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2

■  


: 厂 卜 
 :

 

_

.  密 级 

保密期 限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 '







 .
 

- 

《 安 南志略》 研究 Y




A Re s e a rch
  of  Th e An n a n
  R e c o rd s



 



 : 、 



 -



 , 

  

 .

学  号 J 1 22020 1 

姓名 张 蒲 池

学 位 类 别 历 史 学 硕 士

( 工程领域 )
历 ■子



 指 导 教 师 蒲 霞


完 成 时 间 2 0 1 5 年 5 


答 辩 委 员 会 P , 食





主 席 签 名 1/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_
独创 性声 明

本人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论 文是 本人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进行 的 研 究 工 作 及 取得

的研 究 成果 . 据我所知 ,
除 了 文 中 特别 加 以 标 注 和 致谢 的 地 方 外 ,
论文 中 不包

含其他 人 已 经 发表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 也 不 包 含为 获 得 安 徵 大 学 ‘ 其 他 教育

机 构 的 学 位或 证 书 而 使用 过 的 材 料 与我 同 工 作 的 同 志 对 本研 究 所 做 的 任 何


贡 献均 巳 在论文 中 作 了 明 确 的 说 明 并表 示 谢 意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名 签字 曰 期 / 月 



: :

学 位 论 文 版 权使 用 授 杈 书

本 学 位论 文 作 者 完 全 了 解 安 徽 大 学 有 关 保 留 、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定 ,
有权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磁 盘 , 允 许 论 文被查 阅 和借

阅 。 本 人 授 权 安 徵 大 学 可 以 将 学 位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索 , 可 以 采用 影 印 、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复 制 手 段保存 、
汇编 学 位论文 

( 倮 密 的 学 位 论 文 在 解 密 后 适 用 本 授权 书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名 导 师 签名
滿食


: :

签字 曰 期 年 / 月 曰 签字 曰 期 :
2^ 厂 年 t 月 ; 



: 丨
摘 要

安 南志 略 》 书 是现 存 最 早 的 部越南史籍 由 十 三世 纪末 内 附元朝 的


一 一

《 ,

越南人黎飽 撰著而成 。 该 书 约 成 书 于 十 四 世纪三十年代末 ,


共 二 十卷 , 近十万

字 后 亡佚 卷 现存十九卷 作为 部 由 越 南 人执 笔 在 中 国 的土 地上独立


一 一

, , 。 ,

撰著而成 的越南史 籍 , 《 安 南 志 略 》 对于 古代越南地 区 的 山 川 、 地理 、 风俗 



物产 、 制度 、 人物 等 记 叙 翔 实 ; 同 时又 能参 阅 中 国 史籍 、 运用 中 国 史 法 , 详细

梳 理 越 南 从上 古 时 期 到 陈 氏 王 朝 数 千 年 间 的 历 史 沿 革 既是志书 更算得上


, ,

部 极 具 规模 的 越 南 通 史 

黎崩 撰著 安南志 略 书 除 了 详细 记载 了 古代越南地 区 的 山 川 地 理

《 》 , 

历 史沿革 、 风俗 民情之外 , 还 运用 了 大 量 篇 幅 记 录 了 古 代 中 越 两 国 的 交 往 史 实 

特 别 是 元朝 与 安 南 之 间 的 征 伐 战 事 、 互通使节 、
书表往来 的 情 况 。 由 于作者黎

崩 为安南国人 , 对 于 安 南 历 史 掌 故颇 为 熟 稳 , 对于 中越两 国 悠久 的 历 史联系 极



为 重视 ; 而在 亲 身 经 历 了 蒙 元 与 安 南 之 间 的 战 争之后 , 他又 强 烈 希 望双方停 止

战争 、 和平相 处 , 故 而 其 书 中 多 次 强 调 了 两 国 友好交往 的 重 要 性 。 这 些珍 贵 的

史 料对 于 古 代 中 越 关 系 和 越 南 历 史 的 研 究 乃 至 当 下 中 越 关 系 的 处 理 , 都有着极

为 重要 的 意义 

论文在 充 分 掌 握文 献 资 料 的 基础 上 , 吸收和 借鉴前人 的 研 究成 果 ,


利用历

史 学和 文 献 学 的 理 论 和 方 法 , 以 黎 崩 及其 著作 《 安南志 略 》 为 研 究对象 ,
对黎

剧 的 生平 以 及 《 安南志 略 》 的成书 、 版本 、
内 容 和 学 术 价 值 进行考 述 和 总 结 

" ”
全文包括绪 论 、 正 文 和 结 语三个部 分 。 绪论 部 分说 明 论文选题 的 研究

目 的和 意义 , 对 学 术 界 的 研 究 现状 进 行 分 析 , 再对论 文 的 研 究方法做 出 说 明 

并 介 绍 本文 的 章节安排 情况 。 正文分为 四 章 

第 章主要根据相 关文献资 料 对 安南志 略 》 的 作者黎崩 的 生平活动


, 《 

仕 宦 道路 学术交游和 著述情况做 考略 同 时结 合黎廟 所 处 的 时代 背 景及其




、 。

个人 经 历 , 分析其撰著 《 安南志略》 的 目 的及意义 。 第 二章 结 合 古代藏书家 的



序践 和 前 人 相 关 研 究 , 梳理 《 安 南 志 略》 成书后 的传藏流布经过 , 并 对此书 现



存版本情况 进行简 要 分析 。
第 三章 从文本入手 , 讨论 《 安 南 志 略 》 的 体例 和 主

要内容 。 黎书在编 次上 虽依志 体 , 在 内 容上 却 更近史 书 ,


故而其书 内 容丰 富 而




博杂 。 本章拟 从政 治 变迁 、 历 史人 物 、 中 越 关 系 等方 面 对 其 内 容 做 归 纳 总 结 

这是本 文 的 重 点 部 分 。
第 四 章主 要 研 究 《 安 南 志 略 》 的 文献价值 。 结 合前章对

内 容的总 结 , 对其 文 献 价值 、 史 料 价值做 深 入探 讨 。 最后 是 结 语部 分 , 对整篇



论文做 一

总结 

过 去 学 界对 《 安 南 志 略 》 的 版本 、 流 传 情 况 都 有所 涉 及 , 对其 文 献 、 史料

价值 也 有所 认 识 , 但研 究 尚 不深 入 , 书 中 很 多 有价值 的 内 容 尚 待挖 掘 。 因此 

本文研 究 的 重 点 是 安南志 略》 书 的 内 容及 其 价 值 力 求 在 综合 前 人研 究 成


《 ,

果 的基础上 对 该 书 做 较 为 全 面 的 研究 为 今后 该领域 的 研究 提 出 个 思考 的


, ,

方向 

关键 词 : 《 安南志略》 ; 黎崩 ; 版本 ; 内容 ; 文献 价 值 ; 中 越关系




A b s t r a c t

T h e  A nn a n  r e c o r d s  i st h e  o d e s t  e x i s t i n g  h i s t o r i c a l  b o o k  ab o u t
l  V i etn am  t h at w as

 

c o mp i e d  b y  th e 
l V i i an  L i  Z e  d ur i n
e t n am e s e  hi s t o r
g  hi s  e x i l e  i n  C hi na  i n  e a r l y  1
4 th

c e ntury .  Wr
i tt e n w i t h  m o r e  t h an  o n e  h un dre d  th o u s an d  w o rd s


t h e  c o n t e nt s  o f  A nn a n

 ha s  b e e n
re c o r d s  ar e  a r r a n g e d  n  2 0  c h ap t e r s  un fo r t u n a t e l y  h o w e v e r ,  o n e  c h ap e r 

i t
, ,

l o s t  a n d  o n l y  1 9  c h ap t e rs  a r e  p r e s e r v e d  i n  t h e  o r
i g i n a l  fo r m  . H av i n g  r e fe r r e d  t o

c e r t a i n  C h i n e s e  hi s t o r i c a l  b o o k s  a nd  C hi n e s e  m e t ho d s  o f c o m p i l i n g  hi s t o r i c a l  b o o k s
 

L i  Z e  c l e ar l y 
r e c o unt e d  t h e h i s t o r y  a nd  o t h e r  a s p e c t s  o f h i s  c o un t r y
 


V i etnam  rom
f  i ts

b e g inni n g 
t o  t h e  re i gn o f   t h e  C h en  D yn as t y ,  g
i v i n g  a  f u l l y d e t a i l e d  i n fo r m at i o n a b o ut


 

t h e  hi s t o r y ,  g e o g r ap h y  ,
l o c a l  c o nd i t i o n s  an d  c u s t o m s , p ro d uc
ts

a d m i n i s t r at i v e

m s  as  we l  as  t he  c u ur e  o f h e  Vi e t n a m A nn a n re c o r d s  i s  n o t  o nl y  a n  annal s
y ste
s l lt  t . 


b ut  a l s o  a  g e n e r a  i n t r o du c t o n  t o  t h e  c o u n t r y  V e t n a m
l i i . E x c e p t  fo r  t h e  d e t a il ed

i nfo r m at i o n a b o u t  t h e  h i s t o r y ,  g e o g r ap h y  o c a  c o n d ,
l l i ti o n s  a nd  c u s t o m s  o f  t h e

V i e t n a m ,  t h e  b o o k  a l s o  i n c l ud e s  t r e m e n d o u s  d i p l o m at i c  a f fa i r s  b e t w e e n  t h e  Yu a n

y  a n d  Vi e t n a m
D yn as t
e sp e c a l l y  t h e  a f fa i r s  o f c o n q u e r
i ng  o f t h e  Yu a n  D y n a s t 

 a nd

i  
y ,

t h e  c o n t a c t  o f d p l o m at c  e t t e r s
 i i l
, 
e x c han
g ng a
i m b a s s ad o r s  b e t w e e n  t h e  t w o  c o u n t r
i es 

A lt h o u gh  L i  Z e  w ro t e  h i s w o rk  i n  C h i n a  t h e  A nn a n  r e c o r d s  s t i l l  r e f

l e c t s  hi s

V i e t n a m e s e  r o o t  a nd  t h o u g h t s  h e  e m p h a s i z e d  t h e  d e e p  c o n n e c t i o n  b e t w e e n  C h i n a


a nd V i e t n a m . Af i e n c e  o f  t h e  c o n qu e r i n g  o f  t h e  Yu a n  D y n a st y  h e
t e r  hi s  exp er 
 ,

str o n
g y  adv o c at e
l dthe
 p e ac e f u
l i e s  T h e r e fo r e  t h e
 c o e x i s t e n c e  o f  t h e  t w o  c o u nt r 
 .

b o o k  A nn a n  r e c o r d s  r e c o r d i n g  a  l o t  o f  v a l u ab l e  nfo r m at i o n  a b o ut  t h e  h i s t o r y  o f


 i

V i e t n a m  a n d  t h e  r e l a t i o ns hi p s  b e tw e e n  a n c i e nt  C h i n a  an d  V i e t na m , wi l l  p l ay  an

e xt re m e l
y  s gni fi c a n
i t  ro l e  fo r  t h e  s t u d y  o f  V i e tn am  and  e v e n  th e
 p re s e n
t  r e l at i o n s hip

b etw e e n  C hi n a  an d  X^ e tn am 

T h i s  p ap e r , b
a s e d  o n  t he  m e t h o d  o f  hi s t o r i c a l m at e r
i a l i s m  a n d  t h e  f u n d a m e n t a l

kn o w l e d g e  o f  th e
 p r e v i o u s  s t u d y  a n d  d o c um e n t s ,
w i l l  m ak e  a  th o r o u gh  r e s e ar c h  o f

t h e  l i fe  e x p e r
i enc e so f  t h e  a u t h o r  L i  Z e  a s  w e l l  a s  t h e  p u b l i c at i o n , e
dit o ns i

c o nt e n t s

a n d  t h e  a c ad e m i c  v a l u e  o f  A nn a n  r e c o rd s  . Th i s
 p ap e r i nc l u d e s  t o t al l y  t hr e e  p a r t s , 
t he

I II


fi rs t
 p ar t  i s  t h e  g e n er a l  i nt r o duc t o n i
, 
i nc l ud n g  t h e  a i m  a n d  t h e  s i g n i f
i i c a n ce  o f  the

p ap e r,  a n a l y s i s  of t h e pr e v i o u s  s t udy  a nd


 t he  m e t ho d s  u s e d  i n  t hi s
 p ap e r .  The  se cond

p a r t  i s  t he  m a i n  b o d y  o f  t he  p ap e r ,  wh i c h  i s  d i v i d e d  i nt o  p o u r  c h a pt er s  T he  f
i r s t .

cha
pt e r  b as e d  o n c e r

t ain
 p r e v i o u s  d o c u m ent s  w i l l  m a k e  a  s t u dy  o n  f
l ie  l i fe


ex i e nce s  of t he  aut ho r L i  Z e  a s we l l  a s  h i s  o f
pe r  i c i a l c are e r s  a nd b oo ks
    .  Me a nwh il e


t he  f
i rs t  ch ap t e r w i l l  a l s o  a n a l y ze
 t he  p u r p o s e  o f h i s  c o mp i l i ng  o f   A nn a n  re c o rd s  i n

t er m s  of t he h i s t o r i c a l  b ac kg rou n d
   a nd  h i s  p e rs o na l  e x p e i en c e s T h e
r .  s e c o nd  c h ^ te r


bas e d  on t he  p r ev i o u s  s t u dy  o f  t he  a nc i ent  b i b l i o ph i l e  o n  t h e  c o mp il at i o n  o f  A n na n

r e c o r d s ,  w i l l  m a ke  a  c l e a r  d e s c r
i i o n  ab o ut  t he  spr e a d 
pt
of A nn a n  re c o rds  a f t er  i t s

p ub l i c a t i o n  b e s i d e s  h i s  chapt er  w i l l  a l s o  m a ke  a  br
i e f  a n a l y s i s  of  t h e  p r e s e nt
t 

, ,

v e rs i o n  o f  A nn an r ec o rd s  T he  t h i r d  c h a

p er

, a
s  t he  f u nd a m ent a l
 part  o f  t he  pa pe r 

wi ll s t ud
y  t he  c o nt e n t s  o f  A nn a n r e c o rd s .  Po l it i c a l  c ha n
ges , 
h i s to r
i c a l  p e rs o n s , a nd

t he  b i l ate r a l  r e l a t i o n s  b et we en  a nc i e n t  C h i na  a nd  V i et n a m  i n  A nn a n  re c o r d s  w i l l  b e

t h e  m a i n  fo c u s  to  b e  r e s e a rch e d  i n  t he  c h ap te r  A c a d em i c  v a l ue  w i l l  b e  t he  m a i n

 .

st u d
yo
f  t h e  fo u r t h  c h apt e r,  i nc l ud i n g  l l i e  l i t e r at u re  v a l i c a l  m at er
ue  a n d  t he  h i s t o r i a l

v a l ue T he .   l ast
 p ar
tist h e c o nc l u s i o n o f t he who l e p ap e r
  




i c a nt  d i s c o ve r
P r e v i o u s  s t ud i e s  h av e  m a d e  s o m e  s i g n i f i e s  of  A nna n  r ec o rd s ,  but

l a c k  de e
p  a nd  t ho ro u g h  s t ud e s i .  Ma ny  v a l u ab l e  i n fo r m a t i o n  i s  s t
i l l  wa it i n g  t o  b e

re s e a rc he d .  T hi s  p 叩 er  w i l l  ta k e  t he  c o nte nt s  a nd  t h e  a c a d em i c  v a lu e s  o f  A nn a n

re c ord s  i nto  ac c o u nt ,  e x
p e c t i ng  t o  m a k e  a  t ho r o u g h  s t ud y  o f  t he  b o o k  a n d  p ro v d e

 i

h e lp f u l n fo r m at i o n o f t h e f
i i it u r e     s t ud y  o f  t he b oo k
 

Ke y w o r d s  : 
T he A n n a n r
 e c o rd s 

U  Ze ;
e d i t o n ; C o ntent ; L i t e r at u r e
i  va l u e 

Re l at i o n s h i p b et we e n  C h na i  a nd  V i et n a m

I 


目 

mm  

Ab s t r ac t  Il l

绪 论  

选 题 背 景及 意 义

、  

二 、 学术 史 回 顾 与 论文 构 想  

第 章 安 南 志 略》 的 作 者及成 书

《  1 1

黎 崩 生平考 略

、  1 1

二 、 《 安 南 志 略 》 的 成书 背 景  1 

第二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版 本 及流传  1 

安 南 志 略 》 的 传藏情况

、 《   1 

二、 《 安 南 志 略 》 的 版本  20

第 三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体例 及 内 容  26

安南志 略 的 体例

、 《 》   26

二 、 《 安南志 略 》 的内容   29

第 四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文献 价值  46

与 正史相 互参照 可 补缺纠 谬


、 ,  46

二 、 为 古代 越 南 史 研 究 和 中 越 关 系 研 究 提 供 资 料  47

⑶  50

参考 文献  5 

I I [ 谢  54

攻 读 硕 士 学 位 期 间 发 表 学 术论文  55




 ^ 

绪 论

、 选题背景及 意义


安南 , 今 越 南 之古 称 , 其名 作 为 政 区 称谓 , 最早始于唐高宗 时期 。 据 《 


唐书 ?
地理 四 》 记载 , 安 南 都 督府 , 隋 交耻郡 ,
… …

调 露元 年 八 月 , 改 交州


” ?
都督府 为 安 南 都 督府 , 自 此始 有安 南 一

称 古 之安 南 并 不 等 同 于 今 日 之越南
。 

而 是仅指今越南 国 北部地区 , 此 区 域 在 安 南 之名 出 现之前 , 以 交址 、 交州 等 名



见诸于 史籍 交址 早在秦汉 时 期便 以 郡这 特 定 的 行政 区 域 的 形式 出 现 


。 , ,


在 秦 汉 乃 至 先 秦众 多 文 献 典 籍 中 , 交 耻则 泛 称 古 代 中 国 南 方 的 广 大 区 域 , 


”?
方曰蛮 , 雕 题交 祉 


《 尚书 ?
亮典 》 中 记载 :
分命羲仲 , 宅 隅夷 , 曰 场谷 ,
… …

申 命 羲叔宅


” 


南交 。


《 淮 南 子 》 卷九 《 主 术训 》 云 : 昔 者 神 农 之 治 天下 也 ,
… …

其地南 至交


” ?
耻 北至 幽 都 东 至暘谷 西 至三危 莫 不 听 从 卷十九 《 修务训 》 也有 亮
‘‘

, , , , 。


”?
立孝 慈 仁 爱 , 使 民如子弟 。 西教沃 民 , 东至 黑齿 。 北抚 幽 都 , 南 道交 址 的记

载 


大戴礼记 五帝德 》 云 宰 我 请 问 帝 颖顼 孔子 曰 願琐 



? … …
《 : 。 : ,

帝之 孙 , 昌 意 之子 也 , 曰 高阳 。
… …

乘 龙 而至 四 海 : 北至于 幽陵 , 南至 于 交祉 

”?


西济 于 流 沙 ’ 东 至 于 幡木 。

诸 如 此 类 的 文 献记 载还有 很 多 , 从这 些 文 献 中 我 们 可 以 了 解 到 , 早在传说

中 的三皇五帝 时代 , 帝 王 们 在 巡 视 四 方之 时 , 便 已 经 抚 有 交 耻之 地 。
另在 《 



书 大传 》 卷 五 《 嘉 禾 》 中 记 载 了 三 代 时 南 方交 址 使 臣 北 上 中 原 的 传 说 , 交耻

之 南 有越裳 国 , 周 公 居 摄六年 ,
制礼作乐 , 天 下和平 , 越裳 以 三 象 重 九译 而 献



曰 道 路 悠远 山 川 阻深 恐 使之 不 通 故重 九译 而 朝 气 虽 然 这些


白 。 : , , ,


 后晋 刘朐等
( ) : 《地理 四 》
《 旧 唐书 》 卷 四 十
北京 中 华 书局 9 75 年

, , , 1 


 唐 孔 颖达
( ) 礼记 正 义 》 卷 十 五 《 王 制 》
: 《 上 海 上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 0 0 7 年 , , , 


 唐
( ) 孔颖达 《 尚 书 正义》 卷二
: 《 亮典》 上 海 上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 007 年 , , , 


何宁 -  < 淮 南 子 集 释 》 卷 九 《 主 术训 北 京 中 华 书局 9 98 年 》 , , , 1 


何宁 : 《 淮 南 子 集释 》 卷 十 九 { 修 务 训 》 北京 中 华书局 9 98 年 , , , 1 


 清( ) 王聘珍 《 大 戴 礼记 》 卷 七 《 五 帝 德 》

北 京 中 华 书局 98 3 年 , , , 1 


 汉( ) 伏胜 撰 郑玄 注 清 陈 寿祺 辑校
, 《 尚 书 大传 》 卷五 《 嘉未 》
, ( ) 北京 : , , 中 华书局 , 1 985 年 





《 安南志略 》 研究 

记载多具神话 、 传说色彩 , 无可考证 , 但却 反 映 出 早在先秦 时期 中 原地 区 便 己



经 与 南 方 交址之地 互 通有无 , 这 样悠久 而密 切 的 历史 联系 极 为 可贵 



在 郭 振铎 张笑梅 主编 的 越南通史 》 书中 将越 南 历 史 上起 远 古 时


、 《 , (


代 下 讫十 九世纪末 划 分为 三个 时期 第 个 时期是原 始公社 时期或传说 时


, ) ,

期 。 前 文 已 提 及 我 国 先 秦 典 籍 对 于 交 祉之 地 多 有 涉 及 , 而参 阅 越 南 文 献 古 籍 

也有许 多类似 的传 说记载 。


成 书 于 十 三至 十 五 世 纪 间 的 《 岭南摭怪 》 、 《 越史

略》 、 《 大越史记全 书 》 等越 南 古 籍 , 有着诸 如 鸿庞 氏 、 越裳 氏 、 文郎国 、 



雒国 、 经阳王 、 雒王 、 安 阳 王 等众 多 关 于 南越先 民 早 期 历 史 的 记 载 。 结合 中 越

史 籍 和 相 关考 古 发现可 知 , 这些记载仅仅 是传 说 , 不足 以凭信 。 越南 史研 究 大




家戴可来先 生 曾 指 出 , 越南 的 信史 不 能早 于 秦代 。
在此之前 , 越南历史属 于


” “
传疑 时代 戴先 生还指 出 : 比 较可信 的 关于越 南 早 期 社会 的 记 载 是 四 世 纪

交 州 外 域记 》 中 所 说 交祉未有郡县之 时 土地有 雒 田 其 田 仰潮 水上下


《 : , , 

” ③
民 垦食其 田 其民为雒 民 设雒王 雒侯 主 诸郡 县 县多 为雒将 因此

, 。 、 , 。 

两千 多 年前 生 活在 岭南 , 、 越 北 地 区 的 雒越 族人 为 今越南 国 家 主 体 民 族京 族之

 (

祖先 ) , 尚 处于 氏族部落 时期 ,
并 未踏入 阶级 社会 。
所谓 的文 郎 国 、 瓶雒 国 , 

非真正意义上 的 国 家 , 而 是 雒 越人 的 不 同 部 落 或 部 落 联 盟 ; 所谓 的雒王 、 雒侯

等 , 也仅仅是部落首领 。 直 到秦始 皇三 十三年 ( 公元前 2 1 4 年 ) , 始皇帝平定



百越 , 开发 岭南地 区 , 在 交址之地 设郡 ,
将其纳 入秦王朝 的 统 治之下 , 打破 了

历 史 发展 的 自 然进程 ,
越 南 开 始进入长达千 余年 的 中 国 封 建郡 县 时期 或 北属 时

期 

“ ” ④
该 时期 公元前 年至 公元 年 宋 封 丁 部 领 为 交 訨郡 王 千多


自 2 1 4 975 ’ 

年 间 越南社会不 断发展 ,
政权 多 次更迭 , 但其地始终 归 属 于 中 国 版 图 之 内 。 


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 振长策而御 宇 内 , 吞 二 周 而 亡诸侯 ,


履至 尊 而制六合 

执敲 扑 而鞭笞 天下 , 威振 四 海 。 南取 百越之地 , 以 为 桂林 、
象郡  将 秦 帝 国

的疆域扩展到 岭南地 区 , 岭南三郡 中 的 象郡 即 包括今广 西 南 部和 越 南 中 部 、 



部 些地方 秦末 南海郡 龙 川 县令赵伦乘 中 原 动 乱之机 割据 岭南 封为




。 , , ,


郭 振铎 、 张 笑梅 : 《 越南 通史 》 , 北京 , 中 国 人 民大学 出 版社 ,
200 1 年 


戴可来 : 《 略论古 代 中 国 和 越南 之 间 的 宗 藩关系 》 , 《 中 国 边 疆史 地研 究 》 2 0 04 年第 2 期 


戴可来 : 《 略论 古代 中 国 和越 南之 间 的 宗 藩关系 》 , 《 中 国 边疆史 地研究》 2 0 04 年第 2 期 


郭振铎 、 张 笑梅 : 《 越南通史 》 , 北京 ,
中 国人 民大学 出 版社 , 200 1 年 


 汉 ( ) 贾谊撰 , 肖 振益 、 钟 夏校 : 《 新 书 校注 》 卷

《 过秦上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 ^ 

“ ”
南海郡尉 。 后 秦 以 破灭 , 彳 它 即 击并桂林 , 象郡 , 自 立 为 南 越武 王 气 汉朝建



立后 , 汉 高祖 为 中 国 劳苦 , 故释伦 弗 诛 。 汉十

年 , 遣 陆贾 因 立伦 为 南越 王 

与 剖 符通使 , 和集百越 , 毋为 南边患 害 , 与长沙接境 气 自 南越 国 始 , 越南步



入信史 阶段 从汉初受封 直 到汉景 帝 时期 赵 氏 政 权 与 汉 朝 保 持着 稳 定 的 臣




。 ,

属关系 , 其间 , 赵 伦还 征 服 了 瓶 雒 地 区 ,
将 其 地划 为 交祉 、 九真二郡 , 由 此南

越地 区 开始 以 交祉称 。
在 南越政权 的 统治 之下 ,
交耻 、 九 真 二 郡 接受 到 了 中 原

地 区 的 先进文 化和 先 进 生产 技术 社会经济有 了 定 的 发展

, 

西 汉元鼎 五年 ( 公元前 1 1 2 年 ) , 南越 国 发生 内 乱 , 汉武帝遣路博德 、 




仆二将 征西南夷 ,
平之 。 遂 定越地 , 以 为南海 、 苍梧 、 郁林 、 合浦 、 交耻 

” ?
九真 、 日 南 、
珠厓 、 儋耳郡 , 九郡 之 中 的 交 耻 、 九真 、 日 南三郡包括 了 今天

越南 的 大部分地 区 。
自 此 , 交祉之地 开始真 正 意 义上 归 属 汉 朝 版 图 。
后武帝又

分天下 为 十三部 以 九郡之地 为 交祉 部 终西 汉 朝 交祉几无 动 乱 东 汉初




, , , 。

“ ”? “
年 , 锡光 、 任延等汉朝循吏 治理交祉 , 他们 铸作 田 器 、 教 之 垦辟 ,  建立


学校 、 导 之 礼 义 对 交 址地 区 的 政 治 、 经济 、 文化发展产 生 了 巨大影 响 , 

动 了 越 南 社会封 建化 的 进程 。
光武帝 时期 ,
大将 马 援平交耻二 征之 乱 ,
对其地



进行 了 次大规模 的 移 民和 开发 这 是越南 首 次 社会制 度 的 大 改 变 从此越


, ,

” ?
南 开始 进入封建社 会 。 东 汉末 年 , 汉献帝 改交址为 交州 , 而后 管 辖交址之地

的 东吴 、 晋 、 宋等 皆袭用 此称 。
从三 国 到 魏晋 南 北朝 , 交州 始 终 处于 中 国 封 建

王朝 的 控制之下 。
东 吴 时期 , 孙 权将 交 州 分 为 交 、 广二州 , 之后 交州 辖地几经

变革 , 到 南朝 时 , 交 州 之地 已 经完全在 今越 南 境 内 了 , 日 后越南封建王朝 的 疆

域也就在此 时基本形成 了 

隋唐 时期 进 步 加 强 了 对交址地 区 的 统 治 隋 唐王朝先后 在此设置地




, , 、

方军政机构 。 唐 高宗在位 时 , 设立安 南都护府 , 交耻之地始 称 安 南 。


唐代是 中

国 封建政 治 、 经济 、 文化极繁盛之 时代 , 此时作为 中 国郡县 的 安 南 , 深受 中 华



文 明 的 儒染 ,
产生 的影响根深蒂 固 , 时至今 日 仍不能消與 。
唐末 , 国力 日 衰 

其控制 力 已无法延 伸 到 安 南地 区 ,
安 南 也 随之 步 入 了 封建割 据 时代 。
唐天祐 二


 ( 汉 ) 司 马迁 : 《 史记 》 卷
一 一

三 《 南越列传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1 982 年 


 ( 汉 ) 司 马迁 : 《 史记 》 卷
一 一

三 《 南越列传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1 982 年 


 ( 汉 ) 班固 武帝 纪 北京 中 华书局
: 62 年
《 汉书 》 卷六 《 》 , , , 1 9 


 汉 范晔
( 后 汉 书 卷八 十六 南蛮 西南夷 列 传 》
) :
北京 中 华书局
《 》 《 , , , 1 965 年 


 汉 范晔
( 后 汉 书 》 卷七十六 循吏 列传
) :
北京 中 华书局 《 9 6 年 《 》 , , , 1 5 


郭 振铎 张笑梅 越南通史》
、 北 京 中 国 人 民大学 出 版 社 2 00 年
: 《 , , ,
1 





《 安南志 略 >〉 研究 

年 ( 公元 905 年 ) , 安 南地方实力 派 曲 氏 割据交州 , 自 称节度 使 ,


唐王朝给予

承认 , 这 是 安 南 地 区 脱 离 中 国 封建 王 朝 统 治 的 开 始 。 五代十 国 时 期 , 刘 氏 南汉

政权领有广 东 、 广西 和越南 北部广 大地 区 ,


南 汉 大有 十 二 年 ( 公元 939 年 ) 

吴权脱 离南汉 , 自 立为王 , 建立 了 独立政 权 ,


使 安 南 首 次走 向 了 自 主 时代 。 


氏 政 权 存在 了 六 年 , 而 后 安 南 再 次 陷 入割 据 混战 , 幵 始 了 长达 20 余年 的 十二

建立 了 大瞿越

使君之 乱 北宋开宝元年 公元 年 丁部领统 安南 



。 ( 968 ) , ,

国 ,
越南 自 此摆 脱 了 中 国 封建王朝 长 达千 余年 的 郡 县统治 , 进入 了 其历史上 的

第 三个 时期 , 即 独立 自 主 的 封建王朝 时 期 。
宋 朝 建立后 , 安南丁 氏 向 

宋 纳 贡称

臣 ,
宋 太祖 以 其 为 列 藩 , 封 丁部领 为 交祉郡王 。 宋太祖 时 期 , 中 越之 间 开始确

立 了 宗 藩关系 从此 时 直到 年越 南沦为 法 国 殖 民 地 越 南封 建王 朝 始 终


, 1 885 ,

与 中 国 保持着藩 属 国 和 宗 主 国 的 关 系 

安南 自 丁部领建立 大瞿越 国 进入独立 自 主 的封建王朝 时期 先后 历经丁朝 , 



前黎朝 、 李朝 、 陈朝 、 胡朝 、 西山朝 、 后 黎朝 、 阮朝 , 至 阮 朝咸宜 帝 阮福 明 出



奔 、 越南论为 法 国 殖 民 地止 , 近千年 的 历 史 ,
越南 封建 社会 经历 了 由 盛 而衰 的

发展过程 

从丁部领建 国 到 陈朝初期 , 安 南 与 宋 朝 始 终 保 持着 密 切 的 政 治 关 系 。
期间 

除 了 北宋太平 兴 国 五年 公元 ( 980 年 宋太 宗侵越 以 及 北宋 熙 宁 八年 公 元


) ( 1 075 

年至 熙 宁十年 ( 公元 1 077 年 ) 李朝侵宋 以 外 , 双 方基本 上 维 持 了 睦 邻 友 好 的 关



系 。 北宋大 中 祥 符 二 年 ( 公元 1 009 年 ) , 前 黎朝 内 乱 , 李 公 蕴趁机夺取 帝 位 



建立 了 李 氏 王 朝 。
李朝 结束 了 安 南数 百年来豪 门 贵族征战 、 封建割据 的混乱格

局 开创 了 越南 国 家真正统 的局面 而在 结 束 了 与 宋朝 的 战争 以 后 直到


一 一

, 。 ,

宋亡 的 两 百 余年 间 , 两 国和 平相 处 , 使 节 往来 不 断 。
北 宋 淳 熙 元年 ( 公元 1 1 74


年 ) , 宋孝 宗 还 将 李 英 宗 ( 李天 作 ) 由 南 平 王 进封 为 安 南 国 王 气 南 宋宝 庆 元

年 公元 年 陈 氏代李 安南进入 陈 朝 统 治 时 期 这 时期 陈朝统治




( 1 225 ) , , 。 ,

者 施行 了 颇 为 有 效 的 内 外 政策 , 强化 中 央集权统 治 , 大力 发展封 建经济 ; 积极



学 习 中 国 的 先进制度和 文化 , 推行科举制度 , 积极 发展文化 事业 , 越南人记载




 宋
( ) 李赛 : 《 续资 治 通鉴长编 》 卷八十九 :
天禱元年 , 庚寅 , 进 封 交 址郡 王 李 公 蕴 为 南 平 王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年1 957 


 清
( ) 徐松辑录 : 《 宋会要 辑稿 》 第

百 九 十 七册 《 番夷 四 ?
制 》 :
南 平 王 李天 作特授依 前 官 , 封安南


国王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1 9 67 年 




 ^ 


己 民 族历 史 的 史 籍 便产 生于这 时期 系 列举措 的 施行 使越 南封建社会



自 。 ,

达到鼎 盛 。 从十三世 纪 五 十年代 到 八 十年 代 , 蒙 元 军 队 曾 三 次 大 规模 入侵 安 南 



均无功 而返 而后 终元 代 陈 朝 始 终 与 元朝 保持 了 良 好 的 宗 藩 关系 政治

。 , , 

经济 文化交流进 步深入 陈朝之后 的 后黎朝和 阮朝 时期 越南 陷入治少乱




、 。 ,

多 的 分裂局 面 ,
其封建 社会 由 盛 转衰 。
后 黎朝 前期 国 家 较 为 安 定 , 中 期 以后各

封建 贵 族集 团 割据 混 战 , 农 民起义不 断 , 但 各 掌 权 的 贵 族 集 团 始 终保 持着 和 中

国 的 宗 藩关系 , 双方贡使往来密 切 。 清嘉 庆七年 ( 公元 1 802 年 ) , 阮福 映 灭西





山朝 重新统 安南 随后 他 向 清朝 派 出 使 臣 请求嘉庆皇帝给予册封 


, , , ,

”? “
请 改 国 号 为 南越 。 嘉庆帝不 同 意 以 南越为 其 国 号 , 而 改安南 国 为 越南 国 

” ?
封 阮福映 为 国 王 , 阮 朝 也 得 以 继 续和 中 国 维 持 着 宗 藩 关 系 。
越南之称 日 后 也

逐渐 为 世人所 接 受 直沿用 至今

, 

十 九世纪末 , 世界进入 帝 国 主义 殖 民 时代 , 越 南 也难 以幸免 。


清光绪十年

( 公元 1 884 年 ) , 法 、 越签 订 《 顺化 条约 》 , 确 立 了 法 国 对越 南 的 殖 民 占 领 

越南 自 此沦 为 法 国 殖 民 地 光绪十 年 公元 年 中 法 战争 中 国 不败而


。 ( 1 88 5 ) ,

败 , 与 法 国 签订 《 中 法会 订 越 南 条约 》 , 承认越南受法 国 的保护 , 放 弃 了 对越

南 的 宗 主权 , 中 国 封建王朝 与越南封建 国 家之 间 的 藩属 关系 至此终结 。 1 950 



刚 刚 成立 不 久 的 中 华人 民 共和 国 与 越南 民 主共 和 国 正 式建立外 交关 系 , 帮助越

南相 继赢得 了 抗法 、 抗美 战 争 的 胜 利 ,
从真 正 意义上取得 了 民 族独立 。 二十世

纪七十年代 末 , 中 越两 国 间 曾 有过短暂 的摩擦冲 突 ,


而 自 1 99 1
年 中 越关系走 向

正常化 , 双方加 强 了 在 政 治 、 经济 、 文化 、 生活等各领域 的交流 与 合作 , 互利



友好 的 关系 日 益巩 固 和 发展 

纵观越 南 历 史发展 的 各个 阶段 ,
都 与 中 国 存在着千 丝 万 缕 、 密不可分 的联


“ ”

系 。
炎 帝 和 皇 帝 是 上 古 传 说 中 的 华 夏 始祖 , 中 华 民族素来 以 炎黄子孙 自 称 


而 参 阅 中 越两 国 史籍 可 知 ,
越南人 民 同 样 将 自 己视 为 炎黄后 代 , 其传说 中 的 民

族始祖经 阳 王 , 即 为神农 氏之后 。


传 说 不 可尽信 , 但 古 代 生 活 于 交 祉地 区 的 民

族 属 于广泛分布于 中 国 东 南地 区 的 百越族 中 的 支 雒越族 雒越人 即 是





, ,

今 日 越 南 国 家 主体 民 族京 族人 的 先祖 , 这确 是无可辩驳 的 事 实 。
中越两 国 山水


安南志 略》 越史略 大越史记》 大 越 史 记全 书 皆成 书 于此 时期

《 、 《 》 、 《 、 《 》 


王柏 中等辑录 : 《 大南实录 》 正编卷十 九 , 北 京 社 会 科学文 献 出 版 社 20
, , 1 4 年 


清仁 宗 实 录 卷 五 北京 中 华书局 年
一 一

《 》 , , , 1 986 


参阅 《 尚 书》 、 《 礼记 》 、 《 淮南子》 、 《 大越 史记全 书 》 等书 





《 安南志 略 》 研究 

相连 且 同祖 同源 脉相承 秦始皇平 定 百 越 设郡县于交祉 之后长达




, 、 , 自 , ,

千余年 的 北属 时期 今越 南 的 大 部 分地 区 直 受到 中 国 各朝 代 的 直接 管 辖 


, ,

且广泛 的 接受 了 中 原地 区 的政 治 、 经济 、 文化制度和 生活方式 , 由 原始社会逐



步 过渡到封建 时代 。 因此 ,
交 祉地 区 社 会 的 方 方 面 面 都 被 打 上 了 中 华 文 明 的 深

刻烙印 。 十世纪 , 安 南 建 立起 了 独 立 自 主 的封建 国家 , 确立 了 与 中 国 的 宗藩关



系 , 在形式上脱离 了 中 国 的统治 , 但与 中 国 的 联系 却 没有 因 此而 断绝 , 中 越之

间 有战有和 ,
使臣 、 商 旅往来不 断 , 交流反 而更加 密切 了 。 越南和 中 国 同 属 于

东亚文化 圈 , 长 期 秉 持儒家传统思 想 ; 长期 使用 汉字 , 古代文献 典籍 多 使用 汉



字书写 ; 并且 根据 史 籍记载 和 学 者研 究考证 , 越南历史上南越 、 李 、


陈各朝 的



开 国 之君 皆 为 中 土人士 。 这些事 实 都从侧 面 印 证 了 中 越之 间 从 古至今存在着 的

密切 的政治 、 经济联系 , 相似的 生活 习 惯 、 价值观念和 深 厚 的 情感 、 文 化认 同 



前任 国 家 主席 胡 锦 涛 同 志 曾 经将 中 越两 国 之 间 的 关系 总 结 为 山 水相连 


文化相 通 、 理想相 同 、 利 益 相 关 可 以 说 越 南 是 世 界 上 与 中 国 渊 源 最 深 远 

关系最密切 情感最复杂 的 国 家 越南文 明 源远流长 和 中 华文 明 样是綺旎




、 。 ,

多 彩 的 东方文 明 的 重要组成部分 , 正 因 为 如此 , 所 以 我 们 应 该 对越 南 历 史 加 以

关注 。 同 时 中 越两 国 陆海相连 , 对于 中 国 而言 , 无 论 从 地缘 政 治 抑 或 国 家 关 系

出发 越南都 是 个 应 予 以 高 度 重视 的 国 家 中 越双方 都将 相 互关 系 作 为 重 要


, 。

的 双边 关系 之 而 中 越关 系 经历 了 当 代 的 起 落后 也 在 向 着 良 好 的 方 向 发展

, 

但与此 同 时 , 两 国 之 间 仍然存在着 主权 争 端 , 边 界和 岛 崎 争 议 始 终 是 制 约 两 国

关系 的棘手 问 题 。 基于此 , 我们 更 应 对 越 南 的 社 会 民 情 、 历 史 发展脉络 、 中越



两 国 的 渊源和 交往 过程有所 了 解 , 尝试运用 丰 富 的 文献 资 料 , 从 不 同 的视角 把



握越南历史 , 从 历 史 文 献 中 汲 取 养分 , 以 期更好 的 服务 于 当 下 ,
使 中 越之 间 真

正 做到 睦邻友好 、 发展共赢 

研 究越 南 历 史 , 仅仅从 中 国 文献典籍 入手 是不全面 的 , 我们 也 必 须 对越南



民族 自 己 的 古 籍 文 献 进 行 深 入挖 掘 , 从 中 了 解真正 的 越南史 。 越南信史大约 开



始于北属 中 国 时期 , 距 今 已 有两 千 余 年 , 不 可谓 不 久 远 。 但在其历 史 发展 的 长

河中 , 记 载本 民 族 历 史 的 正 史 典 籍 却 迟迟 没 有 出 现 。
十 三世 纪 , 中 国 史学的发


参 阅 史记》 宋史 》 《 元史 《 梦溪 笔谈 等 相 关 史料可知 南越武 王 赵佗 为 秦恒 山 郡真 定 县
、 《 、 
 《 》 、 》 ,

今河 北 正 定人 李 太 祖 公 蕴 为 福 建泉 州 安海 的 闽 越 族原 住 民 而 陈 太 宗 日 贾亦 是 祖 籍福 建
; ;



 00
2 年 月 日 中 共 中 央总 书记
5 国 家主席 胡 锦 涛在 越 南 国 会 发表 的 题 为
1 1 1 增 进友 好 互 信 促进共 同

 、 《

发展 》 的演讲 




 ^ 

展已 日 趋完备 , 越南受 中 国 的影响 , 在 陈太宗 时设立 了 国 史 院 ,


任命 史 官 撰 著

本国历史 。 时任翰林 院侍读 、 国 史 院监修 的 安 南 著名 学者黎文休于 陈 绍 隆十五



年 南 宋咸淳 八年 元世祖至元九年 公元 年 撰成 大越 史 记 》 书

( 、 、 1 272 ) 《 

全书三十卷 是 为 越南 历 史上第 部正史 典籍 可惜此书 早 已 亡佚 仅 能 从后




, 。 ,

世文献及他人评价 中 窥其 价值 在 大越 史 记 》 之后 越南 史 学 开 始进入 勃


。 《 ,

兴 阶段 , 相 继产 生 了 《 安南志略》 、 《 越史略 》 、 《 大越史 记全 书 》 等 多 部 史



书 其中 安南志 略 书 是现存最 古 的 部越南 史籍 由 十三世纪末 内 附元




一 一

, 《 》 ,

朝 的越南人黎 崩 撰著而成 作为 部 由 越 南 人执 笔 在 中 国 的 土地上独立撰著




。 ,

而成 的 越南史籍 , 黎书对于古代安南地 区 的历 史 ( 广 涉南越至 陈 氏 诸朝 ) 、 



理 、 物产 、 风俗 、 制度等记叙翔 实 ; 同 时 又 能 纯 熟运 用 中 国 史 法 , 以 当代人 的

身 份著 当代史志 , 对 于 其 内 附 前后 亲 身 经 历 的 史 实 着 墨 颇 多 ,
既是志 书 , 更算

得上 部 极具 规模 的 越南 通史



黎勛 撰 安南志 略》 书 除 了 详 细 记 载 了 安 南地 区 的 山 川 地 理 历 史沿


《 , 、

革 、 风俗 民情之外 , 还 运 用 了 大 量篇 幅 记 录 了 古 代 中 越 两 国 的 交往 史 实 ,
特别

是元 朝 与 安 南 互通 使节 的 情 况 。 由 于黎勛 本 人亲 身 经 历 了 蒙 元 与 安 南 之 间 的 战

事 , 对 于 两 国 悠久 的 历 史 联系 极 为 重视 , 强烈 希 望双方和 平 相 处 , 故而其书 中

多 次 强 调 了 两 国 友好交往 、 互 通有无 的 重 要 性 。 这些珍 贵 的 史 料对 于 古 代 中 越



关系 和越南 历 史 的 研究 乃 至 当 下 中 越关 系 的 处理 , 都具有极 为 重要 的 意义 

二 、 学术史 回顾与 论文构想




黎劐 自 元 世祖 至 元 二 十 二 年 ( 公元 1 28 5 年 ) 内 附元朝后 , 长期居 于汉 阳 地

区 , 寄 情于 山 水之 间 ,
交游 甚广 , 与 当 时 的 文人名 士 多 有往 来 。 故而在 《 安南

志 略 》 成 书I 后 tf , 得 到 了 诸 多 赞扬和 奖掖 。 其 书 卷 首有 元 代 文 坛 巨 匠 、 名 臣鸿

儒作书序十 篇 黎 氏著书之勤奋 其书 内 容之精到 于他人之序 中 皆 可考 见


, 、 

元 至 顺 元年 ( 公元 1 330 年 ) , 文 宗 皇 帝 建奎 章 阁 , 令奎 章 阁 学 士 院 修 纂 《 经世



大典 》 , 书成将进 , 大学士何荣 , 以 古 爱黎 崩 所撰 《 安南志 》 来上 。 诏付书


局 乃作 安南 附录 卷 载之地 官 赋 典  经世大 典 》 今 已 亡佚无存


。 《 》 , 《 


《 元文类 》 中 存 《 经世大典 ?

序录 》 有载 我 国 家始定 云 南 , 即 出 师取安南 

事 见 征 伐篇 。 及其 来朝 , 事见朝贡 、 遣使等篇 。 今黎 飽 所 撰 《 安南志 略 》 , 



沿


黎則 著 ,
武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首 《 欧 阳 玄序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000 年 





《 安南志 略》 研究 

” ?
革 、 地理 、 山川 、 物产 、 风俗具 备 , 取 以 著此篇 , 对黎书 给予 了 肯定 。 作为

部私 家撰著之书 且 为 番邦 外域之 史 志 能 够 得 到 元朝 政 府 的 认 可 既体现




, , ,

了 统 治 者 兼 收 并 蓄 的 文化 政策 更说明 了 安南志 略 书 确 有 其 可 贵 价值

, 《 》 


正 如 许有 壬 在其 为 《 安 南志 略 》 所作序 中 所 言 至顺初 , 朝廷有制 许上之 

于 是 景 高之 书 , 与 其 名 不 朽 矣 黎 氏 之 书 在 入 官 修 政 书 《 经世大 典 》 后 , 

广 为 流传 , 为 后 世学人所 熟 知 。 可惜事 与 愿违 , 《 经 世大 典 》 在 明 代便 已亡佚 



而 《 安 南 志 略 》 又 始 终 没有刻 本 , 仅 以 手抄本传世 , 这就 导 致 了 其 书 流传不广 



几乎淫灭无存 。 清代 学 者朱 彝 尊 曾 由 衷感 叹 :
今 经世大典 已 无存 ,
余从海 盐


③ ”

郑 氏抄是书 。 恨 说 字太 多 , 豕三亥六 , 疑难尽释 , 安 得 更求 善 本是 正之 。 



幸乾嘉 时期藏 书之风大盛 、 考据之学 日 兴 , 《 安 南志 略》 经 胡 茨村 、 袁廷祷 



钱大 昕 、 黄3 烈 等有心 学者藏抄 5 、 校订 、 传布 , 殊为 难得 的 被保存 了 下来 , 



于亡佚之厄 

明清时期 , 《 安南 志略 》 于 私 家 和 官 方 皆有传藏著 录 。 至清朝乾 隆年 间 



四 库 馆 臣 将 两淮 马 裕 家 藏本 《 安 南志 略》 收入 四 库全书 , 并在 《 四库全书总 

“ ” ?
提要 》 中 对 此书 做 出 评述并给 予 了 颇 高评价 ,
称其 叙述 ,
彬彬然 有条 理 

“ ”? “ ” ?
可证史 氏之说 , 可 为 参 稽 互考之助 。
另 黎 氏 之书于 日 本亦有传藏 

清光绪十年 ( 公元 1 884 年 ) , 上海 乐 善堂 刊 行铜 活字 印 刷 本 ;
1 9 79 年 , 上海

古籍书店有复 印 本 ;
1 986 年 , 台 湾商 务 印 书 馆影 印 文渊 阁 《 四 库全书 》 本 , 

为今 安南志略》 书通行之版本 但此 书 历 数 百 年传抄 经 多 次 手校 




日 《 , , ,

免错 说相 因 ,
失其真实 。 1 99 5 年 , 中 华 书 局 出 版 北 京 师 范 大学 武 尚 清 教 授 点 校

本 《 安南志 略》 ,
武先 生将三种 通行本 《 安南志 略 》 相 互参照 , 做 出 了 详尽细

致 的 校勘 其书前有校注序 篇 对 安 南 志 略 》 的 撰著 校藏情 况 学术价




。 , 《 、 ,

值 以 及 点 校本 的校勘原则 都做 了 介绍 。 另 武 尚 清先 生还有 《 〈 安南志 略〉在 中 国




成书 版本 及传 藏 》 文 系 统论述 了 安南志略 的成书 传藏 过程 以



、 , 《 》 、

及版本 概 况 武先 生 的 点 校和 研 究对 于 继续 开 展对 安南志 略》 书 的研究工




。 《


 元 ( ) 苏天 爵编 : 《 元文类 》 卷 四 十 《 经世大 典序 录 〉〉 , 北京 , 商 务印 书馆 , 1 968 年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首 许有 壬序
《 》 , 北京 ,
中 华书 局 , 2 0 00 年 


 ( 清 ) 朱#尊 : 《 曝书亭集 》 卷四十四 《 安 南 志 略践 》 , 四 库 丛 刊 景清康 熙本 


 ( 清 ) 永溶 、 纪均编 : 《 四 库全书 总 提要 》 卷六十六 目 , 石家庄 , 河 北人 民 出 版 社 , 2 0 00 年 


 ( 清 ) 永溶 、 纪的 编 : 《 四 库全书 总 目 提要 卷六 十 六 》 , 石家庄 , 河北人 民 出版社 , 2 0 00 年 


 ( 清 ) 永溶 、 纪的编 : 《 四 库全书 总 目 提要 卷六 十六 》 , 石 家庄 , 河北人 民 出 版社 , 2000 年 


武 尚清 < 安 南 志 略>在 中 国 成书 版本及传 藏》 史 学史研究 988 年第 期

: 《 、 , 《 》 1 2 





^ 

作意义 重大 

除 了 武 尚清先 生之外 , 孙晓明 的 《 试 论 安 南志 略〉 的 史料价值 〈 》 文对于



《 安 南 志 略 》 的 特 点 和 史料价值进行 了 介 绍 。
他认 为 黎創 由 安南 而入元 , 以当

代人 的 身 份 写 当 代史 , 其书 是对 古代越 南 历 史 的 真 实 记录 ; 同时 , 黎书分 门 别

类 、 细 致周全 , 可 谓 研 究古 代 安 南地 区 政 治 、 经济 、 文化 、 社 会 生 活 的 百 科全


“ ” ?
书 。 此外 , 王题 、 张玉华 的 《 郎官湖 与 安 南 旅 寓 人士黎施 》 和 李 庆南 的 《 



代 侨 居 汉 阳 的 安 南 才 子黎勛 事 略 》 两 篇文 章对黎 爾 内 附 元朝 、 旅居 中 国 期 间 与

当 时 的 社 会名 士 交游往 来 的 事 迹 以 及 其 撰 著 《 安 南 志 略 》 的 过程做 了 介 绍 。 

然 安南志略》 书 极 富 价值 但 除 了 上 述文 本 点 校 和 相 关 论 文 外 对其 书 的


《 , ,

研 究仅 仅 散见 于 些专 著之 下 的 某些 章节里 多是 带 而过 简单提及 不够


一 一

, , ,

深 入和 全面 

前人 的 成果 是我们 继 续研 究 的 前提 通过 上文 对 学术 史 的 评述 , , 可 以看出 

安南志 略》 书 尚 有较大 的研究 空 间 此 前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对其 书 的 成 书


《 , 

版本 、 传 藏 进行 归 纳 总 结 , 而对其书 中 的 内 容 以 及 其 学 术 价值 并 未 进 行深入挖

掘 。 基于此 , 本文 以 前人 的研 究成果 为 基础 , 尝 试从 《 安 南 志 略 》 的 作 者和 成

书 过程 、 版 本和 流传 概 况 、 主要 内 容 、 文 献价值 四 个 方面对其 书 作较 为 系 统 的

分析 希 望 能够 对 安南志 略》 书有 个全面 的 认识 以 便于 今后 相 关 问 题


一 一

。 《 ,

研究 的 幵展 

论 文 主 体部 分拟 分为 四 章 第 章 主 要 根据 相 关文 献 资 料 对于 安南志


。 , 《

略 的 作者黎崩 的 生平活动 仕 宦道路 学术 交游和 著 述情 况做 考略 同时




》 、 、 。

结 合黎 施 所 处 的 时 代 背 景 及 其 个 人 经 历 , 分析其撰著 《 安南志略》 的 目 的及意



义 。 第 二 章 结 合 古 代 藏 书 家 的 序践和 前人 相 关 研 究 , 梳理 《 安南志 略 》 成书后



的 传藏 流布 经 过 ,
并 对此 书 现 存 版 本 情 况 进 行 简 要 分 析 。 第 三章 从文本入手 

讨论 《 安 南 志 略 》 的 体例 和 主 要 内 容 。 黎书在编 次上虽依志 体 , 在 内 容上却 更



近史书 ,
故而其 书 内 容丰 富 而 博杂 。 本章拟从 政治 变迁 、 历 史人物 、 中越关系

等方面 对 其 内 容做 归 纳 总 结 , 这是本文 的重点 部分 。


第 四 章 主要 研 究 《 安南志

略 》 的 文 献价值 。
结 合前 章对 该书 内 容 的 总 结 ,
对 书 中 蕴含 的 文 献价值 、 史料


孙晓明 : 《 试 论 < 安 南 志 略 > 的 史 料 价值 》 , 《 东 南亚》 1 987 年第 3 期 

? “ ”

王颞 、 张玉 华 : 《 郎官湖 与 安 南旅 寓人士黎 崩 》 , 《 湖 北 大 学 学报 》 2 0 04 年第 2 期 


李庆南 : 《 元代桥居汉 阳 的 安南才 子黎勛 事 略 》 , 《 武汉文史资 料 》 20 1 3 年第 1 1 期 





( 安南志 略 》 研究 

价值 做 深 入探 讨 最 后 是 结语 对全文 做 总结

。 , 

1 


第 章 安 南志 略 》 的 作者及 成 书


 

第 章 安 南 志 略 》 的 作 者及 成 书



安 南志 略 》 为 越 南 学者黎M 于 十 四 世 纪三 十 年 代 在 中 国 编 撰完 成 的 


《 l

越南史书 作 为 现存最早 的 部 由 越南人撰写 的 记载本 民族历史 的 史籍 




。 , 《

南志略 》 对古代安 南地区 的 山 川 、 地理 、 风俗 、


物产 、 制度 、 人物 以 及 安 南 与

中 国 历代之 间 的 和 战 关 系 有着详 尽 的 记录 因 而可算得上 部规模宏 大 的 古代




越 南通 史 在黎創 以 前 中 国 的 历代 正 史 蛮夷列传 各种史地著 作 以 及 些私




。 , 、


家著述 , 都对安 南 地 区 的 历 史有 所涉及 , 我职方 氏 掌 天下 图 籍 , 而 交祉 、 

” “
南 、 九真三郡 ,
亦 以 备 矣 但 安 南 毕 竟地理位 置 偏 远 , 沿革不 同 , 风土或


” ?
异 是 又 必 其 土 人之 博物 者 能 详 焉 而 黎 嵐 正 是 这样 个安 南 本土 的 博物之


, ,

“ ” ?
人 。 他 自 称 仆 生南越 ,
窃 禄 仕途 , 十 岁 间 奔走 半 国 中 , 稍识 山 川 地理 , 


“ ”

而对于 安 南 之 历 史 掌 故 ,
习 其事者 , 宜 莫景 高若 也 气 而在 内 附元朝 后 , 


“ ” ?
采摭历代 国 史 交祉 图 经 杂及方今混 典故 同 时 结合 己 的亲身 经历

、 , , 自 

撰集成 《 安南志略》 二 十卷 ,
保存 了 极 为 珍 贵 的 史料 , 对于越南历史 以 及 中 越

关系 史 的 研 究 意 义 重大 想 要 深 入研 究 安南志略 书 需要先对其作者黎


。 《 》 ,

施 的 生平做 了解



黎飽 生平考略


或 因 宋濂修 元史 》 时未见 安南志 略》 书 故而黎崩 于 元史 》 之 中




《 《 , 《

无传 ,
今 日 留 存 的 关 于黎 剧 生 平事迹 的 文 献 资 料也相 对较 少 。
所幸其 《 安南志

略》 得 以传世 书 中 卷首 的 诸家序言 序 卷十九 中 的 叙事 》 篇 均对




, 、 自 , 《 ,

其 生平 有所介 绍 , 可为 参照 。
并 且 黎 氏 内 附 后 居 于 中 国 五 十 余载 ,
交游 甚广 

从他 和 元朝 名 士程矩 夫 、 许有 壬 、
傅若金等人 的 诗作酬 唱 中 , 也 能对其 生平有

所了解 

黎扇 的 生可分为 两个 时期 前期 约 从十三世纪六十 年代初 到 八 十年代 中




期 ( 约 1 285 年 ) , 是其 内 附元朝前 , 为 安 南 国 臣僚 时期 。 据 《 安南志 略 》 记载 




见 本 章 第 二 部 分 对成 书 时 间 的 考证 


黎勘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首 《 元 明 善序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 志 略 》 卷首 《 元 明善序》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0 00 年 


黎爾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略 》 卷首 《 自 序》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00 年 


黎?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首 《 许有 壬 序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 00 年 


黎爾 著 ,
武 尚清 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首 《 自 序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1 



《 安南志 略 》 研究


黎勛 出身名 门 之后 , 其 先祖 为 东晋 时人 阮敷 。 《 晋书 》 、 《 资 治 通鉴 》 俱载 阮



敷 为 交州刺 史 , 《 安南 志 略》 卷八 阮 敷条亦 云 :
永和 九年 , 敷为 交州刺史 

” ? “
讨林 邑 王 , 破五十余墨 。
阮氏 自 阮敷后 世居 安南爱州 ( 爱州 , 西 汉称九真 

隋唐称爱州 , 元 时称 清化  , 黎勛 的 曾祖 、 祖父 、 父 亲 均 入仕 为 官 。 其父阮


“ ” ?
远望 , 初为 令书舍 , 后 中 年休 官 , 自 号 思惟居 士 , 常隐于东 山 中 。 因此 

“ ”
在 安 南志 略 》 书 的 每卷 卷 次之 下 都书有 古爱东 山 黎崩 编 的 字样 


《 , 。

“ ” ?
勛 出 生后不久 , 即 义 与 外 祖 舅 诸 卫黎 捧 为 子 。
黎 爾 少 时 便 聪 慧 过人 , 潜心

读书 , 而他又颇有 古之 史 家之遗风 , 常寻访于 安 南各地 ,


搜集 旧 闻 , 网 罗 逸事 

“ ” ?
十年 间 奔走 半 国 中 ,
稍识 山 川 地理 。 因 其负 有才名 , 故入仕较早 , 初为侍

郎 , 后 迁至 陈 圣 宗 之侄 、
静海 军 节度使 、 彰 宪 上侯 陈键处 为 幕僚 , 颇得 陈键 的

器重 元世祖至元 二 十 年 陈仁宗绍宝六年 公元 年 元朝 以 安 南 国


。 ( , 1 284 ) ,

王长期无故不朝 , 且拒 绝 为 元进攻 占 城假 道助 军 给粮 为 由 , 发动 了 对安 南 的大

举 进攻 。 此 次 战 事 极 为 激烈 , 战争双方都伤亡惨重 。 元世祖 至 元 二 十 二 年 ( 

仁 宗 重兴元年 , 公元 1 28 5 年 ) 元军攻清化 , 彰 宪侯 以 数万众拒 元兵 于城 下 ,





" ” ?
奈孤立无援 、
战局 不利 。
陈键素来 谦恭 雅量 、 待下 以恩 , 不喜战事 , 目 

安 南 百 姓 流 离 失 所 之惨 状

两 国 交战 , , 心 中 颇为 不 忍 。 于 是他告其 部 众 曰 : 



微子 归 周

不 敌大 , 弱 不敌强 。 , 良有以也 。
余乃 国 孙 ,
其忍 国覆身 亡乎 ?  

后率黎勛 等归 降元朝 不幸 的 是 在 行人 随元军 北返 的途 中 受到 了 陈朝军




。 , ,


队 的伏击
“ ”

陈键中 箭身 亡 ,
黎勛 伤痛不 已 ,
抱其 尸 驰 数 十 里 , 出 丘温瘗 之 

在 安 顿好 陈键 的 尸 首后 , 方北上入京 。
彰 宪侯其身 虽殁 , 但其渴 望和 平 、 不愿

征 战 的 主 张深深 的 影 响 了 黎爾 。 黎勛 认 为 安 南 既然 作 为 元朝 的藩属 , 就有朝觐 




纳 贡 的 义务 , 而不应心怀二志 , 托病 不朝 ; 并且 南 交唐 虞 声 教所 暨 , 以迄于

今 三 千 余年

。 是宜声名 文物所 尚 , 近 乎 中 国 于 国 于 民 都 不 应 大 兴 战 事 , 

致 生灵涂炭 


 越 ( ) 黎則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八 《 六朝 交州 剌 史 都 督交 耻 日 南 九真太 守 》 , 北京 ,
中华


书局 , 2 0 00 年 


黎? 著 武 尚清点 校 安南志 略》 卷 郡 邑》 北京 中 华 书局 年

, : 《 《 , , , 2 0 00 


黎關 著 武 尚 清点校 安南志 略》 卷 山 北京 中 华书局 年

, : 《 《 》 , , , 2 0 00 


黎痢 著 , 武 尚 清点 校 : 《 安 南志 略》 卷十九 《 叙事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黎崩 著 , 武尚 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卷首 《 自 序》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 0 年 


黎施 著 ,
武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 十三 《 内 附 王侯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黎W 著 , 武 尚 清点 校 : 《 安南志 略 》 卷十九 《 叙事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黎崩 著 ,
武 尚 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卷十九 《 叙事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黎歯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卷首 《 自 序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1 


第 章 安 南志 略 》 的 作 者及 成 书


 

黎 勛 认 可 中 越 之 间 的 密 切 联 系 以 及 主 张 友 好 和 平 的 思 想 是 值得 肯 定 的 。


是其政 治主张和对 战 争正义性 的 判 断 又具 有 定 的局 限性 可 以看 出 他仅仅从




安 南 国 的 角 度 对 于 战 争进 行 了 遗 责 , 而 并 未 提及元朝 作 为 战 争 的 发动 者 , 其背

后 的 侵 略的 事实 这 主 张 的 形成 与 黎 崩 的 生 平经 历 和 他所 处 的 社 会 环 境 都 不


无关系 , 我们 也不 能进行过 多 荀 责 。
从当 时的历史实际出发 , 黎扇 作为 史家能

有如 此 思 想 已 殊 为 难得 , 故 而对其 局 限 性 也 可 以 理解 。 也 正 是亲 身 经 历 了 这场

残酷 的 战事 , 黎廟 日 后始终抵制 战争 , 主 张安 南 与 元朝之 间 维 持和 平 友好 的 宗



藩关系 这 主张也深刻 体现在 了 安南志 略》 书中 每哀彰 宪之志 不


一 一

。 《 , in 

” ?
伸 , 而 名 亦 隳泥 , 常怀报 国 之 愿 , 乃撰 《 安南志 》 二十卷 , 其书对 中 越两 国

的渊源 联系 交往 史 实 多 有 记 载 处处透露 出 和平友好这 中 越 关 系 的 本质




、 、 ,

和 主流 

“ ” ?
黎 l 北上至大都 i

] , 随 班 阙 会 同 馆使 , 引 望大 明 殿宴 ,
授从 仕 郎 , 遥授

纸县令 尹 。 元世祖至元二 十 四 年 ( 陈仁宗 重兴 三年 , 公元 1 287 年 ) , 元朝 再 次



起兵入安南 黎剧 授奉事 郎 遥授 同 知 安 暹州 事 再 次短暂入安南 后元军




, , , ,

再 次 不胜而还 , 黎崩 返 回 中 原 , 侨居 于汉 阳 , 自 此再 不 劳 心 于 军 政事 务 。 从黎

崩 内 附到大约 十 四 世纪 四 十年代 是 其 人 生 的 第 二个阶 段 在这 时期 他隐




, 。 ,

“ ” ? “

居 于汉 阳 郎 官湖边 的风栖别 墅 , 冲淡 自 将 , 不 以 利禄动 , 细 牖肃客 ,




水种竹 , 働 烟 植梅 。 挹 郎 湖 之 清滴 , 与大别 之 晴树 , 吟风 弄 月 消 遣世虑 于 江 山



” ④
之 外 荧 轿 羁 愁 略 无 半 点 胸 次 所 存 直 期 无 异 于 马 伏 波 陶 太尉 之 意 度 焉
, , , , 、 

他不 以 旅寓人士 自 居 , 而 以诗文 、 笔墨 自 娱 与 山 水之 间 ,
交游 甚 广 ,
与 当 时的

文 人名 士 多 有酬 唱 往来 

元 中 书右 丞许有 壬 与黎崩 过往甚密 。


在他 的 《 至 正集 〉〉 中 收有 《 次黎 东 山

凤栖别 墅 韵 四 首》 记载 了 黎崩 的 侨居 生活 , 杖策寻 君迷不 得 , 有书 声 处是君




” “ ”?

家 霜林不 尽天如 洗 ,
都是 山 人未 了 诗 

元朝 著名 才 子 傅若 金 以 诗文 见长 ,
曾 与 黎 崩 互有 诗文往来 , 其 《 傅与砺诗


黎則 著 武 尚清点校 《 安南志 略
, : 》 卷首 《 元 明 善序》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黎則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 志略》
, : 《 卷十九 《 叙事》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黎爾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略
, : 《 》 卷首 刘 必 大序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000 年
《 》 , , ,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略
, : 《 》 卷首 刘必大序》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 000 年
《 , , , 


 元 许有壬( 至 正集 卷二 十六
) : 《 》 《 次黎 东 山 凤栖别 蜜 韵 四 首 清 文 渊 阁 四 库全 书 补 配 清 文 津 阁 四

 》 ,

库全书本 


( 元 ) 许有 壬 : 《 至 正集》 卷二十六 《 次 黎 东 山 凤 栖别 墅 韵 四 首 》 , 清文渊 阁 四 库全书 补 配清文 津 阁 四


库全 书本 

1 



《 安 南志 略 》 研究 

文集》 中 有 《 杂兴 》 诗 曰 :
秋 兴 亭 虚吞远天 ,
郎 官湖 碧照寒烟 。 记 得往 时黎


” ?
别驾 , 坐 吹箫 管共 回 船 。 记载 了 与 黎謝 泛舟游 于 郎 官 湖 上 的 经 历 

作 为 元朝 的 代鸿儒 程矩夫也对黎崩 赞赏有加 他在 寄题 郎 官湖 太 白




, 。 《

祠亭 诗中赞曰 安 南 古交州 黎子 真 豪 英 好 事竭肝胆 摘 文严 且 明


》 : , 。 , 

” 


连年湖 上住 , 日 爱湖 水清 。

除 了 悠游 山 水 , 结 交名 流之外 , 黎剧 还潜 心 治 学 ,
他 薄声利 、 嗜文章 

” ?
问 学 如 饥渴 , 辑其 旧 闻 , 征 之 载籍 , 将早 年 间 的 所 见所 闻 所感付于 史 事 间 

著成 安南志略》 书 从此书 开始 古 代越南 历 史 得 以 保存 流传 除了 




《 。 , 、 。 《

南志 略》 以外 , 黎 劃 似 乎 还 有 其他诗 文 作 品 多 种 ,
与 其有交往者也 多 有谈及黎


氏 著 述颇丰 但可 以 这些作 品 今 已 无存 唯有 安南志略》 书 与 黎勛 道 




一 一

, , 《

安 南 志 略 》 的 大致成 书 时 间 以 及 与 黎 崩 相 关 的 他人 著 述



老于江汉 间 。 根据 《

的写作时间 , 推测 黎廟 大 约 卒于十 四 世纪 四 十年代 



二 、 《 安南志 略》 的成书背景


安南志 略 是现存最 古 的 部记载越南从远 古至 陈朝宪宗年 间 历 史 的 史


《 〉〉

籍 , 并 且 由 越 南 人 在 中 国 的 土 地上 独 立 撰 著 而 成 。 该书对于古代安 南地 区 的 历

史沿革 、 国 土源流 、 山 川 地理 、 人物官职 、 物 产 风俗 等 记叙 翔 实 ; 同 时又 以大



量 的 笔 墨 记 录 了 古 代 中 越 两 国 的 交往 史 实 特 别 是 元 朝 与 安 南 之 间 的 征 伐 战 事 , 

互通使节 、 书表往来 的 情况 。 由 于 作 者黎 爾 为 安 南 国 人 , 对于安 南历 史 掌故颇



为 熟稳 , 对于 中 越两 国 悠久 的 历 史 联系 极 为 重视 。 而在亲身 经历 了 蒙元 与 安 南

之 间 的 战事之后 , 他又强烈 希望双方和 平相 处 , 故而其书 中 多 次 强调 了 两 国 友



好 交往 的 重要 性 。 这些珍贵 的 史料对于 古 代 中 越关系和越南历 史 的 研究乃至 当



下 中 越关系 的 处理 , 都具有极为 重要 的 意义 

黎創 自 元世祖至元二十 二年 陈仁宗重 兴元年 公元 ( , 1 285 年 ) 内 附元 朝 后 



长期居于汉 阳 郎 官湖 , 五十余年 间 , 他寄情 山 水 , 广 泛 交游 文 人 名 士 , 大大丰



富了 身 的 学识和 见 闻 而 同 时黎 氏 又是 个嗜学之人 因 无政 事 劳 心 他潜


自 ;
, ,

心册籍 , 采摭 中 国 历代 典 籍 , 阅 读 到诸多 他在 安 南 时难 以得见 的 文献 。 正 是黎



勛 身 的特殊经历辅 以 其 学识 才情 才有 了 安 南 志 略 这样 部有补 于迁

自 、 , 《 》 


 元
( ) 傅若金 : 《 傅 与砺 诗文集 》 卷八 《 杂兴 》 , 民 国 嘉业 堂 丛 书本 


 元
( ) 程矩夫 : 《 雪楼集》 卷二十九 《 寄题 郎 官湖太 白 祠亭 》 , 清 文 渊 阁 四 库 全 书 补 配清 文津 阁 四 库全


书本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卷首 《 龙仁夫序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 00 年 

1 


第 章 安南 志略 的 作者及成书

《 》
 

固 的传世之作 

在 《 安 南 志 略 》 成 书 前后 , 得到 了 诸 多 赞扬 。 该 书 卷 首有 元代 文 坛 巨 匠 


名 臣 鸿 儒作书序十 篇 察罕序 曰 其知之也 习 故其 言 之 也 详 其有裨于


。 : , ,


固 之遗逸 多 矣
”
迁 、
… …

信而有征 , 异 时列之史馆 , 将不在迁 、 固下 。


荣禄大

夫察罕亲历 了 元与 安南 的战事 , 故而其评 价较 为 中 肯 。


奉直 大夫赵煤序赞之 


子长 山 川 之史所不及 , 乐 史 寰 宇之书所 不 载 , 九州 之外 , 于斯 略见之 … …




” ? “
职方 氏缺典 , 岂 小补哉 。
甘肃 省 儒 学副 提举 高宋 氏 堂序称 : 此其为 书 , 


” 


特吾徒信之 随百世 以 后 安南 学者 可无 惑 也 当 取 而备 职方乘之

… …

, , , 。

仅 从 其 序 文 中 便 可 窥 见 黎 氏 著 书 之勤 奋 、
其书 内 容之精到 。 而在诸多 名 臣 、 

者 的 赞誉和 推荐下 , 《 安 南 志 略 》 以 私家撰著外 域 史 志 之 书 的 身 份 , 得到 了 元



朝 政府 的 认 可 ,
被编 入元 官修政书 《 经 世大 典 》 


安南志略 并 非黎 勸 草 草撰著 成书于 时 之作 许有 壬 曾 有 言 


《 》 、 。 : (

” 


景高 ) 入 中 国 五 十年来 , 稽 诸载籍 , 参 以所习 ,
编为 《 安 南志 略 》 二十卷 。

故而该 书 的整理 撰写 成书必然是 个漫长 的 过程 同 时 对其 书 前 的 十 




一 一

、 、 。

序言做 整理可 以 发现 这些序 言 的 写 作 时 间 不 跨度 极 大 程矩 夫序 




一 一

, , 。 、

必 大序 许善胜序 其后 题大德 十 年丁未 即为 年 赵 媒序题 为 皇庆初




、 , , 1 307 ;

元 , 即为 1 3 1 2 年 ; 许有 壬序题 为 至元五年岁 次 己 卯 ( 此 至 元 非 元 世 祖之 年 号 

而是元惠 宗 的年 号 ) , 即为 1 339 年 ; 龙仁 夫序题 为 延 祐 五 年戊午 , 即为 1 3 1 8



年 ; 高 宋 氏 堂 序题 为 至 治 壬 戌 , 即为 1 322 年 ; 夏镇序题 为 至 元六年 岁 在庚 辰 、 



即为 1 3 40 年 。
诸篇序 作 的 完成 时 间 从 1 307 年到 1 340 年 三十余年 的 时 间 也正
, 

是黎崩 撰写 完善 安南志 略 的 个过程


、 《 》 

黎 氏 苦心孤诣 不辞艰辛方完成 安南志 略》 书 但遍 览 其 书 却 没有




、 《 , ,

明 确 的 关 于成书 时 间 的 记载 而序 言 所 记 又跨度 较大 难 以考订 般 书的




一 一

, , 。

自 序应 写 于 其成书 以 后 ,
黎崩 在其 自 序末 书 元 统 初 元 乙 卯 春清 明 节 古 爱 黎 剧



序 据 武 尚 清先 生考 订 , 元 统初 元 乙 卯 的 纪 年 似有 误 。 元统为 元惠 宗 的年号

之 仅 使用 两年 分别 是 元统癸酉 年 元统 甲 戌 年 


, , : ( 1 333 ) , ( 1 334 ) 。


黎則 著 , 武尚清点校 : 《 安南志略》 卷首 《 察 罕序 》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0 00 年 , , , 


黎崩 著 , 武尚清点校 : 《 安南志略》 卷首 《 赵保序 》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0 0 0 年 , , , 


黎勛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 南志略》 卷首 《 高宋 氏 堂 序 》 北京 中华书局 20 00 年 , , , 


黎勛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 南志略 》 卷首 《 许有 壬 序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 0 00 年 》 , , , 


黎勘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 南志略》 卷首 《 自 序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 00 年 

1 



{ 安南志略》 研究 

而元 统 初 元 应 为 癸 酉 , 而非 乙 卯 , 而 距 此最 近 的 乙 卯 年 应 该 是 至 元 五 年 ( 至元



是元 惠 宗 的 下 年号 即 年 根据 此 推 断 武 尚 清 先 生认 为 序写 于


) , 1 339 。 , 自

年 这样 从 年 来 华 算起 到此五 十 四 个年 头 至是 五十余年


1 3 39 , , 1 285 , , 与
” ?
比 较相合 但 由 于至元 乙 卯仅 为 种推 测 故而武先 生谨慎 的 认 为

矣 


。 , , 《

南志 略 》 书大约成书于 年间

1 333 1 3 39 

笔 者 在 前人 的 研 究基础 上 对 安 南 志 略 》 的 成书 时 间 做 了 进 步 的 考证

, 《 

该 书 不 少 条 目 中 的 内 容 均 可作 为 其 成 书 时 间 的 佐 证 

该 书 卷十三 《 陈 氏 世 家 》 对 于 陈 朝 历 代 国 君及 其 在 位 时 间 有 着 明 确 的 记 载 

起 世太祖 陈承 终 于 七世 宪 宗 陈 旺 陈宪宗于 年 年在位


自 329 34

, 。 1 1 1 

” ?
而其篇末又有 至 元五 年又遣贡 语 这可 以 说 明 黎 氏 书应成 书 于宪 宗 朝 时
‘‘



期 , 其记 陈 朝 事 止 于 元至 元 五 年 , 即 1 3 39 年 。
另 卷十 四 《 历代遣使》 中 详细 记

录 了 陈 王朝 先后 四 十余 次 向 元 朝 派 遣使 者 的 经 过 最后 至元 己卯 


‘‘

次为

, (

”?
年 陈 宪 宗 开祐十 年 遣大夫 陈 国 实 贡 记遣 使 亦 终 于 年 此为 该


, ) , 1 339 ,

书成 书 于 年的又 佐证

1 3 39 


武尚清 : 《< 成 书 版 本 及 传藏 》
安 南 志 略 >在 中 国 一

、 , 史 学 史 研 究 》 98 8 年 第 2 期
《 1 


黎爾 著 ,
武 尚 清 点 校  < 安 南 志 略 》 卷十 三 《 陈 氏 世 家 》
: , 北京 中 华 书 局 2 0 00 年
, , 


 mm . 武 尚清点 校 《 安 南志 略 》
: 卷 十 四 《 历 代遣 使 》 ,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 0 00 年
, , 

1 


第二章 《 安 南志 略 》 的 版本及流传 


第二章 《 安南 志 略 》 的 版本及流传

因 资 料 限制 , 《 安南志略 》 的 真 实 成 书 时 间 尚 无确 证 , 但其成 书 后 的 保存 

传布情况却 可 以 依据相 关著作进行考 察 。


武 尚 清先 生在 其 《 〈 安 南志 略 〉在 中 国

成书 版本及传藏 文 中 对于 安 南志 略 的 传 藏 大 略做 了 详 细 介 绍

、 》 《 》 

为 了 了 解该书 的 古今版本 , 挖掘该书 的 珍 贵 价值 , 现 以 前 人研 究 为 依 托 , 仍对



其传藏情况做 梳理



安 南 志 略 》 的 传 藏情况


、 《

武 尚清先 生指 出 , 在 《 安南志 略 》 的传藏流布过程 中 , 有 两件具 有 转 折 意



义 的大事 件是元朝 时 受 许有 壬 程矩夫 欧 阳 玄 等人 的 大力 推荐 




。 , 、 、 , 《

南志略 得 以 录入 经世大典》 而另 件是清朝 时 经 胡 茨村 袁廷祷 




》 《 ;
, 、 、

大昕 、 黄S 烈 诸人收藏 、 校订 , 《 四 库全书 》 将 《 安 南 志 略 》 列 入史 部 载记类 



由 于黎剧 自 内 附后 , 长期定居 中 国 , 交游 甚广 ,
与元朝名 士关系甚笃 。 

而其 安南志 略 书 得 到 了 诸 多 赞誉 该书卷首十 篇书序 皆出 名 臣鸿




一 一

《 》 。 , 自

儒之手 。 元文宗 时 , 令奎 章 阁 学 士 院修 纂 《 经世大 典 》 ,


黎 氏 之书 因 记事翔 实 

信而有征 且有 补 于 中 国 之 典 籍 被收入 经世大典 》 作为 部私家撰著之




, , 《 。

书 , 且 为 番邦外域之史志 , 能够 得到元朝 政府 的 认 可 , 挤 身 官修政书之列 , 



分 体现 了 《 安 南 志 略 》 的 价值 

被 《 经世大 典 》 收录后 , 《 安南志 略 》 应 该广泛 刊 刻 流传 , 和 它 的 作者黎



劐 起流芳百世 但事 实却 并 非如此 经历 了 元 明之际的 战乱 经 世 大 典 》


。 , , 《

在 明 前期便 已 亡佚 , 而 《 安 南 志 略》 也不 知 出 于何种 原 因 , 始终未有刊刻 。 



上海 古籍书店 复 印 本 的 《 安南志略》 ( 以 下 简 称 上海 古 籍 复 印 本 ) 书 末 附有清




“ ” ?
代著名 藏书家黄不 烈 的践语两 则 , 其 中 有黄 氏 是书 向 未见有刻本 之语 , 

黄 氏之见书之广 、 藏书之丰 , 想来所言不虚 。 无刻而仅仅 以 手抄本传世 , 这就



导致 了 该书难 以 为 世人所见 ,
几 近 淫 灭 无存 

至清朝 时 ,
手抄本 《 安 南 志 略 》 的 保存状 况 愈 发 不 容 乐 观 。
清 初 学 者 朱彝



尊便 曾 由 衷感 叹 : 今 经世大 典 已 无存 , 余从海 盐郑 氏 抄 是 书 。 恨说字太多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 校 , : 《 安 南志略 》 附录 ( 二 ) 《 上 海 古 籍 书 店复 印 本 安 南 志 略 书 末 附 黄 不 烈 践语两 则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1 


  
《 安 南志略 》 研究 

?”
豕三亥六 疑难 尽释 安得 更 求善本是 正 之 所幸有清 代 藏 书 之风大盛

, , 。 

《 安 南 志 略 》 的抄本历经辗转 , 殊为 难得 的 被保存 了 下来 , 免于亡佚之厄 。 



《 安 南 志 略 》 的传藏过程 中 ,
清代 四 大藏 书 家 中 的 两 位袁廷祷与 黄3 烈 均 做 出

 S

了 贡献 , 而 其 中 黄 3H 烈 的 作 用 尤 大 。
作 为 清代著名 的藏书家 , 黄氏

生浸 淫 于

藏书与 治学 , 保存 书 籍数量甚丰 。 而 在 黄 3 烈 为 其 藏 书 做题 践 时 S , 他 喜欢 上 溯

源流 细 言藏书经过 这 做法虽颇 为 学 者所鄙 薄 但 却 有其价值 安南志




, 。 , , 《

略 》 正 是 因 黄 氏 之题践才 可 略考其 流传经 过 



而在 袁 、 黄之前 , 可考 的 《 安 南 志 略 》 的 传藏 者 为 胡 介祉 。 胡 介祉 , 字茨

村 , 大 略 与 朱彝尊 生 活 在 同

时期 。 据 《 安南志 略 》 书 前 之 黄 S 烈 题识 和 其 《 


礼 居 藏 书题践 记 续 》 记 :
是 书原本 为 胡 茨村藏书 。
余所藏他 书 ,
亦有 胡 茨 村

印记 必 好书 之人 矣 顷 友 人携徐 昂 发诗 钞本 有 题茨 村 画 像 二 首 


‘ ’

, 。 , 中 ;

录之 以 著 其 人之 时 代 并识 茨村 果 好 书 者云 前 首可见校书之勤 


… …

, , 。 ,


首可想 闲 居 之乐 , 令人企慕无 已 。 ( 此处参考 《 安 南 志 略 》 书 前黄不 烈 题





识 及 黄 S 烈 《 士 礼 居 藏 书 题践 记 续 》 ) 从黄 不 烈 的 言 语 中 可 知 , 胡 茨村藏有 《 

南志 略 书 并 且 黄 S 烈 还 表达 了 对 胡 氏 的 推 崇 盛 赞其 为 好 书 之人 而胡


》 , , ,

茨村本人 也 勤 于校 书 因 此可 以 想 见 他可 能手校过 安南志 略 》 部书便使




, 《 。


素 未 蒙 面 的 两 大藏 书 家 结 缘 , 《 安 南 志 略 》 的 重校 问 世 , 竟为 联结康乾两大

藏书家 的 个纽带 倒 过来 说 黄氏 胡 氏 的这 精神联结 又 正 是推 动 久 湮




一 一

, , 、 ,

” 


罕传 的 黎书 钞本重新 昌 明 行世 的 契机 。

而在 胡 茨村 之后 , 袁廷祷藏有 《 安 南 志 略 》 的 抄本 。 袁廷祷 , 字寿 阶 , 

是清代著名 的 藏书家 , 其 藏 书 楼 称 五 研楼 。 上海乐 善堂刊 刻本 的 《 安 南 志 略 》



( 以 下 简 称 乐 善 堂刊 刻 本 ) 书 末 附 黄 3^ 烈 践 语 两 则 , 称其 姻 家 袁寿 阶得 胡 茨村


“ ”

之 《 安南志 略 》 藏抄本 ,
其践语还将 此本称 为 五研楼 旧 藏 。 此践 语 与 上 海

古籍复 印 本拔语意 思相近 , 但文辞上互有异 同 , 参校黄 玉 烈 《 士 礼居 藏 书 题践



记续 》 可知 , 乐 善 堂 刊 刻 本践语更确 。 而 就 在 袁 氏 五 研楼 藏 有 《 安南志 略》 之

时 对该 书 的 重校 问 世有着 巨 大贡 献 的 另 人物 出 现 了 他 就 是 清代 考 据 大 家


, ,


 清 朱葬尊
( 《 曝 书亭集 》 卷 四 十 四
) :
安南志 略拔 四 库丛 刊 景 清康 熙本 《 》 , 


黎则 著 武 尚清 点校 ,《 安南 志 略 》 书前 黄5烈题识》
: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000 年 清 黄玉烈 《 , , , ; ( ) 

《 士 礼 居 藏 书 题践记 续 》 卷上 史 部类 安 南志 咯十 九卷 北 京 北 京 图 书 馆 出 版 社 2 0 02 年 《 》 , , , 


武 尚清 < 安 南 志 略 >在 中 国
: 《 成 书 版本及传藏 》 史 学史研 究 》 9 8 年第 2 期

、 , 《 1 8 


以 下 所述诸 事 综 合 了 现 存 安 南志 略 三个版本 中 拔语 的 内 容 《 》 

1 



第二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版 本 及 流传 

钱大 昕 。 因 藏书校书之事 , 钱大昕与 袁寿阶 、 黄不 烈 均交往甚密 ,


清乾 隆五十

五年 ( 公元 1 79 0 年 ) 是乾 隆皇 帝 的 八十大寿 , 钱大 昕 为致仕大 员 , 故而需入京



祝寿 而这 年 又 正好 是安 南 国 王 阮 光平 新册 入觐 于 是 钱大昕便 从袁 寿阶处


。 ,

借得 安南志 略》 书 细细阅读 以 熟知越南历史 掌 故 以 备咨询 对 此黄




《 , , , 。

“ 


25 烈 赞 叹道 :
即 博学如 少詹 ,
尚 拳拳于此 , 岂 可 以 外 国 图 籍遂弃之如 遗 乎?

既表达 了 对钱大 昕 严 谨 治 学 的 钦佩 又 体现 了 对 安南志略》 书 的认可 


, 《 。

在参 阅 《 安南志略》 之时 , 钱 大 昕 发现该 书 由 于无刻 本 , 仅 靠 手抄流传 , 难免




“ ”
说谬脱落 , 不 可 卒 读 于 是 他 发扬 了 其 考据 学家 的 本色 , 对该 书 进行 了 校

对 。 经 过钱 氏 朱 墨 点 校 ,
黎 氏 之 书 的 价 值才 得 以 凸 显 

袁寿阶故去 后 , 其 五 研楼 之藏 书 散 于 各地 ,
难 以 寻觅 。 唯独 《 安 南 志 略 》

之抄 本 , 因 有钱大 昕 的 朱 墨手迹 ,
被黄 玉 烈 格 外 珍视 , 留在身边 。 之后黄不烈

还 为 钱校本转 录 了 本副本 其 中 保 留 了 钱大 昕 的 手迹 还依据钱 氏 的校勘原




, ,

则 进行 了 再 次校对 。 从 保存 原 书 到 抄 写 副 本 再 到 细 心 校 对 , 最 后 还撰 写 题践 


整个过程黄 ¥ 烈 可 谓 费 心 良 多 。 因 此 武 尚 清 先 生 赞之 曰 :
复 翁对黎 书 裡而 复


” ③
彰的功绩 ,
是不可润灭 的 。 而经过 了 胡茨村 、 袁寿阶 、 钱大 昕 、 黄玉烈 四位

大家之手而成 的 该版本 《 安 南 志 略 》 质量颇 高 , 自 然 而然便成 为 了 日 后诸多版



本 的 鼻祖 

黄S 烈 践语 中 有记载 , 在他完成副 本 的誊抄 以 后 ,


将 带有钱大 昕手迹 的 五

研楼 旧 本 《 安 南志 略 》 转赠 给 了 吴春生 ,
自 己 则 留 下 了 亲校后 的 副 本 。 吴春生

其人及五 研 楼 旧 本 的 去 处 皆 不可考 而 黄不 烈 故去 后 其 手校 副 本 流传 于 何 处 。 , 

亦难 以 知 晓 。 但是参考今 日 所 存 之 黎 氏 书 版本 , 多 有 黄 氏 之 题拔 。
所以 , 虽不

知黄校本 《 安 南志 略 》 去往何 处 , 但 可 以 确 信其始 终流传 于 世 间 ,


使我们今 曰

得 以 研读黎书之价值 ,
功 劳大矣 

《 安南志 略 〉〉 的抄本在 中 国 虽 历经锧转 , 但 毕 竟在有 识之 士 的 努力 下 保存



了 下来 , 也算传藏有序 。 而在 中 国 之外 , 日 本藏书家也 为 《 安南志 略 》 的 传藏



做出 了 贡献 。
据武 尚 清先 生考证 , 由 日 本 学者 湿 江全 善和 森 立之 共 同 撰 著 的 


黎W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 附录 ( 二 ) 《 上海 古 籍书 店 复 印 本 安 南志 略 书 末 附 黄 S 烈 践语两 则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 校 安南志略
, : 《 》 附录 ( 二 ) 《 上海古 籍书店复 印本 安南志略书末 附黄不烈 践语两则 》 

北京 中 华 书 局 20 00 年
, , 


武 尚清 <安 南 志 略> 在 中 国
: 《

成书 、 版本 及 传藏 》 , 《 史学史研究 》 1 988 年第 2 期 

1 



《 安南志略 》 研究 

本 古代 录 学集大 成之 作 经籍访古 志 》 书 其 史 部 载记类著 录 了 安南志




目 《 , 《

略》 的存 目 , 并 附有书 目 解题 。 解题 称 : 《 安南志略 》 十九卷 ,


清人紗本 

羽 仓用 九藏 , 元黎 勛 撰 。 此本绪写精好 ,
点校详密 。 考题践校语 , 为 嘉庆 中 黄

堯 圃 五 烈 从 五砚 楼本所传 纱 标记 题签亦 系 堯 圃 真迹 册上题云 黎謝 




, 、 。 : 《

南志 略》 ,
存十九卷 。
从 五 砚楼藏 、 胡 茨村砂本 、 钱少 詹假 读 手校本 传录 , 


” ?
古居藏 卷首有 士礼居精校书籍 印记 从 其 题解 中 可 知 传本 


’ ‘ ’

。 。 , 日 《

南 志 略 》 似 乎 就 是 前文所 说经 胡 茨村 、 袁 寿阶收藏 , 钱大昕 、


黄不 烈 相继手校

之版本 。 此本如 何传 入 日 本今 尚 不 可 知 , 但 1 884 年 日 本 人岸 吟 香 在 上 海 刊 刻 的



乐 善堂本 《 安南志 略》 ,
书 中 所 附 黄 S 烈 题践 与 《 经 籍访古 志 》 书 目 解题所记


几乎 完全 相 同 另 在乐 善堂 刊 刻本书 前 还有 段岸 吟香所 写 的 刊 行说 明 


。 , ,

得钱竹汀 少 詹 曾 手校之 五砚楼 旧 藏本 帙 因 念方今法 越有事 必有 留 心经




。 、 ,

济之 士 , 欲得而先 睹 为 快者 。 爰亟付聚珍 印 行 , 以公海 内 云而 。 据此 , 我们



可 以判断 , 五研楼 旧 本 《 安 南志 略 》 在清朝 中 后 期经历 了 由 中 国 流入 日 本 , 



后 又被岸 吟 香这样 位有识之士带 回 中 国 并 刊 刻 印 行这 样 个辆转 的 过程


一 一

, 

岸 吟 香 刊 刻 的 黎 氏 书 是现存 版本 中 的 佳 本 , 《 安南志 略 》 能有今 日 之面貌 , 



本 学 者亦功 劳 不 小 

二 、 《 安 南 志 略》 的版本





《 安 南 志 略 》 明 清 时 期 的 著 录情 况

书 名 著 录 人 卷 数 类 目 归 属 备 注

《 文渊 阁 书 目 》 杨士奇等

《 元 史 艺 文 志  钱 大 昕  二 十 卷卷 二 地 理 类
》 

绛云楼书  钱 谦 益 卷 地志类


《 目 》

钱遵王述古 堂 藏书 录 》  钱 曾  二 十 卷卷 四 别 志 类  本 抄


《 目

《 读 书 敏 求 记  钱 曾  二 十 卷 卷 二 别 志 类
》 


 ( 日 ) 淫 江全善 、 森立之等撰 , 杜泽逊 、 班龙 门 点校 : 《 经 籍 访 古 志 》 卷三 ’ 上海 ’ 上海古 籍 出 版社 

20 1 4 年 


黎 著 武 尚清 点校 , : 《 安南志 略》 书前 《 岸 吟香说 明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此 表 参考 《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 等书 目 著录 

20


第二章 《 安南志略 》 的 版本 及 流传
 

《 铁琴铜剑楼藏 书 目 录  瞿 镛 十 九 卷
》 卷 十 史 部 载 记 类 钞 本

《 八千卷楼书 目 》 丁立 中 十 九卷 卷五史部载记类 活字板本



《 士 礼 居 藏 书 题 践 记 续 》 黄 玉 烈 十 九卷 钞 本

卷二十六 史部载


《 郑 堂 读 书 记 》 周 中 孚 二 十 卷 写 本 

记类

卷 二 十 八 史 部载 文澜 阁 传抄


《 丽 宋 楼 藏 书 志 》  陆 心 源 二 十 卷


记 类 本

卷十 四 史部载记 文澜 阁 传抄


《 爱 日 精庐藏书志 》 张 金 吾 二 十 卷


类 本

卷六十六 史部载 两淮马 裕家




《 四 库全 书 总 目 》 纪陶 等 十 九卷


记 类 藏 本

从上表可知 , 《 安南志略 》 在 明 清 时期 官方 、 私 家藏 书 目 录 中 多 有著录 



观 各 家 著 录情 况可 知 其书初 为 二十卷 后 亡佚 卷 故 以 十 九卷 手 抄 本 流行


, , ,

于世 。 这也正 印证 了 黄S烈 在是书践语 中 提到 的 黎书有抄无刻 的 说法 。 清朝乾



隆年 间 编 修 《 四 库全书 》 , 四 库馆 臣 也 发现 了 《 安 南 志 略 》 于 史有补 的 重 要 价

值 , 将 两淮 马 裕家 藏本 收 入 《 四 库全书 》 , 列 入 史 部 载记类 , 并在 《 四 库全书



总 目 提要 》 中 对此书给予 了 颇 高评价 。
如 果说钱大昕 、 黄 ZS 烈 等 人 的 传 藏 、 

校使 《 安南志略 》 得到 了 很好 的 保存 ; 那么 被收入 《 四 库全 书 》 并受到 高度 肯



定 , 则 正式确立 了 《 安 南 志 略 》 的 地位 使黎 氏 之书 可 以 流传 后 世 ,
, 这样 的 功 劳

是各种私家著录 、 传 藏所无法 企及 的 

在 现 存 的 各 版本 的 《 安南志略 》 中 , 以 《 四 库全书 》 所收录 的 两淮马 裕家



藏本为 最早 四库全书 》 成书 以 后 共手抄 了 七部 分藏 于 南 北 各 地 




。 《 , , ,

历 经 战 乱 多 有 散佚 。 1 98 6 年 , 台 湾 商 务 印 书 馆 影 印 了 藏 于 台 湾故 宫 博物 院 的 文

渊 阁本 四 库全书 》 从影 印 本 中 我们可 以 睹文渊 阁 本之 原貌 关于 四库




《 , 。 《

全书 》 编 修 的 功过是 非 ,
学 界 有着 不 同 的 声 音 , 本 文 在 此 也 不 做探 讨 。
但我们

在肯定 《 四 库全书 》 收录 《 安南志 略》 的功劳 的 同 时 , 也 应看 到 文渊 阁 四 库全



2 



《 安 南志略 》 研究


书本 《 安南志略 》 ( 以 下简称四库影 印 本 ) 中 存在着诸 多 问 题 



四 库全 书 总

在 《 目 提要 》 中 , 于卷 六十六 史部 载 记类之 下 著录有 《 安南


” ?
志 略 》 十九卷 两淮 马 裕家 藏本 十 九卷之 数 与 前文所提 安南志 略》 


, 。 《

亡佚 卷之 事 实 相 符 另在 四 库全书 简 明 录》 中 同样著录 安 南 志 略 》


。 《 目 , 《


为 十 九卷 。 但是 在 四 库 影 印 本 的 书前提要 中 , 却 又有 臣等 谨案安南 志 略二十


”?
卷 之语 ,
并且细 考其篇 目 也确 为 二 十卷 , 难 道说 四 库 影 印 本所 收录 为 未 亡佚

之全本 将 四 库影 印 本 与 现存其他版本 做 比 较 便可 以 发现 事实并非如此


? , 

黎 氏 原 书 之卷二十 《 题 辞 》 确 已 亡佚 , 此二 十卷乃是 四 库馆 臣在 收录 《 安南志



略 》 时 刻 意 篡 改 所致 。
为 了 凑足原书 二 十卷之数 ,
编 书 者将 原 目 录各卷打 乱 

分 原 书 十七卷 为 十七 、 十八两卷 , 以 原 书 十八卷为 十九卷 、 十九卷为 二十卷 



通过这样 的 改 头 换 面 ,
二十卷之数确 实 凑足 ,
但黎书 已经面 目 全非 , 故而此种

做法颇不 可取 另 外 。 , 四 库 影 印 本在 篇章 结 构 的 完整性 上 也 存 在着极 大 的 弊 端 



不知 出 于何种 原 因 , 该版本将 原 书 目 录 、 序言 、 题践 全 部 翦 除 , 仅有 正 文 可 见 

而由于 《 四 库 全书 》 在 编 修过程 中 肆 意删 改 的 现象普遍存在 , 其 正文 中 也 有着



诸多 化误难懂之处 例如 四 库影 印 本对黎书 中 的人名 地名 特别 是 些蒙




i 。 , 、 ,

“ ” “ ” “ ” “
元音译 而 来 的 词 汇 据 正音 进行修 改 , 将 唆都 改为 索多 , 阿里海


” “ ” “ ” “ ”
牙 改为 阿里 哈雅 , 达鲁花赤 改为 达 噜 噶齐 , 由 于 这些音译 词 

元朝 以 来 己 经 普 遍 为 社 会 所 习 用 ,
骤 改之 下难 免造成混 乱 , 增 加 了 传抄 、
阅读

的 困难 。 由 于 《 安 南志 略 》 为 手抄本 , 在 流传 过 程 中 难免存在 诸 多 说误 , 而四

库馆 臣在著 录 时并未细 细 考订 , 因 而 除 了 文 字之误 外 还 有许 多 颠 倒 、 脱漏之处 



如 , 四 库 影 印 本卷 十三 《 陈 氏 世家 》 中 , 对于 陈朝世系 的 记载存在 明 显 的 混乱

和 脱漏 ,
二 世下 记 三世事 , 三世下 记 六世 事 , 如 果 不 参 阅 其 他 版 本 很 难真 实 了

解这 时期 的 历 史事件 又如 在卷八 六朝交 州 刺 史 都督 交祉九真 南太守


。 , 《 日 

下 , 记载 了 晃衡 、 辅 良交 、 张舟 等 多 位唐代 官 吏 经 略安南 之 事 ; 而在卷九 《 



安 南 都 护 经 略 使 交 爱 驩三郡刺 史 》 中 , 又 收入 了 王谅 、 陶 侃等六朝 时 人 。
如此

明显 的错说 , 显然 是草草 抄录 , 将 两 卷 内 容 混 淆所 致 。 虽 然 四 库 影 印 本在保 存



和肯定 《 安南志略 》 方面做 出 了 巨 大贡献 , 但很 明 显 不 是精校版本 , 在使 用 过



程 中 应加 以 校对 


 清
( ) 永培 、 纪 均编 : 《 四 库全 书 总 目 提要 》 卷六十六 , 石家庄 , 河北人 民 出 版社 , 2 0 00 年 


 越
( ) 黎崩 : 《 安南 志 略 》 影 印 清文渊 阁 四 库全书 本 , 台北 , 台 湾商 务 印 书馆 , 1 986 年 

22



第二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版本及流传


1 979 年 , 上海 古 籍 书店 复 印 刊 行 了 《 安南志 略 》

书 。
武 尚 清 先 生在 其 《 〈

安南志 略 在 中 国 成书 版本及传藏 》 文 中 对该版本做 出 了 较 高 的 评价



〉 、 


此本 因 系 复 印 , 毫无改动 ,
率 见其真 ; 虽难供社会 阅 读 , 仍不 失校勘所赖 


此本 字体硕大 措法端雅

函 四册 新线装书 行款舒 朗 装顿精 良 


, , , , , 。

海古籍 复 印 本 出 现较晚 , 全书 内 容结 构 也较为 完整 ,


除 了 没有书 前题识外 , 

余 录 序言 书 后 题践等 应俱全 其书不知 复 印 何版本 但根据 书末所




目 、 、 。 自 ,

附黄 S 烈 践语两则 可 以 判 断 , 应与钱 、 黄 两家校本颇有渊源 。 另 细 考践语可 以



发现 , 此版践语与 黄S烈 《 士 礼 居 藏 书 题践记 续 》 中 安 南 志 略条 多 有 异 同 ,




为 后 人在 黄 氏 践 语 基 础 上 增 删 而 成 

在 《 安 南 志 略 》 的 现代 点 校 本 出 现 以 前 , 最为精 良 、
完备 的版本应该是 曰

本 明 治十七年 ( 公元 1 884 年 ,
清 光 绪十 年 ) , 日 本人岸 吟 香在上海乐 善 堂 刊 行


的铜活字 印 刷 本 据武 尚清先 生考证 该书 函四册 十九卷 卷首 卷


一 一

。 , , , 

卷前有 复翁题 记 卷首共十八 叶 包括有i 篇书序 序 录 总叙 





。 , 、 自 、 目 、 。

半 叶 十行 行二十 四 字 版心有 安南志 略 书名 四 字居 上 鱼尾下有卷 次


‘ ’

、 。 , 

叶次 最下 有 乐 善 堂 藏版 牌记 行款齐整 天地适 中 楮 墨 洁好

字形清


, 。 , , ,

晰 。
与 他本 比较 , 内 容 相 对 完 备 乐 善 堂 刊 刻 本 中 目 录 、
序言 、 题记 、 题践

等 应 俱全 观该 书 前后 所 附题践 与 黄 3 烈 士礼居 藏书题践记续 》 所存近 乎




, 5 《

致 并且岸 吟香在 书 前刊 行说 明 中 也称其刊 刻所据版本 为 五研楼 旧 藏本 




, 。

此可 以确信 , 前文 提及 的 经钱 、 黄诸家传藏 、 校勘 的 手 抄 本 《 安 南志 略 》 , 

于此时得 以 刊 行于世 。 由 于 乐 善 堂 刊 刻 本所据 抄本 已 经钱 大 昕 、 黄 3^ 烈 等 人 手



校 , 故 而 其 书 相 对 于 四 库 影 印 本 和 上 海 古 籍 复 印 本错 说 更 少 、 内 容更精 , 而岸



吟 香也 在卷首排 印 安 南 志 略 》 凡例 中 提 到 阙 文错 说之 处 只 二字而 易


《 , 、

” ?
解者 ,
不揣 谬妄 , 已为填改 , 可 见 岸 氏 在 前人 的 基 础 上 , 对 于 抄本在 流传过

程 中 出 现 的 说误 也 进行 了 部分 的校 正 , 这更加 使得乐 善堂 刊 刻本趋 于 完 备 



虽 然 乐 善 堂 刊 刻 本 较 之他本 已 经算 得 上精 良 、 完备 , 但是 毕竟也 是在 抄本

多 方流传 , 历 经数百年后才刊刻而成 , 因 此难 以 避免 的 会存 在 着 各种 错 误 、 

漏 需 要 进行 次系统性 的重校 上世纪 八 十 年代末 九十年代初 北京师范




, , 、 ,


武尚清 < 安 南 志 略>在 中 国 成书 版本及 传 藏 》 史 学 史研 究 》 年第 期

: 《 、 , 《 1 988 2 


武 尚清 < 安 南志 略 在 中 国 > 成书 版本及 传藏 》 史学 史研究 》 年第 期

: 《 、 , 《 1 988 2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 校 : 《 安南志略》 书前 《 岸 吟香凡例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23



《 安南志 略》 研究 

大 学 武 尚 清 教 授 承担 起 了 这 份 校 勘 工 作 。 武 尚 清 先 生 以 保存 情 况 最 好 的 乐 善 堂

刊 刻本 为 底本 , 用 四 库 影 印 本 和 上海 古 籍 复 印 本 进行对校 , 同 时参考相 关史 书


“ ” ①
进行补 充 是非去 取 不主 体 择善而从 年 中 华书 局 出 版武


, , , ,
1 99 5 ,

尚 清 点 校本 安南志 略 以 下 简 称武校本 武 校本 书 前 有 校 注 序 篇 


《 》 ( ) 。 ,

《 安 南志 略 》 的 撰著 、
校藏情况 , 学 术 价 值 以 及 校勘 原 则 都 做 了 介 绍 。
其校勘

原则包括 

1 、 凡 乐本有 误而他本 当 是者 , 或 乐 本 虽难 云 误 而他本更 善 者 , 则 出 校记 



注 明 据某而改 明 显 的错抄错排 见知其为误 率予径改 不再注 明 




。 2 、 , , , ,

免冗赘 。 3 、 也 有 少 数情况 , 虽校者认 为 底 本 为 是 ,


他本 为 非 , 未予 改动 , 但恐

读者未必 同感 , 或见他本而 生疑 问 , 则 亦 注 明 某本 作 某 ,
并 附校者意 见 , 留待

读者 评断 取舍 。 4 、 诸本 恐 皆有误 , 以 致文 义 不 明 , 暂 又 改 无 他据 , 姑仍原文 

存疑待考 。 5 、 也有 少 数情 况 ,
诸本 各有 i 化种 , 则 姑 分取其 是 , 综合 改补 , 汇订

新句 。 6 、 采用 他校 , 参考他书 , 疑难之处 , 稍加考释 。


凡黎志 错误 , 他书 不错 

则 据 以 校改 凡所校补 首 先参 据 正 史纪传 表 志 有关 会要 全文 诗
‘ ’ ‘ ,

。 ( 、
, ) , ( ) 

史部 、 集部若干 书 、 文 ,
亦参用 《 大越 史 记全书 》 、 《 越史通鉴 纲 目 》 等越 南

史 籍 及 某 些重 要 越 文 近 人 撰 著 属 于钱 黄校订遗墨者 并录 出 并予注


。 7 、 、 , ,




明 。

据 武 尚 清 先 生所 列 校勘 原 则 可 知 ,
武校本 对 于 他 本 和 相 关 史 籍 的 利 用 极 为

充分 , 釆众家 之长 ,
对黎 氏 书 做 出 了 细致 、 准确 的 校注 。
同时 , 武先 生又有着

极 为 严 谨 的 治 学 态度 ,
对 于 无 可 考据 的 疑难之 处 ,
并不 率意 妄改 , 而 是标 明 问

题 , 存 疑待考 。 这样 的 做法是颇 为 可取 的 。 今列 举几处校注 , 以 说 明 武校本之



精 


卷二 大元诏 制 第十 条 至 元 三十 年 四 月 成宗皇帝圣 旨 谕安 南 国


一 一

1 、 《 》

” “ ”
陈 傳 诏 中 兹 命礼 部 侍 郎 李衍 兵部 郎 中 萧泰登 賫诏 往谕 


( 日 ) , 、 ,

“ ” “ ”
下 , 武 尚清先生注 曰 :
李 ( 衍 ) [ 桁 ] 原作 李衍 , 误 。
阁 本作 李思衍 

亦误 。 盖李 思衍使越 ,
在至元二十五年 , 偕副 使万 奴 ,
往谕陈王 日 烜也 ( 《 

史 卷十五 卷二 百九 至元三十 年 成宗 即位 所遣者为 李衍 偕副使




》 、 ) 。 , , ,

“ ”

萧泰登 , 往谕者 陈 日 傅也 。 复本作 李衍 当是 。 《 元史 安 南传》 同 ?



据改 


黎勛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书前 《 安 南志 略校注序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黎朝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略》 书前 《 安南志略校注序》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0 00 年 

24



第二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版本 及流 传 

“ ” “
2 、 卷九 《 唐 安 南 都 督 都 护 经 略 使交 爱 驩 三 郡刺 史 》 杜正伦 条中 , 


” “ ”
宗 系 之名 句下 武 尚 清先 生注 太宗 系 素 知名 原作 太宗 系 知 名

, : ( ) [ ] 

“ ” “ ”
复本 同 。 无解 。 阁 本删 系 字而作 太宗之名 , 文 通而 义梗 。 《 旧 唐书 》

“ ” “ ”
卷七 十 云 太宗 闻 其名 新唐 书 》 卷 百六云 太宗 素知名 盖 皆指正


; 《 。

“ ” “ ”
伦 前仕 隋 为 羽 骑 尉 , 武德 间 任录事参军等事也 。 是知 系 为 素 之说 。 改 






3 、 卷 四 《 征讨运饱 中 》 ,
二月 二 日 乙巳 … …
, 三日丁巳 … …
, 六 日 己酉 … …

“ ”
句下 , 有注 曰 : 三日 丁 巳 诸本全 同 。 然 疑有 误 。 上句之 二日 乙巳 、 下句之


“ ” “ ” “ ”
六 日 乙酉 , 皆确 。 则此中 间之 三日 , 应为 丙午 也 。 盖 崩 志 此文 

为 追 忆 亲 历诸 事而 作 , 事 、 时 , 容或 未 必 皆 的 。 可 贵 者 端 在 其 所 亲蹈 。 琐细事


“ ” “ ” 


端 , 未便全 据 《 元史 》 等 以 为 订正 也 。 宁存原貌 , 以 资 参较 。

诸 如 此类 的 校 勘 在 武 校 本 中 比 比 皆 是 可 以 说武 尚 清 先 生 的 点 校 在 定程


度 上还 原 了 安南志略》 的 原貌 使学 术 界对 此 书 的 研 究 空 间 进 步扩展开来

《 , 

具 有 极 高 的 借 鉴 意 义和 参考价 值 。 本 文便 是 以 武校本 为 依据 , 进而 展 开 对 《 

南志 略》 书 的研究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卷二 《 大元诏制 》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 0 00 年
, , , 


黎勛 著 , 武 尚 清 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九 《 唐 安 南 都 督 护 经 略 使 交 爱 驩 三郡 刺 史 北京 》 ,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黎勘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卷 四 《 征 讨 运馅 》 , 北京 , 中 华 书局 , 2000 年 

25



《 安 南志 略 》 研究 

第三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体例及 内 容

安 南志 略 》 的体例


、 《

《 四 库全书 》 将 《 安 南 志 略 》 归 为 史 部 载 记类 , 而在 《 四 库全书 总 目 提 要 》

卷六十六 《 载记类 》 篇 目 之下 , 对载记体进行 了 阐 释 




五马 南浮 ,
中 原 云扰 。 偏方割据 , 各设史 官 。
其事迹 亦 不 容泥灭 , 故阮

孝绪作 七录 》 立焉 隋志 》 改称 霸史 文 献通考 》 则 兼


伪史
’ ‘ ’

《 , 。 《 , 《

用 二名 。 然年祀绵邈 , 文 籍散佚 , 当 时僭撰 , 久 己 无存 。 存于今者 , 大 抵后 人



追记而 已 皆非其实 也 案 后汉书 班固传 称撰平





‘ ’ ,

。 曰 曰 伪 , 。 《

》 ,

林 、 新市 、 公 孙述事 为 《 载记 》 。 《 史通 》 亦称平林 、 下江诸人 , 《 东观》 列



为 《 载记 》 。 又 《 晋 书 》 附叙 十六 国 , 亦云 《 载记》 。
是实立乎 中 朝 , 以 叙述

列 国 之名 。 今采录 《 吴 越春 秋 》 以 下 , 述偏 方 潜 乱遗迹者 ,
准 《 东观汉记》 

晋书 之例 总题曰 载记 于义为 允 惟 越史略 书为其 国所 作


《 》 , 《 》 , 。 《 》 自 

僧号 纪年 , 真为伪史 。 然外方私 记 , 不过 附存 己声罪 示诛 , 足昭名分 , 固 无庸




” 


为 此数卷 别 区 门 目 焉 。

记 载历朝 历代地方割 据 政权 的 史 书 的 归 类 , 经 历 了 从伪 史 到 霸 史 再到 载记

的演进过程 。 很明显 , 《 四 库全书 》 对于 《 晋书 》 首创 以 载记 与 本纪 、 世家 



列 传并立 , 将 十六 国 时 期 的 少 数 民族政权 归 为 载 记类 的 做法是 比 较 认 可 的 , 




实立乎 中 朝 , 以 叙述列 国 之名 气 这 既 体现 了 四 库 编 修 者 维 护 封建 等级 制度和



封 建 正 统观 的 政治 意 图 , 又说 明 了 清 朝 统 治 者 对 于 地 方 政权 的 重视 

被收入 《 四 库全书 ?
载 记类 》 之下 的 史籍有 《 越绝书 》 、 《 华阳 国志》 

《 十六 国 春秋 》 、 《 蛮书》 、 《 南唐书 》 、 《 西夏事略 》 、 《 高丽史 》 、 《 



史略》 、 《 安 南志 略》 等 四 十 余种 。
考察 这些史 籍可 以 发现 ,
其 记 载 对 象有 些

是 地方 割据 政权 , 而有些则 是和 中 国 有着 宗 藩 关 系 的 独立 的 国 家 。
将两者不加

区分 的 归 为载记 正体现 了 清朝 统 治 者 对 于 中 华 文化 圈 和 大 统 思 想 的 重视

, 

另 外和 《 安南志 略 》 相近 , 同 为 越 南 人撰 著 的 , 记 录越南 古代 史 事 的 《 越史略 




 清 ( ) 永路 、 纪均编 : 《 四库全书总 目 提要 》 卷六 十六 , 石家庄 , 河 北人 民 出 版 社 , 2 0 00 年 


 清 ( ) 永培 、 纪均编 : 《 四 库全书 总 目 提要 》 卷六十六 , 石 家庄 , 河 北 人 民 出 版社 , 2 0 00 年 

26



第三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体例 及 内 容 

书 却 因 为 其 书 以 本 纪记 安 南 诸 王 之 事 以 安 南 诸 王之年 号纪 年 便被 四 库


, , ,

“ ”?
馆 臣斥为 其 国所 自 作 , 偺号 纪 年 , 真为伪史 。 而 《 安 南志 略 》 则 因 为 黎 崩

常怀 向 慕 中 国 之心 ,
在 书 中 以 世家 记 安 南 诸 王 , 用 中 国 历 朝 皇 帝 年 号 纪年 , 



到了 四 库全书 》 的 肯定 在 各处 提 及 安南志 略》 书时 皆 称其 为 元黎


《 , 《 ,

”?
崩撰 。 以黎剧 为 元 臣 , 便是 以 中 国 人 视 之 , 《 安 南 志 略 》 也 便被 等 同 视 为 了

部 由 中 国 人撰著 的 记 正 统 王 朝 之 外 的 割 据 政 权 事 迹 的 史 书



虽然 四 库全 书 》 的 这 归类 尚值得商榷 但是 无 论 记 载 的 是 割 据政权 还


《 ,

是 宗藩 国 家 安南志 略》 书 己经不 同 于正史 中 单 的 外 夷 列 传或 地 理 图 志


一 一

, 《 

而是综 合 了 传统史 书 中 世家 列传 志 书 等诸多 内 容 这 点 从其 书 的


、 、 、 。 , 

录 中 就 可 以 有所 了 解 


《 安南志略》 目 录



卷 数 内容

卷 前  岸 吟 香说 明 、 岸 吟 香凡 例 、 黄 3E 烈 题 识

卷 首 安 南 志 略 序 十 篇 序 总序


( ) 、 自 、

郡邑 、 山 、 水 、 古迹 、 唐 安 南 都护 元 隶





州郡 、 风俗 、 边境服役 、 测景

卷 二 大 元 诏 制 、 前朝书命

卷 三  大 元 奉使 、 前朝奉 使

卷 四 征 讨 运 钢 、 前朝 征 讨

卷 五 大元 名 臣 往 复 书 问 、 前朝 书 疏

卷 六 表章 、 前代 书 表

汉交 州 九 真 日 南 刺 史太 守 ( 附三 国 时刺


卷七


守 


 清
( ) 永培徊 库 全 书 总 目 提 要 》 卷六 十六
、 纪的编 : , 石家庄 , 河北人 民 出 版社 , 2 0 00 年 


 清
( ) 永溶徊 库 全 书 总 目 提 要 》 卷 六 十六
、 纪均编 : ,
石家庄 , 河北人 民 出 版 社 , 2 0 00 年 


此 目 录 据 武 尚 清 点 校本 安 南 志 略 》 整 理 《 

27



《 安南志略 》 研究 

卷 八  六朝 交 州 剌 史 都 督 交 耻 九 真 日 南 太 守

唐 安 南 都 督都护 经略使交 爱驩三郡刺




卷九




卷 十  历代羁 臣

赵 氏 世家 、 五 代 時 僭窃 、 丁 氏 世家 、 


卷十


氏 世家

卷 十 二 李 氏 世 家

卷 十 三 陈 氏 世 家 、 内 附候王

学校 、 官制 、 章服 、 刑政 、 兵制 、 历代


卷十 四


遣使

卷 十 五 人 物 、 物产

卷 十 六 杂 记 、 历 朝 名 贤 杂题

至 元 以 来名 贤奉使 安 南诗 、 玉 堂诸 公 赠


蛊屮

送 天使 诗 序

卷 十八  安 南 名 人诗

卷 十 九 图 志 歌 、 叙事

钱大 昕 读 讫 题 识 黄 不 烈 践 语两 则 附
、 、 

卷末


黄 不 烈 选 录 杜 审 言 旅居 安 南 诗 


由此目 录可 知 安南 志略 书 对 古代安 南 地 区 的 郡 邑沿 革 山 川 地理

, 《 》 、 

风 俗物 产 、 人物官职 、 典 章制度 、 名 人 诗 文诸端 都 有 详 细 的 记 载 , 根 据 这些 内



容便可 以 将 黎 书 视 为 部 外域 方志 之 书 而 除 了 上 述 内 容之 外 该 书 还载有 安


; ,

南 各朝 代 之 更 替 , 历朝 刺 史 、 太守 、 名 臣之传 略 , 历 代诏 制 、 书疏 、 

表 章 等文

献 ; 特 别 是 黎 勛 效 法迁 、 固 , 以 当 代 之 史 笔记 当 代之史 事 , 对 安 南 与 元朝 之 间

28



第三章 《 安南志 略》 的 体例及 内 容 

的 征伐 战 事 使 介往来用 墨颇 多 因 而更 算得上 部 规 模宏 大 的 越 南 通 史

、 , 

二 、 《 安南志略》 的 内容


安南志略 原书二十卷 后 亡佚 卷 现存十 九卷 据 岸 吟 香 凡例 记

《 》 , , ( 


少末后 题 辞 卷 该 书 记事上起 南越赵 氏 下 讫 陈 朝 宪 宗 开祐十 年 元惠


一 一

) 。 , (

帝 至元 五 年 年 前后 约 千 五百 余年 安 南 古 史 可考者 约 始 于 北 属 中


, 1 339 ) , 。

国 时期 , 距今 已逾两千年 。 但在其历 史 发展 的长河 中 , 记载本 民 族历 史 的 史 籍





却 迟迟 没 有 出 现 。
黎勛撰 《 安 南志 略 〉〉 ,
使 谱 系 官 爵 之沿 革 、 山 川 郡 邑 之先

后 、 礼 乐 刑 政之 原 、 兵 农 财 食之 计 、 行 李之使 、 出 入年 月 、 词人咏士朝辨藻 品 


览而 尽得 之 气 后 人可 以 依据 古 籍 文 献 了 解 古 代 越 南 的 历 史 ,
黎 氏书作为 现

存最早 的 部越南史籍 功不可没


, 

对该书 容做 梳理 主要 包括 历 史沿革 山 川 地理 物 产 风俗 人物传




内 , 、 、 、

略 、 名 贤 诗 文 以 及 中 越 交往 六 个 部 分 

安 南 山 川 地理和 历 史 遗迹


( )

由 前文可知 , 黎勛 是土 生土长 的 安 南人 , 在 安 南为 官十余载 , 而他本人又



好游 历 山 水 、 走访 旧 闻 , 因 此对于 安 南地 区 的 郡 邑 、 山水 、 古迹 、 掌 故极为 熟

稳 在 安南志 略》 书中 他对相 关 内 容进行 了 详细 记 载 由于山川 郡邑


。 《 , 。 、 

古迹建 筑 随 时 代 的 变迁 , 其名 称 时 时有变 , 有 些 甚至难寻 踪迹 , 黎 勛 经过实地



考证后 的 记 载具 有很 高 的 史 料价值 

1 、 郡邑

“ ”

安南志略 卷 开篇便设 郡邑 章 可 见厘 清 地 理 沿 革 的 重 要 性

《 》 , 

黎 书 记 安 南 在 秦 时 名 象郡 , 汉 初 赵伦建 南越 国 , 西 汉 时 平 南越 , 于 其地置 九郡 

九郡 中 之 交 址 、 九真 、 日 南 即 为 后 世安南之地 。 观其 记 载 与 中 国 史籍 《 史记》 

汉书 等 所 记安 南之 事基本 致 由 于 黎剧 在安 南 为 官 时 曾 经 实地走访 


《 》 。 ,

内 附元 朝 后 又可 以 参考 多 种 中 国 史 籍文 献 , 两相 对 照 ,
其记载真 实 可信 

“ ”

黎! 称安南北属 时期 历朝沿革 郡县不 而 五 代后 脱离 了 中 国




^ , 自 ,

“ ” ?
的郡县统 治 ,
建立 了 独立 自 主 的 封建 国 家 , 其郡 县 或仍 或革 。 因此 , 他对

安 南 地 区 的 现 有地 名 进行 了 梳 理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 南志 略 》 书 前 《 岸吟香凡例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 0 00 年 》 , , , 


黎1 著 3 ,
武 尚清 点 校 : 《 安 南志 略 》 卷首 《 察罕序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 0 00 年
〉〉 , , , 


黎嵗 著 武 尚清 点校 安 南志 略 》 卷 郡邑 北京 中 华书局 年

, : 《 《 》 , , , 2 0 00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 南志 略 》 卷 郡邑 北京 中 华 书局 年

, : 《 《 》 , , , 2 0 00 

29



《 安南志 略 》 研究 


宋元 时 期 ,
中 国 的 地方行政制 度 为 路 、 府 、 州 、 县多 级 , 而从黎 割 的 记载

看 , 安 南 也 效 法 了 中 国 的 地 方行政 制 度 。 黎 氏 记 安 南 有 大 罗 城路 、 归 化江路 

宣化江路 、 谅州江路 、 陀江路 、 北江路等 ; 路之下 ,


如大 罗 城路 ,
在 安 南 陈朝

时 , 设龙兴府 、 天长府 、 长安府 ; 府之下有 国 威州 、 古州 、 光州 、 仙州 、 思浪



州 等州 ; 而 州 以 下 又有 武 宁 、
万载 、 丘温 ( 即 为 黎M 安 葬彰宪侯 陈键之地 i


) 

古 勇 诸县气 各级 行政 区 域经过黎M 的 梳理 i


, 极为 明晰 , 可与 相关史地著作互相

参照 考订此 时期 的 安 南地名

, 

除 了 记 录 沿革使用 的 州 县之 名 外 ,
黎劓 还对古州 、 县名 进行 了 考证 , 附于

前记州 县之 下 。
如 其记有峰州 、 苏茂 、 长州 、 唐州 等古州名 , 还记有龙编 、 

鸾 、 安顺 、 古藤 甲 、 都庞 、 越裳等许 多 古 县 名 。 观 黎 氏 之书 , 其 在许 多 地名 之

下 , 均 附有考证 考证 内 容包括地名 沿革变化 、


各州 县地理位置 、 与 何处接壤 


各地历 史 掌 故 等等 。
如 大 罗城路条下注 曰 :
古 交祉 , 汉仍之 。 唐 置 安南 都护


” “
府 。
其 城在 庐 江西 岸
… …

长安府条下注 :
本华 闾 桐 , 丁 部领所 生地 。 五季


” “
末 , 丁 氏 立 国 于此 。
龙编 条下 注 :
西汉交州剌史治所 , 旧名 龙源 ,
后有岐


” ④
龙盘编 于 水 , 改 曰 龙编 。 此 外 还在许 多 地 名 下 注 有接 云 南 界 、 接金齿 界 、 

占城界等 。
黎书 中 的这些 内 容 , 对于 治 南越 史 地者具 有 极 高 的 价值 

除 了 记 安 南 古今地名 之外 安南志 略》 卷 还单 设 章 节 详 载 了 唐 安


一 一

, 《

南都护 元隶 州 郡 。 此 内 容转 录 自 南 宋 宁 宗 开 禧年 间 著名 理 学 家 张洽 的 《 历代

郡县地理书 书 此书三十卷 安南志 略》 称 历 代郡 县地理 书 》 而 




》 , , 《 《 , 《

史 ?
张洽 传 》 称 《 历 代郡 县 地 理沿 革 表 》 其 中 著录诸 多 州 郡之名 , 可与新 

旧 唐书 地理志 相 互参 照 同 时 张洽之 书 今 已 不传 此 著录又颇有辑





《 》 。 , ,

佚之 功 

1 、 山 

古 安 南 国 包 含今越南 中 、 北部广大地 区 。
其地理位 置 位 于 亚洲 东 南 部 , 

南半 岛 东侧 ,
东 临 南海 , 国境内 多 山地 、 高原 ,
平 原 面积不 足三成 。
而除了多


周 振鹤 : 《 中 国 地 方行政 制 度 史 》 , 上海 , 上海人 民 出 版社 , 2 005 年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校 2 0 00 年 安南志 略》 卷 郡邑》 北京 中 华书周

, : 《 《 , , , 


观 安南志 略 书 诸影 印 本 于 正 文 之 下 多 附 有 双行 小 字注 此 注 已不 可 考 为 黎 氏 自 注 还是 钱 黄等


《 》 , , 、

乾 嘉 学 者 后 注 但 内 容 真 实 充 分 可 信 价 值 较 高 故而 本 文 将 黎 书 旧 注 皆 作 为 其 书 内 容 之 部 分 引

, 、 、 , 。 ,

用 时不 再标注 区 分 


黎M 著 武 尚 清点 校 安南志 略 卷 都邑》 北 京 中 华 书 周 2 0 00 年

, : 《 》 《 , , , 


黎_ 著 武 尚清 点校 安南志略 卷 郡 邑》 北京 中华书局 年

, : 《 》 《 ’ , , 20 00 

3 0



第三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体例 及 内 容 

山 地之 外 , 安 南 地 区 还 河 网 纵横 , 水 系 极 为 发达 。 可 以说 ,
多 山 多 水是安 南 显

著 的 地 理特 色 。 因而 , 黎勛 在 《 安南志 略 》 中 记载 了 安 南 多 处 山 水 , 并对 其位

置 、 特 色及 与 之 相 关 的 史 事 、 旧 闻 进行 了 介 绍 

佛迹 山 , 山 上 有 足迹 , 故名 

武宁 山 , 俗传 下 有 赵 越 王 坟 

地官 山 , 尤险峻 , 俗 传龙 幡 其 上 。 陈 太王建行 宫 于 此 

武 林洞 ,
昔安 南陈 四 世 国 主陈 仁王 ,
弃位 隐 其 中 以 成 道 , 号 日 竹林道士 

有 香 海诗 集 印 行 于 世 

东山 , 临支 明 江 。 高且秀 。 山 洞上有穷 , 登 而远 望 , 水天

色 , 真嘉 景 也 

_ 父 中 年休 官 , 自 号 思惟 居 士 , 常 隐其 中 

炉江 , 水 日 三带江 。 至罗城 自 日 庐 , 又通 于 海 

大黄 江 , 至元 甲 申 官 军 破安南 处 

龙门水 , 古 战 交祉 爺 宁 县 有龙 门 水 , 深百寻 。 大 鱼 登 此化 为 龙 ; 不得 , 





曝腿 点额 。

诸 如 此类 的 著 录 约 有 四 十 条 , 其 中 所涉 传 说 旧 闻 虽 不 可 尽信 , 但 是对 地 理

位 置 的考订 , 对相 关 史 实 的 记叙 , 都 是 对安 南 历 史 的 很好 的 补 充 

3 、 古迹

安南历 史悠久 ,
其 国 中 虽久 无 史 书 , 但各 种 掌 故 、 旧 闻 却 颇有 不少 。 同时 

据 中 越史 籍 记载 , 早 在 先 秦 时 期 其 地 方便 已 经 与 中 原 地 区 互 通 有 无 , 诸如 南 越

王 赵伦 、 西 汉 伏波 将 军 路 博 德 、 东 汉 伏 波 将 军 马 援 以 及 历 朝 历 代 的 中 国 官吏 

羁 臣都在安南 历 史 上做 出 了 己 的 贡献 留 下 了 浓墨重彩 的 笔 根据 这些 传


自 , 。

说 史 事或 者 为 纪 念某 历 史 人物 安 南 人 民 修 建 了 许 多 标 志 性 建筑 如与南


、 , 。

“ ”
越 王 赵伦 甚 至 是 更 早 的 南 越 古 史 相 关 的 越王城 ; 为 汉 朝 两 伏 波 而建 的 威 武


“ ” ?
庙 ; 记 有 唐 代 经 略 安 南 的 高骈 、 裴 鰂 等人 事 迹 的 天 威 径 新 凿 海派碑 o 这些

建筑 到 黎 勛 时 , 有 些 已 经湮 没 于 历 史 的 尘 埃 中 ; 有些 烧 幸得 以 保 存 , 仍为 安南

人 民所重视 ,
成 为 了 历 史 的 见证 。
黎 爾 对这 些 历 史 遗 迹 详 加 记 录 , 同 样 具有 珍


“ ”
贵 的 史 料价值 , 即以 天 威 径 新 凿 海 派碑 为例 , 《 安 南 志 略 》 卷九 附 有 《 


黎爾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略》 卷 郡 邑》 北京 中 华 书 局 2 0 00 年

, : 《 《 , , , 


黎崩 著 , 武 尚 清 点校 : 《 安 南志 略 》 卷九 《 唐 安 南 都 督 护 经 略 使 交 爱驩 三 郡 刺 史 》 , 北京 , 中 华 书局 

2 000  年 

3 


《 安 南志略》 研究 


威径新凿海 派碑碑 文 》 , 其 中 记载 了 安南地 区 山 川 多 有 险 阻 ,


唐代经略安南 的

官 吏 以 疏导 之法 加 以 治 理 ,
使其地舟揖 畅 通 ,
促进 了 当 地 社会 经 济 的 发 展 

( 二 ) 安 南地 区 的 物产及风俗

1 、 物产

安南地 区 山 地 、 平原交错 , 地形 、 气候极为 复杂 ,


同 时河 网 密布 , 水系也

很发达 。 良好 的 自 然 条件使得该地 区 自 古 以 来便 以 丰饶而 独特 的 自 然 资源著称 



特别 是 当 地 的 矿藏 和 动植物 资 源 , 中 原地 区长期 以 来都 以 之 为 贵 。 虽然如此 



可是翻 阅 元朝 以 前 的 有 关安 南 的 各种 史 籍 文献 , 多 是 记 载其 地 的 历 史 沿革 、 

大历 史事件 , 而涉及物产 资 源 者 少 之 又 少 , 更 不 可想 象 专 立 篇 章对 安 南 物产 做

详细 介 绍 。 黎崩 作 《 安南志略》 , 对于 其 地方之 物产 给予 了 高 度 的 关注 , 在卷

十五 中 特 设 物产 》 篇 详细 介绍 了 各种丰富 而极具特色 的 然 资 源 以 及农


《 ,

桑种 植情况 , 对 于 后 人 了 解 安 南 物产 乃 至 进 行 相 关 的 研 究 都 意 义 重 大 

安南 国 近海 , 其 民 临海 而居 ,
很早 便 开始 了 对 海 洋 资 源 的 开 发 , 故而其地

出 产有很 多 中 原地 区罕见 的 海 中 珍宝 。 《 安 南 志 略 》 详细 介 绍 了 珍珠 、 珊瑚 和


“ ” ? “

敢瑁 等 海 中 之物 , 称 唐贞观四年 , 林 邑献 火珠 ;  汉初 , 赵伦献 赤 珊 糊 

” ?
号火树 。 可 见 这 些珍 宝 为 安 南 盛 产 ,
并 曾 作 为 贡 品 献于 中 国 皇 帝 

得益 于 优越 的 自 然环境 , 安 南地 区 有着丰 富 的 动 植物 资 源 。 《 安 南 志 略 》

中 记载有香 、 香附子 、 桂 、 紫草 、 诃黎勒 、 茶 、 薏孩 、 髙 凉姜 、 鬱金等植物 



并对各 种 植物 的 特 点 和 功 用 做 了 详细 的 介 绍 。 比 如 其称河 黎勒 出交 、 爱 , 


” ? “
白 , 子似梔 , 皮 肉 相着 , 气 味 苦 温无 毒 , 主 治 气 腹胀 满 ; 称薏孩 马援征交


” ?
阯载 归 , 能 化五溪 余毒 , 薏 孩 即 为 今 日 常 说之薏米 , 此处不仅介绍 了 其清热



解毒 的 功效 , 还 指 出 此物 自 东 汉 年 间 便传入 中 国 ; 称替金 味辛苦 寒 , 主治血


积冷 , 下 气 生 肌 止 血 以 上 这 些 介 绍 可 为 植 物 学 和 医 药 学 参 考 。
动物方面 

记载有 通 天犀 、 辟水犀 、 辟寒 犀 、 象 、 兕 、 白 鹿 、 獲獲等 , 其 中 对象 的介 绍较



为详细 

2 、 风俗


黎勘 著 ,
武 尚清 点校 : 《 安南志略 》 卷十 五 《 物产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000 年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十五 《 物产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黎 著 ,
武 尚清 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十五 《 物产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000 年 


黎則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 志略》 卷十五 《 物产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黎崩 著 ,
武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卷十五 《 物产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 00 年 

3 


第 三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体 例及 内 容
 

不 同地区 、 不 同 民族 , 都有着 长 期 以 来形 成 的 自 身 所 固 有 的 风俗 习 惯 。 

于 安 南 从 很早 时起便于 中 国 有 所联系 , 特 别 是 长达千 余年 的 北 属 时 期 ,


作为 中

国郡县 的安南 ,
深受 中 华文 明 的熏陶 , 形成 了 根深 蒂 固 的 影 响 。 这种 影 响 不 仅

产 生在政 治 经济领域 , 更 体现 在 社 会 生 活方 面 。 因此 ,
安 南 社 会 有着 其 特 有 的

风俗 习 惯 , 但 同 时其 中 又 渗透着 浓 浓 的 中 国 元 素 

安南志 略》 卷 的 风俗 篇 便 向 人们展示 了 安南地 区 社会生 活 的




一 一

《 《 》 ,

诸多 方面 

“ ”?
男 耕 贾 女蚕绩 说 明 了 古代安南和 中 国 样推行男 耕女织 的封建生



产方式 ; 言 善欲寡 , 见逹人漂至其 国 , 数相 存 问 , 此其 常性 。 交 、 爱人倜 位




有谋 ; 騮 、 演 人淳 秀 好 学 ; 余 皆 愚 朴 展 现 了 安 南 热 情 、
淳朴 的 民风和 安 南


“ ”

人 民 豁达 、 闲 散 的 性格 。 民文身 ,
效 吴 越之俗 断 发文 身 是 中 国 古 代 南 方



民 族 的特有风俗 习 惯 , 《 淮南子 》 有 九疑之 南 , 陆 事 寡 而水 事 众 , 于是人 民


” ?
断 发文 身 , 以象麟虫 之语 。
安南之 民 , 属 于广泛分布于 中 国 东南地 区 的 百越



族中 的 支 雒 越族 的 后 裔 故而继承 了 这 独特 的 风俗 平居 不冠 


一 一

, 。 ,

叉手 ,
席 坐 盘双足 。
谒尊贵者 , 跪膝 三 拜 。
待客 以 棋榔 。
嗜 咸 酸海 味 , 饮 过度 

” ?
多 羸弱 , 介 绍 了 安 南人特有 的 生 活 习 惯 ,
食用 槟 榔 和 咸 酸 海 味 , 爱饮酒 , 


“ ”?
些 都与 当 地 的气 候环 境有 关 。 五十岁 免役 说 明 了 越 南 封建 社会 施行 了 较 为

宽 松 的 赋役制 度 , 并 未 对于 其 人 民 进行残 酷 的 剥 削 和 压榨 。 短短 的 百 余字便将



安 南人 民 的 生产 、 生活状况 ,
普遍 的 性格特 点 和 特 有 的 风俗 习 惯 展现给 了 我们 

前 文 已 经 提及 ,
古 代 中 越之 间 有着 诸 多 联系 ,
而从黎剧 对其 地风 俗 的 介 绍

中 可 以 了 解到 , 安南 的许多节 日 名称 以及官家 、 民 间 的 庆祝方 式 都 与 中 国 颇 为



相似 ,
细 考这些节 日 的名称 、 缘起 、 仪式 很 明 显 都是从 中 国 承袭 而来 的 。
安南



和 古代 中 国 样 以元旦 即 农历正 月 初 为 年之始 元 旦 前后 王坐端


一 一 一

, ( ) 。

” ? “ ”?
拱门 观 伶 人呈 百 戏 而 民间 门 首 鸣 爆竹 杯盘祀祖 从元旦前


… …

, , , ,

两 直到初五 官 民 皆 有各 式 各样 的 庆祝 活 动 而除 了元旦之外 安南地 区




日 , 。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略 卷 风俗 》 北京 中 华书局 年

, : 《 》 《 , , , 2 0 00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略 卷 风俗 北京 中 华书局 年

, : 《 》 《 >〉 , , , 2 0 00 


黎則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略 卷 风俗 北京 中 华书局 年

, : 《 》 《 》〉 , , , 2 0 00 


何宁 淮 南 子集释 卷 原 道训 北京 中 华 书局 年

: 《 >〉 《 》〉 , , , 1 9 98 


黎則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 略 卷 风俗 北京 中 华 书局 年

, : 《 》 《 〉〉 , , , 2 0 00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略 》 卷 风俗 》 北京 中 华 书局 年

, : 《 《 , , , 2 0 00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 略》 卷 风俗》 北京 中华书局 年

, : 《 《 , , , 2 0 00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 略 》 卷 风俗》 北京 中 华 书局 年

, : 《 《 , , , 2 0 00 

3 3


《 安南志略 》 研究 


还有元 宵 端阳 中元 仲秋重九 良月 朔等和和 中 国 样 的节 安 南人 民




、 、 、 、 日 ,

也会在 元宵 节 时观灯 ; 在 端 午 节 时赛龙舟 ; 在 中 元节 时 结 盂 兰盆会 , 超度亡灵 




在 阴 历 十 月 祭祀先祖 黎 崩 的 记载 不仅 是 我们 了 解 到 中 越有着 脉 相 承 的 传统


节 日 和 庆祝仪 式 , 更 以 其细 腻之笔 , 将 安 南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 呈 现 给 了 我们 

这对 于进 步 深入研究 古 代越 南社会 生 活 史 殊为 可贵

, 


黎崩 还在 书 中 记载 了 安 南地区 的 婚丧嫁娶 习 俗 。 丧制 , 宫 室器 用 , 与中


” ? “
国略同 而 嫁娶也和 中 国 样 有媒人 彩礼 婚娶礼者 春月 媒 氏奉


; , 、 , , ,

” ? “

模榔 匣 , 诣 女家通 问 , 并且彩礼 还较 为 厚 重 , 或财物 , 以 百至千 , 庶民以




” ? “ ” “
至百为数 , 好礼家不论 多 寡 , 以 至于 贫家男 女 , 无媒婚礼者 就只 能 

” ⑤
相配 了 。 此处既介绍 了 安 南婚嫁 的 习 俗 , 又说 明 了 在 当 时社会贫富 差距是普

遍存在 的 

( 三 ) 古代 安 南 的 历 史沿革和政 治变迁


“ ”

黎崩 在 《 安南志略》 中 ,
始终 以 古爱东 山 黎剔 自 称 。 据 此可 知 , 他本

人虽然 内 附元朝 , 久居 中 国 , 却 不 忘 故土 , 始 终视 自 己为 安南 国 人 。 作为 国中

人士撰本 国 史 书 , 必 然 要 涉及 其 国 家 的 历 史 沿革和 政 治 变迁 。
据本文绪论可知 

安 南信史 幵 始 于 中 国 秦朝 时期 。 秦始皇三十三年 ( 公元前 2 1 4 年 ) , 始皇帝平



定 岭南 之地 , 设桂林 、 南海 、 象三郡 , 将 安南地 区 纳 入其统 治 之 下 。 黎創 记叙



安南史事 也 便 是 从这 时期 开始 的 其 书 中 详载 了 安 南 的 朝 代 更 替 历朝历


, , ,

代 的 重 要 典 章制 度 以 及 重大历 史事件 

1 、 历史沿革 , 朝代更迭

称 安南志 略》 为 部越南通史 其中 则重要原 因 是 黎創 从其书第 十




一 一

《 , ,

卷起 用 了 三卷 的 篇 幅 记 载 了 从 南越王赵佗 到 陈 朝 宪 宗 时 期 的 大 小 史 事 


, ,

后总 千五 百 余年 千 余年 的 时 间 安南地 区 历经 了 赵 氏 公元 前 



。 , ( 207

1 1 1 年 ,
其 后 近千 年 时 间 为 安 南 北 属 中 国 时 期 ) 、 五代 时僧窃 ( 907 9 68 年 

? “

黎勛著 武 尚清 点校 安南志略 》 卷 风俗 元宵 立灯 树 于 广 庭 名 广 照灯 万 点 光辉 


, : 《 《 》 : , , , ,

彻上下 。
僧 绕讽经 , 羣僚罗拜 , 谓 之朝灯 。 二月 , 起春 台 ,
伶人秘十二神 , 歌舞其上 。 王观 众 鬬 于 观 庭 

观 勇 夫 与 儿孺搏 , 胜者赏之 。 公侯 马 上击種 , 吏 士博突 、 樗蒲 、 激瑰 、 角聞 、 三呼侯等戏 。


寒食 , 以 卷饼


相馈 四 月 四 日
。 ,
宗子 内 侍官 防 山神庙 , 誓无异志 。 八 日 , 磨 沈檀 水 浴 佛 , 以 团 饼供献 。 端阳节 , 江中构


阁 王坐观竞渡
, 。 中元 , 结盂兰盆会 , 超荐 亡者 ,
广 费无惜 。 仲秋重九 ,
贵族赏之 。 良月朔 , 具撰祭 先 

中华书局

曰 荐新 ; 纵 臣 僚视 田 收 稻 捕猎 为 乐 腊 月 祀祖 。 ,
如上家礼 。 北京 , , 2 0 00 年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略》 卷 风俗 北京 中 华书局 年

, : 《 《 》 , , , 2 0 00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 略》 卷 风俗 北京 中 华书局 年

, : 《 《 》 , , , 2 0 00 


黎崩 著 武 尚清点校 安南志 略 》 卷 风俗 北京 中 华书局 年

, : 《 《 》 , , , 2 0 00 


黎崩 著 武 尚清 点校 安 南志 略 》 卷 风俗 北京 中 华书局 年

, : 《 《 》 , , , 2 000 

3 



第三章 《 安南志 略 》 的 体例及 内 容 

安南贵族 曲 、 杨 、 矫 、 吴 曾 相 继 建 立 割 据 政权 ) 、 丁氏 ( 968 98 0 年 ) 、 

氏 ( 980

1 009 年 ) 、 李氏 ( 1 0 1 0

1 225 年 ) 、 陈氏 ( 1 225

1 400 年 

黎崩 记 事 止 于 1 339 年 ) 等 多 个朝代 , 黎抱 对 各个朝 代 的 帝 王 世代 沿袭 做 了 清 晰



的梳理 , 同 时 对每个 时期 的 重大事件 也详加 记 叙 。 黎勛 定居 中 国 期 间 , 阅读了



大量 的 古 籍 文 献 , 长 期 受 中 国 史 法 孺染 , 其考 订史 事颇 为 严 谨 , 史 学 功 力 远胜

于安 南本土学者 ; 而 同 时作 为 安 南人 士 , 以 本 国 人 的 身 份撰 写 本 国 史 ,
其掌握

史料 的 丰 富性 、 真实性 , 叙 述 史 事 角 度 的 独特 性 ,
都是 中 国 史家难 以 企及 的 

因此 深 入研 究 安南 志 略》 书 的 史料 将之 与 中 国 历 代 史籍 相 互 参 照 


, 《 , ,

以 使我们更好 的 了 解越南 古代史 



越 南 历 史 上 虽 然 有 近 千年 的 时 间 作 为 中 国 的 郡 县存在 , 但是其余 时 间 , 

是作 为 独立 的 国 家存在 的 , 和 中 国 之 间 也 只 是 保持着长期 的 宗 藩 关 系 。 因此 

“ ”

包括 《 大越 史 记 全 书 》 在 内 的 多 数越 南 史 籍 , 都效法 中 国 史 书 以 本纪 记安

南 各朝 史事 称其统治者 为 皇帝 而在 安南志略 书中 黎M 却将赵 丁


, 。 《 》 , i ]
、 

“ ”
黎 李诸朝 概纳 入 世家 依 中 国 对安南 国 王的册封 称统 治 者 为 王

、 , , 。 

司 马 迁在 史 记 》 中 列 三十世 家记 王 侯事 后 世 多 有 史 书 效 法之 而黎崩 此


《 , 。

书法 , 很 明 显也是受到 了 司 马迁的 影 响 , 而 同 时又结合 了 他 自 身 的经 历和 政 治




“ ” ? "
主张 。 黎 氏在其书 中 多 次提 出 安南 自 古交通 中 国 , 故而 声 名 文物所 尚 

” “ ”
近 乎 中 国 常 有 惓 惓 向 慕 朝 廷 之 心 可 见 其 对 中 越两 国 的 历 史 渊 源 和

联系 颇 为 重视 , 对 安 南 与 元朝 之 间 维 持和 平 友 好 的 宗 藩关系 也 极 为 支 持 。 特别

是早年 间 亲身 经历 的 安 南 与元朝 的 战事 更坚定 了 他 的这 主张 综合上述原




, 。

因 ,
黎 氏 将 安 南诸 王入 世家便 不 难理解 了 。 同 时基于 古代安南 与 中 国 的密切 关

系 这 做法 也较 为 合理

, 

2 、 典 章 制 度

《 安 南 志 略 》 对 古 代安 南 各 朝 的 典 章制度 也 多 有涉及 ,
特 别 是对其科举 

官制 兵制 法令 的 相 关记载 可以和中 国 同 时期 的 相 关制度做 对 比考 察


一 一

、 、 , 

在卷 十 四 学校 章中 黎 勛 对 古代 安 南 文教 发 展做 了 介绍 古 交 祉地


《 》 , ,

区 自 南越 国 时 期便 己经受到 了 诗书礼乐教化 ; 到锡光 、


任延 治其地 时 ,
开始 设


黎崩著 , 武 尚清 点校 : 《 安南志略 》 卷首 《 总序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黎崩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略》 卷首 《 自 序 》 , 北京 , 中 华书 局 , 2 0 00 年 


黎崩 著 , 武 尚清 点校 :
《 安 南志 略 》 卷首 《 自 序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3 



《 安南志略 》 研究 

立学校 ,
教授 其 民 礼义 ; 唐朝 时 , 偶 尔 开 设进士 明 经科 , 为 其 国 选拔 了

批人



才 李公蕴建 国 后 效法 中 国 的 科举制度 在安南 设 科举法 三岁 选

。 自 , , , 

”?
状元 、 榜眼 、 探花 。 科举 制 度 的 施行 , 对 于 古代 安 南封建社会意义重大 。




刑政 章中 记载 了 制 裁各种 作 奸犯科 的 行 为 的 法令 如 谋反者戮亲族

《 》 , , 

” “ ” “
杀人者偿命 ; 同类斗伤 , 罪 先殴者 ; 强盗者 斩 。 窃 盗者 , 初盗者杖八



十 再犯者 刖其 手足 三 犯者 杀 之 气 在 兵制 章中 介绍 了 安南的兵



… …
。 《 》 ,

“ 


制和 军 队构成 。 安南 军无定 籍 , 选 民 丁壮者 为 之 。 五人为 伍 , 事伍为 都

军 队分为 亲军 游军和 王侯家产 其 下又 各 有 细 分 在 官制》 章中 介绍




、 , 。 《 ,

“ ” ?
了 安 南 的 官 爵 设 置情况 。
其国 有王侯 ,
设 官 有 正 有接 者 , 类 品 从也 , 封爵

有王 、 嗣王 、 上侯 、 侯等 ; 官 职 有都元帅 、 节度使 、 大将军 、 招 讨使等武官 



有御史 台 官 、
翰林 院 官 、 安 抚使 、 尚 书等文职 

3 、 重大历史事件

安 南 志 略 》 对 于 重大历 史 事件 的 记 载 主 要表现在 两个 方面 是安 南历


《 ,

代 沿革 ,
二是安南 与 中 国之间 的和与 战 。 自 唐朝末年安 南 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

权 , 幵 始走 向 独立 自 主道路 以 来 ,
其 国 家 朝 代 更迭频繁 ,
统治 时 间 最 长 的 李朝

也 不过历 时二 百 十五年 因此 黎崩 对早 期 割据政权及 随后 建立 的 各个王朝




。 ,

的 历 史 都进行 了 详 细 记载 , 特别 是相 互之 间 的 战事 ,
朝代 、 王位 更迭 间 的 政 治

事变 , 以 及各统 治 者在 位期 间 的政治 举措 记叙 尤 为 精 彩 。 而 除 了 记历 史沿革 



安 南 与 中 国 之 间 的 和 战 之 事 更 是黎 爾 撰 著 的 重 中 之 重 。 观黎 氏 之 书可知 , 其不

仅单独辟 出 章 节记 录 两 国 的 和 战之事 , 如卷二 、 三 、 五 、 六 ,


分别 记 书表 、


使

节往来等 交往之事 卷 四 记各个 时期 的 战事 更在 书 中 各 处涉及 此 内 容 




, , 。

某种意义上说 , 安南与 中 国之 间 的和战 , 既是黎M 著 书 的 重 点 l , 更是 古代 安 南



历 史 的主题 

冷兵器 时代 战争是 种 主要 的 政 治 和 外 交手 段 因 此在众多 的 古籍文献




, ,

中 都 有着 对 战 争 的 精彩 记 叙 在 安南志 略》 书中 黎 崩 运用 了 简 洁精 到 的


。 《 ,

语言 , 记叙 了 大 小 共十 九场 战 争 的 经 过 , 时 间 跨度 从秦 汉 到 元朝 , 从 中 既 能对

古代安 南地 区 所发生 的 战事有所 了 解 , 又可 以 看 出 黎 氏 把握 史 事 的 能 力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 校 : 《 安南 志 略 》 卷十 四 《 学校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卷十 四 《 刑政》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卷黎敷 著 , 武 尚清 点校 : 《 安南志略 》 卷十 四 《 兵制 》 , 北京 , 中 华书 局 , 2000 年 


黎勛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略 〉〉 卷十 四 《 官制》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3 


第三章 《 安南志略 》 的 体例 及 内 容
 

以 元朝 与 安 南 的三 次战争 为 例 , 观黎 氏之书 , 对于 战争 的起 因 、 战前的准



备 、 战 事 的 具 体经 过 以 及最 终 的 结 果 有着 全面 的 记 录 。 由 于黎爾 自 己 曾 亲身 经

历了其中的 场战争 掌握 了 关于 战事 的第 手的史料 因 此可 以 很好 的 把握




一 一

, ,

战争 的细节 , 以 简 洁 精 炼 的 语 言 对 整 场 战 争 进 行真 实 、
完整 的叙述 。 同时 , 

为 双方 的 战 争 过程 极 为 惨烈 ,
黎 剧 对此深有感触 ,
故 而 我 们 从其 书 中 领 略 战 争

的 恢 弘 气 势 的 同 时 更 可 以 感 受 到 黎 氏 对 于 安 南 国 君无 视 中 越 之 间 的 深 厚 渊 源
, 

导 致 战 争爆 发 的 谴 责 和 对 于 战 事 的 强 烈 反 对 

元朝 与 安南 的 三 次 战 事 分别 发 生在元宪 宗 七年至八年 ( 1 257


1 2 58 年 ) 

元世祖至元 二十 年至二十二年 年 以 及至 元二 十 四 至 二 十 五


284

( 1 1 28 5 )

年 年 黎崩 对战争 的 时 间 梳理极为 清 晰 不仅记年 月 甚至




( 1 28 7 1 288 ) 。 , ,

于某 发 生某 事 都标注 的 极 为 详细 记 时 间 以至元壬午 二 月 二十 日 甲 子


。 、 

二十七 日 庚午 的 形式 , 年月 日 之后 附干支 历法 , 便于 参 阅 考 证 。 对于 战 争 的 起



因 和 战 前部 署 交代 明 确 , 世子立 , 上遣使召 ,
复辞 以疾 。 朝 廷 遣使 谕 安 南 假


” ? “

道助 军 给 粮  复命镇南王脱欢 等进兵



, 世子不 听 ; , 师次安南界 ,
分道 … …


气 对于战争场 面 的 记叙极 为 精彩 , 国 主陈王 , 遣 士 卒 乘 象迎敌 。
时大帅 子 阿

术 , 年十八 , 率善射者射其象 , 象惊 奔 , 反躁 ,
其众大演 。 翌 日 ,
陈 王 断扶 齒

桥 , 对岸而 阵 , 师欲济 , 未测 浅深 。 乃 沿 江仰 空射之 , 验 箭堕 水而不 浮者 , 




为 浅处 。
即 以 骑兵济 , 马 跃登 岸 短 短 数 句 ,
将 战 场上 的 瞬 息 万变 展现 的 淋

濟尽致 , 颇有 《 左传 》 叙事之风 

( 四 ) 历 代人物 传 略

人是历 史 的 塑造者 , 历 史 的 发展 、 时 代 的 变迁 都 离 不 开 人 的 参 与 。 因此 

不 管是地方志书 还是通史著 作 , 人物传记 都 是其 中 重 要 的 组成 部 分 。 《 安南志



略》 在记 山 川地理 、 历 史变迁 的 同 时 , 也 单独 设立 篇 章 , 对 安 南 本 土 人物 或 与

安 南 历 史 发展有 所交集 的 历 史人 物进行介 绍 以 作 为 历史兴衰 的 个很好 的补




充 。 全 书 共 记历 史人物 二 百 二 十 九位 ,
其 中 汉 交 州 九真 日 南 刺 史 太 守 四 十 九位

( 含三 国 时 期刺 史 ) , 六 朝 交 州 刺 史 都督 交祉九真 日 南 太 守 五 十 五位 , 唐安南

都 督 护 经 略 使 交 爱驩三郡刺 史 五 十 位 另 有 历 代 羁 臣 三 十六 人 安 南人物三


, ,


黎| 著 ^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略 》 卷 四 《 征讨运饱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 00 年 


黎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 南志略 》 卷 四 《 征 讨运馆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 00 年 


黎爾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略》 卷 四 《 征讨运饱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3 



《 安南志略 》 研究 

十四人 ,
安 南 陈 朝 内 附 元朝 王 侯 四 人气 将 安 南 人 物 单 独 列 出 , 而 中 国 人士又按

照 不 同 时 期分述 , 其 归类方法颇为 明 晰 、 合理 。 对各 人物传 略进 行深 入 分 析 



从 中 可 以 对 古代 安 南 不 同 时 期 的 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发展 的 面貌有 个全


、 、 、

方位 的 了 解 

考 察 该 书 中 所记之人物 多为 时之名 士 名臣 且都与 安南 的历史发展




, 、 ,

密切相关 。
黎崩 为 这些人物作 传 ,
并 非完全依 照 他们 的 生平 事迹 , 而是先按 时

间 朝代归类 而后将每 时 期安南地 区 发 生 的 的 重要 历 史 事件 与 相 关 的 人物




、 ,

生平进行 融合 以 人物 记 录 事 件 以 事件 彰 显 人物 在黎 氏 的 笔下 几乎每


, , 。 ,

则 传 略 的 叙事 都颇 为 简 洁 , 少 则 宴 寥数 语 , 多 也不过百 余字 , 篇 幅虽 不长 , 

字字珠巩 , 抓住 了 人物 的特色 ,
突 出 了 其 生平 经历 的 重要 历 史 事件 

“ ”
如 记锡光 , 称其 守 交址 , 教 民礼义 气 而 记任延 , 则 说他年少 时 便敏而


“ ”

好学 任圣童 经略交祉时 与 民为善 促进 了 当 地社 会经 济 的




‘ ’

, 号曰 ;
, ,

“ ” “

发展 , 故而 离 官 还朝后 , 九真人 生祠之 气 东 汉 时期 , 交 祉 地 区 发 生 了 




征之乱 后 马援平定之 对 于这 事件 的起 因 黎爾 在苏定 的传略 中 做 了 介


, , ,

“ ” ④
绍 , 建 武初 , 守 交祉 。
贪暴 。 由 是征侧 杀定而叛 。 汉末 , 士 變 经 略 交 祉近

四 十年 在 安 南 历 史 上 留 下 了 浓墨 重 彩 的 笔 因而 黎 氏 在书 中 对士變做 了


, 。 ,

详细 介绍 , 赞扬 了 其 治 理之功 。
黎爾 在书 中 称 自 己 为 东 晋 阮 敷之后 , 故而在 书


“ ” ?
中 ,
他也对 阮 敷 的 生平 做 了 介 绍 ,
敷为 交州 刺 史 , 讨林 邑 王 , 破五十 余壘 

不仅介绍 了 阮 敷骑 勇 善 战 也记录 了 这 时期 交 祉和 林 邑 之 间 发 生 过 战 事

, , 

而 除 了 为 经 略 或羁 旅 安 南 的 中 国 人 士 作 传 外 , 《 安南 志 略 》 还记有众 多 安

南 人物 ,
并 对 他 们 进行 分类著 录 。 如将 吕 嘉 、 李琴 、 杜弘文等人 归 为 受 中 国 爵

命者 ; 将杜慧度 、
姜 公 辅等 归 为 仕 中 国 者 ; 名 人类下记廖有方 、 黎晓 、 陈普 

黎 休等 人 方 外 类下 记 梅 圆 照 徐 道行 等 人 此外 还 单设 章记陈益稷 陈秀


、 、
; ;

暧 、 陈文弄 、 陈键等安 南 陈朝 内 附 王 侯 的 事迹 。
以 分类 的 方 式 对 不 同 的 历 史 人

物 进行 明 确 的 交 代 , 同 时根据不 同 人物 的 不 同 身 份 , 针对实 际进行描写 , 有着



很好 的 叙事效果 ,
彰显 了 每

位 历 史 人物 的 性 格特 征和 主 要 事迹 , 让人物形象


据 《 安南志 略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三 、 卷十五统计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 南志 略 》 卷七 《 汉交州九真 日 南刺 史太 守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年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卷七 《 汉交州九真 日 南刺 史太 守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年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 南志 略 >〉 卷七 《 汉交州九真 日 南刺 史太 守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黎W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 南 志 略 》 卷八 《 六朝 交州 剌 史 都 督 交趾九真 日 南太 守 》 , 北京 , 中 华书周 

2 000  年 

3 8



第三章 《 安南志略 》 的 体例及 内 容


鲜活 、 生动 , 也 避 免 了 因 为 杂 乱 无序 的 记 叙 冗 长 的人 物 生 平 而导 致 忽 视 重 要 的

时代 线 索 与 历 史 事件 的 趟旭 : , 有助 于 史料 的 选取和 使用 

另 外在黎 氏 书 中 著录 的 些 历 史人物 其 事迹未见 于 其他文献 典 籍 如大




, 。

文 豪 苏 拭之后 , 南 宋末 名 臣 苏刘 义之子 苏 景 由 ,
其为 名 门 之后 , 且 生平 经 历颇

为 曲折 ,
依理其事 迹应 入史 书 。 但翻 阅 宋元 时 期 的文献 资 料 , 对苏 景 由 的 生平



少有记载 , 仅在 明 人编 修 的 《 池州府志 》 中 载有 ( 景由 ) 公亦 随父 , 官至宝

章阁 。 自 崖 山败绩 , 痛君父之俱亡 , 惨河 山 之 顿异 , 不忍居 于 中 土 , 遂 遁 交祉





以去 ,
对其 生 平 的 介 绍 甚不 明 晰 。 而在 《 安南志略》 卷十 《 历代羁 臣 》 中 

对 苏 景 由 生平有着详细 的 记载 

苏景 由 宋安抚 苏刘义子也 。 至元丙子 , 官兵入临安 。 二 王南奔 。


其父为

广 东 西 策应大使 ,
加少保 。 厓 山 之败广王葬鱼腹矣 。 遂为 王复 、 马 旺等杀之 

共推 司 文杰 为 长 , 以 刘 义妻属 焉 。 时景 由 才十歳 。
文杰 即 领众归 安南 。
景由以



父冤 白 陈圣王 , 王令检法 官 丁 拱垣推 问 。 文杰 厚 赂之 。 拱垣 曰 : 是未 附我 时事 

不必 诘 问 。 至元 甲 申 冬 , 官兵入南 , 文杰举众 降 。 景 由 复 以 其事诉镇南王 






王倘之 , 令人 问 得 失 ,
斩文杰 。 景 由 从师还北 , 遣 归 故里 。

诸 如 此类 的 人物传 略 记 载 了 许 多 未 见 于 其 他文 献典籍 的 历 史 人物 ,
保存 了

很 多 有参考和 研究价值 的 史 料 对于 传世文献 资 料 是 个很好 的 补 充


, 

( 五 ) 历代名 贤诗文

汉代 在 南越地 区 设立郡 县 直 到其地 建立独立 国 家 千 余年 的 北 属 时




自 , ,

期 , 多 有 中 国 官吏 任其 地刺 史 、 太守 , 经 略其 地方 ; 另 有 诸 多 仕 途不顺 的 臣 子

遭 谪旅居 于此 。 而 自 安南建 国 , 历 朝 历 代 皆 与 中 国 保 持着 宗 藩 关系 , 使 臣往

来频 繁 这些官 吏 使节 多 为 时之名 臣 颇有 文 采 加 之 古 代交 通颇 为 不 便

。 、 ,
; 

安南与 中 原相 隔万里 , 辞 别 亲友 远赴边 睡 , 数 年难 以 相 见颇 为 常 见 , 故而 辞 家



远行 前 的 离 别 之情 、 客居异 乡 时 的 思 乡 之情极易 生发 , 寓情于笔端便 留 下 了 许



多 诗文 杂题 。
其中 有 些诗文 与 安南风土 、 历史 、 人物相关 的 , 从 中 可 以对古代

安南社会 生活 的 各方面有所 了 解 ; 此 外 还有很 多 记 载 了 出 使见 闻 或赠 别 使 臣 远



行的诗作 , 这些诗文作 品 , 不 仅可 以 保存 安南历 史 , 还 能作为 中 国 和安南 间 互



通有无 的 见证 , 对于研 究 古代 中 越关 系 意 义 匪 浅 


黎?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略》 卷十 《 历代羁臣》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000 年 

3 



《 安南志略》 研究 


如 侍 郎 李 思衍两 山 《 观棋 》 : 地席娜趺午 坐凉 , 棋边袖手看人 忙 , 模榔


” ?
椰 叶 又春緑 , 送 到 谁家橘柚 香 。 ( 安 南 柚 花 甚香 如 茉 莉 岭 北 所 无 , ,
。 ) 尚书


梁贡父 《 吃荡枝》 :

日 二 日 香色异 , 千里万里择程迟 。 皇朝本为 责包茅 



不作 汉唐 无益事 。 两 首 诗 对 安 南 地 区 特 有 的 物 产 和 风 土 人情 进 行 了 介 绍 。




佳期 《 度 安海入龙编 》 : 尝 闻 交 耻郡 , 南 与 贯胸连 。 四 气 分寒 少 , 三光 置 曰

偏 。 尉伦 曾 奴 国 , 翁仲久游泉 。 邑 屋遗f
lt 在 , 鱼 盐产 旧 传 。 越 人 遥捧 翟 , 汉将

下看鸾 。 北斗崇 山 挂 , 南 风 涨 海牵 。 别 离 频破 月 , 容鬓骤催年 。 昆弟 推 由 命 



” ③
妻 孥割往縁 。 梦来魂 尚 扰 , 愁委 病 空 缠 。 虚 道崩 城 泪 , 明 心 不应天 。 《 初达



驢州 昔 闻 铜柱 行来 向 年 不 知林 邑地 犹隔道明 天 雨 露 何 时及

》 : 自 , 。 , 。 

” ?
京 华 若个边 。 思君无 限泪 , 堪作 日 南泉 。 沈佳 期 仕 途 不 畅 , 左迁安 南 ,
难以

得见亲友 ,
客居异 乡 , 睹异 乡 物思故 乡 人 , 离 愁别 绪 溢 于 言 表 。 而翰林学士 欧

阳玄的 《 送傅与砺佐使安南 》 ,
翰林 侍读 学 士 虞集 的 《 送南 宫 舍人赵 期 顾 》 

翰林承 旨 董 文用 的 《 送萧 郎 中 》 等诗都是赠 别 使 臣远行 的 诗作 , 在 向 友人表 达



惜别 、 鼓励 、 劝勉之情 的 同 时 , 也成 为 了 中 国 和 安南 间 互通有无 的 见证 

《 安 南 志 略 》 中 还 收 录 了 包 括黎 崩 本人在 内 的 部分 安 南名 人 的 诗 作 , 很多

也 具有 很 高 的 文 学 价值和 史 料价值 全书 收历 朝名 贤 杂題十 首 至元 以来名




。 ,

贤奉使安南 诗二十 首 玉 堂 诸 公 赠 送天 使诗 三十 二 首 序两篇 安 南名 人诗




, 、 ,

? “

四 十六 首 另 有卷十九 图志歌》 首 未著录作者 为 何人 但其 中 有 小臣




。 《 , ,

“ ” ⑤
写作 安 南风土志

居河拜皇恩 , 的 诗句 , 据此 可推测 为 黎剧 本人所 作 。




余 首诗 文 中 有部 分 未 著 录 于 其 他诗选 或文集 另有 些 曾 有著录 但后世 已经




, ,

亡佚 ,
所 以 黎1 搜集 1

、 整理 并 著 录这些作 品 , 对于 文 献保存 以 及后 世据 此进行

进 步 的 研 究 都 有着 重 要 意 义



( 六 ) 古代安 南 与 中 国 历 代交往 史实

据 史籍 记载 中 越两 国 人 民 同 祖 同源 脉相 承 而 纵观 越南 历 史 发展 的


, , ,

各个 阶段 , 也 都 与 中 国 保持着 密 切 的 交 往 和 联 系 。 北属 时期 , 安 南地 区 在 中 国

的 直 接 管辖 之下 ,
广泛 吸收 了 中 原地 区 的 政治 、 经济 、 文化制度 和 生 活 方式 


黎勛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略》 卷十六 《 历朝 明 贤杂题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0 00 年 


黎勘 著 ,
武 尚清点 校 : 《 安 南志略》 卷十六 《 历 朝 明 贤 杂题 》 , 北京 , 中 华 书局 , 2 0 00 年 


黎询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略 》 卷十七 《 至元 以 来 明 贤奉使安南诗》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黎?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十七 《 至 元 以 来 明 贤奉使安南诗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据 《 安南志 略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 十九统 计 


黎爾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 南志略》 卷十九 《 图志歌》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40



第 三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体例 及 内 容 

其 社会 生 活 的 各 方 面 都 被 打 上 了 中 华 文 明 的 烙 印 。 而 在 建 立独 立 国 家 以 后 , 

南也始 终朝贡 于 中 国 皇帝 、 受 其封赐 ,


两 国之间官 、 民 往来 不 绝 。 正 是 这种 从

古 至 今始终 存 在着 的 密切 的 政 治 、 经 济联 系 , 使 两 国 人 民 普 遍 对 双 方友好 交 往 

和 平 相 处有着 强 烈 的 情 感 认 同 。 而 由 于兼 具 安 南 臣 民 和 元 朝 臣 民 的 双 重 身 份 

在 黎 W 身 上 这 样 的 情 感 认 同 体现 的 更 加 明 显 

虽 然现存 的 安南志 略》 书 其篇 幅 仅 有 十 九 卷 尚 不足 十 万字 但由


《 , , ,

于其 内 容丰 富 叙 事得 体 史 法谨严 故而可算得上 部 越 南历 史 上经 典 的 史


、 、 ,

学著作 。 该 书 内 容 广 涉 古 代越 南 社 会 生 活 的 各个方面 , 观 其 目 录 亦 可 发现 , 

书 篇 章 结 构 颇 似方志 之 书 , 各章 节 相 互 独 立 , 内 容极 为 博杂 , 似 乎无线 索 可循 

但对 该 书 中 内 容 加 以 分 析 可 以 发 现 , 黎 爾 在 记 叙 安 南 史事 时 始 终 以 中 国 各 朝 代

为时间点 , 以 记 录 从秦朝 到 元朝 时 期 中 国 和 安 南之 间 的 交往史 实 为 叙事 主 线 



该书卷二记从秦汉至元朝 间 ,
中 国 历代 统 治 者赐予 安 南 统 治 者 的 诏 书 ; 

三 记 中 国 历 代 王 朝 向 安 南派 遣 的 使 臣 ; 卷 四 记 中 国 历 代 王朝 与 安 南 的 征 伐 战事 

卷 五 记 中 国 历 代名 臣 以 安 南 事进呈 皇 帝 的 书 疏 以 及元 朝 名 臣 与 安 南 统 治 者之 间

的 往复 书 问 ; 卷六 记 安 南 历 代 统 治 者 上 呈 中 国 统 治 者 的 表 章 、 书疏 ; 卷十 四 记

安 南历 代 向 中 国 派遣 的 使 臣 。 从其 中 的 书 表文 献 以 及 使节 往来 的 记 录 中 可 以 看

出 , 安 南 与 中 国 之 间 的 联系 不 可谓 不频繁 

由 于 黎 崩 本人 亲 历 了 由 安 南 陈 朝 入 中 国 元 朝 , 因 此在其 书 中 记 录 的 两 国 交

往史 实 以这 时期的 为 多 从元 宪 宗 七年 年 蒙 古 向 安 南 陈 朝 发动 战


, 。 ( 1 257 )

争始 , 至至元 五年 (
1 3 39 年 , 黎 崩 记事 止 于 此 止 ) ,
共八 十三年 间 , 元朝 与 安 南

陈 朝 兵 戎相 见 的 只 有 前 文所述 的 三个 时 间 段 , 共六 年 , 而双 方 的 和 平 友 好 交 往

则 长达七 十 余 年 。 因此 , 黎崩 在 《 安南 志 略 》 中 也用 了 更多 的 篇 幅展现 了 两 国

的 互 通 有 无和 友 好 交 流 

仅 以 安 南 陈 朝 与 中 国 的 使 节往 来 为 例 , 这 一

时期 , 安 南 向 中 国 派遣使 臣 达

四 十余 次 ( 见下 表 ) 

4 



《 安南志 略 》 研 究 


安 南 在 陈 朝 时 遣往 元 朝 之 使 节
 

时 间 遣使及事 由

大 元丁 已 宪宗 七 年 宋 理 宗 宝 祐 五 年
( , , 陈 太王遣使配 臣 院 学 士 表 贡 方 物 

陈 太 宗 天 应 政平 七 年 ) 

中 统 二 年辛 酉 ( 宋理 宗 景 定 二 年 ,
陈圣 陈太王遣 阮深 、 阮 演来 贡

宗绍隆四年 

( 中统 ) 四 年 癸亥 ( 宋理 宗 景 定 四 年 , 遣殿前 范 巨 地 、 陈 乔 来贡 象 

陈 绍 隆 六年 

至 元三年 丙 寅 ( 宋度 宗咸淳 二年 , 陈绍 遣 大夫 杨 安 养 、 武桓贡 



隆 九年 

至 元戊 辰 岁 ( 五年 , 宋咸 淳 四 年 , 陈绍 遣 大夫 范 崖 、 周 览贡 

隆十 年



至 元庚 午 ( 七年 , 宋咸 淳 六 年 , 陈绍隆 遣大 夫 黎伦 、 丁 拱垣贡 

十三年 

至元 辛 未 ( 八年 , 宋咸淳七 年 , 陈绍 隆 遣大夫 冯 莊 、 阮 元贡 

十四年 

至元 壬 申 ( 九年 , 宋咸 淳 八年 , 陈绍隆 遣 大夫 童子 野 、 杜 木贡 

十五年 

至元 乙 亥 ( 十二年 , 宋恭 宗 德 祐元年 , 遣大 夫 黎 克 复 黎 文 梓 贡 防 大 兵平 宋
、 。 

陈 圣 宗 宝 符三 年  明 年 ) , 克复等 由 湖广还 国 

至 元十 四 年 丁 丑 ( 宋端 宗 景 炎 二 年 , 陈 遣大夫周 仲彦 、 吴德劭来贡 。 明年 , 


此 表 据 武 尚 清 点 校本 《 安 南志 咯 》 卷 十 四 《 历代遣使 》 整理 

42



第三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体例及 内 容  

宝符五年 ) , 陈太王藉 。 子 立  祖 皇 帝 命 礼 部 尚 书 柴椿 召 世 子 入 见
。 , 

疾 不 行 遣其 大 夫 郑 廷瓚 杜 国 计 入 贡

、 

留 廷 環于 京 师 

至 元庚 辰 ( 十七 年 , 陈仁宗绍宝二年 ) 再 命柴 尚 书 引 杜 国 计 还 谕 旨 世 子惧 , 。 

遣其 从 叔 陈 遗爱代 入觐 , 黎仲 佗 副 之 

至 元十 九年 壬 午 ( 陈 绍 宝 四 年  世 子 遣大 夫 黎 努
) 、 邓 右 点 来贡 

至 元癸未 ( 二 十年 , 陈 仁 宗 绍宝五年 ) 遣大夫 阮 道 学 来贡 



至元 甲 申 二十 年 陈 仁 宗 绍 宝 六年 遣大夫 陈 谦 甫 陈 均 赴 荆 湖 占 城行 省

( , ) 、 

求缓师 , 不允 。 复遣 段 晏 、 黎贵入贡 

大兵 既 发 , 留 晏等 于 京师 。 继遣 阮 文翰

乞止师 

至元 乙 酉 ( 二 十二 年 , 陈 仁 宗重 兴元年 ) 世子遣 宗人忠 宪侯陈 汤 , 大夫 阮鋭 副



之 , 来请 和 , 即 留军中 

至元 两 戌 ( 二 十三年 , 陈 仁 宗 重兴 二 年 ) 遣 大夫 阮义 全 、 阮德 荣贡 。 朝 廷 以 世子

不朝 , 留 义全于 京 师 

至元 丁 亥 ( 二十 四年 , 陈重兴三年 ) 遣大 夫 阮 文 彦 、 白 舍来贡 。 防王师再举 



留 文彦 等 数年 , 放还 国 

至元 戊 子 ( 二十五年 , 陈 重兴 四 年 ) 遣近 侍 官 李 修 、 段 可 容 贡 方物 谢 罪 

至元 己 丑 ( 二 十六 年 , 陈重兴五年 ) 遣 大夫 谭众 来贡 

至 元庚 寅 ( 二 十 七年 , 陈 仁 宗 重兴 六 年 ) 世子 殁 

至元 辛 邻 ( 二 十八年 , 陈仁 宗 重 兴七年 ) 世 子 遣大 夫 严 仲 维 、 陈子长贡 



至元壬辰 ( 二 十 九年 , 陈 仁 宗 绍 宝 八年 ) 世 子遣 令 公 阮 代乏 、 中 散何 维 严来贡 

43



( 安南志 略》 研究  

至 元癸 巳 ( 三十 年 , 陈 英 宗 兴 隆 元年 ) 遣其 相 陶 子 奇 、 大 夫 梁 文 藻来 贡 。 朝廷

以 被召 不朝 , 留 子 奇于江 陵 

元贞 元年 乙 未 ( 陈 英 宗 兴 隆 三 年  遣大 夫 阮 孟 宪 ) 、 陈 克用 贡 

大 德 元年 丁 酉 ( 陈 兴 隆 五 年  遣大 夫 阮 文 籍
) 、 范葛 贡 

大德戊辰 ( 二年 , 陈 兴 隆六年  遣大夫 邓 不 文 ) 、 武不轨贡 



大德庚子 ( 四年 , 陈 兴 隆 八 年  遣大 夫邓 霖 ) 、 阮 必来贡 

大德 壬 寅 ( 六年 , 陈 兴 隆 十 年  遣其 相 黎 克 复
) 、 大 夫 陶 永贡 

大德 甲 辰 ( 八年 , 陈 兴 隆 十 二 年  遣 大 夫 阮若 拙 ) 、 苏欣 贡 

大德 丙午 ( 十年 , 陈 兴 隆 十 四 年  遣大 夫 费 木 铎 ) 、 黎元 宗 贡 

至 大 元年 戊 申 ( 陈 兴 隆 十六年  遣大 夫 阮 克遵 范 鼓资 贡 贺 武宗 即 位
) 、 , 

至大 己酉 ( 二年 , 陈 英 宗 兴 隆十 七年 ) 世 子 遣大 夫 童 应 诏 、 谢 大薰来 贡 

至大辛 亥 ( 四年 , 陈 英 宗 兴 隆 十 九年 ) 遣 大 夫 黎仁 傑 、 武子 班 贡 

皇庆二年 ( 癸丑 , 元仁 宗 。 陈英宗 兴 隆 遣大 夫 阮文琰 、 黎 时髦贡 , 贺仁 宗 皇 帝



二H 年 , 末年  即 位 ) 

延祐元年 甲 寅 ( 陈 明 宗 大庆元 年  遣 大夫 邓 国 用 ) 、 吴 元 老贡 

延祐 丁 巳 ( 四年 , 陈 大 庆 四 年  遣大 夫 尹 世村) 、 丁观贡 

延祐庚 申 ( 七年 , 陈 明 宗 大庆七年 ) 世 子遣 陪 臣 邓恭 检 、 杜 士逊来 贡 



至 治 元年辛酉 ( 元英宗 。 陈 明 宗 大庆八 遣 大 夫 莫 节夫 、 頼惟 旧 贡 



年 

泰定 二年 乙 丑 ( 陈 明 宗 开泰二 年  遣大 夫 黎老吾 ) 、 阮 维 翰贡 

天 历元 年戊 辰 ( 是 年又为 泰定 帝 致和 元 遣大 夫 阮 处 乐 、 谭吾 少贡 

年 、 幼 主 阿 速 吉 八 天 顺元年 ; 陈明宗开

44



第三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体例 及 内 容 

泰五年 , 即 其 末年 

至 顺元 年庚 午 ( 陈 宪 宗 幵祐 二 年  遣 大夫 段 子 来 ) 、 黎克逊贡 

至顺 壬 申 ( 三年 , 陈 宪 宗 开 祐 四 年  遣 大 夫邓 世 延 贡 ) 。 贺文宗皇帝 即位 

元 统 三 年 乙 亥 改至 元 元 年 ( 陈 宪 宗开祐 遣大 夫 童 和 卿 、 阮 固 夫贡 。 贺 今上 皇 帝

七年  即 位 ) 

至元丁丑 ( 元 惠 宗 重 纪至 元 三 年 , 陈宪 遣大夫 潘 公直 、 阮 必 招贡 

宗 开祐 九 年 

至元 己 卯 五年 陈宪宗 开祐十 年 遣 大夫 陈 国 实 贡

( , ) 


将 上 表所 录 出 使 情 况 与 《 元史 》 及 《 大越 史 记 全 书 》 等 文献 参照 考 证 , 

以 发现 , 其 中 大元 丁 巳 、 至 元 戊辰 、 至元 乙 酉 、 至元辛 卯 、 大德 甲 辰 、 至大 己

酉 、 皇庆二年 、 泰定二年 、 元 统三年 、 至 元丁 丑 、 至 元 己 卯 等 多 条 遣 使之事 



不 见 于 其 他 涉 及 元 朝 与 安 南 陈 朝 使节 往来 的 史 籍 。 因此 , 《 安南 志 略》 中 所记

载 的 中 越之 间 的 交 往史 实 可 以 作 为 古 代 中 越关 系 史 研究 的 个很好 的 补 充

, 


参见 元 史 》 卷三 十 十七 十二 十 三 十 四
八 十五 十六 十七 二四 二八 三
一 一

C 、 、 、 、 、 、 、 、 、 、 、 、 、 

三六 六七 二 九 零 等 及 《 大越 史 记 全 书 本 纪 》 卷五 六 七等 篇 章


、 、 、 、 

45


《 安南志 略 》 研究 


第四章 《 安 南 志 略 》 的 文 献价值

通过对 安南志 略 书 的 内 容进行 分析 可 以 发 现 作为越南史学 的代表




《 》 ,

性著作 , 该书 内 容丰 富 , 记载史 实真 实可信 , 保存 了 众 多 极 具参考和 研究 价值



的 史料和 文献 资 料 , 因 而 有着 较 高 的 文 献 价值 。 论文 通过对 《 安南志 略 》 的分



析 , 认 为 该 书 的 价值体 现在 以 下两个 方面 。
首先 , 可 以 与 正史相 互参照 , 进而

补缺纠 谬 。 本 书 为 安 南 人黎 扇 私 家 撰 著 , 由 于 黎 創 本 人 由 安 南 入元 的 特 殊 经 历 

其书 记载安 南 史事真 实 可信 , 同 时 又 能广 泛借 鉴 、 征 引 史料 , 记述 了 许多 正 史

所不载 的 史 事 , 因 此可 以 与 《 元史 》 等 史 籍相 互参照 、 进行研究 。 其次 , 提供



了 大量 的 古代越 南 史研 究和 中 越关 系 研 究 的 资 料 。 从 前文 对 该 书 内 容 的 介 绍 中

可 以看出 , 《 安南志略》 对古代安南地区 的 山 川 、 地理 、 风俗 、 物产 、 制度 



人物 都有着 详 尽 的 记 录 , 真 实 全 面 的 展现 了 古 代 越 南 社会 的 各 个 方面 ; 而由于

受其 生平经历和 所 处 的 社 会环 境 影 响 , 黎勛 在其书 中 用 了 较 大 的 篇 幅记录 了 从



秦朝 到 元朝 时 期 中 国 和 安 南 之 间 的 交往 史 实 , 通 过 对 这 些 交 往 史 实 的 记载 , 

明 了 和 平友好是两 国 关 系 的 本质和 主 流 

与 正史相互参照 可补缺纠 谬


、 ,

安南志 略》 书 可 以 与 正史相 互参照 补 正 史之不足 这 与 其 作者对该




《 , , ,


书 的用 心经营密不 可分 。
是编 之作 ,
… …

非 能博洽饶见 闻 ,
与 常 身 屡足蹈 

” ?
狎 其 山 川 人物 风气 沿革之故 其谁宜 为  而黎 勛 正 是这样 个安南本土 的


, ,

博物之人 黎 氏 秉承迁 固 遗志 潜心治学 为后 世 留 下 了 这样 部史学经典


, , , 

在 《 四 库全书 总 目 提要 》 中 , 对 《 安南 志 略 》 的 补缺纠 谬之功有着 中 肯的





评价 : 所纪安 南事实 , 与 《 元史 ?
列传 》 多 有异 同 ,
… …

可证史 氏之说 ,
… 

” ②
更足 明 史 有 脱漏 。
其他 山 川 人物 , 叙述亦 皆 详赡 , 洵 可 为 参稽 互考 之 助 。




《 四 库全书简 明 目 录》 则更加 明 确 的 指 出 , 此书 与 元史列传多有异 同 , 当以

” ?
崩所 目 击为 确 , 疑 宋 濂 等未 见 是 书 也 。
我们 都知 道 , 《 四 库全书 》 的 编 修 

素 以采审 、 禁毁 严 苟 著 称 , 四 库馆 臣对于黎 氏 书 能有如 此高 的 评价 , 足以证明




黎崩 著 武 尚 清 点 校 , : 《 安 南志 略 》 卷首 龙仁夫序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 清 永培 纪均编
( ) 、 : 《 四 库全 书 总 目 提要 》 卷六十六 , 石 家庄 ,
河北人 民 出 版社 , 2 000 年 


 清 ( ) 永溶 、 纪的编 : 《 四 库全 书 总 目 提要 》 卷六十六 , 上海 , 古 典 文 献 出 版社 , 1 957 年 

46



第四章 《 安南志 略 》 的 文献价值 

该书 的 史料运用 较为 可靠 、 内 容记述较 为 真 实 

在 《 四 库全书 总 目 提要 》 中 , 己 经对 《 安 南 志 略 》 补 缺纠 谬 的 史 实 有所涉


及 。 如 《 元史 》 卷二 百九 《 外夷列传 ?
安 南 》 中 记有 宋 封 丁 部 领 为 交 祉郡 王 

” ?
其子琏亦为 王 传三世 为 李 公蕴所夺 即封公蕴为 王 事 而参考 安南志


, , , 《


略》 卷十 丁 氏世家 》 黎 氏 世家 卷 十二 李 氏世家 》 记载 太祖


《 、 《 》 , 《 ,

” "
诏 琏 为 节度 使 、 安 南 都护 ,
… …

制 封 链 父 部 领 为 交 败郡 王 ; 大校黎桓 , 


” “

权 劫 迁璿于 别 第 举族禁锢 之 代领其众 三年 三 月 至忠募 子方




, , , ; , ,

” “
十岁 , 遂 为 李 公 蕴所 篡 ; 黎桓劫 丁 氏 , 三世而 国亡 ; 公 蕴篡黎 氏 , 数世 而


” ?
未损 可知安南在这 时期经历 了 黎 氏代丁 李 氏 代黎 的 朝代更迭 元 史 》

, , , 《


记李 氏篡丁 明 显有误 。 又如 《 元史 》 中有 二 十三年正 月 , 诏 省 臣共议 , 遂大

举南伐 。 二月 , 诏 谕安南 官吏 百姓 , 数 日 烜罪 恶 , 言其妝 害 叔父 陈遗 爱及弗纳




” @
达鲁 花 赤不 颜铁木 儿 等 事 的记载 ,
言陈 日 烜妝 害 其 叔 父 陈 遗 爱 , 却 并 未说 明

事件 的 来龙去 脉 而在 安南 志略 卷三 大元奉使 中 对这 事件有着详




。 《 》 《 》 ,


细 记载 : 至 元十八年 ,
加授 柴椿行 安 南 宣 慰 都元帅 , 李振 副 之 。 领 兵送遗爱

就国 。 命 不 眼 帖 木 儿 为 达 鲁花 赤 。 至永平 界 , 国 人弗纳 。 遗爱惧 , 夜先逃归 



” ?
世子遣 陪 臣迎柴公 入朝谕 这 记 载对 元史 》 的 疏漏 进 行 了 很 好 的 补


, 旨 。 《

充 

而除了 《 四 库全书 总 目 提要 》 中 所提及 的 史事外 , 论 文 前 章 在 论 述黎 书 



容时 也指出 该书 中记载的 些历 史 人 物 的 事 迹 少 见 于 其 他 文 献 典 籍 同 时还


, ;

有 些元朝 皇 帝 的 诏 书 两 国 之 间 的 遣使之事 不 见于 其 他涉及元朝 与 安南 陈




、 ,

朝使节 往来 的 史 籍 。 这 些 史 料 都有 着 很 高 的 参 考 和 研 究 价 值 , 对于传 世文献资



料是 个很好 的 补充



二 、 为 古 代越南 史研 究和 中 越关系 研究提供 资 料




安 南 志 略 》 是 现存 最 早 的 部越 南人 己 的 史学著作 并 且 由 黎 嶎 这样


《 自 ,

个 土 生 土 长 的 安 南 人 士 独 立 撰著 而成 黎 氏 在 安 南 为 官 十 余载 而 他本人又


。 ,

好游 历 山 水 、 走访 旧 闻 , 因 此对于 安 南地 区 的 历 史 、 地理 、 风土 民情极 为 熟稳 


 明 宋濂 等
( )元史 : 《 》 卷二九零 《 外夷列 传 ?

安南》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1 997 年 




黎崩 著 武 尚 清 点 校 安南志 略 卷卷 十 丁 氏 世家 》 黎 氏世家》 卷十二 李 氏世家 


, : 《 》 《 、 《 , 《 》 ,

京 中 华 书 局 2 0 00 年
, , 


 明 宋濂等
( 《 元史
) : 》 卷二九零 《 外夷列传 ?
安南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 997 年 


黎勛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 卷三 《 大元奉使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0 年 

47


《 安南志 略 》 研究



在撰著安 南 史书 时也 能够从容驾 驳史料 在 安南志 略》 书中 黎剧将安南




。 《 ,

的舆地 、 道路 、 疆域 、 山川 、
政治 、
军事 、 职官 、 典章制度 、 民族 、 风俗 、 

物 、 生产 、 赋税 、 物产等分 门 别类 、 细 致而周 全 的 纳 入书 中 ,
并逐条详加 记载 

真 实 全面 的 展现 了 古代越 南 社会 的 各个方面 可 谓 是 古 代越 南社会 的 全景 记录 , 



是我们 研究古 代越南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生 活 的 百 科全 书 



由 于黎 氏 初 为 安 南 臣子 , 入 中 国 后 为 元朝 臣 子 , 因 而在他 的 身 上 既体现 出

对于 安 南 的故 土眷恋之情 , 又存在着对于 中 国 的 强烈 认 同 感 。
两种情感 交织在

起 使得黎 崩 对于 中 越两 国 在 种族 文 化上 的 共 同 渊源 在经济 政治上 的




, 、 , 、

密切 联 系 极 为 重视 。 在 《 安 南志 略》 中 ,
安南 与 中 国 之 间 的 渊源与 联系 随处可

见 。 据 前文 概括可 知 , 古代安 南 社会 实行 的 典章制 度诸 如 官 制 、 兵制 、 地方行



政制 度 等 多 效 法 中 国 ; 安南 的许多郡 邑地名 、 古 迹建筑和 中 国 存在着千丝万缕



的 联系 而安南 的 丧嫁礼仪 节 庆典 风俗 习 惯 也 都和 中 国 的 些地 区 有着



、 日 、

相 似之 处 , 黎 氏对这些 内 容的 记载 , 正 体现 了 他对 于这种 渊 源和 联 系 的 认 同 

而在 记 载 古 代 安 南 地 区 的 历 史 沿 革 、 国 土源流 、 山 川 地理 、 人物官职 、


产 风俗 等 内 容 的 同 时 , 黎 崩 又 以 大 量 的 笔 墨 着 重 记 录 了 古 代 中 越 两 国 间 的 交往

史实 , 特别 是元朝 与 安 南 之 间 的 征 伐 战 事 、 互通使节 、
书表往来 的情况 。 这些

珍贵 的 史料对于 古代 中 越关系 和 越 南 历 史 的 研 究乃 至 当 下 中 越关 系 的 处理 , 

具 有极为 重要 的 意义 

在 亲身 经历 了 蒙元 与 安 南之 间 的 残 酷 战事 之 后 , 黎 崩 强 烈 希 望 双方 能 够和

平相处 , 故 而 其 书 在 着 重 记 录 两 国 交往 史 实 的 同 时 , 还 多 次 强调 了 友 好 交往是



两 国 关系 的 本质和 主 流 。
黎励认 为 南交 , 唐虞 声 教所 暨 , 以 迄 于 今三 千余年 

” ?
是宜 声名 文物近乎 中 国 , 古 己 有之 的 密切 关系 , 更加 要 求 两 国 之 间 不应兵戎

相见 。 在 《 安南志 略 》 卷五 《 前朝书疏 》 中 , 载有 闽 越击 南越 汉武 帝 兴兵 诛 闽

越淮南王刘 安 上书 谏略 云 文 记载 了 淮 南 王 刘 安谏 阻汉武 帝 兴 兵 征 越之事


, 


另 有 太平 兴 国 五 年 征 交 祉不 利 田 锡 上 疏 文 记 田 锡 劝谏宋太宗 罢征交祉 


, 。

些书疏反 映 了 古人不愿 战争 、 愿望和 平 的 政见 , 而著录这些书疏也表 明 了 黎飽



对这 政见 的 认可 在卷十六 十七 十八 中 黎厳 选录 了 很 多 历 代名 贤 的 杂


。 、 、 ,

题 以 及 中 朝 使 者 与 南 交君 臣 唱 和 往 来 的 诗 篇 , 这些 诗 文 也 体 现 了 两 地 士 大 夫 阶


黎勒 著 , 武尚清点校 : 《 安 南志 略》 卷 首 《 自 序》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000 年 


黎勛 著 ,
武 尚清点校 : 《 安南志 略》 卷五 《 前朝书 疏》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48



第 四章 《 安 南志 略 》 的 文 献价 值 

层对 于 悠 久 历 史联 系 的 重 视 对 于 持 久 罢 战 修 好 的 赞 同 、 。 黎崩 撰著 《 安 南 志 略 》

书 除 了 向 世人展现 安 南 社 会 的 方 方 面 面 之 外 更 为 重要 的 是 庸表 天朝 德


, ,

”?
化所被 统 无外 而 南 越 其有倦倦 向 慕 朝 廷 之 心 亦可概见 于 此 者 他在


, ; , ;

” “
卷 十九 自 题 的 图 志歌》 中 说 远 人怀 德 心归 天下为 家 当 盛 际 


'‘

《 :
自 , ,

” ?
间 缀辑 旧 所 闻 , 写 作 安南风土志 , 说 明 了 其 书 的 撰述缘起 , 又 展现 了 内 心 的

良 好愿 景 

可 以 说 越 南 是 世 界 上 与 中 国 渊 源 最 深 远 关 系 最 密切 、 、 情感最 复 杂 的 国 家 

越 南 文 明 源远 流 长 和 中 华文 明 样 是海 旎 多 彩 的 东 方 文 明 的 重 要 组 成 部分

, 

古 人 尚 且 能够 认 识 到 这 点 时至今 日 我 们 更 应 该 对 越 南 历史 加 以 关 注 


, , 。

越两 国 陆 海 相 连 , 对于 中 国 而 言 , 无论 从地缘 政 治 抑 或 国 家 关 系 出 发 , 越南 都

是 个应 予 以 髙 度 重 视 的 国 家 中 越 双 方 都将相 互 关 系 作 为 重要 的 双 边 关 系 之


而 中 越 关 系 经 历 了 当 代 的 起落 后 也 在 向 着 良 好 的 方 向 发 展 但与此 同 时

, 。 

两 国 之 间 仍然 存 在 着 主 权 争端 , 边 界和 岛 争 议 始 终 是 制 约 两 国 关系 的 棘手 问

题 。 基 于此 , 我 们 更 应对越 南 的 社 会 民 情 、 历 史 发展脉络 、 中 越 两 国 的 渊 源和

交 往 过程 有 所 了 解 , 尝 试运 用 丰 富 的 文 献 资 料 , 从 不 同 的 视 角 把 握越南 历 史 

从 历 史 文 献 中 汲取 养 分 , 以 期更好 的服务于 当 下 , 使 中 越 之 间 真 正 做到 睦 邻 友

好 、 发展共 赢 


黎崩 著 , 武 尚清点校 安 南 志 略》 卷 首 《
: 《 自序》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00 年 


黎崩 著 , 武 尚 清 点 校 < 安 南 志 略 》 卷 十 九
: 《 图 志歌》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0 00 年 

49



《 安南志 略 》 研究 

结 语

作 为 现存最 早 的 部 由 越南 人 执 笔 在 中 国 的 土 地 上 独 立 撰 著 而成 的 越 南


史籍 , 《 安 南 志 略 》 对 于 古代 越南地 区 的 山 川 、 地理 、 风俗 、 物产 、 制度 、 

物等 记 叙 翔 实 ; 同 时 又 能 参 阅 中 国 史籍 、 运用 中 国 史 法 , 详 细 梳 理 越南 从 上 古

时 期 到 陈 氏 王 朝 数 千 年 间 的 历 史 沿革 既是志 书 更算得上 部 极 具 规模 的 越


, ,

南通 史 

黎勛 撰著 安南志 略》 书 除 了 详细 记载 了 古代越 南 地 区 的 山 川 地 理

《 , 

历 史 沿革 风 俗 民 情 之 外 还 运 用 了 大 量 篇 幅 记 录 了 古 代 中 越 两 国 的 交 往 史 实
、 , 

特 别 是 元朝 与 安 南 之 间 的 征 伐 战 事 、 互通使节 、 书 表 往来 的 情 况 。 由 于 作 者黎

崩 为安南 国人 ,
对 于 安 南 历 史 掌 故颇 为 熟 稳 , 对于 中 越 两 国 悠久 的 历 史 联 系 极

为 重视 。 而 在 亲 身 经 历 了 蒙 元 与 安南 之 间 的 战 争 之 后 , 他又 强 烈 希 望双 方停止

战争 、 和平相 处 , 故 而 其 书 中 多 次强 调 了 两 国 友 好 交往 的 重要 性 。 这些 珍 贵 的

史 料对 于 古 代 中 越 关 系 和 越 南 历 史 的 研 究 乃 至 当 下 中 越 关 系 的 处 理 , 都 具有 极

为 重要 的 意义 

论文 以 黎 勘 及其著述 《 安 南志 略 》 为 研 究对象 , 对黎 崩 的 生 平 以 及 《 安南

志略》 的成书 、 版本 、 内 容 和 学 术 价 值 进 行考述 和 总 结 。 力 求 在 综合 前 人研 究



成果 的 基础上 , 对 该 书 做较 为 全面 的 研 究 , 为 今 后 该 领 域 的 研究 提 供 参考 

50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基本史料


[ 1 ] ( 越 ) 黎 _ 著 武 尚 清 点 校 安 南 志 略 M 北京 中 华书 局

. . :

2 000 

[ 2] ( 越 黎 崩 安 南 志 略 M 影 印 清文 渊 阁 四 库全书 本 台 北 台 湾 商 务 印 书 馆
) . . . : 

1 98 6 

[ 3] ( 汉 ) 贾 谊撰 , 肖 振益 、 钟 夏 校 新 书 校注 .
[ M] .
北京 沖 华书局 , 2000 

[ 4] ( 汉 ) 司 马 迁 史记 .
[ M] .
北京 中 华书局 : , 1 982 

[5] ( 汉 ) 班 固 汉书 .
[ M] ?
北 京 中 华 书局 : , 1 96 2 

[ 6] ( 汉 ) 范晔 后汉书 .
[ M] .
北京 中 华书局 : , 1 965 

[ 7 ] ( 汉 ) 伏 胜撰 , 郑 玄注 . ( 清 ) 陈 寿祺 辑 校 尚 书 大 传 M 北 京 沖 华 书 局 . . 

1 98 5 

[ 8] ( 唐 ) 孔 颖 达 尚 书 正 义 M 上 海 上 海 古 籍 出 版社
. . : , 200 7 

[ 9] ( 唐 ) 孔颖达 礼 记 正 义 M 上海 上 海 古 籍 出 版社
. . : , 2 00 7 

[ 1 0] ( 唐 ) 房 玄 龄等 晋书 .
[ M]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2 0 08 

[ 1 1 ] ( 后晋 ) 刘 拘 等 旧 唐书 M 北京 中 华 书 局 . ? : , 1 975 

[ 1 2] ( 宋 ) 司 马 光 等 资 治 通鉴 .
[ M] .
北京 中 华书 局 : , 1 956 

[ 1 3] ( 宋 ) 李 鮝 续 资 治 通鉴 长 编

[ M] .
北京 中 华书局 : , 1 957 

[ 1 4] ( 宋 ) 欧 阳 修 等 新唐书 .
[ M] .
北京 中 华 书 局 : , 1 977 

[ 1 5] ( 宋 ) 沈括 梦溪笔 谈 .
[ M] .
北京 中 华书局 : , 1 95 7 

[ 1 6] ( 元 ) 苏 天 爵 编 元 文类 D . I] .
北京 商 务 印 书 馆 : , 1 968 

[ 1 7] ( 元 ) 许有 壬 至 正 集 .
[ M] .
清 文 渊 阁 四 库 全 书 补 配 清文 津 阁 四 库 全 书 本 

[ 1 8] ( 元 ) 傅 若 金 傅 与 砺诗 文 集 .
[ M] .
民 国 嘉业堂丛 书本 

[ 1 9] ( 元 ) 程矩 夫 雪 楼集 .
[ M] .
清 文 渊 阁 四 库 全 书补 配 清 文 津 阁 四 库 全 书 本 

[ 20] ( 元 ) 脱 脱 等 宋史 M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 . : , 1 9 8 5 .

[ 2 1 ] ( 明 ) 宋 濂 等 元 史 M 北 京 中 华书 局
. . : , 1 997 

[ 22] ( 明 ) 顾 祖 禹 等 读 史 方 舆 纪要 .
[ M] .
北京 中 华书 局 : , 200 5 

[ 23] ( 明 ) 杨 士奇等 文渊 阁 书 目 M 民 国 丛书 集成 初编本


. . , 上海 商务 印 书馆 : 

5 



《 安 南 志 略 》 研究 

1 936 

[ 24 ] ( 清 ) 王 聘 珍 大戴 礼 记 .
[ M] ?
北京 中 华书局 : ,
1 98 3 

[ 25] ( 清 ) 徐 松 辑 录 宋 会 要辑 稿 .
[ M] ?
北京 中 华书局 : , 1 967 

[ 26] ( 清 ) 7 欠溶 , 纪 均 编 四 库全书 总 .
目 提要 [ M] .
石家庄 河北人 民 出 版社 : , 2000 

[ 27] ( 清 ) 朱 舞 尊 摩 书 亭集 .
[ M] .
四 库 丛 利 景清康 熙 本 

[ 28] ( 清 ) 永溶 纪 均 编 四 库 全 书 简 明


目 录 [ M] . 上 海 古 典 文 学 出 版社 : , 1 957 

[ 29 ] ( 清 ) 顾 嗣 立 编 元 诗选 .
[ M] .
北京 沖 华书 局 , 1 98 7 

[3 0] ( 清 ) 钱大 昕 补 元 史 艺 文 志 M 上海 商 务 印 书 馆
. . : , 1 937 

[ 3 1 ] ( 清 ) 黄 ¥ 烈 士 礼 居 藏书 题 拔 记 续 M 北 京 北 京 图 书 馆 出 版 社
? . : , 2 002 

[ 32] ( 清 ) 周 中 孕编 郑堂读书记 .
[ M] . 上海 上海 书 店 出 版 社 : , 2009 

[ 33] ( 清 ) 丁 力 中 八千 卷楼书 目 M 北 京 北京 图 书 馆 出 版社
. . : , 2 009 

[ 34] ( 清 ) 钱 曾 读 书 敏求 记 M 北 京 书 目 文 献 出 版 社
. . : , 1 987 

[ 35] ( 清 ) 钱谦 益 撰 , 陈 景 云注 绛 云 楼 书 .
目 [ M] .
民 国 丛 书 集成 初 编 本 , 上海 

商 务 印 书馆 , 1 936 

[ 36] ( 清 ) 瞿 镛 铁琴 铜 剑 楼 藏 书.
目 录 M 扬 州 扬 州 古 籍书 店 . : , 1 98 5 

[ 37] ( 清 ) 陆 心 源 丽 宋楼 藏 书 志 .
[ M] .
北京 中 华书 局 : , 1 99 0 

[ 38 ] ( 越 ) 吴士 连编 , 陈 荆 和 校 大 越史 记全 书 M 东 京 东 京 大 学 东 洋 文 化 研


 . :

究所 , 1 98 6 

[ 39 ] ( 越 ) 撰人 不详 越 史 略 .
[ M] . 上 海 商 务 印 书馆 : , 1 936 

[ 40] ( 日 ) 湿 江全 善 , 森立之等撰 杜 泽逊 .
, 班龙 门 点 校 经 籍 访 古 志 .
[ M] . 上海 

上海 古 籍 出 版社 , 20 1 4 

[4 1 ] 清仁宗 实录 M 北 京 中 华 书局 . : , 1 986 

[ 42 ] 何 宁 淮 南 子 集释 .
[ M]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1 998 

[ 43 ] 王 柏 中 等辑录 大南 实 录 .
[ M] .
北 京 社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 , 20 1 4 

[ 44] 戴可来 , 杨 保 箱 校注 岭 南 摭 怪 等 史 料三 种 .
[ M] .
郑州 中 州古籍 出 版社 : 

1 99 1 

二 、 研究论著

[ 1 ] 周 振 鹤 中 国 地 方行 政 制 度 史 M 上 海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 . : , 2 0 05 

[ 2] 中 国 社会科学 院 .
古 代 中 越 关 系 史 资 料 选编 [ M] .
北 京 中 国 社 会科 学 院 出 版


52


 
参考文 献 

社 ,
1 982 

[ 2] 郭 振铎 , 张 笑梅 : 越 南 通史 [ M] .
北 京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社
: , 200 1 

[ 4] ( 越 ) 陈 重 金 越南 通 史 .
[ M] .
北京 商 务 印 书馆 : , 1 992 

[ 5] ( 越 ) 陶 维 英 越 南 古 代 史 M 北京 商 务 印 书 馆
. . : , 1 9 76 

[ 6] 武 尚清 .
《 安南志 略》 在 中 国

成书 、 版本 及 传藏 [ J] .
史 学 史研 究 , 1 988 

2 

[ 7] 武 尚清 . 《 安 南 志 略 》 校注 序 [ J] .
史 学 史研 究 , 1 993 , 4 

[ 8] 武 尚清 .
《 大 越 史 记全 书 》 的 发 展 与 完 成 [ J] ?
史 学 史研究 ,
1 987 , 1 

[ 9] 武 尚清 从 .
《 大越 史 记 》 到 《 大越 史 记全 书 》 [ J] .
史 学 史研 究 , 1 986  , 4 

[ 1 0] 戴 可来 略论 古代 中 国 和 越 南 之 间 的 宗 藩关 系

[ J] .
中 国 边疆 史地研究 

2004 , 2 

[ 1 1 ] 孙 晓 明 试论 .
《 安 南 志 略 》 的 史 料 价值 [ J] .
东 南亚 , 1 98 7 , 3 

“ ”
[ 1 2] 王颜 张玉 华 ,

郎 官湖 与 安 南旅 寓 人 士 黎剧 [ J] .
湖 北 大学 学 报 , 2 004 

2 

[ 1 3] 李 庆南 元代侨居汉 阳 的 安 南才子 黎崩 事略

[ J] .
武汉文史 资料 , 20 1 3 , 1 1 

[ 1 4] 李未醉 古代越南史 学对 中 国 史学 的 继承 与 创 新

[ J] .
阜 阳 师 范 学 院学报 

2004 , 3 

[ 1 5] 竹天 元朝 与 安 南 陈 朝 关系 的 几个方面

[ J] .
东 南 亚 纵横 , 1 99 5 , 3 

[ 1 6] 张笑梅 , 郭 振铎 试 析 十 三 世 纪 元 朝 入 侵 越 南 的 若 干 史 实

[ J] .
东 南 亚 纵横 

1 994 , 1 

[ 1 7] 陈双 燕 中 越 宗 藩 关 系 的 历 史 发展述论

[ J] .
南 洋 问 题研 究 , 20 00 , 4 

马 明 达 元 代 出 使安 南 考 C] 明 清 之 际 中 国 和 西 方 国 家 的 文化 交流 


[ 1 8] .
[ .

国 中 外 关 系 史 学会 第 六 次 学 术 讨 论 会论文 集 , 1 99 7 

[ 1 9] 王 英 元朝 与 安 南 之 关 系

[ D] .
广 州 暨 南大 学 : , 2 0 00 

[ 20] 王 继 东 论 越 南 李 陈 朝 时 期 的 对外 关 系 n 郑 州

[ . :
郑州 大学 , 2005 

53



《 安南志 略 》 研究 

致 谢

“ ”
随 手 在 键盘 上 敲下 致谢 二字 猛 然惊 觉 三 年 的 研究 生 生 活 即 将 告


 , ,

段落 … 

既然 是致谢 就纯粹 些 仅用 简 单 的 文 字 表达 出 我 的 诚 意 不 再拖泥带




, , ,

水 , 以 免牵洋 出 更 多 的 情 绪 

首先 , 要感 谢 的 人 是 我 的 导 师 蒲 霞 老师 , 感 谢 她 最 初 的 选择 ,
使 我初

窥历史学 门 径 ; 感谢 她 三 年 里 对我 的 关 心 、 照顾和包容 , 让 我 收 获 了 知识 、 

心 和 感动 ; 感谢 她 严谨 、 踏 实 的 治 学之 风 , 真挚 、 诚 恳 的 待 人接 物 , 在我 的人

生 道 路 上 已 树 立 起 了 标杆 , 我会铭 记心 中 

其次 , 要 感 谢 的 是 三 年 来在 学 习 上 和 生 活 中 给 予 我 帮 助 、 鼓励 、 陪伴 的 各

位 老师 和 同 学 们 。 感 谢 张金 统 老 师 、 周 致 元老 师 、 徐 道 彬 老师 、 傅正 老 师 、 

国 利 老师在课业 上 给 予 我 的 帮 助 ; 感 谢 刘 信 芳老 师 、 周 晓光老师 、 刘 伯 山 老师 

王 开 队 老 师在 人 生 道 路 上 为 我指 点 迷津 ; 感谢 何 峰 老 师 、 陈 雅 裙 老 师在 工 作 上

给 予我 的 指 导 和 建 议 老师 们 是 我 生 学 习 的 榜样 而 同 学 们 则 是 我永久 宝 贵


。 ,

的 财富 , 感 谢 陪 伴 了 我 三 年 的 兄弟 姐 妹 们 , 我们 之 间 有 回 忆 更有未来 

还要 感 谢 亲 情 父 母 为 我 所付 出 的 切 是 无法 用 言 语 来致谢 的 唯 愿 他们


。 ,

远 身 体康 健 我会 用 生 回 报亲恩

7j C ,


最后 , 感 谢 安 徽 大学 。 感 谢母 校 让 我 在 收 获 知 识和 友情 的 同 时 , 也 收获 了

爱情 。 王 肉 肉 的 出现 , 让 我 的 生 活焕 然 一

新 , 她 的 鼓 励和 陪 伴 也 是 我 前 进 的 动

力 我 也 会用 生 去 经 营 我 们 的 幸福

, 

珍惜 切 继 续前行




张激池

乙 未 年 孟 夏 记 于 安徽 大 学 问 津 楼

54



攻 读硕 士 学 位 期 间 发 表 学 术 论 文 

攻 读 硕 士 学 位 期 间 发表 学 术 论 文

1 、 《 论 〈 牡 丹 亭 〉 中 杜丽 娘 的 形 象 》 ,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 1 

年第 4 期 

2 、 《〈 管 子 〉 生态 思 想 研 究 述 评 》 , 收入 20 1 3 年 第 八 届 全 国 管 子 学 术 研讨 会 交

流论 文 集 

3 、 《〈 管 子 山 林 资 源 管 理 思想 》
〉 , 收入 20 1 4 年 第 九 届 全 国 管 子 学 术 研 讨会 交

流 论文集 

5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