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清词 .

陈维崧】
【贺新郎 . 纤夫词】

“陈维崧词作,题材广泛。
其词反映重大的社会现实,
并不亚于诗圣杜甫,”试提
出你的看法,并以本词为
例,举例说明之。
“
陈维崧 (1625 ~ 1682)  字其年,号迦陵。
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出生于仕宦之家,
为明末 " 四公子 " 之一,陈贞慧之子,素以
气节著称。”
 陈维崧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 (1679) 举博学
鸿词,授翰林院检讨 ,54 岁时参与修纂《
明史》, 4 年后卒于任所。
 陈维崧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祖父
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当时
反对 " 阉党 " ,曾受迫害。
“ 陈维崧词题材广泛,无所不入,继承了
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贺新郎 · 纤夫
词》 、《金浮图 · 夜宿翁村时方刈稻苦雨
不绝词纪田家语》等继续民间疾苦,即在
苏、辛词中,亦为罕见。”
 陈维崧善诗文,尤擅长词和骈文。其词效
法苏轼、辛弃疾,雄浑奔放,接近宋代的
苏、辛派。另一方面,在创作上,他又自觉
地继承了《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和
杜甫、白居易的优良传统。
 陈维崧少时作文敏捷,词采瑰玮,
吴伟业曾誉之为“江左凤凰”。

“ 陈维崧身当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对
明末君臣的荒嬉亡国深有感触。”
 明亡 (1644) 时,陈维崧才 20 岁。入清
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曾得到官职,
身世飘零,游食四方,接触社会面较
广。
 清初词坛,陈维崧、朱彝尊并列,陈为 "阳
羡派 " 词领袖。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 康熙三年(西元
1664 )陈维崧和王士禛定
交,当时王士禛为扬州推官。
 距离明朝明灭亡还不久,陈、王二人感慨南
明政权的腐败。陈维崧身边还聚居一些风格
相近的词人任绳隗、曹亮武、蒋景祁、陈维
岳等,阳羡词风逐渐形成。
 他们相互唱和。在学术上主张推尊词体,不
视词为“小道”。认为词足以于杜甫的歌
行,西京之乐府并列。
“ 陈维崧的词敢用大题目,往往写出大
意义,吟咏国家轮替,民生疾苦,在陈
维崧的作品里随手可拈。”
 特别是陈维崧的词敢用大题目,他不以
浅斟低唱、情虚风雅为能事,往往写出
大意义,吟咏国家轮替,反映社会现
实,民生疾苦,在陈维崧的作品里可随
手拈来。
儒家仁政思想精神
让百姓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反对贫富不均。
诗圣杜甫
 经历了开元之治、天宝之乱和乱后的动
荡时期。既有过裘马清狂的少年时代,
也有过忍饥挨饿的寒士生活;作过难
民,也作过侍臣。长年漂泊,家累很
重。
 亲历了朝代的兴衰,看到了官场黑暗,目睹
了破碎河山。当时的社会不能说衰败到了,
而是正在走向衰败,由此,才更能激起诗人
心中壮志未酬的凄凉和报国无门的悲哀。
 杜甫的诗很多人都熟悉,所谓“诗史”乃是
人们对他的诗歌的肯定。
 杜诗中对贫富不均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和深刻的批判,他有两句诗说得惊心动魄,
永远为后人传诵,就是“……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这是对封建社会中严重的贫富悬殊现象的最
深刻、最一针见血的批判。长期以来,人们
都认为这两句诗是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当时
深刻的社会现实,即穷人与富人之间严重的
阶级对立:一者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一者
在饥寒交迫中挣扎。
杜甫与儒家思想
唐代诗人中最诚笃地信奉儒家思想的,
而诗歌中都有非常好的阐释。
把儒家的思想渗透到诗歌中间,用他的
优美的诗歌形象地表达了儒家的政治理
想,所以杜甫应该被称为唐代的大儒。
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而广泛地影响
着唐以后历代的诗歌,同时对一些词人
的创作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
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
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 天宝十一载( 752 ), 杜甫写下了他的名
篇《兵车行》 ,以严肃的态度,真实的记
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
 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然维持着表面的繁
盛,却已处处埋伏危机。 这主要表现在玄
宗和他的边将们一意开拓疆土穷兵黩武的政
策,导致国力空虚、民生艰难,许多人无故
死亡。
 此外,由于玄宗沉湎于享乐,李林甫、
杨国忠等人擅权专政,阻塞言路,导致
政治变得昏暗。由于汤选中所宠幸的安
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雄兵,因此
成为威胁国家统一的主力。

 一场大崩溃即将到来时,杜甫透过个人
的不幸看到了国家和人民的不幸。
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
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 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
飘荡的孤独。
 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
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陈维崧与杜甫有相同的人生经历
 同样生活在海立山飞的大动乱时代;
 同样出身名门而科场失意;
 同样颠沛流离,寄食四方。
 这使他能像杜甫一样深刻地认识社会,
准确地把握社会矛盾,以其作品全面而
真实地反映时代面貌。
 陈维崧倡导的“词经”、“词史”精神,
是传统的儒家诗教在词的延伸,是杜甫“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史”精神在
词创作上发扬。
 陈维崧早年为诗,学习杜甫的沉郁之调。杜
甫的“诗史”精神深刻的影响着陈维崧的创
作。
 陈维崧词产生于空前惨烈的历史大转折
时代,如洪钟大鼓,震荡词坛,激励人
们抗争。
 因此也能说陈维崧词是“词史”、“词
经”,揭露了深沉的社会黑暗,他一豪
雄悲郁的格调,抒写了一代知识分子的
悲愤惨痛。
 陈维崧词创作于词风萎靡的明词之后,
使词这一传统文学形式在清代得以大放
光彩。
 陈维崧主张词与诗的意境应同样广阔,常用
词抒写类似杜甫的《三吏》和《三别》的主
题,以词反映人间疾苦,也接近白居易的新
乐府。
 而他也确实创作了,如《贺新郎
· 纤夫词》
就是这类题材。日本学者清水茂高度评价了
陈维崧在这方面的成就,赞颂他毕生“致力
于词的复兴,领导词坛,成为清朝词学的开
创人,将词的境界置于和诗同等地位” 。
 他的《贺新郎
· 纤夫词》与杜甫笔下
的“临歧诀绝”的情景又似杜甫的《兵车
行》“牵衣顿足拦道哭”的人间惨剧再
现;那如狼似虎的里正团保,与杜甫笔下
的《石壕吏》是那么得酷似。
“
此去三江牵百丈”,亦由杜甫《祠
南夕望》“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
斜”化出。
 这首词没有着任何议论,全首只是客观
叙述,词中揭露清廷暴政和对灾难中的
人民寄予无限同情的代表作,而作者的
态度尽在不言之中,有着震撼人心的艺
术魅力。之所以然者,就是因为词人寄
托了一腔悲悯的情怀。
 这首词描写清圣祖遣兵讨伐吴三桂,清廷
征发壮丁服役的生离死别的场面。词的上
片写抓壮丁的原因、真王拜印的声势、里
正的横行。
 陈维崧精于用典,这和他熟读史事关系很
大,他往往一首词中参杂着十几个典故,
如果不熟悉这些典故的话,就很难理解词
中所含的深意。
 如:“真王拜印” 词出自《史记 · 淮阴侯列
传》 ,用韩信的典故。
 陈维崧以词写下人间疾苦,实为一创举。最
为可贵的,是能注意反映社会现实,写清兵
征发 10 万民夫替战船拉纤 ,“ 列郡风驰雨
骤” , 使得“闾左骚然鸡狗”,还写到一民
夫与“草间病妇”的“临歧诀绝” , 情状凄
惨。
总结
 陈维崧以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创作实
践。他大胆地冲破传统词题材内容的一
切禁区,把词的题材内容拓展到生活的
各个方面。
 他的诗题材广泛、豪放纵横、富有才
气,尤其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
代的社会矛盾生活、同情民众疾苦的诗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