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

立式热虹吸再沸器HTRI优化设计

Hualu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Co., Ltd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主讲人: 刘 健
内容简介
• 立式热虹吸再沸器是间壁式换热器里
计算最为复杂的一类换热器,结合工作
算 复杂 换热 结 作
实践,在分析工艺流体在再沸器换热管
内物理变化过程和间壁换热器传热研究
的基础上,利用HTRI软件对立式热虹吸
利 软件 式热
再沸器进行优化设计。
1. 概述
立式热虹吸再沸器是利用热介
质在壳侧提供热量将管侧工艺
流体加热沸腾的管壳式换热器
,它是自然循环的单元操作,
它是自然循环的单元操作
动力来自与之相连的精馏塔塔
釜液位产生的静压头和管内流
体的密度差
体的密度差。
利用HTRI计算报告:
能给出再沸器所需的换热面积和设计裕量

可以准确分析出工艺流体在换热管内的物理变化过程

计算真实的循环量和气化率

满足循环所需的静压头,进而决定塔器和再沸器之间相对布置关系

按压力降分配法确定进出口管的尺寸
在运算信息栏里给出再沸器运行的各种报告,
包括振动报告,稳定运行报告以及流体流速和流型报告
2 工艺流体在换热管内的物理变化过程
1单相对流显热段

2 过冷沸腾段

3 泡状流和活塞流段

4 搅动流

5 环状流
2.1 单相对流显热段
单 流 热
• 由于静压头的存在
由于静压头的存在,该区域的压力大于流
该区域的压力大于流

体饱和状态的压力。为使液体气化沸腾,
状 力 使液体气 腾
必须将液体加热到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以上 显热段的长度取决于管壁两侧总的
以上。显热段的长度取决于管壁两侧总的
温差、流体的液相传热系数、再沸器进口
体 液 传热系数
管的压降等。真空操作工况下这一区域相
对较长 正压操作工况下相对较短
对较长,正压操作工况下相对较短。
2.2 过冷沸腾段
冷沸腾
• 当流体经换热管向上流动
当流体经换热管向上流动,压力逐渐降低,
压力逐渐降低
直到接近换热管壁温所对应的饱和蒸气压
到接 换热管 所 蒸气
时,在换热管壁上液体开始形成气泡,气
泡不断长大 破裂 尽管没有气体产生
泡不断长大,破裂。尽管没有气体产生,

但由于气泡的作用,该段流体的膜传热系
气 作 体 膜传热系
数迅速增加。
2.3 泡状流和活塞流段
泡 流 塞流
• 当流体持续加热达到饱和温度时
当流体持续加热达到饱和温度时,大量气
大量气
泡在管壁形成,离开换热管内壁并在流体
在管 离开换热管内 并在 体
内变大聚集形成气体活塞。
2.4 搅动流
• 随着气体体积的增加
随着气体体积的增加,气体活塞聚集在一
气体活塞聚集在
起形成一连串的气核。但在这个区域气体
串 气核 但在 个 气体
流速还不足以带动液体向上流动,同时由
于气液相间的相互作用 管内液体出现搅
于气液相间的相互作用,管内液体出现搅
动现象
动现象。
2.5 环状流

• 当气体的剪切应力足够大时,气体带动液体沿换热
管向上运动,此时流体在立式热虹吸再沸器内完成
了主要的相变和传热过程。气液两相经过再沸器上
主要的相变和传热过程 气液两相经过再沸 上
封头进入精馏塔。在图1中,环状流上部有一段区

域为雾状流,在再沸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相变
过程 雾状流区域液相成分散状 以液滴形式存在
过程,雾状流区域液相成分散状,以液滴形式存在
于气体之间,管壁间的传热主要由气体控制,这就
大大降低了总传热系数,因此,设计再沸器时要避
免雾状流的出现。
3 关键工艺参数
关键 艺参数
3.1 输入参数

工艺参数

结构参数
结构参数
• GB151对换热器结构尺寸作了明确规定,HTRI是根据
换热 结构 寸作 确规定 根据
TEMA标准来设计换热器的,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在HTRI
中我们可以找到GB151关于换热器每一项结构尺寸规定

的对话框,按照GB151输入这些数值就可以设计出符合
框 按 输 这些数值就 符合
国家标准的换热器。比如布管圆到换热器壳侧内壁的间
距,防冲挡板距壳侧进口的距离等都有相应的对话框来
输 这些数值
输入这些数值……
3.2 调整参数

完成结构参数输入后,运行HTRI,程序会给出计算
报告,根据报告的提示需要对以下参数重点关注并
做相应调整。

1 2 3
汽化率和静 压力降和进 加热介质的
压头 出口管径的 流动方向
(见图) 确定
静压压头和换换热管长长度的关关系
3.2.1 汽化率和静压头
汽化率和静 头
在工艺介质给定的情况下,汽化率是热负荷、静压头、再沸器
结构尺寸的函数。静压头是塔釜正常液位到再沸器下管板的垂
直距离。
在HTRI中有这一关键数据的输入对话框,它确定精馏塔和再
沸器 接的相对位
沸器连接的相对位置,同时是影响汽化率的关键参数,在热负
同时是影响 化率的关键参数 在热负
荷给定的情况下,循环量和汽化率成反比:①对于加压精馏,
当再沸器的上管板等于和低于塔釜正常液位时,静压头H≥换
热管长度L;②对于真空精馏,再沸器的上管板要高于塔釜正
常液位,此时的静压头H≤换热管长度L;③对于高真空精馏系
统,静压头宜小于2/3换热管长度,但静压头降低,汽化率会
增加,在调整静压头时,注意汽化率不能大于50%。
3.2.2压力降和进出口管径的确定
力降和进出 管径的确定
在HTRI报告中有再沸器的总压力降数据,及进口管和出口管
压力降数据,重要的是在设计中怎样控制各部分压降占总压降
的比例,再沸器才能稳定运行。通常情况下,尽量增加入口管
的阻力降,这样有助于提高再沸器运行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
减少再沸器下部的过冷段显热段,入口管压力降ΔP1占总压降
ΔP的20%~30%为宜,出口管压力降ΔP2占总压降ΔP的10%
~20%,不能超过35%。还应注意在调整出口管直径时出口
管气相的ρν2不能小于1000kg/ms2。其余为管程部分的压降
ΔP3,通过调整入口管直径和出口管直径来实现各自最佳的比
例范围,最终确定进出口管直径尺寸。ρν2值在后面的计算实
例中会提到。
3.2.3 加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当壳侧为有相变的加热介质如饱和蒸汽,或利用
当壳侧为有相变的加热介质如饱和蒸汽 或利用
显热加热的具有较宽沸程的混合物时如导热油,
宜采用错流。当加热介质为沸程较窄的混合物或
是纯净物如蒸汽冷凝液,利用其显热为再沸器加
热,宜采用并流,这样可以提高校正温差,还可
以增加工艺流体在换热管内的核沸腾,有利于再
沸器稳定循环。
4 应用实例
现在举工程实例来说明利用HTRI软件优化设
计立式热虹吸再沸器。
4.1 输入参数
立式热虹吸再沸器的流量参数见表1,管侧工
艺介质物性参数见表2 设计参数见表3 工
艺介质物性参数见表2,设计参数见表3,工
艺介质泡点和温度见表4。
(k /h)
表1 流量参数 (kg/h) 表2 管侧工艺介质物性参数
壳侧 管侧 进口 出口
分子量(V) - 132 14
132.14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压缩因子(V) - 0.98
粘度(V), cP - 0.009
介质 蒸汽 冷凝液 工艺介质
比热(V), kJ/kg℃ - 2.16
流量 8134 8134
导热系数(V), W/m℃ - 0.021
液体 - - 密度(L), / 3
密度( ) kkg/m 755 755
粘度(L), cP 0.15 0.15
气体 8134 - 41973 比热(L) kJ/kg℃
比热(L), 2 65
2.65 2 65
2.65
导热系数(L), W/m℃ 0.10 0.10
水 - 8134
潜热, kJ/kg 387 387
表面张力, Dynes/cm 15 15
临界温度,℃ 359
临界压力 MP (A)
临界压力,MPa(A) 2 53
2.53
表3 设计参数
壳侧 管侧

露点/泡点, ℃ 189/- -/157.5


压力/允许压降 MPa
压力/允许压降, 11.23/
23/ 0 035/-
0.035/
mim
污垢系数, m2℃/W 0.00009 0.00017
热负荷, kW 4000 4000
操作温度, ℃ 189 157.5
最大操作压力 MPa(A)
最大操作压力, 11.23
23 00.035
035
(189℃) (157.5℃)
设计压力, MPa (G) 1.34 0.6
设计温度, ℃ 220 200
设计真空度, MPa ( G ) 全真空 全真空
材质 碳钢 304SS
表4 工艺介质泡点压力和温度
泡点压力,MPa(A) 0 035
0.035 0 04
0.04 0 045
0.045 0 05
0.05
温度,℃ 157.5 161.4 165 168.3

将以上表1~表4的参数输入HTRI程序,可分别见下图
4.2 结构参数
• 输入再沸器的结构参数
输入再沸器的结构参数:壳径1200mm,
壳径1200

管长3000mm,管内径32mm,管间距
管内径 管
40mm,折流板形式,间距等,以便程序
计算再沸器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情况。
计算再沸器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情况
4.3 流体力学计算
流体力学 算
• 由于是真空操作,静压头的设定应小于换热管长,将静压头
由于是真空操作 静压头的设定应小于换热管长 将静压头
的值预设在2.0m~2.35m之间。在程序中输入不同的静压头,
得出一组汽化率,效正温差和面积裕量,见下表,从中选择
最佳的静压头。

静压头,m 2.0 2.2 2.25 2.3 2.35


气化率,% 47.2 43.1 42.2 41.6 41.0
效正温差,℃ 27.5 27.2 27.1 27.0 26.9
面积裕量,% 12.2 11.0 10.8 10.5 9.5
计算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随着静压头的减小,汽化率在增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随着静压头的减小 汽化率在增
加。2.0m的静压头对应的汽化率接近汽化率上限,
应剔除 同时考虑到装置框架高度 再沸器和塔器
应剔除。同时考虑到装置框架高度,再沸器和塔器
连接的相对位置以及面积裕量大于10%的要求,
2.25m和2.3m的静压头均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我们
选择
选择2.25m的静压头作为计算基准。
的静压头作为计算基准
选定静压头后,就确定再沸器和塔器的相对连接位
置 在程序中输入不同的进出口管径 按照压力降
置,在程序中输入不同的进出口管径,按照压力降
分布的原则确定最佳的管径,计算结果见下表。
分析
•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静压头为2.25m的情况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静压头为2 25 的情况下
进口管直径为DN150,出口管直径为DN700的
数据为最佳数据。其中,再沸器总压降为
11 366kP
11.366kPa,入口管压降为3.229kPa,出口管
入口管压降为3 229kP 出口管
压降为2.170kPa。入口压降占总压降的比例为
28%,出口管压降占总压降的比例为19%,同
2为440k / 2。
时出口气相的ρν2为440kg/ms
时出口气相的
4.4 计算结果
• 下图为上述实例的计算报告
下图为上述实例的计算报告,在计算报告
在计算报告
信 栏中
信息栏中,没有给出任何异常信息,并指
有给 任何 常信 并
明再沸器运行稳定。从建设单位反馈的意
见中也证明这台再沸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满足设计要求。

警告信息及调整方法
警告信息 调整方法
汽化率偏高注2或出现雾状 加大换热管内径,增加静压头,增加换热管
流 长度
出现膜沸腾 提高校正温差 加大换热管内径
提高校正温差,加大换热管内径
汽化率偏低 缩小换热管内径,增加入口管阻力降,减少
静压头
再沸器运行不稳定 减小出口管压力降,增加入口管压力降,提
高校正温差
再沸器底部显热段偏大注3 缩短静压头 增加入口管阻力降
缩短静压头,增加入口管阻力降

注:1 工艺数据来自国内引进项目专利商工艺包文件。
2 汽化率正常的范围在5%~35%,真空工况最高可以
汽化率 常的 围在 真空 高
达到50%。
3 再沸器底部显热段应小于换热管长的1/4为宜。
再沸器底部显热段应小于换热管长的1/4为宜
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刘健
Thank you!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