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綜 論 顱內血管壁影像新進展

顱內血管壁影像新進展

黃裕城、李柏青

臺大醫院 影像醫學部

1. 前  言 使得鑑別不同血管壁病灶成為可能1。

顱內血管壁影像(intracranial vessel wall 2. 掃描細節簡介


imaging)為近幾年來崛起的腦血管核磁共振造
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技術,由
原本顱外血管轉往顱內血管部分的應用,主要 2.1 掃描機型磁場強度
用於輔助診斷顱內腦血管疾病,協助確定缺血 為了讓訊雜比(Signal-to-Noise Ratio)適宜
性中風(ischemic stroke)的潛在成因,如粥狀硬 判讀並合理化掃描時間,進行MRI血管壁影
化(atherosclerosis)、血管炎(vasculitis)及動脈剝 像時雖以1.5 Tesla磁場強度以上的機型便可以
離(arterial dissection)。本篇文章將簡介基礎的 成像,但仍以3 Tesla機型較能清楚顯影。為了
血管壁影像技術,以及相關的實際案例與臨床 增加訊雜比以及使用多平面重組(multiplanar
應用。 reconstruction〔MPR〕,即多個角度重組),文
運用於臨床實務上能夠觀察顱內血管狀況 獻中較多機構使用3D的影像序列。如果是使用
的影像技術種類繁多,包括超音波影像、核磁 2D的影像序列,則應調整切面角度使切面垂直
共振血管攝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想攝影的血管段。
〔MRA〕)、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導管式血管 2.2 使用的MRI sequence種類
攝影(catheter angiography)等。MRI由於具有良 血管壁影像技術會利用壓抑腔內血流形成
好的軟組織對比以及功能性的攝影序列,往往 黑血(black-blood)影像,來讓血管壁能夠充分顯
是腦中風疾病找尋病因及受影響範圍的首選。 示出來。因此多使用自旋回波(spin echo)類的
MRA的成像技術較多元,包含不須顯影劑之 MRI序列,臨床上的3D的商品名包含SPACE、
TOF (Time-of-Flight,飛越時間)序列及注射顯 CUBE、VISTA,但須注意由於軟體版本的不
影劑之快速MRA,在判斷血流減緩或是狹窄血 同,並不是所有的機型都具有以上的序列;而
管段已經具有相當的診斷力,但在區分狹窄及 具有以上序列的機型也可能沒有高解析度的版
阻塞肇因以及有症狀但不會造成狹窄的腦動脈 本或是沒有特定的權重影像。
疾病則診斷力有限。血管壁影像藉由改進序列
以下的特性:(1) 提高影像解析度;(2) 壓抑血 2.3 解析度
管內訊號達到僅留下血管壁上的訊號的目的, 血管壁的厚度在正常狀況下約只有0.2

通訊作者:李柏青醫師 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
E-mail: bochinglee@gmail.com
DOI: 10.6318/FJS.202006_2(2).0005

139
顱內血管壁影像新進展

mm,小於臨床可分辨的最低解析度。但血管 於研究的情況。血管壁影像應可能輔助傳統影
在病變發炎時,厚度會增加,故考量到掃描時 像的情況,包含①區分顱內動脈硬化斑塊、可
間成本以及病人耐受度,目前適宜的血管壁影 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動脈剝離及其他造成
2
像的平面內(in-plane)解析度約介於0.4 × 0.4 mm 血管狹窄的原因;②識別有症狀但不會造成狹
與0.7 × 0.7 mm2 之間,因此血管壁的成份分析 窄的腦動脈疾病。
限於較大的顱內血管(中大腦動脈M1、前大腦
動脈A1、後大腦動脈P1段落)。如果是對於發 4. 實
 際的案例(以下案例的證據
炎的顯影程度評估,則或許可以適用在再次一 等級皆為:血管壁影像應可
級的分支。大多數的機構一個序列的時間約需
能輔助傳統影像的情況):
要5分鐘或更久,可掃描的範圍約為一般頭部的
三分之一至一半。
4.1 顱
 內血管粥狀硬化(Intracranial
2.4 顯影劑 Atherosclerotic Plaque)
正常顱內血管壁不會顯影,但病變與發 亞洲人顱內血管粥狀硬化比例較西方人多
4
炎時則會。顯影劑注射可協助區分血管炎與可 。粥狀硬化斑塊隨著成份、進程不同時期會
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可判斷血管炎的主要 有不同的形態 5 。血管壁影像上比較有特色的
侵犯處,以及可能可以判斷斑塊及動脈瘤的 組織型態包含纖維蓋(fibrous cap)、脂肪核(lipid
vulnerability。血管病灶會隨著時間增加顯影程 core)、斑塊內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等。
度2,但最佳攝影時間仍沒有足夠的文獻證據及 其中纖維蓋在T1WI、T2WI都是高訊號 6 。需
確實的建議。一般機構多在注射顯影劑5分鐘後 注意的是,管壁上的脂肪核因富含膽固醇,
開始掃描。 在T1WI、T2WI都是低訊號而非像一般脂肪的
T1WI、T2WI高訊號,斑塊內出血端視出血的
2.5 組織對比 血腫時間而決定訊號(圖1),但在SWI可以看到
MRI具有多種序列產生多種對比,在血管 低訊號。其他可以觀察到的特性有正向重構
壁攝影上,常以TOF最大投影影像(Maximum (positive remodeling),這是指血管外壁會隨斑
intensity projection)作為定位用序列。完整的血 塊進展而往外凸,在冠狀動脈與中大腦動脈上
管壁攝影包含了TOF、T1WI影像(T1-weighted 已被顯示與不穩定的斑塊結構,如斑塊內出血
imaging)、T2WI影像、及磁敏感加權影像 或發炎有關7,無症狀的斑塊則常表現為負向重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如果 構(negative remodeling),意指外徑縮小,反應
考量到實務上攝影時間的限制,文獻中大部分
機構至少會進行T1WI影像攝影。

3. 臨床應用
依據美國神經放射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提出之建議,臨床應用區分
依照臨床情境為三個等級 3:(1) 血管壁影像應 圖1 典型的動脈粥狀硬化斑塊:(A) T1WI、
(B) T2WI,左側遠端內頸動脈在後外側具
可能輔助傳統影像的情況;(2) 血管壁影像或許 有較大的動脈硬化斑塊,具有典型的高訊
可以輔助傳統影像的情況;(3) 血管壁影像仍處 號內側纖維蓋與低訊號脂肪核(箭號)。

140
顱內血管壁影像新進展

一個纖維化修復的過程(圖2)8。打顯影劑後,具 高的顱內斑塊,較易造成該血管流域血栓性中
9, 10
有顯影的斑塊可能較脆弱,較易造成中風 , 風(Artery-to-artery embolic infarction)13。
此影像表現在中風病人中相當重要,可降低不
可解釋的原因而知道是哪個斑塊造成中風(圖 4.2 血管炎(Vasculitis)
3) 11。需注意的是,病人若有statin藥物的使用 血管炎在血管壁影像下的特徵是血管壁長
則會讓顱內血管斑塊的顯影下降,暗示著statin 段均勻、對稱、增厚,並且在發炎時會顯影。
藥物能使斑塊穩定提升12。最後,T1WI訊號較 在發炎後的併發症可能包含血管狹窄,顯影可
能會減弱。 我們可利用此均勻增厚的特點來把
血管炎與顱內血管粥狀硬化做很好的區分。但
因為解析度的關係,血管壁影像難以評估較遠
端的威利氏環(M2、P2、A2)或影響小血管的血
管炎。

圖2 正負向血管重構變化示意圖。
4.3 可
 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
(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
〔RCVS〕)
RCVS在血管壁影像下的特徵是血管壁長
段均勻、對稱、增厚,因為只是暫時的動脈收
縮,和血管炎的主要差別在於注射顯影劑後不
會顯影。在臨床上在追蹤的影像可以看到血管
恢復正常。血管壁影像能很好的區分RCVS與
血管炎,因為兩者的治療相差甚大,RCVS常
用保守觀察或用鈣離子阻斷劑治療,但血管炎
則需類固醇等免疫抑制劑。

4.4 動脈剝離(Arterial dissection)


動脈剝離典型表現為長段平滑血管壁不對
稱增厚,局部顯影,可能狹窄或擴張,可能看
到血塊(SWI為黑、T1WI為亮)。血塊訊號隨時
間不同而有改變,最具診斷力的是在T1WI影
像看到長段較平滑高訊號半月狀高訊號血塊(但
須注意若在一週內的血塊常仍是等訊號或低訊
號)。其他不典型的表現包含剝離動脈瘤, 或中
圖3 66歲男性,左側顳葉與枕葉散在性缺血性 至低訊號的T1WI (圖4)。
中風:(A) DWI;(B) T1WI注射顯影劑後
(右側圖),遠端內頸動脈至近端中大腦動
脈具有不對稱的斑塊,具有典型的不規則 4.5 毛毛樣疾病(Moyamoya disease)
的管腔狹窄,高信號纖維蓋與低信號脂肪
核。注射顯影劑後具有較強顯影,暗示這 毛毛樣疾病的典型表現為內頸動脈遠端
就是造成中風的活躍病灶。 與中大腦動脈近端顯著狹窄,且有豐富的側支

141
顱內血管壁影像新進展

顯影可能暗示了較高的破裂機會,在多顆動脈
瘤合併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情況有可能可以藉此
找出破裂的動脈瘤。

5. 血
 管壁影像判讀須注意的
事項
1. 正常的顱內血管壁:顱內血管其管壁不像其
他身體部位的血管,在正常狀況下不會顯
影,但在部分情況是例外,包括:(1) 貼近
硬腦膜處,常見於內頸動脈,椎動脈穿過硬
腦膜後幾公分內(圖5);(2) 具有vasa vasorum
處;(3) 有病灶造成血管新生或發炎處。

圖5 正常顱內血管壁的顯影示意圖。(A) 脊椎
動脈穿過硬腦膜處的T1WI曲面重組影像
(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B) 對應之
圖4 41歲男性,右側中大腦動脈剝離:(A) 數位減像影像,由注射顯影劑後減去注射
TOF顯示長段較平滑的狹窄;(B) T1WI血 前,留下顯影的部分。正常顱內血管壁只
管壁影像,右側中大腦動脈橫切面,血管 有在穿過硬腦膜後數公分內會顯影(白色
前側具有T1中到高訊號的不對稱半月狀 箭頭)之後並不會顯影(黃色箭頭)。
管壁內血塊(箭頭處);(C) 打顯影劑後於
血塊處具有強顯影。
2. 血流緩慢造成的壓制不完全造成疑似顯影或
循環血液供應。血管壁影像顯示受影響的血管 訊號:即使是使用上述的自旋回波3D類的序
外圍變細,較對稱的管壁增厚,沒有管壁重構 列,仍會在血流緩慢時發生壓制不完全的狀
(remodeling)與少量或無的顯影。因此可藉由此 況。這個現象在注射顯影劑後會更加明顯。
特徵與廣泛影響的顱內血管粥狀硬化來區分。 常見於阻塞或是嚴重狹窄段的前後,注射顯
影劑後緊貼著動脈的顱內靜脈以及靜脈竇中
4.6 顱內動脈瘤 (圖6)。
顱內動脈瘤典型可以看見膨大的血管,但
其內的黑血壓制可能會因為迴流或是較慢的血 6. 總  結
流而壓制不完全,產生訊號,需注意不一定意
指血栓形成。血管壁影像上,動脈瘤血管壁的 磁振攝影顱內血管壁影像為近年來新發展

142
顱內血管壁影像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T a n H W, C h e n X , M a i n g a r d J , e t a l .
Intracranial vessel wall imaging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urrent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World Neurosurg 2018; 112: 186-
198.
2. d e Havenon A, Muhina HJ, Parker DL,
McNally JS, Alexander MD. Effect of Time
elapsed since gadolinium administration on
atherosclerotic plaque enhancement in clinical
vessel wall MR imaging studie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9; 40: 1709-1711.
圖6 37歲男性右側頸動脈剝離,造成嚴重狹
3. Mandell DM, Mossa-Basha M, Qiao Y, et al.
窄。狹窄後的血管於電腦斷層(無附圖)上
沒有血栓或剝離,但在核磁共振上仍有血 Intracranial vessel wall MRI: principles and
管內的訊號,這是由於血流緩慢造成壓制 expert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不完全的假影訊號。通常這類訊號於注射
完顯影劑後更明顯,會有光暈或是平滑的 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 AJNR
感覺。 Am J Neuroradiol 2017; 38: 218-229.
4. Gorelick PB, Wong KS, Bae HJ, Pandey DK.
之技術,其高解析度、黑血的影像特性合併顯 Large artery intracranial occlusive disease:
影劑注射可以鑑別顱內血管壁剝離、動脈硬化 a large worldwide burden but a relatively
斑與血管炎等血管病變,對臨床處置以及後續 neglected frontier. Stroke 2008; 39: 2396-2399.
追蹤可以帶來新的見解與改變,相關疾病的影 5. Stary HC, Chandler AB, Dinsmore RE, et al. A
像變化與臨床應用整理於表1。 definition of advanced types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and a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表1 顱內血管壁影像在相關疾病的影像變化與臨床應用

血管壁疾病 狹窄 血管壁增厚 地點 顯影 臨床應用


顱內血管粥狀硬 不一定 偏心 整個威利氏環都 不一定 斑塊出血與定性
化 可能
血管炎 通常有 同心 整個威利氏環都 總是有 觀察類固醇療效
可能 決定最佳切片處
毛樣毛樣病 不一定 同心 內頸動脈遠端/ 中 不一定
大腦動脈近端
動脈剝離 總是有 偏心 內頸動脈遠端/椎 通常有 偵測壁上血塊或
動脈 剝離處
動脈瘤 不一定 出血的動脈瘤常
會顯影
可逆性腦血管收 通常有 同心 整個威利氏環都 通常沒有
縮症候群 可能
機械性取栓後 不一定 都可能 取栓處 通常有

143
顱內血管壁影像新進展

atherosclerosis. A report from the Committee wall MRI. Neuroradiology 2019; 61: 651-657.
on Vascular Lesions of the Council on 10. Kim JM, Jung KH, Sohn CH, et al. Intracranial
Arteriosclerosi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laque enhancement from high resolution
Circulation 1995; 92: 1355-1374.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6. Lindenholz A, van der Kolk AG, Zwanenburg predicts stroke recurrence. Int J Stroke 2016;
JJM, Hendrikse J. The use and pitfalls of 11: 171-179.
intracranial vessel wall imaging: how we do it. 11. Schaafsma JD, Rawal S, Coutinho JM, et al.
Radiology 2018; 286: 12-28. Diagnostic impact of intracranial vessel wall
7. B urke AP, Kolodgie FD, Farb A, et al. MRI in 205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Morphological predictors of arterial remodeling TIA.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9; 40: 1701-
i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 2002; 1706.
105: 297-303. 12. C hung JW, Hwang J, Lee MJ, Cha J, Bang
8. P asterkamp G, Wensing PJ, Post MJ, et al. OY. Previous statin use and high-resolution
Paradoxical arterial wall shrinkage ma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 to luminal narrowing of human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troke
atherosclerotic femoral arteries. Circulation 2016; 47: 1789-1796.
1995; 91: 1444-49. 13. Wu F, Song H, Ma Q, et al. Hyperintense
9. K w e e R M , Q i a o Y, L i u L , Z e i l e r S R , plaque on intracranial vessel wall magnetic
Wa s s e r m a n B A . Te m p o r a l c o u r s e a n d resonance imaging as a predictor of artery-to-
implications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artery embolic infarction. Stroke 2018; 49: 905-
plaque enhancement on high-resolution vessel 911.

144
顱內血管壁影像新進展

Recent Advances in Intracranial Vessel Wall Imaging


Yu-Cheng Huang, Bo-Ching Lee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Taipei, Taiw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tracranial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has gained much atten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bility for various intracranial pathologies, and many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are still
ongoing. Its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llows fine delineation of the disease intracranial vessels, and provides
additional clinical informa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cross-sectional imaging or catheter angiography.
As proper use of intracranial vessel wall MR imaging may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for certain patients,
neurologists should be aware about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 and assessing method of this novel technique. In
this article, we provide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vessel wall MR imaging and potential uses in various
intracranial pathologies such a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vasculitis, arterial dissection and arterial narrowing.

Keywords: intracranial arterie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vessel wall imaging

Corresponding author: Dr. Bo-Ching Lee,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No. 7,
Chung-Shan South Road, Taipei 100, Taiwan.
E-mail: bochinglee@gmail.com

14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