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台灣神學院 2015 學年度第二學期

第三世界神學(Third World Theologies)課程


授課老師:鄭仰恩
每週三下午2:30-5:20

[一] 課程目的:

1. 通過對第三世界(又稱「三分之二世界」, Two-Third Worlds)神學作品的廣


泛研讀,以及影片、文學作品的傳達,盼望同學能對第三世界教會在現代多
元世界中所面臨的實況和困境有所了解,並能對他們所作的神學反省和信仰
實踐有深刻的體認和欣賞(unbiased appreciation),且進一步根據台灣教會的實
況對他們的神學嘗試做批判性的評價(critical evaluation)。
2. 藉由《受壓迫者教育學》的「良知化教育」理念,探討教育在信仰更新、神
學反省及社會行動中所扮演的啟蒙、轉化角色。
3. 在課程中也會針對近代普世神學和本土神學所關注的議題及方法論上的嘗試
做思考與反省。

[二] 課程進度表:

週次 日期 內 容
一 2/17 課程介紹‧第三世界/三分之二世界概說
觀賞影片「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
(Books 14-16)
二 2/24 第三世界神學的根源(自由神學‧宗教歷史學派‧歐洲的政治神
學‧北美的過程神學‧後自由神學)
(Book 1, pp. 3-36; Books 2-4)
三 3/2 新的方法論:解釋學‧意識型態的批判‧社會分析方法
(Books 5-6; Book 7, pp. 7-67)
四 3/9 拉丁美洲:公義(justice)的訴求,觀賞影片「義無反顧」(Romero)
(Books 17-18, 19-22)
五 3/16 受壓迫者的教育學:良知化(conscientization)的教育理念
觀賞影片「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Books 8-13)
六 3/23 拉丁美洲:靈恩運動的挑戰‧全球化運動
(Books 25-26)
七 3/30 北美洲:婦女神學‧原住民神學
(Book 27)

1
八 4/6 停課(溫書假)
九 4/13 停課(期中考週)
十 4/20 北美洲:觀賞影片「紫色姊妹花」(The Color Purple)
十一 4/27 非洲:黑人神學‧南非神學
(Books 17-18, 28-32)
十二 5/4 非洲:觀賞影片:「呼喊自由」(Cry Freedom)
十三 5/11 非洲:非洲本土神學‧非洲獨立教會(AICs)
(Books 17-18, 33-37)
十四 5/18 後殖民/去殖民的觀點及方法論(邱凱莉老師)
(Book 17-18, 38)
十五 5/25 新的方法論:神學和文化的關係‧本色化‧實況化‧現世化
(Book 39-42)
十六 6/1 亞洲:建基於人民/文化/宗教/歷史之經驗的神學
(Books 43-48)
十七 6/8 大洋洲和島國子民的神學‧結論和評價
(Books 49-50)
十八 6/15 停課(期末考週)

[三] 課程要求:

1. 按進度儘量參閱指定教材並參與課堂討論。(10%)
2. 課堂中每人作兩次口頭報告,第一次報告一個小的神學主題(如詮釋學循環、
良知化、解放、窮人優先、多妻制度、祖靈/祭祖、殖民/後殖民/去殖民、本
色化、宗教對談、混合/融合主義),第二次報告一個第三世界國家(介紹其
簡要歷史、政經處境、重要議題、神學主題等,國家的選擇可參Books 18, 19,
24, 32, 42, 43, 46, 49),需準備報告大綱(2頁左右)給同學,並於報告後交
書面心得。(40%)
3. 以期中報告為基礎加以發展,於期末交短的研究報告一篇(約3500字)。(50%)

[四] 參考書目:

1. Neil Ormerod, Introducing Contemporary Theologies, E.J. Dwyer, 1990.


2. 《我是如何改變的》。莫爾特曼編。盧冠霖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
所,2006。
3. 王崇堯。《神學家的世界》。台北:永望,1995。
4. 佛洛姆(Erich Fromm)。《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徐紀亮、張慶熊譯。台北:
南方,1987。
5. 莊雅棠。《意識形態批判與聖經詮釋學》。台南:信福,1995。
2
6. Robert McAfee Brown, Unexpected News: Reading the Bible with Third World
Eyes, Westminster, 1984.
7. Juan Luis Segundo, The Liberation of Theology, Orbis, 1976.
8. Paulo Freire。《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水泉譯。台北:巨流,2003。[Paulo Freire,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Seabury, 1968.]
9. Paulo Freire, Education: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London: Writers and Readers
Publishing Cooperative, 1973.
10. Ira Shor & Paulo Freire, 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Dialogues on Transforming
Education,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1987.
11. Antonio Faundez & Paulo Freire, Learning to Question: A Pedagogy of
Liberation, Geneva: WCC, 1989.
12. Paulo Freire,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Continuum, 1994.
13. 林鴻信。《邁向覺醒—自我概念的探討》。台北:禮記,2001。
14. 胡忠銘。《第三世界神學概觀》。玉山神學院,1992。
15. 王崇堯等。《當代問題與基督教思想》。台北:永望,1992。
16. Deane William Ferm, Third World Liberation Theologies, Orbis, 1986.
17. Deane W. Ferm, Third World Liberation Theologies: A Reader, Orbis, 1986.
18. Third World Theologies: Commonalities and Divergences (Papers and Reflections
from the Second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Ecumenical Association of Third World
Theologians, December 1986, Oaxtepec, Mexico), edited by K. C. Abraham,
Eugene, Oregen: Wipf & Stock Publishers, 1990.
19. Leonardo Boff & Clodovis Boff, Introducing Liberation Theology, Orbis, 1990.
20. Jose Miguez Bonino, Doing Theology in a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Fortress,
1975.
21. Jose Miquez-Bonino(慕理諾)。《基督教與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台北:
台灣神學院,1995。
22. 王崇堯。《解放神學與馬克思主義》。台北:永望,1992。
23. 張翠容。《拉丁美洲真相之路》。台北:馬可孛羅,2009。
24. 李敏勇。《革命之花:拉丁美洲詩人之國/尼加拉瓜民眾詩選》。高雄:春暉,
2008。
25. Robert McAfee Brown, Spirituality and Liberation, Westminster, 1988.
26. 菲立浦.詹金斯(Philip Jenkins)。梁永安譯。《下一個基督王國:基督宗教全
球化的來臨》。台北:立緒,2003。
27. R. S. Sugirtharajah, Postcolonial Criticism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8. E. Moltmann-Wendel。《女性主義神學景觀》。香港:道風山,1995。
29. Freeing Theology: The Essentials of Theology in Feminist Perspective, edited by
Catherine Mowry LaCugna,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3.
3
30. 吳富雅。《從「油麻菜籽」探討台灣婦女的解放與神學重建》。台北: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2004。
31. 施正鋒。《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7。
32. 布興•大立。《原住民身份認同與宣教》。花蓮:玉山神學院,2009。
33. 王崇堯。《黑人力量與黑人神學》。台北:永望,1995。
34. Allan Aubrey Boesak, Farewell to Innocence: A Socio-Ethical Study on Black
Theology and Power, Orbis, 1977.
35. Allan Boesak, Black and Reformed: Apartheid, Liberation and the Calvinist
Tradition, Orbis, 1984.
36. Edgar Lockwood, South Africa’s Moment of Truth, New York, Friendship Press,
1988.
37. Desmond Tutu(圖圖)。《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台北:左岸文化,2005。
38. Kwame Bediako, Christianity in Africa: The Renewal of Non-Western Religion,
Orbis, 1995.
39. 宋泉盛。《故事神學》。台南:人光,1991。
40. 宋泉盛。《第三眼神學》。台南:人光,1989。
41. 《原住民文化與福音的對話》。台北:台灣世界展望會,2004。
42. Lesslie Newbigin著。《應世的宗教》。黃明德譯。台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
台灣分會,1978。
43. 王憲治。《上帝與亞洲人民的故事—族群、文化與權力的神學反省》。台南:
信福,1994。
44. 郭佩蘭。《上帝在亞洲人民之中》。香港:基文,1993。
45. 龔立人。《解放神學與香港困境》。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1999。
46. 王崇堯。《民眾神學》。台南:南神,1999。
47. Douglas J. Elwood, Asian Christian Theology: Emerging Themes, Westminster,
1980.
48. John England, Living Theology in Asia, London: SCM, 1981.
49. Roy Sano, The Theologies of Asian-Americans and Pacific Peoples: A Reader,
Berkeley : Asian Center for Theology & Strategies Pacific School of Religion,
1976.
50. Nyambura J. Njoroge, Partnership in God’s Mission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Geneva: 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 1996.
51. 《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杭廷頓、柏格主編。王柏鴻譯。台北:
時報文化,2002。
52. 《神學的殘障與殘障的神學》。陳文珊編著。台北:永望,2009。
53. 楊克勤。《祭祖迷思:修辭與跨文化詮釋的回應》。香港:基督教文藝,1996。
54. D. T. Hessel。《生態公義: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台灣生態神學中心文
字組譯。台北:台灣地球日,1996。
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