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5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 1959 年版)和《王荆文公


诗笺注》。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
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
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
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
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
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
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
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
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翻译】: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翻译二】: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谚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汉朝、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选自《诗刊》1979 年第 4 期)
 

  【赏析】

  《致橡树》用内心独白的方式,以诗人独特的情绪体验歌唱了对人
格尊严、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张扬成为
全诗的核心思想,正如她自己所说:“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
任与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舒婷:《人啊,理解我吧》,《诗刊》,1980 年 10 月号)

  诗人将抒情主人公化为“木棉树”这一意象,“致橡树”意为向爱
人表达心中情意。诗的开篇展示了有别于诗人所不齿的依附隶属于男
权的女性的抒情姿态,“如果我爱你”,树立了一位自我意识强烈并
拥有独立人格尊严的女性形象。绝不象忽视自我价值的那些“攀援的
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
重复单调的歌曲”,“不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诗人不屑
于默默地做那“险峰”、“日光”、“春雨”,牺牲自我来建设另一
半的辉煌,润色两个人的爱情。“我”只愿而且“必须是您近旁的一
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在此提出诗人对理想两
性关系的理念,即建立在彼此平等、人格独立、尊严完善的基础之上
的爱情。“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风里”,“我们”相濡以沫、
相敬如宾,诉说着旁人不解的情话,共同营造属于自己的爱情氛围。
如此,“我们”相亲相爱却依然各自独立,爱情不仅没有葬送个体的
自由,却使彼此的个性更加稳妥地保存与发展。“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我也没有舍弃女性的温存:“我有我红硕的
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在这平等独立的背景之下,
我们同甘共苦,“分担汉朝、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
霓”。诗人在炽烈的情感高潮中呼出了理想的爱情箴言:“仿佛永远
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唯此,诗人才坚守灵肉结合的深沉甜美的爱
情,勇敢地吟唱着:“爱——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
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风格明丽清朗、新鲜生动、构思新颖,极富浓郁的抒情色彩。
诗人摒弃了传统依附从属的爱情观念,柔婉地抒写了一曲新时代的爱
情宣言。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
正如我轻轻的来 ;
我轻轻的招手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 河 畔 的 金 柳 ,
是 夕 阳 中 的 新 娘 ;
波 光 里 的 艳 影 ,
在 我 的 心 头 荡 漾 。
软 泥 上 的 青 荇 ,
油 油 的 在 水 底 招 摇 ;
在 康 河 的 柔 波 里 ,
我 甘 心 做 一 条 水 草 !
那 榆 荫 下 的 一潭 ,
不 是 清 泉 , 是 天 上 虹 ;
揉 碎 在 浮 藻 间 ,
沉 淀 着 彩 虹 似 的 梦 。
寻 梦 ? 撑 一 支 长 篙 ,
向 青 草 更 青 处 漫 溯 ;
满 载 一 船 星 辉 ,
在 星 辉 斑 斓 里 放 歌 。 
但 我 不 能 放 歌 ,
悄 悄 是 别 离 的 笙 箫 ;
夏 虫 也 为 我 沉 默 ,
沉 默 是 今 晚 的 康 桥 ! 
悄 悄 的 我 走 了 ,
正 如 我 悄 悄 的 来 ;
我 挥 一 挥衣 袖 ,
不 带 走 一片 云 彩 。

写作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 年 10 月—1922 年 8 月,诗


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
陈道:在 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
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
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
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
烟与文化》)

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11 月 6 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


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 1928 年 12 月 10 日《新月》月刊第 1 卷第 10 号上,


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
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赏析

第 1 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
地荡去;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 2 节至
第 6 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
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
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
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
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

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 5、6 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
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
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
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
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
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
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
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
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

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
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
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
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
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
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
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
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
白面,郊寒

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赏析】
   
   郑愁予是中国诗歌艺术长河中一颗闪亮而神秘的星。读了他的作品,
仿佛面前站着一个中国当代的李商隐、时又觉得他诗中还兼有李白的
豪放之情。换句话说,郑愁予的诗,既豪放旷达,又情意绵绵,综合
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家之长。写于 1954 年的《错误》,即是一例。
   
   在这首脍炙人口且广为人们所传诵的诗中,抒情主人公想象他的妻
子或情人,在深深地思念他。诗的结构非常特别,是一种倒装的写法。
诗的开头两句本来应该是结尾,即主人公从家门前走过而不入,于是
思妇失望,那期盼已久的容颜才如莲花开落;那炽热的情才心灰意冷。
但如果按正常结构把这两句放到最后,就一方,面显得意念上过于灰
冷,另一方面在诗的结构上显得平淡无奇。经过诗人一倒装,就使诗
的意念和结构一下子变得新颖多了。

   诗的中间一段写思妇的情态。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有“东
风无力百花残”之意。盼不到意中人归来,心中自然没有蓬蓬的柳絮
飞腾之状,因而那颗寂寞的心,也就是一座孤寂的小城。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听不到意中人的足音,意态慵懒,云鬓不整,那小
小的心灵如窗户紧闭。这思妇的相思病害得是多么的严重!

   末节两句采用的也是一种倒装句式,我“嗒嗒可的马蹄是美丽的错
误”源于“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写“我”的最终感慨。但
“我”路过家门而不入,并不是为了更有力地操纵女子的心,以变态
地满足“我”的私欲,否则的话,“我”也不会把“我不是归人,是
个过客”归结为“错误”。“错误”二字,实际上流露出一种深深的
遗憾以至歉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主人公的“打江南走
过”究竟是真实的行动还是一种幻想(即弗洛伊德所说的“白日
梦”)?诗人并不作答,而是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的余地。

   《错误》篇幅短小,诗人写起来却一波三折,让诗增添了想象的空
间,缠绵之情也不绝如缕。诗中以莲哈人,切合江南秀女的外貌和内
心;利用矛盾修辞法来揭示人物内心,颇有独到的韵味,是一首极佳
的闺怨词,也是中国诗歌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水稻之歌 罗青

早晨一醒,就察覺滿臉盡是露水,
顆顆晶瑩剔透,粒粒清涼爽身。
回頭看看住在隔壁的大白菜
肥肥胖胖,相偎相依,一家子好夢正甜。
而遠處的溪水,卻是群剛出門的小牧童,
推擠跳鬧,跟著小魚穿過一座矮矮短短的獨木橋。
於是,我們也興高采烈地前後看齊,
把腳尖併攏,手臂高舉。
迎著和風,成體操隊形,
散────開
一散,就是
千里
赏析
〈水稻之歌〉可以說是羅青詩作中的生活小品,具有羅青詩的三大特
色,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可忽視。此詩曾選入國中課本,供少年
學生朗讀,十分適合。我們就以這首詩來看羅青詩的三大特色:第一,
諧趣:「水稻之歌」是一首擬人化的詩,甚至於可以說是擬「學童」
化的詩。早晨醒來,滿臉露水,這是「水稻」自己說的,而露水的晶
瑩與清涼,又是十分切身的感覺。「隔壁的」大白菜「肥肥胖胖」,
「好夢正甜」,這樣的形容詞,諧趣十足。溪水是「小牧童」「推擠
跳鬧」,也是頗切合溪水淙淙不停,急急趕路的樣子,更能使著小學
童有了認同感,認同於溪水推擠跳鬧,本來小學童就該這樣無憂無慮,
生鮮活跳。面對著清晨的水稻,詩人也許正想舒活筋骨,因此,詩的
意象立刻回到稻與學童的認同關係來,詩人的意象切合生活秩序。因
為舒活筋骨而想到學童的體操隊形,情景配合相當緊密。詩人由一株
稻的醒轉,推而及於週遭事物,然後放眼而望,稻也無垠,這就是很
明顯而合情的層次關係。此詩擬人化的形容詞語,都具有適切的諧趣
效果,極為成功。第二,疊字與對偶:羅青喜歡對偶,因此也用疊字,
共有五處:顆顆、粒粒、看看、肥肥胖胖、矮矮短短等。對偶也有三
處「顆顆晶瑩剔透」/「粒粒清涼爽身」,「相偎」/「相依」,
「腳尖併攏」/「手臂高舉」,如果勉強要算的話,「一散」與「千
里」也算一對。另外我們還可以增加一對,第二段的第一句可以改為
「興高采烈地前後對正左右看齊」,這一改又增加了一對了,因為學
校的口令是前後對正,左右才叫看齊的。對偶的使用可以增加諧趣,
用的不當,有時也使詩思停滯。羅青喜歡對偶,從此詩可見其餘。第
三,跳脫:羅青詩的可貴處在於「跳脫」兩字,往往看著羅青的詩就
要走入平舖直述、老生長談的舊路了,就在緊要關頭,千均一髮之際,
羅青縱身而躍,又蕭灑自如。「水稻之歌」的佳處並不在首段的擬人
效果,而在後段的「散開」,而且「一散,就是千里!」跳脫而出,
令人歎賞。這是羅青的「水稻之歌」。但是真正的農夫或農家子弟,
對於「水稻」並不會抱持著這種愉悅的心情去欣賞,吳晟和蕭蕭或可
代表農民的心聲,吳晟〈水稻〉如下: 風雨怎樣凌遲蟲害怎樣侵蝕不
可信靠天空怎樣以多變的臉色戲弄吾鄉的人們。 千年以來,吾鄉的人
們怎樣默默揮灑費盡思量的汗水,滋潤你們並以怎樣焦慮的深情殷殷
勤勤呵護你們。 而你們無閒去思索、去議論千年以來,一代又一代你
們的根,艱困的紮下土裡你們的枝枝葉葉安安份份的吸取陽光。 當鐮
刀和打穀機,開始忙碌的合唱鳥仔在們頭上興奮的飛翔只有你們明白
每一粒稻穀,是多少的辛酸結成。 吳晟另有一首詩〈稻草〉,以稻草
的生命過程譬喻鄉下農夫,十分感人: 在乾燥的風中一束一束稻草,
瑟縮著在被遺棄了的田野。 午後,在不怎麼溫暖也不是不溫暖的陽光
中吾鄉的老人,萎頓著在破落的庭院。 終於是一束稻草的吾鄉的老人
誰還記得也曾綠過葉、開過花、結過果? 一束稻草的過程和終局是吾
鄉人人的臉譜。    (兩詩均取自吳晟詩集《吾鄉印象》)。 我
自己也有一組詩「田間路」,其中有一首「稻穗」,因為題材相同,
而構思、取景、用情,與羅青不同,不揣淺陋,一並抄錄,俾供參考
(取自蕭蕭詩集《舉目》): 稻穀堅韌,是依照爸爸背上的肌膚打造
的稻米堅實,因為爸爸的汗珠一粒一粒凝固。風穿越稻穀那是一片片
黃金在歡呼稻穗垂著頭爸爸搖著頭就怕沒有黃金那樣的聲勢。 詩人取
材、選景,都與個人的生活經驗相關,研讀這些水稻之作,或可進一
步了解這點,因此孟子說:「讀其書(詩),而不知其人,可乎?」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
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
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
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
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
“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
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
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
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
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鉴赏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
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
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
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
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
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
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
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
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
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
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
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
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
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
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
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
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
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
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
“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
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
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
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
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
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
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
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
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
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
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
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
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
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
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
黯然收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
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
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
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
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
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
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
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春日偶成 宋代: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
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
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
偶成:偶然写成。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
或河畔。
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
猿子

  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性可驯,然不离
母。母黠,人不可逮。猎人以毒附矢,伺母间射之。中母,母度不能
生,洒乳于树,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向猿子鞭母,猿子即悲鸣而
下,束手就擒。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跃而毙。嗟夫!猿子
且知有母,不爱其身。况人也耶?

译文
  武平(今福建境内)这个地方有猿猴生存,猿猴的毛像金丝,闪闪
发光可以观赏。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可以驯服,但不离开母亲。
母猴很狡猾(也可译为“聪明”),人难以抓住它。猎人在箭头上涂
毒,等到母猴不注意时射它。母猴被射中了,母猴猜测自己不能活了,
将乳汁洒在树上,让小猴喝。乳汁洒尽后,就断气死亡。猎人向着小
猴鞭打他的母亲,小猴悲哀地鸣叫爬下树,束手就擒。每天夜里一定
要枕着母亲的皮才能睡觉,更有甚者则抱着母亲的皮跳跃而死。哎!
猿猴尚且知道有母亲,不吝惜它们的生命,何况人呢?世上的不孝顺
的子孙,连猿猴也不如哩!

注释
若:好像
尤:更加
然:但是
黠:狡猾
以:用
矢:箭,这里指箭头
伺:观察,守候
间:不注意时
中:射中
度(duó):猜度,猜想
饮:让...喝
已:完
绝:断
鞭:用鞭打
束:捆
擒:捉住
辄:总是,就
嗟(jiē)夫:唉
且:尚且
爱:吝啬
况:何况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品简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
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
纯洁心灵。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作品以其清
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
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这首词的意思和赏析如
下:

【原文】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
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⑤。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⑦。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
造的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
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
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
称群飞的大雁。
  ⑤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
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
来。

【词意】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
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
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
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
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
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李清照此词,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深婉抒写别后相思之情。此种题
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当,必落俗套。然清照此词,语言
清新,明白如话,情极深挚,在通俗中又多见匠心,如“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虽是对句,读之声韵和谐流
畅、自然飘逸,并无窒碍之病。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称赞此词
“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
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
来“锦书”。
  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
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舒展,心
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更多
李清照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李清照专栏。
  对于此词,有一种理解颇可关注。此说认为“独上兰舟”是理解
全词意脉的关键。“红藕香残”暗写季节变化;“玉簟秋”谓竹席已
有秋凉之意;“雁字回时”为秋雁南飞之时;“月满西楼”,西楼为
女主人公住处,月照楼上,自然是夜深了。若以“兰舟”为木兰舟,
为何女主人公深夜还要独自坐船出游?而且她“独上兰舟”时,为何
还要“轻解罗裳”呢,这样解释显然与整个环境是矛盾的。“兰舟”
只能理解为床榻,“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是她解衣去裳,独自
一人上床准备睡觉了。“玉簟秋”乃睡时的感觉,听到雁声,见到月
光满楼,更增秋夜孤寂之感,于是词的下片抒写对丈夫的思念便是全
词意脉必然的发展。此说有一定的道理。

【创作背景】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
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渡汉江 唐代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
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
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
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
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
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
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
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
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
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
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
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
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
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
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
“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
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
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
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
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
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
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
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
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
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
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
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
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
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
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
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
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
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
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
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
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
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
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 年)途经汉水时。武氏去世后,
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神龙元年(705 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
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
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鉴赏
  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了
这首诗。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
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诗的语言,极为浅
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疑惑。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
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
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
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要解开这一疑团,必须重视诗的前两句,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线
索。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近乡
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巳"情怯"。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使诗人的思
虑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惧:亲人们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间的阻隔,
时间的推移,使这种不安和疑惧,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
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
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
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
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
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
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翻译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
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
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
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
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
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词句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雨具先去:携带雨具的仆人先离开了。
  余:我。
  已而遂晴:一会儿天气就晴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不要去听树林中敲打着树叶的雨声,意思是说
不要听到雨声就害怕而奔跑。
  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高声吟唱,悠然自在地慢慢前行。吟啸,
高声吟唱。
  竹杖芒鞋轻胜马: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芒鞋,
草鞋。
  谁怕:怕谁,怕什么。意为对风雨根本不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寒伴随着春风吹来正好醒酒。料峭,形容春
天的微寒。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刚才经过的遭受风吹雨打而使人感到凄
凉的地方。萧瑟,冷落,凄凉。

  也无风雨也无晴:无雨无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1082 年)。它通过野外
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
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
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
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
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
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
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
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
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
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
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
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的
阴晴多变。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
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
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
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
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
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理念中
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习惯说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
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
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
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
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
慎始。

词句注释

习:积习、习惯。

蓉:作者自称。少:年少,年龄小。

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

俯:低头。

弗得:没有心得。

旋:徘徊。

径尺:直径一尺。

浸(qīn 侵)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

履:踩,走。
苦:总是。踬(zhì)
语之:对他谈了这事。语,告诉。
顾:看。
何……为:哪里还谈得上……。
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平:填平。
蹶(jué)然:受惊而疾起的样子。
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
既:已。
中(zhòng)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
影响。
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适,适应。
洼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样。
故:缘故。
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碍。宁:安宁。
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白话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
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
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
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
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
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
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
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
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
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
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
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
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整体赏析
这篇短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
小见大,发人深思。作者先写少年时代在养晦堂西侧的一间小房子里
读书的情景。“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这一
描述,就生动地勾勒了一个善于思考的读书人的形象。孔子说:“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善于思考,就很难说学有所获,更
谈不上什么有独到的见解。文章以“思”为经,贯穿始末。因“思”
而“绕室以旋”,从“旋”而极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题的阐发。总之,
这都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书房里有一块洼地,愈来愈向外扩展。在这块地上踱来踱去,当然
很不自在。可是时间久了,却习以为常了。等到填平这块洼地,却又
感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经过一段时间,这才恢复到正常
的感觉。洼地踩惯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适应。这是什
么缘故呢?作者深有感触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这是一篇之警
策,撮辞举要,统摄全文。习惯成自然,这是一个很朴素的真理。由
此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后的结
论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意即治学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
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这一体会,不仅对育才
树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做好一切事情,都有着普遍的借鉴作用。
这是一篇论说体裁的散文。只就一件小事说起,使人感到自然而亲
切,从而受到启迪。可以说是语浅意深,言之有物。
作者简介
刘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号霞仙,湘乡人。咸丰
四年(1854 年),随曾国藩在湖北、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五年
(1855 年),从罗泽南由江西回援湖北。其弟战死蒲圻,送丧归籍。
咸丰十一年(1861 年),骆秉章督师四川,被聘参赞军事。以知府加
三品顶戴,署四川布政使,明年实授。同治元年(1862 年),太平天
国翼王石达开率军由滇、黔人川时,赴前线堵截,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自投清营,乃将其槛送成都后杀害。同治二年(1863 年),奉命督办
陕西军务,擢巡抚,率军进驻广元。同治四年(1865 年),克阶州,
击灭四川地方起义军和太平军余部。不久,以泄露密折,降调革任,
仍署巡抚。同治五年(1866),因病开缺,仍留陕办理军务,与巡抚
乔松年不和,所部楚军三十营被西捻军张宗禹击溃于灞桥后,革职回
籍,著有《养晦堂诗文集》、《思辨录疑义》等。
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
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
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
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
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
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
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
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
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
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
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
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
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
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
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
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
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
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
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
了。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虚词用法

(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2)不受之人——兼词,之于。
(3)卒之为众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忽啼求之——代词,代书具
(5)借旁近与之——代词,代仲永
(6)余闻之久也——代词,代这件事

(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从,引出动作的对象。

(1)还自扬州——从。
(2)并自为其名——自己。

(1)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2)父利其然也 —— 代词,这样

通假字
(1)扳——通“攀”,牵,引。
(2)材——通“才”,才能。

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
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今义:或许,或
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
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6)从先人还家(先人: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今义:自己的前
辈。)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惊奇、诧异”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3)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4)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
“哭着”的意思

一词多义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
(2)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1)贤于材人远矣:(胜过) (名词作动词)
(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
“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
“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
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鉴赏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
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
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
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
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
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
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
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
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
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
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
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
有。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
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喂马的人
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
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
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
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
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
识得千里马啊!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
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
没的具体表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文章主旨】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
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
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
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
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
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
《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作品都收在
《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
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
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①.此 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 1977 年版)卷一八。《文
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
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
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
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
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
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
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个别
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jiào)
  长风:远风,大风。
  ②.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
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
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
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
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 
  ④.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
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
  ⑤.小谢:指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
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⑥.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⑦.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
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
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雄心壮志。
  ⑧揽是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⑨.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⑩明朝(zhāo):第二天早晨。
  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
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考《答王十二寒夜
独酌有怀》注 25。
  ⑾.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春秋末
年,范蠡(li)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
列传)。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
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
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
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
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写作背景
  李白于 742 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
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
了漫游生活。在 753 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
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
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
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
《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
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
“(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
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
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
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
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赏析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
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
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
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处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
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
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
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
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
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
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
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
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
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
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
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
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
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
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
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
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
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
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
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
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
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
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
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
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
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
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
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
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
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
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
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
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整体赏析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
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
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
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
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
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
寥数字,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
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
“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
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
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
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
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
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
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
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
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
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
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
见真纯”的境界。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赏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
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
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
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
韵天成,颇有特色。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
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
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
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
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王维合称
“王孟”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
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
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
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
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

作者简介

王维(701 年-761 年,一说 699 年—761 年),字摩诘,汉族,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
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开元九年(721 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今存诗 400 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
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
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
合称“王孟”。

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④,金杯
错落⑤,玉手琵琶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
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
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③归雁横秋:南归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横排飞行。
  ④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化用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句
“彩袖殷勤捧玉钟”意。翠袖:此处借指女子或妓女。

  ⑤金杯错落:各自举起酒杯。金杯:黄金酒杯。错落:参差相杂,
一说酒器名。

  ⑥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译文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
故家。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西风萧萧人
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
阳,几只远飞的寒鸦。[3]

鉴赏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
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
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说,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
家。这是 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
子对家的思念。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
转下僚中度过的。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
楼·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
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
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
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
《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
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
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
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的孤
寂心境。

  七 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
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
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
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
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
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
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
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词
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
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
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
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
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
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
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
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 1270~1348 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


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
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
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
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
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
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
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
“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
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
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
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
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
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
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
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
“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
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
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
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
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
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
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
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
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
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
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
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
“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
以千古传诵了。

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 年-975 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


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
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 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
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
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
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
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
称为“千古词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词语注释

⑴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黄昏。

⑵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
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
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 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
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
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
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
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路口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伤心的游子漂泊在远方。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
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头发竖了起来。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
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
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
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
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
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
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
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
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
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
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
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
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
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
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
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
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
多情人物。功名是其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
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
襟,何等识见!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
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
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
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
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
入据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岳飞言,“匈奴”实不
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
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
其中有真气在。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
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
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
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
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
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
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
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
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
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
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
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
修音乐艺术课也。

写作背景
  岳飞 (1103-1141 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建炎
三年(1129 年)秋,兀术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
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
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
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
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
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
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
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
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
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
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
年(1135 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
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
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
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
壮志未酬,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
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
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
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
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
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
于西湖畔栖霞岭。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译文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
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
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
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
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
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
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
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
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作者简介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
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
4 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
世。762 年病逝,享年 61 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
陆有纪念馆。

《迢迢牵牛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爱情画面。

迢迢牵牛星
迢迢(tiáo)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zhuó)素手,札札(zhá)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jiàn),脉脉(mò)不得语。

注释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2.《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中华书局
1977 年版)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
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3.迢迢(tiáo):遥远。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
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4.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即银河。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
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5.河汉女: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指织女星。

6.擢(zhuó):引、抽,伸出的意思。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
的手

7.札(zhá)札弄机杼: 这是一个象声词。正摆弄着织机(织着
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弄:摆弄

8.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9.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
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
思,而无心织布。

10.零:落下。

11.几许:多少。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
河,相距才有多远!

12.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13.脉脉(mò mò):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14.素:白皙。

15.涕:眼泪。
16.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17 .间(jiàn):相隔。

译文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
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
交谈。

赏析

作品中心: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
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此诗描写天上的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
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
牛曰“迢迢” 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
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
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
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
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
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
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
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
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
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
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
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
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
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 “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
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
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
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
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
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
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
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
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
女。《文选》六臣注:“盈盈 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
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
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
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
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
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
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
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
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
“《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
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
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实际来比喻人间
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
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这首诗又多用叠字,
增强了诗的节奏美,诵读时要把这一节奏美表现出来。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
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
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
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注释】

四块玉:曲牌名 别情:标题

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
碍视线。

杨花雪,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语出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
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斜:此处指溪流拐弯。

【译文】

  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舍难分,对你的满腔
思念的情意在心中萦绕。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与你相见,好让我不
再相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柳树下的栏干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
去片片像雪一样洁白的柳絮,以免妨碍视线。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见
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运得的道路,
心上的人他真的走远了。

【赏析】

  作品表达了女子送别情人后,凭栏望远相思企盼时的深情表
露。文句虽短,但语言生动形象,巧妙地表现出了带有思念之情的楚
楚少女。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
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
肠寸断,在此处,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
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这首小令,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
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
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也使前三句显得十分形象。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自从送别以后,心中
万分难舍,一点相思之情,绵绵不断,不知何时能停止?作者以主人
公——一名与爱人分离的女子口吻写来,直抒其缠绵的相思、真挚的
爱情。

作者简介

关汉卿(约 1220 年──1300 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


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
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
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 60 多种,今存 18
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
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 40 多首、套数 10
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
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
人”。

《汉书·李广苏建传》 班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
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
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
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
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
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
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
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
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
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
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
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
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
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
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
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
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
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
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
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
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
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
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
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
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
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
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
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
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
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
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
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
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
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
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
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
「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
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
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
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
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
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
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
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
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
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
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
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
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
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
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译文及注释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
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
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
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
抵。 公元前 100 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
“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
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
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
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
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
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
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
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
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
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
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
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
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一个多月后,单于外
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
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
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
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
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
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
“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
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
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
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
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
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
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
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
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
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
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
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
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
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
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
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
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
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
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
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
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
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
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
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
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
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
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
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
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
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
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
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
上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
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
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
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
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
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
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
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
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
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
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
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
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
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
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
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
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
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
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
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
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
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
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
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
“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
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
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
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
羊。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
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皇上死了。”苏武听
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汉
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
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
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
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
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
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
“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
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
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
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
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
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
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
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
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
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

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
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
元六年(前 81 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
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
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
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
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
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 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
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
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

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
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
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
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僵”是个形声字,从人僵声,与“偃”同义,是向后仰倒,而
“前仆后继”的“仆”是向前倒,与此词倒的方向相反。后来引申用
来指“不动不朽”,即“僵硬”的意思,后来此义又造“僵”字表示,
但人们仍习惯用“僵”字。诗中“僵卧孤村不自哀’’的“僵”是
“僵硬挺直”的意思,形容诗人不受重用。

“戍”是个会意字,从人持戈,本义是“守边”。所以,古代的
边防战士称“戍卒”;也指一般的驻扎、守卫。诗中“尚思为国戍轮
台”一句,可理解为“防守”、“守卫”、“保卫”。

“阑”是个形声字,从门柬声,本义是“门遮”,即“门的遮
蔽”,门前的栅栏。后来引申为·“栏杆”,“栏”字始作“阑”,
后加“木”为“楣”,简化为“栏”。阑由“遮止”的意思引申为
“残尽”、“停止”的意思。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夜阑”
是“夜将尽”的意思,形容彻夜难眠。现在成语有“夜阑人静”。

思想感情

  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
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
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
感情。

鉴赏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
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
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
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
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
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
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
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
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
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
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
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
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
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
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
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
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
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
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
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
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
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
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
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
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
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
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
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
“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
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
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