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计网复习题

1. 三网的概念

由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构成

2. 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arpanet(美国国防部创建的第一个分

组交换网络)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三级结构互联网;第三个

阶段:多层次 ISP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结构

3. 互联网正式标准的三个阶段:互联网草案、建议标准、互联网标准

4. 互联网的组成: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网络和路由器)

5.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

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分类:按分布范围划分:

广域网 WAN(大跨度,通常使用交换技术)

城域网 MAN(城市)

局域网 LAN(1km 左右,通常使用广播技术)

个人区域网 PAN(个人使用设备)

按使用者划分:

公用网(电信、移动、联通等)

专用网(军队、政府、银行等)

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七个)时延由哪几部分组成

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往返时延、时延带宽积、信道利用率
7. 网络协议的定义及网络协议三要素

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三要素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8.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七层的层次和五层的层次及各层次的功能;服务的概

七层 OSI 模型: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功能:处理物理连接的传输媒体,例如电缆、光纤和无线信道。

主要任务:比特流的传输。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功能:在直连的节点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主要任务:将比特流组织成帧,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功能:负责数据包的路由、转发和寻址。

主要任务:将数据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跨越不同的网络。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功能: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控制,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主要任务:错误检测与纠正,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

功能:管理和协调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对话和数据交换。

主要任务:建立、维护、同步和终止会话。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功能:处理数据的表示和编码,确保不同系统间数据的互通。

主要任务:数据格式的转换、加密与解密等。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功能:提供用户接口,支持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

主要任务: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五层 TCP/IP 模型: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与 OSI 模型的物理层相似,负责传输比特流。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同 OSI 模型的数据链路层,负责帧的传输和错误检测。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同 OSI 模型的网络层,负责路由和寻址。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同 OSI 模型的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控制。

5.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将 OSI 模型的会话、表示和应用层合并,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
服务的概念:在计算机网络中,服务是指为用户提供的功能或特性。这些服

务可以在不同的网络层次上提供。例如,应用层可以提供电子邮件服务,传

输层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网络层可以提供路由服务等。服务的概

念有助于理解网络体系结构中各层次的功能,并确保不同层次之间的协同工

作以实现端到端的通信。

9. 物理层的概念和作用(物理层的主要任务)

概念:物理层是网络体系结构的最底层,它关注的是传输媒体和数据通信的

硬件细节。

作用: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

10. 通信双方信息交互的三种基本通信方式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11. 两大类调制方法

模拟调制、数字调制

12. 传输媒体的分类(两大类:导引型传输媒体和非导引型传输媒体);光纤的

特点

1. 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对远距离传输特别经济

2. 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好

3.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4. 体积小,重量轻

13. 常用信道复用技术(四种)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14. 数字传输系统中 SONET 与 SDH 的对应关系

SONET 和 SDH 是两种同步数字传输标准,分别在北美和国际范围内广泛使

用。它们有对应的速率和帧结构

15. 数据链路层三个基本问题

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16. 可靠传输对应的两大类差错

17. 总线型以太网 CSMA/CD 协议(工作过程);争用期的概念和具体时间

1. 载波监听(Carrier Sense): 在发送数据之前,设备会监听传输介质上

是否有信号(即载波)。如果介质空闲,设备可以开始发送数据。

2. 碰撞检测(Collision Detection): 在发送数据的同时,设备会继续监听

传输介质,以检测是否有其他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如果在数据发送的过

程中检测到冲突,设备会立即停止发送,并执行退避算法。

3. 退避算法(Collision Backoff): 当发生冲突时,设备会等待一段随机的

时间,然后再次尝试发送数据。这个等待时间的范围逐渐增加,以减小

再次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4. 重试: 设备在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尝试发送数据。如果再次发生冲突,

设备会再次执行退避算法,不断尝试直到成功发送

概念:争用期是指在介质空闲时,多个设备争夺发送权利的时间段。

具体时间:争用期的具体时间是载波传播时间和传播延迟时间的总和

18. 快速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是以太网技术的一种改进版本,也被称为 Fast Ethernet。它是对传统


以太网(10Mbps)的提升,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下是快速以太网的

主要特点:

1. 传输速率: 快速以太网支持传输速率为 100Mbps,是传统以太网速度的 10

倍。

2. 协议与拓扑: 快速以太网仍使用 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

测)协议,支持星型和总线型拓扑结构。

3.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在物理层上,快速以太网使用了类似传统以太网的

UTP(双绞线)和光纤。在数据链路层上,帧的格式与传统以太网相似。

4. 兼容性: 快速以太网是向后兼容的,可以与传统以太网设备互联。

5. 推广: 快速以太网的推广促使了局域网的升级,以适应更高的带宽需求。

19. 以太网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网络设备,用于在以太网中实现帧的交换和局域网的连

接。相比传统的以太网集线器(hub),交换机有以下特点:

1. 帧的交换: 交换机能够理解数据帧的目标 MAC 地址,并有能力仅将帧

发送到目标设备,而不是广播到整个网络。

2. 单播与多播: 交换机可以实现单播、多播和广播的精确控制,提高了网

络的效率。

3. 全双工通信: 交换机支持全双工通信,允许设备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

避免了半双工通信中的冲突问题。

4. 端口划分: 交换机的每个端口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冲突域,可以提供更高

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

5. 虚拟局域网(VLAN): 交换机支持 VLAN 技术,允许网络管理员根据


需要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虚拟局域网,增强网络的管理灵活性。

20. 虚拟局域网

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在物理网络上通过逻辑手段将设备划分成多个

逻辑上独立的局域网的技术。以下是 VLAN 的主要特点:

1. 逻辑划分: VLAN 通过逻辑方式将设备划分成不同的组,即使它们物理

上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中,也能够实现逻辑上的隔离。

2. 提高灵活性: VLAN 技术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根据需要对网络进行灵活划

分,而无需依赖物理拓扑。

3. 隔离广播域: 每个 VLAN 构成一个独立的广播域,减少了广播流量对整

个网络的影响。

4. 增强安全性: VLAN 可以用于隔离敏感数据和提高网络安全性,确保只

有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特定的网络资源。

5. 跨交换机连接: VLAN 可以跨越多个交换机,使得设备即使连接在不同

的交换机上,仍能属于同一个 VLAN。

21. 网络层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进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

22. 网 络 层 协 议 : 网 际 协 议 IP ( Internet Protocol ) 网 际 控 制 报 文 协 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网际组管理协议 IGMP(Internet

Control Group Protocol) 地址解析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中英文全称)

23. 分类 IP 地址(A B C D E 类);(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的概念)

1. A 类 IP 地址(1.0.0.0 到 126.255.255.255):
第一个八位组用于网络标识,剩余的三个八位组用于主机地址。

支持每个网络大量的主机。

2. B 类 IP 地址(128.0.0.0 到 191.255.255.255):

前两个八位组用于网络标识,后两个八位组用于主机地址。

支持较大规模的网络。

3. C 类 IP 地址(192.0.0.0 到 223.255.255.255):

前三个八位组用于网络标识,最后一个八位组用于主机地址。

适用于中小规模的网络。

4. D 类 IP 地址(224.0.0.0 到 239.255.255.255):

用于多播(Multicast)通信,不用于单个主机标识。

多播地址用于将数据发送到一组主机,而不是单个主机。

5. E 类 IP 地址(240.0.0.0 到 255.255.255.255):

保留给未来使用,用于实验和特殊用途。

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的概念:

网络地址: 表示整个网络的地址,一般用于标识网络中的路由器或子网。

广播地址: 用于将数据发送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在每个网络中,最后一个

地址通常被用作广播地址,以确保所有主机都能接收到广播消息。

24. Cider 概念,地址块的概念,给定 cider 地址,找出最小最大地址,地址块中

包含的地址书;(B 类网络和 C 类网络的概念)

在计算机网络中,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是一种 IP 地址分

配和路由的方法。CIDR 地址表示法使用 IP 地址后面的斜线(/)后跟一个


表示网络中使用的位数的数字,用于指定网络的前缀长度。CIDR 的概念允

许更灵活地划分 IP 地址,并且不再受到传统的 A、B、C 类别的限制。

CIDR 地址的表示:

CIDR 地址的一般格式为:IP 地址/前缀长度,例如:192.168.1.0/24。

IP 地址: 表示网络的起始地址。

前缀长度: 表示网络地址部分的位数。

地址块的概念:

CIDR 地址块是一个地址范围,由起始地址和前缀长度确定。这个块中包含

的地址数量取决于前缀长度。

B 类网络和 C 类网络的概念:

B 类网络:

B 类网络的 IP 地址范围是 128.0.0.0 到 191.255.255.255。

通常,B 类网络的 CIDR 表示法为/16,因为前 16 位用于网络标识。

C 类网络:

C 类网络的 IP 地址范围是 192.0.0.0 到 223.255.255.255。

通常,C 类网络的 CIDR 表示法为/24,因为前 24 位用于网络标识。

给定 CIDR 地址,找出最小最大地址和包含的地址范围:

例如,对于 CIDR 地址 192.168.1.0/24:

最小地址是 192.168.1.0

最大地址是 192.168.1.255

包含的地址范围是从最小地址到最大地址的所有地址,即 192.168.1.0 到

192.168.1.255 共 256 个地址。


25. ARP 工作过程,广播和单播的分组

ARP 的工作过程:

ARP 请求(Broadcast):

当一个设备需要知道另一个设备的 MAC 地址时,它会发送一个 ARP 请求广

播帧到本地网络。

ARP 请求帧中包含了目标 IP 地址,以及请求方的 IP 地址和 MAC 地址。

ARP 应答(Unicast):

设备接收到 ARP 请求后,如果发现自己的 IP 地址与请求中的目标 IP 地址匹

配,就会以单播方式发送一个 ARP 应答帧给请求方。

ARP 应答帧中包含了回应方的 MAC 地址。

ARP 表更新:

请求方收到应答后,将目标 IP 地址和 MAC 地址的映射关系存储在本地的

ARP 缓存表中,以便以后使用。

ARP 表中的条目有一个生存时间(TTL),超过生存时间后需要重新进行

ARP 解析。

广播和单播的分组:

广播(Broadcast):

ARP 请求阶段使用广播,因为请求方不知道目标设备的 MAC 地址,所以将

ARP 请求广播到本地网络中的所有设备。

广播帧的目标 MAC 地址是 FF:FF:FF:FF:FF:FF,表示发往本地网络上的所有

设备。

单播(Unicast):
ARP 应答阶段使用单播,因为目标设备已经知道请求方的 MAC 地址,所以

可以直接将 ARP 应答单播给请求方。

单播帧的目标 MAC 地址是请求方的 MAC 地址。

26. IP 数据报格式;IP 层转发分组的过程,默认路由的表示方法,路由器分组


转发算法

IP 数据报是在 IP 层传输的数据单元,其格式如下:

1. 版本(Version): 占 4 位,表示 IP 协议的版本,通常为 IPv4 或 IPv6。

2. 首部长度(Header Length): 占 4 位,表示 IP 头部的长度,以 4 字节为

单位。

3. 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TOS): 占 8 位,用于指定数据包的服务质

量要求。

4. 总长度(Total Length): 占 16 位,表示整个 IP 数据报的长度,包括头

部和数据部分。

5. 标识(Identification): 占 16 位,用于标识 IP 数据报的唯一性,通常由

发送端生成。

6. 标志(Flags): 占 3 位,包括标志位 DF(不分片)、MF(更多片段)

和片段偏移。

7. 片段偏移(Fragment Offset): 占 13 位,表示数据片段在原始数据报中

的位置。

8. 生存时间(Time to Live,TTL): 占 8 位,表示数据报在网络中的生存

时间,每经过一个路由器,TTL 减 1。

9. 协议(Protocol): 占 8 位,表示上层协议,如 TCP、UDP 或 ICMP。


10. 首部校验和(Header Checksum): 占 16 位,用于检验 IP 头部的完整性。

11. 源 IP 地址(Source IP Address): 占 32 位,表示数据报的发送者的 IP 地

址。

12. 目标 IP 地址(Destination IP Address): 占 32 位,表示数据报的接收者

的 IP 地址。

27. ICMP 种类(两种)

1. 差错报告消息

2. 回显请求和回显应答消息

28. IPV6(v6 与 v4 相比的主要变化 P150),IPV6 地址长度

1. 地址长度:

IPv6 采用 128 位的地址长度,相比 IPv4 的 32 位地址更长。

IPv6 地 址 的 长 度 为 128 位 , 通 常 以 8 组 四 个 十 六 进 制 数 字 表 示 , 例 如 :

2001:0db8:85a3:0000:0000:8a2e:0370:7334。

2. 地址表示方法:

IPv6 地址采用冒号分隔的十六进制表示法,而 IPv4 使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法。

IPv6 地址的表示更为简洁,且容易扩展。

3. 地址配置方式:

IPv6 引入了一种称为 SLAAC(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的地址配置

方式,允许主机自动为自己分配 IPv6 地址,而无需 DHCP 服务器的介入。

IPv6 还支持 DHCPv6,可以通过 DHCPv6 服务器进行地址配置。

4. 改进的广播和组播机制:

IPv6 中不再使用广播,而是使用组播和任播,减少了网络上不必要的广播流量。
5. 简化的首部:

IPv6 首部相对于 IPv4 更为简化,去掉了一些不再需要的字段,减少了首部的长

度。

IPv6 引入了扩展首部,允许在 IPv6 数据报中插入额外的信息。

6. 支持更大的地址空间:

IPv6 的 128 位地址长度提供了巨大的地址空间,允许更多的设备连接到互联网,

解决了 IPv4 地址耗尽的问题。

29. 分层次的路由选择协议(AS,内部网关协议和外部网关协议的概念)

1. 自治系统(AS):

一个自治系统是一组由同一个组织或实体控制的网络和路由器。

在互联网中,AS 是路由选择协议的基本单元。AS 内的路由器运行内部网关协

议(IGP)来实现内部路由,同时与其他 AS 之间运行外部网关协议(EGP)来

实现跨 AS 的路由。

2. 内部网关协议(IGP):

内部网关协议是一种在同一自治系统内部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

常 见 的 IGP 包 括 RIP (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 、 OSPF (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等。

IGP 负责在自治系统内部传递和维护路由信息,确保自治系统内的路由器能够

正确地找到目的地。

3. 外部网关协议(EGP):

外部网关协议是一种用于在不同自治系统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是互联网上最常用的外部网关协议。


EGP 的作用是允许不同自治系统之间交换路由信息,以便实现跨越多个自治系

统的全球路由。

30. PIR 协议的要点(三个)

并行性:

PIR 协议使用并行性来增强通信的可靠性。通过在多个通信通道上同时传输

信息,即使某些通道受到干扰,也能够从其他通道中恢复信息。

抗干扰能力:

PIR 协议设计用于在通信中容忍干扰。通过在多个通道上并行传输信息,可

以有效地抵御通信信道的干扰,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并发性和容错性:

PIR 协议允许并发传输,即在多个通道上同时传输多个信息。这增加了通信

的效率,并提供了容错性,即使某些通道发生错误,通信仍然可以成功完成。

31. OSPF 协议的三个要点

1.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OSPF 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它通过在网络中传

播链路状态信息来维护路由表。每个路由器都维护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 ,

以了解网络拓扑。

2. 开放标准:OSPF 是一种开放标准的协议,由 IETF 定义。这意味着它是

公开的,任何厂商都可以实现和部署该协议,促进了多厂商设备的互操

作性。

3. 区域(Area):OSPF 使用区域的概念来划分大型网络,提高路由表的可

管理性。每个区域内的路由器负责维护该区域的拓扑信息,同时向其他
区域的路由器提供摘要信息。

32. BGP(使用 TCP)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在不同自治系统之间交换路由

信息的外部网关协议。BGP 使用 TCP 协议(端口号 179)来确保可靠的连接,

确保路由信息的准确传递。BGP 是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协议,负责在全球

范围内进行跨自治系统的路由选择

33. IPV4 专用地址块

私有地址:

10.0.0.0 到 10.255.255.255

172.16.0.0 到 172.31.255.255

192.168.0.0 到 192.168.255.255

回环地址:

127.0.0.0 到 127.255.255.255

34. 运输层的功能

1. 可靠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通过使用错误检测和纠错、流量

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机制。

2. 复用与分用:复用将多个应用程序的数据合并成一个数据流进行传输。

分用将接收到的数据流分发给相应的应用程序。

3. 错误检测与纠错:使用校验和等机制检测并纠正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引入

的错误。

4. 流量控制: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确保接收方能够处理和接收数据,
防止数据溢出。

35. 复用和分用

1. 复用(Multiplexing):

复用是指在发送端将多个数据流合并成一个流进行传输。多个应用程序的数

据可以通过复用合并成一个传输单元。

常见的复用技术包括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

2. 分用(Demultiplexing):

分用是指在接收端将合并的数据流分发给相应的应用程序。通过分用,接收

端能够将合并的数据还原为原始的多个数据流。

分用通常使用端口号或套接字来标识不同的应用程序。

36. 运输层的两大协议:UDP 和 TCP

1.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无连接协议,提供简单的数据传输服务。

不保证可靠性和顺序传输,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音视频流。

2.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面向连接的协议,提供可靠的、有序的数据传输服务。

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使用滑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使用序号和确认号保

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37. 常用熟知端口号

1. FTP(文件传输协议):21

2. SSH(安全外壳协议):22
3. Telnet(远程终端协议):23

4.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25

5. DNS(域名系统):53

6.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80

7. HTTPS(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443

38. UPD 的首部四个字段及其含义

1. 源端口(Source Port): 16 位,标识发送端口。

2. 目标端口(Destination Port): 16 位,标识接收端口。

3. 长度(Length): 16 位,包括 UDP 首部和数据的总长度。

4. 校验和(Checksum): 16 位,用于检验 UDP 首部和数据的完整性。

39. TCP 报文段首部格式

1. 源端口(Source Port): 16 位,标识发送端口。

2. 目标端口(Destination Port): 16 位,标识接收端口。

3. 序号(Sequence Number): 32 位,用于按序传输数据。

4. 确认号(Acknowledgment Number): 32 位,用于确认已接收的数据。

5. 首部长度(Header Length): 4 位,指定 TCP 首部的长度。

6. 保留位(Reserved): 6 位,保留供将来使用。

7. 标志位(Flags): 包括 URG、ACK、PSH、RST、SYN、FIN 等标志。

8. 窗口大小(Window Size): 16 位,用于流量控制。

9. 校验和(Checksum): 16 位,检验 TCP 首部和数据的完整性。

10. 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 16 位,指定紧急数据的末尾。

40. TCP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概念和区别


1.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由接收方控制发送方的数据流量,确保接收

方能够处理和接收数据,防止数据溢出。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实现。

2. 拥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由网络中的路由器和交换机来控制网络

中的数据流量,防止网络拥塞。使用拥塞避免、拥塞发生时的处理、慢启动

等机制来调整发送方的发送速率。

区别:流量控制是为了确保接收方能够处理数据,而拥塞控制是为了防止网

络拥塞。流量控制涉及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通信,而拥塞控制涉及整个网

络中的通信和协调。

41. 四种拥塞控制算法

1. 慢启动(Slow Start):

初始时以较小的速率发送数据,然后逐渐增加发送速率,直到网络发生拥塞。

2. 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

当达到一定的阈值后,以线性增长的速率逐渐增加发送速率,以防止过快增

长引起拥塞。

3. 快重传(Fast Retransmit):

如果发送方收到重复的确认,表明某个分组可能丢失,触发快速重传,立即

重传该分组。

4. 快恢复(Fast Recovery):

在快重传的基础上,使用拥塞避免的方式逐渐增加拥塞窗口,而不是直接回

到慢启动状态。

42. TCP 运输连接管理;连接建立的三报文握手与连接释放的四级报文握手


三报文握手建立连接:

第一步: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 SYN 报文(同步请求)。

第二步:服务器接收到 SYN 后,回复一个 SYN+ACK 报文(同步和确认)。

第三步:客户端接收到 SYN+ACK 后,发送一个 ACK 报文(确认),此时

连接建立成功。

四报文握手释放连接:

第一步:某一方发送一个 FIN 报文(结束数据传输)。

第二步:接收到 FIN 的一方回复一个 ACK 报文(确认收到 FIN)。

第三步:接收到 ACK 的一方发送一个 FIN 报文。

第四步:另一方接收到 FIN 后,回复一个 ACK 报文,此时连接释放完成。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