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0

《祝福》- 鲁迅

《祝福》

•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
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
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 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
寓在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
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祝福》

• 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
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
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
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创作背景

•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
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
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
依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
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
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作者简介

•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
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
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内容大意
内容大意

1.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
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
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
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跟贺老六成亲。

2.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他们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
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chuǎn),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
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祥林嫂再次成为寡妇。
内容大意
3.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到处向别人诉说自己的
悲惨身世。渐渐地,大家也只把她当成一个玩笑来看待。走投无路的她只能
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
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
歧视。

4.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
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人物介绍
祥林嫂

鲁四老
“我”

人物
柳妈 鲁四婶

祥林嫂
的婆婆
祥林嫂

•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
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
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祥林嫂

•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
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
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
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

•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
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
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
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
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鲁四婶

•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因为她能干。祥
林嫂被绑架走后,她害怕给自己惹麻烦。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
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后来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么顺心。以后
祥林嫂再来,已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
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把祥林嫂当作
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看。
祥林嫂的婆婆

• 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
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
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
的彩礼钱。同时她也精明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从容应对。
柳妈
•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
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
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
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
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可这不但不会
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
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我”

•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
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
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
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
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我”的忽说有鬼神忽
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
“我”
• 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
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
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
心情。

• “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
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
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段落大意
• 鲁迅《祝福》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
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大致分为六大段:
段落 内容大意
序幕 1–2 鲁镇“祝福”的景象和介绍鲁四老爷

结局 3 – 33 “我”与祥林嫂关于魂灵是否存在的对话以及祥林嫂突然死去的事件(祝福之夜惨
死)
开端 34 – 53 祥林嫂初到鲁镇,在鲁四爷的家中打工的经过。过后却被祥林嫂的婆婆带了回去。
(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 54 – 65 祥林嫂被卖改嫁到贺家以及那边的生活幸福美满的生活(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 66 - 110 祥林嫂由于失去丈夫和孩子,结果再次被卖到鲁镇的鲁四老爷家打工却被歧视。
祥林嫂一直到处跟人重复说着自己的故事,而大家也只把他当成笑话来看。柳妈
要求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也进而加深祥林嫂内心矛盾(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 111 祝福的景象和我的感受(鲁镇正在祝福)
作品主题
作品主题

•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祝福》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
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
现。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
富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
的主题和思想。

•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读者一般把《祝福》的主题归结下两种:
作品主题

• 第一,《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 神权、夫权)
对中国妇女的迫害。读者这样理解《祝福》的主题,与毛泽东《湖南
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这段话不无关系:“这四种权力———政权、
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
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基于这种理解的分析,有的读者甚
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鲁四老爷是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
作品主题

• 第二,《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有的读者的
观点:“《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 ”比如支克坚认为:“《祝福》属于‘为人生’的作品,它所表现的是一个
关于道德的主题。旧道德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新文化运动向
它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祝福》便是在揭露旧道德本质的同时,揭露
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批判了中国的人生。”
• 此外,作家刘心武则也表达了他对《祝福》主题的一种全新理解,
他认为《祝福》的主题,就是表现人性中对于倾诉的渴望,就是
表现人性中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他说:“我认为《祝福》的
最可贵之处,还并不在于‘反封建’、‘反礼教’、或‘控诉旧社会’等层
面上。《祝福》的深刻处在于表现了人性中的倾诉欲望,并沉痛
地呼吁:人类应当懂得他人的倾诉,在相互承接倾诉中,逐步达
到人类大同。”
祥林嫂的悲剧
祥林嫂到处诉说着他的惨事,但最后却成了大家的娱乐。“我真傻,真的…… ”

• 故事里祥林嫂的遭遇固然让人鼻酸,但是村民们的反应由“同情”,
“看热闹”逐渐变成“冷却”,“漠视”,“嘲讽”。除了四叔一家人重新
雇佣他之外,竟然没有人愿意帮助他走出阴霾和悲伤,而只是现
实地担心她的精神状况是否会为自己带来危险,或是拿他当做笑
柄而已。
• 尽然他不断挣扎,表现了他最大的韧性,依旧冲不破罗网,争不
到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也就是鲁迅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
资格。作品的深刻意义还在于:不仅鲁四老爷,便是和祥林嫂处
在同样地位的柳妈,周围那些带着嘲笑“赏鉴”祥林嫂痛苦的人,
也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带着进行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
成了旧社会的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
《祝福》的讽刺艺术
运用喜剧的手法进行讽刺
• 内文中最后一段:“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lǐ)和香烟,都醉醺
醺的在空中蹒跚(pán shān),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 这里说的“天地圣众”就是指福神、灶君之类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根
本不存在的,又如何能给鲁镇的人带来幸福呢?

• 这是鲁迅对封建迷信入木三分的讽刺。
运用反语进行讽刺
• 文中:“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
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
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
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
都不错。”

• 这段话是鲁迅极度愤怒和悲痛时的反语,是说祥林嫂受尽了封建礼教的摧残和迫害,
活着是没有意义的。而活得好的人并不同情她,只不过拿他的悲惨遭遇作为谈资笑
料。活着没有趣味的人,就不要活下去,让那些看到她就讨厌的人能不看见她,为
人为己都不错。
冷峻的讽刺
• 文中鲁四老爷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是当代政权的代表。作者紧紧抓着他的本质进
行讥讽。作者描写了四叔书房壁上挂的是一个朱拓的大“寿”字,一边对联“事理通达
心气和平”。作者便抨击了“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半联完全是虚伪的表现。

• 鲁四老爷是使祥林嫂致死的罪魁祸首:祥林嫂捐了“门槛”后他依然不放过,并大骂
祥林嫂是“谬种”;当祥林嫂第二次到他家做工时还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
怜,但是败坏风俗的”。在他看来,寡妇再嫁已经有罪了,再嫁又再寡,便成了更
大的罪人。
对“中庸之道”的含蓄讽刺
• 作品中的“我”具有进步倾向,但又有着明哲保身的中庸态度的知识分子形象。“我”
对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感到同情,对祥林嫂的死感到“惊徨”,并感到有些内疚,但这
也不能说明“我”和鲁四老爷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上大不相同。

• 此外,“我”这个有知识的人也不能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而只能用“说不
清”这三个字来敷衍搪塞,并觉得这三个字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也与“我”毫无关系了。

• 鲁迅坚决反对中庸之道,他希望人们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祝福》的写作特色
沉郁的语言特色

• 小说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值得让人欣赏。比如:“云”是“灰白色的
沉重的晚云”,天色是“愈阴暗了”。

• “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爆竹声是“纯响,
只觉得“震耳”。写新年但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不
难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个性化人物语言
• “我”的话与鲁四老爷的不同:我的话活像一个新派人物,而鲁四
老爷的话则像一个讲理学的老爷。

• 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的也不同,卫老婆子的话像一个“中人”而柳
妈的话活像一个喜欢寻开心调弄人的市井女人。

• 祥林嫂嫁给“贺家”,这个片段主要是由卫老婆子叙述的,语言特
别生动活泼,既俗气又有野趣,跟前后片段格调迥(jiǒng)异。
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学语言

• 鲁迅以日常语言为本,吸收西洋语言细密的结构,又吸收富有韵
味的文言成分,铸造了白话文学语言的典范。

• 《祝福》的语言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精炼准确,准确细密,富
有美感。
提问
1.课文开头关于鲁镇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何
作用?
•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气氛:晚云的闪光、爆
竹的純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这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嗅
觉和视觉,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
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句子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贬抑。其
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
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
旧,封建思想依旧。这些话句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揭露了祥林嫂
悲剧的社会基础。
2.怎样理解祥林嫂被迫改嫁时“闹”得出格。

• 祥林嫂的“闹”,是她发自本能的反抗,是要求维持现状的一种表
现。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受封建的“节烈观”毒害很深,他的“闹”不是
为了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是维护“从一而终”的封
建礼教。
3.《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
作用?
•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
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
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
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
成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