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是爱情吗?还没开头就煞了尾

——沈从文《三三》里
湘西少女的情感世界及其写作手法

报告人: XXX
学号: 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
作者沈从文
• 苗族,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
家。
• 坎坷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 金介甫( JeffereyC·KinKley) 《沈从文
论》:“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
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小说内容
 平淡朴素的童年生活
 天真烂漫,父亲早逝。
 跟着妈妈靠碾坊一起生活。
 母亲、磨坊、养鸡、溪潭即是三三生活的全部。
 “ 城里人”带来的变化
 白面少爷到寨子里养病,来看碾坊之后,三三遇到了一场懵懵懂懂
的爱情。
 母亲对女儿的婚事产生了似假还真的浮想。同时,母女二人对城市
的想象也开始悄悄滋长。
 三三的纯美也给城里的那位白面少爷和白帽子女人带来了一份惊喜。
主要情节
 幻想终结,回归平静
 经过内心斗争,三三对城里人的态度逐渐转好。
 她和母亲起了大早,去给城里人送鸡蛋,却被告知白面
少爷突然死亡。
 似有若无的情愫、对城市的幻想也不了了之。
 最后,生活回到从前的模样。
 三三没有去城里,继续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三三人物资料概览
 家庭
 家庭关系
 外表
 性格
 生活
三三的外表
 喜欢穿葱绿衣裳
 长得美
 城里来的男子:“很聪明,很美,长得不坏。”管事的:
“这是我堡里美人。”
三三的性格
 为鸡主持正义
 …… 赶逐那蛮横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
代为讨情时为止。
 害羞
 管事先生知道她又要害羞跑了,……
三三的性格
 霸道
 和来钓鱼的人耍嘴皮子。)
 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
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
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
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
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
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
你快来!”
 原始的天真
 文本待补
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
 因为自家有碾坊 , 三三的生活比较自足。

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
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鸦蛋吧。”
管事先生于是又说:“你不卖行吗,你舍不得鸡蛋为我做人情,
你想想,妈妈以后写庚帖,还少得了管事先生吗?”
那城里人于是又说:“向小气的人要什么鸡蛋,不如算了
吧。”
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
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
吓别人吧。”
简单的生活
 每天的事情:在碾坊上游的溪边看鱼、守鱼以及和
来钓鱼的人耍嘴皮子。
依赖妈妈,爱妈妈
 一切得傍着妈妈,也十分孝顺。
 依赖母爱,也依赖寨子平静生活带给她的安定感。

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
就不回来了。但若果当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
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同时还有,
她很想母亲永远和她在一处,她才能够安安静静的睡觉。
经不起推敲的城市梦
 对城市隐隐动心,梦想城市生活。
 羡慕新奇的城市生活,又有隔阂感。
这周小姐就笑着过来,拖了三三的手,想带她走去。三三想不走,望
到母亲,母亲却做样子努嘴要她去,不能不走。
可是到了那一边,两人即刻就熟了。那看护把关于乡下的一切,这样
那样问了她许多,她一面答着,一面想问那女人一些事情,却找不出一
句可问的话,只很稀奇的望到那一顶白帽子发笑。觉得好奇怪,怎么顶
在头上不怕掉下来。
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
了。
经不起推敲的城市梦
 只有“进城”的模糊概念,基于城里人说辞,标签
化且易碎的构想,导致她对婚嫁迎娶的幻想和对城
市的向往很快就在最高峰的时候跌落下来 。
每次到溪边玩,听母亲喊“三三你回来吧”,三三一
面走一面总轻轻的说:“三三不回来了,三三永不回
来了。”为什么说不回来,不回来又到些什么地方来
落脚,三三并不曾认真打量过。
经不起推敲的城市梦
城里是什么样子,城里有些什么好处,两人本来全不
知道。两人只从那个白脸男子、白袍女人的神气,以
及平常从乡下人听来的种种,作为想象的根据,摹拟
到城里的一切景况,都以为城里是那么一种样子……
 为什么情节简单,描写多?
 结尾为什么把城里人写死了?
小说为什么这么写?——创作背景
 《三三》创作于 1931 年 8 月,正是沈
从文对张兆和(沈从文后来的夫人)
开始追求而尚未结婚的时期。
 张兆和在家排行老三,沈从文便以
“三三”唤她。
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
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这其中,尤以沈从文追三姐张兆和追
得苦情又缠绵。
小说为什么这么写?——沈从文的文学观
•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写实的手法与抒情的笔调结合起来,详细说,
就是将一种乡土性的抒情诗气氛揉进一幅凸出的人生活动画图及万汇百
物在其习惯下所发生的一切之写实中去的代表,是沈从文。
• 沈从文以生命自足性的哲学观点为基础,固守的是一种从“乡下人”的
立场出发的、崇尚自然的艺术本位论。同倾心于现世光色的心理取向相
一致,沈从文小说总的来说具有一种风俗人物画的特征。
• 沈从文文学观的核心不是时代性,甚至也不是社会性,而是人生、生命,
或者用沈从文的话说,是生命形式。
• 他关心的是平凡人物在生活之“常”与“变”两相乘除中的哀乐。
沈从文在自然与人生的谐合中,注入一股诗情的小说,是最为体现
了他人生理想及艺术追求的作品。
小说为什么这么写?——沈从文的文学观
• 《三三》创作早于《边城》,此时创作内容中农村与城市、
健康与病态的冲突更为鲜明;《三三》体现了沈从文当时迫
切希望文坛多一些“乡下人”的文学,即自然、健康又不悖
乎人性的文学形式。
• “ 提到这点,我感觉异常孤独。乡下人太少了。倘若多有
两个乡下人 , 我们这个“文坛”会热闹一点吧。目前中国虽
也有血管里流着农民的血的作者 , 为了“成功”,却多数在
体会你们的兴味,阿谀你们的情趣,博取你们的注意。自愿
作乡下人的实在太少了。”
 ——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小说为什么这么写?——沈从文的文学观
• 《三三》创作早于《边城》,此时创作内容中农村与城市、
健康与病态的冲突更为鲜明;《三三》体现了沈从文当时迫
切希望文坛多一些“乡下人”的文学,即自然、健康又不悖
乎人性的文学形式。
• “ 虽然如此 , 我还预备继续我这个工作,且永远不放下我一
点狂妄的想象,以为在另外一时,你们少数的少数,会越过
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 , 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
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 , 康健诚实的赞
颂 , 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
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的怀
疑。”
结尾城里人之死的意涵
• 三三最后从堡子的总爷家走回属于自己的碾坊和小溪边,暗示了三三
以后的命运 , 碾坊是她的陪嫁物 , 而溪边是她倾吐所有心事的地方 ,
可以包容一切 , 即使是城市白脸少爷的死带给她的震撼以及随之而来
的她对城市的怀疑和恐惧。这表明她再次认同和回归到那原本就属于
自己的安静祥和的乡村生活方式 , 这其实也是沈从文在三三身上寄予
的乡村回归意义。
• 三三所走的道路是沈从文心里早就安排好的从乡村——城市 ( 幻景 )
—— 乡村的模式 , 对城市面目模糊的想象只是她心头曾经微微一动的
涟漪 , 尽管她听人说,顺着溪水往下走就能到城里,但是三三不会离
开自己的碾坊。至少她在沈从文的笔下 , 永远成不了离开乡村去城市
追求不同于乡村爱情形式的女子 , 或许只是沈从文观念中一个简单的
载体和符号。
结尾城里人之死的意涵
 三三是沈从文为读者呈现的又一个诗意的湘西女子 , 在
塑造的同时也对城市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批判。不过这个批
判在沈从文的文字之下显得比较隐秘,只是由一个少爷的
死来承担。
 无论是三三、翠翠亦或萧萧,女性都是被沈从文的文化想
象和价值取向所造就出来的 , 以湘西为舞台 , 以女性为
主要演员 , 表现了沈从文在想象中树立湘西世界的意识
和立场 。通过女性想象和改写来完成对湘西世界的阐释 ,
把女子的纯美作为一种对理想湘西世界的理解标志 , 这
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理解。
梦境:独特的叙事手法
• 在雨里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得到这机会,却
常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
好象只有鱼知道这会事。
 少女的心事也许母亲也不能全部理解,但是鱼儿全
都知道,这时候的梦是朦胧的。
 提着灯笼的人是后面来总爷家养病的白脸少爷。
梦境:独特的叙事手法
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管事先生露
出一个光光的头在水面,那城里人则长长的头发,缠在贴
近水面的柳树根上,情景十分有趣…… 刚才的事原来是做
一个梦……妈妈说:“起来看看,我今天为你焖芋头吃。
你去照照镜子,脸睡得一片红!”
 三三的梦说明了朦胧的大胆渴望和躁动不安的心事。
 白脸少爷病死,一切也像梦一般虚幻。
 在作者的笔下三三的梦既是美好的愿景,同时也是难言
的悲伤,激发着读者心中的联想。
讨论
1. 文章的创作中,少爷的死带来了三三这一场对城市奇幻梦
的终结与幻灭。那么你认为,作为个体的城市少爷的死真
的能够使三三放弃对城市所有美好的想象吗 ? 沈从文对
三三的城市之梦破灭的处理是否显得太轻率了一些?
2. 同样是描写湘西少女的爱情,翠翠的故事以《边城》这样
的大背景为题,而这篇小说却十分直白地使用女主人公的
名字三三为题。如果将文章标题改为《小碾坊》,你认为
合理吗?或者从小说的线索出发,将文题变为《一个城市
少爷的到来》,又是否合适呢?谈谈你所认为最适合这篇
小说的文题。
参考文献

[1] 刘洪涛、杨瑞仁 . 《沈从文研究资料 上》 [J].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06 年。

[2] 王锺陵 . 沈从文的文学观及其小说创作 [J/OL]. 江苏社会科学 :1-15[2020-04-04].


https://doi.org/10.13858/j.cnki.cn32-1312/c.20200319.020.

[3] 韦玮 . 沈从文《三三》中意象的解读 [J]. 汉字文化 ,2019(18):45-46.

[4] 肖燕云 .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驳论 [J]. 柳州师专学报 ,2006(01):41-46.


THANKS
谢谢听完
欢迎提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