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0

钻石分级学

课程特点:操作性强,专业性强;
课程要求:掌握钻石的鉴定方法,
掌握钻石 4C 分级的方法
“4C” 的涵义:

克拉重 (Carat Weight)


颜色 (Colour)
4C
净度 (Clarity)
切工 (Cut)

钻石的“ 4C” 分级即是对天然成品钻石进行重


量、颜色、净度、切工方面的综合评价。

2
第一章 钻石的颜色分级
主 第二章 钻石的净度分级
要 第三章 钻石的切工分级

容 第四章 钻石的克拉重量
第五章 镶嵌钻石的分级

3
回忆 + 复习
钻石的基本特征
问题 1 :
 钻石的主要化学成分( ),
 最常见的微量元素是( )和( ),
 矿物学名称( )
问题 2 :
 钻石的折射率值是( ),双折射率值是( )
 钻石的折射率在鉴定中的体现:
仪器鉴定如何?
肉眼鉴定如何?
问题 3 :
 钻石的色散值是( )
 色散值高表现为( )的外观。
 其他高色散值的宝石有哪些?
 色散值如何计算?

合成碳化硅 (0.104) 、
合成立方氧化锆 (0.065) 、 色散值:宝石对红光(波长为
翠榴石 (0.057) 、 686.7nm )和对紫光(波长为
榍石 (0.051) 、 430.8nm )的折射率差值
锆石 (0.038)
问题 4 :
 钻石的摩氏硬度值是( ),
 以下图片说明什么问题?
问题 5 :
 以下图片说明钻石的什么性质?

钻石在紫外光下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蓝色荧光,少数有不
同程度的黄、紫、粉、白色荧光或者无荧光;
极少数钻石有磷光
8
问题 6 :钻石的鉴定之线条实验
 图片中哪几种宝石看不到线条?

现象:在白纸上划一条直线,将圆钻型切工的宝石台面朝
下放置于直线上,从亭部观察钻石、合成碳化硅则看不到
直线。其他相似品则可以看到下面的直线。
原因:钻石切工的设计,光线在钻石内部发生全内反射

根据钻石的折射率值,
算出全反射临界角 24°26′ ,
c
设计出了钻石的标准琢型

光线有两次到达亭部刻面均发生全
内反射(图中 a 、 b 两点), a b
当到达冠部刻面,发生折射(图中
c 点) 钻石全内反射示意图
问题 7 :钻石的鉴定之仪器鉴定
钻石在热导仪下的现象?钻石热导仪不能区分钻
石和哪种宝石?
折射仪?
偏光镜?
紫外灯?

热导仪测量钻石
问题 8 :钻石的鉴定之相似宝石的区别

钻石相似宝石常见有:
 合成碳化硅、合成立方氧化锆( CZ )、锆

 水晶、蓝宝石、托帕石
钻石相似宝石第一大类,折射率值均高于 1.78

( 1 )钻石与合成碳化硅( SiC )的区分


外观相似点:金刚光泽、火彩强
区分重点:光性特征,放大检查

钻石 合成碳化硅
偏光镜下 全暗 四明四暗
放大检查 矿物包体、 明显的后刻面棱线重影,
裂隙等 白色线状包体
钻石热导仪 指示灯全亮 指示灯全亮
(现象一
致)
( 2 )钻石与锆石的区分
外观相似点:金刚光泽、火彩强
区分重点:光性特征,锆石为高双折射率宝石

钻石 锆石
偏光镜下 全暗 四明四暗
放大检查 矿物包体、裂隙等, 后刻面棱线重影,
面平棱直, 棱线易磨损
棱线清晰
吸收光谱 实验室条线下不特征, 多条吸收谱线
415.5nm 吸收带
钻石热导仪 指示灯全亮 指示灯不全亮
( 3 )钻石与合成立方氧化锆( CZ )的区分
外观相似点:金刚光泽、火彩强
区分重点:密度值、热导率

钻石 CZ
密度值 3.52 5.6-6
钻石热导仪 指示灯全亮 指示灯不亮或不全亮
钻石相似宝石第二大类,折射率值低于 1.78
主要有:水晶、蓝宝石、托帕石

外观观察:玻璃光泽、无火彩
区分重点:仪器鉴定,包括折射仪、偏光镜、显微镜、
热导仪等进行区分

钻石 蓝宝石 水晶
第一章 钻石的颜色分级
一、钻石的颜色分级概述

采用英文字母 D - Z 分为 23 个级别,
大多数标准如 GIA
字母结合文字描述,如 HRD 、 IDC
我国用英文字母 D - N 分为 12 个级别,
结合数字 100 - 90
D ( 100 )- <N ( <90 )

常见对无色-浅黄(浅褐、浅灰)色系列的钻石进行
分级 ,区别其颜色深浅的微小差别。
17
GIA 中国
D D 100
极白
E E 99
钻 F F 98
石 优白
G G 97

H H 96 白

等 I I 95 微黄 ( 褐、灰 )
级 J J 94 白
对 K K 93 浅黄 ( 褐、灰 )
照 L L 92 白
表 M M 91 浅黄 ( 褐、灰 )
N N 90 色
O <N <90 黄 ( 褐、灰 ) 色
19
P…Z
二、 色级的概念

色级:根据钻石所带有的颜色深浅程度,人为地划分出一系
列的界限,以确定钻石的颜色级别。
色级的含义:
每一色级代表着一定的颜色浓度区间(阶梯状),一
个颜色变化范围,而不是指代表颜色系列中的一个点。
色级越高,浓度区间越小,颜色差别越小;
反之,浓度区间越大。
色级坐标:色级从左至右依次降低

D E F G H I J K L M N
三、比色石

定义:一套已标定颜色级别的标准圆钻型切工钻石样
品,依次代表由高至低连续的颜色级别,其级别可以溯
源至钻石颜色分级比色石国家标准样品。比色石的级别
代表该颜色级别的下限。

21
一套标准比色石要求:
( 1 )颜色:不得带有除黄色以外的色调
( 2 )净度:不得含有肉眼易见的内含物,净度要求在
SI1 以上
( 3 )琢型:切工良好的标准圆钻型
( 4 )重量:一套比色石大小要均一,重量差异不得大于
0.10ct ,每一颗重量不应小于 0.30ct
( 5 )荧光:无紫外荧光效应
( 6 )数量:我国 11 颗( D-N )

22
两种不同的标准比色石组

( a ) 我国比色石( CIBJO 比色石组):每颗比色石代


表该色级的下限。待测钻石与其右边比色石的级别一致
(就低原则);
( b ) GIA 的比色石组:每颗比色石代表该色级的上限。
待测钻石与其左边比色石的级别一致(就高原则)。

23
四、钻石颜色分级的光源和环境

适宜的光源:
散射的日光:适宜钻石分级(但受自然条件影响)
人工光源:应不发紫外光或只发很少的紫外光
钻石比色灯:标准的、不发紫外光或只发很少的紫外光、
光谱能量均匀、色温稳定的人造光源。

中性环境:白色、灰色
(蓝、红会使钻石显白,绿色会使其显黄)
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
白纸槽、白色的比色板可帮助减少周围环境的影响。
五、钻石颜色分级的工具

1 、比色灯
2 、白纸槽
3 、比色板
4 、镊子、克拉称、十倍放大镜
5 、清洗工具——酒精、棉球、擦钻布

比色板

25
六、我国钻石颜色分级的标准

D — <N 7 大级 12 小级
( 1 ) D-E 级 极白,又称作“特白”、“净水白”。
D 色:纯净无色,极透明,可见极淡的蓝色。
E 级:纯净无色,极透明
( 2 ) F-G 级 优白,又称“亮白”。
F 色:从任何角度观察均为无色透明。
G 色:< 1ct 的从冠部、亭部观察均无色透明,>
1ct 的从亭部观察似有似无的黄(褐、灰)色。
(3)H 级 白。 1ct 以下的钻石从冠部观察白,从
亭部观察可见似有似无的黄色(褐、灰)色调。
26
( 4 ) I-J 级 微黄白。
I 色:冠部观察无色,从亭部观察呈微黄白。
J 色:冠部、亭部观察均呈微黄白。
( 5 ) K-L 级 浅黄白。
K 色:冠部、亭部观察呈浅黄白色。
L 色:冠部观察呈浅黄白,亭部观察呈浅黄色。
( 6 ) M-N 级 浅黄色。
M 色:冠部、亭部观察浅黄色。
N 色:从任何角度观察均带有明显的浅黄色。
( 7 )< N 级 明显的黄色。

27
七、钻石颜色级别的判定

采用比色法,在规定的环境下对钻石颜色进行等级划分

1 、操作步骤

( 1 )打开比色灯
( 2 )清洗并简单观察待分级钻石,记录其基本特征。
( 3 )在比色板中放置比色石,要求:
a 、比色石的放置顺序是从左到右颜色依次加深,即
色级依次降低;
b 、比色石台面朝下,紧贴比色板 V 型槽的一侧;
c 、比色石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1-2cm 。
28
( 4 )熟悉比色石的颜色,端起比色板,放于比色灯下
10—20cm 处观察。
( 5 )放置样品,将待分级钻石放在相应的两颗比色石
之间,使其颜色处于左右两颗比色石的颜色之间。
( 6 )根据“比色规则”,确定待测钻石的颜色级别。
( 7 )放回样品及比色石。

29
2 、比色规则(颜色分级的方法 )

( 1 )待分级钻石颜色饱和度与某比色石相同,则色级与
该比色石的颜色级别一致
( 2 )待分级钻石的颜色饱和度介于两颗连续的比色石之
间,则为“其右边比色石所代表的色级”。
( 3 )待分级钻石的颜色饱和度高于最高级别的比色石,
其色级为“最高色级”。
( 4 )待分级钻石的颜色饱和度低于最低级别的比色石,
用“ < 最低级别比色石颜色”表示。
( 5 )灰色调至褐色调的待分级钻石,以其颜色饱和度与
比色石比较,按以上四点规则来相应地确定色级
30
3 、常用的比色技巧

( 1 )注意观察颜色集中部位:
腰棱两侧、底尖

31
( 2 )比色时的观察方向:
a 、视线平行腰棱——观察腰棱、底尖等颜色集中部

b 、视线垂直亭部刻面——观察亭部中间透明区,有
利于消除色调、火彩和反光的影响,更适合灰褐色调的钻

32
( 3 )比较样品及比色石相同的部位 底尖 底尖
腰棱 腰棱

( 4 )样品与比色石的大小差别太大时,最好比较底尖
(钻石越大,颜色越集中,色调越深)

( 5 )灯光的运用:颜色差别不明显时,可适当抬高比色
板,使光强度增强

( 6 )哈气:有利于消除反光,当雾气散开的瞬间观察

33
4 、颜色分级时的注意问题

( 1 )避免视觉疲劳,注意休息
( 2 )切工差的钻石,若亭部比例偏差大,就比较腰部
颜色,若腰部比例偏差偏大,就比较底尖颜色
( 3 )有色域、色带的钻石,从亭部易观察到色域、色
带,影响色级的判定,应从台面观察比色
( 4 )有带色包体的钻石,应避开内含物,选择不受影
响的部位比色
( 5 )待分级钻石的颜色与某一颗比色石颜色接近,可
能出现的色差,具体如下:
34
a 、样品放在比色石的左边时,感觉颜色略黄
放在比色石的右边时,感觉颜色略白
则颜色与比色石一致,样品色级为该比色石的色级。
b 、样品放在比色石的左边时,感觉颜色略黄,
放在比色石的右边时,感觉颜色相同,
则颜色略高于比色石,样品色级为该比色石的色级。

c 、样品放在比色石的左边时,感觉颜色与比色石相同,
放在比色石的右边时,感觉颜色略浅,
则颜色要深于比色石,样品色级该比色石的色级
第二章 钻石的净度分级
目的:在 10× 镜下,找出钻石的内、外部特征,准
确描绘净度素描图,根据内、外部特征的位置、大小、
数量等,对钻石进行净度级别的确定。

第一节 钻石的内、外部特征
一、内部特征
钻石内部或外部延伸至内部的天然包体、生长痕迹
及人为造成的缺陷。

37
1 、点状包体( pinpoint ):细小的矿物颗粒
【细小的点状,高净度级别的应该特别注意】

2 、云状物( cloud ):由许多分散细小的矿物或一系


列小的裂隙组成【白色朦胧状,无明显边界,需用虚
线画出大致区域】

3 、浅色包体( crystal inclusion ):内部浅色或无色


天然包裹体
【一般可见晶形 , 需画出包体的轮廓大小】
4 、深色包体( dark inclusion ) :内部深色天然包裹体

【画出包体的轮廓大小,并描实】

5 、针状物( needle ):钻石内部的针状包裹体


【画出针状物的形态】

6 、内部纹理( internal graining ):钻石内部的生长痕


迹,包括双晶纹、色带、生长纹

【虚线画出,有几条纹理画几条虚线】
7 、内凹原始晶面( extended natural ):凹入钻石内部的天
然结晶面
【凹入程度深,常保留有晶面条纹,多出现在腰
部】
8 、 羽状纹( feather ):封闭在钻石内部,或延伸至
表面的裂隙,由内部应力或机械作用产生
【看似羽毛状,裂隙面常是相对平整的面,
晃动钻石可见裂隙面反光】
9 、须状腰( beard ):腰上的细小裂纹,一般是快速打磨
腰部而产生
【腰部与冠部、亭部交界处的细小裂纹,多而小】

10 、破口( chip ):腰和底尖受到撞伤形成的浅开口

11 、空洞( cavity ):羽状纹或矿物包体在切磨时崩掉,


形成的开口
12 、凹蚀管( etch channel ):高温岩浆侵蚀留下的右表
面向内延伸的管状痕迹,开口常呈四边形或者三角形

13 、晶结( knot ):抛光后触及钻石表面的矿物包体

14 、双晶网( twinning wisp ):聚集在钻石双晶面上的


大量包体,呈丝状、放射状分布

15 、激光孔( laser mark ):用激光打孔去除钻石内部杂


质而留下的孔道
二、外部特征
抛光钻石表面上的一些特征,包括天然生长痕迹和人
为造成的缺陷。外部特征对净度级别的影响相对较小

1 、原始晶面( narural ):钻石腰部或近腰部保留的天


然晶面
N
【凹入钻石的深度小于“内凹原始晶面”】

2 、表面纹理( surface graining ):钻石表面的生长纹


理、色带
【有几条纹理画几条虚线】
3 、抛光纹( polish lines ): 抛光不慎在表面留下
的细密线状痕迹
【在相应的刻面上标注,表现为在同一刻面
内平行,相邻刻面不平行,】

4 、刮痕( scratch ): 钻石表面很细的刮伤痕迹

【磨盘上个别较大颗粒的抛光粉,在高速转动
下可划伤钻石,常是一条很细的白线 】
5 、额外刻面( extra facet ):由加工失误造成或者为了
消除表面的某些瑕疵而磨出来的多余的小刻面
E 【边棱平直,表面光滑,常出现在腰部的上
下】

6 、缺口( nick ):腰部或底尖上的细小撞伤

7 、击痕( pit ):受外力撞击留下的痕迹


× 【撞击处常有一白点,白点四周有微小裂纹】

8 、棱线磨损( abrasion ):平直锐利的棱线受到很轻微的


损伤 【在相应棱线处标注,表现为棱线较粗、发毛】
9 、烧痕( burn mark ):抛光不当在钻石表面留下的
糊状疤痕【常呈白色雾状、白霜,一般出现在台面,观
察时从亭部往台面观察】 B
10 、粘杆烧痕( dop burn ):钻石与粘杆接触部位因高温
所造成的表面烧灼的痕迹

11 、“蜥蜴皮”效应( lizard skin ):因近于与解理面平行


抛磨产生波浪崎岖的表面
12 、人工印记:钻石表面人工刻印留下的痕迹
【在备注中记明印记及位置】

“ 蜥蜴
皮”效应 粘杆
烧痕
第二节 内、外部特征的观察与描绘
一、钻石内、外部特征的观察
1 、 观察姿势
① 右手拿放大镜,左手拿镊子,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
镊子可以放在右手中指和无名指之间,以固定镊子;
② 双眼同时睁开;
③ 全身放松将肘部或前臂靠在桌子上。

47
2 、 照明方式
外部特征常用表面反射光观察
内部特征要注意暗域和亮域照明的运用
注意调节灯光的高度和位置

49
暗域照明方法
3 、 镊子夹持钻石的方法
a 、平行腰棱夹持 b 、垂直夹持
c 、台面 -底尖夹持 d 、倾斜夹持

a b c
50 d
4 、 观察顺序 (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

冠部:台面(从表层深入,直到底尖 ,观察台面的整个深
度和不同区域)
风筝面、星刻面、上腰小面(倾斜夹持,观察视线
要垂直观察面,以消除反光)

亭部:亭部主刻面、下腰小面(倾斜夹持,使视线与刻面垂
直)

腰部:可用垂直或夹台面底尖的方法观察,注意整个腰部都
要观察到

51
5、 6 点钟位置观察
6 点位置照明条件最好,镊子影像没有干扰,可以将整
个钻石分四个象限,使每一个象限依次处于 6 点钟位置,
观察完一个象限放下钻石,转 90° ,夹起来再观察。
☆ 注意:若台面朝下垂直放下,顺时针 90° 拿起,则相
当于从冠部观察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90°

右图为 6 点钟位置照明,
亭部刻面能折射出光线,
6 点钟位置 也没有镊子倒影的干扰
52
二、内、外部特征的标记——净度素描图的描绘
将观察到的内、外部特征,按照实际形态和相对大小比
例,用相应的符号和颜色,绘制在净度素描图上。

重点、难点:正确标记观察到的内、外部特征;
准确定位各内、外部特征
1 冠部、亭部投影图 12 12

9 3 3 9
左右镜像对称

53
6 6
2 净度素描图的描绘
A 、用相应的符号绘出净度特征的位置、形状、相对大小;
用相应颜色的笔描绘,内部(红),外部(绿),涉及到表
面延伸至内部的特征用红绿两色。
B 、将最明显的特征绘在冠部 6 点钟位置,作为参照,再
用数刻面的方法绘出其他特征。
C 、 同一特征只描绘一次,不在左右两图上作重复描绘。

54
D 冠部素描图描绘:
① 所有从冠部能看到的内部特征;
② 冠部的外部特征;
③ 在腰部,但靠近冠部的内、外特征。
④ 有两种情况应注意,应描绘在亭部素描图:
一是开口在亭部的羽状裂隙、空洞等;
二是底尖上的缺口、破口【在冠部易观察,但是属于
亭部的特征。】
E 亭部素描图描绘:
① 仅从亭部能看到的内部特征(很少);
② 亭部表面的外部特征;
③ 在腰部,但靠近亭部的内、外特征;
④ 在亭部有出露的内部特征,
开口在亭部的羽状裂隙、空洞等;
底尖上的破口
F 有些特征如无法逐一绘出,可在素描图旁边用文字描
述如①包体影像的多少(如一个包体映出一圈影像);
② 色带或抛光纹多少及明显程度;
③ 云状物的明显程度;
④ 烧痕的面积大小,烧痕的程度(严重或者轻微)
⑤ 内含物对耐久性的影响(降级的原因)
⑥ 须状腰、激光打孔的程度(严重时要描述)

可描述为:包体影像较多,从
亭部观察可见一圈影像
57
58
第三节 钻石净度级别的划分
一、 净度级别的划分
根据钻石内外部特征的种类、大小、多少、位
置来评价钻石的净度

钻石的净度级别判定主要依据内含物的可见性,
在钻石分级中人们更注重的是在 10 倍放大镜下找到
内外部特征的难易程度。另外,净度级别是由最明显
的净度特征来确定的。

59
我国净度级别划分( 10× 放大下观察)
净度级别 5 个大级 11 小级 简单描述
LC 级 FL 未见内外部特征
未见内外部特征 IF 未见内部特征
VVS 级 VVS1 10× 下极难观察
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 VVS2 10× 下很难观察
VS 级 VS1 10× 下难以观察
细小的内外部特征 VS2 10× 下比较容易观察
SI SI1 10× 下容易观察
明显的内外部特征 SI2 10× 下很容易观察,肉眼难以观

P P1 肉眼可见
60
肉眼可见的内外部特 P2 肉眼易见

1 、 LC 级:镜下无瑕级( 10× 下,未见内外部特征)

FL : 10× 下,未见内外部特征,有如下外部特征仍
属 FL 级:
亭部很小的额外刻面,冠部不可见
位于腰部的小原始晶面,不影响腰部对称,冠部不可

IF : 10× 下,未见内部特征,有如下特征仍属 FL 级:
无色的内部纹理,不影响透明度
极轻微的外部特征,经轻微抛光后可去除【如极轻微的
抛光纹、棱线磨损等】

61
N

腰棱上有一小的原始晶面,冠部不可见

FL 级
E

极轻微的表面纹理
位于亭部的额外刻面,冠部不可见
IF 级
2 、 VVS 级:极微瑕级(有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
典型包体:
点状包体,
小且淡的云状物,
极微小的针状物,
轻微的外部特征
VVS1 : 10× 下极难观察
VVS2 : 10× 下很难观察。
小级的区分根据包体的位置及相对数量

64
VVS1

VVS2
3 、 VS 级:微瑕级(有细小的内外部特征)
典型包体:点状包体群、轻微的云状物、小的浅色包体、
小的羽状纹、 小的外部特征
VS1 : 10× 下难以观察
VS2 : 10× 下比较容易观察
(注意:出现小羽裂一般为 VS2 )

66 VS1
4 、 SI 级:瑕疵级(有明显的内外部特征)
典型包体,如 10 倍放大下:
较大的浅色包体、
较小的深色包体、
明显云状物、
明显羽状纹、
明显的外部特征
SI1 : 10× 下容易观察
SI2 : 10× 下很容易观察,肉眼难以观察
5 、 P 级:重瑕疵级(肉眼可见的内外部特征)
P1 :有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可见
P2 :有很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易见
P3 :有极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极易见并可能影响钻
石的坚固度。

P2
68
二、 影响净度级别的因素

1 、内、外部特征的大小
2 、内、外部特征的数量
3 、内、外部特征的位置:台面—冠部其他位置—亭部—
腰部,对净度的影响依次减弱
4 、内、外部特征的颜色【如深色的包体更容易观察,
色带比无色纹理更容易观察】
5 、对耐用性的影响
6 、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的影响:外部特征对净度级别
的影响较小

69
三、 净度分级的注意事项
1 、镊子影像:注意更换夹持部位,将怀疑的部位转到 6
点位置,另外,可根据光泽、形状来区别

2 、内含物的影像,影像可降低 1-2 个小级:


尤其是靠近底尖的包体会形成环状影像
3 、区分内部针点与表面灰尘:
• 调焦到表面并用反光观察表面灰尘;
• 或将钻石浸入液体酒精清洗,待酒精挥发之前观察。
4 、不同照明方法的使用:
外部特征多结合反光,
内部特征结合亮域、暗域
70
第三章 钻石切工分级

钻石切工分级主要是通过测量和观察,从比例
(比率)和修饰度两方面对钻石加工工艺的完美程度
进行等级划分。

切工是 4C 要素中唯一受人为因素影响的,
钻石切工的好坏对钻石的价格影响很大,另外切工还
影响着钻石成品的火彩、闪烁、亮度等。

71
第一节 标准圆钻型钻石的比率分级

一、标准圆钻型切工
由 57 或 58 个刻面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圆形切工

琢型中各名词:

台面( table facet )


星刻面( star facet )
风筝面( upper main facet )
上腰面( upper girdle facet )
下腰面( lower girdle facet )
亭部主刻面( pavilion main
facet )
底小面( culet )
72
腰( girdle ) :钻石中直径最大的圆周部分
直径( diameter ) :钻石腰部圆形水平面的直径
1/2 (最大直径+最小直径)为平均
直径
冠部( crown )
亭部( pavilion )
冠角( crown angle ) 用“ α” 表示
73
亭角( pavilion angle ) 用“ β” 表示
二、比率要素
比率——多数以钻石各部分相对于
腰棱平均直径的百分比
① 台宽比( table size )
台面宽度相对于平均直径的百分比
【台面宽度:台面八边形两相对内角间的长度】
② 冠高比( crown height )
冠部高度相对于平均直径的百分比
③ 腰厚比( girdle thickness )
腰部厚度相对于平均直径的百分比
④ 亭深比( pavilion depth )
亭部深度相对于平均直径的百分比
74
⑤ 全深比( total depth )
全深相对于平均直径的百分比
⑥ 底尖比( culet size )
底尖直径相对于平均直径的百分比

⑦ 星刻面长度比 ( star facet length )


星刻面顶点到台面边缘距离的水平投影
= ×100%
台面边缘到腰边缘距离的水平投影

cd e 红色线段 cd
即图中的 ×100%
蓝色线段 ce

75
⑧ 下腰面长度比 ( lower girdle facet length )
相邻两个亭部主刻面的联结点,
到腰边缘上最近点之间距离的水平投影
= ×100%
底尖中心到腰边缘距离的水平投影

绿色线段 fe
g f e 即图中的 ×100%
粉色线段 ge

76
三、钻石比率要素的目估

1 、台宽比
2 、冠部角
3 、亭深比
4 、腰厚比
5 、底尖大小
6 、星刻面长度比
7 、下腰面长度比
1 、台宽比的目估

含义:台面宽度相对于腰棱平均直径的百分比
方法( 1 ):直接估测法

台面半径 C
台宽比 = ×100%
腰棱半径 B
A
AB
如图估测
AB+BC

实际估测时:需多个方向测量,取平均值
方法( 2 ):间接线段估测法

根据 CA : AB 的线段比,间接估测台宽比

台面边到腰围边的投影距离 台面边到底尖的投影距离

CA : AB=1:1 , 台宽比 54%


CA : AB=1:1.25 , 台宽比 60%
CA : AB=1:1.5 , 台宽比 65%
CA : AB=1:1.75 , 台宽比 69%
CA : AB=1:1.2 , 台宽比 72%
方法( 3 ):弧度法,需进行数值修正

台宽比估测:观察台面与星刻面组成的两个四边形的边

明显内弯, 台宽比 53%


稍微内弯, 台宽比 58%
平直, 台宽比 60%
稍微外凸, 台宽比 63%
明显外凸, 台宽比 67%
数值修正

星刻面高:上腰面的高为 2:1 , 数值 +6%


星刻面高:上腰面的高为 1.5:1 , 数值 +3%
星刻面高:上腰面的高为 1:1 , 数值不修正
星刻面高:上腰面的高为 1:1.5 , 数值 -3%
星刻面高:上腰面的高为 1:2 , 数值 -6%
2 、冠部角的估测 C D
A B

观察亭部主刻面的轮廓(箭),
根据其在冠部投影的两个宽度比
来估测冠部角。
两个宽度比:
在台面内角处的开口宽度( AB )
在风筝面上的开口宽度( CD )

AB/CD 1:1 1:1.5 1:2 1:2.5


冠部角 25° 30° 34.5° 38°

若不同方向读取的冠部角不同 ,则需多方向估测取平均值
82
冠部角的估测
3 、亭深比的估测

含义:亭部深度相对于平均直径的百分比
估测步骤 ①观察台面影像与台面的比例:
A
台面在亭尖周围的影像半径( AB )
C B
台面半径( AC )

② 确定亭深比:
台面影像与台面的比为 10 - 100 %,亭深比 41—50 %
台面影像 / 台面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亭深比%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84 亭深比目估数值可写至 0.5%
过小的亭深比 (<40%) ,会造成
“鱼眼效应”
鱼眼效应:从钻石台面观察可
以看到在钻石台面内有一个白
色圆环,环内则为暗视域,像
鱼眼效应
鱼的眼睛一样

过大的亭深比 (>49%) ,会造


成“黑底效应”
黑底效应:亭部太深而导致钻
石漏光,从钻石冠部观察,亭
部暗淡无光
85 黑底效应
4 、腰厚比的目估 百分比 ( % ) 10× 镜下 等级

<0.5 刀刃状 极薄

0.5 - 1.5 细线状 薄

2 - 4.5 清晰的宽度 中

5 - 7.5 明显的宽度 厚

>8 不美观的宽度 很厚

腰厚比目估数值可写至 0.5%

86
5 、底尖大小的目估

底尖大小 底尖百分比 描述

极小 <1 % 10× 下呈点状

小 1-2% 10× 下几乎看不到底尖是一个


中 2-4% 10× 下可见底尖是一小面

大 >4 % 10× 下可见底尖为完整的刻面


底尖比目估数值可写至 0.1%
6 、星刻面长度比
=星刻面顶点到台面边缘距离的水平投影 ×100%
台面边缘到腰边缘距离的水平投影

c d e 红色线段 cd
即图中的 ×100%
蓝色线段 ce

星刻面长度比估测数值误差为 5%
7 、下腰面长度比
相邻两个亭部主刻面的联结点,
到腰边缘上最近点之间距离的水平投影
= ×100%
底尖中心到腰边缘距离的水平投影

绿色线段 fe
g f e 即图中的 ×100%
粉色线段 ge

下腰面长度比估测数值误差为 5%
四、比率要素的测量
用钻石切工比例分析仪
直接对各测量项目进行测量
测量内容及数位保留:
1 、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全深,并自动计算出平均直径。
规格单位:毫米 (mm) ,均保留至 0.01
2、
台宽比 冠高比 腰厚比 亭深比 全深比
1% 0.5% 0.5% 0.5% 0.1%
底尖比 星刻面长度比 下腰面长度比
0.1% 5% 5%

3 、冠角 α、亭角 β,并自动计算 α+ β 。均保留至 0.2°


90
测量精度达到 95% 以上,重复测试两次,以达到确定的结果
91
五、比率分级
1 、基本比率分级方法:

① 依据国标附录 C 中各台宽比条件下,将估测的各比率要
素(冠部角、亭深比、腰厚比、底尖大小、星刻面长度比、
下腰面长度比等)分别进行级别的确定

② 各比率要素中的最低级别为基本比率级别
③ 比率级别:五个级别
极好 (Excellent, 简 EX) 、 很好 (Very Good, 简 VG) 、
好 (Good ,简 G) 、 一般 (Fair, 简 F) 、 差( Poor, 简
P)
2 、基本比率分级举例

台宽比 60%
冠部角 33°
某钻石的比率要素 亭深比 42.5%
目估值
腰厚比 3%
底尖大小 <1%
星刻面长度比 55%
下腰面长度比 75%
基本比率分级为 VG
六、比率级别的其他影响因素
1 、超重比例

( 1 )根据待分级钻石的平均直径,查附录 D “钻石建议克
拉重量表”,得出待分级标准圆钻型钻石的建议克拉重量
附 录 D

95
( 2 )计算超重比例,根据超重比例,根据下表得到比率级别

实际克拉重量-建议克拉重量
超重比例 = ×100%
建议克拉重量

超重比例对比率级别的影响

超重比例 % <9 9-16 17-25 >25


超重比例级别 极好 很好 好 G 一般 F
EX VG

96
2 、刷磨和剔磨
( 10 倍放大条件下,由侧面观察腰围最厚区域)
刷磨 :上腰面联结点与下腰面联结点之间的腰厚,大
于风筝面与亭部主刻面之间腰厚的现象
剔磨 :上腰面联结点与下腰面联结点之间的腰厚,
小于风筝面与亭部主刻面之间腰厚的现象

97
刷磨 剔磨
刷磨和剔磨级别划分规则
根据刷磨和剔磨的严重程度可分为无、中等、明显、严重四个级别

刷磨或剔
观察腰围厚度 观察钻石正面的外观
磨级别
无 上腰面联结点与下腰面联结点之 没有或者很难看出刷磨或剔磨现
间的腰厚,等于风筝面与亭部主 象
刻面之间腰厚
中等 上腰面联结点与下腰面联结点之 钻石台面向上,外观没有受到可
间的腰厚,对比风筝面与亭部主 注意的影响。
刻面之间腰厚有较小偏差
明显 上腰面联结点与下腰面联结点之 钻石台面向上外观受到影响。
间的腰厚,对比风筝面与亭部主
刻面之间腰厚有明显偏差
严重 上腰面联结点与下腰面联结点之 钻石台面向上外观受到严重影响。
间的腰厚,对比风筝面与亭部主
刻面之间腰厚有显著偏差
98
3 、钻石比率的级别

( 1 )基本比率级别
就低原则,为比率级别
( 2 )超重比例

( 3 )刷磨和剔磨的影响:
严重的刷磨和剔磨,可使比率级别降低一级
1

比率评价流程图

100
第二节 修饰度与评价
修饰度是对抛磨工艺的评价,分为对称性和抛光两个方面
对称性――影响匀称性、影响美感
抛光――影响光泽、亮度等

修饰度级别分为:
极好 (EX) 、很好 (VG) 、好 (G) 、一般 (F) 、差
(P )

以对称性级别和抛光级别中的较低级别

为修饰度级别
一、对称性分级
1 、影响对称性的要素特征

可测量的对称性要素( 10 不可测量的对称性要素( 6
个) 个)
腰围不圆 冠部与亭部刻面尖点不对齐
台面偏心 刻面尖点不尖
底尖偏心 刻面缺失
台面 /底尖偏离 刻面畸形
冠高不均 额外刻面
冠角不均 天然原始晶面
亭深不均
亭角不均
腰厚不均
台宽不均
2 、对称性级别的划分

可测量对称性要素的级别划分
不可测量对称性要素的级别划分

对称性级别 10 倍放大下观察

极好 (EX) 无或很难看到对称性偏差

很好 (VG) 台面向上观察,有较少的对称性偏差
台面向上观察,有明显的对称性偏差;肉眼观
好 (G) 察,钻石的整体外观可能受到影响

台面向上观察,有易见的、大的影响对称性偏
一般 (F) 差;肉眼观察,钻石整体外观受到影响
台面向上观察,有十分显著的对称性要素;肉
差 (P) 眼观察,钻石的整体外观受明显影响
3 、对称性偏差的目估

( 1 )腰围不圆:腰围轮廓偏离圆形
( 2 )台面偏心:台面偏离腰棱圆形的中央 【判断:垂直于
台面观察,台面八边形的 8 个角顶离腰棱边缘距离不相等】

腰围不圆 台面偏心
( 3 )底尖偏心:底尖偏离腰棱圆形的中央

【判断:相交于底尖的 8 条棱线没有两两练成直线】

( 4 )台面 /底尖偏离【判断:台面中心点与底尖不重
合 】

底尖偏心

106
( 5 )冠高不均:侧面观察,冠部高度不均匀
( 6 )冠角不均:侧面观察,转动钻石,冠部角度不均匀
【另:台面偏心可引起冠角不均】
( 7 )亭深不均:侧面观察,亭部深度不均匀
( 8 )亭角不均;侧面观察,转动钻石,亭部角度不均匀
【另,底尖偏心可引起亭角不均】

侧面观察估测冠角

侧面观察,冠高不均
( 9 )腰厚不均【判断:侧面观察,腰部厚薄差别很大

( 10 )台宽不均:不同方向的台面宽度不均匀。
【判断:台面不是正八边形】

腰厚不均
( 11 )冠部与亭部刻面尖点不对齐【判断:侧面观察,冠
部、亭部刻面在近腰棱的尖点没有对应整齐,两个以上才
视为尖点不对齐】

( 12 )刻面尖点不尖【判断:本应交汇于一点的面棱不交
于一点,两个以上才视为尖点不尖 】

冠部与亭部刻面尖点不对齐 刻面尖点不尖
( 13 )刻面缺失
( 14 )刻面畸形
( 15 )额外刻面
( 16 )天然原始晶面

刻面畸形

根据观察到的对称性要素的多少和明显程度,确定对称性级别
二、抛光分级
1 、抛光级别的划分

抛光级别 10 倍放大下观察
极好 (EX) 无至很难看到影响抛光的要素特征

很好 (VG) 台面向上观察,可见较少的影响抛光的要素特征

台面向上观察,有明显的影响抛光的要素特征。肉
好 (G) 眼观察,钻石光泽可能受影响

台面向上观察,有易见的影响抛光的要素特征。肉
一般 (F) 眼观察,钻石光泽受到影响

台面向上观察,有显著且严重的抛光特征。肉眼观
差 (P) 察,钻石光泽受到严重影响
2 、影响抛光的要素特征
在 10× 下,注意用暗域照明检查是否有抛光要素

( 1 )抛光纹
( 2 )刮痕
( 3 )烧痕
( 4 )缺口

抛光纹

划痕
112 烧痕 缺口
( 5 )棱线磨损
( 6 )击痕:表现为刻面上的小白

( 7 )粗糙腰围:不规则或颗粒状
的腰围表面
棱线磨损

击痕
113
粗糙腰围
( 8 )“蜥蜴皮”效应:因近于与解理面平行抛磨产生
波浪崎岖的表面
( 9 )粘杆烧痕:钻石与粘杆接触部位因高温所造成的
表面烧灼的痕迹

根据观察到的影响抛光的要素的多少和明显程度,
确定抛光级别
第四节 切工分级规则
切工级别分为:极好 (EX) 、很好 (VG) 、好 (G) 、一般 (F) 、差( P )

切工级别的划分规则:根据比率级别和修饰度级别,结合以下表格
确定切工级别。

修饰度级

极好 EX 很好 VG 好 G 一般 F 差 P
比率级别
极好 EX 极好 极好 很好 好 差
很好 VG 很好 很好 很好 好 差
好 G 好 好 好 一般 差
一般 F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差
115 差 P 差 差 差 差 差
切工分级总流程
冠部角
亭深比
台 附
比率 腰厚比 就 基本比率
宽 录
估测 低 就
比 C 底尖大小 级别
低 比率
星刻面长度比 级别
下腰面长度比 超重比例 切

查 级
同时考量刷磨和剔磨
表 别

抛光级别 就
低 修饰度级别
对称性级别
八箭八心

118
119
第四章 钻石克拉重量

一、钻石重量的表示
克拉( Carat ):表示钻石重量最常用的单位,习惯上“克拉”
缩写成“ ct” 。 1ct=0.2g
分( Point ):对于不足 1 ct 的钻石,其重量常用“分”来表示,
通常写成 pt 。 1pt = 0.01ct
格令( Grains ): 25pt 为 1 格令。格令用来表示钻石近似重量

120
二、钻石重量的称重

1 、克拉秤
克拉称称重,单位为克拉,
数值保留至小数点后第 2 位,
第 3 位数值采取 8 舍 9 进原则。

例如:称重 0.858ct ,记录成 0.85ct


称重 0.859ct ,记录成
0.86ct
2 、质量天平
质量天平称重,单位为克( g ),
数值保留至小数点后第 4 位。
如 3.2214 克
3.2214 g

在钻石鉴定证书和其他规范性重量表述时,需
要用国际标准质量单位“克”且结合“克拉”共同
表示,即在质量数值后的括号内注明相应的克拉
重量,如 0.2000 g ( 1.00ct )。
三、钻石重量的估算

(标准圆钻)重量 = 平均直径 2× 高度 ×k
 k 是系数,通常取 0.0062 。
腰较厚时, k 取 0.0063 、 0.0064
腰较薄时 ,k 取 0.0061 。
 直径和高度的单位为“毫米”,计算得出的重量单位为“克拉”

圆钻型钻石腰围直径与重量的对应关系大致为:

腰围直径( mm ) 4.1 5.2 6.5 8.2


钻石重量(克拉) 0.25 0.50 1.00 2.00

腰围直径与钻石重量的对应也关键在于钻石的切工是否完美
124
四、钻石的重量与价格
如果成品钻石的所有其他因素 (成色、净度、切工 )均相
同 ,则重量越大 ,价格也就越高。
克拉溢价:钻石价格与克拉重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
性上涨关系,而是每隔一定的重量范围就会出现一个价格
上的台阶状上涨

钻石价格与重量的关系示意图
溢价台阶通常在 1ct 、 2ct 、 3ct 等整克拉处出现,还可出现在 0.25ct 、 0.50ct 和 0.75ct 处
125
钻石荧光分级
荧光强度指钻石在长波紫外光( 365nm )照射下发出荧光的
强弱程度。
钻石荧光强度划分为“强”、“中”、“弱”、“无”四个级别
荧光比色石:一套已标定荧光强度级别的标准圆钻型的
钻石样品,由 3 粒组成,依次代表强、中、弱三个级别
的下限。
荧光比色石的要求:标准圆钻型切工,重量大于
0 . 20ct
荧光强度划分原则:
样品的荧光强度与荧光比色石一致时,则级别与该荧光比

色石相同;
样品的荧光强度介于两颗荧光比色石之间,选较低级别;

 样品的荧光强度高于最高级别“强”荧光比色石,则为
“强”荧光;
 样品的荧光强度低于最低级别“弱” 荧光比色石,则
为“无”。

注意:钻石的荧光级别为“中”
和“强”时,应注明其荧光颜色
第五章 镶嵌钻石分

一 、镶嵌钻石的分级规则
1 、颜色分级
同样采用比色法进行分级 分为 7 个等级:

颜色等级 D-E F-G H I- J K-L M-N <N


简单描述 极白 优白 白 微黄白 浅黄白 浅黄 黄色

注意问题:
1 )金属托对钻石颜色的影响,通常白色的钻石用白色的金属
镶嵌,偏黄的钻石用黄色的金属镶嵌,应注意加以修正
2 )用与镶嵌金属相同颜色的钻石爪或镊子夹住比色石,再与
镶嵌钻石比较相同的部位。
128
2 、净度分级
在 10 倍放大镜下,镶嵌钻石净度分为:
LC 、 VVS 、 VS 、 SI 、 P 五个
等级
注意:

充分考虑镶嵌部位对钻石内外部特征的遮挡影响,镶
嵌钻石的净度只定大级,对于高净度级别的要仔细观察,原
则上镶嵌钻石不定 LC 级

129
3 、切工测量与描述
1 )对于可测量的镶嵌钻石,用 10 倍放大镜目测法,估测台
宽比、亭深比等比率要素,一般写比例范围。
2 )对修饰度要素(包括对称性和抛光)加以描述,通常只描
述比较严重的修饰度偏差。

4 、重量
1 )镶嵌钻石首饰中的钻石重量,在镶嵌钻石之前,加工厂会
将钻石进行称重,镶嵌完成后,将钻石的重量直接打印在金属
托上。
2 )对于未将钻石重量标出的,可通过测量钻石的直径与全深,
根据估算公式求得钻石的近似重量

13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