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起信論 現 東亞 體性哲學--- 學 儒家的爭論為中心的考察

林鎮國 治大學哲學系

一 序言

當初 大乘起信論 和東亞的 體性哲學關聯起來 為 次研討會 題


要的構想是試圖在東亞近 體性哲學的形 程中 到曾經被共同關注並
關鍵性影響的經 文 藉 疏 文 的 同 釋 援用 索解各種
釋衝突背後的思想立場 走向 在 想法 起信論 於是 為最好的選擇
理 是 論 僅形塑了東亞大乘 教的基 性格 在 世紀初期 為中國
和 教界的論辯焦點 更 要的考慮是 些爭論的影響溢出了經 教義學
的範圍 滲入了現 東亞哲學的 流論述 為 儒家和京都學派或隱或顯
的思想資源 從 一點來看 起信論 在 世紀初期的東亞思想史實
要的位置

當然 圍繞在 起信論 爭論 遭的近 東亞思想家 限於 儒家和京都學


派 他如原坦山 円了 鈴木大 炎 梁啓超等人 皆 所 入
關於 部 石 的 近 諸国における 大乘起信論 の研究動向
(2005)和 近 における 大乘起信論 の受容 (2012) 文 盡而精
1
彩的論述 可 參考 中 石 的一 察 耐人尋味 他比較戰前中
學界 華嚴教學 包括 起信論 的態度 指出當時 學界常用華嚴思想來
合理 東亞共榮圈的意識形態 和國家 義關 密 相 地 為 譚嗣
同 炎為 表的近 中國思想家 則多用來 為革 理論的資源 甚 和激
2
的無 府 義相 應 起信論 國家 義的關 是否 如他所說 在
中國和 截然 同的表現 值得再考察 如 所見 近 東亞 體性哲學的
展和國家 義脫 了關 及 體性哲學 身的限度 值得 究

關於 體性哲學在近 東亞的形 爭辯 林敏明的 のゆくえ


近 思想史への一視角 2010) 供了系 性的 史圖像 研究
幫 於近 中國 體 概念的形 史 則尚 看到相關的研究 可 確

1 關於韓國的部 參考金永晉 近 韓国 教の形 學受容と 如緣起論の役割‐‐‐ 明治


期の 教哲學の影響を中心として 円了センタ 報 22 2013: 3‐35
2 石 近 における 大乘起信論 の受容 龍谷大學 教文 研究センタ
頁 81 86

1
的是 歐洲哲學的 體 或 體性 概念是先於明治時期引入 再擴散到中
國知識界 在 のゆくえ 一 林整理了明治時期 體 一詞的
翻 程 從西周(1829-1897) 學連環 的 / 彼 到後來的
3
/ 可 看到黑格爾 辯證法的痕跡 林 引用 Michael Burtscher
的研究 指出 円了在 1887 出版的 哲學要 可能首度使用 體 一
詞 用來指 費希特哲學之 諸覺諸境的 源 於 德知識論意義的
4
概念 Burtscher 的論文則從梁啓超的 近世第一大哲 德之學說 (1903-4)
談起 試圖追溯東亞引入西方 體 概念的 程 結論是梁氏氏雖尚 識到
為 知 體 法權 體的雙層意義 然卻高唱 自覺 救亡圖存 自覺
體 論是在存 論或實踐論 都 在的關聯 可 說 起信論 適時
地 入近 東亞思想的論域 原因就在於闡 了 體 自覺的 在關
為實踐的 據 如 所見 起信論 和東亞近現 體性哲學的建構 實踐
一 的關聯 特 是 文所擬處理 儒家哲學的部

起信論 場 部曲

起信論 是在現 東亞各種宗教和哲學立場的競 和爭辯中 台 在


世紀之初 起信論 僅在東亞 教 部爭 中 為焦點 在東亞 西
方的遭遇中 為宗教會 的 要媒 從編 史來看 起信論 入東西方宗
教交流的 程 於東亞 教 部的考證爭論 中的關鍵 件是 1893 在芝
哥 辦的世界宗教會 (World’s Parliament of Religions) 亞洲宗教 包括 教
當時被動地在西方學界建構的 世界宗教 框架中再現 會 是 要的 件
鈴木大 和李 摩 (Timothy Richard) 英 起信論 就是如 脈絡 的產
物 鈴木的英 出版於 1900 而李 摩 的 起信論 英 在 式出版(1907)
5
之前 在楊文會的協 於 1894 畢 人的翻 意圖 同 一是
為大乘 教爭 另是在亞洲尋 基督救贖的信心 起信論 初 場便 為
東亞 向他者的最佳選擇 一 特 的理 問題到了 儒家牟宗 答

3 林敏明 のゆくえ 近 思想史への一視角 講談社 頁 47


4 林敏明 同 頁 67 Michael Burtscher, “Facing “the West” on Philosophical Grounds: A View
from the Pavilion of Subjectivity on Meiji Japa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uth Asia,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26/3, 2006.
5 Timothy Richard, “Translator’s Introduction” to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imothy Richard,

The New Testament of Higher Buddhism (Edinburg: T. & T. Clark, 1910), pp. 43‐47. 關於鈴木大
和李 摩 的 起信論 英 研究 可參考龚隽 译经中的 治——李 摩 大乘起信论
史學 第 輯 頁 - 鈴木大 東亞大乘 念的確立 台大 學研
究 第 期 - 孫知慧 近 教の東西交渉 : テ リチ ドの
翻 と 教理解 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紀要 (48) 281-305 2015-04

2
案會更清楚 從鈴木大 李 摩 到牟宗 思想史理路的連續性 那就
是都 識到 起信論 為文 會 的橋樑角

但是 在東亞 部引 爭論的 件則來自圍繞在 關 起信論


者的辯論 場世紀大論辯始於 1902 望 信亨 前 慧雲 島地大等
精 橋一 等人皆 入 1908 炎撰 大乘起信論 首度
學界的爭論 題帶 中國 第 波的大辯論則於 1918 續起 入者更
多 羽溪了諦 常盤大 文 郎 林屋友次郎 境 黃洋 鈴木宗忠等
人 經 梁啓超 大乘起信論考證 (1922)的 紹 場大辯論很快地引 中國
教界的回應 最後演變 為 教性相之爭的現 版 影響深遠

了 述 大 件之外 環繞 起信論 所產生的思想爭辯更饒富 味


是 文所擬處理的問題 在中國 邊 批評 起信論 的 要 營是支那 學
歐陽 無的 唯識抉擇談 (1922)開 端 調 王恩洋 呂澂繼之 最後則
演變為熊 力背 歐陽師 因 唯識論 的出版而引 儒 之爭 中 經
1943 的熊 呂之辯 及 七 牟宗 的隔 回應 並 出 起信
論 架構中西哲學會 的 教 在 起信論 的批 則 後
期 洞宗學者袴谷憲昭和 史朗 的 批 教 最 表性 引 國
學界廣泛的反響 中 袴谷 種 教 場所 教 和 批 教 批
戰線延伸 京都學派 便形 趣的 比 環繞著 起信論 在哲學 一
方 中國 學 和 儒家的爭辯 另一方 批 教 和京都學派的
立 種現象絕非 史的偶然 而是 哲學 的理 概括地說 一方 批
教 從中 學派緣起性空的 點批 起信論 的 常心形 學 而 學
的批 則是來自唯識學的立場 另一方 京都學派 禪 教的傳 為 儒
6
家則站在心學的立場 雙方並 建立 同形態的 體性哲學

概言之 近 東亞思想史 起信論 的出場 場 一 起信論


考證的爭論 世界宗教脈絡 的 起信論 為現 東亞哲學資源
的 起信論 場 看 各自獨立 實 在關聯 起信論 的偽 爭論
一方受到繼 九世紀東亞考證學傳 另一方 受到歐洲語言文獻學
風的影響 論是乾嘉或江 考證學 或是歐洲的語言文獻學 基 的理路強調

6關於西 哲學和 傳 哲學的關聯 特 是 起信論 見渡部清 東西 哲學思想の総合


としての 哲學 ‐‐‐ 西 哲學 の独自性を檢証する試み‐‐‐ 哲學科紀要 智大學
哲學科 37 號 2011 教哲學としての西 哲學‐‐‐ 善の研究 を基礎として‐‐‐ 哲
學科紀要 智大學哲學科 32 號 2006

3
知識 性 而非 體性 在思想 考證學則多站在心學的 立 為東亞
的他者 當時歐洲的思想 宗教 複雜性 在殖民佈教的 局勢 東亞 教
可避免地 追求 的方法和框架來 界 自 在迎拒之間 傳 受到
同遭遇 整 脫 傳 或辯護傳 形 拉鋸的 股力 在 種情況 原
7
富 義 彩的 體性哲學中 免於文 民族 義的牽連

覺 的 體性

顧名思義 大乘起信論 的造論 趣在於引 眾生 大乘的信心 大乘


僅意指 史 後起的 教形式 更是指 世救度的宗教途 於大乘 信心
就是 世救度 信心 如 生起大乘的信心?大乘 教的中 唯識即各
同的途 中 學派繼 般 經的 路 稱 一 法空 如 金剛經 所言
所 眾生 皆 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 無數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
得滅度者 僅人 空 法 是空 證入空性 即可 外是空性的
現 唯識學派則 稱 萬法唯識 眾生的覺悟需要 聞熏習 的外緣 就
是需要 理的 識 獲得 識的轉 轉依 漸次修行 於
解脫 於唯識學來說 識論的 路在救度 優先性

同於中 唯識的立場 起信論 的信心則來自一 眾生 的超越性


常心 就是自性清淨心 裡 就 心 而言 超越性 乃 於心的
經驗性 起信論 的名相來說 心固然 經驗性 就是心生滅的特
性 還另 超越性的 向 就是 為 無為法 的心 如的 向 在心的
超越性 心 如 經驗性 心生滅 的 如 空理 是眾生心的超越
性 據 眾生心 是生滅法而 還是 如 自性覺悟 覺 待外
求的 心 起信論 的造論 趣即在於 示 大乘的實現來自眾生 於人人
常心的信心 在 教的系 裡 起信論 屬於 張眾生皆可 的 性論/
如來藏思想 系 在整體東亞傳 包括 教和儒教 取得 流的地位 影響
深遠

7 Michael Burtscher 在考察明治時期思想 円了 宅雪嶺 之後 如 的 察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modern Jap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it was only through the agency of a
specifically modern philosophy that the unity of world philosophy could be called forth. But the
part of the world in which this ultimate synthesi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Kant was still
thought to represent the latter) would be ultimately occur‐‐‐and this was the point‐‐‐was Japan.”
Michael Burtscher, “Facing “the West” on Philosophical Grounds: A View from the Pavilion of
Subjectivity on Meiji Japa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uth Asia,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26/3,
2006, 372. 如後所見 察 用來指 儒家 如牟宗 會 人驚訝於幾 是 身 做的
評論

4
整部 起信論 的宗 據 唯一 心 的立場 建立 世界的形 學
系 世界結構 為 世間 出世間 前者是生滅心所開出 後
者是 如心所開出 論是生滅心或 如心 起信論 皆視為 一心 的
向 所謂 一心開 為 ?一者心 如 者心生滅 是 種
8
皆各總攝一 法 義 ? 是 相 故 一心 即是 述
超越論性格的 體性 如 和 生滅 的 說明世界的 結構

於 起信論 著 於說明一 法的存 論 源 唯是一心 一心


如 為體 如 意指空去妄念 所顯的 實 如實空 積極
性 用的力 如實 空 能夠 熏無明 為覺悟的動力 因 如 僅
是 體 用力 dynamic power 從 起信論 斷強調 如 恆常熏
習 力故 能 眾生厭生死 樂求涅槃 自信 身 如法 心修行
可 得知 一點可 說是合於理想 義/ 念論所言 自 性 spontaneity
的 體 概念 自 性保證了 體自 的可能 於 起信論 來說 如
/ 理 是超越的 體 是 在 為 體性的存 論 基 體的 用力
而得 實現 可 說 相 於唯識學強調 如 為所緣 ālambana 的 識論立
場 起信論 體現了 如 超越又 在的形 學原理 在 教哲學 是 大的
理論轉折 當然 造 了 大的理論爭辯

爭論的 心概念是 覺 概念 另一方式說明 心體 質 等同


於 法身 言覺義者 謂心體 念 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 法界一
相 即是如來 等法身 依 法身 說名 覺 覺是相 於 覺 始覺 究
覺而 屬於 同的層次 覺 始覺和究 覺屬於經驗層 而 覺屬於超驗層
前者可 用來 述心識在 同階段的狀態 而後者指從 覺到覺的可能條件
言之 起信論 來說 覺 存在 從 覺 始覺到究 覺的覺悟便 可
能 即 覺是 為覺悟的超越性條件

問題是 覺是 麼? 起信論 覺和法界 法身等義 就是和實在


等義 等於說 覺的經驗的可能性來自實在 身 可 說 覺的 體性奠基
於純粹的 體性 即 而言 覺 了解為經驗性的 來覺悟 並 適當
因為覺悟 是心識的經驗 然而 覺卻是等同於 如法身的超驗性 基 謂之
為 覺 乃就 如 心合一 即心而言 如後所見 覺 為 起信論 被

8 文所引 起信論 為署名為 諦 的版 見 大 臟 另注明 並參考柏木弘雄 大


乘起信論の研究 東京 春秋社 1981 第 諦 と實叉 との比較研究

5
批 的 心概念 但就東亞的理想 義者來說 覺 為終極實在 可 用來
為現 體性的 據 現 的 體性 德為 表 再是 期經驗論的 心
如 或笛卡爾的 疑的 體 而是 立法性 規範性的 體 所立
的法或規範乃來自 體 身 立法乃是自 立法 規範乃是自 規範 起信
論 來說 法或規範 來 足 呈顯 否的關鍵乃在於心是否清淨 心 清
淨 理自然呈顯 起信論 張 清淨心即是 如心 心 如 理 同一
清淨心的呈現 就是 如理的呈現 可 說 在結構 起信論 現
體性確 相 之處 當然 實質 容 是否 的相 值得 一 考察

最後 於 起信論 強調 一 眾生悉 如 而 如 自 熏習之力


一 因緣 足 熟善 則能 趣涅槃 得大解脫 言之 起信論 強調
一 眾生悉 如 的信念是啟動實踐的動力 所謂 起信 外就是 起
9
自信 身 如法 的信念 因 信念 始 實踐可言

心 理 範疇 釋 起信論 並明講 起信論 的立場 張 心即理 始於淨

影慧遠的 大乘起信論義疏 明 理學 心學 的 展 概要來說 理學 張心理

而心學 張心即理 朱熹雖然 講 心即理 那多半是就實踐結果來講 心合於理 就心合於

理 如孔子自言七 從心所欲 逾矩 來說 心即理 起信論 的 覺 所講的心即理則和

朱熹 同 究 要從心理 或心理相即來解讀 起信論 淨影慧遠的 大乘起信論義疏 首

軔 他明 地從 心 理 的關 來解釋 心 問曰 故心是理 ?答 理非物

造 故名為理 非為木石 神知之慮 故名為心 是心則攝一 世間 出世間者 如 理者 諸

法中體 用 體 故言則攝 用雖眾多 無出染淨 染則世間 淨則出世 依於 心 … 中


明染淨 用 釋中但明隨染之用 故 勝鬘 可了知 自性清淨心 可了知 彼心

為煩惱所染 可了知 彼言自性清淨 猶 心 如 來無 ( 大乘起信論義疏 卷1

CBETA, T44, no. 1843, p. 179, a12‐b5)慧遠 心是理 設問 可 看出他所持的 心立場 在

他的回答裡 體用 來說明理 心的關 理是體 心是用 心為理所攝 猶如用為體所攝

如 看來 心 理 合於 故心是理 的設問意趣 設問的語意 顯然要借 來

說明慧遠所持 心是理 的 張 張首先要 的是 心 理是否一向地 如 心

是否斷然 的問題 慧遠先 出 用 體 心 理 或 體攝用 理攝心 的

說法 然而 種回答 是預設心 理 才能 一 說明 者的關 攝 嗎?在理論

析 即使要講 同一 要先預設 A B的 才能 一 講A B 是否同一 裡顯

然 是講 A=A 的同一性 慧遠的解決途 是 起信論 的解決途 在於 心 為心

如 心生滅 側 心 如相 如來藏 心生滅相 賴耶識 前者是 心即理 後者則

是 心理 前者心 如為一 後者 賴耶識 如為 慧遠 方式說明了心 如

之間 一 異的關 在存 論位階 前者為後者的超越性 據 transcendental ground

6
四 學 的 起信論 批

學 的 起信論 批 始於歐陽 無於 1922 講 唯識抉擇談 時 抉


擇 法談 智 批評 如緣起說 他依 瑜 師地論 法之義 指出 如只
能 為所緣 識 象 智 為能緣 識 體 如雖然在存 論 可視
為 體 然 起 用的是 智 歐陽 無強調 從知識論的角度 如僅能
所緣 識 象 就是 識得 生的條件 他說 在 識
清清楚楚 可相混 從唯識學學的 點說 智 種子 可 說熏習 但是
如無所謂種子 能說熏習 起信論 說 心 如 混淆了 如 智的
10
益 如受熏緣起萬法之說 遂 顛 支 莫 所 吁可哀
裡 歐陽 無批評 起信論 要是站在唯識學的立場 實質 延續了中國
教的性相之諍

歐陽隨楊文會學 楊氏原宗 起信論 並曾協 李 摩 為英文出版


問題是 歐陽和 學 轉而批 起信論 甚力?回答 問題的一 可能的
線索是 歐陽曾在 1914 於 學叢報 刊出 所緣緣論釋解 篇 期著
疏解護法的 所緣論釋 而護法的 所緣論釋 是陳那 所緣緣論
的注釋 歐陽研習 論 應 是傳 自明 唯識學 在明 唯識學 陳那 所
緣緣論 被 類為相宗的著 如果從陳那哲學整體來看 所緣緣論 則是
型的知識論著 討論 識的條件 就是所緣 歐陽的唯識研究肇始於
所緣緣論 向的意義 明顯 可從後來呂澂賡續 所緣緣論 研究
照漢蔵 疏解護法的 所緣論釋 可 看出 僅如 呂澂在中
國 學史 首度翻 陳那 集 論 力 教邏輯 知識論的研究 而批評
禪宗顢 清 足 看出 學 排斥 起信論 的哲學傾向了

說明他為 麼他說 心 如相者即是第九識 第九識是 諸法體故 ( 大乘起信論義疏

卷1 CBETA, T44, no. 1843, p. 179, a21‐22) 心 如相 即是 第九識 而 於一心中絕言

緣為第九識 ( 大乘起信論義疏 卷 1 CBETA, T44, no. 1843, p. 179, a26) 第九識 就是 如

理體? 又名之為 識 ?顯然 裡只能就 心即理 來了解 第九識 賴耶識和 如的

關 是 但是如來藏心 絕 心 和 如的關 則是同一 心 理在究極層 的同一

一點 起信論 首度明確地 示出來 是淨影慧遠 心是理 設問的意趣 從哲學史 看

淨影慧遠 出 心是理 說 值得特 出來 關於 段文獻 因讀 怡碩士論文而 雖然彼

見解各異 然殊可
10 歐陽 無 唯識講義 臺 教出版社 1978 頁 38‐39

7
呂澂批 起信論 的文 如 起信 禪 試論中國 學 關心性論的
基 思想 大乘起信論考證 都出版在 1950 後 起信 楞 應是
11
學 時期的講稿 最 呂澂于 文 條列七條證據 確證 起信論
據菩 流支的誤 為中土人士所偽撰 他的考據 在指出 起信論 思想 的
錯誤 視 如 如來藏為一 析如來藏 賴耶識為 如 智 如隨
12
染 如無明 熏 等等錯誤 於呂澂來說 考證是思想批 的手段

呂澂在 於 50 的 大乘起信論考證 中更 一 出他的批 第一


印度 學的 意著 於 識的改變 虛妄錯誤的 識轉變為清淨 確的 識
後者即是 諸法實相 的 識 就是 心性 淨 的意思 起信論 則講 心
性 覺 張 心 覺 說 在修習工 諸 心 體的 用 要求 直
顯心性 返 還源 必 識的改變 第 要求 識的改變是 革
的態度 而 諸 返 還源 的入路則必然 保 呂澂指出 起信論 的保
13
性格和 朝 教 治 關 種從意識形態的角度批評 起信論 唯心思
想的保 性格 當然和當時中國的社會 義革 關 但 能簡單地解釋為呂澂
在 治壓力 的言論 而應視為 世紀初期中國激烈反傳 義在 學 部的
表現

覺思想的批 辯論 呂澂 炎 熊 力

值得一 的是 件和呂澂的 起信論 批 相關 一是 1921-22


間呂澂 26 歲 和 炎 54 歲 持續長 一 的論辯 是 1943 歐陽
14
無去世引 呂澂和熊 力的辯論 從姚彬彬最近整理的 炎 吕澂等论学
函 辑注 可 看到15 呂論辯因緣起於當時學界 柏格森哲學和 學的討論

11 樓 烈等編校 中國現 學術經 楊文會 歐陽漸 呂澂卷 石家莊 河 教育出版社


1996 頁 671
12 呂澂 起信 楞 呂澂 學論著選集 卷一 山東 齊魯 社 1991
13 呂澂 大乘起信論考證 呂澂 學論著選集 卷一 頁 359‐360 從元魏 元魏 来
朝 教便紧密地结合着 治 依赖于 冶所利用而滋 了僧祗 浮屠 等制度后
藉剥削 生 就更巩固了 统治者利害 共的关系 再 愿稍微变 现状 他们在理论
尤 是 于 实相 的看法 都 自觉地走向 极保 的一 来的 子看做是美好无缺的
跟着 周 灭法的变故 教 们热望恢复原状 种倾向 益 显著 像 台智者经 一回刺激
而组织他 性 的实相 即 一例 在 方原来即偏于保 的 子 发展 的 返
原 思想 如 起信论 所表现的那 是极 自然的
14 關於 期熊 力如 受到 炎的影響 見江燦騰 呂澂 熊 力論學函稿評 東方宗
教研究 第一期 1990
15 姚彬彬 炎 吕澂等论学函 辑注 中国社会科学 近 史研究所近 史资料编辑部
编 近 史资料 总 号 又見姚彬彬 炎 呂澂 黎錦熙關於唯識

8
所引起 炎借 學的現 比 擬配柏格森的實驗 理想 指出 伏斷意識
則藏識自現 而向之所謂 可知者 乃軒豁呈露於前 煩卜度 無 推論
並借 批評朱熹而推崇姚江 雖 能 去藏識 而於藏識 能驗到
氏的意思是 伏斷意識 去 概念 必像朱熹 張向外格物窮理 而
要借 直覺 自證心體 心體即是藏識 炎 種 張 是禪宗 心學的
路數

呂澂則扣緊 氏 伏斷意識 則藏識自現 一語 出 的批評 一 意


识之用 能断灭 世间之身 熟睡闷死外 固无间 即入 亦但简
别相 转 无漏 学者着力 惟 是赖 他的意思是 意識的思
必要的 能 在修 次第 能斷絕 斷 意識 則 知活動便 可能 修
的 點在於斷 而 是斷 意識 他說 国 学自禅宗盛行后 谬
说流传 宜 断 意识用 误人无限 可 禪宗要求斷 意識
所 誤人 便在於落入反智 義 心體 是 如 是藏識 藏識
如混淆為一 始於 起信論 自来研求 学者 于 别 清 混言 用
遂多隔膜 在西方先哲 亦所 免 如马鸣者之著 起信 初 目 如
后复 如 无明 相熏 之说 实 语病 呂澂 時的說法 基 依循
歐陽 無的體用範疇 為後來中國 學混淆 如 智的體用關 始於 起
信 呂澂總結 故言心 只 如 亲证 如 唯 智 亦必
行心数相 特 别 执 亡 故得冥证 非独恃受位而可 炎先生谓
凡诸 论 必先之 自证 窃谓亦 尔 自证之先 必 解 乃 实 即
如 论 理 入 一 境界 亲证? 但 依据 说而 否则即
谓 自证来 亦但 外 邪 耳 他強調 如 為心體 只能是 智自
證的 象 所緣 雖然 智親緣 如 可如 起信論 一般 如
智混淆為一 並說 如 無明可 熏 因為 智的 要 呂澂 為在自證
在直 之外 可 棄 解 確的 識 所謂 自证之先 必 解
種 識為優先的 智 義態度 使他 起信論 和禪宗 反智的傾向
終 一生 都無法 同

相 地 炎則一再強調 如心體 在藏識之中 氏雖 明言


說得自 起信論 但依 論而言 藏識 如為一心體之 藏
識 是 體 為斷空矣 顯然是 常唯心的立場 於禪宗
於陽明心學 趣的是 場辯論在 後呂澂 熊 力的 函論學 然再

之論辯考 表於第 屆唯識學高峰論壇 2015 10 17‐18

9
度 演

熊 力於 1920 入歐陽 無 學習 法 1922 冬 開 學 大


任教 1932 唯識論 出版 棄唯識學 返 儒宗 學 師 式
決裂 1943 歐陽去世 熊 力 呂澂又展開一場 高度 表性的 函論辯
熊 力的 唯識論 的 表現於改造 唯識學的 體性概念 他 棄了
16
學 所宗奉的 賴耶識 體論 而改 帶 論創生性意涵的 心論
可從熊氏 唯識論 文言 的 明宗 看出 造 論為欲悟諸究玄學
者 知實體非是 自心外在境界 即非知識所行境界 唯是反求實證相應故
頁一 實證相應的 體 熊氏稱為 智 是 識 智自性 覺 吾
人反 炯然一念明覺 是自性呈露 故曰自性覺 同 依熊氏 智
的 體即是實體 終極的實在 身 反 來說 實體 外是 心 心 實體
思路基 同於 王的心即理 同於 起信論 心 如為一 後來
熊呂論辯時 呂澂 性寂 自性 寂 和 性覺 自性 覺 種 體
理論 指責熊氏 覺 中土一 偽經 偽論同一鼻孔出氣 得據
17
衡 法? 1942 4 2 函 所言 偽論 之一即是 起信論

呂澂關於 性寂 性覺 的 清楚地顯示 種形態的形 學的差異


呂澂 為 印度 教的心性論 體論 張 心性 淨 來寂淨 自性
涅槃 所 現出種種虛妄煩惱現象 乃 於 識轉變 所 唯識學就是著
於說明 虛妄現象的產生源自 取 能取/所取 的 偶性結構 一 偶性
斷 心性即能自證 來的寂淨相 呂澂 為 才是 教的 立場 稱為 性
寂 自性寂淨 相反的 漢傳 教受到 起信論 的影響 心性 淨
誤讀為 心性 覺 為心 覺性 使 僅是可能 覺性更是保證
的現實性保 眾生皆可 一變而為 眾生原 是 心 眾
生 無差 種性覺說之 可取 乃因 產生負 的實踐效應 前函
櫫性寂 性覺 詞 乃直截指出西方 說 中土偽說 同之 一在 據自
性湼槃 卽性寂 一在 據自性菩 卽性覺 前立論 乃 視所緣境界
依 後立論 乃 視因緣種子依 能所異位 行 殊 一則革 一則返
故謂之相反 1943 4 12 函 呂澂 為 性覺說會 實踐 返
能 革 唯 革 故鵠 法界 窮 追求 而一轉 間 無住
生涯 無窮開展 幾位育 匪託空談 中妙諦 可 體俗見而失之
唯 返 故纔起 足於 之心 便 畢生委身情性 縱 排 無非節文損益

16 唯識論 文言 妄識亦依 心故 而實乖 頁


17 熊 力 呂澂的 信往返 見 熊 力 集 第 卷 頁 420‐467

10
而 等而 之 於禪悅飄零 暗滋鄙吝 則 亦 窮矣 1943 4
12 函 革 的可能來自 理為 識 象 而返 的 路則必然淪於冥證
沒 的 準

熊 力則 為 起信論 綜 大 必背 法 1943 4 17 函
他說他的 趣 在於考證 而是在於義理 他 同意呂澂的性覺 性寂
而 張 吾 為性覺 性寂 實 可 言性覺 而寂在 中矣 言性寂
而覺在 中矣 性體原是 寂 覺 易言之 卽覺卽寂 卽寂卽覺 亡 則
見性 性覺 而惡言性寂 是 亂識為自性 性寂 而惡言性覺 是
無明為自性 卽曰非無明 亦是枯寂之寂 墮斷見 可曰性覺 性寂相反
耶? 1943 4 7 函 熊 力 張性寂性覺 可 所謂 卽覺卽寂
卽寂卽覺 他 反 性覺 反 性寂 必 注意的是 在論辯中熊 力
常在語意 行創造性的轉 覺者 生 同 儒家
的創生性形 學概念 解釋 覺 於是 覺 便轉 為在 論和 德哲
學 創生性格的 體性 啓牟宗 自 無限心為超越的 體性的 一
18

起信論 牟宗 的 教方案

如果 於師 的關 熊 力 願在 起信論 題 開而強烈地和 學
決裂 為熊氏哲學的繼 者 牟宗 則毫無顧忌 了直 起信論 題
回批歐陽 無 呂澂 還 而 起信論 一心開 的架構會 中西哲學
19
出他的 教 在牟宗 的 體性哲學建構中 起信論 再度回到中心的
位置

牟宗 回顧熊 力和 學 的爭論 特 關 從 體論的角度了解 如


是否 當 就 問題而言 他肯 了呂澂的 點 前呂秋逸曾謂體用是儒家
20
義 家之 如空性並非體用之體 言是 牟氏的意思是 起信論

18 Lin Chen‐Kuo, 2002, “Hsiung Shih‐li’s Hermeneutics of Self: Making a Confucian Identity in

Buddhist Words,” NCCU Philosophical Journal, 8, 69‐89.


19 牟宗 學 歐陽 無 呂澂 的 滿 及許多層 見牟宗 自述 臺
鵝湖出版社 1989 頁 106 智的直覺 中國哲學 臺 台灣商務印 館 1971 324
性 般 臺 學生 局 1977 冊 第 部 前後期唯識學 及起信論 華嚴宗
第 楞 經 起信論
20 牟宗 家體用義之衡 附錄於 心體 性體 第一冊 臺 中 局 1968 頁
573 相關討論亦見 著 空性 現 性 臺 立緒 1999 頁 106 關於漢傳 教 體

11
為基礎的中國 教各宗雖 貌 實體 義的嫌疑 例如 起信論 豎立的 心
實體性的實 的嫌疑 則 心即性 性 語言之 便可 實體性的
體之嫌 古語言之 便可 外 梵 之嫌 然而牟氏接著又說 但嫌疑畢
是嫌疑 而 是 實 理 是 起信論 如為體 緣生萬法的體用關
只是 虛說 權說 而 牟宗 裡的解釋 實 用心處 目的在於
借 家虛說的體用義 突顯儒家實說的體用義 並強調唯 儒家實說的體用
義才能 為建立 德世界和 治體制的基礎 於儒家 同來說 體用論意義
21
的 體性才是 力地回應現 西方文 的 體性

牟宗 針 學 批 起信論 的回應 亦 見於 性 般 1977


22
他的回應 要針 歐陽 無的 楞 疏決 學 第 輯 1925 和呂澂的
起信 禪--- 於 大乘起信論 來 的 討 1962 牟氏就他 所引的 料
一一 出他的評論 為 如來藏名藏識 生滅 生 滅和合 生
23
滅 指心識的 超越的 性 就是 諦所言之超越的 解性 呂澂批
評 起信論 為偽論 理 是 起信論 據魏 楞 的誤 而來 如來藏
藏識 來指同一識 到了魏 才 者 開 視前者是 生 滅 後者是生滅
並說 生 滅的如來藏是 心 覺 構 中國 教 返 還原 的說法 牟氏
就呂文 段回應 為大乘 來就 賴耶緣起 如來藏緣起 同意 學 非要
排斥 常心系 可的心態

牟宗 疏解 起信論 指出 所開出的 層存 論 一心開 各


總攝一 法即是存 論的 足 依心滅 言執的存 論 依心 如 言無
24
執的存 論 後來牟宗 在 現象 物自身 講 德哲學時 就是利用 起
信論 一心開 模型來會 家“執”之 念來融攝 德所說的現象界
25
並 德的 純理批 之 解部來充實 個“執” 無執的存 論奠基於自
性清淨心或自 無限心 而執的存 論則奠基於識心 前者是 智的直覺的德

用論 釋 如 呂澂於 湯用彤 漢魏 晉南 朝 教史 審查 亦批評湯著 遂從體用漫為


論斷 謂 說 如同於 體 又視大乘妙諦法性法相無往非體用一如 甚 推論眾生一見 性
煩惱即是菩 實則 教從無 體之說 法性法相所謂 如實相者 為 “轉依”工 之所依
據 而在工 中染淨因果 毫 可紊亂 即煩惱而為菩 者 ? 見呂澂 柳詒徵 湯用
彤 漢魏 晉南 朝 教史 審查 漢語 學評論 第 輯 2013 頁 6 呂文寫於 1944
2 2
21 見 著 空性 現 性 的相關討論
22 牟宗 在 起信論 題 回應呂澂 歐陽 無的批評 見 性 般 臺 學生 局
1977 冊 第 部 前後期唯識學 及起信論 華嚴宗 第 楞 經 起信論
23 同 頁 438‐439
24 同 頁 456
25 牟宗 現象 物自身 臺 學生 局 1975 序 頁7

12
性 體 後者是知性 體 雖說是 種 體 應 層存 論 實 只是同一
體開 而 可 說 牟宗 的中期哲學借 起信論 的 常心系 會
德 稱開決了 德哲學的 足 並在實踐 試圖 德理想 義的立場來
吸納近 西方的科學 民

牟宗 於 德哲學的補充 要是借儒 釋 家傳 智的直覺的肯


從而貞 物自身的意義 並 之證 自 因果性 causality of freedom 之
26
可能 在 裡解決自然 決 論 自 自 意志 的矛盾問題 問題是
超越意義的自 如 落實為現實 的自 ?還是最後只能繼續講 辭意義的自
即九法界而 的自 自 的自 ?牟宗 著講 為 物自身 的 行
動 是 麼意思?回答 些問題之前 看到牟宗 補充 德的路數
同於 教 常心論 補充 唯識學 儒家 心學 補充 理學的做法
就是肯 為智的直覺的良知 自性清淨心之為呈現原則 使物自身得 呈現
因 人是否 智的直覺 牟宗 哲學來說便是關鍵 是在 關鍵處牟宗
中國哲學的價值 到最高 因為只 中國哲學 包括 教 肯 人可 智的
直覺

總言之 同於 的爭論脈絡 牟宗 解讀 起信論 他自 的哲學


程 他的哲學建構 同於 師熊 力 一 在邏輯方 他 再像熊氏一樣 諸
教因明 而是直接 諸羅素 德海的數理邏輯 在知識論 域 他
再 諸 教 論 而直接取 於 德的批 哲學 雖然他的 趣從來 在於
的批 哲學 而是在於建立超絕的形 學 他來說 民國初 用來接引西方
哲學的 學 經失去 為媒 的價值 些都可從牟宗 的 邏輯 範
1941 理則學 1955 識心之批 (1956-57)等著 看出 但是
表示 教哲學 他 要 相反的 教哲學 為牟宗 哲學系 中的 心
資源 特 是 臺 華嚴的 教 始終是 為會 中西哲學的基 方法 在
牟宗 的哲學系 建構中扮演關鍵性角 的是 臺 教 再是 世紀初期風
一時的唯識學和因明學 必 注意的是 教的運用 可能脫 文 同的因
素 特 是 中所隱含文 國族 義的關聯 在牟宗 哲學系 的 教中是 可
27
忽略的問題

26牟宗 中國哲學 九講 臺 學生 局 1983 頁 300‐301


27例如 牟宗 曾說 說到 於中國哲學傳 了解 儒家是 流 一因它是一個土生的骨
幹 即從民族 而生的智慧方向 因它自 德入 獨為 大故 牟宗 現象 物自
身 臺 學生 局 1975 序 頁9

13
教 為牟宗 哲學的方法 論是 教 始 終 頓 圓 中
國哲學 儒 釋 或是西方哲學 柏拉圖 來布 茲 羅素 德
教是牟宗 用來建構涵蓋 更大 更足 現 題的哲學方法 方法用來
展示精神如 從實在論 唯識論 常心論 直升到圓教的辯證 程 晚期牟宗
援用 臺 教的方法 建立他自 的圓教存 論 譎的說法表 了 世
間法的宗教情 種想法在中期 經時常出現 就牟宗 中期哲學而言
特 是 智的直覺 中國哲學 1971 現象 物自身 1975 的階段
28
會 中西哲學 是它的 要關 牟宗 來說 如同 史 中國人如
吸收來自印度的 教一樣 當 中西哲學會 的工 是出於比較哲學的 趣
而是出於 吸收現 西方文 的時 使 體來說 如 使中國 為現 國
家 批 地實現科學 民 的要求 是推動牟宗 哲學工 的 要動力 他是追
求現 的傳 義者 在 現 的方案中 起信論 一心開 被牟
29
宗 借用來 為會 德哲學的 共模型 看到 階段的 起信論
經 再是 教經 部爭辯的 象 而是 為會 中西哲學的 要橋樑

七 結論 超越 體性哲學的限度

回顧 世紀 場縱跨 的哲學論爭 學 堅持從 知 體的立場批


起信論 張 理 如 只能 為 識的 體 能等同於 為 體的心
為 體的心只能是 知心 儒家則 同 起信論 站在超越 體性的立場
為 如 能只是空如之理 能僅是 為所緣而 必 同時是心 理即
是心 理 心為一 因而 如 活動力 熏力 一先 的超
30
越 據 必然性 於 如理是 體的超越性 據 如 法性 的
識只需 逆覺體證 需經 漫長 如 為 所緣 的 轉依 實
踐 相反地 現象 法 的 識所需的 知 體則需要 心的 自 坎
而 用 於一心辯證地開 在現象 物自身之間 逆覺體證和自 坎
的機制 層存 論得 開顯無礙 現象界的知識得 就 體界 帝
自 意志 靈魂 的 識 行動 得 保住 是 儒家在接受西方現 文 時

28牟宗 的中期哲學 特 是 智的直覺 中國哲學 現象 物自身 要表現在 德哲


學的吸收 批 用來建立 儒 釋 家為骨幹的 體性形 學 肯 人可 智的直
覺 並貞 智思界 體界 他說 如果 人雖 限卻能 智的直覺 自 無限心
則 但 部中國哲學 可能 即 德 人所講的 部 德哲學亦 空 如 在哲學 證
一點 是牟宗 在 時期的 要工 牟宗 智的直覺 中國哲學 臺 台灣商務
印 館 1971 序 頁2
29 牟宗 在許多地方強調 起信論 的 一心開 架構是 的 共模型 見牟宗 中
國哲學 九講 臺 學生 局 1983 頁 293
30 牟宗 性 般 臺 學生 局 1977 冊 頁 462

14
31
所設想的 體性結構 藉 保 現象界 體界的存在

在 儒家和 學 針 起信論 的爭論中 儒家並 是沒 意識到 教的空


理和儒家的實理在超越 體性的構 同 用 牟宗 在 智的直覺 中國
哲學 和 現象 物自身 即隨處點明儒 釋 家的 同性格 只是 於他 於
強調 家皆肯 人能 智的直覺 使得 家應 的差異無意間被抹 能細
緻展示 空的 體 如 在現 情境中起 用 言之 於在 現 性所
出的 教方案中 儒 釋 家 的差異因被置於和西方文明的 立 而
被抹 最後留 的僅是 儒家式 德規範性格強烈的理的 體性 相 地
家空理的勝場 表現於規範性的解構 開顯所 理性規範在究極層 例外
於緣起性空 如幻 奠基於空理的 體並 能 就現 性的民 科學 而
僅能映照現 性的業感 幻 即 來看牟宗 援引 起信論 一心開
的架構來會 中西文 自 無限智心 保住物自身的積極性存 論地位
並 能 視現 性的業感緣起性格 就是 能 視現 性 待解脫/解 的
向 在現 東亞哲學 體現空性 體性哲學反而是京都學派的西 幾多郎 西谷
啓治等人

在 種儒家式超越的 體性構造中 規範性來自形 學所講的超越實理


是來自溝 的共識 是來自辯證的 瑪 來看 是停留在
形 學式的思考 從 層存 論來看 溝 的活動或辯證的 必 藉 語言的
媒 只能屬於現象界 而理則存在於 體界 如 藉 現象界的語言活動讓
體界的理得 顯現 是牟氏 層存 論首先必 考慮的問題 言之 體界
和現象界 如 和生滅 如 溝 ?依牟氏之說 起信論 一心開
為模型的 層存 論而言 體界 如 言絕慮 只能逆覺體證
可言傳 縱使 能在 層 逆覺體證 無法避免獨 論的困境 因為 言絕
慮 他人無法 識到 體證的 容 即使是在現象界 生滅 於 起信論
從識心的角度說明生滅現象的構 並 視語言在 體性構造的地位 很
32
避免唯心論的獨 論困境 因為現象被視為是個 體意識的構 或表象 在
獨 論 溝 然 需要 自然就容易忽略差異的 在實踐 引
治性的後效 能 考慮

反 歐洲哲學在 念論之後的 展 如 超越 體性哲學所 避免的獨

牟宗
31 中國哲學 九講 臺 學生 局 1983 頁 296‐297
參考李明輝 獨 的倫理學抑或
32 的倫理學?──論 柏瑪 德倫理學的 建 科
學 展 刊 第 卷第 期 頁 - 亦收入 儒學 現 意識

15
論困境 為 世紀哲學 要的關 中 條 展路 特 值得注意 一是
海德德企圖翻轉柏拉圖 義 笛卡爾 義 解構西方形 學的宏大方案 一來解
理體的形 學優位 來和笛卡爾的 體 義 決 條繼 采的路數
後來在 世紀後半葉蔚為後現 潮流 特 就是 體的取 從後現 的角度
來看 體 或 體性 為現 哲學的標 意味著理性 體 他者的宰
制 包括 肉體 欲望的宰制 意味著 理的壟斷 是維 坦引 的
語言學轉向 使奠基於意識的 體性哲學受到動搖 如 所述 特 是唯心論
的意識哲學往往 避免獨 論的困境 因 語言的溝 活動 為尋 出路
的關鍵選 從 教的 點來看 條出路就是回到世俗諦 在世俗諦中尋 溝
共識 再從共識中尋求行動方案 解決世間 自 的問題

在 及 起信論 爭論的東亞哲學中只 儒家和京都學派 觸及 述的


西方哲學脈絡 中牟宗 在 哲學 展 程中 視 西方哲學 述 條
路 然 僅 為所動 還斷然拒絕 毫無允許辯證的空間 牟氏 在大學時
習羅素和 德海的 數理邏輯 和維 坦的 名理論 並於 中
後者 然而 於牟氏的關注始終是存 論 特 是維 坦所 稱為 意義
的形 學 題 他的哲學建構並 相應于語言的轉向 即使牟氏在 教哲
學 釋 視可說 可說 說和非 說的 他的 體性哲學並
33
沒特 著 可說 的層 因而常 流於獨斷的嫌疑

於海德格 牟宗 在 智的直覺和中國哲學 中 海德格的 德 形


學問題 為討論 象 斷言海氏哲學為 無 之學 因為海氏 視人
的 限性 … 於人的 限 質 依現象學的方法 存在的 路 一存 論的
析 即 基 存 論 海氏的基 存 論 談 人是創造的 因而
是無限的 肯 一個超越的實體 無限性的心體 性體或誠體 為人
34
之所 為 實的人 因 牟宗 自然 能在 體性哲學中吸取海德格在
在 析所展示的 時間性 史性 能欣賞 在世存
共在 Mitsein 的想法 問體是 缺 時間性 史性 現 的 笛卡爾
降 的 體 只會是抽象 空的 體 是 體存在的 體 更 是在 史傳
中的存在 些 於時間性和 史性的 見 結到 要出於牟宗
於 無限 的強烈企望所

總言之 從 世紀 起信論 的爭辯看到的現 東亞 體性哲學 論是

33 牟宗 名理論 牟宗 集 第 七冊
34 牟宗 智的直覺 中國哲學 頁 355, 356, 360

16
肯 覺或強調轉依 雙方的差異 實 是很大 因為都 理--心 為 體的
結構 衡之後來的語言轉向 在 理--心 之間應 排語言的媒 為 理
言 心 角結構 了凸顯理解的語言性35 使獨 的 體 為溝 的
體 理 轉 為 可說的理 盡可能 弭 理 被獨 論的心所壟斷
36
宰制 種修 義式的 體性理論 理-言-心 僅可 為爭論的選
或許 可為東亞哲學帶出一條 路

在 前談及 爭論時 曾 諸 瑪 的後形 學思維 肯 整


37
的理性 的必要 後 的想法沒 多大改變 但是否要 然 棄形
學 包括否 性辯證的形 學 就 是那麼肯 總 為 形 學沒 必要
然 棄 但應 引 更豐富的考察 路 了 述修 式的 體理論 世紀傅
科的系譜學或考古學 拉岡的心理 析 呂格爾的 為一個他者的自身 都
38
可 用來照明 體/ 問題的 一 思考

35 Cf., Hans‐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translat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Second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Crossroad, 1989), Part III, “The Ontological Shift of
Hermeneutics Guided by Language”.
36 想法來自 教中 派清 隨 勝義 的理論
37 Lin Chen-Kuo, “Metaphysics, Suffering, and Liberation: The Debate Between Two Buddhisms,” in

Jamie Hubbard and Paul Swanson, eds., Pruning the Bodhi Tree: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298-313.
38 在思考 體性哲學的限度 部 時 和林遠澤教授 幾次深入的交談 啟 良多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