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See discussions, stats, and author profiles for this publication at: https://www.researchgate.

net/publication/305236961

Progressive collapse test of a space frame structure

Article  in  Jianzhu Jiegou Xuebao/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 June 2016


DOI: 10.14006/j.jzjgxb.2016.06.001

CITATIONS READS

0 25

3 authors, including:

Shen Yan
University of Sydney
13 PUBLICATIONS   25 CITATIONS   

SEE PROFILE

Some of the authors of this publication are also working on these related projects:

Progressive Collapse Resistance of Large-span Roofing Structures View project

Fracture of ductile metals (constructional steels) View project

All content following this page was uploaded by Shen Yan on 21 June 2017.

The user has requested enhancement of the downloaded file.


第 37 卷 第 6 期 2016 年 6 月 001
建筑结构学报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Vol. 37 No. 6 June 2016
文章编号: 1000-6869( 2016) 06-0001-08 DOI: 10. 14006 / j. jzjgxb. 2016. 06. 001

空间网格结构连续性倒塌试验研究
赵宪忠 ,闫 伸 ,陈以一
1,
2 1 1,
2

( 1.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2.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要: 为研究空间网格结构遭遇局部初始破坏后的结构响应、倒塌过程与倒塌机制,以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
了 1 个直径为 4. 2 m,矢跨比为 1 /7 的凯威特型网壳结构整体模型的连续性倒塌试验。施加节点集中荷载,采用自主研发
的杆件破断触发装置使网壳模型的 1 根经向杆件发生突然破断,并以采样频率 100 Hz 采集网壳模型各位置杆件的高频动
应变响应,基于高速摄像测量技术( 帧频 200 fps) 获取模型节点的高速动位移响应。初始破坏发生后,网壳模型呈现出自破
坏局部向周围逐步扩展的连续性破坏,最终整个模型完全翻转并在一系列最外层杆件断裂后部分坠落。试验结果表明: 尽
管单层球面网壳结构杆件众多,但单根杆件的失效仍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体结构的连续性倒塌; 单根杆件破坏后,局
部内力重分布导致的杆端节点出现点失稳,并引发周围节点顺次向下运动,这也是单层球面网壳结构遭遇局部初始破坏后
倒塌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 空间网格结构; 连续性倒塌; 试验研究; 倒塌机制; 破坏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973. 3 TU317. 1 文献标志码: A

Progressive collapse test of a space frame structure


ZHAO Xianzhong1,2 ,YAN Shen1 ,CHEN Yiyi1,2
( 1.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A space frame structure may suffer from unexpected local damage during its long-time service. To study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and the collapse proces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progressive collapse test of a single-layer
spherical shell model was conducted. The diameter of the Kiewitt shell model was 4. 2 m,and the rise-span ratio is
1 /7. The shell model was statically loaded with joint load first,then one of its meridian member was broken by a
member-breaking device which was invented to break structural members instantaneously. The dynamic strain
responses of the remaining structural members were collected with frequency of 100 Hz,and the dynamic spatial
displacements of the structural joints were obtained through high-speed videography technique with frequency of
200 fps. During the test,the local damage spread across the whole shell model and led to a turn-over deformation.
Whereafter,many members that connected to the supports fractured,and a great part of the shell model dropped onto
lab grou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hundreds of members in a single-layer spherical shell,
the failure of a single member can cause catastrophic collaps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initial
breaking member,failure of local internal force redistribution at any of its end joints may cause point buckling of this
joint,and leads to successive downward movements of the surrounding joints,which is the progressive collapse
mechanism of a single-layer spherical shell.
Keywords: space frame structure; progressive collapse; experimental research; collapse mechanism; failure mode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178332) 。


作者简介: 赵宪忠( 1972— ) ,男,吉林桦甸人,工学博士,教授。E-mail: x. zhao@ tongji. edu. cn
收稿日期: 2015 年 11 月

1
0 引言

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等建筑发生多起震惊世界
的连续性倒塌事故,使结构抗连续性倒塌研究备受
关注。进入 21 世纪,结构连续性倒塌的相关研究,如
[1]
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均取得长足的进展 ,
[2-5]
抗连续性倒塌规范与指南陆续推出与修订 。然
而,已有研究主要针对框架结构体系,关于大跨度空
间结构的连续性倒塌研究开展相对较晚,且成果相 图1 单层球面网壳模型分区及 1 区节点与杆件编号
对较少。大跨度空间结构通常用于结构重要性很高 Fig. 1 Zoning of shell and labeling of joints
的大型公共建筑,一旦发生倒塌将造成重大社会影 and members of zone 1

响与人员伤亡,因此,有必要对此类结构的抗连续性 点处施加竖向荷载,加工模型时,采用开竖向圆柱通
倒塌进行研究。同时,大跨度空间结构型式多样,传 孔的焊接实心球节点代替工程常用的焊接空心球节
力路径与结构形态相关,结构可能的破坏形态及关 点。实心球直径 60 mm,通孔直径 16 mm。通孔内穿
键构件的确定与框架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故对其进 直径 16 mm 全牙丝杆,丝杆底端连接一块加载板,加
行抗倒塌研究,不能简单地直接借用较为成熟的框 载板上可放置并固定作为节点外荷载的质量块。经
架结构的研究成果,而应针对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 静力计算与考虑一致模态初始缺陷的非线性稳定分
型式,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 析,确定网壳模型每个节点竖向荷载为 1. 5 kN,总荷
目前,已有的空间结构连续性倒塌研究主要采 载约为 55. 5 kN。
[6-10]
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拟 ,整体模型动力倒塌试验 表 1 网壳模型杆件材性
很少,更 缺 乏 可 作 为 数 值 与 理 论 分 析 校 核 基 准 Table 1 Material properties of shell model members
( Benchmark) 的试验研究。为此,本文作者以空间网 屈服强度 抗拉强度 延伸率
杆件规格
f y / MPa f u / MPa δ /%
格结构中最具代表性的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为研究对
20 × 1 302 417 37
象,构建了以初始局部杆件破断触发装置和高频动 16 × 1 295 430 35
应变、高速动位移的采集网络为核心的结构模型连
续性倒塌试验系统,研究此类结构遭遇局部初始破 网壳模型的支座节点通常为铰接,在数值计 算
坏后的结构响应、倒塌过程与倒塌机制等,以期为类 与理论分析中,一般假定节点为完全铰接。故为使
似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网壳模型 的 支 座 节 点 在 倒 塌 全 过 程 中 始 终 保 持 铰
接,设计了基于向心关节轴承的支座节点( 图 2) 。所
1 试验概况 用向心关节轴承型号为 GEG45ES,将其安装并固定
于底座之内; 耳板内侧凸缘紧贴轴承内圈,轴承销轴
1. 1 试验模型 穿过耳板,使耳板可同时传递垂直销轴方向的径向
试验模型为凯威特( Keiwitt) 型网壳( K6-4) ,直 力与沿销轴方向的轴向力; 耳板端部通过沉孔螺栓
径为 4. 2 m,矢跨比为 1 /7。将网壳结构划分为 6 个 与杆件 端 板 相 连 接。支 座 节 点 所 有 部 件 均 机 械 加
相同扇形分区,每一扇形分区曲面内的网格按经向 工,可承受 100 kN 的径向力与 50 kN 的轴向力,并具
杆件在水平投影面上等长的原则进行划分。对每个
扇形曲面网格内的节点与杆件进行编号,如图 1 所
示,节点编号 J1-A1 中,J1 代表该节点为 1 区节点,
A1 代表节点在该分区内的位置; 杆件编号 M1-A1B1
中,M1 代表该杆件为 1 区杆件,A1、B1 为杆件两端
的节点编号; 1 区其余节点、杆件和其他分区内的节
点、杆件编号类推。
网壳结构各分区交界处的经向杆件和所有最外
层的斜向杆件截面规格为 20 × 1,其余杆件截面规 图 2 内含向心关节轴承的支座节点
格均为 16 × 1。所有圆管均为 St35 级高精度精拔 Fig. 2 Support joint with radial spherical plain
inside bearings
无缝钢管,其材性实测结果见表 1。为在网壳模型节
2
有绕径向 27°与绕轴向 245°的转动能力。
将支座节点安装于环梁支承结构上( 图 3) ,通过
环梁承担网壳受载时出现的水平推力。将网壳模型
安装完成后,使用全站仪测量网壳模型各节点的实
际坐标并计算初始缺陷。所有节点中,初始缺陷绝
对值的最大值为 13. 24 mm,小于 JGJ 7—2010《空间
[11]
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规定的初始缺陷限值 ( 网壳
跨度的 1 /300) 。
图 4 杆件破断触发装置
Fig. 4 Member-breaking initiating device

圆周槽,当剪刀夹关闭时,可以与开槽圆柱相互咬合
并填补初始破坏杆件的中部空缺; 3) 2 个电磁铁,将
其安装于剪刀夹尾部且磁极相反,在通电时可形成
吸力,确保剪刀夹关闭并在剪刀夹端头形成对开槽
圆柱的径向紧箍力; 4) 2 个预压弹簧,安装前将其预
压缩并置于剪刀夹尾部,当电磁铁磁力消失后,可以
图3 网壳模型与下部环梁支承
由储存其内的压缩能使剪刀夹尽快张开; 5) 2 个预
Fig. 3 Shell model and substructure
拉弹簧,将剪刀夹的一块耳板与远离模型的固定支
1. 2 杆件破断触发装置 座相连接,在剪刀夹张开后释放预拉力,使剪刀夹从
建筑结构的连续性倒塌是由局部破坏的连续扩 模型上快速脱离,杆件完全破断。
展所致,故相应地,连续性倒塌试验应以结构模型的 电磁铁保持通电状态时,初始破坏杆件可正常
初始局部破坏为开端。试验中,以网壳模型 1 区的经 传递轴力与弯矩,该装置的引入未改变结构模型的
向杆件 M1-A1B1 为初始破坏位置。构件的破坏失效 原有受力状态。当电磁铁断电后,在杆件的破断过
有多种实现方式,目前使用较多的为动力冲击方法, 程中无能量输入,使网壳模型的连续性倒塌试验实
[12-14]
即爆炸 炸 断 或 外 力 撞 击 并 撞 断 指 定 构 件 。然 现基于构件拆除法。同时,使用电磁铁作为破断的
而,此类触发方式存在弊端: 首先,动力冲击法虽是 控制开关,具有如下优点: 一方面,试验人员在控制
实际结构遭受极端作用的实验室再现,但此类动力 破断时可以借助电路远离试验模型,使原本存在危
冲击能量输入通常不可控,与结构抗倒塌设计与分 险的破断过程更为安全; 另一方面,电信号是一种相
析所采用的构件拆除法( alternate path method) 差别 对稳定的可控信号,故使用电磁铁的破断过程在破
很大,不适用于倒塌数值模拟的基准试验; 其次,为 断时间上更为稳定。将杆件破断触发装置应用于试
减少动力冲击的能量输入,则需要采用玻璃等脆性 验时,杆件 M1-A1B1 的内力在电磁铁断电瞬间便开
材料制作被炸断或撞断的构件,或使初始破坏构件 始近似线性地减小,并于 0. 28 s 内完全消失。
与剩余结构通过承压式连接而使二者易于脱离,但 1. 3 应变与位移量测
此两种方 式 明 显 地 改 变 了 原 有 结 构 的 局 部 受 力 特 为了量测网壳模型在连续性倒塌过程中的高频
征; 最后,爆炸破断方法会产生大量烟尘,降低非接 振动与快速空间变形,稳定可靠的动态应变与动态
触式摄像测量的精度甚至影响试验现象的观测。 位移监测方法至关重要。
鉴于此,本文在文献[15]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 高频应变的采集相对简单,已有一些成熟的 商
能够使单根杆件突然破断的机械装置。该装置触发 用动应变测试系统被研发。试验中,采用频率为 100
杆件破断的基本原理是: 加工模型时,将初始破坏杆 Hz 的 DH3820 动静态应变测试系统,采集各位置杆
件中间的一段切除,使该杆件处于断开状态; 然后采 件的应变响应,具体位置包括: 1 ) 与初始破坏杆件
用该机械装置将断开两侧杆件连接,形成可正常传 M1-A1B1 直接相连的所有杆件的两端截面处,沿杆
递轴力、弯矩的“完好”杆件; 当需要“重新”破断该杆 件长度方 向 粘 贴 3 个 与 截 面 圆 心 连 线 的 夹 角 互 为
件时,只需使该装置从模型上快速脱离即可。如图 4 120°的单向应变片,可根据平截面假定计算杆件的轴
所示,杆件破断触发装置由 5 部分组成: 1) 2 个开槽 力与两个正交方向的弯矩,以考察局部破坏周围杆
圆柱( 开圆周槽口) ,将其焊接于初始破坏杆件中部 件的轴力、剪力与弯矩变化; 2) 1 ~ 4 区的所有经向
断口的两侧; 2) 剪刀夹,是该装置的关键组成部分, 杆件的跨中位置截面,以相同方式沿杆件长度方向
其端头内表面开有与2个开槽圆柱的槽口相对应的 粘贴 3 个单向应变片,以考察杆件力流的变化情况。
3
总体上,应变测点涵盖 31 根杆件的 42 个截面。为验
证采集频率 100 Hz 能否捕捉杆件的高频振动性态,
在初始破坏杆件 M1-A1B1 及相邻的 4 根杆件上,另
外使用采集频率为 10 000 Hz 的 DH5927 动态信号测
试系统采集应变,并与使用频率 100 Hz 所获得的数
据进行比对,结果见图 5 ( 图例中( A) 、( T) 和( B) 分
别代表杆件轴向应变、杆件圆管上表面纤维应变和
下表面纤维应变,由杆件 3 个单向应变片数据依据
平截面假定进行计算得到) 。由图 5 可见,采用两种 图 6 标志点纸板与网壳模型球节点连接方式
频率获得的应变响应基本相同,说明 100 Hz 的采集 Fig. 6 Connection between target and spherical joint

频率可以完整地捕获网壳模型连续性倒塌过程中杆 射片拟合球心的初始坐标,进而建立球节点的球心
件的动 态 应 变 变 化,故 后 文 中 所 有 应 变 数 据 均 由 与人工标志上 4 个点的空间几何关系。试验过程中,
DH3820 动静态应变测试系统以频率 100 Hz 获得。 使用高速相机摄影测量系统,解算每一时刻影像中
每个球节 点 对 应 的 4 个 白 色 圆 圆 心 的 三 维 空 间 坐
标,依据已建立的空间几何关系确定该时刻球节点
的球心坐标。试验中,当球节点下降 0. 5 m 时,球节
点球心坐标测定的误差仅为 1 ~ 2 mm。
1. 4 试验方案
倒塌试验分为 2 个阶段,即静力加载阶段 与连
续性倒塌阶段。
在静力加载阶段,将杆件破断触发装置安装于
杆件 M1-A1B1 上,并始终保持电磁铁处于通电状态。
之后,将质量块分 6 级,逐块放置固定于节点加载板
图5 杆件 M1-A1B2 近节点 J1-A1 端采用不同频率
上,并静置一段时间使网壳模型的响应稳定( 图 7) 。
获得的应变
Fig. 5 Strain in M1-A1B2,collected with 该过程耗时约 90 min,考虑到高速摄像机( 200 fps) 与
different frequencies DH5927 动态信号测试系统( f = 10 000 Hz) 单位时间
内的数据量巨大,故在静力加载阶段仅保留 DH3820
对于结构连续性倒塌试验中动态大位移的测
[1]
动静态应力应变测试系统( f = 100 Hz) 的连续采集
量,传统的接触式测量方法已不再适用 。为此,试
状态; 高速摄像机只在静力加载开始前启动 2 s 捕捉
验中,采用了基于高速摄像测量技术的非接触式动
网壳模型的初始构形,
DH5927 动态信号测试系统仅在
态位移测量系统。由于网壳模型尺寸较大,且每台
静力加载每级的稳定状态时采集 1 次,每次历时 5 s。
相机的拍摄范围有限,在网壳模型上方搭设脚手架
( 图 3) ,其上安置 6 台帧频 为 200 fps 的 高 速 相 机。
每台相机在不同位置以不同的角度观测网壳模型的
一部分,每 2 台相机可构成 1 组相机对,解算共同观
测到的模型范围内的人工标志的空间坐标。在网壳
模型倒塌过程中,球节点存在空间转动,固定于球节
点表面的人工标志的位移并非球节点球心的位移,
故需构造求解方法以确定球心位移。如图 6 所示,采
用黑色硬纸板作为人工标志点纸板,硬纸板顶面有 4 图 7 静力加载
Fig. 7 Static loading
个白色圆,背面粘贴于不锈钢片上。将不锈钢片预
先焊接在 加 载 丝 杆 与 球 节 点 连 接 的 上 部 螺 母 的 顶 在连续性倒塌阶段,将杆件破断触发装置中的
面,故当焊接球节点的上、下双螺母旋紧时,人工标 电磁铁断电,使杆件 M1-A1B1 突然破断,直至网壳模
志点纸板与球节点可视作刚性连接,在整个试验过 型重新获得稳定构形或发生连续性的倒塌破坏。该
程中不产生相对位移。试验开始前,测定 4 个白色圆 阶段持续时间很短( 5 s 以内) ,所有数据采集设备在
圆心初始坐标,并使用全站仪通过球节点表面的反 电磁铁断电前全部重新开启或恢复连续采集状态。

4
在各加载级稳定状态下的轴向应变 ( 相同截面处 3
2 试验现象 个应变片数据平均值) ,可见,
2 ~ 4 分区相同杆件 M-
A1B1 应变响应与 1 区杆件 M1-A1B1 相近,网壳模型
在静力加载阶段,网壳模型无明显变形( 图 8a) 。 在静力荷载下受力均匀。
而在连续性倒塌阶段,杆件 M1-A1B1 突然破断后,该 3. 2 连续性倒塌阶段试验结果
杆件下端节点 J1-B1 最先开始向下运动( 图 8b) ,之 以杆件 M1-A1B1 开始破断时刻为零点,网壳模
后带动其两侧的节点 ( 节点 J1-B2、J6-B2) 一起大幅 型中代表性节点的位移时程见图 10。可见,各节点
下挠。随后,杆件 M1-A1B1 上端节点 J1-A1 也发生 向下运动具有明显的先后次序,体现了图 8 所示的
向下的运动,使网壳模型向下凹陷的区域向四周扩 网壳模型连续性倒塌过程。
展( 图 8c) ,并最终导致整个模型在 M1-A1B1 破坏开 图 11 为杆件 M1-A1B1 上端节点 J1-A1 与支 座
始后约 1. 5s 完全翻转( 图 8d) 。与此同时,
2 区、
3区 处节点 J4-S1 之 间 的 各 经 向 杆 件 的 轴 向 应 变 时 程。
最外层的一些经向与斜向杆件开始出现断裂。断裂 结合网壳模型倒塌过程的变形历史可见,在网壳模
范围扩展迅速,在 0. 15 s 内 2 区、
3 区、
4 区最外层的 型倒 塌 翻 转 的 过 程 中,经 向 杆 件 M1-TA1、M4-TA1、
杆件基本全部断裂( 图 8e) ,网壳模型的大部分杆件 M4-A1B1、M4-B1C1 和 M4-C1S1 的轴向应 变 依 次 由
跌落( 图 8f) 。 压应变转为拉应变,反映了杆件 M1-A1B1 的局部破
从试验现象上来看,整个试验过程完整地展示 坏向周围的连续扩展现象。
了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从遭受局部破坏、破坏范围向 网壳模型的完全翻转导致 2 ~ 4 区最外层杆件的
周围持续扩展、最终导致与初始破坏不成比例的大 断裂,图 12 为杆件 M3-C1S1 断裂时刻的应变时程,
范围破坏的连续性倒塌现象。 可见,该杆件在网壳模型完全翻转前,其轴向拉应变
已开始增大,并在网壳模型完全翻转后出现了快速
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增长,导致杆件断裂。该杆件断裂后应变瞬间释放,
使与之相连的杆件( 杆件 M3-B1C1 ) 受到冲击,其拉
3. 1 静力加载阶段试验结果 应变陡增。
在静力加载阶段,未采用高速摄像机测量网壳 3. 3 单层网壳结构连续性倒塌原因
模型的节点位移,故仅通过杆件应变数据,说明此阶 通常,初始局部破坏后,破坏局部与结构整体的
段的网壳模型响应。在此阶段,受力最大杆件为各 受力平衡都将受到影响。对于初始破坏局部,初始
分区的杆件 M-A1B1。图 9a 为 1 区杆件 M1-A1B1 杆 破坏杆件两端节点处将出现不平衡力,本文中将此
端相同截面处圆周上 3 个应变片( 测点 a、b、c) 采集 不平衡力的重新分配称为“局部内力重分布”。对于
的各加载级稳定状态下的应变值。可见,应变随分 结构整体,初始局部破坏迫使结构力流进行调整以
级荷载的施加呈线性增长,且均处于弹性阶段。同 绕过局部破坏。对于大跨度空间结构,结构的受力
时,各应变片应变相近,说明杆件以承受轴力为主,杆 模式甚至会发生改变,本文中将此现象称为“全局内
件所受弯矩很小。图 9b 为 1 ~ 4 区中各杆件 M-A1B1 力重分布”。遭遇初始局部破坏的结构,均需完成上

图 8 网壳模型的连续性倒塌过程( 以 M1-A1B1 开始破断为 t = 0 s)


Fig. 8 Progressive collapse process of tested shell model ( time M1-A1B1 started to break is time 0 s)

5
图实现两种内力重分布的方法,可确定单层球面网
壳发生连续性倒塌的机制。
对于网壳模型,局部内力重分布发生在初始破
坏杆件 M1-A1B1 端部的节点 J1-A1 与节点 J1-B1 处。
网壳模型依靠整体的薄膜效应承担荷载,杆件以承
受轴压荷载为主。故在节点处的竖向荷载作用下,
图 9 静载阶段网壳模型应变响应 节点局 部 可 视 作 垂 直 于 网 壳 球 面 的 空 间 拱。杆 件
Fig. 9 Strain responses in A1B1 members M1-A1B1 的破断削弱了节点 J1-A1 与节点 J1-B1 处
during static loading 局部的空间拱效应,为重获节点处的力平衡状态,与
节点相连的其他杆件开始通过弯曲提供竖向抗力以
承担节点处的部分竖向荷载,如图 13、14 所示。同
时,节点 J1-A1 相连杆件由弯矩产生的应变明显小于
节点 J1-B1 相连杆件,说明杆件 M1-A1B1 的破坏对
后者的局部空间拱效应造成更大的削弱。这一现象
可由图 15 所示的 2 个节点周围杆件的空间几何拓扑
关系进行定性解释: 杆件 M1-A1B1 破断后,节点 J1-
A1 处局部空间拱的顶点( 即节点 J1-A1) 下方仍有两
根杆件( 杆件 M1-A1B2 和 M6-A2B2 ) 参与拱效应 的
图 10 网壳模型各代表性节点的竖向位移
形成,故拱效应削弱程度有限; 而对于节点 J1-B1,杆
Fig. 10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ypical joints
件 M1-A1B1 作为局部空间拱的顶点( 即节点 J1-B1)
上方唯一的杆件,其失效将使此方向 150° 的角度范
围内无支撑杆件,拱效应削弱严重。

图 11 网壳模型各代表性经向杆件的轴向应变
Fig. 11 Axial strains in typical meridian members

图 13 节点 J1-A1 局部的位移与应变响应
Fig. 13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responses near J1-A1

图 12 杆件 M3-C1S1、M3-B1C1 的轴向应变 对于网壳模型整体结构,杆件 M1-A1B1 的失效


Fig. 12 Axial strains in M3-CS1 and M3-B1C1 相当于在整体薄膜力流上开了一个“空洞”,故全局
述两方面的内力重分布以重新获得稳定平衡状态, 内力重分布是指薄膜力流需要的调整,使原通过杆
否则将导致结构连续性倒塌。 件 M1-A1B1 传递的上部荷载经其他路径传递至支座
试验中单层球面网壳模型发生了连续性倒塌, 和支承环梁。试验数据显示,杆件 M1-A1B1 破断后,
是由于网壳模型未能完成上述两种内力重分布中的 其两侧杆件( 图 13b 中 M1-A1B2) 的轴向压应变出现
至少一种。通过分析剩余结构在初始局部破坏发生 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说明力流在破断杆件 M1-A1B1
后初期( 0. 5 s 内) 的结构响应,进而分析剩余结构试 内传递受阻后转向这些杆件; 而其正下方的杆件( 图
6
图 14 节点 J1-B1 局部的位移与应变响应 图 16 网壳模型远离局部破坏位置的节点位移
Fig. 14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responses near J1-B1 与杆件应变
Fig. 16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responses away
from M1-A1B1

杆件轴力由压转拉,如图 14b ~ 14d 所示,在 0. 5 s 时,


杆件 M1-B1B2、M1-B1C1、M1-B1C2 的轴向压应变均
已转为轴向拉应变,其中杆件 M1-B1B2 的轴向拉应
变最大,进而拉动节点 J1-B2 向下运动,并使破坏范
围持续扩大而最终倒塌。因此,若未能完成局部内
力重分布,将导致初始破坏杆件端部节点处拱效应
失效,进而诱发该节点的点失稳,是单层球面网壳结
图 15 节点 J1-A1、J1-B1 周围杆件的空间拓扑
Fig. 15 Topology of members surrounding J1-A1
构发生连续性倒塌的直接原因。
and J1-B1
4 结论
14c 中杆件 M1-B1C2、图 14d 中杆件 M1-B1C1) 轴向
压应变都有所减小,这也正是破断杆件 M1-A1B1 不 1) 构建了以杆件破断触发装置和高频动应变、
再传递上部荷载的结果。但是,由于网壳结构杆件
高速动位移的采集网络为核心的整体结构模型连续
众多,力流的局部变化扩展至更大范围时,会因更多 性倒塌试验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杆件的快速初始破
杆件的参与而不再明显,故此种结构整体的全局薄 断,并采集模型倒塌过程中的高频动态应变与位移,
膜力流重新分配有一定范围。图 16 为网壳模型远离 可为类似相关研究所借鉴。
局部破坏位置的节点位移与杆件应变,由图 16 可见, 2) 试验研究证明,尽管单层球面网壳结构杆件
虽然节点 J2-B1 等与杆件 M2-B1C1 等距初始破坏杆 众多,但单根杆件的破坏仍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引发
件 M1-A1B1 的距离均较近,但这些节点的竖向位移 整体结构的连续性倒塌。
和杆件的轴向应变基本没有受杆件 M1-A1B1 破断的 3) 局部内力重分布导致的初始破坏杆件两端节
影响。 点的点失稳是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发生连续性倒塌的
由此可见,网壳结构的后继破坏通常不会从远 直接原因; 点失稳使节点带动与之相邻的节点顺次
离初始局部破坏的位置开始,初始破坏对单层球面 向下运动,破坏范围逐渐扩展,直至使整体结构发生
网壳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初始破坏周围的局部内 完全翻转的变形,是单层球面网壳结构连续性倒塌
力重分布过程。依靠杆件受弯而承担节点竖向荷载 的主要模式。
会存在风险,因为杆件受弯将产生垂直于网壳球面 致谢: 感谢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 小
的位移,而过大的节点位移将使节点局部的空间拱 华教授、博士生高飒在高速摄像测量动态位移方面
效应失效,发生如图 14a 所示的节点 J1-B1 周围节点 给予的大力指导与帮助,同时感谢同济大学地震工
基本保持原有位置不变、而该节点却大幅向下运动的 程馆彭天浪老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刘
“点失稳”现象。节点 J1-B1 的点失稳,使与其连接的 金泰、硕士生李秋云的无私协助。
7
参 考 文 献 [9] 朱奕锋,
冯健,蔡建国,等. 梅江会展中心张弦桁架抗
[1] 赵宪忠,闫伸,陈以一. 大跨度空间结构连续性倒塌 连续倒塌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2013,34 ( 3) : 45-
研究方法与现状[J]. 建筑结构学报,2013,34 ( 4) : 53. ( ZHU Yifeng,FENG Jian,CAI Jianguo,et al.
1-14. ( ZHAO Xianzhong,YAN Shen,CHEN Yiyi. A Analysis on progressive collapse resistance of truss
review on the progressive collapse study for large-span string structure of Meijiang Exhibition Center [J].
space structures[J].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13,34 ( 3 ) : 45-53.
2013,34( 4) : 1-14. ( in Chinese) ) ( in Chinese) )
[2] GSA. Progressive collapse analysis and design [10] 张微敬,张鹏. 弦 支 穹 顶 结 构 连 续 倒 塌 仿 真 分 析
guidelines for new federal office buildings and major [C]/ / 第 12 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
modernization projects[S]. Washington DC: General 集. 天 津: 天 津 大 学,2012: 424-429. ( ZHANG
Services Administration,2003. Weijing,ZHANG Pe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 JISF. Guidelines for collapse control design- progressive collapse of suspend-dome structures[C]/ /
construction of steel buildings with high redundancy: Proceeding of the Twelf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 1: design [S]. Tokyo: Japan Iron and Steel Moder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Tianjin: Tianjin
Federation,2005. University,2012: 424-429. ( in Chinese) )
[4 UFC 4-023-03 Design of buildings to resist progressive [11] JGJ 7—2010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S]. 北京: 中
collapse. unified facilities criteria [S]. Washington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 JGJ 7—2010 Technical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2005. specification for space frame structures[S]. Beijing:
[5] CECS 392—2014 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S].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10. ( in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 CECS 392—2014 Chinese) )
Code for anti-collaps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S]. [12] Sasani M,Kazemi A,Sagiroglu S,et al. Progressive
Beijing: China Planning Press,2015. ( in Chinese) ) collapse resistance of an actual 11-story structure
[6] 丁阳,汪明,李忠献. 爆炸荷载作用下平板网架结构 subjected to severe initial damage [J]. Journal of
破坏倒塌 分 析[J]. 土 木 工 程 学 报,2010,43 ( 增 刊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 137( 9) : 893-902.
2011,
1) : 34-41. ( DING Yang,WANG Ming,LI Zhongxian. [13] Song B I, Sezen H.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damage and collapse process progressive collapse assessment of a steel frame building
of planar lattice structures under blast loads[J]. China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3,
56( 11) : 664-672.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3 ( Suppl. 1 ) : 34- [14] 陈俊岭,彭文兵,黄鑫. 二层钢框架-组合楼板体系抗
41. ( in Chinese) ) 倒塌试验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 版) ,
[7] 蔡建国,
王蜂岚,冯健,等. 新广州站索拱结构屋盖体 2012,40 ( 9 ) : 1300-1305. ( CHEN Junling, PENG
系连续倒塌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2010,31 ( 7) : Wenbing, HUANG Xin. Experimental study on
103-109. ( CAI Jianguo,WANG Fenglan,FENG Jian, progressive collapse resistance of two-story steel
et al. Progressive collapse analysis of cable-arch moment-frame with composite slabs [J]. Journal of
structures of the New Guangzhou Railway Station[J]. Tongji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 ,2012,40 ( 9 ) :
2010,31( 7) : 103-109.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1300-1305. ( in Chinese) )
( in Chinese) ) [15] 王磊,
陈以一,李玲,等. 引入初始破坏的桁梁结构倒
[8] 余佳亮. 无站台柱张弦桁架雨棚结构性能分析与倒 塌试 验 研 究[J].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
塌模拟 研 究[D]. 杭 州: 浙 江 大 学,2012: 141-155. 38( 5 ) : 644-649. ( WANG Lei,CHEN Yiyi,LI
2010,
( YU Jialiang.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collapse Ling,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beam-truss structure
research of non-platform-column truss string shelters model by introducing incipient failure in collapse[J].
[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2012: 141-155.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2010,
( in Chinese) ) 38( 5) : 644-649. ( in Chinese) )

View publication stat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