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面對孩子問題行為,不想抓狂的爸媽可以怎麼做?

〜阿德勒教你如何 CARE 孩子的心〜

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副主任 陳偉任

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身為爸媽的你,如果不想要再過那種日複一日抓狂的
生活,那,你應該要怎樣做呢?知名阿德勒心理學家 Thomas 和 Sweeney 教我們
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要學會如何「CARE 孩子的心」。

什麼是「CARE 孩子的心」呢?

為了要成為有效能的家長,阿德勒心理學家提出了四個具體的步驟來面對問
題孩子的問題行為。這四個步驟分別如下:

Catch yourself – don’t act impulsively.


Assess goals: What goals are served by the behavior?
Respond with consequences and encouragement.
Execute with consistency, friendliness, and respect.

將上面這四個步驟中,每一步驟的第一個字母合起來就是 CARE(也剛好就
是「照顧」的意思)。

上面英文的這四個步驟,中文的意思就是說,當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身
為父母的我們需要:

抓住你自己 -- 不要衝動行事。
評估目標:瞭解孩子行爲背後的目的?
運用「後果」與「鼓勵」回應孩子的問題行為。
以一致性,友善和尊重來面對孩子。

1
接下來,我們依照這樣的四個步驟來加以說明:
一、抓住你自己 -- 不要衝動行事
許多的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都發現,在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如果爸媽沒有
辦法控制住自己行為而立即的真對孩子問題行為產生因應的行為時,通常結果對
孩子都是不好的,即便原來你的用意是為孩子著想。

所以,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第一步驟就是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你需
要的是先吸一口氣。當我們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他們通常會聽到我們說話的語氣
多於聽到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其實,有時候孩子的問題行為還有可能是我們的
語氣所煽動出來的。(如果你對如何增加父母的覺察有興趣的話,可以閱讀陳偉
任醫師心晴小站「http://chenweijen.blogspot.com/」中另外幾篇的文章:阿
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教養孩子,第一步需
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阿德勒教父母的成長課:學會放
手,讓孩子去體驗;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像是「我告訴過你多少次……」這樣威脅的字句,不
知道被多少父母用過幾千萬次了。這一句話背後傳遞給孩子的訊息是「老娘生氣
了!」。沒錯,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這句傳達「老娘生氣了!」的這句話,再
孩子年紀還幼小的時候,的確相當管用。然而,用過這句話的父母,也都會知道,
這句話的用處會隨著使用的次數以及孩子年齡的增長,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沒有用
處。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看看這一句話「我告訴過你多少次……」,當
中的「多少次?」爸媽需要一再的反覆大聲地告訴孩子,不就很明顯透露出說,
這樣的威脅告知是沒有達到原來你想要的用處嗎?如果這句話一次就有用,那還
需要一在地反覆用來告訴孩子嗎?

所以,一旦你在教養孩子的過程,覺察到你的情緒上來的話,首先先做幾下
深呼吸。如果還不能冷靜下來的話,不妨先讓自己離開憤怒的現場幾分鐘,你也
可以拿你孩子小時候的照片起來,看看小時候的他/她,有時有可能會讓快要失
控的妳會有異想不到的冷靜效果。

等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再回到管教孩子的現場。接下來你就要問自
己「這是誰的問題?」(延伸閱讀: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
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2
如果是自己的問題,就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問題再來面對孩子。如果是孩子
的問題,我們就需要用到接下來的「評估孩子的行為目的」。

二、評估目標:瞭解孩子行爲背後的目的?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告訴我們說,孩子天生會運用他的一切來獲得他自認為的
「歸屬感」
、及「重要性」
。想要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你就需要學會阿德勒
心理學的行為目的論。(延伸閱讀: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症狀的功能〜阿德勒
心理學讀書會〜;阿德勒的教養課〜瞭解孩子內心世界〜;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
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
實例)

潛藏在孩子不適當行為背後的錯誤的想法和目的,常常因為父母長期來的不
了解,進而導致這樣錯誤的想法和目的變得牢不可破。如果你不想讓孩子的偏差
行為變得那麼不好處理,身為老師或家長的你,一定要提早學會如何有效地便是
孩子的「行為目的」。

三、運用「後果」與「鼓勵」回應孩子的問題行為
在管好自己情緒、以及看懂孩子背後的行為目的後,接下來,身為爸媽的我
們,當孩子出現有偏差行為的時候,阿德勒教我們可以運用「自然的結果」與「邏
輯的結果」來讓孩子學會如何為自己負責。(延伸閱讀: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
你瞭不瞭解,在管教上,阿德勒所謂「自然的結果」?;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自
然」與「邏輯」結果於管教孩子之運用〜親師諮詢〜;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
〜體驗後果與處罰的差異〜)

另外,氣餒的孩子,在面對環境挑戰的時候,容易失去勇氣。失去勇氣的情
況下,就容易說不,也就容易出現許許多多的問題行為。因此,如何在平常與孩
子的互動給予適當的「鼓勵」
,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延伸閱讀:陳偉任醫師
心晴小站//「稱讚」與「鼓勵」的差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因為孩子有了父
母師長的鼓勵,就容易滋長出屬於自己內在的勇氣。

四、以一致性,友善和尊重來面對孩子
在與問題行為孩子互動的過程,阿德勒還有一個很不錯的提醒。那就是要我
們:多用行動!少用言語。(Action! Not Words.)

如果父母想要孩子改變他的行為,身為父母的一定要有所行動,因為光是用
3
說的是沒有用處。許多父母常會給予孩子一而再在而三的說教,殊不知這樣的說
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對家長的話語有免疫力。雖然,許多父母和老師都知道孩子
「聽不到我想說的話」,但他們還是沒有自覺地持續使用這樣無效的說教方式。

說教沒有用,現在的爸媽老師又不能體罰,那能做些什麼呢?阿德勒教我們
說,記得在衝突發生的時候,只管行動,不要太多的言語。父母老師的堅持,是
會被孩子所理解的,而且,這樣的行為,也比較容易帶來孩子的尊重及相信。常
常孩子的學習,是要透過行動,而不是言語能達成的。

這樣的方向,就是阿德勒告訴我們的,與孩子的互動需要搭配的是「堅定」

「溫和」以及「尊重」孩子的態度。(延伸閱讀: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阿德勒
的教養課〜孩子弄髒餐桌,媽媽可以怎麼做?〜)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 CARE 這樣的簡單又實用的管教方法,當中,包含了許多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親子教養觀念。

Catch yourself – don’t act impulsively.


抓住你自己 -- 不要衝動行事。
Assess goals: What goals are served by the behavior?
評估目標:瞭解孩子行爲背後的目的?
Respond with consequences and encouragement.
運用「後果」與「鼓勵」回應孩子的問題行為。
Execute with consistency, friendliness, and respect.
以一致性,友善和尊重來面對孩子。

下次當你遇到孩子一再出現讓你煩心的問題行為時,要記得可以試著運用阿
德勒個體心理學「CARE 孩子的心」這樣的口訣,來協助你處理孩子的問題喔!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