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5

第十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目录

计划与市场
1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完善
3
目录

计划与市场
1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完善
所谓的经济体制就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3
资源配置方式
 资源配置指社会采取一定的经济调节机制把各种资源分配给
不同使用者的过程和方式。它要解决的是如何把稀缺性资源
用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出
来的产品怎样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 现代经济中两种基本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与计划
 理念模式:完全排斥计划或市场的理论抽象模式
 现实模式: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以不同比例的混合
稀缺是什么?
 给你一个房间,温度合适,有食物、有手机、有 Wi-Fi ,但
前提条件是不能出门,这个时候你缺什么?
 期末考试时期你缺什么?
 在沙漠中缺什么?
 在海上漂流的时候最渴望什么?

 假如你现在有资金,想创业,你打算做什么?你是如何决策
的呢?依据是什么?
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决策系统
计划体制:集中决策
市场体制:分散决策
信息系统
计划体制:由行政组织纵向传递
市场体制:由市场横向传递
动力系统
计划体制:依靠非物质激励
市场体制:依靠物质激励
市场调节及其优势
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和风险的相互作用,反映社
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资源配置和自发调节经济
运行的经济机制。
市场机制的优势:自利性的市场主体
按照市场信号,经周密计算后分散决
策,通过市场交易分配资源。所有市
场主体类似的竞争性行为引致资源有
效配置。
市场机制优势的具体表现
 市场主体的自利性行为是促进效率提高、技术和管理的进步的动力。
 市场可以引导自利性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供需关系优化生产要素组合,
并自行在微观上实现产需结合,在宏观上实现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吻
合。
 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保证资源优化配置和竞争者素质不断增进:
 竞争把个体逐利行为转变为社会压力,迫使所有竞争者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在实
现社会财富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
 竞争也是一个淘汰弱者,不断增强市场参与者素质的过程,可以保证国民经济整体
素质的不断优化。
市场调节的缺陷
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事后性和时滞性会造成经济失衡,可从短期和长期
两个角度考察:从短期看,难以保证宏观经济的持续平衡;从长期看,
在重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在长远发展目标上易出现失灵。
 市场调节对经济主体的自利性激励机制,可能会引发个别利益和社会利
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
 市场调节会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引发两极分化。
 自发的市场调节会导致垄断。一旦垄断形成,垄断者会凭借自己的垄断
地位获取超额利润,市场的竞争优势走向反面。
 市场调节无法解决所谓的“外部性”问题
 无法解决公共品供应不足和公共资源过度使用问题
 计划调节是指社会经济调控
计划调节
中心在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
基础上,计划者在附加自己
的偏好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
安排。
 计划调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前者指计划当局用计划手段
对经济的调节;后者还包括
国家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
对经济的干预。
 按照作用方式可分为直接计
划和间接计划两种。
计划经济
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
度集中的,实践中低效率的社会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顾名
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
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
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
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直接计划
 直接计划也称指令性计划,是计划当局把计划指标直接下达给经
济主体执行的计划,具有行政干预的强制性特征。在计划经济中,
它是计划的主要形式。
 优点:其动员和安排资源的特殊能力,有助于落后国家进行重点
建设,实现赶超发展目标。
 弊端: :在微观上,由于不承认经济主体的独立利益,企业和
个人缺乏积极性,在微观上造成活力不足问题;交易成本问题:
在宏观上,由于以集中处理信息为前提,在信息采集和传输上无
法避免失真问题,难以实现生产结构适应需求结构。
直接计划什么时候最管用?
 平常?
 特殊时期?举例
 重大战略性行为时期?
 目的是什么?
 《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
作的指导意见》
 请问:如何看待 2020 年疫期的政府对于经济的安排?
案例:疫情期间的中国资源配置
 应急反应迅速。无论是空运能力、铁路运输能力,还是医疗资源的动员能力,包括
人员的管控、防止疾病大规模扩散等等方面,都体现出中国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当国家机器启动后,运行速度、整体统筹、协调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 防疫物资调配、企业合力抗“疫”等疫情防控;
 强大的中国互联网业使人们生活不“掉线”、全球贸易不“断链”,世界领先的交
通路网更是成为资源配置有力保障。民航、铁路、交通等各部门纷纷行动,重点保
障应急物资运输;
 关键时刻,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成为国家的一项战略资源,将资本、技术、人才、
信息等要素吸引和集聚起来,是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力量。
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铁路部门主动与各级地方政府、企业联系,了解群众生产生活
和企业复工复产安排,发挥统一调度指挥优势,有效对接供需双方,根据企业物资
运输需求,“一企一策”精准制定运输组织方案,协调帮助重点企业尽快恢复正常
生产。
 疫情面前,中国已经向全球展现了超强的全国性组织动员能力和
经济资源调配能力。全国动员、全面部署、快速反应,采取了最
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国
领导人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采取的紧急措施动员了整个
中国社会。中国的体制可以集中精力完成主要任务,高效应对任
何紧急情况。设有 1000 个床位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在 10 天左右完
工就是一个例子。
 中国政府强调要保持社会稳定,打击哄抬药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
的行为。
国家文旅部及时发布监管政策,自 1 月 24 日起,旅游活动全面暂停,
渠道端企业首先受到冲击。据不完全统计,受疫情影响, 2020 年春
节全国有将近 50 万个旅游团取消。
疫情对 2020 年全国经济有何影响
 ( 1 )疫情爆发期的经济增长将受到明显拖累,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都会受到影响;疫情尾声,第二产业增长将迅速恢
复,第三产业的恢复时间相对更长。( 2 )需求端看,疫情
将对零售消费造成较大冲击,社零、进口都受到影响,但疫
情过后的修复也很快;对投资的影响不大,出口地区疫情的
整体爆发对出口的影响比较大。( 3 )通胀方面,受工业生
产需求减弱影响,工业品价格走势偏弱,食品价格和大部分
非食品价格受影响不大,医疗保健相关消费品价格有不同程
度上涨。
 交通运输、旅游、餐饮遭遇重创,短期内几乎呈现瘫痪和
半瘫痪的情况,除与疫情相关的企业,其他尤其难以实现远
程或互联网办公的企业,开工率大打折扣。大量中小企业,
创业企业、现金流不足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破产危机。
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机会也在孕育,例如生鲜配送、线上
娱乐、在线教育、互联网企业等。
但整体来看,还是冲击大于机遇,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导致消费相对乏力,经济趋紧。
间接计划
 间接计划是把计划目标化解为市场参数,间接影响市场主体
的利益,使其调整行为来主动适应计划要求,达到调节效果
的计划。这种计划不具有强制性,也称指导性计划。在市场
经济中,它是计划的主要形式。
 优点:因这种计划的调节机理与市场功能一致,有可能在不
干扰市场分配资源作用的前提下,较好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 缺点:过度使用和采用不当也会造成市场失灵。
目录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完善

3
经济体制
 经济体制( Economic Structure ) 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
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
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它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
企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
法来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
 也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一定的所有制和产权
结构与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统一,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
安排范畴。简言之,经济体制就是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或制
度模式。
我国计划体制形成的背景
 逻辑起点:重工业优先增长目标。(林毅夫等)
 选择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原因:
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发展程度是与重工业在工
业结构中的比重直接相关的(瓦尔特•霍夫曼)。中国要实现(快速)工业
化甚至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朝鲜战争爆发、台海对峙以及美国等对新中国
的经济封锁等,都逼迫中国必须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体系,而
其中的关键就是重工业。
 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领导层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狭小消
费不足,无法通过自身积累实现工业化目标。而另一方面苏联的经验显示,
重工业具有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特征,从而可以克服农业国家需求局限。
我国计划体制形成的背景
 重工业特征:建设周期长;早期依赖进口设备;初始投资规模大。
 中国的现实:资金短缺导致利率很高;欠缺出口创汇能力,外汇
储备少汇率高;经济剩余少,资金动员能力弱。
 由此产生的矛盾:
 重工业建设周期与资本禀赋的矛盾(利息成本高);
 重工业设备来源与外汇支付能力的矛盾;
 重工业投资规模与资金动员能力的矛盾。
 解决方法:低利率政策;低汇率政策;低工资、能源、原料价格
政策;低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政策。
1956 年第一次工资改革:按级别定工资
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形成一 : 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
 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战略要求解决重工业发展同经济现实之间的
矛盾,在扭曲价格的相关政策下,还需要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
资源计划配置制度。
 一系列低价格政策必然刺激需求抑制供给,造成供给短缺。为保证有限的资
金资源的更有效使用(符合政策需要),就必须有一个计划,给多个产业的
发展和投资设置优先顺序,于是导致行政性计划手段替代市场手段配置资源。
 另外,重工业发展或进口替代实现之前,相应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为保护
这类产业并使之获取外汇,对外贸易也必须实行统制。
 集中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金融国有化和计划管理体制;外贸统制
和外汇管制等(外经贸部和对外贸易专业总公司);物资管理的计
划体制(国家计委);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形成二 : 微观经营机制
 首先是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低价格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形成后,若企业仍有自主权,则
其不一定会选择再投资于重工业,这就不符合政府的期望。
 从 1954 年开始,政府逐渐放弃了新民主主义政策的主张,主要通过
公私合营的方式对私人企业进行改造。到 1956 年基本实现了全国范
围内的全行业公私合营。此后通过企业剩余分配权的国家统一管理,
公私合营变成事实上的国家经营。国家对国营企业直接下达指令性指
标,实行直接计划管理。最终又将公私合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
重大政策指示
 1953 年 6 月,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
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
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 1953 年 9 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 月毛泽东指出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
题”。
 1955 年开始用了大约一年时间消灭了农民的个体私有制,组建农业生产合作
社。 1958 年大跃进时又将农业合作社合并为“政企合一”的“大社”即人民公社。
 1955 年毛泽东号召工商业者“准备共产”,即实现国有化。
 最终国家所有制和准国有的集体所有制成为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
了苏联式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形成二 : 微观经营机制
 其次是实现农业经营的人民公社化。
 建立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只是农村经济体制形成的第一步,人民公社
化才是这套与宏观政策环境相配套的农村经济体制完全形成的标志。
人民公社, 1958
生产合作社,社会 年 8 月至 11 月
生产互助组,土 主义改造时期完成
改时期

 最终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
分配,特点:一大 ( 规模大 ) 、二公 ( 公有化程度高 ) ,实际上是一
平 ( 平均主义 ) 、二调 ( 无偿调拨 ) 。
对计划体制的批评和改革问题的提出
 计划体制形成后,消费和生产都受到很大抑制,所以很快遭到广泛批
评。由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第一次浮出水面。
学术界 决策层

孙冶方:再生产“大权独揽,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集权于中央,管得
小权分散” 过多,统得过死
顾准:市场经济更有效率 陈云 : 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中共八大一次会议: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建国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转变(吴敬琏)
1958- 1978-
1994-
1978 1993

增量改革:改革主要
行政性分权:改 在国有部门以外的经 整体推进:以建
革的重点是中央 济领域中推进,并以 立社会主义市场
政府向下属各级 民营经济的成长壮大 经济体系为目标
政府放权让利 来支持和带动整个国 进行全面改革
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与之前改革的差别
将以往的行政管理权限调整改为扩大农民和
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跳出了循环往复的条
块之间行政性管理权限调整的传统制度、体
制束缚。

改革内容 改革方向

当微观经营机制与宏观制度环
境产生矛盾时,虽偶有反复,
但整体上体制改革并未逆行。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王健、王立鹏)
01 1978-1982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02 1983-1986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03 1987-1992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04 1992-2002 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05 2002-201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06 2012 年至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中国当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
01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

02 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综合
03
国力显著增强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 建立充满活力
改革 改革
济体制的自 性质 特点 的社会主义市
我完善 场经济体制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A B 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

改革成果惠及全民 C D 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E F 党的领导与群众首创精神的结合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 改革的指导思想:“干中学”、“摸着石头过河”。“干中
学( Learning by doing )”——在生产中产生并尝试解决问
题的实践将会极大促进生产的发展,也就是在工作中通过对
经验的积累总结,乃至创新,达到更高的效率。
 改革的一般过程:通过小范围试点进行改革探索,然后总结
经验进而在较大范围内检验,最后升华为有关改革的思想、
理论、政策并在全局推广。
 典型例证:经济特区
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
 保证基本制度不改变,有利于社会稳定
 保证基本方向不动摇,有利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
 保证改革红利为人民共享,有利于改革推进
 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断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成果惠及全民
 邓小平 1985 年 10 月 23 日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
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 1986 年 3 月 28 日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
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
是一个义务。
 邓小平 1986 年 8 月 19 日 -21 日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我的一
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
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 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改革红利是指由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所带
来的收益。中国当代改革主要是“制度红利”的释放,制度红利是惠及全民的。
它不同于“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
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改革的路径依赖: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后发国家、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等在内的中
国基本国情。
 不同于自生自发的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
在人为设计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开始的。同时,社会主
义实践在苏东国家遭遇的挫败以及苏东国家转型给中国改革
带来了经验教训。此外,广大群众对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和
民族崛起的强烈期待也意味着中国的改革无法也不能走自生
自发的西方道路。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改革是手段——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要看是否达到发展的
目的,检验标准:“三个有利于”;还要区分哪些可改那些
不可改。
 发展是目的——“发展”不同于增长,既包括量更强调质,
宏观上是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进步,微观上是生活质量
全面上升和人的全面进步,最终导向人的全面发展;
 稳定是保障——“和谐”应是目标而非手段,需要有更多智
慧和努力来应对社会矛盾。
 以改革促发展,以稳定保发展,以改革、发展维稳定。
人们为争取获利机会自发倡
导对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
替代,创造新的制度安排,

党的领导与群众首创精神的结合
是人们在追求由制度不均衡
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
自发性制度变迁。

 社会改革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合。
当二者结合的好的时候,改革就能顺利推进;当二者不能有效结
合,就可能出现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错配。
 关键之处在于要有顺畅而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完备有效的民主
制衡机制。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
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阐述新时代党的建设
总要求时鲜明提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
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
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目录

计划与市场
1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完善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计划和市场各有优劣,现阶段
市场经济是更有效的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
置的方式,无关意识形态
01 02

04 0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体现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发挥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又可以市场经济的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计划的关系
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优先地位
 计划只在市场不能发挥或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地方起调节作用。而且这也不意
味着必须采取计划调节方式,而应首先考虑通过制度创新来使市场发挥调节作
用。
 计划调节的补充和服务地位
 市场调节覆盖全社会,计划调节的作用是局部性的,不能划出一块专属计划的
领地。计划调节服务于市场,任务是弥补市场不足或消除市场的消极后果。
 计划手段尽可能市场化
 在计划调节手段上,应尽可能选择“与市场一致”的指导性计划,把指令性计
划减少到必不可少程度。由于间接计划也会或多或少对市场信号产生的干扰,
降低市场效率,因此即使间接调控,也应注意尽量减少其对市场负面影响。
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两种类型 :
一是在给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内 , 寻求实现基本经济制度
的适当形式。
二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 , 这种变迁涉及社会所有制结构、阶
级关系和国家政权的变化。
 制度变迁的这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的 : 一方面 , 基本经济制度
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 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 , 在
给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内;另一方面 , 基本经济制度是由
许多具体的体制组成的 , 经济体制变化到一定程度 , 必然会导
致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应调整。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 从微观个体的角度看 , 政府与市场似乎是对立的 ; 但若从宏观和社


会的角度看,就会发现,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 而是相辅相成的。政
府有为 , 市场才能有效。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
的落后不仅表现为市场作用比较弱、市场体系不全、市场秩序混
乱、价格信号扭曲等 , 也表现为政府作用比较弱、能力不足、效率
低下、缺乏权威等。因此 , 离开有效的政府调节,就不可能形成有
效的市场调节 ; 反过来,离开了有效的市场调节 , 有效的政府调节
也难以做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

01 02 03
公有制为 按劳分配 更有效发
主体多种 为主体多 挥计划与
所有制共 种分配形 市场的长
同发展 式并存 处
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点
 1 )改革是场革命,性质是自我完善?
 1 )改革的社会性质 活力,优越性,吸引力
 2 )改革的力量 党领导和人民群众
 3 )改革的内容 不适应环节
 4 )改革手段和方法 不是暴力革命和运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
儒家文明影响下
发展水平特征: 微观上:政府不仅承担维
的市场经济;
发育不充分的市 护市场秩序的任务,而且
个人主义与集体
场经济; 具有的“造市”职责;
主义融合的市场
发展路径特征: 宏观上:政府不仅承担需 经济理念
“工业化与市场 求管理职责,而且具有供
化同时并举” 给管理职责
传统文化影响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
是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特
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国家
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
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
优势。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
的,因而后发优势涉及的主要是时
间纬度,至于国家之间在人口规模、
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差别
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畴,而与传统
的比较优势相关。

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
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理论
 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 · 格申克龙 (Alexander
Gerchenkron , 1904-1978) 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
验的基础上,于 1962 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的含义:
 第一个层次的含义,即所谓“替代性”的广泛存在。替代性的意义不
仅在于资源条件上的可选择性和时间上的节约,更重要的在于使后起
国家能够也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有别于先进国家的不同发展道
路和不同发展模式。
第二个层次的含义是指后起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 第三个层次的含义是指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
的教训。
 第四个层次的含义是指相对落后会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如“落后
就要挨打”造成的发展压力和发展动能。
M· 列维的后发优势理论
 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
认识丰富得多。
 后发者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
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 后发国家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
方面。
 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段,可使后发国家对自己
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
 先发国家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列维尤其提到
资本积累方面的帮助。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 市场亲善论( market-friendly view )。后发国家应支持市场化,要努力改
善营商环境并改善宏观经济政策,这样才能吸引外资进入以及保证宏观经济
环境的稳定。总之,政府必须保证其干预行为对市场是“亲善”的,否则必
然失败。
 国家推动发展论( state-development view )。这种观点的代表为查默斯 ·
约翰逊和罗伯特 · 韦德 ,他们对东亚政府在经济崛起中的定位具有共性,
即都认可政府作为市场的替代和主要力量推动了东亚市场发育和经济扩张。
 政府协调论。后发国家政府干预的成功需要具备严格的前提条件:首先是阿
姆斯登所说的为干预而建立的整套组织机制(从运行标准到监督检验),其
次是严格控制政府干预的成本,特别是不能让政府干预扰乱宏观经济稳定。
 市场增进论( market-enhancing view )。青木昌彦认为政府更重要的职能应是
“协调失灵”,即通过培育各种市场组织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来化解市
场失灵,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东亚政府的成功即源于相应制度建设的成功。
 强政府。李晓从制度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东亚模式”的成功。他
认为,承担着秩序供给与制度供给职能的政府,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政府强度
(Government strength)” 即“政府行政的力度”,还要具备较高的“政府质量
(Government quality)” ,即政府理性 (Government rational) 、政府效率性
(Government efficiency) 和政府自律性 (Government self-control) 。李晓认
识到,拥有不同历史背景和现实约束的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制度供给
而是制度实施。所以“强政府”不能只着眼于如何提高其行政力度,更关键的应
是如何提高“政府质量”。
儒家为主的文化传统与中国发展模式
 赫尔曼 · 卡恩( Herman Kahn , 1979 )则提出,东亚社会根深蒂固
的儒家伦理,培养出奉献进取的个人精神、高度的群体认同与责任感以
及对社会等级和人际伦理关系的尊重——所有这些都为“新儒家社会”
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奠定了基础。此后,学术界开始重新审
视东亚经济奇迹背后的意识形态根源。如麦克法库尔
( Macfarquar , 1980 )、森岛通夫( Michio Morishima , 1982 )等。
实事求是地说,从东西比较的角度出发,植根于文化传统的民族性格和
民族心理、社会价值观等一系列差别,决定了东方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
会完全模仿西方道路。东方社会对强政府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认同度,对
于政府政策也有更强的服从性,这些都是东亚“儒家文化圈”所独有的。
“ 强政府”模式
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所选择的“强政府”模式,也是建构于相应的思想认识基
础之上、是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背景之下形成的。其基本特色是儒家
道德伦理与法家政治思想的全面融合,其表现是千年以来中国社会对“大一
统”、“内圣外王”、圣贤治世的推崇与追求;而就意识形态而言,马克思列
宁主义特别是前苏联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独特诠释,直接将中央集权计
划经济的制度理念植入到新中国领导阶层脑中、又经由共产党强大的宣传机器
传播扩散至全部国民,嗣后,源自苏联的整套计划经济理论直接影响到中国改
革开放之后对发展模式的选择。简言之,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意识具有“集体
认同”的一致性特征:对集权政府的集体认同、对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的集
体认同以及对权威型政治领袖的集体认同。这些特征有助于凝聚改革共识、降
低改革成本,为强政府模式的改革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01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05
02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
04
06 场体系
03
07 03
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02
08
04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05
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
01
09 06
完备的法制体系
07
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08
开放的经济体系
09
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缺陷
01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

02 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

03 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

04 市场秩序不规范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教材)

1 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4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5 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
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
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 ( 1 )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
 ( 2 )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要素自由流动
 ( 3 )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价格反应灵活
 ( 4 )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统一开放、有序竞争
 ( 5 )加快确立各类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企业优胜劣汰
 ( 6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