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八课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 · 弗罗斯特
作者简介
• 罗伯特 · 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 1874-1963 ), 20 世纪
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当过鞋匠、教师和农场主。
• 曾赢得 4 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
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 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11 岁丧父,随母迁居新英格兰。
• 曾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 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对大自然和农民有着写实的描写
• 代表作品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等诗集
和《未选择的路》、《白桦树》等诗篇。
创作背景
• 《未选择的路》 1915 年发表,原名 The road not taken ,收录
在诗集《山间》。
• 诗歌创作的灵感来自作者对他在英国最好的朋友爱德华 · 托马
斯经常做的一件事情的善意玩笑:
作者经常与托马斯在乡间散步,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后悔,
因为托马斯想要选择一条可以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者奇特的风景的路给
作者这位美国朋友,可最后托马斯都为他们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向这件
事而后悔当初的选择,并因此长吁短叹。作者每次都会笑话他。作者回到
美国后,当他想起这件事情时,弗罗斯特装出自己就是爱德华 · 托马斯
而写出了《未选择的路》。
诗歌简析
•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阐明作者对于人生、社会和
宇宙的态度。
• 诗歌语言朴素无华,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
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
• 全诗共四节,每节五行,采用的格律是五音步抑扬格,押韵方式
是 ABAAB ,每节的第一、三、四行,第二、五行分别押韵。
• 诗歌保持了口语语气,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整首诗韵
律优美,传递着优雅的音乐感。
树林中的岔路
• 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作者写的就是人生道
路的选择,全诗四节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 第 1 ~ 2 节 )
第二层 ( 第 3 ~ 4 节 )
• 第一层写树林里有两条路,“我”面临着选择的路;而经过思考
后,诗人决定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
• 作者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历了复
杂的心理历程。
• 诗人久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遗憾,反映诗人的
犹豫和久久思索。
• 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因为这是象征人生之路的林
间路,这路无法回头,正如时光不会倒流。
• 诗人选择一条人迹罕至的路,而不是一条很多人走过的路,因为
一条人迹罕至的路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和经历。
• 树林中的两条道路象征着人生的两条道路,两种经历,这条路也
许更艰辛,可更有探索、挑战的价值。
• 第二层描写诗人对没能选择另一条路的遗憾,以及他多年以后的
感慨。
• 诗人虽然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对未选择的路非常留恋。
• 诗人认识到选择使自己失去了另外的可能性,他已经无法知道另
一条路的风景和乐趣。
•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到未来或许会为此叹息,并意识到在这个小
树林中选择的路,从此决定了自己的一生命运。
• 诗歌没描写诗人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反而侧重写“未选择的
路”,留下想像与思索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主题思想
• 作者透过诗歌告诉读者: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每一次
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 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样的选
择,选择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 即使犹豫不定,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无论大小人们都在
进行着选择,选择成就了人生。
• 每一个选择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我们一生,所以必须慎重,也要
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 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
立自主的选择。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