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80 年代拉丁美洲債務危機 --- 簡介

A. 危機緣起

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主要爆發於 1980 年代,某些國家早在 70 年代即開始,

此次危機被稱作為“失落的十年 ” (the Lost Decade),主要緣起於拉丁美洲國

家大量超貸導致於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無力償還債務而發生。於 1960 至 1970 年

代時,許多拉丁美洲國家,尤其是巴西、阿根廷與墨西哥,為了發展及帶動工業

化,向許多國際債信借貸了大量的資金,特別是已開發國家如美國等來建設許

多國家基礎設施。這些國家的經濟於是在當時發展蓬勃,借方也因此願意繼續大

量的提供貸款。於 1975 到 1982 年間,拉丁美洲向國際商業銀行負債的累積年均

比例高達 20.4%,此高額的借款比例使得拉丁美洲國家的外部負債至 1975 的

750 億美元到 1982 達到 3,150 億美元,約占整個拉丁美洲區域國民生產毛額

(GDP)的一半。
B. 危機發生之原因

拉丁美洲債務危機發生之主要原因主要可區分成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以外

部因素來說,自 50 年代開始,隨著世界經濟包括第三世界國家如拉丁美洲的經

濟快速成長,促成了世界新金融體系的出現,美國以致於全世界的金融機構迅

速信用膨脹,埋下日後世界金融嚴重失衡的禍因;之後於 1973 年時,OECD 國

際油價瞬間急速飆漲,石油製造與輸出國開始大量擠兌其於國際商業銀行裡的

剩餘資產;而對於大量仰賴石油進口的拉丁美洲國家來說對於資本的需求亦快

速增長,部分用於支出石油價格通貨膨脹所造成的財政外部赤字;在另一方面 ,

美國當時大力提倡“石油美元回收計畫”(Petrodollar Recycling Program),

使拉丁美洲國家即使在油價高漲時,依然可以購買石油;最後於 1970 年代後

期,貸款的結構產生急劇的改變,從原本的低利率長期貸款轉變為高浮動利率

的短期貸放,亦導致了於 1980 年代爆發債務危機的主要原因。

以內部因素來說,拉丁美洲國家大量貸款資金的流向,主要用來彌補逐漸嚴

重的貿易失衡現象;另外,許多拉丁美洲國家為了控制通貨膨脹的問題,過度

操控貨幣的實際兌換率,惡化了往來帳戶之價值;而持續實際匯率的升值時的

國際的票面利率負於實際價格,更惡化了負債的情形。總總的內外部因素結合,

導致了 1980 年代拉丁美洲爆發了債務危機。


C. 解決方案

1. 貝克計畫 (Baker’s Plan)

於 1985 年十月,美國財政部長貝克提出一紓困計畫,由商業銀行與跨國金

融機構借支共 290 億美元供十五個負債最高之國家紓困,以換取這些國家將其

國有企業私營化及市場去規則化來達成經濟改革。但此計畫並無實現,反而造成

負債國負債更加龐大。

2. 布雷地計畫 (Brady Initiative)

布雷地計畫於 1989 年由美國財政部長布雷地所倡議,其策略將重心由增加

借支轉為以市場為基礎來減少未償還本金與利息支付,以換取債務國持續的經

濟重整。其做法有透過直接現金買回;以現存債務換取折價債券;以現存債務換

取平價債券;或減息債券。

3. 國際貨幣基金之措施

國際貨幣基金之方法,採穩定性措施來減緩全球經濟的過度發展。國際貨幣

基金認為債務國的財政危機之主因是來自於進口資金之需求,於是其背後的概

念認為,若市場需求降低即會減少貿易逆差,為緊縮之策略。實際的做法如減少

政府財政支出,貨幣貶值以減少進口鼓勵出口,及減少資金需求以平衡通貨膨

脹。

4. 世界銀行之措施

世界銀行採用結構性調整措施來提倡市場為基礎之改革以提升效率。其認為

藉由提高經濟效率來提高內國貨物與服務之需求。在這樣的概念下,提倡國內與

國外交易之自由化以及規模龐大且較無效率之公營企業的民營化。
D. 改革成效

拉丁美洲各國,包括阿根廷、秘魯、巴拿馬、厄瓜多、玻利維亞、哥斯大黎加、墨

西哥、委內瑞拉、烏拉圭及巴西皆有參與布雷地計畫,在藉由國際貨幣基金或世

界銀行的協助,使拉丁美洲的經濟重整頗有成效,於 1991 年時,拉丁美洲區

域的資金收入自危機爆發以來第一次超過資金支出。但 1980 年的債務危機仍就

影響深遠,金融部門於新興市場開放後,導致了 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

1990 巴西與阿根廷亦相繼爆發金融危機。直至 2006 年的統計為止,拉丁美洲

的外部留通負債能有 2.94 兆美元,約占新興市場債券的 63.2%。但值得一提的

是,這些財務危機並沒有造成任何的外債危機,拉丁美洲的國家仍然在世界經

濟保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新興債券市場,仍是擔任重要的角色。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