金。數數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菩薩亦
復如是。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為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轉 轉
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
求請問。於此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應從諸佛 菩薩善知識
所。推求請問第二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應如是推求請問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 果。無有厭足。為欲成
就彼地法故。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
法清淨。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 勝智。善知地地不退轉。善知淨
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入如來地。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現在我舉一個比喻:好像鍛鍊金子的匠人,
他用種種的方法,一次又一次的把金子放在火裡燒,每燒一次,金子便亮一點,愈燒 便
愈亮。把所含的雜物去淨,就柔軟,不會折斷了。這時就能「隨意堪用」隨人的意思,願
意做什麼式樣都可以,莊嚴佛事和裝飾一切。菩薩也是這樣,他修治一切 諸地法門,首
先修廣行供養諸佛,和用慈悲、喜舍、忍辱、精進等波羅蜜來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都能
修行這清淨的十地法門。所修行的一切善根,完全用以回向一 切智慧的果地。修行這十
地法門的工夫,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天比一天明淨。菩薩這時一點煩惱也沒有了,時時都
慈悲喜舍也能忍辱,成就了調柔忍辱的法門,隨自 己的意思,願用什麼法門都可以。
各 位佛的大弟子!修菩薩行,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在證得歡喜地的期間,應該
依從諸佛、菩薩,和善知識的途徑,不斷的研究、思惟他現在修習的初地中,有些什 麼
相狀,和將來可得到何種的果位。對於有關修行此地法門,如有疑難,隨時請問諸佛、大
菩薩,和善知識。日日如是,精勤不懈怠,也沒厭倦和自滿的心。為了想 成就這第二地
法門,也應該依從諸佛、大菩薩,和善知識的途徑,研究推求修行第二地法門中所經歷的
相狀,和將來應得到如何的果位,為求得這些疑難得解答,從 不曾生厭倦滿足的心。為
了要成就這種十地法門,更應該深入研究,向諸佛、大菩薩和善知識請問第三地、第四地、
第五地、第六地、第七地、第八地、第九地以及 第十地,各地中所修行的經過和相狀,
和各地修得如何的果位。這樣恆常精勤推求,從不曾厭倦自滿,這都是為想成就這種十地
法門的緣故。這位菩薩,他善於瞭解 修行初地法門時,有些甚麼障礙,用甚麼方法來對
治;知道怎樣修行可成就十地法,及為什麼不能修證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修行十地法門經
歷的一切相狀,和將來可 能證得的果位;也知道要怎樣修行,才能進入二地。也知道十
地法門是無上清淨的。也能體會依次一地一地的,循序漸進的修行,從初地進入十地法門。
也能認清修 行每地的方法,怎樣才是正確和用甚麼方法可避免錯誤。也知道各地有各地
的特別智慧和行門;也注意到各地都有防止修行者不生退轉心的秘訣。也知善用智慧來對
治菩薩地中可能發生的諸障,而得到清淨,乃至轉入如來地的經過層次,而成就佛果的果
位。
佛 子。菩薩如是善知地相。始於初地。起行不斷。如是乃至入第十地。無有斷絕。
由此諸地智光明故。成於如來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商人。 往
詣大城。未發之時。先問道中功德過失。及住止之處。安危可不。然後具道資糧。作所
應作。佛子。彼大商主。雖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 慧籌量觀察。
備其所須。令無乏少。將諸商眾。乃至安隱到彼大城。身及眾人。悉免憂患。佛子。菩
薩商主。亦復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諸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 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
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眾生。經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及
眾生。不經患難。是故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 業。乃至趣入如來智地。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像這樣修行,他就能知道每一地有每一
地不同的相狀和境界。從初地起,發心勤修十地法門,從未間斷。好像這樣繼續不斷 地
修行,直到進入第十地,不曾停止。由於各地都能修證到智慧之光的緣故,因之成就了如
同佛一樣的智慧光明。諸位佛的大弟子!我現在舉一個例來說:有一位大 商主,他很有
頭腦,也很會運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他將要帶領許多商人,到一座大城去做生意。當他還
未出發之前,他就先打聽清楚所經旅途,何處路好走又平安, 何處路不好走又危險,甚
至地方應該休息,甚麼地方可以住宿。他瞭解這些安危的情形後,才叫大家準備錢財貨物
和預備一切應該準備的事情。各位佛的大弟子!像 這位大商主他雖然還沒有啟程動步,
他就能事先知道旅途中一切安危的事,這就是他能運用他的智慧事前籌劃,各方觀察,準
備周全,便不會臨時發生缺這少那的阻 礙,他才能很順利地帶領著這些商人,到達那座
大城。這樣自己和眾人,都能免去那些無謂的憂心與禍患。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如同這
位商主,住在初地的時候, 就知道各地應具如是信解,應該用甚麼方法去修治,進而知
道一切菩薩地的菩薩,是如何修清淨行門,才能轉進入佛的果位。然後他就廣修諸波羅蜜,
積聚福德智慧 的資糧,教化眾生,度眾生脫離生死輪迴的曠野,離開危險痛苦的地方,
到達安穩智慧的城垣。自己本身和眾生,大家都沒有了苦難。所以菩薩是應該常常不懈怠,
精進勤修各地殊勝的清淨法門,和勤習各種道業,直到進入佛的智慧果位。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入菩薩初地門。廣說則有無量無邊百千阿僧祇差別事。
諸位佛的大弟子!這是大略說說菩薩中的大菩薩,證入菩薩初地的法門中的一切實在
情境,假如要詳細說,那就無法說得完這些無量無邊的不同事相。
佛 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
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 一
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唸佛。不離唸法。不離念僧。不離念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行。不
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諸地。不離念力。不離念無畏。不離念不共佛法。乃 至不離念具
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諸 位佛的大弟子!證得初地果位的大菩薩,住在初地時,多數能做閻浮提王(即鐵
輪王),或者是大富大貴的人,生活得很如意自在,還常常護持正法。常行大佈施的 法
門,攝取眾生,也知道用方法教化眾生,除去眾生的慳吝和貪妄的毛病。他經常廣行大佈
施,沒有窮盡。佈施財物、愛語教化眾生,幫助眾生,親自接近眾生(以 四攝法使他們
受同化),像這樣做一切利他的善業,都不曾舍離唸佛、法、僧三寶的心。也不曾離念同
修行的菩薩,也不曾離念修菩薩行所應修的行門。也不曾離念 十波羅蜜,也不曾離念十
地中各地的法門及相狀。也不曾離念一切的願力。也不曾離唸佛的四無畏法。也不曾離唸
佛的十八不共法。乃至於不曾離念一切的種,和一 切智慧中佛的大智慧(種字在這兒包
含很多意思:如種子、種性、種智、種識、智慧等多意)。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
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
進。便能捨家妻子五欲。依如來教。出家學道。
住 在十地——歡喜地的諸位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我應該在一切眾生中,作他們
的領導者。我應該有超人的智慧。有超人的特別才能。有無礙的辯才。應善於運用微 妙
的言辭,令眾生離一切的痛苦而自在。應該修集完美的福德。沒有人比我更完美。我應能
為眾生分別法義。令眾生能得到證義,滅除一切煩惱。令眾生能進入正知 正見的正道中,
令所有的眾生以我為他們智慧之所依止的人。這位菩薩當他想出家的時候,在學習佛法的
期間,要特別勇猛精進,就能捨掉世俗的家業,妻、兒,和 財、色、、名、食、睡五欲,
依著佛的教言。出家學道是出煩惱的家、三界的家(欲界、色界、無色界),要能出這三
界的家,才能算真正出家,才能修道。
既 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
界。能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 百
劫事。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
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 知。爾時金剛藏
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 薩發菩提心,舍世俗生死煩惱家而出家,是為了求無上正道,這時他是勤奮不懈,
勇猛精進的修行。在一念之間,這可以得到百千三昧,就是百千種正定正受的智 慧。既
得到如許三昧,也見到了十方世界的百千佛。見到佛後,也能知道這些佛的神通力量,能
用神通令十方佛世界六種震動。他的神通力量,能超過十方百佛的世 界,他的光明也能
照耀百佛的世界。也能在一念之間,教化百佛世界那樣多的眾生。他的壽命能夠住世一百
劫,能知百劫前後的一切事故,能夠深入百法所有的法 門。能示現很多化身,而每一個
化身,又能示現化出百菩薩,來作他的眷屬。假如這位菩薩有特別的功德的願力,他更能
非常自在的示現變化,還要超過百劫,甚至 千劫、百千劫、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用算
數校計。這時,金剛藏菩薩欲重說一遍,就用偈頌的方式再說一遍:
若人集眾善 具足白淨法
供養天人尊 隨順慈悲道
菩薩修所應修的行門,和積聚種種的善根。因善根功德具足了,就把一切的染污
除去,就是無染污的清淨法。他供養無量數諸佛,又常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教化眾生。
信解極廣大 志樂亦清淨
為求佛智慧 發此無上心
他的信心和理解能力,都是非常廣大的,他的志願和樂於所作,也都是清淨的。為了
求得同佛一樣的智慧,發種種無上的菩提道心。
淨一切智力 及以無所畏
成就諸佛法 救攝群生眾
清淨所有智慧之力,和用大無畏的精神,成就諸佛所說的種種法門,救拔攝受那些苦
難的眾生。
為得大慈悲 及轉勝****
嚴淨佛國土 發此最勝心
為了得到大慈悲心,和轉一切殊勝的****(就是廣對眾生演說大乘正法),用這種救
攝眾生的大慈悲心,和演說大乘佛法的功德,莊嚴清淨佛的國土。為了這個目的,菩薩發
這種最殊勝的菩提心。
一念知三世 而無有分別
種種時不同 以示於世間
一念能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而沒有分別,這是用智慧知道,不是以識分別的。
因為三世的時間不同,所以示現於世間。
略說求諸佛 一切勝功德
發生廣大心 量等虛空界
略略的說諸佛無上聖道,和諸佛殊勝功德,菩薩發這麼廣大的願心,大得與虛空同等。
悲先慧為主 方便共相應
信解清淨心 如來無量力
以大慈悲心為第一,以智能為主體。行一切方便善巧的方法,而能與佛法相應。以清
淨的信解心,得到如來的無量神通力。
無礙智現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來 發此最勝心
得到無礙的智慧,又得到百千萬的三昧,這並不是別人賜給,而是由自己修持證悟的。
這些種種殊勝的智慧與神力,都可與佛一樣,菩薩發這種殊勝的菩提心。
佛子始發生 如是妙寶心
則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處
佛弟子剛剛發菩提心,如像金剛堅固的寶心,就與凡夫不同了。超出凡夫的地位,進
入佛所行的道路。
生在如來家 種族無瑕玷
與佛共平等 決成無上覺
證得歡喜地的菩薩,就是生在佛的家族中。種族是高貴的,不是貧窮下賤。這樣的種
族可說是一點污垢也沒有。一切與佛一樣,將來一定成佛。
纔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樂不可動 譬如大山王
菩薩剛發起這菩提心和慈悲心,馬上便證入了歡喜地。他的志願和所樂於作的,都是
菩薩道行,誰也不能阻擋及破壞他,就好像大須彌山王一樣巍峨聳立而不被動搖。
多喜多愛樂 亦復多淨信
極大勇猛心 及以慶躍心
證得歡喜地的菩薩,時刻都是歡喜的,他愛護眾生,樂於接近眾生。同時也不懈於修
習清淨的法門,而堅固對佛法的信解心。發非常勇猛的精進心,更生起慶幸活躍的歡喜心。
遠離於闘諍 惱害及瞋恚
慚敬而質直 善守護諸根
菩薩證入歡喜地的果位後,自然沒有好勇鬥狠的傲慢心,也不事事與人爭論,也不惱
害,和瞋恨別人了。只有慚愧而恭敬的誠懇、質樸、正直的菩薩心。他善於守護自己的六
根,不令放逸。
救世無等者 所有眾智慧
此處我當得 憶念生歡喜
行普救眾生的菩薩道,除佛以外,沒有誰能與他相比。所有佛的智慧,我都應當證得。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惡名 惡趣眾威德
菩薩證入歡喜地時,就能遠離五種的怖畏:一、不能生活的怖畏。二、不能活,就是
怕死的怖畏。三、怕受人誹謗的怖畏。四、怕受生到三惡道中的怖畏。五、在大眾中畏首
畏尾的大眾威德畏。
以不貪著我 及以於我所
是諸佛子等 遠離諸怖畏
這些怖畏的生起,都是由於貪在我的執著偏見上,如果能破除我見,還有甚麼可怕的
呢?還有我所,就是受貪心的驅使,甚麼都是我所有的。把我見和我所都放下,明白了一
切都是空的。學佛法的佛弟子,就要能捨掉我及我所,自然遠離這些怖畏了。
常行大慈愍 恆有信恭敬
慚愧功德備 日夜增善法
常常行大慈大悲,念眾生。常常有誠懇的清淨信心,恭敬三寶。時刻懷著慚愧的心意,
一切的功德就具足了,這樣就可以日夜增長善法。
樂法真實利 不愛受諸欲
思惟所聞法 遠離取著行
歡喜佛法的真實利益,不喜歡那些五欲的事情。能常常思惟觀想所聽聞的佛法真實意
義,遠遠的離開一切愛、取執著行為。
不貪於利養 唯樂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專精無異念
不去貪圖名聞利養,唯一就喜歡學佛法,證得無上的菩提大道。一心只想求得如佛的
智慧,精誠專一,不生二心,不起異念。
修行波羅蜜 遠離諂虛誑
如說而修行 安住實語中
想求得如佛的智慧,必須修習十種波羅蜜。更應遠離諂媚心、虛榮心,和狂妄心。一
定要切實依照佛所說的方法來修行,安然住在不打妄語的實語中。
不污諸佛家 不捨菩薩戒
不樂於世事 常利益世間
學佛法的人,要常能如理修行,護持三寶,不做有污佛門的事,不敗壞如來的家風,
令眾生一見就生起恭敬三寶的心,皈依佛門。時時刻刻要守著曾受過菩薩所制定的四十八
種輕重戒律。不要去染指世俗中的五欲惡事,要常做有益世間、利樂眾生的善事。
修善無厭足 轉求增勝道
如是好樂法 功德義相應
修行善法是無止境的,是沒有厭倦滿足的。這樣日復一日勇猛精進,勤修無上殊勝的
善道。如此愛好佛法,功德一定與佛法相應。
恆起大願心 願見於諸佛
護持諸佛法 攝取大仙道
時常生起在志願的心,希望常常見到十方三世諸佛。又應該發願護持諸佛所說的法,
攝取諸佛的佛道(大仙道就是佛道)。
常生如是願 修行最勝行
成熟諸群生 嚴淨佛國土
時常發這樣的願心,修行最殊勝的法門,令一切眾生都能成熟善根,修行得到成就。
將來一定都能成佛,莊嚴十方三世所有諸佛國土。
一切諸佛剎 佛子悉充滿
平等共一心 所作皆不空
所有的世界,和無量無邊的佛剎,佛的弟子都充滿其中(佛子是指菩薩)。這些菩薩
們都是一心一意為救度眾生,他們所作所為所修行道,都不會是白費工夫,一定有如願的
成就和功德。
一切毛端處 一時成正覺
如是等大願 無量無邊際
菩薩無障無礙圓融境界發願在一切毛端的地方修行、度生、做大佛事,大家可在一時
成佛果轉****。像這樣不可思議的大願境界,是無量無邊不可度量的。
虛空與眾生 法界及涅槃
世間佛出興 佛智心境界
虛空和眾生都是不可窮盡的,法界和涅槃同樣是不可窮盡,世界上有佛出興,也是不
可以預知,佛的智慧和心意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如來智所入 及以三轉盡
彼諸若有盡 我願方始盡
佛的智慧所能到的,和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煩惱界盡,如果這些都能窮盡,我的願
心就窮盡了。
如彼無盡期 我願亦復然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如像前面所說的虛空界、眾生界、煩惱界、法界這些都是沒有窮盡的,所以我的願心
也同樣不會有盡期。發了這種大願,這種不可思議,廣大無邊,不可限量的大願,心就自
然柔和、自在、安詳了。
能信佛功德 觀察於眾生
知從因緣起 則興慈念心
我 們學佛的人,首先要認識清楚學佛的宗旨,反省一下是否真正信佛,是否信佛有
無量的功德。佛何以會有無量的功德,正因為佛在過去生中,廣行大佈施——內財: 頭、
目、腦、髓;外財:國城妻子,一切難捨能施。我們既信佛有無量功德,就應常隨佛學,
也要作種種的大佈施,所以要觀察一切的眾生。眾生是因緣和合而生, 在過去無量劫中,
與我們曾有過親屬關係,或曾為父子、母女、兄弟、姊妹、夫妻、朋友等等,彼此有如業
網交織,輾轉輪迴。明白這種關係後,就應生起慈悲心, 救護顧念他們,使眾生都能離
苦得樂。
如是苦眾生 我今應救脫
為是眾生故 而行種種施
像這樣痛苦的眾生,永遠輪迴六道中,生生死死不能脫出。菩薩現在既已明白這種道
理,就應該救度眾生出離苦海。為了救這些受苦的眾生,就廣修種種佈施。
王位及珍寶 乃至象馬車
頭目與手足 乃至身血肉
我的王位和七寶,種種的名貴珠寶,以及華貴的大白象、千里馬、寶車等的外財。或
尊貴的頭、眼、手、足、身體內的血,外面的肉,種種難捨的內財,沒有一樣保留而不能
佈施。
一切皆能捨 心得無憂悔
求種種經書 其心無厭倦
一 切內財外財,我亦能佈施。佈施之後,心中毫無一點捨不得的憂悔心。諸位學佛
的信士!我們學佛,就應該學佛一切的行儀。信佛,就應該信佛所說的法及理,依教 奉
行。學佛難捨能捨的精神,廣修佈施。菩薩誦唸種種經典、持咒、修行,心無見異思遷,
或厭煩疲倦。而誦經、持咒的用意,是去妄存真,使六根歸於清淨專一, 善心生起。
善解其義趣 能隨世所行
慚愧自莊嚴 修行轉堅固
誦 經持咒是為了明白一切道理,在誦經的時候,可以收攝心意,培養定力。繼而用
到世間法上利益眾生。常常要反省過去的錯誤行為,生慚愧心。以覺悟的清淨和誠實 心
來警策未來,眾善奉行,積聚功德,莊嚴自己。能心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修行無上的
菩提道,信心就日益增長,更堅固了。
供養無量佛 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習 日夜無懈倦
菩薩的信心日漸堅固,就廣修供養十方諸佛。不只是供養,還懂得恭敬和尊重諸佛。
這樣生生世世,恆常不斷的修習,晝夜六時,亦無懈怠厭倦。
善根轉明淨 如火煉真金
菩薩住於此 淨修於十地
菩薩如此修行不懈,善根就日勝一日的光明清淨了。好像冶金師傅用火鍛鍊金子一樣,
一回又一回的燒煉,直至無一點雜質留存,最後變成純金。菩薩住在初地時,修行的工夫,
也是無有歇息,清淨無為的修習十地法門。了知十地的境界,最後才會得到十地的果位。
所作無障礙 具足不斷絕
譬如大商主 為利諸商眾
問知道險易 安隱至大城
菩薩行菩薩道,修一切善,滅一切惡,所以處事接吻沒有任何障礙。具足了智慧之光
明,佛種永不斷絕。譬如一位大商主,為利益許多的商人,聯合大眾到遠處經商,他必須
知道路途各處安危的實在情形,準備周全,大家方能安穩地到達目的地。
菩薩住初地 應知亦如是
勇猛無障礙 到於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菩薩住在初地修行的時候,也同樣要瞭解各地的境界和所證得的果位,方能達到佛的
果位。這其間一切的過程,要勇猛精進勤修學,沒有一點障礙,一直到第十地法云地,都
不會有障礙發生。住在歡喜地——初地的菩薩,作最大的功德之王,領導所有的菩薩向前
修行。
以法化眾生 慈心無損害
統領閻浮地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舍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勝道 捨己國王位
菩 薩作大功德王,在南閻浮提常作轉輪王,以佛法教化一切的眾生。化度眾生首先
要有慈心,絕不能有損害眾生的心。又常行佈施,救濟眾生。菩薩做南閻浮提國王, 領
導眾生,把這世界上一切壞的風俗,都轉變成良好的風氣。教化眾生修持五戒、八關齋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修學十善正法。又教導眾 生修習佈施法門,
化除慳吝的障礙,常住在大喜舍中,使所有眾生亦得到如佛的智慧。菩薩自己求的是最殊
勝的佛道,他也教眾生求取無上聖道。為求清淨殊勝的佛 道,他就舍掉國王的地位,出
家學道。
能於佛教中 勇猛勤修習
則得百三昧 及見百諸佛
震動百世界 光照行亦爾
化百土眾生 入於百法門
能知百劫事 示現於百身
及現百菩薩 以為其眷屬
修 菩薩行、求菩薩道的菩薩,舍掉了王位,出家修梵行,在佛的教化中,他特別顯
得勇猛精進,勤謹修習佛所說的各種法門,能在一念中得到百種的正定心,也能在一 念
之間見到百世界的諸佛。這種修證的境界,震動了百世界,並有六種的震動。光明也能照
耀到百世界,並遍及其間一切眾生。教化百世界的眾生,令彼等都進入百 種法門。菩薩
這時能知道三世——過去、未來、現在——百劫中一切事情。又能示現變化百樣身形,每
位身形又能變化出數以百計的菩薩形相,作為他的眷屬,來幫 助他弘法利生。
若自在願力 過是數無量
我於地義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廣分別 億劫不能盡
菩薩最勝道 利益諸群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說竟
像 那些願力已達到圓融無礙的大菩薩們,他們的功德和境界,當然超過前面所說的
初地菩薩們的功德和境界無量倍劫,無法說盡其劫數。我在講初地的義理時,只能略 略
的說一點,如果要詳細的說明其中義理、相狀、境界等的差別,恐怕歷百千億劫也沒有方
法說盡。菩薩所修行的是最殊勝的菩薩道,他最主要的宗旨是利益眾生, 自利利他,自
度度他,自覺覺他。前面所講的初地法門,我——金剛藏菩薩,現在已大略的說完
了。
卷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二離垢地
諸菩薩聞此 最勝微妙地 其心盡清淨 一切皆歡喜
皆從於座起 踴住虛空中 普散上妙華 同時共稱讚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畏者 善說於此地 菩薩所行法
解脫月菩薩 知眾心清淨 樂聞第二地 所有諸行相
即請金剛藏 大慧願演說 佛子皆樂聞 所住第二地
諸 位菩薩聽了金剛藏菩薩說歡喜地這個法門,最勝微妙歡喜地的法門,所有的菩薩
心裡都清淨了,一點妄想也沒有,祇存一個歡喜心。所有菩薩都從他本座站起來,踴 身
到虛空,用最好的鮮花,散花供養金剛藏菩薩,同時共同稱讚金剛藏菩薩說:「好啊!金
剛藏菩薩!您真是一位大智慧者,毫無畏懼的菩薩!您善於說這歡喜地的 法門,它是所
有菩薩修行的法門。」這時有位解脫月菩薩,知道大家的心都清淨了。第一地說完,大家
還希望聽第二地的法。第二地應如何修行?是怎樣的境界?這 種法門修得什麼果位?都
希望知道。解脫月菩薩即刻就請求金剛藏菩薩說:「大智慧者啊!我們大家還願意您繼續
演說十地法的第二地。諸位佛的弟子及大菩薩們, 都歡喜聽第二地的形相及境界,也都
願意繼續修行第二地這個法門。」
這 兒順便談一談守戒與犯戒的問題:修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叫你向好的方面修
行,你卻不願意向前求進步。偏往不好的方面去做,以為不需別人教,自己就會做。 修
行這條路,聽起來很美麗,並且有數不盡的微妙境界。可是行起來,卻又長又遙遠,隨時
隨地都會碰上荊棘與虎狼,如果沒有大無畏的忍耐精神,是很難走通的。 就說守戒吧,
受戒的人很多,不犯錯誤的人卻很少。戒要守得清淨,實在不容易。不守吧,那又何必受
呢?尤其出家人,遵守戒律非常重要。佛涅槃時說:「以戒為 師。」又有句話說:「戒
為無上菩提本,應該一心守淨戒。」但怎樣守法呢?首先要做到無自私心,一切不為自己
打算。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 酒,遵守佛弟子應守的規矩和應做的
事情。不怕艱難困苦,不應該做的事情都不做,不貪圖名聞利養,持守著清淨戒律精進修
行。假若該做的不做,就是犯戒的行 為。我們修道的人要隨時迴光反照,自己檢討反省、
警惕,有過速改,繼續堅持戒行。如坐浮囊渡海,若發現浮囊有小洞,便應立刻修補。若
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 小洞變大洞,浮囊就會因漏而沉了。浮囊沉,生命也跟著喪失,
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希望大家提高警覺,守戒清淨的戒行。那麼護持戒行的神,也會時
刻跟隨你左 右,保護你平安穩健的走在這修行大道上。
爾 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
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 不
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佛子。菩薩住離垢地。
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 眾生有命之者。
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薩尚不噁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起眾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
諸位菩薩及解脫月菩薩說完前面的偈頌。這時金剛藏菩薩就對解脫月菩薩說:各位佛
的弟子!修行菩薩道,集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已經修行證得歡喜地的果位,欲想繼續修
行第二地的法門,便應當生出十種深心。甚麼是十種的深心?
㈠正直心:就是心要直,不彎曲。所謂「直心是道場」,正直不邪,沒有邪知邪見。
直是不彎曲,對人沒有任何的欺詐。
㈡柔軟心:菩薩的心要柔軟,不要剛強。剛強的心便不柔軟。
㈢堪能心:堪能忍受一切,即使不能忍受的也要忍受。
正 直心,是佈施。柔軟心,是持戒。堪能心,是忍辱,就是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
持的戒也要持,無論怎樣也不能犯戒。以前有一個故事:說一位比丘,穿著紅色的衣 服,
去到一位冶金師傅的家裡,冶金師傅正在為國王鑲一種價值很昂貴的寶珠。那位比丘走後,
冶金師傅忽然發現少了一顆珠子,便懷疑是那比丘偷走了。其實這比 丘知道珠子在那兒,
因為比丘穿的是紅色的衣服,映在珠子的光上,使寶珠變得像一團肉一樣。這時有隻鵝走
進來,以為是肉,便銜起來一口吞了下去。為了保存鵝 的性命,所以他沒有辯白。冶金
師傅急了,拿起棒子把比丘打得遍體鱗傷,血流滿地。鵝聞到血腥味,便跑了進來。冶金
師傅沒有注意鵝,一棒就把鵝也打死了。這 時比丘便說:「你不必打我了,我告訴你珠
子在何處!」冶金師傅說:「你早該說出來的,這裡只有你我兩人,要不是你偷還有誰?」
比丘說:「我沒有偷你的珠 子,剛才我不說,是怕你殺害這隻鵝,現在鵝已被你打死,
我便告訴你珠子在牠的肚子裡。,你若不相信,大可剖開牠的肚子,看後便知道。」冶金
師傅剖開鵝肚, 果然看到了寶珠。冶金師傅將此因緣,稟報國王。國王聽了非常敬重這
位比丘,把他請到宮裡供養。這便叫堪能心。」
另 一件公案:話說有幾位比丘,在郊外碰到一群土匪,把他們洗劫一空,連衣服也
被剝光。強盜怕他們去報告國王,便想殺他們滅口。但其中一位土匪說:「不要殺他 們,
比丘們持戒不殺生,就連草木也不傷害。我們把他們綁在草地上,讓他們自己餓死。」於
是土匪把比丘們綁在草地上便跑了。其中一位老比丘對大家說:「現在 我們應該認命,
料想前世我們曾打劫別人財物,傷人性命,所以今生才遇此果報。大家都要忍耐點啊!」
到了晚上,螞蟻蛀蟲都來咬他們,咬得大家全身都起很大的 皰,又痛又癢。老比丘又說:
「大家忍耐點吧!不要生瞋恨心。你們看龍,牠就是在修道時生了瞋恨心,所以才墮入龍
身。我們現在雖然遭此難,但不要生瞋恨心, 免得像龍,龍必須等待忘了瞋恨心的時候,
才能捨掉龍身,再去修行。」愈說蟲愈多,晚間更聽到狼噑虎嘯,使人膽顫心驚,一直等
到天明,國王出來打獵,他遠遠 看到一群裸體的比丘,還以為是禽獸。近一點再看,又
以為是妖怪,再近一點看看,問清楚前因後果,才知道是幾位比丘被土匪洗劫,因持戒的
關係,寧願忍饑挨 餓,也不願傷害草木。國王聽後馬上對這幾位比丘說道:「在我的國
內有如此修道的比丘真是難得!」乃親自為比丘們解除捆縛,對這幾位比丘極為恭敬,並
請他們 到宮中接受供養。各位:我們聽到這故事中的諸位比丘被別人用草綁住,他們寧
願餓死和被蟲咬死也不破戒,這種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精神,不能持的戒也能持的 堅
定心,才是佛門中真正的僧寶,這便叫堪能心。
㈣調伏心:不要盡說調伏別人,要知自己更難調伏。你愈是想修道,它愈是多打妄想。
你想清淨吧,染污心卻又來了,眾生的心實在不容易調伏。若能把剛強心和不聽話的心調
伏,那才是真功夫。
㈤寂靜心:寂靜心並不是指環境外面的寂靜,而是指心內無一切聲音,這樣自然寂靜。
㈥純善心:純善心就是心裡沒有一種惡的念頭。
㈦不雜心:就是心裡沒有其它雜亂念頭。
㈧無顧戀心:譬如你佈施了東西,事後絕不懊悔。
㈨廣心:寬廣的心。
㈩大心:沒有比這更大的心了。
菩 薩要有以上十種深心,依它修行,才能得入第二地,離一切塵垢。金剛藏菩薩又
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住離垢地的時候,自性遠離一切殺生的境界,連刀杖之類 能
傷害生命的器具,都不預備,不蓄存。菩薩的心裡,對誰也沒有怨恨,常常生大慚大愧的
心。甚麼叫仁恕呢?自己不願意的事,絕不加諸別人身上;譬如自己不願 被人壓迫,就
不去壓迫別人。自己不願被人罵,就不罵別人,這就叫仁恕心。仁,是對人慈悲;恕,是
原諒別人。無論誰有過錯,都可以原諒。具足仁愛的心和忠恕 的心,對一切眾生(包括
一切有血氣有生命的眾生),應該常常生出有利於他們的慈悲心,顧念的心。像這樣修行
的菩薩,他不願意用噁心,令一切眾生,生出煩 惱。因為他已認清他們只是眾生,既是
眾生,他又怎會以很重的噁心來殺害他們呢?他們是眾生,就應對他們有仁恕慈悲的心,
而不能以重惡的心來殺害他們。
性不偷盜。菩薩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
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
第 二地——離垢地,也就是自性清淨地,亦即本來沒有染污的自性。在這種境界上,
自性離一切染污法,乃至於舉心動念,都是清淨的,沒有染污。動一念染污心,那 就是
不清淨。華嚴經上所講的道理,都是每個人日用平常所不離的法。不單華嚴經如是,就是
每部經都沒有脫離我們日常行為動作的軌範。如果經典所說的道理與我 們日常生活沒有
相當的關係,這種經典佛是不會說的。佛所說的經典,就是為著要幫助每一個人能過良好
正常和很有規律的生活。所以佛說一切的法門,講一切的經 義,都是指引我們向正途前
進。可是還要我們肯起步走才有用。若我們只曉得有經典而不依照經義去修行,就是天天
聽經,聽到八萬大劫這麼久也等於沒有聽一樣。 我們單是聽了還不夠,如果聽時打瞌睡,
聽著聽著就睡著了,那不就是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嗎?我常對大家說,聽經
時,不論是誰,首先便是不要睡 覺;如果睡了,有眼也不能見,有耳也不能聽,可是仍
有人不遵守。第二是不要作夢,在夢中把華嚴經拋到九霄云外去,任由各人的異性朋友走
進夢境中;夢醒時, 還不斷追尋夢中的境界。如此,經講得再好,對你也是沒有受用。
如果不入睡,不作夢,聽了經總可得點益處,回到家裡還可細細思索,領會經中的法味,
這樣才會 受益不淺。
性 字的意思,如三字經上所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
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不是佛經,是中國小孩子啟蒙時必讀的一本書,美國人 是
不知道的,就是現代的中國年輕人,也很少有人讀過。現在我將上面所說的幾句話對你們
解釋一下:人之初,本性是善良的(也有人說性本惡)。後來經過環境的 變遷以及長久
的熏習,漸漸遠離本性。,假若不及早教導他,本性善的也會變為性惡了。教導的方法,
應該著重專一的教育,循循善誘,因才施教。如今美國人對下 一代的教育,聽其本性之
自然發展,不加管教;好像植樹,任由它自然生長,結果枝藤蔓生,使得主幹不能成為有
用的材料,當然談不上做棟樑了。美國目前很多青 年變為嬉皮,這便是不教育的結果。
性 不偷盜的意思,是說菩薩在本性上所持的便是不盜戒。不單是在有形方面不犯戒,
就是在無形方面也不犯戒。換言之,在有形能見到的事上不犯戒,乃至於見不到 的,自
己亦不曾覺察到的事情,也不犯戒。這就是在本性內沒有偷盜的種子。比如做饅頭,做面
包,如果麵粉裡不放發酵的酵母,面就不能發起來。酵母就是種子, 有了種子,便可將
面發起來,做成饅頭和面包。那個種子,便正如這個「盜」字。心裡沒有盜的種子,便不
會發生盜的行為。盜,就是偷盜。不問而自取就是偷盜, 未經主人的允許,也沒有當著
主人的面便將東西拿過來,這也是偷盜。你以為別人沒有看見,可是在自性上就有了染污,
沒有離垢,這地便不清淨,污濁了,犯了盜 戒。
菩 薩對於自己的財產,內財如頭目腦髓,外財如國城妻子,常能夠知足,所謂「知
足常樂」。為什麼人會偷呢?就因為不知足,有貪心,沒有能知止。知足常樂,知足 就
不辱,知止就不殆。常能知足,就不會犯法,也不會被人看不起而受侮辱。古人說:「知
足不辱」其意就是說能滿足現狀的人,是不會受到外人侮辱的。知止不 殆,就是若無貪
心,則甚麼危險也不會有。殆,就是危險之意。又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怎 樣才配稱為菩薩呢?菩薩和人一樣,不過他的思想行為和凡人不同(他時刻想著
利益別人教化眾生)。他不自私、不自利、不為己謀。不管自己如何生活,死後又如 何
安排後事,而且菩薩絕不會服毒輕生。他生而無生,死而無死,祇是為所有人類服務,什
麼事情對人類有益,他就去做。若對人類有害,他就不做。菩薩並不是怎 樣的有神通。
神通只是自然的感應(但他絕沒有依仗神通而橫行無忌為所欲為。)人為什麼沒有神通?
因為人若有了神通,便仗著它去危害別人,逞強凌弱。這不叫 神通,簡直是惡鬼!一心
要別人受惡報。菩薩不是這樣的,不管人聽不聽他的教導,他總是不厭其煩的施教。他亦
不會因為人不聽教化而施以懲罰,令人受苦。
菩薩對一切眾生都是慈恕的,慈能予樂,恕就是原諒他人。眾生的過錯,菩薩總是自
責,認為自己沒有好好地教化他,沒有使眾生明白道理,因此眾生才會造業。菩薩時常反
求諸己,迴光返照。不像眾生老是覺得別人不對,這是因為眾生的心是向外照,而菩薩的
心是向內照的緣故。
不 欲侵損:菩薩不想利益自己而侵損他人。假若財物是屬於別人的(他總是想到,
這是別人的東西,從不想佔為己有),他絕不侵佔別人的利益,就是再名貴,甚至價 值
連城的稀世珍寶,菩薩也不會貪心。沒有貪心,就不會偷盜。如果貪得無厭,貪心太大,
便生盜心。乃至於一草一木,不是別人送的也不敢取。一草一木一葉,尚 且如此,何況
其它更貴重的東西呢!你們不要學現在一般的美國學生,在學校裡做老鼠。這句話怎麼講
呢?我想大家都曾經做過學生,大概也都懂。學校裡有一個公 用的雪櫃,是給學生擺放
帶來的食物。前面有人放進去,後面跟著就有人取出吃掉。這種行為,就如老鼠,這是他
們不知盜戒的重要。「一芥不以與人,一芥不以取 諸人」,這種廉潔而自愛的行為,他
們不明白。學生們在學校裡,看見吃的東西,常不分彼此,他主觀上認定你的就是我的,
而我的可不是你的。這是與戒律不相符 合。乃至一草一葉,不是別人送的,也不能要。
像這杯橙汁,如不是別人供養的,我就不喝。雖然是小問題,如果小的問題都不能清淨,
那還能談大的嗎?所以修 道,就應該在微塵處著手;積很多微塵,便可成山,不是很淺
顯的道理嗎?持戒要有不持自持的精神,修行要有不修自修的功夫。外表看來不持戒,而
實際持戒嚴 謹;看來不修行,但卻是真修行。在我們金山聖寺和國際譯經院中,你儘管
說沒有修行,光打妄想,也比一般在家人好得多。在家人所行所做,都是在種偷盜的因,
將來要受偷盜的果。我們在這兒所行所做,雖然有些習氣和小毛病,還沒有完全改善,但
是因為接近佛的道場,我們會一天比一天更明白,即使一草一葉一芥子都不 能隨便盜取,
何況其它資生的東西呢?我們這裡不論大人小孩,都能負起責任,辛勤工作,這樣才是合
情理的。
性不邪淫。菩薩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
所護。尚不生於貪染之心。何況從事。
前 面所講的殺戒與盜戒,菩薩在最細微的地方,亦謹慎守持,絲毫不犯,對於淫戒,
更是視為特別重要。在自性裡雖然具有淫業,可是它不邪淫。邪淫就是非法的淫 慾,非
道德的行為。淫慾是怎樣產生的?是因貪心而起。貪財貪色,都是由於貪心,若無貪心,
淫慾之念也沒有了。所以說淫慾之念也是從貪而來。貪就使人不辨是 非,不知黑白。在
十二因緣法來講,這便叫無明。男歡女愛,便是根本無明,人們常溺於愛慾,而不能自主,
不知道原因,這就是無明的魔力。有了無明就發生性行 為,所以說無明緣行。無明生起,
接著就有行為,這便是誘導人往死路走的邪力。人是從色慾而生,終因色慾而死。從染污
的地方來,仍舊向染污的地方去。這種不 明不白的力量,令人有種種罪業行為,然後便
有了識。因識而有名色,有了色質,然後便生出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然後有了觸覺,因觸覺 而生受用。受用中有舒適之感,便有了愛慾心。有了愛慾
跟著就有取,取便是執著,一切都想據為已有。因有,便有生、老死。這十二因緣,循環
不斷浮沉於六道輪 迴之中。如果滅了無明,一切便按著順序滅下去。無明就是沒有智慧,
沒有光明。如果有了智慧的光明,便不會被無明所染,便可轉染污法為清淨法。轉,說起
來很 容易,可說易如反掌。煩惱即菩提,轉煩惱為菩提也是這個意思,人們為什麼有煩
惱?就是有貪慾心、自私心、自利心的緣故。因不能如自己的慾望,不能滿足自己 的貪
心,便生煩惱。這也是「我見」太深的原因,尤以邪見與慾念,更是作祟。人如斷了欲,
便無煩惱了。性不邪淫,就是在自性中,根本沒有淫慾的念頭。菩薩對 於自己的妻妾,
都沒有淫慾心,能知足,因為他知道修行,必須「斷欲去愛」,他能不被愛慾所動搖,雖
處在妻妾群中,不為染污的境界所轉移。不求他妻,於自己 的妻子尚且無貪慾之心,又
怎會對別人的妻妾起邪念呢?至於有家長保護的女子,或親戚族人中已憑媒文定的閨女,
或為家族法律所保護的少女,以及所有的女性, 他都不會生出貪染的思想,何況那種不
合道德的行為,他更不會去做的。
況於非道。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
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菩 薩何以能不邪淫呢?因為菩薩有真正的定力,他能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
不知,如如不動,了了常明。所以他的定力具足,不會被任何美色所動搖。所謂「一 善
一切善,一真一切真。」因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所以他也不會妄語了。妄語的動
機,是因為自己得不到某種利益,才想用妄語欺騙別人。或者為了逃避對 自己有所不利
的,怕受損害,明知打妄語是不對,還是打妄語。菩薩沒有這種自私心、自利心、為我心,
菩薩對一切的好事凡是利益的,都施贈他人;一切不好的, 無利益的便自己承受,所以
他不需要打妄語。因為他的心裡,根本沒有妄語的因,也沒妄語的緣,更不會造妄語的業。
菩薩是常作實語,說真實話的。在凡夫眼中, 菩薩不打妄語,是有點兒愚、笨、痴,但
在佛的心中,菩薩是最好的弟子。佛常稱菩薩為善男子,有大智慧的好人。愚痴與智慧,
是以看法而決定其差別。世俗凡夫 所認為的智慧,那是凡夫智慧。佛所指的智慧,就是
大智慧的聖人。彌勒菩薩自稱老拙,意思是又老、又笨、又愚痴的人。孔子對顏回有幾句
贊語。子曰:「吾與回 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
說,我對顏回說話,他從來不違背我的,總是回答好或是,真像一個傻子。可是當退而省
其私時,這 句可以解釋為當他處理事情時,我說的話,句句他都能發揮它的作用。顏回
嘛!一點也不愚痴。古語說「大智若愚」。說真實的話,不說假話欺騙人。應當說的話,
便說;不應當說的話便不說,當說時要說,不當說時不說。甚至在睡夢中,也不掩飾自己
的過錯,或誑說自己的功勞,若根本沒有打妄語的存心,那裡還會故意的打 妄語呢!
性不兩舌。菩薩於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
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
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
菩 薩在自性中,沒有兩邊搬弄是非的習性。菩薩對於眾生,沒有挑撥離間,使人不
和氣的壞心眼,也不會有討厭和殘害眾生的心思,只有利益眾生的慈悲心。不會捏造 甲
方說乙方的壞話,而對乙方搬弄是非。也不隨便把乙方講甲方的話,向甲方說。這樣就是
兩舌,破壞了甲乙兩方的和氣,使生煩惱。沒有做過這種破壞別人和氣的 事情,便千萬
不要做。如果曾經有這種行為的,就不要再做了,應該改過自新。人是聖賢,孰能無過,
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菩薩不念舊惡,不愛搬弄是非使人失 和,更不會因為別人失和而
幸災樂禍,不故意造謠生事,無中生有,說些流言蜚語,挑撥離間。不說有傷和氣的話,
不管是真有其事,或是不實的謠言,總以化解是 非,調和氣氛為本。
性 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麤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
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 可
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舍離。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
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 悅樂語。身
心踴悅語。
修 菩薩行的菩薩,在自性的性分裡面,不會有惡口。如像:①以不合禮儀的態度,
說話像毒藥一樣;傷害別人的話,或像毒箭一樣,令人,令人聽了氣結不已。②強詞 奪
理野蠻的言語。③說出的話教人聽了心中非常苦惱。④說出的話,令人聽了,立刻起瞋恨
之意。⑤在別人面前說是說非。⑥在別人背後說是說非。⑦說話很卑鄙又 惡毒,令人聽
了不順耳。⑧說話很庸俗低賤,一點價值也沒有。⑨說的話令人都不喜歡聽。⑩說出的話
別人聽後便不高興。⑪所說的話令人聽後便發脾氣,生大瞋恨心。⑫所說的話令人聽後如
火燒心那樣的難過。⑬所說的話令人聽了,永遠在心裡生一種仇怨。⑭令人聽了,便生煩
惱的言語。⑮說出的話,沒有人喜歡聽。⑯說的儘是不能令人高興快樂的話。⑰說 話既
傷害自己,又不利人,那就是損人不利己的話。像這些話,都屬於惡口,都是造惡業,都
應該舍離。應該常常說有意義的話,像雨水能潤澤植物一樣的話。很柔 和的語氣。令人
聽了很欣悅的。令人聽了很快樂的。令聽者特別生歡喜的。說的都是善意的話,令人聽了
有甜入心底的感覺。說話很風趣而文雅,很清高,令人聽了 也喜歡學習,可作語言的典
則。說出的話使很多聽到的人有和樂親切的感覺。所說的話能使很多聽到的人有歡悅快樂
的同感。令人聽了身心快樂,高興得跳起來,心 中生大歡喜。
性不綺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
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恆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
菩 薩自性內連惡口的性分都沒有,更不會有綺語。綺語就是說不正當的邪話,使人
聽了,容易墮入染污中。菩薩三業清淨,不會說言辭不正的話。菩薩說話時,他是很 謹
慎的考慮清楚,經過仔細想後,覺得正確才說出。該說的時候才說,不應該說話的時候,
他是不會說的。若有人對佛法不明白,或有疑難請問菩薩,他總是切切實 實毫不虛妄的
解釋清楚,也從不打妄語。說話句句都有內容,有正確總是切切實實毫不虛妄的解釋清楚,
也從不打妄語。說話句句都有內容,有正確的義趣,不說無 謂多餘的話。說合於佛法的
話。菩薩教化眾生,一定是用這三種語——實、義、法。教化眾生守持戒律,必須令眾生
通情達理,對他們賞罰分明,並使他們明白凡做 事情必須順理而行才能有成就。菩薩教
化眾生,是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折攝合宜,眾生才能調伏。菩薩隨時注意使眾生歡喜,眾
生若有功德,儘量讚揚;若有過失, 則好言規勸。仔細觀察決不失時,總是恰到好處。
菩薩們即使在最高興的時候,也是非常穩重自如,不會隨便嬉笑或胡言亂語,又那裡會故
意說那些亂七八糟的無謂 話呢?
性不貪慾。菩薩於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
菩薩三業皆清淨,三毒斷除,不但一切惡業都沒有,也早己脫離貪慾。對於身外的財
物,如貴重對象,他都不起貪念。別人所有的資生用物,他更不會生貪心佔有,既不願據
一切為己有,便什麼也不需要求取了。
性離瞋恚。菩薩於一切眾生。恆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
心。永舍瞋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佑益。
修 菩薩道的菩薩,自性裡離開了瞋恚,瞋是瞋恨,恚是忿怒。這些修菩薩道,集聚
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對於所有九法界的眾生,恆起慈心,時時刻刻都生起一種慈悲的 心
腸,令眾生得一切安樂。常想到給眾生一切利益。對眾生生出一種可憐的心,愍念一切眾
生,隨時幫助他們。菩薩的心,時刻都是歡喜的,沒有一點憂愁。菩薩的 心對一切眾生,
都是和氣的、潤澤的,所以一切眾生都歡喜他。能攝受那些發菩提心的善男信女,指引他
們修行進入菩提大道。菩薩永遠舍除了這種瞋恨人的心、怨 害人的心,和令人生起煩惱
的心,總是常常想到仁愛一切眾生,慈愍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
又離邪見。菩薩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於佛法僧。
起決定信。
菩 薩他時刻都在正知正見中,遠離一切的邪知邪見,常住在八正道里。菩薩從不用
占卜來決定事情,預測吉凶。學佛的人。可研讀易經,懂得占卜的學問,但不必事事 以
占卜而決定行止。古人說:「君子問禍不問福」,這意思是說:正知正見的人,他只關心
大眾的災禍,從不為個人求僥倖的意外之財。菩薩不理會自己有否災難, 逆來順受,所
以他不需要占卜問卦。菩薩也不受持那些外道的牛戒、狗戒,妄求非分升天。菩薩的心正、
見正,所以說「直心是道場」。菩薩不妄求名利,或欺騙別 人貪取財物,也不攀附權勢,
博取虛名。他對於佛法僧三寶,生起至誠和絕對的信心,永遠不生懷疑。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復作是念。一切眾生墮惡趣者。
莫不皆以十不善業。是故我當自修正行。亦勸於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
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

佛 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十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因。十善業道。
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 闕
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
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又此上品 十善業道。
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眾生故。希求諸
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又 此上上十善業道。一
切種清淨故。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應令一
切具足清淨。如是方便。菩薩當學。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他們
是尊重和保護十善業道,並嚴謹守持善戒,從不懈怠間斷。他又思念一切眾生,為什 麼
會墮到三惡道呢?都是因為多行十不善業的緣故啊!所以我應當修行十善業道的正法行門,
又勸其它眾生修行十善業。為什麼呢?假若連自己都不能言行一致,確 實修行十善業道
的正法行門,而叫其它眾生修習,這是行不通的,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諸 位佛的大弟子!這些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凡人多作十不善業,
就是種墮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的因,所以受生到惡道;反之,多行十善業道,就 是
種受生人間、天上,或有頂天(最高的天)處的因。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上品二字,是指
修行十善業道的三乘,如聲聞、獨覺、菩薩這三乘各自用功不同而言。這 種修善業的行
門,是以智慧修習的。
但 有心較狹劣的修行人,祇能自利,不能利他。因畏懼三界的痛苦,缺少大悲心的
緣故,他只求自度而捨棄眾生。這是指那些從聽聞講經說法而開悟的,這樣就成了聲 聞
乘,證得羅漢果位。又有修十善業道而護持得非常清淨,可以不必跟從他人的教導,便覺
悟了,可是大悲方便卻沒有圓滿。從修十善業道中,只明白了悟較深的因 緣法,及因果
循環的道理,這樣的修行者,就成了獨覺乘。又有修上品十善業的,修持得無上清淨,善
心廣大,利益眾生。發無量大乘心,具足悲愍眾生的慈悲心。 用四攝法,方便攝受發菩
提心的眾生。發大願心,永遠不捨一切眾生,並方便教化他們而求得如諸佛的大智慧。清
淨修習十地法門和諸度萬行,這樣的行者便成就了 菩薩的廣大行。
總 結以上這些最上的十善業道,因各自修習功德不一,成就也自不相同。一切種智
都清淨,乃至證得佛的十力和四無畏,一切佛所說的法門,都修習成就。所以我現在 應
該平等修習十善業道,使一切的善因都自在成熟,斷除一切的習氣而具足清淨。像這些方
便法門,是修菩薩行,和要實行菩薩道的菩薩們,應當學習的。
佛 子。此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
因。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 短
命。二者多病。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
者共財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妻不貞
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
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 中。得二種果報。一
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 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貪慾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瞋恚之罪。 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恆被於他之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
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 家。二者其心諂曲。佛子。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
無邊眾大苦聚。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菩薩行,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得到離
垢地的果位後,又作如是觀想:這種十不善的業報,最嚴重的就是墮地獄,中等的就 做
畜生,稍次的便做餓鬼。在這十種不善業中,第一是殺生的罪報,眾生因殺生,墮地獄道
中。地獄有千萬種,不單祇有一個,而是分門別類,隨罪業而顯現,入其 中受果報。畜
生也有百千萬種,因種種不同罪業,各自承受不同苦報。餓鬼也有百千萬種。假使造了十
惡業,墮入三惡道,受完三惡道應受的罪報後,如生到人間, 就得二種應得的果報。若
好殺生的,雖得人身,假若不是短命便是夭折,二者就是病不離身,受病痛的折磨。若犯
偷盜罪的,如生到人間,也要得兩種果報。一者終 身貧窮,因為他曾偷盜別人的財物,
使別人受到貧苦之故。二者共財不得自在,不能自己有財富,必須與人共謀,若合夥求財,
也不能有主權,要受人控制,得不到 自由自在的受用。若邪淫之罪;邪淫是不正當或違
背法律的性行為。即非己妻而用某種手段引誘他人妻,或用強暴凌辱他人妻,而達到性行
為的滿足,這都是犯下了 邪淫的罪惡。古諺云:「萬惡淫為首,死路不可走」,意思是
在萬般的罪惡中,以邪淫為罪魁禍首,我們千萬不要去犯邪淫的罪。犯此罪惡,是自找死
路。犯上這 罪,死後墮三惡道中,受完一切罪報後,如生人間,要得兩種果報。一者妻
不貞良,因為他曾使別人的妻子不貞良,今生也要受自己妻子不貞良的果報。二者得不到
如意的眷屬,總是眷屬不和,沒有幸福。
若 妄語之罪,也令眾生墮三惡道。在三惡道中把應得的罪報受畢後,如生到人間也
得兩種果報。一者常常被別人誹謗,就是常受指責。二者因往昔愛打妄語,欺騙別 人,
所以這生就常被別人欺騙和誹謗。若兩舌之罪,也令眾生,墮到三惡道受苦,受畢應受的
罪報後,若生到人間,也會得兩種果報。一者眷屬不和睦或常分離。二 者親族眾人中,
大多相貌醜惡,少有俊秀而且多成怨敵。惡口之罪,就是喜歡對人惡言惡語,出口傷人,
刻薄寡情,不給別人留餘地。這種人死後,墮到三惡道中。 受完應得的罪報後,如生人
間,也要得兩種果報。一者常受別人惡言惡語,開口就與人爭論,甚至發生訴訟。二者受
人惱害。若綺語之罪,就是愛說邪話,挑逗引誘 人做不正當的事情,導致不正當的思想。
說話尖酸刻薄或諷刺,也是邪惡罪行,死後也會墮入三惡道中。受畢苦報後,如生到人間,
也得兩種果報。一者說話無人理 睬。二者說起話來口齒不清,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
若 貪慾之罪,貪心生的人,慾望亦多,終生枉費心力,也不能滿足貪念,死後墮入
三惡道。受畢苦報後,如生人間,也得兩種果報。一者心中老是感到不能滿足慾望, 而
煩惱和痛苦。二者碌碌終生,樣樣事物貪得無厭,得不到自在愉快。若瞋恚之罪,也令眾
生死後墮三惡道。受畢苦後如生人間,也得兩種果報。一者常受別人苛 責,說他的不是。
二者總受別人厭棄,做得好的別人不認為好,常被人惱害。若邪見之罪,邪見就是不正當
的見解,對於事理,常持偏見,專門反對正知正見,以是 為非,以非為是,說些蠱惑人
心的話,因而造下許多罪業,死後墮三惡道。受畢苦後,如生人間,也得兩種果報。一者
投生到邪見的家族,所見所聞皆是邪惡的事 情,永遠見聞不到正知正見的事理。二者就
是生來便心地不正,做人行為卑劣,虛偽狡詐,阿諛諂媚,曲意奉承有權有勢的人,專門
欺壓貧窮弱小,看不起正知正見 的君子。正因為邪見,就會犯上十惡業,多行不義,不
知死後還要墮入三惡道受盡痛苦果報。為人如果受到以上的苦報時,千萬不要怪別人不好,
對你不友善。應該 自我反省,這都是往生中所種下的惡因,今生受報,是自作自受。金
剛藏菩薩說完了十不善業道以後,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你們現在都知道十不善業道
的罪報 是無量無邊廣大的痛苦,作惡的眾生是要受償無量無邊廣大的罪報。
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愛樂安住。自住其中。
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知 道以上十種不善業道的罪報後,這位住離垢地的菩薩,於是便作如是的觀想:我
修行菩薩道,不應該再犯這些罪惡,不應該隨十不善業道去行事,應當根據十善業道 修
學佛法,以上善業道為我的規範,作我修行的目標。遠離十不善業道,又以十善業道為佛
法樂園,愛樂自在的住在十善業道中。自己能住在這殊勝的法苑,也勸其 它眷屬、親友,
都遠離十不善業道,同住在十善業道的法苑裡。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於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
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作是念言。眾生可愍。墮於邪見。惡慧。惡欲。
惡道稠林。我應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證到離垢地的菩薩,他行菩薩道,積聚種種
善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成為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又對於一切的眾生,生起 十
種心願:①救度惡行的眾生,使他們能生活在善行中,令他們得到真正的利益心。②為那
些苦惱的眾生,開示他們,令得安樂心。③令那些被怨憎情緒困擾的眾 生,開導他們生
起慈心,不再互相報復,互相嫉妬而得不到安寧。④對於貧苦眾生,生起幫助他們脫離困
厄的環境,生活於安樂中的悲心。⑤看到那些醉生夢死,沉 溺在放逸生活中的眾生,生
起憐愍心,用四攝法,令其覺悟,然後引導他們走入正途。⑥對於那些失去正念,流入邪
道的眾生,生起攝受心,教化他們,使令生正 信。⑦對於同修的法友,生起守護心,不
令他們因小故而生退轉心。⑧見到那些能發菩提心的眾生,生起愛己一樣的歡喜心。⑨對
於那些勇猛精進,趣旨大乘道的眾 生,生起敬之如師的師心。⑩對於那些具足了一切善
根功德的修行者,生起大師心,恭敬他如大師長。
菩薩又作如是觀想:眾生真是可憐,他們因為無知,沒有遇見善知識的教導,而墮落
邪知邪見的途中,還自以為聰明。生起一些不正當的慾念,如同走在充滿毒刺的荊棘中
(三惡道之意),不見天日,迷不能出。我應該引導他們,使他們生起正見、正信,常修
行於真實不虛的佛法中。
又 作是念。一切眾生分別彼我。互相破壞。斗諍瞋恨。熾然不息。我當令彼住於無
上大慈之中。又作是念。一切眾生貪取無厭。唯求財利。邪命自活。我當令彼住於清 淨
身語意業。正命法中。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常隨三毒。種種煩惱。因之熾然。不解志
求出要方便。我當令彼除滅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涅槃之處。又作是念。 一切眾生。
為愚痴重闇。妄見厚膜之所覆故。入陰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曠野險道。起諸惡見。
我當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智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
住 在離垢地的菩薩,積聚一切的善根,為一切眾生回向,以利益眾生。所以他又這
樣的觀想:所有的眾生,都因有我相我見,分別彼此的觀念太重,就發生「互相破 壞,
彼此鬥爭」的事情。其原因就是為了爭利之所在,都希望得到大利益,才發生互相破壞,
鬥爭不息。佛當年住世時,是正法的時代,到佛入涅槃後,就是像法時 代。這時寺廟普
徧,到處興塑佛像。現在是末法時代,我們都生在此末法時代,人們腦中只充塞著「利」
字,到處是鬥爭。國與國鬥爭、家與家爭、個人與個人爭, 總是爭權奪利,處處充滿了
瞋恨的氣氛。瞋恨的火焰,熾然不息,飛馳蔓延,難於撲滅。住在離垢地的菩薩,看到這
種情況,生起大慈愍心,說:「我應該教化這類 眾生——互相破壞、鬥爭、瞋恨的眾
生——使他們知道瞋恨的業報,改惡遷善,修學大慈悲的行門。對於一切眾生,滅除瞋恨
心與鬥爭的行為,能令大家安住在大慈 悲的天地中」。
菩 薩又作這樣的觀想:這些眾生們,都是貪得無厭,沒有滿足的時候。譬如經商求
財,總希望能獲大利,得千想萬,得萬又望億,永不知足。邪命自活,就是不考慮財 利
的來處是否正當,也不計較職業是否高尚。如仰口食者,上觀天星,說一些危言聳聽的預
言,令人相信,以謀多利。又如俯口食者,為人佔、卜、吉、凶、相命、 算命,說些好
聽的話,藉機騙錢,這些都是邪命自活。菩薩是不問吉凶禍福的,所以他不信預言,也不
占卜。因此,他發願度這些邪命自活的眾生,令他們能身、 語、意三業清淨,有正知正
見,住到正命正業中生活。
離 垢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眾生,常隨三毒——貪、瞋、痴——打轉。從
無始劫以來,為什麼眾生不能成佛,修道人也很少證果?就是被這三毒所迷,把人迷 得
事事顛倒還不覺醒。貪是貪得無厭。瞋是無明火,令人脾氣特別大。痴是見事不明,還自
以為是。三者之中,以貪心重的人,最難教化。因被三毒迷覆了心智,就 生出無量煩惱,
煩惱可使人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息滅了光明。這種煩惱的毒火猛烈熾燃,覆蓋本性,使
沉迷其中的眾生,根本不能明白這種三毒之害,輾轉輪迴, 川流不息,又不知道尋覓方
便的法門脫離羅網,超出三界。我應幫助他們滅除三毒的煩惱大火——煩惱有八萬四千之
多。把他們安置到不生不滅的清涼境界中,證得 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
菩 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眾生因為愚痴,不明是非,就如被關在重重的黑暗中,
見不到光明。因愚痴就生出虛妄之見,妄見就像眼中所生的一層厚膜,遮蔽了視覺。 又
如走入陰暗的密林中(煩惱太多之意),失去本有的智慧光明,又如走到了徧地惡獸——
狼群、虎、豹、獅的危險曠野一樣。這樣的眾生,他們隨時都會生起種種 惡毒的偏見。
菩薩說:「我應該救度這類眾生,令他們得到圓融無礙的境界,得到清淨的智慧之眼,照
徧一切諸法實相,真如實相,不需要依賴別人的教化,自己也 能覺悟這種境界」。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在於生死險道之中。將墮地獄畜生餓鬼。入惡見網中。為愚
痴稠林所迷。隨逐邪道。行顛倒行。譬如盲人。無有導師。非出要道。謂為出要。入魔
境界。惡賊所攝。隨順魔心。遠離佛意。我當拔出如是險難。令住無畏一切智城。
住 在離垢地的菩薩,離開一切的煩惱、習氣和毛病,也離開了一切染污。沒有染污
心,也沒有慾念,達到斷欲去愛返本還原的境界。凡夫則不然;欲心重,視愛為第二 生
命,顛倒行事,終日在煩惱中還自以為樂,把飲食和煩惱混而為一,也不自覺。遇有善知
識教化,欲令離苦求清淨的真樂,也不相信。有些人到老,或臨終時才能 覺悟,但已經
來不及學習修行了,有些人則至死也不覺悟。眾生就是如此乖戾,人則更甚。菩薩見到一
切眾生如此顛倒愚痴又作這樣的觀想:許多眾生在很危險的生 死道路中徘徊,稍有不慎
便會鑄成大錯。一念生惡,就墮到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中,受無限期的罪報。一念
生善功德,便生蓮邦得佛果,一切只在一念間。地 獄不是像人間的監獄,等候監禁犯人
的,而是隨個人自作的罪業而現,業成熟了便去受。最重的叫無間地獄,這地獄不受人數
的限制,一人亦滿,時間也不知有多 久。為什麼會有這地獄呢?就因為做人邪見太甚。
畜生也有百千萬種的畜生,受報也不一樣。餓鬼是鬼道中的一種,鬼有百千萬種的鬼,如
有餓鬼、富鬼、窮鬼等。 富鬼並不是像人間的富豪,擁有著許多財產,而是有勢力,有
鬼通。鬼有五通,但沒有漏盡通。窮鬼也並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勢力,沒有鬼通,知識
淺薄。中國民 間給亡人焚化紙錢,是否有作用?無法證明。西方人不燒紙錢,難道他們
的亡者都不用錢嗎?中國人燒紙錢的真實用意,是後世子孫,對祖先表示孝思,不忘先人
的 辛勞,所謂慎終追遠,為紀念而已。餓鬼他幾乎百劫難得到一點飲食裹腹,再好的飲
食,一入其口立刻變成火,這就是人的業報所感。
入 惡見網中,為愚痴林所迷,眾生無正見,就生起惡見,行事顛倒,就如困在惡見
的網羅中,愚痴就像稠密的荊棘,把眾生迷惑在其中。困在邪見、愚痴的稠林中的眾 生,
心性被迷惑了,自然跟隨著外道跑,行事也就顛倒了。這裡有個比喻,好像瞎子走路,沒
有人領導,根本沒法走出三界,但他自以為已走出三界。其實是入了魔 的境界,作了魔
的眷屬,被惡賊所攝伏了。一切隨順著惡魔的心意,遠遠離開佛的正道思想。菩薩自念應
從這危險道中,把眾生救拔出來,使他們超脫困難的環境, 令他們住到四無所畏和具一
切智慧的城郭中,永遠再不會墮到魔境裡。
現在討論一下,眾生為什麼有這麼多煩惱?主要是一個「我」相作祟。
一、眾生:是眾緣和合所生,人就是有眾緣和合的因緣,才生為人。
二: 我見:就是我相。有我見,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有人相,就有眾生
相。有眾生相,就有壽者相。這是所謂四相。我見,就是先有一個我的觀念。可是這個
我,並不是真的有個我在。一般人都認為有我。那麼,我們不妨仔細思考、觀察一下,人
的全身,從頭到腳、五官四肢,內有五臟六腑,外有毛、發、皮膚,各有其 名,那一個
地方是叫我的?既無我,那有我見呢?這就是眾生的執著。因有我,就有了自私,就生出
執著的我見,爭取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一切都屬於我。我生時 掌握一切、保管、看守
著它,不會失去。我死後,心愛的和寶貴的,也都帶不走,只好放下,所有一切也沒有了,
我又往那兒去呢?為了一個我,只知自己,不管他 人的死活,因此把這個世界弄得烏煙
瘴氣,人心趨於下流,一日不如一日,這都是執著所造成的業果,把人類也害苦了。我要
是沒有了,那還有我見?這就是破除了 大我的執著我見;小我還有一點微細的執著,沒
有執著,我相就空了。這時盡虛空、徧法界,都與自性合而為一,便達到「無人無我觀自
在,非空非色見如來」的境 界。把人我看成一體,他人有吉、凶、禍、福,即如我有,
如此就可漸漸滅除執著。菩薩利益一切眾生,從不想他是在利益別人。雖度盡了一切眾生,
但他從不想起 他曾經度過那一位眾生,這就是所謂的行所無事、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如果你想到我在助人、利益人,就是等於在打妄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
又 作是念。一切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生死洄
澓。愛河漂轉。湍馳奔激。不暇觀察。為欲覺。恚覺。害覺。隨逐不捨。身見羅剎。 於
中執取。將其永入愛慾稠林。於所貪愛。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安六處聚落。無善救
者。無能度者。我當於彼起大悲心。以諸善根而為救濟。令無災患離染寂 靜。住於一切
智慧寶洲。
證 到離垢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的眾生,好像站在很大的瀑布水邊一樣。
瀑布水就是來勢很洶湧的急流,沖瀉到大河或大海中時,可以激起衝力很大的浪濤。 人
站在這樣的瀑布水邊,可能會被捲沉入海中,甚而喪命,這是比喻眾生在惡見中生存的危
險。眾生將被衝進欲流:欲流就是從貪慾無厭而起的壞行為。有流:就是 被引入三界有,
或二十五有的邪見中。無明流:一切的邪知邪見,都因無明而生,入了無明流,一切壞事
也能做出來。見流:就是偏見邪見,是人類中的害群之馬。 這些眾生在生死海中,被波
浪洄澓旋轉,在情情愛愛的河中輾轉漂浮。湍馳奔激:是形容瀑布水流得很急,像馬一樣
狂奔,把眾生牽扯著盲從依持,也沒時間仔細觀 察這種情形。又被邪慧所使,生起貪慾
的覺知,貪求無厭。瞋恚的覺知,使人脾氣乖戾,盡做些無益有害的邪覺知等,而且被這
些邪慧纏繞著不能脫出。又被一種邪 見的惡鬼身見羅剎,在其間把他抓著不放鬆,將他
拖入愛慾的密林,永遠迷惑於所貪愛的惡念劣習中,深深地生起染污和執著;使他住在大
我慢的高山上,安然生活 在六塵六根的村落裡。沒有人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救拔他,也沒
有人幫助濟度他。菩薩見此種眾生,就發願說:我應當對這些眾生們生起大悲心,以我所
修行積聚的種 種善根功德,救濟他們,令他們永無災難,遠離染污,而得到涅槃寂靜的
安樂,使他們住到具有一切智慧的大寶洲上。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處世牢獄。多諸苦惱。常懷愛憎。自生憂怖。貪慾重械之所繫
縛。無明稠林以為覆障。於三界內。莫能自出。我當令彼永離三有。住無障礙大涅槃中。
住 離垢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眾生處世牢獄,他非常的嘆惜,這些眾生處
在這世界上,就像是住在牢獄中一樣,不能超出三界的苦惱。佛曾說過:「三界無 安,
猶如火宅」,但眾生不覺悟,像鳥被關在籠子裡,不能自由。人生到這世間,有很多的苦
和無量的煩惱擺脫不開。常常都被愛別離,或怨憎會所苦,即是有怨 的、憎恨的,偏要
碰到一起,互相迫害而生苦惱。自己又常常無事生憂,虛妄恐怖。愁衣愁食,愁子孫不發
達,愁家財不興旺。既怕沒房子住,又怕疾病災害降臨, 就這樣終日惶惶,忐忑不安。
貪慾的心,就像一副很重的枷鎖,把人捆得動彈不得。貪得無厭,弄得心勞神拙,到死時
卻什麼也帶不走。慾望就像牛筋繩,把人捆得 牢不可脫。無明就像密密的叢林,把人的
眼睛遮著看不見東西。愚痴而沒有智慧的人,終日在黑暗中摸索,流轉於三界中——欲界、
色界、無色界,永遠不能自己脫 離。菩薩說:「我應當度這些眾生,讓他們永遠脫離三
有的痛苦,住到沒有障礙、,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大湼盤境界裡。
又 作是念。一切眾生執著於我。於諸蘊窟宅。不求出離。依六處空聚。起四顛倒行。
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蘊怨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 處。所
謂滅一切障礙無上涅槃。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其心狹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雖欲出
離。但樂聲聞辟支佛乘。我當令住廣大佛法。廣大智慧。
住 離垢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眾生,都有同樣的毛病,就是都執著於一個
我。在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暗宅中,不想走出這暗窟。依賴著六處—— 眼、
耳、鼻、舌、身、意。空聚的意思,就是說原本是空的,故說六處空聚。生起四種顛倒的
行為:①非常計常。②非樂計樂。③非我計我。④非淨計淨。因了有了 這四種顛倒,所
以便把自性迷失了。這四條大毒蛇侵害熱惱——四毒蛇是地、水、火、風。又被如冤賊般
的五蘊所殺害——五蘊:色、受、想、行、識,因而受無量 的痛苦。菩薩說:「我應當
教化這類的受苦眾生,使他們住到最殊勝,而沒有一點執著的地方,把一切的障礙都滅除,
到無上涅槃的地位,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安 樂。」
菩 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眾生,他們的心量,都很狹窄和卑微,不知道修學具正
知正見正信最殊勝的六度萬行,和等地以上的廣大佛法。雖然他們也想出離三界,超 脫
苦海,但因心量狹劣,祇歡喜修學聲聞、辟支佛,趣於二乘思想。菩薩想:我現在既然已
經知道他們發的是小乘心願,就應該教化他們回小向大,發大乘的心和 願,趣向大乘,
求得廣大無邊的真正大智慧!
佛 子。菩薩如是。護持於戒。善能增長慈悲之心。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以願力
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 多
百千億佛。如是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
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 僧。以此善
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以尊重心。復更受行十善道法。隨其所受。
乃至菩提。終不忘失。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像這樣護持他的戒行,因而就更增長他
的慈悲心來護益眾生。佛子!住在離垢地的菩薩,因為他的願力殊勝高遠,所以能夠 見
到很多佛,多到百、千、億,百億、千億、萬億,乃至不可數那麼多的佛。在諸佛的處所,
用最廣大的大乘菩薩心,至誠懇切的真心,乃至高無上的恭敬禮儀尊 重,並謹慎小心慇
勤地侍奉諸佛。又供養一切生活必須之衣服、飲料、食物、臥具、醫藥等的物質,無不齊
備,也以同樣的東西,供養所有的賢聖高僧。以他所修學 的善根,積聚種種功德,回向
給至高無上的菩提覺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諸佛的地方,更以十分尊敬重視的心
志,修習十善業道的法門,隨著所修習的一切 心得,自初發心到證得菩提覺果,永不會
稍有忘卻。
是 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佈施持戒。清淨滿足。譬如真
金。置礬石中。如法煉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亦復如是。於無 量
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佈施持戒。清淨滿足。佛子。此菩薩四攝法中。
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 說菩薩摩訶
薩第二離垢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為大法主。具足七寶。有自在力。能除一
切眾生慳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為大施主。周 給無盡。佈施。愛語。
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唸佛。不離唸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
一切種。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 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
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
便能捨家妻子五欲。
住 在離垢地的菩薩,在無量百千億不可數的劫前,已遠離慳貪和嫉妬,戒絕這類壞
的習行。他們時刻謹守清淨的戒律,像中秋夜的月亮一般晶瑩皎潔,沒有一點闇淡。 對
於佈施和持守淨戒,都已是清淨無染,圓滿具足了。就像真金,放在礬石中,依法鍛鍊,
煉去一切滓垢,變得比以前更明亮更純淨。菩薩修證到第二地時,也如煉 金一樣,在無
量劫以前,就遠離了那些慳貪、破戒的染污,所以行佈施和持淨戒,能格外清淨圓滿。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住離垢地的菩薩行菩薩道度眾生的方法,在
四攝法中,多用愛語方法教化眾生。行十度波羅蜜時,最注重持戒,在戒行方面,從 不
疏忽亦不放鬆。在四攝中其中的三者,和另外的九種波羅蜜,並不是完全不用,祇是見機
行事,隨眾生的緣份和自己的力量而為。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不過是大略地說一點住離垢地的大菩薩們,
修行的情形而已。菩薩在第二地時,很多也到人間示現作轉輪聖王,以佛法治理國 事,
教化人民。或作大法王,弘揚正法。以菩薩的善根功德,化現輪王,他們一定是七寶具足:
①輪寶,名無礙行。②象寶,名金剛身。③馬寶,名迅疾風。④珠 寶,名日光藏。⑤女
寶,第一夫人。⑥藏臣寶。⑦兵寶。有任運自如的自在神力,能夠破除眾生一切的慳貪、
破戒的染污習氣。以善巧方便的方法,教化他們修學十 善業道的佛法,令他們亦能安然
住在十善業道中。作大佈施的主人,無窮無盡的賙濟那些可憐的人。菩薩用四攝法:佈施、
愛語、利行、同事,來教化救度眾生時, 從不曾忘記過唸佛、唸法、念僧,念三寶的功
德。也具足一切善根,和一切特殊勝妙的無上智慧。
菩 薩又作這樣的觀想:我應在一切眾生中,作他們的首腦,作一個有思想、有正見,
和具有至高、微妙智慧的領導者,成為他們的明燈,和能依止的安全港。發這樣菩 薩心
願的菩薩,如果他想舍離俗家的束縛,全心全意在佛法的熏陶下精進修行,立刻就能拋棄
妻子,舍離世俗一切財寶,及五欲的享受(財、色、名、食、睡),過 著清淨無染的梵
行生活。
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世界。
乃至能示現千身。於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
於是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
義。而說頌曰。
菩 薩既舍國城妻子、財寶,及五欲——財、色、名、食、睡;息滅貪、瞋、痴,來
到佛法城中出家,所以他特別勤勉精進,修行戒、定、慧。就在一念間,他便開悟證 果,
得到千種的三昧——正定、正受。也能見到千位佛,並能知道諸佛的神通力量。又能使大
地震動,甚至震動千個世界,又能示現千種身相,在每個身相上,又能 示現千位菩薩,
作為他的眷屬。假若以菩薩的特殊勝妙願力而言,他是非常隨意自在地任運他的神力,其
可顯現的神力還遠超這個數目。甚或一百劫、一千劫、百千 億劫、乃至不可數的多少劫,
也不能知道神通變化的確實數目。這時,金剛藏菩薩欲重述一遍以上的話,就用偈頌來表
達。
質直柔軟及堪能 調伏寂靜與純善
速出生死廣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 遠離殺生不惱害
亦離偷盜及邪淫 妄惡乖離無義語
不貪財物常慈愍 正道直心無諂偽
離險舍慢極調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獄畜生受眾苦 餓鬼燒然出猛焰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當離彼住實法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頂天禪定樂
獨覺聲聞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淨戒教他護
復見群生受眾苦 轉更增益大悲心
質 直心、柔軟心,和堪能忍辱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速出生死無雜染心、
無顧念心、廣大和大心。要用這十種心,便可證得離垢地的果位。修學十種善心的菩 薩,
就可以進住離垢地,成就他的持戒功德。遠離殺害一切眾生的惡習,也不無故擾亂和侵害
他們。更不偷竊別人的財物,尤其不引誘人家的妻子,發生不正當的邪 淫行為。切戒妄
言、惡口、兩舌等惡劣乖戾和無聊下賤的言詞和思想。對於這些惡行應該特別謹慎,切實
戒除遠離,才不會墮入三惡道。修行的人,不要貪圖一切財 物,心裡常存著慈悲、哀愍
眾生的心,應該修習八正道:①正見。②正思惟。③正語。④正業。⑤正命。⑥正精進。
⑦正念。⑧正定。要以正直誠懇的心對待別人, 不要專門趨炎附勢,虛偽狡詐,欺凌貧
苦。也要破除陰險惡毒的心,捨棄貢高我慢的態度,對人不論貧、富、貴、賤,一律以極
慈悲柔和的心誠意接待。謹遵佛的教 言而修行,一點也不懶惰,更不踰越規矩,行、住、
坐、臥,待人接物,一切都要合乎出家人的規戒。那些墮入地獄和受生畜生道的眾生,他
們都要受很重和很長久 的苦報。若墮在餓鬼道,要被猛烈火焰燒至百千劫也得不到一點
飲食。這些墮在三惡道的眾生,都是由於他們自己所造的十惡業所感。雖然如是,我也應
該救度他們 出離惡道,使能住在真實佛法的地方。在人間的國土,任隨他們的心意,願
受生到那裡就到那裡。就是想受生到天上,最高的有頂天,四禪或四空處,享受天福,或
享受禪定的快樂;或想成就獨覺乘、聲聞乘等二乘覺道;或想發大願心成就菩薩道、佛道、
二乘覺道;或想發大願心成就菩薩道、佛道,這些都是從十善業道種下的 善因而成就的。
菩薩作如是思惟、觀想,不懶惰、不隨便、不嬉戲,並謹慎守持清淨戒律,也教別人知道
守護淨戒的功德利益。菩薩因見到一切眾生受苦的情形,更 加深了他的慈悲心,去教化
所有受苦的眾生。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懷忿恨多諍訟
貪求境界無足期 我應令彼除三毒
餓 鬼的思想與人比較,更不正確。畜生的思想與人比較,更愚痴蠢笨。凡夫的思想
與聖人比較,也是非常愚痴。凡夫總以為自己事事都對,但在聖人眼中,則無一不是 顛
倒,也沒有正知、正見、正解。因為愚痴顛倒,就生出許多邪知、邪見、邪解,故說凡愚
邪智不正解。凡夫們的心裡,總是常常滿懷忿恨,不是氣忿這事,就是怨 恨那人。動輒
與人爭鬥,甚而到法院訴訟,對於一切事物,都是不要命的互相貪求爭取,永遠沒有止境。
古人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他們不知足,也就不會 安。如果人人能知足,世界
就不會有戰爭,人類就會和平了。離垢地的菩薩,見到凡夫們如此造業,就發願要教化他
們,使他們能知道消除貪毒、瞋毒、痴毒。
愚痴大暗所纏覆 入大險道邪見網
生死籠檻怨所拘 我應令彼摧魔賊
凡 夫們為什麼會做出這些不正當的事呢?因為他們都被愚痴的大闇——無明,把心
智矇蔽,纏繞覆蓋了。而流入到險惡的道路中,和深入於邪見的重網。被生死的籠子 所
禁,為冤怨的監牢所困,不明白何以會輾轉顛倒的在生死流中,永不能得到自由。離垢地
的菩薩發願,我應該教化這些凡夫,令他們知道去摧伏六根六塵的魔賊。
四流漂蕩心沒溺 三界焚如苦無量
計蘊為宅我在中 為欲度彼勤行道
四 流就是流轉生死,和顛倒的思想——貪、瞋、痴、慢四種的顛倒想。也就是:非
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意思就是:不是真實的常、樂、我、淨, 而
凡夫把它當作真的。顛倒思想很多,僅此舉四種主要的而已。凡夫、外道,認賊作子,認
假為真,以苦為樂。故四處漂蕩;就如在大海中,茫茫然沒有目標,隨波 逐流一樣。心
沉沒在顛倒的思想中,沒有智慧。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佛曾說:「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欲界的眾生,視欲為生命,貪求財、色、名、 食、睡;色、聲、香、味、
觸,永無滿足,這就是以欲為生活的中心。如能斷欲去愛,就能超出欲界天,到達色界天。
如打不破色慾,到了色界天又迷了。出了色界 天,就到無色界天,這兒既無聲、色,也
無思想,但還是在三界內。三界的苦,還是無量,故說如焚。人類和一切眾生,都生存在
欲界天裡。凡夫以色、受、想、 行、識五蘊的色法作為住宅,以我為主體住在其中。這
種錯誤的思想,所表示的錯誤行為——業,使離垢地的菩薩見到,就發願救度這一類的顛
倒眾生,脫離四流顛 倒,於是他就勇猛精進修行佛道。
設求出離心下劣 舍於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發勤精進無厭足
有 人想修行,但發不起慈悲心,也發不起大乘的無我心,只想作個自了漢,修聲聞
緣覺法了事。因為只想作自了漢,所以說他心下劣。雖想修出離三界,但心量又不 大,
只能修羅漢的果位,不求佛的智慧,不求大乘法,對佛的最上、最殊勝的智慧反而不知去
求。因之離垢地的菩薩,想要令這一類的眾生,發大乘心,住於大乘的 佛道,發大菩提
心,勇猛精進,修習戒、定、慧,沒有厭足之時。
菩薩住此集功德 見無量佛咸供養
億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好藥煉真金
住 在離垢地的菩薩,發廣大菩提心,行難行的菩薩道,積聚種種的功德。見到無量
無邊百千萬恆河沙那由他那樣多的佛,都承事供養。經過無量億劫的修治,清淨的智 慧
就更加明淨了。就好像用礬石依冶金的方法,來鍛鍊真金一樣,金子就越發的光亮。這意
思是說智能更明淨,就不會在修行的途中半途而廢,祇求證到阿羅漢的果 位就滿足,而
菩薩更知道勤求上乘的佛道。
佛子住此作輪王 普化眾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習 為成十力救於世
證得離垢地果位的佛子——這個菩薩,他發願示現做轉輪聖王。為什麼他願做轉輪聖
王呢?因為轉輪聖王有大勢力,有大神通,他可藉此力量普徧教化眾生,令他們受持五戒,
奉行十善,修一切的福報。所有的善法,都教令眾生修習,就為了要成就佛的神通十力,
普救世間的眾生。
欲捨王位及財寶 即棄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勤一念中 獲千三昧見千佛
做轉輪聖王的時候,他能夠把王位和財寶,佈施給他人,甚至可以把國、城、妻、子,
頭、目、腦、髓都佈施給眾生,然後他依照佛的教化修行。勇猛、精進、勤習無上的佛道,
於一念之間,就可獲得千種的三昧,見到千佛和千世界。
所有種種神通力 此地菩薩皆能現
願力所作復過此 無量自在度群生
所 有的種種神通力量,住第二地的菩薩都能顯現。如果以他的願力之大而言,他所
顯現的神通力,還可超過如上面所說的境界,他以此無量的神通力量,運用自在子, 頭、
目、腦、髓都佈施給眾生,然後他依照佛的教化修行。勇猛、精進、勤習無上的佛道,於
一念之間,就可獲得千種的三昧,度化一切眾生。
一切世間利益者 所修菩薩最勝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為諸佛子已開演
一切世間上受到利益的眾生,所修習的,都是菩薩教化的最勝的行門。像第二地中菩
薩成就的功德,我如今已為諸位佛子演說明白了。
卷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三發光地
佛子得聞此地行 菩薩境界難思議
靡不恭敬心歡喜 散華空中為供養
諸位佛子能聽到離垢地的修行法門,以及所有在離垢地菩薩的種種境界,這種不可思
議的境界。眾生沒有不恭敬而生起大歡喜心,於是在空中散下各種妙法蓮花,供養法會中
的大菩薩眾。
贊言善哉大山王 慈心愍念諸眾生
善說智者律儀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
法 會中的大眾,皆讚揚道:「不可思議的諸位大菩薩們啊!你們好像須彌山王般的
偉大!你們以慈悲心憐愍繫念眾生,你們對眾生所說的法,都是具有大智慧的聖者才 能
說的。如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攝眾生戒,這三種聚淨戒。還有在第二地中應知的修行法
門,以及如何行菩薩道的方法等。」
是諸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異無差別
為欲利益諸群生 如是演說最清淨
菩薩修行的微妙行門,是真真實實,沒有虛偽,沒有「差別的」實相。因為要利益一
切眾生,所以現在演說最清淨的真諦法門。
一切人天供養者 願為演說第三地
與法相應諸智業 如其境界希具闡
被一切凡夫和天人所供養的菩薩們,唯願您金剛藏菩薩,繼續說修學第三地的法門,
以及與佛法相應的、最上智慧道業,與證入第三地的境界。請您詳細地、具體地說給大家
聽聽。
大僊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進禪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淨行願皆說
大僊即佛。佛所圓滿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波羅蜜法門,以及慈、
悲、喜、舍的方便無上佛道,以及佛的清淨梵行,不可思議的願力等等,都請求您——金
剛藏菩薩為我們詳說。
時解脫月復請言 無畏大士金剛藏
願說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諸功德
這時解脫月菩薩又代表法會大眾,向金剛藏菩薩請法:大無畏的金剛藏菩薩!具足慈
悲心、柔和心,積聚種種善根功德的金剛藏大士!我們都翹望您為大家宣說,要怎樣修行
才能證入第三地的果位?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
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清淨心。安住心。厭舍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
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
此 時金剛藏菩薩即便告訴解脫月菩薩和諸位菩薩說:「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薩
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們,他們已淨治第二地,如今想繼續修學第三地,便應該 發
十種深心。深心就是比以前所發的心更深入,求更高深的佛法,種更大的佛因善根,發更
堅固的信心。」這十種深心是①清淨心:正知正見,沒有染污的真心。② 安住心:就是
不為境界所轉信心,不受外道的誘惑而動搖。③厭舍心:厭離貪染的心。④離貪心:既然
已對貪慾雜染之心生厭,便應當毅然決然地把這種污染不淨的 心徹底舍離。⑤不退心:
勤求佛道,精進修學,永不退轉的心。⑥堅固心:信心堅固,決定無疑,對佛所說的法,
不生絲毫的懷疑。⑦明盛心:有聰明智慧而能精勤 向上的心,沒有愚痴和無明。⑧勇猛
心:勇猛精進,毫不退惰的心。⑨廣心:廣闊遠大,能容人讓人,並恭敬謙和的心。⑩大
心:有捨己為人,救人濟世的慈悲心, 發心修學大乘佛法,普度一切眾生的大願心。菩
薩發這十種大深心,便能進入第三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已。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不淨。不安
隱。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在住。
諸 位佛的大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們證入到第三地以後,依佛的教法修學,觀
察一切有為法——即世間法的一切運作,都是與真如實相相違背的。世間一切事物都 是
無常,生滅變化,虛偽無主。凡夫終日心勞力疲,所能追求到的,都是痛苦而不能得到真
實的快樂。一切都是染污,不清淨、不安穩,飄泊無定,沒有一點可以久 留。一切事物,
不能經久不壞。所謂「人有興衰,物有敗壞」:萬事萬物既不能永久存在,更不能久留。
一會兒生,一會兒便消滅了,所謂「剎那生滅」。「非從前 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
在住」者是指有為法而言,說明前際(是已生)後際(將來即滅),都是斷絕而不常住的。
從粗淺的角度看來,因為有前後相續的緣故。 實際上有為法是似乎永不斷絕的,前際為
前際,後際為後際。既未從前際生,也無法往後際去,更不能留住於現在。所謂三世緣生,
都是僊滅無常,就是這個道理。
又觀此法無救。無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戚轉多。無有停積。
貪恚痴火。熾然不息。眾患所纏。日夜增長。如幻不實。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為。倍增
厭離。趣佛智慧。見佛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至無畏
城。不復退還。能救無量苦難眾生。
證 入第三地——發光地的菩薩,又繼續觀察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既不能
救人出離生老病死,更不能在生存的過程中,使人有所依持。長年累月都是和憂愁、 悲
痛、艱苦、煩惱結集一起。愛與恨像繩網,把人繫縛得緊緊的。令人愁腸百結,憂心慼慼,
沒有一刻停止積集。貪慾、瞋恚、愚痴的無明火,勢如燎原,不能息 滅。眾生被這些禍
患所纏繞,痛苦日夜增加。其實這些煩惱、苦毒,都是唯心所造,業力所致,如幻如化,
並不真實。菩薩觀察這種境界以後,對於世間一切有為 法,更加生起厭棄遠離的決心,
而趣向求佛的殊勝智慧。菩薩深知佛的智慧是不能以平凡的思想來測度,世間智不能與它
齊等;既無法可思量,更不是容易得到的。 佛的智慧是清淨無雜染,是清涼自在而沒有
熱惱,無有憂愁,只有常樂。如是乃能達到更大無畏的境界,永不退轉於生死遷流中。不
住生死,便能救拔無量的苦難眾 生,做大佛事,轉有為法為無為的業果。
菩 薩如是見如來智慧無量利益。見一切有為無量過患。則於一切眾生。生十種哀愍
心。何等為十。所謂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貧窮睏乏。生哀愍心。 見
諸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煩惱稠
林恆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無善法 欲。生哀愍心。
見諸眾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眾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解脫方便。
生哀愍心。是為十。
菩 薩這樣想:如來的智慧,對眾生有無量的大利益。世間的一切有為法,對於眾生,
有無量的罪惡,使眾生蒙受禍患,因為它是不究竟的,染污的。因此,菩薩對於一 切眾
生,生出十種的哀愍心。那十種呢?①看見一切眾生都是孤獨,遠離佛和佛的教化,心中
無所依止,而生哀愍的心。②看到眾生貪求無厭,而所得僅是貧窮困 苦,因此生哀愍心。
③菩薩見眾生被三毒——貪、瞋、痴的無明毒火,焚燒得顛顛倒倒,祇知多欲多求,而生
哀愍同情之心。④菩薩看到眾生,其生命有貪、有漏, 生死相續,而「三界諸有」就像
牢獄一樣,把他們禁閉得絲毫不得自由,更無法得到解脫,菩薩因此而生哀愍心。⑤菩薩
又見到眾生,長期被煩惱的荊棘密林所障 礙,所遮蔽,不能出離重見光明而生哀愍心。
⑥菩薩見眾生,不懂得觀察區分善惡,既沒有善知識的領導,更沒有聞法的機緣,因而生
哀愍心。⑦菩薩見眾生,沒有 修學善法的志願,因此生哀愍心。⑧菩薩看見眾生,不知
道歸依佛法,失卻受佛法教育的機會,而生起憐憫心。⑨菩薩見眾生,隨著生死的業流,
在六道輪迴不息, 而生起哀憐心。⑩菩薩見到眾生,不知道尋求佛法,證得菩提,更不
能得究竟自在,只會常隨生死遷流。遇著邪見知識,失卻正知正見的信行,及失去了方便
解脫法 門,因而生大哀愍心。這就是住發光地的菩薩,對一切眾生所生的十種哀愍心。
菩薩如是見眾生界無量苦惱。發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眾生我應救。我應脫。我
應淨。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應令涅槃。
菩 薩見到眾生界,有這麼多的苦惱,於是發勇猛心,精進修學佛道,並且發大願:
①我一定要救他們於孤苦之中,使上依慈尊,下利含識。②要把他們從貧窮困苦中解 脫
出來,使他們知足,並舍離貪慾之心。③我應該令他們明了淨治三毒的方法,使他們到達
清涼之地。④我應該接引他們出離荊棘般的闇障,重見光明。⑤我應該把 他們從生死牢
獄的禁閉中解救出來,令其息滅貪瞋痴的毒火,棄捨一切苦果,得聞正法。⑥我應該教導
他們明辨是非,去惡從善,令他們在佛化的世界中長久安住。 ⑦使他們得到真實的快樂。
⑧使他們捨去往昔一切的惡習氣,而得到正知正見。⑨令他們身心調伏,發大乘心,求無
上菩提。⑩令他們得到解脫方便,以及寂靜的湼 盤之樂。
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如是愍念一切眾生。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欲依如來智慧。
救度眾生。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濟。令住究竟涅
槃之樂。
菩 薩見到世間上一切有為法,皆充滿了罪惡、邪見,所以他們厭棄世間法。但菩薩
並不以獨善其身為滿足。他想到矇昧無知的眾生,便生出慈悲心憐憫眾生。他知道唯 有
佛法,才具有最殊勝的功德,才可以給予眾生最特別的利益。他便依靠佛法,用佛的最上
智慧,來救度所有六道的眾生。他又這樣想:「這些眾生們,已掉在煩惱 的大苦海中,
我應該用那一種方便法門,來救濟拔度他們呢?才能令這些眾生得到究竟圓滿的湼盤真樂
呢?」
便作是念。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
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
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
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 薩又這樣想:「如果要度這些眾生,令他們住在涅槃的實際理體中,便應該教他
們明白無障礙的解脫智慧,才能真正離苦得樂。要明了無障礙解脫智慧,就不能離開 佛
所說的一切法。對佛所說的法,要如實知,如實覺,如實行,才可以離一切苦,才能返迷
歸覺,享一切真實的快樂。真正對一切法如實知,如實覺,如實行,便不 會離開佛法,
修學一切行門並且要證到無生法忍的清淨境界,才可以發出智慧的光輝。這種無生的智慧
之光,是從禪定的工夫中得來,是從無著無依,出入無礙的定 慧中得來。用此智慧,觀
察世出世間的一切理事。這種自在的妙觀察智,不能離開多聞。善巧多聞的意思,是不取
聞相意。只有多聞才能啟發如佛的勝妙智慧。」菩 薩像這樣思惟,這樣觀想明了以後,
便加倍努力,勇猛精進,勤苦修學佛所說的正法。二六時中,但願得聞佛法,得聞之後對
於佛法,特別喜好。依法修行,隨順佛 法,度一切眾生。明了佛法,用來教化一切眾生。
順應諸法實相,到達法的究竟彼岸,住法的涅槃,行法的無畏。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悋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
生難遭想。是故菩薩於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捨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
不能舍。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
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
菩 薩像這樣精進勤勉,深入研習佛法,對於身外之物及所有一切名貴珍寶財物,沒
有一點捨不得。他這樣自忖:「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值得寶貴,沒有一樣東西是難 覓
難求,祇有能講說化之正法的人,才是難逢難遇的。」所以菩薩為求無上佛法,對自己的
內財(頭目腦髓)、外財(國城、妻子、珍寶、樓宇),都毫不保留的廣 行佈施。他對
諸佛,必恭必敬,舉凡應對進退,無不誠懇,知時知分。對任何人都沒有一點自高自傲的
驕慢心,隨時都是和顏悅色。供奉諸佛,承事役作,從不說辛 苦,或一句抱怨的話。也
從不說那一件事辦不到;凡事無論大小粗細,都是躬自營辦不稍懈怠。假若能聽到一句從
前沒有聽到過的佛法,他就歡喜得比得到充滿三千 大千世界的珍寶,還要歡喜,還要滿
足。
若 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歡喜。勝得轉輪聖王位。若得一偈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
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汝 今若
能入大火坑。受極大苦。當以相與。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說法。淨菩薩行
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 取。況小火坑
而不能入。然我今者。為求佛法。應受一切地獄眾苦。何況人中諸小苦惱。
假 若能聽到從前沒有聽到過的一首正法偈頌。偈頌是有一定的字句:四句為一偈,
每句有四字、五字、七字不等。偈頌有時用來重複前面所講過,再歸納重說一遍。有 時
是用來讚揚聖事德行。菩薩心中立刻生起大歡喜心,其歡喜的程度,比得到轉輪聖王的王
位還要快樂。假若得到一首偈頌,是前所未聞,而能幫助瞭解過去所未曾 明白和義理,
使得到真正的明了;或能幫助淨治菩薩修行,使其行解圓滿,這時菩薩內心的喜悅,勝過
得到帝釋天梵王的王位。縱然帝釋天王能享無量百千劫的福 報,菩薩還是寧捨位而聞正
法。諸位能有聞佛法的機會,這是很難得的,都是過去生中種下善根種子成熟的緣故。既
然有幸得聞佛法,還要知道如何受用;能得受 用,便如渴得甘露,飢得美食;如不得受
用,便會覺得乏味,甚至感到疲厭。這樣就是天天聽,也不知甚麼是真正的佛法,不知道
佛法的珍貴與妙用,等於沒有聽。 菩薩輕財、舍王位,而敬佛重法的美德和精神,是學
佛人應該崇敬傚法的。如果有人說:「我有一句過去佛所說的法,能幫助你淨治修學佛菩
薩的行門,假設你現在 為了求法,而敢跳進大火坑裡,受極難忍受的痛苦,我一定會傳
給你。」菩薩聽了這話以後,心裡想:「為了得到一句過去佛所說的法,而能幫助我淨治,
圓滿所修 學的菩薩行門,即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滿了大火坑,我也願意從大梵天上跳下
去,來換取這句佛法!何況現在祇是一個小火坑,怎會不敢跳進去呢?只要能得佛法,
就是要到地獄裡去受諸般痛苦,我也是心甘情願的,何況只是人間一些小苦惱呢?為求佛
法,我寧捨生命!」
菩 薩如是發勤精進。求於佛法。如其所聞。觀察修行。此菩薩得聞法已。攝心安住。
於空閒處。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佛子。是菩薩住 此發
光地時。即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禪。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
觀。定生喜樂。住第二禪。離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捨 有念受樂。住
第三禪。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住第四禪。
菩 薩是這樣發心勤奮精進,為求佛法,寧捨財物、國土、生命。依據他所聽聞的佛
法深入研究,躬行實踐,切實修行。菩薩聞得無上正法之後,收攝他散亂的心,安然 自
在地住在清淨,沒有人幹擾的地方,獨自細細思想,遵照佛所說的方法修行,才能證得佛
法僧的境界。修學一切菩薩的行門,不是光口頭上說說,而不實際深入體 驗,便能達到
清淨的菩薩境界。
諸 位佛的弟子:住在第三地——發光地的菩薩們,都已經離開了一切煩惱、五欲的
過患,斷除了十惡和不善的智能,除盡了五蓋:①貪。②瞋。③睡眠。④掉悔。⑤疑 法,
及一切邪知邪見。「有覺有觀」:菩薩能知道一切諸惡對心性的損害,和造業的因果,進
而觀察思惟遠離的方法,修行求證。既知蠲除貪、欲、十惡的惡知識, 得到清淨,因之
而起大歡喜心,身心適悅,獲得清涼解脫的輕安之樂,安然自在地停住在「離生喜樂地的
初禪天」。「初」字意思是從欲界向上進入的第一步,離欲 界最近的地方。「初禪」是
修「禪」門功夫的第一階段。
「滅 覺觀」:把一切惡的思想都滅除,離開煩惱障,使內心得到清淨。既已除卻一
切惡的思想,便得「定」。這時生出喜悅、自在之樂,安然住在第二禪。這叫「定生喜
樂地」,為什麼叫「定生」呢?因為已達到「覺觀心息」的「勝靜」境界。進一步把喜也
離了,不執著於舍,不失正念,而有正知,身心愉悅,受輕安之樂。這種境 界,唯有真
正的佛弟子,才能承受諸佛所說的正法,能捨去「有、念、受、樂」的捆縛。得真正的解
脫勝樂,安然住於第三禪。因能捨「有念」,故名「離喜妙樂 地」。到達離喜妙樂地的
境界以後,進一步把一切「樂」了斷除,再進而除去「苦、喜、憂、滅」等種種的心理感
受。此時「不苦不樂」,無動於衷,不受任何境界 的轉移,連念也舍了,故名舍念清淨。
菩薩身心交泰,安住在第四禪——「舍念清淨地」。
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住虛空無邊處。超一切虛空無
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超一切無
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所樂著。
菩 薩達到四禪天的境界,就像是「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云遮」。這時便超
出了一切色和想,也就是離開所有的「障」。連對待法也沒有了,是絕對的,所以沒 有
想。念也滅了,不想念一切,所謂「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慾斷盡真福田。」心安空定,受
無上利益。到此境界,身心與太虛空融而為一,無人無我,甚而太空也 無,故說「住虛
空無邊處」,以為依止。進一步「超一切虛空無邊處」:超就是超出、超過,離虛空無邊
處。住無所住,處無所處,雖說是住無邊虛空處,其實已超 出虛空之外。虛空之外又如
何呢?沒有到過這種境界的人,是無法說明的。就是經上所說:「內無身心,外無世界,
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四 空處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進入無邊識,識也無
邊。虛空沒有了,但還有識,有識仍未完全空,故說入無邊識,住無邊識處。又超出 識
無邊處,進入到無所有的境界。前面講的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現在所說的是無所有處。
在這種境界裡,甚麼也沒有了——念也無念,識也無識,空而無空,連 少許執著都沒有
了,甚至連自己的身、心、念都空了,又怎麼會有煩惱呢?故說菩薩超過一切無所有處,
住到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既不是有想,也不是 無想,已超出了有無。但菩
薩還是隨順著一切正法的本體,所行所作,一點也沒有凡夫和小乘人的執著,既不在有、
愛、味等之間打轉,也不樂著於四禪四空的法執 境界中。
附 註:禪:是修學佛道,許多行門中的一法門。四禪:是修學這一行門中所經的四
個過程。每一過程,就是一個階段,每一階段所呈現的境界不同,又名四禪天,或四 禪
地。天:是以自然為依。地:是以生長為依。修禪的人修到內無心,外無身,身心兩空,
自性現前,放出一種光明,這時便達到初禪的境界,叫離生喜樂地,即初 禪天。因為坐
禪的人(即修禪定者),離開一切染污念,離開一切妄想,離開一切煩惱,而生出菩提心、
智慧心、明了心、般若心,故名為「離生喜樂地」。坐禪的 人到達這種境界,他的脈搏
在無形中便會停止,但因在定中,所以他並不自知。二禪的境界,連呼吸都停了,但這並
不等於死。有句禪語云:「若要人不死,須作活 死人。」此外連吃飯、睡覺都忘了。三
禪的境界,是念住了,不貪名,不圖利,無罣無礙,放下自在。四禪的境界,是一切皆空,
一切能捨,苦、樂皆無。以上這些 情境,必須經明眼善知識的證實。明眼人就是已開眼
的過來人,他對這種境界,一望即知。坐禪的人,達到某種程度,他的面色、眼神、呼吸、
神態、言行,都在無 形中變換了氣質,絕不是自讚、偽裝,而可以自欺欺人的。一切都
要從實踐的功夫中得來。佛法,是超出世間法,昇華人生的。修學佛法,是為求得大智慧,
以解決 人生的生死痛苦,求世界和平,使人間平等互惠。絕不是藉佛教貪圖名利,聚眾
營私。諸佛均以慈悲為懷,不捨一切眾生,希望諸位學佛言行,遵佛體制,發大心, 得
大智慧,作大佛事!
佛子。此菩薩心隨於慈。廣大無量不二。無怨無對。無障無惱。徧至一切處。盡法
界虛空界。徧一切世間。住悲喜舍。亦復如是。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大弟子!證得第三地的菩薩,他只有一副慈悲心
腸,入了慈心三昧,全心教導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到真正的法樂。他的心懷豁達,所 以
他緣無量境——就是運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時,禪悅、法喜不一不二,無有差
別。他心裡沒有冤親,亦無對治,掃除一切遮障,也化除所有的煩惱。他 能豎窮三際,
橫徧虛空,達到無量不可數的世間。慈心如是,悲心、喜心、舍心,也同樣的廣大、無礙、
無量、不二,徧一切處,一切世間。此菩薩一樣護念眾生, 一樣為眾生拔苦予樂,滿懷
慈濟的心。」
佛子。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以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或隱或顯。
石壁山障。所往無礙。猶如虛空。於虛空中。跏趺而去。同於飛鳥。入地如水。履水如
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復雨於水。猶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
摩觸。其身自在。乃至梵世。天耳通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證到第三地的菩薩,他已得到無量神通
力的妙用——六種神通,都已具足。①天眼通。②天耳通。③神足通。④他心通。⑤ 宿
命通。⑥漏盡通。他能使大地震動——六種震動是:①動。②踴。③起。④震。⑤吼。⑥
擊。前三為相,後三為聲。他又能以一個菩薩的身相,變化成為許多菩薩 的身相;又能
以很多的身相,聚而為一。此所謂「一而為多,多而為一。多不礙於一,一不礙於多。一
多無礙,有無無礙。能隱能顯,隱顯無礙。」就是堅硬的石壁 山嚴,也不能障礙他來往,
因為他已到達身心如虛空的境界。他能於虛空中,結跏趺坐而來去自如,不需藉任何交通
工具,如同飛鳥那樣方便自在。他又能深入地 層,好像水浸入土地中一樣容易。他又能
在水面上行走,如同在平地上行走一樣安穩。他又能從身上冒出許多火焰,望去就像一堆
熾然的大火。還能從身上流出很多 水,像下雨一樣,看來好像滿天烏云。太陽和月亮高
掛在太空中,他也有一種神妙的威力,可以任意用手去撫摩。他身心安適自在,真是上窮
碧落下,隨意轉變,自 由翱翔,來去於梵天和器世間,無所不能,無所不至。
此菩薩天耳清淨。過於人耳。悉聞人天若近若遠所有音聲。乃至蚊蚋虻蠅等聲。亦
悉能聞。
三地菩薩有天耳通,清淨無染,比凡夫的耳朵聞聽的機能,高妙得無法言喻。不管是
人間,或天上,或遠在無邊際,或近在眼前,不管聲音的大小,他都能清楚聽見。甚至好
像吸人血的蛀蟲、小蚋蟲、寄生在牛身上的牛虻、愛好污穢腐敗東西的蒼蠅等的細小聲音,
他也能很清晰地聽到。
此 菩薩以他心智。如實而知他眾生心。所謂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
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有煩惱心。無煩惱心。小心。廣心。大 心。
無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脫心。非解脫心。有上心。
無上心。雜染心。非雜染心。廣心。非廣心。皆如實知。菩薩如是以他心 智知眾生心。
第 三地的菩薩,有他心智,是等於他心通。這種他心智慧,本來人人都有,祇是不
曾現出,或者現得不清楚。偶而碰巧就說對了,但多半會說錯。這是智慧不足的緣 故,
因此一般人便沒有他心智,就是不知別人的心意。如果能修行,把染污心去掉,自然地他
心智就可現前。菩薩因為有他心智,所以真真實實地知道所有眾生的 心。他所知道的是
真實的本體,不是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幻象。像那些有「貪心」的眾生,菩薩就清楚他是
貪些甚麼。一生貪財的,便勞碌終生,最後為財而死。一 生貪色的,見美色就不惜生命、
錢財、名譽,不擇手段,窮追不捨,最後死於色癆。一生貪名的,到處鑽營,自做廣告,
到處吹噓自己的才能美德,沽名釣譽,結果 人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結果,美名沒有
求到,反而弄得一生潦倒。還有一生貪吃的,這類人一聽說有美食,他便喉頭發癢,迫不
急待的想大快朵頤,於是呼朋引 伴,大家湊合在一起大吃大喝,最後因貪食而死。如近
代有名的僧人蘇曼殊就是死於貪食。還有一生貪睡的,這種人很可笑,他對財、色、名、
食都不貪,就喜歡 睡。無論在那兒他都睡得香甜,站著坐著也睡得舒服。糊胡塗塗地睡
到死去,天大的事都丟到腦後。這些貪的毛病,菩薩都瞭然,也能對治好。有些眾生,起
初貪而 無厭,後來遇到善知識一經開示,便覺悟,從此以後不再貪了。菩薩也很清楚地
知道這種眾生的習性,所以說「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
有些眾生「瞋心」很重,見了任何事,他都不滿意,不順眼,全身像個裝滿火藥的定
時炸彈,一碰到便會爆炸——脾氣大得怕人!但是他忽然覺悟了,改過了,漸漸「離瞋
心」,菩薩也會知道。
有 些「愚痴」的眾生,事事自以為是,行事顛倒,不明是非,愚昧無知,倘若遇到
明眼人予以開示,就從善如流,「離開愚痴」。又有些眾生,事事煩惱,終日煩惱, 樣
樣放不下,處處不如意,因而煩惱得死去活來。假使一旦覺悟,知道一切皆是鏡花水月,
他便會舍離煩惱,「無煩惱心」便安然自在了。還有「小心」的眾生,他 一生事事小心
謹慎,也可以說是小心量、氣量狹窄。「廣心」:這種眾生,一輩子大而化之,粗枝大葉,
不計較一切。「大心」:寬宏大量而不計較一切。「無量 心」:就是不可計量的心。
「略心」:簡單的心,不去斤斤計較。「非略心」:很不簡單的心。「散心」:散亂、不
集中的心。「非散心」:不散亂的心,就是定 心。「定心」:不散亂而有定力,如如不
動的心。「非定心」:散亂而沒有定力的心。「解脫心」:自由自在已經看破放下的心。
「非解脫心」:不自由而被束縛的 心。「有上心」:就是一切菩薩所發的心。「無上
心」:是佛的心,再沒有比這種心高上了。「雜染心」:就是凡夫的心,是有所染污的。
「非雜染心」沒有染污而 是清淨的心,也就是聖人的心。「廣心」:非常廣闊坦蕩的心。
「非廣心」:就是心量狹窄的心。以上是眾生種種不同的心性,菩薩他都能清清楚楚地瞭
解。菩薩是 用他心智,確實知道眾生們的心性,絕非臆測或推算的。
此 菩薩念知無量宿命差別。所謂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
十。三十。乃至百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無 量
成壞劫。我曾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久住。
如是苦樂。我於彼死。生於某處。從某處死。生於此處。如是形狀。如是相 貌。如是言
音。如是過去無量差別。皆能憶念。
在 這位菩薩的心念中,知道許多過去世的事,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不同的命運。所
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百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 無
量百千生的事,瞭如指掌。世間成劫時的事,壞劫時的事,成壞劫時的事,無量數成壞劫
的事,他都能知道。例如:我曾經在甚麼地方出生,叫甚麼名字?姓什 麼?生在那一個
種族裡面?我在那兒吃的是甚麼飲食?活了多少歲數?像這樣在世上住了多久的年數?受
過甚麼苦?享受過甚麼快樂?我都能記得。我在那裡死了? 又生到甚麼地方?在甚麼地
方死了?又生到這兒來?我從前是怎樣的形狀?相貌生得如何?聲音是甚麼樣?像這些過
去世,不可計算的時間中,所呈現不同的境界, 我都能記憶,瞭然如在目前。
此 菩薩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生時。死時。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隨
業而去。若彼眾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賢聖具足邪見。及邪 見
業因緣。身壞命終。必墮惡趣。生地獄中。若彼眾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
善行。不謗賢聖。具足正見。正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生善趣諸天之中。 菩薩天眼皆
如實知。
這 位在第三地修行的菩薩,他也修得了天眼通,能觀察遙遠微細的事物,不像凡夫
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象,因為天眼清淨超過人眼的緣故。他看到所有眾生是如何生的? 怎
樣死的?是好色?還是惡色?是生在善道?還是生在惡道?此乃是隨著眾生自己所造的業
因招感,而菩薩都看得非常清楚。假若這眾生曾犯過身的惡行,就是殺 生、偷盜、邪淫
等的罪過,當他的惡業成熟,便隨著惡業到惡趣去。如果是惡的語業成熟,因為他曾犯兩
舌、惡口、綺語、妄言這些罪過。或者是意的惡業先成就, 因為他曾犯貪、瞋、痴意業
的緣故。或者他曾誹謗聖賢,因為他滿腦子裡都是邪知邪見。以邪知邪見所造的惡業為因
緣,等到他的生命終結時,必定墮到惡趣,生到 地獄受苦。
假 若這眾生不曾犯下殺、盜、淫的罪過,他便能成就善的身業。沒有造下口業,便
會成就善的語業。沒有造下意業,便可成就善的意業。沒有誹謗過聖賢,一生都是正 見
具足。以正知正見的因緣,到臨命終時,一定生到善道,往生天道享天福,或往生人間富
貴之家,為人上人。以上的事情,菩薩用他的天眼,皆看得清清楚楚,並 且確實知道。
此菩薩於諸禪三昧。三摩缽底。能入能出。然不隨其力受生。但隨能滿菩提分處。
以意願力而生其中。
這 位菩薩在四禪四無量的三昧中,或在三摩缽底止觀法門裡面,能夠任運自在地隨
意而入,隨意而出。他並不用他的神通力去受生,他也不用他的神通力去受生,他也 不
揀擇淨穢的地方,而是隨著能滿菩提分的地方,以他往昔所發的願力,而隨意受生。菩薩
受生,是為了圓滿其願力,而不是受業力所繫而受生的。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
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
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
佛 子!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住此發光地的時候,以他往昔
所發的願力之緣故,能見到許多佛。所謂見到百佛、見到千佛、見到百千佛,甚至見 到
數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菩薩見到這樣多的佛,他都是用他寬厚廣大的心,誠摯懇切
的深心,一一恭敬禮讚、尊重諸佛,細心承事供養諸佛。如上好的衣服, 精美可口的飲
食,舒適的臥具,名貴的湯藥,一切日用的物品,無不盡其力而奉獻供養。同時也以這些
資生之物供養所有的出家人。這種種的功德善根,都回向給無 上正等正覺,希望眾生早
成佛道。
於其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此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
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積
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痴。悉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菩 薩在諸佛的道場,恭恭敬敬,專心一意聽聞佛法,聽了以後,則依照所聞,一一
奉行。如果只聽不行,是沒有用的。受,是受之於心,牢記不忘;持,是持之於身, 身
體力行,躬行實踐,這才有益。修行並不須要勉強,隨力隨分,實實在在的修行便好了。
這位在發光地的菩薩,他觀察一切法從緣而生,從緣而滅。諸法從因緣而 生,從因緣而
滅,沒有一個自體,所以是不生不滅。凡夫有很多邪知邪見,這種「見」如繩緊繫縛著人
的心智,令其見事不明,見理不正,故名「見縛」。但他必在 正知正見前先滅。見縛先
滅,其它如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等,都隨著邪見先滅,有如纏縛的繩索,逐漸逐漸
的少了,輕了,消滅斷除了。經過無量百千億那由 他劫那樣多的時間,那些見縛等,不
再繼續增加,反而逐漸轉薄,這時就不會再生起貪、瞋、痴的心。以上種種的粗惑細惑,
歷久都斷除了,而所有的善根,一天比 一天更轉明淨,更增多了。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煉治。稱兩不減。轉更明淨。菩薩亦復如是。住此發光地不
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痴。皆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修行就像冶真金。經冶金師用各種科學
方法提煉,使成純金。雖經多次的冶煉,但它的份量並未減少,它的成色反更加光彩 純
淨。菩薩修行也是這樣。他住在發光地時,不曾有貪慾之念,和瞋恨、愚痴的心思,因為
他已斷除了三毒。所有的善根,隨著修行的功夫,日漸增長,發出智能之 光。
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
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險诐心。皆轉清淨。
這 位菩薩廣修供養,積聚一切的善根,功德日漸圓滿。在忍辱的功夫上有特別的成
就,一般人所不能忍的,他能忍受,所以成就了「忍辱心」。別人以剛強的態度對待 他,
凌辱他,他反而以柔和的態度回報,令人悅服,因為他有一顆「柔和心」。「諧順心」:
菩薩跟誰都是和和氣氣的,沒有一點暴戾的言語行為,即使別人對他加 惡,他也是和諧
相處,不生瞋恨。「悅美心」:菩薩知道眾生的心性,都是喜歡聽好的話,所以他教化人
時,也是婉言勸誘,使人樂於接受。「不瞋心」:菩薩因為 沒有無謂的剛強,就是身受
他人的加惡,他也能原諒人,不起瞋恨心。「不動心」:不管遇到任何境界,富貴榮辱都
不為所動,因為他已無貪心了。「不濁心」:菩 薩修積種種善根,他的思想行為都是非
常清淨,一點染污的念頭都不生,所以他是絲毫煩惱都沒有,其心清淨而無濁。「無高下
心」:菩薩對待所有眾生,都是一律 平等,因為他已久離驕慢,自然不會輕視別人了。
「不望報心」:菩薩作任何佈施,從不期望別人報答,甚至根本忘記受施者。古云:「施
恩不忘報,就是菩薩的善 行。」「報恩心」:這恰與上面相反,菩薩受了任何人的恩惠,
不記多少貴賤,他一定要報答的。也有一句古話:「受人涓滴之息,當湧泉以報。」「不
諂心」:菩 薩老實修行,在他的心目中,沒有權貴勢力的思想,更不會故意去諂媚有權
有勢的富貴人。因為他平等待人,所以無貪慾之念。「不誑心」:菩薩既不貪圖名聞利
養,又不企求華衣美食,所以他用不著對人打誑語或欺騙人。「無險诐心」:菩薩以正直
懇摯待人,做事光明磊落,沒有隱覆諂佞的必要,所以他不需要用險诐的心 處事。以上
這些正誠的心和不正當的心,好的一天比一天完善,邪的一天比一天消失,所以菩薩的智
慧之光,也一天比一天清淨光明。
此菩薩於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菩薩第三發光地。
這位菩薩教化眾生,用四攝法中「利行」這一種方法的時間較多。十種波羅蜜中,修
「忍辱波羅蜜」的時間較多。其餘的三種攝法,和另外九種波羅蜜,不是不用不修,祇是
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去做。各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講的,就是菩薩在第三地修學時的實際
過程。
菩薩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諸眾生舍離貪慾。佈施。愛語。利行。
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唸佛。不離唸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
一切智智。
菩 薩在這種地位時,隨時可以做三十三天的天王。他用各種方便的方法,教化眾生,
使他們都能捨離貪慾的虛妄心。教化眾生,利用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 菩薩
如是所作的一切善業,都不曾一時離唸佛的慈悲和佛的種種功德。不離念無上甚深微妙的
佛法,不離念十方諸賢聖僧的真修實學。進而不離念求具足一切種的智 慧以及智慧中的
大智慧。
復 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
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三昧。得見百千佛。知 百
千佛神力。能動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現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
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 數知。爾時
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 薩又作這樣的想法:我應該在一切的眾生中,作為他們的領導者,智慧能力勝過
別人,應該有特殊的表現。諸事求好,求最完美、最無上。又應做所有智者中最有智 慧
的輔導者。菩薩倘若再勤加精進,可在一轉念之間,得到百千的三昧(正定正受),能見
到百千的佛,知道百千佛的神通力量,能夠震動百千佛的世界,乃至可以 變化示現百千
個化身,每個化身,又有百千位菩薩作為他的眷屬。如果以菩薩往昔所發的特殊大願之力,
他以方便自若,輕而易舉的表現,還可以超過以上的數目。 就是用一百劫,一千劫,甚
至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時劫,也不能算清楚菩薩的各種神通變化。當此之時,金剛藏菩
薩把前面所講的,又重新用偈頌的方法,再說一 遍。
清淨安住明盛心 厭離無貪無害心
堅固勇猛廣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修 學第三地菩薩行的菩薩,第一重要的條件,要有清淨心,要離開一切染污。還要
有安住心,安住於菩提覺道,才不會退轉。還要有如熾盛的火焰般聰明,智慧的心, 要
厭離一切,沒有貪心,沒有害人的心。要有堅固的信心,勇猛精進。要有志願遠大、寬宏
大量的心。要具足這種種的誠摯心,才可以生出,生出才能進入第三地 ——發光地的果
位。
菩薩住此發光地 觀諸行法苦無常
不淨敗壞速歸滅 無堅無住無來往
菩薩住在發光地的時候,他觀察諸法是苦空無常的。一切世間法都是不清淨,而容易
衰敗朽壞的,須臾之間,便歸於寂滅。諸法是既不堅固,也不能長住久留,同時不來也不
去的。
觀諸有為如重病 憂悲苦惱惑所纏
三毒猛火恆熾然 無始時來不休息
菩薩觀察一切有為法,就好像人生了一種重病。再加上各種憂患、悲苦、煩惱、迷惑,
把人纏縛不能出離。貪瞋痴的毒火,經常猛烈地燃燒著,自無始劫來,這些痛苦,都不曾
停息。
厭離三有不貪著 專求佛智無異念
難測難思無等倫 無量無邊無逼惱
菩 薩了知一切的憂悲苦惱,所以他厭棄在三有的世界中流轉,他不貪戀虛幻的人生,
反而專心致志求佛的智慧,不生絲毫雜念。如果我們想學佛法,想研究佛法,也應 該專
注一心,才能深入佛法,才能得到如佛的智慧。佛的智能是難於測度,難於思量,難於想
像的,沒有其它的東西可與之比量。這種智慧是無量無邊,任何煩惱都 不能逼擾他。
見佛智已愍眾生 孤獨無依無救護
三毒熾然常睏乏 住諸有獄恆受苦
菩薩見到佛的智慧以後,就生出大慈悲心,愍念世上的眾生,愍念他們孤苦伶仃,沒
有依靠,沒有人能救護他們。他們恆被三毒猛火所困擾,住在牢獄一樣的三有世界中,無
時無刻不受諸般苦楚。
煩惱纏覆盲無目 志樂下劣喪法寶
隨順生死怖涅槃 我應救彼勤精進
眾 生被煩惱所纏縛,就像瞎了眼睛的人。他們既沒有高尚遠大的志願,而所追求歡
喜的,只是種種水平很低劣的趣味。他們完全不知道求覓佛法,可憐啊!他們已喪失 求
法的意趣,只是隨著輪迴的激流,浮沉在生死的波濤中,而對能超出苦海,了生死的湼盤
法門,反而生出畏懼恐怖之心。我應該勤求佛道,救護他們!
將求智慧益眾生 思何方便令解脫
不離如來無礙智 彼復無生慧所起
我勤求智慧,是為利益眾生,但是我應該用甚麼方便的法門,才能令眾生得到解脫呢?
我想除了佛的大無礙智能以外,再沒有其它的方法了。由於佛覺悟不生不滅的道理,而生
出種種無礙殊勝的大智慧。
心念此慧從聞得 如是思惟自勤勵
日夜聽習無間然 唯以正法為尊重
菩薩思惟這種智慧的來源,是從聞法中得來的。像這樣仔細一想,便知道力求精進,
晝夜不懈,鼓勵自己不生畏難退轉的心。所聞佛法,修學佛法,唸唸相續,無有間斷。專
一尋求正法,尊重正法。
國城財貝諸珍寶 妻子眷屬及王位
菩薩為法起敬心 如是一切皆能捨
國家的領土、城池、府庫財物,及所有的珍奇寶貝、妻子兒女、親疏眷屬,甚至王
位——菩薩皆能捨。為求正法,虔誠恭敬,而對於這些人人視為難得稀有的東西,他都能
佈施給眾生。
頭目耳鼻舌牙齒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舍未為難 但以聞法為最難
菩薩不只捨得佈施種種名貴的外財,就連他自己的身體如頭、眼睛、耳朵、鼻子、牙
齒、舌頭、手、腳、骨頭、骨髓、心臟、血、肉,這些難捨的東西,都可以佈施給別人。
在菩薩的心目中,佈施這些身體血肉等,並不是一件難事。而最困難、最難逢難遇的莫過
於能夠聽到佛法。
設有人來語菩薩 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當與汝佛法寶 聞已投之無怯懼
假設有個人來向菩薩說:「有誰能投身到這大火堆裡,如果誰有這樣為法忘軀的誠心、
勇氣,我就傳授給他從未聽過的法寶。」菩薩聽了這話,便很高興地,毫不猶豫的回答說:
「祇要你能傳授給我佛的真法寶,我聽了以後,絕對縱身跳入火坑,而不畏懼。」
假使火滿三千界 身從梵世而投入
為求法故不為難 況復人間諸小苦
不要說是一點小火堆,就是徧滿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我也願意從梵天跳進這大火堆
裡。為求佛法的緣故,甚麼困難我都能克服,且不懼怕,何況僅僅是人間一點小苦呢?
從初發意至得佛 其間所有阿鼻苦
為聞法故皆能受 何況人中諸苦事
從最初發菩提心到成佛的果位,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所受的苦無能計較。菩
薩為求聞法,即使是最苦而時間最長久的無間地獄,也能忍受,何況人間這些小苦事呢?
聞已如理正思惟 獲得四禪無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隨其力而受生
菩 薩聽到佛法的真理以後,便思惟觀察,依照佛法,切實用功修行,這樣就得到四
禪的境界——初、二、三、四禪,以及進入無色世界的禪定中。四等是慈悲喜舍四無 量
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喜能生善,舍能離惡。五通——除漏盡通未修得之外,其它五
種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神足通),都已修得。這 些修行的功夫,
循序漸進,一樣一樣的都修到了。雖說還在生死激流之中捨生受生,但不是被業力所驅迫,
而是隨自己的願力,為度眾生而受生。
菩薩住此見多佛 供養聽聞心決定
斷諸邪惑轉清淨 如煉真金體無減
菩 薩住於第三地的境界上,可以見到無量不可數的佛,供養十方諸佛,在諸佛道場
聽法,信心更堅定,再不會存疑惑。把一切的邪貪、邪瞋、邪痴等邪惑都斷除,其意 念
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淨。就好像用火鍛鍊金子一樣,雖說去盡了滓渣和沙石,但金子的本身
份量並未減少,反而更加光彩明淨。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導無量諸天眾
令舍貪心住善道 一向專求佛功德
住於第三地——發光地的菩薩,這時多數做三十三天的天王,教化無量無邊諸天的天
人,令一切眾生都能捨去貪心,而住於善道。菩薩一向是專心致志勤求成佛的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進 百千三昧皆具足
見百千佛相嚴身 若以願力復過是
諸位佛的弟子!你們住在第三地時,要格外勤加精進,用功修行,便可以圓滿得到百
千種的正定正受。又可以見到百千位相好莊嚴的佛,更可震動百千佛的世界。如果以菩薩
往昔所發的願力而論,他的神通力量,更可以超過以上所說的數目。
一切眾生普利益 彼諸菩薩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義已解釋
第三地的菩薩,所修的最上行門,使一切眾生,普徧得到利益。如像上面所有關於第
三地的境界,我已經依照義理為各位解釋清楚了。
卷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四焰慧地
佛子聞此廣大行 可樂深妙殊勝地
心皆踴悅大歡喜 普散眾華供養佛
諸位佛的大弟子們,聽了金剛藏菩薩為他們說完以上發光地的菩薩所修行的廣大行門
後,知道這些行門都是最微妙、深奧、殊勝的,大家都樂於深入研究修習。於是,眾位菩
薩心中湧出了最快樂、最歡喜的心。他們普遍灑散許多最名貴的香花,供養法會中十方諸
佛和釋迦牟尼佛。
演說如是妙法時 大地海水皆震動
一切天女咸歡喜 悉吐妙音同讚歎
當金剛藏菩薩演說第三地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時,所有的山河大地,四大海水,都呈
現出六種十八相的震動。天女們聽了都非常歡喜,一齊發出美妙的聲音,同聲讚歎三寶。
自在天王大欣慶 雨摩尼寶供養佛
贊言佛為我出興 演說第一功德行
這時大自在天的天王,也歡喜無量。他以大量的摩尼寶珠,供養諸佛。他高聲讚揚諸
佛說:「佛就是為我們諸天,才示現出世的,特為我們演說最上、最殊勝、第一的功德行
門!」
如是智者諸地義 於百千劫甚難得
我今忽然而得聞 菩薩勝行妙法音
好像這樣有大智慧的菩薩——金剛藏菩薩,為法會大眾演說十地中每一地的義理,真
是在百千億劫中,也難得聽一次。我現在真是幸運,竟得逢此法會,聽到極難得的無上微
妙法音。
願更演說聰慧者 後地決定無餘道
利益一切諸天人 此諸佛子皆樂聞
解脫月菩薩對金剛藏菩薩說:「有大智慧的金剛藏菩薩!現在我們更願意聽您繼續
講說第四地,有關應知的修學道理及相狀。不但利益正在修學諸地行門的菩薩們,也可同
時利益諸天人。凡在法會中的諸佛子們,他們也都很歡喜聽到這種法門。」
勇猛大心解脫月 請金剛藏言佛子
從此轉入第四地 所有行相願宣說
勇猛精進發大菩薩心的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法,稱他「佛的大弟子啊!從第
三地進轉入第四地後,一切修行的法門,以及所證得的境界,請求您為我們詳細解說。」
爾 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
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 察
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
解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焰慧地。
解 脫月菩薩說完上面的偈頌以後,金剛藏菩薩便接著對他說:「諸位佛的大弟子們!
善能清淨修行第三地的大菩薩,圓滿第三地功德後,證得第三地的果位,再要進入 第四
地——焰慧地時,必須修行十種佛法,才能明白進入佛法之間。甚麼是十種佛法明門呢?
總而言之,都是有關濟度眾生的事和理。分開來說,不外:①觀察眾生 界,有種種的善
惡因緣糾結。②觀察法界,而今是甚麼法行世的時代,是正法?像法?還是末法?是染法
界,還是淨法界?③觀察世界,已到了甚麼時劫。是成、是 住、是壞、還是空?④觀察
虛空界,眾生所住的正報、依報,均依虛空而立。應說何種法才能契合眾生的根機?⑤觀
察眾生的本識,染污和清淨為因,應以何法去教 化,使其轉染為淨?⑥觀察欲界天的眾
生,應用何法去度他們,使他們能離欲去愛,不著受、想?⑦觀察色界天的眾生,和⑧無
色界的眾生。這三界的眾生,都著於 色、法中,由煩惱使染,成染分依他,深溺於著。
菩薩既知三界唯心,那麼,應以何法才能契合,才能拔眾生於「愚」「著」中?⑨觀察天
上具廣大信解心的眾生, 他們已是煩惱不染了,已成淨分依他,今用什麼方法去助使他
們進趣上乘呢?⑩又觀察天上的大心信解的眾生,他們是能發大菩薩心,超呼二乘,即將
行菩薩道的眾 生,今應用甚麼方法去助他們圓滿所發的菩提心呢?
菩薩用這十種方法,觀察圓滿,由此明白進入第四地的修行法門。焰慧地的意思,謂
智慧的火焰,如同光芒,照耀徧於十法界。前三地尤寄世間,從此地進入修出世聖智,舍
於定愛,永斷煩惱,修證菩提分法。
佛 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何等為十。
所謂深心不退故。於三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觀諸行生滅故。觀諸法自性無生 故。
觀世間成壞故。觀因業有生故。觀生死涅槃故。觀眾生國土業故。觀前際後際故。觀無
所有盡故。是為十。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勤勇念知。 除世間貪憂。
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第四地——焰慧地的菩薩,依據十種智
慧來思惟、觀察,由此修行而成熟所修學的法門。「成熟」:就是滅除前三地解法的 智
障,攝入第四地的出世聖智。得到屬於內心的「心智法」,不是外相,而是承受佛所說的,
教化眾生的心法,所以能生到佛的家族裡。因為第四地是出世法的開 始,所以說「生」
到如來家。什麼是十種智慧所成熟的內法呢?①「所謂深心不退」:深心就是菩薩發的菩
提心。「不退」:就是永遠不會退轉到二乘,不會懈怠、 放逸。②對三寶的信心,絕對
堅定,不會動搖,不會懷疑,由是生起清淨的尊敬心,永不失壞。③菩薩觀察諸行的生滅,
明白是無常苦空,生滅無常的。④又觀一切 諸法的自性,本來無生無滅。因為一切法本
是寂滅,沒有本體,是因緣所生。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
中道義。」⑤又觀世間和世間的 一切,都不能避免成、住、壞、空的劫相。菩薩愍念眾
生,所以發大菩提心。⑥又觀一切的「業」。眾生受種種不同的「報」,是以「業」為種
子,遇緣成熟而受報 障的,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循環,毫釐不爽。⑦又觀生
死、涅槃之差別,生死疲勞,從貪慾起,苦惱無量;涅槃寂靜,常樂我淨。菩薩能覺生死
苦,便知 進趣菩提,可以永斷生死,恆受涅槃之樂。他思惟諸法,了知甚麼是生死,甚
麼是涅槃,即得不生不死之道。⑧又觀一切眾生,於不同的國土和六道中受生,是因何
業所致?又知道他們曾造了甚麼業,才得到這種應受的果報。⑨又觀前際,煩惱無始;再
觀後際,涅槃無終。只因為眾生妄想重重,故生出不同的業報。⑩又觀一切 眾生,煩惱
無盡,虛空無盡,生、老、病、死、虛偽無主,皆無有盡。
以 上是住焰慧地的菩薩,所精勤觀察,深切思惟的十種智,及依此智而成熟的法理
與事相。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佛子!菩薩住在第四地的時候,他修習止觀法門,觀內 身
時,觀想此身不淨,是三十六種不淨的物體和五種不淨所集成。三十六種不淨物:①外相
十二種: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溺、垢、汗。②身器十 二種:皮、膚、
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③內含十二種:肝、膽、腸、胃、脾、腎、
心、肺、生髒、熟髒、赤痰、白痰。五種不淨:①種子不 淨,乃過去之結業和父精母血
為種。②住處不淨,住在母胎不淨之處。③自相不淨,身具九孔,常流污物。④自體不淨,
身為三十六種不淨之物合成。⑤究竟不淨, 死後入土為蟲蟻所噉,終成糞土,惡露充滿。
對此不淨之身,焉能生起貪愛?如要除離無始以來在世上的貪愛惡習憂愁得失,實在不容
易,所以要精進勤奮,隨時警 惕,有決心,有毅力,有勇氣,持之有恆!
「念」 就是覺悟的意思,要明白「身」和「命」是無常的,要警覺佛法將滅,要知
道收攝散心,牢記不忘,生起正念。「知」則是有堅決心,立志痛悔過去的錯誤,發願斷
惡從善。如此言行一致,力行實踐,才能除去世間上一切貪愛的繫縛,和憂悲苦惱的痛苦。
菩薩又觀察外身,「外身」是指身外一切的色、聲、香、味、觸。循著身 向外仔細觀察
思惟,一切萬事萬物的呈現,無非是有聲無聲、有形無形地向世人說法。如果世人能明白
它說法的含意,便可了達一切諸法實相。常行精進,諸多反 省,破除邪知邪見,遵信正
法,成正行,修學佛的智慧,自然便可以除去世間一切無所謂的貪憂。繼而再「觀內外
身」:內身觀,是觀內裡的色、受、想、行、識五 蘊。外身觀,是外身的色、聲、香、
味、觸、法六塵。身內外一切的法,要循此去觀察思惟。既已知內身不淨,無可貪愛。身
外一切,所謂名聞利養,也不能永住。 如是觀察思惟,瞭然於心,智慧現前。還要勤勇
念知,自在修行。菩薩遠離人間的煩惱,捨棄世上無知的顛倒,那裡還會貪愛放逸,更不
會生出憂愁苦惱了。
附 上人開示一則:所謂「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在大眾前表白自己的過錯,在佛
前懺悔自己的罪業,這樣,過錯便消滅了。如果不願人知,也不知改悔,反而覆藏, 過
錯便永遠存在,你也永不知悔改。佛住世時,二眾有犯錯,都是要當眾白過懺悔。這就好
比白色的衣裳有污垢,必須洗乾淨。人的心地有暗影,一經懺悔便能恢複 本有的光明智
慧。為什麼一般人都不能顯出光明智慧呢?就因為人人皆有一副假面具,不願別人知道自
己的過錯。所以佛當時便用當眾懺悔的方法,使人皆有悔過自 新的機會。有時,自己犯
了過失還不知道,於是便由旁人好意勸勉,指出他的過錯,這叫舉過。令他懺悔,恢復清
淨,這是正法住世時的規律。佛入涅槃後,漸漸地 人皆不用此懺悔的方法,文過飾非,
故法漸沒。如今佛法初傳入西方,可謂正法時代,所以應遵行佛制,對四眾弟子,不管犯
任何過錯,只要白過,便能恢複本性的 清淨,不會在心中留下陰影。修行人不要有自私
自利的心,應把「小我」的觀念擴大而成人眾。於眾人有利的事,即使於己有損,粉身碎
骨,也應勉力以赴。反過來 說,如是損人利己之事,雖百利而不應為。如此力行,才能
成就菩薩所行的道路。
如 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
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複次。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 不
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
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故。修令 增廣故。欲
生勤精進發心正行。
像 這樣觀察,仔細研究,迴光返照:在內心的感受是什麼?外在的感受是什麼?內
外合一的感受又是什麼?這就叫循受觀,是順著「受」去觀察。「受」有「心受」和
「身受」:六識所受名「心受」,五根所受名「身受」。又觀內心是甚麼樣?外心又是甚
麼樣?內外心合一又是甚麼樣?循心意觀察,以研究實心的作用。又觀內裡 的一切法和
外面的一切法,內外法,循著法來觀察。也要勤精進,勇猛不懈,念一切智慧,除世間上
一切的貪愛,和憂愁苦惱。
出 家人要出三界家——出欲界家、色界家、無色界家,還要出煩惱家,斷除一切煩
惱;出世俗家,就是除去貪愛。要真正做到圓滿,當然不容易,但要克服困難,力行 實
踐。古語說:「仁者,先難而後獲。」意謂成就一個有仁心的人,必須經過艱難困苦的過
程,才能真正成熟仁慈心腸,達到圓融無礙的智慧和完成高尚美滿的人 格。前面所講的,
是世間的貪愛染污,現在要說出世間的快樂。前面沒有說得圓滿,現在說詳細一點。這位
修焰慧地的菩薩,當他內心還沒有生起諸惡念,以及不好 的事法時,為了使諸惡念和不
好事法不生的緣故,便要發菩提心,勤勉精進,勇猛不懈。要這樣正斷一切的諸惡念和不
好法。正斷,是斷懈怠。諸惡,即十惡。使它 不生起來;如果已生了,便應該急速把它
斷除。也必須生勇猛精進的菩提心,發大願心正斷這種惡念和不善法,改為善念善法,即
十善。假設還未生,而希望能生起 十善心,更應該勇猛精進、奮發不怠。應該發大菩提
心,願大願心,切實做到十善法。假使已生起一切善念,為了要保持常行十善,不會中途
停頓,便要勤加精進, 使善念善行日漸增長擴大,也必須勇猛精進,發大菩提心,切實
修行正知正見,成就菩提。
複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修行
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
金 剛藏菩薩又繼續說:「前面所講的這位菩薩,他修行欲界定的時候,要斷一切惡
行,生一切善行,便可成就神足通——這是六種神通之一,又名神境通。要依止厭離 一
切的惡行法,斷止一切的惡行法,也要滅卻一切的惡行法。把這些回向於一切舍行,修一
切的佈施」。「舍」:是要舍自己不能舍的。放不下的,才是真舍。「修 行精進定」:
是修定的功夫恆不間斷。心定,就是心有定力,不受外境誘惑而動搖,不為內情的衝動而
轉移,所謂「八風吹不動」。八風是:①稱。②譏——受人稱 讚和被譏笑,都不為所動。
③苦。④樂——受任何痛苦和任何快樂,也不為所動。⑤利。⑥衰——不管於己有利或有
害,都不為所動。⑦毀。⑧譽——不論得失,譭 謗和讚譽不受影響。這樣就能證明「心
定」的功夫,到了何種程度。「觀定」:觀察所修的定,是否有所成就。「斷行」:斷除
一切惡行。如此成就六通之一的神足 通。要依止厭一切世間法,依止離一切世間法,依
止滅除一切世間的惡行,回向於佈施喜舍法門。菩薩像這樣修行,達到了「眼觀形色內無
有,耳聽塵事心不知」的 境界,才是真正有了定力。
複次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修行精進根。念根。
定根。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複次此菩薩修行信力。依止厭。依
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修行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
回向於舍。
金 剛藏菩薩把前面的道理再詳細一點。這位菩薩修行五根——信根、進根、念根、
定根、慧根的時候,依止厭棄娑婆世界,依止脫離一切煩惱,依止滅盡一切習氣,回 向
於舍的波羅蜜。又更詳細一點說,這位焰慧地的菩薩,修行五力——信力、進力、念力、
定力、慧力,也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的波羅蜜。這就是 五根五力,力
是由根生出來的。依著這些行門修行,便能厭離一切世間法,修行一切出世間法,回向於
舍的法門。
複 次此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修行擇法覺分。精
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 複
次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修行正思惟。正語。正業。
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菩薩修 行如是功德。
為不捨一切眾生故。本願所持故。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莊
嚴佛土故。成就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聲。悉具足故。 求於上上殊勝道故。隨
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金 剛藏菩薩講完了五根五力的法門以後,接著又講在焰慧地的菩薩,除了修行以上
的法門,應再繼續修行七覺支分的法門。又名七菩提分,意謂覺了、覺察。此是定慧 均
等之法門。首先要修㈠念覺分,因為覺為自體,其餘六種為覺之因。念可通顯余六,余皆
為念所依的緣故。由繫念能令諸法不會忘失,使定慧均等。修念覺分時, 也是依此正念,
而厭棄一切有漏的世間法,拋舍離一切有為的世間法,滅卻一切世間的染污思想,回向於
四無量心的舍波羅蜜。此菩薩還要修行其餘六覺分:㈠擇法 覺分,以智慧揀擇法的真偽。
㈡精進覺分,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㈢喜覺分,心得善法,即生歡喜。㈣猗覺分,
斷除身心之粗重相,使不染污染而得輕安。 (五)定覺分,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
(六)舍覺分,舍諸妄謬和一切法,行舍平等,永除貪憂。修行此六覺分時,同樣應該依
止正法,觀察思惟,厭棄一切,遠 離一切,滅除一切不善的思想行為,回向於舍的波羅
蜜。
這 位菩薩繼而修行八正道,又名八聖道,因為八正是菩薩道,遠離八邪,斷諸煩惱,
出生菩薩不可思議一切三昧,開通涅槃,所以名之為聖道:①正見,就是苦、集、 滅、
道四諦的道理明白了,修證得到無漏智慧,為諸正道的主體。②正思惟,既已見四聖諦的
道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長,以無漏之心為體。③正語,戒為體。以真 智修口業、不說
一切非理的話,以無漏之戒為體。④正業,以真智除盡一切不正當身業,住於清淨身業,
以無漏戒為體。⑤正命,依清淨三業,順正法而活命,離五 邪命,以無漏戒為體。⑥正
精進,運用真智慧,勇猛不懈修學進入涅槃的道理,以無漏勤勉為體。⑦正念,以真智憶
唸佛的正道,不使生起邪念,以無漏念為體。⑧ 正定,以真智入清淨的禪定,以無漏之
定為體。八正道反轉而行,就是八邪道。菩薩修此八種正道,也要依止真智,厭棄紅塵,
舍離人間貪愛慾求,滅盡染污的思 想,回向於舍的波羅蜜。
焰 慧地的菩薩修行這些無漏功德,是因為他不願捨棄苦海中的眾生,希望濟度他們
的緣故。是根據他過去所發的願心,令其滿願的緣故。是以大悲心為第一重要的緣 故。
是以大慈成就所有眾生的緣故。是為思惟一切智慧中的真智慧的緣故。是為了成就莊嚴諸
佛國土的緣故。是為了成就有如佛的四種無所畏懼的力量,和十八不共 的佛法,還有如
佛的相好,音聲好,一切皆圓滿具足的緣故。又為求最上、殊勝佛道的緣故。又希望隨順
所聞的一切佛法獲得最深秘解脫妙法的緣故。又思惟大智慧 和善巧的方便法門,可用以
教化眾生的緣故。有此種種緣故,所以要修行菩薩道。以上所講的各節,可以用譬喻來顯
明:「法性如大地,念處如種子,正勤為種植, 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
增長,開七覺花,結八正果。」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見為首。我人眾生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著。出沒。
思惟。觀察治故。我所故。財物故。著處故。於如是等一切皆離。此菩薩若見業是如來
所訶。煩惱所染。皆悉舍離。若見業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贊。皆悉修行。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焰慧地修行的時候,在諸「見」中,
以「身見」為第一要先除去。其餘的如「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五蘊—— 色、
受、想、行、識;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十二處——六根、六塵」,所生起的煩
惱、染污、執著、驕慢等等,不利於修治身心的思飲。菩薩應仔細觀察 其出沒,深入思
惟其境界,了知其如幻如化,都沒有了,都空了。在這種法裡,數數觀察修治所見,發現
我所有的自我見,一切財物屬於我的私有見,執著於安處法 定見——由於以上身見而生
起煩惱、妄想、我執、法執。現在都要把它舍離、拋卻。這位菩薩若見到這種惡業是佛不
喜歡,為佛訶斥的,是一切煩惱染污,他必定把 它捨棄並且遠遠離開。假若看到是善業,
是依順修行道所必修治的道品,是不違背佛所說的教言,是如來所讚歎的,他必定依教奉
行,如法修行。
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
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
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在焰慧地的菩薩,隨著他在四地中所證得的方
便智慧,積聚的功德,以及能幫助他修道的法門,如此而得到光明潤澤的心智,柔軟 而
慈和的心腸。沒有一點脾氣,便能氣血調和,調順其心。他有一個使人受到安穩快樂的心,
隨時以利益眾生為念。他沒有一點貪瞋痴和慾念的雜染心。他有常常虔 誠求無上法門的
勝法心。他希望求得最殊勝如佛一般最上智慧的心。發願救度世間上一切苦難的眾生,唯
願使他們離苦得樂的大悲心。他有禮敬善知識,尊重大德賢 聖,敬謹接受他們的教化,
而不違背的恭敬心。他有依教奉行的心,無論在任何地方聽到善法,他都是依著這種善法
修行。
此 菩薩知恩。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質直柔軟。無稠林行。無有我慢。善
受教誨。得說者意。此菩薩如是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如是忍調柔 寂
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行時。得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大精
進。無邊精進。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眾生精進。 善分別道非
道精進。是菩薩心界清淨。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長。離世垢濁。斷諸疑惑。明
斷具足。喜樂充滿。佛親護念。無量志樂。皆悉成就。
這 位菩薩受到助成他修菩薩道的利益,內心非常感激,知道這種難得的恩德,也知
道如何去報答這無上的恩德。他的心地極和善,他同任何人相處,一同常住,都給人 很
好的感受,令人好像在和煦的春日般安適快樂。他的資質柔和,心性誠直,沒有絲毫令人
如入荊棘之感,沒有令人不敢親近的地方。他對人沒有傲慢,也沒有氣勢 凌人的驕態,
於善知識的忠言指導,都非常樂意接受,很能得到講經說法的大菩薩們的歡喜。這位菩薩
有這樣善良的素質,於是成就忍波羅蜜的功德,成就身心調和 柔順的品德,得到清淨無
染,常樂我淨的寂滅之樂。如是忍波羅蜜,調柔寂滅,這些修行的功夫都成就了,由此可
以進入第五地——
難 勝地修學的階段,專一一意地修學第五地。在這一階段時,菩薩晝夜匪懈,毫不休息
的精進修學佛道。「不雜染精進」,意謂不懈怠,也不操之過急,不急不徐,平 等恆常。
「不退轉精進」,指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於自乘。以上二點是有關自利方面。「廣大
精進」,心念廣大,有利他的心。廣大到盡虛空,徧法界,都是他 修行的處所和對象。
「無邊精進」,發願攝受無邊眾生,普施利益,教令修行。「熾然精進」,隨順教言,如
像火一樣地精進修學。「無等等精進」,沒有可與其比 擬的精進。「無能壞精進」,沒
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礙他或破壞他的精進。「成熟一切眾生精進」,不但自己修菩薩道,也
能教化一切眾生修菩薩道,令一切眾生的善 根成熟。「善分別道非道精進」,他善於明
白理解,甚麼是佛道,甚麼是魔道,有斷疑決非的智慧,有伏他的無畏力,精進正修習。
這位菩薩的本心清淨了,他的菩 提心永遠不退轉,永遠不會失壞。他能非常徹底地覺悟、
理解、明白。他的善根日夜增長,脫離污垢惡濁的世間。斷除過去一切的疑惑。明白甚麼
是應斷除的,甚麼 是應該攝受的,圓滿具足,內心充滿無限歡喜,十方諸佛都親自護念
這位菩薩。無量的志願,都在心性愉悅中成就了——這就是本心界滿足果。
佛 子。菩薩住此焰慧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
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 藥。
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具足修行。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焰慧地的菩薩,以他往昔所發願力的緣故,
能見到很多的佛。能見多少佛呢?可以見到數百佛,見到數千佛,見到數百千佛, 甚至
可以見到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菩薩見到了佛,他都是必恭必敬,尊重這些佛,謹謹
慎慎地侍奉這些佛,以最好的珍物供養諸佛。大凡一切日常生活上所必 需的用品,如穿
的衣服,臥室的用品,吃喝的上好食物,營養身體或者療治病痛的補品和藥材,沒有一樣
不奉獻佈施諸佛,亦同樣以這些東西供養諸位賢聖僧。這樣 修積的善根,完全回向於正
等正覺的果位。在諸佛說法的道場,用恭敬的態度聽法,只要聽到正法之後,他都能受用,
而且一點兒都不馬虎地遵照修持,力行實踐。
復 於彼諸佛法中。出家修道。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令諸善
根。轉復明淨。佛子。譬如金師。煉治真金。作莊嚴具。余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薩 摩
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如摩尼寶清淨光輪。能放光明。
非諸餘寶之所能及。風雨等緣悉不能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 地。下地菩薩所
不能及。眾魔煩惱悉不能壞。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余
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這 位在焰慧地聞法受持,具足修行的菩薩,就在諸佛的法益中,舍俗出家。他斷除
諸貪慾,離卻眾愛樂,專修無上的佛道。因為修治的功夫日增,對於諸佛所說的無上 微
妙法,從心的深處信服,再也找不出絲毫的懷疑了。經過無量多時劫,令自己所修積的菩
提善根,日復一日更光明精純。各位佛的弟子!如是修治,就像鍛鍊金子 的匠人,把從
礦地取來的金沙,提煉成純金,拿來做裝飾品。那些還沒有經過鍛鍊的金子,絕對不能同
已經提煉過的金子相提並論。菩薩中的大菩薩,就好像前三地 菩薩所不能及的。這就像
摩尼寶珠,它清淨的光輪,能放出燦爛的光彩,這種光彩,也不是其它的寶物所能有的。
即令有風雨浸潤侵襲的因緣,也不能使摩尼寶珠的 光芒損壞絲毫。菩薩中的大菩薩,就
如,就如摩尼珠一樣的堅固光耀。住在前三地的菩薩,他們的修治功夫,是比不上四地菩
薩的。無論天魔外道或外來的任何煩 惱,都不能破壞其定心,動搖其意志。這位菩薩用
四攝法度生時,採用其中的「同事」的方法最多。修十種波羅蜜時,以修精進波羅蜜的法
門較多。其餘的三種攝法 和九種波羅蜜,並不是不修,只是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修而
已。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四焰慧地。菩薩住此地。多作須夜摩天王。以善方便。
能除眾生身見等惑。令住正見。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
唸佛。不離唸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這只是大略說一說,菩薩中的大菩薩,修行第
四焰慧地時的境界。菩薩在這果位上,多數作須夜摩天王。他以種種善巧方便,能消 除
眾生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等等的迷惑,令眾生依住於正法之中。他用四
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所做的一切善業,都不離憶唸佛的功 德,不離思惟
無上甚深微妙的法寶,不離思念仰慕賢聖僧寶的清淨。乃至思惟一切種智,一切智慧中最
上殊勝者。復 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
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入億數三昧。得見
億數 佛。得知億數佛神力。能動億數世界。乃至能示現億數身。一一身。億數菩薩以為
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 劫。不
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這 位在焰慧地的菩薩,又這樣思惟,我應該在所有的眾生中,做他們的領導者。我
應有過人的能力,特殊的智能,頭腦靈敏,有超人的微妙思想,一切的表現,要高於 普
通人,要在一般人之上。甚至要比一切有智慧的人,更具高一等的智慧,而作為諸有智者
的依止者。這位菩薩假若更進一步發勇猛精進心,便可以在一念之間,得 入億數的三昧
正定,可以見到億數那樣多的佛,也能知道億數那樣多的神通。他還能震動億數的世界,
乃至能夠變化億數那樣多的身份,到處示現。在每一個身體 中,他又能變化出億數那樣
多的菩薩做他的眷屬。如果以這位菩薩往昔所發的殊勝的願力而言,他很輕鬆自在,安然
自若地表現這些神妙事蹟。還不止這些,就是再 超過數倍,也不為難。像這樣的示現,
窮盡百劫、千劫,甚至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時劫,也沒有方法說清楚,數出確實的數目。
這時,金剛藏菩薩,恐怕大家有疏忽 之處,沒有聽清楚。他仰承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
觀察一切眾生的因緣,使未種善根者,令他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他增長,善根已增長
者,令他成熟;善根已成 熟者,令他得到解脫。所以他願意把前面的長行經文,再用偈
頌的方法重說一遍。
菩薩已淨第三地 次觀眾生世法界
空界識界及三界 心解悉了能趣入
菩薩已經圓滿前面的三地,證得清淨的果位,其次又觀察眾生界、世界、法界、虛空
界、識界,以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他的心明白了,應該如何進入第四地的法
門。
始登焰地增勢力 生如來家永不退
於佛法僧信不壞 觀法無常無有起
菩 薩進入第四地,更增進道業,增益智慧,增添勢力與光明,更增加菩薩的大道心。
到了第四地,便生到佛的家族裡,永遠也不會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菩薩證得第四 地的
果位,對於佛、法、僧三寶的信心,更深厚,更堅固,其信根永遠不會被天魔外道所破壞。
他觀察一切法都是無常,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毀滅的現象。
觀世成壞業有生 生死涅槃剎等業
觀前後際亦觀盡 如是修行生佛家
菩 薩觀察世界成、住、壞、空,的變化,皆因眾生業果而生起。眾生中有的生,有
的死,有的證得涅槃,有的生到某一個佛剎,這也是由於各自的業果不同,所感的業 報
也不同。觀前際既不可得,觀後際亦不可得,觀眼前也不可得,所有都觀盡了。像這樣修
行,便可生到佛的家族,也就是證得佛的果位。
得是法已增慈愍 轉更勤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內外觀 世間貪愛皆除遣
菩 薩證得佛的果位後,對於諸法實相已經真正明白,因此對眾生的慈悲憐愍心增強
了。這時他更勤勉修學四念處的法門:①觀身不淨。②觀受是苦。③觀心無常。④觀 法
無我。內觀其心,不見其心;外觀其形,不見其形;遠觀其物,不見其物。世間人所貪的,
這位菩薩也不貪了;世人所愛的,他也不愛,他把世人的愛慾心都遣除 了。因為除盡世
間的貪愛心,便生出一種定力。有了定力後,便不會被一切外境所轉移了。怎樣才能有這
種功夫呢?最初就是要修四念處的法門。因為觀身九孔常流 不淨——①眼有眵。②鼻有
涕。③耳有垢。④口有痰唾。⑤還有大、小便。身體這樣髒,有什麼值得貪戀?又觀日常
所接受的,一切一切的感受和物質上的享樂,其 實都是苦的因素。觀心無常:唸唸生滅,
沒有一樣是永恆的。觀法無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可以用言語來表達,又怎麼
會有一個「我」呢?菩薩觀察修習 四念處的法門,把五欲貪愛都拋棄了。
菩薩修治四勤行 惡法除滅善增長
神足根力悉善修 七覺八道亦如是
菩 薩修治的四種勤習行門,就是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念不生;未生善根令生,已
生善根令長。淺而言之,就是還沒有生起惡業或惡念,要使它不生,如已生就令它息 滅。
所有的善業,如尚未生就要令它生起,已生就要助其增長。更進一步對四如意足、五根、
五力,這些法門,都虔心修習。同時對七覺支分、八正道分,也努力勤 加修習。以上為
三十七助道品。
為度眾生修彼行 本願所護慈悲首
求一切智及佛土 亦念如來十種力
為了要度一切眾生,所以要修學三十七助道品的法門。菩薩往昔所發的大願心,而今
成就的善根功德,皆是因慈悲心深厚才能獲得。為求一切智慧和佛國土,不但要常常用功
修行,而且要常常思唸佛的十種神通威力。
四無所畏不共法 殊特相好深美音
亦求妙道解脫處 及大方便修行彼
菩薩不但要修治四種無所畏和十八種不共法。還要修殊勝的相好,以及美妙悅耳的音
聲。也同時希求不可思議的道業,得到禪定和解脫。為了得這些最大最勝的方便法門,所
以對以上這些行門都要精勤修學。
身見為首六十二 我及我所無量種
蘊界處等諸取著 此四地中一切離
菩薩說:「要除去六十二種的邪見,應以除去身見為先。」我和我所有的無數無量,
種種執著我見;還有五蘊、十八界、十二處這些執著愛取,菩薩明白都是空的。他在修習
第四地的法門時,把這一切都舍離了。
如來所訶煩惱行 以無義利皆除斷
智者修行清淨業 為度眾生無不作
凡是被佛所訶斥,所不喜歡的無明煩惱,及思想行為,都應該徹底斷除。因為煩惱對
人沒有一點好處,所以應該斷除。有智慧的人,修清淨的善業,是如來最歡喜讚歎的。為
了度眾生,就必須修一切的善業。
菩薩勤修不懈怠 即得十心皆具足
專求佛道無厭倦 志期受職度眾生
菩 薩是捨己為人的修行者,他只知利益眾生,從不為自己著想。他的思想行為,和
一般凡夫恰好相反。菩薩不貪一己之樂,完全以眾生之樂。他不以一己之愛惡為愛 惡,
而是恆順眾生以眾生所歡喜的為歡喜。凡夫所執著的,他不執著,這才是修行菩薩道的真
行者。只要能利人忘己,人人都可以行菩薩道。菩薩受苦也不認為是 苦,修行再困難,
也不畏懼退心。他只為度一切眾生,令他們離苦得樂,了生脫死。菩薩知道眾生在苦難中,
需求救拔,渴望受教化。菩薩為求得度化眾生的智慧, 晝夜不息,身心力求精進,甚至
在睡夢中,他也在進行教化眾生的工作。凡夫看到菩薩正在沉睡,其實他已化身千萬億,
到他方國土去度生。菩薩的境界,是不可思 議的,不是凡夫俗子所能認識,所能明白的,
所以「菩薩勤修不懈怠」,時刻精進。因為精進不息的緣故,十種精進的菩提心,具足圓
滿。菩薩專心一意勤求佛道, 不浪費分毫光陰,從不休息,更不厭倦。他的志願就是希
望將來能成就佛道,證得佛果,受法王的職位,受灌頂位,然後倒駕慈航,廣度眾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 知恩易誨無慍暴
舍慢離諂心調柔 轉更精勤不退轉
菩 薩恭敬十方諸佛,尊重德高望重的善知識,修習一切善法。我們也應該恭敬尊重
諸佛菩薩和善知識,以報答他們的恩德。修行菩薩道,具足正知正見,也應教化一切 眾
生,令他們也恢復正知正見。教化眾生,不選擇易度難度,取善棄惡,而是一律平等看待,
不捨棄一個眾生。即使最不好的眾生,菩薩也發願教化他,直至他成佛 道。菩薩教化眾
生,以慈悲喜舍待一切可憐愍者,他從不會對眾生發脾氣。因為一旦有脾氣,便會生起厭
棄心,以及暴躁的態度。菩薩教化眾生,總是用忍耐心,和 藹的態度。這樣才容易收到
教化的效果。菩薩把貢高我慢的心捨棄了,不像凡夫總是自以為高人一等,對人也不會嫌
貧愛富,更不會諂媚有權有勢的貴人。他的心情 經常是柔和、慈悲、平等的。修行的功
夫日漸精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永遠不會退轉於二乘,不會退轉於凡夫,更不會
退轉墮於三惡道中。這就是念不退、 行不退、位不退。
菩薩住此焰慧地 其心清淨永不失
悟解決定善增長 疑網垢濁悉皆離
居 住在焰慧地果位上的菩薩,他已得到清淨的智慧,內心沒有一點雜念。這種清淨
的智慧,永遠不會失掉。沒有染污心,就不會生慾念。任何境界來了,他都不會見異 思
遷,所以說不失。因為沒有雜念,心不生染污,智慧光明便現前。這種智慧,是大智慧、
真智慧,不是一般的世智辯聰。真智慧能知是明非,能認清何者為道,何 者非道;何者
為是法,何者為非法。真智慧就是擇法眼,有了擇法眼,就不會被世法所迷惑。善根就會
一天比一天增長,善舉也就一天比一天成熟。對佛法都能明白 認識了,沒有一點的疑網,
也不懷疑了。所有過去的疑惑過去的疑惑及種種不好的思想、不乾淨的念頭,都沒有了,
遠離了。
此地菩薩人中勝 供那由他無量佛
聽聞正法亦出家 不可沮壞如真金
修證到焰慧地的菩薩,是在人中最殊勝的。他過去曾經供養無量數那樣多的佛。他在
十方諸佛的法會中,以及十方諸法師的法會中,聽了諸佛和諸法師所說的正法以後,便發
心出家。他用功修行的情形,就如煉金一樣,不使它含一點渣滓。無一處不是依教奉行,
不怕困難,不受任何沮壞。
菩薩住此具功德 以智方便修行道
不為眾魔心退轉 譬如妙寶無能壞
菩薩住焰慧地時,已具足無量的功德。用他所得的大智慧,善巧方便來修行菩薩道。
他不會因人、事、時、地、物的意外所障礙,不會被幻化的境界所轉移,也不會受不了邪
魔外道的考驗,這些境界都不會使他退心或者改變意志。就像最好的珍寶,沒有任何東西
可以破壞它一樣。
住此多作焰天王 於法自在眾所尊
普化群生除惡見 專求佛智修善業
住在焰慧地的菩薩常做焰摩天王,他對於一切法,都能任運自在的受用,所以人天大
眾都尊重他。他普遍教化一切的眾生,令他們除去邪知邪見,恢復正知正見。他專一其心
求如佛的智慧,勤修習一切善業。
菩薩勤加精進力 獲三昧等皆億數
若以願智力所為 過於此數無能知
菩薩精進勤勉,加倍努力,修學一切善法,所獲得的正定正受,相等於百千萬億那樣
多。若以他往昔所發的願力和智慧,及修行的功夫而言,更能超過這個數目,沒有人能知
道他的確實情形。
如是菩薩第四地 所行清淨微妙道
功德義智共相應 我為佛子已宣說
像這樣菩薩修行的過程,達到第四地的階段,他所修的都是清淨行門,所證的都是無
上微妙的佛道。積聚了善根功德,證悟了崇高義趣,顯發了殊勝智慧,一字一偈,無不是
互相呼應,相得益彰。我——金剛藏菩薩,現在已向各位佛弟子宣說完了。
卷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五難勝地
菩薩聞此勝地行 於法解悟心歡喜
空中雨華讚歎言 善哉大士金剛藏
諸位大菩薩,聽完了第四地的殊勝妙行以後,對於佛法更深切地瞭解,完全覺悟了,
真是皆大歡喜。於是他們在空中散出各種寶華,同時同聲發出讚歎的話:「善哉!金剛藏
大菩薩!」
自在天王與天眾 聞法踴躍住虛空
普放種種妙光云 供養如來喜充徧
大自在天的天王和天人,聽完了金剛藏菩薩講完的第四地的微妙法以後,歡喜得在虛
空雀躍,普徧放出燦爛的光芒,供養釋迦牟尼佛和諸大菩薩。這種歡喜的氣氛充滿了十方
大千世界。
天諸婇女奏天樂 亦以言辭歌贊佛
悉以菩薩威神故 於彼聲中發是言
這 時天上的婇女——穿著非常鮮豔美麗的天女們,演奏出十分悅耳的天樂。她們聽
完了金剛藏菩薩所演說第四地的甚深微妙法,因而高興得演奏起天樂,用言辭譜入歌 曲,
來稱揚讚歎佛,以及稱揚這無窮的法味。這都是菩薩修行的功德感應所致,以及諸佛的大
威神力所加被,才現出這種種盛況。在她們唱頌的歌詞聲中,有以下的 詞句:
佛願久遠今乃滿 佛道久遠今乃得
釋迦文佛至天宮 利天人者久乃見
釋 迦牟尼佛在很久以前所發的諸大願,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時間的精進修行,
而今才圓滿,正式成佛。修行佛道,是一條非常艱難長遠的路,而今釋迦牟尼佛已證 得
佛果,圓滿成佛了,來到天宮為大眾說法。這位利益天人的佛,須要經過極長久的時間才
見到他——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大家應該切實遵照佛的教化,精勤修 行。
大海久遠今始動 佛光久遠今乃放
眾生久遠始安樂 大悲音聲久乃聞
大 海本來是不會動的,但經過久遠的時間,現在也開始動起來了。佛也要經過三大
阿僧祇劫的修行時間,才能成佛。已經很久不曾看見佛的智慧光焰,現在才大放光 明。
眾生們也已歷經久遠的時間未能得到安樂,現在釋迦牟尼佛成道出世,眾生也隨即得到安
樂。已經很久都沒有聽見佛的音聲,現在我們又可以聽到了!佛大悲的 音聲,對眾生以
八音說法,悉皆能明了。
功德彼岸皆已到 憍慢黑闇皆已滅
最極清淨如虛空 不染世法猶蓮華
佛已經圓滿功德,到達菩提彼岸。人的習氣毛病,貢高驕傲,黑暗無明,以及貪瞋痴
等的煩惱習性,也都除滅斷盡了。佛已證得絲毫不染的清淨法身,因此猶如虛空能包含萬
有。佛的智慧超出諸世界,出離了三界,不雜一點世間的煙火氣味。就像蓮花雖生於污泥,
而不為污泥所染。
大牟尼尊現於世 譬如須彌出巨海
供養能盡一切苦 供養必得諸佛智
「大牟尼尊」是釋迦牟尼佛的尊稱。佛現在出興於世,就像大須彌山從大海中湧現一
樣。苦難的眾生,誰能供養佛,誰就可以滅除一切痛苦。如果你懂得供養佛,你必定能得
到諸佛的智慧。
此應供處供無等 是故歡心供養佛
如是無量諸天女 發此言辭稱讚已
為什麼要供養佛呢?因為佛具足了功德,福慧具足圓滿,是人天的應供者,因為其功
德是至高無上的。我們供養佛的時候,要用最虔誠的心,以及最殊勝的供養品,高高興興
恭恭敬敬地供養佛。這些無量數的天女們,唱出以上美妙的歌詞,來稱揚讚歎諸佛菩薩。
一切恭敬喜充滿 瞻仰如來默然住
是時大士解脫月 復請無畏金剛藏
第五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在法會中的諸天人,及諸大菩薩,一起以最恭敬的心,充滿法喜的心,頂禮於佛,仰
首注視著佛。佛面現出慈祥的光芒,默然坐在道場,如如不動。這時解脫月大菩薩,又請
這位具足四無畏的金剛藏大菩薩,為大眾繼續演說第五地中修行的一切相狀及進行的過程。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
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
這時金剛藏菩薩便告訴解脫月菩薩說:「諸位佛的大弟子們!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
善根的大菩薩。在焰慧地上修行菩薩道,其所做的諸善業,皆已圓滿。要是想繼續進入第
五地——難勝地的果位,就必須從第四地至第五地的過程中,修證十種平等而清淨的智慧
心,才能進入。」
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
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
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
那 十種呢?就是:①對於過去諸佛所說的法,應以平等而無分別,且沒有染污的心
來修持。②對未來諸佛所說的法,也應以平等而無分別的智慧以及清淨而無染污的心 來
學習。③對於現在諸佛所說的法,也應該以平等而無分別及清淨而不染污的心來學習修行。
對於三世諸佛所說的法,同樣以平等而無分別的心來修學。④持戒平 等,就是自己願代
一切沒有持戒的眾生,持清淨的戒。把持戒的功德,平等回向給所有眾生,不生分別親疏
愛惡的心。⑤菩薩對眾生的心,是一視同仁的。所謂「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
不喜歡的,從不給別人,自己所愛好的,儘量佈施給別人。他的心能夠包含太虛空中一切
萬物,寬厚、廣大而無量無邊,徧住於恆沙世 界,沒有一點偏差。⑥見惑是一種業障,
可以障道,因之修道的人儘管有很多,而成道的人很少,就是受了見惑的障礙所致。如果
能除去這種邪見的遮障,以及懷疑 懊悔的心,用平等清淨的心修行善業,一定可以成道。
假使有人,佈施之後又後悔,覺得佈施給別人,自己就吃虧了,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佈
施於人,就等於佈施 自己,功德是不會落空的。⑦修行人要明白甚麼是正道,甚麼是邪
道。要崇奉正道而修行,遠離邪道。要有擇法的智慧心,依法不依人。要用平等而清淨無
染的心學 習修行。⑧菩薩應培養博學多聞,仔細思惟,得到智慧後,有了正知正見,便
依教奉行,用平等清淨的心去修行。⑨對於一切覺道的聖法——即是菩提分法,用最上
的智慧,仔細觀察,用平等清淨的心去深入探討。⑩教化所有的眾生,也要用無分別的平
等心和清淨無染的智慧。諸位聽法的善信,你們也應該用這十種心來聽法, 來學修出世
的法門,才能證得果位。
菩 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地
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願力所持故。 於
一切眾生慈愍不捨故。積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習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觀察照明
上上地故。受如來護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轉心。
菩 薩中的大菩薩,用以上十種的平等清淨心,修行進入第五地的果位——難勝地。
這位大菩薩,當他進入第五地以後,因為①他善能知道修學菩提覺分的方法的緣故。 ②
能知道清淨自己菩提心的緣故。③更知道繼續追求最上殊勝佛道的緣故。④也能知道隨順
真心(真如)理體,用平等清淨的心修行。這是依往昔所發的願力支持的 緣故。⑤對於
任何眾生,知道平等的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愍他們的緣故。⑥知道積集福德智慧來幫
助修道的緣故。⑦又知道必須勤勉精進,修學佛道,一刻也不 休息的緣故。⑧知道修行
菩薩道,才能得到善巧方便的法門。⑨又知道須詳細觀察照明,能明白五地以上諸地的修
行法門和果位。⑩又知道真正地如法修行,能得到 諸佛常護念。⑪知道運用智慧力量的
支持,恆常精進修行而不生疲厭。因為此菩薩知道以上這些因素,所以他勇猛精進,不退
轉、不懶惰、不失心,專注一意去修行。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
苦滅道聖諦。善知俗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成立諦。善知事
諦。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諦。善知入道智諦。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
如來智成就諦。
諸 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他是真真實實的明白了,明白四聖諦,就是
佛所說的四種真實道理。第一,他知道「苦」的道理。想要不受苦,便應該斷除一切 煩
惱,追求寂滅的真樂。修道先要「知苦」,再要「斷集」,次而「慕滅」煩惱,就須「修
道」,這是修行四聖諦的四個步驟。人生的苦,有無量無邊那樣多。概括 的說,有三苦、
八苦及無量苦。
三苦是:(a)苦苦:無衣、無食、無住,貧窮困苦,這是諸苦之中最苦的。(b)壞
苦:譬如這人本來是富貴的,豐衣足食,高枕無憂,聲色犬馬,極盡享樂。但忽然遭遇意
外,或傾家蕩產,或親屬離散,存亡不知。貧窮是苦苦,富貴是壞苦。(c)行苦:這種
苦大多數人都免不了。雖然沒有貧窮的苦苦,也沒有富貴的壞苦,可是人自幼到老,唸唸
遷流,唸唸不息,受盡了奔波勞碌之苦。
八苦就是:(a)生苦:人一旦出母腹,就哭個不停,為什麼?因為他已知道人生一
世都是苦。另一個原因就是人剛出母腹,身體受到外面冷空氣的刺激,皮肉痛得好像活龜
剝殼。(b)老苦:人年老了,五官四肢都退化失靈,諸事不便,再加百病叢生,精神無
依寂寞潦倒。瞻前,日薄西山;顧後,往事如煙。故終日困坐愁城中。(c)病苦:病魔
侵擾不分老少、貧富、男女。四肢百骸,常有各種奇怪毛病,有的經過短時間的痛苦,恢
復健康。有的終生為疾病所纏,藥石罔效,痛苦而死。疾病的痛苦,不可言喻。(d)死
苦:人有生必有死,死也有各種不同,死和病是最平等的。貴為帝王,貧無立錐,都難逃
一死。死別的痛苦,悽慘到極點。而人之將死,其肉體的痛苦,如活牛剝皮。(e)愛別
離苦:人都舍不得離開自己所愛的人和物,一旦必須分離的時候,其心情之痛苦,也是很
難受的。(f)怨憎會苦:這種情形與愛別離苦相反,你不喜歡這種人,就偏偏到處遇著
這種人,其語言之乏味,面目之可憎,令人啼笑皆非。(g)求不得苦:就是你所想要的,
喜歡的,沒有一樣能如願,這種情形,常常遭遇到,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h)五
陰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把人支配得顛顛倒倒,時哭時笑,忽惱
忽喜,不清淨,不平安。這就是被五陰支配得如烈火所燒的苦處。以上這些都是痛苦的實
情,以及眾生遭遇受痛苦的道理。
「苦集」聖諦:就是一切的苦因聚集在一起,成為無限的煩惱。因為苦,所以應求謀
滅苦的方法。但必須先明白苦的原因,繼而求解救的方法——就是「修道」,只有修道才
是滅苦的最勝道理。
同 時,這菩薩不但也應知世間一切世俗的道理,也應該知道世間第一等的道理——
就是「出世法」。應該明白一切事物相狀的道理。應該知道種種事物差別不同的道 理。
並應該瞭解一切事物生起的道理。更應該懂得一切萬物死滅的道理。應該覺悟運用智慧修
學佛道的道理。應該了知修學十地菩薩道的菩薩所修行的過程,是怎樣 循序漸進,而成
就果位的。更應知道必須有如佛的智慧,才能成就如佛果位的道理。
此 菩薩隨眾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諦。通達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諦。覺法自相共相
故。知相諦。了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諦。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諦。覺身心苦 惱
故。知事諦。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諦。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諦。出生無二
故。知入道智諦。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相續成就。乃至 如來智成就
諦。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這 位菩薩隨著眾生的心,樂於令眾生都生歡喜。因為他懂得俗世凡夫的心理,知道
世間法的運用。他明白實相的道理,可以與世間法通達無礙。就是處身世間法中,同 樣
可以修出世間法。六祖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就是這個道理。菩薩又知道最勝第一義「空」的道理,能覺悟法的「自 相」是俗,和
「共相」是真的道理。又知道修諸法而證得的果位,有差別不同的道理。又能明白五蘊、
十八界、十二處之所以成立,都是依緣而成,沒有自性的道 理。又覺悟身心之所以苦惱,
是因為不明白一切事的道理,而顛倒從事。又覺悟一切諸趣,何以相續不斷的原因,因而
知道生的道理。又知道一切煩惱本來是空的, 以修行得的智慧,能瞭然無生無滅的道理。
既已知生是集的因,無生就是滅的實證,便要超脫生死,不生二行。菩薩知道了「集」是
「苦」因,便深入修「道」,求 證「滅」的道理。又了知一切修行的形相,又知道修菩
薩行的次第和步驟,相續成就覺果。乃至知道如來的智慧,是如何成就的道理。這一地菩
薩的智慧,是以信心 和理解力所修得後得智,而不是靠(根本智)真正本然的智慧知道
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妄詐偽。誑惑愚夫。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得知這些最上的道理以
後,成就無上的大智慧,真正瞭解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不實,只能迷惑那些沒有智慧的
愚痴眾生們。
菩薩爾時。於諸眾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第五地的菩薩,修行的功夫,比前數地都進步了。對於救度眾生,知道運用善巧方便
智慧,其大悲心更增強,慈愍心也與諸佛同樣。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力。不捨一切眾生。常求佛智。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前
際後際。知從前際無明。有。愛故生。生死流轉。於諸蘊宅。不能動出。增長苦聚。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位修第五地的大菩薩,得到前面所說的種
種智慧的力量,而不忍捨棄受苦的眾生。他努力精進上求佛智,下化所有的眾生。他 仔
細觀察,思惟世間上一切的有為法,為什麼它總是前際(過去)和後際(未來)相續不斷,
它的因素是什麼?菩薩得到了答案:知道乃是從前際的無明、有、愛的 種子,而生出來
的一切苦痛。這些種子,令眾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轉,生生世世在五蘊的牢獄中,動彈不得,
出離不了。熾然苦惱,日夜增長,眾苦煎熬,聚於身心。
無我。無壽者。無養育者。無更數取後趣身者。離我我所。如前際。後際亦如是。
皆無所有。虛妄貪著。斷盡出離。若有若無。皆如實知。
菩 薩在觀察思惟之後,知道根本沒有一個我,也沒有壽者,沒有個養育者,更不會
相續不斷的在六道中反覆回轉,生生不息。唯有離棄這個我的主觀,和我所有的執 著,
才可以了生脫死的苦果。過去際是這樣,未來際也是這樣,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但人
總是貪這個空的假的,虛妄不實在的東西。如果你能把這一切虛妄的煩惱 盡了,就是證
到「滅」,也就是出離三界之生死痛苦,證得「道」。對於這種若有若無的虛妄境界,
凡夫執迷不悟,所以不知不覺。菩薩他已覺了,所以他是實實在 在明白這個道理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痴無智。甚為可愍。有無數身。已滅今
滅當滅。如是盡滅。不能於身而生厭想。轉更增長機關苦事。隨生死流。不能還返。於
諸蘊宅。不求出離。
佛 子!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位修種種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
菩薩,他又這樣想:凡夫既愚痴不明一切空理,又沒有智慧,不知道厭苦,真是可 憐!
他們經過無量數次的生死幻滅——過去世滅了,現在世也要滅,將來世還要滅。像這樣生
了死,死了生,深苦不知,重苦不曉,如是流轉,終歸滅盡。可是他們 面對這種生死,
加之於身心的痛苦,不懂得厭倦而生這種思想。一生比一生更增加無明,就好像木頭人,
靠機關來牽動,不牽就不能動,盲目地、被動地,造出惡 業,種下苦因,隨順生死的業
流奔波,不能返本還原。被囚在五蘊所成的房子裡,不知道出離火宅。
不知憂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諸慢見箭。不能息滅貪恚痴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
不能干竭愛慾大海。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入魔意稠林。於生死海中。為覺觀波濤之所漂
溺。
四 大——地、水、火、風有如毒蛇一般的惡毒,但凡夫也不知道憂愁、畏懼,更不
會想方法脫離。一切的邪知邪見,貢高我慢,都好像毒箭,一刻不停地射入身心。既 不
能把毒箭拔掉,也沒有智慧息滅貪瞋痴的毒火,而得到清涼。也沒有方法把無明的黑暗破
除,重覩光明。他更無能力使愛慾的大海乾涸,他不知道唯有仰求覺行圓 滿,福慧具足
的人天導師,才能得到解脫。諸如此類的煩惱結使,生死痛苦,都是魔的知見。凡夫在這
種魔的知見中所行所為,有如進入不見天日的大叢林,顛倒流 轉,無出離之日。在生死
的大海裡,被「覺觀波濤之所漂溺」,意思是邪知邪見引起的苦因,有如大海裡的波濤,
把人漂流翻捲直到淹死也無法拯救。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受如是苦。孤窮困迫。無救無依。無洲無
舍。無導無目。無明覆翳。黑闇纏裹。我今為彼一切眾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一發
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眾生畢竟清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
諸 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又這樣想:這些眾生,遭受到
如上所說的諸般煩惱痛苦,好像沒有父親的孩子,孤獨無依。又像四處流浪的人,投 宿
無門。又像挑著重擔走遠路,渴望有個人來替換一下都不可能。終身受病老的纏繞威脅,
業惑的矛盾擾攘不寧,希望有個善人來搭救也找不到。想找個可依附的地 方,也找不著,
沒有安全的地方。既沒有一所可資避風雨的房子,也沒有一位明眼的善知識來領導他,就
如盲者,毫無目的地到處亂撞。無明激使,煩惱重重,四住 客塵擾亂,邪念紛起,就像
眼生了翳,遮蓋著甚麼也看不見。聞不到正法,等於關在黑暗的地方,被煩惱所裹,動彈
不得。菩薩又想:我應為這些眾生,修積福德, 求殊勝智慧,以及求幫助修道的法門。
我就獨自發心,不求人說明,也不另找伴侶同修。用這些功德,使眾生獲得菩提涅槃之樂。
更令他們獲得如佛一樣的十力,就 是佛和菩薩所具有的十種智力及功用,和四無礙的智
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觀察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
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解脫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令
一切眾生離諸苦惱。令一切眾生普得清淨。令一切眾生悉皆調伏。令一切眾生入般涅槃。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菩薩行,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他以
前面所說的種種智慧,觀察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用以救護一切的眾生。原本當初發 心
修行,其目的都是為救拔眾生,而來修善的。既然如此,他現在應該做到:①救護在苦海
中的眾生,令他們能出離生死的輪迴。②令一切住於不善的眾生,得到善 法的利益。③
令已得善法利益的眾生,得到安樂,完成善業善果。④對於貧乏的眾生,說明他從正業,
興資生具,培植慈悲哀愍的心。⑤見到修行多障的眾生,助他 成就修行的善根。⑥看見
在世間受煩惱困惑的眾生,引導他得到正見,培養善根成熟而得解脫。⑦對於邪知邪見的
眾生,用善巧攝受他們,教化他們,令其得到正 信。⑧令那些愚昧無知的眾生,指導他
們離開無利的勤苦,從事正當的精進。⑨看見頑劣的眾生,對真理反生疑惑,應該毫無疲
厭反覆教導,普令他們解疑除惑,得 到究竟的認識。⑩對於桀驁不馴,剛愎自用,難調
難伏的眾生,就須耐心善導、感化他、攝伏他,令他心悅誠服,做個柔和善良的有智之人。
菩薩慈愍眾生,普令眾 生受到佛的教益,修學菩提,入大般若涅槃,了生脫死。
佛 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難勝地。名為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為智者。能善決了
故。名為有趣者。知經意趣。次第連合故。名為慚愧者。自護護他故。名為堅固者。 不
捨戒行故。名為覺者。能觀是處非處故。名為隨智者。不隨於他故。名為隨慧者。善知
義非義句差別故。名為神通者。善修禪定故。名為方便善巧者。能隨世行 故。名為無厭
足者。善集福德故。名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為為
他勤修者。欲令一切眾生入涅槃故。名為勤求不懈者。求如來力 無畏不共法故。名為發
意能行者。成就莊嚴佛土故。名為勤修種種善業者。能具足相好故。名為常勤修習者。
求莊嚴佛身語意故。名為大尊重恭敬法者。於一切菩薩 法師處。如教而行故。名為心無
障礙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間故。名為日夜遠離余心者。常樂教化一切眾生故。
諸 位佛的大弟子!這些修行菩薩道,具足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住在第五難勝地時,
有許多名號,都是根據他所修的卓絕之行而得的。名叫念者是因為此菩薩不曾一時不 忘
掉憶念諸佛所說的一切法。名叫智者是因為他具有般若大智,對於諸事,有精確的認識,
任何困難他都能立刻判斷解決,不會像一般人優柔寡斷,猶疑不決。名有 趣者乃是因為
他很有理解力,諸大經典,一經讀誦,瞭然宗趣意旨,前後次第,都能融會貫通。名慚愧
者是由於這位菩薩是位能忍辱而心性柔和的人。他常懷慚愧, 不欺鬼神。自護七支——
身三、口四之惡業,不招非議,寧捨生命無虧戒行。同時也能影響他人,守持清淨戒行。
名堅固者是因為他能守持清淨戒行,不受外境的誘 惑,有堅定的意志。名覺者是因為他
是位有先知先覺及智慧的人,明辨是非,行事不顛倒,深能了知什麼是合理,什麼是非理。
名隨智者是因為他有正知正見,不會 隨著邪說人云亦云,而動搖自己的見解。名隨慧者
是因為他有很高的理解力,經典上的義理是否正確?辭句是否恰當?皆能鑑別。不會因文
字散亂,而生疑惑心。名 神通者是因為他深得禪定三昧,有真實的禪定功夫,從禪定中
可顯現神通智能的功用。名方便善巧者是因為菩薩化度眾生,用調伏攝受的方便法門,善
巧運用,隨順 世間法,而不違背出世法。名無厭足者是因為他善能積聚福德,增長善根,
勤修不息,不厭足聚集五度福德。名不休息者是因為他晝夜匪懈,精進修學,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增長自己的智慧。名不疲倦者是因為菩薩修菩薩行時,總是滿心歡喜,精神充
沛,從不感到疲倦辛苦,而希望停頓休息。因為他積聚大慈大悲的柔和心, 愛護眾生,
拯救眾生。名為他勤修者,菩薩一切所為,無不是為眾生。他勤修不怠,夙夜精進,其目
的祇是希望眾生能入大涅槃,得真正的寂滅之樂。名勤求不懈 者,因為菩薩勤求不懈的
原因,是希望能得到如佛一樣的十力大智慧、四無礙智、無畏智,和十八種不共二乘的大
法門。名發意能行者是因為菩薩發大願,修萬行, 又能腳踏實地地做到。功德圓滿成就,
以此莊嚴十方諸佛的國土。名勤修種種善業者是因為菩薩勤勉修集種種善業,就是十善。
善業圓滿了,便具足三十二種相好, 八十種隨形好。名常勤修習者,大凡修學佛法的行
者,都應該勤勉精進,而此菩薩二六時中不稍懈怠,使身語意三業清淨,以此修學功德來
莊嚴佛土而得到這個稱 號。名大尊重恭敬法者是因為菩薩以無上的誠心,恭敬尊重所有
的菩薩和法師,在他們的道場聽聞佛法,無不切實依教奉行。名心無障礙者,菩薩深入世
間,以無量 無邊的慈心和智慧,善巧方便,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普徧得到利益,發出
世的大願心,處處方便無礙。名日夜遠離余心者,因為菩薩不曾一刻生染污思想,他總是
樂於教化一切的眾生,遠遠拋卻了妄想。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勤修行時。以佈施教化眾生。以愛語。利行。同事教化眾生。
示現色身教化眾生。演說諸法教化眾生。開示菩薩行教化眾生。顯示如來大威力教化眾
生。示生死過患教化眾生。稱讚如來智慧利益教化眾生。現大神通力教化眾生。以種種
方便行教化眾生。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們,像這樣精勤修行的時候,
他用佈施的方法來教化眾生,令眾生知道舍慳貪心,以慈悲心對人,用愛語的方法來 勸
慰眾生。人人都喜歡聽親切的話,他總是和顏悅色,輕言細語地接引那些在困苦中的人。
同時開示佛法,在靈性上幫助他們,引導眾生做有利於人的善事,與人共 事,也是儘量
協助人。以德化人,影響眾生,又示現相貌端正,平易近人的態度,教化眾生。又能演說
佛法中各種行門,教化眾生接受契合自己的法門,修學出世 法。又對眾生反覆解釋,舉
例譬喻修菩薩行的功德利益,令眾生發願修學。又顯示佛的大威德力量,來教化那些疲倦
而萌退心的眾生,令他們精進。又示現人生各種 不同的生相、老相、病相、死相。眾生
多沉緬於貪財求名,為此不免作諸惡業,遭受很多憂患。菩薩教化他們使他們不但能知過
患,並且痛改前非。菩薩示現受各種 天災人禍,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艱苦相,令
眾生見了,生出覺悟和警惕心,乃發大願,修菩提道。許多眾生,不信大乘,菩薩又常常
稱揚讚歎佛的最上智慧, 以及佛為眾生謀一切福利的功德,以及佛的慈悲,教化眾生一
切平等無著的功德。菩薩又見到外道,迷惑無知的眾生,乃現種種神通力量,用以教化外
道眾生,使他 們棄暗投明。菩薩又用種種的方便法門,諄諄教化眾生,令他們離苦得樂,
安於正命。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眾生。心恆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
轉。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這位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他就是
用上面所說的種種方法,善巧方便,一刻也不停息地教化眾生。他的心也是不斷地趣 向
求佛的智能。他只有勇猛向前趣求,令善業增長,從不曾懈怠退轉,也幫助眾生增修不退。
他是心心唸唸勤勉修學殊勝的佛法,和各種有利於度生的行門。
佛 子。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文字。算數。圖書。
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干消。鬼魅。 蠱毒。
悉能除斷。文筆讚詠。歌舞。妓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
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布列。鹹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 瑠璃。螺貝。璧玉。
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觀
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余一 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
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諸 位佛的大弟子!這位修行菩薩道,積集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因為要利益一切眾生,
所以他對於世間上各種的技能,人文藝術,沒有一樣不去潛心學習的。例如文字雖 非出
世法,但因為文能表意,他就必須深入典籍造句練字,力求文字通達。算數,這是一種最
精密的學術,大凡天文、地理、物理、化學、電學、機械、醫學等,均 以算數為基礎。
不過經中所說的算數,是指「數」的聲相差別。又數以記數,算以記位,如一縱十橫等。
圖書:就是古今中外的藏圖,經史子集,這些都是蘊藏著無 限知識的寶藏,源遠流長的
歷史人文記載,可以幫助建國利民的寶鑑。所以菩薩無不深入研讀,吸收廣博的知識,用
於為眾生謀福利。印璽:是用玉石雕刻成的。古 代的帝王用在詔書上,以為真偽的表記。
璽上面刻著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普通人用的,只能叫印。菩薩也懂得製作
這種印璽的藝術和鑑別真偽精劣的 方法。地、水、火、風這四大與人身體的關係,各有
不同的見地,尤以外道的邪見議論更多。菩薩以正知正見,闡揚教化。至於四大在宇宙中
的重要性,菩薩善知如 何運用其利,如何去防患及除滅它的禍害。諸如此等的理論及專
家所著的申論、評判,菩薩樣樣都精通,更能用於利益眾生上。菩薩又會開方治病,他對
醫術內外精 通,內醫人心理的三毒,教人勤習戒定慧,以治貪瞋痴的三毒惡病。外治肉
體上的各種病痛;如像因貪過度而生的瘋狂顛倒病,身體忽然干消,黃膽等病,他都能開
方治療。還有一種病,是鬼怪、妖魔、黃狐二仙,附於人身,祟惑令人迷失心性,聽受魔
力的支配,為善為惡,全不自知。還有一種俗稱「放蠱」,這是一種邪術, 放在飲食中,
人吃了,就終身受他的控制。要破除這種邪法,唯有持楞嚴咒者。如阿難被摩登伽女所困,
佛敕文殊菩薩去解救,就是用這楞嚴咒。菩薩三學精深,當 然能為眾生斷除這些禍害。
文 筆讚詠、歌舞伎樂,就是用美妙的文字,寫出讚揚諸佛功德的詩詞。將詩詞譜入
音韻,成為幽雅的聖歌,配合韻律,用身體四肢表達出聖歌中的寓意,伴以各種管絃 樂
器,演出有聲有色的舞蹈和神奇的伎樂——如是讚歎三寶,愉悅聖眾,戲笑談說。這是待
人接物的儀態,談笑有分寸,幽默不涉邪,風雅高尚,令人樂於親近,受 其熏染,漸趣
佛化。菩薩對於建築工程,也有特別專長;如設計國防工事,都城大邑,新建國民小區、
皇宮、官宅、名園、大苑,沒一處不構造得美輪美奐。泉流、 陂池,因勢利導,盡其天
然之精美,既可供人遊覽,又可供農田水利之用。草樹花藥有關栽種常識,以及園林布列
等的園藝知識,無不恰到好處。菩薩又熟知各種珍 寶的出處,和認識五金的礦苗。如金
銀、瑠璃、璧玉,這些寶藏,摩尼、真珠、螺貝、珊瑚這些海裡的寶物,他都知道它們的
出產地,並且一一告訴別人去開採。菩 薩對於天文方面如日蝕月蝕,星宿的移動出沒,
他也明白這些變化的道理。地質方面如地震的原因和震動級數,他也知道得很清楚。他又
能懂禽鳥的語言;中國古時 就有一位公冶長,他就懂鳥語。菩薩還會代人圓夢,告訴你
所夢的吉凶,又會為人看相算命,指示各人的休(吉)咎(凶)。這些世俗的知識,從他
口中說出裡一點 也不會有錯誤的。所以說菩薩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達人情。
菩 薩在修持方面;凡修菩薩道的菩薩,他一定是持戒嚴謹的。為甚麼要持戒呢?因
為不持戒就得不到定,沒有定,就不能生戒、定、慧,就是三無漏學。要怎樣持戒 呢?
持戒要嚴謹,不放逸,要清淨,不能有一點染污的思想,不能生貪慾的念頭。持戒一定要
清淨,有一句比喻「清淨如滿月」,絲毫不能違犯。甚麼叫持戒?就是 執持戒律——在
家人的三皈五戒、菩薩戒;出家眾的沙彌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一定要嚴謹守持,
保護戒相戒體。在心意上遵守,在行為上表露,所以一方 面勤修「戒定慧」,一方面切
實息滅「貪瞋痴」。入禪——能持戒才能入禪定,不能持戒就不能入禪定。要修定,必須
嚴謹持戒。要想得到智慧,先要修定,因習禪 定而能發出無量的智慧、神通,同時禪定
還可對治貪慾。神通,其義為「不可測而又不受任何阻礙的力量」,菩薩因修定而得這種
力量,運用於普救眾生,不受一切 的阻礙,自在為之。也是對治邪惡頑強的邪法。無
量——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修此能生梵天。也是對治外道殺馬祀祠求梵福之說,消除眾
生妄求功德的染業。四無 色——就是①空無邊處。②識無邊處。③無所有處。④非想非
非想處。這都是修禪定的階段。
以上種種及世間其它的一切智能和諸俗事等,祇要是對眾生沒有損害,不增加眾生煩
惱的,對眾生有利益的,不管是世間法或出世法,菩薩都不厭其煩,一一為眾生詳說和指
導正確的方針。令眾生通情達理,漸漸樂於修學一切無上的法門。
佛 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
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 藥。
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
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 已。又更聞法。
得陀羅尼。為聞持法師。住此地中。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
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證得難用地的果位,以他往昔所發願力的
緣故,能見到很多的佛。就是所說的能見到數百佛,數千佛,見到數百千佛,甚至於 見
到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對於每一位佛,他都是同樣恭敬尊重。又用他至誠懇切的心
承事供養這許多位佛。他供養上好的衣服,精美的飲食,舒適的臥具,名 貴的湯藥,和
一切日用必須的資具,無不具備,統統拿來供養諸佛,也用同樣的物資供養諸位賢聖僧,
以其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第五地的 菩薩在十方諸佛的道場中
聽聞佛法時,都是必恭必敬,正襟危坐,專注一心的聽。聽過以後,一定切實遵照,盡力
竭力,用功修行。菩薩聽了佛法,深得利益,了悟 生死,便發願出家。出家以後,更勤
聞法。每當有道場說法,不論遠近,不辭辛苦,一定去聽。因之得到陀羅尼——中譯「總
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之三昧。成 為一位既能聞法又能受持的法師。菩薩住在第五
地時,經過一百劫、一千劫,甚至要經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大劫,所修積的善根
功德,隨著時間更純淨,更 光明了。
佛子。譬如真金。以硨磲磨瑩。轉更明淨。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
慧思惟觀察。轉更明淨。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我現在舉一個實例:好像鍛鍊金子,提出了純
金,然後再用一種硨磲石輪來磨擦它,就越磨越亮,光色更明潔了。在第五地的菩 薩,
他修積的善根越多,他的修行功夫越進步。修行進步,所積的善根也就越多,輾轉推進,
互為因果。菩薩修行怎會進步呢?證得難勝地的菩薩,他是用方便智 慧,思惟諸法,觀
察法界。如此精進勤修,智慧就日漸光明清淨了。
佛 子。菩薩住此難勝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
宿宮殿光明。風力所持。不可沮壞。亦非餘風所能傾動。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 是。
以方便智隨逐觀察。不可沮壞。亦非一切聲聞。獨覺。世間善根所能傾動。此菩薩十波
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諸 位佛的弟子!菩薩證得第五地——難勝地,他是用方便智慧,成就許多功德。這
種功夫不是前面一、二、三、四地的菩薩所能及的。諸位佛子!如像日、月,所有其 它
星宿,以及諸天的宮殿光明等,完全是受風力所支持,才不會沮壞,絕不會被其它的風力
所傾動。第五地菩薩的善根,也如同風力支持日月星宿等一樣,沒有任何 力量可以動搖。
他用方便智慧,隨順境界,一一觀察,了了分明,所以沒有任何境界,可以誘惑或動搖他
的信念。也不是一切的聲聞乘、獨覺乘,和世上的世俗事物 所能傾動的。難勝地的菩薩
修十波羅蜜時,是比較偏重於修禪定波羅蜜,其餘九種不是不修,而是隨自己的力量和緣
份去用功。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五難勝地。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於諸眾生
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眾生住實諦中。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
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唸佛。不離唸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諸 位佛的弟子!這只是大略說一說,菩薩中的大菩薩,在第五地修行的實在境界。
菩薩在第五地修學時,多數做兜率陀天的天王。關於教化眾生的事,他作起來非常得 心
應手。安然自在,沒有一點困難。所有外道的邪見,他都能把它擊破說服,令一切眾生不
受其影響,而生活在真實的事理中,以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 事,與眾生相
安相處。像這樣修積善業,時刻都不曾忘記憶唸佛的慈悲功德,不曾離開唸法的微妙甚深
義趣,不曾離開懷念賢聖僧的力學苦行,以及時刻警惕自己, 應該圓滿具足一切最上智,
和最殊勝的智慧,絕不散亂。
復作是念。我當於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
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住第五地的菩薩,他又作這樣的思想:我應當在九法界的眾生中,做他們的領袖,作
好的、最好的領袖。有不可思議的能力,有無微不知的智力。還要為人格完美,為福慧具
足的領導者,即是成佛。乃至為一切智者中具有更高的智慧者的依止師,就是得到正等正
覺。
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千億三昧。見千億佛。知千億佛神力。能動千億佛
世界。乃至示現千億身。一一身示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
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
義而說頌曰。
這 位在難勝地的菩薩,倘若他發願勤勉精進修學,能在一念之間證得實相理體,能
得到千億之多的三昧——正定正受,能常常見到千億那樣多的佛為他說法,能明白千 億
佛的神通力量,同樣地他也有千億佛的神通力量。他一舉手一投足就能使大地六種震動,
不僅一佛剎震動,乃至千億佛的世界都有六種震動。他又能於一念之間化 生千億身示現
於世,每一化身又能示現千億位菩薩為他的眷屬。如以菩薩特殊的願力,安然自在地顯現
這些神通,示現於眾生前,還要超過上面所說的數目。假若用 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
那由他那樣多的時劫,也算不清有多少。
這時金剛藏菩薩,想再重複一遍前面所說的道理,令大家更明白一點,就用偈頌的方
式重說一遍:
菩薩四地已清淨 思惟三世佛平等
戒心除疑道非道 如是觀察入五地
菩 薩已經修行圓滿前面四地的功德,得到清淨的理體。菩薩常修禪定法門,因為禪
定可以生出智慧。禪那是梵語,中譯為思惟修。菩薩無時不在三慧中用功,他思惟三 世
諸佛所說的法;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戒心:修行的人,第一要持戒,持戒就要「諸惡莫
作,眾善奉行」,不管大小惡事都不能做。諺云:「毋以善小而不為,毋 以惡小而為
之」,積小惡就成大惡,積小善也是大善了。俗語說:「泰山也是由一粒一粒的微塵積聚
而成的。」行者應有清淨的戒心。除疑:不作惡,就不會生惡 障。無障,就沒有疑惑。
疑心已斷,無明自然破了。道非道:「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合乎理的,便依法修行。
不合理的,就改過遷善。能持戒的人,一定明白甚 麼是合理,甚麼是不合理的。甚麼是
「道」,甚麼是「非道」。總之,能持戒的人,他定能分別道非道之殊。像這樣思惟觀察,
就可進入第五地。
念處為弓根利箭 正勤為馬神足車
五力堅鎧破怨敵 勇健不退入五地
四念處好像一張強弓,五概五力就好像一把利箭。四正勤像千里駒,四如意足就像一
部寶車。五力猶如堅固的鎧甲,能破一切的怨敵。菩薩如是勤修諸法門,勇猛精進決定不
會退轉,而進入第五地。
慚愧為衣覺分鬘 淨戒為香禪涂香
智慧方便妙莊嚴 入總持林三昧苑
要 常常知道慚愧,如同著衣護體。七覺分就像頭上的花鬘用來莊嚴。持淨戒好比燒
好香——真心燒香不用手,真心唸佛不用口,但知莊嚴戒定慧,自然能向菩提路上 走。
禪定就像抹粉涂香。一切智慧,一切方便法門,是最上莊嚴的供養具。如是邁向「總一切
法,持無量義」的叢林,進入正定正受的大花園裡。
如意為足正念頸 慈悲為眼智慧牙
人中師子無我吼 破煩惱怨入五地
四如意足就像人的雙腳,正念就像人的頸脖子,慈悲心當眼睛,智慧做牙齒。像這樣
圓滿具足的人,才能在人中作師子。再加上沒有我相我見,人相等,就可以作師子無畏吼,
教化眾生。這時也自然破除了一切的煩惱怨賊,進入第五地修行。
菩薩住此第五地 轉修勝上清淨道
志求佛法不退轉 思念慈悲無厭倦
菩薩住在第五地的時候,輾轉修習各種殊勝的法門,和求得無上的清淨佛道。菩薩的
志願,只一心勤求佛道,誓不退轉。一刻不忘思念慈、悲、喜、舍,用如此四無量心對待
眾生,永遠不會厭離眾生,也不會生倦怠的心。
積集福智勝功德 精勤方便觀上地
佛力所加具念慧 了知四諦皆如實
佛 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積聚善根,所以成就福足慧足的兩足尊,為世間及
出世間的至尊上者。福慧具足,就是殊勝的功德。第五地的菩薩雖積集了無量殊勝功 德,
但仍須繼續努力,精益求精,以方便智慧來觀察,研究第六地修行的相狀。單靠自己努力
的力量還是不夠,要入第六地,必須得到佛的三昧加持,才能具足正念 正慧。有了正念
正慧,才能徹底明白苦集滅道的真實道理,才能老老實實地修習四諦法門。
善知世諦勝義諦 相諦差別成立諦
事諦生盡及道諦 乃至如來無礙諦
菩薩不只知道出世的四諦法,他也懂得世間的一切事理。如有相的道理,分別一切事
物的道理,世間是如何成立的道理,世間的事又是如何才會生和滅的道理,為什麼要修行?
怎樣去修行的道理,進而明了諸佛證得的無礙大智的道理,沒有一樣菩薩不是知道得很清
楚詳細的。
如是觀諦雖微妙 未得無礙勝解脫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過世智慧
菩薩如此觀察以上這些世、出世法的道理,雖然已了知它的微妙,但還沒有得到無礙
而最殊勝的解脫。無礙殊勝的解脫,能生出最大最好的功德,能成就超過世間的世智辯聰,
超過一般人的智慧。
既觀諦已知有為 體性虛偽無堅實
得佛慈愍光明分 為利眾生求佛智
菩薩觀察世間法之後,知道世間法都是有為法,不清淨的。有為法的體性都是虛假,
既不能長久,又不是真實。如果得到佛的慈悲愍念,光明智慧加被,才能利益眾生。因之
菩薩勤求佛智,就是為了普救眾生。
觀諸有為先後際 無明黑闇愛纏縛
流轉遲回苦聚中 無我無人無壽命
菩 薩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是覺悟以後,知道前際滅了,
後際又生,這就是有為法不究竟、不真實的現象。無明——就是無所明了,甚麼也不 知
道,沒有智慧。黑暗同無明是一樣的意思。愛——就是從無明與黑暗而生的。人世間的煩
惱痛苦,都是由愛而引起,為愛所縛,好像蠶蟲作繭自縛,至死不悟。欲 愛的無明黑暗,
把人纏縛在六道中流轉生死,出不了苦惱的煎熬。但能覺悟沒有我的知見,沒有人的知見,
沒有眾生的知見,也沒有壽者的知見,這樣就能出離愛的 束縛,得到真的解脫。
愛取為因受來苦 欲求邊際不可得
迷妄漂流無返期 此等可愍我應度
十 二因緣是「無明」為首,由「無明」就有了「行」。「行」是兩性愛的行為。因
愛的行為,就生出識(胎盤)。有了識,然後就有名色。名色是胎兒。胎成了就生出 六
入——眼、耳、鼻、意。有六入,就有觸塵。由觸塵的感應就是領受。因領受就有愛的需
要,需要就是取的慾望,所以說「愛取為因」,而受來生的苦。取就生 有,從無明到愛
取,於是就生生死死,永無了結之期。人為什麼要修道?就是為脫離生死,永斷輪迴。凡
夫在十二因緣內,迷惑妄想越長越多,漂流在生死海中,永 無返回之期。這些可憐愍的
眾生,我應該去濟度他們!
蘊宅界蛇諸見箭 心火猛熾痴闇重
愛河漂轉不暇觀 苦海淪胥闕明導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是十二處,加六識是名十八界,這些都像毒蛇一樣。六
十二種的見惑,猶如毒箭。心中的慾火,猛烈地燃燒著。愚痴一生比一生重,可是在愛河
內漂流的眾生,生死流轉,也沒有時間仔細觀察思惟,在苦海裡快要淹死了,也沒有個善
知識來引導他。
如是知已勤精進 所作皆為度眾生
名為有念有慧者 乃至覺解方便者
菩薩他知道以上這些痛苦的實情,所以要勤加精進。他如此勤勉修行的動機,就是為
要度這些受苦的眾生。這就是有正念有真智慧的行者,又是一位已覺悟,有理解有方便智
慧的自覺覺他的菩薩。
習行福智無厭足 恭敬多聞不疲倦
國土相好皆莊嚴 如是一切為眾生
菩薩修福修慧,從不曾生自滿心,更沒有感到厭倦的時候。他恭敬十方諸佛,常在諸
佛道場的聽法,也沒有生過疲倦的心。以這些功德,莊嚴他將來的國土和三十二種相好,
以及八十種隨形好。如此修行,都是為了救一切眾生。
為欲教化諸世間 善知書數印等法
亦復善解諸方藥 療治眾病悉令愈
因為要教化諸世間的眾生,菩薩精通文字般若、書寫、算數、印鑑這些技藝常識,他
都深入研究過。他也懂得各種丹方藥性,並且會為人醫治各種疾病,而且有藥到病除,起
死回生的靈驗。
文詞歌舞皆巧妙 宮宅園池悉安隱
寶藏非一咸示人 利益無量眾生故
菩 薩。通達一切世事,在文辭方面,也很有成就。文章寫得好,詩詞歌賦樣樣出眾,
所謂才高八斗。舞藝技藝無不巧妙過人,表現出不可思議的境界。同樣的事,在凡 夫做
來,常令人沉迷墮落。但菩薩為之,反而能令眾生生出覺悟之心,這就是所謂的「皆巧
妙」。宮殿、住宅、花園、池子等,有關設計、建築、佈置,使其壯麗美 觀的藝術才能,
無一不策劃得平等穩妥,恰到好處。各種五金及寶石和其它種種地下礦藏,菩薩都能認識
這些礦苗,並都指示別人去發掘開採。菩薩所說、所作,無 一不是真實的。他這樣做,
完全是為了所有的眾生,大家都得到好處。
日月星宿地震動 乃至身相亦觀察
四禪無色及神通 為益世間皆顯示
菩 薩不只修得了文字般若,他對天文、地理亦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如日蝕月蝕,
星宿移換,這些奧妙的道理,河流的來龍去脈,他都有深入的研究。對於人的身體形 相,
他也善於觀察。在修道方面,四種禪那的境界,四種無色定的情況,和六種神通,菩薩真
修實學,妙用應心。為了和益世間所有的眾生,所以他隨順因緣而顯 現。
智者住此難勝地 供那由佛亦聽法
如以妙寶磨真金 所有善根轉明淨
第五地的菩薩,住在難勝地時,他供養過無量的諸佛,也在十方諸佛的道場,常去聽
法。菩薩這種勤修學的精神,譬如用寶石來打磨真金一樣,越磨越光亮。菩薩修行越是精
進,善根也越精純,智慧之光更明淨。
譬如星宿在虛空 風力所持無損動
亦如蓮華不著水 如是大士行於世
譬如星宿在虛空中,是受風輪的力量,互相攝持,才不會隨便移動或遭受殞落。又像
大寶蓮花,雖出生於污泥之中,而不染污泥。雖長在水中,也不沾著水。要像這樣有堅貞
志節的菩薩,才能在世上行菩薩道度眾生。
住此多作兜率王 能摧異道諸邪見
所修諸善為佛智 願得十力救眾生
修證到第五地的菩薩,多數做兜率天的天王,因為他有正見、明真理,所以他能摧伏
一切邪魔外道的議論,擊破許多邪知邪見。他所修積的善根功德,都是為求取如佛的大智
慧,希望得到佛的十力,用以救護一切眾生。
彼復修行大精進 實時供養千億佛
得定動剎亦復然 願力所作過於是
菩薩修行更是勇猛精進,在一念之間可以供養千億諸佛,能得到千億的三昧,能動千
億的佛國土。同樣在一念間可以做到,如果以他往昔殊勝的願力,還可超過這些。
如是第五難勝地 人中最上真實道
我以種種方便力 為諸佛子宣說竟
就好像前面所講的第五難勝地的一切真實境界,都是人中最高尚,最真實的道理。金
剛藏菩薩說:我用種種方便的言辭,為諸位佛弟子演說完了。
卷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六現前地

菩薩既聞諸勝行 其心歡喜雨妙華

放淨光明散寳珠 供養如來稱善說

諸位佛的弟子們,聽完金剛藏菩薩演說第五地的殊勝行門以後,都生出廣大的歡喜
心,踴到虛空散出如雨點般的上妙名花。又放出清淨光明,散下無量珍寳,作為供養十方
佛和釋迦佛。並且稱揚讚歎說:「諸佛所說的,都是無上微妙的法寳!」

百千天眾皆欣慶 共在空中散眾寳

華鬘瓔珞及幢旛 寳蓋涂香咸供佛

百千那樣多的天人,都歡慶鼓舞,一齊踴到虛空中,散下無數珍寳、種種花鬘、瓔
珞、幢旛還有種種寳蓋、名貴的涂香,都用以供養諸佛。

自在天王並眷屬 心生歡喜住空中

散寳成云持供養 贊言佛子快宣說

大自在天王和他的眷屬,也是非常歡喜,一齊踴到虛空,散出無量珍寳,形成彩云一樣,以次供
養佛。他們同時高聲讚歎,請求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大弟子!請你快繼續說下去吧!」

無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樂音歌贊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佛語能除煩惱病

無數的天女,也踴到虛空,齊奏出美妙的天樂,歌唱讚歎佛的功德。他們所唱的意
思是這樣說:「佛的教誨,柔和的語音,聽了能夠令人消除八萬四千種的煩惱和疾病,而
得到清涼。」

法性本寂無諸相 猶如虛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 眞實平等常清淨

「諸 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法的本性,是寂然不動的。
法的用是「感而隨通」,它無形無相,所以應「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有分別, 就不
能名之為虛空。學佛的人,就要像虛空,既不執於「法」,更不要執於「人我」之見。法
的本體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文字言說,是眞實的、平等的, 也是始終清淨、
寂滅的。

若能通達諸法性 於有於無心不動

為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眞佛子
假若你能對一切事相都不執著,就是運達了諸法的本性。你的心意皆不會被有為法或
無為法所搖動。菩薩為了救度世人,所以努力勤修佛道。這樣才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
眞正佛弟子。

不取眾相而行施 本絕諸惡堅持戒

解法無害常堪忍 知法性離具精進

「不取眾相」,就是對眾生沒有美、丑、善、惡的成見。行佈施的時候,心中沒有任
何目的,本著三輪體空的道理,以平等大慈心行佈施。三輪體空:①無施者②無受者③無
所施之物事——三輪皆空,才是眞佈施。人之初生,本來都是善良的,只因後來隨環境變
遷,行善造惡,弄得糊裡胡塗。如能從善如流,知過即改,堅持戒行,就不 會再造一切
惡。法的本身沒有善惡,法也不是束縛人的。明白法者,就是明理人,他一定能謙虛和藹,
與人無爭。知道法性和法用,離開一切執著,這就具備精進的 條件了。

已盡煩惱入諸禪 善達性空分別法

具足智力能博濟 滅除眾惡稱大士

已經斷盡一切的煩惱,進入四禪的境界,得到解脫的法喜。也了達法性本空,亦無分
別。具足一切智力,能廣度所有眾生。把一切惡念都滅除了,這樣就是一位成功的大菩薩。

如是妙音千萬種 贊已默然瞻仰佛

解脫月語金剛藏 以何行相入後地

像這樣微妙的法音有千萬種。諸菩薩和天眾讚歎佛以後,大家都默默地流露著恭敬
欣悅的表情,仰望著佛。這時解脫月菩薩又對金剛藏菩薩說:「用甚麼法門修行?有甚麼
樣相狀?才能進到第六地呢?」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
當觀察十平等法。

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各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
的大菩薩,已經修行圓滿第五難勝地行門,希望繼續前進到第六——現前地。應該觀察十
種平等法門。修這十種平等法門,循序漸進,然後才能進入第六地。」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本來清淨
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
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

應該觀察十種怎麼樣的平等法門呢?就是:①一切法沒有它本來的相狀,因為沒有
相狀,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②法無自相,也無自體。每個眾生身上都有法,但
因為無體,所以看不出來。③法沒有生,也不會滅,因無生無滅,所以平等。④法沒有成,
也沒有敗,因沒有成沒有敗,所以平等。⑤法是本來清淨的,也沒有東西能染污它。因清
淨無垢,所以平等。⑥法都是眞實,沒有可戲說的,所以平等。⑦法是取之不可得,舍之
也無有可舍,因無取無舍,所以平等。⑧「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性」。它本來寂滅,不
會被外境所變動,所以它是平等。⑨法 是虛幻不實的。法好像在做夢一樣。法好像影
子——說它有嗎?它沒有實體。說它沒有嗎?它又有個影子。法好像聲響,只能聽到聲音,
但看不見形相,想拿來看看 也不可得。法又像水中的月亮,看來似有,想拿又拿不到東
西。法像鏡中的影像,像火的焰。法像變化,似無又化出有,似有又化成無。沒有一定,
所以平等。⑩有就是有,有而沒有。無就是無,無而不無。即有即無,即無即有。有無不
二,所以也是平等。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
法忍。

菩 薩像這樣來研究一切法、觀察一切法、瞭解一切法,通達一切法,知道法的自性
清淨。隨順著法,不違背法的眞理。照這樣修行,一點一點地進入第六地——現前 地。
如是得到無上的聰明智慧。隨順眞理,本著明利的智慧劍,一切事看得透徹,平心靜氣和
平處理,對人謙虛忍讓。雖然能如此,但還是未能得到眞正的無生法 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復以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作
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於我,
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正在修學第六地的這位大菩薩,他觀察前面所
說的十種平等法以後,覺得行菩薩道應該以大悲心為第一,應以大悲心為增上的行 門,
應以大悲心來圓滿所有的菩薩行。他觀察世間一切生滅的現象,又這樣想:世間上一切生
物(包括人在內)為什麼有生有滅呢?為什麼生死總不能了結呢?這都 是由於執著在一
個「我」上。「我相」看不空,「我見」不能除,「我執」舍離不了,所以生死不能斷滅。
假若能離開了我相、我執、生死就斷滅了。菩薩又這樣的 想:因為凡夫沒有智慧,顛倒
愚痴,所以執著於我。由執著而生出貢高我慢,常常在有為法、無為法上用功夫,不生正
當的思想。以無明為因,盡生出邪知邪見,做 些虛妄的惡事,三業沒一樣清淨的。邪門
外道,滿身罪惡。可是有時又作點善業功德。因此罪業善業,夾雜不清,沒有定見。如此
造業太多,不易改變,就在業力中 不能轉動了。罪行日積月累,增長不停,一旦業因成
熟,就得隨業受報。

於 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
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 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
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
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 嘆眾苦皆集。

在 一切善惡混合的業行中,就在心識田裡種下生死流轉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是有漏的「因」;
有這個「因」,就生出「取著」。有了「取著」,接著就生出「後 有」。因「後有」,就有「來生」。
因「來生」,就有「老死」。造的業,就像一塊田地。八識內收藏的善惡因,就是種子。無明把業田,
識種都遮蓋著,護蔭著。 「愛」就像水份,來滋養潤澤這些取、有、生、老、死的種子。用「我慢」
來灌溉業田、識種。邪見如網,罩著這些業種,使它日夜增長,就生出了「名色」的芽 ——胎。「名
色」的芽逐漸長大,就生出「五根」——眼、耳、鼻、舌、身。這「生根」與「生根」相對,就生了
「觸覺」。觸覺的反應,就是「領受」。有了這種 感受之後,就生出一種希望欲求的貪心——這就是
「愛」的表現。「愛慾」一增長,就生出了「取」的意念。「取」的意思增強,就形成佔有慾;凡所
見到,一經喜 歡,就恨不得佔為我所「有」。這「有」一成熟,就在六道輪迴中,成功了「五蘊」具
全的身體,這就是「生」。「生」了以後,不久就變為「衰老」。最後,終歸 於死滅。當老死的時候,
百感交集,捨不得離開所愛的人;愛的東西,一樣帶不走。千萬煩惱,索繞心頭。因為這些煩惱,使
人在臨終時憂心、愁苦、悲哀、嘆息, 千般惆悵,萬般淒惶,說不盡的苦都集在一起了!

此 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佛子!此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 是識。
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
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 蘊壞為死。死時
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嘆。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
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 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
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由 於「熱惱、憂悲」種種因緣的緣故,種下了「來生」。雖然說眾苦積集,但並無
一個實體而令它積集,只是虛妄而生,虛妄而滅。因虛妄才令人生出了執著。所以 說:
並無一個集聚的人,它是自然任運而生,任運而滅的。既沒有能滅的,也沒有所滅的。沒
有一個能生,也沒有一個所生。菩薩就這樣反覆思惟觀察,用智慧研究 這些問題,隨順
境界觀察緣起的相狀。所得的結論:一切是虛妄不實的,緣起無性。所謂「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金剛藏菩薩又稱 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這位修
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他又作這樣思惟:凡夫因為不明白第一義諦——四諦
法,所以叫「無明」。「無明」所造的業,受的 果報,就是「行」。「行」是依止於最
初的心念,這就是「識」。與識同生的四取蘊——①無明、②行、③識、④名 色,就是
叫名色」。這四種是同時生出的。「名色」漸長,就有六處——眼、耳、鼻、舌、身、意。
根:六根又叫六處,又叫六入。境:六塵,就是一切事相。識: 六識,對事相所起的分
別心。這三樣合起來發生一種作用,就是「觸」。自觸觸他,觸覺相生,就發生了「受」,
是一種好、惡的感應,就是「受」。在領受中,心 生染污與執著,就是一般人所重視為
第二生命的「愛」。「愛」到極點,就生出「取」的心,要取為己有。由此生出佔為私有
的心,就生出了「有」。 「有」就是有漏業。從有漏業中生出「色蘊」,就是「生」,
就是下一世了。五蘊——色、受、想、行、識,成熟了,就是「老」。到五蘊散敗,四
大——地、水、 火、風,也各分散,就到死期。死的時候,不得已離開親屬。愚痴迷糊
的人,到了最後一口氣,還在貪戀軀體,萬般捨不得,放不下。因為貪戀,心裡就生出煩
惱, 這就是「愁」。鼻涕眼淚一齊流,唉聲嘆氣不斷叫「嘆」。在五根上來說,感到非
常痛苦。在心意上說,無限憂悲苦惱。這種淒淒切切的情緒,一天比一天加多,這 就是
煩惱悲苦。這情形就像一棵苦樹,上面結滿了苦果,日日增長。這些苦果之中,沒有一個
我的分,也沒有一個是我所有的分。沒有一個做這些事的人,也沒有一 個受這些事的人。
一切所現,都是虛妄不實。菩薩又這樣思想:假設有個做這些事的人,就應該有所做的事
相現出;但只有苦,又沒有事實來證明。假若沒有一個做 事的人,當然沒有事實來表現
了。這所謂的苦,在第一義諦的道理中,都是沒有的,虛妄的。
佛 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
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慾,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 無明。
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
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 死。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在第六地—
—現前地的大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的一切,皆 因
一心念所造成。佛對三界中所有眾生,分門別類,詳詳細細地,解釋十二種因緣成立的由
來——皆是依著一念心才生出來,也是為一念心所持。「一心具足十法 界」,就是這個
道理。因一念心而生出種種的因緣,而各立其名相。甚麼緣故呢?隨著事相,就生出貪慾。
貪慾與心共同,才生起「識」。「識」就是「心」,又叫 「行」。心念一動,就是
「識」,它能起用,可以分別事物。事,就是「行」,有具體行為表現。在「行」上迷惑
了,沒有理智,頭腦不清楚,做出事來便顛顛倒 倒、不合理性。因為迷惑,就沒有智慧,
所以行事顛倒,這就是「無明」。「無明」又與「心識」共同生出「名色」——名字和顏
色,就是最初種下的「胎」。 「名色」日漸長大,就生出「六處」——又叫六根,或名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分為三分——①六處②六境,又名六塵③六 識。
依根、知境,逐有分別的意識。這三種合在一起就成了「觸」。三者缺一,不能共生,因
為「觸」是有分別,有感覺的。「觸」與「觸」相對——自觸、他觸、 自他觸,於是生
出「受」,就是「領受」或名「領納」。「領受」之中,有好惡之感,就生出了貪心,受
受不已。貪此領受,沒有饜足之時,這其中就變成了 「愛」。因「愛」而有「愛之慾其
生」,希望所愛的永遠存在不失。一旦不喜歡了,就「惡之慾其死」,恨不得所惡的立刻
死掉,永遠消滅。愛得心心唸唸,也恨得 咬牙切齒。如此放不下,看不破,怎得自在?
因「愛」攝受不捨,就決定取為有,這就生出一個「有」。這個「有」,就是「有漏」。
「有漏」造下業,這業就種下 了來生的因。這個因,就像一粒種子。種子成熟生起,就
叫「生」。「生」了以後,一天一天的長大成熟就老了。老了就開始退化變壞,先從五蘊
一樣樣地出毛病, 失去作用。四大也慢慢地向分化的終點消散。四大歸空,身體就死了。

佛 子!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眾生迷於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一能
生未來報。二與識作生起因。識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作生起 因。名色
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二與六處作生起因。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二與
觸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種業:一能觸所緣。二與受作生起因。受亦有 二種業:一能領受
愛憎等事。二與愛作生起因。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愛事。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
二種業:一令諸煩惱相續。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 業:一能令於余趣中生。二與
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種業。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根
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一能壞 諸行。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絕。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在十二因緣中,「無明」所造成的,有兩種主要的
業果:一者它使令眾生迷於所依止的境界。凡所接觸的境界,其間的因緣,都不能認 識
清楚,不懂如何面對現實,因之迷惑顛倒胡塗。二者因「無明」,無智慧,行事胡塗,就
作成「行」生起的因素。「行」也有兩種業:一者能夠生出未來所受的果 報,因「行」
可以造出各種業,造業就要受報。二者作了「識」生起的因素。「識」也有兩種業:一者
可以令「有」所作的業,接連不斷。二者做了「名色」生起的 因素。「名色」也有兩種
業:一者可以幫助其它的業成立。二者作了「六處」生起的因素。「六處」也有兩種業:
一者「六處」各取它自己的境界。二者做成「觸」 的生起因緣。如果沒有「六處」,就
不會有「觸」生起,所以說「六處」是「觸」的種子。「觸塵」也有兩種的業果:一者能
「觸」所緣的觸塵。二者作了「領受」 生起的種子。「受」也有兩種業果:一者可以
「領受」所愛惡的種種事物。二者成為「愛」生起的種子。「愛」也有兩種業果:一者對
於所見到的事相境界,生起貪 愛的心,因而失了理智,迷糊染著不能自覺自拔,認為
「愛」才是他應該追求的,唯一寳貴的目標。二者因染著因染著於「愛」,而生取為自己
有的私心,佔有心, 於是又種下「取」的生起因緣。「取」也有兩種業:一者令眾生有
得失心,取得就生歡喜心,取不得就生煩惱心,因此煩惱永遠相繼不能斷除。二者又作了
「有」的 生起因緣,「有」就是「有漏」的種子。有漏的種子,生出了「有」的根芽,
成了「有支」。「有漏」就是不清淨的業,這種業把人漏到三界或其它各趣。「有」與
「漏」是兩者不分離的,「有」就有「來生」。 「有」也有兩種業:一者能令眾生在其
它各趣裡受生——六趣即六道。二者作成「來生」生起的因素。「生」也有兩種業報:一
者能生出「五蘊」。二者作為「老」 生起的種子。生了一定就會老。「老」也有兩種業
果:一者能使令諸根衰敗退化,四大消竭,相貌變醜陋,雞皮鶴髮,老態龍鍾,這就是諸
根變異的現象。二者作了 「死」的生起因素。「死」也有兩種業果:一者能夠破壞人的
理想,阻礙人正在進行的一切事。二者因為在「無明」不覺的昏闇裡,總是生生死死,相
繼循環,週而 復始,不能停止生死。

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
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
助成故。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在十二因緣中,暫從「無明」說起。因為「無
明」的緣故,才生出「行」來。「行」接著生出以下的各個因緣,直到「老、死」, 而
又週而復始循環不斷。可以說都是由於「無明」才引伸到「生」的緣故。由「無明」到
「生」為緣,令這個「行」到「老死」接連不斷,互相幫助,承上接下成為 十二種因緣。
如果把「無明滅除,「行」就滅了,一直滅下去到「生老死」都滅除了。是什麼緣故呢?
因為沒有了「無明」,就沒有了種子,以下的各個因緣就不會 生起,失去了前後牽連攀
緣的根據。「行」到「老死」都斷滅了,再不能互相幫助相繼助成了。

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余分不斷是苦道。前後際分別滅
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十二個因緣中的「無明愛和取」,如果不能斷
除,這就是惑業,就成為煩惱。「行和有」的因緣如不能斷,就成為業的根本。其它 各
個因緣不能斷,就成為苦的因素。倘若能夠在前生和後世,分別一一滅除這些因緣,就可
以把三種根本原因斷滅了。這時三道——煩惱道、業道、苦道,便離開 「我和我所」了。
意思就是說:在三道中,根本沒有個我,和我所。生滅因果,就像蘆葦草一樣,它是兩根
同生,互相依立,不能獨成的。三道離了我和我所,生滅 自然就斷了。
複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以後,
展轉相續。

再說:「無明緣行」的意思是觀過去的因所作。「識到受」是觀察現在的一切乃是
由過去的業所造。「愛到有」是觀察未來的因而得未來的果。從此以後,輾轉繼續。

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複次十二有支,名為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是苦苦。余是壞苦。無明滅行滅者,是三苦斷。

「無 明」滅,「行」就滅了。這就是說這個滅了,那個也隨著滅了,是一種對待的
意思。再者,十二因緣中的「有」,又名叫「三苦」。其中的「無明行到六處」,是為
「行苦」。「觸和受」是苦中之苦。其餘各支,是「壞苦」。無明滅,行就不會生起,也
就是滅了;以後的更無能再生起,所以三苦就統統斷滅。

複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余亦如是。

再說「無明」為什麼可以生起「行」呢?因為「無明」是無智慧,胡塗不明白正邪
是非,因而生出許多邪知邪見,起惑造業,由它而生出「行」及其它的因緣。如果「無明」
滅,「行」就滅了。因為沒有了「無明」,其它各種因緣也無法生起,這就是「無明滅,
行滅乃至生老死滅」的道理。

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繫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繫縛。余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隨
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滅觀。余亦如是。

再 說「無明緣行」的意思。就像用一根繩子,緊緊的把人捆著,使其不能自由。
「無明滅行滅」的意思:等於把繩子割斷,解除束縛,於是自由了。餘下一層一層的束
縛,就不會再存在。再一種說法:就是根據研究的結論,仔細觀察實際境界,隨順眞切的
道理,知道一切都是空無所有的,這是無所有觀。能知道一切空無所有, 「無明」就滅
了,「行」也滅了。這是經過研究,隨順觀察而得知一切是空的,可以斷滅的——這是盡
滅觀。以下各種因緣依次道理,都得到了答案,一切都是空幻 的。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
不相舍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繫縛故。
無所有盡觀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就這樣返來復去,正觀察、
倒觀察,觀察這種十二因緣之所以生起,是依著甚麼道理而相繼不斷呢?菩薩所得到的結
論,是①在十二因緣中的「有」,它是有漏的,能造種種善惡業。業因就是來生的種子,
因之相繼不斷。②十二種因緣,都是依心而起,不離一心,為一心所攝取。③各人所造的
業,各有不同的緣故。④這些業不容易舍離,因為放不下,就是障礙。⑤三種道——煩惱
道、業道、苦道,總不容易斷滅盡淨。⑥觀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三
世因果,了不可斷。⑦三苦日積月累,不易窮盡。⑧種種因因果果,造成生滅不斷。⑨生
滅如被繫縛,不能解脫。⑩一切空無所有。如是深觀,菩薩知世法不違出世法。
佛 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
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 生。實時
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實時得
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 想,離有無想。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集種種善根的第六地的大菩薩,
他根據前面所說的十種方法,觀想十二因緣的緣起。他知道一切事物之中,都沒有 「我」
的存在,這是我空;也沒有其它的「人」存在,也沒有「壽」命的存在,這是眾生空。它
的自性本空,沒有本體。既無能作的人,也沒有個所受的人。這樣一 觀察,就證得空的
解脫法門,了達一切諸法空相。「現在前」的意思,是說智與境都到了很深遠的思想。又
觀一切「有」的因緣,它的自性本來就是寂滅,根本就沒 有繫縛,原本就是解脫的,也
不生出一點點法相。這樣一觀察,立刻就證得一相無相的法門。能所斯寂,則無相現前。
如此觀想之後,循空而入假,明白一切相也都 是假的,便更加覺悟了。甚麼也沒有,既
無求、也無願,一切妄想都消失了、幻化了。唯有一個大悲心,才是眞實的,第一重要的。
有大悲心,才能教化眾生,度眾 生於苦難中,利益眾生。得了這種覺悟,實時就證得空
無相願的解脫法門現在前。菩薩像這樣深沉思想,仔細觀察,精勤修學,潛心研究以上三
種解脫法門——空解 脫門、相解脫門、願解脫門。離開了無人無我,人我雙亡的思想。
離開了作者受者,能所兩空的思想。離開了有和無的思想,到了眞空的境界。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作是念:一切
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
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證得第六地的大菩薩,因為了悟三解脫法
門,知道了大悲心的重要,常常勇猛精進修學,大悲心就一天比一天增長。菩薩勤修 這
些法門的另一原因,乃由於他所修學的菩提覺道,還沒有圓滿的緣故,所以希望早日得到
圓滿具足。於是菩薩這樣想:一切有為法,都是因業或相和合才生起,有 如無明緣行。
有和合就相繼不斷。沒有和合就不會相繼不斷。因緣具足無缺,就起作用,相繼不斷。因
緣不具足就不會生起作用,不能相繼不斷。假設雖然有行,而 沒有愛來滋潤它,就不會
生起一下的各種因緣。菩薩現在知道一切因緣和合所生的法,能引起許多麻煩和憂患,令
人常遭遇不如意事,因此應當把這種和合的因緣斷 除了!然而為了教化眾生,成就眾生
的緣故,也不必完全把它的缺點斷盡。乃在一切諸法裡留下一點缺憾,以適應眾生的根機。

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惡,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恆起大悲不捨眾生,即得般
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為
中。雖觀有為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現前地的菩薩,這樣觀察因緣和合所生的有為
法,明白它有許多的缺點,可以造成很多過失,令人憂患不止。這種有為法,它本來 是
沒有自性的,以妄生妄,以過惡生過惡。它本來沒有自體,所以是不生不滅的。菩薩雖然
觀一切諸法如此不合眞理,但他仍然常生起救護眾生的大悲心,不忍捨棄 可憐的眾生。
因為這樣,他便得到大智慧,和有為涅槃平等證得現前。這種波羅蜜的名字叫做「無障礙
智慧大光明」。菩薩成就這種大智慧之後,雖然仍舊繼續修習 菩提覺道的因緣,但他並
不因事而失理,著住在有為法中,而是知有為而不為。雖然他觀察了知有為法沒有本體,
自性是寂滅的,但他能見理不壞事,不留住在寂滅 法中。因為他所修的覺道法有圓滿的
緣故,所以不住於有,也不住於空。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
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捨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此菩
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為首,百千
無相無願三昧門,皆悉現前。

菩 薩不住空不住有。假如著於空,就不會再向前修行,犯了二乘中道自化,得少為
足,體空所迷的毛病。假如著於有,就執著於人、執著於法。所以菩薩既不著空,亦 不
著有,「人法」雙亡,「空有」不著。因其功德助道,猶未滿足,尚須勤修,六度萬行,
行所無事。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現前地的菩薩,他勤 修六度萬行和
現前地的法門時,他證得了:①實空,就是「人空」,所以他能入於空的三昧——正定,
離開了「有」。這種三昧不著一切有為法。②自性空,就是空性。自性本來就是空,不落
於「空」,亦不落於「有」。菩薩也證得了自性空的正定,就是「法空」了。③第一義空
三昧,意為但空了第一義諦,不著於第一義。④第一空則較第一義「空」更進一步,既不
落「空」,又不落「有」,「空有」不二,入此三昧,一切都不執著了。這是空無所空的
正定。⑤大空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正定。⑥合空三昧,又名般若波羅蜜。合就是合無
所合,內外皆「空」的正定。⑦「起空」就是起無所起的正定。⑧「如實」是眞實理體,
沒有一切分別的「空」的正定。⑨「不捨離」就是離無所離的正定。⑩「離不離」即無所
有「空」。離與不離,都無所有的正定。第六地的菩薩,他證得了這十種的正定正受,對
「空」認識確實無所動搖,領會到空的妙理。復以十種無相願的三昧法門為依趣,於是百
千種的空無相無願的法門,自然都顯現而獲得了。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
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皆悉圓滿。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第六地——現前地時,他特別留意修
習永遠不會壞失的智、悲大道心,就可以滅除修行的障礙,而能早日得到圓滿的果 位。
首先他對信理有堅固的決定。第二在修行的功夫上要注意自心調和柔忍。第三不生惡念,
不怖外道。有甚深的般若智慧。第四不退於自乘的菩提心。第五是要有 時刻勤精進,不
疲倦的心。第六要有廣大無量,無「人我」的分別心。第七要有利益眾生,不著邊際的心。
第八要有求上上智慧的心。第九要有方便權巧的智慧,教 化眾生,與一切事都能順應,
處處相輔相成的智心。第十有以上十種的智悲大道心,所修的道果,必能具足圓滿成就了。

佛子!菩薩以此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趣於佛智。諸煩惱魔,
無能沮壞。住於菩薩智慧光明,於空無相無願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恆共相應。
菩提分法,常行不捨。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習第六地的這位菩薩,用前面所說的十
種智能之心,隨順著菩提覺道深入趣向,勤勉修行而得自在,因之而不畏懼天魔外 道,
和其它一切外道論師們所倡說的邪知邪見。菩薩不但受他們的影響,而且還可以摧伏他們,
仍然是一心深入佛的智慧之地。菩薩明白二乘人的旨趣,是不究竟 的,所以他遠離聲聞
緣覺,自知勤修佛智。他更能斷除一切障礙修習的魔障,如煩惱障、所知障等,諸如此類
的魔障,也無能為力來破壞他的決心和智慧力,因為菩 薩已深知法空的眞理。菩薩常住
在智慧中,對於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這三種法門——他都懂得如何修
習和應用,而不著於三界。菩薩得到的各種 方便權巧智慧,與所修習的法門,無事無時
不是相得益彰的。菩薩覺道的法門,也是常常修習,從未舍離。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羅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順忍。以於諸法如實相,隨
順無違故。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習第六地——現前地中名種法門的這位
菩薩,他修得的智慧成果,已達到登臨彼岸的程度。但他仍然勤修不懈,所以他的智 慧
之光,一天比一天增長。由於般若現前,一切就順忍明利。「第三」的意思是:在三品忍
中,以「順忍明利」為最上。順忍者:決定其理無移動之念,在四地到六 地間,順菩提
道而趣向無生法忍之果位。明利者:神通無礙諸根明利之意。以及於一切諸法實相得眞理,
菩薩都通達無礙。他知道隨順實相來修行,決定不會違背 的。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已,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
他佛。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現前地時,以他往昔所發的大願的緣
故,可以見到很多的佛。一般人為為什麼見不到佛?因為他們在過去生中,沒有發下大願。
菩薩發的願力大,所以他可以見到,見到數以百計的佛,乃至見到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
佛。

悉以廣大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
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
持,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憶持不捨。又得諸佛甚深法藏。

菩 薩見到諸佛之後,他便以廣大無量無邊的心,深不可測的心,用以恭敬供養諸佛,
尊重讚歎十方三世之佛。又用上好的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凡日常生活需用的 物資,
莫不恭敬奉獻十方三世諸佛,也以同樣的物資恭敬供養十方的聖賢僧。用這種恭敬供養,
尊重讚歎的種種善根,回向給無上正等正覺佛的果位。因此功德,菩 薩就能見到無以數
計的諸佛,獲得如此的成就。這位第六地的菩薩,他在十方諸佛的道場,身、心、意同樣
虔敬,聚精會神聽聞佛法。聽後,他一定會依教奉行。受 之於心,行之於身,故能得到
眞確實相的正定正受,而願出本有的智慧光明。他隨順著智慧,修行諸法門,潛心思維,
持念不忘。如此誠懇勤謹修習佛法,所以很得 諸佛的護念,亦得到諸佛甚深微妙的法藏。

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譬如眞金,以
毗瑠璃寳數數磨瑩,轉更明淨。
菩 薩勤謹修行,經過了百劫、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時劫,他所積聚
的善根,一劫比一劫更光明、更清淨了。這就好像煉製眞金一樣,用毗琉璃寳石一次 復
一次的磨它,使金的光彩一次比一次更明亮、更乾淨。現前地菩薩修行的功夫,所積聚的
善根,就像磨眞金一樣,也是一劫比一劫具足圓滿。

此 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隨逐觀察,轉更明淨。轉復寂滅,無能暎蔽。
譬如月光照眾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輪所不能壞。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 是,能滅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煩惱熾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
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六現前 地。

在 第六地的菩薩,他所有的善根,也是同磨眞金一樣。以他所修得的方便善巧智慧,
隨類觀察,他的智慧光明更加深廣。因為他本有的眞智慧願現出來。證得智慧,解 脫了
障礙,就更寂滅了。因為他的智慧清淨,所以沒有任何光明可以遮蓋它,也沒有任何光明
可以與它比較。譬如空中的月光,能映照著一切眾生身體,令所有眾生 感到清涼自在。
就以那樣能破壞一切法的四種風輪來說吧:春日的和風,譬喩煩惱魔,因為有順愛心之意。
夏日的熱風,喩蘊魔,多熱惱之意。秋日的涼風,喩死 魔,果熟肅殺之意。冬日寒風,
喩天魔,敗人善行之意。這四種風雖各有其威力,但也不能破壞月光,把月亮的光芒隱沒
了。在現前地菩薩,他所修積的善根,也和 月光一樣,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損壞他。菩薩
修積的善根,可以消滅無量百千億那樣多眾生煩惱的烈火,四種魔——煩惱魔、病魔、死
魔、天魔、雖然厲害,也不能破 壞菩薩的善根。第六地的菩薩修行十度波羅蜜中,以修
般若智能這個法門較多,其它九種波羅蜜不是不修,而是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來修習。諸
位佛子!這僅是約略 說明第六地大菩薩修習現前地的過程中,一點點實在的境界而已。

菩 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問難,無能退屈。能令眾生除滅
我慢,深入緣起。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唸佛,乃至不 離念具
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
者。此菩薩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菩 薩,以為眷屬。
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菩 薩修習到第六地的果位時,多數受生示現作善化天的天王。他所行所作,都能任
運自在,不受到什麼困難和阻礙。就算聲聞乘對佛法有疑難問題,來求於他時,這位 菩
薩也不會屈退於疑難中。因為他深明二乘的道諦而能催伏之。這位菩薩也很善於教化眾生,
能令眾生受益而滅除貢高我慢的惡習,使令眾生能深入瞭解諸法緣起的 眞實道理。菩薩
度化眾生,先觀察眾生的習性與需要,然後用四攝法中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任取其一。
這樣,他所作的一切度化工作,都不會忘記佛法宗旨,也 不會違背具足智慧的原則,完
全本著最上的智慧來行事。於是菩薩又這樣想:我應當在所有眾生中,作為他們的領導者,
作為一個有特殊領導力的首腦,乃至作為那 些最有智慧的人的依止師。就要能自覺覺他
的佛,天人之師一樣。這位菩薩假若更勇猛進精不懈,就可以在一念之間,得到百千億那
樣多的正定正受。也可在一念之 間,示現百千億菩薩做他的眷屬。如果以菩薩往昔所發
的願力而言,他很自在示現一切,還可以超過以上這種數目,你就是用百千億那由他那樣
多的時劫來數算,也 沒有方法數得清楚。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圓滿五地已 觀法無相亦無性

無生無成本清淨 無有戲論無取捨

這時金剛藏菩薩欲重複說一遍前面所說的意義,因之改用偈頌的方法說出。偈頌這
樣說道:

修習菩薩行,集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圓滿證得第五地——難勝地果位之後,他觀
察諸法。知諸法本來是無體、無相,也沒有性的。法無生,也無壞滅,因它本來是清淨無
染。法本無所謂戲論,也沒有具體的可取可舍的實質。

體相寂滅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此智得成入六地

法的體相是寂滅的,它等於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有和無沒有兩樣,離開了言說的
分別。你豈能隨順著法性的眞理去觀察思惟,如果能證得殊勝的般若智慧,就可以進入第
六地。「此智得成」是指——空、無相、無願三種智慧。

明利順忍智具足 觀察世間生滅相

以痴闇力世間生 若滅痴闇世無有

聰明有智慧,隨順著忍的法門修學,就可以得到具足一切的智慧。菩薩觀察世間上一切,以及眾
生生滅的相狀,都是因為受了愚痴、暗闇鈍的力量之驅使,才在世間流轉生死。假若能把這股愚痴闇
鈍的力量消除掉,就不用在世間流轉生死了。

觀諸因緣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

無作無受無思念 諸行如雲徧興起

觀 察世間上一切因緣所生起的業果,仔細分析起來,沒一件不是空的。把一些假名
集合一起,就發生另一種作用。其實根本就沒有個造作的人,也沒有一個受用的人, 也
沒有什麼可思念的、放不下的。因為「無明」而興起的各種業行,像云一樣仗緣方生,隨
境徧布興起,其體性是虛幻不實的。

不知眞諦名無明 所作思業愚痴果

識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眾苦聚

甚 麼叫做「無明」?不知道眞理就叫「無明」。盡做些胡塗顛倒事,還自以為是,
這種行為就是「無明」的表示。所想的邪思妄想是因,做出胡塗顛倒的愚痴行為就是 果
報。有「無明」就有「行」,有了「行」就生起「識」,三者連續生出了「名色」,一直
連續下去到「生老死」,結成三世的甚至生生世世的關係,生生世世中, 痛苦就累聚起
來。

了達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緣亦復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第 六地的菩薩,他已證得大智慧,所以明白三界所有,都是唯心所現。就是十法界,也是從一
念所現出的——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 地獄。十二因緣之所以形成,
也是唯心所造。人在生死的輪迴中流轉,也始於一念妄心所生起。因妄想造業,由業受報,所以說:
業網交織,輪迴遞償,生死之期不 絕。如果心中不生妄念,對一切外來的境界,如如不動,了了常明。
正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云遮。」沒有了念,就是心滅了。貢高我慢,貪瞋痴的 毒素
就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

無明所作有二種 緣中不了為行因

如是乃至老終歿 從此苦生無有盡

「無明」所造的業因有兩種:一種是所作的一切,就是業因,好像種子。種子遇緣成
熟,就是「行」的因。這樣連綿下去直到「生、老、死」,循環無已,都是從「無明」生
出的。三苦八苦也輾轉而生,沒有窮盡的時候。

無明為緣不可斷 彼緣苦盡悉皆滅

愚痴愛取煩惱支 行有是業餘皆苦

十 二因緣從「無明」生出,繼續向前演變,無窮無盡,沒有斷滅的時候。如果能瞭
解還滅法門的道理,就能令其它各緣不生,十二因緣就空了、斷滅了。還滅法門與順 生
門兩者恰好相反。順生門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
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 死、憂、悲、苦、
惱」。還滅門是:「無明滅——行滅。行滅——識」。如是順滅下去,自然各支都滅了。
因「無明」生出了「愛」,有了「愛」然後就有「取」, 這就是煩惱的根源。「行緣」
和「有緣」是造業的主動力,也就是種下來生受報的因。其餘的各緣,都屬於苦的因緣。

痴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增長是苦苦

所餘有支是壞苦 若見無我三苦滅

由「無明」到「六處」——亦名「六入」,這是行苦。「觸」和「受」這兩種緣增
長,就是苦中最苦的苦。其餘的各支就是壞苦。如果能了達一切無我也無我所的道理,這
三苦就滅除了。

無明與行為過去 識至於受現在轉

愛取有生未來苦 觀待若斷邊際盡
「無明」和「行」這兩支是過去世的因。由「識」到「受」這數支,就是現在能轉變
人的因。「愛」和「取、有、生」這數支是未來的苦因。仔細觀察思惟十二因緣的生起之
因,瞭解還滅對治的方法專心修行學道,等待著這無邊無際的苦,終會斷盡滅絕的。

無明為緣是生縛 於緣得離縛乃盡

從因生果離則斷 觀察於此知性空

由「無明」向下緣,生起其餘各支的因緣,這就是「生」的束縛。如果了達還滅門,
從「無明」這一緣起斷滅,生縛就盡了,苦也盡了空了。從因緣才生出果報來;離了因緣,
果報當然斷離了。你能常常觀察思惟這種道理,就明白「因緣所生法,一切即是空」。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

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種思惟心離著

如果順著「無明」發展下去,其餘各支因緣就跟著一支一支地生起。如若不順著
「無明」向下發展,其餘各支就無從生起。這道理就是:有了這支,就會生出那一支。如
這一支沒有生起,那一支就不可能生出來。仔細觀察想這十種的道理,結論就是「心要離
開執」。

有支相續一心攝 自業不離及三道

三際三苦因緣生 繫縛起滅順無盡

因 為「有」這一支地業因,使生死相繼不斷,其主要的原因乃是由於一心相攝不離,
就是執著。自己所造的惡業不能解脫,就會墜入三惡道中。三世的業因,所得到的 三苦
之報,這都是受因緣的支配,難逃苦報。人生諸苦的繫縛,生滅變異,順著「無明」,就
永遠沒有止盡的日期。倘若能覺悟生滅的眞理。離去「有」和「執 著」,就可以了脫諸
苦。

如是普觀緣起行 無作無受無眞實

如幻如夢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陽焰

像這樣普徧觀察諸法的緣起,知道既無作者,也沒有受者,更沒有個眞實的體性,
都是空的假的。就像幻術、夢境,或像光的影子,又好像愚痴人跟著陽焰跑,而到處找尋
陽焰,一切都是虛無縹緲,了不可得。

如是觀察入於空 知緣性離得無相

了其虛妄無所願 唯除慈愍為眾生

像這樣思惟觀察,就證得「空」的眞理,明白一切因緣的本性是離一切相,都是空
無所有。能清楚認識,十二因緣的本性,就能遠離「無明」,證得無相解脫法門。知道一
切有為法都是虛妄,就證得無願解脫法門。什麼都放下了,唯有留下一顆慈悲的心,用以
教化眾生,才是眞實不虛。

大士修行解脫門 轉益大悲求佛法

知諸有為和合作 志樂決定勤行道

大 士,是菩薩的另一名稱。亦名大道心的眾生,因為菩薩是由眾生精勤修道而成就
的,因為他有特別堅固的道心,所以被稱為有大道心的眾生。又名大開士,能開啟一 切
眾生的智慧。又名大菩薩,這是半梵語,全梵語為菩提薩埵。中國譯名為覺有情,能覺悟
一切有情。有情就是眾生,又名有情覺,意思是有情中的一位覺悟者。菩 薩修學解脫法
門,他知道要得到解脫,必須息滅貪瞋痴,無所執著,才能不受一切的束縛。凡夫之所以
被束縛,乃是把自己同無明煩惱捆在一齊,放不下貪瞋痴,執 著一切虛幻妄念,因之得
不到解脫。如果能破除無明,斷盡煩惱,息滅貪瞋痴,一樣可以得到解脫的法門,得到眞
正的自由自在,無所執著!菩薩證得解脫門,得到 大利益,大悲心更增長了,上求佛道
的精進心更加強了。因此菩薩更了達大凡世間的萬事萬物,以及一切有為法的形成,都離
不開因緣和合而成立。菩薩了知這些道 理之後,決定發出堅固心,志願修行,樂於勤行
佛道。

空三昧門具百千 無相無願亦復然

般若順忍皆增上 解脫智慧得成滿

空三昧,就是明了「空」的眞諦。三昧是正定正受。「空」這種法門的正定正受有
百千種。無相無願的正定正受也有百千種類。般若是無上的大智慧,出世法的智慧。隨順
於無生法忍的法門,一天比一天增進,因之解脫法門的智慧就能圓滿成就。

復以深心多供佛 於佛教中修習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瑠璃所磨瑩

菩薩又用他深而廣大的至誠心,常常供養諸佛。在佛的慈悲教誨之下,修習無上佛
道,得到了佛法的寳藏,善根也更增長。就好像眞金用琉璃寳石來反覆打磨,使它的光彩
更明亮一樣。

如月清涼被眾物 四風來觸無能壞

此地菩薩超魔道 亦息群生煩惱熱

又像月亮的光加被眾生的身上,使眾生感受到清涼。春夏秋冬四時的風,雖然各有
不同的威力,也不能破壞月光的清涼。第六地——現前地的菩薩,修行的定力已經超過了
諸魔道,能摧伏諸魔道。菩薩大悲心的清涼,也可以息滅眾生的煩惱熱病。

此地多作善化王 化導眾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已超勝聲聞道

現前地的菩薩,以他的願力,常示現作善化天的天王,教化一切眾生,使令他們除
掉貢高我慢的惡習氣。菩薩所行所作,和修習一切法門,以及積集種種善根功德,其目的
就為要求得一切種智。六地菩薩修行的法門和成就,都已遠遠超過了聲聞緣覺所修的法門。

此地菩薩勤精進 獲諸三昧百千億

亦見若干無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六地的菩薩,時刻精進不懈,所以他才能獲無量百千億三昧——正定正受。同時也
能見到無量不可數知那樣多的諸佛。這種成就,可以用盛夏的太陽作譬喩,因為人人都可
以感受到它強烈的光熱。

甚深微妙難見知 聲聞獨覺無能了

如是菩薩第六地 我為佛子已宣說

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是很難見到,也很不容易瞭解。二乘的聲聞和獨覺,他們雖
已身列聖道,仍然不可能全知曉的,如像諸位菩薩們所修行的第六地——現前地,這一地
的法門和境界,我——金剛藏菩薩自稱,已經封諸位佛的弟子講說完畢了。
卷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七遠行地
是時天眾心歡喜 散寳成云在空住
普發種種妙音聲 告於最勝清淨者
這時在法會的天眾們,在大家的心裡,都充滿了歡喜的情緒,於是散發出各種珍寳,
在空中結成美麗絢爛的云彩。他們普徧發出種種美妙的音聲,告訴最殊勝最清淨的佛。
了達勝義智自在 成就功德百千億
人中蓮華無所著 為利群生演深行
佛能了達一切最殊勝的義諦,又有自在的智慧,所成就的功德有百千億那樣多,這可
譬喩為人中的一朵大蓮華——蓮華出淤泥而不染,也不著於水。佛已無任何執著,為了要
利益眾生,才演說這甚深微妙的法門。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云 普供除憂煩惱者
大自在天王也在空中,放出最大的光明,照著佛的身體,又散出最上好的妙香,在虛
空中結成香云。一切都是供養給沒有憂愁、沒有煩惱的世尊。
爾時天眾皆歡喜 悉發美音同贊述
我等聞斯地功德 則為已獲大善利
在 大自在天王和天眾們,在天空中散華,散香成云,放光照佛的時候,夜摩天王和
他的天眾,也非常歡喜,於是大家異口同聲,同時發出美妙的音聲來讚揚佛,說:我 們
現在能聽到第六地——現前地的法門,眞是不可多得!因為這是發大心和大願力的菩薩們
所修行的善根功德。而今我們聽了之後,也得到莫大的善業和利益,令我 們明白應該趕
快覺悟,返迷歸眞。
天女是時心慶悅 競奏樂音千萬種
悉以如來神力故 音中共作如是言
這時諸天婇女心中也特別歡喜,互相慶幸能聽到這種殊勝的佛法,大家爭先恐後競奏出千萬種天
樂,以表示至心供養諸佛。這一切盛況,都是完全藉著佛的大威德神力之故。在音樂和歡聲中,大家
不約而同地唱出同樣的歌詞,讚揚諸佛無上的功德。

威儀寂靜最無比 能調難調世應供

已超一切諸世間 而行於世闡妙道

佛 的威儀是慈祥的、令人敬畏的。寂靜中流露出和藹,令人見了生出孺慕之情。世
間無人可與佛相比擬。有些難於調伏的剛強眾生,他們無明闇障很多,對於事理不明 白,
對人貢高我慢,自視甚高。一旦得遇善知識,稍明事理,反而更加傲慢。總之,這類眾生
有各種障礙,使得他不容易自在放下,破不了自己的執著。佛對於這些 可憐的剛強眾生,
用無上的智慧及各種善巧方便法門,來調伏、教化他們,引導他們走上光明的大道。所以
世上的眾生都應該尊敬供養佛。佛是福慧具足覺行圓滿的 天人師表,一切都超過了凡聖。
但佛的慈悲心如海,從不會舍離我們,隨時都為苦海中的眾生,宣揚他怎樣離苦得樂的無
上妙法。
雖現種種無量身 知身一一無所有
巧以言辭說諸法 不取文字音聲相
佛 雖然現出種種不同、無量不可數知的化身來教化眾生,但佛並不執著於這些化身,
因為佛知道一切終歸都是虛幻不實的。佛深知眾生的根性,他知道運用巧妙的言辭 和方
便的方法,契合眾生的根機,對眾生演說諸法。佛為教化眾生,用了種種言辭、種種文字、
種種音聲、種種化相;雖然這樣,他並不執著於說、執著於教,和執 著於文字音聲的假
相。
往詣百千諸國土 以諸上供供養佛
智慧自在無所著 不生於我佛國想
佛 教化眾生,不限於一國一地,他徧歷百千億的國土,教化眾生。行菩薩道的大菩
薩們,也到百千億的國土,去親近佛。菩薩用最上品的各種日常需用的物資,供養十 方
諸佛。佛和菩薩的智慧,都已達到自在無所著的境界,所以他們沒有我的國土和你的國土
的界限。諸佛是一體的。諸佛的國土不分彼此,沒有差別。因之,佛不會 生起叫眾生到
我的國土來的思想。
雖勤教化諸眾生 而無彼己一切心
雖已修成廣大善 而於善法不生著
佛雖然常常在教化眾生,但心意裡是:「我令一切眾生滅度,而無一眾生得滅度者」
的這種思想。這就是不取於相的意思。佛也沒有「你是眾生,我是佛」的分別心。雖然知
道自己修成了廣大的善根和功德,而對於自己所修的善法並不生執著心。
以見一切諸世間 貪恚痴火常熾然
於諸想念悉皆離 發起大悲精進力
佛 見到世上所有眾生,無量劫以來,常被貪瞋痴的烈火燒得遮蓋了本來的眞性。凡
夫為什麼不易修成佛果?就因為在這三毒的烈火中,被燒得迷糊了,出不來了。如果 能
息滅了三毒烈火,親近佛,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得到三學的清涼,就可以成佛道。應該
把痴心妄想、狂心野性都離開了,返朴歸眞,發起無量的大悲心,勇猛精 進,勤求佛道。
一切諸天及天女 種種供養稱讚已
悉共同時默然住 瞻仰人尊願聞法
所有諸天的天王、天眾、和天女們,散華散香、奏天樂、歌頌讚揚和奉獻種種上好供
養之後,大家同時恭敬肅然,目不轉睛地仰望人中最尊貴的佛,希望繼續聽佛說法。
時解脫月復請言 此諸大眾心清淨
第七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這 時,解脫月菩薩又向金剛藏菩薩請法,說:這些在法會中的大菩薩,他們都懷著
一顆清淨而沒有絲毫妄念的至誠心,等待著聽聞十地中,第七地的妙法。在第七地時 應
如何修行?修些甚麼法門?是些甚麼境界?有些甚麼樣的相狀?希望佛的大弟子——金剛
藏菩薩,請你繼續一一為大家演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
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
當 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法之後,金剛藏菩薩立刻接受他的請求,說:諸位佛
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集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修行圓滿了第六地之後,再繼續修行第 七
地——遠行地時,他應該修習十種的方便智慧。這十種方便智慧,可以啟發對佛法深入瞭
解,對一切有為法更徹底認識,而捨棄執著。對教化眾生的慈悲心更深 切。了法性空而
能隨眾生意解,起殊勝智慧,方便善巧任運行事。
何 等為十?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
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 惱
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痴煩惱焰。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
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 猶如虛空,
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
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 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
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
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已,此行常現在 前,名為住第七遠行地。
甚 麼叫十種方便智慧呢?就是:①菩薩雖然已經知道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無相,
一切都是無願的。這三種空、無相、無願的正定正受——菩薩雖已深入這種解脫三昧 中,
可是他還是要發大慈悲心來教化眾生。令眾生發菩提心,用慈悲喜舍四種無量的大慈悲心,
不捨一個眾生。有些人不相信菩薩幫助人,因為他沒有看見顯著的事 實。要知道菩薩幫
助人,是不求報酬的。如果菩薩不幫助我們,恐怕連這個人身都難得到!何以見得?如像
我們能一念向善,能知諸惡莫作,能知畏因果,這就是菩 薩在無形中影響我們,教化我
們。②菩薩歷劫修行,本來已證得與佛平等的智慧、法力和神通,可是他還願意恭敬供奉
三世諸佛。③菩薩雖然已入觀空的智慧法門, 了知諸法皆空,但他還是常常修積種種福
德善根。④菩薩本來早已超出三界,早已舍離了慾念,可是他還是不停的做善功德,以此
莊嚴三界。⑤菩薩已經滅除了一切 煩惱的火焰,但是他為了教化眾生,還得生一點滅三
毒的火焰。⑥菩薩雖然已經知道世上一切有為法是如幻的、如夢境、如光影、如響應聲、
如火焰、如變化、如水 中的月亮、如鏡裡的影像——這些都是虛妄的、假的。自己的佛
性沒有兩個,而能隨著本有的慈悲心,造種種不同的善業。⑦菩薩雖然知道一切諸佛的國
土,也是猶 如虛空一樣,不會生執著心,而他仍能以清淨的妙行,來莊嚴十方諸佛國土,
令十方諸佛國土更加莊嚴勝妙。⑧菩薩雖然已知道諸佛的法身,本性是沒有一定的身 相,
但他仍然用三十二種相好來莊嚴諸佛的法身。⑨菩薩雖然已知道諸佛的音聲,本來是性空
寂滅,不可以言說來形容表達,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的, 可是菩薩能隨一
切眾生的境界,發出種種不同的清淨音聲。⑩菩薩雖然明白諸佛的法,覺悟三世也不過是
一念而生起,可是他依然隨眾生心意所明白的,來一一分 別。在種種形相、種種時間、
種種劫數里,修行菩薩應修行的種種法門。菩薩用上面所說十種方便智慧,開啟他最上最
殊勝的智慧,修菩薩行,行菩薩道。從第六地 進入第七地之後,如是種種修行的法門和
境界,常現在他的心意中,永遠不會退失,這就叫做「住第七地——遠行地」,「住」是
不會退失的意思。
佛 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地已,入無量眾生界。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業。入無量
世界網。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入無量種種差別法。入無量諸佛現覺智。入無量劫 數。
入無量諸佛覺了三世智。入無量眾生差別信解。入無量諸佛示現種種名色身。入無量眾
生欲樂諸根差別。入無量諸佛語言音聲,令眾生歡喜。入無量眾生種種心 行。入無量諸
佛了知廣大智。入無量聲聞乘信解。入無量諸佛說智道令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所成就。
入無量諸佛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入無量 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
令菩薩得入。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住在第七地之後,他能隨心
所願到各種類別的眾生界去。他又能入諸佛教化眾生的善業中助佛濟度眾生。他又能 到
無以數計的星球世界網中去行菩薩道。他又能進入諸佛的清淨國土去親近諸佛,不受任何
阻礙。他又能深入種種無量不同的有為法和無為法。他又能到無量諸佛示 現覺悟眾生的
智慧中,令眾生迅速覺悟。他又能深入無量長短不同的時劫內,互相攝入、互相無盡。他
又能深入無量諸佛所覺了的三世智慧中。又能入無量眾生不同 的信解中,因為他能明白
眾生的根性,又能入無量諸佛示現各種不同名色的身中。又能入無量各種諸根不同的眾生
中,契合他們的欲樂,結成同好。又能發揮同無量 諸佛一樣的語言音聲,代諸佛宣化佛
法,教化眾生,令眾生歡喜。他又能善知無量眾生的心理,隨和他們,影響他們,令他們
不誤入邪道。又能深入無量諸佛的廣大 智海,並能明了使用。又能深入無量聲聞乘中,
深信、理解四諦法門。又能深入無量諸佛說法的智道中,令眾生生信解心。又能深入無量
辟支佛所修的十二因緣法 門,成就阿羅漢的果位。又能深入無量諸佛所說的甚深智慧法
門,令眾生都能進入。又能深入無量諸菩薩的方便行門。又能深入無量諸佛所說的六度萬
行,大乘法門 積集而成的佛事,令菩薩也都能入此大乘的圓融無礙的法門。
此菩薩作是念:如是無量如來境界,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應以無
功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
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舍。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常不捨於
如是想念。
這 位住在第七地的菩薩,作這樣的思惟:像這樣不可數知佛的境界,就是用百千億
那由他劫那樣長的時間,也沒有方法得知它的確實數目。我現在應該用不由勤策、任 運
自然、無功用行的自在心意,沒有分別計較的心,來圓滿成就這一切的法門。諸位佛的弟
子!這位住在第七地的菩薩,又用他修行所得的深刻智慧作這樣的觀察, 常常勤勉修習
方便智慧,不住空有,所行殊勝。在這種殊勝法道上,安住修行,顯觀成相,行住威儀,
身相不動。菩薩不生一念懈怠的思想,更不會停頓廢舍。行動 時、住息時、靜坐時、睡
臥時,甚至夢中,都不會忘失這些大乘佛法;就是在睡夢中,也沒有蓋障、煩惱障來擾繞
這些大乘佛法,因他終不忘卻殊勝的佛道。
此 菩薩於唸唸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何以故?唸唸皆以大悲為首,修行佛法,向
佛智故。所有善根,為求佛智,施與眾生,是名檀那波羅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 名
屍羅波羅蜜。慈悲為首,不損眾生,是名羼提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毗梨
耶波羅蜜。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甞散亂,是名禪那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 無滅,是名
般若波羅蜜。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能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一切異
論及諸魔眾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 羅蜜。
這 位住在第七地——遠行地的菩薩,無論在甚麼時候,甚麼處所,他的心田中總沒
有一剎那忘失了十種波羅蜜。這是甚麼道理呢?因為菩薩在每一意念中,對人、對一 切
眾生、對一切事,他無一不以大悲心為本懷。他之所以勤修各種法門,就是為了趣向勤求
佛的智慧。①他積集種種善業功德,也是為了求得如佛的智慧。然後再把 這些殊勝的智
慧,教授給眾生,令眾生也能得到無上的大智慧,這就是所謂的檀那波羅蜜。波羅蜜的意
思是到彼岸,彼岸就是離生死此岸,登上涅槃彼岸,得成佛 道。也就是說檀那波羅蜜—
—佈施功德,達到空、無相、無願三輪體空,沒一點缺憾,故能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②
佛的智慧,能消滅任何煩惱執障,無明熾火;這 就是說持戒的功夫,
達 到清淨無一點染污的程度上,可到達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③以慈悲心為首,不
令眾生受到絲毫損傷和不愉快,這就是忍辱功德修到最圓滿無缺憾的地步,可以到達 彼
岸,得成佛道。④勤求修學殊勝的善法,從不生厭倦心和自滿驕傲心,這就是勇猛精進勤
勉求學的精神,達到最高的程度,可登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⑤所有佛道的 智慧,常常呈
現於心意識中,運用自如,絕不會散亂恍惚,這就是禪定的功夫到達最高的程度了。這時
定力深厚,智慧油然而生,可以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⑥能夠 瞭解諸法實相,無生無滅
的眞實道理,這就是智慧到達最高峰,而能登彼岸得成佛道。⑦能夠生出無量的善巧方便
智慧,對治無量的世法,這就是方便法門的「用 大」,發揮了最高效力,到達彼岸,得
成佛道。⑧能夠知道勤求無上佛智,夙夜匪懈,這就是願力到達極點的表現。也可以登涅
槃彼岸,得成佛道。⑨一切外道的邪 見異論,和其它諸魔等,都不能破壞菩薩修學佛道
的堅固心,動搖他行菩薩道的意志。這就是信心願力已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⑩如實相能
瞭解一切法的眞理,用以 教化眾生,這就是智力已到頂點,無有能超過的,自可登達彼
岸,得成佛道。菩薩修學到達第七地,能一念具足十種波羅蜜,唸唸如是,至此方得具足
圓滿。
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唸唸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
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唸唸中皆悉圓滿。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十種波羅蜜,菩薩是一瞬息間都不會稍有失
誤,無時無刻不是念茲在茲,切實修學而求具足圓滿。好像四攝法——菩薩度眾生常 用
四種方法來攝受眾生:①佈施。②愛語。③利行。④同事。四持,又稱四總持:①法總持,
又名聞總持,於佛的教法聞持不忘。②義總持,於諸法的義理,總持不 失。③咒總持,
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能除眾生的災患。④忍總持,菩薩的實智,能忍持法的實相而
不失。三十七品,就是三十七種佛道的品名:①四念處。② 四正勤。③四如意足,又名
四神足。④五根。⑤五力。⑥七覺分。⑦八正道分。合共為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就是
①空解脫門。②無相解脫門。③無願解脫門。這 只是大略舉出數種而已。總之,一切應
該修學的菩提覺道法門,在第七地的菩薩,無一樣不是於唸唸中,勤勉修學,以求具足圓
滿。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
為諸地中亦能滿足。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
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
這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大弟子!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是祇在第七
地中時才滿足一切的菩提覺道法門呢?還是在十地中各地都能滿足一切的菩提覺道法門?
金 剛藏菩薩答覆解脫月菩薩說:佛的大弟子們!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在十地中各
地都能滿足一切菩提覺道的法門,不過在第七地時,修學得最殊勝最圓滿。是什麼緣 故
呢?因為在第七地以前的各地,所修的功德和行門,雖說已算圓滿,但還沒有眞正得到智
慧自在,祇是到自分滿足。到第七地,所修的功德行滿,可以求八地的證 智,得到智慧
自在——五通六用十種自在的境界。
佛 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
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 第
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
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諸 位佛的弟子!修習十地法門的菩薩,在前三地時,把世間一切諸有漏法,都依據
十善,本著願力,勤求達到圓滿菩提覺道。所以說:「初地願中具」。第二地是依持 清
淨戒行,離一切染垢,而圓滿具足,故說:「二地戒中具」。第三地時願力增長,依佛的
智慧利益眾生,故說:「三地聞中具」。第二和第三地是將有漏諸法,本 著智慧通達到
出世的無漏法。第四地依清淨的三昧,得聞持如實智顯示,****增 上。這時菩薩已入佛
道,修出世的法門。第五地為何稱為難勝地呢?因為前諸地雖得出世,而未能順世。眞諦
與俗諦本是互相違背的,而今要令其相應和合,故此地 已得方便所攝菩提分,能順世有
所作為了。第六地就已圓滿具足菩提覺道,而進入甚深法門。第七地則是積世出世間互各
殊勝,能生一切佛法。所有前面說的三十七 道品等諸法門,都已圓滿具足了。甚麼原因
呢?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從初地到第七地,以前六地都是偏重修學一種,到第七地才具
足一切。因之從初積集,到此地 時就已成就了智功用的眞實智能。有了這分智力,進入
第八地以至第十地,都能任運自在,不必著意,很自然的無功用行,都能成就。
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
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
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說有二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有清淨,也雜
穢染污和合的,一個世界是純一清淨無一點雜染的。這兩個世界中間,是很難通過 的。
唯有菩薩他有很大的方便智慧,神通妙用,捨己為人的大願力,可以來去自如。諸位佛的
弟子!菩薩修習的十地法門,每一地轉進入另一地的時候,也是這樣困 難。什麼道理呢?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阿賴耶識,其中含藏著積劫的雜染種子,這就是俱生我執的根本。
從初地到七地,破了俱生我執,轉藏識為大圓鏡智,成為 清淨識,但尚有一分俱生種子
難斷,所以說難過。二中間的意思:是說這阿賴耶識是染淨二者和合,現在於七地中要破
此俱生和合之相,斷絕盡淨,最為困難。除非 菩薩有極大的願力,有殊勝的方便智慧,
才能安然渡過進入以後的諸地。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為是染行?為是淨行?
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問:佛的大弟子!在第七地的菩薩他是染行呢?還是清淨
行呢?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七地所行諸行,皆舍離煩惱業,以回向無上菩提故。
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為超煩惱行。
金 剛藏菩薩回答解脫月菩薩說:佛子!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從初地到七地這一段
長程中,他們所修學的各種法門,以及他們的思想行為,都已舍離了一切煩惱的業 行。
所修積集的種種善行功德,都以回向無上菩提覺道為主要宗旨,成就淨行。然而尚未得淨
位。乃因回向而分得平等佛道,得淨名,而不是淨位。這是說正在欲斷 這一分俱生種子
而未能全斷的時候,所以不能說是超煩惱,因為還未求得純淨的緣故。
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寳游四天下,知有貧窮困苦之人。而不為彼眾患所染,
然未名為超過人位。若舍王身生於梵世,乘天宮殿,見千世界,游千世界,示現梵天光
明威德,爾乃名為超過人位。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現在我舉一個譬喩:轉輪聖王乘坐著他的象寳,
遊巡東南西北四天下所有的世界,看見有許多貧窮困苦的人,但他並不因這些困苦 情況
而受到沾染,而轉變這些貧苦人的境遇。因為他還沒有得到超過人為的力量,他還是一個
人。假若他舍掉了人身而生梵天為梵天王,乘著他的梵王宮殿,看見千 世界,巡遊千世
界,亦現梵天的光明神通,權威德能,解救這些貧窮困苦的人的境況,這才可以說是過了
人的力量。
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羅蜜乘,遊行世間。知諸世間煩惱
過患,以乘正道故,不為煩惱過失所染,然未名為超煩惱行。若舍一切有功用行,從第
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遊行世間,知煩惱過失,不為所染。爾乃名為超煩惱行,
以得一切盡超過故。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們,也如同上面所說的譬
喩一樣。從初發心修學第一地——歡喜地起,循序漸進到第七地——遠行地,積集種 種
善根,勤求修習諸波羅蜜,得到諸波羅蜜圓滿的神通妙用,乘無上智慧的大乘,遊行世間。
得知得見世間一切憂悲苦患,及各種煩惱纏縛。但菩薩已瞭解一切因緣 業報,有正道思
想,殊勝智慧,所以不會為這種煩惱過失而受到影響。雖然有這種正見和定力,但還不能
說已超過煩惱的染行。假若菩薩能進而舍卻一切有相,著意 的功用思想,斷卻最後一分
俱生種子,從第七地進入第八地,這時已捨去有功用的思想,得到第八地的報得成就,清
淨名位。乘此清淨的大乘,遊行世間,知見煩惱 過失,不為所染。這才能眞正說是已超
煩惱業行。因為菩薩此時已經徹底舍卻一切有相和著意,盡得任運自在的眞實法喜。
佛子!此第七地菩薩盡超過多貪等諸煩惱眾,住此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
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現行故,不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故,不名無者。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習第七地的這位菩薩,他已經超過了一
切貪慾之念,和所有一切無謂的煩惱,甚至連求成佛果的心都不存在。對世間一切的 苦
惱,也無所謂厭惡;也不取空,也不著有。這些對他都引不起煩惱,所以說他已「盡超諸
貪及煩惱眾」。住在第七地這個階段,不能說是無煩惱了。甚麼道理呢? 因為一切的煩
惱不容易顯現,這菩薩常在觀照之中,所以說不名有煩惱的人。但他修積集種種善根功德,
還是不離有功用行。功用就是煩惱,因為求佛的智慧之心也 還沒有滿足,所以不能說是
沒有煩惱的行者。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就身業,成就語業,成就意業。所有一切不善
業道,如來所訶,皆已舍離。一切善業,如來所贊。常善修行。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第七地的時候,他本著一心求證佛果
位的深切清淨心,成就了清淨圓滿的身業,清淨無染的語業,清淨如明月的意業。所 有
一切染污的不善惡業——三業和三毒,一切佛認為不好的三業和三毒,菩薩盡皆捨棄遠離。
一切善的三業和三無漏學,為佛所讚歎的,無一不精勤修學,恆不厭 倦。
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說,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此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
中,為大明師。唯除如來,及八地已上。其餘菩薩,深心妙行無與等者。
世 間上所有一切的經論學說,和各種技巧工藝美術,菩薩在五地中就已博古通今,
世智慧聰了,不需再下功夫,一切隨心所欲,自然成就。正在修習第七地的菩薩,他 在
三千大千世界中,是一位有大智慧的明敏導師。除了佛和八地以上的大菩薩以外,其它的
菩薩,雖有至誠懇切求佛道的深切心,和各種神通妙行,但沒有一樣可與 他匹配的。
諸禪三昧,三摩缽底,神通解脫,皆得現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報得成就。此
地菩薩,於唸唸中,具足修習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轉勝圓滿。
「諸 禪三昧」: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
舍念清淨地。這四階段的禪定有: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 定,
在無想天定叫九次地定。諸禪三昧是說初禪或者二、三、四禪的正定正受。「三摩缽底」
是說「止觀」,有五種:①四無色。②八勝處。③十徧處。④滅盡定。 ⑤「神通解脫」:
一種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量,離開物質的羈束而所為自在,得到業用的無障礙。以上這些境
界,得如如定,得如如慧,得了了光明智慧,隨時可以顯 現而生妙用。但是這些境界,
在第七地菩薩的分上,都是從修行的功夫而成就,不是像八地以後的菩薩與生俱來,不需
經過修學就有。七地以前菩薩有神通、禪定 等,叫修得通。八地以後的菩薩所有的禪定、
神通等,叫報得通。因為他已修得種種行門,善根功德具足圓滿了。修行的功夫,不會白
費的,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 穫。在第七地的菩薩,分秒都不浪費,深心懇切修集各種法
門,使其能具足方便智力。一切菩提覺道的法門,他完全修積圓滿成就了。雖然如此,他
仍然不會稍懈, 故而日漸殊勝圓滿。
佛子!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善擇義三昧。最勝慧三昧。分別義藏三昧。
如實分別義三昧。善住堅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門三昧。法界業三昧。如來勝利三昧。種
種義藏生死涅槃門三昧。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第七地的菩薩他能深入菩薩善於觀察,善
於選擇,善知是道非道的正定。只要一入定中,就能明白何者是?何者非?何者合乎 善
法?何者不合於善法?他也能善於選擇正確的義理,知道舍離不正確的義理,和進求最殊
勝的正定。又能分別義理的重點在於何處?他知道實實在在地分別義理的 正定。他善於
把握堅固根力深入的正定。有智慧有神通的正定。充滿法界善業的正定。如來最殊勝利益
眾生的正定。種種義理包含生死涅槃門的正定正受。
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門百萬三昧,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此三昧,善治淨方便慧故,
大悲力故。超過二乘地,得觀察智慧地。
菩 薩深入前面所說的大智神通門,具足了百千種的正定正受,在第七地將要進入第
八地的時候,一切都在這時修集圓滿。在第七地的菩薩得到以上這些正定,是因為他 有
善於淨治大方便的智慧的緣故。有以大悲為首,這種力量的緣故。第七地的菩薩已遠超過
了二乘聲聞緣覺的地位,已到了有觀察智慧的階段,已入佛智海。「智慧 地」即指入八
地無功用智。
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
相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第七地的菩薩達到了這種果位,他善能清淨無
量身業,無著於相的行門。他又善能清淨無量的語業,無著於相的行門。他又善能清 淨
無量的意業,無著於相的行門。二乘菩薩雖然也能達到三業清淨,但未能無量。所謂善淨
的意思,是說七地菩薩所修的方便行門已滿足了。因此,菩薩證得了不見 少法生、不見
少法滅的無生法忍的行門。光明智慧明相現前,是七地以前的菩薩不會證得的。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
解脫月菩薩聽了以上的話,就問金剛藏菩薩說:佛子!修習十地法門的菩薩,從初地
到第七地,他的三業,不是已超過二乘了嗎?
金 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
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 已
即勝一切臣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菩薩
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今住此 地,以自所行
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
金 剛藏菩薩答覆解脫月菩薩說:佛子!不錯,修習十地法門的菩薩,他們的三業,
是都超過了二乘人。七地以前的菩薩,他們的三業清淨,是以願力來勤求修習諸佛的 法
門,而得到三業清淨。並不是自己本來的智慧,和觀察的力量而得的,祇是願力的關係。
現在第七地的菩薩和二乘人不同,是他自己所修得,自己的智慧觀察所致 的。所有二乘
人的智慧和定力,都不能及得上第七地的菩薩。現在舉一個譬喩:譬如國王的太子,他是
出生在帝王的家裡,而且必為正宮——第一夫人所生。生下 來,就具備了國王的相貌。
一出生就勝過在朝的諸位大臣。這並不是他自身的力量,只不過因為他的父親是國王,因
而他的身份就高過他人,他自己那有甚麼特殊尊 貴和力量呢?等到他長大成年以後,他
的學識能力——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樣樣都精通,他自己的藝業能力,處處
強過他人,而不是再依賴父王的權勢 而勝過他人了。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
也就是像這樣。當他一開始發大心的時候,以他的志願,勤求無上大法的緣故,就超過了
一切聲聞緣覺的二乘 人。何況現在他已住到第七地,以他自己所修行得到的智慧力的緣
故,因而超過二乘人之上。這都是他自己的力量,並非藉他人之力而勝過一切二乘之上。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
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學第七地的菩薩,住在第七地時,到達
了深無份量難於測知的境界,已遠離一切染污及過去所有的蓋障。他經常所表現於身 語
意三業的,無一不是著重於勤求無上的佛道,而從不曾稍舍精進。菩薩雖已確實證得了無
相法門,但他並不自認已斷煩惱,或未斷煩惱,祇在此兩者之間。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滅定?
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問:佛的大弟子!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從那一地開始,
才能得入滅盡大定?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唸唸入,亦唸唸起,
而不作證。故此菩薩名為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行於實際而不作證。譬如有人乘船入
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復如是。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
金 剛藏菩薩答覆解脫月菩薩說:佛的弟子!修習十地法門的菩薩,從第六地時就可
以入滅盡定,不過未能唸唸入。今住到了第七地,便進而能唸唸入滅盡定,唸唸起滅 盡
定,既使不起於滅盡定也能現三業的威儀。但住七地的菩薩他並不說我已能唸唸入滅盡定,
或說我還不能唸唸入和起滅盡定。因之第七地的菩薩被稱為——「成就 不可思議身語意
三業的菩薩」。他雖有此成就,仍是勤修猛進,切實修行,一點不著意自己到了某種境界,
或何等果位。譬如有一個人,他要乘船航海,因為有航海 的知識能力,所以不怕大海中
的狂風大浪。他會很機警地運用自己航海的智能,就不會遭受到覆沒的危險災難。在第七
地的菩薩,他已有的善根功德,也和這個船師 一樣。菩薩乘的是智慧之船,航行在佛的
智海之中,趣向於涅槃彼岸。菩薩以他往昔所發的願力的緣故,雖修得諸般實際妙用的法
門,為度眾生,他並不證入涅槃。
佛 子!此菩薩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雖示現生死而恆住涅槃。雖眷屬圍繞而
常樂遠離。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 不
燒。雖隨順佛智而示入聲聞辟支佛地。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
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捨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所 有一切莊嚴
之事,出過一切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
非人、帝釋、梵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捨離樂法之心。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學第七地法門的菩薩,得到了這種三昧
的智慧力量,並不作證,已攝無著無依,所以能成大方便智慧。菩薩以此大方便的自 在
妙用之力,雖然示現生死,但不為生死所染。因為他的生死早已了脫,何況他的心念總是
在寂淨的涅槃境界之中?不入生死大海,就不能得到如佛的福德。菩薩既 示現生死,當
然有六親眷屬、妻子、僮僕,這些人常在他的左右圍繞,但他恆修梵行,所以他常樂於遠
離所有的六親眷屬等。菩薩雖然發願倒駕慈航,來到三界受生 死,但他並不貪戀世間上
的榮華富貴,也不會被世間上那些不清淨的世法所染污。菩薩雖然常在寂滅不動之中,但
他仍然用方便巧妙的智力隨緣度眾,就像一堆火 炬,看起來烈火熊熊火勢很旺,但是並
不會造成災害。菩薩雖然已有如佛的智慧,可是他還常常身入二乘聲聞、緣覺之中,以利
行同事的方法,轉二乘人回小向大, 令發大菩提心,入佛慧海之中。菩薩雖然已到達佛
的神通境界,而他能示現住在魔的境界,表面順五欲十軍,但他並不隨魔眾做違背佛法的
行為,不過是藉此引度外 道。他修行的宗趣,還是依著佛的教誨,從不曾舍離佛的最上
覺道。所謂「外現魔道身,內密菩薩行」。菩薩雖然示現各種身份,隨順著世間法以接近
他所要教化的 不同對象,但他所表現的威儀,以及在身語意方面嚴持淨行,常修習戒定
慧出世三學,無一不本著清淨無上的出世法門。菩薩以他修積的種種善根功德,莊嚴佛的
國 土,無不超過天、龍,及八部神祇、帝釋、梵王、四大天王等所有的莊嚴之事。雖然
這樣,但他並沒有舍離好樂佛法的深心。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遠行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
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於彼佛所,以廣大心、增勝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
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第七地的菩薩,
他住於第七地——遠行地。他成就了前面所說的殊勝智能。本著他往昔所發的願力的 緣
故,因之如今能夠見到很多佛,見到數以百計的佛,甚至見到十方三世多於百千億那由他
那樣多的佛。在那些佛的國土裡,用他廣大無邊的眞心,至誠無上的誠摯 心,供養諸佛、
恭敬諸佛、尊重諸佛、讚歎諸佛,又用上好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日常生活所需的
各種物資,以奉獻諸佛,並佈施其它眾生。也以同樣物資供 養諸位聖賢僧眾,他將這些
善根功德,一齊回向於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
復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獲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於諸佛所,護
持正法。常為如來之所贊喜。一切二乘所有問難,無能退屈。
又 在諸佛的道場,恭恭敬敬的聽佛說法,聽了以後,必定受持奉行,於是得到眞實
的正定正受,智慧之光,更加明淨,隨順著佛所說的法門,用功修行。他在諸佛的道 場,
維護諸佛的正法。菩薩這種眞誠的表現,所以常常受到諸佛讚賞和歡喜。那些二乘人遇有
對佛法不瞭解的疑難問題時,向他請教問難,他都能為他們詳細解釋並 闡揚大乘眞理,
絕不會被疑難所困擾而屈服的。
利益眾生,法忍清淨。如是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增勝。
菩 薩勸勉修學佛道,固然有益於自身,但菩薩所發的大心大願,是不離於眾生而有
利益眾生的。教化眾生,了達眞理。闡明佛法,知道三世因緣。思惟諸法緣起,悟得 無
生法忍的眞理。遠離染污,清淨識田,智慧油然而生。菩薩像這樣精勤修行,經過無量以
數計那由他的時劫,他修積的種種善根,隨著時劫,更加圓滿,更加殊勝 了。
譬如眞金,以眾妙寳間錯莊嚴,轉更增勝,倍益光明。余莊嚴具,所不能及。菩薩
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力,轉更明淨,非是二乘之所能及。
譬 如一塊純金,如果把它做成一件飾物,鑲嵌上很多上好的彩色寳石,陳列出來,
光彩奪目,比原來的一塊純金,不知美妙多少倍。其它普徧的裝飾品,遠遠及不上。 住
在第七地修學的菩薩,他所有的善根,也如同眞金一樣。菩薩因歷劫修行的功夫,令他修
得的方便智慧之力,得以任運自在,妙用無窮。至此遠行地時,是更加光 明清淨了,不
是二乘的聲聞緣覺的行者,所能比擬的。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無能及者。閻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幹竭。此遠行地菩
薩,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無有能及。悉能幹竭一切眾生諸惑泥潦。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太陽的光,那些星宿的光,和月亮的光,
都不能與太陽的光相比,在南閻浮提的娑婆世界上,所有的泥濘地和低窪地,太陽的 光
熱,都能把它干竭。在第七地——遠行地的菩薩,也像太陽光一樣殊勝。一切的二乘聲聞
緣覺行者,就如星月的光,怎能及得上七地菩薩呢?因為七地菩薩能教化 眾生,令眾生
把如泥潦般的惑業,不清淨的染污惡業,都乾涸掉,轉為清淨的善業。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余非不行,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
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
正在修學第七地法門的菩薩,修學十種波羅蜜時,比較偏重多修方便波羅蜜。其餘九
種,並不是完全不修,而是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決定。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說的,可名
為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第七地遠行地,大概的過程,和修證的境界。
菩薩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為眾生說證智法,令其證入。佈施、愛語、利行、
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唸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菩 薩住於第七地的時候,以他修積的善根功德,多數示現受生作大自在天王。他善
能對眾生講說修證智慧的法門,使令眾生也能證得殊勝的智慧。用佈施、愛語、利 行、
同事的四攝法門,行一切度生的善業,教化眾生離惡修善。當他修這些善業,不論在任何
境界中,他的心念裡,都不會離開憶唸佛的三德,以及不離念一切的佛 法,和一切佛的
智慧中的最高智慧。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
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
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
宣此義而說頌曰:
第一義智三昧道 六地修行心滿足
實時成就方便慧 菩薩以此入七地
第 七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我應當在一切眾生中間做他們的領袖,做一個殊勝
的領導者,甚至要做一個一切智慧人中最有智慧的依止師——好像佛一樣,三德圓 滿,
二行永絕的聖者。修學七地法門的菩薩,發大精進,能在一念之間可得到百千億那由他的
正定正受。甚而可以示現百千億那由他的菩薩,作為他的眷屬。倘若本 著殊勝的願力,
任運自在的示現,更可超過以上所說的數字。即使你用百千億那由他的時劫來計算,也不
能確知其數。這時金剛藏菩薩講完以上第七地菩薩修學遠行 地法門的內容以後,因恐法
會大眾有疏漏的地方,於是用偈頌的方法,重說一次。頌詞的內容這樣說:
第一義諦——就是出世法最殊勝的道理。菩薩修學最上的最殊勝的出世法門,透徹瞭
然於最上的道理,智慧增勝,得到正定正受的眞修實學。當他在第六地時,就把第一義諦
的功德行門修學圓滿了。這時方便智慧隨即顯現,成為度眾的妙用,菩薩因之很順利進入
第七地。
雖明三脫起慈悲 雖等如來勤供佛
雖觀於空集福德 菩薩以此升七地
第 七地的菩薩修學三解脫法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雖然他已
了達一切皆空,無著無依,但為救度眾生苦難,所以慈悲喜舍的心,是不能空的。不 只
不空,還要更加發大心。第七地的菩薩,所成就的功德智能、神通妙用、辯才境界,差不
多相等於佛了。雖然他已有如此功行,但他並不因此而生絲毫貢高我慢之 心。不但不生
傲慢,而更加勇猛精進修學,慇勤供養諸佛。第七地的菩薩雖然善觀諸法空相,但他仍然
廣修善業,積聚種種功德,以增長善根福德。縱然菩薩在第六 地時,已將善業修積圓滿,
成就殊勝了。但到第七地中是更轉增勝,倍加光明。菩薩因能無疲厭心,無自滿心,所以
順應自在,升入第七地。
遠離三界而莊嚴 滅除惑火而起焰
知法無二勤作業 了剎皆空樂嚴土
菩 薩修出世法,觀三界如火宅,雖然早已明白遠離三界,但他仍然勤修種種善業功
德,以莊嚴三界。菩薩能滅除無明煩惱的惑業苦的火焰,而生起智慧的火焰。菩薩知 道
法本是一法不立,不二法門的,可是他仍然精勤作種種善業。菩薩早已了達一切剎土都是
空的,但是他仍然勤修六度萬行,樂於以此莊嚴諸佛國土。
解身不動具諸相 達聲性離善開演
入於一念事各別 智者以此升七地
菩 薩瞭解法身是寂然不動,而具足三十二種相好和八十種隨形好,可是他並不著住
於相。明白聲音本是離性而無自體,可是他仍然善於利用聲音來開演一切佛法。菩薩 能
在一念中明白萬殊,萬殊仍歸一念。一念是理,萬殊是事,理事是有差別的。明白事理不
二的法門,有這種智慧的菩薩,就升入了第七地的果位。
觀察此法得明了 廣為群迷興利益
入眾生界無有邊 佛教化業亦無量
菩薩觀察諸法,明了諸法緣起性空,於是他普徧為這些迷途的眾生,做種種有利於眾
生的教化工作,引導他們反迷歸眞。深入無量無邊的眾生界,佛教化眾生諸惡莫作,眾善
奉行。這種善業工作,也是無量無邊的。
國土諸法與劫數 解欲心行悉能入
說三乘法亦無限 如是教化諸群生
國 土是無邊的,諸法是無數的,時劫是無量的——菩薩都能知道、都能瞭解。明白
眾生的心意,明白眾生的慾望,明白眾生的行為和好樂。菩薩都能深入眾生,瞭解眾 生
的心意和欲樂。對眾生能觀機逗教,應眾生的根性,廣說三乘法門——佛乘、菩薩乘、聲
聞緣覺乘。用這三乘法門,無限量地教化所有迷惑的眾生。
菩薩勤求最勝道 動息不捨方便慧
一一回向佛菩提 唸唸成就波羅蜜
菩薩為什麼要修六度萬行?為什麼要常常精進不退?就是為了勤求最殊勝的佛道。就
是在行住坐臥中,他都不曾舍離用方便智慧。菩薩修六度萬行,所積聚的種種功德,每一
樣都是回向於佛,回向於菩薩覺道,回向於眾生,每一念都是趣向於修成圓滿波羅蜜的法
門。
發心回向是佈施 滅惑為戒不害忍
求善無厭斯進策 於道不動即修禪
發 心將一切所修積的善業功德,都回向於無上法界,這就是所修的佈施波羅蜜。能
破無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滅惑。能滅惑,不害眾生,就是持戒。不傷害 其
它眾生,這就是忍辱波羅蜜。求善法、修善道,而不厭足,精勤求菩薩道,這就是精進,
同時要鞭策自己不懈怠。修行佛道,能達到不為境界所轉,得入不動地, 這就是所修的
禪定波羅蜜。
忍受無生名般若 回向方便希求願
無能摧力善了智 如是一切皆成滿
能 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明白了這種最高的道理——無生法忍。這就是
般若智慧,是出世法中的殊勝智慧。能用無功用行的方便智慧回向於無上菩提,回向 於
眾生,如是為求圓滿自己所發的大願。菩薩修行的功行到達了不動地的階段,沒有任何力
量可以動搖、摧毀他的信願。就因為他已修得善於明了一切的上上智力。 像前面所說的
六度萬行、方便智、十種波羅蜜等法門,都修學圓滿具足了。
初地攀緣功德滿 二地離垢三諍息
四地入道五順行 第六無生智光照
初 地叫歡喜地。歡喜的意思,是說菩薩成就他的功德,雖說有點帶勉強性,不算很
自然,但他還是很歡喜的。攀緣是指菩薩在初地時,勤修功德,越多越好,近於貪 求。
所以說初地菩薩修積的善根功德,圓滿充足。到二地時,菩薩知道不應過於貪求功德,離
垢地是離一切的垢,也離此貪求功德的垢。三地叫發光地,因為離除了 一切的垢,就生
起了出世的智慧之光。有了大智慧,一切爭勝負的心就都息滅了,所以叫發光地。四地叫
焰慧地,焰慧是形容智慧放出光明的火焰,照耀著進入智慧 的佛道。五地叫難勝地,就
是順著佛道,行六度萬行,普度眾生。第六地是現前地,修學甚深法門——無生法忍。成
就了無生法門,智慧之光就現前了。
七住菩提功德滿 種種大願皆具足
以是能令八地中 一切所作咸清淨
菩薩修學到第七地的果位時,以前所說的種種菩提覺分的功德,一一都圓滿具足,所
以叫遠行地。往昔所發的種種大願,到七地時也都修行成熟、圓滿成就。因為有如此的成
就,能夠在八地的果位,安住不動,一切所作也都清淨自在,再不會受煩惱的困擾。
此地難過智乃超 譬如世界二中間
亦如聖王無染著 然未名為總超度
從 第七地轉入第八地,這個過程比較困難,因為那一份俱生種子,沒有大智慧是不
易斷除的。所以必須有殊勝的方便智慧才能超過。譬如一個純清淨的世界,一個是雜 染
不清淨的世界,這中間是不易度過的。又好像轉輪聖王,他雖然沒有一切染污執著,可以
遊行四天下,有大勢力,但還不能說他已超過了一切,因他還在人間,尚 未曾超過人的
地位。
若住第八智地中 爾乃踰於心境界
如梵觀世超人位 如蓮處水無染著
假若已經住到第八地,已得了無功用的方便智了,這時才能說已超過了「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的境界。好像大梵天的天王,他徧游三千大千世界,這才能說是超過了人的地
位。又好像蓮花雖是種在水中,但出水以後,並不沾著水。他雖是種在污泥中,但長出以
後,也不染著污泥。
此地雖超諸惑眾 不名有惑非無惑
以無煩惱於中行 而求佛智心未足
第七地的菩薩雖然超過那些有無明煩惱的眾生,但他不能說是有煩惱的,或說是無煩
惱的。為什麼呢?因為雖無煩惱現前,但不能說絕對沒有煩惱。菩薩求佛智的心還沒有滿
足,沒有滿足,就還有貪求;有貪求之心,煩惱就沒有斷絕,所以說:「知事少事煩惱少,
人到無求便無憂」。
世間所有眾技藝 經書詞論普明了
禪定三昧及神通 如是修行悉成就
菩薩對於世間上所有一切的技術藝業、經典、書籍、詞匯、議論等等,無一不精通明
了。四禪、八定和種種三昧、六神通、十方便等這些修得通,都在七地內修行成就了。
菩薩修成七住道 超過一切二乘行
初地願成此由智 譬如王子力具足
菩薩修成了第七地的道業,已經超過二乘,聲聞緣覺阿羅漢諸行者們。初地是由願力
所成就的。第七地則是由智力所成就。如國王的太子,一出生他就具足了國王的條件。
成就甚深仍進道 心心寂滅不取證
譬如乘船入海中 在水不為水所溺
第七地的菩薩,雖然已成就了種種甚深的法門,但他仍然是精進修道,從不懈怠。他
的心雖然已寂滅了,但他並不急於求證佛果。譬如乘著大船,航行海中,雖在水中,因藉
著船的力量,不會被水所淹沒,也不會遭受水的災害。這是譬如菩薩有大智慧大願力,乘
般若船,用智航行。
方便慧行功德具 一切世間無能了
供養多佛心益明 如以妙寳莊嚴金
用方便智慧,修積種種善業功德,順應圓滿具足。世間上的凡夫俗子,不容易瞭解這
種智慧。菩薩供養無量數佛,心智就更加增勝,聰明智慧日漸明淨,這就好像用妙寳來莊
飾眞金一樣。
此地菩薩智最明 如日舒光竭愛水
又作自在天中主 化導群生修正智
第七地的菩薩,智慧最光明了,就好像太陽放出織盛的光,能把眾生愛慾的污水都曬
乾涸。在第七地果位的菩薩,常示現受生做大自在天的天王,他教化眾生,領導眾生修學
正道智慧。
若以勇猛精勤力 獲多三昧見多佛
百千億數那由他 願力自在復過是
菩薩假若用他勇猛精進的精神力量,立刻可以得到很多正定正受的神通力,同時也可
以見到無量數諸佛,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諸佛。如以他的願力自在示現,更可超過這些
數目。
此是菩薩遠行地 方便智慧清淨道
一切世間天及人 聲聞獨覺無能知
以上所說的,是菩薩修學的遠行地——十地法門中的第七地的法門。他所修得的方便
無礙智,清淨的佛道,是所有世人和天人們,以及二乘聲聞緣覺等行者,都不能知道這種
境界的。
卷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第八不動地
是時天王及天眾 聞此勝行皆歡喜
為欲供養於如來 及以無央大菩薩
金剛藏菩薩演說完了第七地,這時法會中諸天的天王,和天上的無數天人,他們聽得
第七地——遠行地的修行法門後,都皆大歡喜。眞所謂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上妙法門,
大家都歡喜得無以言行。於是大家踴躍供養諸佛,和在會中諸佛弟子,無量數的大菩薩們。
雨妙華旛及幢蓋 香鬘瓔珞與寳衣
無量無邊千萬種 悉以摩尼作嚴飾
這時諸天所供養的有:如雨一般普徧散出上妙華旛、寳幢,和寳蓋,名香所做的香幔,
珠寳串成的纓絡,和種種用妙寳金鏤織成的寳衣。如此不可計數千萬種的供養具,都是用
摩尼寳珠來裝飾,說不盡的美妙,光彩奪目。
天女同時奏天樂 普發種種妙音聲
供養於佛並佛子 共作是言而讚歎
天上的天女們,伴著空中七寳繽紛的供養具,奏出悅耳的音樂,普徧發出美妙悠揚和
雅的音聲。這種盛況,都是為了供養諸佛和佛的諸大弟子們,於是同時異口齊聲說出許多
讚歎的言辭。
一切見者兩足尊 哀愍眾生現神力
令此種種諸天樂 普發妙音鹹得聞
一切眾生都喜歡見到的,那位福具足、慧具足,福慧兩樣都圓滿具足的,為天人之師
的佛。他平等慈悲,他哀愍一切眾生,他顯現出方便的大神通威力,使令諸天所奏出的各
種天樂,普徧發出一種微妙而不可思議的上妙音聲,令眾生們聽到這種法音之後,皆發大
菩提心,就會開悟。
於一毛端百千億 那由他國微塵數
如是無量諸如來 於中安住說妙法
在佛一根毫毛的尖端,就有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微塵數的國土。如同國土那樣多,又
有那樣多的諸佛,他們都安住在那兒,對眾生宣說微妙無上的甚深佛法。
一毛孔內無量剎 各有四洲及大海
須彌鐵圍亦復然 悉見在中無迫隘
在佛每一個毛孔裡面,又顯出無量的世界來。每個世界都有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
西牛賀洲、北瞿盧洲,又有七大香水海,還有須彌山——妙高山和鐵圍山,一切俱全完好。處在毛端
和毛孔內的這些大山大海,看起來一點沒有緊迫和狹隘的感覺。

一毛端處有六趣 三種惡道及人天
諸龍神眾阿修羅 各隨自業受果報

在 佛的每一根毫毛的尖端上,又顯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這樣六道
輪迴的境界。又有天上的龍眾、天神眾——八部天神和阿修羅等。阿修羅是一種有天 福,
沒有天德和天權的眾生,他性情乖戾,好勇鬥狠,瞋心很重,凡是六道中都俱有這種習性
的,都算是阿修羅。為什麼會有六道的區別呢?這是根據各自所造的業 因而形成的。受
生到六道,就是接受自己應受的果報。眾生種善因,就結善果,得好報;眾生造惡業,就
結惡果,得惡報;各隨自業,累驗不爽。如果想知道自己從 前所種的因緣,及將來是如
何的趣處?有這樣幾句話可作參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
是。」
於彼一切剎土中 悉有如來演妙音
隨順一切眾生心 為轉最上淨****
在 一切無量無邊際的星球世界中,都有諸佛在那兒演說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佛出
現於世,就為了救拔眾生出離苦海,所以諸佛所說的法門道理,他必事先觀察眾生的 根
機,然後隨順眾生的心意,針對眾生的心理而演說。所說的都是能令眾生離苦得樂,清淨
高尚,無能與比擬的上妙佛道,這就是轉最上妙****。
剎中種種眾生身 身中復有種種剎
人天諸趣各各異 佛悉知已為說法
在每一個剎土裡,都有種種不同的眾生。每個眾生身上,又顯出種種不同的剎土來。
人道、天道,和其它諸道,每一道的因果不同,各顯其不同的相狀。佛知道這些道中感受
不同的原因,也明白眾生不同的心意,所以他能觀機逗教,為不同的眾生分別演說不同的
妙法。
大剎隨念變為小 小剎隨念亦變大
如是神通無有量 世間共說不能盡
大的剎土隨著菩薩的一念,就能變成小的剎土。小的剎土也隨著菩薩的一念,又能變
成大的剎土。像這種神通妙用,有無量無數,世間上的凡夫俗子,大家即使窮一生之力來
探研,也沒有辦法說盡這種境界。
普發此等妙音聲 稱讚如來功德已
眾會歡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聽說
天上的天王和天人、天神等,大家同時發出美妙的音聲,一齊稱揚讚歎諸佛。稱揚諸
佛的功德之後,在會的諸天眾、諸龍眾、護法神眾等,心裡都極其歡喜,默默然地期待,
一心一意的瞻仰佛,希望繼續聽到演說第八地的上妙法門。
時解脫月復請言 今此眾會皆寂靜
願說隨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諸行相
當大家都靜默著仰望著佛的時候,解脫月菩薩知道大眾的心理,於是就起來,向金剛
藏菩薩請法,說:現在法會中的大眾菩薩等,都肅然寂靜的期望著,為的是想聽您隨順著
次第,繼續演說如何才能由第七地進入第八地。以及進入第八地果位之後,修學諸法門的
行相和境界。
爾 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
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 畏,
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
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 後際,皆悉平
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
這 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諸位佛的弟子!修學菩薩行,積聚種種善根的
大菩薩,在第七地——遠行地中,他已經知道修學方便智慧,他所修學的一切佛道, 也
都清淨圓滿了,他也知道多修積對道業有幫助的善業功德。菩薩能這樣修行,都是本著往
昔的願力所攝持,才能成就,也是佛力加被而成就的,也是他自己所修積 的善業所成就
的,也是他常常憶唸佛的神妙十力、四無所畏,和十八不共法的心得之故。他又善能清淨
自己的智慧深心,得到思慧的妙悟,而成就福德智慧。菩薩大 慈大悲,不捨眾生的深心,
深入到無量無邊的智慧覺道。他又能深入諸法,明白諸法本來是無生,既沒有起落,也沒
有形相,沒有成,更沒有壞,沒有一個窮盡的時 候,不會轉變,也沒有自性為它的本性。
不論從開始或現在或到未來,都是一樣平等,而沒有分別。菩薩了知這種如事如理,同佛
一樣的智慧,而達到隨佛所入的境 界。因為這種智,就是佛的究竟入處。如如兩字的意
思:上如是智如,下如是理如。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第 七地的菩薩,修學的功行,已達到離心意識不起分別和作意的境界了。離心:就
是離報心憶想的分別觀念。離意識:就是離方便心憶想的分別觀念。這菩薩沒有取為 己
有的私慾心,也沒有執著於我的主觀固執,所謂「取之不可得,舍之無一物」。如此是
「心行處滅,離一切想」深入一切法藏,猶如虛空一樣。虛空無性,這就名 叫「證得無
生法忍」,也就是證得了第七地的果位境界。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實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
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
佛 子!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第七地的菩薩修證成就了無生法忍的時
候,即刻證入第八地——不動地的境界。這種境界唯獨修行功行已到達深行的程度, 已
圓滿具足一切般若而登上涅槃彼岸的菩薩,才能體驗的。七地以前的菩薩都不能知道。到
達這種境界的菩薩,對一切事物,已沒有分別的心意識。已離開一切的形 相觀念。也沒
有任何思慮妄想。既已離了一切形相觀念,又沒有了思慮妄想,所以「執著愚昧」的念頭,
自然沒有了,無從生起了。這種境界,是一切無量無邊的聲 聞辟支佛們所不能及的。菩
薩已入此深行,也遠離了那些無謂喧鬧,無益的爭論。清淨寂滅的境界,油然現前。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
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
念務皆息,住於報行。
譬 如有一位大比丘,他修得有大神通,他心意能任運自在,無往而不自得;一步一
步的順著修行的過程,進入到九次第定,達到入於滅盡定的境界。在滅盡定的階段, 脈
搏停止了,呼吸停止了,一切憶念也停止了,一切能令人動心的種種妄想,分別意識,都
止息了。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他的一切就是這樣。當他住於不動地時, 就舍卻了一切
作意於功德的有功用功行。任運自在,自然而然,不修而修,不持而持,證得了無功用道
法。身口意三業清淨了,一切意念外務也都停止息滅。安然住 於八地,本著菩薩證得的
報得通,自在修行。
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
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
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此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
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譬 如有一個人,在夢中見到自己掉在大河裡,為了想游到岸邊,就拚命的用勇猛勁
力,想出最可靠最容易逃生的方法,用力划去。因為用了最猛的勁力,馬上就醒悟轉 來
了。醒來以後,身在床上,夢中那些動作思想都沒有了,夢也無影無蹤了。菩薩修行度生,
也是這樣。菩薩看到一切眾生在貪、瞋、痴、慢,四種惡性流中漂浮 (也可說地水火風
四流。種種妄想,都可稱為流),為了想要救度這些眾生,就發大願心,勇猛精進,晝夜
不懈,一地一地的勤修苦學,修到第八地——不動地了。 到了第八地的果位後,過去所
修證的有功用行,都停息了。因為八地以前所修的,都是依著希望心而修成就的。八地之
後,這種希望心就無形無相地消失了。自利利 他這兩種行相,也都沒有了。二行:依內
證清淨,生死涅槃,二心不行所以悉不現前。相行:依外緣境界,受用念想不行,所以說
相行也悉不現前。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
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
心。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好像生在大梵天上的天人一樣,六慾天的煩惱
雖然都沒有了,但還有形色。住在第八地——不動地的菩薩,也是這樣,一切由心意 識
所生起的妄想,狂心妄念都消滅了。慾念裡,八識裡都已經去妄存誠,無所現前了。這位
八地的大菩薩,證得了八地的果位,不像以前各地的菩薩,從初地以來, 唸唸不斷發菩
提心,修菩薩道,總以成就佛果為目的。到達八地以後,方便智成就了,到達無功用行的
境界。這時他的菩薩心,成佛的心,圓滿菩提覺道的心,入涅 槃寂滅的心,這些含有欲
求、妄想、有所得的心,一概平息了,再不生起了。菩薩已入此清淨境界,怎還會起世間
凡夫的心念呢?當然更不會有的。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第八地的菩薩,以他往昔發的大願力的緣
故,十方諸佛世尊,常常顯現在他的面前,加被他,令他得到如來的智慧,令他能入 於
法流的門中。法流的意思,是令他起無功用行,任運趣入佛的智海。並且對此地的菩薩用
嘉勉的口氣,說:「很好!很好!善良的男士,你現在證得的這個「忍」 門的境界,是
第一的。你只要再往前進步,就合乎佛法了。」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
勤加精進,勿復放舍於此忍門。
然而你這位善良的男士!我們諸佛所得的十種力量,四種無所畏,十八種不共諸佛的
法,這種種殊勝佛法,你現在還未修成就呢?你應該修習成就這些佛法,才能算完成你的
願心。所以你應該再勤加努力,精進學習,不要停止放棄在忍門之中,就認為滿足了。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
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諸 佛又叫一聲善良的男士!你雖然是已證得了寂滅的眞快樂,你也得到了無拘無束,
無罣無礙的解脫,很自由了,可以隨心所願,為所欲為了。可是那些凡夫們,還沒 有證
得這種眞快樂,和這種眞解脫呢?他們仍然被種種的煩惱,常常困擾,得不到眞自由眞快
樂。種種的諸惡覺觀,也常侵害他們的心意。你應該發大悲心,憐愍這 些眾生,利益這
些眾生。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又善良的男士!你應當常常記得往昔所發的誓願,依你所發的廣心、大心,上契佛道,
下化眾生,普徧給予眾生利益,也令他們得到不可想像的智慧法門。自己得了如佛的智慧,
就應廣利眾生。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
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又 善良的男士!一切法的法性,本來是常住不變的,它並不因為有佛出世,或者沒
有佛出世,才常住不變。諸佛他們並不是因為得到了這種常住不變的眞理,才成佛, 才
名之為如來。一切的二乘聲聞緣覺們,也能得到法性不變,寂滅常樂,清淨解脫,去妄存
眞的快樂境界。所以你現在還應該向前修學,精進不懈,因為你還沒有得 到如佛的究竟
智慧。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
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又 善良的男士!你應該看一看我們十方諸佛的身相,相好光明,具三十二種相好,
八十種隨形好。不僅如此,而是無量相好,不可言形的無量相好莊嚴。諸佛的應化國 土
也是無量。諸佛用以教化眾生的方便法門,也是無數無量。諸佛的殊勝智慧,也是無量無
邊。諸佛教化眾生所發出的清淨音聲,令眾生一聽,就能去除熱惱,清涼 安穩,他的力
量也是無量無邊的。以上種種的善業果海,都是教化眾生的事業,你應該繼續勤修,成就
這些法門,才有能力利益眾生。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
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又 善良的男士!你現在是剛由第七地進入第八地,得到一切不動、一切停止——念、
脈、氣,都停止了,證得不動的境界。你得了這種法的智慧光明,能知道一切法是 無分
別的,所謂「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滅」,法是無生無滅的,任心一住,不能以言
語道斷來說明。善男子!你可知道,諸佛證得一切法的智慧光明,是無 量入,入一切法。
無量作,作一切法。無量轉,轉一切法。甚至經過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時劫,也沒有辦
法知道諸佛的境界。你現在不能就停住在第八地不動了, 你還應該勇猛向前精勤修學,
來成就這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的法門。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又善男子!你應仔細觀察十方諸佛的國土,無量無邊。十方眾生,也是無量無數。無
量的法,它有種種不同。如是等等,你都應該眞眞實實的明白通達這些事相。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受人天所尊重的十方諸佛,給與第八地的菩薩,
像上面所說的無量無邊,能啟發智慧的法門,使得第八地的菩薩得到無量無邊的法益,生
起了無量無邊的不同智慧,作出種種善業。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以諸
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
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諭
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假若十方諸佛不給第八地的菩薩,啟發智慧的
法門;那麼,菩薩就會實時證入究竟涅槃,而放棄利益眾生的善業功德了。因為他會 以
得少為足,不再去做那些教化利生的事了。因為十方諸佛咐予菩薩無量無邊啟發智慧的法
門的緣故,菩薩就在一動念之間,能生起一切智慧的業力。這種智力如果 與從初地到七
地中各地所修的功德行門相較量,那是百分也及不上此地——八地所生起的智慧的一分。
甚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也不如此時一分。就如最大的數阿僧祇 分,最小的歌羅分,用天文
數字來算,用譬喩來說,用優波尼沙陀分——凌虛塵分,數都數不過來。無論用大數小數
都及不上此地起了智門之後的一分。
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
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
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
甚 麼緣故呢?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當他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是以一身為對象
的。現在他修證到第八地無功用行的境界,已有方便智惠,任運自如的神通妙用,可 以
千變萬化,變化出無量身出來。這就比如現在一人照了相,然後隨意要印多少張都可以。
又可以有無量音聲,這也可用傳聲轉播來比喩,在一時間可轉播到無邊地 區,都可以聽
到。智慧也無量無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也能隨意受種種生,受種種死。也有無量
清淨的國土,同時也能清淨無量的國土。也能教化無量無邊種 種的眾生。也能供養無量
十方諸佛。也可以深入無量的法門。也具足無量神通妙用。又有無量不同的眾會道場。住
入無量無邊的清淨的身語意三業。修積了一切菩薩 應修的善行。這都是得到了不動法門
的三昧的緣故。由於無相無功用無間斷,相用不動,任運集成。一切不動了,以不變應萬
變,所以能化身千萬億。如胡大川有兩 句詩:「更願化身千萬億,早為霖雨暑為風」。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
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坐一艘大船,想駛入大海中去。當船還未
入水時,必須用許多人力,才能把它移送到海裡。用的功夫大,時間多,又很慢。把 船
送入海裡以後,船就會隨著水力風力行走了,只要再稍加上人力劃動,就很順利前行。這
樣所走的路,比起在旱地上用人工推動的緩慢程度,快速得多了。以未入 海時旱行的速
度,現在一天所航行的路程,恐怕經過百年,也及不上現在一日所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
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也是這樣。菩薩修行積集無量
無邊的資糧,駕駛著大乘佛法的船到無生之智的菩薩行海中,能於一念之間,以無功 用
的智慧——也就是不著於相而不需用心意的智慧,深入一切智慧中最上最殊勝的智慧的境
界中。他原有的有功用行——即由願力和發心而一點一點修得的功用,雖 經無量百千萬
億那由他的時劫,怎麼樣也比不上現在——第八地時一念之間可成就的無功用行的智慧之
門。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所
謂觀世間成,觀世間壞。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
幾時壞住。皆如實知。
諸 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菩薩,當他進入第八地之後,是用不
作而作,不用而用;無修而修,無證而證的無功用的覺悟智慧,來觀察一切最上智慧 所
修行的境界。好像觀察這個世界是怎樣成就的,又觀察這世界又是怎樣毀壞的。這成壞的
因素,都是由於眾生所造的善惡業集聚而成。成的時期,叫做成劫。等到 這些善惡業報
盡了,就叫壞劫。是甚麼時成的?到甚麼時壞?甚麼時候是成住?在甚麼時候又是壞住?
這些不可思議的宇宙變化,菩薩都清清楚楚的知道。
*附 註:劫:梵語,印度稱為劫波,中譯為長時。人壽自十歲,每百年增一歲,身高
增一寸,增至八萬四千歲,這叫增劫。從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身高也跟著 減
一寸,減到人壽十歲止,這叫減劫。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中劫,合四
個中劫,就是一個大劫。宇宙的成是二十個小劫,壞也是二十個小劫。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水火風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
知微塵細相。差別相。無量差別相。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聚,及微塵差別相,皆如實知。
又知道地球是小的,或是大的,或者是無量相的,或者這些地球是各有分別不同的相。
又知道水、火、風界的小相大相,或者是無量相,各種不同。又知道凌虛微塵的細相,不
同的相,有區別的相。隨著任何世界中,所有的微塵是常聚在一起,和微塵不同的相狀,
菩薩都能確實知道。
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所有寳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
國土身若干微塵。皆如實知。知眾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畜生身,餓鬼
身,阿修羅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塵成。得如是知微塵差別智。
無 論什麼世界中,所有的地、水、火、風四大的界限,每一種有多少微塵。所有的
寳物,如金、銀、琉璃、赤珠、瑪瑙,硨磲種種的寳物有多少微塵。又知道眾生身等 於
多少微塵。又知道有多少微塵才合成那樣多的國土。這些微妙的知識,菩薩都能眞實的知
道。又知道眾生中的大身是多少微塵所成的,眾生中的小身又是多少微塵 所成的。又知
道地獄的眾生,以及各種畜生的身,一切餓鬼身、阿修羅身等等,每種身有多少?天上的
眾生身有多少?人身有多少?每一類的眾生是多少微塵數所成 就的?菩薩得到這樣微妙
而又能分別微塵的勝妙智慧。
又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壞。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
相。差別相。得如是觀三界差別智。
菩薩又知道欲界是怎樣成的?色界是怎樣成的?無色界是怎樣成的?又知道欲界、色
界、無色界是怎樣壞的?又知道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各種的小相、大相、無量、無數
的相,種種不同的相,有各種區別的相。菩薩得到像這樣能觀察三界成、壞、相狀的種種
差別的上妙智慧。
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教化眾生。所謂善知眾生身差別。善分別眾眾生身。善觀
察所生處。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住在第八地的菩薩,又生起他的智慧的光
芒,用以教化眾生。就如他非常清楚所有的眾生,他們的身相不同、身類不同、根性 智
愚不同。又能觀察這些眾生受生的地方也是各個不同。然而他能夠隨著不同身相、不同類
別,不等智愚,根性懸殊的眾生;應著眾生的渴求,隨類而到他們之中現 身,施以教化。
這就是普門品上所說:「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
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而得度者,即現辟支佛 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
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身而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身而為說法。
應以宰官身而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 以國王身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居士身得度者,即現長者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
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 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以上這一段經文,就是
「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的說明。教化眾生,是為助成眾生成熟菩提果位。
此菩薩於一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以智光明,普現受生。如是若二若
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普於其中,示現受生。
此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故,於一佛剎,其身不動。乃至不可說佛剎眾會中,悉現其身。
這位八地菩薩,他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裡,他能隨著不同身類,和根性信解不等的眾
生,在他們中間受生。
菩 薩受生是根據願力,以智慧之力而普徧隨應眾生而受生。菩薩不只在一個三千大
千世界中是這樣,就是在二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個三千大千世界,甚至百千個三千大 千
世界,甚至不能計算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他都能隨著眾生的身類、根性、信解的不同,
而普徧在這些眾生中現身,以大願力大智慧受生示現。這位八地的菩薩 因為他已成就了
微妙殊勝的大智慧,所以他能在一個佛剎中,身體不移動,身相也不變化,甚至可以到不
可數說的佛剎中所有大眾法會裡現出他的身相,所以說八地 是不動地。八地菩薩是「不
動而周徧法界,不修而周滿一切行門」。
佛 子!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於彼佛國眾會之中,而現其身。所謂
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剎利眾中,示剎利形。如是毗舍 眾,
首陀眾,居士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夜摩天眾,兜率陀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
在天眾,魔眾,梵眾,乃至阿迦尼咤天眾中,各隨其類,而為現形。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住在第八地的菩薩,他隨著一切眾生,身
所歡喜的,心所信解的,種種不同的情形,在十方三世諸佛的國土裡,各個大眾法會 中,
隨感而應現。以八地菩薩的方便自在神力智慧,而微妙的顯現各種不同的身相。如果在沙
門中——出家的比丘或比丘尼,就示現沙門的身相,廣宣法要。如果在 專門修清淨行的
婆羅門大眾中,他就現婆羅門的身相而對他們說法。如果在尊貴的種姓剎地利人眾中,他
就以剎地利的身相而對他們說法。如果在毗舍人眾中——印 度四姓之一,人皆操習如屠
宰等低賤的職業,他也能示現毗舍人而對他們說法。以及在首陀羅人眾中——印度四姓之
一,為農耕者。乃至在信奉佛教的居士眾中,四 大天王眾中,三十三天的人眾中,夜摩
天的天人眾中,兜率陀天的天眾中,化樂天的天眾中,他化自在天的天眾中,甚至魔子魔
孫眾中,或者在大梵天的梵眾中,以 及有頂天的阿迦尼咤天的天眾中,不分貴賤,不擇
梵魔,八地的菩薩都能隨著願心,應機度化,適應不同的身類,隨類示現。他以平等慈悲,
以同類同事的身份而顯 現說法。
又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現聲聞形。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形。應以菩薩身
得度者,現菩薩形。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形。
如 果遇著喜歡修四諦法門根性的人,他就現聲聞的身相對他說四諦法門,幫助他早
證聲聞果位。如果遇著喜修因緣法門根性的人,他就現辟支佛的身相對他說十二因緣 的
法門,令他早證得十二因緣的理法,得辟支佛的果位。如果遇著利根大心的人,喜歡修六
度萬行,他就現菩薩身相,為他說六度萬行,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教理 法門,令他早
成就菩薩的功行。如果遇著上根大願大力發菩提心的人,他就示現福慧具足,三覺圓滿,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如來身相,為對方說成佛之道,令他 早證佛果。
佛子!菩薩如是。於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隨諸眾生信樂差別,如是如是而為現身。
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第八地菩薩就像上面所說的相狀,在一切不可
數說無量國土裡,方便而自在的隨著無量信解不同,愛好喜樂不同的眾生們,隨機應 現。
為這一切眾生演說契合他們機緣的法門,教化他們。諸位佛子!這位八地菩薩,他雖然不
時隨緣示現種種身相,但在他的意念裡,根本沒有身相存在。雖現身而 不著一切形相,
甚而連想像和分別一切的意念都沒有。他對於所有的眾生,都一視同仁,平等看待。
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
法身。虛空身。
住 在第八地的菩薩,他能瞭解一切眾生身的類別。也能知道所有國土的地理形狀。
也知道各類眾生的身相不同及受生國土的業報因緣,也能知道諸聖者如聲聞、獨覺、 菩
薩。如來所證得果位的身相,是隨甚麼智,修甚麼法門而證得的智慧之身。微妙的法身。
以及等虛空無邊無際不二的虛空身。這些因緣妙理,八地菩薩都瞭如指 掌。
此 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
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 眾生
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
能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
這 位八地菩薩,他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所喜歡的事,那一類的眾生願意甚麼,那一類
的眾生喜歡什麼,他都明白,於是他就針對著他們的好惡,用契合他們的方法來施行 教
化。他能以眾生的身作為自己的身,與眾生融為一體。菩薩有時示現一個國土,或山,或
海,或大地。菩薩為了度化眾生,必須現身說法,就需要用各種方便的方 法。好像眼前
的萬佛城,這兒有許多房舍,就有許多信眾來聚會一處,講經說法,修行辦道。你能說這
不是佛身菩薩身所示現嗎?因為我們還未得著智慧之眼,雖在 佛身和菩薩身上,也不知
道。這好像一隻螞蟻在大船上,終日遊走,跑徧各處,但它還是不知道這艘船究竟有多大?
是什麼形狀。我們在佛和菩薩所示現的國土裡, 顛顛倒倒、濛濛眜眜,同樣不知身在佛
身上或菩薩的身上。所謂「對面不識觀世音」。菩薩有時示現一個惡人,做惡事受惡報,
令大家看了,明白警惕。有時菩薩又 示現一位善者,做善事就受善報,令眾生見了,知
道因果循環,平等不爽。世上萬事萬物,不論有情無情,是非善惡,都在演說妙法。人演
人的妙法。飛禽走獸演飛 禽走獸的妙法。樹木花草演樹木花草的法。山溪流水、風聲鶴
唳,無不是在演說妙法。祇是凡夫迷於虛妄,完全不明白諸佛菩薩示現的境界而已。有人
對佛法明白一 點,又將信將疑。有人信是信了,但又不依法修行,終日放逸恣欲,馬虎
敷衍,誦經禮佛,形式對付,毫無誠心。有人信了,也相當虔誠,但無恆心,而以未能得
利 益的緣故,中途放棄。有人信心尚誠,又因見信眾鮮少而動搖。這些現象,普徧於眾
生心中,也是因為眾生善根微薄之故。菩薩有時現虛空身,就是以法界為體,虛 空為用
的意思。菩薩又知道一切眾生心裡所高興的,最普徧的莫如異性相吸了。菩薩能夠以國土
身作自己的身。也能以自己的身作眾生的身。也可以用自己的身作業 報身。也可以示現
為虛空身。虛空是取之不可得,舍之也無可舍。因為眾生是不能離開虛空的,所以「不可
得中即沒得」,這就是虛空的本體。八地菩薩又知道一切 眾生心中所歡喜的。眾生思想
喜樂,常趣於顛倒,因之其表現,也常於正法相違。在諸佛菩薩眼光中多現顛倒,但在眾
生自己分上則認為所樂所喜都很正常。八地菩 薩也常現善惡業報身,也能化現山河大地
的國土,和房廊屋舍等為自身,乃至化現為虛空身,盡虛空徧法界都充滿了佛和菩薩的身。
又知道眾生心裡所歡喜的,能夠 以自身變化為眾生的身相,或者化現為國土身相,乃至
化現為虛空身相。何以法、智、虛空這些抽象的名詞可以作為自身呢?佛和菩薩都是心包
太虛的。身心與法智 已融為一體,自然應現出法智之身。心包太虛,自然也與虛空同為
一體,所以說現虛空身。這就是「作」的意思。
隨諸眾生所樂不同,則於此身現如是形。此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
身。無色身。
八 地菩薩他知道眾生的根性,好樂的意趣不同,各種身類也有差別,為了方便教化,
就隨著眾生的好樂不同,將自己原有的身相,化現如同眾生的身形,接近相同的眾 生。
菩薩知道眾生之所以會現各種不同類身相的原因,是他們各自所集聚的種種善業、惡業不
同,才成就這個業身。因善惡業的業力不同,所招感的果報就不同,所 得的果報身也不
同。眾生因無明的造作,得到無限的煩惱糾纏,就成為一個煩惱身。色身是有形有色的身。
無色身是沒有形也沒有色的身。
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淨相。廣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
方網差別相。
八 地菩薩又知道其它菩薩所現的國土形相:是小的國土形相,或者是大的國土形相,
或者是無量無邊的國土形相。或者是染污的國土相,或者是清淨的國土相,或者是 廣大
的國土形相,或者是倒住的國土形相。或者是正住的國土形相。或者是普入一切的國土形
相。或者是像方的網,圓的網的國土,有不同的差別的形相。
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假名差別。知如來身有菩提身。願
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菩 薩又知道各種業報身,都是根據他所作的業因不同而定下一些假名字,便於稱說
的。又知道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這些二乘、菩薩的稱謂,都是因他們修證得的 果
位稍有差別,修持的法門各有所專,而定下不同的假名號。菩薩又知道佛有菩提身:是成
就無上覺道而證得的圓滿佛身。願身:是願生到兜率天的身相。化身:是 佛隨緣應化的
不同類身相。力持身:是自身舍利住持之身。相好莊嚴身:是所有實報身,無邊相海所莊
嚴之三十二相好身。威勢身:是所有智慧之光明能攝受調伏眾 生而現的威嚴之身。意生
身:是所有同一世界,或不同世界,或出世的心得到解脫的聖者,無作意而生之身。福德
身:是所有不共二乘之福,能作廣大善因,而種善 根,必得佛果而現之身。法身:是所
有的如來諸漏已盡,二行永絕,三覺圓滿,福慧具足的清淨之法身。智身:是已出諸障垢,
成就了大圓鏡智,證得了平等,一切 事理圓融無礙之身,而超諸外道的身相。
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實抉擇相。果行所攝相。世間出世間差別相。三乘差別相。共
相。不共相。出離相。非出離相。學相。無學相。
菩 薩又知道智慧之身的各種不同的形相。如善於思惟度量事理,從聞思智慧而現的
善思量相。從修慧中得到對教理都通達,又能有確實抉擇一切的如實抉擇相。又能通 於
三慧,因果分明(行就是因),為果行所攝相。有凡夫的世間俗智,也有三乘聖者的出世
智的世間出世間差別相。有小乘十智、中乘七十七智、大乘權實無量智的 所謂出世——
三乘中大小差別相。共相:又叫同相,相似般若,通於他相,名為共相。不共相:又叫異
相,不通於他,乃一己之特性。在大成中粗妙分別,甚深般 若,不共二乘者,謂之不同
相。出離相:是出離三界之相。非出離相:是還未出離三界者之相。這是在修行上成就與
否的分別。學相:研究眞理,慕求勝見,以斷妄 去惑為宗趣。無學相:證得四果的阿羅
漢,妄惑斷,諸漏盡,學道圓滿,不更修學謂之無學相。
知法身平等相。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佛法聖僧法
差別相。
八 地菩薩他知道通達一切法、理法圓融無礙,生佛無二的是平等相。不壞相:就是
行法,稱理起行,行合乎理,成就菩提功德,所以說名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 相:
就是教法。隨所化眾生的根性相應,謂之隨時。理本無言,隨著世俗假藉一些假名來說明
它的差別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這是顯現理法的重要性,它的境 界,通於染淨,平
等法身是徧於有情無情。佛法聖僧法差別相:這是說果法,是清淨的第一相。三乘可同樣
證得第一義,三寳是最殊勝的,不過隨智的不同而有差別 相。
知虛空身無量相。周徧相。無形相。無異相。無邊相。顯現色身相。
八 地菩薩又知道虛空身有六種相。㈠無量相:無可度量的意思,好像芥子雖小,但
它的中空也沒有份量。㈡周徧相:是說普徧到一切色非色的地方。㈢無形相:看不見 的
形相,是指含無為空而言。凡夫所見的形相,都是一切唯心造的。㈣無異相:是說無障礙
的意思,它不同於色法彼此相異,而是有障礙的。㈤無邊相:無始終、無 起盡的邊際之
相。㈥顯現色身相:能通受色相。譬如虛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因色可分別是
虛空,也能因空而顯出色身相。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
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得此十自在故。則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
廣大智者。無能壞智者。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八地菩薩成就了像前面所說的各種智能之身以
後,他就證得了命自在:菩薩能操縱自己的生命,願意活多少時間就活多少時間,不 想
活了,也隨時可以死,不受閻羅王的束縛,非常自由自在。心自在:就是沒有任何煩惱了,
無時不在法喜中。財自在:這個「財」字,不是指金銀財寳,是說沒有 瞋恨心。有瞋恨
心的人,就等於沒有錢的窮人。沒有貪瞋痴心的人,就是富人。一切世界無量的莊嚴,都
如嚴飾自己一樣。業自在:菩薩已證得了如是智身,他所作 的一切,都是善業,他的現
生後世的業報,可任由住持示現。生自在:就是任由自己意志受生,不受業力的支配。願
自在:一切都能隨所欲,無不滿願。解自在:世 間一切經論名言事理,沒有不通達的。
如意自在:一切事都能隨心所欲,神通妙用,事事無礙。智自在:智慧充沛,事事無往而
不利,處處恰到好處。法自在:無邊 法門的妙用,對眾生根機宣說教化。
菩薩證得了這十種自在,就成為一位令人難於想像,智解殊勝,行業寬廣,功德無邊
的大智慧者。是不可以數量來計度的大智慧者。廣大無邊,無人能及的大智慧者。因為沒
有人能及得上他的智慧,又有誰能來破壞他。天魔外道也無能侵損他這樣的大智慧者。
此菩薩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得畢竟無過失身業。無過失語業。無過失意業。身
語意業,隨智慧行。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善起大願。佛
力所護,常勤修習利眾生智。普住無邊差別世界。
八 地菩薩像上面所說的,得到了智解殊勝,行業寬廣和成就了十種自在之後,這時
他終於得到了眞正的清淨的,無纖毫過失的身業。得到眞正清淨無一塵過失的語業。 得
到眞正清淨無一微塵過失的意業。身語意三業都清淨無過失了。所作所為無一不是隨智慧
的表現,沒有一點愚痴的行為了。無上勝智,微妙登彼岸的法門,其功行 一天比一天增
上。因由般若攝大悲,不染愛見,所以一切本著大悲心為前,為第一,而生起方便利益眾
生的善巧方法。又能以無分別的智慧,而成就敏於抉擇一切、 分別一切的智慧。又由內
心發起濟度眾生的大願。因而又獲得佛力常常加持,同時菩薩更時時精進,修學一切利益
眾生的法門,以增加自己的智力,也啟發眾生的智 慧。菩薩大慈平等普徧住到無量無邊
不同的世界,去教化所有的眾生。
佛子!舉要言之,菩薩住此不動地,身語意業,諸有所作,皆能積集一切佛法。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我現在列舉八地菩薩重要的成就來說一說。八地菩薩
修行不動地的法門,他身語意三業的表現,都不離積集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佛法。
佛 子!菩薩住此地,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煩惱不行故。得善住勝心力,不離於道故。
得善住大悲力,不捨利益眾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護一切世間故。得善住陀羅尼 力,
不忘於法故。得善住辯才力,善觀察分別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無邊世界故。
得善住大願力,不捨一切菩薩所作故。得善住波羅蜜力,成就一切佛法 故。得如來護念
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此菩薩得如是智力,能現一切諸所作事。於諸事中,無有
過咎。
諸 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第八地;他因求法的心深重之力,得到善住於高深的般若
智心,一切煩惱就不現前了。得到了善於住在殊勝心的力量,這是因他恆常不離修道 的
緣故。得到善住大悲愍眾生心的力量,是由他常常都不曾舍離眾生,總是隨時利益給予眾
生的緣故。得到善住大慈愛心的力量,則是他在在處處經常救護一切世間 眾生的緣故。
得到善住於總持一切法義的力量,則是他時刻不曾對法忘失的緣故。得到善於明辯無量三
昧的辯才力量,則是他善能觀察、研究、分析一切諸法實相的 緣故。得到善於妙用一切
神通的力量,則是他能普徧化身到所有的世界去行菩薩道的緣故。得到能圓滿過去所發的
大願力量,是因他不曾舍離修菩薩行應做的事,應 捨己為人的慈悲的心的緣故。得到能
登菩提彼岸的力量,是他精進不懈,圓滿修證成就十方諸佛所說的無上法門的緣故。又能
得到如來的護念之力。八地菩薩在佛的 心目中,就如初生的嬰兒,佛就如慈母。時時刻
刻佛都保護著他,念茲在茲的關懷著他,因之獲得種種智慧,一切智慧中的最上智慧,無
一不油然生起。這位八地菩 薩證到不動地的果位,得到像前面所說的種種智、種種力量,
無論他想做任何事,都能隨心如意。凡所願欲,亦無不成就。所作所為的一切事體,只有
功德。絕不會 有過錯的。
佛 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
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眞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 為
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
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菩薩修證到第八地——所謂智慧之地的果位,這地
的名字,叫不動地。「不動」的意思是說菩薩此時的功行,已證到「內無身心,外無 世
界」,內外都顯得空明清淨的境界,所以就沒有人能來破壞他的定力,這就叫不動地。又
有一個名字叫不退轉地,因為沒有力量可以令他轉變移動,也不會退轉。 此時菩薩是常
在定中,常在慧中,只知道進,不會後退。智能功能,有增無減的緣故。又有個名字叫難
得地:因為能修證到第八地的果位,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切世 間的人們,連想都想不到
的,更不能知道八地菩薩的境界。不但世人不能想像,就是七地的菩薩也不能知道八地菩
薩的境界。各地的修學法門和功行證悟的程度不 同。智慧的妙用,善巧的運用不同。不
達到自證眞修實學的程度,是不能瞭解上進另一地的境界的。佛法的微妙深奧,就是如此。
世俗的學子們求學的階段,也是中 學不知大學的課程,大學也不清楚碩士博士們所修的
甚麼功課。又有個名字叫童眞地:證到八地果位的菩薩,就如人返老還童,得到了孩子般
的天眞,返本還原了。 因為他已離棄了一切的過惡,在不會重犯了。所以叫童眞地,也
叫童眞住。又有一個名字叫生地:好像新生的生命,生氣勃勃,蓬勃茂盛,隨意安詳,自
由自在,一 點不勉強,一點不拘泥。又有一個名字叫成地:成就了一切應做的事,所謂
「所作已辦」,從此只須向佛果邁進,求得如佛的智慧。又有個名字叫究竟地:菩薩修行
的功夫,證得了不動地的果位,可以說離圓滿完全的地步已不很遠了,因為他已有方便善
巧的智慧,能抉擇一切的道理。又有個名字叫變化地:隨著他的心,滿他的 願,成就他
所發的一切誓願。又有個名字叫力持地:他有堅固正確的信願力,支持他所修的道業,誰
也不能動搖他、改變他。又有個名字叫無功用地:證得第八地果 位的菩薩,他的功行已
圓達到無功白行是無著意的境界,因他過去所修的,都已成就,如今是無修自修,無證自
證的境界。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常為如來
之所護念。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恆不捨離諸大三昧。能現無量諸身差別。於
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三昧自在。隨有可化眾生之處,示成正覺。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八地菩薩成就了像上面所說的智慧,能深入佛所有
的境界。佛的功德光輝常常照耀到他的身上。隨順著佛的威儀,佛的境界,常常呈現 在
他的眼前。又時常得到諸佛的護念。大梵天的天王,帝釋天的天王——釋提桓因,就是世
人所稱的天主,還有四王天的天主,和諸位護法金剛力士等,他們都常常 保護他、奉侍
他。八地菩薩從來沒有一時離開過大定,在定中能得到大的正定正受。又能化身千萬億顯
現無量不同的身相。他所化現的每個身相,都有大的勢力,大 的威德。八地菩薩的神通,
叫做「報得神通」,是一生來就有大神通之力的,不必作意。他運用三昧得神力,非常自
由自在,能令一切眾生得到他的利益。不管什麼 地方,只要有需要教化的眾生,他就到
那兒教化眾生,示現成佛。
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知世界差別。示現
一切諸大功德,隨意自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
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是故說名住不動地。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八地菩薩以他修證得到的三昧自在,報得神通,無
礙智慧,常能參入諸大菩薩的大乘法會。因之獲得更大的神通妙用,放大得智能之光 明,
進入到任何法界,不受一點阻礙。他能知道各種不同形的世界,如仰形世界,覆形世界,
三角的、長的、方的、圓的等等形像的世界。好像我們所住的地球,就 是圓形的。菩薩
為了教化眾生,他有時需要示現一些偉大的功勛事業,轟轟烈烈,立大功成大業,廣大利
益眾生。諸如此類的事,他都能隨心所欲,心想事成,這都 是菩薩的境界。我們常見到
聽到的大善大惡之事,就是菩薩所示現的。菩薩又能通達瞭解過去世際、未來世際河現在
世際的事,因為他成就了宿命通。菩薩對於一切 外道邪魔,以眞理的威德,普徧降伏他
們。菩薩深深入於諸佛修行的境界,在不可數計的國土裡,修菩薩應修的法門,因之獲得
三不退法:①念不退——不畏任何艱 苦,絕不生退轉小乘的念頭,始終是大乘的行者。
②行不退——修大乘的菩薩,一切以救眾生的大悲心為首,所以自己即使犧牲生命,也不
退轉。③位不退——絕不 會貪圖自了,退到二乘果位。這是三不退轉法,所以稱八地菩
薩名為不動地的菩薩。
佛 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現見無量諸佛,恆不捨離承事供養。此
菩薩於一一劫,一一世界,見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 尊
重,承事供養。一切資生,悉以奉施。於諸佛所,得於如來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別等無
量法明。若有問難世界差別,如是等事,無能屈者。如是經於無量百劫,無 量千劫,乃
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增明淨。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修學菩薩道的菩薩證得了第八地的果位之後,他藉
著正定正受的力量,常常可以見到無量眾多的十方諸佛。他見到這許多的諸佛後,決 定
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一定是常謹慎為諸佛服務,誠意供養。這位八地菩薩,他在每一個時
劫裡,每一個世界裡,都能見到無量百佛,無量千數的佛,甚至可以見到 無量百千億那
由他那樣多佛。他對每一位佛都是恭恭敬敬,眞心誠意尊重的。無一事,無一時他不是謹
謹慎慎承事供養。所有日常需用物資,沒有一樣不無完全奉獻 於諸佛。在諸佛的法會道
場中,他專心學習,得到諸佛甚深微妙的法藏,接受到各個世界無量佛法和智慧的光明。
假若有人來向他請教世界不同的問題,和許多不容 易答覆的事項,他都能一一為人解答
得清楚明白,絕不會被人難到,駁倒或屈服的。像這樣經過無量百劫的時間,無量千劫的
時間,甚至經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那樣 不可計數的時間,菩薩的善根修行積聚的善行功
德,輾轉一天比一天光明清淨深厚。
譬如眞金,治作寳冠,置閻浮提主,聖王頂上。一切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八地菩薩的這種境界,可以譬喩冶治過的眞金一樣。用這冶治好的眞金來做一頂寳冠,
把它載在閻浮提的轉輪聖王的頭上。所有全國人民和大臣百官的名貴裝飾品,沒有一樣能
和這頂寳冠相比。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及者。
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滅眾生煩惱黑暗。善能開闡智慧門故。
八地菩薩他所有的善根,也像寳冠一樣,諸二乘聖者聲聞、緣覺等,和第七地的菩薩,
他們的善根,也同樣不能與八地菩薩的善根相提並論。因為八地菩薩的大智慧光明,能夠
普徧滅除一切眾生的煩惱黑暗,能夠啟發一切眾生智慧之門的緣故。
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運慈心,普放光明,滿千世界。此地菩薩,
亦復如是。能放光明,照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令諸眾生,滅煩惱火,而得清涼。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的領導者,或者是大梵天的天王,
他們都能普徧施運大慈悲心,普徧放大光明,照耀百萬個佛的剎土中如微塵數的世界,令
這些世界中的眾生,滅除煩惱的火焰,而得到身心清涼的波羅蜜法門。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是名略說諸
菩薩摩訶薩第八不動地。若廣說者。經無量劫,不可窮盡。
在第八地的菩薩,他修學十波羅蜜的法門中,比較注重修願波羅蜜較為增上。其餘的
九種波羅蜜法門,不是完全不修,而是隨自己的力量和機緣而已。以上是大略說說諸大菩
薩修學第八不動地時的過程實情,如果要詳細演說,就是經無量數的時劫,也說不完。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
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若有問難,世界差別,無能退屈。佈施,愛語,利行,同
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唸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住在第八不動地的時候,大多數
示現作大梵天的天王,統領千個世界。教化天眾,總理政事,非常勝任愉快。他並且 善
於闡揚諸佛的佛法眞義。也能對聲聞、辟支佛二成聖者,和諸位菩薩演說修菩薩行的無上
波羅蜜——到彼岸的成佛法門。設有人來問他各種世界不同的成因,和其 它種種疑難問
題時,他都能對答如流,絕不會被人屈服。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用於度眾生的四攝
法,他都能善巧運用於方便度化眾生的各種作業上。他所作所 為的業行,都不曾離開唸
佛法僧三寳的眞正義理,乃至不曾離開念一切佛的種智,和一切智慧中的大智慧。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以發
起大精進力,於一念頃,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八 地菩薩他又做這樣的想法:我應該在一切眾生中為他們的首領,為一個很特殊的
領導者,更應該做那些有智慧者的師表——成佛。菩薩若再向前精進,就可以在一念 之
間,成就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正定正受。同時可示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
數那樣多的菩薩,更可示現同樣多的菩薩作他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倘若以八地菩薩他往昔所發的特殊大願的力量,隨心自由自在的示現這種境界,還可
以超過以上這個數目。即使你用百千億那由他的時劫,也不能把它數清楚。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這時金剛藏菩薩想把前面所說的義理和境界,重新用偈頌的方法再說一遍。
七地修治方便慧 善集助道大願力
復得人尊所攝持 為求勝智登八住
學 修十地法門的菩薩,從最初發心,修學定力,得到了輕樂和定力,就生出了大歡
喜,所以第一地叫歡喜地。第二地叫離垢地:離開了一切的染污思想和塵垢,離開了 貪
瞋痴三毒,所以叫離垢地。第三地叫發光地:因為離棄了染污塵垢,就如明鏡去除了積塵,
顯現出了它本有的光明,所以叫發光地。第四地叫焰慧地:有了光明, 就是有了智慧,
智慧的光猶如火焰一樣,所以叫焰慧地。第五地叫難勝地定念慧具足了,得到神通妙用,
所以叫難勝地。第六地叫現前地:智慧中的上妙智慧現前, 所以叫現前地。第七地遠行
地:此地專修治方便智慧。菩薩善於修集助他早成道業的法門,以期完成他的大願。助道
的法門有三十七種——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 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分,總共是三十七種幫助完成道業的方法。菩薩遵照佛所教的方法修行,所以就能被人中
最尊上的佛所攝持。為了求殊勝的智 慧,而登上了第八地不動地。
功德成就恆慈愍 智慧廣大等虛空
聞法能生決定力 是則寂滅無生忍
八 地菩薩的功德圓滿了,福慧成就,但他對眾生的慈悲愍念的心,仍然是有增無減,
恆常如是。這時他的智慧非常廣大,猶如虛空,包羅萬象。當他聞到諸佛所說的法 義後,
即刻就能生出決定精進的力量。於是他就證得了無生法忍的道理。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
有少法滅,忍可於心。這種道理是很玄妙、抽象、難以用具體的事物 說明。無生法忍是
一種最高的理悟境界。
知法無生無起相 無成無壞無盡轉
離有平等絕分別 超諸心行如空住
八地菩薩他了悟一切法也沒有個生相,也沒有個起相,也沒有個成相,也沒有個壞相,
也沒有個窮盡的時候,或者轉變的相。離開了有和無而是平等的,也沒有任何分別不同的。
它超過了一切心和行能到的地方,就像虛空一樣,常住無相。
成就是忍超戲論 甚深不動恆寂滅
一切世間無能知 心相取著悉皆離
菩薩成就了這種無生法忍的超然理智,遠超過世間上世俗的戲論。這種法是甚深無上,
不動而常寂滅的。一切世間上的凡夫皆不能瞭解。菩薩之所以能悟得,是因為一切的一切
在他的心目中都已舍離了,因此他們既沒有了心相,更沒有一個取或著的相了。因證得人
空和法空道理。
住於此地不分別 譬如比丘入滅定
如夢渡河覺則無 如生梵天絕下欲
八 地菩薩此時的功行,對於凡事凡物都已經沒有分別的意念了。他沒有了分別的實
心,而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心。這就好像比丘入了滅盡定一樣,一切都忘卻了。又好 像
在夢中掉到河裡,為求生就拚命向岸邊掙扎。因為用力過猛,驚醒過來,仍然睡在床上,
何曾有落水這回事呢?凡夫在世,追求名利,日夜辛勞,還不是一場夢! 這時如果有人
勸他:人生如夢如幻,何必如是煩惱爭求?而正在熱心名利的追求者,絕不會相信這話,
等到無常忽到,百般不能自主時,他只得眼睜睜的撒手而去。 人生的幻夢破滅了,覺悟
時已經太遲了。又好像生在大梵天的天人,他們已經沒有了慾念。絕下欲:時說連六慾天
的慾念都沒有了。有這樣四句話,說明六慾天的慾 念。「四王忉利慾交抱」:四王天和
忉利天的天眾,還有兩性的慾念,不過他們兩性相愛的表示,是互相擁抱一下。「夜摩執
手兜率笑」:夜摩天的兩性相愛是彼此 握手。兜率天的兩性相愛是見面笑一笑。「化樂
熟視他暫視」:化樂天的兩性相愛是見面時互相注目凝視,目不稍瞬,好像入定。他化自
在天的兩性相愛的表示,則 是見面時互相稍為望一望而已。「此是諸天之慾樂」:這就
是六慾天的慾念情形。西方人信仰上帝,希望生到天上,但天界並沒有出三界。三界是欲
界、色界、無色 界。色界沒有了慾念,但還有形色。色界就是四禪天。無色界沒有了形
色,在四空處。欲界是有慾念,就是六慾天。
以本願力蒙勸導 嘆其忍勝與灌頂
語言我等眾佛法 汝今未獲當勤進
八 地菩薩以他往昔所發的大願力的緣故,所以得到十方諸佛的勸化輔導,使他再繼
續向前求更深厚的修行功夫。他證得樂無生法忍,諸佛讚歎他證得這種殊勝法門,所 以
與他灌頂,受法王的果位。並且勉勵他說:我們十方諸佛所說的佛法,你現在還沒有完全
得到,如諸佛所證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這些你都還沒有修證 圓滿,所以你
應該再勇猛精進,更求進步。
汝雖已滅煩惱火 世間惑焰猶熾然
當念本願度眾生 悉使修因趣解脫
你現在雖然已息滅了煩惱的火,斷除了煩惱,但是世間的迷惑和無明的引誘,這種火
焰還仍然烘烘的燃燒著。你應當回憶當年所發的願心,是要普度眾生,令一切眾生都發菩
提心,在因地都種菩提種子,而趣向於眞正的解脫之道,都得到眞正的解脫。
法性眞常離心念 二乘於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為世尊 但以甚深無礙智
「法 性眞常」這種義理,你現在是證悟了,你也已達到離一切心念的程度。這就是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意思,也就是滅盡定的境界。不見少法生,不見少法滅,忍
可於心,二乘聖者也可證得這種境界。這種境界,並不是已經成佛了。切不能因為得到這
種寂滅的境界,就以為證果了,成佛了。你——八地菩薩還應該開啟你的最 上智慧之門,
趣求更深無礙的佛智。
如是人天所應供 與此智慧令觀察
無邊佛法悉得成 一念超過曩眾行
你如能繼續向前精進,求無上的果位,才是應受人天所供養的佛。得到了甚深微妙的
智慧,就可觀察理解十方三世諸佛,是怎樣成就他的三德的:①智德、②斷、德③恩德。
因之你對無邊的佛法,也才能完全修學成就。就可在一念之間,超過以前所修行的功德和
智慧百千萬億倍。
菩薩住茲妙智地 則獲廣大神通力
一念分身徧十方 如船入海因風濟
八 地菩薩經過了無以數計的時劫,而今住到了不可思議的「不動地」,微妙的智慧
之地。他獲得了極廣大而又自在的神通妙用的力量,能在一念之間,分身到徧十方諸 佛
的剎土。這就好像船入大海,藉著風的力量,迅速行駛的速度,較之未入海時,需用人力
推動才能行動的情形,不知超過了幾百萬倍。
心無功用任智力 悉知國土成壞住
諸界種種各殊異 小大無量皆能了
八 地菩薩修行的功能,已證得了「無功用道」。「無功用」的意思,是說他的神通
妙用,不必營造作意,而是自然而修,任運智慧的力量所成。他對於國土的成壞變 異,
都很清楚。如哪一個國土正在成,哪一個國土快要壞,哪一個國土現在正是住的時劫,哪
一個國土已入空劫,他都清楚地知道。同時也知道各個世界各有各的形 相不同,各有各
的世界種不同,有的好,有的壞。小的世界,大的世界,各個的差別,諸如以上種種,他
都能清楚明白。
三千世界四大種 六趣眾生身各別
及以眾寳微塵數 以智觀察悉無餘
三 千大千世界,都是地、水、火、風四種東西所構成的。六趣就是六道,也就是六
種法界——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種法界的眾生,他們的身相是各 個
不同的。以及那個地方有什麼寳物礦藏?甚至世界上的大地有多少微塵?他都能知道。因
為八地菩薩有無上微妙的大智慧,他用他的智眼觀察,一切的一切,自然 清楚無遺漏。
菩薩能知一切身 為化眾生同彼形
國土無量種種別 悉為現形無不徧
菩 薩因為能知道六道眾生的身相不同,心性智愚不同,他為了去教化這些不同身相,
不同根性的眾生,就必須化現與他們同類的身形,才能深入,才能接近,才能達到 教化
的目的。許多種經上都提到菩薩為度天人,就化現天人。要度修羅,就示現修羅。有時在
人間,隨人間所度的對象而示現。為了度畜生,就現畜生相。為了度地 獄中的眾生,就
現罪惡相。度餓鬼就現餓鬼相。國土也是無量的,又能知有多少個,多少大小,多少種類
形狀。菩薩從不計較這些,他總是到處隨類示現,教化眾生 無有分別,永不疲厭。
譬如日月住虛空 一切水中皆現影
住於法界無所動 隨心現影亦復然
現在舉一個譬喩:就像太陽和月亮,它們永遠住在天空中,只要地上有水的地方,就
可現出日月的影子來。菩薩雖然常住在不動道場,但他仍然隨處現身的。「住法界無所
動」,這是菩薩的法身。他教化眾生,隨類現身,這是說菩薩有千百億化身。隨類化身就
如日月因水而現影一樣。
隨其心樂各不同 一切眾中皆現身
聲聞獨覺與菩薩 及以佛身靡不現
菩薩示現各類不同的身相時,他都是先觀察眾生的心性,知道眾生心所歡喜的,就投
其所好而現身。菩薩示現一切的眾生身相,還示現聲聞身、獨覺身,和大菩薩身相。有時
應以佛身才能度的,就示現佛身,示現種種身相,都是為教化眾生,為眾生說法。
眾生國土業報身 種種聖人智法身
虛空身相皆平等 普為眾生而示作
菩薩示現各種眾生的身相。示現各種國土形相。示現善惡業報的身相。又示現三乘聖
人的身相——聲聞、緣覺、菩薩等。示現種種智慧身相。示現種種的法身相。又示現如虛
空身相。又示現的身相一切都是平等的。他普徧為各類眾生而示現種種的身相。
十種聖智普觀察 復順慈悲作眾業
所有佛法皆成就 持戒不動如須彌
菩薩他用十種的聖妙智慧,普徧觀察各類眾生的根性。他又依據自己的慈悲心,利益
眾生作種種的慈善事業。在十方諸佛處所聞的佛法,他也都修學成就了。他守持清淨戒律
的精神,養成了如如不動的定力,就如須彌山一樣。
十力成就不動搖 一切魔眾無能轉
諸佛護念天王禮 密跡金剛恆侍衛
八地菩薩也成就了如佛的十種力量,具足眞正的定力,不會被任何境界所動搖。一切
魔眾如天魔外道等,也不能轉移他的心,搖動他的信念。他受到十方諸佛的保護眷念,也
受到諸天的天王的禮敬。也受到金剛密跡——就是天龍八部諸護法神,他們隨時侍奉他、
保衛他。
此地功德無邊際 千萬億劫說不盡
復以供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莊嚴具
八地菩薩修積的功德,無邊無際,縱使用千萬億的時劫,也沒有方法可以說得完,數
得清。他雖然已經有這樣多的功德了,但還是時刻親近十方諸佛,恆常供養十方諸佛,所
以他的善根越來越增加,越久越光明,就好像轉輪聖王頂上寳冠的明珠一樣光明。
菩薩住此第八地 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說三乘無有窮 慈光普照除眾惑
菩 薩修學第八地的時候,他常示現做大梵天的天王,做千世界的主宰者。常常對他
的臣民演說三乘不同的佛法——佛乘、菩薩乘、和二乘(即是聲聞、緣覺)。這三種 不
同的修學法門,他從不間斷地對其臣民闡揚其精義。又以他的慈悲心的智慧之光,普徧照
耀一切眾生,令他們都能除滅一切煩惱和迷惑。
一念所獲諸三昧 百萬世界微塵等
諸所作事悉亦然 願力示現復過是
八地菩薩此時的成就,可以在一念之間獲得無量數的三昧——正定正受。究竟有多少
呢?沒有辦法知道,大概相等百萬世界的微塵。他成就的善根功德,所行的菩薩道,所教
化的眾生,也相等於百萬世界的微塵。假若以他往昔所發的願力而言,自在示現還可超過
這種數目。
菩薩第八不動地 我為汝等已略說
若欲次第廣分別 經於億劫不能盡
諸大菩薩修學第八不動地的過程和境界,我——金剛藏菩薩——現在已經為你們大概
演說完了。倘若要依照秩序,一層一層的,一分一分的詳細解說,恐怕用百千萬億劫的時
間,也說不完八地的境界和相狀。
卷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九善慧地
說此菩薩八地時 如來現大神通力
震動十方諸國土 無量億數難思議
當金剛藏菩薩演說第八地的法門時,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一齊現出最大的威力神通,
令十方諸佛的國土同時發生六種震動。無量億數的國土,和十方諸佛,對大地忽然震動的
現象,都發生不可思議的感覺。
一切知見無上尊 其身普放大光明
照耀彼諸無量土 悉使眾生獲安樂
諸佛的一切知見,不可思議的無上知見,只有無上尊的佛,才能相互瞭然。諸佛的身
體,普徧放出無量無邊的大光明,照耀無量諸佛的國土,使令無量諸佛的國土和眾生們,
都得到平安快樂。
菩薩無量百千億 俱時踴在虛空住
以過諸天上妙供 供養說中最勝者
無量百千萬億的菩薩,同時都踴躍到虛空中,顯現出大神通。以超過諸天的上妙飲食,
供養於十方諸佛,供養說法最妙的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
大自在王自在天 悉共同心喜無量
各以種種眾供具 供養甚深功德海
大自在天的天王和天眾們,大家都同樣的歡喜,希望再能聽到這種無量微妙的佛法。
天王和天眾們,每個人都以種種不同的上好供養品,供養十方諸佛。因為供養佛的功德之
大,大到無有邊際,其深有如大海不見底。
復有天女千萬億 身心歡喜悉充徧
各奏樂音無量種 供養人中大導師
又有千萬億的天女們,歡喜的細胞充滿了全身,內心的愉悅,自然浮於眉目。各自演
奏不同的樂器,散發出美妙的音聲。這種熱烈而歡欣的盛大音樂會,是為了供養人天的大
導師——佛。
是時眾樂同時奏 百千萬億無量別
悉以善逝威神力 演出妙音而讚歎
這時天女們齊心合意演奏出幽雅聖潔的天樂,有百千萬億不同種類的樂器,齊發出悅
耳的歌頌聲。眞所謂「此樂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這種空前的偉大盛況,都是
藉著諸佛的大威德神力,才有如是美妙的大演奏。其演出的目的,是為了讚歎佛、法、僧
三寳。
寂靜調柔無垢害 隨所入地善修習
心如虛空詣十方 廣說佛道悟群生
這 種音樂的境界,令人悠然神往於寂靜的氣氛之中。身心協調柔和,而令人發菩提
心。這種天樂無絲毫染污塵垢,無害於人的情意。遠非靡靡之音,令人生起邪思妄 念。
每個天上的人,或者人間的人,只要一聽到這種聖潔的音樂,都會自然發大心修行佛道。
八地的菩薩,他的心境已猶如虛空一樣,能不動本座到十方世界。到十 方諸佛的國土,
廣為宣說佛法,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聽了佛法,都能立時開悟。
天上人間一切處 悉現無等妙莊嚴
以從如來功德生 令其見者樂佛智
不管是天上,或者是人間,所有的地方,到處都現出了無能等比的莊嚴境界。這種無
上微妙的境界,是從諸佛無邊的功德所顯出的。演奏天樂,顯現無上微妙莊嚴境界,能使
聽到的、看見的眾生們,生起歡喜學習佛法的心,趣向求如佛的大智慧。
不離一剎詣眾土 如月普現照世間
音聲心念悉皆滅 譬猶谷響無不應
八 地菩薩他能不離本座而徧詣十方佛的國土,去教化諸佛國土的眾生。這種道理,
就好像空中的月亮。月亮只有一個,但是每個人都覺得月亮只照著自己。菩薩不動而 能
徧游十方、教化眾生,和月亮隨各人移動是同樣的道理。八地菩薩已是音聲也沒了,言語
道斷。心念也滅了,心行處滅。雖然如是,但他教化眾生,仍然是廣宣法 要,不遺餘力。
譬如人在山谷曠野發出喊聲,於是四周山谷立刻反應出同樣的聲音。菩薩的音聲心念,雖
說皆「滅」,但這種「滅」是不「著」於「音聲心念」的意 思。
若有眾生心下劣 為彼演說聲聞行
若心明利樂辟支 則為彼說中乘道
假 若有一種眾生,他發不起大心,也沒有大願,自然沒有大力。他修行、聞法,常
以得少為足,往往半途而止或懈怠。唯求自了,這就是小乘人的心志,所以說「心下
劣」。遇著這一類的眾生,對他就用修聲聞乘的法門——苦、集、滅、道四諦法來教化他。
如果遇著心智聰明,根性較利的眾生,他喜歡修辟支佛的境界,就對他說 中乘的十二因
緣法,令他修學。
若有慈悲樂饒益 為說菩薩所行事
若有最勝智慧心 則示如來無上法
假若遇有發大慈悲心的眾生,他喜歡做利益眾生的事,這就是菩薩乘的根性,就對他
說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道理。設若遇著根性猛利,有勝人一等的智慧,又肯發大心,願
求佛道的眾生,就對他說最殊勝的成佛的佛乘道理。
譬如幻師作眾事 種種形相皆非實
菩薩智幻亦如是 雖現一切離有無
這 好比幻術師變戲法,雖然變出千奇百怪的事物,以眩惑人的耳目。其實都是假的、
虛幻的,沒一樣是眞實的。菩薩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教化眾生,也是用一種幻化的智 慧,
不必去執著其事。雖然顯現出來許多相狀,但他並未著於有相無相,只視之為水月佛事,
虛幻佛法而已。菩薩行所無事,他的境界是「即一切相,離一切法」。 離有為法,也離
無為法,一切無著。凡夫為什麼不易成為菩薩呢?就是太著相。受人讚歎,則歡喜雀躍。
一經人譭謗,就煩惱痛苦。終年歲月,就在好壞、是非、成 敗、有無中著眼。菩薩則是
超出一切有形之外,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無我相、人相。人我均如虛空,虛空是取之不
可得、舍之不可得,不可得中無一得。人生在 世,把自己視為第一,把一切身外之物均
希望據為己有,勞碌終身,費盡心力。到頭來,既非你有,也非我得,兩手空空,帶著如
影隨形的「業」去見閻君。謹此奉 勸諸位信士們!不要再沉迷在胡塗顛倒的夢想中打轉
了!
如是美音千萬種 歌贊佛已默然住
解脫月言今眾淨 願說九地所行道
像 前面所說的天女們演奏的天樂,有千萬種美妙的音聲在虛空中洋溢。他們歌頌讚
嘆十方諸佛、法、賢聖僧三寳。演奏會結束後,天王、天子、天女們,並沒有散去, 仍
然靜悄悄的,安然恭敬的在那兒等候。於是解脫月菩薩就對金剛藏菩薩說:現在法會中,
諸位清淨的大眾都希望請求大德您,繼續演說第九地的法門,修行德相狀 和修學的方法。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欲
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慧。入如來秘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
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不捨大悲本願力。
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當 解脫月菩薩代表法會中眾菩薩和天眾等,向金剛藏菩薩請求繼續演說第九地修行
的法門和相狀之後,隨即金剛藏菩薩很欣悅的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 聚
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以他在第八地修得的智慧,精心思惟,仔細觀察,希望求得更殊勝的、
更寂滅的,更解脫的境界。因之他知道必須繼續勤加修習佛的智慧,才 能深入到諸佛不
可以言語相傅的秘密之門。觀察這種不可以思議、不可以言傅的、極廣大、盡精微的大智
能的性能。清淨一切,總持正定正受的法門,具足無量數的 廣大神通。到各種不同的世
界中去,修學佛的十力、四無所畏,以及佛的十八不共法。能經常隨從十方諸佛轉大****,
恆常不捨大悲心,從不會忘記往昔所發的大願力。如像這樣勤勉修學,就可以進入菩薩第
九地——善慧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
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
為法行。無為法行。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進入到第九善慧地的大菩薩,這時他是眞正明
白了甚麼是善的法行,甚麼是不善的法行,甚麼是無記的法行。無記的意思,是介於 不
善不惡之間。他也確實知道甚麼是有漏法行。有漏就譬如一個破瓶,盛水盛油都要漏掉。
凡夫做惡事得惡報,就漏到地獄畜生道。無漏行,就是向上行善,做利益 大眾的事,沒
有一點惡習氣壞毛病。六根清淨,能理解空無相的道理。他又懂得世間法行,也懂得出世
間的法行。世間法行是有漏,不清淨,恆常在貪瞋痴中顛倒來 去,生生世世在煩惱無明
的覆蓋下流轉著。出世間法行是無漏的,因為已能見道了,一切恰與有漏的世間法相反,
而是永遠在清淨的境界中生活。他又知道思議與不 思議法行的差別。思議世出世的異同
不思議,則是以無分別智,「即世出世」,所謂「在塵出塵」之意。又能知修定的法行,
如果不循著正法修行,就不能得到正 定,不能得到寂靜的輕安,容易為緣境所動而散漫。
他還知道聲聞法行和獨覺法行。聲聞法行是小乘聖者,遵佛所說的四諦法——「苦集滅道」
而修證的果位,就是 羅漢果位。羅漢果位分四個階段:初果名須陀洹,斷除三界八十八
品見惑。見惑就是「見境起貪愛」。不為境所轉,對境不起貪愛了,就是斷了見惑,已達
到「見 道」的地位了。第二個階段名斯陀含,已斷欲界思惑前六品。第三個階段名阿那
含,已斷欲界思惑後三品,這時已達到修道位。再斷除了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思惑 是
「迷理起分別」,對於眞理不明白,對於一切事物不明白,都發生疑惑,想知道就去探討
研究思惟,還有無明邪思等等。對一切的迷惑疑慮,到無學位這個階段 時,都可斷滅了。
而證得四果,名為阿羅漢,叫無學位。前面三個果位叫有學位,因為還有所學。到四果已
是無學了,所以叫無學位。這時行者大聲喝道:「我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
受後有」。這是小乘聖者修道的最高果位,是遵照著四聖諦——苦、集、滅、道而修的。
因為知道人生有各種因苦果,所以發願修行。 發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
是「苦」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度「集」諦。「集」是「苦」因,「苦」是「集」
果,要除「苦」必須斷「集」。 這還是在世間法上說。「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度
「道」諦。「佛道無上誓願成」,是度「滅」諦。要成道業必先「滅」除一切染污的世間
法,「滅」是出世間法 的因,「道」是出世間法的果。聲聞乘是修四諦法證果的。
獨 覺乘又叫辟支佛乘,又稱中乘。獨覺是以十二因緣法為所修的依據,為主旨。他
獨處深山,與世隔絕,「春觀百花開,秋覩黃葉落」,因之覺悟到人生一切無常、 苦、
空、無我的眞理。有佛出世,就能見佛聞法,證悟後稱為緣覺。無佛出世而自悟的,稱為
獨覺或辟支佛。這位九地菩薩,也知道菩薩行的法行,菩薩是修六度或 名十度的萬行,
廣大無邊,以救拔眾生離苦得樂為主要業行,以大悲心為首,只求耕耘,不問收穫,大行
大力大願的行者。他也明白佛所修行的法行,是福慧雙修, 所以稱之為「兩足尊」。佛
是福足慧足,為人天共尊敬者。佛利益一切眾生,等無差別。佛自覺圓滿,普徧覺他,這
就是如來地的法行。有為法行:是有形有相的、 無常的、有漏的、染污的。金剛經上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
妄。」無為法行:是出世間的、無形 無相、清淨無染的。這種種法行,第九地的菩薩他
都瞭然無餘。
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稠林。煩惱稠林。業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
稠林。樂欲稠林。隨眠稠林。受生稠林。習氣相續稠林。三聚差別稠林。
這 位第九善慧地的菩薩,以他修證得的殊勝智慧,確實知道眾生的心多得像密密的
樹林,而又令人難以捉摸的那麼複雜。俗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煩惱稠林:人 們
的煩惱,多得無以名之,所以稱為稠林。以佛的智慧概分為八萬四千種類,故佛說八萬四
千法門,教眾生用以克制其煩惱。業稠林:眾生所作所為,都叫業。業有 善業惡業,也
是多如稠林。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因果不明,顛倒輪轉,生生死死,都是業之
使然。根稠林:根是指眾生各個的根性不同,也像稠林一樣。 解稠林:眾生所明白的事
理,也各自不同,亦如稠林。性稠林:意思是說眾生心性不同,也如稠林。也可說是性能
和種類差別之多。樂欲稠林:眾生因根性不同,所 以好惡自然不同,所以說樂欲好像稠
林。隨眠稠林:隨眠是煩惱中的一種,眾生的隨眠煩惱也像稠林一樣多。受生稠林:受生
是指眾生再世投生。眾生受生是隨業 力,作了何業,業就帶到何處受生。眾生的品類像
稠林,受生的地方當然也像稠林那樣多。習氣相續稠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
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前 生的壞習氣多,今生的脾氣就大。習染而成為慣性,顛顛倒倒
是非正邪不明。正經事、正經話許多人聽不進、學不會。邪門歪道的很快就學會了,這都
是往世的習氣 使然。習氣這種種子,很難斷盡,而必然是相續的,所以說習氣相續不絕
亦如稠林。三聚差別稠林:這是指一切眾生而言,可分三種:一種眾生,可得正定,必定
證 悟的。一種眾生,生性邪惡,不能得到修證開悟。一種眾生在兩者之間,可善可惡。
有緣遇善知識也能得定開悟,無緣見善知識就不能得到正定開悟。像這種眾生也 是如稠
林一樣多。
此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所謂雜起相。速轉相。壞不壞相。無形質相。無邊際
相。清淨相。垢無垢相。縛不縛相。幻所作相。隨諸趣生相。如是百千萬億乃至無量,
皆如實知。
第 九善慧地的菩薩,他是眞實知道眾生的心,由於各個思想不同的緣故,表示出來
相狀就有種種不同。如一般所說的雜起相:就是指八識緣境相,同時生起很多的念 頭,
一時就顯出不定的表現來。內心七顛八倒,雜亂無章,妄想紛飛,一點規矩都沒有的雜亂
相。速轉相:由這種妄想很快又轉到另外一種妄想,滿腦子裡都是妄 想,快速的轉來轉
去,無一刻暫停。壞不壞相:壞就是滅,不壞是生,就是生滅相。無形質相:是沒有形體
的樣子。是第一義相,所謂心身不可得,心體離念的意 思。無邊際相:就是自相,順著
無邊無際的境界,取境不同,即為心用。以上四種心相,並通染淨。清淨相:就是滅除了
一切煩惱染污,恢復清淨的自性。垢無垢 相:垢是隨緣,有煩惱、有染污、不清淨。無
垢是本性清淨,離一切雜染、妄念、煩惱,自覺聖智、眞妄。縛不縛相:縛是束縛不自由、
就是為煩惱所困擾。不縛是 得到瞭解脫,舍離了煩惱不清淨的困擾。幻所作相:幻是由
神通變化所現,是一種幻智,是一種作意所現出的相狀。隨諸趣受生相:隨著所造的業,
業就是因,業有 業力,它帶著第八識到應得的果報處去受生。凡夫是隨業受生,菩薩是
隨願力受生,為了救度眾生,六趣都去受生,隨應度的眾生而現各種類的形相。像以上說
的種 種相狀,雖然有百千萬億乃至無數無量的多,但菩薩還是確確實實的知道。
又知諸煩惱種種相。所謂久遠隨行相。無邊引起相。俱生不捨相。眠起一義相。與
心相應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別相。愛見痴慢如箭深入過患相。三業因緣
不絕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第 九善慧地的菩薩,他又知道眾生種種的煩惱相:一切眾生因為被煩惱所束縛,就
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相狀,如所說的久遠隨行相:煩惱這種業障是由無量劫以來,生生 世
世跟著人六道諸趣中,不管你受生到哪裡,到哪一種類,它總是緊跟著不離開的。就人類
來說,很多人不但不捨離煩惱,還非常喜歡煩惱,拿煩惱當飯吃,常常發 脾氣,連飯都
不要吃了。無邊引起相:煩惱是無邊、無際、無量的,又多又廣,隨時隨地,因一點小事
引起了煩惱,於是就引出許多不如意的事。俱生不捨相:這種 煩惱是與生俱來的,就是
與業惑俱生而同來。譬如嬰兒一出娘腹,就哇哇大哭,這就是煩惱的表現。眠起一義相:
「眠」是隨眠煩惱。「起」是現行。現行被貪瞋痴 所縛。現行、種子惑業是同樣能生起
煩惱的根本因緣。與心相應不相應相:就是所生的煩惱,能與心相呼應的形相。有時莫名
其妙的發脾氣,而心裡並未生煩惱,這 就是外表與心的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就
是隨著所造的業,善惡不同,受生的趣處就不同,而受應得的果報的相狀。三界差別相:
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各 有不同的煩惱,在粗重的相狀上有區別。愛見痴慢如箭入遇
患相:「愛」束縛著凡夫,因「愛」就有憎有恨。「愛」在表面上是愉快,但「愛」又有
愛別離苦,有苦 就有煩惱。娑婆世界是樂為苦因。「見」就是苦,因「見」就起了貪愛,
而常見又起紛爭不和,所以「愛、見」各有煩惱。由此又變成「痴」,有了邪見,有時由
邪 見生「慢,貢高」。這四種心意,就如利箭一般,深刺入人的心田裡,造出種種過惡
和憂患的相狀。三業因緣不絕相:三業是指身口意而言。「身」業不清淨, 「口」業
「意」業一定不清淨。「口」業不清淨,同樣「身業意業」不會清淨。「意」業不清淨,
「身業口業」定然不清淨。如果意識不起貪瞋痴的業,「身」絕不 會去做殺盜淫的事,
「口」也絕不會去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邪說。三業的造因,互有連帶關係,如三個
輪子永遠轉不停息,造出多種不同的相狀。以上只是大 略說說各種相狀,如果要詳細說,
恐怕有八萬四千種的業相。雖然這樣多,九地菩薩他還是知道得很清楚的。
又知諸業種種相。所謂善不善無記相。有表示無表示相。與心同生不離相。因自性
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報無報相。受黑黑等眾報相。如田無量相。凡聖差別相。
現受生受後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九 地菩薩他又知道一切諸業的種種相狀,就如所說的善不善無記相:善的形相,不
善的形相,就是邪惡的形相。無記相就是二者之間,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的相。有 表
示的是有形體的相,無表示的是無形體的相。與心同生不離相:業是由無明造成的,起惑
受報都是因業而有。無明是與心同生,與生俱來,很不容易把它舍離,因 之有同生不離
的善惡相。因自性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自性所造的業,剎那之間好像壞了,而業種
猶存,它仍然隨著「緣」,有條不紊,一層一層依著次第,集 聚成一種果報,不會失去
受報的相。有報無報相:有的重業要受果報。如做了善事,又可消除一些惡業,所以又有
不受果報的相。受黑黑等眾報相:黑黑是指在地 獄,或在惡趣,或在畜生餓鬼的趣中。
受種種黑道中的罪報,因為所造的業太多,這種相一定是非常醜惡黑暗的。如田無量相:
眾生所造的業,好像田網一樣多,所 成的相,也是各個不同。凡聖差別相:凡夫與聖人
的業報不同,所現的相就不同。現受、生受、後受相:菩薩知道眾生是現在生受果報,或
者來生受果報,或者再再 生受果報的種種相。「乘」是大乘小乘的相。「非乘」是地獄
畜生餓鬼阿修羅的相。「定」是一切修行人的相。「不定」是那些不修行人的相。以上種
種相無量無 邊,現在只是大略說一說,如果詳細說有八萬四千那樣多的相。九地菩薩他
都能知道這些相的根源。
又知諸根軟中勝相。先際後際差別無差別相。上中下相。煩惱俱生不相離相。乘非
乘定不定相。淳熟調柔相。隨根網輕轉壞相。增上無能壞相。退不退差別相。遠隨共生
不同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九 地菩薩又能知道眾生的諸根,有俱生的差別,有的根性聰明,有的下劣——軟就
是下劣。有的中等平常,不好不壞。都是隨根性而現相的。先際相是過去世的相。後 際
相是未來世的相。有不同的相,也沒有不同的相。「上」是上等的,如所謂「俊」就是千
中選一的上等相。「中」是中等的,不好也不壞,這種相在眾生中要佔百 分之七十五,
是最多最平常普通的相。「下」是下劣的,常常有許多五根不具的,這種眾生多類智慧也
很低。煩惱俱生不相離相:無明煩惱從先天帶來,動輒發脾 氣,這種眾生一定生性暴戾
殘忍,煩惱就掛在面上,令人不敢親近。「乘」是大乘,就是定相。「非乘」是不熟的,
也就是不定的相。「世間」是非乘、不定的,但 可以教化使入佛道。淳熱調柔相:就是
和睦慈愛,令人可親的定相。隨根網輕轉壞相:根網就是說「六入」輾轉相縛,不得解脫,
因之隨著這種束縛沉淪變異,生住 不久,所以說「經轉壞相」。增上無能壞相:這是指
凡夫或二乘人,他能除滅障,求上進修行就謂之增上,能增上就不會向壞的方向去,這是
好相。退不退差別相: 這是指菩薩的淨業而言。退是退轉,不進步就是退心了。不退就
是不退菩提心。有三種是㈠位不退:不退於二乘。㈡行不退:所修的行法不退。㈢念不退:
於正念不 退轉。兩者不同的相。遠隨共生不同相:遠隨是說從無始以來隨業共生不同的
相。因為深入,所以叫遠隨。以上這些相,只粗略概說。細說無盡,有八萬四千之多。
雖然無盡,但菩薩他仍然確實知道每個眾生的根相。
又知諸解軟軟中上。諸性軟中上。樂欲軟中上。皆略說。乃至八萬四千。
菩薩又知道根、解、欲三種的劣(軟)、中等、上好的不同的相狀。這三種的相,是順著發展的。
依根就生解,依解就成性,依性就起欲,皆悉相似叫做相順。義理相參,名為順入。這些都只是大概
說一點,如果詳細說,也是有八萬四千那樣的多。根是根性,解是理解。欲是樂欲。

又知諸隨眠種種相。所謂與深心共生相。與心共生相。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久遠隨行相。無始
不拔相。與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神通相違相。三界相續受生繫縛相。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開
諸處門相。堅實難治相。地處成就不成就相。唯以聖道拔出相。

菩 薩又知道隨眠煩惱的種種相,就如與「深心」共生的相——深心是說無始以來就
跟隨著的,非常微細難以觀察的煩惱,到十地還不能斷盡這種的隨眠相。與心共生 相:
這是指六識分別事物的心意,是因現前事物而生起的。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這是依三界
來說,相應是同界內相應,不相應是不同其它一界相應。不過有時在同 界內隨著現前的
境界,也不相應的。久遠隨行相:是說久遠劫以來,都是隨行的,甚至上至有頂,或說緊
隨到九地的相。無始不拔相:這是說無始以來的業,因沒有 聞思修,就沒有智慧生起,
隨眠怨賊就猖狂,而眾生無能拔出,脫離這種煩惱。與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相連
相:眾生因為不知修行,不明眞理,不能滅除愛 見等心,得不到禪定和解脫的正定正受,
也不明白止觀的修學方法,一切都與正法相違背,而順著煩惱的濁流漩澓。三界相續受生
繫縛相:在三界中不斷受生,在在 處處被無明煩惱所繫縛的可憐相。令無邊心相續現起
相:無邊無際的妄相,不停的在心意中此起彼落,令其顯出恍惚難安的相。開諸處門相:
是開十二處,根識兩種 同生作用,所以說諸門。堅實難治相:堅實是指貪瞋痴三種的毒
害,深入不易除滅,所以說它堅實難治,這種頑劣的相。地處成就不成就相:就是說在諸
地時能否成 就該地的果位,或者不能成就該地的果位的相。唯獨只有依佛所說的聖道修
行,才能拔出一切苦根的相。
又知受生種種相。所謂隨業受生相。六趣差別相。有色無色差別相。有想無想差別
相。業為田,愛水潤,無明暗覆,識為種子,生後有芽相。名色俱生不相離相。痴愛希
求續有相。欲受欲生無始樂著相。妄謂出三界貪求相。
九 地菩薩又知道眾生受生的種種相:如所說的因眾生起惑、造業,各自不同,受報
也就不同,隨著他所造的業受生受報而得的相不同。六趣差別相:六趣是六種的法界 —
—人有人的法界,天人有天人的法界,地獄有地獄的法界,餓鬼有餓鬼的法界,畜生包括
飛禽走獸蟲,也有牠們的法界;阿修羅有阿修羅的法界,但阿修羅的根性 是兇殘好鬥,
在各界中都有這種根性的眾生,所以凡是如此根性的人畜等,都稱為阿修羅。這六趣中的
眾生,他們各自的相狀是大大不同。有色界和無色界的眾生相 狀也有很大差別。有想的
眾生和無想的眾生的相中也有差別,和非有想非無想的眾生也有種種不同的相。像以上種
種不同的生相,都是根據他們各自的業因,所以說 業就像一塊田地,痴愛就像水一樣滋
潤著這塊田。受無始以來的俱生無明掩藏遮蓋著,阿賴耶識所含藏的一切就是種子,在這
種因緣和合下,就生起了「後有」的萌 芽。有了名色就和無明俱生而不相舍離,成為一
個具體的相狀。又有種愚痴無明生出的「愛」,希望求得永遠相續成「後有」的相。想再
有來生,受生不已,這種無 始以來就執著的貪愛相。妄相已出三界,而仍然貪求欲界的
相。
又知習氣種種相。所謂行不行差別相。隨趣熏習相。隨眾生行熏習相。隨業煩惱熏
習相。善不善無記熏習相。隨入後有熏習相。次第熏習相。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
實非實熏習相。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熏習相。
九 地菩薩他又知道眾生的種種習氣所表現的形相。習是熏習,氣是氣質。習氣本來
是無形無相的,可是形之於事相上,就表現出來種種相狀。熏習的意思,就好像拿一 塊
白布,放在煙上燻燻,一會兒白布就變成了黃的顏色,而且有一股煙氣。黃色就是受了熏
習,留下的味道,就是習氣。所以說習氣是受熏染而來的,習氣深就是受 熏的時間悠久。
人的自性本來是光明的、清淨的;因為生生世世,由無明不覺生出三種細相——業相、現
相、轉相,這三種相現出來,就成了習氣的相狀。因是受無 明所現,就是染污的、不清
淨的習氣。拿現生來說,如小兒學習走路、說話、穿衣等,既長學習禮節、讀書、技藝等,
都需要經過一點一點學習,才能進步純熟。有 的由與生俱來,如食、色。有的由後天學
習。菩薩知道眾生的習氣是由熏習而來,譬如,修行人有修行的習氣表現,不修行的人有
不修行的習氣表現,這都是由過去 生中所熏習的緣故,所以表現的相狀就不同。六趣中
的眾生,也是隨著他受生的趣中生活習慣,積年累月所熏習的,而表現出各趣中不同的習
氣相。「隨眾生」是包 括九法界的眾生。除六趣眾生熏習相上面已講過,現在只說三法
界的菩薩界的熏習相。菩薩是歡喜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聲聞界、緣覺界,他們就願作
自了漢,這 都是各自的習性不同。隨業煩惱熏習相:隨著所造的業,得著應受的報,惡
業惡報,煩惱一定緊隨,終生就在苦惱中所現的相。善是好的習氣,不善是壞的習氣,無
記是不好也不壞的習氣——這種種的相。隨入後有熏習相:隨著所種的因,結應得的果,
有今生就有來生;今生熏習的習氣重,來生的習氣一定重。次第熏習相:依 著次第,有
條不紊的熏習相。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煩惱是很不容易斷除的。遠行是說即使你修
無漏行,煩惱還是跟著你,不肯離開你的這種熏習相。實非實熏 習相:實是眞實的,修
菩薩道,求無上正覺的眞實智慧。非實是不眞實的這種熏習所現的相。見聞親近聲聞獨覺
菩薩如來熏習相:見聞是說要有正見,聽聞正法,不 近二乘和外道,以免熏習成種子。
隨著所熏習的種性願意親近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或者佛乘,各隨熏習的相狀。
又知眾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謂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
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深著
邪法邪定相。習行聖道正定相。二俱舍不定相。
九 地菩薩又知道眾生是否得了正定正受,是否入了邪定邪受,還是也未得正定正受,
也為入邪定邪受的相。眾生有正見的正定相。入邪見的邪定相。二俱是既無正慧抉 擇,
又不撥無因果,可好可壞的意思,兩者都不是的相。五逆邪定相:五逆是①弒父、②弒母、
③弒阿羅漢、④破和合僧、⑤出佛身血。這種邪定的相。如提婆達多 就是邪定相。五根
正定相:五根是信、進、念、定、慧。有這種五根才能得到正定的相。二俱不定相:正邪
二者不能分別清楚的相。八邪邪定相:八邪就是八正道的 反面。邪見、邪思惟、邪語、
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這種十惡八邪的定相。正性正定的相:就是有正當的
性情和正確的定的相。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 二者均不離的不定相。深著邪法定相:深
深執著外道的邪教邪法邪定的相。習行聖道正定相:修習聖人所修的正道正定的相。二俱
舍不定相:二俱是指邪法邪定與聖 道的正法正定。二者雖都能捨,但仍是不定的相。以
上所略舉種種相,都是眾生歷劫熏習所成的習氣,而顯現的相。
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住此地已,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
令得解脫。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第九地的菩薩,他隨順著像前面所說的種種無
上智慧,觀察眾生,思惟眾生之所以有種種煩惱,及各種相狀習氣的差別,如實了 知,
所以稱之為住善慧地。菩薩住在第九地以後,他既已明白了達一切眾生所行所為的區別,
和不同的相狀,以及煩惱習氣的根源,他就用善巧方便的法門,教化所 有的眾生,調伏
所有的剛強眾生,令他們都得到解脫,獲得身心平安的自由。
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一切行處智隨
行故。能隨眾生根性慾解,所行有異,諸聚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
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在第九地的菩薩,因為已證得了四無礙辯智,
對於演說闡揚各乘的佛法,特別有所成就。能善巧無礙演說聲聞乘聖者所修行的法 門。
又善於演說獨覺乘聖者所修學的法門。又善於演說菩薩乘所修行的法門。他也能演說修學
佛道圓成佛果的修行法門。一切乘和一切人所修行的法門,都能如實了 知。菩薩用他所
證得的智慧,觀察、思惟眾生種種的善惡根性——鈍根、利根、善性、惡性。眾生各自欲
解不同——希望是甚麼?歡喜的是甚麼?知道甚麼?明白的 程度如何?等等眾生的根性
慾解縱然差別懸殊,但是菩薩隨著修證得的智慧,都能瞭然眾生在諸趣中不同的表現。有
的常在六道中,有的又在四趣裡;縱然如此,菩 薩隨著他的願力,跟著眾生去受生。他
也示現煩惱,隨眠煩惱的束縛,種種業,種種習氣的表現。菩薩根據眾生這些苦痛,身入
眾生中,受同樣的苦痛。用四攝法, 廣為宣說種種上妙佛法。所不同於凡夫的是菩薩能
在境界中,不著於境界,不迷於事項。即事行事,見境界能明白境界。對眾生能契機說法,
令眾生都能生出信心, 明白瞭解接受正法。開啟眾生智能之門,使令增長智能,且令每
一類的眾生,都能在他們所應該學的法門中,得到解脫。
佛子!菩薩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以無量善巧智,
起四無礙辯。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舍離。何等為四?所
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再善慧地的果位時,常作大法師,為眾生
演說妙法。因為他已成就了無上智慧。智慧的力量,使口業清淨,才能廣說妙法通達 無
礙,而且具足法師的威儀、細行。做大法師必須具足十種德行:①善知法義。②能廣宣說。
③處眾無畏。④無斷辯才。⑤巧方便說。⑥法隨法行。⑦威儀具足。⑧ 勇猛精進。⑨身
心無倦。⑩成就忍力。九地菩薩他都具足圓滿了這十種德性,所以他能做大法師。他又善
於守護如來所說的法藏。即是說他善能佈施,善能持戒,善 能忍辱,善能精進,善能禪
定,善能修習般若,這六度都能廣修,而且更能切實行持。守護是不會有稍犯稍弛之意。
從前有位茉莉夫人,她一生專行佈施,謹守戒 行。將所有的財寳都佈施於眾生,從不懊
悔,對受佈施的人,一律平等看待,毫無分別心。戒行方面,三業清淨無有瑕疵。可是臨
終時,忽然生出一點小瞋恨心。因 為一念瞋恨,就墮落,受生為一雙蠍子,這種蟲是很
毒的。她做了七天的蠍子就死了。死後又生到天界享天福。諸位!以她一生行佈施、持戒
的功德,僅臨終一念瞋 心,竟然墮入旁生的毒蟲之中,再因一生的善行,得生入天界。
由此看來,做人,尤以修道的人,時時刻刻都要照顧守護自己的心城,不要有脾氣,不要
隨便生瞋恨 心。因為瞋恨心,就是毒,所以大凡瞋恨心重的人,死後就會墮到蛇身、蠍
子身、毒蜂身,或為毒蟒,這些都是有毒的旁生類,是很危險很可怕的業報。修行所修
的,就是要改變貪心、瞋心、痴心,使成寬宏平等的慈悲心,對任何人都要和平慈愛,沒
有脾氣,即使別人對我如何,都要存諒解人的心。古人說:「行有不得,反 求諸己」。
做事不順利,也應反省檢討是自己的過失。修道人最醜陋的一面,莫如脾氣大,專說人的
短處,只讚自己的長處。應該時時有慈悲心、喜舍心、隨時遠離 貪瞋痴心,這就是守護
如來的法藏。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如來法藏,在如來法藏裡,充滿了
智慧光明,修道人無論對內對外,對人不論長幼尊 卑,都常存慈善喜舍的心,自然能生
感應。如有人能用手治病,這並不是他的手能治病,而是他的心有慈悲喜舍愛護人的誠意,
幫助人的眞心,所以用手來表法。華 嚴經上有一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
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現在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手,應觀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所以 人能有神通,手能有眼睛會治病。假如沒有慈悲喜舍心,心地
不善,對人不好,哪會有神通?手也不會靈驗,什麼感應也沒有了。人能無自私自利的心,
隨時行菩薩 道,不是光要人家對我好。我們要只管對人好,不問人對我如何,所以古人
說:「施恩不望報,與人不追悔」。這些都是守護如來法藏的表現。九地菩薩他既具足了
大法師的德性,又善能守護如來法藏,所以他能用種種無量善巧方便的智慧,而生起四種
通達無礙的辯才,演說諸佛所說的法門,圓融無礙。他是用菩薩的四無量 心,用四無礙
的辯才智慧和四攝法的善巧,為眾生演說諸佛的妙法,令眾生聽到得著清涼,舍離煩惱生
歡喜心。這就是慈悲心的流露,和四無礙智辯才的妙用。
善 慧地的菩薩他常常隨順著四種無礙的智慧,靈活運用演說佛法,為了教化眾生,
觀機攝受,須臾也不會舍離。那四種無礙智慧呢?就是①法無礙智:佛法都是圓融無 礙
的,佛佛道同,法法無礙。一法能生無量的法,無量的法不離一法。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一多不二,一多無礙。明白這種道理而生起的智慧,運用這種智慧演說 諸佛所說的法,
就是法無礙智。②義無礙智:對眾生闡揚的八萬四千法門,其義理都能互相連融會貫通。
義理也是一義生無量義,無量義歸為一義,一多無礙,所謂 「不二法門」。這種智慧就
是義無礙智。③辭無礙智:辭就是用言語表達事理,使人聽了明白。如果能把佛法的事理
說得清清楚楚,圓融無礙,契合眾生的根解性 慾,找不出一點毛病來,又說的好聽,自
然令人生起信心。這種言辭,令人心悅誠服,永不會厭倦,這就是辭無礙智。④樂說無礙
智:樂說是歡喜說、善說、願意 說、自動說。有一種人不歡喜說,知道不願對人說,再
三請求他才說。華嚴經上有位勝慧菩薩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自己明白了佛
法,假如你不樂意對 人說,別人初來學佛法,怎會瞭解呢?所以要有樂說三昧,就是時
說刻說、日說夜說、年說月說,永遠都樂說不厭。如金山寺天天說法講經,就是樂說無礙
的表現。 樂說無礙,一定要具足以上三種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的智慧,才能有樂說
無礙的智慧辯才。
此菩薩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義無礙智,知諸法別相。辭無礙智,無錯謬說。
樂說無礙智,無斷盡說。
九 地菩薩他善於運用智慧,所以智慧越用越增長。他勤勉修學諸佛所說的法門,所
以他的智慧日漸殊勝。他善能思惟觀察諸法自性(自相),所以他的智慧光能普照眾 生。
他樂於到十方諸佛道場聞法,所以他的智慧能豁達無邊。再用四無礙智來形容他,說明他
的智慧通達無礙,辯才無礙。四無礙辯,又叫四無礙智。顯於外的,用 言辭來說明的,
就是辯才。藏之於內的,由自性自心內所發出的,就是智慧。所以稱內則為智,外則為辯。
九地菩薩了法無礙所得的智慧,就能知道一切法的自相。 諸法的自相是什麼樣子,自性
是什麼樣子,菩薩都知道。「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生亦不滅,不可以言宣」。這
就是諸法的自相自性。菩薩依據義無礙智,又 知道諸法的別相。別相就是特別的相。已
知諸法自相常是寂滅的,可是每種法門的義理稍有不同。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有八萬四
千種義理,每個義理又各有各的特 別義理。諸法都是寂滅的,這是共相。每個法有自己
的義理,這就是每種法的特別相。特別的相,就顯出這個法的特別義理。依據義無礙智就
能知道諸法的特別相。 菩薩以辭無礙的智慧,所說的法義,絕對是眞實的,合乎法義的,
不會有錯誤荒謬的。不合法義,不能與法相應的,就是錯謬。譬如佈施,本是給與其它的
人,如果 你叫所有的人把好東西都給我,你一點不給人,這就是貪心,這就是錯謬。諸
如持戒精進等。自己明白了,以身作則,躬行實踐,實實在在的做,而且也教化別人 做,
影響別人,產生引導作用,才是正理。如果事事都叫別人做,而自己的行為恰好相反,這
都是錯謬的表現。為佛弟子,晝夜謹慎,不可錯謬!菩薩所以能樂說無 礙,因為他已有
通達佛法義理的智慧,因之他非常樂意眾生們也能了達佛法,得著眞實的常樂。於是他毫
不疲厭,經常見機說法,令眾生得到法樂,使佛法興隆,令****常轉。
複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性。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辭無礙智,安立一切法不
斷說。樂說無礙智,隨所安立,不可壞無邊說。
金 剛藏菩薩覺得上面對四無礙智的義理說得不夠圓滿,於是又加強語意,再對四無
礙智補充說明。法是無量無邊,縱包太虛,橫周沙界的。法是圓融無礙、通達一切、 眞
實、正確的。菩薩以無礙智,了知諸法的自性。用義無礙的智慧,知道諸法的生滅。以辭
無礙的智慧,安立一切法——八萬四千法,用生花妙舌,廣宣諸佛的法 義,不斷的對眾
生宣說。佛當年說法三百餘會歷時四十九年,就是以辭無礙知所說,用樂說無礙的精神,
無礙的智慧隨所安立的假名,講說諸法都是以無性為自性的 道理。如是不間斷的說,永
遠都說不完,天魔外道們也無法破壞。安立的意思是說一切法假名同相。佛所說的法,是
盡虛空徧法界,因之難以言說,無有窮盡,所以 樂說無邊。
複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法差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法差別。辭無礙智,於去
來今法,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世無邊法明了說。
金 剛藏菩薩繼續前面的解釋,再次用時間來分別說明四無礙的智慧。他說依據法無
礙的智慧,可以知道現在世諸法的不同之處。通達諸法的義理無礙,就可知道過去世 和
未來世諸法的義理差別不同之點。本著辭無礙的智慧,對於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所說的
法,都能明了、受持,用於教化眾生,為人宣說,絕不會有錯誤荒謬的話 語。菩薩擁有
以上三種智慧,他為廣宣法要,在三世時劫中,種種類相眾生中,菩薩不辭辛勞,樂說無
量無邊諸法的不同事理,永不疲厭。
複次以法無礙智,知法差別。義無礙智,知義差別。辭無礙智,隨其言音說。樂說
無礙智,隨其心樂說。
再 次,金剛藏菩薩又以修多羅相來分析法義,加強說明四種無礙的智慧。依著法無
礙的智慧,就能知道諸法的差別。明白諸法義理,生起無礙的智慧,就知道義理的差 別。
能隨類宣說諸法,這就是辭無礙智的妙用。樂說無礙智,能知眾生的心意,可以隨他心樂
何法,宜於用何譬喩,使眾生樂聞無厭。菩薩就運用四無礙智,契合眾 生的心而說妙法。
複次法無礙智,以法智知差別不異。義無礙智,以比智知差別如實。辭無礙智,以
世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
再 次,金剛藏菩薩又依據智相,依著法類來分析法義。法無礙的智慧,就可以知道
諸法的差別和同義不同義的道理。用義無礙的智慧,就知道比智所得的差別結論,是 眞
眞實實的,「比」是類的意思,用以立法類,法比(類)的智,是無礙體,從體立個名稱,
前後不同。這種「比智」可通用於大小乘,四無礙智,唯限於大乘。辭 無礙的智慧,說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圓融無礙。世智是世俗的智慧,即是後得智。用世間的智慧來分別世法
與出世法的眞偽,為欲令眾生得著第一義的殊勝法義,假以 方便解說,使與眞諦能相應,
而不顛倒,這樣方為善巧。不間斷,常常說。多方假設,不生疲厭,這樣才可稱為樂說。
樂於說法的智慧,可以令聞法的人,證得第一 義。
複次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義無礙智,知蘊界處諦緣起善巧。辭無礙智,以
一切世間。易解了美妙音聲文字說。樂說無礙智,以轉勝無邊法明說。
再次,金剛藏菩薩又以無我慢相中,依 眞俗二義來分別補充說明四無礙智。法無礙的
智慧:能知道諸法是平等一相的。「不壞」是說不會被天魔外道來破壞「無我」的境界。
義無礙的智慧:法是一相不 壞,義理是圓融無礙的。用義理無礙的智慧,就知道五蘊—
—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那麼菩薩就要教化眾生怎樣把五蘊空掉。「界」是十八
界——眼、耳、 鼻、舌、身、意六根,對著外境,就生出六塵——色、聲、香、味、觸、
法。內六根對外六塵,中間就生出六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生
起 了六識,就有所分別。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就稱為十八界。「處」就是內六根外
六塵,合共名為十二處。「諦」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緣就是無明緣行,行 緣識,
識緣名色……等至生緣老死,名為十二因緣。菩薩有義無礙的智慧,所以他能明白這些佛
所證悟的道理,生起善巧方便的法門。也就是六度法門——佈施、持 戒、忍辱、精進、
禪定、智慧。以六度來針對眾生的缺點,方便教化他們。用佈施的法門,度那些慳貪的眾
生。持戒的法門,度那些好毀犯越軌的眾生。忍辱的法 門,就度那些剛強,而瞋恚心重
的眾生。精進的法門,就度那些懈怠懶惰的眾生。禪定的法門,就度那些散亂的眾生。智
慧的法門,度那些愚痴的眾生。菩薩善巧運 用六度法門,度一切眾生出苦厄。辭無礙的
智慧:是對世間一切容易明白的美妙音聲,和流暢高雅的詞藻而言。菩薩能以世間的言語
和文辭來表達無上的義理而不損 於眞理。樂說無礙的智慧:是歡喜講經說法,說無上無
我的妙理。由淺入深,慢慢的把無上殊勝的義理,對眾生闡揚,轉更增上。辭義中的差別,
微細無邊,菩薩都 能用樂說無礙的智慧,說得清楚明白,令眾生聽了,生起無限的法樂。
複次法無礙智,知一乘平等性。義無礙智。知諸乘差別性。辭無礙智,說一切乘無
差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乘無邊法。
再 次,金剛藏菩薩又用大小乘相,根據權實來分別法義,依證四無礙智的妙用。法
無礙的智慧:知實就是法。知大乘、小乘、菩薩乘、緣覺乘、佛乘,都是平等一性 的。
義無礙的智慧:知權就是義。知道各乘本來是平等一性的,但分別來仔細觀察,每一乘又
有它不同的性。辭無礙的智慧:會三乘歸於一乘,就是辭。菩薩知道佛 因眾生根性不一,
而權宜說三乘,其實各乘是沒有分別性的。樂說無礙的智慧:開方便門就是樂說得善巧運
用。菩薩演說每一乘,都有無邊的方法,隨眾生心行不 同,隨機以多法闡明,說諸乘的
法。法雖然是無窮無盡無邊,然皆為一事而已。
複次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十地分位義差
別。辭無礙智,說地道無差別相。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邊行相。
再 次補充有關法無礙的智慧,依此智知道諸位菩薩修行的行門,智慧所啟發的各方
面的行門,諸法方便圓融的法門,依據無限的智慧隨修隨證。義無礙的智慧:可以明 白
十地中各地的義理和法門不同的地方。言辭無礙的智慧:分別說明十地的道理,和沒有分
別的相狀。樂說無礙的智慧:詳細說明十地每一地有無量無邊修行的相狀 和境界。
複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一唸成正覺。義無礙智,知種種時種種處等各差別。辭
無礙智,說成正覺差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句法,無量劫說不盡。
金 剛藏菩薩又再次加強說明四無礙智的殊勝。法無礙的智慧:知道十方三世諸佛能
在一念之間,成就正等正覺的果位。義無礙的智慧:能夠知道在種種不同的時劫,和 在
不同的國土裡成正覺,隨成正覺所現佛身相,依據正報的事。辭無礙的智慧:是說佛成正
覺是用種種不同的法門修證得的。樂說無礙的智慧:在每一句法裡包含的 法義,就以無
量劫的時間來說也說不盡。
複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語,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辯才方便,轉
****,一切智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如來隨八萬四千眾生心行根解差別音聲。辭無礙智,
隨一切眾生行,以如來音聲差別說。樂說無礙智,隨眾生信解,以如來智清淨行圓滿說。
這 是第十次對四無礙智的補充,加強闡明。法無礙的智慧:能知道諸佛的言語音聲,
能隨自意語,能隨他意語,能隨自他語。「力」是指能破魔的驕慢。「無畏」是能 伏外
道。「不共」是不共有異於二乘。「慈悲」是恆常說法不疲厭。「辯才」是說法圓融,通
達無礙,不受外來的問難所屈。「方便」是能隨順物機。「轉****」是演說正法。用法無
礙的智慧:以佛的十種力,四種無所畏,十八種不共於二乘的佛法,本著大慈大悲心,發
揮無礙辯才,善巧方便來轉大****, 諸佛所有的智慧中的大智慧,隨之證得。義無礙的
智慧:能知道佛可以隨著八萬四千種眾生的「心意」,而攝受他們。能隨著八萬四千種眾
生的「行」而影響他們。 能隨著八萬四千種眾生的「根性」而契合他們。能隨著八萬四
千種眾生的理解程度,音聲差別,而教化他們。辭無礙的智慧:隨著一切眾生的心行,以
佛的圓音,對 眾生說法,使眾生隨類各得明白,就如佛用不同的音聲說法一樣。樂說無
礙的智慧:隨著眾生的信解,以佛的智慧,清淨圓滿地對眾生演說妙法。皆令眾生悟無上
道。
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無礙智。得如來妙法藏,作大法師。
金剛藏菩薩把四無礙智,反覆精確解釋完了,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習第九地法
門的菩薩,證到善慧地,得到前面所說那樣多的善巧方便無礙的智慧,也得到了佛的甚妙
法藏,因之,他能為世間的大法師。
得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光照陀羅尼,善慧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威德
陀羅尼,無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
皆得圓滿。以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辯才門,而演說法。
又 得到義理的總持法門,教法的總持法門,智慧的總持法門,光照的總持法門,光
是慈光攝受。善慧的總持法門:剛強的眾生,使用善慧降伏。眾財的總持法門:上求 佛
道,下化眾生謂之「眾財」。威德的總持法門:示教大乘的威德勝利,令下劣的眾生,生
起善性。無能障礙的總持法門:不斷辯才,依智常說。無有邊際的總持法 門:樂說,深
說,不倦無盡之時。和各種義理的總持法門:樂說廣說。像這樣種種,有百萬阿僧祇的總
持法門,每一個都圓滿明了,為眾生演說。以百萬的善巧音聲 和辯才無礙的法門,而為
眾生開演佛的上妙法義。
此菩薩得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已,於無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萬阿僧
祇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已不忘。以無量差別門,為他演說。
這 位菩薩得到像前面所說的如百萬阿僧祇總持法門後,他到無量數佛的道場中,在
每一位佛面前,他都是同樣用百萬億總持法門來聽聞諸佛的正定正受的正法。他聽了 以
後,不會像凡夫樣旋得旋忘。他對每一要義,都深深的印入記憶裡。他能用無量不同的方
法,隨時可以為其它人演說,令聽者接受。
此菩薩初見於佛,頭頂禮敬,即於佛所,得無量法門。此所得法門,非彼聞持諸大
聲聞,於百千劫所能領受。
這 位證善慧地的九地菩薩,他不管見到十方三世中哪一位佛,他都是一見之後就五
體投地,身心恭敬的禮拜。絕不會慌慌張張,或者敷衍了事,行個禮湊合了事。我們 平
時拜佛,一定要專心一意,恭敬肅穆的拜,還要觀想佛就在眼前。拜佛不是光在形式上講
究,最主要的是個「敬」字。菩薩在佛前恭敬誠意的禮拜,得到無量八萬 四千法門都明
白了。他在這時所證悟的法門,不是那些聲聞聖者,大阿羅漢們所能在百千劫的時間內,
聽聞佛法所能領悟得到的。
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如是無礙智,坐於法座而說於法。大千世界滿中眾生,隨其
心樂,差別為說。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其餘眾會,威德光明,無能與比。
這位善慧地的菩薩,修學得到了像前面所說那樣多的總持法門,又 證得了像前面所說
的四無礙大智能,他坐上說法的大法座,面對著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各類的眾生,演說佛
所說的妙法。他都能隨著那些眾生的心理,分門別類,契 合他們心中之所樂,渴欲聽聞
的,演說無上的妙法。法會大眾之中,除了在坐的諸佛,和法會中受有職位的大菩薩之外,
其餘在法會中諸大菩薩的威德光明,沒有誰 能與這位菩薩的威德光明相比了。
此 菩薩處於法座,欲以一音,令諸大眾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時欲以種種音聲,
令諸大眾。皆得開悟。或時心欲放大光明,演說法門。或時心欲於其身上一一毛孔。 皆
演法音。或時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時心
欲發一言音,周徧法界,悉令解了。或時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恆住不 滅。或時心
欲一切世界簫笛鐘鼓,及以歌詠,一切樂聲,皆演法音。或時心欲於一字中,一切法句
言音差別,皆悉具足。或時心欲令不可說無量世界地水火風四大聚 中,所有微塵,一一
塵中皆悉演出不可說法門。如是所念,一切隨心,無不得者。
這 位在善慧地的九地菩薩,當他在法座上說法時,他能以一種音聲演說佛法,使令
一切在會的大眾聽到都能明白。有時他也能用各種不同的語言音聲,對法會大眾說 法,
使聽到的大眾,即刻明白,都能開悟,成就各自所修學的道業。因為九地的菩薩,他舉心
動念,已到隨心自如,神通妙用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境界,一般人看 來,都是神通。
在九地菩薩的份上來說,這就是他修行積聚種種善根功德所成就的境界。菩薩得到這種境
界,完全是行所無事,不著一切相,也不離一切相。即一切 相說一切法,即一切法現一
切相。他雖然現一切相,但無這種執著。大眾聽到第九地菩薩種種的音聲後,就能開悟,
這就是所說的「聞聲而悟道」。菩薩有時又想放 大光明,在大光明裡,演說種種法門。
羅漢欲觀察一切事的時候,他必須作意觀察(入定),才能知道一切的前因後果。修證到
八地果位的菩薩,已證得無功用行, 就不須入定作意觀察而能隨時明白一切事態的因果。
因為菩薩的智慧無上,不像羅漢那樣拘謹。菩薩修學的大乘菩薩法,他的心能包太虛,量
可周沙界。所以當他放 大光明時,就能在大光明裡演說諸佛的妙法門。有時他又在身上
每一個毛孔裡,都顯現演說妙法,每一個毛孔都放大光明。或者有時菩薩心裡又想,甚至
能在三千大 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有形相的物體,和一切無形相的物體,都在說法,都在
聽法,所以說「皆悉演出妙法言音」。一個須彌山、一個日和月,和四大部洲:東勝神
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瞿廬洲,又叫一四天下。三樣合起就是一個小世界,積聚一
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就叫小千世界。積聚一千個小千世界,就叫一個中千世 界。積聚一
千個中千世界,就叫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小千、中千、大千,有三個千字,所以叫三千大
千世界。現在菩薩能在其中大顯神通。或者有時菩薩只發一種言 音,眾生聽了,也能隨
類各得其解。菩薩所發的言音,謂之圓音,不須經過別人翻譯,自然變成各種不同的言音,
徧法界的眾生聽了,皆悉明白。或者有時菩薩心中 又想,把所有的言音,都變作法音,
不單自己所發出的言音是在說法,就連每一類的眾生所發的言音也都在說法。徧世界萬事
萬物都在說法:人說人的法,神說神的 法,菩薩說菩薩的法,二乘聖者說二乘法,天上
的阿修羅和人間的阿修羅,就說好勇鬥狠的法。一切音聲,都成為法音,常住不滅,就如
現在的無線電一樣,常播不 息。或者有時菩薩又想,一切世界上的簫笛鐘鼓和歌詠的音
樂聲,所演奏的也都是法音,歌詠純為讚揚三寳的梵音。或者有時菩薩又想能在一個字裡,
一切法句的言 音中,都能具體表明它的不同意義,而且圓滿。或者有時菩薩心裡願意使
令不可說無量的世界,地水火風四大所聚積的中間,所有微塵,每一粒微塵裡,都能演出
無 量無邊不可說那麼多的法門。
像 這樣他所想的,一切的一切,都能隨心所欲,沒有得不到的,所以說菩薩的境界
是不可思議。菩薩的想,不是妄想,菩薩想做任何事,都不須早作打算,他是隨願都 成
的。我講經要用翻譯,因為我不是菩薩,我是個業障鬼。我的業障很多,因為我隨時隨處
都在向人化緣。我化的是別人的煩惱,化人的業障,化人的貪心,化人的 瞋心,化人的
痴心,希望人人把這些不值錢的東西都佈施給我。所以我這兒只有業障,沒有別的寳物。
佛 子!此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
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仍以一音,普為解釋。令隨心 樂,
各得歡喜。如是乃至不可說世界所有眾生,一剎那間。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
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亦以一音普為解釋。各隨 心樂,令得歡
喜。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滿中眾生,菩薩皆能隨其心樂,隨根隨解,而為說法。承佛
神力,廣作佛事,普為一切作所依怙。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善慧地的大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的眾生,都到他面前來,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言,向他請問所不懂得困難問題, 虔
誠請求指示。而每個人所問的困難問題,各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品類不同,問題自然各有
不同。菩薩只在一念之間,就能明白他們的意思,仍然用一種音聲,普徧 為眾生解釋。
每個眾生聽了,都能瞭解,也能令他們隨心滿願,得到各自所希望的解答,使令個個滿心
歡喜。像這樣的情形,甚至有不可說的世界,其中所有的眾 生,在一剎那的時間,個個
都以無量的言音而向菩薩提出困難的問題,每個困難的問題,它的義理又各有不同,然而
菩薩只在一轉念之間,就都能明白他們所問的困 難之處。也用一種音聲,普徧為大眾解
釋,各隨他們心中所歡喜的,令他們得到滿意。更甚而言之,有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世
界,其中各類的眾生,菩薩都能隨著 他們心中所高興的,隨著他們的根性,隨著他們所
能理解,而為他們說法。菩薩仰承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廣大普徧的作大佛事,普徧為一
切眾生,作他們所依持 的、所怙念的師表。
佛子!此菩薩。復更精進,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處,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佛眾
會。一一眾會,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眾生。一一眾生,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性慾。彼諸
佛隨其性慾,各與法門。如一毛端處,一切法界處,悉亦如是。如是所說無量法門,菩
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有忘失。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善慧地的菩薩,三業清淨,已達到圓滿無
漏的程度,又努力精進,勤修善業。所以他成就了無上的智慧,如日月般的光明。假 使
在一毛端的地方,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的諸佛,都在那兒聚眾作法會。每個法會,又有不
可說世界微塵數的眾生。每個眾生,又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的心性慾望, 各各不同。雖
然如此,但在法會的諸佛,仍能隨著所有眾生,契合他們的根性好樂慾望,分別賜與他們
不同的法門。在每一毛端的地方,一切法界的地方,都是這樣 各與眾生不同法門,也都
這樣演說無量的上妙法門。菩薩在一念之中,他能領受如上所說的無量微塵數的法門,而
且永遠不會忘記。江裡的水,時時淌流著:金山寺 宣揚佛法,也是日日講說。我們為了
要續佛慧命,令正法常住,法燈長明;有一分鐘的呼吸,就說一分鐘的法,有十分鐘的呼
吸,就說十分鐘的法,為法忘軀,不計 得失。
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晝夜專勤,更無餘念。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入諸菩薩
甚深解脫,常在三昧。恆見諸佛,未曾舍離。一一劫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
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於諸佛所,種種問難,得說法陀
羅尼。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他雖然已經證得了第九地的果位,但他仍
然是不分白天晚上,專心一意更加勤奮勇猛精進,絲毫不生一點其它思想。唯一隻想 能
明白佛法,深入佛的境界,和親近諸佛。同時希望進入諸大菩薩的甚深解脫境界,常在正
定中。不管是在定中或出定的時候,他都能經常見到十方諸佛,不曾稍有 離開諸佛的思
想。菩薩在每一個時劫裡,定可見到無數的佛,無數的百多佛,無數的千多佛,甚至可以
見到無數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而且對每位佛都是恭 恭敬敬的尊重,並謹慎承
事諸佛。日常對諸佛的供養,也非常仔細周到。在諸佛的道場,遇有關於修持和義理方面
的疑難,一定誠懇請問,因之得到樂說諸法的總持 三昧,所修的善根功德,更加光明清
淨了。
譬如眞金,善巧金師,用作寳冠。轉輪聖王,以嚴其首。四天下內一切小王,及諸
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菩 薩如是的表現,就好像一塊眞金,經一位善於冶金的名師,採用精巧的制金技能,
來做一頂王冠,戴在轉輪聖王的頭上,以莊嚴王首。所有四天下的諸小國王和在朝 的宰
官大臣,以及百姓們,盡他們所有最名貴的裝飾品,也沒有一樣可與這頂金冠相匹配的。
轉輪聖王分四等:金輪王統領四天下。銀輪王統領三洲。銅輪王統領一 洲。
此第九地菩薩善根,亦復如是。一切聲聞辟支佛,及下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與等。
在第九地的菩薩,他修積所得種種的善根,就好像這頂金王冠那樣名貴。至於諸二乘
聖者聲聞緣覺,以及九地以前各地的菩薩,他們修積的善根功德,是不能和九地菩薩相提
並論的,不可與九地菩薩齊等的。
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遠之處,悉能照耀,除其
黑暗。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出光明,照眾生心,煩惱黑暗,皆令息滅。
金 剛藏菩薩深恐法會大眾入了無聞三昧,於是大聲疾呼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我現在要為諸位說一
個譬喩:好像二千世界的統治者大梵天王,他的身上可以放出大光明, 這種光可以照徧二千世界中遙
遠幽暗的地方。平時肉眼看不見的,普通的光線都不易照到的,大梵天王身上放出的光,就可以照耀
到那些地方,使其黑暗立即消滅。 證得第九地果位的菩薩,他所積聚的種種善根功德,就好像大梵天
王的光明一樣。他能現出他的智慧之光,照射入眾生心之深處,令眾生盡除身心煩惱痛苦,掃滅黑 暗,
而得到清涼。菩薩的智慧光明得來的因緣,是他在往昔多生多劫中修行的時候,心量曠遠,沒有妒忌
心,沒有障礙別人向道的心,沒有一切不正當的思想,也沒 有慾念,一切清淨無染。他一步一步修持
梵行。因為他心地清淨了,本有的光明就顯現出來。如果他心地黑暗,本有的光明,怎樣也顯現不出
來。菩薩和凡夫不同的 地方,就在他的思想光明磊落,只知利人,不思利己,以救人度人利人為己任。
對於所有的眾生,一視同仁,如見有一個受苦的,他就覺得自己沒有盡到愛護的責 任,才導致這些眾
生受苦。菩薩雖然如此普度眾生,但他心意中是度而無度,利而無利,不曾存有一個「我已度了眾生,
我已救了眾生」的心。他是徹底掃除一切, 離了一切相。他的智慧光明,是因為把一切私慾妄想掃盡,
沒有了慾念,因此智慧之光輝,顯現出來,照徹眾生的心之深處,令眾生的自性光明,也顯現出來了。
自 性之光顯出,自然把煩惱黑暗斷除消盡了。諸位學修道的善士!切記要斷煩惱,無論甚麼境界現前,
不要煩躁衝動,不要亂發脾氣。一有煩惱,就是破戒;一有煩 惱,就現出了醜陋的面孔;一有煩惱,
就被黑暗所籠罩著了,會表現見不得人的行為,是非常不光榮的。所以修道的人,無論遇有任何的境
界現前,都要逆來順受, 忍人不能忍的事,絕不能遷怒於人。所以修行的人,要有眞正的智慧,和眞
正的功夫,才能以人轉境,不能因境轉人。如何才能做到這種地步?唯一就是要息滅貪瞋 痴。如能達
到沒有貪瞋痴的功夫,甚麼煩惱都會沒有了,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很可怕的!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這 位第九地的菩薩,他修積十種波羅蜜的功德,其中比較偏重於修「力」波羅蜜,
其它另外九種波羅蜜並不是不修,但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而見機修行。「力」是幫助 人
的意思,絕不是持力來欺壓弱者,橫蠻無理,以己為勝。而是用以柔克剛,以弱制強的綿
綿慈悲毅力,來做別人所做不到的事,不肯做的事,不敢做的事。能利益 大眾的合於眞
理的事,這才可稱為「力」波羅蜜。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慧地。若廣說者,於無量劫,亦不能盡。
金剛藏菩薩又悲心切切,慈念諄諄的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前面所說的經文義理,不
過是略略說一說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們,在第九善慧地修行的境界和相狀。
假若我向廣大方面來說,就經過無量劫的時間,恐怕也沒有方法把這些境界說完。
佛 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統理自在饒益。能為一
切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分別演說波羅蜜行。隨眾生心,所有問難,無能屈者。佈 施,
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唸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 薩若發勤精進,
於一念頃,得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為
眷屬。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菩薩行,積聚種種善根功德的大菩薩,他在
第九善慧地的時候,大多數示現做二千世界的主宰者——大梵天的天王。當他統治二 千
世界時,他是一位賢能的天王,善能治理政事,教化天眾,利益眾生。他有神通,自在妙
用。而且能為二乘聖者聲聞緣覺,和諸地菩薩們,詳細解釋,分別演說諸 波羅蜜的行門。
倘若有眾生對佛法的義理有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能隨眾生的根性,理解能力,對他們仔細
解釋他們的疑難。不管任何困難的問題,也不管來問的人是 有意問難,或眞求指示,他
總是心平氣和為他們詳說明白,令來問的人自然心悅誠服。菩薩他有四無礙的智慧,絕不
會被人問得答不出來,或被辯論失敗的。菩薩對 眾生佈施,是眞誠的,難捨能捨的。他
教化眾生,總不離用四攝法,常說慈愛眾生的話,令那些剛強的眾生,一聽到他由慈悲心
中流出的眞誠,用方便智慧之舌說的 正語,不管貧富貴賤的人,沒有一個人不隨順他,
依止他,隨他皈依佛,學佛法的。菩薩他只記得要利益眾生,從來不想到要利益自己。他
和眾生常站在一起住在一 起,所謂同行同坐同臥同食,一切和眾生打成一片,因之眾生
都能受他的感化,眞正發菩提心。菩薩用四攝法教化眾生,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善業,因
為他從不曾離 唸佛的慈悲,以及唸法的無上甚深微妙,念僧廣種福田,念一切種,一切
的智中之智。如此上勤求佛道,下化一切眾生,這才是菩薩念茲在茲而不忘懷的佛事。菩
薩 又這樣思惟:我應當在所有眾生中,作他們的首領,代他們受苦受難,作一個殊勝的
領導者,德性能力都勝過一切眾生,捨己為人,做人不能、不願做的有益於大眾 的事,
乃至作為一切智者中的有智慧的依止者。這就是說他的智慧已達到如佛的智慧,他已是了
脫生死,去欲斷愛的無漏聖者。菩薩修行的目的,是在成佛,不是以 達自了為滿願,否
則他又何必努力勤修六度萬行的菩薩行呢?這位九地菩薩如果勤修精進,就在一念之間,
可以得到百萬阿僧祇劫國土微塵數那樣多的正定正受。一 個阿僧祇就是無量數,現在有
百萬個無量數國土微塵數三昧,多到何種程度,簡直不可想像。又甚而可以示現百萬阿僧
祇國土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作為他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假若以菩薩往昔所發的殊勝願力來說,自在示現,還可超過上面所說的數目。乃至用
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來計算,也不可能知道得清楚明白。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無量智力善觀察 最上微妙世難知
普入如來秘密處 利益眾生入九地
金 剛藏菩薩恐怕法會中的諸位菩薩,對前面他所講過的道理,還有不清楚的地方。
於是用偈頌的方法,簡單的重複一遍。這幾句經文,是結集經文的聖僧大德們,體會 金
剛藏菩薩當時悲心切切,循循善誘的苦心德行,希望加強後世眾生德注意力而加上的。希
望有緣聽到的善信諸君們,發勇猛精進心!
無 量智慧力的來源,前面曾經講過,是從往昔修習清淨梵行得來的。第八地菩薩已
經修得不動的智慧,他已達到無逆無順、無惑無慾、無是無非、無好無壞、無成無 敗、
無善無惡的境界。他完全不為外境所轉,而能轉一切境界,所以稱為不動地菩薩。他此時
已是內無心、外無物,把根塵識都停止了活動,受智之所示,不受識的 意念。眼不為色
塵所污,耳不為聲塵所惑,鼻不為香塵所誘,舌不為味塵所移,身不為觸塵所搖動。如此
就生出了無量智慧。無量的智慧,就是無量的力量。用智慧 的力量觀察諸法實相,乃至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眞實意」。這種甚深微
妙法,世上的凡夫怎能懂得!祇有八地菩薩證得 了妙觀察智,可以深入佛的秘密法藏之
處才懂得。佛的秘密法藏之處,就是「為彼說而此不知,為此說而彼不知,為彼此互說,
而彼此互不知。為彼此互說,而彼此 互知」。這種秘密處,就是微細處,就是難知處,
就是不明白之處。菩薩勤修佛道,就是要求如佛的智慧,入如來的秘密處。入此深處,得
到無上智慧之力,才能普 徧觀察眾生,利益眾生,也就進入了第九地——善慧地。如果
菩薩在第八地時不繼續努力,勤求上進,就在那兒永作不動地的菩薩,那永遠也不會證得
佛果。
總持三昧皆自在 獲大神通入眾剎
力智無畏不共法 願力悲心入九地
菩 薩精勤上進,到達第九地的果位,得到了百千萬億那樣多的總持三昧——梵語叫
陀羅尼。隨心如意,無所不自得,變化無窮。獲得了如是自在,如是神通,能化身無 量
數,徧入十方諸佛的國土,隨緣教化眾生。菩薩此時也獲得了如佛的無上的智慧、十力、
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雖還未福智圓滿,但如佛一般的神通妙用,多數已 修證到了。菩
薩進入第九地,是本著他一貫的願力,和他本有的大悲心為首的因素,所以才很順利的入
第九地。
住於此地持法藏 了善不善及無記
有漏無漏世出世 思不思議悉善知
住 在第九地的菩薩,他能領受修持諸佛的秘密法藏,所有八萬四千法門,他都能照
了,能深知諸法實相。他知道「善」與「不善」的區別。修「十善」就是「善」。造
「十惡」就是「不善」。既不屬於「善業」,也不能算是「十惡」的業行,這種表現就是
不善不惡,就叫「無記」。這些他都清楚明白。「有漏」:就是有「喜怒哀 樂愛惡欲」
七情,就不容易清淨,就易生貪瞋痴的意念。如果能息滅三毒,勤修三慧——戒定慧三慧
業,雖然還談不上達到無漏,但總是在朝向「無漏」的方向邁 進。「無漏」:就是要做
到斷欲去愛,沒有壞習氣,沒有煩惱無明,沒有嫉妒障礙,不自私不自利。更明白的說:
就是要斷除無明情慾,能做到這種地步,就達到了 無漏的境界。無漏是不會漏到三界來
受生死輪迴了,也可得到漏盡通。漏盡了,漏幹了,幹了情愛,幹了貪慾。大家因為沒有
聽過有關「無漏」的明白解釋,所以還 有漏,希望聽了這種道理以後,奮勉力行,以求
達此勝妙境界。世:是世間,世間上一切的事物,就是世間法。我們身處世間人類之中,
就應該謹守世間人類的三網 五常的正法。三網:君臣、父子、夫婦。五常又叫五倫:君
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出世:就是舍俗出家修道,把欲界的欲斷了,把色界的色
也破了,對無色 界也空了,如此才算眞正的出了三界之家。斷了欲、除了愛,才是眞的
清淨無染舍了俗世。專心修學佛道,過梵行的生活,這就是出世。修學佛道的最後目的,
就是 證果。證初果斷三界八十八品的見惑。證二果三界斷欲界九品思惑,再斷色界無色
界的七十二品思惑,也就是八十一品的思惑。證四果,稱為阿羅漢果,從此不受生 死的
流轉,稱為出世的聖人,這是修小乘的最高果位。如果不發大心度眾生,不回小向大,就
只能被視為自了漢,故當年佛責備那些證四果的阿羅漢為「焦芽敗 種」。原因是因為入
世太苦,度生不易,行大乘的菩薩道很難,要吃盡千辛萬苦,所以那些證四果的聖者,能
了脫生死就於願足矣,不再作大乘的法器了。思是用意 識去探究,希望得到一個答案。
不思就是不去研究。世間上所謂聰明的發明家、科學家,他們的世智辯聰,達到頂點。他
們腦筋靈敏,思想精細,發明種種事物,創 立各種理論,這就是思議法。菩薩對於思議
和不思議的一切法,他都能清楚明白。
若法決定不決定 三乘所作悉觀察
有為無為行差別 如是而知入世間
九 地菩薩他有擇法眼,對於諸法有正確的認識,知道甚麼法是有決定性的,甚麼法
是無決定性的,所謂「法無定法」,這必須有高度的智慧,不能任意自為。聲聞、緣 覺、
菩薩這三乘的聖者們所作所為,他也都能詳細觀察。有為是有所作為,有相狀的,稱為有
為法。無為是無所作為,就叫無為法。這兩種行事的差別,在九地菩薩 的心目中,他是
行無所事的。他雖修行六度萬行,利益眾生,但他心裡卻沒有一點執著,從不自誇,或者
標榜。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不著於六度萬行的名和境相。菩 薩了知這兩種作為的差別,
所以他很自在的入世度生,行菩薩道,毫無艱苦困難。
若欲知諸眾生心 則能以智如實知
種種速轉壞非壞 無質無邊等眾相
菩薩假若想知道眾生的心意,他就以他修得的最大智慧——他心通,就能實實在在的
明白了。種種的業,很快就有所轉變,或者會變壞,或者不會變壞。有的事是有形體的,
有的事是無形無實質的。有的有邊際,有的無邊際,這些種種的道理,種種的相狀,菩薩
都能知道。
煩惱無邊恆共伴 眠起一義續諸趣
業性種種各差別 因壞果集皆能了
煩 惱是無量無邊,它總是常常跟隨著,做人的伴侶。隨眠的煩惱生出一種的意思,
或者多種的意思,因之延續在六趣中不能出離。眾生的三業,造成不同的業性,有時 在
因地種的善因不純,善因壞了。在果上惡業先成熟了,因此煩惱集聚而受果報。這些前因
後果相互牽連的關係,九地菩薩都能明白知道。
諸根種種下中上 先後際等無量別
解性樂欲亦復然 八萬四千靡不知
眾 生的根性,種種不同,有下根的就是劣根,或叫軟根,軟弱無能的。中是中根,
既非上智,也不是下愚,普通平常的人,是占人類中成份最多的一種。上是上根,就 是
有上智的最聰明的人。上智有世間的上智和出世的上智。先際是過去世,後際是未來世,
這兩者在時間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在不同的時間 裡,他們的理
解力不同,生性不同,喜樂厭惡不同,要求慾望不同,種種色色,概括來說,大約有八萬
四千種。菩薩以他的分別智,而分別瞭解。
眾生惑見恆隨縛 無始稠林未除翦
與志共俱心並生 常相羈系不斷絕
凡 夫不同於聖人的地方,就在迷與悟上分別。凡夫被事所惑而迷於理,聖人明白義
理,透達一切事。眾生受苦也就是因為受世事幻化所迷惑,自我觀念重,偏見紛擾而 起
諍論。這是一種習氣,縱然經過累世多劫,它總是緊緊的跟隨在八識田中,纏縛著意識不
放鬆。縱無始以來,無明煩惱就像密密的叢林,未曾翦除掉。雖然有不少 人想逃脫惑見
的隨縛和無明的稠林,立志向道,追求佛法。但這種無明惑見,它也緊跟著善心一併增長,
總是互相羈繫著不能斷絕。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就是這偈的寫照。
但唯妄想非實物 不離於心無處所
禪定境排仍退轉 金剛道滅方畢竟
如 果能遇著善知識的指引,一心信佛所說的教誨,這時就能明白一切的妄想,非但
不是實有,而且都是虛幻,沒有一個定時的,所謂「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修 學
禪定,可以調攝心身,增加定力。如果沒有明師指導,不但不能得到修學的方法,往往誤
入魔境。修禪的人最怕不認識境界;不認識境界,就不能轉境界;不能轉 境界,就會被
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就容易退心,退失菩提心。一直修到金剛道滅——金剛後心的程
度,這才是達到究竟不會退轉的功夫——三不退。證到三不退 時,才沒有危險。所以修
道的人,最忌被境界所轉,境界來了不認識,境界去了又後悔。什麼叫境界?凡是身外能
見到的、能聽到的,心裡所能想到的,都是境界。 種種境界發生了,要能逆來順受,迎
刄而解。有當機立斷的智慧,就不會生起見惑、思惑、聞惑(聞惑這名詞在教乘法上是沒
有的,是我跟著見惑、思惑而創造 的)。修學佛道的人,不分在家出家,都要有眞正的
智慧,才不會被境界所迷惑,才不會退失菩提心。
六趣受生各差別 業田愛潤無明覆
識為種子名色芽 三界無始恆相續
「夢 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叫人不要執著一切。
人生就如金剛經上說:「如夢幻泡影」。一般世俗不信因果,起惑造業,顛倒黑白,所
以永在六趣中流轉,循環無端,不知求覓出離的道路。所謂「出馬腹,入驢胎,閻王面前
幾度回。剛從帝釋殿前過,又到閻君鍋裡來」。這就是說眾生造業受生,六 趣受生不同
的原因,就在所造業因上分別。如果要明白自己的「業因」,「今生受者是」。如果要知
道「來世的果報,今生作者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我們平 時舉心動念,無不是業,
無不是罪。故云:「無心無念無識田,私慾雜念是罪愆」。又說:「心止念絕眞富貴,私
慾斷盡眞福田」。「識」是第八阿賴耶識,又叫含 藏識,它把所造的善惡業及念,都收
藏在內。「業」就像一塊田,所做善惡事,所動的善惡念都是種子,一點一滴,不分大小
輕重,都下種在業田裡。「愛」就是 水,來滋潤業田的種子,還加上無明覆蓋著,就像
溫床培育這些種子生根萌芽。識成就了,伴侶著墮入三界裡。三界——欲界、色界、無色
界,是無始也無終的,永 遠相續不斷。
惑業心習生諸趣 若離於此不復生
眾生悉在三聚中 或溺於見或行道
因為見惑聞惑思惑和內心積習,就生起了諸趣的因素,如能把惑業斷除了,心裡的積
習自然沒有了,也就不會再生到三界裡來。眾生都在三聚裡。①絕對正。②絕對邪。③可
正可邪。有的沉溺在見惑裡,有的也知道勤學佛道。
住於此地善觀察 隨其心樂及根解
悉以無礙妙辯才 如其所應差別說
修 證到第九地善慧地的菩薩,他已證得了妙觀察智,所以他善於用這種妙觀察智來
觀察一切事態的因果道理。他教化眾生時,必觀機逗教,隨應著眾生的興趣和根性及 理
解力而為說法。菩薩以無礙的智慧,殊妙的辯才,因人說法,因才施教。針對著眾生需要,
適合眾生的優點,分別橫說豎說,塵說剎說,通達圓融,用各種不同的 方法,教化不同
根性的眾生,皆令樂入佛道。
處於法座如師子 亦如牛王寳山王
又如龍王布密雲 霔甘露雨充大海
這位九地菩薩,當他在大法座上說法的時候,他莊嚴的法相,就像師子一樣,不怒而
威。也像牛中之王,又像一座寳山巍巍然。又像龍王興云布雨的時候,自然令人感到一股
威勢襲臨。它所降的雨,正是眾生渴求的,就如同甘露法雨一樣,充滿了四大海。
善知法性及奧義 隨順言辭能辯說
總持百萬阿僧祇 譬如大海受眾雨
菩 薩他深知諸法的實相,也明了諸法奧妙的義理。他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性,隨順眾
生不同的語言音聲,對眾生反覆辯解諸佛所說的甚深微妙法,令眾生各得其解。菩薩 證
得的陀羅尼門有百萬阿僧祇那樣多,也得到微塵數那樣多的總持門。這就好像大海不拒細
流一樣,不管哪兒的江河湖裡的水,都會流歸於大海裡。受眾雨,就是不 拒一切的細流,
終入於大海。
總持三昧皆清淨 能於一念見多佛
一一佛所皆聞法 復以妙音而演暢
總持三昧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正定正受,都是清淨無染的。菩薩能在一念之中見
著無量那樣多的諸佛,他在每一位佛的道場裡,都可以聽到諸佛講經說法。他聽了佛法以
後,就能用他微妙不可思議的音聲,對眾生演說,而且非常清楚流暢。
若欲三千大千界 教化一切諸群生
如雲廣佈無不及 隨其根欲悉令喜
假若菩薩想在三千大前世界裡,普徧教化所有的各類眾生,就像天上的云,廣佈滿天
空,沒有一塊天空不普及的。雖說是無量數的眾生,但菩薩都能隨著他們的根性,一一教
化,使令每個眾生都得著法喜充滿。
毛端佛眾無有數 眾生心樂亦無極
悉應其心與法門 一切法界皆如是
在 每一根毛端的地方,都有無數的化佛,也有不知多少的化眾生。在無量阿僧祇國
土中的眾生,他們心所想的喜樂,也是無量到於極端的。菩薩都能適應他們的心理, 給
於他們應機的法門,令他們都樂意修學。像這樣的情形,並不是限於一個世界,而是普及
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的國土裡,都是這樣。
菩薩勤加精進力 復獲功德轉增勝
聞持爾所諸法門 如地能持一切種
菩薩勤勉精進,奮力修學,因此獲得的功德,一天比一天更加殊勝。在十方諸佛的道
場所聞持的各種微妙法門,它的妙用,就好像大地能載萬物,能生長萬物一樣。
十方無量諸眾生 咸來親近會中坐
一念隨心各問難 一音普對悉充足
十方世界,無量無數的眾生,大家都來到佛的法會中,親近諸佛,恭恭敬敬的坐在那
兒聆聽說法。這些眾生各各提出他們不明白的困難問題,向菩薩請求解答,菩薩在一念之
間都能明白他們的意思,和所需要的答覆。菩薩用一種音聲,普徧對大家解說,能充分滿
足眾生的要求。
住於此地為法王 隨機誨誘無厭倦
日夜見佛未曾舍 入深寂滅智解脫
住 在第九善慧地的菩薩,能夠做法中之王。教化眾生能知道隨眾生的根性對他說法,
就是應以何身得度的,就現那種身份為其說法。諄諄教誨,誘導其明白佛法,從不 生厭
倦的心。菩薩日夜都能見到許多佛,但他並不曾舍卻一念之間的時間而不見佛。菩薩深入
諸法常寂滅的智慧,和解脫的眞理法門。
供養諸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妙寳冠
復使眾生煩惱滅 譬如梵王光普照
菩薩慇勤供養十方諸佛,獲得善根日益明淨,智慧也更加光明,就好像轉輪聖王頭上
的上妙寳冠一樣,其它任何小國王以及臣民的寳冠都無能比擬。更能使令眾生的無明煩惱
都滅除掉。就如大梵天王的光明,可以普照到二千世界。
住此多作大梵王 以三乘法化眾生
所行善業普饒益 乃至當成一切智
住在第九善慧地的菩薩,以他這時的功德,智慧,神通妙用,多數示現做大梵天的天
王。他用聲聞、緣覺、菩薩三種方法來教化他的眾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善業,能夠普徧
利益一切眾生,乃至於將來,這些眾生可以成佛。
一念所入諸三昧 阿僧祇剎微塵數
見佛說法亦復然 願力所作復過此
菩薩在一念之間,可以入一切的三昧。在一念之間,可以到無量數微塵那樣多的剎土。
在一念之間可以見到無量數的諸佛,也可以在一念之間對無量數的眾生演說妙法。這種神
通妙用,在菩薩是輕而易舉,如果以他往昔的大願力而言,更可超過這些數字。
此是第九善慧地 大智菩薩所行處
甚深微妙難可見 我為佛子已宣說
以上所說的一切,是第九善慧地的菩薩,在修學第九地時的過程境界。也正是有大智
慧的九地菩薩,所修行的法門。這種法門是甚深微妙的,難能可貴的,不容易親見的。現
在我已為諸位佛子宣說圓成了。
卷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十法云地
淨居天眾那由他 聞此地中諸勝行
空中踴躍心歡喜 悉共虔誠供養佛
淨 居天;又名五淨居天,是色界第四禪證不還果的聖者所生的地方,唯聖人居,無
異生雜類。其天有五處——①無煩天:無一切煩雜之處。②無熱天:無一切熱惱之 處。
③善現天:能現勝法之處。④善見天:能見勝法之處。⑤色究竟天:色天最勝之處。淨居
天的天民其數甚多,不能統計。那由他是印度十六個大數目之一,不知 確實數目之意。
那些天民聽了金剛藏菩薩講說九地的勝行境界,和九地菩薩發心精進修行的實在表現,以
及成就的殊勝果位,神通妙用等種種「勝行」之後,他們心 中歡喜到極點,於是大家都
踴躍起來。淨居天本來就在虛空之中,是由天人的淨業功德,神通所化現的一塊樂土,沒
有界限,也沒有一個實體。踴躍就是而今的舞 蹈,天人們的舞蹈是文雅婉約的,令人見
了,賞心悅目;絕不像現在的搖擺舞,完全是一種色情狂的野變動作,徒然引人步入迷糊
的幻滅中。在空中居住,也不算幻 想,大概到千年以後,地球上的人住滿了,海裡也住
滿了,自然就會向空中發展。科學家門會發明一種空中樓閣,住到裡面,上不沾天,下不
著地。雖然同樣住在空 中,不同的地方就在淨居天乃為淨業功德所化現,是沒有界限自
在殊勝的清淨樂土。人為的空中樓閣是否又像地球上一樣,充滿罪惡染污呢?天人們歡喜
踴躍,萬分 虔誠恭敬,用極懇切的心意表現供養諸佛——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和十
方三世諸佛世尊。
不可思議菩薩眾 亦在空中大歡喜
俱然最上悅意香 普熏眾會令清淨
這 時不但淨居天的天眾們歡喜踴躍,就連十方國土來此法會的菩薩們——無法測知
有多少菩薩。諸佛以佛眼觀之,也不能知道有多少,所以說「不可思議菩薩眾」。他 們
縱然有「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定力,這時也被歡喜心所激動而踴躍到空中。同時他們
都燃上最名貴的香,這香的香味,使人聞著心悅意暢,普及每位天人和菩 薩,身心清涼。
自在天王與天眾 無量億數在虛空
普散天衣供養佛 百千萬種繽紛下
這 時大自在天的天王和大自在天的天眾們,也是有無量億數,他們也踴躍在虛空中,
用寳貴的天衣來供養諸佛。天衣是無縫的,與現在的尼龍衣相似。不過尼龍是人工 造成,
天衣是自然有的。因為天人有這種福報,他們的衣食住都隨念而有,不需費心費力去求。
天衣無縫,這話乍聽,以為無縫不能透氣,但天人不像人類的呼吸要 靠外面。天人是有
形無質的,他祇是一股靈氣,他的呼吸是在內裡。天衣是最寳貴的,所以他們用來供養諸
佛。有百千萬種的天衣,在空中飄揚,如像「天雨寳花, 繽紛而下」。不過這是「天雨
寳衣,繽紛而下」。
天諸婇女無有量 靡不歡欣供養佛
各奏種種妙樂音 悉以此言而讚歎
這時諸天——淨居天、大自在天,還有其它各天的天女們,也不知有多少,她們歡喜
踴躍,各演奏最美妙的音樂,合唱出優雅的音聲,以此表現供養諸佛,並以頌辭讚揚十方
諸佛。
佛身安坐一國土 一切世界悉現身
身相端嚴無量億 法界廣大悉充滿
天 女們稱揚讚歎佛的功德無量,殊妙相好,福慧具足。佛身則安閒端坐在他的國土
中。其實當每位佛出世示現成道的時候,並非只有一個國土的聖者和有緣的人看得 見;
在其它一切世界也同時示現成佛,顯現成道的盛況。佛示現成道時的身相,是無上的端莊,
無量億難以形容的相好。盡法界廣大無邊的國土裡,沒有一粒微塵不 是充滿了佛身稟好
端嚴,所以說「法界廣大悉充滿」。
於一毛孔放光明 普滅世間煩惱闇
國土微塵可知數 此光明數不可測
佛 在每一個毛孔裡都放大光明,一一光明又化出無量光明。無量光明又不離開一光
明,所以說是「大光明」。這種光明的妙用,能把世間的煩惱黑暗滅除。眾生見道這 種
光明,就破除了他們最大的黑暗——貪瞋痴。沒有了貪瞋痴,就沒有了煩惱。沒有煩惱,
就沒有了黑暗,就是光明,就是佛身充滿法界。十方世界國土裡的微塵, 可能把它計算
清楚,可是對於諸佛所放出的光明,光度究竟有多少?究竟能照射多少遠的強力?究竟能
照明若干地方?卻沒有誰能算得出,沒有誰能用譬喩說得明 白,更沒有儀器能測量它。
或見如來具眾相 轉於無上正****
或見遊行諸佛剎 或見寂然安不動
佛出現於世,示現的相狀,是隨著眾生的品類而所見不同的。有的眾生看到佛具足三
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在那兒轉無上的****,教化眾生。或者有的眾生又看到佛正遊行
於十方諸佛的國土裡,做大佛事。或者有的眾生看到佛在那兒寂然靜坐,安穩不動。
或現住於兜率宮 或現下生入母胎
或示住胎或出胎 悉令無量國中見
或 者有的眾生看見佛諸住在兜率天裡,正在那兒候補佛位。或者有的眾生看見佛將
降生到人間,在那兒觀察因緣,考慮降生的族姓,和選擇一位有大福德善根的人,作 他
示現的佛母,然後入到母胎。住胎十月,出胎,完全合乎正常人出生的相狀。因為佛的本
意,是要人們知道佛也是一個凡人,經過修學佛道,而後證悟,成為功德 善根圓滿具足
的佛。在經典上雖然說到佛是乘願再來,但八相成道,是示現給眾生看的。他在母胎中時,
仍在轉大****,為一切眾生神鬼說法,作大佛事。這是菩薩的境界,佛的神通妙用。對此
種說法,不必去深究,也不必生妬疑,這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瞭解的。佛示現以上各種現象,
並不是限於一個國土,他是使所有十方諸佛國土裡的眾生,都能見到的。
或現出家修世道 或現道場成正覺
或現說法或涅槃 普使十方無不覩
有 的眾生看見佛示現出家的老比丘相,他正在修世間上一種難忍的道,難行的道,
也就是眾生難信的道。或者又見佛在某個國土裡的菩薩道場,坐在菩提樹王的金剛座 上
始成正覺——證道成佛。或者又見佛現身在說法,教化諸大菩薩。或者又見到佛示現將入
湼盤的相。以上各相,就是佛的一生八相成道的相狀。佛以他功德所成就 的神通妙用,
普徧使十方世界的眾生,沒有看不見這些境界的。每個眾生都覺得佛是專對自己說法,這
就好像太陽普照世界,令所有的有情無情都覺得太陽正照射在 自己身上,同一個道理。
譬如幻師知幻術 在於大眾多所作
如來智慧亦復然 於世間中普現身
前面所說的八相成道,轉大正****, 教化一切眾生種種相狀,這好比幻術師。他懂
得變戲法,用虛幻不眞實的手法,在大眾面前,變出許多迷人耳目的事物,令人墮在虛幻
中。佛教化眾生,也正像幻術 師一樣,示現八相成道的相狀,為的是對眾生說法,希望
眾生見了,能反迷歸覺。諸位!對眾生說法的,並不只有佛,和目前的法師。我說這話的
意思,是要諸位瞭 解天地間萬事萬物,莫不在那兒說法。有情的說有情的法;善人說善
法,正人說正法,教人修十善,學八正道,種善因得善果。惡人說惡人的法,邪人說邪人
的法, 殺人的說殺人的法,放火的說放火的法。做十惡的事,墮三惡道——畜生、餓鬼、
地獄。種惡因得惡果,令人見了,能生警惕之心,舍邪歸正,去妄返眞。螞蟻在那 兒說
螞蟻的法,令人見了,明白團結就是力量。有許多小動物之所以能抵抗大若干倍的動物,
就因為它有團結力。蚊蟲說的是蚊蟲的法,牠說牠前世因為過貪,貪人 的財物,不擇手
段,這生雖然變作了蚊蟲,還是要吸人的血。無情的花草樹木山石,也在說法;它雖不能
說人的語言,但它春天生,夏天長,秋天落,冬天又孕育著 明年的新芽。緣覺就因觀萬
物的變化而悟道,他「春觀百花開,秋覩黃葉落」。如果不是萬物在那兒說代謝的法,他
怎能觸境而豁然開悟呢?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般 若智慧的表露。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
明了萬物都在對你演說妙法,那時還有甚麼煩惱可言?又有甚麼煩惱可生?所謂「萬物靜
觀皆自得,四時佳境與人同」。沒有 甚麼可留戀的,沒有甚麼放不下的。親友、財產、
榮譽、勢力,無常一到,甚麼也帶不走,黃泉路上還是個孤魂,故云「天下本無事,庸人
自擾之」。今天說法,明 天說法,日說夜說,其實又有何法可說?「法法本無法,無法
法亦法。今天無法時,法法何曾法」。這話是對上智的聖者所說,也是有上智聖者的智慧
才能悟入。如 來得智慧,神通妙用,也是如同幻師一樣,在世間十方國土,都普徧示現
他的身相。
佛住甚深眞法性 寂滅無相同虛空
而於第一實義中 示現種種所行事
佛 是住在甚深的眞實法性之中,寂然不動,了了常明,甚麼相也沒有,如同虛空一
樣。所以說「佛身徧滿虛空」,這是指佛的法身而言。「甚深眞法性」就是妙有, 「眞
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眞空。眞空本來不空,妙有本來非有」,眞空是離相絕言的。「第
一實意」,就是眞實義之意,也就是第一義諦,第一聖義諦。佛在眞實 義諦之中,示現
種種妙有,所行的事理,都是離相絕言的。
所作利益眾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與無相無差別 入於究竟皆無相
佛 因為慈悲心切,放不下眾生,他就攝盡善巧方便的法門,對眾生說法,教化眾生,
度眾生出苦海。這可譬如世間上慈母心一樣,雖然子女都已成年,而仍視之如稚 子,飲
食寒暖,仍不時叮嚀,俗謂「老婆心腸」,就是指慈悲心而言。佛也就像一位慈母,時刻
注意利益眾生,從不計較眾生對他的反應好惡,即使眾生因造惡業而 墮入地獄,佛也不
惜入地獄去救度他們,勸令眾生發菩提心,改惡向善。佛這種心腸,所作的利益於眾生的
一切事,都是依著眞如實相法性的本體而做的。相和無相 本來沒有甚麼分別,一切都是
虛妄。如果達到「究竟本源」的境界,自然「即相離相,即空離空」了。
若有欲得如來智 應離一切妄分別
有無通達皆平等 疾作人天大導師
假 若有人要想得到如佛的智慧,就必須離開一切妄念,一念不生。如能一念不生,
全體的光明智慧就可以顯現了。如果六根忽動,生起妄念,就像烏云遮著太陽一樣, 遮
的就是智慧光明,也就是自性。自性被遮,就變成了無明。無明的意思是想分別,想知道,
而所得的都是妄分別,所知道的卻是顛倒而違背自性的邪見。如能對 「有無」的道理都
通達明白,知道:「即有為,即無為。即無為,即有為」,這個相對的道理,自然就通達
有無是平等的,空有是平等的,是非是平等的,善惡是平 等的。能把這種根本問題明白
了,很快就可以作人天的大導師,也就是證得佛的果位,成佛了。
無量無邊天女眾 種種言音稱讚已
身心寂靜共安樂 瞻仰如來默然住
無以數計的天女們,用各種不同的言語和聲音,稱揚讚歎諸佛之後,結束了她們歡欣
踴躍的音樂會和舞蹈的節目。她們的身心由熱烈的情緒,轉入寂靜安樂的氣氛之中,靜悄
悄地,一聲不響地,默默地注視著被她們所讚揚的佛。
實時菩薩解脫月 知諸眾會咸寂靜
向金剛藏而請言 大無畏者眞佛子
當大眾都沉入肅穆的氣氛中時,解脫月菩薩知道法會中的大眾所以寂靜的原因,是為
了想聽金剛藏菩薩繼續演說第十地——法云地的無上法門。於是他就向金剛藏菩薩請法,
說:你是位大無畏的菩薩,你是從佛口生的眞正的佛弟子。
從第九地入十地 所有功德諸行相
及以神通變化事 願聰慧者為宣說
從第九地的法門進入第十地的法門,其中所應修積的功德,和修行的相狀,種種遊戲
神通,和一切變化事物的表現,希望你這位聰明而有眞智慧的菩薩,為我們宣講解說,令
我們知道十地的法門而能證得十地的果位。
爾 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
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 德智
能。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
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當 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法,說完了法會大眾的希望以後,這時金剛藏大菩薩
就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你這位佛的弟子!你可知道大菩薩們修行種種法門,積聚種種 善
根,從初地——歡喜地,經過一地一地到達第九地的中間過程,像經上所說的,是以他無
量的大智大慧,恆常觀察一切眾生的心相。完全都明白之後,又能勤勉無 懈善於思惟諸
佛所說的微妙甚深法,發大菩提心,如理修習。又力求圓滿具足一切沒有染污的善法,不
但在行為上表現清淨,而且要做到從內心裡眞正清淨,這樣才 能圓滿白淨法。又要積聚
無量無邊能幫助成道的法門,才能增長他的大福大德大智能。普徧廣行大悲,愍念一切受
苦眾生,知道十方世界不同的地方,深入眾生界, 知道一切眾生都在煩惱的稠林中,受
苦受難。能證得佛所修行的和他所得的果位。常常隨順著佛,修習寂滅的行門。常常觀察
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這 些就是名叫一切的種——智慧,一切智慧中的大
智慧,而秉受菩薩的灌頂職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
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
性三昧。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得到如上所說那樣的大智
大慧,入了第十地——法云地,受菩薩職位之後,就得到了菩薩的離開一切染垢的正 定
正受。又得到了能入於所有法界,其中不同的法界的正定正受。又得到莊嚴道場的正定正
受。又得到所有的華放光的正定正受。又得到猶如大海中所藏的寳藏的正 定正受。又得
到海印發光的正定正受。又得到如虛空一樣廣大的正定正受。又得到能深入諸法自性的正
定正受。又得到能知道一切眾生心意和他們行為的正定正受。 又得到十方諸佛都能現在
前面的正定正受。像以上所說種種不同百萬阿僧祇的正定正受,都能現在目前。
菩 薩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別。其最後三
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寳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 百
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寳,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
法如幻性,眾行所成。恆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能有。毗瑠璃摩 尼寳為莖,
栴檀王為台,碼碯為須,閻浮檀金為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眾寳為藏,寳網彌覆。十
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菩 薩由第九地轉入第十地的時候,他所證得的一切三昧——正定正受,都已能方便
善巧,運用自如了。假若要入何種三昧,或欲生起何者三昧,都能隨心自在。他亦深 知
一切三昧所生的神通妙用,有不同的差別作用。那種最後的三昧,名叫「受一切殊勝智慧
的職位」。當這個三昧現到菩薩面前的時候,有一株大寳蓮華忽然在菩薩 面前生出來。
這株蓮華的大小,相等於百萬個三千大千世界。它不同於普通蓮華,它是用種種上好的寳
石,互相配合鑲造而成的。在蓮華上還造出許多巧妙事物以作 莊嚴的飾品,其精巧構設,
超過一切世間的境界,是世間的人根本不能想像得出的。因為這是十地菩薩經過無量劫,
修積聚種種善根福德所生起的。是十地菩薩證悟 諸法皆虛幻,了知一切法沒有本體的。
是所有菩薩共同修行之善業所成就的。這株大寳蓮華常常放出廣大燦爛的光明,普徧照到
十方法界,不是諸天的地方所能有 的。大寳蓮華的莖,是用毗琉璃摩尼寳做成的。栴檀
中最上好的栴檀王做它的台。瑪瑙做蓮華的蕊須,閻浮檀金為葉。這蓮華經常放射出絢麗
的光明,其中含藏著許多寳物,還有寳網所覆。此外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數的蓮華
圍繞,作為大寳蓮華的眷屬。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
上,周帀圍遶。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這時,十地菩薩端坐在這個大寳蓮華座上,他的身體的大小,恰恰正好與這蓮華相稱。
另外有無以數計的菩薩,作為這位大菩薩的眷屬。他們就坐在四周的蓮華上,大家圍繞著
十地菩薩和大寳蓮華。這些菩薩,也都已證得百萬的三昧。大家一心專注,仰望著坐在大
寳蓮華座上的十地菩薩。
佛子!此大菩薩,並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
一切世界,咸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
聲。所有眾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眾會,悉皆顯現。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十地菩薩和他的眷屬——其餘的諸位菩薩,
他們坐在蓮華座上的時候,那蓮華座所放射的光明,以及他們所說的話,發出的音 聲,
普徧充滿了十方法界。所有十方的世界,都一齊震動起來了!三惡道里的苦刑也停止了。
十方國土也清淨莊嚴了。曾與菩薩同參共修過的菩薩,沒有一位不親自 到法會觀禮。人
間和天上同時奏起音樂,百千萬種音聲同時發出。所有十方世界的眾生,大家都感到安穩
快樂。用不可思議的上妙物品,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在十方 諸佛的法會道場裡,都顯現
出這株大寳蓮華和十地菩薩及諸菩薩的法相莊嚴。
佛 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於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
滅眾生苦。於兩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滅眾生苦。於臍輪 中,
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眾生苦。從左右脅,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
照十方一切人趣,滅眾生苦。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 切諸天、及阿
修羅所有宮殿。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從其項背,放百萬
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 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
乃至九地諸菩薩身。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
不現。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 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
來道場眾會。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十地菩薩當他坐在大寳蓮華座上的時候,
在他的兩腳下面,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這光的光芒,可以普徧照射到十方世界中 各
個大地獄裡。光芒射到的地方,可以滅除在地獄中受苦刑的眾生的痛苦。又在兩個膝輪處,
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到十方世界一切的畜生,可以息滅畜生 道的眾生痛苦。
又在他的臍輪的地方,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可以普徧照到十方世界中閻羅王的地方,
息滅那些餓鬼的痛苦。又從他的左右兩脅中,放出百萬無量 數的光明,可以普徧照到十
方世界的人,滅除受苦受難的人們的痛苦。又從兩手中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到
十方諸天和阿修羅的宮殿。又從他兩肩上放出百 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著十方諸聲聞
者,令他們破無明顯法性。又從他的項背放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著十方世界的諸辟
支佛聖者,令他們發大乘心。又從他 的面門上放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著十方世界
初發心的菩薩,以及到九地的諸位菩薩們。又從他兩眉間放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著
十方世界受職的菩薩—— 受灌頂位的大士。這種光明乃是大菩薩威德的力量,所到之處,
一切魔王的宮殿都被掩蔽,不能顯現了。又從他的頂門上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有如三
千大千世界 微塵數那樣多的光明,普徧照到十方世界諸佛的法會道場。十地菩薩所放的
大光明,照徧了十方法界,因之十方法界無一處不是大放光明。
右 遶十帀,住虛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起種種諸供養事,供養於佛。余
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而比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 及。
其光明網,普於十方一一如來眾會之前,雨眾妙香,華鬘衣服,幢旙寳蓋,諸摩尼等莊
嚴之具,以為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界。若有眾生見 知此者,皆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上 面所說的大光明,照徧了十法界之後,在法會中向右邊繞了十帀,就停在道場上
面的虛空,結成了一個大光明的羅網,這個光明網的名字叫「熾然光明」。這時十地 菩
薩又發心做各種供養佛事——財供養、法供養,用以供養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所供養
的物品,都是上妙名貴的稀世之品,不但人間少見,就是把那些在法會中 的菩薩——包
括從初發心以至九地的菩薩們所陳供的一切供品,與之相比,百分之一也及不上。甚至想
用算數的方法來衡量也不可能,想找一個適當譬喩也找不出 來。這個光明網,普及到十
方每位佛的道場法會之前,並在光明網中,散放出如雨般的上妙好香。更有華鬘、衣服、
幢幡、寳蓋、摩尼寳等等的莊嚴供品,無不圓滿 齊備,以之供養諸佛。這些稀世之珍的
上妙供具,並不是世上可以謀求得來的,而是從菩薩過去生中修行的菩薩道中,成就了出
世的功德,而生出來的善根,才有這 種的境界。它超出了一切世間的境界。假若有眾生
能見到這種境界,他必定可以得到不退轉於正等正覺的無上佛道了。
佛子!此大光明,作於如是供養事畢,復繞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眾會,經
十帀已。從諸如來足下而入。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摩訶薩能行如是廣
大之行,到受職位。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個大光明網做完了供養諸佛的供養事以後,
又右繞十方一切世界,和所有諸佛的道場法會。右繞了十帀之後,這個光明網就從十 方
世界每位如來的腳下而入於諸佛之身。為什麼十地菩薩頂上放出的光要入於佛的足下呢?
這有兩種意思:①是表示最高深的敬意。十地雖然已達到不可思議的境 界,但在諸佛前,
不可以認為自己有如佛的驕傲心。在修證的程度上說,十地只是登地的最高位,離佛的果
位還差等覺妙覺才能達到圓滿佛果。其神通智慧與佛相 較,還差得很遠,所以菩薩處處
表現恭敬佛,不忘自己還是佛的弟子。不但不能對佛表示貢高我慢的驕傲心,就是對任何
人也不可有。②是如來下攝,所以腳下放 光。菩薩是上攝,光就入佛的境界中,是謂平
等相攝。當這大光明互攝的時候,諸佛和所有的菩薩,立刻就知道在某個世界中,有某位
大菩薩,他修積種種出世善 根,能有這樣廣大的法門,已經達到受識的地位了——受灌
頂位。
佛子!是時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眾,皆來圍繞,恭敬供養,一心觀察。正
觀察時,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三昧。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當諸佛和諸位菩薩作如上所說的意想時,十方
世界,有無以數計的菩薩,以及九地以下各地的諸位菩薩,都來圍繞著這位法云地的 菩
薩,並且十分恭敬的供養這位菩薩,專心一意注視著十地菩薩此時的境界。當他們正在觀
察的時候,所有從各處集會的菩薩們,實時各個獲得十千的正定正受。
當爾之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於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壞魔怨。
百萬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作是事已,而來入此菩薩摩
訶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薩所有智能,勢力增長,過百千倍。
正 當諸佛和諸菩薩觀察十地菩薩的時候,十方所有曾受灌頂職位的菩薩,他們都是
幫助佛宣化佛法,教化眾生的大菩薩。大家同時都在「金剛莊嚴臆德相」中,放出大 光
明來。「金剛莊嚴臆德相」,是菩薩的相好之一。金剛是表示菩薩的願力,菩薩的行力,
菩薩的心都像金剛那樣的堅固。「莊嚴」是菩薩修持積聚的出世善根,成 就的福德,以
作菩薩的莊嚴。「臆」是胸臆,也就是人的思想胸襟,示意這位菩薩的胸臆是萬德莊嚴。
菩薩的胸臆,只有利益眾生的思想,從不為自己的利益打算。 祇知有人,不知有己,這
就是「金剛莊嚴臆德相」。「德相」,必須有超越的善業德行,才能成就如此的德相。
「德行」,是指六度萬行而說的。六度萬行圓滿了, 所作已辦完,才有這種「金剛莊嚴
臆德相」。法會中的受職大菩薩們,都在金剛莊嚴臆德相中放出光明,這光明的名字叫
「能壞魔怨」,能夠破壞一切魔的仇怨。在 這光明之外,還有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做它的
眷屬,普徧照到十方世界,顯現出不知有多少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像這樣顯現之後,這
光明又來還入於十地菩薩的「金 剛莊嚴臆德相」中。這光明旋入德相中之後,使令十地
菩薩他原有的智慧,和他的神通勢力,立刻增長了,而且超過了百千倍。
爾 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無數光明以為眷屬。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遶十帀。示現如來廣大自在。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 眾。
周徧震動一切佛剎。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
眾會,莊嚴威德。如是普照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 上,周帀右遶,
示現種種莊嚴之事。
當 十地菩薩攝此大光明,因而令智能勢力增長百千倍的時候,十方諸佛都是從他們
兩眉之間,放出一種既清淨又光耀的光明來,這光明的名字就叫「增益一切智神 通」。
這光明既增長菩薩的智慧,也能利益眾生。另外又有無數的光明,作為清淨光明的眷屬,
普徧照著十方一切的世界。向右繞了十帀,然後示現佛的佛法廣大自 在,示現佛的功德
廣大自在,示現佛的妙用廣大自在,又示現佛的神通廣大自在。因由這種光明的照拂,令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菩薩都開了大悟。這時大地也 周徧震動,十方法界佛的剎土,
也都同樣震動了。這光又能滅除一切惡道中的痛苦,使令生一切善。又能遮隱一切魔王的
宮殿,破壞乃至粉碎魔王的羅網。又在光中 示現諸佛證悟到菩提覺道,在菩提樹下聚眾
作佛事,轉大****。法會非常莊嚴,在法會中的菩薩,都是有大威德的大菩薩。這光明如
是普徧照到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之後,又回到十地菩薩的法會上,圍著道場右繞,又示
現種種莊嚴的神妙事情。
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當爾之時,此菩
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各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
這 種光明顯現了以上種種神妙的事以後,就從大菩薩——法云地的十地菩薩的頭頂
上旋入了。其餘眷屬所放的光明,也同樣各各入於他們的頭頂內。這個時候,這位十 地
菩薩,又得到從前沒有證得的百萬多的三昧。這就是已經得到受職的地位,已經入於佛的
境界,具足了佛的十力,從此就列入佛的名數之內了。十方諸佛之中又多 了一位新的補
佛了。因為還有等覺妙覺兩個果位沒有圓滿成就。
佛子!如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後,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
寳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大幢旙。然香散華,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
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利王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
名為轉輪聖王。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轉輪王所生的兒子,因為他的母親是正
後——第一夫人,他的身份就不同於其它妃子所生的兒子。再者他的父親有三十種相 好,
也有隨形好。他的母親也是端嚴幽嫻貞靜,所謂才德貌具足,所生的兒子,當然身相具足。
中國古時的周文王,他可說是位鐵輪王。古書載:金輪王千子(或七 百子),銀輪王七
百子(或五百子),銅輪王五百子(或三百子),鐵輪王三百子(或百子)。文王有百子,
所以說他可稱為鐵輪王。他雖沒有鐵鳥在天上飛,沒有 紙做的大船在海中行,但他的德
行可與鐵輪王相等。他的正後名「太姒」,賢德之名載之於書,流傳千古。她生武王周公。
周朝得有八百年的天下,不朽的文化流傳 後代,都是賢王賢后的德行所賜。中國有一部
古書,名叫詩經,第一首詩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意思
是說:關雎這一對鳥,在河中 的小洲上對鳴求偶,人中的才貌雙全的好女子,就有賢德
的好男子來向她求婚。關雎是一對雌雄鳥,棲室中築二室。雌雄中如有一喪,存者終生不
二配,是為鳥中最 清淨最貞節的,所以用牠來代表讚揚淑女君子不淫色,思賢才。這首
詩的下面注著:「周之文王,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太姒」以為之配。宮中之人,於其時
至,見 其幽嫻貞靜之德,故作此詩以美之」。我引這首小詩的用意,就是為了說周文王
是鐵輪王的左證。這位轉輪王,令他的太子,坐上白色的象寳,象寳上配以上好金子 所
造的座位中,張著廣大的網幔,特製的大幢和大幡為儀仗。燃起最好的上香,徧散出種種
鮮華,又演奏各種美妙的音樂。取四大海的水——東南西北四海水,放注 在金瓶中。這
時轉輪王拿著金瓶,將瓶中的四大海水,傾灑於太子的頭頂上。這個儀式就稱為「受王職
位」。從此以後,就正式成為太子而是儲君,可以繼承王位做 轉輪王了。「墮在」就是
說他已受了「灌頂」禮,列入了剎利王的名位之內。就有了具足行十善業道的資格,也就
可以稱為轉輪聖王了。
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職。具足如來十種力故,墮在佛
數。
十地菩薩受職,也是這個意思。十方諸佛的智慧,如四大海之水,灌注到這位大菩薩
的內心,所以也名之為受職。因為菩薩已修證到了第十地,具足了如佛的十力的緣故,所
以能列入佛的名位之內。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
增長無量智能功德。名為安住法云地。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我前面所說的灌頂禮的儀式,是個譬喩。在菩
薩方面來說,是名為「菩薩受大智職」。是說菩薩中的大菩薩受大智慧的職後,將要 入
於佛位,不久就會成佛。菩薩受過大智職,為候補佛,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不易做到
的事。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受能受,難持能持;任何人做不到的 事,菩薩不辭
千辛萬苦,鍥而不捨,一直達到目的為止,這就叫難行能行。菩薩有此堅毅的恆心願力,
他就能精進不懈,能忍辱不移,能清淨禪定,能勤習般若,能 嚴謹持戒,能圓滿修成佈
施,如是才能增長無量的智慧,積聚無量功德。這樣修行,就進入法云地——第十地,名
之為「安住法云地」。
佛 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云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
集,有為界集,無為界集,眾生界集,識界集,虛空界集,涅槃界集。此菩薩如實知 諸
見煩惱行集。知世界成壞集。知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
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轉****集。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舉要言之,
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六度萬行,積聚種種善根的菩薩中的大
菩薩,住在法云地的時候,他已證得無上智。他能眞實知道欲界中一切煩惱的原因, 和
集聚在欲界中一切眾生的煩惱。他又眞實知道色界的天人種種習氣還沒有除掉的原因。他
又知道無色界中眾生一切妄想。他又知道世界上所有一切眾生,都有無量 的貪瞋痴。他
又知道盡虛空徧法界中一切眾生,都有無明的原因。他又知道有形有相的有為法。他又知
道無形無相無所作為的無為法。他又知道所有一切眾生,積聚 一切煩惱的因緣。他又知
道結成一切識界的原因。他又知道虛空界的一切。他又知道涅槃界的一切。這位十地菩薩,
他確切眞實知道一切諸見煩惱的道理和因緣。諸 見包括正知正見、邪知邪見,和一切無
明煩惱的因素。他又知道世界是怎樣構成的,又因甚麼緣故壞滅的,這些關係他都知道。
他又知道聲聞聖者修四諦法——苦集 滅道而成道的修證法門。他又知道辟支佛聖者修十
二因緣法門證果的過程。他又知道大乘菩薩修六度萬行,難行苦行,利益眾生的大悲大願。
他又知道如來證得十 力,四無所畏而成就了色身和法身的經過,以及成就一切的智種,
一切殊勝智慧的原因,示現得無上菩提和轉大****的相狀。十地菩薩能深入一切法,能分
別一切事,能有決定一切的智慧。總之,這一切的一切,祇不過舉出數點重要的說一說。
這位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薩,他是用一切的智慧,知道一切集聚的煩惱,一切集聚的行
門,一切集聚的種種智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眾生業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
化,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分別無分別化。如是等皆如實
知。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已像前面所說最上的
覺悟智慧,能眞實知道眾生所造的業,能有甚麼變化。眾生的煩惱又有什麼變化。眾 生
一切的知見又有什麼變化。這個世界可能有甚麼變化。這個法界又將有甚麼變化。聲聞所
修的四諦法又有甚麼變化。辟支佛所修的十二因緣又有甚麼變化。菩薩所 修的六度萬行
又有甚麼變化。佛所成就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這裡面又有甚麼變化。一切分別
與無分別又有甚麼不同的變化。如上所說的這些,十地菩薩他 都眞眞實實地知道。
又如實知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
智持。如是等皆如實知。
十 地菩薩又眞實知道佛是怎樣住持在這世界上的。法是怎樣住持在這世界上的。僧
人又是怎樣住持在這世界上的。他都知道三寳住世的實在情況。他又知道人類是受業 力
持使的。煩惱的力量是如何使人流轉,不能脫出繫縛。時間是怎樣住持世間的。願力又是
怎樣令人不屈不撓而達成道業的。供養又是怎樣住持善行的。行是如何住 持的。劫是怎
樣成就住世的。智慧是怎樣能住持引導萬行的。像這些種種不同性質的問題,菩薩都能如
理如法眞實明白。
又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所謂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
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微細智。住壽命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
教法住微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
十 地菩薩又眞實知道佛是怎樣深入於微細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修行功夫淺短的初
發心菩薩所能入的,十地菩薩他都能明白諸佛能入的原因。如所說的修行得來的微細 智
慧。修道的功夫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打一點妄想以為不要緊,可是這就立刻斷了
菩提正路,種下了地獄的生因。所以修道的人,千萬不要隨便動妄念,以 免受到不好的
結果。這就是修道時應注意微細智的原因,必須明白的道理。菩薩又知道當臨命終時應注
意微細智的重要性,要怎樣才能生到善道,又怎樣就會墮入惡 道。受生微細智,就是要
怎樣才能受生到三善道,以免受旁生的痛苦。出家微細智,諸位不要以為出家是件容易事,
古人說:「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種菩 提」。最低限度,也是最大決心,要把父母
妻子兄弟朋友都放下,富貴功名都拋棄,這是志願,也是決心,也可說是智慧,眞正的智
慧,微細的智慧。現神通微細 智,表現神通,要能適時恰當,否則受到相反的效果。成
正覺微細智,修道證果,難行能行,方成佛道,這一定要有最上智微細智。轉****微細智,
應該怎樣轉大****, 教化眾生,才能達到救度眾生的目的。住壽命微細智,要如何養生
滋命,才可以令壽命延長。般涅槃微細智,佛示現人間,行度化之事,令眾生開佛知見,
然後入般 涅槃,這其間的過程,也是有大智慧才能領導萬行的。應如何入涅槃,也必須
有微細的智慧決定。教法住微細智,佛所說的教理,所說的妙法,應如何才能長久住 世,
這也必須有微細的智慧來安排的。如上所說種種微細智的作用,十地菩薩無一不實實在在
地清楚知道。
又入如來秘密處。所謂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秘密。
攝眾生秘密。種種乘秘密。一切眾生根行差別秘密。業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
等皆如實知。
十 地菩薩又能深入佛的秘密之處。甚麼是佛的秘密處?就是為此說而彼不知,為彼
說而此不知,彼此互不相知,故名為秘密。佛為一切眾生說法,眾生各得其解而不知 其
它,所以說佛的秘密處。如所說的身秘密,即身業的秘密、語言的秘密、心意的秘密,這
是三業的秘密。要怎樣修行,才能消三業的罪,並且能增長三業的善根。 時和非時在思
量上都有秘密。授菩薩記的秘密,就是每位大菩薩修證到最後果位時,就有諸佛來為他授
記,證明他何時成佛,成佛的國土叫甚麼,住世的時劫等等。 攝眾生秘密,用甚麼方法
攝受眾生,教化眾生。種種乘的秘密,包括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以及天人乘,這各
乘之中有甚麼不同的差別秘密。所有一切各種品類 的眾生,在往昔所種的根,所修行的
善行,有些甚麼不同的秘密。眾生所造的善惡業不同,將來的果報不同的秘密。修善業即
得菩提行的秘密。如上所說的種種秘 密,十地菩薩都能明了而且清楚知道。
又 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
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 佛
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
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是等皆如實知。
在 諸佛的思想上,是沒有「時間」這個觀念的,所以他無所謂過去現在未來。祇是
在眾生的眼光中,才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觀念。諸佛所說的以劫入劫,劫入非劫的 道
理,也是為了隨順眾生,無說而說、無言而言,不憚其繁,來橫說豎說、塵說剎說、粗說
細說、有說無說。說種種法,示現種種相,都是想令眾生警惕無常而生善 念。十地菩薩
他又知道諸佛所說的「入劫」這種境界的智慧,如所說「一劫能入阿僧祇劫」,本來是一
個劫的時間,可以把它算到無量數那麼多的時劫裡面;無量數 那麼多的時劫,還能把它
歸納到一個劫裡來。一劫能散為無量劫,無量劫又能攝歸一劫,這就是「一多無礙」的道
理。「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有數 是可以知道確實數目的,無數是不能
知道究竟有多少。這有數無數的時劫,能相攝入來算,這也是「一多無礙,多一互融」的
道理。「一念入劫,劫入一念」,一念 可以延長為無量劫,無量劫又能收為一念。「劫
入非劫,非劫入劫」,一個大劫的長時間,可以和不夠一個劫數合成一個劫。雖然不夠一
個時劫的時間,還能把它算 為一個大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有的
時劫中有佛出世,有的時劫中無佛出世。有佛出世的時劫,能把它改變為無佛出世的時劫。
無佛出世的時 劫,又可以把它改變為有佛出世的時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
入過去未來劫」,沒有過去劫和未來劫的時劫觀念,因為過去和未來都入於現在這個劫了,
所以只有現在劫。現在這個劫有能作為過去劫和未來劫看,現在這個劫就沒有了。「過去
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沒有了過去劫,因它已入於未來劫。未來 劫又可以入
於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長劫可以化為短劫,短劫又可入於長劫。這種
「互入相融」的道理,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是初發心的菩薩 所能夠明白的。更不是
凡夫可以想像得到的。可是十地菩薩他對於這種種的道理因緣境界,都能如是眞實知道,
因為它已具足如諸佛的入劫智慧。
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所謂入毛道智。入微塵智。入國土身正覺智。入眾生身正覺智。
入眾生心正覺智。入眾生行正覺智。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入示現徧行智。入示現順行
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
菩薩行,如來行智。
十 地菩薩又能知道諸佛能普徧入於諸道的智慧。像所說的入毛道智,是最難的智慧,
要能入於一切眾生的毛孔內,來教化眾生。又能入微塵智,其微細程度,猶如凌虛 塵,
根本就不知道它的數目和體積。又能有入國土身的正覺智慧。國土身是指有情世間、無情
世間、器世間。正覺是正覺世間,即淨國土。菩薩有入諸佛正覺世間的 智慧。又有入眾
生身的正覺智,好像諸佛菩薩有時化現一個嚴淨的國土,有時化現一座山,或者一條河。
這種示現,乃出於菩薩的大悲心,令眾生受益而發菩提心, 將來能成正覺。又有入眾生
心的正覺智慧。又有入眾生形的正覺智慧。又有入隨順一切處的正覺智慧。又有入示現徧
行的智慧。又有入示現順行的智慧。又有入示現 逆行的智慧。順逆兩者,菩薩他都知道。
又有入示現思議和不可思議的智慧,和世間能了知和不能了知的行的智慧。又有入示現聲
聞的智慧,辟支佛行的智慧,菩薩 行的智慧,和如來行的智慧。以上種種無上智慧,菩
薩都已證得。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皆能得入。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十方諸佛所有的智慧,是廣大的,無量無邊的,
無上殊勝的,十地菩薩他都已證得。凡佛所有的,他也都能深入。以上所說的七種智,都
是諸佛的智慧。菩薩能得能入,所以名為智大。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解脫。普照
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解脫。無
餘境界解脫。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皆於此第十地中得。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十地菩薩住到法云地
的果位後,即刻就得到神通境界轉變自在,言念不及的解脫智慧、解脫三昧。也能得 到
圓融無礙的解脫智慧和解脫三昧。淨觀察解脫:「淨」就是清靜,沒有染污。以清淨的妙
觀察智慧,來觀察怎樣才能得解脫,所以叫「淨觀察解脫」。也就是教化 人們遇事不要
急躁,不要神經過敏。要頭腦清淨,冷靜思想,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就不能說是淨
觀察了。因為清淨觀察,才能得到解脫。普照明解脫,就是智 慧的光可以普徧照明到盡
虛空,徧法界,而不著於能照明的相,如此方能得到解脫。如來藏解脫,假若有如來藏的
執著,就得不到如來藏的解脫。要「空如來藏,不 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空如
來藏」就是「眞空」,「不空如來藏」就是「妙有」。 「空 不空如來藏」就是「妙有既
是眞空,眞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不礙眞空。眞空不空,不礙妙有」,這就是無所執著
的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如能隨順無礙 輪,就是圓融無礙,根本就沒有不解脫
之說。如不隨順,就不能圓融無礙,就有所執著,就得不到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本來沒
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過 去就是未來,未來也就是過去。過去現在未來,三
際了不可得。不過在凡夫的知見上,有三際的觀念。如果通達三際是了不可得,就得到解
脫了。法界藏解脫,一切 種皆包藏在法界中,如能依相就能明白,通達無礙,不執著相,
就得到解脫,又得到光明智慧之輪的解脫。此時菩薩的無礙智,不思議的解脫,依一而能
了知無量 數,所以說一切境界包括無餘的解脫境界。這十種解脫,是進住十地果位的菩
薩首先證得的。其它如詳細列說,恐有無量百千阿僧祇的解脫法門,都在法云地中證 得。
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
門,皆悉成就。
像這樣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的三昧門。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的總持陀羅尼門。無量無
數百千阿僧祇的神通門。在十地——法云地中,菩薩都修證圓滿具足成就。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法云地的大菩薩,他通達了以上所說的無上
甚深法門,證得無上殊勝大智,隨順著無量菩提,成就了善巧方便的法門和念力。
十 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
攝,能持。譬如娑伽羅龍王所霔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 能
攝,不能持。如來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復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薩,余
一切眾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 能持。
十 地菩薩這時修持的功夫,已達到於一念之間,可以接受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的
大法明、大法照,和大法雨,都能安之泰然,能受之泰然,能攝之泰然,能持之泰 然。
譬如娑伽羅龍王,他霔下起很大量的雨水,只有大海才能容納如是的雨量。其餘一切的小
江小河小湖,都不能接受這樣大的雨量,不能安立、不能容受、不能攝 收、不能持受。
佛的秘密法藏,大法明——大智慧的光明。大法照——大智慧的光,普照一切萬物。大法
雨——如澍雨般的大法雨,普徧滋潤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 早成佛道。佛的慈悲、智慧、
平等無量福德也是如是。唯有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薩,能安、能受、能攝、能持。其餘
九地以下的諸等位菩薩,以及一切眾生,聲聞 獨覺聖者,乃至第九地的菩薩,都不能安
立、不能容受、不能攝化,也不能受持如來的秘密大法藏。
佛 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霔大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諸龍
王雨,於一念間,一時霔下,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何以故?以是無量廣大器故。住 法
云地菩薩,亦復如是。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於
一念頃,一時演說,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云。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大海,它能安立、能容受、能攝、能持一
位天龍王所霔的大雨。假若二位或三位龍王,乃至無量數的龍王,在一念之間,同一 時
霔下大雨,大海也能安、能受、能攝、能持。這是甚麼原因呢?「以是無量廣大器故」—
—是因為海是一個不可限量的廣大容器的緣故。住於法云地的大菩薩,他 就像大海一樣,
一位佛的法明、法照、法雨,他能安、能受、能攝、能持。就是兩位佛、三位佛甚至無量
諸佛,在一念間,同時對他演說諸佛各自的妙法,菩薩同樣 能安、能受、能攝、能持。
所以此地——第十地名之為法云地。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地菩薩,於一念間,能於幾如來所,安受攝持大法明,大
法照,大法雨?
解脫月菩薩聽了上面的一段話,就請問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大弟子!住法云地的這位
菩薩,在一念之間,能在多少位佛的道場,接受、安立、攝納,持用諸佛的大法明、大法
照、大法雨呢?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不可以算數能知。我當為汝說其譬諭。佛子!譬如十方各有
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其世界中一一眾生,皆得聞持陀羅尼。為佛侍
者,聲聞眾中,多聞第一。如金剛蓮華上佛所大勝比丘。然一眾生所受之法,余不重受。
金 剛藏菩薩回答解脫月菩薩說:佛的弟子!你所問的這個問題,是不可以用算數的
方法來知道的,不過我現在可以為你說一個譬喩。佛的弟子!譬如十方各有十個不可 說
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剎,在每一個佛剎中,有微塵數那樣多的世界,這些世界中每一
個眾生,都得到了聞持的陀羅尼——就是聞持的三昧,聽聞受持的總持法 門。做佛的侍
者,常常侍奉佛的出家弟子。在二乘聖者聲聞眾者中,是多聞第一的。好像金剛蓮華上佛
時,他有一位大勝比丘,就是當時聞持第一的。若無量佛剎裡 邊的無量世界中每位眾生
所承受的大法明、大法照,和大法雨,其它的眾生都不會重複受同樣的佛法了。
佛 子!於汝意云何?此諸眾生所受之法,為有量耶?為無量耶?解脫月菩薩言:其
數甚多,無量無邊。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我為汝說,令汝得解。佛子!此法云地菩 薩,
於一佛所,一念之頃,所安所受所攝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爾
所世界一切眾生所聞持法,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諭亦不能及。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解脫月菩薩說:佛的弟子!我所說的譬喩,在你的意思以為怎
樣?這些眾生所受的佛法,你說他是有數量呢?還是沒有數量呢?解脫月菩薩回答 說:
這個數目實在多不勝數,無法確知,也不能探測其邊際。金剛藏菩薩又對解脫月菩薩說:
佛的弟子!我現在再為你解說一番,令你明白這個道理。佛子!這位住 法云地的菩薩,
在一位佛的道場內,在一念之間,能安立、能領受,能攝納、能聞持佛的大法明、大法照、
大法雨,和三世的法藏。前面所說的所有佛剎,所有世界 內的每一個眾生所聞持的佛法,
如果與十地菩薩相比,他們雖說聞持了很久,可是還是百分不及一。即使用譬喩來說,也
找不著一個相當的譬喩來說明白。
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說爾所世界微塵數佛。復過此數無量無邊。於彼一一
諸如來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是故此地名為法云。
如在一位佛的道場,好像這樣的十方世界,好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多世界中如微塵數那
樣多的諸佛,還要超過這數目無量無邊倍!在每一位佛的道場,所有的大法明、大法照、
大法雨,以及三個世際的法藏,這位十地菩薩他都能安、能受、能攝、能持。所以這一地
的名字稱為法云地。
佛 子!此地菩薩以自願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福德智慧而
為密雲。現種種身,周旋往返。於一念頃,普徧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 演
說大法,摧伏魔怨,復過此數。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隨諸眾生心之所
樂,霔甘露雨,滅除一切眾惑塵焰。是故此地名為法云。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你們要知道這位法云地的菩薩,他在往昔,曾
發過大願。因此願力,生起如雲樣多而厚重的大悲心,護蔭著眾生。發出如天上的雷 聲
樣,作獅子吼,為眾生演說妙法,令眾生覺悟。他通達諸法實相,明白諸佛所說的甚深法
義,證得如佛的無所畏。如電光一般的智慧之光明,普照法界一切眾生。 福慧具足,德
無不備,就像天空中密密的云彩。菩薩恆常示現種種身相,在眾生中不計艱苦,週而復始,
來回往返,一遍又一遍的去來,就因為悲心切切,放不下一 切迷途中的眾生。菩薩能在
一念之間,普徧到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的國土內,為眾生演說離苦得樂,超脫生
死的妙法,令眾生速疾反迷歸覺,而又能降伏天 魔,制諸外道,一切的怨恨,也都能消
滅。十地菩薩的境界,還要超過這種功能。他能在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的國土,
隨著眾生的心中所歡喜的,給予甘露 法雨,滅除一切眾生這種塵土之焰的業障和迷惑。
因為這樣,所以第十地稱為法云地。
佛子!此地菩薩,於一世界,從兜率天下,乃至涅槃,隨所應度眾生心而現佛事。
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塵數國土,復過於此。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
皆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云。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十地菩薩在一個世界裡——一個世界,包
括一個日月,一個四大部洲,一個須彌山。菩薩從兜率天中下降到人間(因為成佛一 定
要到人間來才能成佛)。下降到人間,一定經過入胎。菩薩在母胎中,仍然在教化一切眾
生和鬼神,不是像凡夫在母胎中,迷迷糊糊的。菩薩自兜率天下降、入 胎、出胎、出家、
成道、降魔、轉****、 入涅槃,共為八個步驟,故稱八相成道。菩薩經過這八個階段,
完成了他出世的本願,至於入涅槃。這其間他隨著所應該度化的眾生們的心意,而示現種
種的佛事, 令眾生早成道業。假若兩個世界,或者三個世界,乃至有如上所說的微塵數
的國土眾生,還要超過甚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的國土,和微塵數的眾生,菩薩
也都是在那兒教化濟度眾生,示現成佛的過程。因為這樣,所以第十地稱為法云地。十地
菩薩稱為法云地的菩薩。
佛子!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隨其心念,能以狹世界作廣世界,廣世界作
狹世界。垢世界作淨世界,淨世界作垢世界。亂住次住倒住正住。如是無量一切世界,
皆能互作。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法云地的菩薩,他的智慧聰明的程度,已經達
到通達無礙的境界,照了諸法實相,修得菩薩應有的一切神通妙用,任運自如。智慧 與
神通雖然是兩個名詞,實際上是一體,有連帶關係的。如果沒有眞智慧,就不會有神通。
沒有神通,絕不會有眞智慧。智慧役使神通,神通幫助智慧。智慧是神通 的原動力,神
通是智慧的顯現。有神通就有智慧,有智慧就有神通。神通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神通。神
通自在,是說運用得恰到好處。需要用甚麼方法來度化眾生? 就知道用甚麼方法,這就
是「智慧明達,神通自在」。隨著眾生的心意,任運自己的心念,而達成教化眾生的目的。
十地菩薩又能隨他的心念,把狹窄的世界,用他 的神通變化成廣大的世界。等於是把小
世界變化成大世界。又能把廣闊的世界變化成為一個狹小的世界。小能變化為大,大中又
能夠顯小,這都是神通妙用的顯現。 如楞嚴經上說:「於一毫端現寳王剎,坐微塵裡轉
大****」。毫端與微塵都是極小的代表,寳王剎與大****是 大的表示。小中現大,而不
曾破壞小的本體,也不曾令大的顯得狹隘。這種圓融無礙的妙用和不可思議的義理,不是
普通凡夫所能理解的。吾人既不必懷疑,亦不必 著意妄求,老實信佛所說的法言,誠懇
專一其心學佛的行儀,終有一天會達到如佛菩薩的勝妙境界。垢世界,就是染污的世界,
也就是五濁惡世界。菩薩能把垢世界 變作淨世界。淨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因為心中沒
有五濁,沒有了貪瞋痴慢疑,就是淨世界。菩薩又能把淨世界變作垢世界。我想有人聽到
這段經文,會生起疑問: 如果這樣,菩薩不是把世界都弄亂了嗎?把壞世界變成好的世
界,當然人人歡喜。把一個好的世界變成了壞世界,不是使得眾生受苦嗎?不錯,菩薩這
種變化,並不 是他在耍神通,戲弄眾生。他雖然有這種神通妙用,但他是隨著眾生的業
因業果業報而變化的。垢淨本是隨眾生的心而轉,狹廣也是隨眾生的業而成。一切的一切
都 不離眾生所造的業,所起的惑。造業受報,所謂因果不爽。菩薩能變化這世界,只是
一時的。不是永久的。這僅是神通妙用所作而暫示現而已,所以說「作」。 「作」的意
思是菩薩能夠這樣做,可以這樣做「作」。垢世界作淨世界,也可以說這人本是個惡人,
菩薩把他度化成為一個善人了。本來是一個善人,菩薩怎會去把 他變成一個惡人呢。這
些作為,都是虛妄有為法裡的變化所成就的。至於亂住、倒住、正住,也是說不同的事相
可以任運神通,自在轉變。像以上所說的無量一切世 界,十地菩薩都能把它們互相變化,
而是暫時所「作」的現象。
或隨心念,於一塵中,置一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塵相如故,世界不減。或復
於一微塵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說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塵,體相如本。
於中世界,悉得明現。
或 者隨著眾生心之所念,把一個世界放在一粒微塵裡。這個世界也有須彌山,七種
香水海,和其它一切山川,可是這一粒微塵並未被破壞,它也沒有變大,世界也沒有 變
小,體相依然如故。這種小中現大的境界,也是十地菩薩的神通自在妙用。或者在一粒微
塵之中,放進兩個世界或者三個世界,甚至放進不可數計那樣多的世界, 那樣多的須彌
山,那樣多的山川。然而那一粒微塵還是那樣小,它本來的體相,並未受到影響,有所破
壞。而在一粒微塵之中中的世界,它的體相宛然,顯現得清楚 明白。
或隨心念,於一世界中,示現二世界莊嚴,乃至不可說世界莊嚴。或於一世界莊嚴
中,示現二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或隨心念,以不可說世界中眾生,置一世界。或隨
心念,以一世界中眾生,置不可說世界。而於眾生,無所嬈害。
或 者隨著眾生心念,在一個世界中,示現兩個世界的莊嚴,乃至示現不可說那樣多
世界的莊嚴。又或者在一個世界莊嚴中,示現兩個世界,乃至不可說那樣多的世界。 有
或者隨心之所念,把不可說那樣多世界中的眾生,放到一個世界中。那樣多的眾生,也不
會感到逼迫,他們仍然是有條不紊的生活,彼此之間也不會發生障礙。又 或者隨心之所
念,把一個世界中的眾生,分移到不可說那樣多的世界中去。那些眾生,他們也不曾受到
驚奇而有不安的感覺。十地菩薩的這種神通妙用自如,是多麼 不可思議的境界!
或隨心念,於一毛孔,示現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
或者隨眾生的心念,在每一根毛孔裡,示現諸佛的境界裡,一切莊嚴神聖的佛事。毛
孔是最小的,佛的境界是最大的,這也是表示十地菩薩的神通妙用,運用自如,小中現大
的妙用。
或隨心念,於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示現如是微塵數手。一
一手,各執恆河沙數華奩香篋鬘蓋幢旙,周徧十方,供養於佛。一一身,復示現爾許微
塵數頭。一一頭,復現爾許微塵數舌。於唸唸中,周徧十方,嘆佛功德。
十 地菩薩有時又隨順著眾生的心念,在一念之間,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的身體。
每一個身體又示現出微塵數那樣多的手。每一雙手都各執著恆河沙數那樣多的華奩、 香
篋、鬘蓋、幢旙種種的莊嚴飾品,周徧供養十方諸佛。每一個身體又示現出微塵數那樣多
的頭。每一個頭又現出微塵數那樣多的舌頭。這些舌頭,在每一念之中, 每一個舌頭說
的都是佛法,和在周徧十方,讚歎諸佛的功德。
或隨心念,於一念間,普徧十方,示成正覺,乃至涅槃,及以國土莊嚴之事。或現
其身,普徧三世。而於身中,有無量諸佛,及佛國土莊嚴之事。世界成壞,靡不皆現。
十地菩薩這種神通妙用,我們眾生不可以心來思,不能用言說來譬喩,所以說是不可
思議的。菩薩隨著眾生的心念,能在一念之間,普徧到十方世界中去示現成正等正覺——
成佛,教化眾生,轉大****, 然後示現入涅槃,以及莊嚴諸佛國土的一切善業佛事。或
者又示現他能一身普徧到三個世際,而且在他的身中,還可以現出無量數的諸佛,以及諸
佛國土內莊嚴的事 相。世界的成住壞空所經過的現象,一一都顯現得十分清楚明了。如
今有許多人不相信三世,現在我舉一個很淺顯的譬喩:我們都相信有昨天、今天、明天的
事實 吧。昨天就是過去,今天就是現在,明天就是未來,這是最近的時間觀念,遠的如
考古家,歷史記載,往往都是上溯千萬年,這是較遠的過去世的實證。眼前一剎一 剎的
事相,這是不停流的現在。預言家預測若干年以後世界進步的情形,人類變化的狀態,物
質文明的預測,國土疆界的變化,戰爭與和平的動態,這都是未來的預 測和希望。諸如
此等,我們能否不相信?三世的道理,亦復如是。至於菩薩如何能普於三世現身,這也可
用一個最普通的事例來作譬喩:很多人都看過電影。一部影 片,它的內容很精彩,而且
由數字有名的演員合作演出,這部影片在很久以前就公演過了,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而
今又重新公演。我們看的是過去的演員所演,甚 至那些人都已作古,然而今天現在銀幕
上的一切,仍然栩栩如生。在過若干年以後,再拿來公演,後代的人看來,還是不滅當年
的光彩。這些人不是在三個時期中現 身嗎?菩薩的神通妙用,當然不是這樣簡單,我不
過是以此做個淺顯的譬喩罷了。十地菩薩作這種種的示現,其目的是在教化有緣眾生,對
他們說法,令眾生明白 「法體如是」,令眾生發菩提心,修學佛道。世界的成壞,必須
經過一個大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在這長時間中,世界由成而
住,由住而 壞,由壞而空。然後再有新的世界出現,週而復始。
或於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風,而於眾生無所惱害。或隨心念,以無邊世界為一大
海。此海水中,現大蓮華,光明嚴好,徧覆無量無邊世界。於中示現大菩提樹莊嚴之事。
乃至示成一切種智。
十 地菩薩或者在自己的身上每根毛孔裡面,吹出各式的風——如和風、惠風、大風、
小風、颶風等等。這些風,不管大小和緩猛烈,對於眾生,都不生惱害,因為其中 都是
和暖的徐風,不會傷人的。如蘭亭序上所說:「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和
暢」就是說風吹到人身上,令人覺得很舒服暢快,自然對於眾生沒有煩 惱損害。又或者
隨著心念,把這無邊無際的世界,都變成一個大海。在這個大海裡面,生出一株大蓮華來,
這株大蓮華放射出來的光輝,非常嚴好,這光能普徧覆蓋 著不知其數的世界。在這些世
界裡,又示現出大菩提樹王,在菩提樹王下端坐著菩薩成道,天龍八部、諸天子、諸神及
十方諸佛菩薩共圍繞,有種種莊嚴肅穆的盛 況。一切種智,就是成佛的另一名詞。佛經
上常常用「海」字來形容其量廣,因為海有八種德相。①漸漸得深:一點一點的深不知底,
目前雖有海底測量探險,也只 能知個大概,至於它汪洋無涯,深不知底的秘密,恐很難
透澈。②同一鹹味:萬流歸海,不分邊中,都成了一種鹹味了。③潮不過限:海都有海潮,
如浙江的錢塘江 每年到八月中旬,到那兒觀潮人山人海。潮來有時,退亦有時,故古人
曾詠潮「有信」。④有一切的寳藏;海內有許多特產是陸地上沒有的,如七寳珍珠、七色
珊 瑚,名貴的海味,各種礦藏石油等。⑤大身眾生所居:在海裡有很大的動物,也是陸
地上沒有的,如海龍的身長有數百由旬,有百萬噸重的大魚,這些大身眾生都居 住在海
裡。由旬:大由旬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⑥不蓄死屍:海雖然無邊無涯,
深不知底,但它不容死屍沉入,都是漂浮水面的。⑦所有一切大小 萬流,及無數龍王同
時霔雨,而海水不見增滅。⑧五河及任何江河之水俱入,而均失舊名。以上為海的八種德
相。
或 於其身,現十方世。一切光明、摩尼寳珠,日月星宿云電等光,靡不皆現。或以
口噓氣,能動十方無量世界,而不令眾生有驚怖想。或現十方風災火災,及以水災。 或
隨眾生心之所樂,示現色身莊嚴具足。或於自身,示現佛身。或於佛身而現自身。或於
佛身現己國土,或於己國土而現佛身。
十 地菩薩有時或許在他的身上,顯現出無量光明,照耀著十方世界。這種光明如摩
尼寳珠的光,還有如日月星宿云電等的光,沒有一種不現的。或者用口噓一口氣—— 噓
氣就是一呼吸,就能使十方無量的世界受到震動,但並不會令眾生有驚恐。為什麼我敢這
樣說呢?因為我們現在正在講華嚴經。自從一九六八年開始講楞嚴經、法 華經、彌陀經、
六祖壇經、金剛經等等以來,直到現在,未曾中斷。講經說法,就是轉大****。 天龍八
部神靈,一定會來護持道場的,怎麼還會有災難降臨呢?十地菩薩有時或者會在十方世界
顯現風災火災以及水災。大菩薩顯現災難,令眾生受災害的痛苦,這 並不是菩薩不慈悲,
故意和眾生開玩笑,給眾生吃苦頭。這是對那些造業的眾生,故意給他們一點災難,讓他
們吃點苦頭而生覺悟心。本來要有千百人受災害死亡 的,如今不過死亡數人,這是小懲
而大戒的意思。有時也因災難損失很大,死亡很多。這種現像是一種共業,是眾生自作的
惡業所以難以避免。我這樣說,並不是在 為菩薩辯護。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信不信各自思惟。菩薩有時又隨眾生心中所歡喜的,又示現一位相貌非常圓滿、端莊、美
好的英俊少年,人人見著都生 歡喜心,樂意親近。從前有位玉琳國師,生得端正圓滿,
身如琉璃,王丞相的女兒一見,捨命也要嫁給他。玉琳國師這時已是個香燈僧,當然不能
娶她。但他倆之 間,有一段宿世因緣,就是王小姐非他不能得度。於是方丈和尚令他還
俗,去了此一段公案。王琳國師在洞房中對王小姐說法,領導她參禪跑香,跑得小姐頭髮
散 亂,漢流滿面,脂粉退脫,把一位千斤小姐的新娘,累得蓬頭垢面,衣履不整,非常
難看。這時玉琳國師叫小姐對鏡自照,她看到鏡裡這樣一副德性,立刻生漸愧 心,自覺
形穢,發心修行。菩薩示現莊嚴具足的色身,就是希望眾生見著以後能發菩提心。又如地
藏王菩薩當年為長者子時,不也是因見了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相 好,千福莊嚴,因問
佛何願而得此相?佛告「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地藏王菩薩立刻發大願「盡未來
際,不可計劫,為一切罪苦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 脫,方成佛道」。地藏王菩薩發此
宏願,果得相好莊嚴。菩薩或者把自己的身體,示現為佛身,像佛一樣莊嚴具足。或者又
把佛身而現為自身。佛身自身,無二無 別。或者在佛的身體上現出自己的國土。或者在
於自己的國土,而又現為佛身。
佛子!此法云地菩薩,能現如是及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自在神力。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法云地的十地菩薩,他能好像上面所說的種
種示現,以及還能示現其它境界相狀,因為他有百千億那由他,任運自如,神通妙用的能
力。
爾時會中諸菩薩、及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護世四王、釋提桓因、梵天、
淨居、摩酰首羅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
當 金剛藏菩薩說了以上有關十地菩薩的神通智力的話之後,這時法會中的諸菩薩和
天龍八部、護世四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的天王、淨居天的天王、摩酰首羅天的天 王、
以及諸天的天子們,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假若如上所說十地菩薩就已經有如此不可思議
的神通智慧之力,那麼,佛的神通智力,又是甚麼境界呢?與佛又有何 分別呢?
爾時解脫月菩薩,知諸眾會心之所念,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大眾,聞其菩
薩神通智力,墮在疑網。善哉仁者,為斷彼疑。當少示現菩薩神力莊嚴之事。
就 在法會諸眾對此發生疑念的時候,解脫月菩薩知道他們心裡所疑念的事,所以乃
對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弟子!現在這些法會大眾,聽到您講十地菩薩有如是神通智 力,
大家不免生起了懷疑,掉到疑網裡了。善哉仁者!請您為他們了斷這個疑網,當少少示現
一點菩薩神通智力莊嚴的事項,令法會諸眾斷除心中的疑惑。
時 金剛藏菩薩,即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入此三昧時,諸菩薩及一切大眾,皆自
見身在金剛藏菩薩身內,於中悉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種種莊嚴之事。經於億劫,說 不
能盡。又於其中,見菩提樹,其身周圍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枝葉
所蔭,亦復如是。稱樹形量,有師子座。座上有佛,號一切智通王。一切大 眾,悉見其
佛坐菩提樹下師子座上,種種諸相以為莊嚴。假使億劫,說不能盡。
金 剛藏菩薩經解脫月菩薩代表法會諸眾的請求,同時也為了卻大眾的疑惑,於是實
時就入了「一切佛國土體性」的三昧。入了這個三昧之後,在法會中的諸位菩薩和諸 天
王天子們,大家都看到自己的身子,一齊在金剛藏菩薩的身內,並且在他的身內也看到三
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種種莊嚴的事相。像這樣的事相,經億劫的時間,也 說不完。又在
他的身中,看到一棵菩提樹王,它的樹身主幹周圍有等於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那樣大,他的
高度有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那樣高。它的枝葉所蔭覆的地方,也 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那樣
廣大的地方。與樹的形狀和高大的數量相等並且相稱。下面有一座師子座——就是佛說法
的法座。在師子座上有一位佛,佛的德號稱為「一 切智通王」。凡在法會的大眾和諸位
菩薩,都看見這位佛坐在菩提樹下面的師子座上,並且看到種種的相好,作為佛的莊嚴。
以上這些相狀,假使用億劫的時間,也 說不盡。
金剛藏菩薩示現如是大神力已,還令眾會,各在本處。時諸大眾,得未曾有,生奇
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剛藏一心瞻仰。
金 剛藏菩薩示現了像上面所看到的不可思議、大神通大智力的事相之後,仍然使令
法會諸眾和諸位菩薩,還到本來的地方。這時法會諸眾,諸位菩薩,以及諸二乘聖 者,
大家都感覺到這種境相,是從來沒有見到過的,不免生出一種奇特的思想。於是靜悄悄的、
默默然的停在那兒瞻仰著金剛藏菩薩,等著他來解釋這微妙的道理。
爾時解脫月菩薩,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三昧,甚為希有,有大勢力,其名
何等?金剛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國土體性。
在這時候,大菩薩解脫月,又對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弟子!您剛才入的這個三昧,是
很特別而且希有的,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它有大勢力,它的名字叫甚麼?請告訴大眾。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這個三昧的名字,可以稱為「一切諸佛國土體性」——諸佛的國土和
它的本來體性。
又問:此三昧境界云何?答言:佛子!若菩薩修此三昧,隨心所念,能於身中現恆
河沙世界微塵數佛剎,復過此數,無量無邊。
解 脫月菩薩又問:這個三昧的境界是什麼現象?能否告訴大眾?金剛藏菩薩回答說:
諸位佛的弟子!假若菩薩修習這個三昧成就後,他可以隨心如意,隨著心念,一切 都能
成就現前。也能在自己的身體中,示現出來恆河沙世界那樣多的諸佛剎土,並且還能超過
更多的、無量無邊的那樣多的諸佛剎土。
佛子!菩薩住法云地,得如是等無量百千諸大三昧故。此菩薩身,身業,不可測知。
語,語業。意,意業。神通自在,觀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遊戲一切諸解脫門。
變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說乃至舉足下足。如是一切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
住善慧地菩薩,皆不能知。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修證到第十地法云地,他所證得的三昧,
不單少數,而是相等於無量百千各種的大三昧。十地菩薩的身和身業——他所造的善 業,
沒有人能測量、能知道的。他的語和語業,意和意業,都是清淨的。三業清淨,所以他能
得大神通,能運用自在。能觀察三世三昧的境界。有智慧的境界。能遊 戲在一切種種的
解脫法門。變化所作的一切。神通之力所作的一切。智慧之光所作的一切,說也說不完。
現在簡略的概而言之:菩薩他一舉手一投足,都可能令大地 六種變化震動。像這樣種種
所作,就是法王子。至於善慧地菩薩——第九地的菩薩,他們都不能知道十地菩薩的境界。
佛子!此法云地菩薩所有境界,略說如是。若廣說者,假使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亦
不能盡。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薩,他所有的境界,如上
面所說的,不過是一個大概。假若要詳詳細細把它說清楚,縱經無量無邊百千阿僧祇的大
劫,也無法把它說完。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菩薩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復云何?
解脫月菩薩又提出法會諸眾曾經疑惑過的問題說:佛的弟子!假若十地菩薩的神通境
界,就要經百千阿僧祇大劫都無法說盡,那麼,佛的神通智力的境界,又是甚麼樣子呢?
那又該怎樣說法呢?
金剛藏言:佛子!譬如有人,於四天下取一塊土,而作是言:為無邊世界大地土多?
為此土多?我觀汝問,亦復如是。如來智慧,無邊無等,云何而與菩薩比量!
金 剛藏菩薩說:佛的弟子!譬如有一個人,他在這個一四天下拿一塊土,而這樣問
道:「在無邊的世界上,大地的土多呢?還是我手中的土多?」我現在觀察你所提出 的
這個問題,也就如同這樣的。佛的智慧是沒有邊際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他相等的。怎
麼可以拿十地菩薩的智慧來與佛互相比較衡量呢!
複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許土,餘者無量。此法云地神通智慧,於無量劫,但說少
分,況如來地?
現在我再繼續說這個譬喩。佛的弟子!如前所說祇取一四天下少許的土,其餘大地上
的土,應該是無量數的。在法云地的菩薩,他的神通和智慧,須經過無量的時劫,才能說
少分而已。況且佛的神通和智慧,智德圓滿,已證至極點,怎可以用所說的少分,來同如
來相比?
由 這一段經文的譬喩,使我想到佛當年住世的時候,有一次法會,佛曾用手拿起地
上一點土,問當時在會的諸眾:「你們看是我掌上的土多呢?還是大地上的土多?」 大
家回答說:「當然是大地的土多啊!」佛說:「在這世界上的眾生,從無量劫以來,在六
道中輪迴輾轉不息,生生死死,生滅變異,不要說成佛不易,就是得個人 身也不容易。」
所以說「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由此證明,得人身之難,得人身
之後又能修行更難,能修行而成道業,得到解脫更更難。如 今是佛法西來,所以說「美
國難生」。我們既知人身這樣難得,為甚麼不利用有限的年齡來修無盡的功德呢?人的生
命是有限的,功德是無窮的。古人說:「光陰似 箭如流水,轉眼就是白頭翁」。又說:
「流水一去不復返,失卻人身難再得」。甚麼是無盡的呢?唯有修行!道業與德業,歷千
古而不泯滅。我們來到這世界,為的 什麼?誰叫我們來的?是不是我們自己願意來的?
是不是被迫來的?都不是的,是隨業受報,隨著過去世所造的業而來受果報的。為什麼要
受果報呢?因為根據每個 人平時所作所為的一切,就是因、就是業因;有因就有果,果
就是應受的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假使我們能修超出三界的法
門,就可不受 生死輪迴的痛苦。古人曾有八句警語,也是勸人修行的法語。他說:「不
求大道出迷途」——為人如不修行,不求佛道,以出離三界的迷途,那是「終負賢才豈丈
夫」——那不是辜負了賢而有德的才能,聰明智慧的才華,這豈是大丈夫之所為的呢!大
丈夫要有「雙手撥開生死路,雙眉皺破溺名關」的大才能,大毅力。繼云: 「百歲光陰
石火燒」——人生縱然能活到一百歲,但光陰如電光一樣,瞬息即逝。又像火一樣,一經
燃燒就熄滅了。「一生身似水泡浮」——人的一生之中,為了名 利富貴,勞碌奔波,數
十年捨命鑽營,到頭來兩手空空而逝,好像海水上浮著的水泡,轉瞬幻滅。「妻財撇下非
君有」——一旦無常大鬼到來,妻也空、子也空、萬 貫家財樣樣空。黃泉路上六親眷屬
難相逢。「罪業偕行難自欺」——人到死時,甚麼也帶不走,即使生前是蓋世英雄,也沒
奈何!只有生前所造的罪業,緊跟不捨, 隨你而去受報。「試問堆金如山嶽」——請問
你一生,費盡千辛萬苦,用盡心思,強搶豪奪得來的金銀財寳,堆得像山一樣高。「買的
無常不來乎?」能不能買通無 常鬼不來請你去見閻王老子呢?!我們聽了這一段話,應
該趕快覺悟呵!不然,在六道輪迴裡,頭出頭沒,何時才是了結的日子!?有人想做功德,
但不知到哪兒去 做。想種一塊好的地,也不知道到哪兒去耕耘。現在我告訴你們一個好
消息,萬佛城就是所有人的功德田。誰想做功德,趕快到萬佛城來做。萬佛城是個肥沃的
農 場,萬佛城是大眾的寳藏,誰願意來開發這處寳藏,都可以來發掘。萬佛城是給全世
界的善男信女們預備的。想種善根的人,請到萬佛城來!想達到希望的人,請到 萬佛城
來!萬佛城是萬有寳庫,不過還是要有福德的人,才能來此做功德。萬佛城又是一所萬佛
的出生地,有無量數的菩薩來此護法。這一點,希望大家知道而不要 失時。現在我說一
句世間的通俗話:今天的萬佛城是風也快來了,雨也快來了,水也快來了,這兒是風水具
足了。這種風水是很特別的,會看風水的,看不見。不會 看風水的,又看得見,就有這
樣奇妙。如今的萬佛城,明年來看,就和今年不同。後年來看,又與前不同了。隨著時日
一年比一年的進步,一年一年的跟著日月發 展,這是必然一定的。誰來誰都能遂心如意,
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佛道證菩提,有求必應。
佛子!我今為汝引事為證,令汝得知如來境界。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無邊
世界微塵數諸佛國土,一一國土,得如是地菩薩充滿,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彼諸菩
薩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智慧,比一如來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
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我現在為諸位引用具體的事項來作證明,令諸
位得能知道佛的境界。諸位佛的弟子!假設十方,每一方都有無邊的世界,在這些世 界
中又有微塵數的諸佛國土,而每一個佛國土裡面,有無數的十地菩薩充滿其中,就像甘蔗
那樣多,竹子那樣多,蘆葦那樣多,以及如稻子、麻、叢林那樣多的十地 菩薩。這些菩
薩他們在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的智慧,如果與一位佛的智慧境界相比較,那是
百分也及不上佛的一分,乃至用最大的數目,或最小的數目 ——優波尼沙陀分來作比較,
也是不能及得上佛的一分的。
佛子!此菩薩住如是智慧,不異如來身語意業。不捨菩薩諸三昧力。於無數劫,承
事供養一切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種供養之具而為供養。一切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
明轉更增勝。於法界中所有問難,善為解釋。百千億劫,無能屈者。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法云地的菩薩,他已有這樣上妙的智慧了,
他的身語意三業,清淨的德行,與如來相差無幾了。他縱然已達到如是的修持功 夫,但
他並未稍顯驕傲自滿,他從前所修得的那些菩薩行的行門和一切的三昧捨棄。他在修行的
過程中,無數時劫以來,無時不親近諸佛,承事侍奉諸佛,誠意供養 諸佛的。每個時劫
中,都是用種種上妙的供養品而供養諸佛。因之,諸佛也以神通智力加被於他,使他的智
慧之光,一天比一天大,一天比一天明。他在十法界中, 無論誰有任何困難問題,來請
問他,他都能詳詳細細,善言為他們解答,令來問者,得到滿意的解答。就是經過百千億
的大劫,也沒有人能把他屈伏的。
佛子!譬如金師,以上妙眞金,作嚴身具,大摩尼寳,鈿廁其間。自在天王,身自
服戴。其餘天人莊嚴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乃至九地,一切
菩薩所有智行,皆不能及。此地菩薩智慧光明,能令眾生,乃至入於一切智智。余智光
明,無能如是。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一位善製造金飾的金師,他用最好的眞金,
做一種莊嚴身上的裝飾品,用摩尼寳鑲嵌在中間。大自在天王拿來佩戴在身上,與 那些
其它的天人們所載的裝飾品,相比之下,萬萬及不上他的光彩奪目。十地菩薩的一切智能
神通,較之其它諸地菩薩的智能,也是這樣。從初地——歡喜地開始, 到第九地——善
慧地,所有諸地的菩薩,他們的智慧和修證的行門,都及不上法云地的菩薩。法云地的菩
薩以他的智慧光明,能令眾生得到利益,進而能令他們深入 佛的智慧之中,得證菩提。
至於其餘諸地的諸位菩薩,他們的智慧光明,怎能及得上十地菩薩的智慧光明呢!
佛子!譬如摩酰首羅天王光明,能令眾生身心清涼,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薩
智慧光明,亦復如是。能令眾生皆得清涼,乃至住於一切智智。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
第九地菩薩,智慧光明,悉不能及。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摩酰首羅天王他所放的光明,能夠令一切
眾生接受後,感到身心清涼爽快,其它任何光明,都及不上摩酰首羅天王所放的光 明。
十地——法云地的菩薩,他的智慧光明,也是這樣,也能令眾生感受到身心清涼暢快,進
而達到成就一切的智智,到佛的境界上。至於二乘聖者如聲聞、辟支 佛,以及第九地的
菩薩,他們的智慧光明,也都及不上。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諸佛世尊,復更為說三世智,法界差別
智,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眾生智。舉要言之,乃至為說得一切智智。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第十地——法云地的大菩薩,他已經修證
得到了最上無勝的智慧,安住於所證得智慧神妙之中。諸佛世尊,更為他講說三世際 的
智慧。法界中微細的不同智慧。徧及一切世界的世間智慧。普照一切世間的智慧。慈悲愍
念一切眾生的智慧等等,現在祇是舉其重要的說。乃至為他說能得一切智 慧中的智體,
進入佛道的智慧。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為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佛子!是名略說菩薩
摩訶薩第十法云地。若廣說者,假使無量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這 位法云地的菩薩,他修十種波羅蜜的法門時,在第十地的修學過程中,比較側重
於智波羅蜜的修習,因為「智是對於一切,有能決斷的緣故」。其餘九種波羅蜜不是 不
修,而是隨緣隨分隨力去修。諸位佛弟子!前面所說的,有關於十地菩薩修學的種種事項
和境界,祇是略略的說點概況而已。假設要詳細分別解說,縱使用無量阿 僧祇劫的時間,
恐怕也不能說盡。
佛 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酰首羅天王,於法自在。能授眾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
羅蜜行。於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 業,
皆不離唸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
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進,於一念頃,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 由他佛剎微塵數
三昧。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諸 位佛的弟子!菩薩修證到法云地這個果位的階段時,多示現作摩酰首羅天的天王,
對於法的觀念和認識,是非常正確的。於法的運用也很圓融自在,隨心自如。並且 能夠
教化眾生,傳授二乘聖者和諸位下地菩薩們修學波羅蜜的行門。在法界中已沒有困難的問
題,能令他屈服的。他用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教化諸眾 生以及做一切的
善事,所作所為,都不曾離開佛的教化宗旨,和憶唸佛的功德,更不曾離念具足諸佛的種
智,和一切智智——即雙照,空假二諦,也就是佛的智慧, 佛的境界。菩薩又作這樣的
思想:我應當在一切眾生中,做他們的領袖,做一個能忍苦耐勞,勝任卓絕的首領,並做
為有智之人的依止者。假若在勤加精進,可在一 念之間,得到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
剎微塵數的三昧——正定正受。而且更能示現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作為他的眷屬。摩酰
首羅天即大自在天,在色界之頂,十 地菩薩將成佛之時現大自在天王的勝報。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所謂若修行,若莊嚴,若信解,若所作,
若身,若語,若光明,若諸根,若神變,若音聲,若行處,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
數知。
假 若以十地菩薩在往昔生中所發的殊勝大願力,而今用以隨心示現,還可超過如前
所說的那些數目。好像所說:菩薩修行的法門,莊嚴佛土的淨業,甚深的信解,所作 的
佛事,身業、語業、智慧的光明,諸根的敏利,神通變化,能為眾生都解了的一音,以及
菩薩修行的道路等等,乃至用百千億那由他的時劫,也沒有方法可以數 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次第現前,則能趣入一切智智。譬如阿耨達池,出
四大河,其河流注,徧閻浮提。既無盡竭,復更增長。乃至入海,令其充滿。
諸 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在十地中修行的相狀,依著次第,循序而進,
由初地終至第十地——法云地的修行進度,都具足圓滿了,就很順利的進入了佛的 智慧
之境界了。譬如阿耨達池一樣,由池中流出四條大河,四大河的水流到徧閻浮提每個地方,
它不但不會流盡而乾涸,而更會不斷增加,一直流到大海中,令海水 永遠充滿,而四河
中的水,仍是不增不減。
佛子!菩薩亦爾。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眾生。無有窮盡,
復更增長。乃至入於一切智海,令其充滿。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十地——法云地的菩薩,他也如同阿耨達池流
出的四河一樣。從最初發菩提心時,所修行的菩薩道,積聚的種種功德,栽培善根大 願
的功德水,用四攝法的方法,度化眾生,令眾生得到正法的法味,充滿身心,沒有窮盡的
時候。更令善根一天一天的增長,大願終於成就。乃至於流入一切智慧的 大海中,令如
海般的智慧,充滿心田。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
諸位佛的弟子!十地——法云地的菩薩,為修平等佛智,而起的諸行,修既無窮,所
以隨著在十地修行過程中,慢慢增上,修到無有差別。在未達圓滿時,故而顯現有差別,
因為法云地距成佛尚有一段距離。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
由干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
好像因為依靠大地,有十座大山王一樣。那十座呢?就是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
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螺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
彌廬山王。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亦復如是。
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術,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位佛的弟子!像這座大雪山王,世間上一切名貴的藥草,都出產在其中,取之不盡。
菩薩修證到了初地——歡喜地時,也像雪山王一樣,因為世間上一切的經書、技藝、文頌、
咒術等等,都包括在這一地中,菩薩都須修習通達圓滿,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離垢地,亦復如是。
一切菩薩。戒行威儀,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位佛的弟子!又像香山王,世間上一切好的香,都產在這座山中,取用不盡。菩薩修證到第二
地——離垢地時,也是如同香山王一樣,一切菩薩的戒行和威儀,都在這一地內修證圓滿,說不勝說。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純寳所成,一切眾寳,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發光地,亦復如是。
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位佛的弟子!又像鞞陀梨山王,純為寳石所集成,世間上一切珍奇的寳藏都在其中,
取之不盡。菩薩修證到了第三地——發光地的果位,也像鞞陀梨山王一樣,一切世間所有
的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止觀等修行的法門,都在這地中修習成就,以及
其它,說之不盡。
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寳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焰慧地,
亦復如是。一切道中殊勝智慧,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 位佛的弟子!又如神仙山王,也是完全以寳石所集成的。有五通的神仙們,都住
在其中,其數不知有多少。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 菩
薩修證到第四地——焰慧地時,也是同神仙山王一樣的,因為凡屬修道人應得的殊勝智慧,
都應該在這一地的階段中修習證得,說也說不完。
佛子!如由干陀羅山王,純寳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
難勝地,亦復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位佛的弟子!又像干陀羅山王,也是純寳所集成。種類不同的夜叉,和有大威力的神,都住在
這山裡面,也不知有多少。菩薩進入第五地——難勝地時,也是和這山王一樣的。所有任運自在的神
通變化,都須在這一地內修證圓滿,說也說不完。

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寳所成。一切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現前地,亦復如是。
入緣起理聲聞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位佛的弟子!又如馬耳山王,也是純寳所集成,世間上希有名貴的果實都出產在這山裡,取之
不盡。菩薩進入第六地——現前地,也像這山王一樣,他深入緣起的道理,相同聲聞得的果位。還有
無數證果的聖者,都住在這山王裡,說也說不完。

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寳所成。大力龍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遠行地,亦復如是。方
便智慧獨覺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又如尼民陀羅山王,也是純寳所成的。大力的龍神,都住在山裡,無窮無盡。菩薩證
入第七地——遠行地時,也是這樣的。超過前一地所深入緣起的道理,而成就方便的智慧,
也是在這一地中修學圓滿。如同獨覺果位的聖者,不知有多少;同理在這山王中,說也說
不盡。
如斫羯羅山王,純寳所成。諸自在眾,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不動地,亦
復如是。一切菩薩自在行差別世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又如斫羯羅山王,也是純寳所成的,所有一切的自在聖者,都住在這山裡,也不知有
多少。菩薩修證到第八地——不動地時,也好像這山王一樣。一切菩薩修學的行門,能成
就任云自在的功夫,能不動其身而可以分身到無數不同的世界神通妙用,都在這地中修證
具足。也是說也說不盡的。
如計都山王,純寳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善慧地,
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生滅智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又如計都山王,也是純寳所成的。有大威德的阿修羅王,就住在這山裡,以及其它,
不知其數。菩薩由不動地進入第九地——善慧地,也是這樣的。因為一切世間上的生和滅
的緣起道理,以及如何消除生和滅流轉苦惱的智慧和修行的法門,都在這一地中圓滿成就,
也是一言難盡。
如須彌盧山王,純寳所成。大威德諸天,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法云地,
亦復如是。如來力無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問答宣說,不可窮盡。
又 如須彌廬山王,是純寳所成的。有大威德的諸天們,都在這山中,不知有多少。
菩薩修證進入第十地——法云地,也好像須彌廬山王一樣。佛的十力、四無畏智、十 八
不共法,以及一切殊勝的佛事,菩薩要證得以上這種種如佛的境界,必須在此地中精勤修
學,圓滿菩薩所應具備的功德,方能進入等覺妙覺的果位,而證佛果。這 些過程,都在
十地中成就。以及種種問題,一一解答,宣說妙法等等,說不能盡。
以十山對十地的比喩:前二山體為土山,表世間。後八山體都是純寳,表清淨,含義
在於法。每一段中都有「說不可盡、不可窮盡」,意思是:隨順修行,永不間斷,永不暫
息。
佛子!此十寳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
差別得名。
諸 位佛的弟子!這十座寳山王,都是在大海中,因為每一座山王都有他的特殊之點,
所得的名字就各個不相同。菩薩所修學的十地法門,每一地有每一地所修證的重點 不同,
得的果位的名稱就不同,也是這樣的。雖然同在佛的一切智裡,但十地中的教行,也有優
劣懸殊,各地不同的行相,根據教理行相,而所得的名字,各地不 同。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為十?一、次第漸深。二、
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寳。六、無能至底。
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大海,它因有十種特別的相狀,所以得到
「大海」這個名字,用這個「海」字為名,是不能改變的,任何事物也不能奪取和移 用
的。那十種呢?①海中的水,是一點一點有淺而深的。②海水雖廣大無涯,深不見底,但
死屍在海中,總是漂浮的,不會沉下去。③其它的水,不論江河,流入其 中,都叫海水,
永遠失掉它原來的名字。④無論甚麼水流入海中,都變成同一種鹹味,沒有另外的味道。
⑤在海裡出產種種無量的珍珠寳貝,以及有其它寳藏等伏藏 著。⑥沒有方法知道海的深
度,不能知道甚麼地方是海的底。⑦海是廣大無量的,望之無涯。⑧是大身的動物居住的
地方。如有數千碼長,數千磅重的龍,和像大山 一樣的其它動物藏在海裡面。⑨海水時
常有潮漲潮落的現象,它的漲落,都有定時,從不超過定時的。⑩海有無限的容量,無論
下多大的雨,有多少水從各處注入, 它也不見增加。沒有雨水流入也不見減少,所以它
既不會滿溢,也不會乾涸。
菩 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
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舍離世間假名字故。焰慧 地,
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寳故。現前地,觀察緣
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 故。善慧地,得
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云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
足故。
菩 薩修行的法門,同大海一樣,也有十種德相的緣故,所以名之為「菩薩行」,是
屬於修行法門的專有名字。既不能隨意更改,也不可以移用。那十種呢?如①歡喜 地:
菩薩在此地中能出生一切的大願大力,精進修行,一步一步深入,到達滿願。②離垢地:
離垢就是舍離一切染污的思想和妄念,把一切不清淨的言行都舍離了。 尤其要斷慾念,
慾念不斷,不能說是離垢。慾念見之於行,就是破戒,就未離垢。清心斷欲,不破戒,就
是清淨離垢。所以在離垢地的果位上,是應該嚴守規律的。 破戒的人,如同死屍。在離
垢地是不容納染污法的。③放光地:菩薩修證到發光地,成就了智慧光明,因為他已舍離
了一切污垢,清淨了。把世間的假名假相也舍離 了,沒有了好勝心,求名心,求利心。
明白了世間上一切都是空的、假的、無常的,所以說「舍離世間假名字故」。④焰慧地:
菩薩此時修行的功德,已護自一味, 永不會遺失。意思含有如同佛的功德,和佛一味,
終會得無上菩提法味。好像大海納入諸流,終成一味。⑤難勝地:菩薩修行成就,出生無
量方便神通,利益世間的 功德,所作利生善業,如大海有無量寳藏珍珠。⑥現前地:菩
薩能觀察一切諸法縱緣生,諸法縱緣滅,這種緣起性空的甚深道理,菩薩已明了受用。其
不盡功德,如 海之不能知其底。⑦遠行地:普薩能有廣大的覺慧,善能觀察諸法,如海
之廣大無量。⑧不動地:能示現廣大而莊嚴的佛事。菩薩以不動身處而徧法界普度眾生,
護 無量世間功德。如海之為大身所居,經上說:「大身者,以無量身修菩薩行」。⑨善
慧地:菩薩得甚深解脫諸法門,行之於世間,觀眾生之根器,授以適當法門,令 眾生修
行得解脫。如實而知,不誤傷物,亦不過限,如海潮不過限。⑩法云地;證得法云地果位
的菩薩,他眞能承受諸佛的大法明、大法雨,從不疲倦,從不自滿。 如海能容四洲之水,
而不盈溢。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寳。何等為十?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
治理。三者圓滿無缺。四者清淨離垢。五者內外明徹。六者善巧鑽穿。七者貫以寳縷。
八者置在瑠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隨王意,雨眾寳物,如眾生心,
充滿其願。
諸 位佛的弟子!金剛藏菩薩又舉一個譬喩,他說:好像大摩尼珠,他有十種特殊的
種性,超出其它眾寳。哪十種種性呢?①摩尼珠是從大海中取出的。②必須經巧匠來 精
心治理。③摩尼珠是珠中之王,它天然圓滿,無一點缺陷,也沒有一點瑕疵。雖經人工穿
鑿,不損其完善之處。④此珠天然清淨明徹,無一絲塵垢。⑤內外透明, 光徹如鏡。⑥
經由巧匠細心鑽穿。⑦用金縷把它一粒粒穿在一起。⑧把它安放在琉璃寳幢的上面。⑨經
常放出五彩霞光,在寳幢上光彩遠照。⑩能隨聖王心意,如雨 一般落下種種寳物,又能
隨眾生的心,滿足他們的願心,所以叫寳珠。
佛 子!當如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眾聖。何等為十?一者發一切智心。
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 者
方便神通,內外明徹。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於自
在高幢之上。九者觀眾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 生廣作佛事。
金 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諸位當知,十地菩薩也像摩尼珠一樣,也有十
種事,與眾不同,超過其餘的菩薩們。哪十種事呢?①修十地法門的菩薩,他們都曾 發
下大志願和大菩提心的。②要能持一切戒,三業都要絕對清淨。所行所為,要非常光明正
大,如持戒的頭陀。③勤修四禪八定,以及諸三昧,都要修學圓滿,不能 欠缺。④道行
都非常清白,沒有染污。離開一切污穢的言行。⑤內外明徹;是說菩薩修證的智慧,已到
對萬事萬物,世出世間的一切,都能照徹,內外明白。神通妙 用,也知道善巧方便。如
同摩尼珠樣光明晶瑩透徹。⑥了達緣起,知諸法實相,智行鑽穿。如摩尼寳珠善巧鑽穿。
⑦菩薩有種種方便無礙智慧,體用微妙。神力功 德,聞持普照。如摩尼珠用寳縷貫穿一
樣。智慧就是菩薩的寳縷。⑧「置於自在高幢之上」,第八地的菩薩,已證得無功用行。
行高自在,如置高幢之上。如摩尼珠 置高幢之上,光芒普照。⑨菩薩普徧觀察眾生的根
性行為,隨機教化,令眾生得聞正法,受之於心,持之以行,得到聞持生出智慧之光。如
摩尼珠普徧放射出萬丈光 輝。⑩十地的菩薩,漸進功德圓滿,福慧具足的階段了,實時
受灌頂的禮儀,受佛的智職,從此列入佛數之內,一定成佛無疑了。菩薩此時能為眾生廣
做大佛事,能 教化眾生,能演說妙法。如摩尼珠之能隨王意,能如眾生的心願,雨眾寳
物,充滿其願。
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若諸眾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
諸 位佛的弟子!這積聚一切善根,積集一切功德的十地法門,是修學菩薩行,廣行
菩薩道的菩薩,為要求佛的種智,證菩提覺果,所必修的法門。這個法門品,假若眾 生
在往昔沒有種下種種善根,沒有做無量功德,不要說受持,恐怕連聽都聽不到十地品這個
名字。不要說在家眾,就連許多出家眾都不曾聽過這名字,至於讀誦者亦 少,受持者更
少。我們如今能聽聞讀誦,當知我們都是在往昔曾種下大善根的,所以才能常常聽到華嚴
經上的十地品法門。希望諸位善士們,特別珍惜這份因緣。
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
這時解脫月菩薩聽了金剛藏菩薩說,這種希有殊勝的法門難於聽聞。於是就問金剛藏
菩薩說:我們聽了這積聚種種善根,和一切智慧的功德法門,能得多少福慧呢?
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
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
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於一切智地。
金 剛藏菩薩答覆解脫月菩薩說:就像一切智的佛,所積聚的一切福德。聽聞了十地
品這個法門,福德就是這樣的。甚麼緣故呢?如果你不曾聽到過這種集一切智的功德 法
門,而你能信,能理解,能領受,能修持,而又能讀誦這品經典,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未
曾聽聞,你就不會去信、解、受、持,和讀誦它了,更何況能去精進呢! 既然信解受持
讀誦都不能,又怎能夠如經上所說的方法去修行呢!因為這個道理,你應當知道,必須
「要聽聞這積集一切智慧功德的法門品」——十地品,才能信、 解、受、持、讀誦,才
知道要精進不懈,才能如說修行。然後才能達到功德圓滿,福慧俱足,證菩提覺道而成就
佛果。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動,所謂
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踴,徧踴,等徧踴。震,徧震,等徧震。吼,
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
正 當金剛藏菩薩回答解脫月菩薩問題的時候,佛的大威神力的緣故,也是說無上大
法——十地法門的緣故,十方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的世界,同時都發生六種十八形象 的
地震動現象。就是㈠動:地的某一部分震動。徧動:是整個地球都震動。等徧動:是十方
世界的地球都震動。㈡起:某一個地方忽然有向上湧起的形象。徧起:是 整個地球普徧
有向上湧起的形象。等徧起:是十方所有的世界,都一時向上湧起。其餘㈢踴、㈣震、㈤
吼、㈥擊,都是這樣解釋。動、踴、起,是屬於形的範圍。 震、吼、擊,是屬於聲的不
同。地震有時是一種災害,有時是諸佛菩薩在說甚深微妙法是吉祥之兆,故不必過分驚恐。
雨眾天華、天鬘、天衣,及諸天寳莊嚴之具,幢旛繒蓋。奏天妓樂,其音和雅,同
時發聲,贊一切智地所有功德。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演說此法,十方所有一切
世界,悉亦如是。
不 但十方世界,十億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大地震動,還有天雨各種寳華,天鬘,
和天人的無縫天衣,以及雨眾天華,莊嚴佛土的莊嚴之具,如幢旛繒蓋等。還演奏天 音
樂。這種音樂的聲音幽雅柔和,聽起來清心悅耳。種種樂音,同時俱發,天子天女齊唱著
讚歎諸佛的功德,讚歎十地法門的勝妙,讚歎十地法門為一切的智地,成 就佛果的法門。
如同這個世界——娑婆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宮內的法會,正在演說十地勝妙法門,其它十
方所有一切的世界,也都在演說這個菩薩行法門品。
爾 時,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而
來此會。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快說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剛藏。所住世 界,
各各差別,悉名金剛德。佛號金剛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來威神之力,而說此
法。眾會悉等。文字句義,與此所說,無有增減。悉以佛神力而來此會, 為汝作證。如
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證。
在 這個時候,又因為佛的威神力的緣故,在十方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
十億佛剎微塵數的菩薩,來到這個法會——金剛藏菩薩說十地品的法會,齊聲說道: 善
哉!善哉呀!金剛藏菩薩!請你快說這十地法門吧!我們十億佛剎微塵數的諸位菩薩,都
和你同名為「金剛藏」,我們所住的世界,雖然各有差別之處,但也都名 之為「金剛
德」。我們國土的佛,也同樣稱為「金剛幢」。我們在自己的世界中,承蒙佛的大威神力,
也演說這菩薩行門品——十地法門。法會中諸位菩薩大眾,以 及道場內一切情況,也和
此地法會相等。所演說的十地法門品的經典文字內容,辭句義理,也和這兒法會所說的十
地法門品一樣,沒有增減。我們十億佛剎微塵數菩 薩,都是仰仗佛的大威神之力,來到
這個法會道場,我們是來為你作證明的。如今我們來到娑婆世界,同樣我們也到十方一切
世界,祇要那兒是在演說華嚴經的十地 法門品,我們都去作證。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普周法界。
這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的世界中,所有各地的道場法會,眞
是徧滿了法界。
欲讚歎發一切智智心。欲示現菩薩境界。欲淨治菩薩行力。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
欲除滅一切世間垢。欲施與一切智。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欲
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其心寂滅恆調順 平等無礙如虛空
離諸垢濁住於道 此殊勝行汝應聽
金 剛藏菩薩觀察了普周法界的道場法會,他就想要讚歎發一切智智心的菩薩——初
地。想要讚歎能示現菩薩境界的二地菩薩。想讚歎那能淨治菩薩行的三聚淨戒法門 ——
三地的菩薩。三聚淨戒:①攝律儀戒。②攝善法戒。③攝饒益有情戒。想讚歎演說攝取一
切的種,一切智慧之道的三地四地菩薩。想讚歎要把所有世界的染污垢 穢都除盡的五地
菩薩。想讚歎要佈施給一切眾生智慧的六地菩薩。想讚歎要示現不可思議的智慧,而莊嚴
佛土的七地菩薩,了達空有無礙的境界。想讚歎要顯示一切 菩薩無功用行的不可思議智
慧,而莊嚴三世間的八地菩薩。想讚歎能說能受諸功德的九地十地菩薩。金剛藏菩薩想令
法會大眾,和後世眾生,能對十地法門品的義 理,更加明白通達一點,仰承十方諸佛的
威神之力,和釋迦牟尼佛的加被,再用偈頌的方式,把前面的長行重說一遍。頌說:菩薩
的心是寂靜的,沒有妄念的,不動 的。因之常常是能降伏其心,也能調和其心,令其心
順於理而修於道。菩薩的心是對一切眾生平等的,心內無點微塵,所以它就如虛空似的。
菩薩的心是清淨的,他 已舍離了一切的染污和垢濁,常住於梵行與佛道中。這種殊勝的
菩薩行門品,諸位佛的弟子應該仔細的諦聽。
百千億劫修諸善 供養無量無邊佛
聲聞獨覺亦復然 為利眾生發大心
菩薩是在百千億劫的長時間中,修行種種善根,積諸功德,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也
供養二乘聖者聲聞獨覺。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發大菩提心,發大願力。
精勤持戒常柔忍 慚愧福智皆具足
志求佛智修廣慧 願得十力發大心
專 一精進,勤勉學習無上道。嚴持淨戒,不疏忽,不懈怠。一點時間也不懶惰,最
小節處也不放鬆戒行,也不違犯戒律。柔和就是不剛強、不暴躁。忍是忍辱。精勤持 戒
要注意在人不見的地方,不是在人前精勤,或人前持戒,而是要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一人
的地方精勤持戒。孔子說:「慎獨」就是要在人不見,人不知時,謹守精 勤持戒的常態。
菩薩是精勤持戒,而且恆常柔忍的。慚是慚其前愆,愧是愧其後過。每個人如能常常明白
自己的過錯,注意悔改,再不重犯,長此以往,心無內疚, 自然生善心善念。也就不會
覺得老是見不得人,對不住人了。有了善心善念的人,一定常做善事,就是修福。福至心
靈,智慧油然而生。福慧雙圓,所以說「慚愧福 智皆具足」。菩薩修福修慧,廣修功德,
他並不是要求入天的福報,他的志願在求如佛的大智慧,希望得到佛的十種力量,所以他
發大菩提心。
三世諸佛咸供養 一切國土悉嚴淨
了知諸法皆平等 為利眾生發大心
菩薩發願供養三世的諸佛。所有一切諸佛國土,都令它清淨莊嚴。菩薩明了諸法都是
平等,無欠無餘的。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所以菩薩發大菩提心。
住於初地生是心 永離眾惡常歡喜
願力廣修諸善法 以悲愍故入後位
當菩薩發大願廣度眾生,修學十地法門,在初地時就發心永遠離開一切諸惡,常常生
起歡喜心。「遠離眾惡」就是諸惡莫作。「常歡喜」就是眾善奉行。發大願力廣修眾善法,
以大悲心為第一,憐愍眾生,所以就能證入「離垢地」。
戒聞具足念眾生 滌除垢穢心明潔
觀察世間三毒火 廣大解者趣三地
菩 薩證入第二地——離垢地,他奉持諸佛的教誨,謹守諸佛的戒律。到十方諸佛道
場聞法,持清淨戒,修學聞慧,二者具足而恆念眾生,愍其在生死海中受痛苦,生大 慈
悲心。「滌除垢穢」,就是把心念中的染污,不淨都革除,洗滌清淨。清淨心就是明潔心。
染污垢穢的心是黑暗的,清淨明潔的心才是光明的。菩薩用光耀明潔、 充滿智慧的心,
觀察世間上諸類眾生,都陷溺在貪瞋痴的毒火中。菩薩有廣大的慈悲心,有大智慧,得到
瞭解脫法門,就入到第三地——發光地。
三有一切皆無常 如箭入身苦熾然
厭離有為求佛法 廣大智人趣焰地
三 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在三界內的一切,都是不永久,瞬息幻滅的。
這種無常給人的痛苦感受,就像箭射身體,又像烈火焚燒那樣苦痛。我們應該趕快 覺悟,
厭離世間上一切有為的、無常的、虛妄的事物,而誠心追求永恆的、眞實的佛法。有廣大
智慧的聖者,有眞正瞭解的勝者,證入了焰慧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 供養百千無量佛
常觀最勝諸功德 斯人趣入難勝地
念精進、慧精進、念慧同時精進,故為「念慧具足」,而得到道種智。菩薩供養佛,
不是供養一佛二佛,而是供養百千無量的諸佛,令無量諸佛都生歡喜心。常常觀察最殊勝
的一切功德。能眞正實在修行,才有最殊勝的功德。這位勤修佛道的菩薩,就能進入第五
的難勝地。
智慧方便善觀察 種種示現救眾生
復供十力無上尊 趣入無生現前地
用方便的智慧,善於觀察一切諸法。以種種的神通,示現救度眾生的妙用。又供養十
力——佛,世上最尊最上的佛。菩薩於此地中證得無生無滅,而進入第六現前地。
世所難知而能知 不受於我離有無
法性本寂隨緣轉 得此微妙向七地
世 間上最難知的一切,菩薩此時都能通達無礙了,不會受「我執」的束縛,也離開
了「有無」二邊,空有都不著了。也能明白法的本體是寂滅的,所謂「諸法從本來, 常
自寂滅相,不可以言詮」。它是隨緣生起,隨緣而滅,不落於空,不著於有,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菩薩得到了這種微妙的智慧,就進入第七的遠行地了。
智慧方便心廣大 難行難伏難了知
雖證寂滅勤修習 能趣如空不動地
有 了大智能的人,他對人對事,就知道方便善巧任運使用,事事圓滿,人人歡喜,
心量也非常寬廣,能讓人容人。因之難於行通的事,也行之無礙了。難於調伏的人和 事
也調伏了。難於知道的知識也知道了。雖然已經證得了寂滅的理體,得到了究竟諸法實相,
可是菩薩仍然勤勉修習,才能趣入像虛空一般的不動地。這時已是如如 不動,了了常明,
得到了寂滅的眞樂,入第八不動地。
佛勸令從寂滅起 廣修種種諸智業
具十自在觀世間 以此而升善慧地
菩 薩在第八地中時,他的智慧神通,已達到殊勝的境界,如果不繼續向前追求進步,
就會執著空見,所以諸佛深恐菩薩停止不前,就勸告他須從寂滅之中,再生起智慧 來,
廣修諸佛智慧的法門,如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二乘之法。具足十種自在,觀察此
間一切的因緣法,從這些法門再向前進入第九的善慧地。
以微妙智觀眾生 心行業惑等稠林
為欲化其令趣道 演說諸佛勝義藏
第 九地的菩薩能以微妙,不可思議的如實智慧,如實知道眾生,如實觀察一切眾生
的因緣。了知眾生的心行業惑,由心念而起惑造業。造種種的業,受種種的報,不知 其
數,相等如叢林,菩薩以無礙智,瞭如指掌。菩薩為要想教化這些苦惱眾生,引導他們走
上菩提覺道,而演說諸佛最上的殊勝義諦,闡揚諸佛的正法藏。
次第修行具眾善 乃至九地集福慧
常求諸佛最上法 得佛智水灌其頂
修學菩薩行門,行持菩薩道,必須循序漸進勤修精學,依教奉行,具足所有的善根,
才能到達第九地的果位。菩薩雖已有如是的成就,但他仍然精勤上求佛道,求諸佛最勝無
上的智慧法門,更得到諸佛的智慧之水,猶如甘露灌頂。
獲得無數諸三昧 亦善了知其作業
最後三昧名受職 住廣大境恆不動
菩薩在第九地時又獲得無量無數的各種三昧——正定正受。也善能了知眾生所作的一
切是善,是不善,是無記。最後證得的三昧,名叫受職。住於廣大如虛空的境界,恆常不
動身處而周徧法界。
菩薩得此三昧時 大寳蓮華忽然現
身量稱彼於中坐 佛子圍繞同觀察
菩薩得到最後的三昧時,忽然有一株大寳蓮華在他定中出現。這株大寳蓮華有十個三
千大千世界那樣大,菩薩坐在這株大寳蓮華座中,身量的大小恰好與他相稱。有無以數計
的佛子——諸眾菩薩,圍繞著大寳蓮華,一同觀看這希有勝妙境界。
放大光明百千億 滅除一切眾生苦
復於頂上放光明 普入十方諸佛會
十地菩薩坐在大寳蓮華座內,身上放射出百千億那樣多的大光明,這光所照射到的地
方,可以滅除一切眾生的痛苦。又在他的頭頂上,放射出光明,普徧照射到十方諸佛的法
會道場中。
悉住空中作光網 供養佛已從足入
實時諸佛悉了知 今此佛子登職位
菩薩從身上放的光,從頭頂上放的光,射到虛空中,互相交織結成一個大光明網。這
光網供養了十方三世諸佛之後,就從菩薩的足部進入體中。就在這時,十方三世諸佛立刻
就都知道有一位菩薩,修行證得了十地果位,現在這位菩薩正登上受佛職的地位,列入了
佛數。
十方菩薩來觀察 受職大士舒光照
諸佛眉間亦放光 普照而來從頂入
從十方來觀受職典禮的菩薩,猶如恆河沙那樣眾多。這時受職的十地菩薩,又放大光
明,徧照諸位來觀禮的菩薩眾。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從兩眉之間,放射出光明,普徧照
射法會中的大眾菩薩,然後回來,從十地菩薩的頭頂上,進入他的體內。
十方世界咸震動 一切地獄苦消滅
是時諸佛與其職 如轉輪王第一子
當十地菩薩放光,和諸佛放光的時候,十方世界同時發生震動的現象。所有地獄中受
苦的眾生,也同時消滅痛苦。這時十方三世諸佛就給這位十地菩薩受佛職,行灌頂禮。就
好像轉輪聖王的第一個兒子,受太子灌頂禮一樣的隆重。
若蒙諸佛與灌頂 是則名登法云地
智慧增長無有邊 開悟一切諸世間
十地菩薩幸蒙十方諸佛給他行了受職灌頂禮之後,這就正式被稱為法云地的菩薩了,
是諸佛證明他已證得十地的果位。這時,菩薩的智慧增長到沒有邊際的境界,也能覺悟所
有世界上的諸有情,令一切眾生都受到教化而覺悟。
欲界色界無色界 法界世界眾生界
有數無數及虛空 如是一切咸通達
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平常說的三界。法界、世界、眾生界,意思是一樣的,也
包括在三界以內。世間上有數的和不可數量計度的,以及虛空界內的一切。以上這種種的
諸法實相,十地菩薩他是無不知道,都能通達無礙。
一切化用大威力 諸佛加持微細智
秘密劫數毛道等 皆能如實而觀察
法云地的菩薩,教化眾生所有的神通變化,所用的善巧方便的智慧,所現的大威神力
量,都是由於十方諸佛所加持而才能獲得的。如秘藏微細智、劫數微細智、毛孔道微細智
等等,十地菩薩都能如實知道,如實觀察。
受生舍俗成正道 轉妙****入涅槃
乃至寂滅解脫法 及所未說皆能了
佛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受生到王室、入胎、住胎、出胎、舍太子之尊,入山修苦行、
證道、成正覺、降魔、轉妙****、入湼盤,乃至於證得寂滅,解脫的妙法。以及佛已說的、
當說的、未說的種種妙法,十地菩薩都能知道。
菩薩住此法云地 具足念力持佛法
譬如大海受龍雨 此地受法亦復然
菩薩住在法云地時,因為他已具足了念力和慧力,修持十方諸佛所受的佛法,一點沒
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難了。這好比大海,能同時接受許多天龍降霔大雨,而不會有盈溢
的現象發生。十地菩薩這時的智慧,也能同時領納受持十方諸佛的大法明、大法雨。
十方無量諸眾生 悉得聞持持佛法
於一佛所所聞法 過於彼數無有量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得到了聞持三昧,受持諸佛所說的法門。菩薩在每一位
佛的道場裡所聽聞的佛法,也在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十方三世諸佛的道場裡聞到佛法。如
依菩薩的宿願殊勝,他還可以任運自在,超過此數無量無邊那樣多。
以昔智願威神力 一念普徧十方土
霔甘露雨滅煩惱 是故佛說名法云
以菩薩往昔所發的大願力,所修得的大智慧,所成就的大威神之力,可以在一念之間,
普徧到達十方諸佛的國土。菩薩教化眾生,弘揚正法,施於眾生如降下甘露法雨,能為眾
生消滅煩惱諸苦,所以佛說第十地的菩薩,應稱之為「法云地的菩薩」。
神通示現徧十方 超出人天世間境
復過是數無量億 世智思惟必迷悶
十地菩薩的神通妙用,隨心示現,普徧於十方世界。超出了人間和天上的境界,還可
超過如所說無量億的倍數。如果你用世間的智慧來度量他,那你一定迷惑,會悶在鼓裡,
永遠想不通。
一舉足量智功德 乃至九地不能知
何況一切諸眾生 及以聲聞辟支佛
十地菩薩一舉手一投足,都表現出無量的智慧,可成就無量功德。他的作為,都有深
刻的用意,一般菩薩,甚至九地菩薩都不能知道他的目的和境界,何況一切博地凡夫的眾
生呢?就連二乘聖者聲聞、辟支佛,也不能知道。
此地菩薩供養佛 十方國土悉周徧
亦供現前諸聖眾 具足莊嚴佛功德
法云地的菩薩供養佛,不是祇供養一佛二佛,他是供養十方國土的著佛,沒有不周徧
的。亦供養法,也供養二乘聖者和現前的諸位賢聖僧。他種種功德具足圓滿,成就嚴身嚴
土,如佛所有的功德。
住於此地復為說 三世法界無礙智
眾生國土悉亦然 乃至一切佛功德
住在法云地的菩薩,又為一切眾生演說妙法,菩薩因已修證得四無礙智,所以他到三
世的法界說法,絕不會有障礙。到所有十方眾生的國土去說法,也同樣不會有任何障礙。
乃至具有諸佛的智慧和功德。
此地菩薩智光明 能示眾生正法路
自在天光除世闇 此光滅闇亦如是
法云地的菩薩,他的智慧之光,能指示眾生一條正當的道路——修學正道,學佛行儀
的道路。自在天的天王所放的光,能夠驅除世間的黑暗。十地菩薩所放的智慧之光,不只
能驅除世間的黑暗,更能掃除眾生內心的無明闇障,遠超出世間的光明。
住此多作三界王 善能演說三乘法
無量三昧一唸得 所見諸佛亦如是
證得十地——法云地果位的菩薩., 在這一階段中,多化身到三界來行菩薩道,常常
以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王身份出現,統領三界,法治三界。他對三界眾生,善能演說
三種佛乘,不同果位的佛法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妙法,是為契合眾生的
根性。他修得無量種種三昧,可於一念之間不需作意就可以得到,隨心任用。他也能在瞬
息間見到十方三 世,無量無邊微塵數的諸佛。
此地我今已略說 若欲廣說不可盡
如是諸地佛智中 如十山王嶷然住
金 剛藏菩薩說:這菩薩行法門品——十地法門的第十地——法云地,我現在已經把
其中修行的過程及相狀、境界,大概重點,略略的說完了。倘若要詳細分別廣說,恐 怕
盡未來際劫,也沒法把它說完。像這個十地法門,各地都有特殊深邃之處,在諸佛的智海
中,就好像十大山王,巍然屹立於大海中一樣。尤以第十地——法云地的 菩薩,在佛法
的大海中,有殊勝的成就,巍巍然聳立於諸地之上,任何一地的菩薩也不能與之相比較的。
初地藝業不可盡 譬如雪山集眾藥
二地戒聞如香山 三如鞞陀發妙華
初 地是歡喜地,在這一地中所學習的藝業之多,說之不能窮盡,就像那座大雪山王,
積聚了種種稀有的藥材,都生產在這山裡面,能醫治眾生的百病。菩薩在初地—— 歡喜
地中修學不可言盡的藝業——佛法,為的是醫治眾生的三毒業病。二地菩薩主修戒行,和
多聞佛法,舍離諸惡垢穢,成就清淨梵行,好像香山王中出產種種名貴 的香一樣,所以
稱為離垢地。第三地如鞞陀山王,能出生各色上妙之華。因為三地菩薩,必須在這一地中,
圓滿具足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和止觀等道業, 所以稱為發光地。
焰慧道寳無有盡 譬如仙山仁善住
五地神通如由干 六如馬耳具眾果
第 四地稱為焰慧地,菩薩在這一地中,成就的道中智慧,如眾寳之多,無有窮盡。
好像神仙山王,裡面住了很多的老修行,和五通神仙一樣。五地菩薩成就方便神通, 內
外明徹,具足一切種智。好像干陀羅山王,一切大神都在其中,所以稱為難勝地。第六地
就像馬耳山王,具足一切諸果,都出產在山中。以此山譬喩現前地的菩 薩,「自理體出
諸妙用」,化導眾生修學佛道,而證二乘果位者多。
七地大慧如尼民 八地自在如輪圍
九如計都集無礙 十如須彌具眾德
七 地菩薩成就了種種的方便廣大智慧,空有無礙,化導眾生,普與一切智,證得果
位。如像尼民陀羅山王一樣,大力龍神都安居在內,故名遠行地。八地——不動地的 菩
薩成就無功不思議智,莊嚴三世間。得心自在,能教化諸下地眾菩薩。因為輪圍山——華
語,即斫羯羅山王,有許多自在仙人居住在裡面,所以以此山作譬喩。九 地——善慧地
的菩薩,積集了四無礙的大力智行,能善巧攝化眾生,好像計都山王內有大威德的阿修羅
王一樣。十地——法云地,好像須彌山王一樣,具足一切的德 行。以此譬喩法云地的菩
薩具如來力,成就無畏,得不共法,能為眾生宣說,能受諸功德,問答無盡無礙。
初地願首二持戒 三地功德四專一
五地微妙六甚深 七廣大慧八莊嚴
初 地——歡喜地是以大願力為主要重心修證的。第二地以戒行清淨為主,所以名為
離垢地。第三地是積聚種種功德所成就,因之名發光地。第四地誌在專一修超出世間 的
大自在,所以稱為焰慧地。第五地菩薩得如意神通,善巧自在的微妙智慧,故名難勝地。
第六地——現前地的菩薩有甚深的智慧。第七——遠行地的菩薩智慧廣大 無邊無際,心
量包括恆沙。第八地——不動地的菩薩以福德莊嚴三世。
九地思量微妙義 出過一切世間道
十地受持諸佛法 如是行海無盡竭
九 地菩薩的大力智行,思量一切微妙義理,如實觀察一切世間,如實知一切世間上
眾生性行。這種微妙義理超出世間一切智慧,一切世人所行持的道理。十地菩薩能受 持
十方諸佛的大法云大法雨,能為眾生演說諸佛的妙法門。像這種修菩薩道的行門,猶如大
海,永不干竭。沒有方法能把它說窮盡。
十行超世發心初 持戒第二禪第三
行淨第四成就五 緣生第六貫穿七
十 地法門是學修菩薩行,學行菩薩道,欲證佛果,必須修學的無上法門。他超出世
間一切諸法,是欲出世間唯一的妙法,是十方三世諸佛所說,十方菩薩必修。發大菩 提
心的菩薩進入初地。嚴謹受持清淨戒行,是第二地菩薩的必修行門。禪定是屬於第三地的
主修。修行一切清淨行門是屬於第四地。能成就種種善功德,神通妙用是 在第五地時。
證得無生無滅,了知緣生實義是在第六地的階段中。第七地有貫穿諸下地及啟發未來之意。
第八置在金剛幢 第九觀察眾稠林
第十灌頂隨王意 如是德寳漸清淨
第 八地是不動之處而可周徧十方,如摩尼寳珠置於金剛幢上,光輝照耀十方。第九
地以妙觀察智,觀察一切眾生,在生死海中,為無明煩惱所縛,如稠林一般。第十地 屬
於灌頂位,如「摩尼寳珠能隨王意,雨眾寳物,如眾生心充滿其願。」十地菩薩「已受佛
職,列在佛數,能為眾生,廣做佛事」。這就好像清淨的功德妙寳,一天 一天的轉變得
更清淨明徹了。
十方國土碎為塵 可於一念知其數
毫末度空可知量 億劫說此不可盡
十方諸佛的國土,能把它粉碎得像微塵一樣,雖說是如此無量之多,但可在一念之間
而能知道它有多少數目。用一根毫毛來測量虛空,還可以知道他縱橫寬廣的確實數。但若
以窮未來際的時劫,來演說這個十地法門,恐怕也不能說得完全的清楚明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