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10 年 8 月 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Aug. 2010

第 24 卷 第4 期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24 No. 4

●语言学研究

“边防 ”一词之由来及其内容
1 2
马长泉 ,张春梅
( 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边防系,河北 廊坊 065000,

2.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训练部,河北 廊坊 475000)

摘 要: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边防”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朝。《南齐书》所使用的“边防”一词
应是我国正史中第一次出现,它反映了统治者对边疆地区防务与管理的认识。阶级社会产生以后,边防的行为已
经产生,并在不断发展变化。杜佑《通典》之《边防门》是对唐代及以前各朝边防的概括和深化,以后各朝不断深化
对边防的认识与理解,为今日边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边防; 南北朝; 唐代; 杜佑; 深化
中图分类号: H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3334( 2010) 04 - 0122 - 03
收稿日期: 2010 - 03 - 12
作者简介: 马长泉,男,河南新乡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边防”是现在的一个常用词,一个主权国家在边境地 早的来源,就会失之偏颇。仔细分析前引《新唐书》的一段
区采取的众多行动和措施,我们都可以归之为边防的内容。 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边防”一词与唐朝应该存在极为紧密
《辞海》将“边防”解释为“为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 的关系,欧阳修已将唐朝在边境地区采取的行动视为“边防”
[1]1043
全,防备外来侵略,在边境地区所采取的军事措施” ,突 举措。但如果据此认为,“边防”一词起源于唐朝,证据似乎
出了边防的防御功能。《军语》把边防定义为“国家为保卫 尚嫌不足。
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敌入侵,在边境地区进行的防 其实,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边防”一词起源于南北朝
[2]5
卫和管理活动的统称” ,则突出了防卫与管理的功能。我 时期,盛行于唐朝。《南齐书·陈显达传》载建元二年( 480
们认为,“边防”一词由“边”与“防”两者结合,度其本意,应 年) 时,陈显达驻守边关,高帝萧道成告诫他: “虏经破散后,
[5]卷26
是防卫措施占据了主导地位。至于后来防卫与管理功能的 当无复犯关理。但国家边防,自应过存备豫。” 这是萧
结合,实应视为“边防”概念的深化。正是由于在不同社会环 道成要他着力防范北魏的进攻。《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为
境下边防任务的发展变化,才导致了边防的内涵与外延均有 南朝梁人,他所使用的“边防”一词应是我国正史中第一次出
不同程度的延伸。我国的边防体制中,即存在解放军边防部 现,它所包括的含义已经与后代没有太多的区别了。这一时
队和公安边防部队两支执行不同职能的边防部队。 期出现“边防”一词,应与当时各个政权之间纷争的局面密切
目前所见“边防”的概念,一般学者认为源于《新唐书》, 相关,反映了各个政权对本身安危的重要认识。
该书《兵志》载述: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 唐代以后,“边防”一词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特别是杜
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 佑在编纂《通典》时,专门列有《边防门》,详细介绍和总结了
[3]卷50
制。” 《边防论》中 讲: “中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次 提 出 的‘边 他所处的时代及其以前社会上对边防的认识。杜佑在 200
[4]2
防’概念,见于《新唐书》。” 《边防学》中也持有相同的观 卷的《通典》中,列有《边防门》16 卷。杜氏已明确将“边”与
点,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边防文字始见于《新唐 “防”两字并称。杜佑这样叙述自己编纂《通典》的目的: “夫
书》”,并认为“这段文字记述了唐朝初年,封建王朝对驻守 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 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故职官
[2]2
边防的部队编制序列的规定” 。上述二书所持的观点,都 设,然后礼乐兴焉,教化堕,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
是将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作为“边防”概念由来的标志。 焉,置边防,遏戎狄焉。”杜氏认为边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在《旧唐书》的基础 后手段,充分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长久以来中原王朝以
上,重修了一部《新唐书》。如果将该书视为“边防”一词最 德绥抚四方的理念。它的核心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夷夏之
122
[6]卷188
防”的观念,将唐朝所处的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各类 略有六十余城,伏波将军马援讨平之。” 除朝鲜、百济、
政权分开,并阐述了各少数民族的来源及在中国边境地区活 新罗外,还描述了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时称日本为“倭”,“倭
动的状况。杜佑依照传统将“边防”所涉及的对象分为“东 自后汉通焉,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光
夷”、“南蛮”、“西戎”、“北狄”四个部分。他首先充分肯定了 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
中原王朝的先进文明,在《边防序》中,他讲: “覆载之内,日 也”。“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
月所临,华夏居土中,生物受气正。”“三五以降,代有其人。 杜佑的边防思想在中国边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对
君臣长幼之序立,五常十伦之教备,孝慈生焉,恩爱笃焉。主 历史上边防制度和边防事件的整理突出了他的认识高度。
威张而下安,权不分而法一。生人大赉,实在于斯。” 难能可贵的是,杜佑第一次将“边防”作为一个门类加以突
其次,杜佑概括了唐代以前的边防状况: “历代观兵黩 出,显示了他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从此以后,“边防”一
武,讨伐戎夷,爰自嬴秦,祸患代有。始皇恃百胜之兵威,既 词便大规模出现在历史上,以后的《续通典》等相同的政书
平六国,终以事胡为弊。汉武资文景之积蓄,务恢封略,天下 中,“边防”作为一门就成了重要的内容。刘煦《旧唐书》所
危若缀旒。王莽获元始之全实,志灭匈奴,海内遂至溃叛。 载“边防”条及内容,均反映了唐人对边防的认识。《旧唐书
隋炀帝承开皇之殷盛,三驾辽左,万姓怨苦而亡。……我国 ·职官志》载有“边防”一词: 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
家开元、天宝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竞图勋伐。西陲青 田之 政 令。 凡 边 防 镇 守,转 运 不 给,则 设 屯 田,以 益 军
[7]卷47
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 储” 。另外,《旧唐书》记载了元稹的文稿《自叙》,讲他
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 在很恶劣的生活状态下,仍然忧国忧民: “然而造次颠沛之
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前事 中,前后列上兵赋、边防之状,可得而存者一百一十五。”“边
[6]卷185
之元龟,足为殷鉴者矣。” 杜佑列举了从秦始皇起,历代 防之状”指的是唐朝在西北边境采取的防御突厥等少数民族
统治者对边境地区的经营状况,他抨击了穷兵黩武的现象, 的措施,史载他曾与唐宪宗“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
希望统治者悉心经营,保持边防巩固。从他的叙述中,我们 宪宗召对,问方略”。他在《自叙》中也讲穆宗初年,皇帝多
可以看出,杜佑非常推崇汉光武帝对待匈奴的做法,“夫持盈 次召见他,“语及兵赋洎西北边事,因命经纪之。是后书奏及
[7]卷170
固难,知足非易,唯后汉光武,深达理源。……吁戏! 持盈知 进见,皆言天下事,外间不知,多臆度” 。元稹在《和李
足,岂特治身之本,亦乃治国之要道欤! ”杜佑的边防思想是 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中有“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
[8]卷419
一种防守战略,他主张在国富民安之际,不要轻启边衅,以秦 豺狼四来伐”的诗句 。白居易在《西凉伎———刺封疆之
始皇、汉武帝、王莽、隋炀帝、唐玄宗等之强盛,肆意兴起边 臣也》中有“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
衅,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与衰弱,在他看来,都是不智之举, 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8]卷427
这些正与前所言“夫天生烝人,而树君司牧,语治道者,固当 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的诗句 。因此,在
以既庶而安为本也”相符。细细审视杜佑的这种边防思想, 唐代边塞诗盛行的时代,“边防”一词已经被广泛应用。分析
虽也含有众多的合理成分,但是,他忽略了众多统治者经营 个中缘由,大概与唐朝的开疆拓土和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边防的积极意义。秦始皇、汉武帝等北逐匈奴,保护了中原 密切相连。
地区先进的生产力,即使隋炀帝征伐辽东,也在一定程度上 宋人欧阳修《新唐书》沿袭了刘煦《旧唐书》的一些内
维护了东北边境的安全。唐代的边疆经营,虽有失败,但也 容,既包括了唐代人对“边防”的认识,也有宋人对边防的深
体现了唐统治者的英明之举,并不尽是“边将邀宠”、劳民伤 化理解。宋代由于北部边防的重要性,故而有很多的“边防”
财之举。或许这些思想是杜佑窥出了唐朝政府在“开元之 词语及事例出现。《金史》载有陈规于正大二年正月,与台谏
[9]卷109
治”后的衰败景象而发的议论? 同奏五事,“四,选大臣为宣抚使,招集流亡以实边防” 。
再次,最具有意义的是,杜佑的边防思想中具有较多的 《宋史》载有真宗四年八月丁巳,“诏文武官有言刑政得失、
[10]卷8
先进因素,他将历史的发展视为进步的过程。他的边防思想 边防机事者并赐对” 。《仁宗本纪》载庆历八年三月癸
中虽还有“夷夏之防”的影子,但是,他认为文明是进步着的, 亥,“以朝政得失、兵农要务、边防备豫、将帅能否、财赋利害、
唐代中原地区先进的文明其实也是在原有的落后基础上发 钱法是非与夫谗人害政、奸盗乱俗及防微杜渐之策,召知制
[10]卷11
展而来的,人们丝毫不能具备盲目的优越感,“缅惟古之中 诰、谏官、御史等谕之,使悉对于篇” 。又宁宗庆元元年
[10]卷37
华,多类今之夷狄”。这种识见,不但代表了他卓越的历史 八月己巳,“诏内外诸军主帅条奏武备边防之策以闻” 。
观,也是他先进民族观的体现,更是他在言及边防观时,以正 同时,宋朝已经有了以“边防”命名的官职,如元丰二年,“熙
确的民族观作为指导一切行动的基础。在《东夷序略》中,他 河路制置边防财用李宪擅榷本路商货,令漕臣蒋之奇劾其
[10]卷186
引用了先人“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也是这种思想 罪” 。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卷,“是书取
的流露。 两淮盐政采进本,南渡以后事迹,分门编类,甲集二十卷,分
同时,杜佑边防观念的进步不只体现在他先进的思想上 上德、郊庙、典礼、制作、朝事、时事、故事、杂事、官制、取士、
[11]卷81
面,而且也体现出在他对边防对象的了解较之以前人们有了 财赋、兵马、边防十三门” 。咸平四年( 1001 年) 五月,
进一步的发展。他尽可能全面地描述当时唐朝四周的国家 宋于西北保安、保毅军内,取二万人升为禁军,号曰振武指
和部落的情况,比之唐朝以前的各种记述内容有了进一步的 挥。宋真宗讲: “边防阙兵,朝廷须为制置,盖不得已也。候
[10]卷187
拓展。在《南蛮序略》中,他言: “南蛮,其在唐虞,与之要质, 边鄙乂宁,即可销弭。” 宋朝边防战略的短期性足以令
故 曰 要 服。 夏 商 之 时,渐 为 边 患。 暨 于 周 代,党 众 弥 人深思。宋仁宗时,吴育请求加强宋朝与西夏的边防: “天下
[6]卷187
盛。” 在谈及《岭南》时,杜佑分析道: “五岭之南,涨海 久安,务因循而厌生事,政令纪纲,边防机要,置不复修。一
之北,三代以前,是为荒服。秦平天下,开置南海等三郡。秦 有边警,则仓皇莫知所为,殆稍安静,则又无敢辄言者。若政
乱,赵佗据有其地。……后汉光武建武中,交趾女子征侧反, 令修,纪纲肃,财用富,恩信给,赏罚明,将帅练习,士卒精锐,
123
[10]卷291
则四夷望风,自无他志。若一不备,则乘间而起矣。” 长时间集中在北部边疆地区。北部的游牧势力对中原王朝
明朝时期“边防”一词的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防御北部 的威胁始于先秦时期,秦、汉、唐、宋、明、清历朝无不如此。
蒙古族的进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甚重边防,希望分封诸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与蒙古残余势力的对峙中,于北部边
子达到保家卫国的效果: “是时,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 疆采取了修筑长城、加强守卫等边防措施,“至于边防,则屡
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 添卫增戍以定兵,屯田以足食; 数遣功臣视师而边将警惰; 命
[16]卷17
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 亲王出塞而武备扬威。凡可以慎固封守者无不曲尽” 。
[12]卷116
皆受节制。” 隆 庆 元 年 十 月,穆 宗“谕 群 臣 议 边 防 事 即使是满族人建立起来的清朝政府,在其统治的康熙、雍正、
[12]卷19
宜” ,即指防御北部蒙古俺答汗部。万历三十九年翁正 乾隆时期,蒙古准噶尔势力也一直威胁着北部边疆。五是人
春“献八箴: 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 们对边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第一个方面是“夷夏之防”的
[12]卷216
用,恤民命,重边防”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多次使 观念已经向着更高、更深的方向和范围发展,边防的对象已
用了“边防”一词: “荆、湘、江、广据江东之上流,地富兵强, 经从原有的周边少数民族到了西方列强。中国古代的边防
东晋之立国倚此也。而权奸内逼,边防外匮,交受制焉,亦在 突出“夷夏之防”,将中原文明视为正统和先进的。但是这种
[13]卷14
于此。” “郡县之天下,揽九州于一握,卑冗府史之考课, 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变化。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讲:
升斗铢累之金粟,穷乡下邑之狱讼,东西万里之边防,四渎万 “自古以来,皆有边患。周之猃狁、汉之匈奴无论矣。降至
川之堙泄,其繁不可胜纪,总听于六官之长,而分任之于郎 晋、唐,以迄宋、明,其间如氐、羌、羯、鲜卑、突厥、契丹、蒙古,
署。其或修或废,乃至因缘以仇私者,无与举要以省其成,则 莫不强横桀鳌。至本朝而后尽隶版图,似今日边防易于措
[17]卷6
散漫委弛而不可致诘。故六卿之上,必有佐天子以总理之 置,而不料为边患者,仍更有海外诸邦也。” 第二个方面
者,而 后 政 以 绪 而 渐 底 于 成,此 秦 以 下 相 臣 之 设 不 容 已 是,在鸦片战争后,边防观念已从陆海不分,到陆海分述。一
[13]卷19
也。” “其曰‘通’者,何也? 君道在焉,国是在焉,民情 般人将陆路边防视为兵家所必重,“故陆路为天下所必争,即
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己以无辱者在 边防为兵家所极重”。但郑观应却讲: “间尝盱衡时势,综览
焉,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 绅舆,而知今日之防边,尤重于防海。”清末海防与塞防之争,
[13]
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也。” 叙论《清史稿》中更 虽有统治者内部权益的争斗,但是,边防已经将陆防与海防
将《边防》列为《兵志》的一个主要内容: “中国中国边防,东 区分开来的事实却是任何人都无法遮掩的。
则三省,北则蒙边,西则新、甘、川、藏,南则粤、湘、滇、黔,而 时至今日,边防无论在内容、范围、广度、深度上均已经
沿边台卡,亦内外兼顾,盖边防与国防并重焉。”“东三省为陪 与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不同,已经向着陆、海、空等多维的方
都重地,曰奉天,曰吉林,曰黑龙江,东连日、韩,北连俄罗斯, 向发展,但是,其基本的防御与管理的功能却依然保留着,成
[14]卷137
边防尤要。” 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我们认为“边防”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只是肯定其来源 [参 考 文 献]
问题,并非抹杀在此以前的中国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具体的边 [1]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 1979 年版缩印本) [M]. 上海:
防措施。应该讲,从中国历史上出现阶级性质的国家开始,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
各个王朝即已经采取了边防措施,如夏、商、周、春秋、战国、 [2] 李星. 边防学[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4.
秦、两汉时期等等。古人所认为的边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3] 欧阳修. 新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一是在国家的边境地区采取的措施才称为边防,这是对边防 [4] 毛振发. 边防论[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6.
的最直接的认识。如南北朝以前,历代中央政府对匈奴的防 [5] 萧子显. 南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2.
御措施。秦朝统一天下后,派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6] 杜佑. 通典[M]. 王文锦,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 [7] 刘昫. 旧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15]卷88
余里” 。这就是秦朝的北部边防。二是边防的防御对 [8] 彭定求. 全唐诗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象是周边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契丹、女 [9] 脱脱. 金史 [M]. 北京: 中华书局,1975.
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边防的重点所在。 [10] 脱脱. 宋史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生产方式造成的冲突,最终 [11] 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导致了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矛盾。三是 [12] 张廷玉. 明史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边防与国防紧密联系,两者之间的分别不甚显著。历朝统治 [13] 王夫之. 读通鉴论[M]. 北京: 中华书局,1975.
者都将边防事务视为国家重点,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他 [14] 赵尔巽. 清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们都会举倾国之力以安边疆。两汉反击匈奴、隋唐反击突 [15]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1959.
厥、明朝防御蒙古、清朝平定西域,无一不是在国防的基础上 [16] 严从简. 殊域周咨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的边防措施,只有战乱平息以后,才采取一些筑城防御、设官 [17] 郑观应. 盛世危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管理等边防措施。究其原因,是历史发展的形势使然,要想 [责任编辑 郭庆林]
截然区分两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四是边防的举措很

1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