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两宋

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一)集中军权

A)解禁禁军大将的兵权: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主要将领兵权。

B)削弱地方兵力:禁军轮番到各地,将领也不固定,使兵不知将,将无长兵。

地方军也不训练, 无战斗力。

(二)集中行政权

把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也采取三年一易的方法,让州县长
官频繁调动。

(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各路设转运使,将州县大部分财物全运至开封。也在各路设刑狱掌司法,规定死刑需报中央复
审。

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

手工业

(一)制瓷业

(二)造船业:造船技术明显提高

商业

宋代商业发达,市面流通大量金属货币,如铜钱,铁钱和金,银。南宋纸币称为 交子 或 会
子。
明朝
专制政治的高度发展

(一)中央和地方机构

A.中央机构

(a)废丞相,提高六部事权:废丞相,将六部事权提高,听命于皇帝。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

(b)军权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共辖:兵部有调兵权,但不统领军队。

武军都督府管理军籍,无权调兵。

(c)督察院为最高监察机构:设监察御史,直接对君主负责,加强了对官使的控制。

(d)锦衣卫:职责为镇压人民和监视官使。逮捕对君主不忠诚的人,加强了君权。

B.地方机构

(a)设三司:三司掌行政,司法,军权,直属中央。有利集权于中央。

(b)卫所制度:明朝地方实施卫所制度。

(二)制定大明律

明天祖制定了《大明律》,加强了刑法。

(三)科举考试

考试形式上都被规定,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

(四)分封诸王

为巩固皇权,分封诸王。

郑和下西洋和西学东渐
郑和下西洋

动机

1)建立明朝威望,重建汉唐声威

2)开拓海外贸易

3)寻找惠帝

4)牵制西部边患

历史意义和影响

1)郑和下西洋时间之早,规模人数大,地方也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七次下西洋,替明朝开辟了海外市场,促进了中国与海外的贸易,间接刺激中国工商业发
展。

3)宣扬国威方面,利用武力压迫和正确的方法,取得了南海上的霸权。

4)地理知识增进。七次远航,郑和做了记录,绘制了地图,为航海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中国
人还取得了很多航海科学知识。

5)海上航路的开发,吸引很多中国人迁至南洋,把中国文化等带入当地,促进了南洋各地的
发展。
清初盛世
清朝前期的统治政策

怀柔政策

1)礼遇明室君臣

2)减少税收,减轻人民痛苦

3)奖励学术,优礼文士,尊崇孔孟,开科举取士,任能人做官

4)开书局,编修大型典籍

高压政策

1)剃发易服(剃发留辫子/汉人接纳满人服饰)

2)禁结盟社

3)大信文字狱

建立军机处

建军机处,军事由皇帝决定。地方军官直接听从皇帝指令。当时中国君主制达顶峰。
清中叶以后的内忧外患
鸦片战争

历史背景

1)大清帝国的衰落

乾隆后,国势转衰,原因为他好大喜功,连年对外用兵,多次巡游江南,劳民伤财。
加上黄河水患和白莲教之乱。清兵操练不勤,无战力,国势日非。

2)欧美国家的崛起

大清衰落时,欧美主要国已步入近代。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他国也相续兴起。为
夺取原料和市场,对外扩张。当时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在中国东南海域进行骚扰活动。

3)清朝统治者的保守和盲目自大

清朝前期工商业虽发达,但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占重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物资丰
富。多次颁布禁止私人出海法令,采取闭关制度

4)中外贸易和鸦片走私

当时中国输出的东西比英国输入的东西还要多。为扭转局势,英国把鸦片运入中国。
鸦片夺走了中国大量白银。白银的外流,加重了人民负担,损害了社会发展,危及清
政财政。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

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国力等弱点。使中国国际地位降低,民族自信心动摇。

2)外交

签订了一连串的不平等条约,闭关政策也被打破,外交上处于不利。

3)经济

战争结束后,中国给出大量赔偿,加上鸦片使白银大量外流。西方国家利用侵略特权,
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夺取原料,中国经济体被破坏。

4)思想

知识分子开始觉醒,面对现实,开始救国之路。战争后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
籍。中国还出现了兵器制造的书籍,逐渐出现了新兵器制造专家。

林则徐禁烟运动

鸦片走私危害了清朝统治,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随后任他为钦差
大臣。第二年,他到广州,命外国商人交出鸦片,并写保证书。谁知英国人违约,还
企图掩护英国鸦片贩子逃出广州。则徐大怒,下令停止中英贸易,封锁英人局地,撤
英国商人雇的中国职工。义律被迫交出鸦片,随后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不久,英国
水兵打死了一名村名,还不交出凶手,双方关系更加恶化。
中英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英国早想侵略中国,禁烟消息传入英国后,英国便借机发动战争。后来,英军舰队
开到广东海面,封珠江,鸦片战争便爆发了。

林则徐对此早有戒备,领导广东军驻守。英国见没有机会,便沿海直上,攻定海,
直逼天津。清政府恐慌,以林则徐撤职换取英军撤退,后来便派人前广州与英军谈判。

后来,英国海军长驱直入长江,逼近南京,清廷屈服求和。战争才结束。

南京条约的签订(第一条不平等条约)

1)割让香港给英国

2)给予战争赔偿

3)开放 5 处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由两国商定

5)废除工行制度,准许自由通商

6)两国官方公文往来用平等格式

英法联军之役(第二次鸦片战争)
起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 5 个通商口岸活动。后来,他们要求开放更多港口,让各国公
使进驻北京并享有特权,结果遭清政拒绝。列强便想等待机会发动战争。

后来,英国借“亚罗号事件”挑起战争,法国则借口“马神父事件”,同意与英国出
兵,于是战争爆发。

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后,英法还不满足,想在一年后在北京互换约文时重新挑起战争。后来,
英法借口来中国换约收阻。于 1860 年攻打天津,在攻北京。英法联军之役一路烧杀,
焚毁了当时著名的圆明园,最后占领北京。

后来,清政分别与英法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内容:

1)《天津条约》仍生效

2)开辟天津为商业中心

3)割让九龙司给英国

4)增加两国赔款

5)准许华人到外洋工作
中日甲午战争

背景

明治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了解决原料和市场问题,想要对外扩张,因此制
定了朝鲜和中国为核心的政策。

1894 年,朝鲜东学党起事,清政派兵支援。日本也借口保护侨民,派兵进入朝鲜。事
情平息后,日拒中同时撤兵,还继续增兵。后来,日军闯皇宫,劫王,强迫朝与中断
绝关系。

后来,日本发动战争,清政也宣战。

经过

中日宣战后,中由于在军事上没准备好,大败,便退出朝鲜。

随后双方又在黄海交战,中大败。

结果

签《马关条约》

内容:

a)清政承认朝鲜独立

b)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c)赔偿日本

d)开放通商口

e)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开工厂
洋务运动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才开始醒悟。刚开始林则徐等人提出向西方学习时,很多
人都不重视。直到英法联军占北京,才有许多人开始觉醒。

英法联军之役后,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提出改革。他们,以为
中国贫弱,要求自强富国,发展轻工业等,借用外国技术和方法,兴办一些新兴企业,
因此称洋务派。

他们带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内容

政治:上设总理衙门,地位在六部之上。总理衙门规模小,但权力大。起初负责外交
通商等。后来变成洋务的总枢纽,也修路,开矿,造机器等。下设南北通商大臣,分
别驻天津和上海。

军事: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重要的有曾国藩
的安庆军械所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等。后来开始筹划海防,不到半年就建北洋,
南洋,澳洋三支海军。1855 年,成立了海军衙门。

实业:洋务后期,为解决工业资金,运输等困难,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辅助军事工业。重要的有李鸿章的开平电报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

教育:由于运动需要,创立了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以京师同文馆
最为重要,还有上厂方言馆。后来,派幼童赴美留学。又派学生,军官到英法德学习
轮船驾驶和制造技术。
洋务运动的失败

1)洋务派依赖洋人办企业,可他们并不希望中国富强起来,于是不断干扰,使企业难
以发展。

2)领导层只注重于军事发展,却没大力发展工业和改革中国政治制度与传统文化。

3)慈禧太后为首保守派一直进行阻止,洋务运动难以进行。

4)缺乏有力且健全的领导层。在清朝中央集权下很难发挥。

意义

虽然无法达到自强富国的目标,但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作用,也加速了西方科学和文
化的传入。也培养了很多对西方比较了解的人才,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起到了作用。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

背景

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收到光绪帝的赏识,便决定变法。

后来,光绪帝下诏“明定是国,开始变法”。任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任梁启超办
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任林旭等人为军机章京,参新政。新政推动了 103 日,所以也
称百日维新。

内容

政治:撤无用的衙门和官员。广开言路,鼓励臣民上书议政。

经济:中央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工商业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编国家预
算。

文教:废八股,改策论。北京设大学堂,各地设小学堂,学习中西学科,立译书局编
译外国书,准许创报馆,学会。

军事:裁减旧式军,练新陆海军。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摆脱不了封建

2)组织上仍争取封建官僚和知识分子的支持

3)把新政希望放在无实权的光绪帝身上

4)官员缺乏经验,受不了顽固派的打击
戊戌变法意义

变法失败,证明改良在中国行不通。

爱国人士纷纷觉醒,抛弃了改良的幻想,走上革命。

维新运动提倡西学,传播了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冲击了封建文化,
社会上受启蒙作用,促使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解放。

义和团

山东,河南一带的民间组织。以练武为主,进行反清,成员多为贫苦农民。

甲午期间和后,山东受帝国主义列强侵害。列强势力深入山东,教会势力大,人民受
压。义和团便领导进行反抗。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百姓纷纷加入。由于山东巡抚对义和团采取安抚政策,导致其势
力变大。过后,各国领事抗议,还迫使清政撤销原山东巡抚,改袁世凯上任,他大力
镇压义和团,迫使他们转到直律境内。

直律总督对义和团采取纵容政策。顽固派也宣传义和团,还介绍给慈禧太后。此时刚
好义和团的理念和慈禧太后形似,便准许他们入京。

入京后,义和团大力排洋。后来各国公使提出严重抗议,致电本国派兵保护。

八国联军之役

1900 年,八国组成联军,攻占天津。慈禧太后多次开会议,决定 6 月宣战。8 月,八


国攻北京,慈禧带光绪逃离。联军入京后,公开抢劫,屠杀,奸淫妇女等,无恶不做。

八国:去过日本和奥洲的德意很爱头法很美的英俄。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运动

领导人:孙中山

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广州起义

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谁知计划泄露,结果遭到清政府破坏,革命党人纷纷被捕。

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遭到通缉后逃往日本。后来他到美英等国考察西方国家社会,
在华侨积极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准备再次起义。

惠州起义

1900 年,孙中山分别派郑士良和史坚如到惠州和广州。10 月,郑士良在惠州起义,战


了半个月后因无支援而败。史坚如的响应计划也未成,就遭捕。

中国同盟会

为一个统一的民主革命政党

总理:孙中山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提倡: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起义:黄花岗起义(最有名)

地点:广州

辛亥革命

保路运动
甲午后,列强抢取了中国大量铁路建筑权和矿山开采权。《辛丑条约》后,清政为筹
钱,将部分建筑权转让给美国。这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要求收回铁路权。

后来,清政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收回已准许商办的铁路,将铁路权卖给列强。引
起了四川广东各省人民的不满,设“保路会”,开始保路运,其中四川最激烈。

武昌起义

四川暴动后,清政派兵前往镇压。同盟会趁防务弱时在武昌起义。

10 月 9 日,湖北新军革命党员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发生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赶来,
搜革命党人名册文告等物,并交给清政,新军害怕,决定提高起义。10 月 10 日,新军
占领军械库,再攻湖广总督衙门。最后,革命军占领武昌。

史称:辛亥革命

历史意义

为中国近代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它推翻清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人民
也获得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主义也开始被接受。

也是含有民族主义性质的革命。他们驱除了列强,推翻了清朝,削弱了列强在中国的
势力。亚洲各国也受影响,印尼,越南等纷纷掀起民族解放斗争。

然而辛亥革命不彻底,因为缺乏了统一的领导和有实力的军队。革命党也急于求成,
与袁世凯妥协,革命党成果白断送。

革命党缺乏民主政治的运作经验。仅有理想,处事却不切实际。革命十年,政权一直
被北洋军阀操纵,共和政体只是虚名。

新文化运动

背景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家政治混乱,情况糟糕。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旺盛,启蒙思想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
深入民心。袁世凯也企图用封建思想禁锢人心,以维持自己的统治。为此,有识人士
开始寻找新出路。

主要领导人:陈独秀,蔡元培

内容

A)提倡民主与科学。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
扫荡封建迷信。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是指自由,平等。旧道德是指儒家传统道德。提
出“打倒北家店”的口号。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化运动也是文学革命。胡适强调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主张推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四运动

背景: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提出取消外国
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会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结果遭拒绝,还把德国
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经过:巴黎和会消息传入国内,人民愤怒爆发。1919 年 5 月 4 日,由北京大学同学领
导,开始了示威运动。后来,北洋军阀逮捕了学生 800 多人。在全国反帝爱国运动压
力下,北洋军阀释放学生,撤销叛国贼职位,拒绝在对德合约签字。

意义:是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对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是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了人民的觉悟,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侵略中国

背景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对外侵略频频顺利。日本提出的“大陆政策”,更是
针对中国。后来,日本发生经济危机,决定侵略中国。
九一八事件

1931 年 9 月 8 日,日军炸毁了中国的一段铁路,却诬赖是中国军破坏。日军就借口向
沈阳进攻,当晚占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事变后,中国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
日本继续深入,最终完全占领东北三省。

一二八事件

日军自占领东北三省后,趁机扩大侵略。1932 年 1 月 28 日,日军突然袭击 19 路军,


19 路军奋力抵抗。日军一再增兵,却不能得逞。国民党不准 19 路军抵抗,便不给于支
援,最终他们被迫撤退。5 月,在英美法的调解下,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协定
规定中国军队退出上海,日军则可留下。

西安事变

在日本疯狂侵略下,中国抗日运动热烈。但蒋介石不顾全国危机,依然坚持“攘外必
先安内”政策。蒋介石依然坚持剿共,并下令手下围攻红军。

张学良,杨虎城在剿共过程中,由于日本大举入侵,人民抗日欢呼高涨,乃停止剿共,
并建议蒋介石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却不被接纳。

蒋介石不满,亲自到西安督促张,杨继续剿共。张,杨反复劝说,却反遭斥责。为了
逼蒋抗日,便扣押了他与随从,并致电全国,提出改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主张。

史成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
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

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遭拒。日军便进攻卢沟桥,
中国军奋力抵抗。全国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不久,日军再次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
进攻。后来,平津相续沦陷。

史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后来,国共再次合作抗日

著名案例:南京大屠杀

1945 年 8 月,美国在日本长崎、广岛投原子弹。中国军队趁弱发动反攻。日本最终在
8 月 15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后国共内战

中共在抗日运动中扩张势力,抗战胜利后军力与国民党拉近。两党形成对峙局面。由
于中国人民渴望建立和平、民主、统一的中国,加上美苏希望中国早日统一,于是国
民党政府接受美国的调停。

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国共依然有冲突。在杜鲁门的条停下,蒋介石 3 次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
国内和平问题。于是毛泽东到了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双方于 10 月 10 日达成协议。并
以《双十会谈纪要》为题发表。

内容:a)和平建国的基本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


的权利

但双方对共产党解放政治权与军队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冲突再起。美国施压停战,
并派马歇尔到中国调节双方关系。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解決国共冲突的第一步是停战和谈判。1946 年一月,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政治
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谈判结束后,马歇尔以为大功告成,边反美,谁知实际上双方
并没达成协议,内战再起。1947 年,马歇尔再次回中,过共和解,至是完全失败。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 年,国民党在美国帮助下,军力大增,国共关系再度破裂,全面内战爆发。

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悬殊,国民党占优势。1947 年,共产党军力大增,反攻国民党。
国民党军队因大部分交通被破坏,军队的重装难以运动,共产党势力也不断扩张,国
民党士气低落。

内战后期主要的战役

1)辽沈战役:1948 年 9 月,东北解放军南下,攻克锦州,再攻沈阳,东北全境为解放
军所有。

2)淮海战役:1948 年 11 月,东北解放军攻徐州,结果因机械化部队失灵而损失惨重。
共产党控制了华中和中原地区,稳定了局面。

3)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结束,东北解放军入山海关,会同华北解放军对北平、天津展
开包围。后来,成功攻克北津,北平国民党军队投降,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8 年,共产党在军事上取得优势,便号召各党筹组政治协商会议。后来在北平召开,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法令后,定北平为国度,改名北京,以五
星红旗为国旗,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主席。
文化大改革与改革开放

背景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府对当时社会进行了严重的估计,后来又认为共产党出现了走
姿派,只有文化大革命才能铲除这些人。随着威望的提高,毛泽东走向个人崇拜。

后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批评吴晗写的文章。这一举动获得毛泽东支持,
成为文革导火线。

文化大改革的全面发动

第一阶段:成立“中央文化改革小组”,成为文革实际指挥机构。文革因此全面发动。
北京院校组织的红卫兵成为文革主要推动力。他们掀起了全国性的大串联,影响了社
会秩序。

第二阶段:进入全面夺权阶段。各地都掀起夺权高潮。林彪集团在中央政治局势力发
展迅速,被毛泽东。林彪集团见不妙,发动武政变,结果未能得逞。

第三阶段:文革以来,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自周恩着手后经济才出现好转。这时
江青等人又展开“批林批孔”运动,还把矛头指向周恩。

后来,邓小平上任,全面整顿,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社会秩序恢复稳定。

再后来,邓小平纠正文革的错误,四人帮积极反对,向毛泽东诬告邓小平,并展开批
评运动,社会再次混乱。后来周恩去世,人民借此掀起抗议运动。四人帮残暴镇压,
并诬赖邓小平,结果邓小平的职务被撤销。

后来毛泽东去世,叶剑英等人采取断然措施,粉碎了江青集团的阴谋。文化大革命也
就此结束。

文化大革命后果
1)大批干部和群众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破坏。

2)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发展缓慢,经济大量损失。

3)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大量损失。

改革开放

1)改革的开放政策

文革后,中国经济崩溃。中共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渐渐恢复了国民经济。以农村的
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项目,之后也进行了城市的经济体改革,中国的经济活动
空前活跃。

2)经改中的民主呼声

中国进行经济改革计划,走向开放,知识分子纷纷讨论政治。但其中西方民主却威胁
了中共结构。于是毛泽东便提出了几项原则来限制人民思想。

进入 80 年代,经济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伴随而来的通货膨胀等问题,民众开始感到
改革的压力,纷纷要就政治改革。

台湾的发展和变迁

台湾使用大量经济改革如减少税收,引进外资等,实行鼓励出口的外汇政策。台湾开
始从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外交挫折

1971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的席位,进入联合国,多国与
台湾断绝决外交关系。但台湾依然凭借经济实力,和一些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