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 40 

卷第 4 期 西  华  大  学  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2021 年 7 月
Vol. 40 , No. 4 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Jul. 2021

 · 语言文学 ·

陈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
—基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考察

蔡瑞珍
三明学院海外学院(外国语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4

摘    要:陈荣捷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他深厚的哲学功底、独特的研究路径以及精审的治学态度使之
成为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的权威。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来看,陈荣捷能够顺应美国哲学场域中盛行理学研究
的主流学术研究趋势,使其秉持的学术惯习和持有的社会文化资本能够在场域中得到充分的实践,促进了朱
子学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传播。陈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维护并巩固了美国哲学场域的结构关系,在这一
过程中其自身累积了更多的社会文化资本,从而在场域博弈过程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位置。
关键词:陈荣捷;朱子学翻译与研究;布迪厄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H315.9;B2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 8505(2021)04 − 0021 − 08
doi:10.12189/j.issn.1672 − 8505.2021.04.004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Zhuism by Wing-tsit Chan
—A Bourdieu's Sociological Approach

CAI Rui-zhen
School of Overseas Educatio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China

Abstract: Wing-tsit Chan is committed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all his life. His authority of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Zhuism is based on hi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unique research approach and rigorous scholarship attitude. From the per-
spective of Bourdieu's sociology, he follows the dominant trend of the new Confucianism study in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field,
bringing his academic habits,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into full play, thus promoting Zhuism's acceptance and spread in the English
world. It helps to maintain and consolidate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 in the field of American philosophy. And in this process, he accumu-
lates more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s to occupy a more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game of the field.
Key words: Wing-tsit Chan;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Zhuism;Bourdieu's sociology
 

陈荣捷被誉为“中哲西传的一代大师”“北美儒家拓荒者”,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对于中国哲学
融入世界哲学体系,促进中国哲学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陈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集中于其
学术研究的后期(主要从 1960 年代始),其朱子学翻译与研究建立在深厚的中国哲学研究基础上,更显其
 
 
收稿日期:2021 − 03 − 3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学路径下陈荣捷中国哲学译介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XYY002)。
作者简介:蔡瑞珍,女,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社会翻译学研究。
 
引用格式:蔡 瑞 珍 . 陈 荣 捷 的 朱 子 学 翻 译 与 研 究 — 基 于 布 迪 厄 社 会 学 理 论 的 考 察 [J]. 西 华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 2021,
40(4):21 − 28.
22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年

系统性。
学界对于陈荣捷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的探讨大多融入到对陈荣捷整个中国哲学研究的探讨中进行。
周炽成论述了陈荣捷向西方推阐中国哲学的学思与功业 [1]。崔玉军阐述了陈荣捷观察和研究朱熹的独
特角度和研究方法 [2]。卢睿蓉认为陈荣捷的朱子学著译是 20 世纪北美朱子学界的先驱之作 [3]。黎昕、赵
妍妍阐述了陈荣捷朱子研究的多维度、集大成特点 [4]。刘敬国、项东论述了陈荣捷典籍翻译的原则和特
色 [5]。高建立认为陈荣捷推动了 20 世纪美国的朱子学研究,使美国与西方世界认同中国哲学的真实存在
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6]。陈来认为陈荣捷在英语世界的朱子学
研究首屈一指 [7]。苍虹旭在他博士论文的第四章论述了陈荣捷的朱子研究 [8]。程水龙、陶政欣认为陈荣
捷英译《近思录》版本具有融通中西、嘉惠美欧的价值 [9]。田莎、朱健平分四个阶段阐述朱学二百年的英
语译介历程,在“以朱释朱”阶段阐述了陈荣捷的朱学英译 [10]。文献梳理表明,学界对陈荣捷朱子学翻译
与研究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对其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及其向西方推阐朱子学的贡献方面,鲜有系统梳理陈
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成果与实践,以及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其背后的成因。本文拟从布迪厄的“场
域”“惯习”和“资本”概念角度,分析陈荣捷朱子学翻译与研究背后的社会学理据。
 

一、陈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概览
陈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先是研究中国思想与中国哲学,然后是研究理学,最后集中于研究
朱熹。他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建立在其深厚的中国哲学研究基础之上,经过长期学术积淀水到渠成,使
朱子学研究成为一门显学。陈先生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活动可分为三类:发表著译、发表论文和参加学
术会议 ①。详见表 1、表 2、表 3。
 

表 1    陈荣捷发表的著译

发表年份 作品名称 出版社 说明

1946 《中国》(内含 “理学”一章) 柏克莱出版社

1963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第34章)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67 《近思录》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朱学论集》 台湾学生书局
1982 1.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是华人首次
《朱子门人》 台湾学生书局 向英语世界译介朱熹思想的、最系

《<近思录>详注集评》 台湾学生书局 统的文本资料,成为西方学者了解


1983
和研究朱熹的主要参考著作;
《朱熹与理学》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2. 陈荣捷的著译考究仔细,出处详
1986
《北溪字义》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尽,成为世界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的
权威
1987 《朱熹的生活和思想》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8 《朱子新探索》 台湾学生书局

1989 《朱子新研究》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1990 《朱熹》 东大图书公司

表 2    陈荣捷发表的论文

发表年份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 说明

1968 《朱子道统观之哲学性》 《东西文化》第十五期

1969 《朱熹》 《大美百科全书》 第六卷


载于狄百瑞主编的《明代思想的自我与社
1970 《早期明代之程朱学学派》
会》,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第 4 期 蔡瑞珍:陈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 23

续表 2

发表年份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 说明


载于朗西斯·奥班(Francoise Aubin)主编的
1973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纪念百日乐(Etienne Balazs)宋代研究》,法国
高等教育实践学院

1974 《欧美之朱子学》 《华学月刊》第31期


载狄百瑞主编的《理学的呈现》,哥伦比亚大
《性理精义与十七世纪之程朱学派》
学出版社
1975
《东西方哲学》 第25卷第2期;《华学月刊》第
《朱熹评老子与生生观念之关系》
11卷第2期
载福赫伯(Herbert Franke)主编的Sung
《朱熹》 Biographies,Franz Steiner(弗兰茨施泰纳)出
版社
1976
《十三位理学学者传记》 同上

《朱熹在西方的研究》 《亚洲研究学报》第35卷第4期

《朱陆通讯详述》 《华学月刊》第61期
1977
《朱陆鹅湖之会补述》 《中华文化与复兴月刊》第11卷11期

1978 《新儒家范型:论程朱之异》 《中国哲学报》第5卷第2期

《朱子固穷》 《书目季刊》第5卷第3期

《从朱子晚年定论看阳明之于朱子》 《书目季刊》第15卷第2期

1981 《论朱子之仁说》 《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6期

《朱子门人之特色及其意义》 《中国文化月刊》第11期

《朱子自称》 《中国文化复兴月刊》第15卷第5期 陈荣捷1970年代发表的论文多以英文书写,后


由万先法、储兆瑞、刘坤一等翻译成中文,收
《朱子的宗教实践》 《华学月刊》第127期
录到《朱学论集》或《朱子新探索》中②
1982 《元代之朱子学》 《中国文化复兴月刊》第14卷第4期

《宋明理学中的“太极”观》 《言与思》第20卷第3期

《沧洲精舍辨》 《华学月刊》第104期

《陈淳<叹陆学张王学问无源>考辨》 《史学评论》第6期
1983
《宋明理学中的“格物”思想》 《史学评论》第5期
载韦政通主编《中国哲学词典大全》,台湾水
《88个理学词条》
牛出版社

1984 《朱子与书院》 《史学评论》第9期

《朱子行状》 《传习录》第4期

1985 《宋明理学的功与过》 《传习录》第4期

《朱子遗迹访问记》 《明报》第230期

《黄干的<朱子行状>》 《孔子研究》第2期

1986 《朱熹与理学》 《哲学与文化》第13卷第10期


载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
《朱子言体用》
哲学》,东方出版社
《朱子与南轩》 《湖南大学学报》第11卷第1期
1987
《陈淳在<北溪字义>英译本导言》 《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5期
载G.J.Larson and E.Deutsch 主编《跨越国际边
1988 《朱熹与世界哲学》
界:比较哲学新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24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年

续表 2

发表年份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 说明

1988 《儒家之两轮哲学与现代化》 《哲学与文化》第15卷第2期

《儒家“中”的概念之检讨》 《孔子研究》第3期

《朱子与大慧禅师及其他僧人的往来》 《朱子学刊》第1辑
1989
《朱子与道统》 载《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

《朱熹与静坐》 收入《朱子新探索》
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收入《朱学
1990 《朱子之创新》
论集》
载钟彩均主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上
1993 《论朱子观书有感诗》
册),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1995 《朱学论集》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汇编出版

1996 《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汇编出版

表 3    陈荣捷参加的学术会议

年份 名称 地点 说明

1981 宋明理学讨论会 杭州

1982 国际朱子学会议 夏威夷

1986 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 台北
陈荣捷积极主持、筹备、参加会议,并
1987 朱熹国际会议 厦门
提交朱子学论文
1989 庆祝孔子诞辰的国际会议 北京

1990 朱熹国际会议 福州

1992 国际朱熹会议 台北

二、基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考察陈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
布迪厄认为,社会实践产生的方式可以用公式表示,即:[(惯习)(资本)]+场=实践 [11]101。对于陈荣捷的
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社会实践而言,他能够顺应美国哲学场域中理学研究的主流研究趋势,恰切地运用其
秉持的学术惯习及其享有的社会文化资本,参与场域实践,成为了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的权威。
 

(一) 从场域角度的分析
布迪厄社会学中的“场域”概念指“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 [12]133-134,是由占据不
同社会位置的行动者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特定的运作逻辑与法则。由于行动者占据的空间和位
置不同,场域可以分为权力场域、哲学场域、艺术场域、文学场域、科学场域等。其中权力场域是“元场
域”,能够支配规导其他的子场域。
陈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社会实践是在美国权力场域规导制约下的产物。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
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对越战争、民权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等事件使人们怀疑传统的西方人文
价值,开始关注非西方国家的历史与发展。美国的权力场域给与了鼓励和支持,1960 年联邦政府直接拨
款在夏威夷大学成立了“东西方中心”,促进东西文化交流。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狄百瑞 (De Bary) 教授
(西方汉学三巨头之一)和陈荣捷的努力下,西方学者开始认识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中国哲学研
究取得重大突破,儒家思想的翻译与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其视角逐渐从先秦儒学扩大到宋明理学,从
“宗教角度到哲学角度”,“从外部转向内部”,“从普遍到专门”,“从偏见到公平” [13]80+73,促进了理学在美
第 4 期 蔡瑞珍:陈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 25

国的传播与发展。朱子学翻译与研究借助这一主流哲学场域开始逐渐盛行,正如陈荣捷在《中国哲学文
献选编》自序中所言:“该书能独当一面达二十九年之久,亦时势使然。”最重要的时势“即朱子学之盛行
是也” [14]2。
布迪厄认为:“行动者会利用自身持有资本的数量和结构以及在场域中占据的位置关系,选择竭力维
护或颠覆现有的资本分配格局。” [12]149 如果行动者在场域中处于支配地位,往往会选择维护现有场域的
力量格局,反之则会采取颠覆策略 [15]51。陈荣捷被誉为“向西方介绍东方哲学文化思想最为完备周详的中
国大儒” [2],《纽约时报》(1994,8/16)称之为“中国哲学研究在西方的一代宗师”。可以推见,陈荣捷在美国
哲学场域中享有丰厚的社会文化资本,在场域位置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主导支配地位。他顺应主流学术研
究趋势,引领学术研究潮流,积极传播朱子哲学思想,以此维护中国哲学在美国哲学场域中的力量格局,
巩固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结构关系。
 

(二) 从惯习角度的分析
“惯习”是“社会建构的性情倾向系统” [12]165,是人在成长、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实践过程中获得
的,其不断受到结构形塑,同时又处在结构生成中,持续影响社会实践。陈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不仅
受到主流哲学场域的规导和制约,同时也受其学习、教育、工作、研究等社会经历逐渐内化而成的哲学
惯习结构的驱动。在文本选择与翻译策略上体现了他一贯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态度。中国的哲学是民族
的、也是世界的,陈先生以中国哲学术语解释朱子哲学,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运思方式,使朱子学融入到整
个世界哲学场域中,成为世界哲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进了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
 

1. 文本选择
布迪厄认为“人们都是通过以往经验建构而成的范畴来领会感知各种外在刺激和制约性经验”,早期
的社会经验“相对封闭”,具有“优先性”,对于驱动社会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2]179。陈荣捷倾注全
部精力与情感翻译与研究朱子学,首先是其早期私塾教育形塑的惯习结构自觉驱动实践的必然结果。陈
荣捷的私塾教育过程遵循了朱子主张的为学顺序,他五岁入私塾,学习《三字经》《五字经》《大学》《论语》
《中庸》以及《尚书》等,十一岁学习吕东莱的著作。他天生聪慧,对于各种经文,学完后很快就能背诵,
“对于传统文化,有一种说不出的热爱” [16]。陈荣捷的幼年所学,已根植于其心灵,寄居在其体内,“遇到
客观条件,无需调试就能自觉适应场域”,以翻译研究朱子学的实践方式“调动过去经历来指涉未
来” [12]174-175,体现了惯习结构生成于历史和建构历史的双重属性,以及客观规律内在化与内在规律外在化
的互构循环。
其次,陈荣捷选择朱子学翻译与研究是其长期的哲学研究内化的哲学惯习自觉生成实践的必然趋
向。陈荣捷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在美国从事中国哲学研究长达 50 多年,是海外讲授中国哲学和从
事中国哲学研究时间最长的、最早推动美国理学研究的华人学者 [17]19-20。陈荣捷长期浸淫在中国哲学世
界里,儒家思想成了一种内在的规律寄居其体内,形塑成惯习结构,这种惯习结构又潜在引导他的实
践 [18],因为“实践本身就包含对内在规律与趋向的预期” [12]183。长期研究中国哲学,使其意识到美国的“中
国哲学之研究仅限于理雅各氏所译之四书五经与其所译及别人所译之老庄”,“遂致在美国人心目中,所
谓中国哲学不外乎先秦哲学” [19]106。为了改变中国先秦之后无哲学的看法,陈荣捷认为必须研究理学,而
要研究理学就绕不过朱子学,因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孟老庄之后中国哲学的最高峰。
 

2. 翻译策略
陈荣捷翻译朱子学著作秉承一贯的哲学惯习,即冷静、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促
进中西文化的沟通与理解。他强烈批判西方译者没有传达中国哲学内涵的翻译方法。比如,他认为庞德
翻译的《大学》《中庸》和《论语》的合译本,没有从中国儒学典籍的思想内涵出发,只是沉迷于玩拆字游
戏。陈荣捷的翻译思想和哲学文化观体现在其译介策略上,那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采用“以中释中”“以
26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年

朱释朱”的异化方式传达朱子的哲学内涵。其在翻译《近思录》(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1967)、《北溪


字 义 》 (Neo-Confucian Terms Explained, 1986) 以 及 编 译 《 中 国 哲 学 文 献 选 编 》 (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1963)等著作的过程中,始终秉持这种翻译思想和译介策略,坚持遵循“尽量参读各种经典注
疏”“所有的中国哲学名词必须加以解释”“所有原典之引文,尽量追溯其出处”等七项原则 [14]9-10。在翻译
哲学术语时尽量体现哲学内涵。如:对于“仁”的翻译,他认为 benevolence、perfect virtue、goodness、hu-
man-heartedness、love、altruism 等西方学者的译法均未能完整表达该术语的内涵,因为“仁”不仅指特定的
美德、仁爱,也指广义的美德,即一切“善”的基础。他从史学视角考察了《孟子》、汉代儒生、韩愈、理学
以及现代人对“仁”的概念的理解,同时从词源上探寻“仁”的意义,并以《孟子》和《中庸》对于“仁”的意
义的理解作为佐证,以此说明韦利(Waley)、休斯(Hughes)、 博德(Bodde)、杜布斯(Dubs)等人的译法均
无法表达“仁”的词源本意。他认为布德博格(Boodberg)的译法 humanity 和 co-humanity 以及林语堂的译
法 true manhood 则比较好,因为 humanity 包含了“仁”的多义性,关照了理学内涵解释,不仅表达了“仁”
的生之理内涵,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0]。陈荣捷精审的治学归因于其平实缜密的学风和严谨的态
度,这种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有疑必究的学术惯习,使他成为了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的权威。
 

(三) 资本角度的分析
“资本”是“一种以物化形式累积起来的劳动” [12]302,以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的
形式存在。文化资本指个体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以及获得的文化资源 (如著作),包含身体化文化资
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和制度化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指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义务;象
征资本亦称符号资本,指享有的信誉 [21]120。资本的总量和性质决定了行动者在一定社会空间所占据的位
置。陈荣捷持有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使之足以在场域博弈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从而获得了更多资
本,增进了场域博弈的筹码,如此不断循环累积,螺旋式上升。
 

1. 文化资本
布迪厄认为,行动者的文化资本累积是经过长时间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建构的利比多投入,逐渐内化
为具有个性化的秉性和才能,成为具有较高价值的身体化文化资本 [15]123。陈荣捷从小接受中国传统儒家
思想教育,其天资聪慧,能够比其他人更快背诵和掌握经书内容。15 岁到广州教会书院(今香港岭南大
学)学习哲学、英文、国学、自然、历史、地理等课程,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文学活动,思想非常
活跃。23 岁留学美国,28 岁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长期的儒家思想教育及哲学文化熏陶,已经内
化为陈荣捷身体的持久性情,成为一种哲学文化能力、哲学文化习性与哲学文化趣味。
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等)呈现,这种商品为理论留下痕迹
或对理论问题进行批判 [22]108。陈荣捷一生从事中国哲学翻译与研究,留下了丰富的哲学商品(著作)。他
是当时(1950 年代)唯一为百科全书撰写中国哲学相关内容的人,也是英文出版物数量最多的中国学
者。根据陈澄之统计,到 1983 年,陈荣捷已经出版著译 16 种,发表论文 128 篇,书评 156 篇,演讲多达 1 000
多场。
陈荣捷的身体化和客观化的哲学文化资本成为其在场域斗争中的重要武器、获取经济资本的重要
筹码,为其朱子学翻译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将“以中释中”的哲学研究思想具体化到朱子学翻
译与研究的“以朱释朱”路径,集中出版朱子学翻译与研究著作,彰显了其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的中国哲学
本色。
 

2.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行动者通过社会网络或团体所属的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获得的资本,资本的大小取决于行
动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规模和这些关系中所含资本的质量与数量 [15]130-131。陈荣捷持有的文化资本及
其亲切随和、热情健谈的个性禀赋,使其在学术场域中结识交往了诸如摩尔、狄百瑞等的众多著名学者,
第 4 期 蔡瑞珍:陈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 27

建构起“师生”“校友”“朋友”或“合作者”等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网络中群体所拥有的资本总量就是陈荣
捷持有的社会资本,而这些资本为其带来了收益增值的效应。
陈荣捷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结识了伍茨 (James Hanghton Woods) 和霍金(Wiliam Ernest
Hocking)教授,跟他们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伍茨是陈荣捷的论文指导教师和主讲教授,霍金则是他
的师长。对陈荣捷来说,伍茨教授“和蔼可亲”,而霍金教授就“像父亲一样,热情鼓舞人” [16]。在岭南任
教时陈荣捷接待了受邀演讲的胡适,他们也很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胡适把发表了自己文章的杂志寄给
陈荣捷,而后来芝加哥大学迈克奈尔(Harley McNair)教授邀请陈荣捷参加编写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内容
的时候,陈荣捷又推荐了胡适撰写中国思想部分。在夏威夷大学任教期间,陈荣捷又结识了耶鲁大学教
授摩尔(Charles Moore),摩尔是世界知名的比较哲学专家,他们共同筹办了第一届东西方哲学会议,而后
来东西方哲学会议都会定期举办。陈荣捷的成名作《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也是与摩尔共同发起的,摩尔
还 为 之 作 序 。 与 陈 荣 捷 合 作 最 为 密 切 的 是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东 亚 语 言 与 文 化 系 的 狄 百 瑞 教 授 (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狄百瑞作为中国思想史研究泰斗,在儒学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他们 1949 年
在岭南校园认识,1960 年合作出版《中国传统诸源》,这是西方出版的第一本介绍中国思想文化文献的巨
著。陈荣捷翻译出版的《传习录》(1963)和《近思录》(1967)也得到狄百瑞教授的关照与支持。1975 年之
后他们致力于理学的合作研究,共同创办主持理学思想研讨班,两人合作达 30 多年。陈荣捷的朱子学翻
译与研究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有力地推动了朱子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3. 象征资本
布迪厄认为,国家命名的逻辑在教育场域中得到最为明晰证明的是学术头衔和职业头衔,它是一种
社会观念的法定规则,是由权力保证的、被感知的存在,是制度化的象征资本,是行动者为知识权力而斗
争的重要价值体现 [15]140。陈荣捷所持有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本身就孕育着象征资本,他的象征资本
还体现于其所担任的职务、被授予的头衔以及享有的良好声誉中。
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陈荣捷先后在岭南大学、夏威夷大学、达特姆斯学院 (Dartmouth College)、匹
兹堡市彻谈慕学院 (Chatham College) 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或兼职教授,退休后与狄百瑞教授
共同主持理学思想研讨班。在岭南大学担任教务长期间,他积极筹划哲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对学生事
务、扩大图书馆、建立博物馆、组织校际师生交流合作方面尽心尽力。1943 年在达特姆斯学院做演讲,
听众热情高涨,听众数量甚至超过罗素的演讲,而且演讲内容很快被邀出版。1951 年担任达特姆斯学院
人文学院院长,成为有史以来中国人在美国高等学府担任的职务最高的人。1963 年在香港的一次演讲,
引起轰动效应,被称赞为“外国翰林”。1978 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 年被选为美国亚洲
研 究 协 会 主 席 , 被 授 予 达 特 姆 斯 学 院 名 誉 博 士 。 1984 年 担 任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第 六 届 “ 钱 穆 讲 座 ” 教 授 。
1992 年被亚洲研究协会授予该年度“亚洲研究杰出服务奖”。这些头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陈荣捷的学术
权威地位及贡献,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他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
陈荣捷享有的良好信誉和名誉,赋予他超出经济资本能达到的作用,累积起相当的信用资本和关系
资本。陈荣捷立身严谨、性格平和、谦和有礼、言谈幽默、乐于助人,成为“达特姆斯学院最受尊敬和欢
迎的教师之一”。他还受邀担任布林懋尔学院、卫斯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讲师,做系列演讲。
不仅如此,夏威夷和汉诺威的社区教会以及当地的各种社团也经常邀请他去演讲,“改变了当地人对中
国人的看法,使他们意识到不能再轻视中国人,也不能从中国苦力、中国洗衣工和唐人区中的居民角度
来看中国人” [17]234-235。朱子本身非常注重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认为只有付诸实践的知识,才能更加巩固。
他认为“知与行,功夫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则皆不可偏废。知
而未行,即是未知” [23]76-77。陈荣捷秉承朱子知行合一的思想,不仅译介传播朱子学,更是朱子学的践行
者,通过自己的为人处世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模式介绍给世界,促进了朱子学在美国的发展,同时赢得了世
28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年

界范围内中国朱子学研究专家的声誉。
 

结语
陈荣捷在其学术研究后期致力于朱子学翻译与研究,使之成为一门显学,可谓贡献至大。其因由归
结于陈荣捷能够顺应美国哲学场域主流研究趋势,并充分实践其秉持的学术惯习和持有的社会文化资
本,是三者和谐互动的必然产物。从场域、惯习、资本概念角度来分析陈荣捷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的社会
学动因,对于促进朱子学乃至中国哲学在世界的接受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具
有启示意义。

注释:
① 有关陈荣捷朱子学翻译与研究活动的梳理见拙文《陈荣捷朱子学译介研究惯习理论考察》,《翻译论坛》,2016 年第 4 期。但该文对陈荣捷朱
子学翻译与研究活动的梳理不够完整,本文作了进一步补充。
② 陈荣捷的英文论文《早期明代之程朱学学派》由万先法、储兆瑞翻译成中文,分别详见《中国文化月刊》1981 年第 17 期和《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5 年第 2 期;《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由万先法译成中文,详见《中华文化与复兴月刊》1974 年第 12 期;《性理精义与十七世纪之程朱学派》
和《朱子对老子学之评价》由万先法译成中文,详见《中华文化与复兴月刊》1978 年第 20 期;《朱熹在西方的研究》由刘坤一翻译成中文,详见
《中国哲学》1981 年第五辑;《新儒家范型:论程朱之异》由万先法译成中文,详见《中华文化与复兴月刊》1979 年第 5 期,陈来译成《论朱熹与
程颐之不同》,详见《中国哲学》1983 年第 10 辑。这些论文后收入《朱学论集》。

参考文献:
[  1  ]  周炽成. 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陈荣捷的学思与功业[J]. 学术研究,1999(8):3 − 5.
[  2  ]  崔玉军. 陈荣捷和他的朱熹研究[J]. 中国哲学史,2003(3):100 − 110.
[  3  ]  卢睿蓉. 美国朱子学研究发展之管窥[J]. 现代哲学,2011(4):122 − 126.
[  4  ]  黎昕, 赵妍妍. 当代海外的朱子学研究及其方法[J]. 哲学研究,2012(5):32 − 41.
[  5  ]  刘敬国, 项东. 中哲西传, 一代宗师—陈荣捷先生的翻译事业[J]. 中国翻译,2012(1):47 − 50.
[  6  ]  高建立. 陈荣捷与20世纪美国的朱子学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0 − 34.
[  7  ]  陈来. 陈荣捷: 中学西传的大学者[N]. 北京日报, 2017-03-06(020).
[  8  ]  苍虹旭. 现代性视域中的陈荣捷学术研究[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8.
[  9  ]  程水龙, 陶政欣. 融通中西, 嘉惠美欧—陈荣捷英译《近思录》本的价值[J]. 朱子学研究,2019(2):175 − 186.
[10]  田莎, 朱健平. 朱学英语译介二百年[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2):296 − 308.
[11]  BOURDIEU P.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 TRANS R N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12]  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 等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13]  陈荣捷. 新儒家研究的时代趋势[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1):80 + 73.
[14]  陈荣捷.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15]  宫留记.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9.
[16]  华霭仁. 陈荣捷(1901—1994): 一份口述自传的选录[J]. 中国文化,1997(15/16):327 − 347.
[17]  崔玉军. 陈荣捷与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18]  蔡瑞珍. 陈荣捷朱子学译介研究惯习理论考察[J]. 翻译论坛,2016(4):66 − 71.
[19]  陈荣捷. 王阳明与禅[M].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1984.
[20]  陈荣捷. 理学的术语解释与翻译[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52 − 56.
[21]  BOURDIEU P. 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22]  朱国华. 权力的文化逻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23]  陈荣捷. 朱熹[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责任编辑        燕朝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