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所有生命现象。作为一名

学生,您可能会面临许多生物学课程作业,这些作业可能包括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项目和考试。
如果您需要帮助完成生物学课程作业,我们强烈推荐您使用HelpWriting.net。这是一个
专门为学生提供学术写作服务的网站,它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作家和编辑团队,能够
为您提供高质量的作业帮助。
通过使用HelpWriting.net,您可以享受以下好处:
专业作家撰写的定制作业,保证原创性和高质量
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作业符合您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
按时交付,让您不再担心作业延迟提交
24/7在线客服,随时为您解决任何疑问

无论您需要完成什么类型的生物学课程作业,HelpWriting.net都能为您提供最佳的解决
方案。我们的作家拥有各种生物学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您完成任何难度的作业。您可
以放心地将作业交给我们,我们会为您提供最满意的结果。
不要再为生物学课程作业而苦恼,立即访问HelpWriting.net,让我们为您解决作业难
题!
完成任务 1.1.6 阐明蛋白质通常由20种氨基酸分子组成,其功能取决于由氨基酸序列
决定的三维结构,细胞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完成 以国内外科学教育的众多研究成
果和我国十余年来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取得的经验和成就为依据,设计操作性强的
课程。例如,根据生物学的大概念来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选取更加符合高中学
生认知特点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在必修课程的安排和选修Ⅰ 课程的设计上,保持了新
课程与原有课程的衔接,使得教师可以在实施新的教学任务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
2003 年颁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所获得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以及
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成果,持续和顺畅地推进教学改革。 “怎么学”——学习这样的
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课程“活”起
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校园动植物
分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关注身边校园的动植物,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环境,自觉维护校园绿化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284 本课程内容包括紧急情况下公民必备的最基本
的医疗急救措施知识与技能,如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120”紧急呼叫、人工心肺复苏、
外伤止血、游泳意外的自救、动物咬伤后的处理、煤气中毒后的自救与互救等几方面
的内容。 科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具首页 > Word模板 > 其他 > 其他 > 生
物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 省4.00元 4.2.1 转换开关 74 本课的教材分析及教
学设计 学业质量标准的总体要求 Guiding role of online learning materials for answering
classroom questions 能够用书面或口头等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能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
的意见,具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1选择性培养基的设计、制作及灭菌 1.3.2 描述原核
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模块 1 稳态与调节
......................................................................................................8 得出结论 目录 14.2 生物学教
师的知识素质结构 263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干细胞的定义、基本特征、分类、生长和分化
机制及应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或较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而尚未分化的细胞,在
特定的条件下,能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特化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可分为胚
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可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
胞和单能干细胞。干细胞的应用领域包括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体外模型、指导药物的
研制和应用、器官克隆、细胞治疗、组织再生和修复等。实例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并扩展讨论干细胞应用中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 3.1.2 米氏方
程 51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
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高等多细胞生物体和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遗传和变异
等各种生命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使机体保持稳态,并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复
杂的生命活动,适应多变的环境。 职业病是指企事业等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出现的疾病。最主要的职业病有
尘肺、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等。职业病不仅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家庭
幸福。我国对职业病的防控非常重视。 本课程内容应包括世界及我国主要的生物入
侵种类、入侵途径、生物入侵对生物圈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以及应对生物入侵可
采取的各种措施。 3.2.1 单种群细胞自由生长的Logistic模型 53 本课的教材分析及教学
设计 生物信息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用数理及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
现象,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是基因组信息学,
包括基因组(如人类基因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配和解释。基因组信息学的
关键是“读懂”基因组的碱基顺序,即全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确切位置以及各DNA 片段
的功能;同时在发现了新基因信息之后,进行蛋白质三维结构模拟和预测,然后依据
特定蛋白质的功能进行药物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列举人类发展史上发生的企业
排污或生产事故等“重经济,轻环保”的案例,告诫学生生产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重
要性,指出“先污染,后治理” 是文明社会不能容忍的危害人类健康和发展、祸害子孙
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探讨高效栽培经济作物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各种可能
措施。 例如,教师可就“疯牛病”这一社会关注的生物学议题,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
上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7.2 国内中学生物教材的比较 279 生态安全是人类在
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
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基本
要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
变化,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问题也日益尖锐,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生态安全,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售价:¥46.61元 要注重观察学生回答问题、参与
活动、讨论发言、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理解、技能掌握等
进行评价。要 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行为表现,选用恰当、生动的语言进行即时评价。
4.1.2 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 的结
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线下内容包含3部分,即课堂讲授与实操训练、线下
答疑和学习社区。课堂讲授与实操训练分别针对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课堂讲授
部分,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开展授课任务。答疑分为线上和线下答疑,主要的答疑任
务均在线上完成。线下答疑部分以教师答疑组为主,主要针对学习难点进行现场
解答,分为理论课程答疑组和实验课程答疑组。由微生物学课程组按照轮换制的
原则,每周定期定点接待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学习社区”是学生和教师为了完成共同
的学习目标,主要以教师团队的研究领域为主构建的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至
少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任何一个小组,但每个人只能参
加一个小组。小组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微生物这一主题,针对某个创新
项目、某类竞赛、某个知识模块、某个应用领域等进行学习、讨论、攻关等。 描述节肢
动物的主要特征,感悟生物体结构与功 能相适应的观念。 alternative hypothesis: true
difference in means is not equal to 0 2001、2011年版课标单独设置“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主题,主要包括“动物的运动” 和“动物的行为”。 # 课程标准 第3章 合成生物系统酌数学
模拟与性能分析 49 观察代表动物,用过代表动物的学习,概括节肢动物的特征,形
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三)坚持创新导向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
方案(2017 年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这是自2003年以来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
的第一次修订,2017年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发布对于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教学
实践意义重大,下面针对生物学科重点解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供
各位一线教师、准教师参考,指导教学实践。 第2章 合成生物系统的设计 25 (5)已知基
因 A 和 B 在胚胎发育中起作用,等位基因a 和 b 没有功能。基因型中含有AAA
或 BBB,基因 A 或 B 完全缺失,都会导致个体在发育中死亡。如果不考虑基因突变,结
合上图分析,若甲来自胚胎细胞,此胚胎能正常发育的概率是多少? 完成本模块学
习后,学生应能运用数学模型的形式表征并解释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素养1、素
养2);基于实例,解释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现象(素养
1、素养2);评估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所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可能是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也可能是该生态系统遭到彻底破
坏无法恢复或达成新的平衡甚至形成新的生态系统(素养1、素养3);分析或探讨人类
活动对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素
养2、素养4)。 必修课程面向全体高中生,选择了最基本的生物学重要概念。为了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力求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二)评价建议 生物课程内容主题变化 Content design and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of Microbiology cours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
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
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 年
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
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
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
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
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
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
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
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
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
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
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
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
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
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
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
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
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
私,所谓“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
突C.制度化逃避 版权所有©2018 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通湖
路118号(西门校区)晋安区文博路13号(象园分校)邮编:350025 关于“ 健康生活“ “翻转
课堂”是由教师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料,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起到引
导作用,学生开展自主讨论、分享知识、答题解疑的教学模式[9]。我们根据微生物学
课程内容的设计,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以翻转课堂形式开展教学(图 2)。即由教师作
为问题发起者,首先课前教师提出“课前三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资源
自学,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完成下节课内容的预习。例如,在讲解“细菌细胞壁
结构与功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事先提出“细菌细胞壁结构与功能关
系是什么?” “G+和G−细菌细胞壁均含有肽聚糖,可有差异?” “革兰氏染色机制是什么?”
3个问题。学生在通过视频学习、课件学习、阅读教材和查阅文献、讨论等方式总结完
成问题答案并在平台提交。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一方面要将“细菌细胞壁结构与功能”
章节内容进行概况性讲解,另一方面根据学生问题回答中存在的模糊和错误的知
识点,并结合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和讲解。其次,课后教师还要布置“课后三
任务”和“课后三拓展”。“课后三任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节学习内容。如“从细胞壁结
构解释溶菌酶和青霉素抑菌机制之不同” “从G−细菌细胞壁结构揭示内毒素之由来” “
抗酸菌与G−细菌细胞壁之不同”。“课后三拓展”是针对本节内容进行技能方面的
拓展,主要与学生创新项目设计和实验技能训练相结合。例如“ 如何观察细菌细胞壁?”
“如何鉴定G+细菌细胞壁肽桥之氨基酸组成?” “去掉细胞壁的细菌如何再生细胞壁?” “
课后三任务”和“课后三拓展”任务完成后,以学生互评为主,以教师抽阅为辅。同时,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详细解答。另外,教师
的课前问题任务设计既要符合章节内容的特点,又要兼具趣味性;课后任务与拓展应
注重知识的巩固与延伸,使任务集知识、应用、生活、趣味为一体,引导学生成为问题
任务的主导者,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保护生物学》2002(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李
俊清 等,中国林业出版社 25.00 ? ...地球与生命 绪论 ( 二) 、什么叫保护生物学(案例)
1、2、保护生物学的产生和...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
学生所了解的生物学信息,如学生成长发育历程的体验、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学
生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等,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教学活动,可以丰富教学情境,
使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形成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
极性,加深对生物学课程价值的理解。 刘秋, 陈超, 刘长建, 于基成. 基于网络教学资源
建设的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 47(4): 1117-1125.
发展科学思维是培育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初
步理解科学的本质,能以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面对各种媒 体上的生物学信息或
社会性科学议题,做到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能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理性
审视,尊重他人的观点;乐于探 索自然界的奥秘,关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进展
及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2.2 阐明发酵工程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及微生物
的特定功能,工业化生产人类所需产品 这种情况下,假定酵母菌种群的起始数量为 N
0 ,一定时间间隔后为 N 1 ,这样可以得到当前时刻与前一时刻种群数量的比值,即种
群增长的倍数λ(λ= N 1/N 0 = N 2/N 1…),那么 t 个时间间隔后该种群的数量是多少?
2.4.3 生物系统“System” 36 2-1 能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观念,举例说明生
物体组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物质与能量转换、遗传
与变异的物质基础和规律等;运用进化与适应观举例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
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能以生命观念为指导,分析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设
计方案解决简单问题。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育人价值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透过具体生物
分析异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培养科学思维。 8.1 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51 各
组的曲线几乎都显示,开始时酵母细胞数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增长速率逐渐
加大,但一段时间后酵母种群大小逐渐稳定,增长速率趋于零,如图 5 甲。 下篇 实际
课例分析解读 保护生物学课程论文_生物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东北虎的生存现
状与保护生科院 2012 级生态班 学号:xxxxxxxxxxx 姓名:xx 任课教师:xx 摘要:东北虎属
于我国一级... 获得某种功能微生物# 生物 大学文科数学 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检测发
现萝卜中有还原糖,花生含脂肪,大豆含蛋白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中为什
么选择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典型的实验材料?能否有替代品?如果使用其他材料
进行实验,结果又会如何呢? 完成本模块学习后,学生应能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
法,表征并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素养1、素养2);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分析说明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
统以及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态(素
养1);评估多种生活方案,认同并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向他人宣传毒品
的危害及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素养2、素养3);基于植物激素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相
关资料,结合植物激素和其他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分析并尝试提出生产实
践方案(素养3、素养4)。 ( 共66张PPT) 2.1.6 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
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03 3. 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
............................................................................. 本课程的价值是要让学生在形成生物学
核心素养的同时,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
些问题。要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就要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历。“重实践”强
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既要让学生参与动手活动,又要让学生
积极地融入涉及动脑的环节;通过探究类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学生对生
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要适当地将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实践
活动,特别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STEM)整合到实践活动中,以适应在教学
中对超越学科本身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要在教学中将生物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医 疗
保健、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等内容适度结合,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生
物学,进而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2.2.1 BioBrick命名规则 29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职业病的构成要件、主要
特点、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等,掌握职业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 Content design
and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of Microbiology cours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1.3.1 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与模块化 5 学业要求 本模块包括传染源与感染、传
播途径、传染病的防控三个部分。课程内容应以学习传染病的核心概念以及传染的
机理为基础,进而学习传染病防控的知识,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及其传播流行的途径,
全球以及我国防疫体系的组成,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个人日常防护,以及传染病预防
措施与检测、相关病原体的消毒灭菌工作等的流程和基本技术,形成“防控并重”的
观念。 目标要求: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 注:A:平时
成绩;B:期末成绩. 3.2.3 举例说明发酵工程在医药、食品及其他工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
应用价值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所了解的生
物学信息,如学生成长发育历程的体验、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学生饲养动物或种
植植物的经历等,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教学活动,可以丰富教学情境,使生物学课程的
学习与生活实际形成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对生物
学课程价值的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园艺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
概念,了解园艺植物(如当地代表种类)的基本栽培管理技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
能够感受到美化环境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依据一定的参照
标准,对教学评价结果(一般为分数或等级)作出通俗的阐释。教师可以利用评语、谈
话等形式对学习情况和评价结果进行解释与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发现和发
展学生的潜能,有效促进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解释、反馈与运用来促进学生学习情况的改善,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物学核
心素养的养成,从而凸显评价和反馈的价值。 第8章 生物学实验教学 15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