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青石山”題材説唱小説
文獻叙録
吴 真 孫新源*

摘 要: 崑弋腔全本戲 《 青石山》 , 是清道光初據源出明 《 長生記》 傳奇的折子戲


《 王道士斬妖》 增衍而成的, 此後頻繁上演於南北梨園與清宫内廷舞臺, 還帶動了説唱
與白話小説的同題材創作, 如北京、 揚州、 唐山等多地説唱本均據此劇再作編創, 衍生
出不同形式的曲藝作品。 至光緒初年, “ 醉月山人” 又據説唱改寫爲白話小説 《 狐狸緣
全傳》 。 這些以 “ 青石山” 爲題材的戲曲、 説唱、 小説文獻, 存世頗夥, 散見於海内外
30 多家藏書機構, 其中説唱有石派書、 鼓詞、 東北大鼓、 揚州清曲、 八角鼓詞、 牌子
曲、 上海俗曲、 大鼓書、 二人轉等 9 種體裁, 計 60 種; 小説有刻本、 鈔本、 石印本、
鉛印本等, 12 種。 今對這些文獻作一綜合介紹, 以饗學界。
關鍵詞: 青石山 《 狐狸緣》 俗文學文獻 汪廷訥

萬曆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間 (1605 ~ 1606), 晚明徽州人汪廷訥 (1569 ~


1628 後) 通過摭拾道教典籍、 仙傳小説中的多個吕洞賓故事, 敷衍而成傳奇
《 長生記》 。 此劇全本今已不存, 唯有明清戲曲選集 《 時調青崑》 《 崑弋雅
調》 等保存五折殘齣, 其中一折 《 王道士斬妖》 演青城山下的九尾妖狐迷惑
周生, 周生請來王道士捉妖, 王道士法力不濟, 爲妖所敗, 急請吕洞賓相
助, 吕洞賓設壇召請關公、 周倉臨凡, 斬殺妖狐。 《 王道士斬妖》 一折在清
代頗爲流行, 清初小説 《 斬鬼傳》 《 療妒緣》 曾記録其在堂會演出的情形。①

* 吴真, 女, 1976 年生, 廣東潮州人,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著有 《 孤本説唱詞話 〈 雲門傳〉


研究》 等; 孫新源, 女, 1996 年生, 重慶人,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2019 級碩士生。
本文係中國人 民 大 學 科 學 研 究 基 金 (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業 務 費 專 項 資 金 資 助, 項 目 編 號:
22XNQT38)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 項目編號: 21ZD15) 的階段性成果。
① 參見吴真 《 禁忌、 行當、 劇場: 近代戲曲的非文學演進機制》 , 《 文藝研究》 2022 年第 1 期; 吴真
《 俗文學的跨文體編創策略———以 “ 召將除妖” 主題爲中心》 , 《 北京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年第 4 期。
260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乾隆三十六年 (1771) , 錢德蒼編刻於蘇州的戲曲選本 《 綴白裘》 第八編①


收入 《 請師》 《 斬妖》 兩齣折子戲②, 情節與 《 長生記·王道士斬妖》 基本
一致, 只是把斬妖神將由關公、 周倉换爲二郎神與東、 南、 西、 北四帥, 同
時在人物對話中添加大量 “ 蘇白” 及蘇州風土人情的相關描寫。 撰於乾隆五
十八年 (1793) 的小説 《 妄妄録》 中, 鬼嫖客取笑上海王道士的窩囊, 作者
解釋説, “ 蓋吴中常演周小倌請王道士斬妖戲文, 特借其科諢浪謔耳” ③。 此
處提到 “ 吴中常演” 《 道士斬妖》 戲文, 正可與 《 請師》 《 斬妖》 兩齣折子
戲相印證, 反映了清代中期 《 王道士斬妖》 在江南社會的流行。
道光初年, 將 《 王道士斬妖》 的故事發生地從 “ 青城山” 改爲 “ 青石
山” 的全本戲 《 青石山》 問世, 現存鈔寫於道光二十年 (1840) 的崑弋腔全
本 《 青石山》 八齣, 傅惜華舊藏, 現歸中國藝術研究院, 王文章主編 《 傅惜
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 第 130 册 ( 學苑出版社, 2010) 有影印。 《 青石山》
所演妖狐纏擾周生並使其染病、 周僕蒼頭請來王道士捉妖、 吕洞賓召請神將
除妖等核心情節, 明顯承襲自 《 長生記·王道士斬妖》 。 較之舊本, 《 青石
山》 開場增加了周生與妖狐幽會的情節, 同時增添蒼頭與延壽兩位僕人角
色, 從而將 “ 請師” 情節的主體由 《 王道士斬妖》 中的周生置换爲僕人老蒼
頭, 與王道士上演對手戲的角色也改爲老蒼頭, 這也正是 《 長生記·王道士
斬妖》 《 綴白裘·請師》 《 綴白裘·斬妖》 等早期戲本區别於後世 《 青石山》
的顯著特徵。
增擴爲全本的 《 青石山》 , 是一齣行當齊全的大軸戲, 道光以降頻繁上
演於南北梨園與清宫内廷舞臺。 道光四年 (1824) , 北京高腔戲班慶升平班
的 《 戲目》 中, 記有 《 青石山》 ④; 道光末年, “ 四大徽班” 之一的春臺班所
演戲目的 “ 雜出提綱” 亦記有 《 青石山》 。⑤ 至於清宫演劇, 從現存資料來

① 此二折先被編入 《 綴白裘》 第八編, 後又被編入 《 綴白裘》 第十一集。 關於 《 綴白裘》 前後各編


選刊情况, 詳見顔長珂 《 讀 “ 再訂文武合班綴白裘八編” 書後》 , 《 中華戲曲》 第 4 輯, 山西人民
出版社, 1987; 〔 日〕 根山徹 《 乾嘉年間 〈 綴白裘〉 翻刻版諸本研究》 , 李寅生譯, 《 古典文獻學論
叢》 第 2 輯, 黄山書社, 2011, 第 21 ~ 33 頁。
② ( 清) 錢德蒼編選, 汪協如點校 《 綴白裘》 第 6 册第十一集卷二, 中華書局, 2005, 第 83 ~ 100 頁。
③ ( 清) 朱海: 《 妄妄録》 卷六 “ 鬼忘八” , 文物出版社, 2015, 第 120 頁。
④ 《 慶升平班戲目》 , 陳恬、 谷曙光主編 《 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 筆記及其他》 , 鳳凰出版社,
2011, 第 511 ~ 512 頁。 此戲目係道光四年 (1824) 慶升平班領班沈翠香所有之物。
⑤ 《 春臺班戲目》 , 陳恬、 谷曙光主編 《 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 筆記及其他》 , 鳳凰出版社,
2011, 第 476 ~ 477 頁。 此戲目記録的伶人大部分活躍於道光二十年至咸豐二年 (1840 ~ 1852) , 參
見顔長珂 《 〈 春臺班戲目〉 辯證》 , 《 中華戲曲》 第 26 輯,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2。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61

看, 最早於道光七年 (1827) 八月初八, 内廷已有演出 《 青石山》 的檔案記


録。① 據筆者初步統計, 道光年間 (1821 ~ 1850) , 《 青石山》 在清宫演出 4
次, 咸豐年間 (1851 ~ 1861) 又演出 8 次。 梨園的熱演, 帶動了説唱與白話
小説的同題材創作, 衍生出了多種不同曲藝形式的説唱作品。 至光緒初年,
“ 醉月山人” 又將長篇説唱改寫爲白話小説 《 狐狸緣全傳》 , 有多家書坊先後
翻刻, 流播甚廣。
以 “ 青石山” 爲 題 材 的 説 唱 本、 小 説 本 數 量 龐 雜, 種 類 豐 富。 1968
年, 澤田瑞穗首先就石派書 《 青石山》 的説唱體裁特徵加以論述 ②; 1989
年, 張穎、 陳速在整理小説 《 狐狸緣》 時曾論及 7 種小説版本③; 2019 年,
陳錦釗撰文介紹他發現的 13 種 《 青石山》 石派書 ( 包括 11 種全本與 2 種
殘本) 。 ④ 近年來, 我們走訪國内各大圖書館, 查閲國内外古籍開放資源,
發現以往研究者未提及的 “ 青石山” 題材説唱、 小説版本頗夥, 其中説唱
本涵蓋了石派書、 鼓詞、 東北大鼓、 揚州清曲、 八角鼓詞、 牌子曲、 上海
俗曲、 大鼓書、 二人轉等 9 種體裁, 計 60 種, 小説的版本形態則有刻本、
鈔本、 石印本、 鉛印本等, 計 12 種。 這些文獻廣泛分布於海内外各大藏書
單位, 其中不乏名家藏本。 今 按 文 體 分 類 作 著 録, 並 與 戲 曲 劇 本 作 比 勘,
進而討論 “ 青石山” 題材在戲曲、 説唱、 小説等不同俗文學文體中呈現的
不同面貌。

一 説唱本

今知最早的 《 青石山》 説唱本, 爲道光三十年 (1850) 鈔本石派書 《 青


石山》 , 傅惜華舊藏, 今歸中國藝術研究院, 全書六萬餘字, 體量堪稱同題
材説唱文本之最。 本文根據體裁差異與篇幅長短, 將 “ 青石山” 題材説唱文
學分爲長篇、 中篇、 短篇三類, 予以著録。
262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 一) 長篇: 石派書 《 青石山》

嘉道年間 (1796 ~ 1850) , 活躍於北京的説書藝人石玉崑對子弟書中的


“ 西韻” 腔調進行改革, 從而開創了説唱曲藝的新流派, 其説唱的底本被稱
爲 “ 石派書” 或 “ 石韻書” 。 據陳錦釗統計, 石玉崑留有 23 種中篇石派書,
其中之一爲 “ 青石山” 題材, 題名 《 青石山》 或 《 青石山狐仙傳》 , 是現存
石派書鈔本裏文本數量最多的題材; 另現存 29 種短篇石派書讚中, 亦有 13
種出自 《 青石山》 。① 各本石派書 《 青石山》 開篇均有一句: “ 聽者聽的是甚
麽故事? 乃是梨園子弟常常的唱演的 《 青石山》 。” ② 由此可知, 石派書 《 青
石山》 據同名戲曲改編而來。 胡士瑩指出, “ ( 石玉崑) 這種唱腔, 以唱詞爲
主, 間插説白, 帶説帶唱, 猶存宋元詞話遺風, 風格於木皮鼓詞爲近” ③。 學
界一般將石派書歸於 “ 鼓詞” 類下。④ 值得留意的是, 有些圖書館將長篇説
唱 《 青石山》 録於 “ 彈詞” 類下⑤, 並且有小説論者認爲 《 狐狸緣》 小説係
“ 據彈詞 《 青石山》 編寫” ⑥。 但我們經過文字比對發現, 被歸類爲彈詞、 鼓
詞的 《 青石山》 説唱本, 無論是情節還是具體唱詞均與石派書 《 青石山》 完
全一致, 因此這些長篇説唱 《 青石山》 應爲石派書, 與一般意義上的 “ 彈
詞” 或 “ 鼓詞” 有所區别。
現存石派書 《 青石山》 大部分鈔本爲十本。 清末北京出售子弟書的書坊

① 陳錦釗: 《 石派書的體制———兼論現存 〈 青石山〉 的版本等》 , 《 第三届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2, 第 387 ~ 408 頁。
② 天津市圖書館藏 《 青石山狐仙傳》 ( 索書號: P24073) , 陳錦釗輯録 《 子弟書集成》 第 18 册, 中華
書局, 2020, 第 6987 頁。 以下引此書, 只隨文注册數與頁碼。 本文所據石派書 《 青石山》 , 以陳錦
釗輯録天津市圖書館藏本爲底本, 下文不再出注。
③ 胡士瑩: 《 話本小説概論》 下册, 商務印書館, 2011, 第 869 頁。
④ 李豫 《 中國傳統鼓詞總目》 著録 《 青石山狐仙傳》 , 同時在括號内注明 “ 石派快書” ( 山西古籍出
版社, 2006, 第 302 頁) 。 另, 近年出版的 《 子弟書全集》 與 《 新編子弟書總目》 因將石派書排除
於子弟書之外, 故未收録 “ 青石山” 題材説唱。 參見黄仕忠、 李芳、 關瑾華編 《 子弟書全集》 , 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 以下引此書, 只隨文注卷數與頁碼。 另參見黄仕忠、 李芳、 關瑾華 《 新
編子弟書總目》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
⑤ 例如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 ( 索書號: A03526) , 見 《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第 2176 頁。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 ( 索書號: 善 858. 4 / 125) , 見 《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古籍善本書目 1902 - 2002》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2, 第 302 頁。 南京圖書館藏本 ( 索書號: GJ /
26305) , 見 《 中國通俗小説總目提要》 ,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0, 第 756 頁。
⑥ 石昌渝主編 《 中國古代小説總目·白話卷》 ,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第 132 頁。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63

目録俱有著録, 較早的 《 樂善堂子弟書目録》 ① 題作 《 青石山》 , 注云: “ 狐


狸緣, 十本三十回, 十八吊。” ② 《 百本張子弟書目録》 題作 《 青石山狐仙
傳》 , 注云: “ 三十二本, 二十五吊。” ③ 《 别埜堂子弟書目録》 題作 《 石派青
石山》 , 注 云: “ 三 十 回, 二 十 四 吊。” ④ 此 外, 無 名 氏 《 集 錦 書 目》 ( 巳
本) ⑤ 盛贊 《 青石山》 爲 “ 西派奇書” , 並爲其撰寫了詳細的提要。 《 青石
山》 普遍見録於書坊的售書目録, 而且書價在目録裏也屬於高價, 這從側面
説明 “ 青石山” 題材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
據我們調查所知, 現存 《 青石山》 石派書鈔本共計 42 種, 包括 25 種全
本、 4 種殘本與 13 種短篇讚語, 其中陳錦釗著録並比對了 11 種全本與 2 種
殘本, 又曾提及 5 種全本與 13 種短篇讚語, 但未及詳細著録, 其餘 9 種全本
與 2 種殘本爲我們近年訪書新得。 本文將以館藏機構爲序, 逐一介紹 42 種石
派書, 補充詳細的館藏信息、 開本大小、 版式行款、 封面提要、 内文特徵、
鈐印信息、 著録收録情况等信息。
1. 全本 《 青石山》 , 共計 25 種
(1)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道光三十年 (1850) 鈔本 ( 索書號: 144493) ,
傅惜華舊藏, 十册, 半頁 7 行, 每行 25 ~ 27 字不等, 卷首鈐 “ 中國戲曲研究
院藏書” 印, 卷尾題 “ 道光三十年十月下旬抄” 。⑥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著
録 “ 道光三十年鈔本; 分爲十卷 ( 碧蕖館) ” ⑦。 陳錦釗認爲此本應係現存最
早的石派書鈔本。⑧
(2)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銘鼎臣鈔本 ( 索書號: 15583), 梅蘭芳舊藏, 十
册, 半頁 7 行, 每行 20 字左右, 有朱筆圈點, 卷首鈐 “中國戲曲研究院藏書”

① 《 樂善堂子弟書目録》 現藏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 陳錦釗據此整理出版, 並考證其成書於


道光中葉, 參見 《 子弟書集成》 第 1 册, 第 139 頁。
② 《 子弟書全集》 第十卷, 第 4401 頁。
③ 《 子弟書全集》 第十卷, 第 4377 頁。
④ 《 子弟書全集》 第十卷, 第 4389 頁。
⑤ 清蒙古車王府舊藏鈔本, 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 索書號: SB / 812. 08 / 5105: 108), 見北京大學圖書
館編 《未刊清車王府藏曲本》 第 140 册, 學苑出版社, 2017, 第 206 ~ 212 頁。 此種 《集錦書目》 以十
二地支爲序分作 12 本, 爲包括 《青石山》 在内的 86 種時興石派書、 鼓詞等説唱作品撰寫情節概要,
與一般常見的清宗室鶴侣 (愛新覺羅·奕賡) 連綴子弟書名而成的 《集錦書目》 不是同一種。
⑥ 俞冰主編 《 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抄稿本總目提要》 第 10 册,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4, 第 197
頁。 以下引此書, 只隨文注册數與頁碼。
⑦ 傅惜華編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 中華書局, 1962, 第 324 頁。 以下引此書, 只隨文注頁碼。
⑧ 陳錦釗: 《 石派書的體制———兼論現存 〈 青石山〉 的版本等》 , 《 第三届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 , 第 396 頁。
264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印, 卷末注明 “ 《青石山》 卷拾第貳拾九回”。① 可見此本全書共有十卷二十


九回,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著録。② 銘鼎臣, 即葉赫那拉·銘安 (1828 ~
1911) , 字鼎臣, 滿洲鑲黄旗人, 咸豐六年 (1856) 丙辰科進士, 光緒三年
(1877) 任吉林將軍, 有 《 止足齋詩存》 三卷傳世, 文武兼長。③
(3)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清鈔本 A (索書號: 136672), 傅惜華舊藏, 十册,
半頁 8 行, 每行 24 ~ 26 字不等, 未題鈔者, 有朱筆圈點, 第一册卷前有短序,
末署 “己巳榴月下浣八日小窗愚下拙題”, 封面鈐 “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藝術
事業管理局資料室藏書” “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料館藏書章” 等印。④ 若道光三
十年 (1850) 本爲最早的石派書鈔本, 則此本當鈔於同治八年 (1869) 。
(4)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清鈔本 B ( 索書號: 146959) , 傅惜華舊藏, 十
册, 半頁 8 行, 每行 25 字, 封面鈐 “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局
資料室藏書” “ 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料館藏書章” 印。⑤
(5)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清昇平署鈔本, 傅惜華舊藏, 十册, 半頁 8 行,
每行 17 字,⑥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著録。⑦
(6)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清鈔本, 程硯秋舊藏, 未見該院著録。⑧ 《 中國
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抄稿本總目提要》 著録一種 《 青石山》 ( 石派書) , “ 半頁
八行字不 等, 曲 藝 説 唱 本。 卷 首 鈐 ‘ 中 國 戲 曲 研 究 院 藏 書’ 印。 一 函 十
册” ⑨, 不知此本是否爲程硯秋藏本。
(7)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 ( 索書號: A03526), 十册, 半頁 8 行, 每
行 18 ~ 23 字不等, 小字雙行。 第一册封面左上角貼長形簽條, 書題 “ 青石
山” , 右上方鈐 “ 權攝濼陽觀察使者” 橢圓印章, 另在第二册、 第四册扉頁
右上角隱約可見兩處 “ 孝友堂” 鈐印。 此本爲善本古籍, 已被製爲縮微膠

① 《 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抄稿本總目提要》 第 10 册, 第 199 頁。
②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 第 324 頁。
③ 銘鼎臣生平, 參見趙爾巽等 《 清史稿》 卷四百五十三, 大衆文藝出版社, 1999, 第 3533 頁。 畢寶
魁: 《 對清末東北文學有特殊貢獻的儒將銘安》 , 《 滿族研究》 2004 年第 4 期, 第 60 ~ 62 頁。
④ 《 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抄稿本總目提要》 第 10 册, 第 193 頁。 此提要誤將書名書録爲 “ 青山石
全集” 。
⑤ 《 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抄稿本總目提要》 第 10 册, 第 199 頁。
⑥ 《 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抄稿本總目提要》 第 10 册, 第 203 頁。
⑦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 第 324 頁。
⑧ 中國藝術研究院包澄潔教授告知陳錦釗該院藏有此本, 見陳錦釗 《 石派書的體制———兼論現存 〈 青
石山〉 的版本等》 , 《 第三届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第 387 ~ 408 頁。
⑨ 《 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抄稿本總目提要》 第 10 册, 第 200 頁。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65

捲, 《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 集部) 著録此本爲 “ 彈詞” ①。 這裏的 “ 濼陽觀


察使者” 爲何人, 目前尚無從考證, 但觀察使一職始於唐代, 清代不設觀察
使, 而是借 “觀察” 尊稱一般道員, 清末時期道員爲正四品官。② 據此枚官職
印章推測, 此本 《青石山》 的鈔藏者必定不是普通民衆, 而是享有官職之人。
(8)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 ( 索書號: XD3326 ) , 鄭振鐸舊藏 ( 鄭
3910) , 十册, 23. 8cm × 14. 5cm, 半頁 8 行, 每行 24 字, 小字雙行不等。 第
一册封面 書 題 “ 青 石 山 石 派 代 讚” ( 案: 即 帶 讚) , 封 面 右 下 方 記 有 小 字
“ 三九一〇” , 《 西諦書目》 “ 彈詞鼓詞類” 著録。③
(9)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年 (1876 ) 介臣主人鈔本 ( 索書號:
35513) , 齊如山舊藏, 六册三十回, 24. 5cm × 14. 5cm, 半頁 8 行 24 字, 字
迹工整。 第一册正文前分上下兩欄, 完整抄録 30 回回目, 末題 “ 西派青石
山目録終” 。 第一回回目下鈐齊如山藏書印 “ 齊林玉世世子孫永寶用” 朱文
方印一枚, 末册正文抄完署 “ 光緒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介臣主人抄” 。
(10)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靳静齋鈔本 ( 新索書號: 98127。 舊索書號:
51875) , 六册六卷, 末册與前五册在版式行款、 分卷分回等方面不一致。 前
五册 23. 5cm × 13cm, 半頁 8 行, 每行 24 字, 一册即爲一卷, 除去第四册封面
不見題字, 其餘三册封面皆題有對應的卷次。 第一册封面正中題 “青石山” 書
名, 下題 “雲峰”, 左上題 “青石山卷之一本”, 正文提到青石山位於 “ 江西
省瑞州府高安縣城外”, 不同於多數石派書 《 青石山》 所鈔 “ 江西寧波縣城
外”。 末署 “靳静齋固邑鄉親褚奎良鄉人戊午四月初八日”, 封底題 “固邑先生
是七姑娘家郎宅壻靳静齋續抄青石山老先生”。 第二册正文開篇題 “ 青石山全
傳卷二”, 卷二抄完後接 “青石山全傳卷之三” 部分内容。 第三册封面題 “青
石山卷之三海棠善自意”, 正文後題 “隱士好奕”, 末頁抄録 《紅樓夢》 詩句
“身後有餘忘縮手, 眼前無路想回頭” 以及 《好了歌》 三段 (除去 “只有嬌妻
忘不了”)。 第五册封面題 “青石山卷之五幽雅溪東”, 封底書 “青石山西派絃
子書光緒七年十月廿七日寫”, 左上角題 “施玉崑書” (案: 即石玉崑)。 第六
册 25. 5cm × 13. 5cm, 半頁 9 行, 每行 35 ~ 36 字不等, 封面題 “ 青石山金部静

① 《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第 2176 頁。


② 陳茂同: 《 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 ,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 第 585 ~ 586 頁。
③ 北京圖書館編 《 西諦書目》 , 文物出版社, 1963, 第 733 頁。 原文爲 “ 青石山不分卷, 清抄本十册,
三九一” 。
266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齋手著”, 正文包括第十七回至第二十回, 標明四回回目, 篇末署 “ 青石山野


史卷陸部全完光緒十六年正月十三日方繕完不忍棄之故而草草見哂”。 從他處
無從考證靳静齋係何人, 僅能據此種鈔本, 知他是山西祁縣固邑人, 他從咸豐
戊午年 (1858) 開始抄録石派書 《青石山》, 在長達 32 年之中一直保持對此題
材的興趣, “不忍棄之”, 至光緒十六年 (1890) 方繕寫完畢 《青石山》 全本。
與此同時, 咸豐、 同治年間 (1851 ~ 1874) 正是石玉崑最爲活躍的時期, 他在
北京的書場講唱, 出現 “ 茶座過千人” ① 的盛况, 而靳静齋抄録石派書 《 青
石山》 恰恰始於咸豐八年 (1858) , 由此亦可想見俗文學的傳抄情境。
(11) 中 國 國 家 圖 書 館 藏 清 鈔 本 ( 索 書 號: 84256 ) , 五 册, 23. 5cm ×
14. 1cm, 半頁 10 行, 每行 24 字, 小字雙行。 各册封面題 “ 青石山” 書名以
及部數, 一册即一部, 不標回目, 字迹娟秀工整。
(12) 首都圖書館藏清鈔本 《 青石山狐仙傳》 ( 索書號: 甲四 1288) , 清
蒙古車王府舊藏, 十卷不分回, 半頁 8 行, 每行 24 字, 《 北京傳統曲藝總
録》 著録②, 首都圖書館編 《 清車王府藏曲本》 第 30 册收録。③
(13) 首都圖書館藏 《 青石山京子弟曲詞全部》 ( 索書號: 丁 13716) ,
四卷, 半頁 10 行, 每行 25 字左右。 卷一末附 《 洪洋洞》 劇本一頁, 後頁附
部分文字音釋。
(14) 故宫博物院藏清鈔本 《 石韻書青石山》 , 以 “ 元亨利貞” 爲序分
爲四册, 半頁 12 行, 每行 23 字, 收入 《 故宫珍本叢刊》 第 703 册。④
(15)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從吾所好山房鈔本 ( 索書號:
SP070) , 十册, 28cm × 22cm, 半頁 5 行, 每行 20 字, 小字雙行。 正文有界
行, 界行首尾以弧綫相連, 版心題 “ 從吾所好山房鈔本” 。 《 中國俗曲總目
稿》 ⑤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⑥ 著録,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⑦和 411 册⑧收

① 《 評崑論》 ( 又名 《 石玉崑》 ) 子弟書, 見 《 子弟書全集》 第八卷, 第 3368 頁。


②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 第 324 頁。
③ 首都圖書館編 《 清車王府藏曲本》 第 30 册, 學苑出版社, 2001, 第 278 ~ 351 頁。
④ 故宫博物院編 《 故宫珍本叢刊》 第 703 册, 海南出版社, 2001, 第 243 ~ 340 頁。
⑤ 劉復、 李家瑞編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 中研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2, 第 157 頁。 以下引此書,
只隨文注頁碼。
⑥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 第 324 頁。
⑦ 王汎森等主編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 臺北) 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第 487 ~ 596
頁。 以下引此書, 只隨文注册數與頁碼。
⑧ 《 俗文學叢刊》 第 411 册, 第 1 ~ 492 頁。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67

録。 首都圖書館藏有複印本 ( 索書號: 己 158 - 2) , 係吴曉鈴舊藏。


(16)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鈔本 ( 索書號: SB / 814. 7 / 5125. 1) , 五册十
卷, 半頁 8 行, 每行 24 字, 未標卷次與目録, 第一册將青石山地理位置定位
於 “ 浙江寧波縣城外” 。
(17)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復順齋鈔本 ( 索書號: MX / 814. 77 / 17281) ,
十册, 28cm × 12cm, 半頁 8 行, 每行 23 ~ 25 字不等。 各册封面大字題 “ 青
石山” 書名及部數, 一册即一部, 另題 “ 一天一换” “ 復順齋” , 各册扉頁
有牌記, 上欄題 “ 復順齋賃書鋪” , 中欄有説明文字 “ 半月不换, 將押賬作
本, 撕書塗抹, 男盗女娼” , 下書 “ 海甸西大街” 。 北京大學圖書館著録此本
爲 “ ( 清) 醉月山人撰” , 内文無此信息, 不知何據。
(18) 河北 大 學 圖 書 館 藏 清 百 本 張 鈔 本 《 青 石 山 狐 仙 傳》 ( 索 書 號:
514747 - 54) , 原天津師範大學圖書館舊藏, 八册三十二卷, 半頁 8 行, 每行
24 字。
(19) 天津市圖書館藏清鈔本 《 青石山狐仙傳》 ( 索書號: P24073) , 五
册, 十卷三十回, 半頁 9 行, 每行 24 字, 《 子弟書集成》 有整理本。①
(20)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 青石山》 ( 索書號: 善 858. 4 / 125) , 十
册, 十卷三十回, 高 28cm, 半頁 8 行, 每行 24 字, 小字雙行不等。 第一册
正文前完整抄録三十回回目, 末題 “ 西派青石山目録終” , 《 子弟書集成》 有
整理本。②
(21) 華東 師 範 大 學 圖 書 館 藏 清 鈔 本 《 青 石 山》 ( 索 書 號: X10. 1 - 8
752) , 四册, 23. 5cm × 12. 5cm, 原暨南大學圖書館舊藏, 朱絲欄抄寫, 半頁
8 行, 每行 20 字, 不標回目, 各册卷端鈐該館藏書朱文長方印及 “ 國立暨南
大學圖珍藏” 朱文方印。
(22) 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 ( 索書號: GJ / 26305) , 十册十卷。③
(23) 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鈔本 ( 索書號: 857. 41 / 195 ) ④, 十册,
高 24cm, 半頁 6 行, 每行字數不等, 小字雙行, 第二册爲後抄配本。
(24) 日本早稻田大學風陵文庫藏光緒三年 (1887) 鈔本 ( 索書號: 文

① 《 子弟書集成》 第 18 册, 第 6986 ~ 7171 頁。


② 《 子弟書集成》 第 18 册, 第 6801 ~ 6986 頁。
③ 《 中國通俗小説總目提要》 ,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0, 第 756 頁。 誤作 “ 彈詞 《 青石山》 ” 。
④ 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書目檢索系統將此本著録爲彈詞。
268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庫 19F0400Z0477) , 澤田瑞穗舊藏, 十册, 26cm × 10cm, 半頁 7 行, 每行 24


字, 小字雙行不等。 各册封面題 “ 青石山” 及本數, 末本抄完署 “ 光緒三年
六月十一日寫完” , 《 風陵文庫目録》 著録。①
(25)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藏百本張鈔本 《 石派全
本青石山》 ( 索書號: 雙紅堂 - 戲曲 - 248) , 長澤規矩也舊藏, 四册, 半頁 8
行, 每行 24 字, 小字雙行不等。 封面鈐 “ 百本張” 方印, 印之周邊寫 “ 世
傳言無二價童叟無欺” , 另鈐 “ 由乾隆年起至今少錢不賣别還價” 。 《 雙紅堂
文庫分類目録》 著録②, 《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藏稀見中
國抄本曲本彙刊》 第 29 册收録。③
2. 殘本 《 青石山》 , 共計 4 種
(1) 臺 北 “ 中 研 院” 傅 斯 年 圖 書 館 藏 清 鈔 本 殘 篇 ( 索 書 號: SP2 -
024) , 高 24cm, 存 1 頁, 首二行: “ 下上了錢糧的飽鎗一條, 老蒼頭, 披手
奪過個把苗頭兒對, 火繩一恍就上了機, 玉面狐一見動了神器, 這傢伙, 雖
是玩物恰似雷劈, 總有道行也難禁架, 少不得, 將身一恍朵。” 此段文字出
自 《 青石山》 第十二回。
(2)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小册清鈔本殘本 ( 索書號: SP1 -
021) , 二册, 高 20cm, 存 52 頁, 半頁 8 行, 字不等, 内容包括頭本三回和
貳本三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④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⑤ 著録。
(3)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大册清鈔本殘本 ( 索書號: SP1 -
022) , 一册, 高 25cm, 存 42 頁, 半頁 8 行, 字不等, 内容爲第四回至第十
二回 ( 中缺第八回末段和第九回全段) ⑥, 《 中國俗曲總目稿》 ⑦ 《 北京傳統曲
藝總録》 ⑧ 著録。

① 《 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文庫目録》 第 17 輯 《 風陵文庫目録》 , 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1999, 第 137 頁。


② 〔 日〕 長澤規矩也編 《 雙紅堂文庫分類目録》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1961, 第 33 頁。
③ 黄仕忠、 〔 日〕 大木康主編 《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藏稀見中國抄本曲本彙刊》
第 29 册,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 第 163 ~ 533 頁。
④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157 頁。
⑤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 第 324 頁。
⑥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善本圖籍書目資料庫顯示此本殘存第四至九回, 參見 http: //
www. ihp. sinica. edu. tw / ttscgi / ttsweb?@ @ 979663717。 陳錦釗目驗殘存第四至十二回 ( 中缺八回末段
和九回全段) , 本文以陳説爲准, 參見陳錦釗 《 〈 青石山〉 石派書研究》 , 《 陳錦釗自選集: 小説、
子弟書論文集》 , ( 臺北)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9, 第 147 頁。
⑦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157 頁。
⑧ 《 北京傳統曲藝總録》 , 第 324 頁。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69

(4) 故宫博物院藏清鈔本殘本 《 石韻全本青石山狐仙傳》 , 存 “ 元亨


利” 三册, 缺 一 册, 半 頁 8 行, 每 行 24 字, 《 故 宫 珍 本 叢 刊》 第 703 册
收録。①
3. 出自 《 青石山》 的短篇讚, 共計 13 種
(1)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書齋》 ( 索書號: SP1 -
013) , 高 24cm, 2 頁, 半頁 7 ~ 8 行不等, 小字雙行, 出自 《 青石山》 第二
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②,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③
(2)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公子穿帶》 三種 ( 索書
號: SP3 - 047, SP3 - 048, SP3 - 049) 。 第一種高 23cm, 2 頁, 半頁 7 行,
小字雙行; 第二、 三種高 24cm, 1 頁半, 半頁 8 行, 小字雙行。 出自 《 青石
山》 第三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④,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第
一種。⑤
(3)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延壽》 ( 索書號: SP1 -
010) , 高 23cm, 2 頁, 半頁 7 行, 小字雙行。 出自 《 青石山》 第四回, 《 中
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⑥,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⑦
(4)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吐丹》 ( 索書號: SP1 -
009) , 高 23cm, 1 頁半, 半頁 7 行, 小字雙行。 出自 《 青石山》 第十一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⑧,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⑨
(5)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長橋》 兩種 ( 索書號:
SP1 - 011, SP1 - 012) , 第一種高 24cm, 1 頁半, 半頁 7 行, 小字雙行; 第
二種高 24cm, 1 頁, 半頁 6 行, 小字雙行。 出自 《 青石山》 第十二回, 《 中
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0,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第二種。1
(6)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王道擺卦》 兩種 ( 索書

① 故宫博物院編 《 故宫珍本叢刊》 第 703 册, 海南出版社, 2001, 第 341 ~ 397 頁。


②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28 頁。
③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19 ~ 424 頁。
④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412 頁。
⑤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25 ~ 430 頁。
⑥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16 頁。
⑦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31 ~ 436 頁。
⑧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10 頁。
⑨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37 ~ 439 頁。
0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19 頁。
1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41 ~ 444 頁。
270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號: SP3 - 054, SP3 - 055) 。 高 23cm, 1 頁半, 半頁 7 行, 小字雙行。 兩種


内容完全一致, 出自 《 青石山》 第十三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①, 《 俗
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②
(7) 臺北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吃餑餑》 (索書號: SP1 -
020), 高 23cm, 1 頁, 半 頁 7 行, 小 字 雙 行。 出 自 《 青 石 山》 第 十 四 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③,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④
(8)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王道挨打》 兩種 ( 索書
號: SP3 - 052, SP3 - 053) , 高 24cm, 2 頁, 半頁 7 行, 小字雙行。 兩種内
容完全一致, 出自 《 青石山》 第十五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⑤, 《 俗文
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⑥
(9)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白鶴》 兩種 ( 索書號:
SP1 - 007, SP1 - 008) 。 第一種高 23cm, 1 頁半, 半頁 7 行, 小字雙行; 第
二種高 23cm, 1 頁 半, 半 頁 6 行, 小 字 雙 行。 出 自 《 青 石 山》 第 十 七 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⑦,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第二種。⑧
(10)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土地》 ( 索書號: SP1 -
002) , 高 24cm, 1 頁半, 半頁 7 行, 小字雙行。 出自 《 青石山》 第十八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⑨,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0
(11)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打狐》 兩種 ( 索書號:
SP1 - 005, SP1 - 006) 。 第一種高 25cm, 1 頁半, 半頁 6 行, 小字雙行; 第
二種高 23cm, 1 頁半, 半頁 7 行, 小字雙行。 出自 《 青石山》 第二十七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1,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第一種。2
(12)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受辱》 兩種 ( 索書號:

①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429 頁。
②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41 ~ 444 頁。
③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142 頁。
④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49 ~ 452 頁。
⑤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427 頁。
⑥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53 ~ 458 頁。
⑦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10 頁。
⑧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59 ~ 463 頁。
⑨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6 頁。
0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65 ~ 469 頁。
1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8 頁。
2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71 ~ 473 頁。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71

SP3 - 050, SP3 - 051) 。 第一種高 25cm, 2 頁, 半頁 6 行, 小字雙行; 第二


種高 23cm, 1 頁 半, 半 頁 7 行, 小 字 雙 行。 出 自 《 青 石 山》 第 二 十 九 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①,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第一種。②
(13)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歸天》 ( 索書號: SP1 -
018) , 高 24cm, 1 頁半, 半頁 7 行, 小字雙行。 出自 《 青石山》 第三十回,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③,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收録。④

( 二) 中篇: 鼓詞、 東北大鼓

1. 道光三十年 (1850) 鼓詞 《 王道士捉妖》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道光三十年 (1850) 鼓詞鈔本 《 王道士
捉妖》 ( 索書號: Gu158) , 二册二卷, 高 24cm。 上卷封面缺失, 卷首有兩篇
序: 第一篇闕首葉, 末署 “ 道光庚戌三月己未渤海劉韞山題於兹惠鄉之敬業
山房” ; 第二篇題 “ 王道士捉妖全段自序” , 末署 “ 道光庚戌三月己未渤海隋
霽軒識” 。 道光庚戌三月己未即道光三十年三月二十七日。 由二序所叙可知
渤海 ( 今山東濱州) 的鄉紳隋霽軒晚年作鼓詞 《 王道士捉妖》 , 同鄉劉韞山
作序並評點。 令人費解的是, 自序末另署大字 “ 乾隆三十二年正月上浣穀
旦” , 且字迹有别於正文, 當係後添, “ 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善本圖籍書目資料
庫” 據此誤録此本爲 “ 清乾隆三十二年抄本” 。 兩篇序後附 “ 王道士捉妖全
段讀法” 十三段, 段前署 “ 韞山氏編次” , 正文題 “ 王道士捉妖全段” , 下
署 “ 渤海憨憨道人隋霽軒著非非道人劉韞山評” , 正文及段後總評大字, 半
頁 6 行, 每行 23 字, 行間夾批小字雙行不等, 有朱筆圈點。 全書以十言句式
爲主, 分爲十三段, 於各段段前題名, 包括上卷 “ 思春” “ 鬧學” “ 染疾”
“ 求醫” “ 論病” “ 捉妖” 等六段, 下卷 “ 捱打” “ 點化” “ 拘神” “ 降狐”
“ 開導” “ 覺悟” “ 歸善” 等七段。 《 中國俗曲總目稿》 著録⑤, 《 俗文學叢
刊》 第 546 册收録。⑥
鼓詞 《 王道士捉妖》 講述青石山後丹鳳洞一妖狐爲采陽煉丹, 幻化女形

①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17 頁。
②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75 ~ 480 頁。
③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51 頁。
④ 《 俗文學叢刊》 第 410 册, 第 481 ~ 485 頁。
⑤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1230 頁。
⑥ 《 俗文學叢刊》 第 546 册, 第 241 ~ 429 頁。
272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迷惑書生周國俊, 周公子因此病入膏肓, 周父遣書童請來王道士捉妖不成,


反遭挨打受辱。 吕洞賓感應而至, 召唤出馬、 趙、 温、 劉四帥降服妖狐, 又
以 “ 酒色財氣” 與 “ 禮義廉恥” 之論點化妖狐。 吕洞賓見妖狐受教, 遂賜予
仙丹一粒助其修成正果, 妖狐亦贈周公子一粒保陽回春丹, 周公子恢復健
康, 發奮苦讀, 終於狀元及第。 與其他 “ 青石山” 題材説唱作品相比, 《 王
道士捉妖》 的最大特點是作者隋霽軒博學多識, 於書中大量引經據典, 文人
氣息甚濃。 評點者劉韞山的批注亦細緻入微, 與正文内容相得益彰, 甚至多
處引用前人的精彩評點, 譬如第一段段後總評 “ 所謂繪花繪影繪水繪聲手
段” ①, 便襲用自金聖歎評 《 西厢記》 衍生詩賦 《 拷艷·立蒼苔只將繡鞋冰
透》 “ 真繪水繪聲, 繪花繪影之筆” ②。
較之石派書 《 青石山》 , 《 王道士捉妖》 改編自梨園戲本的可能性更大。
其一, 從成書時間上看, 《 王道士捉妖》 與現存最早的石派書 《 青石山》 同
於道光三十年抄成, 山東濱州的鄉紳不大可能得見同時期北京説唱藝人石玉
崑的説唱底本, 而且二本的文辭差異較大。 其二, 雖同是吕祖放狐歸山、 周
生高中狀元的大團圓結局, 但 《 王道士捉妖》 在人物設置上有别於石派書
《 青石山》 , 譬如鼓詞中吕洞賓拘神遣將, 所請之神爲馬、 趙、 温、 劉四帥,
當係受 《 封神演義》 所載道教四位神靈的影響, 我們在車王府舊藏亂彈總講
《青石山》 中亦能見到類似的四帥脚色組合③, 而石派書因係改編自道光二十
年的崑弋總本 《 青石山》 , 故其斬妖主神爲托塔天王, 二郎神與哪吒隨侍
左右。
2. 鼓詞 《 新鎸王道士捉妖狐狸緣》
日本早稻田大學風陵文庫藏鼓詞刻本 《 新鎸王道士捉妖狐狸緣》 ( 索書
號: 19f0400z 0515) , 澤田瑞穗舊藏, 二册二卷, 14. 7cm × 10. 8cm。 卷一封
面分爲左、 中、 右三欄, 右欄題 “ 新鎸王道士” , 左欄題 “ 捉妖狐狸緣” , 中
欄鎸卷次和版刻地 “ 唐山西馮家六里庒聚興堂梓” , 未題作者。 半頁 7 行,
每行 14 字, 分爲上下兩欄, 小字雙行。 白口, 四周單邊, 單黑魚尾, 版心魚
尾上刻書名 “ 狐狸緣” , 下刻頁碼。 全文一萬多字, 主體内容爲上下兩句七

① 《 俗文學叢刊》 第 592 册, 第 273 頁。


② ( 元) 王實甫原著, 周錫山編著 《〈 西厢記〉 注釋彙評》 中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第 1077 頁。
③ 清蒙古車王府舊藏 《 青石山總講》 , 黄仕忠主編 《 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 第 13 册, 廣東人民出版
社, 2013, 第 894 頁。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73

字齊言句式, 同時根據叙事需要隨意添加襯字。 首二行爲 “ 爲人生在世上,


凡事不可不學。 學會義業令人睄, 只要精明爲妙” ①。
從内容來看, 《 新鎸王道士捉妖狐狸緣》 完全由道光三十年 (1850) 鼓
詞 《 王道士捉妖》 改寫而來, 對梨園戲本亦有借鑒, 呈現出對同題材作品改
寫的雜糅性特徵。 道光三十年鼓詞 《 王道士捉妖》 卷末云 “ 這就是道士捉妖
一全段, 好合歹還求明公再剪裁” , 或許唐山鼓詞即以此爲契機進行再創作。
作者捨棄了 《 王道士捉妖》 的十三段編次結構, 盡删評點内容, 並對具體文
辭做了較大調整, 將原本的十言句改寫爲七言句, 在人物設置方面亦有改
動, 例如: 妖狐來自五崗山而非原本的青石山, “ 斬妖” 一節增添了周倉傳
遞法旨的情節, 並改由馬、 趙、 温、 關四大元帥主役, 等等。 值得注意的
是, 關公出場時兩側有關平端印、 周倉捧刀, “ 關公 + 關平 + 周倉” 的角色
設置常見於咸豐之後的高腔、 亂彈及崑腔 《 青石山》 劇本中。 此外, 王道士
以 “ 惱一惱打在陰山背後去” ② 呵斥妖狐, 道光三十年鼓詞未見提及陰山,
而咸豐以降的高腔本 《 青石山》 中托塔天王與關公却有相似的念白——— “ 押
在陰山背後” ③。 另有, 唐山鼓詞延續了道光三十年鼓詞中書生名唤 “周國俊”
的人物設置, 同時爲其增添學名 “ 周學官”, 但通篇又稱其 “ 周小官” ———
“ 周小官” 的稱呼亦多見於梨園戲本。 由此可知, 唐山鼓詞 《 新鎸王道士捉
妖狐狸緣》 對同體裁的道光三十年鼓詞與梨園戲本均有擬襲, 其中改編自同
體裁鼓詞的痕迹更爲明顯。
3. 東北大鼓
東北大鼓中也有題爲 《 青石山》 的傳統唱段, 包括 《 狐狸緣》 《 王老道
捉妖》 《 吕純陽請天兵》 《 吕祖捉狐妖》 四段。④ 叙狐妖迷惑公子周國俊, 周
家請來王老道捉妖, 最後吕洞賓請天兵下凡降服狐妖, 周公子進京趕考, 得
中狀元。 此種原文尚不得見, 但在目前 所 見 “ 青 石 山” 題 材 的 俗 文 學 中,
“ 周國俊” 這個書生的名字僅出現於兩種鼓詞與東北大鼓中, 同時東北大鼓
有題名 《 狐狸緣》 的唱段, 推測東北大鼓改寫自唐山鼓詞 《 新鎸王道士捉妖

① 《 新鎸王道士捉妖狐狸緣》 卷一第一葉上, 現藏早稻田大學風陵文庫 ( 索書號: 19f0400z0515) 。


② 《新鎸王道士捉妖狐狸緣》 卷一第二十七葉下, 現藏早稻田大學風陵文庫 (索書號: 19f0400z0515) 。
③ 高腔本見清蒙古車王府舊藏 《 青石山全串貫》 , 黄仕忠主編 《 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 第 13 册, 廣東
人民出版社, 2013, 第 875 頁。
④ 耿瑛: 《 東北大鼓漫談》 ,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7, 第 196 頁。
274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狐狸緣》 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 陳錦釗曾提及, 有鼓詞 《 新鎸狐狸緣》 石印


本, 分爲 《 狐狸緣》 《 王道士捉妖》 《 吕純陽請天兵》 《 吕祖捉妖狐》 四段。①
另民國十八年 《 江東茂記書局圖書目録》 附 《 大五曲目録》 第 24 册收録
“ 狐狸緣、 黄道士捉妖、 吕純陽請天兵天將、 撒天羅地網拿狐狸” ②, 凡四種;
第 125 册收 録 “ 狐 狸 緣、 王 道 士 捉 妖、 撒 天 羅 地 網 拿 妖 狐、 吕 純 陽 請 天
兵” ③, 凡四種。 《 新鎸狐狸緣》 與此二册所收曲目, 内容或許與上述東北大
鼓一致。

( 三) 短篇: 揚州清曲、 八角鼓詞、 牌子曲、 上海俗曲、 大


鼓書、 二人轉

1. 揚州清曲 《 王道士拿妖》
據傳清嘉慶年間 (1796 ~ 1820) 即有人傳唱揚州清曲 《 王道士拿妖》 ,
1963 年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 《 “ 揚州清曲” 采訪報告初稿》 , 根據
藝人陳淦卿口述收録此曲④, 又 1985 年 《 揚州清曲》 收有整理本⑤, 作者不
詳。 全曲一千多字, 叙周小官家中妖狐作祟, 特請青石山王道士打醮降妖,
並允諾以一襲道袍爲酬。 但王道士法力不濟, 被妖狐戲辱, 落荒而逃, 行至
荒郊, 巧遇八仙, 轉請吕洞賓相助, 吕洞賓焚符召請關公下凡, 持青龍偃月
刀斬殺妖狐。 1985 年 《 揚州清曲》 整理本對結尾部分唱詞做了較大改動, 删
去原本中的關公斬妖情節, 將妖狐替换爲大狸貓, 譏諷王道士疑神見鬼、 庸
人自擾, 可能是出於破除封建迷信的現實環境。 此曲由 【 雙蝴蝶】 【 數板】
【 滿江紅】 【 跌斷橋】 【 王二娘】 等二十九支曲牌組成, 爲清曲中演唱難度較
大、 流傳較廣的曲目之一。 藝人中有 “ 不把 《 拿妖》 拿下來, 就算不上真正
有資格唱闊口的藝人” 之説, 擅長此曲的著名藝人有陸德明、 周錫侯、 陳淦

① 陳錦釗: 《 〈 青石山〉 石派書研究》 , 《 陳錦釗自選集: 小説、 子弟書論文集》 , ( 臺北) 博揚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 2019, 第 158 頁。
② 民國十八年 《 江東茂記書局圖書目録》 附 《 大五曲目録》 , 見李豫等 《 中國鼓詞總目》 附録, 山西
古籍出版社, 2006, 第 984 頁。
③ 民國十八年 《 江東茂記書局圖書目録》 附 《 大五曲目録》 , 見李豫等 《 中國鼓詞總目》 附録, 山西
古籍出版社, 2006, 第 991 頁。
④ 章鳴: 《 “ 揚州清曲” 采訪報告初稿》 , 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 1963, 第 81 ~ 105 頁。
⑤ 韋人、 韋明鏵編 《 揚州清曲》 ,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5, 第 108 ~ 110 頁。 以下引此書, 只隨文注
頁碼。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75

卿、 尤慶樂等人。①
考察揚州清曲 《 王道士拿妖》 的唱詞, 可以發現, 其與晚明傳奇 《 長生
記·王道士斬妖》 ② 及乾隆年間 (1736 ~ 1796) 《綴白裘》 所收 《 請師》 《 斬
妖》 二折更爲接近, 而與道光年間 (1821 ~ 1850) 之後北方的 《青石山》 戲曲
或石派書距離更遠。 譬如前去請王道士捉妖的是書生周小官, 而非道光之後
《青石山》 中的周僕老蒼頭。 從文辭上看, 《王道士拿妖》 中有一句 “ 捉住十
個跑掉五雙” ③, 類似 《 長生記·王道士斬妖》 中王道士的念白 “ 拿倒八個走
了四雙” ④; 又有狐妖云 “ 我乃隔壁女子, 特來看你降妖” ⑤, 與 《 綴白裘·
請師》 中妖狐的賓白 “ 我是鄰舍人家女子, 來看你拿妖的” ⑥ 十分接近。 根
據顔長珂、 吴新雷、 根山徹等學者的研究, 《 綴白裘》 刊載的劇本皆爲蘇州、
揚州等地江南戲班的舞臺串演本⑦, 《 請師》 《 斬妖》 二折正是江南戲班藝人
在 《 長生記·王道士斬妖》 基礎上所做的蘇州地方化改寫, 一經問世, 便熱
演於江南地區, 其對揚州清曲 《 王道士拿妖》 的影響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2. 道光二十七年 (1847) 八角鼓詞 《 捉妖》
天津圖書館藏有清代文人褚龍祥所撰鼓詞 《 改正好逑傳》 四卷 ( 索書
號: S2847) ⑧, 卷末附 “ 新編小曲” 十六種, 目録題 “ 新編小曲題目丁未二
十七年纂” , 末署 “ 辛亥重鈔” , 由此可知其作於道光二十七年 (1847) , 於
咸豐元年 (1851) 抄録完畢。 其中第二種題名 “ 捉妖” , 題下小字注云 “ 杭
州錢塘青塵山王道降妖” , 正文 3 頁, 半頁 9 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雙邊,
單黑魚尾, 下口鎸 “ 希葛齋” 三字, 板框上題 “ 八角鼓” 及 【 十不閒】 【 耍
孩兒】 【 羅江怨】 【 十二重樓】 等十種曲牌名。

① 《 中國曲藝志·江蘇卷》 , 中國 ISBN 中心, 1996, 第 144 頁。


② 陳志勇輯校 《 明傳奇佚曲合編》 上册, 中華書局, 2021, 第 449 ~ 454 頁。
③ 《 揚州清曲》 , 第 109 頁。
④ 《 明傳奇佚曲合編》 上册, 第 451 頁。
⑤ 《 揚州清曲》 , 第 109 頁。
⑥ ( 清) 錢德蒼編選, 汪協如點校 《 綴白裘》 第十一集卷二, 中華書局, 2005, 第 6 册, 第 93 頁。
⑦ 顔長珂: 《 讀 “ 再訂文武合班綴白裘八編” 書後》 , 《 中華戲曲》 第 4 輯,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吴新雷: 《 舞臺演出本選集 〈 綴白裘〉 的來龍去脈》 , 《 南京大學學報》 1983 年第 3 期。 〔 日〕 根山
徹撰、 李寅生譯 《 乾嘉年間 〈 綴白裘〉 翻刻版諸本研究》 , 《 古典文獻學論叢》 第 2 輯, 黄山書社,
2011, 第 21 ~ 33 頁。
⑧ 褚龍祥, 生卒年不詳, 字麟字, 别署希葛散人, 室名希葛齋, 嘉慶、 道光年間 (1796 ~ 1850) 河北
任丘人, 著有 《 希葛齋文稿》 ( 存稿本) , 嗜戲曲曲藝, 撰有戲曲 《 襄陽獄》 《 尋鬧》 、 鼓詞 《 改正
好逑傳》 ( 末附 《 請醫》 《 捉妖》 等 16 種小曲) 。 參見張增元 《 新發現褚龍祥的戲曲與鼓詞鈔本》 ,
《 文獻》 1990 年第 2 期。
276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 捉妖》 講述青塵山下周德龍爲妖狐纏擾致病, 差遣僕人周小官請來王


道士降妖捉怪, 王道士昏庸無能, 反遭妖狐一陣抽打, 逃離途中巧遇其師吕
洞賓, 吕洞賓請來二郎神斬殺妖狐。 細勘情節、 文辭, 我們發現 《 捉妖》 擬
襲 《 綴白裘·請師》 《 綴白裘·斬妖》 的痕迹十分明顯。 譬如周小官門外問
詢, 王道士聲稱自己不在家, 《 綴白裘·請師》 爲 “ ( 旦) 明明是王法師的
聲口, 怎麽説不在家? ( 付内) 口在人不在” ①, 《 捉妖》 此段則爲 “ 小官説,
明明答應, 怎説不在。 王道説, 光嘴在家, 人却不開門” ②。 其他情節如王道
士請周小官幫忙背行頭, 並調侃其爲自己兒子; 王道士進門先説有屁精, 後
改口有棒槌精; 最後吕洞賓召請二郎神斬妖。 凡此種種, 皆爲褚龍祥將 《 綴
白裘》 折子戲改編爲八角鼓詞的痕迹。 此外, 在同書的褚龍祥新編十六種小
曲中, 另有兩種 《 借靴》 《 看燈》 , 而 《 綴白裘》 十一編中亦有同題劇目,
這些都反映了褚龍祥對 《 綴白裘》 折子戲的熟悉。
3. 牌子曲 《 青石山》
流行於北京一帶的牌子曲由乾隆年間 (1736 ~ 1795) 的岔曲演變而來,
同治、 光緒年間 (1861 ~ 1908 ) , 旗籍子弟 司 瑞 軒 ( 藝 名 隨 緣 樂) 在 岔 曲
【 曲頭】 【 曲尾】 中間穿插若干新的曲牌, 由此形成了曲牌連綴體的音樂結
構, 並用來編演 《 青石山》 等曲目, 每天下午在西直門甕城旁的迎門冲茶館
演唱, 觀衆反響熱烈。③ 牌子曲 《 青石山》 篇幅較短, 全文三千字左右, 由
【 寄生草】 【 疊斷橋】 【 耍孩兒】 【 羅江怨】 等 23 種曲牌連綴成文, 其中 “ 斬
妖” 情節爲吕洞賓召請關公 ( 伏魔大帝) 臨凡, 且左有關平捧印, 右有周倉
擎刀, 從神將隊伍的安排來看, 推測牌子曲也是改編自咸豐之後的梨園戲本
《青石山》 。 目前我們得見的牌子曲 《 青石山》 有 5 種鈔本與 3 種鉛印本, 情
節基本一致。
(1)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蒙古車王府舊藏鈔本 ( 索書號: SB / 812. 08 /
5105: 98) , 一册, 封面左上側貼有簽條, 上書 “ 青石山牌子” , 半頁 5 行,
每行 6 字, 有朱筆圈點, 《 未刊清車王府藏曲本》 第 126 册收録。④
(2)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索書號: Pa12 - 046 ) ,

① ( 清) 錢德蒼編選, 汪協如點校 《 綴白裘》 第十一集卷二, 中華書局, 2005, 第 6 册, 第 83 頁。


② ( 清) 褚龍祥: 《 捉妖》 , 見 《 改正好逑傳》 第六十九葉上, 現藏天津圖書館 ( 索書號: S2847) 。
③ 《 中國曲藝志·北京卷》 , 中國 ISBN 中心, 1999, 第 67 頁。
④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 《 未刊清車王府藏曲本》 第 126 册, 學苑出版社, 2017, 第 154 ~ 233 頁。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77

高 19cm, 39 頁, 半頁 5 行, 每行 6 字, 有朱筆圈點, 《 俗文學叢刊》 第 592


册收録。①
(3)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索書號: Pa12 - 047 ) ,
高 19cm, 38 頁, 半頁 5 行, 每行 6 字, 有朱筆圈點。
(4)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 索書號: Pa13 - 050 ) ,
高 19cm, 38 頁, 半頁 5 行, 每行 6 字, 有朱筆圈點。
(5) 傅惜華舊藏别埜堂抄本上下兩册, 現藏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我
們未能寓目。
(6) 1923 年楊梅竹斜街中華印刷局印行, 封面題 “ 牌子曲青石山” , 與
《 十二重樓》 《 大實話》 《 八怕》 《 山景兒》 合刊。 3 頁半, 半頁 14 行, 每行
32 字。 臺灣傅斯年圖書館 ( 索書號: Pa13 - 049) 、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
究所雙紅堂文庫 ( 索書號: 雙紅堂 - 戲曲 - 190) 、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
究所倉石文庫 ( 索書號: 倉石文庫 41659) 皆有館藏。
(7) 1923 年北平打磨廠泰山堂印行, 封面題 “ 雜牌曲詞青石山狐精作
怪吕洞賓下山捉妖” , 與 《 十二重樓》 合刊。 2 頁半, 半頁 13 行, 每行 42
字。 臺灣傅斯年圖書館 ( 索書號: Pa13 - 048) 、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
所雙紅堂文庫 ( 索書號: 雙紅堂 - 戲曲 - 190) 、 日本九州大學圖書館濱文庫
( 索書號: 濱文庫 / 集 176 / 38) ② 皆有館藏。
(8) 1923 年北京打磨廠泰山堂印行, 封面題 “ 雜牌小曲”, 與 《 十二重
樓》 《大實話》 《八怕》 《山景兒》 合刊, 3 頁半, 半頁 14 行, 每行 32 字, 藏
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 (索書號: 雙紅堂 - 戲曲 - 190)。
4. 上海俗曲 《 王道士捉妖》
從流行地域來看, 上海俗曲 《 王道士捉妖》 與 《 綴白裘·請師》 、 《 綴
白裘·斬妖》 以及揚州清曲 《 王道士拿妖》 一脈相承, 亦有較大改動。 此種
俗曲最大的特點在於用上海方言編寫而成, 語言俚俗詼諧, 作者删除了原本
中的 “ 請師” “ 斬妖” 等大量叙事性内容, 通篇以王道士一人口吻自嘲其滑
稽無能, 同時將舊上海的風土人情穿插其中, 凸顯滬上市井風貌。 較之舊

① 《 俗文學叢刊》 第 592 册, 第 1 ~ 79 頁。
② 〔 日〕 中里見敬、 李麗君、 中尾友香梨: 《 濱文庫所藏唱本目録稿》 第 11 集, 《 言語文化論究》 第
32 卷, 九州大學言語文化研究院, 2014。
278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本, 保留下的只有 《 綴白裘·請師》 中王道士念百家姓以及少數道教咒語。


目前我們所見此種俗曲有兩種民國石印本, 内容完全一致, 首二行爲: “ 一
爿茶館冷清清, 兩個堂倌纔是江北人, 三只脚櫈子嘸人座坐, 四仙桌起篷
塵, 五百煤幾燒得乾乾净, 六只烟筒嘸人吃, 七個客蹩脚生, 八兩茶葉剩半
斤, 九竟爲啥無生意。” ①
(1) 臺北 “ 中研 院” 傅 斯 年 圖 書 館 藏 民 國 石 印 本 ( 索 書 號: Tc15 -
189) , 高 20cm, 出自上海廣新書局印行 《 時調指南·初集》 , 1 頁半, 半頁
15 行, 每行 33 字左右, 《 俗文學叢刊》 第 603 册收録。②
(2)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一年石印本 ( 索書號:
Tc16 - 203、 Tc16 - 205 ) , 高 19cm, 出自民國二十一年上海時新書局發行
《 最新時調大觀·六集》 , 1 頁半, 半頁 15 行, 每行 33 字左右, 《 俗文學叢
刊》 第 603 册收録。③
5. 大鼓書 《 青石山》
長澤規矩也在 《 書志學》 八卷三號整理發表的 《 百本張大鼓書目》 ④ 以
及 《 中國俗曲總目稿》 ⑤ 俱著録有大鼓書 《 青石山》 。 較之牌子曲, 大鼓書
篇幅更加精短, 全文僅八百字左右, 目前所見三種大鼓書 《 青石山》 内容基
本一致, 首二行爲 “ 大鼓一打弦子慢彈, 列位押静” ⑥。 考察内容情節, 吕洞
賓召請關公、 周倉下凡降妖, 又有唱詞 “ 聖賢説押在背後陰山” ⑦, 此一類型
的情節多見於咸豐之後的亂彈戲, 據此推斷大鼓書與前述之唐山鼓詞、 牌子
曲一樣, 亦係自亂彈戲改編而來。
(1) 臺北 “ 中 研 院” 傅 斯 年 圖 書 館 藏 清 鈔 本 ( 索 書 號: KUII - 4 -
055) , 高 18cm, 12 頁半, 半頁 5 行, 每行 6 字。
(2) 臺北 “ 中 研 院” 傅 斯 年 圖 書 館 藏 清 鈔 本 ( 索 書 號: KUII - 4 -
056) , 高 18cm, 12 頁半, 半頁 5 行, 每行 6 字。 《 俗文學叢刊》 第 517 册

① 《 俗文學叢刊》 第 603 册, 第 45 ~ 47 頁。
② 《 俗文學叢刊》 第 603 册, 第 332 ~ 334 頁。
③ 《 俗文學叢刊》 第 603 册, 第 45 ~ 47 頁。
④ 轉引自趙景深 《 關於大鼓》 , 載 《 曲藝叢談》 , 中國曲藝出版社, 1982, 第 190 頁。
⑤ 《 中國俗曲總目稿》 , 第 157 頁。
⑥ 《 俗文學叢刊》 第 517 册, 第 605 頁。
⑦ 《 俗文學叢刊》 第 517 册, 第 627 頁。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79

收録。①
(3) 臺北 “ 中 研 院” 傅 斯 年 圖 書 館 藏 清 鈔 本 ( 索 書 號: KUII - 4 -
057) , 高 18cm, 12 頁半, 半頁 5 行 6 字。
6. 二人轉 《 青石山》
二人轉 《 青石山》 在篇幅上屬於短篇, 全文 2000 字左右, 主要講述書
生王靈官爲妖狐胡小英纏磨致病, 王父請來王半仙捉妖不成, 王半仙又請其
師吕祖方將妖狐擒住, 吕祖點化狐妖棄邪歸正, 最終放狐歸山。 現存王明口
述、 張凡記録的二人轉 《 青石山》 整理本, 收録於 1958 年吉林省文化局編
印的 《 二人轉傳統劇目資料》 第 6 輯, 《 二人轉傳統劇目選》 第 7 册加以
選録。②
《 青石山》 舊本久已停演, 1949 年之後有丁珂改編本 《 胡玉娘》 流傳。③
有論者認爲二人轉 《 青石山》 是 “ 《 狐狸緣》 中一回” ④, 但細究其内容情
節, 就會發現其與小説 《 狐狸緣》 關聯不大, 尤其是結尾部分狐妖與吕祖大
談酒色財氣, 相關内容完全不見於小説, 而是與唐山鼓詞 《 新鎸王道士捉妖
狐狸緣》 的後半段更爲接近, 且篇末直接點明 “ 這本是王老道捉妖青石山一
小段” ⑤, 由此可知二人轉 《 青石山》 應係改編自同主題説唱曲藝。

二 小説版本

光緒初年, “ 醉月山人” 將長篇説唱 《 青石山》 改寫成白話小説 《 狐狸


緣全傳》 。 此外, “ 醉月山人” 另著有小説 《 三國因》 一回, 演司馬貌斷疑
獄故事。⑥ 《 狐狸緣全傳》 成書年代及作者真實姓名、 生平里籍皆不詳, 有人
推測作者或爲亦號 “ 醉月山人” 的晚清學人鄒弢, 然尚無確證。⑦ 孫楷第
《 中國通俗小説書目》 記載, “ 《 狐狸緣全傳》 六卷二十二回, 存清光緒戊子

① 《 俗文學叢刊》 第 517 册, 第 605 ~ 629 頁。


② 田子馥主編 《 二人轉傳統劇目選》 第 7 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第 164 ~ 175 頁。
③ 王玉文編 《 二人轉辭典》 , 遼寧省丹東市群衆藝術館, 1985, 第 59 頁。
④ 《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遼寧卷》 下册, 中國 ISBN 中心, 2002, 第 1843 頁。
⑤ 田子馥主編 《 二人轉傳統劇目選》 第 7 册, 第 175 頁。
⑥ 石昌渝: 《 中國古代小説總目 ( 白話卷) 》 ,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第 291 頁。
⑦ 例如張俊 《 清代小説史》 (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第 253 頁) 、 林辰 《 中國古代情愛小説史》 ( 春
風文藝出版社, 2010, 第 49 頁) 。
280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 十四年) 文酉堂刊本。 善成堂刊本。 清無名氏撰, 題 ‘ 醉月山人’ 著” ①,


這是最早可見的 《 狐狸緣》 版本著録信息。 此後, 《 中國古籍總目》 《 小説
書坊録》 《 中國古代小説總目 ( 白話卷) 》 俱著録 《 狐狸緣全傳》 條目, 但
所録版本信息並不完整。 通過檢索 “ 學苑汲古高校古文獻資源庫” “ 全國古
籍普查登記基本資料庫” 等古籍資料庫, 以及目驗國内圖書館所藏, 我們發
現該題材小説共有 12 種版本存世, 包括 7 種 《 狐狸緣全傳》 刻本與 1 種抄
本, 2 種改題爲 《 繪圖仙狐竊寶録》 的石印本, 以及民國作家江蝶廬② 根據
《 狐狸緣全傳》 删减而成的 2 種鉛印本 《 狐狸奇緣》 。

( 一) 刻本

1. 光緒十四年敦厚堂刻本
《 中國古籍總目》 《 小説書坊録》 《 中國古代小説書目研究》 著録③, 一
函六册, 六卷二十二回, 板框尺寸爲 12cm × 10cm, 封面題 “ 繡像狐狸緣全
傳” , “ 全傳” 兩字另行鎸, 書題右上刻 “ 光緒戊子刊” , 左下刻 “ 敦厚堂
梓” 。 其中前 7 頁有 8 幅人物畫像以及對應的讚詞, 畫像、 讚詞各占半頁,
分别是: 吕祖師、 公子周信、 王道人、 云蘿仙子、 鳳簫公主、 玉面仙姑、 李
忠、 延壽兒。 除去新增人物云蘿仙子與鳳簫公主, 其餘 6 幅畫像背頁均題有
讚詞, 如吕祖: “ 法號純陽, 寢赴黄粱。 修煉得道, 普照金光。” 畫像與讚詞
四周雙邊, 版心鎸 “ 繡像” 與頁數。 後接目次, 各回回目字數不等, 多爲上
下兩句七言至八言齊言句式, 正文半頁 9 行, 每行 18 字, 白口, 四周單邊,
單黑魚尾, 版心鎸 “ 狐狸緣全傳” , 記有卷次、 回數與頁數。 中國國家圖書
館 ( 索書號: 35339) ④、 中國藝術研究院 ( 傅惜華舊藏) ⑤、 浙江大學圖書館
( 索書號: 綫 857. 47 / 1072 ) 、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圖 書 館 ( 索 書 號: X10. 47 - 8 /

① 孫楷第: 《 中國通俗小説書目》 ,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 第 206 頁。


② 江蝶廬, 民國作家, 生卒年不詳, 編著有 《 云中落繡鞋》 《 邊荒大俠》 《 連城璧》 等武俠、 言情
小説。
③ 《中國古籍總目·子部》 第 5 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第 2322 頁。 韓錫鐸、 王清原編纂 《 小説
書坊録》 ,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87, 第 88 頁。 以下引此二種書, 衹隨文注册數與頁碼。 潘建國:
《 中國古代小説書目研究》 附録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第 483 頁。 原文 “ 《 狐狸緣》 六卷二十
二回, 光緒戊子敦原堂刊本” , “ 敦原堂” 應爲 “ 敦厚堂” 之訛。
④ 中國國家圖書館 “ 聯機公共目録查詢系統” 顯示此本爲 “ 光緒十二年敦厚堂刻本” , 但經筆者目驗,
實爲光緒十四年敦厚堂刻本。
⑤ 王文章、 劉文峰編 《 傅惜華藏古本小説叢刊》 第 140 册, 學苑出版社, 2015。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81

7. 639, 存 1 册) 、 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 ( 索書號: 515300 / 1072) 、 南京圖書


館 ( 索書號: GJ / 25862) 、 蘇州圖書館 ( 索書號: M / 1522) 、 臺北 “ 中研院”
傅斯年圖書館 ( 索書號: 857. 4 765) 皆有館藏。 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本卷二首
頁有 “ 霜紅簃所藏” 朱文鈐印, 當爲胡士瑩舊藏。①
2. 光緒十四年漱石山房刻本
一函六册, 六卷二十二回, 板框半頁 12cm × 10cm, 封面題 “ 光緒戊子
刊, 繡像狐狸緣全傳, 漱石山房” , 前 7 頁同樣爲人物畫像與讚詞, 正文半
頁 9 行, 每行 18 字, 白口, 四周單邊, 單黑魚尾, 版心鎸 “ 狐狸緣全傳” ,
該本版式行款、 板框尺寸與清光緒十四年敦厚堂刻本完全一致, 唯一不同在
於該本人物畫像之後未見目次, 而是緊接卷一正文。 國家圖書館 ( 索書號:
XD4777) 、 北京 師 範 大 學 圖 書 館 ( 索 書 號: 857. 4 / 152. 2 ) 、 遼 寧 省 圖 書 館
( 索書號: 014471) ②、 日本大阪大學懷德堂文庫③皆有館藏。
3. 光緒十四年文酉堂刻本
一函六册, 六卷二十二回, 板框半頁 11cm × 10cm, 封面題 “ 光緒戊子
刊, 繡像狐狸緣全傳, 文酉堂梓” , 後接 7 頁人物畫像及讚詞, 正文半頁 9
行, 每行 18 字, 白口, 四周單邊, 單黑魚尾, 其版式行款與光緒十四年漱石
山房刻本完全一致。 首都圖書館 ( 索書號: 甲三 131) 、 北京大學圖書館 ( 索
書號: X / 813. 38 / 1728. 1 和 X / 813. 38 / 1728. 1 / C2) 、 中山大學圖書館 ( 索書
號: 21158) 、 鄭州大學圖書館 ( 索書號: 44. 566 / 153 = 4) 、 復旦大學圖書館
( 索書號: 723247) ④、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 索書號: 集 - VI - 2 -
492) 、 日本廣島大學 ( 索書號: 漢文 461N) 皆有館藏。
4. 光緒十五年文善堂刻本
《 中國古籍總目》 《 小説書坊録》 著録⑤, 一函六册, 六卷二十二回, 板
框半頁 12cm × 10cm, 封面題 “ 光緒己丑刊, 繡像狐狸緣全傳, 文善堂梓” ,
各册書根印有 “ 狐狸緣全傳” 書名以及册數, 前 4 頁爲 8 幅人物畫像, 依次

① 《平湖胡宛春所藏通俗小説目》 著録 “ 《 狐狸緣》 , 六本, 木刻本” , 應係此本。 見潘建國 《 中國古


代小説書目研究》 附録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第 500 頁。
② 見於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資料庫, 但檢索遼寧省圖書館館藏目録却不見此本。
③ 見 “ 懷 德 堂 文 庫 電 子 圖 書 目 録” 第 163 頁, http: / / kaitokudo. jp / Kaitokudo / tosyo / denmoku / kan ~
2. html? 163。
④ 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書目檢索系統誤將 “ 狐狸緣” 著録爲 “ 狐狸録” 。
⑤ 《 中國古籍總目·子部》 第 5 册, 第 2322 頁; 《 小説書坊録》 , 第 62 頁。
282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爲吕祖師、 公子周信、 王道人、 云蘿仙子、 鳳簫公主、 玉面仙姑、 李忠、 延


壽兒, 每人各占半頁。 除鳳簫公主與云蘿仙子, 其餘 6 人還鎸有人物讚詞。
較之其他刻本, 此本人物讚詞排版方式與衆不同, 讚詞緊刻於畫像旁側, 與
畫像共占半頁, 而不是將讚詞鎸於畫像背面, 因此畫像讚詞頁數减少了一
半。 目録接在畫像之後, 各回回目與别本一致, 正文半頁 10 行, 每行 22 字,
白口, 四周雙邊, 單黑魚尾, 版心從上至下依次刻書名、 卷次、 回數、 頁數
以及文善堂書坊名。 國家圖書館 ( 索書號: 85799) 、 北京大學圖書館 ( 索書
號: MX / 814. 77 / 1728 和 X / 813. 38 / 1728) 皆有館藏。
5. 光緒二年 (1876) 敦厚堂刻本
《 小説書坊録》 據 《 北京圖書館館藏目録》 著録 “ 敦厚堂光緒二年刻
《 狐狸緣》 六卷二十一回” ①, 張穎、 陳速亦提及 “ 今傳敦厚堂 《 狐狸緣》 初
刻本前另鎸 ‘ 光緒丙子’ ” ②。 但我們搜索國家圖書館現行目録以及咨詢該館
館員, 皆未能覓得此本, 或已遺失也未可知, 目前此本版式行款尚不詳。
6. 光緒十二年敦厚堂刻本
《 中國古籍總目》 著録, “ 清光緒十二年敦厚堂刻本, 國圖 ( 缺一回: 二
十二) ” ③, 檢索中國國家圖書館網站, 確有光緒十二年敦厚堂刻本, 索書號:
35339。 但經我們目驗, 此本實際爲光緒十四年敦厚堂刻本, 全書六册, 六
卷二十二回, 封面鎸 “ 光緒戊子刊, 繡像狐狸緣全傳, 敦厚堂梓” , 内容完
整無缺。 據 《 中國古籍總目》 著録信息, 可以推測光緒十二年敦厚堂刻本應
當確實存在, 其特徵是缺少一回, 目前尚未得見。
7. 善成堂刻本
刊刻時間不詳, 孫楷第在 《 中國通俗小説書目》 中最早提及 《 狐狸緣全
傳》 有此種版本④, 此後各種小説目録書籍俱收録了這一版本條目。⑤ 《 小説
書坊録》 據 《 北京圖書館館藏目録》 著録 “ 善成堂刻 《 繡像狐狸緣全傳》

① 《 小説書坊録》 , 第 88 頁。
② ( 清) 醉月山人著, 張穎、 陳速校點 《 狐狸緣全傳》 ,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9, 第 165 頁。
③ 《 中國古籍總目·子部》 第 5 册, 第 2322 頁。
④ 孫楷第: 《 中國通俗小説書目》 , 第 206 頁。
⑤ 例如: 《 古本小説集成提要》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第 409 頁; 張兵主編 《500 種明清小説博
覽》 下册,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 第 1460 頁; 劉頁秋等主編 《 中國古典小説大辭典》 , 河北人民
出版社, 1998, 第 845 頁。 以上均提及 《 狐狸緣》 有清善成堂刊本, 但無更多信息。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83

六卷二十二回” ①, 但檢索國家圖書館 “ 聯機公共目録查詢系統” , 没有發現


此本的下落, 或許已經遺失。

( 二) 鈔本

河北省圖書館藏有 《 狐狸緣》 鈔本 ( 索書號: 集 718) , 五册, 僅存十


九回 ( 第二至第二十回) , 尚未目驗。

( 三) 石印本

1. 光緒十九年 (1893) 上海書局石印本


《 中國古籍總目》 《 小説書坊録》 《 晚清小説目録》 著録②, 該本四卷,
分訂四册, 扉頁、 目録頁均題 《 繪圖仙狐竊寶録》 , 扉頁背後題 “ 光緒癸巳
仲秋上海書局石印” 兩行。 目録頁後, 有 8 幅重繪繡像, 同時删去刻本繡像
背頁的讚語, 合 2 幅像於 1 頁。 像後另有 《 周太史隱居歸仙闕》 《 賢公子祭
掃遇妖狐》 等回目畫, 共計 38 幅, 19 頁。 正文無書題, 半頁 13 行, 每行 28
字, 白口, 四周花邊。 復旦大學圖書館 ( 索書號: 723078) 、 吉林大學圖書
館 ( 索書號: 子 2017K) 、 鄭州大學圖書館 ( 索書號: 44. 566 / 913) 、 天津圖
書館 ( 索書號: T10419) 、 河北省圖書館 ( 索書號: 集 719) 、 寧波市天一閣
博物館 ( 索 書 號: 新 2116 ) 、 日 本 東 京 大 學 東 洋 文 化 研 究 所 ( 索 書 號:
D8681800) 皆有館藏。
2. 光緒三十年上海書局石印本
《 小説書坊録》 據 《 北京圖書館館藏目録》 著録, 四卷二十二回③, 國
家圖書館 “ 聯機公共目録查詢系統” 未有相關信息, 推測版式行款應與光緒
十九年石印本一致。

( 四) 鉛印本

在 “ 醉月山人” 所著 《 狐狸緣全傳》 之外, 另有民國作家江蝶廬根據

① 《 小説書坊録》 , 第 26 頁。
② 《 中國古籍總目·子部》 第 5 册, 第 2322 頁。 《 小説書坊録》 , 第 83 頁。 劉永文編 《 晚清小説目
録》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第 349 頁, 注明 “ 鴛水散人題” , “ 鴛水散人” 與 “ 醉月山人” 是否
爲同一人, 待考。
③ 《 小説書坊録》 , 第 86 頁。
284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 狐狸緣全傳》 删减而成的 《 狐狸奇緣》 。 此本有民國三十六年 (1947) 上


海廣益書局鉛印本①, 館藏地不詳, 另有民國三十八年 (1949) 廣益書局重
印本, 可於 “ 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 ② 進行原文閲讀。 該本凡一册, 19cm ×
13cm, 二十二回, 半頁 16 行, 每行 42 字, 封面注明 “ 白話奇情小説” , 卷
首有開場白一篇, 向讀者介紹其改編緣由, 後附小説目録, 形式上爲上下句
九字齊言句式, 下貼 “ 上海圖書館” 藏書標記, 小説正文前有人物圖像 4
頁, 每頁上下 2 幅, 共 8 幅。 在 開 場 白 中, 江 蝶 廬 贊 譽 評 劇 伶 人 喜 彩 蓮
(1916 ~ 1997) 在 《 狐狸緣》 中飾演的玉面仙姑 “ 表演細膩熨帖” , 進一步
指出京劇中亦有 《 狐狸緣》 , 即 “ 伶界大王” 譚鑫培常演之 《 青石山》 , 而
自己因喜京劇 《 青石山》 “ 情節旖旎, 尤其是王道士捉妖一節, 讀之令人捧
腹叫妙, 爰不揣剪陋, 改編白話” 。③
這裏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第一, 昔日評劇名旦喜彩蓮、 朱寶霞 (1914 ~
1954) 等人所演 《狐狸緣》 ④, 本事應出自地方戲曲 《 梅絳褻》 , 其情節内容
與京劇 《 青石山》 大相徑庭, 實非同一題材。 江蝶廬由評劇 《 狐狸緣》 聯想
至京劇 《 青石山》 , 應係二者同題 “ 狐狸緣” 之故。 第二, 通過文本比對,
我們發現鉛印本 《 狐狸奇緣》 並非如江蝶廬所説改編自戲曲 《 青石山》 , 而
是幾乎完全照搬了舊本小説 《 狐狸緣全傳》 。 《 狐狸奇緣》 的二十二回回目係
在 《 狐狸緣全傳》 的回目基礎上稍加改寫而成, 且正文内容與 《 狐狸緣全
傳》 亦别無二致, 最大特點在於盡删舊本小説每回中的韻文唱詞, 由此抹去
了舊本 《 狐狸緣全傳》 脱胎於説唱文學的痕迹。

結 語

清代道咸 (1821 ~ 1861) 以降, 戲曲 《 青石山》 在北京舞臺上常演不


衰, 正如朱家溍先生所言, “ 新正演 《 青石山》 , 是年景之一, 可以載入 《 燕

① 魏紹昌主編 《 民國通俗小説書目資料彙編》 第 1 册,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4, 第 415 頁。


② https: // gffcz10 bea8 a468 d5442 bsv0 bc50 vqqk506 v6 p. fgaz. libproxy. ruc. edu. cn / literature / tushu /
7 c0 d84 fccbeb2677 e2 d35 bb1 e945 bc6 a / 101 。
③ 江蝶廬: 《 狐狸奇緣》 開場白, 上海廣益書局, 1949, 第 1 頁。
④ 評劇 《 狐狸緣》 演襄陽名士林小仙解救廬山狐仙, 狐仙報恩心切, 幻變爲林之表妹花艷芳, 撮合
林、 花二人之事, 參見 《 喜彩蓮: 狐狸緣説明》 , 《 銀綫畫報》 第 5 卷第 23 期, 1938; 小閃 《 朱寶
霞之狐狸緣本事》 , 《 小日報》 第 9 卷第 13 期, 1936。
“ 青石山” 題材説唱小説文獻叙録 285

京歲時記》 ” ①。 脱胎於戲曲 《 青石山》 的諸類説唱文學與白話小説, 也在書


場劇場與案頭閲讀層面受到觀衆與讀者的熱烈追捧, 從而形成了存世 “ 青石
山” 題材俗文學文獻豐瞻的面貌。
《青石山》 説唱作品現存 9 種體裁 60 種版本, 按它們産生的大致時間排
序依次爲揚州清曲、 八角鼓詞、 石派書、 鼓詞、 東北大鼓、 二人轉、 牌子
曲、 大鼓書, 時間跨度約從清代嘉慶年 (1796 ~ 1820) 至民國中期。 説唱本
中, 以石派書最爲風行, 存世鈔本多達 42 種, 這當中既有大量個人鈔本, 也
有商業書坊 “ 百本張” 發行的商業性鈔本。 從可考的鈔録者身份信息來看,
上至吉林將軍銘鼎臣、 濼陽觀察使者等士大夫階層, 下至底層普通百姓, 皆
曾鈔 録、 收 藏 石 派 書 《 青 石 山》 。 由 此 可 以 想 見, 清 代 咸 豐、 同 治 年 間
(1851 ~ 1875) , 在北京梨園熱演 《 青石山》 的同時, 也曾出現鈔藏 《 青石
山》 説唱本的潮流。 從石派書改編而來的小説 《 狐狸緣》 亦版本衆多, 現存
刻本、 鈔本、 石印本、 鉛印本等, 共計 12 種, 刻本 《 繡像狐狸緣全傳》 更
是在 12 年之内被敦厚堂刊行了 3 次, 並在光緒十四年 (1888) 引來漱石山
房、 文善堂、 文酉堂、 善成堂 4 家書坊競相再版重刊。
正是由於 “ 青石山” 題材的廣泛流播, 今天能見到此類題材的俗文學文
獻所涉館藏地涵蓋了華東、 華南、 華北、 東北地區的 22 家藏書機構, 此外又
有 8 種説唱、 小説庋藏於日本早稻田大學、 東京大學、 京都大學等漢學知名
文庫。 其中, 共有 17 種爲名家藏本, 涉及著名藏書家 11 人, 其中有傅惜華、
鄭振鐸、 齊如山、 吴曉鈴、 胡士瑩等俗文學大家, 也有梅蘭芳、 程硯秋等戲
曲名伶, 亦有長澤規矩也、 澤田瑞穗、 倉石武四郎、 濱一衛等漢學家。 海内
外名家 藏 本 衆 多, 足 見 “ 青 石 山” 是 研 究 者 與 藏 書 家 關 注 較 多 的 俗 文 學
題材。
與該題材在近代以來的火爆以及如此龐大的存世文獻量相比, “ 青石山”
題材的專題研究則顯得無人問津。 長期以來未見中國内地研究者論及此題
材, 這可能是由於 “ 青石山” 故事涉及 “ 神怪” “ 吕祖信仰” “ 關公信仰”
等因素。 目前衹見 1968 年澤田瑞穗論述 《 青石山》 説唱體裁特徵的單篇論
文②, 以及陳錦釗討論石派書 《 青石山》 的兩篇論文, 二位前輩學者對 “ 青
286 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 第 十 二 輯)

石山” 説唱文本的關注皆有賴於他們對這批文獻的搜集、 收藏與目驗。 近年


來, 我們通過收集與整理 “ 青石山” 題材俗文學文獻, 希望逐步建設一個囊
括戲曲、 説唱、 小説、 戲畫圖像的數據庫, 以方便未來的研究者通過觀察不
同文體在表現同一文學題材時的差異, 總結提煉中國俗文學的傳播規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