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5

索 取号 : 1 2 2 2  7 / 4 1. . 1 0 :

1 60 1 02 1 1 密 级
7 :
—_
公3 _ _ 

_

南 京坪 疮犬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彭 定 求 及 其 诗文 研 究






. . .

- .




. . .

. .

* * 、 

广
  
"? '


   V


^E


 (



  


. -

一  t
_

 ; (

. i .


. ■

. , , .  . . i . 

研 究 生 :

玉蜇 

指 导 教 师 : 陈 书 录 教授 

培 养 单 位 : 文 学 院 

级 学 科 : 中 国 语言 文 学 _ _—

二 级 学 科 : 中 国 古代 文 学 

完 成 时 间 : 2 0 1 9 年 3 月 1 0 日 

_

答 辩 时 间 : 20 1 9 年 4 月 27 





r 
  X

* " ’

  A r  \  Jr  7   r  *  
- ?
 ,
 \

 ?
- ■ - ■


. . s
r*   ■  , -  i
; ^ . 


- ■ >

f
, i


摘 要

摘 要
彭定求(1645—1719)是清初苏州地区科举世家文人的典型代表。他于康熙
十五年(1676)中状元,后因仕途坎坷辞官回家休养。康熙四十四年(1705)彭
定求与曹寅等人负责了清代官修唐五代诗歌总集《全唐诗》的校刊,这是彭定求
晚年文化生活中浓墨重彩的大事,也是清初出版史上的重要事件。彭定求的诗文
创作主要集中在其康熙三十三年(1694)辞官回家至其康熙五十四年(1715)去
世期间。本论文以彭定求《南畇诗稿》《南畇文稿》为研究文本,梳理其诗文题
材和内容、分析其诗学思想和散文创作风格,同时将彭定求的诗文与清初学术生
态、苏州地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揭示清初江南地区的文人心态。
第一章为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第一节从彭定求的家世、家风和家学传
承三个方面考述家族教育对彭定求文学观的形成与影响,这是其文学创作的基础。
第二节论述彭定求的生平,分四个阶段论述彭定求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第三节
为彭定求诗文集版本考述。包括彭定求《南畇诗稿》的编排体例和其诗文作品版
本考述。
第二章写彭定求的文学交游。与彭定求文学交游的有他的师生朋友、宗教人
士,还有苏州的当地官员和乡贤文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彭氏家族在地方社会的
关系互动情况。本章结合彭定求具体诗文作品,分别从师生之交、与吴地留寓和
乡贤的交往和与道教高人的交往三个方面来详细梳理其文学交游情况。
第三章论述彭定求与《全唐诗》的校刊。第一节论述彭定求奉旨校刊《全唐
诗》的经过和他与当地官员的交往互动。第二节介绍《全唐诗》的成书规模,具
体从刊刻时所采用的底本、编排体例和印刻做工三方面来论述。第三节为彭定求
在扬州校书期间活动考述。在扬州校刊期间,彭定求的足迹遍布扬州的寺庙道观、
风景名胜和诸多历史文化古迹。彭定求每到一处都留有诗作,其中很多文化遗迹
今天仍然存在,这些诗歌作品这有助于我们研究和进一步了解扬州的历史文化。
第四章研究彭定求的诗歌。第一节详细梳理彭定求诗歌创作题材与内容,从
四个不同的维度对其诗歌题材和内容归类分析。第二节从雅正醇厚,提倡儒家诗
教和清婉自然,崇尚以真为美两方面阐述彭定求的诗学思想。第三节探究彭定求
的诗歌艺术特色。从善用白描,语言质朴、缘事而作,情感充沛和诸体兼备,巧
用典故三方面归纳总结。
第五章为彭定求的散文研究。第一节叙述彭定求散文的体裁与思想内容。第
二节以清初文风与士人心态为切入点,结合彭定求理学思想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从醇厚雅正和善于说理两面论述彭定求的散文创作风格。

关键词: 彭定求,诗文创作,诗文理论


Abstract

Abstract

Peng Dingqiu (1645-1719) w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literati in Suzhou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e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fifteen years of Kangxi (1676). He resigned from office because of his difficult career
and went home for recuperation. In the forty-four years of Kangxi (1705), Peng Dingqiu
and Cao Yin took charge of the school magazine of Quan Tang Poetry, a collection of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ms compiled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was an important event in Peng Dingqiu's later cultural life and in the publishing
history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Peng Dingxiu's poems and essays mainly focused on
the period from his resignation in the 33rd year of Kangxi (1694) to his death in the
54th year of Kangxi (1715) This paper takes Peng Dingqiu's NanYun collection of
poems and NanYun collection of essays as the research texts, combs the subject matter
and content of his poems, and analyses his poetic thoughts and prose creation styl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bination of Peng Dingxu's poems and essays with the academic
ecolog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in Suzhou further reveals
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first chapter is a textual research on Peng Ding's writings of seeking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fe. The first section examines the formation and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eng Dingqiu's literary outlook from three aspects: his family background,
family style and family heritage, which is the basis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deals with Peng Dingxiu's life, 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o discuss his
rich and tortuous life experience. The third section is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edition
of Peng Dingqiu's poetry anthology. Including Peng Dingqiu's compilation style of
NanYun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its versions of poetry and prose
works.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Peng Dingxiu's literary communication. We can see
the interaction of Peng's family in the local society from his friends,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ligious figures, local officials and scholars in Suzhou. This chapter combines
Peng Dingqiu's specific poems and essays, and combs his literary commun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friendship with Suzhou
residence and Country Squires, and the friendship with Taoist elite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chool magazine of Peng Dingqiu and complete

II
Abstract

Tang poems.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 of Peng Ding's school magazine
complete Tang poems and his interaction with local officials. The second section
introduces the scale of the book, which i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original
edition, the layout style and the engraving workmanship. The third section is about Peng
Dingqiu's activities during his schooling in Yangzhou. During his work in Yangzhou,
Peng Dingxu traveled all over Yangzhou's temples, Taoist temples, scenic spots and
man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Peng Dingqiu left poems everywhere, many of which
still exist today. These poems will help us to study an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Yangzhou.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Peng Dingxiu's poems. The first section combs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Peng Dingqiu's poetry creation in detail, and classifies and
analyses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his poetry from four different dimensions. The second
section elaborates Peng Dingxu's poetic thoughts from two aspects: elegant and mellow,
advocating Confucian poetry and nature, advocating truth as beauty. The third section
explor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eng Dingqiu's poet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ree aspects: good use of white sketch, plain language, doing things by reason, full of
emotion and all kinds of body, skillful use of allusions.
The fifth chapter is Peng Dingxu's prose research. The first section describes the
style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of Peng Dingqiu's prose. The second section takes the
literary style and scholar's mentalit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combines the influence of Peng Ding's thought of seeking truth on his prose
creation, and expounds Peng Dingzhu's prose creation style from both mellow and
elegant and good at reasoning.

Key words: Peng Dingqiu, Poetry and Literature Creation,Poetry and Literature Theory

III
目 录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录 ……………………………………………………………………………… 1

绪 论 ……………………………………………………………………………… 3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3

二、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4

三、创新之处与研究思路 …………………………………………………… 7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7

第一节 长洲彭氏“科第鼎盛,为江南冠” ……………………………… 8

第二节 彭定求生平 ………………………………………………………… 26

第三节 彭定求诗文集版本考述 ………………………………………… 42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 45

第一节 师生之交……………………………………………………………… 45

第二节 与吴地流寓和乡贤的交往 ………………………………………… 58

第三节 与道教高人的交往…………………………………………………… 64

第三章 彭定求与《全唐诗》的校刊 ………………………………………… 67

第一节 奉旨校刊《全唐诗》……………………………………………… 67

第二节《全唐诗》的成书规模……………………………………………… 69

第三节 彭定求扬州校书期间活动考述 …………………………………… 71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 75

第一节 彭定求诗学思想 …………………………………………………… 75

第二节 彭定求诗歌创作题材与内容 …………………………………… 80

1
目 录

第三节 彭定求诗歌艺术特色 ……………………………………………… 98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108

第一节 彭定求散文体裁与思想内容 …………………………………… 108

第二节 彭定求散文创作风格……………………………………………… 117

结 语……………………………………………………………………………… 124

参考文献 ………………………………………………………………………… 125

后 记……………………………………………………………………………… 130

2
绪 论

绪 论

彭定求(1645—1719)字勤止,号访廉,又号复初学人、南昀老人,晚号止
庵,清代苏州府长洲县人。康熙十五年(1676)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国子司业、
翰林院侍讲等职。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一)作为清初长洲彭氏发展壮大的代表具有研究价值

清代江南是全国进士数量最多的地区,长洲彭氏是苏州吴县的名门望族、科
举世家。据统计:“江南长洲彭氏一族,有清一代,先后出了 2 个状元,1 个探
花,14 个进士,31 个举人,7 个副榜,附贡生 130 余人‘科目之盛,为当代之

冠’,有‘昭代科名第一家’之称”。
彭定求在彭氏家族的家学、家风、藏书、督课等文化传承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彭定求高中状元,雍正五年(1727)彭定求之孙彭启丰再
次状元及第,创造了彭氏祖孙会状的佳话,一时成为吴中盛事。彭定求从小受到
其父彭珑的教育和指导,在彭氏家族“清门素业、彬彬向学”的优良家风影响之
下一步步成长起来。他继承了彭珑的理学思想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了清
初理学名家,与此同时彭定求在辞官还乡之后治家督子极严,在他的努力之下,
长洲彭氏成为了苏州望族,通过研究其诗文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清初
长洲彭氏不断壮大发展的历史轨迹。

(二)作为诗文家的彭定求具有研究价值

彭定求的诗文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存世量大。他的诗风醇厚平淡、清
婉自然,这与他践行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诗学思想有密切关系。彭定求散文
题材内容多样、各体兼备,在创作上追求文章的端雅精洁,同时又表现出善于说
理、长于论证的特色。
彭定求的《南畇诗稿》按照年份进行编录,其中有大量描写苏州当地社会历
史与地理环境的作品,研究彭定求的诗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清代前期苏
州地理环境、历史事件、风俗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清代
苏州望族在当地科教文化、社会公益等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发挥的作用。

① 范金明:《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
《南京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2
期。
3
绪 论

(三)有助于推动彭氏文学与理学的互动

在程朱理学成为清初学界主流思想的大环境中,彭定求坚持自己的观点,为
王学辩护,对“尊朱黜王”现象表示不满,提倡做真正的学术。长期以来,彭定
求一直被作为清初理学名家来研究和被人所关注,交叉研究其理学思想和其诗文
创作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推动彭氏文学与理学的互动。

(四)有助于把握清初江南地区的文人心态

彭定求早年的仕宦生涯与晚年闲居生活的经历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因素。
顺康时期清政府加强了对江南地区汉族地主阶级和文人士子的管控,彭定求稳重
内敛的文风和他晚年闭门谢客,不问政事、潜心学问的行为是当时江南地区文人
的普遍生存状态。通过探究彭定求这一典型个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明末清初江
南文人士绅群体的生存状态。此外彭定求诗歌中还涉及了大量有关道教、佛教方
面题材,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三教会通”思想对清初文人普遍的影响。

二、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对彭氏家族的研究

对彭氏家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举、家世、人口状况以及与地方望族的关系
几个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江庆柏教授在其《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中讲:“苏
南望族之所以注重家族的文化性,是他们总结了自己家族发展的历史经验的结果。
在这里,长洲彭氏可以说是一个典型。”①他梳理了清代长洲彭氏在四百余年发展
过程中的科举情况,并提出“长洲彭氏衰于政事,且似乎也不胜任政事,而更注
重文化事业。”②认为长洲彭氏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型家族,并对彭氏理学的传承和
发展做了概括介绍。
吴建华的《中华姓氏谱•彭姓》③一书专门研究国内各大彭姓的起源发展,其
中对长洲彭氏的发展历程、科举成就等方面做了介绍,并整理了长洲彭氏族谱的
版本源流及收藏情况,是国内研究彭姓的系统性著作,对研究彭氏家族的发展历
程有一定帮助。
此外凌郁之的《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④一书中第六章“谈世家者,孰
不知吾长洲彭氏哉”对长洲彭氏的世系、婚姻、门风、科名、理学源流做了梳理
与介绍。

① 江庆柏:
《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41 页。
② 江庆柏:
《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43 页。
③ 吴建华:
《中华姓氏谱•彭姓卷》,现代出版社 2001 年版。
④ 凌郁之:《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齐鲁书社 2008 年版。
4
绪 论

余新忠的《从苏州<彭氏宗谱>管窥明清江南人口状况——兼论谱谍与人口史
研究》①一文从统计学和谱牒学的的角度出发,选取清代长洲彭氏一族作为抽样
研究对象,从彭氏族人的生育年龄、人口增长率、寿命等七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得出:“综合、全面地运用谱牒资料,必定会有利地推动人口史的研究。”②
的结论。
苏州大学胡艳杰的硕士论文《清代苏州科举世家研究——以长洲彭氏家族为
例》③从长洲彭氏科举世家的形成、长洲彭氏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和晚清彭氏家族
的式微转型三个方面对长洲彭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其中作者分析了彭氏家族由
尚武到尚文的转变原因,并认为其科举兴家也具有两面性,在科举制度弊端暴露
和废除之际,家族的转型不仅取决于不断积累的物质精神基础,而且与家族发展
谋略有重要关系。
复旦大学朱焱炜的博士论文《明清苏州状元与文学》④第六章专门叙述了清
代苏州彭氏状元彭启丰和他的家学源流。对于彭氏科举文学情况作了梳理,其中
也提到了彭定求的理学思想流变,章节结尾部分附有《彭氏名人世系表》、
《彭氏
名人小传》和《长洲彭氏家集 9 种 154 卷》。

(二)彭定求个人生平及其文学创作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彭定求个人的文学创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理学思想和他与道教
的关系方面,对他诗文创作方面的专门研究尚待深入。
彭氏理学研究方面,龚书铎主编的《清代理学史》⑤第五章《衰退中的陆王
心学》第二节在谈到陆王心学的支持者的时候,提到了彭定求对于王学的辩护。
书中从彭定求的理学渊源、对程朱理学的态度和当时与官方程朱理学的主要支持
者陆陇其等人辩护方面论述了彭定求的理学思想。书中还认为“彭定求思想中的
释、老思想因素对其后人产生了影响,他的孙子彭启丰、曾孙彭绍升不仅喜好陆、
王之学,而且‘识兼顿渐’,‘遂流入于禅’,走上另一条‘尊孔子而参乎二氏’
”⑥
的道路。
杨向奎的主编的《清儒学案新编》⑦书中《南畇学案》中指出彭定求的学术
思想来源于家学和师承,认为“彭定求一生在学术思想上倾向陆、王,但不趋向

① 余新忠:《从苏州<彭氏宗谱>管窥明清江南人口状况——兼论谱谍与人口史研究》, 《铁
道师院学报》,1997 年 02 期。
② 余新忠:《从苏州<彭氏宗谱>管窥明清江南人口状况——兼论谱谍与人口史研究》, 《铁
道师院学报》,1997 年 2 期。
③ 胡艳杰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④ 朱焱炜:《明清苏州状元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 3 月,第 107 页。
⑤ 龚书铎主编:《清代理学史》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⑥ 龚书铎主编:《清代理学史》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73 页。
⑦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 ,齐鲁书社 1985 年版,第 471 页。
5
绪 论

极端。又曾沾染佛、道思想,但不以为主。”①此外还对彭定求生平事迹进行了简
单介绍,书中指出“彭定求在苏州修建学宫和纪念性祠宇,刊刻先贤遗书,广泛
教育生徒,也是利用地方力量兴办文化事业的典型事例。”对彭定求在地方文化、
教育方面的贡献做了初步总结。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彭国翔的《清康熙朝理学的异军——彭定求的<儒
门法语>初探》②一文认为彭定求理学思想在康熙朝理学中属于“异军”。他指出
彭定求并不是站在王学的立场上反对程朱,且把《儒门法语》当作是一部“鼓吹
王学思想的著述”也不恰当。文中认为不应该仅仅将彭定求被视为清初程朱、陆
王之争的调和论者,或程朱理学主流之下陆王一脉颓势的余绪和辩护者,而应该
认识到他更多的是在“学必程朱的前提下,肯定阳明学能够真正实践程朱之学的
真精神。”这篇论文对于彭定求的理学著作《儒门法语》研究颇具参考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任莉莉的《彭定求<小学纂注>订误举要》一文对彭
定求编纂的《小学纂注》道光元年(1821)刻本中出现的讹误做了订误。她从字
误、义误、人名及时代误、体例不一、注释的内容存在空字的不当现象五个方面
进行了举要。她认为“彭定求参考诸家《小学》注本,以旁训的方法为朱子《小
学》作注,乃成《小学纂注》一书,对于课读授徒极有帮助,其揭示和发明《小
学》本旨多有创见,堪称研究《小学》之始基。”③
彭定求与道教关系研究方面,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周治的《施道
渊穹窿山法派考述》文中认为施道渊的主要事迹见于彭定求诗文集和苏州历代方
志中。他讲到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施道渊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研究中,“目前
只有彭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彭定求的道教信仰及其与施道渊的关系得到了较充分
”④
的研究。
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徐健勋的《清代士人彭定求与道教因缘初探》⑤对彭定
求与道教的关系做了探讨,其文中认为:彭定求家学为儒家,亦兼学道学,而其
以儒治学,以道修身,以释养性,体现当时士人为学的共同趋势与特质,可证明
明清时期士人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普遍且深入。
彭定求个人文学创作和史实研究方面,苏州科技学院黄阿明的《康熙十五年

状元彭定求生平史实述略》 根据彭定求的传记资料及其自撰《生圹志》,参考其
他文献,从苏州彭氏家族、彭定求生平字号和科举仕途三个方面,对彭定求生平

① 杨向奎: 《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 1985 年版,第 486 页。


② 彭国翔: 《清康熙朝理学的异军——彭定求的<儒门法语>初探》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
2012 年 12 月。
③ 任莉莉: 《彭定求<小学纂注>订误举要》,《历史文献研究》 ,2017 年第 2 期。
④ 周 治: 《施道渊穹窿山法派考述》,《宗教学研究》 ,2018 年第 4 期
⑤ 徐健勋: 《清代士人彭定求与道教因缘初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2 期。
⑥ 黄阿明: 《康熙十五年状元彭定求生平史实述略》 ,
《历史档案》2013 年第 4 期。
6
绪 论

史实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对《清史稿·彭定求传》《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和
《文献征存录·彭定求传》等书中对彭定求记载进行了勘误。他的另一篇论文《彭
定求晚年的闲居生活》①从“短暂仕宦生涯”、“杜门谢客”、“养生读书静坐”三
个方面来对彭定求晚年闲居生活进行了概述。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卫平主编,黄阿明点校的《彭定求诗文集》②是目
前唯一整理出版的彭定求诗文作品集,该书收录了康熙刻本和雍正刻本《南畇诗
续稿》和《南畇文稿》,对两个版本的诗文差异作了补充和附录。该书校对严谨,
按照原集作了全面整理与收录,书末附有《彭定求年谱简编》,根据《南畇老人
自订年谱》对彭定求生平主要经历作了简单介绍。

三、创新之处与研究思路

(一)创新之处

1.立足于彭定求诗文作品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彭氏家族和彭定求理
学思想的研究方面,彭定求诗文的研究空间较大。本文立足于彭定求的诗文作品,
通过对其家世家学、文学交游的考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彭定求诗文的思想内容
和艺术特色进行系统分析,并重视其诗文创作在清初诗坛的研究价值。
2.对彭定求生平史实的还原和清初文人心态研究。本为以长洲《彭氏宗谱》
和彭定求自撰《生圹志》为基础,参看地方志和各家为所作墓志铭和行状,对比
还原彭定求的生平经历,并对其辞官回家原因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探究清初江
南地区文人心态。

(二)研究思路

1、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查阅各类文献材料,对彭定求的家世、生平事迹和
交游进行全面考述,同时注意对其诗文创作和文学观形成的影响。注重研究对象
的时代性,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总体关照。
2、认真研读彭定求诗文作品,对其进行整理分类。 在理解其诗文思想内容
的基础上与同时代文人的诗文理论进行对比,深入把握其诗文理论和艺术特色。
3、在彭定求生平事迹和诗文作品的研究中,以其家族背景与人生经历为切
入点,综合考察清初文人学术生态环境和士人心态和苏州望族对于当地科文化、
社会的影。

① 黄阿明:《彭定求晚年的闲居生活》,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5 年 9 月第 5 期。
② 王卫平主编,黄阿明点校:《彭定求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年版。
7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明清江南地区的进士数量是全国最多的,据统计江南“进士人数占比达到
15%,清代的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①长洲彭氏作为苏州当地的望族,有清以
来科举人才辈出,成为了科举世家,他们的成功与长期以来注重家学传承、践行
家规家风、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地方关系密不可分。
“经济是科考的基础,但功名兴
盛并非全系经济因素。江南进士之所以绵绵不绝,蔚为大观,为举世瞩目,与江南
地区全社会好学勤学、重教重考、擅长科考大有关系。”②范金明先生的这一观点
非常符合长洲彭氏的特征。本章将对长洲彭氏的起源和其家学家风的传承发展两
方面进行梳理,探究家族教育对于彭定求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对彭定求本人的
生平和著述做详细的考述。

第一节 长洲彭氏“科第鼎盛,为江南冠”

一、科名日盛,祖孙会状的科举世家
清代长洲彭氏从明初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随军迁徙
至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从此世代居住在此,不断发展。彭定求在《从
祖贻令君府状》中明确记载:“我彭先世,自洪武初,从江西临江,以义旅归附
来苏,隶卫籍,遂为长洲人。”③《彭氏宗谱》有云:

先世江西临江人。明洪武初,始祖讳学一公,从军,隶苏州卫籍,逐
家于吴。六传至公高祖梧山公,讳天秩,嘉靖辛酉举人。曾祖蓼蔚公,讳
汝谐,万历丙辰进士,登第仅一月卒。祖敬舆公,讳德先,贡生,皇赠文
林郎,父一庵公,讳珑,顺治已亥进士……自梧山公以下,世以经明行修
著,而名位未大显,识者觇彭氏之后必昌矣。④

“家族深厚的文化积累是科举成功的重要条件。”⑤长洲彭氏从赣中一路迁徙至

① 范金明:《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 《南京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2


期。
② 夏维中、范金明:《明清江南进士研究之二》, 《历史档案》,1997 年第 04 期。
③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第 421 页。
④《彭氏宗谱》卷六,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九年(1883)衣言庄刻本。
⑤ 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20 页。
8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苏中地区,在明末清初有了飞速的发展并不断壮大,离不开深厚的家族教育。
从第九世彭珑开始到第十八世彭泰士、彭士襄结束,清代长洲彭氏一共出
了 14 位进士,有趣的是这 14 人全部出自彭氏第五世彭时(南窗公)一支。彭
定求《生圹志》有云:

先世原籍江西清江县,前明洪武初从征来苏,至五世祖南窗公,隐德
遐寿,名辈推重。①

彭定求这里提到的“五世祖南窗公”便正是促使彭氏一族科举兴盛巨大转变的
关键人物彭时。彭时兄弟三人,父母彭淳和刘氏早卒,作为家里的老大他放弃
科举之路,承担起家庭重任,明正德六年(1511)彭时的弟弟彭昉高中进士,
成为明清时期长洲彭氏第一位进士。
彭时虽一生未考取功名,但是他却博览群书,“日惟以延师、取友、迪子为
务。”②非常注重家族的文化教育和家学传承,可以说他对彭氏家族在清代走上名
门望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从彭时的儿子梧山公彭天秩嘉靖辛酉中举开
始,长洲彭氏科名日盛、人才辈出。
彭定求的父亲彭珑为解元,随后彭定求又在康熙丙辰殿试高中状元,其同族
弟彭宁求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殿试第三摘得探花,兄弟二人一时在苏州地区
科名大震,后又有彭定求之孙彭启丰于雍正五年(1727)会试再中状元,至此“兄
弟鼎甲,祖孙会状”,一时在江南地区传为佳话,亦有“三代五元”③之说。纵观
整个古代封建科举史,如此壮举也只此一家。江庆柏先生说“因科举中式而成功
地由平民进入统治层的家族成员,常常又因此而带动整个家族的兴旺,所以科举
成功成为家族兴旺的重要契机。”④可以说经过彭定求祖孙三代人的努力,彭氏家
族正式跨入了科举世家、名门望族之列。

二、清门素业,彬彬向学的优良家风
“在苏南地区,许多家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风,或具有了较为明确的治学
方向。继承家学也就是家族的文化积累、文化传统在家族中的传递、继承。”⑤长
洲彭氏在由武转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清门素业,彬彬向学”的优良家风,
这不仅为彭氏族人在科举场上不断取得佳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彭定求文

① 彭定求: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② 彭文杰修: 《明故隐士南窗彭公暨张硕人合葬志铭》 ,《彭氏宗谱》卷四,民国十一年
(1922)衣言庄刻本。
③ 江庆柏: 《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10 页。
④ 江庆柏: 《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16 页。
⑤ 江庆柏: 《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77 页。
9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学观的形成和诗文创作产生了影响。
从《彭氏宗谱》撰写和数次编修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长洲彭氏在传承
家学过程中所做的不断努力。《彭氏宗谱》的撰写始于嘉靖年间的七世曾祖蓼蔚
公彭汝谐,
《彭氏宗谱》记载:

我彭氏之有宗谱也,曾大父蓼蔚府君实创之,断自前明洪武初江右迁至
吴门者为始祖,绝不远引旁附,所以徵信垂后即为序著,明而时未及授
梓。①

当时彭氏家族声的声名已与日俱增,明末彭汝谐开始编修族谱,但没有来的及
付梓。顺治时八世祖贻令公行先再次重新修订:

吾宗自洪武迄崇祯传十世,于万历之际为八世,衣冠科第百余年矣……
天下有贵人无贵族,有贤人无贤族,又曰“人善则门荣,人恶则门贱,其
斯为家箴者切也”。凡我彭之嗣人,交相勉焉……顺治庚寅冬日,八世孙行
先谨识。②

这里明确指出了家族家风传承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保持向善才能做到“门荣”,
并要求子孙后代谨记祖训,相互勉励。长洲彭氏一族随始祖彭学一举家随军迁徙
至苏州之后,经过八世不断的发展和推崇科举教化,修礼明德,实质上已经发生
了由传统的军籍家族向文化家庭的重要转型。
彭定求为长洲彭氏第十世,彭定求八世祖行先勉强等到重新修订族谱付梓之
后去世,但仅存抄本两卷,彭定求与其族弟彭宁求共同补纂编修,将族谱增辑至
十二世,其有云:

我彭氏之具见于是谱者,历年纪四百矣,其在前朝风俗,淳庞隐德,家
道寖昌,存登科第,清门素业,流衍乡邦,不屑苟同于侪俗。……览是谱
者,举夫世绪之绝绩,人品之升降,文学之盛衰,以及宗庐之聚散,坟墓
之远近,皆当触目警心,安可失身堕行,陨越贻羞也。③

康熙四十二年(1703)八月彭定求对《彭氏宗谱》的这次修订,不仅扩充完善了
之前的宗族谱系,而且收辑录当时的制书以及杂文合旧本为五卷,命晚辈藏于家

①《彭氏宗谱·续修宗谱续》
,卷八,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九年(1883)衣言庄刻本。
②《彭氏宗谱·重辑宗谱序言》,卷八,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九年(1883)衣言庄刻本。
③《彭氏宗谱·重辑宗谱序言》,卷八,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九年(1883)衣言庄刻本。
10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庙时刻检读。并概括性的总结出了彭氏家族“清门素业”的优良家风。这里“淳
庞隐德,家道寖昌,存登科第,清门素业,流衍乡邦,不屑苟同于侪俗”很好地
揭示了彭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名播乡里的原因。明崇祯十六年(1643)溧阳籍进
士宋之绳曾这样评价彭氏一族:

彭故江右甲族, 明兴,隶籍吴门。两地科名连绵标映。其在吾吴者,人
人善书,且能诗,洁清自好。吴门固多高阅,然数门第者必首推彭氏云,盖
以敦诗礼,重清德也。①

这里提到的“洁清自好”、“敦诗礼,重清德”也是彭氏一族优良家风的一个重
要表现,我们也由此可见当时的长洲彭氏一族已经初具世家望族的规模。
江庆柏先生在《明清苏南望族文化》一书中指出:“家学的形成及传承,核
心人物非常重要。家族中的核心人物,将起到组织家族文化、培育家族文化的重
”②彭氏一族的家学传承和家风建设更是如此。
要作用。
彭氏一族从彭时开始注重家族教育,到了六世祖彭天秩时完成了家族的转型。
彭定求七世曾祖父彭汝谐也非常注重家族教育和家风传承,他的小儿子彭行先在
七岁时母亲何氏去世,彭汝谐便对他关爱备至,教导有方,从小就带他在丹徒的
学舍讲学。彭行先年逾花甲之时,次子彭璜去世,留下孤孙彭宁求,彭行先亦对
彭宁求关爱备至:

恐其孤露失学,携至塾中,亲为督课,晨鸡夜雨,髫龄相对。③

祖孙两人之间“晨鸡夜雨,髫龄相对”如此教育便是彭氏一族践行优良家风的生
动体现。后来彭宁求登第,喜讯报来,彭行先也没有过多高兴,反而立刻修家书
至京,嘱咐他要时时记得古人的训戒,不要趋炎附势,落入流俗。
彭珑与彭定求父子二人可以说彭氏是家族文化传承的核心人物,他们所秉持
的清门素业的优良家风与沉笃务实的严谨学风对彭氏后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彭珑对彭定求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彭定求很小的时候他便负责彭定求的学
习生活。彭珑归家后致力于潜心研究学术和收徒讲学,他喜欢读先儒理学著作,
并时时告诫彭定求:

余弱冠喜观洛闽诸书,……始知学者舍‘居敬穹理’四字,别无入门。

① 宋之绳:《彭敬舆先生六袠双寿序》,
《载石堂尺牍》清康熙十八年周肇刻本。
② 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77 页。
③ 彭定求:《从祖贻令府君行状》,
《南畇文稿》卷十,第 421 页。
11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我老矣,自叹定志之晚,汝宜沉潜䌷绎,尤以四书五经及《孝经》、小学、
《性
理大全》,须臾不可释手。①

“江南望族子弟从小就严格而系统地接受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②
彭定求在父亲的影响下,接受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教育。彭定求门人王
喆生曾记载:

(彭珑)尝谓其子定求曰:“吾姑泛滥涉猎好语浑同,所谓骑墙耳,宁有当
乎?学至求神达化而终归于一矩,故知居敬窮理之功,不可须臾懈也。尚何敢旷
逸之耽,弛惊之役乎?于是悉摒平生所玩物,署所居曰‘至矩斋’,端坐其中,
陈四子书、五经及宋儒之书,寻绎点注,夜以继日,自称‘信好老人’。集诸生
课八股文,引而进之于道,弟子著录者百有余人。或曰:‘公何自苦?’曰‘吾
不忍使后生之无闻也。③

作为彭氏一族家风传承的关键人物之一,彭珑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在官场受到排挤回家之后他潜心学术、
“集诸生课八股文”,他所说的“吾不忍使
后生之无闻也。”透出了强烈的家族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受到父亲彭珑的
影响,彭定求同样非常注重家族教育和家风传承:

(先生)既立家庙,又辑宗谱于坳里玉遮两处先茔,各著阡表侍族姓有
思。……家法至严,门庭闲静、尝若无人。遵一庵公遗令,虽大饗不设音
乐,凡吴中绮靡之习至先生一空。诸子侍侧肃然无声,皆训谨遵法度。④

从以上彭氏一族的家风传承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清初彭氏“清门素业,彬
彬向学”的优良家风并不是简单形成、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数代人不断努力和
践行之下在家族这个大环境中慢慢培养和熏陶形成起来的。

三、名播乡里、儒士辈出的文化世家
(一)祖辈

彭汝谐(1561—1616)字原素,号蔚庵,詹事府少詹事,世称蓼蔚公,謚文

① 彭定求: 《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 《南畇文稿》卷九,第 423 页。


② 江庆柏: 《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21 页。
③ 王喆生: 《承德郎翰林院侍讲彭先生行状》,《素岩文稿》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1997 年版,集部 253 册,第 402 页。
④ 王喆生: 《承德郎翰林院侍讲彭先生行状》,《素岩文稿》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1997 年版,集部 253 册,第 402 页。
12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毅,彭定求七世曾祖父。著有《蔚庵逸草》二卷,陈元素作序。“彭汝谐四岁而
孤,十六岁为郡庠生,万历二十八年(1600)考中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
考中三甲进士,时年四十六岁。”①,但他“登第仅一月卒”,彭汝谐死后葬在苏
州太湖边的游湖②。(今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
彭汝谐是继彭昉之后清代长洲彭氏的第二位进士,他“幼承母教,延师课督
不少懈”③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勤奋治学,学习颇为用功。他从小喜欢读书,很
好地继承了其父彭天秩在文学上的天赋。关于他中进士后“甫释褐而卒”这个说
法,目前史传中没有过多的资料记载,《吴中名贤传赞》记载:

汝谐中举十四年而贫益甚,勉就广文,修缮宫墙,增置祭器,奖掖后
进,若将不及。④

可以看出他在继承和发扬彭氏一族的优良的家学家风教育方面仍然是不遗余力,
毫无保留的。彭汝谐生前娶何氏和徐氏。何氏生有三子:老大彭德先,老二彭孚
先,小儿子彭行先。清代朱彝尊《明诗综》选其诗两首:⑤

《游桃源洞》

碧涧山隈转,鸣泉树杪悬。桑麻缘屋舍,鸡犬隔人烟。客避中峰雨,僧安一
宿禅。桃花今又放,相问世何年。

《从邓尉山中还至虎山桥坐月》

平林漠漠烟光齐,花气霏霏醉欲迷。欵乃湖中小舟小,苍黄日下西山西。寒
鸦飞尽渚涯阔,白苎歌残月影低。露冷沾衣万籁静,吚哑邨落催晨鸡。

可以看出其写景诗歌恬淡、宁静,充满田园气息和隐居禅意,诗风颇似陶渊明
和陆游。
彭德先(1590—1665),字敬舆,晚号游湖渔叟、玉遮山樵,别号集公。彭
定求八世祖父,彭汝谐长子。《苏州府志》记载:

① 冯桂芬《 (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五,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② 陆广微《吴地记》记载: “五湖者,菱湖、莫湖、胥湖、游湖、贡湖” 。南京:江苏古
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③ 邵忠,李瑾编著《吴中名贤传赞》,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70 页。
④ 邵忠,李瑾编著《吴中名贤传赞》,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70 页。
⑤ 朱彝尊: 《明诗综》 ,卷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288 页。
13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德先生万历中,倜傥有奇气。以诸生贡太学,时天下方有事,遂究讨
兵师、算数之略及水利、边防、星占诸家言,习弓矢,慨然有四方之志。①

可见彭德先年轻时就是一位胸怀大志,文武兼备的全才。他对兵法谋略、天文地
理和占卜都有涉猎,同时还喜欢练习射箭。清代长洲顾沅用以下十六字概括了,
彭德先的一生“胸抱志略,谈兵上书,世不能用,遁迹樵渔 。”②彭德先在清初
彭氏一族属于兼有谋略和风骨的文人。他为人风高规洁、刚正不阿。顺治元年
(1644)清军入关,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权,“立阮大铖当国,为汝谐同年进
士,或劝德先干之,德先笑不答。”彭德先虽有一腔报国之志,但他拒绝和阮大
铖之流合作,间接地参与了明末的抗清运动。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一路
南下攻破南京,在清兵的强大攻势之下部队一度断粮,时任南明兵部侍郎、苏、
松总督祁彪佳广征言论,此时德先早年入太学所习得的遂究讨兵师、算数之略有
了很好的用武之地,他随即上书言兵马粮草之事:

彪佳得书,惊异,延德先厘正赋役综故,籍斟酌出入为书,书垂成,
彪佳罢去,国朝定江南,故籍散失。司理沈以曦复请德先,因前书为据,
顺治二年,厘定赋额,悉委德先。③

彭德先早年曾针对当时徭役赋税制度,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分条列出集
成《赋役书》,此书在后来散佚。顺治二年时任苏州司理、常熟知县沈以曦听说
之后又专门找到他,他仍然按照之前书中的规划给出建议,帮助其很好地完成了
当年厘定赋额的任务。晚年的彭德先时常出入“震泽之滨,晨烟夕霭,啸歌自得”

在太湖之滨过着悠闲自在、闲云野鹤般的居士生活。其时常驾舟乘船出没于湖
山之间,并称自己为“渔叟老人”。后来他在玉遮山⑤(今江苏省苏州市玉屏山)
给自己买了一块地,更号“玉遮山樵”,定居于此。
彭德先同乡人并无过多来往,在家多数时间专心教导子孙,治家以严、课孙
以勤,直到康熙四年(1665)去世,时年七十六岁。私谥“孝正先生”⑥彭德先
死后葬在生前居住的玉遮山,此后他的后代子孙也多葬于此。他的妻子为蔡儒人,
于康熙十二年(1673)五月去世。

①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八,光绪九年刊本。
② 顾沅撰,孔继尧绘《吴郡名贤图传赞》,卷十七,道光九年(1829)长洲顾氏刊本。
③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八,光绪九年(1883)刊本。
④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八,光绪九年(1883)刊本。
⑤ 玉遮山,在江苏省吴县西,《姑苏志》云:在阳山之阳,横立如屏,今但呼为遮山,旧
志谓之查山。”段木干主编《中外地名大辞典》,人文出版社 1881 年版,第 887 页。
⑥ 邵忠,李瑾编著《吴中名贤传赞》,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020 页。
14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彭行先(1598—1689)字务敏,号贻令,彭汝谐第三子,彭定求八世从祖。
彭行先的一生颇具坎坷,早岁丧母,年及弱冠丧父,中年又遭人诬陷,后考授知
县,但因国事不支辞官归隐,可以说辞官回家之后的几十年间,才是他人生过的
比较安逸欢快的时光,他深谙修生养性、韬光养晦之道,享年九十二岁,是一位
远近闻名的吴中宿儒。清代长洲顾沅评价其“世重旧德,天留遗老,吴中尊宿,
”①
君行可表。
康熙二十五年(1686)江南巡抚汤斌回朝向皇帝报告工作情况,康熙向其问
起吴中乡贤的情况,汤斌回答道:

彭定求之父彭珑,彭宁求之祖彭行先,皆年高品行甚端。臣于朔望,集
士民讲解上谕,二人必来叩拜龙亭,为士民之倡。②

汤斌将彭珑和彭行先作为吴中乡绅品行端正的典范推荐给了康熙皇帝,彭定求对
此也有记载:“遂举府君年高有品行,同先考姓名置对,时寿跻九十矣。”③
彭汝谐青年时家庭条件不太好,没有足够的钱供其买书,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研究
学问的热情,据记载他经常向别人借书来抄:“缮录日课数十纸,雅善书法,出
入晋唐诸家。尤习前明典故,对客谈论娓娓。”④
万历四十四年(1616),彭行先的父亲彭汝谐中进士,十九岁的彭行先也补
博士弟子,然而好景不长,不足半月“京师讣至”。父亲去世以后彭行先悲痛欲
绝,将他仅有的遗产悉数整理清点,“绝不营心温饱,唯痛先人蕴报未展,发愤
下帷,读书东禅舍,为文务深析,握管凝然。”⑤彭行先对于自己的父亲在仕途一
片光明、正欲施展自己的才华之际猝然离世感到难以接受和茫然,这也与其不愿
涉足官场有一定的关系。
彭行先为人忠厚老实,受人之托必能给人答复,忠介耿直。《苏州府志》记
载了一件他与人交往的小事:明崇祯癸酉,江南乡试贡院有疑案,彭行先的一位
友人请他为其作证,“其人本表中,以当事素重府君,亟引自白,实未尝相关。
知当事飞长入告,遂并遗累。”⑥旁边的人都劝他不要再作证,彭行先说道“功名

小事耳,奈何以行止暧昧之事,使人毁家书而蒙于汙辱乎?” 随后他亲自到京

① 顾沅撰,孔继尧绘《吴郡名贤图传赞》,卷十七,道光九年(1829)长洲顾氏刊本。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五年丙寅•闰四月》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479 页。
③ 彭定求: 《南畇文稿》卷十,第 677 页。
④ 冯桂芬《 (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八,光绪九年(1883)刊本。
⑤ 彭定求: 《从祖贻令府君行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1 页。
⑥ 彭定求: 《从祖贻令府君行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1 页。
⑦ 彭定求: 《从祖贻令府君行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2 页。
15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城为自己和朋友辩解,前后几次耗时四年时间,将家中积蓄花光,终使得自己和
友人免于处罚。
彭行先晚年身体依然非常健康,这与他深居乡里,韬光养晦的处世态度有关,
据记载其“居常兀做执卷,蔬一盂,酒一盏,怡情终日……一时闾里以为寰中人
”①他常与几个相熟的老友一起品题翰墨、吟诗作画,常与他交游的人有:郑
瑞。
敷教、金俊明、李灌溪、周子佩等人,他又与郑敷教、金俊明并称“吴中三老”。
汤斌曾想请他出山,弘扬乡里教化,彭德先“以衰老力辞,请至再三,始一往,
”②
亦终不报谢。
康熙二十八年(1689)闰三月十七日,彭行先去世,享年九十二岁,这个高
龄在彭氏一族中算比较少见。他的原配妻子顾硕人,卒于康熙十四年(1675),
享年七十七岁。彭行先死后与其妻顾氏合葬于长洲县祀字宇新陌。其晚年好友郑
敷教有挽其云:

其独行慕古,不以近人之学,苟合当世,庶几狂者之进取而有其志,
而辞其疾,独守其有所不为操,抑亦狷者之流也。③

(二)父母

彭珑(1613—1689),字云客,号一庵,私谥“仁简先生”,彭德先次子,彭
定求生父。彭珑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后改授广东惠州府长宁先知县,因
同僚排挤被诬,最终辞官归里终老。历封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承德郎、国子监
司业。
彭珑对彭氏家族的理学发展和家风教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彭定求
《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记载其:

端重颖异,蓼蔚府君犹及见而钟爱之,大父风规峻整,庭训甚严。府君
成童时,为文辄惊侪辈。④

彭珑的祖父彭汝谐和父亲彭德先从小就对他的家庭教育管理非常严格。他从小喜
欢读家族先贤语录,熟读经史子集各书,“为文沉深浩博”为人低调,说话做事
非常规矩,“威仪整肃,笔墨无声,畏服如严师”。⑤

① 彭定求:
《从祖贻令府君行状》 ,
《南畇文稿》卷十,第 421 页。
② 彭定求:
《从祖贻令府君行状》 ,
《南畇文稿》卷十,第 421 页。
③ 彭定求:
《从祖贻令府君行状》 ,
《南畇文稿》卷十,第 421 页。
④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第 423 页。
⑤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第 423 页。
16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顺治八年(1651),彭珑被州学选拔保送进入国子监学习,顺治十六年(1659)
中进士,康熙六年(1667)改授广东长宁①知县。长宁当时为广东下属的一个小
邑,全县范围仅五里,地处荒山穹谷之中。由于前任韩姓郡倅贪污腐败无度,搞
得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彭珑到任以后“革火耗,恤里排,戢衙役,息诉讼,
兴文教。”②他在自己住所墙上题有:“何陋且安滋土俗,固穷聊获古人心”一句
来表达他的改革决心,又自书楹柱云:

厥田下下,惟愿减赋轻徭,汔五都之小息;自我居居,庶幾饮冰茹檗,
偕百姓以长宁。③

经过彭珑的一番大力改革,长宁县的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短短几个月“鞭扑幾
于不事,士民翕然爱戴,邻邑民谣有‘独见长宁戴二天’之语”④彭珑的这一些
列举动引起了郡守朱氏的不满,康熙九年(1670)他被郡守趁总督来访之际诬陷
下狱。这一年二十六岁的彭定求正在家侍奉祖母,听闻父亲被诬消息,当即从苏
州赶往广州长宁县,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去为父亲鸣冤。当地百姓“宁邑士民攀
号恸哭,裹糧诉冤”为这位清廉正直的县令喊冤,在全县人民的集体诉求和彭定
求四处请求之下,当时的巡抚刘公了解到了其中的内情,并且“恻然曰:‘长宁

固无一事,亟当昭雪其诬,” 因当时给彭珑判刑的总督还在任,于是巡抚便找
借口罢免了彭珑的官职,但彭珑终得以洗刷冤屈,父子二人得以同归故里,至此
彭珑的仕途生涯结束。
康熙十二年(1673)五月,彭珑的母亲蔡孺人去世,这一年彭珑六十岁,彭
珑非常伤心:

日作孺子泣,仍日悬画像于书室,寝兴必拜,出入必告。遇讳辰,思慕
涕泣,哀词累累,黏诸坐隅,二十年如一日也。⑥

彭珑对于母亲孝顺可见一斑。顺治初年,吴地文会众多,彭珑为人秉性耿直,与
好友交谈尽言无隐,深受众人推崇,于是他组织成立“慎社”。其曰:

① 今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
② 彭定求:《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3 页。
③ 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172 页。
④ 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173 页。
⑤ 彭定求:《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3 页。
⑥ 彭定求:《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3 页。
17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朋友居人伦之一,吾辈负荷明教,奈何汎汎徵逐,遂订同学数人,名曰
慎交。①

他自己解释成立“慎社”有“结慎交社”之义,最初“慎社”成员只有他与好友
宋德宜兄弟三人,后来一些地方上有名的文人如尤侗、汪琬、吴敬生等人都加入
“慎社”的规模不断扩大,最后“远近闻风,入社者不可胜记。”②彭珑将
进来,
其书房命名为“志矩斋”,坚持定期举行文会,
“每月朔望,集诸生,会‘文星阁’
”③彭定求《追赶先君课生徒事》诗云:
下,数年不废。

当时扶杖握丹铅,少长从游户履骈。易把文章趋俗好,难将道德印心传。
仓惶未遂循陔日,凄恻空存誓墓年。一片白云长在望,分明隔世泪潸然。④

汤斌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多次拜访过彭家,当时彭珑的叔父彭行先已是
吴地有名的宿儒,汤斌对其叔父彭行先尊敬有加。汤斌和彭珑多有来往,因彭
珑深居简出,汤斌经常亲自登门拜访。汤斌很欣赏彭珑的为人,两人结下了深
厚的情谊。汤斌回朝后,康熙询问起江南地区的乡贤儒人,他将彭家两位当时
的代表人物彭行先和彭珑都推荐给了康熙皇帝。据彭定求记载,其父彭珑中年
后体质逐渐下降,身体状况不佳:

比岁常患痰疾,……康熙己巳正月初六日,忽发呕吐,头晕气逆,越
五日,竟不起。⑤

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十一日,彭珑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值得注意的是彭
珑去世的这一年他的叔父彭行先也去世,享年九十二岁,两位彭氏家族的重要人
物在这一年相继离世。彭珑死后葬在吴县至德乡与玉屏山过字圩他父母的合葬墓
旁。彭珑原配施氏,先彭珑三十年而卒,继配袁氏。
施氏(1615—1658)彭定求生母,高祖毖泉公,讳仁,嘉靖七年(1528)孝
廉。彭定求的母亲施氏从小“温恭贞静,未及笄而陆儒人殁,不待懂以师氏,言
动举止无戢毫替于理法者。”⑥她十四岁来到彭家,贤惠备至,深受彭珑父母彭德

① 彭定求:《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3 页。
② 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172 页。
③ 彭定求:《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3 页。
④ 彭定求:《南畇续稿》卷一,第 231 页。
⑤ 彭定求:《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4 页。
⑥ 彭定求:《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5 页。
18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先和蔡儒人赏识:“敬与公治家嗃嗃,我母蔡儒人济以慈惠,汝母和敬兼至,两
尊人深贤之。”①彭珑结婚以后,当时正为诸生,
“读书别墅,旬月罕归”,施氏仍
然很好地操持家务,对其关怀备至。关于施氏的为人,彭定求记载说自己母亲性
格文静,不浮躁,平时生活中非常节俭:

从不置一簪珥,御一罗琦,冬月卧病,所覆止败絮也……兢兢也事王父
母,暮年犹视初归,事无巨细,非禀命不敢亲为行止②

施氏生有二女,三十一岁才生下彭定求,当时为了避免城中受到战乱影响,
她和丈夫彭珑带着刚出生的彭定求前往山中丙舍渡过了艰苦的一百多天。一个刚
生完孩子母亲,只“就蓐三日”便“强起避难”,这样一段动荡的经历,直接导
致了施氏身体落下了严重的疾病,同时也为刚出生的儿子彭定后来常患有弱疾,
中年以后身体多发疾病埋下了伏笔。三十岁以后施氏身体每况愈下,且患有疽疾,
行动不方便:

数年中,安人再举一弟,不育,又举二妹,气血消耗,病情既潜伏,及
府君贡成均,居京师久,安人患腹疽幾殆,尪羸之疾益终于身,终日幽忧不
自得也。③

连续的几次生育导致施氏的元气大伤,身体胸背弯曲,腹部患有毒疮,需要时常
卧病在床。她劝彭珑和家里人不要为她的病担心,并且“禁止巫祷,裁节医药,
婉言以辞问疾者。”在母亲施氏病重卧病在床期间,彭定求一直守候在她身边,
“恒与安人共卧起,不少离”。
施氏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九月二十七日,卒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七月十六日,享年四十四岁。死后葬在彭定求祖父母预留的墓地旁。施氏比彭珑
父亲德先早去世七年,比祖母蔡儒人早去世五年。彭家人对于这样一位善良贤惠,
善于相夫教子的儿媳的去世都感到十分悲痛。彭定求的祖母恸哭曰:“失我左右
手矣”④,施氏去世以后彭珑在其画像题赞有云:

是耶非耶施儒人,时似是形恒似神。土木龙凤同一尘,端庄静重乃其真。
生平不笑亦不颦,綦缟长看布练新。糟粕自咽不嫌贫,举案齐眉敬若宾。婉

① 彭定求:
《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5 页。
② 彭定求:《
《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5 页。
③ 彭定求:
《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5 页。
④ 彭定求:
《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5 页。
19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娩无违顺二亲,螽樛克继裕振麟。三十年来共甘苦,公车一上悼秋旻。①

康熙二十二年(1683)秋,在施氏去世二十五年之际,彭珑有《悼安人亡忌》诗:

二十五年弦断绝,于今梦寐渺难逢。徽音拟议谁能嗣,秋夜伤心望碧空。②

康熙二十六年(1687)秋,彭珑有诗云:“戊戌今经三十年,悼亡此日倍愀然。
愁予垂老侵衰病,忆尔沉疴命不延。”③又云:“生不祈求死不嗔,殁宁久矣定归
真。京华游子长垂泪,肠断离魂落月辰。”④由此可见,彭珑在晚年对妻子施氏的
怀念愈发加深,夫妻之间伉俪之情溢于言表。每逢周年忌日,特别是到了秋天,
他都会悼念亡妻,彭珑晚年身体状况不好,一直患有痰疾,想起施氏去世之前也
是疾病缠身“愁予垂老侵衰病,忆尔沉疴命不延”,对她当时的状况感同身受,
也自知离去世之日不远,两年后彭珑去世。

(三)兄弟

彭宁求(1649—1700)字文洽,又字瞻庭,号约斋,彭定求堂弟,彭璜长子,
彭行先之孙。康熙十六年(1677)中举,康熙二十一年(1682)会试中探花,得
“殿试第三人及第,授编修”⑤。历任日讲起居注官、升春坊中允、翰林院侍讲
等职。
彭宁求为人恭敬忠直,为官清廉,可以说他是清初彭氏一族在仕宦之路上的
一个缩影。彭定求评价他:

弟生平性行纯粹,博览强识无虚晷,所著诗文皆温慎缜密,书法在山阴,
永兴间,教子尤谨礼法。⑥

彭宁求的父亲彭璜“弱冠不得青其衿,抑郁成疾以夭”⑦,在彭宁求十岁时便去
世了。彭宁求从小跟母亲黄孺人生活在一起,祖父彭行先也非常喜他,“贻令公
年六十有余,尤设教吴趋施氏,挈弟督课。”⑧经常亲自督导他的学业,在母亲和
祖父的长期教育之下,彭宁求十九岁补长洲弟子员,康熙二十一年(1682)中进

① 彭定求:
《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5 页。
② 彭定求:
《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5 页。
③ 彭定求:
《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5 页。
④ 彭定求:
《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5 页。
⑤ 彭定求:
《从弟翰林院侍读瞻庭府君行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7 页。
⑥ 彭定求:
《从弟翰林院侍读瞻庭府君行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7 页。
⑦ 彭定求:
《从祖贻令府君行状》,
《南畇文稿》卷十,第 421 页。
⑧ 彭定求:
《从弟翰林院侍读瞻庭府君行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7 页。
20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士,此时距彭定求状元及第仅过去六年。
彭宁求三十三岁入朝为官,在任期间兢兢业业、竭力奉公,
“孜孜则古称先,
辄以流俗趋炎为戒,谨出入,简交游,朝列因以益知其贤。凡记注、档案、类聚、
翻译,晨入暮归,尤慎密不泄一语。”①他这种谨言慎行、为人谦和的工作态度,
赢得了翰林院同僚的一致称赞。他曾作《拟古》诗云:

静躁殊轨途,人性安可矫。天既赋吾拙,何用逐机巧。始进苟不正,晚
节何由保。所以达人心,立身忌草草。受恩惟恐多,入仕亦戒早。俯仰怀古
人,守贞以为宝。②

彭宁求从入朝为官开始,便给自己定下“所以达人心,立身忌草草”的准则。沈
德潜对此评价“此即瞻庭先生言志之诗,生平进退。允符斯语,年命不永,未展
素抱,朝野共惋惜之。”③彭宁求抱负未展便猝然离世使人感到十分遗憾。
康熙三十五年(1696),彭宁求母亲黄孺人去世,彭宁求回家奔丧。彭宁求为
官清廉,除了每月的官俸之外别无其他收入,这点收入对于一个大家庭的开销而
言显得很微薄,彭定求也曾说“弟虽置身清班,而举家食指所资瘠田不及顷,卜
庐复售他姓,仅就旁舍以居。”④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他将居住的房子卖给他人,
自己居住在小的偏房之中。生活拮据和工作劳累,为他早年离世埋下了隐患。康
熙三十八年(1699),彭宁求被选为太子顾问,辅导太子学业。太子看完彭宁求平
时诗作才知道他家里生活条件不好,于是经常给他一些赏赐。十二月,彭宁求补
翰林院侍读,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月,彭宁求进入畅春苑为值,最终积劳成疾,
猝死在任上。据彭定求记载:

二月二十日,中使传写诗笺,谨应讫,便头岑岑,体气微倦,医者据投
升散之剂,四五日间尤强起对客。及月杪,绝症忽见。三月三日,皇太子遣
中使同御医来视疾,赐白金五十两供药饵资。弟时不能发一言,但从枕上勉
作叩首谢恩状。越二日,竟长逝。⑤

在本应“知天命”的年纪,却不幸因积劳成疾,怆然离世。彭宁求的遭遇不免令
人感到遗憾。从彭定求这段记载来看,他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带病工作,这种敬
业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也是彭氏一族优良家风的很好体现。

① 彭定求:《从弟翰林院侍读瞻庭府君行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7 页。
②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12 页。
③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12 页。
④ 彭定求:《从弟翰林院侍读瞻庭府君行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7 页。
⑤ 彭定求:《从弟翰林院侍读瞻庭府君行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7 页。
21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彭定求与彭宁求兄弟两人关系非常好。康熙三十三年(1694),彭定求辞官
归家,同朝为官的彭宁求作有《送大兄南还》:

重到承明半载余,匆匆袱被返衡庐。营巢每笑逢秋燕,纵壑真同避钓鱼。
三径春风侍童冠,一帘花雨润琴书。故乡自足林泉趣,最荷君恩许遂初。①

彭定求为哥哥此次终得卸甲归田感到欣喜。他认为这对于彭定求而言是一种解
脱。家乡闲情逸趣、黄卷青灯的生活才真正适合他。他还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
彭定求往日照顾的感激之情。彭宁求的猝然离世,让彭定求悲痛万分,他感慨
道:

呜呼!弟以积勤累劳,孚信僚友,知遇方殷,而命忽阻之,此见与闻
者靡不咨嗟悼惜也!②

彭宁求生于顺治六年(1649)七月十六日,卒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
月初五,享年五十二岁。娶妻吴氏,生有三子一女。

(四)妻儿子孙

彭定求妻子原配为李安人,婚后早卒。侧室有冯氏、张氏。他的子女情况
据其《生圹志》记载如下:

男六人:始乾,国子生,先卒;正乾,国子生;日乾,殇;永乾,吴庠生;
景泽,康熙癸已举人;尚祁,国子生。女六人:一适宋大业,内阁学士;一
适陆英,岁贡生;一适丁镗,嘉兴庠生;余俱未嫁而亡。孙男七人:遵儒,
岁贡生,早卒;惇儒,长庠生;效儒、勖儒、启丰,府庠生;启镐聚奎。孙女
六人。③

李氏,万历丙辰进士李嘉猷之女,彭定求原配妻子。彭定求与康熙二年(1663)
娶李氏,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四日,李氏去世。他的大儿子彭始乾、与二
儿子彭正乾均为李氏所生。
大儿子彭始乾早卒,留有彭遵儒、彭惇儒、彭效儒和彭勖儒四子。彭定求对
长孙遵儒从小爱护有加,惋惜其父彭始乾早卒,亲自督导他的学业,教导他做学

①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12 页。


② 彭定求:《从弟翰林院侍读瞻庭府君行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7 页。
③ 彭定求:《生圹志》,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22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问不能犹豫徘徊不前,如其《灯下示长孙遵儒》所云:

哀汝成童岁,俄为失怙人。宗祊当断续,学殖莫逡巡。抚连消还长,观
时屈后伸。夜灯相守处,听取格言频。①

但是彭遵儒跟其父的命运非常相似,也早卒,因此彭定求的长子彭始乾便再无子
嗣,据记载:

公长子始乾与冢孙遵儒俱早世。而遵儒无子,未有应嗣者。及公率,宗
党议以始乾季子元勖,权摄承重。②

彭定求的三儿子彭日乾为冯氏所生,年仅十四岁患病而亡。彭定求记载“第三子
日乾,幼而好学,能受余训,年十四患病,八月而亡。”③彭日乾自幼喜欢读书,
知书达理,彭定求称其“自七岁即侍余寝”④其回忆诗有云:“苧帐低垂六尺床,
早时扇枕学黄香。梦回听取提撕惯,残漏依稀拂曙光。”⑤彭日乾平时还能时刻谨
记彭定求的教诲,彭定求也称其“余录示格言,儿谨粘座右。”其有诗云:“提耳
羞随佩韘觿,不将野雉压家鸡。前贤诫子书犹在,珍重琳琅壁上题。”⑥彭定求与
彭日乾的父子情深,到了晚年他更加怀念儿子,时常梦到他,其《山中梦日乾》
诗云:

独卧山斋夜漏沉,梦中爱子解相寻。牵衣忽忽离肠结,瞥眼盈盈别泪深。
魂化应知攀冢树,客来空忆对家禽。明知建鼓求何益,去住惺惺共此心。⑦

又有《香山舟宿梦日乾》:

月落山溪近五更,魂来似趁薤歌声。虚疑文度犹依膝,谁悯杨云最怆情。
惨黯病颜因药物,傍徨幽恨托书籯。非缘舐犊关心甚,了了前尘暗自惊。⑧

彭定求长子、长孙、和三子的接连早卒,使得延续彭氏一族科举之路的重任落在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丁亥集,第 138 页。
② 杨瑄:
《翰林院侍讲止庵彭公墓表》 ,卷五,光绪九年(1883)衣言庄刻本。
③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六,第 62 页。
④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六,第 62 页。
⑤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六,第 62 页。
⑥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六,第 62 页。
⑦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八,第 79 页。
⑧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七,第 71 页。
23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了二儿子彭正乾这一支。彭正乾生有彭启丰和彭启镐两个儿子。
彭启丰(1702—1785),字瀚文,号芝庭,乾隆间历任吏部、兵部侍郎、左
都御史、兵部尚书,晚年主讲紫阳书院,著有《芝庭先生集》。
彭启丰自幼聪明好学,彭定求对他疼爱有加,十分注重他的教育,在他十岁
的时,彭定求作有《示次房孙启丰》二首,其一诗云:

纪岁才当龆龀初,童嬉习气独捐除。谐声俪句多明了,好读床头数箧书。①

彭定求在诗中对他赞誉有加,称彭启丰才到换牙的年纪,便已无小孩子嬉戏玩闹
的习气,喜好读书,对于简单的韵文对句更是了如指掌。他在《示次房孙启丰》
其二又云:

我家仙箓受文昌,三径遥分七曲光。喜尔凌晨来寝舍,上楼先爇玉炉香。②

他认为彭启丰的天生聪慧机灵与家庙供奉文昌帝君有关,说他能够遵守家族传统,
祭拜祖先。彭启丰一直把祖父彭定求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他十六岁入官学,
雍正五年(1727)会试第一,殿试列一甲第三名,雍正帝亲擢其为第一。彭定求
中状元 51 年之后,彭启丰再度夺魁,终不负家族期望与重托,光宗耀祖,一时
成为吴中盛事。纵观清代长洲彭氏,科举功名最高的只有彭定求与其孙彭启丰二
人。
彭氏一族从彭定求开始就已经注重和当地文化地位相当的望族进行联姻。同
时也更加注重对彭氏家族女性后人的教育培养。彭定求长女嫁入苏州另一望族宋
氏家族,其夫宋大业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后任内阁学士。彭定求长女
生于康熙三年(1664)八月,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彭定求对于她的
评价很高,认为她在宋家的三十九年间为人贤惠善良,传扬了彭氏族人的优良家
风。其记载:

吾女为荆妻李安人所生,居长,自幼多病,秉性贞静,不苟言笑……知
文恪公喜新妇之贤,家人内外,无不心服。③

这样一位贤良忠贞的媳妇,后因为积劳成疾,五十五岁便去世了,彭定求对此
感到非常悲痛,其自云: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辛卯集上,第 184 页。
② 彭定求:《南畇诗稿》辛卯集上,第 184 页。
③ 彭定求:
《长女归宋门封安人行略》,《南畇文稿》卷十,第 430 页。
24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呜呼!人情莫不自爱其生,而吾女独欲自就于死,此其不可名言之苦衷,
日积月累,以待数之穷也。痛哉!人第知吾女往嫔巍阀,早跻通显,而不知
其持身刻苦,愁绪拂逆,未尝一息恬适也。人第知吾女婉娩顺从,周旋折旋,
中规中矩,而不知其操心敛气,乃克致此者,非粉饰而然也。如是则安得不
病?病安得久存于人世耶?阖棺之顷,宗门伯叔子侄皆潸然太息,谓合族失
此第一贤妇。①

从彭定求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这位孙女积劳成疾,不幸去世感到
非常惋惜,甚至有点对宋家人对自己孙女的待遇有点不满,但是这并没中断彭
氏一族与当地望族的联姻步伐,彭定求的孙子彭启丰娶了宋氏中宪大夫宋匡业
之女,延续了这种望族之间的关系。

附:清代长洲彭氏十二世世系图:

① 彭定求:
《长女归宋门封安人行略》,
《南畇文稿》卷十,第 432 页。
25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彭学一

彭仲谦 彭仲英

彭彦洪

彭浩 彭溁 彭淳

彭时 彭昉 彭暐

彭天秩 彭天锡 彭天翔

彭汝让 彭汝谐

彭德先 彭行先 彭孚先

彭缨 彭琥 彭珑 彭珮 彭璜 彭球

彭定求 彭实求 彭宁求 彭志求

彭始乾 彭正乾 彭日乾 彭永乾 彭景泽 彭尚祁 彭宏求 彭寯求

彭遵儒 彭启丰 彭聚奎

彭孝儒 彭启镐

彭悙儒

彭勖儒

(资料来源:
《彭氏宗谱·十二卷·卷五》[苏州] 光绪九年(1883)
,上海图书馆藏
衣言庄刻本)

第二节 彭定求生平

彭定求(1645—1719)字勤止,号访廉,别号复初学人、南昀老人,晚更号
止庵,清苏州府长洲县人。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初九,生于苏州吴县十全街。
康熙五十八年(1719)四月初九,卒于南昀草堂,享年七十五岁。彭定求一生的
经历颇为丰富曲折,他生逢“王师方传檄江南,城居震动”①之时,后又在正值
舞勺之年丧母,好在其幼承庭训,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学传承为他日后状元及第
奠定了基础。彭定求一生的经历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645—1672),从彭定求出生到 28 岁他参加江南乡试中举。这期
间彭定求除了在家侍奉自己的祖父母、接受父亲的教育以及刻苦求学之外,还发

① 彭定求:《生圹志》,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26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生了一件对他后来整个为官生涯有很大影响的事件——长宁君被诬案。在彭定求
23 岁那年,他的父亲彭珑远赴广东长宁任知县,三年后在任上被人诬陷下狱,彭
定求闻讯后即刻启程,历经四十多天时间,横跨四千余里,南下为父洗刷冤屈。
事白之后偕父同归,这一年他 26 岁。
第二个阶段(1673—1694),从彭定求 28 岁乡试中举到 50 岁“浩然辞禄,
绝不作仕宦后图”①辞官归家。康熙十五年(1676)彭定求殿试中一甲第一名,授
翰林院修撰,后迁国子司业,升侍讲,实际上从他状元及第到最后辞官归家,彭
定求的仕宦生涯一共十八年(1676—1694),期间他两次请假归里,顺天乡试案、
同僚排挤、先君病卒等使得他最终致仕归田。
第三个阶段(1695—1705),彭定求 51 岁到 61 岁之间。这期间彭定求在家
多研习古人经书,修造长洲学宫,修缮先贤祠堂,兴办文教,过着祥和的居家读
书生活。
第四个阶段是他(1706—1713),彭定求 62 岁到 69 岁之间。这段时间彭定
求奉命在扬诗局,与词臣汪士鋐、徐树本等十人校刊《全唐诗》,两年后事竣归
里,后值康熙皇帝六十大寿,彭定求亲自进京拜贺,康熙皇帝“赐筵宴于畅春苑
及松花石砚一方”。②
第五个阶段(1713—1719),彭定求 70 岁到 75 岁之间。这是他晚年最后在
家中南畇草堂的几年生活,这期间彭定求多闭门谢客,在家养疾,沉迷于研究道
学,直至去世。
下面就彭定求生平主要经历做一详细梳理:

一、生逢战乱,幼承庭训
顺治二年(1645)五月九日,三十一岁的施氏在苏州吴县家中生下了彭定求,
当时清朝南下平定江南的军队已经到达苏州吴县地区,城中战事四起、烽火动荡。
彭珑带着施氏匆忙出城,一路坐船到其祖父彭德先居住过的岰里丙舍避难。彭定
求晚年七十岁时在其自撰的《生圹志》中说道:

余生于顺治乙西五月九日,王师方传檄江南,城居震动,先妣分娩三日,
仓皇裹儿,避兵于曾王父蚴里墓旁丙舍,备尝危苦。先妣遂婴赢疾,至戊戌
而殁,定求仅十四龄也。③

① 彭定求: 《生圹志》,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② 罗有高《尊闻居士集》, 《清代诗文集汇编》
,卷三百七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177 页。
③ 彭定求: 《生圹志》,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27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这次经历对彭定求和其母亲身体的影响非常大,一方面,导致施氏“遂婴赢疾”。
刚生完孩子的身体元气大伤,更需要长时间的调养生息,但如此匆忙的奔波于战
乱之中,对施氏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加上后来的数年时间内施氏又生了
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身体“气血消耗,病情既潜伏,患腹疽幾殆,尪羸之疾益
终于身 ”①腹部患有毒疮,常年卧病在床,在定求十四岁时便匆匆离世,年仅四
十四岁。另一方面也使得彭定求从小便落下弱疾,这也是定求中年以后患有各种
疾病如眼疾、脚疾等,身体行动不便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关“岰里避险”事件,彭定求在《南畇诗稿》中有更加详细的记载:

汝母就蓐三日,强起裹汝入小舟。至城门下,矢石炮击,船斗数里,沿
山渡湖,昏暮抵岰里丙舍。而我父母犹在城中,音问阻绝,我潜至山巅,遥
望烟烽起处,疑城中有变,又讹言兵将入山,惧无完卵,每抱汝向墓门泣不
止。越百日,兵定归家,乃免于难,鞠育荼苦,无甚于此,汝宜知之。②

彭珑和施氏带着彭定求仓惶出逃避难,但又念及城中年迈的父母,在山中惶惶不
可终日,度过了及其艰难的一百多天。这段经历对其父彭珑也有重要的影响,后
来彭珑写了《山居抱子诗百韵》,其中有:
“欲使此子他日知生长之艰难,不忘儆
戒。”③
顺治乙酉“岰里避险“事件对于彭定求本人和其父母的影响都不言而喻,这
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彭定求中年入朝授职为官,但却屡次请假归里以至最后的
宦海致仕,跟这次经历也有着重要的关系,这点我们后文会详细分析。
在上一节“清门素业、彬彬向学的优良家风”中我们已经详细的讨论了彭氏
家学家风的传承。彭定求的家学渊源丰厚,从他的六世祖彭天秩嘉靖辛酉中举开
始,彭家就有自幼重视子孙读书的习惯,到了彭定求的父亲彭珑这一代更是如此,
彭珑从小就开始抓他的教育,彭定求六岁进入小学,十一岁的时:

长宁君授《太上感应篇》,公即知敬重,端拱持念日有常,即知返躬自警
省……诸老先生教口器诵之,公温温自克益谨,治业益勤。④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彭定求从小便树立了劝恶从善,遵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

① 彭定求:
《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九,第 425 页。
② 彭定求:
《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九,第 425 页。
③ 彭定求:《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南畇文稿》卷九,第 423 页。
④ 罗有高:
《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
文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7 页。
28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想。闲暇时,彭珑还会带定求去拜访名师,参加乡里文会,彭定求后来的老师汤
斌就是在和他父亲彭珑多次登门拜访之下认识的。彭定求的理学思想也深受其父
和汤斌的影响。
“苏南望族人才辈出,呈现出明显的家族性特点,显然这是与妇女的教育密
不可分的……女性对子女的教育不仅在传授某种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一种
感情,尤其是那种在困苦环境中仍坚持的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更为深刻。”①彭珑
早年在外讲学,无暇内顾的时候,彭定求的教育就由他的母亲施氏和祖父彭德先
负责。施氏对于彭定求的家庭教育和学业要求仍然十分严格、常抓不懈、亲力亲
为。彭定求六岁时,祖父彭德先带他去上私塾,有一次他贪玩和别的小孩一起嬉
闹,放学归来后害怕祖父责备他,晚上便去和母亲施氏睡在一块,希望能躲过惩
罚,但没想到母亲施氏不但没有包庇他,反而将他好好教育了一番,并说道“儿
若此,我复何望?”最后“卒令受夏楚而止”。②施氏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使得彭
定求从小便有很强的读书自觉性,对家中长辈的谆谆教诲时刻铭记在心。施氏最
后病重期间,仍不忘时刻教导彭定求:

我即死,而汝不克自立,当夺汝命,无殆弗类羞……天若假我数年,
见此子成人,吾瞑目矣。③

虽然她没有等到彭定求高中状元,为彭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那一刻,但她对彭定求
自幼严苛的家教和殷殷期望可见一斑。

二、孤身千里,赴粤救父
康熙六年(1667)彭珑担任广东省惠州市长宁县知县。这一年 23 岁的彭定
求在家一边侍奉自己的祖母,一边读书准备乡试。三年后,彭珑被人诬陷下狱的
消息从南方传来,彭定求闻讯当即决定只身赴粤,千里救父。关于这段经历罗有
高在《尊闻居士集》中有这样的记载:

长宁君被吏议,有所牵累。公闻,辞王母将入广东省难。天大雨雪,恐
风逆道阻不得时达,祷于斗母文昌,附乡人施度师以行。时海宁杨雍建以给
事中家居,公以通家后进谒,乞草粤中当路书,杨公闵公之情,立授书。于
是渡钱塘,沿富春,过玉山,下瑞虹,溯漳江,上赣石,更取道信丰崎岖丛

① 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16 年版,第 170 页。


②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第 425 页。
③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第 425 页。
29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山灌莽蛇虎之区,水陆四千余里,不四旬而至。①

彭珑的大力改革和为官清廉的作风得罪了郡守和前任知县,被人设计陷害入
狱。
(原因前文已提,此处不再赘述。)彭定求素知父亲的为人清廉正直,坚信他
是被冤枉的。出发之前彭定求特意做了三件事:一是去当地的斗母宫和文昌殿祈
祷,祈求南下路途顺利;二是前往穹窿山上拜见他的同乡高道施真人,求其保父
亲平安无事;三是前往拜见时任兵科给事中的海宁杨雍建,杨为人正直清廉,彭
定求请求他为自己写信帮助救父。做完这些后“公提一襥,触冒风雪,跋涉数千

里至粤。” 彭定求孤身一人,拿着行李和被子,跋山涉水,水陆四千多里的路
途,彭定求用了不到四十天,其救父心切可见一斑,这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他本
人能体会得到。到了长宁县后父子得以相见:

见长宁君,抱持哭,呜咽不能语。士民环观唏嘘,竞问从者:公子发
苏州几何时?咸相顾感动吒愕,谓有神助,是公年二十有六。遂左右长宁
君清理交代事,下羊城,雪长宁君诬枉于巡抚,而长宁君得以浩歌归田,
绝事后忧。③

当地的百姓无不为彭定求的至纯之孝所感动,在向父亲了解到事情的全部缘由后,
彭定求亲自到羊城拜见广东巡抚刘公替父亲洗冤,巡抚听完其讲述内情后“恻然
曰:长宁固无一事,亟当昭雪其诬”④于是彭珑被无罪释放,父子俩得以安全抵
家。至此彭珑的仕宦生涯作终。
彭定求千里救父可见其大孝和临危不惧的处事能力,同时亦让其产生了对官
场复杂斗争的畏惧心理。

三、状元及第,为官勤慎
彭定求状元及第之前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颇为曲折。顺治十八年
(1661),十七岁的彭定求补长洲弟子员,入学为秀才。他拜吴中陆圭庵、宋三
畴、吴敬生三位先生为师,深入学习,收获颇多。入学后彭定求“三踏省闱弗利”

三次考试均没有中举,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彭定求才中江南乡试第二十名。

① 罗有高:《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
文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7 页。
② 杨瑄:《翰林院侍讲止庵彭公墓表》,《彭氏宗谱》卷五,光绪九年(1883)衣言庄刻本。
③ 罗有高:《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
文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7 页。
④ 彭定求:《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南畇文稿》卷九,第 425 页。
⑤ 彭定求:《生圹志》 ,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30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第二年彭定求前往参加会试,但是并没有考中,直到中举后的第四年康熙十五年
(1676),彭定求会试中进士第一,后参加殿试又被康熙帝亲自擢为殿试头名状
元,成为有清以来彭家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没有辜负家族对他的培养和期望。
彭定求在殿试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

廷试毕,读卷大臣置公卷第三,及进呈,圣祖问会元卷何以列第三,
大臣奏言:“书法不及前二卷”圣祖曰:“会元策末数行,有劝勉朕躬意,
往时周、程、张、朱岂俱工书者?”亲擢第一,授修撰。①

彭定求的试卷本已经被主考官判为第三名,但康熙皇帝御览后认为他的文章写
的不错,于是当场质问考官为只何判了第三名,主考官以书写不工为对,康熙
帝听认为彭定求这份试卷策论部分的最后几行有劝勉之意,于是亲自把彭定求
的试卷定为第一名,彭定求被封为翰林院修撰,至此开始了为期十八载的仕宦
生涯。
彭定求 33 岁开始担任翰林院修撰到 50 岁辞去翰林院侍讲,前后在职十八
年,期间担任多种官职,现将其职位变化和时间统计如下表:

授职时间 官职 任期
康熙十五年 翰林院修撰
(1676)
康熙十六年 充顺天乡试主考官
(1677)
康熙十九年

康熙二十一年 请假归里,归朝仍补原职 任翰林院修


(1680—1682) 撰9年
康熙二十三年 (从五品)
(1684) 充纂修太宗、世宗两朝圣训官

① 罗有高:
《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
文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7 页。
31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四月 充日讲起居注官
十月 充武英殿试掌卷官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十二月 迁国子监司业
任国子监司
业3年
(正六品)

康熙二十七年 升翰林院侍讲,改官三日即援例省亲归家 翰林院侍讲


(1688) (从四品)

康熙二十八年 正月十一日,一庵府君
(1689) 彭珑去世,定求丁忧归里,三年服阙后又
告病展假两年 任翰林院侍
讲6年
(从四品)

康熙三十二年 是年冬,起补原官
(1693)

康熙三十三年 毅然辞禄,卸职归家
(1694)

(资料来源:《彭氏宗谱》
、《南畇文集》、《素严文稿》
、《尊闻居士集》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
史》

清朝“一代名幕”汪辉祖在其《学治臆说》中对为官之道做出总结:“称职
在勤,吕氏当官三字:曰清、曰慎、曰勤。”①彭定求切实做到了这三点,他和他
父亲一样为官清廉,谨慎勤政,在翰林院供职期间他工作严谨、大力整饬教条,
敢于选拔任用有才能的贤人,提拔寒门子弟:

翰林职司撰拟,而记注尤为严重。公直躬正色,必勤必慎,不衔鬻猎名,

① 汪辉祖著:
《佐治学治解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49 页。
32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不脂韦媚进,故公望归焉。而其佐成均也,饬教条、严课程,以做新人才。
又编辑《孝经旁训》翻译国书,颁示八旗官学生,谆谆勉以移孝作忠之义,所
拔官学教习皆宿儒寒俊,一切干请贽谢皆绝。公尝语人日:吾辈员馆职前后十
年。所可自信者独国雍二载耳。①

彭定求在担任翰林院编修期间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同僚和上司的认可,其后
因为顺天乡试案件,迁国子监司业,在此期间他又辅助国子监祭酒,一同管理
政务,做出了一番成绩:

公与祭酒翁君釐殽讹,立规矩,诸堂靖肃,士习蒸变。公以八旗子
弟,卿大夫之材出焉,宜豫教而敦天性、明人伦其最急者矣。于是集《孝
经》古义,训其旁,译以国书,颁示官学教习,令以是训官学生。②

正是这样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使得彭定求“岁三周,升翰林院侍讲”。③彭定
求他走后,“代者更改旧章,诸生哗,公为不怿”。④接替他的职位的官员废弃了
他之前推行的一系列做法,彭定求对此非常不高兴,产生了归隐乡间,回家侍
奉父亲,潜心读书的想法。

四、无意奔竞,毅然辞禄
康熙三十三年(1694)五十岁的彭定求正式辞官回家,结束了自己十八年的
为官生涯。纵观彭定求的宦海浮沉,从最初授予的从五品官职翰林院修撰到迁为
正六品的国子监司业,再到最后的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我们会发现彭定求并非
没有能力去继续为官,而是多种综合的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让其选择告病辞
官还乡。
辞官回乡这一年距康熙三十二年(1693)彭定求销假回朝仅过去一年。回到
翰林院以后同僚的排挤、官场的人事变化已经令他感到无所适从和厌倦:

癸酉冬而起补原官,奉职一载而同列排挤,意不自得,遂复请归,浩然

① 杨瑄:
《翰林院侍讲止庵彭公墓表》, 《卷五》 ,光绪九年(1883),衣言庄刻本。
② 罗有高:《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
文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7 页。
③ 彭定求:《生圹志》 ,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④ 罗有高:《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
文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7 页。

33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之志,绝不可回,至家作誓墓词,维时先生年方及艾,做终隐计矣。①

我们发现彭定求在做官期间两次请假归家,其中第一次在家待了两年,第
二次在家待了五年,除去在家的这七年,彭定求官场在职达十一年之久,是什
么原因导致了彭定求在任期间长期待在家中并导致其最终辞官回家呢?我们在
此加以简单分析:

(一)两次请假归家

彭定求第一次请假回家是在康熙十九年(1680),在家待了两年。彭定求初
授翰林院编修四年之后,他以自己脚疾复发,需回家休养为由归家。这次请假的
原因一方面与三年前的“顺天乡试案”有着直接关联(详见后文叙述),更重要
的一方面是受父亲彭珑之命,回家侍奉父亲,陪父亲研习经书,归家后的彭定求
拜见父亲时即说:“儿归,愿杜门读书,如童子入塾时,不问户外一事,以补从
前悠谬”②可见他这次回家是来尽子孝、遵从庭训。彭珑更是直接对他说道:③

余弱冠喜观洛闽诸书,近得高忠羡公、顾端文公遗集,剖决义利,瞭若
观火,始知学者舍‘居敬窮理’四字,别无入门。我老矣,自叹定志之晚,
汝宜沉潜䌷绎,尤以四书五经及《孝经》、小学、
《性理大全》,须臾不可释手。

彭珑告诉了彭定求自己在家研究理学的心得与他要求彭定求阅读的书目,可见其
对儿子的教育是贯穿始终的。彭定求在家的两年时间,一直陪在父亲左右,潜心
研究经学著作,据其门下后学罗有高记载彭定求:

日侍长宁君讲贯经义,讨论儒先书。朔望,会同里诸生于文星阁,长
宁君为都讲,切劘道义,考详言行威仪,究文书利病,诸生油油然日相喻
于处善循理之为乐也。④

除了参加每月初一、十五两次由父亲主持的“文星阁文会”之外,彭定求一直
足不出户,在家读书,这一点从他的学生昆山王喆生的记载中便可得印证:

① 王喆生: 《承德郎翰林院侍讲彭先生行状》, 《素岩文稿》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


鲁书社 1997 年版,集部 253 册,第 403 页。
② 彭定求: 《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南畇文稿》 ,卷十,第 423 页。
③ 彭定求: 《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南畇文稿》卷十,第 423 页。
④ 罗有高: 《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文
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9 页。
34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时一庵公方兴洛闽之学,从游日盛,先生遵循家教,杜门力学,绝干谒、
息燕游,粹然儒者之望。①

在家待了两年之后,在彭珑的要求之下,彭定求回朝继续为官。
彭定求第二次请假回家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到康熙二十三年(1693),
前后一共在家待了五年。这次请假归家的原因比较简单,父亲病危,身体状况不
好,彭定求援例回家探视。彭定求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底从朝中返家,第二
年春天路过睢阳,他还专程去拜谒了他的老师汤斌的墓地:

开春过睢阳,拜潜庵汤公殡馆。汤公尝与长宁君论学相契重,后陛见圣
祖,询江南贤缙绅,汤公以长宁君对。公既敬汤公为一代伟人,又感汤公不
遗幽愿,至长宁君名得撤天听,故尝以师礼事汤公,又恸谢公之困于众佥壬,
而于得公身后缱绻不已也。②

汤斌和彭珑关系非常好,在父亲与朋友的耳濡目染下,彭定求也拜汤斌为师,跟
其学习理学,因此彭定求十分敬重他。康熙二十七年(1688)二月,彭珑去世的
噩耗传来,正在归家途中彭定求闻讯痛不欲生,追悔莫及:

二月,至凤阳,闻长宁君丧,公怆但怛不自胜,终身内疚,哀慕至老。以
长宁君卒正月十一日,公率正月前半月循忌日礼,斋居谢客。③

彭珑的突然离世使彭定求父子没能再见最后一面,彭定求忧伤万分,闭门谢客,
为父守丧。不幸的是仅仅三个月后的五月初一,彭定求的继母袁安人也去世了,
几个月内父母双亲皆去世,彭定求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愈发对回京做官
产生了抵触情绪,仕宦之情更加淡薄,于是在丁忧三年后又向朝廷请假两年:

既免丧,不忍去丙舍,投牒有司告病,乞咨部展假。至是,读阳明
《传习录》,自谓警发倍昔时,信好愈笃矣。④

① 王喆生:
《承德郎翰林院侍讲彭先生行状》,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 253 册,第 403 页。
② 罗有高:
《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
《清代诗文
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9 页。
③ 罗有高:
《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
文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9 页。
④ 罗有高:
《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
文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80 页。
35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二)辞官归家原因

彭定求辞官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导致,并非简单的因为他身体原因或
他年老而产生致仕的想法,但是这里值得我们明确的一件事是:彭定求此次辞官
回家并不是跟朝廷脱离了关系,他在名义上还是在籍翰林学士,这一点在其后来
为康熙皇帝校刊有《全唐诗》的时候有明确的记载:“康熙乙酉三月,上巡幸江
南,简在籍翰林官十人,校刊《全唐诗》于扬州。”①我们以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
具体分析其辞官归家的原因:

1、长宁君被诬陷案,使彭定求对官场生活心生谨畏

这是彭定求年少在家求学期间发生的最重要、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事件,孤
身一人远赴千里,风餐露宿,羊城救父,这些经历对于一即将步入考场,想通过
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年轻人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他看到了官场上的
尔虞我诈的黑暗一面,更看清了像父亲这样为人正直、风清气正的廉吏在基层官
场所面临的种种打击和困难。
彭定求登第以后,在家读书的彭珑第一时间写信告诫儿子要谨慎行事,勿忘
仕途之艰辛:

府君手书谕曰:“门祚衰薄,汝素朴直,不能动合时宜,且仕路险巇益

当节性谨身,无忘淡泊宁静。定求自愧疏暗,无以仰承严训。

可以说这件事情在他年轻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谨慎、畏惧甚至是排斥的种子。

2、顺天乡试案发,使彭定求宦情淡然

康熙十六年(1677),按照当时官员任命惯例,33 岁的彭定求充任顺天乡试
主考官。初入翰林的彭定求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仅在一年后便因为这次监考
顺天乡试而卷入科场风波。
清代有著名的三大科场案,其中两件就发生在清前期。分别为顺治十四年
(1657)的“丁酉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1711)的“辛卯科场案”。彭定求所
遭遇的顺天乡试案正好处在这两个大案之间,当时清代科举考场舞弊的风气可见
一斑,彭定求为此受到了牵连:

明年丁巳特行为顺天主考官,得士三十六人,北闱典试,向属畏途是科

① 彭定求:《翰林院修撰东山汪君墓志铭》,
《南畇文稿》卷八,第 380 页。
② 彭定求:《敕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南畇文稿》
,卷十,第 423 页。
36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额又窄,棒发失望者众,有以冒籍未以检举为言得者,旨宽宥以考官原未有
检举冒籍之例,镌级留任。先生操守素严,是役非其本怀,时势所迫,有惄
然于中者,从此益加服习儒家之训,学以大进,而仕宦之情亦淡然。①

作为主考官,彭定求没有能够避免这次案件给他的影响,当时的处理决定是“镌
级留任”,也就是降职,后来彭定求自己也说到:

会丁已复行乡试,余欲引避弗果。事例纷错,致以镌级留任。自此困心
衡虑,归乡宋明大儒诸书,宦情顿淡。②

可见这次科场案件对于他以后能否坚定的走下仕途之路有了很大的动摇,为官仅
仅一年他便已经在心中对官场产生了排斥,工作热情消减了很多。

3、同僚排挤,使得彭定求无法适应负面的官场风气

康熙三十二年(1693)彭定求在家休养了五年后重新回到自己的官职上,但
是发现之前和自己认识的那一批做事谨慎小心、为人低调冷静的一批同僚大多数
都已经不在翰林院工作,新进来的年轻人性格浮躁、生活不严肃,彭定求感觉到
自己跟他们格格不入,没有必要再继续待下去,据记载其:

出补原官,旧同僚敦谨者多散去,新进少年颇事华藻佻偷,公不谓美也,
且自以学未明 ,德未修,默不自释。③

彭定求不愿整天与这样一帮浮躁的年轻人为伍,很少和他们有交集,并且找
借口说自己才资愚钝,此时解甲归田的愿望已经很强烈了,他自己也说道:

余性质颛蒙,学殖浅隘。既不能早希古贤,振拔流俗,亦弗能驱驰仕路,
润色隆平,只以退身补过,毕志林壑,赖天之灵,保全樗栎,不至溘若朝露,
诚厚幸焉。④

由以前的清廉勤政、深受同僚好评到晚年与官场年轻人格格不入,这期间最大
的变化不是彭定求本人,而是当时官场的风气,他也表示很后悔自己复出“同

① 王喆生: 《承德郎翰林院侍讲彭先生行状》,《素岩文稿》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1997 年版,集部 253 册,第 403 页。
② 彭定求: 《生圹志》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③ 彭定求: 《生圹志》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④ 彭定求: 《生圹志》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37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列顿谋排挤,余遂深悔一出”①这一年彭定求作有《归田集》,辑录了他在康熙
三十三年(1694)秋,请告旋里的一些诗作,他在自序中的话或者印证:

余以樗栎之质,普智无文,筮仕词馆,徒渐尸素,每思早息田间。及卧
蒿以来,逡巡却顾,欲如古人亲终,遂不复仕。……癸酉冬,勉复北行,一
就旧职,则病且更作,筋力早衰,自料无能仰俯摛藻衔华之任,若复怀禄苟
容,滋人疑忌,不亦快退失举哉?因决策投牒,往返才及数月,见者无不讶
而惜之,然余心中自幸。②

可见彭定求本人对于这次辞官回家的决定是没有丝毫后悔的,在旁人看来有些惋
惜的事情对他来说却是一种解脱。

4、与顺康时期清朝实行的政治高压和文化控制政策有关

这是导致江南地区的很多文人士大夫不约而同地选择辞官归隐乡间的根本
原因,彭定求本人也不例外。顺治和康熙两朝是清代政权初步建立,亟待进一步
巩固的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在在政治上继续对汉族士人施压,江南地区
自古便是文人志士辈出的地方,清政府对其严格管控的同时又进一步采取缓和与
汉族地主阶级的矛盾相结合的政策,在思想文化上方面也开始实行政治高压与文
化怀柔为一体的统治手段,在笼络文人的同时开始进一步疯狂打压:
顺治十四年(1657)著名的“丁酉科场案”使得在顺天和江南监考乡试受贿
主考官均被处死、行贿者被充军、流放,当时的统治者对于这场科举舞弊案件的
处理力度远远超出了前代,借着此案,汉族地主阶级和文人士子被镇压;顺治十
八年(1611)发生在江南地区的“奏销案”致使江南地区上万人受到牵连革职处
理,以至于造成苏松词林甚少的状况;加上康熙朝的数次“文字狱”,江南地区
的汉族士大夫对于追求政治上进一步发展的热情被无情的打压,大都把注意力放
在了学术研究上面。
我们康熙二十五年(1686)闰四月,《康熙起居注》所记载的康熙帝与江苏
巡抚汤斌的这段对话中,便可感受到当时清政府对于江南士族文人的文化政治高
压政策:

上曰:
“往日闻吴中乡绅多事,近日何如?”汤斌奏曰:
“苏州乡绅,如
大学士宋德宜,居乡最善。”上曰:“朕知之。”汤斌奏曰:“汪琬养病山中,
不与外事。缪彤亦杜门读书。其余俱谨慎。臣在任年余,实未见乡绅以私事

① 彭定求:《生圹志》,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② 彭定求:《归田集自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282 页。
38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干渎。①

汤斌提到的宋德宜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后任内阁大学士;汪琬亦为顺治
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历任官户部主事、刑
部郎中等职;缪彤为康熙六年(1667)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些人均为清初江
南地区文人科举的代表,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在家休养生息,成为官方所
嘉奖的遵儒重道的楷模,可见当时政治环境对文人的压迫之严重。
我们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彭氏一族的科举之路虽然自彭时以后不断兴
盛,但是其族人在任职以后的仕途经历却都坎坷曲折,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甚至
不乏英年早逝的。这其中的原因我想不仅仅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更与彭氏族
人苏州当地各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和彭氏族人家风有关。作为外来迁入苏州本地
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大族,彭氏一族从最初创业到兴盛这个过程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彭定求作为传统的汉族文人士大夫,从小深受儒家文化和陆王心学熏陶影响,
这与当时官方提倡的程朱理学这一主流显得格格不入,他在于为王学辩护和调和
两派之争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代表当时的部分士人发对学界“尊朱黜王”
现象的不满,而这种辩护和调解,必然会受到其他派别的和针对和排挤。

五、弘文寓教,刊善赈济
彭定求辞官归家后,在从事理学研究的同时,注重家族家风传承建设,重新
刊刻先贤遗书、修复当地文化古迹、积极参与弘扬地方文治教化、救济灾民等一
些列活动,切实履行着地方望族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
彭定求在苏州当地捐资募集修建了多处先贤祠堂,包括甫里书院、澹台书院、
圆妙观真武殿、东岳庙、聚奎阁、瓜泾桥、东壁亭等地方文化建筑。他自云:

惟造长洲学宫之役,经营三纪,粗复旧观。递及先贤俎豆名区,若文信国
公、吴文定公、王仁孝先生、徐文靖公、于清端公、汤尚书公诸祠,次第募成
楹宇,文星阁尤为长库羽翼,灵光岿然,渐次更新,所望于后来似续勿替者,皇
皇如也。②

在这里他自言归家以后主要致力于修建长洲学宫等一批当地文化建筑的修复工
作。
苏州彭定求当时归家以后,苏州当地的社会风化偏向于奢华浮靡,其老师汤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五年丙寅•闰四月》,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479 页。
② 彭定求: 《生圹志》 ,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39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斌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受康熙皇帝之托来改革苏州地区不
良的社会风气的,针对这一现状彭定求曾说:

我苏自明弘治间,郡刺史曹公置阡六门,地最广袤,而厥后渐被侵占矣。
万历时,修复于乡里贤士大夫者,有姚文毅公、纪杨氏、徐氏倡募诸录可考也。
崇祯时鳌饬于当道巨公者,有东阳张大中丞《广孝阡记》可考也。沿流至今,
吴中风俗滋敞,一切荡靡夸耀之习縻金钱者,日异月新。而停丧浅殡,多年暴
露,莫知恫心;甚且火葬日炽,枯骨载途,以烟火相望之区,寝为骨肉摧残之地,
有心者能无慨焉流涕哉?①

康熙年间“吴中风俗滋敞,一切荡靡夸耀之习縻金钱者,日异月新”,奢靡浮夸的
社会风气也导致传统的丧葬制度混乱,火葬盛行,很多尸骨残骸被丢弃没法妥善
安置,为此他联合当地乡贤联合上书给官府,直陈弊端,希望得到地方官员的重
视。在致力于解决社会不正之风的同时,彭定求也一直恪守和倡导彭氏家族清门
素业的传统家风,教导其子孙不受外界流俗之风的干扰,其自云:“戒谕子孙当
知我志,长守此寒素家风,一切干宠希荣之习,我已视之若浼。”②
彭氏家族的族谱由其族人子孙代代修复刊刻,衣言堂刻本便是其中的代表。
衣言堂是彭定求祖父彭德先为其曾祖父彭汝谐修建的家祠,后来年久失修,康熙
二十年(1681)彭定求在其祖宅西边重修了衣言堂,此后衣言堂便是彭氏家族传
承家风、举办重大活动的重要场所:

自先祖殁,至今十有七年,计斯堂之建,历四十年,吾父子相继登第,
得以供祭祀,充婚嫁,接宾客,晏然周旋揖让于其中,不至废礼者,皆赖斯堂
也。③

至于重建衣言堂的缘由,彭定求认为可以借此来告诫子孙先祖创业之艰,让后代
彭氏族人时刻想到继承家训、家风:

非吾好为宫室之观,亦欲使吾子孙知吾以不克光大前业为恨,而作斯堂
以待之。且欲善承吾志者,知斯堂足以供世守,则又不必高车驷马,遗倾覆忧
也。小子识之!……则又思先祖创建艰难,百倍于今日之修葺可知也,能不瞿
瞿追感也耶?④

① 彭定求:《劝瘞引》,
《南畇文稿》卷十二,第 467 页。
② 彭定求:《生圹志》,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③ 彭定求:《重修衣言堂记》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1 页。
④ 彭定求:《重修衣言堂记》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1 页。
40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对于先贤遗书,彭定求力所能及的进行重新刊刻修复,主要集子有:元代黄道周
的《儒行集传》、明代陶望龄的《四书要达》、王少湖的《俟后编》、周顺昌《余
烬集》和清代蔡清的《密箴》等书,主要多涉及理学著作,其中不乏彭氏家族用
来给族人子弟平时讲学用书,其《重刻陶石簣先生四书要达序》记载:

忽有以陶石簣先生《四书要达》一编来征序者,乃袁君素含家藏课子,奇
劂以广其传。且曰:“俾学者知圣贤底蕴,务归于植身行已,而不拘牵于章
句训诂之迹。”此其用意固异于时习远甚。余自为举业时,于有明大家制义,
服膺石簣先生为最深,间尝书诵夜思,知其根据理要,识力所臻,直与圣贤意
言所从出之始潜通默悟,而后发之于文。……即袁君所言圣贤底蕴务归于植
身行已,父以是教其子,师以是教其子弟。读书作文,庶几振拔于流俗,无
难也。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彭氏家学教育中经常选用前贤大儒的书集来教育子孙,以
供平时学习之用,明代陶望龄的《四书要达》也是其中之一。
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于连年的旱涝灾害,苏州地区的粮食价格上涨,
多地出现饥荒和难民,彭定求和好友在当地自发募捐粮食赈灾,其《粥厂行》一
诗,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财赋盛吴会,土俗争猖狂。金生而粟死,久合召凶荒。前年旱炎炎,去年
水汤汤。敛稍稀原野,赢殍载道旁。上厪旰食忧,赈贷分官航。冬春煮粥令,
城郭遥相望。营营蚁队集,纷纷鸦阵忙。是皆登毂岁,荷耒而执筐。一朝顿
饥驱,匍匐走且僵。风凄雨淋淋,飘摇真可伤。我无济来力,恻恻滋傍徨。吴
中多大户,吁言解素囊。挥手拒弗应,词色翻怒张。吁嗟盈虚异,天道何茫茫。
安得如古昔,紫阳司社仓。更有群贤在,同心效赞襄。庶几里仁美,休征感昊
苍。②

吴中地区的农民饱受饥饿,而彭定求自己也积蓄不多,向当地的大户人间倡议
募捐赈灾,但大多数时候被拒绝。粥厂是当时苏州地区官府专门设立的救济灾
民的场所,此诗也是当时反映吴中地区民间百姓真实生活的重要佐证。除了赈
灾之外,彭定求还参与当地募捐修建堤坝的的活动中去,其《募修至和塘引》
记载:

① 彭定求:《重刻陶石簣先生四书要达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263 页。


②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十六,第 153 页。
41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吾苏娄江以东,有至和塘,……数十年间沦溺载途,凡军旅之经行,邮传
之络绎,商贾之往来,人士之出入,一遇霪潦惊湍, 骇风疾浪,则挽舟曳缆
之徒惶恐叫号,胼胝靡措。余间尝过此,茫茫有望洋之叹。窃念兴废举坠,
诚莫有先于此者,而鳃鳃虑莫为之倡也。自三韩石公之来守吾苏也,为政明
敏,纲纪具举。先是,公佐郡于松,尝以公事过苏,目击斯塘之颓坏实甚。既
莅斯土,乃毅然欲兴修筑之议,于是乡耆马俶等踊跃相庆,具陈事宜。……余
养疴杜门,罕闻户外事,而于是举不禁欢欣赞叹,亦愿尽其区区劝翼之诚,用
缀一言为嚆矢云。①

至和塘年久失修,来此过往的船只都受到影响,彭定求曾经经过此地也多有感慨,
此次修缮活动由当地官员韩石公发起,虽然他平时很少出门活动,但是对于当地
善士发起的这种募捐修缮活动他还是感到很欣慰和高兴,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三节 彭定求诗文集版本考述

彭定求现存诗文作品主要收录在《南畇诗稿》《南畇文稿》《南畇续稿》中,
其中《南畇诗稿》二十七卷、
《南畇文稿》十二卷、
《南畇续稿》三卷。本文研究
所依据的是《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167 册所收国家图书馆藏的清康熙刻本《南畇
诗稿》以及附录的《南畇续稿》、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的清雍正四年(1726)
《南畇文稿》刻本。
据彭定求记述他还有《卧蒿集》《归田集》两部诗集,今已散佚:

《卧蒿集》为余两丁家艰,服既阙,以疾展假,岁辛未迄癸酉三载中存
诗若干首。②《归田集》,为余甲戌秋请告旋里诸诗。其中应制、赠答之作,
都庸烂无足存者。③

《卧蒿集》收录了彭定求在康熙三十年(1691)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三年间
所作诗歌,康熙三十二年(1693)彭定求四十九岁,这一年彭定求“冬起而补原
官,奉职一载而同列排挤,意不自得,遂复请归,浩然之志,决不可回”。④一年
后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彭定求正式辞官回家作《归田集》,其《南畇诗稿》

① 彭定求: 《募修至和塘引》 ,《南畇文稿》卷十二,第 466 页。


② 彭定求: 《卧蒿集自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281 页。
③ 彭定求: 《归田集自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282 页。
④ 王喆生:《座主承德郎翰林院侍讲彭先生行状》, 《素岩文稿》卷八,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1997 年版,集部 253 册,第 402 页。
42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所收歌从一年后的康熙五十八年(1695)算起,故这两部诗集尚在《南畇诗稿》
刊刻之前。

一、《南畇诗稿》的编排体例
《南畇诗稿》按照年份顺序进行编排,根据彭定求记载:

定求归田后,每岁存诗一卷,自康熙己亥至甲申凡十载,暮齿已及六十,
筋骸浸惫,心志弥摧,良愧徒灾楮木也。①

可知《南畇诗稿》最初从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始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按
照年份顺序共刻有十卷。后在“丁亥夏编得乙酉、丙戌两卷、丁亥一卷,为《南
畇续稿》”。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开始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
期间共七年的诗歌由彭定求门人及其子孙依次编入《南畇诗稿》,其中康熙五十
三年(1714)一卷和康熙五十四年(1715)两卷编入《南畇续稿》,前后共历时
21 年。
具体编排情况见下表:
编录年份 卷数 收录集
康熙三十四年(1695)——康熙四十三 10 《南畇诗稿·己亥集—甲
年(1704) 申集》

康熙四十年年(1705) 2 《南畇诗稿·乙酉集》
康熙四十五年(1706) 2 《南畇诗稿·丙戌集》
康熙四十六年(1707) 1 《南畇诗稿·丁亥集》
康熙四十七年(1708) 3 《南畇续稿·戊子集》
康熙四十八年(1709) 1 《南畇诗稿·己丑集》
康熙四十九年(1710) 1 《南畇诗稿·庚寅集》
康熙五十年(1711) 1 《南畇诗稿·辛卯集》
康熙五十一年(1712) 1 《南畇诗稿·壬辰集》
康熙五十二年(1713) 2 《南畇诗稿·癸巳集》
康熙五十三年(1714) 1 《南畇续稿·甲午集》
康熙五十四年(1715) 2 《南畇续稿·乙未集》
(资料来源:国家图书馆藏的清康熙刻本《南畇诗稿》)
另外彭定求的诗文集也收录在彭氏家族刻本中,现存比较完整的有上海图书

① 彭定求:《南畇续稿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283 页。
43
第一章 彭定求家世、生平、著述考

馆藏:光绪九年(1883)苏州《彭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六册,衣言庄刻本
和道光九年(1829)苏州《彭氏宗谱》八卷,清代彭诩等刊刻本。

二、彭定求现存诗文集及其版本
(一)
《南畇文稿》:
1、《南畇文稿》12 卷:雍正四年(1726)初刻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百四十六册》收录)
2、《南畇文稿》12 卷:光绪六年(1880)彭祖贤汇刻其集,诗文卷数与原
刻同,中国社科院图书馆藏。
3、《南畇文稿》13 卷,乙酉至乙末编年诗不分卷,光绪六年(1880)刻
本,北京图书馆藏。
(二)
《南昀诗稿》:
1、
《南畇诗稿》27 卷,康熙四十八年(1709)自刻本,馆藏地:南图,晋图、
豫图、赣图、湖南师大图书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一百七十六册》收录)
2、《南昀诗稿》27 卷,,雍正刻本,杭州大学图书馆藏。
3、《南昀诗稿》27 卷,《长洲彭氏家集》本。
4、《南昀诗稿》27 卷,光绪六年(1880)至光绪八年(1882)重刻本。
5、《南昀诗稿》2 册,雍正刻本,江西省图书馆藏。
6、《南畇诗稿》5 卷,乙酉至乙末编年诗不分卷,光绪六年(1880)刻本,
北京图书馆藏。
(三)
《南畇文集》:
1、《南畇文集》,光绪七年(1881)刻本,1 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2、《南昀文集》,《国朝文会初编》旧写本,见《藏园群书经眼录》。
(四)
《南畇诗集》16 卷附 1 卷,康熙刻本,南京图书馆、中科院文研所图书馆
藏。
(五)
《南畇续稿》1 卷附《志矩斋读书图记》,光绪三年(1877)刻本,上海图
书馆藏
(六)
《南昀先生诗文录》4 卷,彭定求撰,彭涵泳辑,同治十二年(1873)重刻
本,南开大学图书馆藏,苏州市图书馆藏《诗录》2 卷。
(七)
《南昀先生诗选》6 卷,稿本,3 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八)
《南昀续稿》1 卷,光绪二年(1876)刻本,见《贩书偶记续编》。

44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彭定求一生的交游人数并不多,除去几次远游之外,其足日常生活足迹遍布
整个吴中地区,谢客斋居是其生活常态,其自云:
“贱躯多病,杜门岁久,疏懒成
癖,稍涉酬应,便增疲惫。” ①尽管如此,但彭定求仍有好几位重要的朋友交游唱
和,本章将从彭定求的诗歌和散文出发,来分析其文学交游,总体来讲,他交游
的可以分为师生之交、与吴地流寓之交和与道教高人的交往三大类。

第一节 师生之交

彭定求师生之交主要有清初理学名家汤斌、吴中耆儒、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朱用纯和彭定求的两位门人王喆生与林云翥。
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
人,清代顺、康两朝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和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
在著有《洛学编》《四库总目》《汤文正公全集》《潜庵语录》《潜庵诗文集》《潜
庵遗稿》和《明史稿》若干卷等。
彭定求年轻时曾拜汤斌为师,其理学思想对彭定求和彭氏理学都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在清初整个“尊朱黜王”的大学术环境下,作为王学在清代初期的余波,
汤斌在清初理学界有很高的知名度,被康熙誉为“理学名臣”。他的老师是当时
北方宗王学者、北学的代表人物孙奇逢。孙奇逢主张调和陆王和程朱两派学说,
而汤斌是则属于宗王学者中比较维护陆王的一派,彭定求后来继承了他的观点。
彭家在苏州当地有着很高的声望,汤斌在任期间曾多次前往彭家拜访交流,
与彭定求的父亲彭珑私交甚好,两人经常讨论交流理学思想,在回朝面见康熙皇
帝的时候汤斌还将彭珑作为当地重要的乡贤向皇帝推荐:

汤公尝与长宁君论学相契重,后陛见圣祖,询江南贤缙绅,汤公以长宁
君对。公既敬汤公为一代伟人,又感汤公不遗幽愿,至长宁君名得撤天听,

故尝以师礼事汤公,又恸谢公之困于众佥壬,而于得公身后缱绻不已也。

受其父彭珑的影响,年少时期的彭定求便拜汤斌为师,学习理学,据其记载:
“定暗弱无能,早志于学,幸侍先生几席,稍闻謦咳。”③汤斌的理学思想对其产

① 彭定求:《闲居谢客约》 ,
《南畇文稿》卷十二,第 463 页。
② 罗有高:《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
文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9 页。
③ 彭定求:《汤潜庵先生文集节要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275 页。
45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汤斌去世以后。彭定求在家中休养的几年间更加全面系统地
学习并接受了其理学观点,认为汤斌在维护王学的基础上可以融会贯通:

比先生殁,受其文集,回环读之,数年於兹,乃信先生之学纯明笃实,
非袭前人之皮膜,树一己之藩篱者所可同日而语,所表里洞徹,足为后生法
程也。夫学之必宗程、朱,固家喻户晓也。而先生之宗程朱,则能力践乎程
朱之行,而会通乎程、朱之言。 程、朱之言居敬也、窮理也,未尝不知行一
贯,博约同归、动静互摄也。批解、动静互摄也。①

汤斌不仅在清初理学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位能臣廉吏,康熙二十三年
(1684),汤斌奉命前往江苏,担任江宁巡抚:

二十三年,擢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
“今以道学名者,
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濒行,谕曰:
“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事,必从容渐摩,
使之改心易虑。”赐鞍马一、表里十、银五百。复赐御书三轴,曰:
“今当远
离,展此如对朕也!②

江苏地区土地肥沃、经济发达,是当时全国赋税大省,但当地民风浮华不正,亟
待实行教化。据彭定求记载:“当是时,吏道混淆,官常颓敝,江南为甚。”③奢华
浮靡的风气在皇帝看来是非一时之力可以改变,加之前任巡抚余国柱贪污懒政,
各方面存在很大积弊、因此康熙帝对汤斌此次赴任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改变这种
状况,临行前康熙帝赐予汤斌“御书三轴”见字如面,可见皇帝对于这位能臣的
信任。
在江苏的两年时间,他果然不负皇帝重托:
“抚治未几,政教大洽,吴中旧习,
烝烝不变。”④担任江宁巡抚两年期间,江苏地的税收、经济、文化和民风都得到
了极大的改观,达到了“教化大行,民皆悦服”的地步,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
称赞:

公受事,躬行廉洁,倡率其属,萧然宪署,茹粗服素。日进藩臬郡邑诸吏,

① 彭定求: 《汤潜庵先生文集节要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275 页。


② 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
,列传第五十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 1325 页。
③ 彭定求: 《巡抚江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升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汤公祠碑》, 《南畇文稿》
卷五,第 337 页。
④ 彭定求: 《巡抚江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升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汤公祠碑》, 《南畇文稿》
卷五,第 337 页
46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告以绝馈遗,饬行检。初或革面,终亦革心,境内喁喁,赋平讼简。公以吴中风
俗奢侈,教化荡夷,于是绳奸民,除蠢胥,戢暴卒,禁妇女之游冶,息优伶之
猖狂。山塘箫鼓不闻,市井樗蒲顿歇。申饬所司,敦行乡约,广置义塾。又召
耆儒,课髦士,月吉躬诣学宫,亲讲《孝经》
《小学》,一时环堵观者,黄童
白叟,皆欣欣勤色而告曰:“此三代礼乐气象,不图复见於今日也。”①

汤斌任满离开苏州之时,当地百姓对他依依不舍,不愿意他离开。
《清史稿》
记载:“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②彭定求也在其碑文
中写道:“丙寅春三月,遂以辅导东官,晋秩内擢,土民哀号,填闉塞路。公为
慰劝谆笃,乃得出境以行。”③汤斌走后,当地百姓自发筹钱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地
方修建了生祠,等到他死后有数千人来此追思,彭定求也参与到了之后修葺汤公
祠堂的活动中来,其留有诗云:

翼翼孔庙,我公侑之。自春徂秋,实俎豆之。不显儒术,济我烝民。期月
而可,我道一伸。自公云租,云迷雾霜。甘棠致思,芃黍余颂。畴其嗣者,
仪型在兹。清风亮节,庶几企而。噫嘻我公,神其归来。生则既荣,殁则孔哀。
民有遗直,职是可验。曷其膴仕,沦胥俗染。敬作此诗,用告庙工。昭哉奕
世,瞻仰维崇。④

此后彭定求曾多次去拜谒汤斌祠堂,作有《谒汤潜庵先生祠》,其诗云:

南邦开府东宫傅,三寸铜棺一布衾。俎豆依然亲圣域,歌思只此见民心。
春风坐去还如昨,浇俗匡来合到今。残句十年方能罢,知公不为索知音。⑤

此外彭定求平时经常怀念自己的老师,有《夜梦潜庵先生作》:

云梦来冯夜气清,尚书履至严如生。玉驺自向人间近,奎宿仍依上界明。
数卷遗书容载辑,一词欲赞已难鸣。坐来正色叮咛语,倚枕彷徨涕泗横。⑥

① 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
,列传第五十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 1325 页。
② 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
,列传第五十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 1325 页。
③ 彭定求: 《巡抚江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升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汤公祠碑》, 《南畇文稿》
卷五,第 337 页。
④ 彭定求: 《巡抚江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升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汤公祠碑》, 《南畇文稿》
卷五,第 337 页。
⑤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二,第 17 页。
⑥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四,第 39 页。
47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又有《三月梦潜庵汤公侍饮洽谈而作》:

每梦汤夫子,仪容最蔼然。风吹茅店枕,灯落土床氊。仙驾俨相问,清
尊欢并连。津梁敢迷昧,洛学有遗编。①

朱用纯 (1627—1698)字致一,号柏庐,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思
想家、教育家,终生未入仕,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有文集《朱子
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易经蒙引》《愧讷集》、《四书讲义》等。②
朱柏庐青年时身处明清鼎革之际,其父朱璜在清顺治二年(1645)驻守昆山抵
御清军时,城破投河而亡。“乙酉殉难最烈,先生方补郡诸生,茹哀饮痛,遂谢
举业,作《朱布衣传》以见志”③这段家庭经历得他誓不入清为官, 于是在家“授
徒赡母,潜心圣学”。④朱柏庐一生都在吴中潜心研读程朱理学,招徒讲学,过着
“僻居委巷,布袍幅巾,裹足不出,自束脯外,绝不泛受人惠,”⑤
清贫乐道的生活,
彭定求门人王喆生早年便是其门下弟子,彭定求说他“少师事邑中耆儒朱用纯,
能得其传。”⑥王喆生很好地学习和继承了朱柏庐的理学思想,他说朱柏庐“笃行
醇儒,尤致精于《易》学。”⑦这也为他晚年醉心《易经》研究提供了基础。
朱柏庐对于前来跟自己学习的弟子都加以正确的引导,注重因材施教:“门
弟子来学者,必谆谆授以小学、
《近思录》为入门法程,迎机而导,积诚意以感动

之。
” 这样一位隐居在乡间的名士,甚至在他临近去世前还反复教导他身边的弟
子要记住:“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言尽此矣。”康熙十八年(1679)
“岁己
未,将以博学宏词荐,先生固辞乃止。”⑨当时有人想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
他毅然谢绝。
彭定求与朱柏庐相识较晚,也受到过他的教导,他曾说:“余曾与闻朱先生
教,用是识君服膺传习之志云”⑩虽然平时两人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们却有着
不浅的交情:11

①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二十二,第 213 页。


② 彭定求有云: “(先生)所著著书,精力最注者,删补蔡虚斋先生《易经蒙引》 ,阐明易
理特精,又作《四书讲义》皆先儒所未发。 ” 《朱柏庐先生墓志铭》,《南畇文稿》卷七,第
363 页。
③ 彭定求: 《朱柏庐先生墓志铭》,《南畇文稿》卷七,第 363 页。
④ 彭定求: 《朱柏庐先生墓志铭》,《南畇文稿》卷七,第 363 页。
⑤ 彭定求: 《朱柏庐先生墓志铭》,《南畇文稿》卷七,第 363 页。
⑥ 赵宏恩《 (乾隆)江南通志·选举志》,卷一百三十二,广陵书社 2010 年版,第 2076 页。
⑦ 彭定求: 《王素严七十寿序》,《南畇文稿》卷三,第 311 页。
⑧ 彭定求: 《朱柏庐先生墓志铭》,《南畇文稿》卷七,第 363 页。
⑨ 彭定求: 《朱柏庐先生墓志铭》,《南畇文稿》卷七,第 363 页。
⑩ 彭定求: 《王素严七十寿序》,《南畇文稿》卷三,第 311 页。
11 彭定求:《王素严七十寿序》,《南畇文稿》卷三,第 311 页。
48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余获交于先生甚晚,方冀岁时请益,而先生不可复见矣。其孤导诚,衰绖
踵门,以先生墓铭来属。辞至再三,请且益坚,曰“先子交游落落,自与君解
后,浃谈宛若夙契,垂殁而注念不忘,不可谓非深相知也。余于是不得终辞。

康熙三十六年(1696)彭定求专程去拜访朱柏庐,留有《访朱柏庐先生》一诗:

道以禔躬贵,学惟遁世真。不图生晚俗,仿佛见先民。阃域从洙泗,言
诠阐洛闽。箪瓢安陋巷,薇蕨感萧晨。教泽流弥广,德容近可亲。康成名著
汉,伏胜积留秦。法服逢积掖,高风看垫巾。颓波资砥柱,曲径待披榛。谁
谓儒门谈,要归大义醇。片时依几席,歘使寸怀生。①

这首诗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朱柏庐先生去世前一年,
专程在先生晚年还去拜访也说明了他对于这位邑中耆儒的尊敬。从诗中“教泽流
弥广,德容近可亲。康成名著汉,伏胜积留秦。”也可看出他对于这位著名理学
家、教育家的崇敬之情。
关于朱柏庐的为人彭定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有气节,精通理学,志
理合二为一。在当时士人节气风骨普遍缺失、理学日渐虚伪的大环境下,像他这
样有志节且懂理学的人非常少,并将他和汉、宋朝的儒学名士相提并论:

吾吴昆山,有隐君子柏庐朱先生,厉志节,精理学。远近人士,沐教泽
而服行谊者五十年无间言。……若先生者,始于志节,成于理学,窃以为在
汉、宋诸儒间无疑也。……先生一生存顺殁宁,易箦瞭然,岂非志节、理学
合而为一者哉!②

王喆生(1648—1728)字醇叔,一字素严,江苏昆山人,祖籍青浦(今上海
青浦区,西与昆山相连),康熙十六年(1677)顺天乡试北榜解元,康熙二十一
年壬戍科进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有《七规》一卷、
《懿言日录》
四卷、《素严文稿》二十六卷。
关于王喆生的生卒年,翻阅《苏州府志》
《江南通志》等资料均无确切说明,
《清史列传》中记载:
“少孤,母抚之成立,初师用纯,后游长洲彭定求之门……
卒,年八十一。”③《清史列传》中只是提到他活了八十一岁,彭定求记载:“余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三,第 27 页。
② 彭定求:《朱柏庐先生墓志铭》,
《南畇文稿》卷七,第 363 页。
③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十七,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5275 页。
49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与君周旋四十年来……余年既垂耄,君亦于今年五月五日届七十寿辰。”①又从王
喆生给他母亲朱氏的行状中我们发现其记载:

顺治九年,时喆生方五岁,赖吾母太孺人抚之教之,始得成立,形影相
吊,晨曦不离者五十三年於兹矣……②

由此我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推断出王喆生出生于顺治五年(1648)五月初五,逝世
于雍正六年(1728)。
王喆生年少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其母朱孺人抚养其成人,早年师从昆山著
名理学家朱用纯跟随其学习理学,颇得其真传,后来归于彭定求门下,做了彭定
求的学生。据《江南通志》记载:

喆生少师事邑中耆儒朱用纯,能得其传。举康熙壬戌进士,官编修,授
职七月即乞假养母,絶意仕进,读书敦行,品望日重,两任邑中清田事,先
后为中丞汤斌、宋荦所推,表章前哲,扶植桑梓,每不遗余力,著《懿言日
录》张伯行称其精深博大,比之抑戒云。③

他仅比老师彭定求小三岁,从他们之间的交游历程来看,他们师生之间可以说是
亦师亦友、志同道合的关系。
彭定求于王喆生相识于康熙十六年(1677)顺天乡试,这一年彭定求被任命
为此次考试主考官,王喆生参加乡试,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北榜解元”④彭定
求对于王喆生此次考试的评价颇高,他后来说道:

自余获君卷于北闱,见其精思伟论,必自读书养气中来,绝为体用兼优
之士,牒咨仪部,始破京兆榜例而列之冠。⑤

我们可以看到彭定求当年虽因主考此次乡试受到牵连,但他始终认为王喆生
的文笔很好,读书功底深厚,自己决定录取他为榜首理所当然。王喆生对他的知
遇之恩也非常感谢,这点从王喆生所写《志矩斋读书图说》也可得到证实:

① 彭定求: 《王素严七十寿序》, 《南畇文稿》卷三,第 517 页。


② 王喆生: 《承德郎翰林院侍讲彭先生行状》, 《素岩文稿》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
鲁书社 1997 年版,集部 253 册,第 403 页。
③ 赵宏恩《 (乾隆)江南通志·选举志》,卷一百三十二,广陵书社 2010 年版,第 2076 页。
④ 赵宏恩《 (乾隆)江南通志·选举志》》记载: “康熙十六年丁巳科共八十七人俱贡监生……
北榜,王喆生,昆山人,青浦籍解元。 ” 卷一百三十二,广陵书社 2010 年版,第 2068 页。
⑤ 彭定求: 《王素严七十寿序》, 《南畇文稿》卷三,第 311 页。
50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岁丁巳,喆生应京兆试,受知南畇夫子,冬归谒太翁先生于里第,时先
生方阐明程朱之学,兴起后进,喆生虽谫劣亦与闻其教,尝示论学之书,娓
娓盈读,喆生每诵不忘观省,以至于今,今年巳卯,吾夫子示于《志矩斋读
书图》命为之说,时先生已殁已十年矣。①

志矩斋是彭定求父亲彭珑的书房,王喆生会试结束之后回乡拜谒了自己的老
师彭定求,彼时彭珑正在家中潜心研习理学,开馆讲学,从游者甚多,王喆生也
曾受到他的教诲。
从康熙十六年(1677)顺天乡试结识彭定求开始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彭
定求去世,彭王两人共交往了四十二年。这期间两人交往密切,王喆生经常出入
彭定求的住所,很多时候借宿在草堂,是彭定求晚年南畇草堂的常客。彭定求在
给王喆生七十寿辰的序文中讲到:

余与君周旋四十年来,同方合志,从无几微扞格。君每过余草堂,青灯
白雪,烹蔬煮水,讲论斐斖。余亦爱君之林园萧旷,驾轻舟,携襆被,风月
悠悠,如置身于曲水辋川之畔,回视夫曩者弹冠结绶之徒,强半化为荒煙蔓
草矣。即一二林下素侣,欲求道义敦勤者,亦杳乎不可复得。独我二人则心
中孚信,如水乳融而磁铁实也。乃知当时天作之合,岂偶然耶?②

我们可以看出彭王师生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王喆生成为了彭定求晚年在生活和
读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同方合志”的老友,他们在南畇草堂“青灯白雪,烹蔬
煮水,讲论斐斖”,在林园“驾轻舟,携襆被,风月悠悠”。彭定求这里所指的“林
园”应是王喆生的宅邸中的“半枝”园,在富春桥南西门。(富春桥位于今苏昆
山市玉山镇,始建于明正统三年)据《苏州府志》记载:“编修王喆生,宅在富
春桥南,又有园曰:“半枝”,在西门。”③
半枝园别墅景色优美,河道直通城外沟渠,彭定求说“我家葑曲荒芜甚,小
园未赋输一筹”相比之下他的南园和草堂便有些简陋。彭定求先后两次到过王喆
生的半枝园游玩,第一次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秋天,他和老友尤珍同游半枝
园,并对园中的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① 王喆生:《素岩文稿》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第 253 册,齐鲁书社,1997 年
版,第 336 页。
② 彭定求:
《王素严七十寿序》,《南畇文稿》卷三,第 311 页。
③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十七,光绪九年(1883)刊本。
51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凄迷烟雾山峰头,雨声淅沥方鸣秋。……归袂重牵过村郭,别开小筑林
塘幽。数椽书屋离尘埃,一湾池水通渠沟。高梧丛竹手所植,芙蓉竞发临芳
洲。映带明轩夹邃室,天然身置壑与丘。稻粱才足薄斗禄,指点耕种存西畴。
讶君乐事乃独擅,半枝自托何悠悠。①

第二次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春,应王喆生邀请,彭定求和尤珍再次前往半枝
园,他对此有记载:

康熙乙未仲春,王素严邀游园林,因同尤沧湄赴集,主人礼意惓勤盘桓
累日。清觞曾向雨窗开,九度年光许复来。②

九年后同样的地点,几个老友再次相聚,这次待的时间比较长,前后停留了六天,
王喆生清楚地记录了他们的日程:

康照乙未仲春,奉邀南畇夫子同沧湄年兄枉集小园,令孙茂书偕至,盘
桓累日,游宴极欢,蒙赐即事诗八章,情致才绵,藻采温丽,洵如昔人所云:
“夺山水之清晖,发斗牛之宝气。”喆生吟讽循理,不能释手。谨依韵奉和,
以酬高旨,书呈教削。……初五日薄暮始至,先与心澄伫望良久。初六日,登
园中假山。庭中古梅,独蒙见赏,北林梅花绝盛,今皆不复存。初八日,放
舟半枝。丁亥秋,师偕沧湄曾遇此,余久不到,固中已荒矣。梅花亦不堪玩
赏。初九日,丙圆游望,师赏其幽亮。初十日,雨窗夜饮,遽助归思,留之不
得。师钟爱茂书,猥承问字于余。舟中有道是名贤。沧湄为吾师老友,游处常
偕。十一日,冒雨拨棹,别绪殊难为怀。③

半枝园优美的景色使大家流连忘返,后来王喆生在半枝园的旁边上又新建了
丙园,彭定求为此专门写诗赠贺:

又闻丙园成,买山钱未少。比迹王官谷,侨肸图从赵。达哉即事欣,便是
蓬壶岛。采莲避夏炎,探梅趁春晓。宅当南北临,埭及东西绕。了无败意徒,
不悔抽管蚤。我若作比邻,廉让风当绍。隔兹百里程, 烟云望缥缈。④

① 彭定求: 《九月二十三日同沧湄游素严半枝别墅即事》,《南畇诗稿》丁亥集,第 138 页。


② 彭定求: 《南畇续稿》,乙未集上,第 236 页。
③ 王喆生: 《素岩文稿》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1997 年版,集部 253 册,
第 458 页。
④ 彭定求: 《素严寄诗一帙中多半枝园及丙园之作题赠二十韵》, 《南畇诗稿》壬辰集,第
205 页。
52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彭定求第二次去游玩的时也记录了也丙园的景色:

城东迤逦驾扁舟,丙园在东门外里许。乔木凌霄世泽稠。园有古樟。搴
幔平临双塔迥,轩中西见昆山塔,南见青龙江上塔。结庐更傍半村幽。看来
梅萼檐牙压,想到荷香水面浮。①

王喆生住所距离彭定求南畇草堂很近,这也为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来往提供
了方便,王喆生曾说:“喆生辱收于先生之门,恩施罔极,又生同乡里,在百里
之内一岁凡数见,熟闻先生之言与行。”②可以看出两人既属同乡,又在“百里之
内”,因此才能够“一岁之内数见”,日常来往自然更为密切,逐渐形成了这样一
种“亦师亦友、志同道合”的关系。王喆生是彭定求归家之后与其日常生活交往
最为密切的人之一,同时王喆生也是他最为信赖的门生和读书讨论时的常客,这
点从他自撰的《生圹志》和王喆生为其作的行状中也可清楚的看到。彭定求在其
自撰的墓志铭《生圹志》里说道:

葬日,就文中缺处填明。或有晚生孙曾,亦以次增入。其余不得加减一
字,有违成命。并识。③

为保证自己的想法能够流传给后人,他提出除了去世日期和子孙增加的人员可以
加进去之外,其余他写的内容不得“加减一字”,彭定求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彭
正乾等为父作墓志铭时想到的第一个人便是其门人王喆生,进一步可见两人关系
之密切。王喆生对此也有记载:

先生于捐馆前五月初,所自撰墓志铭以示诸子,诫日后毋得乞言于作者,
俱失其真也,乃殁后三日,正乾等泣涕以告于喆生曰:
“先子懿美志有未尽,
子为门人,知之尤悉,幸为之状。”……先生教之亦久而不倦,方病中省侍尤
能称说,生平斖斖不已,临别尚作好语以老友见乎,謦咳如闻,喆生其敢辞。
惟是以素所服习于先生者,而终不敢有一言之溢,以重违先生之始愿。④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彭定求的《南畇诗稿》和《南畇续稿》中前后二十多次

① 彭定求: 《南畇续稿》,乙未集上,第 236 页。


② 王喆生: 《座主彭访濂先生七十寿序》, 《素岩文稿》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
1997 年版,第 253 册,第 467 页。
③ 彭定求: 《生圹志》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④ 王喆生: 《座主承德郎翰林院侍讲彭先生行状》, 《素岩文稿》卷八,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1997 年版,集部 253 册,第 402 页。
53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出现了他们的日常交往情况,可见他们二人在生活中交往之密切。彭定求平日闭
门谢客,来往交游者不多,加上自己身体不适,有多种疾病缠身(眼疾、脚疾、
肺病等)需要静修调养生息,因而大部分时间斋居在家,很少外出,活动范围也
不大。王喆生也经常去看望自己的老师,并且为他带去茶叶等生活用品:

蒙顶灵芽镇杳然,揭来片片蕊珠圆。知君引我延龄计,也遣衰翁作地仙。

《本草》云:“蒙顶茶,服之可作地仙,所赠殆近之乎。”

王喆生也很关心彭定求的儿子彭遵儒的学习情况,不忘时时劝勉他:

巉向云亭蹑屐登,高情却赠读书灯。匡生映烛邻犹借,韩子焚膏晷可增。
文史三冬原足用,光阴一瞬正如腾。若能遇得仙藜降,方使传经素业仍。②

这里借用匡衡凿壁偷光和韩愈日落点灯继续学习的典故来勉励遵儒刻苦学习,继
承家族科举成就,发扬其父的学术思想,字里行间充满了殷殷期望。彭定求也非
常重视同王喆生的关系,经常请他到草堂赏花做客,其有诗云:“闲房岁岁此花
开,珍重先人面壁来。今日恰逢佳客住,半窗清影夜徘徊。”③一庵精舍是彭定求
父亲彭珑的生前住所,父亲去世以后这个房间一直无人居住,此处的牡丹花开之
后,彭定求邀请王喆生观赏并后让其下榻于此,并说称其为“佳客”,他对于王
喆生的重视可见一斑。
王喆生每次来南畇草堂,彭定求都是比较欣喜的,从他所作诗歌和内容中包
含的感情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比如《喜醇叔重至山房夜话二首》④《喜醇叔
留宿兼示鹤随孝廉二首》⑤《一庵精舍牡丹花放喜醇叔留榻累日作二首》⑥等。康
熙四十年(1701),王喆生去拜访彭定求,当听到王喆生来访,他的激动之情溢
于言表,其诗云:

兀坐感流光,沉棉病如疻。忽报仲宣来,欣然一倒屣。相对清画闲,且
得扁舟舣。刮膜怀金鎞, 纡步南园蹊,短榻忆栖止。澹荡谐襟期,清言消吝
鄙。虽无杯斚情,却具柯茗理。三叹良朋稀,安得子室迩。明发又离群,孤啸

① 彭定求:《素严以蜀茶见饷足匹武夷为咏绝句六首》 ,《南畇诗稿》辛卯集上,第 187 页。


② 彭定求:《素严赠遵儒读书灯诗以示勖》, 《南畇续稿》乙未集上,第 239 页。
③ 彭定求:《一庵精舍牡丹花放喜醇叔留榻累日作二首》,《南畇诗稿》卷五,第 48 页。
④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一,第 5 页。
⑤ 彭定求:
《南畇诗稿》,己丑集,第 157 页。
⑥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五,第 48 页。
54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徒尔尔。①

诗中“忽报仲宣来,欣然一倒屣。”听到老友来访,他立刻打起精神,急于出门
迎接,以至于把鞋子穿倒了,其欣喜程度可见一斑。俩人漫步南园小径,短榻畅
聊,平日寂寥失落感一扫而光,临别时他也表现出了依依不舍的情感:“明发又
离群,孤啸徒尔尔。”可见王喆生的每一次到来都能为彭定求带来短暂的欢乐时
光,这也更加说明他们俩不仅仅是普通的师生朋友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
伴侣,当王喆生长时间不来看望他的时候,他表现出十分想念的心情,甚至“梦
里思君冉冉来”②其诗云:

最是相思笃,连床复此宵。忧时良画谂,论古俗情消。雨密需衣桁,灯残
覆酒瓢。若能旬日住,庶足慰幽寥。③

王喆生也认为南畇草堂是他学道消愁、解忧安乐之地,其诗云:

南畇安乐地,又许度良宵。久立春风满,闲愁淘酒消。表忠新俎豆,学
道问箪瓢。此意谁能识,停杯仰泬寥。④

有几次王喆生来看望他后没有留宿而直接归家,他“惆怅留君君不住,疏枝冷蕊
伴谁芳。”⑤感到很遗憾和惆怅, 甚至多次产生了“恨不邀君并作邻”⑥和“我若
作比邻,廉让风当绍。隔兹百里程,烟云望缥缈。”让王喆生做他邻居的想法,这
种想法并不是没有根据,南畇草堂虽与王喆生住处相隔在百里之内,但是彭定求
晚年腿脚不便,加上俩人年纪都不小了,来往不方便。其诗有云:

窮年兀坐病蹒跚,尺素频传会面难。驻景尚期丹液传,抚时方忆菊英餐。
茫茫万事偏多感,落落初心却易安。剩有南园风月在,剪灯细语且盘桓。⑦

“窮年兀坐病蹒跚,尺素频传会面难”,自此以后两人见面次慢慢数减少,书信
往来增多。

① 彭定求:《喜醇叔至》,《南畇诗稿》卷七,第 67 页。
② 彭定求:《素严来示寄怀六首依韵奉酬》,《南畇诗稿》癸巳集下,第 218 页。
③ 彭定求:《喜醇叔留宿兼示鹤随孝廉二首》,《南畇诗稿》乙丑集,第 277 页。
④ 彭定求:
《喜醇叔留宿兼示鹤随孝廉二首次韵》,《南畇诗稿》乙丑集,第 277 页。
⑤ 彭定求:《立春日素严至即别》 ,
《南畇诗稿》癸巳集,第 210 页。
⑥ 彭定求:《素严至欲留不果见和前韵而别叠酬志怅》 ,《南畇续稿》甲午集,第 223 页。
⑦ 彭定求:《重阳后素严至草堂夜话》,《南畇诗稿》辛卯集下,第 193 页。
55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王喆生文风严谨,写文章从不随波逐流,对自己的文集选用要求很高,彭定
求在为其文稿作序的时候说到:

王子答日“某为文凡几变,不敢谓变辄有进,而手追神注于古作者之林,
知文固不敢妄作,作而谋其可传者实难。是以宁约毋滥,殊不敢随世悦俗云
耳。”余因叹王子之慎于言文如此,则真深于文者矣!①

除此之外彭定求认为王喆生为人笃学敏行,在生活中能够按照朱用纯先生所倡导
的那样时刻检查自己:

先生为笃行醇儒,尤致精于《易》学。君深得所指授,检身制行,必以
古贤局准。②

王喆生辞官归家五十多年间,不仅为人正直厚道,还与其老师彭定求一样,
共同致力于改善当地的文治教化,在乡里很有名望,受到了当地百姓和官员的一
致好评:《江南通志》记载其“读书敦行,品望日重,两任邑中清田事,先后为
中丞汤斌、宋荦所推,表章前哲,扶植桑梓,每不遗余力。”③又据《(同治)苏
州府志》记载,他还参与修试院、赈饥灾民、修造名宦乡贤祠、疏浚河道……希
望能够改善当地的文化面貌:

家居五十年,抚藩大吏及邑令或以政问必切实正告……他如修试院、
设粥赈饥、经理南乡社仓、修造名宦乡贤祠、请兴筑堤岸兼浚田闲河道,
凡赒䘏乡党敦宗睦族之事无不殚竭心力,以期有济。④

林凤,生卒年不详,字云翥,彭定求门生,闽南漳州人,后苏州文星书院留
寓,从游于彭定求。林云翥跟彭定求日常互动也比较频繁,两人常以书信来往交
流,彭定求认为他“毅然志在圣道,而清苦刻励,其于方外行脚之徒,求诸令日
士林,可谓稀世独立者。”⑤勤奋刻苦却免入流俗,在当时诸生中可谓“稀世独立
者。
”他曾写诗称赞其离家远游,长途跋涉来吴求学,不为名利,有志于学:

① 彭定求: 《王醇叔合订稿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284 页。


② 彭定求: 《王素严七十寿序》, 《南畇文稿》卷三,第 311 页。
③ 黄之隽编纂;赵弘恩监修: 《(乾隆)江南通志·人物志》 ,卷一百六十三,广陵书社
2010 年版,第 2669 页。
④ 冯桂芬《 (同治)苏州府志》卷九十五,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⑤ 彭定求: 《与林云翥书》 ,
《南畇文稿》卷十一,第 443 页。
56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久谢生徒静掩关,忽逢佳客自闽山。放怀利锁名缰外,结想鹅湖鹿洞间。
箧底穷研充饱饫,林中默坐任萧开。圣贤真路由来迩,仗尔孤踪激懦顽。①

《南畇文稿》收录有《与林云翥书》三篇,都是他们日常往来讨论交流之作。除
了讨论治学之道,林云翥平日里经常去看望彭定求,得知自己的老师喜欢喝茶疗
养,他多次从老家带过来上好的武夷山茶给彭定求,彭定求为此还专门作诗感谢:

珍重阙茶有白毫,端明清真品为高。 碾成龙凤犹常贡,摘取旗枪更晚遭。
幽谷泠泠兰迸蕊,草池滟滟玉流膏。何人健羡头网赐,让与山翁洗俗嚣。

珍重闰茶有白毫,遗宾嘉祝解携劳。峰头雏鹤抽霜毳,渚上轻浦拂雪毛。
相赏端宜调石乳,独醒底事贳松醪。生涯托得镬仙宅,拈取灵芽首重搔。②

又有《喜得林生云翥书并寄建茶三种》:

漳南一土真奇杰,担登去后经年别。商量旧学更无人,云山邈谟愁如结。
春深始到客秋书,缱眷中中情毫素揭。……只今更欲遇迟君至,白饭青蔬资
论说。……何时促膝数晨昏,手挈风墟几杖列。③

康熙四十九年(1710)六月二十三日,在接到林云翥的来信和所寄茶叶后不
久,彭定求又专程托人给远在闽南的林云翥寄了一封书信,在信中他表达了去年
冬天在其南归时没来及好好送别的遗憾和对于盼望见到林云翥的急切心情,并邀
请他能够在当年的秋冬之际和他一起出游:

前冬驾行时,瞻送弗及,种种抱歉。倏忽再更寒暑,山川迢递,风雨飘零,
伊人之思,时萦胸臆。……草堂枯坐,日若深山,如足下游兴可鼓,秋冬间
担簦至止,晨夕观摩,彼此有益,青蔬白饭,犹易取给,书册亦不必多带也。

望之,望之。

经过了寒冬和春天,
“伊人之思,时萦胸臆” 他时常想念自己这位远在闽南沿海
的学生林云,
“青蔬白饭,犹易取给,书册亦不必多带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急
切心态可见一斑。

① 彭定求:《赠漳南林生云翥》,《南畇诗稿》戊子集,第 148 页。
② 彭定求:《林子云翥来饷武夷白毫喜咏二首》, 《南畇诗稿》辛卯集上,第 187 页。
③ 彭定求:《南畇诗稿》庚寅集上,第 169 页。
④ 彭定求:《与林云翥书其三》,《南畇文稿》卷十一,第 444 页。
57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第二节 与吴地流寓和乡贤的交往

与彭定求交往的吴地流寓和乡贤主要有长洲文人汤传榘、著名诗人、戏曲家
尤侗的儿子尤珍和安徽歙县流寓汪与图。
汤传榘(1650—1708),①字子方,号磊轩,清苏州府长洲人,康熙二十七年
(1688)赐进士第二甲,授文林郎,康熙三十三年(1694)任福建汀州清流知县,
后请归奉母,闲居林下,著有《明儒大全》《春秋讲义》《四书合参》。
彭定求比汤传榘年长四岁,两人既是同乡也是同门,彭定求记载:

余自与君同游端仁吴先生门,继而君来问业于我先君,趋跄文星阁下,
对越齐庄,莫之与匹敌。②

后来汤传榘也跟随其父彭珑学习,并参加文星阁文会:

缅昔延陵师,经始桂宫筑。钟鼓锵然鸣,观听兴雍肃。(端仁吴先生,初建桂香

殿)泊我先仁简,晚年勤勤学。法苑成艺林,载笔纷相绩。

汤传榘为人正直,做事有原则,与人交往“必敦信义,诤言规劝”④深得彭
定求赏识,在他担任清流知县六年期间,政绩斐然:他亲自参与治理了当地多年
未绝的匪患,诉清了诬案,使得“积逮一清,宿盗顿息”⑤;于此同时还积极恢
复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修学校、缮城郭、治桥梁”⑥;在改善社会风气方面也是
倾力亲为,时刻为百姓着想“旱则祈雨、病则禳灾、饿则发廪”⑦,清流县经过
他这一系列治理改革,民风转善,各行各业“百废具兴”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
认可。
康熙四十年(1701),汤传榘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不适,他请归回家侍奉母
亲,之后便一直闲居乡里,彭定求作诗赠他:

循彼南陔,悠悠盘桓。岂无薄禄,志养斯安。筮曰甘节,岁月维宽。王事

① 彭定求: 《清流知县汤君墓志铭》记载:“康熙四十七年,岁在戊子,十一月甲午,我友
磊轩汤君卒……卒年五十有八” 。
《南畇文稿》,卷八,第 381 页。
② 彭定求: 《清流知县汤君墓志铭》,《南畇文稿》卷八,第 381 页。
③ 彭定求: 《八月朔子方于文心阁下重举会课喜其能记旧游赋赠古风二章》, 《南畇诗稿》卷
七,第 71 页。
④ 彭定求: 《清流知县汤君墓志铭》,《南畇文稿》卷八,第 381 页。
⑤ 彭定求: 《清流知县汤君墓志铭》,《南畇文稿》卷八,第 381 页。
⑥ 彭定求: 《清流知县汤君墓志铭》,《南畇文稿》卷八,第 381 页。
⑦ 彭定求: 《清流知县汤君墓志铭》,《南畇文稿》卷八,第 381 页。
58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糜监,无为永叹。

循彼南陔,自春徂秋。昔之往矣,扶兴道周。今也归止,驾言轻舟。用
遂厥初,抑又何求。

翩解祥鸾,饮汀之水。曰惟慈诲,保民如子。政亦既成,式歌乐只。眷言
斑斓,傲睨青紫。国人具瞻,悦怿有喜。①

这里彭定求借用《诗经·小雅·南陔》篇写诗来欢迎他回到家中照顾自己的母亲,
对他“志养斯安”的孝顺和气节表示赞许,同时也对他在清流六年间所作所为表
示了肯定,认为他“保民如子、政亦既成,”可以放心的居家尽孝,自汤传榘归
家后他们的日常交往逐渐增多:
当年八月十五日,汤传榘于文心阁举办文会,彭定求等众乡贤皆一同参与,
彭定求作有《八月朔子方于文心阁下重举会课喜其能记旧游赋赠古风二章》②。
汤传榘还给彭定求送去了剑兰花,彭定求说“君归绝似郁林舟,采得芳兰佐膳羞。
祗为相思纫佩日,”彭定求借花开之际表达了对他的谢意和赞誉,并表示“阶砌
自怜摇落后,续骚聊与寄情幽。”③愿意日后同他多作交流。
康熙四十二年(1702),汤传榘又给托闽南地区的友人给彭定求寄来了武夷
茶,彭定求心情极为开心,作诗云:“望断闽山茗叶青,良朋移贶梦初醒。问谁
思远投金错,为我留香鐍玉瓶。”④当时彭定求正在戒酒,转而喜欢喝茶,并表示
“幽事正宜从陆羽,狂情不拟学刘伶。”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一月三十一日,
汤传榘因病中误服“生附子”而去世⑤,时年五十八岁,此时距他归家仅仅过了
七年。彭定求对于友人的意外离世感到十分悲痛,说道“衰翁此日兰交尽,独抚
遗床恸几巡。只今遗恨南陔远,惨黯归魂听暮鹃。”⑥如今只能面对他送的兰花独
自悲痛了,并说“离索经年断酒杯,蓬门寂寂已慵开。”⑦如今没人同他一起行宴
游之乐,自己亦不再想出门会客。
汪与图(1633—1713),字河符,号义斋,又称双梧老人,徽州歙县人(今
安徽歙县),康熙乙酉内阁中书舍人,后晋封奉直大夫,著有诗集《就闲吟稿》
一编。

① 彭定求: 《赠汤子方自清流归养诗·拟补南陔三章》 ,《南畇诗稿》卷七,第 65 页。


②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七,第 71 页。
③ 彭定求: 《子方赠剑兰花发独早》,《南畇诗稿》卷七,第 68 页。
④ 彭定求: 《久不得武夷茶汤子方以闽客所寄移惠》,《南畇诗稿》卷九,第 89 页。
⑤ 彭定求: 《哭汤子方四首》有云: “君为医者误投生附子,病遂不痊。” 《南畇诗稿》戊子
集,第 151 页。
⑥ 彭定求: 《清流知县汤君墓志铭》,《南畇文稿》卷八,第 381 页。
⑦ 彭定求: 《清流知县汤君墓志铭》,《南畇文稿》卷八,第 381 页。
59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汪与图是苏州流寓,祖上本是在河南新安人,后迁徙到徽州,其父汪士度在
明时来到苏州以经营盐业起家,家境殷实,晚年“以就闲为乐,筑小圆于居宅之
后,銮池垒石,杂树花竹,亭馆数檬,双梧当门,迥隔城市嚣尘。”①他也经常邀请
彭定求等友人一起“盘桓啸咏其间,暇则遴选汉魏至三唐诗,手自抄录,藏之篋
笥。”汪与图是彭定求在苏州当地结交众乡贤中关系最好的一个,他曾说:

余闲居二十年间,交游落落寡合,独得义斋汪太翁,氧谊中孚,知其为
忠信笃敬之君子,始终不渝如一日。②

在彭定求晚年闭门闲居草堂的二十多年间,能够进入到他生活与他深入交往的人
并不多,汪与图虽然比他年长十二岁,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汪
与图曾说:“凡事不妨吃亏,纵有非意相加,辄为坦怀容忍”,③而彭定求最为欣
赏和看中的便是他 这种“氧谊中孚、忠信笃敬”知行如一的品格,认为他和汪
与图是“晚年肝膈交,盖其被服儒雅、力行仁义之素。”④
康熙四十七年(1708),汪与图赠给彭定求一盆黄山松树,彭定求专门作《义
斋老人赠黄山松一盆赋谢两首》:

名山曾毓卧龙精,缩地还能变化成。遇得一株如凤植,移来千嶂任孤行。
苍鳞深拥盘根固,翠霞低垂偃盖平。休道漫无梁栋用,凌霄势在为身轻。

天游虚忆紫峰傍,一夜仙柯入草堂。贞干几曾余尺寸,孤标却已轶寻常。
阴移书幌吟偏静,风度芸床梦亦凉。珍重主人持赠意,岁寒并许关身强。⑤

小小的黄山盆松在彭定求看来却有包含山川河谷之势,
“休道漫无梁栋用,凌霄势
在为身轻。”小小的枝丫虽然分量很轻盈,但却照样可以有凌云之志,我们可以
看出两人对于彼此之间性格的赞同和默契。
尤珍(1647-1721),字谨庸,一字慧珠,号沧湄,一号谨坊,江苏长洲人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尤侗之子。历任《大清会典》、《明史》、《三朝国史》纂
修官,深于诗学。尤珍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⑥改庶吉士,官翰林院检

① 彭定求: 《诰封奉直大夫义斋汪太翁墓志铭》, 《南畇文稿》卷七,第 370 页。


② 彭定求: 《诰封奉直大夫义斋汪太翁墓志铭》, 《南畇文稿》卷七,第 370 页。
③ 彭定求: 《诰封奉直大夫义斋汪太翁墓志铭》, 《南畇文稿》卷七,第 370 页。
④ 彭定求: 《诰封奉直大夫义斋汪太翁墓志铭》, 《南畇文稿》卷七,第 370 页。
⑤ 彭定求: 《南畇诗稿》戊子集,第 146 页。
⑥ 沈德潜称其: “康熙壬戌进士”, (见沈德潜:
《清诗别裁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24 页);徐世昌记载:“康熙壬戌进士”(见徐世昌: 《晚晴簃诗汇》 ,中国
书店 1988 年版,第 1843 页);邓之诚记载:“康熙二十年进士”(见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
60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讨,迁右春坊右赞善,后以养亲归,有《沧湄诗抄》六卷①、《沧湄类稿》五卷、
《啐示录》二十卷、《静啸词》等。
彭定求与尤珍私交甚好,他们两人“三十年来,窗下论文,邸中供职,吾二
人可谓同心如兰矣”,②他们曾同在翰林院供职,彭定求亦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任翰林院侍讲。
尤珍诗风早年宗唐,归田之后宗宋,晚年又悔之宗唐。沈德潜评价其诗:

少宗唐人,归田后,改弦,尝有句云:
“宗唐祧宋吾何敢,前有东坡后
放翁”,晚岁自悔,仍归于唐,如出游者之返故乡也。③

他受其父尤侗的影响较大,“珍濡染庭训,深于诗学,”④平时跟沈德潜关系
“德潜尝授经其家,中夜论诗不少休。”⑤
非常好,
尤珍作诗严谨苛刻,经常逐字修改, “每作一诗,字字求安,有讥弹之者,
应时改定,近人中无此谦矣。所作《沧湄札记》中道作诗甘苦极详。”《清诗别
裁集》收其诗 8 首。⑥
翻阅《南畇诗稿》和《沧湄诗抄》⑦可以发现两人互相交游唱和之作颇多,
彭定提到与尤珍相关的诗歌有 12 首,尤珍提到彭定求有关的诗歌多达 26 首。两
人的私交甚好,尤珍虽然“性拙寡合苦难索” ⑧他的性格有些落落寡合,但是只

要彭定求来访,他总是“客来也复倒屣迎。” 彭定求也很尊敬尤珍的父亲尤侗,
并参加其生日集会,尤珍借此集会“拟制荷衣作莱舞,邀君三径日幽携。”⑩邀请
他一起游玩。他们之间的交游多集中在私下书斋雅集论诗、共赴乡里文会、游园
宴饮、交游登山等方面。
尤珍彭定求南畇草堂不多见的常客之一,他们经常一起“焚香读楞严”11研
读经书,彭定求的南畇草堂地清凉僻静,常让他觉得“久坐不知夏。凉风飒然来”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320 页);


《清史列传》记载: “康熙二十年进士”,(见
王钟翰点校: 《清史列传·文苑传》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5783 页)
① 尤珍: 《沧湄诗抄》
,清康熙刻本,收于《四库未收书辑刊》别集 23 册,第 477 页。
② 彭定求: 《与尤谨庸书》 ,《南畇文稿》,卷十一,第 445 页。
③ 沈德潜: 《清诗别裁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24 页。
④ 王钟翰点校: 《清史列传·文苑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5783 页。
⑤ 王钟翰点校: 《清史列传·文苑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5783 页。
⑥ 沈德潜: 《清诗别裁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24 页。
⑦ 《沧湄诗抄》清康熙刻本收于《四库未收书辑刊》别集 23 册,第 477 页。
⑧ 尤珍: 《读访濂南畇诗题赠》 ,《沧湄诗抄》 ,卷二,第 497 页。
⑨ 尤珍: 《读访濂南畇诗题赠》 ,《沧湄诗抄》 ,卷二,第 497 页。
⑩ 尤珍: 《访濂寄示祝家大人生日以南邨为韵奉贺》 ,《沧湄诗抄》 ,卷四,第 537 页。
11 尤珍:《南畇草堂斋集限夏字韵》, 《沧湄诗抄》,卷二,第 499 页。
61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十分舒适惬意,以至于他时常“梦中识路常相访,恰为君家近敝庐。”②梦见自
己去草堂,只因为两人居住第比较近。彭定求也表示如果“从此余生还健在,相
”③愿一直继续他们这种布衣蔬食的平淡生活。
逢疏水且忘贫。
对于尤珍的每次到访,彭定求都悉心准备,常在斋集的时候用武夷山茶招待
尤珍,有一次送了他一只无锡梁溪产的小壶,尤珍分外欣喜:

去季遗我峒山茶,曾将燕石酬琚䔢。今岁复遗建溪产,芳香馥馥来幽遐。
武夷之山山九曲,春雷警发黄金芽。好事采摘远致此,开笼分饷真堪誇,梁
溪小壶世所爱。周围洁净无此瑕,赠我不当青玉案,摩挲玩赏生咨嗟。④

康熙三十年(1691)尤珍前往京城,临出发之前作《将入都寄彭访濂司业》:

忆君赠我诗百韵,厚意勤拳句清警。白雪空传唱和曲稀,青云自托交情
永。比里东西步业随,同朝先后弹冠竝。荏苒风尘季复季,浮沉出处分形影。
我甘憔悴卧江皋,君合雍容直䔢省。赫蹏远寄劝且规,盛世何容慕箕颖。⑤

诗中回忆了他们日常交往的点点滴滴,并表示不会忘记老友对他的叮咛和嘱托,
“我甘憔悴卧江皋,君合雍容直䔢省。”表达了他相归隐乡里,林下闲居的愿望,
“赫蹏远寄劝且规,盛世何容慕箕颖。”看得出俩人仍然在相互写信勉励对方,
真挚的友情可见一斑,彭定求也表达了自己愿终老林下的淡泊之志:“眼底骎骎
逸足驰,回翔让步岂违时。饶他和遍阳春曲,那及吟成束皙诗。”⑥
康熙四十年(1701),尤珍到彭定求南畇草堂做客,并且拉着彭定求与他下
棋,彭定求有《沧湄至草堂强余弈棋慨然而作》:

浃旬不见西邻至 ,帘栊萧寂摊书地。挈侣招寻步屧来,鱼羹饭罢陈菱芰。
谈理霏罪探奥几,论诗衅衅晰疑义。少壮狂心久创惩,讶君苦索楸枰亟。聊复
将来一子拈,弗至儒成三舍避。谁云熟虑巧便生,饱食依然用心未。笑看名
利梦劳劳,长安世事差无异。宦热方当劫急时,径捷偏须依傍势。谁向此中掉
臂行,搴旗拔帜兵家智。我缘久息汉阴机,畏闻百万呼卢戏。观基解读尧夫
吟,庶几道德参游艺。不尔勤思惜寸阴,未技损人日月弃。泊然静寄良自佳,

① 尤珍:
《南畇草堂斋集限夏字韵》, 《沧湄诗抄》,卷二,第 499 页。
② 尤珍:
《寄怀彭侍讲六首》,《沧湄诗抄》 ,卷四,第 538 页。
③ 彭定求:《简沧湄二首次韵》,《南畇诗稿》卷七,第 67 页。
④ 尤珍:
《次韵酬南畇见饷武夷茶及瓷壶》 ,《沧湄诗抄》,卷三,第 500 页。
⑤ 尤珍:
《沧湄诗抄》,卷二,第 487 页。
⑥ 彭定求:《题谨庸早朝图二首》 ,
《南畇诗稿》卷二,第 26 页。
62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莫听南风起猜忌。①

康熙四十四年(1705),时逢彭定求六十岁生日,尤珍特意作有《次韵和南
畇六十感怀》:

朝市山林阅此生,老来学道返孩婴。壮图已息坐天翼,佳句还闻掷地声。
斗室琴书常缮性,扁舟烟水移情。②

康熙四十六年(1707)九月二十三日,彭定求门人王喆生邀请彭、尤二人到
他的住所的半枝园别墅游玩,彭定求记载了此事,③尤珍在《同南畇过王素严过
半枝书斋并游半枝园即事次韵》也说道:

窮居兀兀常埋头,光阴倏忽逾三秋……七贤六逸世罕有,尊前三隐同吟
讴。我偕彭公作二老,与君来往成风流。④

康熙五十二年(1713),彭定求进京朝贺圣上万寿典礼归家,在家读书偶然
从《长洲九志》发现其住所为前朝春和桥所在地,于是自号春和里人,因此有感
而发:

春和桥畔采葑滨,久杜衡门学隐沦。向阙方承优老诏,还乡重寄负喧身。
茶瓢影裹浮香细,药杵声中带雪匀。问取南园花柳信,好风吹到岁华新。⑤

尤珍也有记载:

卜筑廉泉让水滨,清波回合最奫沦。优游杖履墙东客,偃仰琴书砚北身。
春气顿随芳甸转,和风吹入草堂匀。康强共羡春和叟,物候年华取次新。⑥

以上就是彭定求与尤珍日常的交往活动,他们之间以文学酬唱作品居多。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七,第 69 页
② 尤珍:《沧湄诗抄》,卷三,第 564 页。
③ 彭定求:《九月二十三日同沧湄游素严半枝别墅即事》,《南畇诗稿》丁亥集,第 138 页。
④ 尤珍:《沧湄诗抄》,卷三,第 507 页。
⑤ 彭定求:《偶检长洲旧志余居东偏之砖桥前明隆庆年间一名春和桥因自署春和里人作诗以
识》,《南畇诗稿》癸巳集下,第 224 页。
⑥ 尤珍:《偶检长洲旧志次韵》,《南畇诗稿》卷二十三,第 398 页。
63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第三节 与道教高人的交往

明清之际的文人士子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影响的情况非常普遍,在传
承儒学的同时兼有对佛、道思想的研究,即普遍接受了“三教会通”思想的影响。
彭战果①指出:“三教,指儒、释、道三家,‘三教会通’是指对三家某种一致性
的认同。它可以指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亦可指一种会通三家的思想主张。明末中
国哲学各种学派发展已臻成熟,儒释道三家思想内在体系趋于定型,内在自身的
发展被外在关系的探讨所取代,三教融合的思潮达到高峰。”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
之下,彭定求也不例外。
彭定求年轻的时候曾拜道教的正一、全真两派高人为师,一位是苏州当地有
名的高道施道渊,另一位是寓居于苏州修炼的全真派高人詹太林。
施道渊(1616—1678),法名金经,号铁竹,苏州吴县横塘人。施到渊是清
初江南地区的著名的道教高人,其在苏州穹窿山修建的上真观有“江南第一道观”
之称,他创立的神霄派穹窿山支派为道教重要的教派之一,此外他还组织编有《穹
窿山志》二十篇。
施道渊从小对道教很感兴趣“五六岁即志乐神仙”②十三岁丧母,后经父亲
允许离家学道,师从道士沈念常学习齐醮、科仪和六甲五雷等方面的著作,之后
在苏州当地尧峰山筑庐修炼,最终迁入穹窿山修行:

是时吴中道凌夷,惟师志行高洁,名闻四方,祈禳辄应。我吴西山莫高于
穹窿,旧有茅君行宫三楹,芜废不治,松陵吴氏祷于神,延师入山,披荆除
棘,因缘大集,不数年而丹台绀宇,辉映于巉岩绝壁,烟云飘渺之间,俨然
神仙福地也。③

施道渊对于苏州当地道教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所在的穹窿山
上真观道场一度被视作人间福地,民间百姓遇到干旱或者水患等灾祸之事都会上
山祈福消灾。此外施到渊还重建了苏州城中的圆妙观,供百姓祈福禳灾:

四方之望穹窿以来者,趾日交错。而圆妙观居城中央,为官司岁时朝
参、水旱祈禳之地,旧有弥罗宝阁,巍峨插天,明万历时毁于火,三清殿
亦大坏,众谓殿工非师不可兴。延之来观,竭诚劝输,计财费五万金,不

① 彭战果: 《方以智三教会通思想研究》,《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会议论文集》
,甘肃
兰州,2009 年 6 月。
② 彭定求: 《穹窿亮生施尊师墓表》
,《南畇文稿》卷十,第 406 页。
③ 彭定求: 《穹窿亮生施尊师墓表》
,《南畇文稿》卷十,第 406 页。
64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三年而殿工成。①

彭定求初次和他见面并拜其为师源于其父彭珑在长宁任知县期间被人诬陷
之时。当时彭定求决定远赴广州去为自己的父亲辩解申冤,临出发前他只身前往
穹窿山拜访施道渊,请求其保佑其父能够平安归来。对此他也有记载:

仙岭岩荛倚槛看,先生何处领云坛。忆从鼓櫂春帆急,梦向围炉腊雪残。
谓粤行省亲时,始相识也。冢畔应啼丁令鹤,洞中可剩伯阳丹。去来冉冉年
华晚,怅望层霄振羽翰。②

康熙十七年(1678)七月二十八日,施道渊在苏州城圆妙观去世,时年六十
二岁,他在苏州布道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善事,死后当地百姓排队为他送行,
据记载:

远近士民,哀恸奔赴,络绎道路,如丧其私亲。惟师戒行精严,存心诚
敬,悯人之苦不自惜,受人之施不自私。当其呼吸风雷,叱御神鬼,观者靡不震
心骇目,及徐而叩其所以然,辄冲乎其不居,坦乎其不饰,盛德形容,起人爱
敬,固非徒其法之灵也。③

詹太林(1625—1712)字晋伯,号维扬子,湖广黄州麻城人。著有《会源》
《真源》二编、《定心玉笈》《道德清静心印》《洞玄》《颠影集》等经书。
据彭定求记载;“时当昆阳王律师金陵行道之后,其嗣心月谭律师以先生为
入室高弟,付龙门派第九传云。”④詹太林为全真教龙门派第九代律师,其本在江
西南昌铁柱宫修行,后至苏州当地寓居,其修行从属于道教全真一派,晚年在句
容南茅山修行。彭定求曾在扬州校诗期间登上茅山,亲自拜访他:

余在邗城诗馆,乘暇朝真茅山,访先生于郁冈丈室,一见深契。 所论者
以御炁凝神之功,合于诚意正心之理,视夫世之托符篆以矜异、挟丹术以诱
迷者,实相悬殊也。⑤

彭定求对詹太林的道家修行之术非常感兴趣,并认为道家讲究的“内外兼修”和

① 彭定求:
《过穹窿下怀铁竹施度师》, 《南畇诗稿》壬辰集,第 205 页。
② 彭定求:
《过穹窿下怀铁竹施度师》, 《南畇诗稿》壬辰集,第 362 页。
③ 彭定求:
《穹窿亮生施尊师墓表》 ,《南畇文稿》卷十,第 406 页。
④ 彭定求:《詹维阳律师塔铭》,《南畇文稿》卷十,第 414 页。
⑤ 彭定求:《詹维阳律师塔铭》,南畇文稿》卷十,第 414 页。
65
第二章 彭定求文学交游

儒家的学术思想有相通之处,他认为与世间其他画符修练的普通道士相比,詹律
师的水准远在其之上,不能类同比较,像他这样修行学识兼备的高道不可多得:

附会之流往往言行龃龉,始终作辍。如先生轨范贞确,几殆于古所云恭
则寿者,讵可多得乎哉?①

正如彭定求所说的那样,詹太林一生修行恭恭敬敬,因此很长寿,活了八十七岁,
彭定求在其八十二岁生日的时候还作诗祝寿:

宛是臞儒遁迹余,总持玉律更谁如。神凝灵府安真鼎,道寄空严讲素书。
却粒不嫌斋钵冷,结趺相对夜窗虚。寄声坛下从游者,澡雪身心是净居。②

① 彭定求:《詹维阳律师塔铭》,南畇文稿》卷十,第 414 页。
② 彭定求:《赠詹维扬律师》
,《南畇诗稿》丙戌集上,第 122 页。
66
第三章 彭定求与《全唐诗》的校刊

第三章 彭定求与《全唐诗》的校刊

彭定求晚年归家以后参与的一次重大活动便是奉康熙皇帝之命编纂校刊《全
唐诗》,这不仅是他文化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也是清初出版史上的重要事
件。康熙四十六年(1707)御制《全唐诗》第一版由内府刊刻发行,①该书刊刻
做工精细、书写工整、纸张选取要求严格,成为大众公认的“康版”典范,彭定
求等人的名字也随此书的传播被当时和后世更多人所熟知。彭定求在扬州一共待
了一年半,期间过年回家一次,次年的三月份再次回到扬州天宁寺校书,直到十
月份整个工程结束回家。本章将就彭定求参与校刊《全唐诗》的经过及其成书规
模做具体的梳理,同时考述彭定求在扬州期间社会活动。

第一节 奉旨校刊《全唐诗》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月,辞官赋闲在家的
彭定求接到康熙帝御制《全唐诗》校刊任务。在时任江宁织造兼两淮盐运使曹寅
的带领下,彭定求等江浙在籍翰林学士十人,赴“扬州诗局”参与校刊任务,一
年半以后《全唐诗》校刊完毕,彭定求返回苏州吴县家中。
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皇帝第五次巡游江南,三月抵达苏州,据时任
江宁巡抚宋荦《迎銮日记》记载:

十九日,上发《全唐诗》一部,命江宁织造臣曹寅校刊,以翰林彭定求等
九人分校,照常升转。②

康熙皇帝任命曹寅为《全唐诗》刊刻的总负责人,让他具体组织人手进行开馆
校刊。康熙皇帝到苏州后,询问了彭定求在家休养的情况,并安排其负责校刊
《全唐诗》,让其完工以后销假回朝:

命中使赐御书,传旨云:
“汝学问好,品行好,家世好,不管闲事。
”并
问病痊否。已,命就扬州书局与校《全唐诗》,许销假照现任官升转。③

① 据章宏伟《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研究》指出:“ 《全唐诗》初印本,无校阅刊刻官职
衔名页,再印时康熙帝御旨在书前加上校阅刊刻官职衔名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886 年 10 月
影印的《全唐诗》应是增加了校阅刊刻官职衔名页的康熙五十年再印本”。 《辽宁大学学报》 ,
2009 年 3 月第 2 期。
② 宋荦: 《迎銮日记》 ,卷三,
《续修四库全书》,第 55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77—678 页。
③ 王钟翰点校: 《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一》卷六十六,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5307 页。
67
第三章 彭定求与《全唐诗》的校刊

并在行宫与众乡绅会面时候“赐苏州各乡绅彭定求等每位茶食,满点一盘。”①彭
定求有《三月二十日行在奉旨校刊全唐诗》云:

一从移疾掩柴关,浩荡恩施久就闲。自问姓名铅椠外,尚蒙记忆草茅间。
编摩郑重登诗苑,楼托分明近道山。欲报涓埃微志在,白头敢缀紫宸班。②

接到扬州诗局校书任务的都是当时江浙一代在籍翰林、赋闲在家的文人儒士,共
有十人,分别是:彭定求、汪士鋐、汪绎、徐树本、沈三曾、杨中讷、查嗣瑮、
车鼎晋、潘从律、俞梅,由曹寅统一领导安排校刊工作。据彭定求为汪绎所作《翰
林院修撰东山汪君墓志铭》:“康熙乙酉三月,上巡幸江南,简在籍翰林官十人,
校刊《全唐诗》于扬州。”③以及《圣驾五幸江南恭录》记载可得印证:

四月初六日,乡绅沈三晋、邵远平、谈九乾、沈慨曾、杨中讷、陈恂、
查嗣瑮、陈邦谚、俱进行宫作诗……四月二十日,召在省乡绅王泽弘、熊潚、
王材任、车鼎晋、从彭、潘从律、黄六鸿等进宫朝见考诗。④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彭定求接到康熙皇帝圣旨从苏州吴县出发,沿
水路北上到达无锡惠山,沿途经过丹阳,到达镇江的金山,并在此稍作停留,登
山远眺并作有《金山远眺》二首⑤,在金山上他望着东北方向不远处的焦山,也
想上去游览一番,但是因为行程时间问题,没有达成这个愿望,他作有《欲又焦
山不果怅然有作》,对于焦山美丽的风景,诗中有云:

浮玉望焦山,中流当左顾。虎踞瞰东瀛,龙旋枕北固。岩壑浸云涛,风
霏浮草树。⑥

注:《清史列传》此处“扬州书局”记载有误,应为“扬州诗局”。曹红军《曹寅与扬州诗
局、扬州书局刻书活动考辩》 :“刊刻《全唐诗》成立机构名‘扬州诗局’,刊刻《佩文韵
府》成立机构名‘扬州书局’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 06 期。
①《丛书集成续编·圣驾五幸江南恭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8 年版,第 279 册 600 页。
②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上,第 105 页。
③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八,第 380 页。
④《丛书集成续编·圣驾五幸江南恭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8 年版,第 279 册 600 页。
⑤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第 111 页。
⑥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第 111 页。
68
第三章 彭定求与《全唐诗》的校刊

坐船从京口渡过长江便到了扬州彭定求工作的地方——扬州天宁寺诗局,①他被
安排住在寺里杏园僧舍。初到天宁寺禅院宿舍,遇上连日的大雨,彭定求有感而
作:

及耕方喜雨,匝月又愁霖。乍作芜城客,偏淹泽国阴。幽栖思净宇,闲咏
托长林。屋老全县溜,庭淤半作浔。敷床稀避湿,散帙便霑淋。莺啭警因澀,
鸠啼惨不禁。夜镫看黯黯,晨籁听沉沉。膏乳犹空汲,鞠穷得未寻。危堤飘
竹箭,下壤没秧针。几度迎轩驾,相期叶舜琴。民艰殊可悯,天道实难谌。旅
泊增忧蹙,何人会此心。②

彭定求以成漂泊他乡的旅客自居,漂泊他乡还不忘关心百姓生活。诗中他将自己
比喻成“芜城客”,眼看着寺庙院子里一半都已经被连日的雨水淹没,老屋中的
床也潮湿不堪,外面不时传来阵阵凄惨的鸟叫声,面对眼前的此情此景,彭定求
想到了地里的禾苗怕是早已经被大水淹没“危堤飘竹箭,下壤没秧针”,想到了
农事的艰难,对农人也产生了怜悯之情,发出“民艰殊可悯”的感慨。在他日常
的诗歌中有很多类似的忧民疾苦之作。
第二年开春他再次回到寺中住处又作有《重到天宁寺寓见庭中杏花》一诗,
记录了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时的情形:

襆被重携入寺来,杏园朕见杏花开。轻阴乍散流霞绮,淡日初烘晕玉腮。
春意肯迎孤客笑,灵姿疑自列仙栽。草堂一树方愁别,到此情移却几回。③

第二节 《全唐诗》的成书规模

彭定求等人当时参与校刊《全唐诗》所采用的底本为康熙内府所藏的季振宜
编纂的《全唐诗》,除此之外还有胡震亨的《唐音统鉴》,这一点在书成之后康熙
皇帝御书的《御制全唐诗序》中有明确记载:

朕兹发内府所有《全唐诗》,命诸词臣合《唐音统鉴》诸编,参互校勘,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 “臣寅恭蒙御旨刊刻全唐诗集,
命词臣彭定求等九员校刊。臣寅已行文期于五月初一天宁寺开局。”中华书局,1975 年 3 月
版,第 32 页。(注:由曹寅在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初一给康熙皇帝的这份奏折可知当时扬州诗
局刊刻《全唐诗》工作场所设立在该寺。
② 彭定求: 《寓杏园僧舍淫雨方甚》,《南畇诗稿》乙酉集,第 111 页。
③ 彭定求: 《南畇诗稿》丙戌集上,第 120 页。
69
第三章 彭定求与《全唐诗》的校刊

搜补缺遗,略去初、盛、中、晚之名,一依时代分置次第。①

此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对此有提及:

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
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②

《全唐诗》全书九百卷,收录诗歌四万八千多首,是当时规模最大、收录最
完整的官方大型刊刻总集。《全唐诗》刊刻做工精美,一扫之前明末以来刊刻印
刷的粗制滥造之风,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印刷水准,也为后世印刷业树立了典范。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

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两千两百余人。冠以帝王后妃,次以乐
章乐府,殿以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外国、仙神、鬼怪、谐谑及诸杂体。
其余皆以作者先后为次,而以补遗六卷、词十二卷别缀于末,网罗骇备,细
大不遗。……至于字句之异同,篇章之互见,根据诸本,一一校注,尤为周
密。得此一编,而唐诗之源流正变始末厘然,自由总集以来,更无如是之既
博且精者矣。③

这里记录了全唐诗的编排体例和所收诗诗歌总量与作者人数,扬州诗局的奉旨校
刊的诸词臣根据各版本之间的异同,参校互注,最终形成了校注完备、刊刻精美
的《全唐诗》总集。
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月,扬州诗局校勘《全唐诗》工作顺利结束,曹寅
给康熙帝的奏折中提到“今有刻对完全唐诗九十套,进呈御览,其余俱已刻完,
月内对完,即行印刷进呈,合并奏闻。”④
刊刻《全唐诗》工作结束之后,彭定求并没有像康熙皇帝之前跟他讲的那样
销假回朝继续做官,而是即刻便返回苏州吴县家中。《清史列传》中明确记载:
“定求在局两载,竣事即还,亦未尝销假也。”⑤可以看出,彭定求从一开始接受
康熙帝给他这个任务起,就已经打算结束以后直接回家,绝无再做官的想法,常

①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653 页。


② 永瑢等撰: 《四库全书总目·御定全唐诗九百卷》,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1725 页。
③ 永瑢等撰: 《四库全书总目·御定全唐诗九百卷》,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1725 页。
④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57 页。
⑤ 王钟翰点校: 《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一》卷六十六,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5307 页。
70
第三章 彭定求与《全唐诗》的校刊

年的政治压抑加之年事已高,使得他不愿意再回到官场。我们也可从他离家前往
扬州诗局时所作《将赴诗局题南畇壁》看出:

种竹栽莲老自便,乞期乍出草堂前。纵非奉檄通朝谒,何似键关任坐眠。
结束书囊才本涩,商量药裹疾犹延。儿孙好为除庭宇,容我归依水石缘。①

彭定求在诗中自言“书囊本涩、药裹疾犹”,可见他很早就做好了事毕归家的打
算,在诗末他还特意一并主动嘱咐“儿孙好为除庭宇,容我归依水石缘。”让子
孙打扫好庭院,等他归来再继续隐居林下的闲适生活。

第三节 彭定求扬州校书期间活动考述

彭定求在扬州天宁寺诗局校刊期间,足迹遍布扬州的各地。他与同僚好友相
约游览了各处私家园林、扬州著名的佛教、道教景点和文化遗迹。其中有红桥、
董子祠、琼花观、文选楼、法海寺、平山堂、范公祠等扬州当地颇负盛名的历史
文化遗迹,如今这些景点大部分仍然存在,他的诗歌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扬州当
时的社会环境风貌。此外在第二年返回扬州校书期间他还去了攀登了当时的道教
圣地茅山。
在天宁寺校书之余,彭定求同好友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素有清代扬州瘦西湖
“二十四景”之一称号的红桥②。红桥自古以来便是文人游玩雅集的场所,
“红桥
修禊”与“兰亭修禊”并称为历史上两大修禊。彭定求作有《李书公招同局诸君
宴集郊园至红桥小泛雨作而归即事二首》其二写道:

荡桨衔风去,觞飞指画桥。柳堤斜带雨,荷浦暗通潮。秋令行偏急,羁
愁得未消。平山空入望,还拟后游饶。③

诗中记载他与友人荡舟同游红桥,同众人在船上饮酒作诗,虽然天上下起了蒙蒙
细雨,河两岸垂柳依依,水中铺满了连片荷花,远处的画桥(今扬州瘦西湖画桥)
仍然清晰可见,此情此景正应了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彭定求来的正是时候,
扬州城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彭定求还专程去拜访了汉代大儒董仲舒的祠堂董子祠,董仲舒曾在扬州担任
江都相,因留有旧宅。彭定求游览董子祠后有感而作《董子祠行》: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下,第 111 页。
② 今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内。
③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下,第 111 页。
71
第三章 彭定求与《全唐诗》的校刊

旧闻董相宅,藻井涵清光。祠宇今改构,岿然临高冈。榱题既闳敞,庭
阶无芜荒。载拜瞻德容,整襟一升堂。伊昔秦火炽,六籍寖销亡。汉武尚文治,
发策升贤良。拔萃得醇儒,宜置禁闼旁。藩封乃出傅,启沃虚严廊。所以炎刘
运,杂霸乖纯王。淮海居要服,赖兹师道昌。千秋尊俎豆,流泽何深长。实惟
仁人言,树彼功利防。渊源绍洙泗,是为首庸当。我侪生晚季,濡首攻词章。
卑卑时趋逐,漫说班与扬。正学蔑由遵,垂白生惭惶。感此淹旅思,作歌兴
慨慷。①

彭定求去的董子祠旧的宅子已经经过改造,焕然一新,他称赞了董仲舒在儒学史
上的地位,并提出要向先贤学习“我侪生晚季,濡首攻词章。” 值得一提的是现
在扬州的董子祠经过修复重建恢复了之前明清时期的面貌,并且依托旁边的扬州
市汶河小学北柳巷校区恢复了“正谊书院”。②现在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和
青少年国学教育基地。
此外彭定求还去了扬州琼花观游览。琼花观古称蕃釐观,建于西汉成帝时,
是用来供奉主管万物生长的后土夫人的后土祠,观内有琼花台、三清殿等建筑。
据记载“清顺治、康熙年间先后有两代张天师羽化在蕃釐观内,故为道家正一派
视为圣地。”③彭定求游览后有诗云:

入门便见空台在,琼花杳冥更时代。……世上鲜葩亦最多,雕栏翠模争
摩挲。何若此花韬迹后,弃捐尘网离天魔。只今横空想绰约,依稀桂影蟾官落。
过客悠悠漫繁情,但道繁华竟萧索。④

彭定求来到观中琼花台,联想到往日此地琼花盛开的美景不禁发出“世上鲜葩亦
最多,雕栏翠模争摩挲。何若此花韬迹后,弃捐尘网离天魔。”来感慨这举世无双、
洁白无瑕的扬州琼花,同时顺道参观了这一扬州的道教圣地。
这一年八月初,彭定求去游览了扬州的文选楼,此处是扬州著名学者曹宪、
李善父子等人相继讲授文选读本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将他们讲授《文选》
住所称为选楼巷,到了清代称为文选楼⑤。彭定求到此地凭吊,作有《文选楼怀
古》: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下,第 112 页。
② “正谊”即正谊明道,是董仲舒在汉代扬州担任江都相时提出的道德准则,要求人们不
要见利忘义,求功忘德,做事要以义和道为先,切不可违义背道而有损于德。
③ 褚蔚霖,刘成富主编《最扬州·扬州历史与文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81 页。
④ 彭定求:《琼花观行》,《南畇诗稿》
,乙酉集下,第 113 页。
⑤ 今扬州毓贤街文选楼。
72
第三章 彭定求与《全唐诗》的校刊

县圃风流翰墨场,客心凭吊剧苍凉。掞文已撷江山丽,主器应扶社稷长。
委巷年深尘刹暗,虚檐画掩草庭荒。不知慧业归天上,可得神游近戴匡。①

彭定求当时参观的文选巷经过几代的变迁已经破败不堪,他眼前是一片“委巷年
深尘刹暗,虚檐画掩草庭荒”的荒芜景象,不禁让人感到几分苍凉。
《文选》作为
现存最早的官方组织编写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化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经
过曹宪、李善等人的讲授,形成了著名的“文选学”。当时彭定求所从事的《全
唐诗》校刊工作,亦是一项文脉传承工程,从某种意义上他和曹宪、李善父子工
作有相似之处,因而他发出了“掞文已撷江山丽,主器应扶社稷长。”的感慨,
希望能够将文化精华进一步传承下去,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扬州著名学者阮
元在此重新修建了“文选楼”,刊刻了《文选楼丛书》二十七种,收藏于此,进
一步将扬州“文选学”发扬光大。
中秋节后,彭定求再次去了红桥游玩,并顺道去了法海寺和平山堂。扬州法
海寺始建于隋唐,在元代重建,彭定求去游览的这一年恰逢康熙皇帝南巡,又赐
名“莲性寺”。平山堂在扬州西北郊大明寺内,也是一个文人雅集的场所,站在
堂内“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齐”是一个偏僻幽静的好去处,彭定求亦有
“好在淮南一小山,楼台深锁及萧闲”②康熙四十四年(1705)九月四日,
诗云:
彭定求还曾坐船渡过扬子江,途经锡山、梁溪等地游玩然后沿原路返回天宁寺,
年底彭定求乘船经过京口(今镇江)过丹阳南下归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彭定求攀登了素有“道教圣地”、
“第一福地”之称的
南茅山。(在今江苏句容)该年二月十日,彭定求启程再次前往扬州诗局,他从
邗江登舟北上,经丹阳过京口,路过茅山,他自己说道:“梦绕扪萝径,波星泛
”③可见他对江南这块道教圣地的向往。登茅山是彭定求三十年来的一大梦
野塘。
想,他曾在康熙十四年(1675)梦到自己到了茅山脚下,问周围的人得知为此处
正是“三茅真人诵经处”并经过道士引导登上大茅峰游览了一番,从此以后他“每
思此梦,辗转不释,而未得振策往登,以筹神贶”。④

三月甲子,彭定求登上了茅山的主峰大茅峰。 在前往主峰途中其有诗云:
“三峰环耸郁峣峣,何似天台跨石桥。”⑥山道两边树木郁郁葱葱,悬崖峭壁、飞

① 彭定求: 《南畇诗稿》乙酉集下,第 116 页。


② 彭定求: 《中秋后五日浮村上人招游红桥法海寺平山堂即事三首》, 《南畇诗稿》乙酉集下,
第 117 页。
③ 彭定求: 《晓发望茅山》 ,
《南畇诗稿》丙戌集上,第 121 页。
④ 彭定求: 《茅山游记》,《南畇文稿》,卷四,第 334 页。
⑤ 茅山主峰海拔最高,旁边依次有二茅峰、三茅峰交相辉映。
⑥ 彭定求: 《上茅山道中五首》 ,《南畇诗稿》丙戌集上,第 121 页。
73
第三章 彭定求与《全唐诗》的校刊

瀑流水映入眼帘,彭定求有诗云:
“悬崖百道泻珠泉,应有遗丹养洞天。”经过一
路的攀登到了茅山主峰大茅峰,彭定求作有《上大茅峰二首》:

采真岁月付悠悠,容易焚香最上头。霁景泬寥新碧宇,神光飘渺旧丹丘。
钟山遥接天都亘,濑水横环地脉浮。弹指宛然符昔梦,桑榆镵为隐书求。

岐赠磴道逼萧台 ,璇馆排空镀缫开。云际璈音长缭绕,峰头鹄影尚徘徊。
氤氲人比庚桑祝,偃蹇我惭御寇来。回首此生宦误,可能脱迹洗尘埃。①

站在茅山顶上,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远处西南方向金陵城的钟山依稀可见,濑
水②环绕,周围二茅峰、三茅峰交相辉映,景色美不胜收。登高揽胜之余,彭定
求也不忘回顾自己曲折的仕宦生涯,发出了“回首此生昏宦误,可能脱迹洗尘埃”
的感慨,认为自己前半生被为官所误,遁世入道的思想有十分明显。之后彭定求
依次到上的华阳洞、玉柱洞、蓬壶洞、曲水亭、绣衣亭、元符宫、乾元观、魏元
君祠、燕口洞、全真石塔、玉晨观 11 处游览,所到之处皆有诗作留存,其中在
乾元观他还专程拜访了自己的老师詹太林道士,并与之交流在道观住了三天,然
后离开茅山抵达扬州天宁寺住所。彭定求此次登茅山游玩历时 11 天,在此期间
作诗共计 41 首,内容题材多涉及道教文化和思想。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丙戌集上,第 121 页。
② 段木干主编,《中外地名大辞典 》记载:濑水即今江苏省溧阳县之溧水,水上有渚曰“濑
渚”即伍子胥乞食投金之处,谷又名“投金濑”。人文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268 页。
74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彭定求诗歌作品数量丰富,题材风格多样,多有反映苏州地区历史文化和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品。在其“词无虚假”和崇尚自然、以真为美的诗学思想指
导之下,多醇厚雅正之作。本章将分别从其诗学思想、诗歌题材内容和艺术特
色方面综合评价其诗歌创作。

第一节 彭定求诗学思想

顺康之际,儒家诗教和宗宋之风成为清初诗坛主流思想。在清初政权亟待巩
固和发展的大环境下,“由于民族矛盾的加剧,晚明文学新思潮迅速消退,正统
文学思想再次成为诗学的主流。”①尽管当时诗坛名家、流派众多,但是儒家诗教
所提倡的“温柔敦厚”思想成为当时文人士子的最终选择;在王士祯主盟康熙诗
坛期间,宗宋诗风盛行,“持续数十年,跨越大半个康熙朝,对有清一代诗歌创
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②清人王原评价彭定求诗歌“雅正醇厚,无佻宕
纤糜之习,允为大儒之文。” ③邓之诚亦评价“其诗摹范、陆,多与尤珍唱和,尚不
”④彭定求本人并没有专门的诗论传世,他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受到了儒
及其等辟。
家诗教和宋诗风的影响,翻阅其《南畇诗稿》和《南畇文稿》我们可以窥见他的
诗歌主张。

一、雅正醇厚,提倡儒家诗教
关于儒家诗教,孔子很早就强调过儒家经典的教化作用。
《礼记》有云:
“孔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故诗之失愚,
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⑤清初诗论家叶燮在谈及诗歌流变时认为:

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余诸体,
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
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

① 陈居渊: 《清代诗歌与王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55 页。


② 蒋寅: 《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凤凰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47 页。
③ 王原: 《南畇文稿序》,《南畇文稿》卷一,第 449 页。
④ 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326 页。
⑤ 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 ,卷四十八,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1255 页。
75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
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①

叶燮在这里主要强调了儒家诗教的作用,他认为诗歌必须成为辅助政治教化的重
要手段来传承儒家“文以载道”原则。另外通过弘扬传统的“忠正”思想,来达
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沈德潜《说时晬语》中指出:

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
此其重也。秦、汉以来,汉府代兴;六代继之,流衍靡曼。至有唐而声律日
工,托兴渐失,徒视嘲风雪,弄花草,游历燕衎之具,而诗教远矣。学者但
知尊唐而不上穷其源,犹望海者指鱼背为海岸,而不自悟其见之小也。今虽
不能竟越三唐之格,然必优柔渐渍,仰溯风雅,诗道始尊。②

沈德潜认为自唐以来诗歌的教化作用逐渐边缘化,前人在宗唐的的基础上并没有
深入地挖掘儒家诗教强调文治教化这一重要方面,到了清初,这种现象又有所缓
解。
清初统治者对汉族地主阶级采取打压与笼络相结合的方式,这其中对江南地
区文人的思想控制尤为严重,导致了大部分文人不得不将关注焦点转移到学术研
究上来,注重儒家道德情操、提倡政治教化的儒家诗教诗便为清初诗人提供了一
个很好地栖息地。陈居渊还认为清初儒家传统诗教的确立“似乎总是与诗人或诗
论家们批评晚明文学新思潮,大力表彰杜甫,提倡温柔敦厚相联系,它组成了清
初诗坛主要倾向的三个重要内容。”③谈到儒家诗教与诗歌创作,彭定求曾说:

必也其气渊浩而本乎性,其言蔼恻而约乎情,然后于我圣人所云“温柔敦
厚”之教,引伸触类,可以渐磨陶冶而深造乎其域。④

清初文学家唐孙华对彭定求诗歌有更加详细的评价:

故其诗屏绝淫哇,归于大雅,即事成篇,皆有春风沂水之趣,至叙述忠
孝烈节之事,则流连感慨,三致意焉,斯可以知其情之正也。其萧远闲放,
悠然尘埃之外,如独行深山绝涧间,白云时起,松风自鸣,斯可知其情之澹

① 叶燮著,蒋寅笺注:《原诗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76 页。


② 王夫之等撰,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537 页。
③ 陈居渊:《清代诗歌与王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57 页。
④ 彭定求:《郑孟鳞诗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276 页。
76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也。盖未尝琱缋词章,而俪偶精工,吐词警拔,可谓秩秩德音者矣。①

雅正醇厚的诗学思想始终贯穿于彭定求的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写景纪
游,还是感事抒怀,因事而起,据情而作,他的这种重道趋雅的诗学思想与沈
德潜所秉持的“诗贵性情,亦需论法。杂乱而无章,非诗也。”②的诗学观念不
谋而合。沈德潜也曾评价彭定求诗曰:

先生遇忠义事,必表以砺人心风俗,故见于诗者,多觥觥岳岳之言。③

洁清自矢一直是彭定求坚守的作人原则,他遇忠正之事必加以传播弘扬,这也
是他提倡和践行儒家诗教思想的重要一方面。试看其《张侍郎园行》:

城东擅胜谁家园,千章古木消炎暄。方池汀汀石齿齿,萦迥曲榭临高轩。
寓公摊书爱选胜,留宾游息如丘樊。是时淫潦势稍退,一泓荡漾通泉源。凭栏
佥谓缨可濯,整襟忽听寓公言。此乃忠臣毕命处,清河侍郎兼贤媛。明社既迁
芜城溃,汨汨止水清无浑。至今精灵俨来降,悲风苦雨随归魂。我开斯语骨
毛耸,飙令哀壑声潺湲。欲从方志微遗迹,仰天掩卷呼烦冤。岂为词微定哀
际,皎如白日蒙尘昏。侍郎亮节既彪炳,到头一著光乾坤。况将身范孚闺闼,
往常挺峙推清门。嘘嗟板荡相遭日,不能一死皆辜恩。文山先兮叠山后,心
事昭昭无议论。编魔出入鬼神鉴,原告南董除藩篱。君不见石头城下挂降幡,
名卿马首厥角奔。自叙前身长乐老,羞贻巾帼垂啼痕。④

此诗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彭定求在扬州专程拜谒张侍郎园林有感而作。这位
张侍郎因明末清军南下,守城未果而终致全家殉难。彭定求听完友人讲述其抗清
殉节事迹,查阅当地郡志后,他发现张侍郎这样忠义之士竟没有入选《忠义传》,
不禁为他感到哀伤,因而专门作诗来让后人铭记他。诗中“欲从方志微遗迹,仰
天掩卷呼烦冤。”充分表现出了彭定求对于这样一位当地忠义之士事迹未能被更
多人所知的伤感,同时对他抗清殉节的英勇之举表示了敬仰,并称其“侍郎亮节
既彪炳,到头一著光乾坤。”最后用“君不见石头城下挂降幡,名卿马首厥角奔。
自叙前身长乐老,羞贻巾帼垂啼痕”来抒发对这位忠烈之士的赞扬和怀念。
此外彭定求还作有《题忠烈遗事卷赠卓鹿墟》⑤《故阁部史公开幕维扬城溃

① 唐孙华:《南畇诗集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445 页。
② 王夫之等撰,丁福保辑:《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538 页。
③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410 页。
④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下,第 116 页。
⑤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下,第 116 页。
77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殉难,相传葬衣冠于梅花岭下,过而哀之》①等遇忠义之事怀古的作品。

二、清婉自然,崇尚以真为美
在清初诗坛宗宋诗风的影响下,彭定求形成了清婉自然的诗歌创作主张。刘
“清初即出现宗宋派”②康熙诗坛宗宋的代表人物便
世南在《清诗流派史》指出:
是王世祯,蒋寅先生更是指出“现存资料表明,只有王渔洋才是康熙诗坛宗宋诗
风的真正领袖。”③清初宋荦《漫堂说诗》也有云:

明自嘉、隆以来,称诗家皆讳言宋,至举以相訾謷,顾宋人诗集,庋
阁不行。近二十年来,乃尚宋诗。至余友吴孟举《宋诗抄》出,几于家有
其书矣。④

刘世南在其《清诗流派史》中将宗宋分为了两派,“一派偏于清刚,一派偏
于清婉。清婉主要描摹田园生活或闲适情趣。他们崇尚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
只取其田园景色、闲适情趣。”⑤彭定求“多摹范、陆”的诗风受此影响,表现出
明显的崇尚自然、追求田园生活的真善美的倾向。
罗有高评价其诗:“优柔平淡,若无他奇,而循之不穷,攀跻无自。” ⑥这里的
“优柔平淡,若无他奇”便指的是彭定求“自然”的诗风。彭定求认为诗歌创作
需要遵循真性情,不必在意世俗的毁誉,他给自己学生写的《郑孟邻诗序》中明
确地表达了求“真”的诗学观点:

且夫诗之为教,原非拘牵格调、泛滥词章,而曰若者为汉魏,若者为三唐,
为两宋,沾沾自喜,以优孟衣冠得其形似,附会作者之林而已。……白沙先生
曰:
“诗之工,诗之衰也。”其序李世卿之诗,谓皆本于性情之真,非有意于世
俗之赞毁。⑦

此外彭定求在《南昀诗稿自序》有云: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丙戌集下,第 126 页。
② 刘世南:《清诗流派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1 页。
③ 蒋寅:
《王渔洋与康熙诗坛》 ,凤凰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25 页。
④ 王夫之等撰,丁福保辑: 《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428 页。
⑤ 刘世南:《清诗流派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1 页。
⑥ 罗有高:《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文
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9 页。
⑦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76 页。
78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人称诗有别材,余以朴学自守。身既隐矣,爱桑榆之末光,惜驽骀之余
力,固宜游思静虚,相忘于语言影响之外,不至疲精玩物斯已尔,尚何恋兹结
习,蔓延窮年,徒以骈枝赘疣,供有道者之挥斥耶?乃究不忍弃置,删汰而略
存之,亦聊以识岁时之阅历,验身心之寄托,而非敢附和于风骚家言也。白沙
先生曰:“诚意所发,词无虚假。”庶几取法其遗旨焉。①

这里他自言以“朴学自守”,将治学之道应用到作诗中来。我们发现他所说的“真”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追求诗歌创作上的真性情。凡书写记录之物、触景因之生情
必要真实;二是注重学问的积累。多读书、掌握真才实学,这才是作诗的前提和
基础。正如郎廷槐《师友诗传录》所云:②

作诗,学力与性情,必兼具而后愉快。寓意以为学力深,始能见性情,
若不多读书,多贯穿,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恶习矣。

梁启超提到清代朴学时说道:“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
必摒。”③也讲明了清代朴学所注重实证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彭定求还引用明代理
学大儒陈献章的“诚意所发,词无虚假”作为自己的作诗的准则,也表明了他崇
尚自然,追求真实的诗学思想。
纵观《南畇诗稿》我们会发现彭定求超过七成以上的诗歌都是在记录自己归
隐之后闲适无奇的寓居生活,抒写真性情:春日赏梅、午后漫步、山房小憩、禅
房静坐这些日常生活都是他写作的题材。试看其《手植水仙盛开二首》:

浅白轻黄满目斑,幽芳的的掩尘寰。洪崖肩与浮丘袂,尤得相从拄杖间。

雪裹根苗占早春,寒香一夜吐葩新。闲情久已消何有,不拟凌波赋洛神。④

自己亲手种植的水仙花盛开这样一件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小事,在他看来依然值得
记录与分享,他笔下没有过多刻意的雕饰之词,“寒香一夜吐葩新”寥寥数语,
便将花开香满室的情景描摹出来,语言风格平淡而自然。
我们发现和陆游诗韵的作品,是彭定求诗歌中对前人诗作描摹最多的,且以

①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82 页。
② 王夫之等撰,丁福保辑:《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27 页。
③ 梁启超著,朱维铮校订:《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 2009 年版,第 69 页。
④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七,第 66 页。
79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此四首为例①:

《和放翁读书韵》
千秋俯仰几人豪,散佚悠悠径满蒿。耳目岂能窃册府,身名久已谢词曹。
却疑夷甫空谈易,翻笑云亭漫广骚。识取新硎堪一发,庖丁余地好藏刀。
《和放翁独学韵》
判无同调证幽盟,休向鹗林问品评。乐意讵从忧处改,静机却自动中生。
县来青镜尘何染,转得丹壶液可烹。便是些儿真活计,残年犹遣宿疴平。
《和放翁深居韵》
南车一局指涂迷,只合墙东守旧栖。波阔已容鸥渚冷,林深肯放鹤巢低。
风吹茶鼎尝生火,香压糟床未坼泥。自是年来机尽息,桔槔不到汉阴畦。
《和放翁快晴韵》
腾腾屏翳一朝回,日丽墙隅月满壹。犹喜清阴生绿树,不愁淫潦渍黄梅。
鸶声似为催诗至,蝶影何须入梦来。按节又将临夏五,菖蒲簇簇且衔杯。

这四首诗从读书、做学问、居家生活和天气变化四个方面记录了他的日常生活,
语言平易晓畅、诗风平淡自然,注重内容形式多样的同时摒弃过分雕饰。此外彭
定求还有《墓祭用陆放翁寒食感怀韵两首》《试茶和放翁韵》《和放翁野兴两首》
《小满后天气方似清和画间无事和放翁初夏村居韵四首》等描摹陆游的诗作。另
外彭定求也有像《茧园僧重装像告成拟王摩诘体》《用东坡聚星堂雪禁体诗韵同
艮翁作》这类摹王维和苏东坡的诗歌。

第二节 彭定求诗歌创作题材与内容

《南畇诗稿》收录了彭定求五十一岁到七十一岁,前后二十年间赋闲在家生
活、读书、纪游的诗歌,从题材和内容来上来看,诗歌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可以
较为完全展现出其诗歌的整体风貌,彭定求自云:

余既谢病闲居,坐卧草堂,门临南园十亩间,因颜曰“南畇”。尘务绝
稀,朋侪弥简,炷香散帙,兀然与古人相对。风雨晦明,当此寂寥,始见生意。
间泛篷艇,诣先人墓庐,泱旬忘返。周览湖山。相羊渔歌樵唱之中,至于伤
逝情深,不禁唏嘘流涕,益觉境缘如逆旅,而胶扰于身外者滋妄也。②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八,第 86 页。
② 彭定求:《南昀诗稿自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282 页。
80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彭定求居住的草堂门前有南园十亩地,故他给自己的诗集取名“南畇”,按
照年份编排记录了他闲居林下、感时咏怀、与好友酬唱、出入先人墓地山房纪念
哀悼、外出纪游等一些列诗歌。这些诗歌皆是其一生行迹与内心变化历程的点滴
记录。翻阅《南畇诗稿》犹如铺开了彭定求一生丰富多彩的画卷,每一幅都凝聚
着他的情感,沾染着诗人内心变化的过程,我们仿佛能够直接与一位开明正直、
潇洒不羁的士大夫对话,若将笔触延伸至对诗歌主题的挖掘与呈现,则尤能体会
诗人寄予诗中的萦怀情思与灵魂志趣。

一、感时咏怀,淡泊尚隐之诗
彭定求《南畇诗稿》中感慨时光易逝,描写四季更替节的诗作较多,这些诗
歌大多数都是即景生情,多抒发他在晚年离群闲居、淡泊归隐之志和向往“山间
林一二下素侣,雅园斋居布衣蔬食”的平淡生活。每逢天气变化、时令更迭、雨
雪风霜都是他笔下借景抒情的题材,纵观其诗集可以发现雨天和雪天是他即景生
情的两类比较集中的题材,笔者认为这应该与苏州当地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有
关,梅雨季节多雨水,作者经常在雨夜静坐抒怀或前往园中独坐,加上一段时间
苏南地区的旱涝灾害频繁使得祈雨和忧霖诗歌增多,且看《正月二日雨中茧园独
坐》:

朝逢甲子雨霏微,着屐窥圈静者几。独爱闲房尘乍隔,犹嫌危坐日还稀。
半龛佛火供茶净,一箸香蔬摘菌肥。茅屋半椽归旧主,墙头冷蕊故依依。①

苏南气温比之北方稍高,新春已至,寒意未褪,墙上“冷蕊故依依”,窗外
依然雨菲菲,作者漫步寂静的茧园,没有喧闹热烈的过年氛围,内心淡淡孤寂之
感却油然而生,好在尚有“佛火供茶”、
“香蔬摘菌”布衣素食的闲情之趣。彭定
求截取岁末年初之交的生活片段,将自己平素生活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梅雨期
连绵不绝的大雨使得彭定求一度心烦意乱,晚上难以入眠,不禁长夜未眠,感慨
颇多。从他的《夜半风雨大作起坐待旦》:

高枕于于觉,风连雨脚长。锄平梦蚁垤,椎死睡蛇乡。祛疾无灵药,离尘
得妙香。长生如可学,也办坐禅床。②

我们可以看到彭定求在风雨连绵的漫漫长夜梦到了“蚁垤”、“蛇乡”两种怪象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一,第 2 页。
②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一,第 4 页。
81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且无法入睡,这使他产生只有远离尘世的喧嚣和浮躁,参禅打坐方能使自己的
身体状况改观的想法,同时也透露出了他晚年思想中倾向于佛教意欲归隐的想
法。在秋分日这一天诗人有感而发作《秋分》诗:

江上清秋逼嫩寒, 絺衣顿换褐衣宽。饥蚊敛喙当风紧,干鹊遗音识雨阑。
自爱林光帘外度,更邀月色帐中看。此生原是山臞侣,旅宿依然似涧盘。①

面对天气转凉,诗人由眼前的一系列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志趣,并提出“自爱林光
帘外度,更邀月色帐中看。”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崇尚归隐的意愿。他的
《七夕晚雨复晴》这样写道:

晴空忽泻绛河流,夕景依然雨气收。树裹微生霞作绮,帘前乍引月如钩。
赤龙去后云津杳,青鸟翔时羽节留。长讶人间尘想集,双星空自度针楼。②

七夕雨夜复晴之后,他看到了“树裹微生霞作绮,帘前乍引月如钩。”的美妙景
象,同时其内心也产生了超脱于俗尘的想法。他对秋雨的描写也相当的细致传神,
其《秋雨》诗云:

忽敛秋阳作暮阴,廉继雨气复成霖。云迷檐角当风劲,秋入镰栊向夜深。
早桂解苞微似栗,晚禾垂颖胜如金。可能无意舒烦郁,重和阶前蟋蟀吟。③

秋雨来临之前天空中“忽敛秋阳作暮阴”,秋日的阳光忽然之间被阴云多遮盖,
“雨气”四处弥漫,“云迷檐角当风劲”草堂周周房檐角呼呼的风声让人感受到
了秋雨来临之时的气势,没有直接去写雨水,侧面观察的独特角度使人读来身临
其境。
另一方面南方连日大雪过后的美景也常常是彭定求笔下描写到的题材。且看
《雪窗见月》:

静夜凝香室,寒生霁雪时。 银蟾方出水,琚树半封枝。小酌三杯尽,孤眠
半枕敧。未须重好事,漫和聚星诗。④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下,第 116 页。
②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下,第 116 页。
③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三,第 32 页。
④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三,第 27 页。
82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雪夜一个人在草堂静坐,欣赏窗外的明月,三杯两盏淡酒,在他看来便已是人生
的一大乐趣。另外他在《山门看雪》写道:

一夜鲜飙剪素霞,纷飞片片压林花。蓬莱净宇浑无际,姑射神山别有家。
何似高眠披短褐,底须清兴泛轻槎。天公速我尘襟涤,好向严中揽物华。①

一夜过后,大地银装素裹,周围景物一片雪白,仿佛到了仙境中一般,“蓬莱净
宇浑无际,姑射神山别有家。”将雪后美景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读来竟也有几
分空灵之感。

二、斋居谢客,酬唱休养之诗
彭定求自云“余闲居二十年间,交游落落寡合”②谢客闲居成为了他辞官归
家后的生活常态,他作有《谢客二首》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一出金门谢病身,清时招许作闲人。兔园册子都忘了,敢与渊云接后
尘。
铭动已勒摩崖颂,稽古方吟献馘诗。瓦砾自知无寸補,倚门刺绣更何
之。③

诗中提到自己因为身体生病很少外出活动,经常在自己家里调养生息,不希望
有其他人来打扰。康熙五十八年(1719)五月,彭定求邻里朋友举行酒会,数
次邀请他前去,他均婉言推辞,谢绝赴宴:

一从止观静中操,隔屋西家酒债逃。时里中数举酒社,余不赴。五柳敢
云容寄傲,双柑未解佐诗豪。收心蓦地防疏逸,著力多年叹枉劳。雨歌林
间梅子熟,夕阳归后首重搔。④

他将陶渊明隐居乡里的田园式生活看成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向其靠近。他自己
也明确的说明自己谢客的原因是“谢客多缘病,岩楼涤俗尘”⑤ 不久之后,他
再次作《谢客》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戊子集,第 143 页。
② 彭定求:《诰封奉直大夫义斋汪太翁墓志铭》, 《南畇文稿》卷七,第 370 页。
③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二,第 25 页。
④ 彭定求:《孟夏园居遣怀四首》,
《南畇诗稿》卷一,第 8 页。
⑤ 彭定求:《孟夏园居遣怀四首》,
《南畇诗稿》卷一,第 8 页。
83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蓬蒿坚卧径荒芜,稼客书宾一例无。岂厌敲门来啄木,空烦劝酒命提壶。
寻山正好身犹懒,望月将圆兴转孤。檀板金尊行乐地,可能偃蹇厕潜夫。①

独自一个人在家读书,没有烦人的敲门声和其他喧闹,他便可以自得其乐。根据
彭定求自述以及他诗文中的描述,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他晚年身体不太健康,患有
眼疾、脚疾、肺病三种疾病。他曾在诗中说道:

何当劝我玉东西,漫把山王杂阮嵇。病眼不知鹳鹆舞,愁心却听鹧鸪啼。
陌尘蓦起邻钟杳,林雨争飞古径迷。只有渔翁遗曲在,可容濯足向前溪。②

从这里“病眼不知鹳鹆舞,愁心却听鹧鸪啼。”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眼睛有疾病,
看东西模糊不清楚,为此他自己也感到比较烦闷。另外由于彭定求所居的苏南地
区夏天有很长的梅雨季节,雨期比较长,加上南方冬天比较湿冷,使他双腿受了
风寒,患有风湿一类的疾病,他曾为此专门作诗:

卑湿南方甚,浸淫困积霖。已淹陶令疾,难遇越人铖。长日惟坚坐,幽居
惯独吟。尧夫四不出,真是坐隅箴。③

因为南方的潮湿多雨的环境,使得他双脚经常疼痛,平时只能坚持在家中久坐,
习惯了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冷天一遇到雨水,他便开始为他的脚踝担忧,其诗
云“一夜邗江雨,披衣料峭寒。劳筋方结束,病踝正蹒跚。”④
除了眼睛看东西模糊和双脚不灵便之外,彭定求晚年还患有肺病,他在《病
怀三首》其一中说:

宿雨凝寒肺病侵,老来一倍损春心。榻尘久积摊书倦,径草多留避客深。
漠漠形骸空结束,悠悠名欲总消沉。化工容得支离叟,虚宝惟宜宝寸阴。⑤

在阴冷的环境中,他的肺病复发,平日里多半时间只能是躺在床上读书休息,庭
院也因为没有客人来也无人打扫,自身的精神状态也大不如之前。彭定求也记录
了很多他治病的方法,比如吃丸药、喝茶等,都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康熙四
十二年(1703)有朋友赠与彭定求一些治病的丸药,他作有《谢友人赠丸药二首》: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四,第 39 页。
② 彭定求:《南园漫兴》,《南畇诗稿》卷九,第 85 页。
③ 彭定求:
《脚疾》,《南畇诗稿》己丑集,第 159 页。
④ 彭定求:《人日寓杏园寒疾陡作遣闷二首》,《南畇诗稿》丁亥集,第 133 页。
⑤ 彭定求:
《南畇诗稿》己丑集,第 154 页。
84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衰疾骎骎至,端宜服食良。 故人情独厚,名药惠频将。验自长桑录,
调来抱朴方。颓颜如可驻,稳坐白云房。

感此加餐问,开闲喜顿生。玉壶倾欲尽,霜杵倒还成。温养三田润,
香涵六腑清。何须重入市,更识伯休名。①

诗中提到这位故人对他照顾有加,所提供的药方也颇为有效,自己迫不及待的将
丸药捣碎煎好之后服用,并说“温养三田润,香涵六腑清。”这种药有不错的治
疗效果。
除此之外彭定求平日多喜欢喝茶疗养,他多次托自己的朋友和学生从各地或
者老家给他带来茶叶:

珍重阙茶有白毫,端明清真品为高。 碾成龙凤犹常贡,摘取旗枪更晚
遭。幽谷泠泠兰迸蕊,草池滟滟玉流膏。何人健羡头网赐,让与山翁洗俗
嚣。②

他的门生林云翥带来上好的武夷山茶给他,彭定求喜出望外,将所收到的茶叶细
细描述了一番,并说上好的新茶赐予他,正好供喝茶休养,洗涤尘世的喧嚣。

三、外出纪游,览吴中风情之诗
彭定求的外出活动可分为在苏州本地游览和外出纪游。彭定求早年曾孤身一
人远赴羊城救父,辞官归家后出游的足迹基本上固定在苏州当地以及太湖周围地
区,这与他闭门谢客且患有脚疾等多种疾病有很大关系,他虽然深居简出,但是
仍然留有大量游览当地名胜古迹和记录吴地风情的诗作。彭定求比较重要的外出
活动有三次:康熙三十七年(1698)游太湖东西山;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
赴扬州校刊《全唐诗》;
(详见第三章第二节)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京朝贺康
熙皇帝六十大寿。

(一)吴中揽胜

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彭定求日常生活中经常去的地方有穹窿山、玉遮山房、
虎山、坳里山房、铜井山坞、文星阁等。这几处地方在今苏州依然可见,也是当
地有名的历史文化古迹。

①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九,第 88 页。
② 彭定求:《林子云翥来饷武夷白毫喜咏二首》《南畇诗稿》辛卯集上,第 187 页。
85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穹窿山位于吴县藏书镇西部(今苏州市吴中区西北部),北西走向,是太湖
东岸最高的山峰。吴中著名道教宫观上真观就在此山上,穹窿山是一座名副其实
的道教名山。彭定求崇尚道教思想,加之他的老师施道渊也在此山修行,因而他
多次前往此山,康熙三十四年(1695)正月初七,五十一岁的彭定求记录了他雪
中上穹窿山的经历,此处且以《人日雪中上穹窿即事六首》为例:①

苍凉风树白云间,旧隐茅峰望鹤还。借得邻船轻一叶,半蒿春水早潺湲。

城隅小浦出横塘,隔塢连村雨脚长。难似斜川好天气,有谁宾侣乐相羊。

雨立泥行望数峰,流满蓑笠画图中。 足音空谷跫然喜,飞涧争迎下碧丛。

洞门层雪暮迷离,大似初来问径时。回首流光刚二纪,越南燕北影差池。

方床曲几尚凝尘,拥絮留镫息欠伸。旧梦钧天寻未得,恐缘戒行堕庚申。

墓门歇雨话凄清,敷席围炉糁芋羹。雪裹梅英香放晚,松风摇曳暮涛声。

这六首诗歌可以说非常准确和完整的将他日常生活中上山所见所感记录了下来,
茅峰是穹窿山主峰,海拔最高,因此从他的住所远远望去清晰可见,彭定求上山
方式多先采用坐船到山脚,然后徒步登山,这在他的诗作中多有反映。“空谷足
音”、“飞涧相迎”、“雪裹梅英”、“松涛摇曳”穹窿山的美景在他笔下栩栩如生。

玉遮山房,地处玉遮山麓,位于清代吴县光福镇与东渚镇交界处, 彭定求
的祖父彭德先最早在此购买土地,其死后和彭定求的父亲彭珑均葬于此。康熙二
十八年(1689)九月,彭定求将在他们墓地旁修建山房 “门一楹,次屋五楹,
又次屋五楹”共十一间,并“仍设两代神座于中室,以我父旧题“鹤归庐”之额
悬之”,将自己祖父和父亲的灵位供奉于其中,这里便成了他经常来祭拜的地方,
其《玉遮山房记》记载:

春秋墓祭而外,时时泛篷舟,携幞被,来憩于此,焚香啜茗,屏息澄
心,辄复望云影之悠悠,听松声之沥沥,晨清夜静,仿佛我亲謦欬,脉脉
相依,流速不忍,离去亦然,俟历翠壁红泉之胜,窮芒鞋筇杖之劳,乃始
儷然忘世矣。③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一,第 2 页。
② 今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玉屏山。
③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四,330 页。
86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玉遮山在穹窿山以北,南北走向,彭定求诗中经常记载游完穹窿山之后坐船再到
玉遮山房先祖墓旁留宿几日,因山中天气湿冷,每次进山都要带上被子等御寒衣
物:地处太湖之滨的玉遮山房附近景色优美,彭定求祖父彭德先早年就是因为看
上此地的风景优美,后来才买下这块地以后更名为“玉遮山樵”,他时常驾舟乘
船出没于湖山之间,并称自己为“渔叟老人”。彭定求诗中有记载玉遮山美景的
《玉遮十景诗》:①

卧牛峰

朅来雪山种,非缘蒂驀鼻回。一声横笛静,安隐白云堆。

读书壹

慧业生天早,荒壹迹可扪。松风来谡谡,名与选楼存。

钵盂泉

石甃何年凿,泓然潴玉泉。蜿蜒收钵底,法雨遍诸天。

仙人洞

云木隐寒严,仙子丹成去。玉液涓涓流,苔花斑驳处。

千步街

径开修竹里,涧辽冷泉旁。芒属经行惯,清阴护石霜。

洗砚池

暗水进青崖,潆洄当砚北。刚风忽腾腾,瞥眼沉云黑。

积绿园

别圃萦幽壑,藉参何青青。偶然红紫间,空翠镇横屏。

卧花坡

一片花飞处,恰受幽人卧。翠羽月明来,男粥罗浮过。

千年松

试问虬枝在,凌霜老翠微。参天还拔地,化作卧龙飞。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一,第 4 页。
87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百丈崖

峭壁嵌青空,攀援杳不及。猿啼虎啸绝,搔首通呼吸。

玉遮山的这每一处景色都美不胜收,可惜彭定求笔下的“卧牛峰、读书台、钵盂
泉、仙人洞、千步街、洗砚池、积绿园、卧花坡、千年松、百丈崖”十景今天都
没有能留存下来,我们只能在其诗中领略“望云影之悠悠,听松声之沥沥,晨清
夜静,仿佛我亲謦欬,脉脉相依,流速不忍” 的玉遮美景,彭定求也觉着在这
里仿佛可以听到自己父亲生前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因而此处也便成了彭定求修生
养性、经心问道的一个场所。

坳里山房 ,位于吴县游湖旁,(今苏州光福水乡古镇)“山当游湖之滨,峰
平而坞静,水阔而波明”彭定求曾祖父进士彭汝谐的墓地便在此处:

坳里山房,我祖敬与府君所建也,前明天启丁卯,我祖为曾祖蓼蔚府君
迁墓于兹山之东,以次扩至山壤,乃缘墓地西麓结庐东向,前后三重。其侧
为守冢之居,总计不下二十间。②

彭定求祖父彭德先将彭汝谐的墓地迁到此处,修建了山房,并沿着墓地由西向东
修建丙舍,“前后三重”,坳里山房跟玉遮山房“盖相去仅十里”,相隔非不算太
远,但其规模却要比后建的玉遮山房要大一倍之多。康熙二十八年(1689)五月,
“山房敝坏,岌岌过此,弗葺将尽倾”彭定求当即决定重新修山房,“亟命匠石
构材经营,凡朽败污壤之所,靡不更治”并且命人日后“以时缮修”及时维护。
彭定求对坳里山房有特殊的感情,经常来此怀念先君和母亲,其中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就是:顺治乙酉五月,彭定求的父母曾带着刚刚出生三日的彭定求来此
躲避战乱:

山房既建,运定鼎革,郡城糜溃。定求生哺三日,我父母襁褓呱呱,避
兵来此,越四月乱定,乃入城,辛无恙。呜呼!微我祖豫时不筑,覆巢之下,

尚有完卵耶?

彭定求认为如果当时自己的祖父彭德先没有修筑坳里山房,在当时兵荒马乱之际,
他们一家人很有可能不能逃过战乱,因此定期来此处祭拜先祖,怀念父母躲避战

① 《苏州园墅胜迹录》记载: “在游湖之滨,进士彭汝谐丙舍”。邵忠编,《苏州园墅胜迹
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69 页。
② 彭定求:《重修坳里山房记》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0 页。
③ 彭定求:《重修坳里山房记》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0 页。
88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乱之艰难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康熙三十五年(1696)彭定求过
玉遮山房至坳里,作《宿坳里山房三日书怀》:

昔闻陶公语,性本爱丘山。我生遭丧乱,丁辰独艰险。赖此白云坞,卵
翼投林间。呱呱藐何知,提命垂慈颜。眷言桑弧祝,寄情岩壑间。谅哉受记
日,白首容疏顽。

生子维厥初,及时诲谷早。先亲祈祓劳,燕贻念祖考。雏生当覆巢,零丁
实难保。愁听夜乌啼,惊魂对襁褓。悲喜乃交战,全生以为宝。进退先几明,
卜兹菟裘老。

去日不可追,荏苒逾艾年。先人遗墨沈,颓壁垒垒县。检点箧中句,蠹
蚀无完编。伏泣时淋漓,顽钝伯鲁然。既废蒿莪什,长捐岵屺篇。仰天呼悠悠,

凄切和山鹃。

笔者在此选取了其中三首,从诗中“雏生当覆巢,零丁实难保。愁听夜乌啼,惊魂
对襁褓。”不难想象彭定求的父母当时在山中度日所遭受的身心之痛苦,彭定求
先祖笔墨诗文残缺感到十分遗憾,“既废蒿莪什,长捐岵屺篇,仰天呼悠悠,凄
切和山鹃”这里彭定求进一步引用了《诗经·陟岵》篇的典故,以征人思亲之作
来表达对父母躲避战乱、抚养自己感恩与怀念。
虎山桥②,位于吴县光福东崦湖与西崦湖之间,又名虎山擅胜桥。宋代嘉泰
年间(1201-1204)建成,民国二十六年(1937)坍塌毁坏,现今旧桥遗址尚残
存,新桥位于遗址桥西。虎山桥与四周的湖山美景融为一体,吸引了众多文人墨
客前去观赏,它最吸引人之处在于月下的美景。明代诗人李流芳在《游虎山桥小
记》中说道:

中夜,至虎山。月初出,携楹坐桥上小饮。湖山寥廓,风露浩然,真异
境也。居人亦有来游者,三五成队,或在山椒,或依水湄。从月中相望,错

落掩映,歌呼笑语,都疑人外。

夜游虎山桥让人感觉身处“异境”,心旷神怡。无独有偶,康熙三十四年(1695)

①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二,第 19 页。其有序言曰:
“宿坳里山房三日追感先君于定求乙
酉初生时避兵来此,曾赋《抱子诗》七言百句,而遗稿沦失,尚记诗中有“山缘早结他年好”
之语,因用为韵。”
② 今苏州吴中区光福镇。
③ 朱剑心:《晚明小品选注》
,卷五,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25 页。
89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彭定求曾在中秋月圆之夜游虎山桥,作有《十七日游虎山桥》一诗:

盘陀迤逦瞰前溪,绝胜金精海涌低。 孤塔影摇峰上下,疏松海拍堰东西。
若寻月窟宁劳梦,直泛星查不遣迷。我是当年采药侣,清游随处觅天倪。①

彭定求月夜伫立桥上,不仅被眼前湖光与寺庙孤塔倒影交相辉映美景所吸引,而
且由此想到了《庄子·齐物论》中的:“何谓和之以天倪?”更多了一份超然物
外的洒脱。白天虎山桥的景色也十分迷人,站在桥上可将太湖风光尽收眼底,远
处穹窿山依稀可见,美不胜收。明清之际的文人雅士曾多到此地游览②,明代诗
人王世懋亦有诗云:

吴地山河落镜中,樽前风色向谁雄。浮空突兀千盘转,隔埯苍茫一线通。
日压飞涛惊宿鹭,天回紫气抱长虹。春来游览足盛事,短棹轻舠西复东。③

铜井,此地为坳里山房边上湖山深处山坞,别称铜坑。彭定求《生圹志》自
云:“铜井为湖山深处,与先茔烟峦相望,魂魄堪依,固不沾沾于青乌家言也。”④
康熙四十年(1701),彭定求在铜井山旁边僻静处买了一块地,修建了禅房。
彭定求之所以选择在此处买地建房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一方面他看中了铜井山
优越的地理环境,清静幽雅、依山傍水,太湖水从西面流入,是观赏梅花的好去
处;另一方面,外彭定求认为此处距离自己的坳里山房和玉遮山房不远而且顺道,
在此处能采摘到一些中草药,便于自己养生治病。从他诗中便可理解:

叠叠青山万树松,天然剩与一丸封。观河性在年空老,陟岵心依路几重。
坳里在山北,最近玉遮,相去数里许。漱石定应耽痼疾,采芝敢望驻颓容。
是日得紫芝数茎。幽怀输与刘生达,外此原教百事慵。⑤

禅房修建好之后,康熙四十年(1701)十一月初五,彭定求专程登山到禅房,
他一大早便来到山下,伴着晨光,拄着竹杖登山而上,一路上都是“林壑葱茏,
古木参天”。到了禅房后,舀一瓢清澈的山泉,沏壶老茶,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的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一,第 24 页。
② 明代苏州府嘉定诗人汤珍也曾作诗赞美虎山桥美景: “太湖三万顷,波流浩融融。长鲸枕
其股,架石仗神通。左临蛟虬窟,右瞰冯夷宫。大观惬平生,与世辞牢笼。坤维断鳌极,日
观飞穹窿。孤帆灭天际,远峤浮烟中。阴晴变昏旦,状态未有穷。扁舟忽在眼,缅想鸱夷公。
渔歌何处起,唱人桃花风。 ”汤珍:《石仓历代诗选》 ,
《钦定四库全书》卷四百九十六。
③ 王世懋:《虎山桥》,
《王奉常集》卷七,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 133 册,第 2765 页。
④ 彭定求:《生圹志》,
《南畇文稿》卷九,第 396 页。
⑤ 彭定求:《铜井买山既成感慨交怀》, 《南畇诗稿》卷七,第 72 页。
90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环境使他心情无比舒畅,其有诗如此描述:

清晓凭兴来,拖筇陟层谳。林壑既葱茏,石磴何悠缅。……急呼井中泉,
先盏供茶荈。玉液华池生,移时汗淟涊。他年魂魄游,应复冷然善。欲下更
盘桓,无须叹重趼。①

关于铜井的梅花,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地赏梅留有诗作,明代诗人王世懋曾有
诗云:

二月看梅大庾岭,还逢何逊此同登。青天昼拥千村雪,玉树春融万壑冰。
花里湖光回晃漾,樽前山色倚嵝增。狂来更上幽奇处,独袖寒香思不胜。②

王世懋笔下的铜井是“青天昼拥千村雪,玉树春融万壑冰。花里湖光回晃漾,樽
前山色倚嵝增。”一派美不胜收的景色,而彭定求认为深藏在峡谷深处,不同于
当时“吴中人观梅,必在邓尉山左右,若吾家山、青芝山、钱家堪,环聚三四里,
游屐骈集,喧阗成市。”③ 此处人迹罕至,也是观赏起来别有趣味的一个重要原
因。康熙四十年(1701)冬,彭定求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这里有一处极佳的观梅地
点名曰“斗柄嘴”:

坞西为惊鱼涧,多种梅,北接铜坑山麓。而涧外有斗柄嘴,从西碛山逆折
而北,横亘数十丈,当太湖水入西崦处,于此观梅最胜。④

康熙四十年(1701)十月十七日,彭定求先坐船去当地人所说的“惊鱼涧”,
通过实地探访他发现此处果然是风景秀美,驾舟荡漾其中仿佛“人在镜中行”⑤,
此处种植的梅花便已经非常多了,由此更加坚定了他去涧外“斗柄嘴”观梅的决
心。康熙四十一年(1702)二月十六日,推算好花期之后,彭定求驾舟前往铜井
山,经过“惊鱼涧”,到了当地人说的斗柄嘴,眼前的景色果然令他欣喜:

回看涧上,花阴弥漫重峦叠嶂间,震泽西来,水天一色。藉地列坐,滉漾荡

① 彭定求:《十一月初五日步登铜井山顶禅房小憩》, 《南畇诗稿》卷七,第 73 页。
② 王世懋:
《铜坑看梅》 ,《王奉常集》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 133 册,第 2765 页。
③ 彭定求:《铜井观梅记》 ,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5 页。
④ 彭定求:《铜井观梅记》 ,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5 页。
⑤ 彭定求有:“梦回人在镜中行,隔坞闻鸡得几声。近浦正逢霜月下,遥峰已带曙霞生。且
过略彴容轻泛,不假篮舆问远征。一曲洪流洄复处,淙潺涧底识鱼惊。 ”之句。 《十七日铜坑
港晓渡至惊鱼涧》 ,《南畇诗稿》卷七,第 72 页。
91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胸,有数渔舟斜渡渚旁,以视泊画舫,蔟篮兴,摩肩接趾者,杳乎如岛屿隔,
信惬于所闻也。①

站在斗柄嘴上,眼前波光粼粼,太湖水从西面流入西崦,湖光山色融为一体,令
人心旷神怡。从此以后,几乎每年二三月间,山涧梅花盛开时,彭定求便来铜井
赏梅。彭定求奉旨前往扬州诗局校刊《全唐诗》期间,他两次经过铜井,均留有
诗作。康熙四十四年(1705),彭定求从苏州出发前往扬州路过铜井,但此时梅
花早已开败,他想起自己之前在此地观梅的景象:

凌晨小泛崦西涯,度得篮与犖确斜。涧草依然綮短袂,山禽到处啄轻沙。
贪看坞里千林实,苦忆春前十里花。物役何期乖遁迹,一龛空想卧烟霞。②

康熙四十五年(1706)三月,彭定求再次乘舟前往扬州诗局,此时的铜井正
值梅花盛开时节,彭定求再次有感而作:

铜井山中是我家,霏霏香雪迷谽谺。不须孤山绕屋树,钓衣压帽横鼓倚斜。
前年入林恣幽赏,奚囊拾句供人夸。③

在这里他直接说“铜井山中是我家”可见对于此地之热爱,他在铜井所作《生
圹志》也提到要将自己死后埋葬于此,他曾发出感慨“天地间灵秘之境,岂必穷
幽极遐而始遇?乃往往汨没于人之耳目者不少。可以说他在此地正是能够实现他
所谓的“有遗世独立之想”的地方。

(二)游太湖东西山

康熙三十七年(1698)三月初,彭定求从家里出发,经过窮窿山到玉遮山房,
夜晚在胥口留宿,白天先到太湖东岸的伍相祠堂去拜谒,然后乘舟泛游太湖,从
东山泛舟至西山古镇,先后游览了:道教福地林屋洞、毛公壇、包山寺、洞山、
石公山、小龙渚、消夏湾、缥缈峰,前后三日有余,最后乘舟而返,足迹所到之
处皆有诗作留存,为我们展示了一份栩栩如生的吴中地里风情画卷。
彭定求在西山第一晚夜宿石公庵后,第二天彭定求便登上了有“太湖第一峰”
之称的缥缈峰,作有《登缥缈峰》:

① 彭定求:《铜井观梅记》 ,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5 页。
② 彭定求:《铜井道中》,《南畇诗稿》乙酉集,第 105 页。
③ 彭定求:《铜井梅花盛开舟中感怀旧游亹然有作》, 《南畇诗稿》丙戌集上,第 120 页。
92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湖游不登缥缈峰,胜情未可夸吴侬。我来洞庭恣幽讨,结束行縢支枯筇。
棹头岧嶢临绝顶,逡巡凝睇孤云踪。喜得笋舆贾余勇,夤缘直上青芙蓉。陡
闻古鹳鸣深涧,迅随秋鹰摩长空。崇崖曲嶂经千仞,飞瀑流泉过百重。最上一
层转弘敞,巨石盘峙还珠宫。冷冷气已餐沆瀣,跃跃神似漕鸿蒙。快哉晴霭遥
澄澈,区分南北和西东。七十二峰云水阔,屹如砥柱龙门中。裴回周览不忍
下,抖擞毛骨披心胸。我开碣石扶桑外,隔绝人境成仙蓬。兹山足迹尚可到,
或者白首不能从。孱躯努力惬所愿,假以暖日兼和风。为语同游清净侣,良
缘珍重凭天公。①

彭定求认为到了太湖如果不登缥缈峰,那相当于没有领略到真正美妙太湖风光。
他轻装简行,竹杖芒鞋一路攀爬而上,不时被眼下深涧传来的鸟叫声所吸引,到
了主峰,脚下已经是云海茫茫一片“七十二峰云水阔,屹如砥柱龙门中”西山上
的美景一览无余,“隔绝人境成仙蓬”, 仿佛自己身处蓬莱仙境一般,不免发出
了“兹山足迹尚可到,或者白首不能从”的感慨,趁着自己脚力尚能到此处,在
老年之前多欣赏一下这绝妙的景色。三天的行程结束之后,彭定求归家,泛舟太
湖之上,将眼前的“鼋头、鸡距、鸿雁、金铎”这些山名一一连缀起来,身处太
湖之中,感到自己仿佛在幻境中一般,其诗云:

三宿快胜游,幽寻恋未已。或疑寒信催,驾言赋归止。匆匆乘流去,烟
霭溟濛裹。所喜晴风微,巨浸平如砥。渐看波面霞,日出扶桑底。隐隐听鸣
榔,网丝沉未起。鼋头现支岭,鸡距当前祉。鸿雁飞聊翩,金铎倚㟪㙼。鼋头、
鸡距、鸿雁、金铎,皆山名。疡漾经数峰,余者难点指。黄头捩柁轻,布帆挂
如驶。往者陟穹窿 ,遥看太湖水。身在此湖中,乃知奇境诡。何为惮险艰,
望洋徒尔尔。缅想神禹功,弗逐沧桑徙。②

(三)北上进京朝贺,遍览运河沿岸风情

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圣祖六旬万寿节,在京城举行千叟宴。彭定求

“入京祝釐,礼成,不俟党而行。” 彭定求由南畇草堂出发前往北京朝贺,出发
之前作《将之京师朝贺万寿留题草堂》:

久伏林皋小隐身,欣逢尧历祝釐辰。祗同此日歌衢叟,不似当年载笔人。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四,第 46 页。
② 彭定求:《太湖归舟早泛二首》其一,《南畇诗稿》卷四,第 46 页。
③ 罗有高:
《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
《清代诗文
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9 页。
93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小放南枝牵别袂,齐飞朔雁拂征尘。寒消百五应犹待,望得红云满眼春。①

彭定求说虽己谢客隐居乡里多年,但今年正好赶上圣祖万寿节,他必须前去朝贺,
并说“祗同此日歌衢叟,不似当年载笔人。”自己如今已垂垂老矣,早已没了那
份当年那个在翰林院执笔为官的、意气风发的精神。二月立春日过后不久,彭定
求从吴县西南横塘渡口出发,一路途径苏州皇恩亭、昆陵道、过扬子江经扬州、
高邮、宝应、淮阴、淮安、宿迁出江苏省,进入山东郯城县,然后经过临沂、兖
州进入泰沂腹地新泰,再过齐河县晏城进入河北省,然后经衡水景州(今河北衡
水市景县)一路北上,三月中旬抵达北京,彭定求此次入京全程一千多公里,基
本上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历时一个半月。
三月二十五日,彭定求参加康熙皇帝在畅春苑的万寿庆典活动。其《万寿纪
事十二首》中有云:

補宴传宣为引年,班齐朝野敞琼筵。五更三老风规古,何似恩膏被八埏。

颁来宝砚重璠玙,磨琢分明进德如。衰晚腐儒蒙记忆,夔龙佩接凤池余。②

康熙皇帝邀请年满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参加畅春苑宴会,
(彭定求时年六十九岁),
他在诗中提到“衰晚腐儒蒙记忆,夔龙佩接凤池余。”康熙皇帝没有忘记他,并
给他夔龙格水池式松花石砚台一方,他表达了自己诗文感恩之情。彭定求在京师
待了一个多月,四月十五日,他面见康熙皇帝,辞别回乡:

銮鸣玉殿晓阴开,肃肃鹓行整佩来。阊阖云深方烂漫,江湖春远独徘徊。
班徒丹地稀同辈,梦入钧天又此回。归去酬恩无尽日,斗杓光近夜香台。③

诗中再次表达了他对皇恩浩荡的感激,并说“归去酬恩无尽日,斗杓光近夜香台”
称自己以后也会时刻想着皇帝对他的这份关怀之情,彭定求回乡后对皇帝的恩情
“绵绵仁寿泽,万祀永帡幪”④来表达对对圣上的感恩之情。
始终没有忘记,他用:
四月底,彭定求回到了吴县家中。彭定求此次进京朝贺,前后历时两个半月
之久,来回路程两千多公里。一路途径江苏、山东、河北,对沿途的文化风物多
有描写:先后作有《渡江》
《过扬州追感旧游》
《高邮夜泊》
《淮阴咏古二首》
《羊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癸巳集,第 210 页。
② 彭定求:《南畇诗稿》癸巳集,第 213 页。
③ 彭定求:
《四月望日恭遇上升殿视朝再入行礼谢恩辞归》 ,
《南畇诗稿》癸巳集,第 213 页。
④ 彭定求:
《万寿祝釐兼忆上年朝会圣典恭纪十二韵》 ,
《南畇续稿》甲午集,第 224 页。
94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太傅故里》《望岱二首》《景州怀董子》《渡漳水》《渡黄河》《汤阴谒魏忠武故里
庙像》等诗作,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运河沿岸丰富多彩的游行画卷。

四、忧心农事,感慨时事之诗
彭定求的诗歌中还有很多记录当时苏南地区天气灾害的诗歌,比较集中的有
反映康熙三十四年(1695)和康熙三十五年(1696)江南地区的水患灾情的诗歌。
康熙三十四年(1695)前半年连日不断的大雨,导致苏州当地发生水灾,农
田庄稼大面积受灾。在此前康熙三十二年(1693)苏南地区曾发生大旱,彭定求
也说道:“前年大旱,今年大水,地力尽弃。”① 连续的旱涝使得田地遭到破坏,
在他所居住的苏州南园片区有稻田百顷,他想动员周围的邻里百姓一起来重新修
整农田,但是并没有人响应他:

南园稻田百顷,耕者多营他业,欲如乡村补救旱涝,不可也。余有田三
十亩,倡率邻家共修人事,卒莫之应。②

眼睁睁的看着眼前的良田因旱涝之灾而被破坏的无法耕种,于是他自己雇人来
把他屋子周围的田地进行修复:

仅就遵屋十亩,自催园丁,编竹负土,桔槔彻夜,劳费特甚。非期厚收
之报,亦以稼穑艰难。义宜服习云尔。③

大面积重新平整土地,花费了很多钱财,他这么做并不是期望能得到多少地里
的回报,而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懂得农事之艰难。
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降水从立春之日便已开始。“百五十日云根湿”的
多雨天气持续了将近 5 个月。大雨导致“阴阳迟错麦无秋,秧针又见漂原隰”④地
里的庄稼禾苗都被水淹没了,原本应该在秋天收获的麦子也漂浮在水中,庄稼受
灾严重。这一年的夏至日大雨,彭定求担心地里庄稼因此遭殃,作有《夏至大雨
彻夜枕上叹二首》:

百五十日云根湿,自立春日,雷再遂作。白波渺渺三莳及。阴阳迟错麦
无秋,秧针又见漂原隰。蛙鸣水底静逾喧,鸠逐林中啼似血。狂恒之徵圣岂欺,
吹来龙角愁霖急。

① 彭定求:
《和陶公劝农诗》
,《南畇诗稿》卷一,第 7 页。
② 彭定求:
《和陶公劝农诗序》,《南畇诗稿》卷一,第 7 页。
③ 彭定求:
《和陶公劝农诗序》,《南畇诗稿》卷一,第 7 页。
④ 彭定求:
《夏至大雨彻夜枕上叹二首》,《南畇诗稿》卷一,第 9 页。
95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前年云汉歌蒿目,今年顿作霖铃曲。润积衣篝怯暮寒,暗侵镫炧沉朝旭。
彻夜空阶跳白珠,横落长蜕势回复。披衣起坐曙光微,贫家辛苦留膳粥。①

这里彭定求借助“蛙鸣”和“鸠啼”两个意象烘托出雨夜自身焦虑的心情。前
一年还是干旱的天气,到了今年竟然“顿作霖铃曲”,自然灾害的变化之快是当
时的人所无法预料的,“彻夜空阶跳白珠”说明了当时的雨下的程度之大,看着
屋外一颗颗白色的珠子般大的雨点彻夜不休的在檐下台阶上跳动,天还未亮彭
定求便已“披衣起坐曙光微”,进而他担心农民因这场水灾而遭受饥荒之灾。这
一年立秋日,彭定求又作有《立秋风雨大作二首》:

伏日方临暑顿收,萧萧白帝豫鸣秋。雄风兼逐雌风下,细雨仍和急雨
流。化工也觉无端甚,转毂奔轮不少休。②

秋收之际,他再次发出了“郑白渠湮嗟泽国,蛟龙窟溃悯农畴”的感慨,就连自
自己苦心经营的舍南十亩地里也是基本颗粒无收:

南园十亩稻,蕞尔一毫端。 逢年岂复冀,聊用戒偷安。礼耕而义耨,应
作寸田观。荷镵垄头去,挟策溪上还。晚雨今朝霁,气候杂暄寒。呼僮谋刈稿,
敢嫌穑事难。抽计归耕凿,奇赢了不干。邻翁曳袂至,薄醉舒儿题。眷言岁
将暮,博饭键柴关。恐愧伐檀人,不稼兴长叹。③

虽然自耕种的地方不大,但是仍然从中得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从中我们也看
到了他在那种极端的自然灾害面前积极乐观的一面。
接下来康熙三十五年(1696),苏州地区同样发生了水患,且受灾程度更加严
重。这一年江南地区不仅农作物减产,而且造还成了百姓的伤亡。彭定求有云:
“海疆已报万户漂,浮尸一夜填蓬蒿。弥漫阴诊郁不消,阖闾城边腾洪涛。”④可
以了解到苏州城外也水位大涨,沿海地区均已经大面积受灾。
彭定求对这一年天气的变化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刚开始水灾没有发生的时候,
彭定求作有《喜雨二首》,其诗云:

布谷声声急远枝,同云沛泽趁耘耔。便将隔岁愁霖曲,翻作今朝喜雨诗。

① 彭定求:
《夏至大雨彻夜枕上叹二首》 ,《南畇诗稿》卷一,第 9 页。
② 彭定求:
《夏至大雨彻夜枕上叹二首》 ,《南畇诗稿》卷一,第 9 页。
③ 彭定求:
《舍南收禾和陶韵》 ,《南畇诗稿》卷一,第 15 页。
④ 彭定求:《异哉行为七月二十三日大风雨作》,《南畇诗稿》卷二,第 22 页。
96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帘栊润渍衣篝冷,几阁阴生鼎篆迟。快睹青秧分垄日,遥听紫塞洗兵时。①

“便将隔岁愁霖曲,翻作今朝喜雨诗”,虽然去年因为雨水受灾,但是面对新的
一年雨水的到来他的心情还是很欣喜的,他想到了地里的庄稼农作物可以受到雨
水的滋润而生长的更快,但好景不长,这种欣喜很快便转为了担忧:

望雨终宵首暗搔,龙湫何处涌惊涛。田功艰甚施藨蓘,世态纷如费桔槔。
风伯转轮迷北陆,云师敛阵度东皋。幽踪千载思沮溺,垂白为农敢告劳。②

原本使人欣喜的雨水并非但有停歇,而且一直连绵不断地继续,从诗中“田功
艰甚施藨蓘,世态纷如费桔槔。”可以看出农事劳作和农业生产都受到了极大的
影响。眼前的境况使他产生不安和担忧,夜晚难以入眠:

静掩疏櫺夜渐深,孤清不受一尘侵。当风被绤收轻汗,待雨留镫破宿阴。
虚室绝无饥鼠啸,残更断尽乱鼃音。楼神要识希夷诀,梦觉何曾隔此心。③

除了以上这两年苏南地区遭遇严重的水灾之外,彭定求诗歌中还有很多关
于江南地区旱情的描写,同样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艰辛的事实:

正及耘耔候,甘霖望不来。云从峰际断,风自树梢回。寥落祈年社,迷
蒙辨物台。衰翁斋宿久,露祷告魁台。

雀语喧朝霁,蝉声噪夕阳。槐榆争迸火,藜苋亦丛荒。碧海潮方阏,银河
浪弗扬。那容栖寂地,高枕卧羲皇。④

这两首诗作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正值春耕农事繁忙之际,天却久旱不雨,
诗中也有反映当时百姓祈雨史实。其又有《忧旱行》曰:

去年到招提,方作愁霖叹。今年春徂夏,胡然瘨以早。才得麦秋登,密
云冉冉散。梅雨绝送迎,锄犁辍陇畔。农期过三时,秧针枯欲半。慨兹斥
卤墟,顿若桑田换。阴阳互僭差,繁露书谁按。我来本散人,未敢恣杯案。
焚香通明殿,翘首倾银汉。元冥檄未行,攒眉耿昏旦。缅昔畏垒居,抚时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二,第 20 页。
② 彭定求:
《望雨》 ,
《南畇诗稿》卷二,第 21 页。
③ 彭定求:
《不寐》 ,
《南畇诗稿》卷二,第 21 页。
④ 彭定求:
《忧旱二首》 ,《南畇续稿》甲午集,第 231 页。
97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一何判。①

以上一系列反映当时苏州地区真实的自然气候情况诗歌,足以说明彭定求
虽然赋闲在家,但他时常能和当地百姓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关心他们的生
活居住情况。他本人在后来也把这些年连续不断的旱涝自然灾害称为“异哉行
为”,并认为上苍应该怜悯百姓,降福于人间:

异哉秋气何怒号,丰隆屏翳凌长霄。 海疆已报万户漂,浮尸一夜填蓬蒿。
弥漫阴诊郁不消,阖闾城边腾洪涛。起自申酉连来朝,天柱几倾地轴摇。长
旗大旆纷飘摇,金戈铁马争咆哮。榱楹垣壁无坚牢,千林震荡摧松乔。低洼积
涨流滔滔,不为鱼兮将营巢。魂惊魄悸无遁逃,鹿皮翁去家谁招?复愁垄亩沉
青苗,枉告艰辛施藨蓘。奇灾似此目罕遭,人言巨壑兴潜蛟。山精木魅丛成
妖,五行正令谁其操。赤书摄制何寥寥,狂恒蒙恒戾气交。箕毕离垣万象淆,
去年淫潦侵江皋。半村辍耒民萧骚,今年罹殃更哀嗸。封章合上重阍高,自
古怀襄咨帝尧,相期终作康衢谣。②

康熙三十五年(1696)七月二十三日,天降大雨。连日的水患让彭定求情绪激动,
充满着对于对于连遭自然灾祸老百姓的同情和对上天的控诉:
“海疆已报万户漂,
浮尸一夜填蓬蒿。”漫天的水患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弥漫阴诊郁不消,阖闾
城边腾洪涛。”整个城池都被大水淹没,诗的最后他祈求上苍能够怜悯众生,并
希望接下来的时间天气能够恢复正常。

第三节 彭定求诗歌艺术特色

彭定求晚年寓居于南畇草堂,闲居林下的生活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空间和写作
灵感。他的诗歌语言丰富多样、意境优美,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清初江
南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额地域创作风格。他的诗文中大量出现用典和宗宋倾向,
这与他本人诗歌多摹范、陆,言辞稳健,才思沉稳有很大关系。另外在他的诗歌
中有很多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的作品,雅俗共赏,读来使人妙趣横生。

一、善用白描,语言质朴
白描是国画传统画技之一,其特点是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注重对比等手法
来简洁明确的表现描摹对象特点。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手法也被加以广泛的使用,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十四,第 227 页。
② 彭定求:《异哉行为七月二十三日大风雨南畇诗稿》,《南畇诗稿》卷二,第 38 页。
98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主要表现为不注重辞藻堆砌与文字的渲染烘托,提倡用质朴简练的语言,还原鲜
明生动的文学形象。
诗歌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更加普遍,早在《诗经·硕人》中就有“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①这里便运
用了极为传神的白描。宗白华先生对此有评论:“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
是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
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②这也说明了白描在
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诸如陶渊明、白居易、苏轼、陆游、马致远等人皆将白描
手法运用地炉火纯青的大家。清初查慎行在其诗歌创作中也擅长白描,他曾有诗

云:

插架徒然万卷余,只图遮眼不翻书。诗成亦用白描法, 免得人讥獭祭鱼。

这里查慎行借答复友人说他他藏书之多这个话题,明确表示其善在诗歌创作运用
白描手法,注重文辞简练,摒弃辞藻堆砌的创作思路。作为清初诗坛宗宋诗风的
代表,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当时诗坛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彭定求诗歌创作的白描手法广泛应用于纪事抒怀、写景状物类的诗作中。如
他的《舟中夜雨借宿农家》:

风急雨纤纤,归程隔宿淹。卷篷成漏瓮,倚枕借荒檐。秧马歌将作,
麦人泽更露。晓闻农户语,好慰岁星占。④

这首描写了彭定求夜遇大雨,借宿农家的经历。诗中并没有直接抒发对突如其来
大雨躲避不及的烦闷和感慨,而是将自己路遇大雨、雨具受损、借宿农家、与农
人交谈的一系列场景直接勾画出来。整首诗没有丝毫铺叙和华丽的辞藻,白描手
法的娴熟运用使得整首诗主题间接明了,语言虽朴素平淡,但读来却饶有趣味、
有极强的代入感。
再看其《食樱桃于山家树下》:

缘篱的的见朱樱,小摘深知野老情。浥露正含丹液润,烟霞堪映玉颜赪。

① 程俊英、蒋见元: 《诗经注析》 ,中华书局 1991 年版,第 163 页。


② 宗白华:《美从何处来》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7 页。
③ 查慎行:《东木与楚望叠鱼字凡七章连翩传示再拈二首以答来意》其二,《敬业堂诗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598 页。
④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上,第 108 页。
99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上栏吟罢肠偏冷,空谷尝来腹已盈。挈得筠笼还万颗,诸孙索笑胜饴饧。①

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将藩篱之外樱桃的饱满红润、晶莹剔透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他并没有直接描述樱桃的口感和味道如何,只用看似平淡质朴的一句“诸孙索笑
胜饴饧”,来表现樱桃的美味。这样一次采摘园外樱桃的生活小事,在他朴素直
白的描写下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生活气息。
彭定求在写景类的诗歌创作中也常会用到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
眼前景物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需要借助对日常事物细致入微的观
察密和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准确把握,再加上深厚的诗歌创造功底,才可以写出看
似平淡无奇,实则内容丰富的作品。且看其《晓晴》:

回风方作雨,杂霰转成晴。肃气滋松影,寒光咽鸟声。蔬根供饭洁,茗蕊
沸泉清。自得闲中趣,浑忘物候更。②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寥寥数语便将天气由雨转晴的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颔
联抓住雨后湿漉漉的松树和逐渐消失的鸟鸣声两个物象,将眼前雨后初晴的寂静
和清冷一笔勾勒出来;最后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煮蔬烹茶的平淡生活结尾,整首诗
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雕饰,语言朴实自然却字字含情。再看其《游湖小泛》:③

短权潆纡趁缓风,秀峰寺畔几声钟。转帆却望云涛涌,旧渡苍茫一荡胸。

游湖对面“秀峰寺”的钟声趁着微风缓缓飘来,回头看到远处湖水交接之际的浪
花波涛,彭定求心中心情也极为舒畅。没有华丽的辞藻,单纯的景色描写足以让
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白描手法的熟练运用,为彭定求诗歌增加了不少哲理与韵味。

二、缘事而作,情感充沛
儒家诗教认为“发乎情,止乎礼义”④,
《汉书·艺文志》提出: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⑤两者都强调诗歌创作要因
为事而起,缘情而作。对于诗歌创作和抒情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
中认为:

①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八,第 77 页。
② 彭定求: 《南畇诗稿》戊子集,第 152 页。
③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五,第 52 页。
④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中华书局 2009 年版,第 567 页。
⑤ 班固撰,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1756 页。
100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
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
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
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
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①

刘勰鲜明地批判了后世学者为创作而去虚构情感的做法。他认为《诗经》皆是为
抒情而创作,而辞赋家为了创作而去虚构感情的做法又引得后世文人竞相效仿,
导致文风浮夸,追求辞藻堆砌的人越来越多。
彭定求的诗歌创作提倡缘事而作、以情入景。他常常带着饱满的感情去观察
身边的事物,在醇厚雅淡的诗歌风格中抒写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先看其《雪窗
见月》:

静夜凝香室,寒生霁雪时。银蟾方出水,琼树正封枝。小酌三杯尽,
孤眠半枕倚。未须重好事,漫和聚星诗。②

冬日夜晚大雪,彭定求独自一人在屋内小酌,微醺之后倚在床前。此时窗外的皓
月在彭定求笔下变得充满了灵气:
“银蟾出水”、
“琼树封枝”。这种描述显然注入
了他饱满的感情,仿佛他的思绪已飘出千里之外。整首诗情感充沛,在连续地铺
垫之下一气呵成。再看其《夹竹桃花开》:

一株移植海南天,不与春华斗绮妍。浅碧经霜阴未落,轻红著雨火初然。
亭亭清簟疏帘侧,滟滟青溪白石边。仿佛琅玕相遇后,飘飘客思欲俱仙。③

院中花开这一日常生活小事,在彭定求对其倾注自身饱满情感的同时也让他发现
了不平凡的乐趣。彭定求喜欢养花,其草堂周围植物种类众多,其中既有友人赠
送也有自己亲手栽植的。每到花开时节,他也常邀好友来欣赏。彭定求看到院中
夹竹桃盛开,想到了夹竹桃自身对于生长环境并没有苛刻的要求,它与世无争、
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并从其外貌联想到了神话传说中的“琅玕”仙树,幻想自己
也能够神游仙宫,构思奇特,读来妙趣横生。

① 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 《增订文心雕龙校注》
,中华书局
2012 年版,第 412 页。
②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三,第 27 页。
③ 彭定求: ,
《南畇诗稿》卷一,第 12 页。
101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其《凉夜》又有云:

新凉淅淅小窗中,剪烛抽书兴不穷。未羡仙舟登有道,尚嫌官酝致无功。
蚊雷不久收风驭,萤火无多宿露丛。看到阴阳消息处,仰天何用叹朦朦。①

这首因夏天凉爽的夜晚有感而作的诗也饱含情感,他将清凉的夜晚尽收于草堂小
窗户之中,透过一扇窗便可窥视屋内、屋外两个世界。屋外蚊子和萤火虫都被眼
前的清凉所收纳。进而又联想到不必太过于看中人的生老病死。
外出看到沿途的景色,彭定求往往能首先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用醇厚雅
淡的语言将眼前之景跃然纸上。再看《三日晓上穹窿》:

山扉斋祓夜,清梦寄茅峰。颢气凌平旦,刚风肃首冬。载凭青乌信,仍访
赤须踪。日豁层峦翳,云开别岫封。霜枫方点点,石涧正淙淙。径转闻樵斧,
林深度梵钟。景光凡几换,道气此逾浓。列御行犹待,宣平访未逢。篆烟通
一线,霞绮散千重。 炼液思丹井,携搀问药茸。真宗容指授,尘事任疏慵。
春暖华阳洞,还当蹑屩从。②

彭定求将上山沿途的景色用心描绘了出来。孟冬时节的穹窿山多了一丝萧肃与清
冷,一路上雾气弥漫,山涧淙淙流水声中夹杂着远处传来的钟声,仿佛眼前的一
切景物都弥漫着道家的仙气。(穹窿山为苏州当地的道教名山,苏州著名道士施
道渊在山上建有上真观传教。)在这里他将个人对于道家思想认知融入道眼前的
景物中,触景生情的同时又饱含他个人对于道教文化的认知与寄托。再如其《虎
山晓泊》

波影崖光一望收 ,寒轻自可敞清游。停櫂欲放重回首,振袂行吟几度
秋。③

彭定求白天早晨路过虎山桥,自然看不到中秋夜“虎山晓月”的美景,但一切景
语皆情语,他将自己代入到了那个赏月观景的中秋之夜,眼前的虎山桥在他的脑
海中依然构成了波影崖光、驾舟畅游的景象,若没有饱满的情感和想象,很难有
这样的描述,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九,第 88 页。
②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六,第 62 页。
③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五,第 52 页。
102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三、诸体兼备,巧用典故
关于诗体较为全面的论述,较早者除了南朝梁代的任昉,当属南宋严羽。他
在《答吴景仙书》中提出:“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今人
作诗差入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①他认为研究和讨论诗体的本质在于指导作
诗,他在《沧浪诗话·诗体》篇中分别从五、七言各体的发展流变、各个时代代
表性的诗歌体派、地域对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字数、句数、诗题、声病等方面
系统地论述了诗体类型和演变。
彭定求诗歌各体兼备,不拘一格。从总数上来看其近体诗的创作要远多于古
体诗。对于各体诗不同地尝试,使得彭定求诗体风格多样却保持了平淡醇厚与庄
重典雅。谈到古体诗的起源,严羽有云:“五言起于李陵苏武,或云枚乘。七言
起于汉武柏梁,四言起于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三言起于晋夏侯
湛,九言起于高贵乡公。”②清初诗人宋荦则直接指出:

七言古诗,上下千百年定当推少陵为第一。盖天地元气之奥,至少陵而
尽发之,允为集大成之圣。③

他认为杜甫是七言古诗集大成者,当首推第一。彭定求的古体诗主要以五言和
七言为主,在他记录自己外出游览和感事抒怀类的诗歌中,常常可以体会到其
饱满的感情,且看其《七月晦日得雨》:

赫赫炎曦红,微微清露白。却看蝃蝀飞,屏翳竟收敛迹。耕夫兢踵门,告
我良苗厄。力尽水车头,腹枵饱糠核。闻言正攒眉,彷徨累日夕。今朝守庚申,
同云耿空碧。乍得降滂沱,非惟霑霂霡。欢声腾路渠,喜气生陇陌。呵护龙
渊灵,仰承穹昊泽。尚冀千里润,场圃皆奕奕。用作甘霖歌,清风生两腋。④

整首诗采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康熙三十八年(1699),入秋后苏州地区发生大旱
的情况。前两句点明了当时苏州天气炎热、四野尽旱的景象,字里行间我们也可
以感受到彭定求当时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后面两句写当地农民因此次干旱农作物
受损严重,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饥荒。读到这里整首诗依然充满着沉郁悲观
的基调,第七八句话锋一转“乍得降滂沱,非惟霑霂霡”,突如其来的降雨,哪
怕是小雨也能顿时使田间地头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地仿佛恢复了生气,整首诗的

①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沧浪诗话》,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707 页。


②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沧浪诗话》,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689 页。
③ 王夫之等撰,丁福保辑: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430 页。
④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六,第 60 页。
103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情感基调变得欢快起来,诗人仿佛也卸去了心头的包袱,沐浴在一片清爽自然的
喜悦之中。整首诗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语言自然古朴,在日常的叙述中饱含
个人情感,充满着作者的忧民情怀,颇有几分杜诗的味道。可谓是记录当时苏州
地区气候变化和社会生活的佳作。再看这首《渡黄河》:

河源溯昆仑,潜行过积石。百折龙门来,注海北流逆。千秋故道迁,茫昧
姒王迹。披图罕经行,远愧乘槎客。我循豫州城,问津何跼蹐。极望势滔滔,
欲济心恻恻。帆斜急湍旁,沙于曲岸侧。浮生如泛梗,况值颓景逼。斋心告
水神,整襟谢风伯。破浪非所期,耦耕忆沮溺。①

这首诗作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四月彭定求南归途中。诗中前两句形象的
描述了黄河的发源和下游的走向,接着诗人发出了“千秋故道迁”的感慨,认
为黄河河道的一次次变迁与朝代的更迭也有紧密的联系。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素
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由于古代自然地理环境和统治者政策
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导致屡次黄河发生改道和决堤,在不同时期造成了巨大的
生命财产损失。诗中六七句从正面描写了黄河的水流湍急和含沙量之大,同时
诗中也表现出了他对于祈求黄河能够不再泛滥危及百姓生活的美好愿景。诗中
最后还引用了李白“长风破浪”之典故,表明自己虽也曾受到排挤打压,但却
一意归隐乡间的意愿与决心。再看其咏物诗《银杏树歌》:

古木郁森森,相望倚青冥。一株当寓轩,展夕频延领。遥传谢公时,遗植
沿绵永。扶摇修竹丛,笼盖高梧顶。得天数倍长,超劫招提境。实赢橡栗多,
火似桑榆炯。对我散佚闲,临我团蒲静。缅想筑墅初,运筹边垒靖。从容镇抚
绩,风流得驰骋。何必居东山,抗迹托箕颍。眷言嘉树存,宛若甘棠并。伊
余旅思淹,心迹耽幽屏。为问主林神,休荫殊欣幸。人间繁卉姿,飘落嗟萍梗。
贞干长不磨,憬然发深省。②

这首诗是彭定求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寓居扬州天宁寺期间所作。彭定求居
住的禅房后面有一片茂密的古树林,其中一株高大参天的银杏树引起了他的注
意,诗中对这棵银杏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他挺拔笔直,“扶摇修竹丛,笼盖高梧
顶”从一片竹林中拔地而起,如此大的银杏树其生长时间肯定不会短,诗中说
相传它是东晋名士谢安在担任扬州刺史时所栽植。至此诗人由眼前的银杏树想
到了谢安“东山再起”挽救东晋的事迹,以及后人纪念他的历史往事。彭定求

① 彭定求:《南畇诗稿》癸巳集上,第 215 页。
②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下,第 115 页。
104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也表现出了他对谢安的崇敬之情,并认为眼前的银杏树不也正是他留给后世的
见证。
此外彭定求在记录日常交游和游览的时候还作有诸多七言古体诗,如《草庵
夜宿》
《有饷西洋酒者略试之作恶殊甚益坚酒戒》
《延平刘孝廉正思赠武夷茶上品
三种喜为作歌》
《览唐人孙樵集中祭梓潼神君文慨然而作》
《仲冬十二日虞山舟次
遇次公陆别驾邀游十五松山房作长歌赠之》等①,我们以《七月十六日》为例:

六十年前当此日,呱呱之生方两月。慈亲怀抱向空山,城庐倾荡泪如血。
草间风鹤神魂币惊,仓惶常恐遗雏绝。谁知巢覆卵酒完,成童未届慈亲殁。是
时礼制都未谙,漫言啜粥披苴绖。垂垂婚宦悲填膺,终身之丧转衔 恤。王修逢
社长呼号,江泌逢鲑便哽咽。而我不及翔嗥群,冥顽何处遗肤发。髫鬌看伤心
过艾耆,悲秋岁把蔬羹设。朝来寄迹邗郊寺,薄陈三釜分斋钵。旃檀一瓣礼能
仁,耆婆天里缘曾结。定知早证涅槃因,变现身形天女列。月明照出莲花界,
不须往趁盂兰节。余生霜露知几回,浮世流尘轻一瞥。②

这首诗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彭定求怀念其母亲施氏的一首七言长诗。
诗中开篇便回忆了六十年前彭定求父母带着刚出生不久的他前往坳里山房避难
的往事:城中战乱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在山里避险的一百多个日夜父母亲每天
都过着风声鹤唳的生活。
“谁知巢覆卵酒完,成童未届慈亲殁”,不幸的是在他十
三岁那年他的母亲便去世了。诗中前九句都在写回忆,这些年来他一直对母亲早
逝,自己没有尽到孝道而遗憾悲痛。后面他将思绪拉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斋戒素
食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习惯,他坚信自己的母亲已经轮回转世升天,由此也催生
了他对人生时光易逝的感慨。如果不结合彭定求幼年悲惨的经历,初读此诗可能
并不会完全理解彭定求字里行间所饱含的对慈母的无限怀念与哀悼之情。朴实平
淡的文字之下所蕴藏的是一颗至纯至孝之心,读来令人感动。宋荦曾对清初律诗
的创作有这样的评价:

世之称诗者,易言律,尤易言七言律。每见投赠行卷,七律居半。不知
此体在诸体中最难工。品汇推尊盛唐,未尝不当,至王、李七子而滥矣。钟、
谭起而辟之,然钟、谭无诗也。自后云间陈、李诸子辟钟、谭,虞山钱牧斋
又辟云间,出奴入主,迄无定评。③

① 分见彭定求:《南畇诗稿》壬辰集,第 199、203 页,
《南畇续稿》甲午集,第 231 页,
《南
畇诗稿》丁亥集,第 140 页。
② 彭定求:《南畇诗稿》乙酉集下,第 114 页。
③ 王夫之等撰,丁福保辑: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431 页。
105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他认为七律在律诗创作中是最难掌握和写作的,盛唐时期的律诗创作是后世的
典范,从这里也可看出他在律诗创作上对唐人的推崇。
彭定求的律诗淳朴自然,朴实无华,是他记录日常生活与表现个人志趣最常
用的诗体,风格倾向于陆游,吕辉曾就这个问题谈到:“后代诗人效法、摹仿陆
游七律的多是其平淡清丽之作,喜欢陆游的对仗精工、喜欢他的遣词用句,语出自
然,更喜欢他平易晓畅之诗风。而对陆游七律豪放一格,则少有承袭。”①彭定求也
不例外。且看这首《夜半作》:

夜雨三更气倍凉,幽栖宛在白云房。闻钟陡觉抛高枕,拨火微添入定
香。素橐未旋思悄悄,根尘犹系恨茫茫。何时迥策从花顶,问取真宗到坐
忘。②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创作讲究起承转合,对字数和平仄都有严格的限制。
我们按《平水韵》来分析这首诗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发现这首诗押下平七阳韵,完全符合律诗的平仄且首句便入韵,对仗工整,
这样让使我们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强烈有跌宕起伏之感。此外彭定求诗歌中还有
非常多如《秋雨》
《草堂》 《赠传神》③等七言律诗佳作。彭定求
《雨后桂下独酌》
也有诸多如“便将隔岁愁霖曲,翻作今朝喜雨诗”④、
“林际月明孤尚处,依然云
水隔城偎”⑤等描写自然气候的精彩绝句。
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有云:
“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
以证今者也。”⑥强调了诗歌中用典的重要性,严羽在《沧浪诗话·诗法》又云:
“不必太着题,不必多使事。”⑦这里“使事”便指的是用典,这说明诗歌应该切
题但不必太着题,用典也同样如此。彭定求的诗歌创作习惯巧用典故,就是指其
恰当地运用典故,让诗歌更加含蓄婉转,生动有趣。试看其《四日雪中斋居》:

① 吕辉:
《陆游七言律诗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年版,第 190 页。
② 彭定求: 《南畇诗稿》乙酉集下,第 115 页。
③ 分见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三,第 32 页,卷二,第 20 页。
④ 彭定求: 《喜欢雨二首》 ,《南畇诗稿》卷二,第 20 页。
⑤ 彭定求: 《南畇诗稿》卷二,第 20 页。
⑥ 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 《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 2012
年版,第 468 页。
⑦ 何文焕辑: 《历代诗话•沧浪诗话》,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694 页。
106
第四章 彭定求诗歌研究

竟夕严飙骇不周,推窗积雪满城头。天公有意群芳压,色界无端幻景留。
萧寂应穿东郭履,清狂欲问剡溪舟。西园高会休相讶,斋禁新年废酒筹。①

南方连日的大雪让彭定求诗兴大发,第二天早上醒来推窗望去:只见满城银装素
裹,积雪压群芳,眼前此情此景让彭定求联想到佛教中的“色界”景象,这里彭
定求引用了西汉武帝时期东郭先生早年贫困潦倒② 和“王子猷雪夜访戴”③的两
个典故,从侧面表明了自己清贫乐道的志向。再如其《采芝歌》:

享亭松下芝,采自铜坑阿。泉流注灵液,云根擢秀多。缅想登真侣,
相对颜如酡。而我渐衰老,火食犹蹉跎。瑶草欣看拾,移植空摩挲。惭愧
商山皓,疗饥发浩歌。④

这里“瑶草”、“商山皓”引用了东方朔:“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
耳”和中国古代“商山四皓”的典故,也包含着彭定求希望能够以中草药来给自
己身体治病的期望。此外彭定求诗歌中善用典故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多列举。

① 彭定求:《一庵精舍牡丹花放喜醇叔留榻累日作二首》,《南畇诗稿》卷五,第 48 页。
② 司马迁撰:《史记·东郭先生传》卷一二六: “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
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 ”中华书局 2014 年版,第 3897 页。
③ 刘义庆编《世说新语·任诞》,中华书局 2011 年版,第 751 页。
④ 彭定求:《南畇诗稿》卷十,第 96 页。
107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彭定求散文题材丰富、各体兼备。他在创作上追求文章的端雅精洁,文风
醇厚雅正。顾沅评价其:“克己自修,学以密证,一室之中,学以千里”①,可
以说他的散文创作风格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文学功底有很大关系,同
时彭定求深厚的理学造诣也有让其文章呈现出善于说理、长于论证的特色。本
章将从他散文的体裁内容与创作风格两方面评价其散文。

第一节 彭定求散文体裁与思想内容

彭定求散文收录在其《南畇文稿》中,主要以序和墓志铭这类应用文为主,
其他应制类文体如上梁文、祝文、祭文、墓表、墓碣等夹杂其中。奏疏等政事类
公文并没有收录,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其政治见解,这也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
现将其散文各类文体和篇目统计如下:

类型及其数量(单位:篇) 卷 数
序 78 卷一至卷三
记 21 赋 2 卷四
碑 8 卷五
传 11 卷六
墓志铭 37 卷七至卷九
墓表 7 墓碣 3 行状 11 卷十
上梁文 2 祝文 6 祭文 6 誄 1 书 9 卷十一
题跋 12 颂 10 赞 5 杂著 17 卷十二
(资料来源:彭定求:
《南畇文稿》,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的清雍正四年(1726)刻本)

一、序
彭定求文集中共有序文 78 篇,其中大部分是为制文稿而作的序,应酬类序
文如送别序、寿序、贺序、赠序所占比重很小。
彭定求序文中有很多为传统儒家经书作的序,其坚守和弘扬儒家教化思想
的意图很明显。其《孝经纂注序》就有记载:

定求备员成均,惧不克报称。窃见八旗子弟,英俊林林,桥门鼓篋,实储


顾沅撰,孔继尧绘《吴郡名贤图传赞》,卷十八,道光九年(1829)长洲顾氏刊本。
108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卿士大夫之选,思所以育才成德。惟是敦天性、明人伦为亟,因举《孝经》诸
家注疏,辑成《旁训》,并翻译善本,刊授官学,朝夕讲诵,纵云挂一漏万,而
循章晰义,开卷瞭然,稍为初学之一助。①

在翰林院供职期间,彭定求曾辑录《孝经》各家注疏,刊刻成《孝经旁训》颁
发给八旗弟子学习。他称此举可以“敦天性、明人伦”,并亲自领他们朝夕诵
读。在文章中他还阐述了自己多儒家“忠孝”思想的看法:

历代表章列诸学宫,若东汉期门、羽林之士,悉通《孝经》,辟雍教化,
彬彬称盛,洵乎觉世牖民,端赖是书矣。……守身以敬,服官以廉,临民以惠,
务尽移孝作忠之道,而后无忝乎所生。家有令子,国有良臣,庶几仰副教养之
至意云尔。②

他认为君主要以“孝”来治理国 家,百姓要以“孝”为本才可以成家立业。我
们发现他在继承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基础上,明显地将“孝”的作用扩大化
了。
彭定求还为当时理学名家陆陇其的《困勉录》二编作有《困勉录序》。彭定
求认为陆陇其一生精研儒家经书的思想均汇集在了他的《四书大全》一书中。此
书为陆陇其点校《四书大全》中记载万历以后诸家学说的部分,他指出:“先生
一生,心力毕瘁于孔、曾、思、孟之书,而褆躬之笃行,淑世之精诚,具见于此
矣”③。他评价陆陇其为人“粹质清明,造履严苦律己。服官一介不取,以贞其
操;直道而事,以坠其志。凛然树乞墦垄断之防,泊然乎守陋巷箪瓢之素。”④陆
陇其是清初官方所倡导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彭定求曾与他有过激烈的辩论,但
这不代表他们在学术思想上是完全对立的两派,相反彭定求对陆陇其的学术思想
还是高度认可的,他说到:

余谓先生之书,艺林固知尊而信之矣。而吾党之见其书,当如见其人者,
困勉之义,有待于精思力践也。故不禁娓娓言之,以就正夫有道君子。⑤

在这里彭定求他肯定了陆陇其在提倡程朱理学的同时,能够真正践行儒家学说
的真精神,并称其为 “真君子”。

①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62 页。
②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62 页。
③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62 页。
④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62 页。
⑤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63 页。
109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重刻黄石斋儒行集传序》是彭定求为元代黄道周所作《儒行集传》的
序,文中有彭定求对这位明末著名学者、民族英雄的评价:

惟先生运丁板荡,深慨当世儒者,类皆文盛实衰,毁誉混淆,进退倒置,特
以一身为之刮垢磨光,孤忠抗节,百折不回。论者谓其三黜不辞剖心,一生强
半庐墓,卒之致命遂志,屹为宇宙完人。①

彭定求认为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完人”,这本《儒行集传》实际上也是他
“生平建树之品概”,可见彭定求对他的推崇。此外还有《小学纂注序》
《四书题
解辩讹序》《重刻陶石篑先生四书要达序》《重刻蔡虚斋先生密箴序》《重刻王仁
孝先生俟后编序》
《通书广义序》《三子定论序《明贤蒙正录序》等。
彭定求为前人先贤书目与当时文人作品所作的序也比较多。《汤潜庵先生文
集节要序》是彭定求为其老师汤斌文集所作的序言,记载了清初著名理学家汤斌
的学术思想和其在江苏主政期间的斐然政绩。《明刑部侍郎王纯甫先生遗稿序》
是彭定求为明代刑部侍郎王道遗所作的一篇序,其中他对君子与小人关系的论述
很透彻:

呜呼!君子小人之相为倚伏也,有由来矣。君子既绝小人,则小人必
与君子为仇,且或附于君子以自文。其为小人,而君子必入于险。此世连
消长之会,每使论世之士,三复叹息也。②

此外还有《与郑孟邻诗序》
《许尔瀚诗序》、
《尤谨庸自订稿序》、
《施一山藏稿序》
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彭定求序文中还多记录他在当地致力于兴办文教,募集资金修复当地官学、
祠堂的事迹。试看其《募修长洲学序》:

康熙壬戌岁首,定求祗谒学门,广文姚君、王君相向告曰:
“学宫颓废,
长洲为甚,宜修治久矣”。……谓:“微二君言,固早念及此,自分材力孱弱,
无足鼓动群心。然身受圣人之泽渥也,而不能拮据经营,毋乃羞士林而孤吾
道乎?”……今天子崇儒重道,度越前古,封疆重臣倡率,宰牧仰承德意,而
我吴比年以来,烽燧不警,室家安堵。当此休养生息之余,相与欺欣鼓舞,从
事于几筵俎豆之地,而蔚乎复睹旧观亦安在?③

①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64 页。
②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74 页。
③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二,第 292 页。
110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吴中之地素来是人文渊薮,学术鼎盛之地。长洲学宫自修建以来,年久失修,又
因在苏州城东偏一角,地理位置偏僻,便无专人维修。彭定求认为太平盛世,尤
其应当注意文治教化和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他发起募集资金来修缮学宫的倡议
得到了众乡贤的大力支持:
“长洲学之修复也,自康熙二十一年春,在朝者, 定求
请于当路诸公,捐金若干。明年, 又请青于乡先生之在朝者,捐金若干。”①
后来他又陆续倡议募集资金修建了启圣祠、长洲县学、文山先生祠等一大批
当地学校祠堂,具体见于《募建启圣祠序》
《续修长洲县学序》
《重修文山先生祠
录序》

二、记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有云:
“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

记文可以广泛用于生活中的各类纪事作品,彭定求散文中记文共 21 篇,主要可
分为工程记文和游记两类。
工程记文是记载彭定求参与修缮、扩建当地祠堂、庙阁、书院等文化遗迹的
文章。主要包括《重建长洲学宫启圣祠记》
《文星阁修造工程记》
《重修吴文定公
祠记》
《正谊宋先生祠堂记》
《重修甫里书院记》
《重修东岳庙记》
《重修聚奎阁记》
《重建瓜泾桥记》等篇。
彭定求在晚年谢客斋居期间的社会活动可以说是苏州本地望族文人的典范。
一方面,他积极承担和履行着一名地方乡贤应尽社会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他号
召当地文人士子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身体力行,扬播教化。彭定求对于像他
一样致力于当地文化教育建设的乡贤也大加赞扬,他曾说“余又窃叹夫利当兴,
害当革,建百世之长策,贻万夫之休庇者,岂特如桥梁而已。”③他认为地方上的
文人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发挥余热,为家乡建设增砖添瓦。他摒弃一味地隐居山
林、坐享其成的行为。
《重建瓜泾桥记》便是其记载当地乡贤集资修桥经过的一篇记文。清初长洲
县东南方向的水道航运量非常大,连接着钱塘和松陵两个方向,但太湖周围的支
流经常决堤泛滥,导致航运不畅,
“舟航之出没于惊波骇浪间者,患且莫测”。前
人在河道上修建了很多桥梁来疏缓湍急的水流,其中有一座桥叫“瓜泾桥”:

《舆志》所载,功之最巨者,北则宝带桥,南则垂虹桥。而不知界是二

① 彭定求: 《募建启圣祠序》
,《南畇文稿》卷二,第 293 页。
② 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 《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 2012
年版,第 342 页。
③ 彭定求: 《重建瓜泾桥记》
,《南畇文稿》卷四,第 328 页。
111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桥之中者,旧更有瓜泾一桥,去宝带、垂虹稍远,于是震泽水势湍激,旁渠横
溢,率不可制,则其兴废所系,岂浅尠哉?是桥坍没,历今凡五十年载。①

瓜泾桥位于疏缓水流的两大桥之间,已被大水冲毁坍塌长达五十年之久。他详
细记载了当地晋候张氏修桥的经过:

里中张君晋候雅负奇气,力行善事,不可枚举。一日者念是桥不可不复,
乃与同善数辈谋助募之方。同善有会,攒工有议,盟神有誓,因而官长奖之,
里保颂之,亲朋信之,启土于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兴工于明年四月,至十一月
而合龙告成,且以其余力建凉亭,凿义井。桥长四十二丈,有五洞以通舟,计
工一万有奇,费二千有奇,不烦官帑之一钱,不劳公徭之一卒,自经始迄于卒
事,为期一岁而周,嘻,何其易且速也!②

文中提到张氏经常做善事,他联合当地慈善会中的其他人共同发起募捐集资修桥
的倡议,很快便得到了当地百姓、里保、官员的一致赞同,仅仅花费了一年的时
间,新桥便已修复完毕,且“不烦官帑之一钱,不劳公徭之一卒”,彭定求对其做
事的能力也表示惊讶和肯定。彭定求认为修桥一事和其他很多善举一样,之所以
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是因为这类事是有益于当地百姓生活发展和子孙后代的。
他提出:“岂非为善之道,矢之以诚,持之以公,行之以勇,则人力所致,惟天其实
相之也哉?” ③作善事只有秉持“诚”
“、公”、
“勇”,民众才会响应支持,他倡
导大家学习像张君这样“眷念桑梓,不惜其身之劳苦,而修废举坠”的人。
彭定求外出纪游多以丰富多样的诗歌为主,其散文中游记数不多,主要有《游
西洞庭记》、《茅山游记》、《铜井观梅记》三篇。《游西洞庭记》记录了他游览太
湖的经历:他首先驾舟从东山往西,经过林屋洞、毛公壇、包山寺、洞山然后夜
宿石公庵,最后攀登西山,他每到一处均有留有诗作。这篇游记是他对这次行程
的总结回忆。《茅山游记》记录了康熙四十五年(1706)彭定求登茅山的经历。
其中有对茅山主峰大茅峰沿途景色精彩的描写:

丙寅日晡,至青培湖,篮舆舁往大茅峰下,行数里,烟岚飞,罡风发,陡见
石径林阴,宛若梦所经历,心益瞿瞿动。至其碧涧流湍,青崖积霭,灵葩绕谷,
巧石临岩,真神仙一大都会哉!④

① 彭定求:《重建瓜泾桥记》,《南畇文稿》卷四,第 328 页。
② 彭定求:《重建瓜泾桥记》,《南畇文稿》卷四,第 328 页。
③ 彭定求:《重建瓜泾桥记》,《南畇文稿》卷四,第 328 页。
④ 彭定求:《游茅山记》,《南畇文稿》卷四,第 334 页。
112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三、赋、碑、传
“赋自《诗》出,分歧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抑滞必扬,言旷无隘。
风归丽则,辞剪荑稗。”①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里认为作赋要趋于雅正,舍
弃浮夸的言辞,他倡“义必明雅,词必巧丽”②的风格。彭定求散文中的赋比较
少。《邓尉观梅赋》《净友赋》是彭定求《南畇文稿》中出现仅有的两篇赋。
《邓尉观梅赋》记载他在早春梅花初开时节拄杖前往邓尉山观梅,并留宿邓
尉峰数日的经历,其中对于此处梅花盛开的景色有极为精彩的描写:

尔乃韶光乍启,暖律初回,南枝渐发,东风暗催。则有连村盈坞,漫岭延
偎;琼姿交映,仙蕾争开。深雪扃寒,姑射之神忽降;横参耿碧,霓裳之舞争来。
盖地本膏腴,花宜林麓。繁植同千亩之禾,丛生倍万竿之竹。先杏蕊以舒荣,
掩兰膏而蕴馥。……若其皓容倚月,冷蕊当风。欲斋而明晖千状,其雨则暗
雾万重。绕屋而枝枝连卷,嵌石而树树摩空。磴道窈折,涧户潜通。氤氲百
和之香,真是娑罗树下;汗漫恒沙之数,非惟霑葡林中。③

早春时节的邓尉山寒意未褪,阵阵春风催发枝芽。彭定求登上山顶,漫山遍野
的梅花映入眼帘,一棵棵梅数相互连接缠绕,花瓣竞相开放,香气四溢。邓尉
山的所植的梅花规模庞大,在彭定求眼中大有“千亩之禾”、“万竿之竹”的壮
观气势。
康熙三十八年(1699)夏天,彭定求见自己手植的荷花盛开,不觉吟诵周
敦颐的《爱莲说》,又想起宋代诗人曾端伯将荷花称为“净友”④于是作《净友
赋》借荷花盛开来表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志趣,赋曰:

香远闻而通神,容乍舒而葆性。既或后而或先,爱载欣而载咏。宛得朋
之有庆,识居心之惟净。想先儒之遗爱,成君子之淡交。……我思君子,曷云
来兮。庭阶之下,芙蕖开兮。照我清襟,绝点埃兮。永朝永夕,情无猜兮。花
敷实落,反根芗兮。眷言令德,好培栽兮。⑤

碑文的创作一定要结合历时记载,应着重突出所传人物的高洁品行和生前的

① 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 《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
2012 年版,第 97 页。
② 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 《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
2012 年版,第 96 页。
③ 彭定求: 《邓尉观梅赋》 ,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6 页。
④ 宋代诗人曾端伯有“花中十友”之说,其中将荷花称作“净友”。
⑤ 彭定求: 《净友赋》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6 页。
113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宏伟功绩。刘勰提出:“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标序盛
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必见峻伟之烈:此碑之制也。”①从碑文中我们可
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某一区域历史人物及其生前事迹。
彭定求散文中共有碑文 8 篇,多是为当地著名乡贤公祠碑和寺庙道观而作。
他的《巡抚江宁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升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詹事汤公祠碑》一文记
录了江苏巡抚汤斌生平经历和丰功伟绩。文中彭定求对汤斌一生为官廉洁清正、
扭转苏州当地浮靡民风的做法大加赞扬,认为其事迹“昭哉奕世,瞻仰维崇”②;
《江宁初建两江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副都御史于清瑞公祠碑》《江宁重建于清瑞
公祠碑》《苏州府学于清瑞公祠碑》三篇碑文均记录了苏州当地人民为纪念当时
的两江总督于成龙而在各处为其修建祠堂的事迹。于成龙为清初著名的清官,康
熙帝对其评价很高。于成龙最终去世在两江总督任上,其去世后“金陵之民,呼
号哀恸,填堙塞路”③可见当地百姓对这样一位清官的不舍。另外还有《吏部考
功司员外雅园顾公祠堂碑》和《圆妙观修建三清殿弥罗宝阁碑》等。
彭定求传文共有 11 篇,多是为其师长、同年或同乡的传文为主。主要记录
他们生前事迹和与自己交往的经历,其目的在于弘扬大当地先贤的崇高事迹和精
神。他的《端孝周先生传》记载了明代万历进士、吏部主事周顺昌长子周茂兰为
其父写血书申冤,并为苏州当地被权臣害死的其他忠臣子孙后人请命的事迹。周
顺昌被奸臣魏忠贤党人所迫害,在苏州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周茂兰从小受到

其父的影响“承庭训,志名节” ,彭定求在文中对这位苏州忠烈之士惨死狱中
情形有详细描述:

臣父潜赴诏狱,讯鞫之日,奋词慷慨,肌肉萎靡,指筋俱裂,立刻追命,
种种楚毒,狱吏传示外人与台省,形之章奏,皆云臣父气更扬,语更烈,死
亦更惨。⑤

周茂兰为替父伸冤,“以父仇未报,伏阙鸣冤,刺指血上疏”。彭定求记载了当
时的官员见到周茂兰所写这份血书的情形:

时姚文毅公见先生疏,血缕淋漓,避席盥手而阅之,愀然日:“有未谙事
非所宜言。”先生曰:易贴黄何如?”公曰:“墨书易尔,汝今十指枯矣。奈

① 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 《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 2012


年版,第 156 页。
② 彭定求: 《南畇文稿》卷五,第 337 页。
③ 彭定求: 《南畇文稿》卷五,第 338 页。
④ 彭定求: 《南畇文稿》卷六,第 345 页。
⑤ 彭定求: 《南畇文稿》卷六,第 345 页。
114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何?”先生因破舌取血,更书以进,得俞旨。

周茂兰用这种近乎自残鹅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忠烈之情,最后终得为父伸冤。彭
定求认为周氏父子的这种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他提出:

比先生殁,而叹老成典刑,于今零落尽矣。后生末学,将何所耸观肃听,
而激发其至性与?因梓忠介之遗书,复诠次靖所述先生事状,而为之传。①

他表示自己有责任将忠烈后代的遗事记录下来给后人学习纪念。此外彭定求还
写有《翰林检讨金先生传》《明云梦令闻公传》《进士郑汉崔传》《孝廉力敬亭
传》一批记述乡贤事迹的文章。

四、墓志铭、墓表、墓碣、行状
彭定求散文中墓志铭占比较多,共有 28 篇。主要是他为家人、亲戚朋友、
师和当时的文人所作。《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吴文僖公墓志
铭》,记载了礼部尚书吴正治一生清正廉直的事迹。
《朱柏庐先生墓志铭》是为明
末清初吴中著名理学教育先贤朱用纯所作。《诰封奉直大夫义斋汪太翁墓志铭》
是彭定求为好友汪舆图所作。《詹维扬律师塔铭》
彭定求散文中墓表、墓碣、行状也多记载了他的家族亲人、好友和同乡人的
事迹。墓表共有 7 篇,墓碣有 3 篇。《穹窿亮生施尊师墓表》记载了当时苏州高
道施道渊的生平事迹,这也是后人研究施道渊与苏州当地文人士族交往的重要参
考资料。《吴浩然先生墓表》记录了新安隐士吴道配的生平事迹,明清易代,他
隐居乡间,文中说其“当明之际,慷慨欲有所为,既以易代隐居,遂绝口不言时
事。”②彭定求称赞他有“风世厉俗之藉”,并对其高尚的品格颇为推崇。
《孝廉马云翎墓表》是为彭定求的同年、无锡孝廉马翀所作。马翀三岁而
孤,英年早逝,去世的时候年仅三十岁。马翀年少“工于古文诗赋”、“才名噪
盛”③彭定求为他的过早离世而感到遗憾,他说道:“呜呼!如君之才,天地间
所珍重而不恒有者也。一有之矣,不为之长养成就,而奄忽催折至此,此其可
痛惜者也。
”同时他也发出“自古有才而早折者,大都务华绝根,无复有近道之
器,是以锐而易挫,盈而日虚”④的感慨。《徐府君墓表》记载了彭定求的同乡
徐允武的事迹。彭定求称其“每为桑梓留心利病,好行善事”⑤,吴中地区漕粮

①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六,第 345 页。
②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第 407 页。
③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第 408 页。
④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第 408 页。
⑤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第 409 页。
115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税收实行的“官收官兑法”就是徐允武向官府建议提出的。此外还有《外舅丙
辰进士李府君墓表》《赠文林郎卞府君暨配李太儒人墓表》《玉遮阡表》等等。
彭定求散文中的行状有 11 篇,大多详细记载了其祖辈、父母、兄弟和子女
的事迹,是我们了解其家世流传的重要参考资料。如《从祖贻令府君行状》《敕
封国子监司业显考一庵府君事状》《敕赠安人显妣施太君事状》《从弟翰林院侍
读瞻庭府君行状》《长女归宋门封安人行略》等。

五、杂著
彭定求散文中其他杂著分列在第十一、十二卷。这里面包括上梁文、祝文、
祭文、誄、书、题跋、颂、赞等杂文。其中记述当地文人烈士或节妇事迹较多,
如《王文成公画像颂》《石处士赞》《吴节妇胡氏旌门颂》《王节妇张氏旌门颂》
等,从中可以看到彭定求对于当地忠义烈节之人的事迹多采取弘扬的态度。
彭定求还作有多篇杂文专门论述其斋居谢客的缘由并具体列出自己不能参
加的聚会活动,以此来告诫亲朋好友。我们以其其《五十生日谢客约》①为例:
这篇文章详细阐明了他自五十岁生日开始以后每逢十年具不接受寿贺的七
大缘由:其一是当时康熙皇帝为表达对已故孝庄皇太后的思念,下令万寿节禁止
群臣朝贺。他自言被圣上和至纯至孝之情所打动,所以效仿这一做法;其二是他
当年辞官南归途中父亲去世,紧接着继母也去世,这一人生巨大的悲痛应该时刻
谨记,摆宴庆贺实为不妥;其三是他出生日以后三天,便遇到兵乱,他的父母带
着他连日出城逃亡,在山中躲避百日之久,生日之期即为父母的受难日,因此不
接受庆贺;其四是因为其祖母在母亲死后一直抚育他成人,对他有极大的养育之
恩,彭定求的生日在五月初九,而他祖母的生日恰巧在后一日初十;其五是古人
德与年进,他自云:“日月如流,有生共叹。方恐负君亲、愧师友,去日多而来
日少,侧身补过之不暇”②,自己的文学修养水平还有待提高,剩下不多的的时
间尚且担心时间不够用;其六其母亲早逝,父亲病故,“子女顾其父而思其母,
必有恻恻于中者,我何忍居之晏然,引觞自快?”③;最后第七个原因是他平时
清淡饮食,花费巨大财力来举办庆贺活动,资金有限,也有伤风化。
彭定求从忠君尽孝、亲情伦理、传统儒家文化、社会风气四个方面来论证
了他不举行贺寿之礼的原因,理由充分且符合儒家传统道义,这也是其一生端正
恭敬生活作风的体现。

①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二,第 463 页。
②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二,第 463 页。
③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二,第 463 页。
116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第二节 彭定求散文创作风格

彭定求散文创作一方面追求雅正醇厚的风格,文风淳朴淡雅,这与当时康熙
朝倡导“清真雅正”的文风和彭定求本人对于儒学传统思想的传承密不可分;另
一方面他的散文善于说理,文风严谨、思路清晰,扎实的治学功底和深厚的理学
造诣使得他的文章能够自然地将事理结合,做到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本节将从
以上两个方面来论述其散文创作风格。

一、织络文章丽,矜严道义尊——端雅精洁
《周子通书》云:“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
爱,爱则传焉。”①写文章要有道德作为支撑,“道德,实也”便说的是人精神层
面的支撑是整个文章创作的根本,离开了精气神,一味的停留于表面,这样的文
学作品无法长远流传。彭定求为文注重儒家传统道义,文风醇厚雅正,其同年杨
“为文端雅精洁,有大醇而无小疵,为当代名公巨儒所知许。”②
瑄评价他的散文:
彭定求追求文章的“端雅精洁”,自觉遵守儒家“文以载道”原则与在康熙
朝官方统治者推崇“清真雅正”的文学风气有很大关系,
《四库全书总目》记载:

我国家最运聿新,乃反而归于正轨。列圣相承,又皆谆谆以士习文风勤
颁诰诫。我皇上复申明清真雅正之训。是编所录,一一仰禀圣裁,大抵皆词
达理醇,可以传世行远。承学之士,于前明诸集,可以考风格之得失;于国朝
之文,可以定趋向之指归。圣人之教思无穷,于是乎在,非徒示以弋取科名之
具也。③

官方的大力提倡加之对当时江南地区文人的思想控制,使得他的文风也深受此
影响。
《康熙起居注》对此有更为明确地记载:

治道在崇儒雅,前有旨,着翰林官将所作诗赋词章及真行草书不时进呈。后
因吴逆反叛,军事倥偬,遂未进呈。今四方渐定,正宜修举文教之时,翰林官有

愿将所作诗赋词章及真行草书进呈者,着不时陆续送翰林院进呈。

以上足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翰林官员文章创作的重视和要求,彭定求初入翰林,
追求文章雅正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彭定求一生谨言慎行、不事奔竞的性格也造就

① 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9 页。


② 杨瑄:《翰林院侍讲止庵彭公墓表》,《彭氏宗谱》卷五,光绪九年(1883)衣言庄刻本。
③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1729 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 《康熙起居注》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297 页。
117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了他端雅精洁、醇厚雅正的文风。他的学生王原评价其文章:

先生正文章之体裁,绳生儒之品行,一言一动,不少苟且,戒奔竞,
绝攀援,实以其身为之率,成均师道之立,先生其谨见也。①

王原认为彭定求文章的醇厚雅正风格与其恪守原则、重言行的性格密不可分。彭
定求的杂文《闲居谢客约》中就有“贱躯多病,杜门岁久,疏懒成癖,稍涉酬应,
便增疲惫。”②的表述,他甚至专门给自己规定了不能参加的四类活动:“止宜静
坐焚香,并不饮酒;一切岁事,俱不能与;宴会日趋繁缛,幸勿以盛馔多品为我
”③我们可以发现日常的宴游之乐均在他
溢费;山水良游,花月清赏, 宾主均忘。
的黑名单之内,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要求颇为严格,但不是说所有的社交活动他都
一概不参加,他也能讲到“惟不在所戒列者,敬当趋赴如命”④,在此之外的活
动他还是能够保证尽力参加。他的《四书题解辩讹序》很好地体现了他传承儒家
道义的思想:

《学》
《庸》
《语》
《孟》之书,圣贤为道而作也。所以明天人性之理,修
己治人之方,徹上下,兼显微,浑然合一,昭然条晰,不得以学者私智曲说穿
鉴附会其间,明矣。……吁!文章之日敝,学术之日坏也。间尝观有明大儒之
讲学者,其发挥书义,大都脱弃举业家言,当机指示,浃洽如化工时雨。盖实
有学为圣贤之志,故能深体默解于圣贤之言。⑤

可以看到他认为写文章不能以个人私利而去曲解儒家传统的经学著作,而应当主
动去承担传播道义的责任。同时他也明确指出当下的许多学者已经背离了传统的
治学之道,因此使得“文章之日敝,学术之日坏也”。他在摒弃这种学术态度的同
时推崇明代的先贤“学为圣贤之志”、
“体默解于圣贤之言”的治学态度。再看其
《明贤蒙正录序》:

余养疴休暇,偶阅有明诸贤传纪,窃见一代名哲接踵,炳炳麟麟,不胜殚
述,乃自附于识小之义,辑其幼仪英特者,汇成一帙,名之曰《明贤蒙正录》。
维诸贤之嘉言懿行,于此发轫,及出而际昌期,扶否运,或则羽翼官墙,或则
搘撑宗社,非异人任也。亦可以见蒙之本无不正,静者常静,清者常清。凡厥

① 王 原:《南畇文稿序》,
《南畇文稿》卷一,第 449 页。
②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二,第 463 页。
③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二,第 463 页。
④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二,第 463 页。
⑤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69 页。
118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后生,耳目犹是,心思犹是,诵习之业,进取之途,无不犹是,又何忍自弃于
不正,而静者摇之,清者汨之,以致古今人之不相及哉!于戏!东隅几时,
桑榆垂暮,圆颅方趾,惭负良多。若其父兄之所教,师长之所率,不复称先
则古,趋浮伪而弃笃诚,骛纷华而忘澹泊,则彼血气未定,习惯自然,果行
育德,又何赖焉?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余愿为
蒙者憬然觉,尤愿养蒙者肫然悔。①

彭定求在家读书期间,汇集明代先贤儒士的语录,编辑而成《明贤蒙正录》一书,
这是一本针对儿童的启蒙读物,其目的在于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开启民智。可以
看到这他的叙述简洁有力,文风淳朴雅正,他认为“凡厥后生,耳目犹是,心思
犹是,诵习之业,进取之途,无不犹是,又何忍自弃于不正,而静者摇之,清者
汨之,以致古今人之不相及哉!”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对小孩和年轻人非常重要。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彭定求形成了醇厚雅正文风。我们来看他的两篇游记,
先看其《游西洞庭记》:

及揽岩壁之奇伟,临烟波之浩荡,蹑绝顶,俯群区,真觉造物钟秀,冠
绝东南,而禽鱼卉木,亦皆萃异标灵,悠悠洋洋,回翔于景气中,而不知身
之所穹际。噫嘻!观至矣。②

康熙三十七年(1698)初冬,彭定求乘船游览太湖东西山,其中在西山,这段描
写记录了他登上了西洞庭山俯瞰太湖群山时的美景,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
到其行文从容不迫,笔锋细腻淡雅。他能够将眼前景物特色与自己内心情感很好
地结合在一起,景中含情而又率真自然。再看其《铜井观梅记》中关于山涧梅花
的精彩描写:

既至,则雾豁云披,清阳停午。徘徊中峰之下,瞥见湖崦波光,外环内绕,澄
然若镜,列岫参差。梅在望中,若远若近,若离若合,若隐若见。举凡足迹所到与
否,无不一览而尽得之。忽忽香触鼻观,疑从天下,遂如御泠风、餐灏气,与造物
者游,而有遗世独立之想。盖兹山实居众山之中,而峰又最高,故登之势若建瓴,
可坐而收其全胜也。③

这篇游记讲述了彭定求首次前往斗柄嘴观梅的经历,这段文字将在铜井山涧大

①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72 页。
② 彭定求:《游西洞庭记》,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3 页。
③ 彭定求:《铜井观梅记》,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5 页。
119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柄嘴看梅时的的那种俯瞰峡谷美景的感受很好地展现了出来。站在此处,整个
峡谷的梅花一览无余,若远若近,香气扑鼻,坐在山上,更令人有一种“遗世
独立之想”
,彭定求自己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余乃喟然叹曰:天地间灵閟之境,岂必穷幽极遐而始遇?乃往往汨没于人
之耳目者不少。如余今兹俯而临,仰而登,不已,顿改旧观乎哉?夫山之高,水
之深,与梅之淡且逸,殆两相待者也。于此息焉游焉,神凝形释,以一息之感
触,识万古之流行,然后知向之不可言观梅,而观方自今始。①

世间幽奇的景色往往藏匿在众人的视线之外,需要自己去探索发掘。他认为山
水配美景,以前看的梅花都不能称之为两者的合二为一,真正的观梅也从现在
才开始,这两篇文章也是其醇厚雅正文风的极佳展现。

二、高谈吐深诣,大句写精链——善于说理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指出:“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
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他认为写文章时应恰当安排情感位置,
注重文章结构与布局,这样才能达到“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
也”使文章意思清楚,读起来明白晓畅。彭定求彭定求散文创作的便注重文章层
次与布局,善于说理。他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往往把握的非常清楚,论述有理有
据,清晰流畅。先看其《与林云翥书》其二:

足下述友人语云:“昔人谓圣贤建立功业,绝不费力;豪杰干办事务,绝
不犯手。”诚哉,是言也!夫从古功业未有不经勤劳积累面后建立者,何云绝
不费力,固非就就简趋易,一味要享现成之谓。盖功业循理而成,不待循揉
造作。②

首先他认为古人建功立业都是在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经过不断的勤奋努力完成的,并不是空谈“事”、“理”,从而驳斥了离开“事”
而空谈“理”的做法,他认为:“事务循理而为,不涉及偏私回互。”做事情的时
候要依理而为,不能有丝毫的偏袒和私念之心。接着他又讲到:

至于论理,正要从论事处打个对同。若泛泛言性、言心,则不难倾倒先
哲之精蕴。而其论事也,又以世俗是非毁誉、颠倒,错缪之见寓乎其间。此

① 彭定求:《铜井观梅记》,
《南畇文稿》卷四,第 335 页。
② 彭定求:
《与林云翥书二》 ,《南畇文稿》卷十一,第 444 页。
120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惟目不睹理学之书者,则任之不校而已,岂可以津津讲学而亦出此邪?此仆
之所以不得不辨也。①

他认为不学理的读书人往往喜欢妄加揣测,容易将“事”、“理”二者混淆等同。
他提倡谈“理”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泛泛而谈,说“事”也不可颠倒黑白。在
注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还要将原则、守规矩,最后他得出:
“事理之间,固有不
容假借、不容混通者,非敢尚气争论,正欲从此讲求实学之归尔。”②以上是彭定
求与学生林云翥的书信中谈自己对“事”、
“理”二者关系的看法的论述,可以看
到整个论证过程有理有据、明确清晰。
再看彭定求《贞女论辩》,文中他对归有光《贞女论》中不同意未出嫁的女
子在未婚夫死后殉葬或者改嫁这一观点的立论根据提出质疑,认为其得出这一观
点完全是拘泥于古代的礼法,并没有从人情的角度考虑。归有光说“女子未嫁而
为其夫死且不改适,是六礼不具,婿不亲迎,无父母之命而奔者,非礼也。”③彭
定求对此则说道:

夫女许字而夫死,固无害于改适,此通平人情而为言也。若女有志为
之守,则诚特立独行,不肯苟同流俗。其或至以身殉,必别有不得已之故
激之而然。④

他认为女子未嫁而不幸遭遇夫死,这对于改嫁来说并无妨碍,也是通人情的。
如果这个女子有守寡之心,诚然是一种特立独行、不肯流俗的举动,但如若真
的下了殉节的决定,定是出于不得已的理由,很有可能是为情势所激。虽不合
礼法,但是要充分考虑合乎人情的因素,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彭定求散文注重逻辑结构和章节设置,善于说理,一方面得益于他扎实的文
字功底,另一方面与他对于陆王心学的传承和自身在理学上面的深厚造诣有很大
的关系。
我们简要论述一下彭氏理学思想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彭定求的理学思想受
到其父彭珑和汤斌的影响较深。彭珑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均有研究,据记载:
“珑与宗门老宿参究向上事,颇复兼治道家言。至年六十余得梁溪高、顾二子之
书,服之,始一主敬为学。”⑤彭定求理学倾向王阳明,同时兼染佛、道思想,都
与彭珑对从小其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彭定求后来深入学习和接受了王学思想,

① 彭定求:《与林云翥书二》,《南畇文稿》卷十一,第 444 页。
② 彭定求:《与林云翥书二》,《南畇文稿》卷十一,第 444 页。
③ 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 《震川先生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8 页。
④ 彭定求:《贞女论辩》,《南畇文稿》卷十二,第 460 页。
⑤ 彭绍升:《二林居集》,《彭氏家传》卷二十三,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121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他曾“读阳明《传习录》,自谓警发倍昔时信好。愈笃矣”①后世在评价彭定求理
学思想时多援引梁启超的观点:

晚明时候,有一位广东人陈清澜建著一部《学蔀通辨》专驳王守仁。朱
王两派交换炮火由此开始。后来顾亭林的《日知录》也有一条驳《晚年定论》,
驳得很中要害。而黄梨洲一派大率左袒阳明。内中彭定求的《阳明释毁录》
最为激烈②

多数人认为彭定求是清末站在坚定维护王学的立场而上去批判程朱理学的中坚,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彭定求作《阳明释毁录》为王学辩护的同时,他更多的是对
于当时持论偏激各派的批判,他曾说道:

窃谓当今日而有讲学者乎?则不必晓晓于紫阳、姚江之辨也。世风沦
丧,相率于寡廉鲜耻,恬不知怪。骎骎乎人禽之关,置之不讲,尚何讲学
之有?③

从这里我们清晰的可以看出彭定求所反对无所谓的学术辩论,而不是单纯的派别
争论,相反他认为当时大多数人都醉心于“紫阳、姚江之辨”,并不是真正的讲
学。他也说:“今之讲学者,以著书论辨为长,一言静坐,便是二氏余习。仆断
”④这里我们以他的《汤潜庵先生文集节要序》为例来看其对程朱
不敢附会其说。
理学的看法:

程、朱之言居敬也,穷理也,未尝不知行一贯,博约同归,动静互摄也。相
沿相习于帖括训话之徒,支分节解,脉络壅阏,漫失程、朱之本意。至于姚江喟
然为拔本塞源之论,揭致良知以为宗,孜孜教人扫荡人欲,扩充天理,则本体工
夫包罗统扩直接简易。始知程、朱所谓居敬穷理者,初非区为之途,繁为之迹。
正使程、 朱复生,当必引为同心之助。⑤

他认为程朱理学有其合理之处,只是在传习的过程中被一些人所曲解、分割了,
他不排斥程朱理学,实际上他真正肯定的是王学能够真正的践行程朱理学中“居

① 罗有高:《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定求行状》 ,《清代诗
文集汇编》第 37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77 页。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商务印书馆 2011 年版,第 127 页。
③ 彭定求:
《与林云翥书》 ,
《南畇文稿》卷十一,第 443 页。
④ 彭定求:
《与林云翥书三》 ,《南畇文稿》卷十一,第 444 页。
⑤ 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一,第 275 页。
122
第五章 彭定求散文研究

敬穷理”的精神,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学术觉悟就要远高于当时深陷于两派学术
之争的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记载:

求之学出于汤斌,斌之学出于孙奇逢,奇逢之学出于鹿善继,善继之学
则宗王守仁《传习录》,故自奇逢以下,皆根抵于姚江,而能参酌朱陆之间,
各择其善,不归归于门户异同,定求是集于文章之有关于学术者,尤所留意,
而持论亦兼采二家,无所偏倚云。①

这里梳理了彭定求理学的师承源流,并且明确提到了彭定求能够“参酌朱陆之间,
各择其善”做到“持论亦兼采二家,无所偏倚”。因此他不属于当时完全对立的
程朱、陆王两派,而是并试图调和陆王、程朱之间的争论。这种学术态度在当时
康熙朝文人士子普遍“尊朱黜王”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

① 永瑢等撰: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三,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1658 页。
123
结 语

结 语

彭定求(1645—1719)一生经历丰富,从他状元及第到中年辞官隐居乡里,
短暂的仕宦生涯与闲居林下的晚年生活在清初江南文人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
性。苏州彭氏家族自明末以来不断重视科举教育和家学的传承,从清初第九世彭
定求开始出现“祖孙会状”、
“三代五元”的科举佳话,此后彭氏家族正式成为了
苏州地区科举世家的代表。
彭定求多变的人生经历与彭氏家族文人仕途上的曲折过程有着太多的相似
性,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清初统治者对于当时汉族文人世家的控制与压迫。彭定求
晚年虽多谢客斋居,但仍致力于翻刻先贤遗书、修缮文化祠堂、救济周边灾民等
一系列义举。“弘文寓教、刊善赈济”八个字足以概括其晚年切实履行地方望族
文人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彭定求能够取得显赫的科名与其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其密不可分,家族教育和
家风传承是其文学创作的基础。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彭定求作为理学家的成就,
在康熙朝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崇朱黜王”学术风气盛行环境之下,彭定求并非
简单的为王学辩护和调节两派的争论,而是“持论亦兼采二家,无所偏倚”,是
在“学必程朱”的前提之下肯定王学能够真正的践行程朱理学的真精神,明清之
际“三教会通”思想在他的身上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要全面立体的还原这样一位清初苏州地区科举文人代表,我们更要关注到他
的生平经历、文学交游和诗文创作,注意彭定求诗文作品在清初文坛的研究价值
与意义。彭定求一生诗歌创作丰富,题材多样,在反映清初苏南地区民俗民风、
自然地理状况、农业生产方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他的诗歌情感充沛、善用白描、
语言质朴,这与其提倡儒家诗教、追求以真为美诗学思想密不可分。受清初“清
真雅正”文风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也表现出醇厚雅正和善于说理两大特色。
长期以来彭定求在诗文创作方面的成就被他在清初理学史上产生的影响所
掩盖,目前学界对其诗文创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立足于彭定求的诗文研究,
有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性格拘谨、洁清自矢典型的清初江南世家文人,在重视其
诗文作品研究价值的同时更加清晰地了解清初文风和江南文人心态。

12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古籍
1、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2014 年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
《汉书》,北京:中华书
局,1962 年
3、 [南朝宋]刘义庆编《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
4、 [南朝梁]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
校注》中华书局,2012 年
5、 [唐]陆广微:《吴地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
6、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7、 [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8、 [明]王世懋:
《王奉常集》,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 133 册,济南:齐鲁
书社,1997 年
9、 [清]彭定求:
《南畇诗稿》,
《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16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0 年
10、[清]彭定求:
《南畇续稿》,
《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16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0 年
11、[清]彭定求:
《南畇文稿》,
《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16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0 年
12、[清]彭定求撰,王卫平主编,黄阿明点校:
《彭定求诗文集》,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6 年
13、[清]顾沅撰,孔继尧绘:《吴郡名贤图传赞》,道光九年(1829)长洲顾氏
刊本
14、[清]彭绍升:《二林居集》,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15、[清]苏州《彭氏宗谱》,上海图书馆藏,清光绪九年(1883)衣言庄刻本
16、[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17、[清]彭文杰修:《彭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十一年(1922)衣言庄刻本
18、[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1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

125
参考文献

20、[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
21、[清]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23、[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24、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25、[清]《圣驾五幸江南恭录》,
《丛书集成续编》第 279 册,台北:台北新文丰
出版公司,1988 年
26、[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
27、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
28、[清]朱彝尊:《明诗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29、许培基、叶瑞宝:《江苏艺文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年
30、[清]王喆生:
《素岩文稿》,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 253 册,济南:齐鲁
书社,1997 年
31、[清]尤珍:
《沧湄诗抄》,
《四库未收书辑刊》别集第 23 册,北京:北京出版
社,1997 年
32、[清]彭祖贤:
《南畇老人自订年谱》,
《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 86 册,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年
33、[清]宋荦:
《迎銮日记》,
《续修四库全书》,第 55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 年
34、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35、[清]钱仪吉:《碑传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
3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
37、[清]黄之隽编纂;[清]赵弘恩监修:
《(乾隆)江南通志》,扬州 :广陵书社,
2010 年
38、[清]罗有高:
《尊闻居士集》,
《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379 卷,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 , 2010 年
39、[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40、[清]叶燮著,蒋寅笺注:《原诗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41、[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
42、[清]汪辉祖著;孙之卓编注:
《佐治学治解读》,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
版社,2015 年
43、[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126
参考文献

二、现代专著
1、 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中国历史纪年表》,北京:中华书局,
1978 年
2、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3、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4、 段木干主编:《中外地名大辞典 》,北京:人文出版社,1981 年
5、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 年
6、 吴海、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81 年
7、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
8、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9、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济南:齐鲁书社,1985 年
10、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
11、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12、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北京:中国书店,1988 年
13、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4、邵忠编,《苏州园墅胜迹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年
15、邵 忠,李瑾编著《吴中名贤传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
16、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7、张 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8、张撝之等:《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19、赵 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20、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1、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年
22、吴建华:《中华姓氏谱•彭姓卷》,北京:现代出版社,2001 年
23、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24、杨廷福、杨同甫: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增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 年
25、莫林虎:《中国诗歌源流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2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年
27、张 杰:《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28、刘世南:《清诗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29、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27
参考文献

30、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
31、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
32、龚书铎主编《清代理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年
33、凌郁之:《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济南:齐鲁书社,2008 年
34、吴 琦:《明清社会群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
35、罗时进:
《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
36、陈书录:《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
37、蒋 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年
38、宗白华:《美从何处来》,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年
39、陈居渊:《清代诗歌与王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年
40、陈 垣:《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
41、李 兵、袁建辉:《清代科举图鉴》,湖南:岳麓书社,2015 年
42、褚蔚霖,刘成富主编:
《最扬州·扬州历史与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43、朱剑心:《晚明小品选注》,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年

三、论文
(一)、学位论文
1、 朱焱炜:《明清苏州状元与文学》,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
2、 胡艳杰:
《清代苏州科举世家研究——以长洲彭氏家族为例》,苏州:苏州大
学硕士论文,2006 年
3、 葛慧烨:《清代慈善家彭绍升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年
4、 吕 辉:《陆游七言律诗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年
5、 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9 年
(二)、期刊论文
1、 余新忠:
《从苏州《彭氏宗谱》管窥明清江南人口状况——兼论谱牒与人口史
研究》,《铁道师院学报》,1997 年 4 月,第 14 卷第 2 期
2、 章宏伟:
《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研究》,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3 月,第 37 卷第 2 期
3、 陈书录,
《明清区域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年 1 月,第 47 卷第 1 期
4、 杨旭辉:
《地域人文生态视野与明清诗文研究》,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 年 1 月,第 47 卷第 1 期
5、 彭国翔:
《清康熙朝理学的异军——彭定求的《儒门法语》初探》,
《北大中国
128
参考文献

文化研究》,2012 年第 2 辑
6、 黄阿明:《康熙十五年状元彭定求生平史实述略》,《历史档案》2013 年第 4

7、 徐健勋:
《清代士人彭定求与道教因缘初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 年
2 月,第 34 卷第 2 期
8、 黄阿明:《彭定求晚年的闲居生活》,《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年 9 月,第 32 卷,第 5 期
9、 任莉莉:《彭定求<小学纂注>订误举要》,《历史文献研究》,2017 年第 2 期
10、周 治:《施道渊穹窿山法派考述》,《宗教学研究》,2018 年第 4 期

129
后 记

后 记

2019 年 4 月 27 日,学位论文答辩结束。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接近尾声,我
即将告别美丽的随园,踏入社会,开始新的人生历程。
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基本上伴随了我整个三年的学习生活,我想这也是我们
古代文学专业同学的学习常态。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资料收集、撰写修改到最
终毕业论文答辩,每一步都充满着压力与挑战,能够顺利完成论文写作离不开老
师、同学和家人的关心和照顾。
很荣幸能够成为陈书录老师的学生,我论文的写作离不开陈老师一次次的建
议和修改:从选题方向、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和资料整合与解读,老师一直在指导
和帮助我。老师虽已年逾花甲,但对待教学工作始终充满热情,这种敬业精神让
我敬佩和感动。此外邓晓东老师为我的论文写作也提供了建议与指导,在此也感
谢邓老师对我的帮助与关心。
记得在开题前夕,生病住院的我有些慌张与不安,陈老师和辅导员王田田老
师第一时间到医院看望和安慰我。我的舍友杜春阳、刘林奇、高军和班里的几位
同学也来到医院轮番照顾我,同门师兄弟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大家的关心照顾
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友情的可贵,再次感谢大家!
我的家人对我论文的写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感谢父母和妹妹,是他们成为
了我求学的坚强后盾。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我女朋友,她的一直在为我加油鼓劲,
感谢她对我的包容和支持。我在西师老校友袁海宝师兄和张蕊蕊师姐对我的学习
和生活也给予了很大的指导和帮助,戏剧戏曲学专业的田野为我论文的开题和答
辩帮忙不少,再次感谢大家!
从辽阔壮美的大西北到杏花烟雨的小江南、从黄河岸边到长江水畔,南师求
学的三年时光,为我留下了很多回忆与收获。作为地道的西北汉子,从最初的水
土不服到如今的接受适应,南京——这座文化意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城市对我
而言依旧充满魅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此附上导师送给我们的 12 字:
“敬业、乐学、勤奋、
谦虚、求实、开拓”,与君共勉!
2019 年 5 月于随园

13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