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2

Chapter 7.

低層建築風力特性與耐風設

報告者:陳紀柔
前言
低層建築被定義為 :
平均屋頂高度小於 18M 的建築,例如廠房、住宅公寓等

以下因素使得低層建築風荷載評估比高層建築困難 :
• 低層建築高度低,接近地表,受紊流強度影響強
• 所受的風載重會因外型變化而變化,通常建築物表面最大風荷載
是屋頂上的吸力
• 低層建築通常具有單一內部空間,內部壓力非常顯著,當迎風面
產生開口時,需評估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尖峰值間的相關性
前言
低層建築分為兩種 :
一般住宅 :
以 RC 構造居多,剛度大、高度低,建築物附設物 ( 如水塔、太陽能板
等 ) 或建築物表面披覆物的局部風壓需特別注意

廠房、體育館等 :
高寬比不大於 1 且近似封閉的低層建築物,由於多採用鋼構造,氣動力
特性與高層建築差異大
歷史
早期風洞研究是應用在低層建築的風壓研究上

(1893 年 )Kernot
利用開放式風洞與旋轉臂裝置來量測各種建築形狀所受的風力
(1894 年 )Irminger
利用一個由工廠煙囪的吸力驅動的小隧道來量測各種形式的壓力
歷史

(1943 年 )Bailey and Vincent


體認到了地表邊界層流的重要性,並解釋了風洞和實場量測之間的
差異
(1958 年 )Jensen
解釋了實場與風洞模型量測之間的差異,並模擬與實場一致的大氣
邊界層
 

Jensen number
可定義為一鈍體結構特徵長度
通常是建築物高度 H
與紊流場中的粗糙長度的比值
歷史

(1965 年 )Jensen and Franck


在邊界層風洞中對一系列不同型狀的建築模型進行風洞測量
(1970-1980 年 )Jensen and Franck
導出一系列風洞實驗中通用的低層建物風載重計算方式
歷史
(1977 年 )Lee and Soliman
(1980 年 )Lee and Hussain
對低層建物在紊流邊界層中的反應做出重要的貢獻
並建立三種類型的流場 :
skimming flow (close spacing)
wake-interference flow (medium spacing)
isolated-roughness flow (far spacing)
實場研究

1970 年代
英國建築研究所開始了特殊建築物構造的實場量測計畫
代表建物為一棟兩層樓的低層建築 ( 如圖 )
(1975 年 )Eaton and Mayne
建築物邊角、屋簷、屋脊處,都會產生風壓的尖峰值
實場研究

1980 年代後期
德克薩斯技術領域實驗
實驗建物 ( 如圖 ) ,高 4M ,寬 9.1M ,深 13.7M
屋頂設計為平面的鋼構建築,實驗建物至於一可旋轉轉盤上
實驗中發現:
當風與牆壁間夾角為 45° 時,會在屋頂迎風面角嶼處產生極值
此值大於風洞實驗中的預測結果很多
實場研究

1980 年代後期
Silsoe 實驗建物為一更大的鋼構建物
高 4M ,寬 12.9M ,深 24M ,屋頂坡度 10°
在屋頂和牆壁上佈滿 70 個壓力量測點,中央框架上設置 12 個應變

彎曲的屋簷所產生的平均負壓會低於陡峭的屋簷
顯示 Helmholtz 共振對建物內壓造成的影響
實場研究

(1997 年 )Tieleman
低層建築的風洞模擬由紊流強度控制
風速剖面與粗糙長度的影響不大
低層建築受風載重的一般特性
上游的紊流波動會促使風壓的波動

在都市地形下,上游建物的尾跡會使下游處的紊流有上升的趨勢

在角嶼處的分離現象會產生不穩定的壓力

不穩定的壓力是由於渦散現象以及其他不穩定流的產生
國內「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 :
就風載重的考慮,分為整體抗風結構系統與局部風壓及構建兩大類

關於低層建築之披覆物設計風壓考慮,針對平行於屋脊及垂直於屋
脊兩種風向作用下的側牆及屋頂面風壓係數,提供查表方式以供迅速
查得所需用的整體外風壓係數。

對於不同屋面坡度的變化提供相應的風壓係數,屋頂形式主要供單
摺式屋頂使用,其他屋頂構造方面,規範中亦針對拱形屋頂及雙斜式
屋頂等外風壓提出建議值。
國內「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 :
對連棟式的鋸齒狀屋頂及開放式建築物的單斜式屋頂外風壓係數
均提出建議設計風壓係數。

規範中針對低層建築物的屋頂及外牆局部風壓係數,將屋頂斜度
依 7 度、 27 度及 45 度等區分為數種不同的區間,並個別以圖表方
式提供使用者查閱外風壓係數。
國內「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 :
 
設計風力計算式:

 
國內「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 :
 
風速壓計算式:

𝑞  ( 𝑧 ) =離地 𝑧 公尺高之風速壓;𝐾 ( 𝑧 ) =風速壓地況係數; 𝐾 𝑧𝑡=地形係數;


美國規範
對屋頂及側牆的主要設計風載重為,將屋頂斜度採用 7 度、 27 度
及 45 度等區分為數種不同的區間,並個別以圖表方式提供使用者
查閱外風壓係數。

對於封閉及半封閉建築物滿足以下條件者視為低層建築物:
① 平均屋頂高度小於 60 英呎 (18.3 公尺 ) 。

② 平均屋頂高度不大於建築物水平尺寸之最小者。
美國規範
基本設計風速以 C 地況下離地面 33 英呎 (10 公尺 ) 高度處, 3 秒
陣風的平均風速代表。基本設計風速還可分為濱海颶風區與非颶風
區。

對於拱形屋頂建築物的屋頂外風壓係數提出包括供主抗風系統及
披覆物所需的設計風壓資料,以查表方式提供風壓係數。
紐澳規範
低層建築為平均屋頂高度小於 25 公尺者,設計風載重以矩形封閉
式建築為主體。

規範中特別針對上游建築物可能產生的影響定義遮蔽因子。

規範對於封閉式低層建築物包括單斜屋頂、雙斜屋頂、四面斜屋
頂等建物,提供查表方式估算其外部風壓,配合內壓力計算風載重

紐澳規範
規範對於建築物表面局部風壓係數,另行定義較易出現極端風壓
力作用的區域,利用局部壓力因子將局部風壓係數放大,最大可達
3 倍。

規範將紐澳地區分為颶風作用區與非颶風作用區,各區的 3 秒陣
風在不同回歸年數的區域風速以表列方式顯示,並提供各區的經驗
公式可直接計算。
紐澳規範
 
規範建議對於建物 8 個不同方位角之基地風速以下式計算:

 
依遮蔽參數以查表方式定之
日本規範
對建築物外風壓規定以建物高度 45 公尺作為分界。

分別針對單斜式屋頂、雙斜式屋頂及平屋頂等不同型式的低層建
築物表面風壓以不同建築物面向為區分加以表現。

對圓筒式屋頂及半球形屋頂等造型且高度 45 公尺以下建築物,其
外風壓以圖表方式呈現。
日本規範
對建築物構件及表面披覆物的耐風設計提供尖峰風壓係數作為放
大設計載重之用。

基本設計風速為平坦開闊地形, 10 公尺高度處的 10 分鐘平均風


速,迴歸週期採 100 年。
英國規範
規範中對於風載重評估方式主要包括兩種:
① 標準風壓法:對封閉式建築物採外壓減內壓估算;非封閉式建築物則直
接提供淨風壓係數。

② 風向風壓法:配合風向給予不同的外風壓係數,再配合不同方向的風速
資料加以評估。

基本設計風速由規範中提供之地圖分區中直接查得,代表以 50 年
回歸之小時平均風速。
英國規範
對於低層建築物提供多種不同形式屋頂建物的表面風壓資料,包
括單斜式屋頂、山形廠房屋頂、四落水式屋頂等形式。

對於低層廠棚式建築物設計風載重提供較細密的規定,如風向與
屋脊垂直時,對於主要抗風系統鋼構架的風載重即建議以對稱式載
重及單邊載重兩種方式加以評估。
風壓係數
 
風壓係數與風壓係數的擾動值可表示為下列式子 :
風壓係數
 
下圖為風壓係數隨著時間的變化 :
平均風壓係數,風壓係數擾動值
最大風壓係數,最小風壓係數
風的流動模式
下圖顯示風在傾斜屋頂上的流動模式 :
風洞實驗
下圖為風洞實驗中不同風攻角量測的最大平均負壓 :
風洞實驗
屋頂坡度改變、高寬比不變時 :
角嶼處的風壓值變化不大

屋頂坡度不變、高寬比改變時 :
風壓值的變化比較明顯
德克薩斯技術領域實驗 (TTU)
下圖為德克薩斯技術領域實驗的縮尺風洞實驗模型 :

低層建築氣動力實驗所需模型為剛性模型

模型表面均勻分布風壓量測孔

模型縮尺為 1/50
結構表面風壓分布
風力作用於結構物本體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在風壓的相關性統計下,可以將風對外牆的壓力看作
平均分配在結構鋼架上的力
② 影響係數是有關於壓力在點或面上的力效應,像彎矩
或反力
結構表面風壓分布
結構表面風壓分布
結構表面風壓分布
結論

低層建物表面風壓分佈的重要尺度因子為建物高度

不論是表面風壓、擾動性風壓或尖峰風壓分佈均顯示與建物高度
有比例上的關係

低層建物表面風壓分佈特性具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

低層建物位處於大氣邊界層流場的底層,建物自身高度低,因此
拱門型渦旋主導屋面風壓分佈機制
結論

我國規範中對於低層建物的風載重亦由兩方面加以考慮
① 局部風壓對披覆物的作用

② 風載重對主要抗風結構系統形成的載重

低層建物浸沒於高紊流強度的流場,因此表面風壓擾動性較大

低層建物受風作用後,上游區的分離剪力流在屋頂面及側風面的
再接觸現象明顯
名詞解釋

Low-rise building 低層建物


平均屋頂高度低於 18M 的建築

Texas Tech University(TTU) 德克薩斯技術領域實驗


為一個在美國拉伯克的實場實驗

Reattachment 再接觸
指發生分離之流體,於下游處又與鈍體表面接觸之行為
名詞解釋

Jensen number 詹森數


可定義為一鈍體結構特徵長度,通常是建築物高度與紊流場中的粗糙長度
的比值

Length scales of turbulence 紊流長度尺度


紊流是由各種大小不同的渦旋組成,長度尺度便是計算這些渦旋大小的統
計值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