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课后练习

题一:
(1)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题二:
(1)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2)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题三: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题四:
(1)夫晋,何厌之有?
(2)久之,荆卿未有行意。
(3)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题五: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于是余有叹焉。
(4)古之学者必有师。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题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所以遣将守官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6)虽然,犹有未树也。

题七: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大王来何操?
(3)凌万顷之茫然。
(4)给供职如郡县。
(5)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
(6)而今安在哉?
(7)以其无礼于晋。

题八:
(1)誓天不相负。
(2)客何为者?
(3)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第1页
(4)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何为其然也?
(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题九:
(1)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铸以为金人十二。
(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5)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
(6)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题十: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3)则与斗卮酒。
(4)寓形宇内复几时?
(5)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6)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题十一: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题十二:
(1)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题十三: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
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题十四: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
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
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
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1、少却,吾恶紫臭。
2、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第2页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题一:
(1)秦地遍布天下,威胁韩国、魏国、赵国。
(2)楚国的左尹官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详解:
(1)国名不翻译。(2)国名、人名不翻译。

题二:
(1)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2)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杀人,人们不敢和他对视。
详解:
(1)句子中的人名、地名不翻译,直接留下来。
(2)国名、人名不翻译,保留。

题三:
(1)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薄弱了。
(2)臣在年轻强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已经年老体迈,没有能力再做事情了。
(3)荆轲自己知道(刺杀秦王的)事情不能成功了,靠在柱子上大笑。
详解:
(1)这里的“之”是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也”是语气助词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助词,无义。“也”语气词,无义,翻译时直接删掉。
(3)“而”表示修饰关系,无义。

题四:
(1)晋国,哪有满足啊?
(2)很长时间了,荆轲也没有要前行的意思。
(3)荆轲追着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详解:
(1)“夫”是发语词无义,翻译时删去,“之”是起提宾作用的,无义。
(2)“之”用于时间名词后面无义,翻译时可直接删去。
(3)“而”做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直接删掉。

题五:
(1)于是秦始皇便(又)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2)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
(3)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4)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5)学了小的方面,丢了大的方面,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
(6)第二年,李陵投降,不敢访求苏武。
详解:
(1)“乃”换成“于是”,“使”换成“派”,“北”在这里做状语,译为“在北方”。
(2)“行李”古今异义,这里应该换成古义“出使的人”。
(3)“于是”换成古义“对于这件事”。
(4)“学者”古今异义,换成古义“求学的人”。
(5)“小学”古今异义,应该换成古义“小的方面”。
(6)“明年”古今异义,应该换成古义“第二年”。

题六:
(1)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路上的主人。

第3页
(2)派遣将领把手关口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与意外情况的发生。
(3)肴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4)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5)把宝璧传递给姬妾和左右侍臣看。
(6)虽然这样,还是有未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详解:
(1)句中的“以为”古今异义,是“把…作为”的意思。“东道主”古今异义,译为“东方路上的主人”。
(2)“所以”古今异义,这里应该换成古义“…的原因”,“非常”古今异义,换为“意外的情况”。
(3)“山东”换成古义“崤山以东”。
(4)“众人”古今异义,换成古义“一般人”。
(5)“左右”古今异义,应该换成古义“左右侍臣”。
(6)“虽然”古今异义,换成古义“虽然这样”。

题七:
(1)你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
(2)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3)(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4)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
(5)坐在桂公塘围堤里,数千敌骑从围堤门口经过,差点儿落在敌人手里死去。
(6)但是现在在哪里呢?
(7)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详解:
(1)“秋”做“以”的宾语提前了。翻译时要调到“以”的后面。
(2)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翻译时调到“操”的后面。
(3)“茫然”做“万顷”的定语,翻译时要调到前面去。
(4)“如郡县”做“给”的状语,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到“给”前面。
(5)“公塘土围中”做动词“坐”得状语,状语后置了,翻译时要提前。
(6)疑问代词“安”做介词“在”的宾语,宾语前置了,翻译时要调整到“在”的后面。
(7)“于晋”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应该放在谓语“无礼”的前面,所以翻译时要调整到前面。

题八:
(1)对天发誓不辜负你。
(2)你是谁?
(3)(腰间)佩带着闪光的长剑啊,(头上)带着高高的切云帽。
(4)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5)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报秦王的人。
(6)为什么会这样呢?
(7)就不要希望老百姓比邻国多。
详解:
(1)“相”是偏指一方,做“负”的宾语,翻译时要调到“负”之后。
(2)疑问代词“何”做“为”的宾语,翻译时调到“为”的后面。
(3)“陆离”是“长铗”的定语,定语后置要调到“长铗”之前,同样定语“崔嵬”要调到“切云”的前面。
(4)“于此”作状语修饰动词“见”,应该放在动词前,翻译时要调到“见”前。
(5)“可使报秦”做“人”的状语,翻译时要调整到中心词“人”的前面。
(6)疑问代词“安”做介词“为”的宾语,宾语前置了,翻译时要调整到“为”的后面。
(7)介词结构“于邻国”做谓语“多”的状语,后置了,翻译时要提到谓语前。

题九:
(1)第二天,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和他坐着谈。

第4页
(2)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把(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4)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儿子害怕,哭着告诉母亲。母亲听了,脸色变成死灰色。
(6)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
人。”
详解:
(1)后一句应该是(忌)与(之)坐谈的省略,翻译时要补出来。
(2)原句省略了动词,应该先补充为“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然后再翻译。
(3)原句省略了介词宾语,应该补为“铸以(之)为金人十二”然后再翻译。
(4)原句省略了介词,应该先补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再进行翻译。
(5)原文承前省略了主语,应该先补为“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再翻译。
(6)原文省略了主语,应该先补为“(曹刿)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再进行翻
译。

题十:
(1)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分割天下的土地。
(2)我最近特别不想吃东西,却勉强自己走几步路,每天只能走三四里……
(3)就给他一杯酒。
(4)寄身于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日?
(5)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廉颇讨伐齐国,打败齐国。
(6)樊哙说:“今天的事怎么样啊?”张良说:“(今天的事)很危急。”
详解:
(1)原句省略了主语,应该补为“(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然后再翻译。
(2)原句省略了动词,应该先补充为“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
(3)原句省略了动词宾语,应该先补为“则与(之)斗卮酒”然后再翻译。
(4)原句省略了介词,应该先补为“寓形(于)宇内复几时?”再进行翻译。
(5)原文承前省略了主语,应该先补为“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再进行翻译。
(6)原文省略了主语,应该先补为“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再进行翻译。

题十一:
(1)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2)万一有朝一日您(赵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详解:
(1)“金城千里”是一种比喻,译为“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或“像钢铁一样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
(2)“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说法,直接译为“驾崩”即可。

题十二:
(1)现在您拿出国家大事来让我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的太深刻了。
(2)到各处叫喊、骚扰。
详解:
(1)“美锦”是借喻“国家大事”的。
(2)原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所以翻译时要把上下句结合在一起来翻译。

题十三:
1、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详解:
1、“过”解释为“见过”,“莫我哀也”属于宾语前置句。

第5页
2、“向使”解释为“假使”,“不不食”是“不是没有吃饭”的意思,“其”是语气副词,为“难道”之意。

题十四:
1、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气味。
2、在当天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详解:
1、“却”是“后退”的意思,“恶”解释为“讨厌”的意思,“臭”是“气味”的意思。
2、注意断句,“于是日”是“在这一天”的意思,“郎中”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宫中侍卫”的意思,“莫”是否定代词
“没有人”。

第6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