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实词
3、文言文虚词

1、掌握文言文实词

2、熟练掌握文言文虚词

3、学会翻译文言文

一、《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1、作者; 刘义庆(公元 403—公元 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
口(今江苏镇江) ,南朝宋文学家。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
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
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
事。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
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
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3、《咏雪》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
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
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
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 ,
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1)原文:
谢太傅⑴寒雪日内集⑵,与儿女⑶讲论文义 ⑷。俄而⑸雪骤⑹,公欣然⑺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⑻?”兄子
胡儿⑼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⑽。”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风起。”公大笑乐 ⒀。即公大兄无奕女 ⒁,左
将军王凝之⒂妻也。

(2)注释

⑴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
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 内集:家庭聚会。
⑶ 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⑷ 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⑸ 俄而:不久,一会儿。
⑹ 骤:急(速),紧。
⑺ 欣然:高兴的样子。
⑻ 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⑼ 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⑽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⑾ 未若:比不上。
⑿ 因:凭借。
⒀ 乐:通“悦”,形容高兴的样子。
⒁ 即:是。大兄无奕女:谢安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指
谢奕,字无奕。
⒂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3)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
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
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 。
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陈太丘与友期》
《元方答客》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这一章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
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1)原文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太丘舍去(4),去后乃至(5)。 元方
(6)时年七岁,门外戏(7)。客问元方:“尊君(8)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
怒:“非人哉(9)!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0)。”元方曰:“君与家君(11)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12)之。元方入门不顾(13)。
(2)注释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2)期行[1] :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4)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5)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6)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7)戏:玩耍。
(8)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
表询问。 (9)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0) 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
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11)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2) 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13)顾:回头看。
(3)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
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
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
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4)古今异义:
a.不 古意: 通否 古今相。今意:不行
b.委 古意:通假、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c.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
d.引 古意:拉 今意 :引导,带领;
e.期 古意:约会 今意 :期望。字通 语气词 表询问;
f.去 古意:丢下。今意:回去
赏析:本文讲的是“信”和“礼”。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友人失信,没按时来,陈太丘就走了。友人
对此不但不自责,反而辱骂陈太丘无信、“非人”。元方是怎样面对的呢?首先,他提出什么是“无信”。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谁无信呢?话说在点子上,友人无言以对。其次,当着儿子骂他的父
亲,这又是失礼。简短两句话,使友人惭愧得下车来拉他。文章赞扬小元方明礼又善言。
二、《论语》十二章
1、孔子: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中国春
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 以“仁的学说”,
“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 后来被尊称为
“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 年体史书《春
秋》。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 为“亚圣”。
2、《论语》: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
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 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
“义”。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
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
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
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
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
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典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
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3、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
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为政[2]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3]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4、注释: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逾:越过,超过。
堪:能忍受。
5、译文:
1.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
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
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
做老师了。”
5.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
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
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 孔子在河岸的源头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11.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
德就在其中了。”
分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处世)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人处世)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人处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虽有嘉肴 (《礼记》)
1、《礼记》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 49 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
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49 篇分属于制度、通论、
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
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
《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 ,
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 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1] ,为士者必读之书。
2、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注释:
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
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10.教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 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
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3.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14.虽:连词,即使。
15.佳肴:美味的鱼肉(好吃的食物)。
16.故:所以说。
4、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
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
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
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分析: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
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个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
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
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
毛泽东所说的,“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这
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四、河中石兽 (纪昀)
1、作者:纪昀(1724 年 6 月—1805 年 2 月),jǐ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清代文学家。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 年)六月份,卒于嘉庆十年(1805
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注:纪昀,纪做姓时,读作三声,而不是四声)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2、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
(niè),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diān);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3、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 、
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4、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
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 石兽顺着水流流
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
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
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
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
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
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
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
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
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
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5、古今异义:
1. 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
3. 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4. 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5. 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6. 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7. 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8. 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9. 如:古义:像这样。例句:如是再啮。今义:如果
10. 盖:古义:大概。例句: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6、词性活用
1 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例句:棹数小舟。
2 暴: 动词用为名词,这里指突然。例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 焉: 兼词,这里指于此,在那里。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7、特殊句式:
1.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句)“设帐”后面省略了“于”
2.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为:一讲学家
(于)寺中设帐
3.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五、寓言四则其二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1、智子疑邻 (韩非)
(1)、韩非子:韩非(约公元前 280--前 233 年), 华夏族,河
南郑州新郑人,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郑城(今河南 新郑郑韩故
城遗址),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 非子将商鞅
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 法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韩非子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 融为一体,
也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儒、道、墨、法四大思 想流派的精
华于一身。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 著有《韩非
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 树一帜,呈
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 专制主义理
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2)、原文:
智子疑邻
宋 有富人 ,天雨 墙坏⑷。其子曰:“不筑⑸,必将有盗⑹。”其邻人之父(7)亦云(8)。暮(9)而(10)果大亡
⑴ ⑵ ⑶

(11)
其财,其家(12)甚(13)智其子(14),而(15)疑邻人之父(16)。
(3)、注释:
1、宋:宋国。
2、富人;富裕的人。
3、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
4、坏:毁坏,损坏。
5、筑:修补。
6、盗:偷盗。
7、父(fǔ):[1]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
8、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9、暮:晚上。
10、而:表修饰。[3]
11、果:果然。
12、亡:丢失。
13、家:家里的人。
14、甚:很,非常。
15、智其子:意动用法,以······为智。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智 认为…聪明。
16、而(疑邻人之父):表示转折关系。
17、将:就会
(4)、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
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
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分析:【成语释义】主人家看来,儿子是机智的,邻居的老人是值得怀疑的。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
深的世故教训。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客观分析
持有相同意见的人因身份不同及与主人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
积极方面
(富人角度)
听取人意见时不能因其身份不同、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不同而决定是否存在偏见。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消极方面
(邻人角度)
在给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与别人的亲疏关系,如果与别人的关系较好,并且此人心胸宽广,则可提意
见。
2、塞翁失马 (《淮南子》)
(1)作者:刘安(前 179-前 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
文帝 8 年(公元前 172 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他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
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
写《鸿烈》亦称《淮南子》。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燃烧取热气 ,
使蛋壳浮升。同时,刘安也是我国豆腐的创始人。
(2)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
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译文: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
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经过几个月,他的马带领一群胡人
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祸害呢?”家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
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
吗?”经过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
死沙场。唯独只有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战场),父子俩保全了性命。
分析:塞翁失马是指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
可变为好事。后来衍生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六、文言虚词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
难》)
③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也》)
③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 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②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
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 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
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
等.
①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
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
谏》)
2.用,任用. 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 固以怪之矣. ② 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 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 把……作为或制成.
①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4.【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②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5、为
一、动词,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做,干)(《五人墓碑记》)
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引申为“治理”“管理”)(《六国论》)
③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变成)(《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担任)(《陈涉世家》)
⑤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作为,当作)(《过秦论》)
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判断动词,是)(《鸿门宴》)
⑦ 窃为.大王不取也!(以为,认为)(《鸿门宴》)
二、介词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③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①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
①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①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5.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①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6.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 为.
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6、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通“盍”)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3.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5.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 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6.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②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后
一个“乎”: 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④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
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⑥ 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乎:比。)
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③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A
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教然后知困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答:
答案:1、(1)甘美 (2)达到极点(3)所以 (4)不通,理解不了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2、(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1)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习也不会了
解它的好处。(2)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4、教学相长
B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 1-4 题。(14 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论语》十二章·阅读
练习及答案。”
⑤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4 分)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答案:
5.(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6.(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7.忠 信 习 品德
8.略
C
一、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lǐn)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缗(mí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使:派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必;一定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
知识分子。 悦之:很高兴,很喜欢 廪:粮食仓库。 食:供养 廪食:官府供食 好:喜欢 一
一听之.:吹竽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宣王悦之( ) (2)廪食以数百人( )
2、解释下列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2)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3、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4、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用原文回答)
答:
5、齐缗王也喜欢听吹竽,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用原文回答)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答:
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7、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
答:
答案:
1、(1)很高兴,很喜欢(2)官府供食
2、(1)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
(2)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
3、答:南郭处士是一个想不劳而获的人。因为他知道齐宣王喜欢听百人吹竽,他能够混在里面而,
齐宣王却听不出来。
4、答: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5、答: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6、答: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迟早要露出 马脚而被淘汰的。
7、滥竽充数,此成语也可引中为以“次货充好货。”有时也可用来表示谦虚,说自己本领不高,充
数而已。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
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缗(mín)王继位。缗(mín)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
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
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候,也有人用这
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二、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
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⑴ 一寺临.河干( )
⑵ 山门圮.于河( )
⑶ 阅.十余岁( )
⑷ 但.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 分)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⑴ 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
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 分) ⑴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 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 分)
答案:二)12.⑴ 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 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
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一、背诵古文
二、阅读练习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
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加点词语
食〔 〕 长〔 〕 然〔 〕 皆〔 〕
故〔 〕 遂〔 〕 子〔 〕 走〔 〕
2、翻译全文

3、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作用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2〉故遂与之行( )
〈3〉兽见,之皆走( )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suojiaoyu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答案:1、食〔吃〕长〔 掌管 〕然〔 对的,正确的 〕 皆〔都 〕


故〔所以 〕 遂〔于是,就〕 子〔你 〕 走〔逃跑 〕
2、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
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
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1〉顺接连词,无实意)
〈2〉(代词 ,指狐狸 )
〈3〉代词,老虎和狐狸)
4、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要利用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5、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6、仗势欺人、狗仗人势、恃势凌人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
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
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
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 ① 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
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 逆——违反。命——命令,意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假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
是,就。 ⑨畏——害怕。 ⑩皆-----都. ⑩ 走(古)-----逃跑(今)[行(古)-----走(今)]
三、阅读练习
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
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
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
保。
1、《塞翁失马》节选自《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西汉淮南王 等编著。“塞翁失
马”至今已成为成语,常与________________连用。
2、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马无故亡而入胡 (2)居数月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4)堕而折其髀
(5)死者十九 (6)人皆吊之
3、翻译下列句子。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丁壮者引弦而战
4、写出本则寓言的寓意:
参考答案:
1、淮南子 淮南鸿烈 刘安 焉知非福
2、逃跑 经过 带领 大腿 绝大部分 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3、这怎么就不能成为福呢? 年轻力壮的人拿起弓箭参加战斗。
4、祸与福是对立统一的。(或: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绝对化,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坏事是可以相互转
化的。)

更多教育资料请淘宝搜索店铺:智索教育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