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2

LS12243 中國 現代文 學

周作人
  《烏篷船》 , 《苦雨》 , 《喝
茶》

50909810 盧淑儀
50910187 柳嘉欣
50948589 李啟妍
言志派特色
 「言志派」是周作人對「五四」後的新文學,尤其是
對周作人這一派新散文的理論概說。

 將中國歷年來的文學潮流分為兩種﹕詩言志–言志派
﹔文以載道–載道派。

 周作人曾將言志派概括為「即興的文學」,古來有名
的作品皆稱作即興文學,即將有意思的先寫下來,寫
好後從文字裏將題目抽出,它不以寫作目的出發,而
是從自己的感興出發。
言志派特色 ( 續 )
 為要「言志」,就必須打破傳統的或有關形式的規
定和俗套。

 他亦曾借用俞平伯關於「載道派」,強調了「言志
派」小品「則在個人的文學之尖端」,「它集合敍
事說理抒情的了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裏」,這
是從作品的題材與格調著眼的。

 他認為言志派的最大特色是「說自己的話」, 「言
他人之志即是載道,載自己的道亦是言志」。這一
派散文亦必須有「科學」的、情感與理智的,也就
是既有現代文明的思想素養,又能有較為閑適的心
境。
三篇文章的共通點
花草蟲魚、喝茶飲酒、談天說地、生
活瑣事是周作人“五四”以後散文創作和
一貫題材。信筆所至,韻味悠長,追求傳
統士大夫型的雅致、趣味與閒適,是周作
人“五四”以後一貫追求的散文風格。作
為中國現代派性靈小品的代表作家。
《烏篷船》
《烏篷船》
寫於一九二六年初
的北京,那正是大
革命震撼全國的前
夕,北方故都一片
黑暗。許多有血性
的文藝 年紛紛南
下,投身北伐的事
業。就在作者寫下
這篇散文的半年以
後,他的胞兄魯迅
也離京南行。滿眼
是地獄的景象,也
許格外要向記憶中
的家 舊事去尋取
慰藉。
書信體、抒情文、說明文
和遊記四種文體的結合
? ! 書信
情文 體?
抒 !
《烏篷船》是以書信體的形式展
現了紹興意味悠遠的日常生活,描繪
了一幅地方風味濃郁的風景畫。
作者透過談論鄉間的風土人情
,表現了閒適的態度和自我的體性,
也流露了他欲離開社會的塵囂和現代
文化的浸染,追求一種原始的天然、
傳統文化和寧靜心態。
說明文 ?!
在第二段中 :
點出烏篷船與白篷船的區別
簡介四明瓦、腳划船和三明瓦的不同
詳述三明瓦白的篷和明瓦,船尾的櫓
和船頭的形狀,船舵的高度和寛度
最後略述坐在小船中的情景
遊記 ?!
在第三段中 :
 記作者坐在船中慢慢地欣賞山、樹、花、
橋、農舍等景色,可喝清茶,可喝酒,可
看書,可打麻將,可睡覺,可臥聽水聲橹
聲,可看黃昏景緻,可看廟戲,也可棄船
騎驢。
 紹興是水鄉,在這裏,船如同別地的公共
汽車,是基本的代步工具。作者敏銳的抓
住這一點,並以烏蓬船為線,把水鄉生活
細微、瑣碎的枝枝節節串聯起來,營造了
一個渾然一體的水鄉生活圖景,包含了紹
四種文體結合的特色
其好處在於 :
~ 書信無需緊緊圍繞一個中心,自然隨便,這正
與小品散文有一種本質上的契合。
~ 用書信寫散文,如主客閒談 ,親切平易。
~ 這篇文章不但有書信體的特色,且與說明文、
遊記合為一體,以一兼三,可算是一種創造。
~ 以說明文表現具體形狀,行文詳略有序,讓讀
者了有個完整的印象,而且充滿著趣味。
~ 運用遊記的寫作手法,不斷更換視角,變換行
為,利用聽時喚起人們的欣賞趣味。行文沖淡
疏朗,筆調與情趣極好地配合起來。
簡約親切、平和冲

簡約親切、平和沖淡
 文筆上的平和沖淡

~ 文中沒有華詞麗語和修辭手法,
只用平淡的字眼。如 :

「老實說……」

「我所要告訴你的,並不是那裏的風土人情,
那是寫不盡的 ……」
簡約親切、平和沖淡
 內容上的平和沖淡
~ 內容分別狀物與寫景,没有複雜的
主題思想。

狀物如 : 「聽水聲櫓聲,來往船隻的招呼聲,

及鄉間的犬吠雞鳴 ……」

寫景如 : 「四周物色,隨處可見的山,岸旁的
烏柏,河邊的紅寥和白殤,漁舍,
各式各樣的橋…… 」
簡約親切、平和沖淡
 感情上的平和沖淡

~ 書信寫得很親切,表示了關心,
表達了抱歉。如 :
文中首段 : 「接到手書,知道你要到我的故鄉去,叫我
給你一點什麼指導。老實說,我的故鄉,真
正覺得可懷戀的地方,並不是那裏;但是因
為在那裏生長,住過十多年,究竟知道一點

情形,所以寫這一封信告訴你。」

文中末段 : 「你到我那故鄉,恐怕沒有一個人認得,我又
因為在教書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談閒
天,實在抱歉而且惆悵。…… 初寒,善自珍
簡約親切、平和沖淡
 感情上的平和沖淡

~ 作者閒適的態度

如「在船上行動自如,要看就看,要
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覺得也可
以算是理想的行樂法。 」
誰是收信人 ?
--- 子榮君還是光榮君 ?
《烏篷船》最初在 1962
年 11 月 27 日《語絲》第 107
期上發表時,虛擬了一個叫“光
榮”的“受信人”,當該文收入
《澤瀉集》時,這個“受信人”就
改為“子榮”了,而“子榮”則是周
作人自己曾用過的一個筆名。
誰是收信人 ?
--- 子榮君是… ?
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寫信
人周作人本人。 ------ 「子榮
」與「豈明」都是周作人的筆名

子榮,是周作人的筆名,始用於
1923 年 8 月 26 日《晨報副刊》發表
的《醫院的階陛》一文。以後,
1923 年、 1925 年均用過此筆名,
在本文之後, 1927 年 9 、 10 月所
作《詛咒》、《功臣》等文中,也用
過“子榮”的筆名。一說“子榮”此筆名
是從周作人在日本時的戀人“乾榮子”
的名字點化而來。本文收信人與寫信
人是同一人,可以看作是作者寂寞的
靈魂的內心對白。
作者把自我的兩個側面外化為
收信人與寫信人,是因為 :

~ 寂寞的靈魂的內心對白
~ 兩個自我之間的撞擊與交流
~ 表現兩個實體有著不同的意趣與追求
為什麼作者會感到寂寞 ?
~ 不能面對無情的現實 :
◆ 西方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 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寧靜、安閑、和
諧的美的喪失,與大自然直接溝通的
人的自由人格的喪失
◆ 傳統的「演劇與迎會」,即緊張生
活中難得的精神的餘裕 ,都被禁止
,代之而起的是「低能兒」的社會文

含蓄的情感流露
# 對烏篷船、山、等某些風物情有
獨鍾
# 描寫湖光山色、村居的閒適……

~ 「你坐在船上,應該是遊山的態度,看看四週物色,隨處可見
~ 「夜間睡在艙中,聽水聲櫓聲,來往船隻的招呼聲,
的山,岸旁的烏柏,河邊的紅寥和白殤,漁舍,各式各樣的
以及鄉間的犬吠雞鳴,也都很有意思。 」
可見他對故鄉的
橋,睏倦的時候睡在艙中拿出隨筆來看,或者衝一碗清茶喝
~ 「在船上行動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
喝。偏門外的鑒湖一帶,賀家池,壺筋左近,我都是喜歡的。」
我覺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樂法。 」

眷戀
社會現實的反映
文中尾段 :
~ 「路上不平靜」
~ 「布業會館」等處建立「海
式」的戲場

反映那時社會的不安定
和新興的商業文化
締造遼闊的想像空間
~ 花大量筆墨介紹烏篷船的種類
~ 詳細備致描出三道瓦、小船的構造
寫烏篷 船的種類 : 「 烏篷 船大的 為“ 四明瓦 ”( Sym enn go a
,小 的為腳 划船 (劃讀 uo a)亦 稱小船 。 」
、大小容量等。
寫三道~ 又帶著讀者坐上三明瓦,遊覽水鄉
瓦、 小船的
寫其 大小容 構造 : 「篷是半圓形的,用竹片編成,中夾竹箬,
量 : 「三明瓦者,謂其中艙有兩道,後艙有一道明瓦也。」
上塗黑油 ,在兩扇“定篷”之間放著一扇遮陽,也是半圓的,木作格子,
「三道船篷之高大約可以使你直立,艙寬可以放下一
的大街小巷,飽覽異鄉的風貌。
嵌著一片片的小魚鱗,徑約一寸,頗有點透明,略似玻璃而堅韌
頂方桌,四個人坐著打馬將」
耐用。 」 「小船則真是一葉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頂離你
的頭有兩三寸,你的兩手可以擱在左右的駭上,還把
手都露出在外邊。在這種船裏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

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近田岸去時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

豐富了文章的內涵和張力
總結
《烏篷船》體現了他的這種簡約
親切、平和沖淡的美文特色。作品
以書信體形式,選取了江浙水鄉普
通的生活場景,採用了對比和以靜
寫動的描寫方法和順序,介紹描寫
了家鄉烏篷船以及烏篷船有關的人
和事,全篇娓娓絮談,卻又不枝不
蔓,渾然天成,給人一種優雅脫俗
、樸素自然的美感。
《烏篷船》是周作人
的代表作,很好的闡釋
了周作人的寫作風格,
以及他對人生的態度,
對生活的希冀。
學者評論
「 在他的許許多多散文創作中,周作人著力
表現的也是一種“平常而實在,看來毫不新
奇,卻有很大好處”的內容。這些內容大多
取自身邊生活,如布帛寂粟一樣樸實無奇
( 有的甚至讓人覺得瑣碎 ) ,單看一些作品的
題目,即可窺其一斑 : 如《北京的茶食》、
《南北的點心》、《故鄉的野菜》、《西山
小品》、《烏篷船》、《菜梗》、《苦雨》
、《喝茶》、《談酒》、《賣糖》、《鳥
聲》、《金魚》、《蒼蠅》等等,所寫的都
是身邊事、常見物、普通人,然而作者正是
通過對人們習以為常的衣食住行、瑣屑小事
的敘寫,來抒發自己獨特的情趣和感受,從
而表現出對寧靜淡泊境界的嚮往,這也是他
民俗觀的中心所在。 」

----- 錢理群《讀周作人.靈魂的對白——讀〈烏篷船 〉》
評論
評論
~ 以平常的辭句掩蓋著一種特
別的情趣。
~ 在平平淡淡的文句中,讓讀
者感受到一種平和恬靜的清
酒態度。
~ 只要靜靜品味,就會被這樣
的文章所感動。
《烏篷船》參考書目
1. 《 周作人小品賞析 》
曼碧 / 桂堂 , 學林書店出版(頁 58 至 63 )

2. 《讀周作人》 錢理群著
天津古籍出版 2001 年(頁 154 至 157 )

3. 《 解讀周作人 》劉緒源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4 年 8 月第一版 ( 頁 6 , 9 , 12 ,162)

4. 《名家經典紀懷散文選.在家和尚.周作人》向弓主編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5 年 5 月成都第一版 ( 頁 8 至 12

5. 《周作人抒情散文》 張毅選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2 第 1 版 ( 頁 18 至 22)

6. 《周作人評議》 張鐵榮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3 月

7. 《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體》黃開發著
北京 :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 年 ( 頁 101-167)
《苦雨》
主題意象
 周作人散文中的單位意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風”、“雨”意象,單文
題(書名)上注明“風、雨”的就有《苦雨》、《雨的感想》、《風的
話》、《雨天的書》……等。
 周作人不僅感受著“雨天”的“陰沉”,“風雨”之“苦寂”,而且體
味著“風雨故人來”的驚喜,更神往於“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
進行”的雨中豪情;
 …… 所有周作人的單位意象的背景裡都有水在,周作人一再申說他是
“水鄉的居民”,不僅“水”的哲學讓周作人思考憂慮了一生,他的不
少散文就是這種思考與憂慮的結晶;而且“水”的外在聲、色與內在性
格、氣質也深刻地影響了周作人其人、其文。
 我們談周作人散文思想的澄明,色彩、氣味的清淡,情感的溫潤,以及
“行雲流水而時有迂迴、阻塞”的結構與語言,無不聯繫著“水”,在
某種程度上,周作人的散文已經與“水”融為一體。
錢理群《讀周作人》 頁 233-234
寫作背景
 1924 年 7 月 17 日夏,寫於北京

 在“五四”退潮後作者和許多知道分子一樣經歷了夢

醒了無路可走的悲哀
 苦雨是眾多周作人以雨作意象單位寫作的第一篇

 居於北京的作者,由於北京的多雨,想到南方水鄉的

雨,想像著受信人所在的長安道上的雨,可謂天南地
北。亦因而創作了此文。
內容大要
 《苦雨》是書信體散文,借著這一“私
人化”文體,敘述更顯得娓娓而談。這
是一篇“借物詠懷”的文章,《苦雨》
曲折的寫出當時作者的心境
 借著回憶、想象以及敘述,各種各樣的
“雨”被搬到筆下,寫得相當自如
內容大要
 苦是基調,是底色;樂是從苦中的昇華,不停
地在苦的底色上跳蕩。
 文章名爲“苦雨”,作者卻寫得亦苦亦樂,苦
樂相隨,整篇文章始終籠罩在淡淡的哀愁。
 “ 雨”是客觀景象,“雨”是主觀感受不同的
主客體的組合構成不同的意象。亦苦亦樂,苦
樂相隨同時是周作人對苦樂人生的理解。
 文雖名曰“苦雨”,而實寫雨之苦與樂,淡淡
的苦與淡淡的樂相伴相隨。
書信 ( 書牘文 ) 的特點
 周作人的書牘文與他的一般散文相比有不
同的特點
有很強的針對性
 雜文一路的書牘文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說明、商
討式辯駁
 小品散文一路的書牘文由於“受信人”是確定的
,所以這些文章就有一種確定的情感基調
取材和表現的自由
 在內容上無所限制,海闊天空,表現上可以隨物賦形、騰挪自如
 書信無需緊緊圍繞一個中心,自然隨便,與小品散文有一種本質
上的契合

親切感
 這當然限於與關係較好的人的通信
 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拉近了,就如置身於第二人稱 ( 作者的老朋友
的位置 ) ,聽他訴說,如臨其境,倍感親切
藝術特色
 周作人說過,他自己“作文極慕平淡自然的景
地”,喜歡寫作“平和沖淡的文章”,這就成
為他的散文的基本特色。
 他的散文作品大致可分為兩類,……當中敘寫
日常生活瑣事的隨筆,作者以平和沖淡的態度
,流暢自然的筆墨,中外古今,海闊天空,旁
徵博引,描述了生活各種瑣事,具有教濃厚的
趣味性和知識性。……如散文《苦雨》、《喝
茶》等也都是這類旁徵博引、隨意而談的作品

《中國現代文學史》第 4 章 ( 節錄 ) 頁 406,407
平和沖淡,描摹真實
 平靜的敘述,描摹現實圖景
「前夜的雨將門口的南牆沖倒二三丈之譜」
「水浸滿了全屋,約有一吋深淺,這纔吐了一口氣
,覺得放心了」
「……漲過水後普通 的臭味……」
「……蝦蟆現在只見花條的一種,牠的叫聲更不漂
亮,只是格格這個叫法,可以說是革音,平常自一
聲至三聲,不會更多,唯在下雨的早晨,聽牠一口
氣叫上十二三聲……」
「倘若有人說這所記的只是個人的事情,於人生無
益,我也承認,我本來只想說個人私事,此外別無
意思。」
善用意象,形象生動
 「臥在烏篷船裡,靜聽打篷的雨聲,加
上欸乃的櫓聲以及『靠塘來,靠下去』
的呼聲,卻是一種夢似的詩境 」
 「……遇暴風雨,一葉扁舟在白鵝似的
波浪中間滾過大樹港,危險極也愉快極
了」
 「……遙想你胡坐騾車中,在大漠之上
,大雨之下,喝四打之內的汽水,悠然
進行,可以算是『不亦快哉』之一」
苦樂參半,虛實相間
苦
「雨中旅行不一定是愉快的,我以前在……,每感
困難 ,所以我於火車的雨不能感 到什麼 興味 …」
「我住在北京,遇見這幾天的雨,卻叫我十分難 過。
……」
「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那樣嘩喇嘩 喇的 雨
聲使我耳朵已經很不聽慣 ,所以時常被牠驚醒 ,
就是睡也彷彿覺得耳邊粘著麵條似的東西,睡得很
不痛快 。」
「這場大 雨恐怕在鄉下的窮朋友是很大的 一個 不
幸……」
樂
「臥在烏篷船裡,靜聽 打篷的雨聲,加上欸乃的櫓
聲以及『靠塘來,靠下去』的呼聲,卻是一種夢似
的詩境 」
「……仰臥在腳划小船內,冒雨夜行,更顯出水鄉
住民的風趣 」
「……遇暴風雨,一葉扁舟在白鵝似的波浪中間滾
過大樹港,危險極也愉快極 了」
「……準沙漠的路,在那時候倘若遇見風雨,大約
是很舒服 的,遙想你胡坐騾車中,在大漠之上,大
雨之下,喝四打之內的汽水,悠然 進行,可以算是
『不亦快哉 』之一」
隨意筆觸,流暢自然
 文章開首便寫了不同景象的雨,把讀者
帶入或悠然或壯闊的詩境,筆觸流暢自

悠然「……靜聽打篷的雨聲……卻是一種夢
似的詩境。」
壯闊 , 豪情「……遇暴風雨,一葉扁舟在白
鵝似的波浪中間滾過大樹港,危險極也愉快
極了」
悠然「……胡坐騾車中,在大漠之上,大雨
之下,喝四打之內的汽水,悠然進行,可以
算是『不亦快哉』……」
 接著一語道破,引回真實現實
「…這只是我的想像空間,如詩人的理想一
樣靠不住」
「或者你騾車中遇雨,很感困難,正在叫苦
連天也未可知……」
 然後自然轉入文題,由樂轉苦,寫在北
京遇雨的難過
 及後筆鋒一轉,引出兩種最喜歡下雨的
人,由苦轉樂
「這回大雨,只有兩種人最是喜歡。」
情感真切,含蓄自然
 從喜歡雨的兩種人上
「赤了足伸到水裡去,實在有點冷,但他們不旨,
下到水裡還不肯上來。大人見小孩們玩得有趣,也
一個兩個地加入,但是成績卻不甚佳……」
「……捉了好些蝦蟆……拿來都放在院子裡,平常
偶叫幾聲,在這幾天便整日叫喚……卻極有田村風
味。」
「……麻雀蝦蟆或蟬的叫聲……隨便聽聽都是很有
趣味的,不但是這些久成詩料的東西,……」
「蝦蟆在水田裡群叫,深夜靜聽,往往變成一種金
屬聲,很是特別,又有時彷彿是狗叫……」
 從想像鄉間窮朋友上
「這場大雨恐怕在鄉下的窮朋友是很大的一個不幸
……」
 留意字眼


 佳趣、風趣、愉快、親近、舒服、悠然、快哉…


 十分難過、受驚、驚醒、不痛快、失望、不愉快
、不幸……
語氣幽默,調侃
 「這回受驚的可不是我了,乃是川島君
『佢們 』倆,因為『梁上君 子』如再見
光顧,一定是去躲在『佢們』的窗下竊
聽的了。」

 「我本等著你的秦遊記,現在卻由我先
寫給你看,這也可以算是『意表之外 』
的事罷。」
小結
 《苦雨》體現周作人文章的特點,北京八道灣
接連的苦雨,淋塌了圍牆,雨水進了書屋,使
作者生活失去了安寧。可他在苦雨中,又沒忘
記欣賞孩子們在水中的嬉戲和蛤蟆的叫聲。全
文籠罩著一片淡淡的苦,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
況下不入詩文的,而他都能寫出味道來,自有
其過人之長。文章寫得似有意似無意,似有意
思似無意思,所談的確都是“私事”,又在結
尾若有所指若無所指,凡此種種,皆為典型周
氏風格。
意思取於:《苦雨》等輔導
http://www.scrtvu.net/support/wlkj/shige/luolan/sanwen/zhouzuoren/index.htm
後人評論
 議論周作人早期散文的思想傾向,不能不注意
到《故鄉的野菜》、《苦雨》、《喝茶》以及
較後的《烏篷船》、《談酒》等抒情散文。…
…這類抒情散文讓我們看到了他“悠然南山”
的一面。……這些散文,從題目便可以看出所
涉及的是日常生活瑣事,所抒發的是個人的寂
寞和憂鬱,愛好和趣味。……其次,從思想情
調看,這類作品流露出清高淡遠歸真返璞之類
的思想情調。
許志英 : 《論周作人早期散文的思想傾向》 ( 節錄 ) 頁 472,473
後人評論
 周作人的一些名篇《山中雜信》、《苦雨》、
《烏篷船》等都是書牘文──書信體的散文,
對書信體的選擇的意義在於他找到了適當的語
域,讀者可以坐在第二人稱──作者“朋友”
的位置上聽他娓娓道來。這種態度也相應地決
定了話語的格調──語感、語調、語勢,他的
文風紆徐自在,得閒話自然的節奏。閒話風還
帶來他小品散文的自由、散漫的結構。
黃開發《人在旅途》頁 108,109
後人評論
 情志體主要是指周作人 1928 年以前小品散文的語體。娓
娓而談,自然隨便,抒自我之情,載自己之道,是情志體
的特點。……周作人在《苦雨》中寫出了他苦中作樂的心
境,……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自我。
 …… 趙景深在讀了《西山小品》和《山中雜記》等文後
說:“我以為周先生究竟是情勝於理的人。”就是那些看
起來瑣碎的自己以外的題材,如北京的喝茶、飲酒、烏篷
船,都寫出了情趣,無不顯示出作者自己的一部分。
 從質地上來說,……情志體融入中國古代小品抒情成分。
敘事、說理、抒情結合在一起,浸透著作家的性情。
黃開發《人在旅途》 頁 102,103
學者評論
 周作人從理論上首先倡導他稱之為“美文”的抒情敘事
散文,即小品文或散文小品,創作了《烏篷船》、《談
酒》、《喝茶》等堪稱典範的小品文,不僅在內容上著
意表現返歸自然,順乎天性,自由率性而適度的生活情
趣,而且在藝術上追求表現自己與隱蔽自己,感情的傾
瀉與控制,放與收,通與隔,豐腴與青澀,奇警與平談
,猥褻與端莊……之間微妙的平衡,處處閃爍著藝術辨
證法的光芒。
 從容描繪中浸透著作家的閑適趣味,蘊藉而詼諧的淡淡
的喜悅裡,摻雜著幾分憂鬱、惆悵;文字表達上則大巧
苛拙,舉重若輕,構成了平和沖淡的境界,同時注重適
度的含蓄,另有一種澀味。
錢理群《讀周作人》 頁 221,222
個人評論
 全文圍繞著雨,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說,
寫出雨這一客觀現象的不同意象,淡淡
的苦滲透全文,以文首樂及最是喜歡雨
的人作對比,寫出自己的情感,主晨思
想集中鮮明,語言形象讓人如睹其物,
如聞其聲。
《苦雨》參考書目
《苦雨》
1. 《讀周作人》錢理群著
天津古籍出版 2001 年(頁 7-9 , 219-233 )

2. 《周作人文選 I 》楊牧著
洪範書店有限公司(頁 9-12 )

3. 《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體》黃開發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北京 :1999 年

4. 《周作人論》錢理群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8 月 ( 頁 205-210 )

5 《周作人研究資料上》張菊香 / 張鐵榮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 頁 404-473)

6. 《文學鑒賞導讀》林文和
人民文學出版社 北京 :2004 (頁 71-80 )

7. 《亦苦亦樂苦樂相隨 -- 周作人《苦雨》解讀》孫正軍
《喝茶》
寫作背景
 < 喝茶 > 是周作人在二十
年代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寫
的體味生活情趣的小品。

 周作人在這一年的年底,
藉著 < 語絲 > 創刊的機會
,把近一年的思索,歸結
為對「生活藝術」的追求
,而 < 喝茶 > 更是進一步
把「生活藝術」歸結為
「忙裡偷閒,苦中作樂」
的人生哲學。
內容大要
 第一段

 以徐志摩講「吃茶」的講座為引入,指出「茶
道」的意思,即以平凡的意思解作「忙裡偷閑
,苦中作樂」。

 他以徐志摩對「茶道」已有透徹的了解為由,
拒絕評論有關「茶道」的藝術,反而講述他的
喝茶觀。
內容大要 ( 續 )
 第二段

 講述喝茶的意義,指出喝綠茶比紅茶來得有
情趣,並對英國小說家葛辛飲茶的實際觀點
不以為然。

 慨歎中國的茶館近來己漸漸趨於洋化,變成
飯館,只在鄉村才保留一點喝茶的氣氛。
內容大要 ( 續 )
 第三段
 略寫喝茶的環境,指出與二三知己喝茶享受
閒暇是不可少的事。
 認為中國人喝茶時吃瓜子是不適宜的,應以
絲狀的豆腐乾來佐茶才較適合。
 略寫日本的點心符合作為茶食的資格。
內容大要 ( 續 )

 第四段

 指出製茶和製茶乾的地方,並以一首詞來概
述油炸豆腐乾的製法,雖然這種豆腐乾不是
茶食,但卻是一種好豆食,並讚揚豆腐就如
茶一般是上佳的食品。
內容大要 ( 續 )
 第五段

 講述日本以茶淘飯名叫「茶漬」,中國人同
樣是這樣吃的目的卻是因為貧窮而要節省,
故有「清茶淡飯」之稱。

 感歎中國人未能在清茶淡飯中領略到其獨特
氣味,也是因為中國人貧窮而無心欣賞所致

主題思想
 周作人批評英國小說家葛辛飲茶的實際觀點
,對日本「茶道」的意思稱作「忙裡偷閒,
苦中作樂」,正是表現自己的喝茶觀。

 提倡「茶道」,即以「片刻的優遊」,在不
完全的現世享受到一點美與和諧。

 日本人強調「茶道」的「和、敬、清、寂」
的精神,與作家的理解頗不相同。
主題思想 ( 續 )
 喝茶之後,再去繼續追逐名利,但偶爾的片刻優遊
也是不可以少的。

 這種喝茶觀對處於身在世事紛擾、憂患深重的人們
來說,這種片刻的優遊,在茶或茶道的色香味中得
到暫時的解脫。

 這種生活的藝術正是中國士大夫的傳統愛好。
藝術特色

 隨意筆觸

 從著名詩人徐志摩演講說起,涉及日本的
茶道、茶食、茶漬,英國的午後茶,紹興
的茶乾,娓娓道來,不帶感情,沒有起承
轉合的格式。
藝術特色 ( 續 )
 簡約親切 平和沖淡

 「我現在所想說的,只是我個人的很平常的喝
茶觀罷了。」

 「日本人用茶陶飯,中國人未嘗不這樣吃,唯
其原因,非由窮困即為節省。」
藝術特色 ( 續 )
 現實的社會反映

 「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
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
可抵十年的塵夢。」

 「日本人用茶陶飯,中國人未嘗不這樣吃,
唯其原因,非由窮困即為節省。 」
藝術特色 ( 續 )
 題材沒有局限性

 「冬之卷裏說及飲茶,以為英國家庭裏下午
的紅茶與黃油麵包是一日中最大的樂事。」

 「日本用茶陶飯,名曰“茶漬”,以腌菜及
“澤庵”等為佐。」
藝術特色 ( 續 )
 幽默含蓄 善用反語

 「關於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徹巧妙的
解說,不必再來多嘴,我現在所想說的,只是
我個人的很平常的喝茶觀罷了。」
藝術特色 ( 續 )
 富有主觀色彩

 「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在喝茶,在賞鑒其色與香與味
,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 「我現在所想說的,只是我個人的很平常的喝茶觀罷
了。」

 「中國喝茶時多吃瓜子,我覺得不很適宜,喝茶時可
吃的東西應當是輕淡的茶食。」
藝術特色 ( 續 )
 今昔對比

 「中國古昔曾吃過煎茶及抺茶,現在所用的
都是泡茶。」

 「中國人上茶館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
天,只可惜近來太是洋場化,失了本意,其
結果成為飯館子之流。」
總結
 周作人的 < 喝茶 > 表現出他和傳統士大夫的喝茶觀

 由喝茶說到茶食,說到江南茶館中的乾絲,於是詳敍
其製法與味道,以及茶館中吃乾絲的情形。

 與三五知己喝茶,偷得浮生半日閒,享受片刻的閑暇

 以中國人用茶陶飯來作結,反映出當時的中國人家境
貧困。
學者評論
 舒蕪

 窮學生的小盤算,小堂倌的小喜怒,這些平
凡有情的世象,用了幽默的調味料調和起來
,與清茶及乾絲的質樸素雅的味道正好相稱

 周作人寫到他故鄉紹興的三腳橋,橋的名與
實,其他的名產周德和茶乾,以及已經不是
茶食的油炸豆腐乾之類,似乎岔得很遠。

 < 周作人 評說八十年 > 程光煒


學者評論 ( 續 )
 趙景深

 周作人寫得情勝於理,看起來瑣碎的自己以外的
題材,都寫出了情趣,亦顯示出詩人自己的部分

 體裁體現出英法隨筆的影響,注重充滿個性色彩
的議論,同時融入了中國古代小品的抒情成分。

 將敍事、說理、抒情結合在一起,浸透著作家的
性情。
< 人在旅途 – 周作人的思想和文體 > 黃開發
個人評論
 了解喝茶的茶道,中外關於喝茶的特色,以
豆腐乾來佐茶的情形,也認識了中國老一代
知識份子喝茶的妙處。

 中國人與三五知己喝茶是一件難得的事,可
以藉喝茶來偷得浮生半日閒,苦中作樂。
《喝茶》參考書目
 < 周作人小品賞析 > 曼碧 桂堂著 學林書店出版社 第 41 至 46 頁

 < 周作人論 > 錢理群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1 年 第 197 至 199 頁

 < 周作人評說八十年 > 錢光煒著 中國華僑出版社 第 253 至 254 頁

 < 人在旅途 – 周作人的思想和文體 > 黃開發著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 年 第 103 至 104 頁

 < 周作人詩全編菚注 > 王仲三著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5 年 第 32 至


34 頁

 < 周作人傳 > 錢理群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第 248 至 252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