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桌球競賽的技戰術分析方法

資料來源:取自許銘華專書

競技運動須要運動科學的支援,球場如戰場,採「土法煉鋼」的時代已經過去。因

此,各種更具科學性的分析方法也漸受到各國重視與研究。首先從國內研究者在早期(指

西元 2000 年以前)對桌球競賽的分析方法探討開始,以便了解國內在此方面的發展與

變化。接著將探討廣受國內及中國大陸研究者所採用的三段技術分析法,並進一步探討

此方法在歷經規則改變後,兩岸研究者之使用趨勢為何,最後則探討其它與技戰術分析

有關之文獻,藉以提供參考。

一、國內早期桌球競賽技戰術分析(西元 2000 年之前)

以下將探討國內研究者在西元 2000 年之前對比賽中技戰術分析所採用之方法及其

研究發現,藉以了解當時之研究趨勢。

在國內有桌球技術分析之誕生,應屬王友信(1959)開始,他首先在桌球比賽中將

桌球技術分為7大類,而每一類又分區為順側、逆側,各包含3小項技術,總計42小項技

術分別統計其得失分,以供訓練評估。

龔樹森(1976)在其專書中將桌球技術分成發球、接發球、搓球、擋球、還擊發球、

抽球、削球、互相抽攻、特殊球等9項,內再細分為59小項,分別統計其得失分,最後

再針對選手比賽技戰術及心理狀態做最後評估來進行檢討。

丁樹德(1978)亦在其專書中將桌球技術分析分為攻擊型(27小項)和防守型(23

小項)二大類型50 個小項來評估選手的表現。

姚漢禱(1985)則從桌球競賽中的攻防、發球與接發球等技術分類來分析台灣大學

男子桌球代表隊技術分析。經研究發現,團隊的技術以攻為主、雙打勝者比單打勝者攻

擊較多,且防守成功率亦顯著優異,球賽勝負 70%掌握在發球和接發球上。

姚漢禱(1986)接著應用威社法來預測台大男子桌球隊參加1985年大專運動會桌球

賽成績表現,結果發現勝率法優於權宜加分法,選出代表性的綜合技術項目為發球被攻、

主攻和發球搶攻。
沈啟賓(1988)將桌球比賽分為發球、接發球、搓球、推擋、對拉或攻等五項綜合

技術,來預測吳文嘉選手在比賽中的表現以做為日後訓練及改進的依據。

林松青、沈啟賓(1995)將桌球的綜合技術分為發球搶攻、接發球搶攻、搓攻、推

攻、對攻、放高球及其他等7項,並且細分成為39小項,分別統計出選手每一局得失分

情形,來分析世界優秀選手的比賽綜合技術表現。

朱昌勇(1995)針對選手的發球、攻擊二項技術,分析每局勝負原因,從發球得分

率、攻擊率、攻擊得分率的分析中得知:發球得分率及攻擊得分率高者,獲得勝利的機

會較大;而攻擊率高者卻須配合高得分率才能獲勝。

廖學勇(1995)以三段技術與拉、打總板數來分析參加第 43 屆世界盃表現優異之

中國隊選手在戰術與打法類型的特色,進而提出當時世界桌球發展之趨勢,以供國內桌

運人士參考。

郭聰俊(1999)以九項桌球綜合技術來預測1997年、1998年全國自由盃桌球錦標賽

男生 12 歲組單打冠軍選手郭彥成選手的比賽狀況,經迴歸分析結果發現,郭彥成選手

比賽獲勝得分的綜合技術代表項目為:接發球反手搶攻、接發球正手搶攻、發球正手搶

攻等三項。

朱昌勇(1999)使用三段技術評估法分析比較 1998 年世界盃女子桌球賽冠軍選手

王楠與其六位對手的三段技術及技術優缺點並提出技術訓練的建言。

陳益祥(1999)採用姚漢禱(1985)編製的桌球比賽統計表格,將比賽記錄分為發球

(3個變項)、接發球(3個變項)、搓球(3個變項)、主攻(6個變項)、被攻(5個

變項)和其它等項目來分析中原大學男子桌球代表隊參加大專運動會桌球賽的表現。

從上述文獻得知,國內研究者在最早期(1980年以前)對桌球比賽的分析方法,主

要是以綜合技術再區分許多小單項技術來加以分析,分別出統計出各項技術的得失分,

並直接判斷技術之優缺點,在分析層面上較傾向個人單場的分析比較。到了1980~1990

間,大多研究者還是承襲綜合技術分類,但已加入較為複雜的統計方法來預測一個團隊

或個人的技戰術表現。此時,分析方法已從單項技術演變成如發球搶攻等結合技術,儼

然形成技戰術結合之分析。到了1990~2000年期間在分析方法上,更傾向結合技術之分
類分析,吳煥群和李振彪於1990年所創的三段技術分析法在國內也漸發揮其影響力,似

乎形成研究趨勢。因此,三段技術分析方將於下文詳加探討。

二、桌球三段技術指標理論與研究趨勢

桌球三段技術指標理論是由中國大陸國家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煥群和李振彪於

1990年所提出對桌球技術分析的一種方法。他們當時針對中國桌球代表隊做記錄分析,

進階的使用在國內外的大小比賽,並在125篇的研究分析報告中,建立了具科學性有效、

實用性的指標模式。可使選手瞭解自己在比賽過程中的得失分狀況,成為自我診斷、改

進的一套工具,它也是洞悉對手技術風格、技戰術使用的一種賽前敵情蒐集,使選手及

教練都可針對敵我兩方作賽前的完整訓練與評估(胡志鋒,2004)。分析內容是將桌球

比賽中的24項技術分成三段,即發球搶攻段、接發球搶攻段和相持段,分別記錄選手在

每一局與每一場的比賽中各段得分率和使用率,並與所制定之經驗模式(如表1)做評

估比較,從而對選手技術情況進行診斷。此評估法不僅進一步改善了以往綜合技術分類

繁多之困擾,同時亦提供給選手及教練員一套更快速、精準且具指標依據之科學模式。

桌球三段技術分析法自1990年發展成功之後即陸續發揮了它的作用,不僅幫助中國隊多

次的運用在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獲得亮麗成績表現,在國內亦幫助中華代表隊選手在

1994年廣島亞運會的比賽獲得佳績(胡志鋒,2004),其研究價值更是備受肯定,儼然

成為研究技戰術分析之趨勢。然而,經過2000年後桌球競賽規則重大改變後,國內外專

家學者一致認為所帶來的改變會影響選手技戰術的發揮,這勢必對桌球技戰術分析方向

產生變化。此變化對研究技戰術者而言,更是有比較之效應,因此更值得進一步加以探

討。有鑑於此,將從兩岸研究者在規則改變後,如何利用三段技術的架構去產生更多研

究觸角以及重要之研究發現,藉以了解目前選手技戰術表現趨勢及其研究方向。
表1 桌球單打比賽三段指標評估法經驗模式
得分率(%)
分段 使用率(%)
優秀 良好 及格

發球搶攻段 70% 65% 60% 25%~30%


接發球搶攻段 50% 40% 30% 15%~25%
相持段 55% 50% 45% 45%~55%
資料來源:“乒乓球運動員技術診斷方法的研究”。吳煥群、李振彪,1990,乒乓世界,2,38頁。

在中國研究者的研究方面,崔鳳海和曲曉霞(2003)按照三段技術分析法來比較馬

琳與薩門索諾夫、華德那和劉國樑的 3 場比賽按發球搶攻段、接發球搶攻段和相持段進

行得失分的統計,並對所得數據加以整理歸納。所論結論為:

(一) 馬琳發球搶攻的命中率高,殺傷力大,正手弧圈球的轉換技術和中遠檯的對拉能

力較強,但在搶攻的意識還需進一步提高。

(二) 接發球的手段較少,主動性不夠,反手位弱點明顯,直拍橫打技術只是作為過渡

手段,有待於加強。

(三)直拍快攻打法為永保優勢,還必須進一步提高前 3 板及前 5 板球力爭主動的意識

和能力。

李林(2005)以三段技術分析法為架構進一步分析前世界冠軍王勵勤在正手反拉弧

圈球技戰術之使用率和成功率並對對其正手反拉弧圈球技術在三段技術中的合理使用

提出了一些建議。研究結果顯示:

(一)王勵勤在發球後正手反拉弧圈球的使用率較低、在接發球後正手反拉弧圈球的能

力較強;在相持段正手反拉弧圈球是王勵勤反拉技戰術體系中最為出色的一環。

(二)與反拉前衝弧圈相比,王勵勤的反拉高吊弧圈的能力相對較弱。在整個反拉技戰

術體系中,王勵勤的反拉線路分配合理,主要以反拉斜線為主,配合直線的變化,

既保證了命中率,又有利於特長技術的發揮。

馬為民和章司路(2006)以三段技術分析法、落點分佈及相關技術使用效果的比較

來分析波爾從 2003 至 2005 年三場世界桌球大賽的表現情形,並監測其技戰術發展趨勢。

結果顯示:

(一)波爾的發球、挑撇接發球搶攻、反手接發球搶攻、小路球等質量明顯提高,在相

持段的得分能力亦提高顯著。

(二)波爾發球落點分布豐富,落點的使用比例左方檯內最高,中路檯內次之,中路底

線和右方底線最低,但在 2005 年不同落點的使用比率上則較 2003 年和 2004 年


趨向平均,但發球的落點仍以小斜線的左方檯內為主。顯示出在不同落點的變化

上較以往多變、豐富之趨向。

張瑛秋(2006)將三段技術中的各段得分率與使用率各區分為正、反手兩側,使其

增加為 12 個變項,並以參加 2003 年 1 月中國青年奧運集訓比賽的 114 名運動員為研究

對象,並將運動員按照競技能力分成 3 組,以便於對運動員的戰術特徵進行分析。經三

段技術分析後發現:

(一)男、女運動員在戰術水準上,不同競技能力的 3 組運動員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

主要表現在得分率上,而男運動員以正手的得分率為主。說明優秀運動員具有較

好的戰術意識和能力。

(二)男、女運動員在發搶段、接搶段和相持段上,均表現為不同競技能力的 3 組運動

員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說明目前桌球運動的戰術特徵依然是以特長突出,技術

無明顯漏洞為基礎。

(三)三項規則變化後,優秀運動員的戰術特徵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發

搶段的優勢下降,接搶段的地位提高,相持段的使用率有所下降。

郝哲等人(2007)運用三段技術分析法再結合單項優勢技術與劣勢技術分析法,對

第 28 屆奧運會桌球男單半決賽柳承敏對華德那;決賽柳承敏對王皓的兩場共計 11 局比

賽進行了系統分析與研究。結果發現:在這兩場比賽中,柳承敏的最強項是發球技術,其

次是反手位側身拉斜線和正手位拉斜線,而相持段的正手位與反手位防守是他的弱項技

術。

李振彪和李浩松(2008)以中國隊參加 2008 年奧運會男、女團體賽及男、女單打

成員為研究對像,以三段技術法為架構,進一步分析中國選手在比賽中發球搶攻段的一、

三板球,接發球搶攻段的二、四板球和四板以後相持球的輸贏決定著每一球的勝負的表

現情形,經研究發現:

(一)獲得團體金牌的中國男女桌球隊參賽隊員技戰術統計結果不盡相同,這是選手打

法風格不同所至。個別技術尚存不足,但做到了用自己特長技術與之互補,因此

取得了優異運動成績。
(二)男單金牌獲得者馬琳發球搶攻段和接發球搶攻段前四板球佔有一定優勢,是比賽

獲勝的的保證。反手球相持是其薄弱環節,應予以補強。

(三)女單金牌獲得者張怡寧在發球搶攻段、接發球搶攻段和相持段均佔有優勢,通過

四板以後相持決勝負的球佔比賽的一半多。其技術全面,實力雄厚。

在國內研究者方面,陳裕芬(2002)以三段技術分析法來探討我國少年男子國手與

女子國手的三段技術是否有差異、桌球三段技術跟獲勝率之間是否有相關以及桌球三段

技術對獲勝率是否有預測效果。獲得結論如下:

(一)我國少年男子國手之桌球三段技術的六個變項中,以接發球搶攻段之得分率與獲

勝率的相關最高。

(二)我國少年女子國手之桌球三段技術的六個變數中,以相持段之得分率與獲勝率的

相關最高。

(三)桌球三段技術分析能有效的預測選手比賽的表現。

黃淑燕(2003)和盧盈志(2004):先後以桌球三段技術分析表為研究工具,將所

得資料以桌球分段指標評估法來對國內殘障桌球 TT5 等級之男女國手的三段技術表現進

行分析,並以逐步迴歸分析統計法求得桌球三段技術得六個變項對得分率之預測效果。

經研究結果發現,女子 TT5 級桌球國手桌球三段技術的中“相持段得分率” 最具代表性;

男子方面則以“接發球搶攻段得分率”最具代表性。

黃俊偉(2004)提出規則改變後三段技術指標評估法應可做適當修正。因此以2004

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甲組桌球單打選手,男37人,女20人為研究對象探,加以分析

選手們在單打比賽中在分段技術的表現情形並做進一步之修正,藉以提供國內從事桌

球訓練與評估之參考。所得結論如下:

(一)發長球的使用會影響分段指標評估結果的真實性,使發球搶攻段得分率與使用

率增加。修正後可正確評估發球搶攻段得分率與使用率,而不受發球型態不同

影響。

(二)發長球會使接發球搶攻段之非選擇性起板增加,而影響該段評估的正確性,修

正後則可正確的呈現接發球搶攻段主動搶攻的得分率與使用率。
(三)去除長球後對分段指標評估之影響,主要在發球搶攻段與接發球搶攻段,並

不影響相持段的評估。

陳金海(2004)將三段技術中的各段得分率在區分為正、反手兩側,使其變為六個

變項,來預測世界頂尖男、女桌球運動員在單打比賽中對成績表現的預測效果,並比較

不同性別在桌球各段攻防技術之差異性,所獲結論為:

(一)正手側相持段得分率、反手側相持段得分率、正手側發搶段得分率、正手側接搶

段得分率、反手側接搶段得分率為男子成績表現的有效預測變項;反手側接搶段

得分率、正手側相持段得分率、正手側發搶段得分率、正手側接搶段得分率、反

手側相持段得分率為女子成績表現的有效預測變項。

(二)男子運動員在正手側相持段使用率顯著高於女子運動員,而在反手側發搶段使用

率、反手側接搶段使用率則顯著低於女子運動員。

(三)各段技術中的得分率在不同性別間無顯著差異。

朱昌勇(2005)結合三段技術、心理變項與成績表現來探討國內優秀桌球運動員在

比賽中的表現情形,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內優秀桌球運動員在「發搶段得分率」與「相持段使用率」仍處「不及格」現

象。

(二)優秀運動員在三段技術中的「發搶段得分率」和「接搶段得分率」與成績表現的

正相關係數最高。

(三)三段技術中的各段得分率與心理變項之「賽前身體焦慮」與「賽後自信心」為成

績表現的有效預測變項。

林麗華、黃振華和黃宗雄(2005)將一局的比賽區分為開局(1-4分)、中局(5-8

分)和尾局(9分以後),來分析我國桌球選手莊智淵在2005年中華台北桌球公開賽中

在三段技戰術的得分率及使用率表現情形,其研究結果發現:莊智淵在比賽進程的三段

技戰術總體效果表現,開局使用率最高,但開局得分率卻是最低,是三段技戰術中效果

表現最差的階段,顯示莊智淵在開賽之初未能馬上進入最佳狀態。莊智淵如欲提高比賽

的勝率,必須有效在比賽開局階段提高技戰術得分率表現。
胡志鋒、林靜萍和陳裕芬(2006)採用三段技術分析法結合落點戰術來分析國內甲

組大專選手在桌球團體賽中78場雙打賽之表現情形,所得結論為:

(一)大專甲組男子組雙打在發球搶攻段及接發球搶攻段得分率指標為「優秀」,使用

率為「及格」。相持段得分率指標為「及格」,使用率為「不及格」。

(二)大專甲組女子組雙打在發球搶攻段得分率指標為「良好」,使用率為「及格」。

接發球搶攻段得分率指標為「優秀」,使用率為「及格」。相持段得分率指標為

「不及格」,使用率為「不及格」。

(三)大專甲組桌球雙打在不同性別落點分佈差異情形,以左半區D 出檯有達顯著差異,

其他三個區域均未達顯著差異。

吳棨舜、陳裕芬、許銘華和黃俊偉(2006)以三段技術分析為架構,將各區段再分

成不同得分板數來探討國內2004年大專運動會女子甲組桌球單打選手的分段技術與主

要得失分型態。結果發現:

(一)大專女子甲組桌球單打選手在分段技術中,發球搶攻段與接發球搶攻段是主要的

得分技術。發球直接得分佔發球搶攻段得分之一半,第三板得分技術以發球搶攻

最多。

(二)相持球的使用率與得分率都偏低,顯示連續攻的穩定性不足,以及回擊對手搶攻

的能力較差。

(三)發球與接發球時應積極的採取主動、具攻擊性技術的回擊,盡量減少防守式的回

擊,才具有威脅性,增加得分機會。

許銘華(2008)則以2008年奧運男單桌球決賽兩位選手作為研究對象,採用三段

技術評估法作為研究架構,並更進一步探討兩位選手在分段技術中,所擊出之致勝球

及致勝落點之表現情形,期能更完善分析出選手之技戰術特色,所獲結論為:

(一)馬琳在三段技術中僅有發搶段使用率低於王皓,其餘都高於王皓。雖然得分率與

使用率都是比賽勝負重要參考依據,但在整場比賽中,得分率之高低更是贏球之

關鍵所在。

(二)二位選手在攻防得分表現上都以攻擊得分為主,但馬琳在攻防表現上比王皓要來
得全面。馬琳的致勝技術前三名依序為對攻、正手攻、擺短;最佳擊球落點依序

為反手側、正手側及中路球。王皓的致勝技術前三名依序為正手攻、對攻、反手

攻;最佳擊球落點依序為正手側、中路、反手側。

上述文獻得知,自 2000 年桌球規則改變後,以三段技術來分析的架構的確產生更

多研究觸角來,在研究趨勢上則更進一步往下探討主要得分技術、得分落分佈情形、擊

球板數、心理變項之結合等等,或將三段技術再細分左、右兩側之得分率與使用率。至

於在研究對象上,除了分析能個人技戰術表現情形外,另對不同性別、不同技術等級或

殘障選手等族群之選手都能更進一步詳加比較其差異性甚或預測選手成績表現。就整體

而言,目前以三段技術為架構之分析,在研究型態、對象或內容上,都比以往更豐富、

寬廣且更具深度。因此,筆者將三段技術為架構的研究趨勢歸納為,三段技術為研究主

軸,在縱的研究方面則更進一步探討分段技術下的攻防得失分及其主要得分技術,在橫

的研究上,則可再搭配心理變項、得分落點等變項,而讓整體架構更臻完美。

三、技戰術分析相關文獻

以下則針對規則改變以來,國內外研究者從不同來分析觀點來探討選手在比賽中的

表現情形及重要發現,藉以提供本研究之參考。

詹勝淵(2001)分析我國輪椅桌球TT4、TT5男子桌球選手動作能力與來回球落點

變化之研究。研究發現,國內優秀輪椅桌球選手之打法與其極限球之特性,整體而言選

手使用極限球越多及越穩定者,其運動成績越佳;同時選手使用極限球主要以反手側旋

球比例最高,這一方面之球技特性可作為未來教練在訓練選手之參考。

比利時研究者 Otchevac 和 Drianovski(2002)將比賽得分技術分為正、反兩種得分

型態,在技術方面又區分為攻擊、輕撥、搓球、擋球和擺短等幾項主要技術,資料以描

述統計來個別分析出孔令輝等世界八位世界頂尖球員,於 2000 年所參加的重大比賽之

表現情形。經研究發現,大部份選手多採正手技術得分較高,其中又以正手攻擊(Top spin

forehand )技術得分最高;其次為反手攻擊(Top spin backhand)技術。顯示出正手的

攻擊威力還是優於反手攻。
劉羿德(2003)從比賽中開盤領先觀點來探討世界排名男子前 50 名之選手,在 11

分制比賽中開盤領先對比賽結果之影響情形。研究結果顯示,開盤領先越多,最終勝率

越高;但當開盤領先幅度達 25%時,21 分制勝率已達 100%,而 11 分制勝率僅有 75%,

結論出 11 分制比賽具有更高的不確定性與可看性,且對球員的心理素質要求也相對較

高。

肖福俊、齊可心與郭亦農(2004)以發球落點變化來分析馬琳在世界大賽中發球搶

攻戰術之運用情形,在研究中將馬琳的發球落點區分為,正手斜短、正手斜長、正手中

短、正手直長、正手中長、正手直短及其他等七種球路變化。經研究結果顯示,馬琳的

發球落點多採用正手直短和正手斜短這兩種發球落點的變化來調動和控制對手,為自己

的進攻創造條件,提高戰術運用的效果。

李宇星(2005)從桌球比賽中的發球和接發球之技術特點來分析第48 屆世桌賽男

子優秀運動員的技術特徵。其研究範圍,在發球方面,分為四種發球形式、九種性質旋

球、九個落點之變化及九種發球後搶攻的方式;在接發球方面,主要是探討接發球回擊

九個落點和反手回接反手位短球的九種的技術。研究所得結論為,現代世界男子高水準

運動員在發球、接發球和發球搶攻上都體現積極主動、搶先上手的技術特點。在運動發

展趨勢上,各國的水準差距縮小,運動員水準越來越接近,在訓練上應更強化運動員的

搶攻、搏殺意識。

陳金海(2005)針對發球特點分析為主題,來探討國內優秀女子桌球選手在發球

方式、發球距離、發球旋轉、發球落點與發球型態的效果差異,研究結果顯示:

(一)國內優秀女子桌球選手在發球方式方面以正手發為主;發球距離方面以發短球為

主;在發球旋轉方面以發側上旋為主;在發球落點方面以第3區為主;發球型態

上以發第3區側上旋長球為主。在發球效果方面以發球主動為主。

(二)不同發球距離、旋轉、落點和型態等四項的發球效果皆達顯著差異;但在不同發

球方式上則無差異存在。

陳金海、侯淑玲和陳敬能(2006)從桌球主被動之觀點來探討國內優秀男子桌球選

手在發球、接發球主與獲勝率的相關情形,並比較獲勝選手與落敗選手各項發球、接發
球主被動表現的差異性。研究結果所得結論為:

(一)國內優秀男子桌球選手在發球主動與獲勝率達顯著正相關,發球直接得失分與發

球被動則未達顯著相關。

(二)國內優秀男子桌球選手在接發球直接得失分及接發球主動與獲勝率達顯著正相

關,接發球被動則未達顯著相關。

(三)獲勝選手與落敗選手在發球主被動表現差異上,顯示獲勝選手明顯優於落敗選手,

而其他變項在獲勝與落敗選手間則未達顯著差異。

(四)獲勝選手與落敗選手在接發球主被動表現差異上,顯示獲勝選手明顯優於落敗選

手,而其他變項在獲勝與落敗選手間則未達顯著差異。

吳文嘉(2005)收集蔣澎龍自 2001 年至 2004 年參加國際比賽與世界優秀桌球選手

的技戰術資料,依據桌球基本技術特徵,將主要技術分為發球搶攻、接發球搶攻、搓攻、

推攻、對攻等綜合技術項目,以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進行分析。

馬為民和章司路(2006)從波爾發球來比較分析他在 2003 至 2005 年三場世界桌球

大賽的發球變化情形,以監測其發球戰術發展趨勢。結果顯示,波爾發球落點分布豐富,

落點的使用比例左方檯內最高,中路檯內次之,中路底線和右方底線最低,但在 2005

年不同落點的使用比率上則較 2003 年和 2004 年趨向平均,但發球的落點仍以小斜線的

左方檯內為主。顯示出在不同落點的變化上較以往多變、豐富之趨向。另波爾發長球的

使用比例亦有上升的趨勢,從戰術角度上分析,在比賽中適當增加發長球的數量,能促

使對方產生不適應,從而提高發球威脅性。波爾在比賽中較以往敢於發長球,表明其對

發長球後可能出現的對抗局面較以住更有信心與把握,同時也體現出較高的戰術素養。

許銘華(2007)以擊球路線與落點之觀點來分析我國女子第三級輪椅桌球選手陳玉

明與對手比賽時之得分情形,結果發現,對手不論在得分路線或是得分落點都是高於陳

玉明,最後並提出具體建議平常訓練時應加強之重點項目。

方文(2007)從不同擊球點概念來分析中國國家二隊選手在比賽中使用反拉技術的

成功率和使用率的表現情形,經過研究顯示運動員在來球的上升初期以及下降初期的擊

球點的反拉之使用率和成功率達最高。研究發現,此方法有效地提供了選手日後從事反
拉訓練時可靠的依據。
備註:上述文獻出處請參閱: 許銘華(2008) 專書--2008 年奧運男單桌球四強選手三段
技術與攻防表現之研究,36-47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