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学术争鸣 中国翻译 2022年第4期

“理学”还是“新儒学”?
——从朱子学的海外传播看 Neo-Confucianism 的回译
赖文斌 南昌大学 ∣ 胡翠娥  南开大学

摘要:朱子学是影响中国及东亚诸国八百余年的哲学思想,自明清时期起就被译成西方语言在海外传播。作为一种外来思想,
西方创立了新词 Neo-Confucianism 来对其进行指称,成为这一学派的专门术语。然而,随着海外相关著作译介的增多,
Neo-Confucianism 一词的回译未能追溯词源,望文生“译”,这对树立文化自信和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都带来不利影响,
学术术语回译呼唤格义和正名。

关键词:理学;新儒学;海外传播;回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 (2022) 04 - 0140 - 07

对于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研究以 “ 海 外 汉 学 ” 或“ 海 外 中 国 研 究 ” 系 列 丛 书,
及 国 内 学 界 对 它 们 的 研 究 都 不 能 忽 视 其“ 正 如 中 华 书 局、 江 苏 人 民 出 版 社、 大 象 出 版 社
名 ”, 因 为“ 名 不 正 则 言 不 顺 ”, 倘 若 不 能 等都是目前较为知名的海外汉学译著出版机
够 对 它 们 的 名 有 一 个 准 确 的 认 识, 则 很 难 说 构。 这 些 译 著 的 出 版 对 增 强 国 内 学 界 对 海 外
完 全 理 解 其 主 要 思 想 内 涵, 其 研 究 也 可 能 汉 学 的 了 解、 增 进 中 外 学 术 对 话 具 有 积 极 作
是 隔 靴 搔 痒。 作 为 影 响 中 国、 东 亚 八 百 余 用, 但 是, 这 种 了 解 和 对 话 须 建 立 在 对 中 国
年的学说在英语世界曾有过比较统一的译 文 化 的 一 致 认 识 上, 尤 其 是 一 些 具 有 中 国 特
名, 即 Neo-Confucianism。 然 而, 对 于 Neo- 色的术语。Neo-Confucianism 一词构成特别,
Confucianism 一 词, 有 的 汉 语 回 译 未 能 追 溯 它 起 源 于 中 国, 又 依 据 英 语 的 构 词 法 集 合 词
词 源, 望 文 生“ 译 ”, 直 译 为“ 新 儒 学 ” 或 干 和 前 缀 后 缀 组 成, 突 出 体 现 了 西 方 对 于 中
“ 新 儒 家 ”, 没 有 体 现 朱 子 理 学 实 质, 不 仅 引 国 文 化 的 特 有 认 识。 它 既 传 达 了 中 国 文 化 的
起 了 西 方 学 者 的 争 论, 也 使 得 国 内 学 者 使 用 核 心 内 容, 又 反 映 了 与 儒 家 的 区 别, 展 示 出
的 概 念 出 现 了 指 称 不 一。 因 此, 有 必 要 对 这 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典型的“他者”
个 词 及 其 回 译 进 行 澄 清, 让 该 词 的 使 用 和 翻 视 角 下 的 中 国 文 化 和 中 国 形 象。 纵 观 当 前 国
译都回到其原本义涵上来。 内 关 乎 Neo-Confucianism 一 词 的 翻 译, 有 的
译 文 没 有 体 现 该 词 的 本 义 和 本 意, 造 成 了 误
一、Neo-Confucianism 译名问题 解和误读。
随 着 中 外 文 化 和 学 术 交 流 的 日 益 增 多, (一)词典中的误译

越来越多的国外著述被翻译成中文向国内学 词 典 作 为 一 种 工 具 书, 为 读 者 提 供 权
界 传 递 海 外 学 术 声 音。 一 些 出 版 社 专 门 辟 有 威 和 规 范 的 释 义。 读 者 遇 到 一 个 新 词 或 生

140
2022年第4期      中国翻译 学术争鸣

词, 首 先 想 到 的 是 查 阅 相 关 词 典, 寻 求 权 而 这 些 著 述 对 Neo-Confucianism 一 词 的 翻
威 解 释。 然 而, 对 于 Neo-Confucianism 一 译,也大多采取了上述词典中的释义和译法。
词, 几 部 权 威 词 典 给 出 了 不 一 样 的 释 义。 其 其 一, 著 作 中 的 翻 译, 如 美 国 汉 学 家 田 浩
一, 专 业 术 语 词 典 释 义。 由 社 科 院《 哲 学 译 (Hoyt C. Tillman) 编 写 的《 宋 代 思 想 史 论 》
丛 》 编 辑 部 负 责 编 写 的《 英 汉 哲 学 术 语 词 (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2003)、 华 裔 学 者 秦
典 》 是 一 部“ 专 门 满 足 读 者 阅 读、 翻 译 西 方 家 懿(Julia Ching,1934-2001) 专 著《 朱 熹
哲 学 论 著 ” 的 工 具 书, 词 典 中 对 该 词 的 解 释 的 宗 教 思 想 》( 厦 门 大 学 出 版 社,2010), 译
是“ 新 儒 学 ”(《 哲 学 译 丛 》 编 辑 部,1991: 者 都 将 Neo-Confucianism 译 为“ 新 儒 学 ”;
185),并给出两种拼法 Neo-Confucianism 和 而 另 一 部 华 裔 学 者 张 君 劢(Carsun Chang,
Neo-confucianism。 其 二, 综 合 性 英 汉 词 典 1887-1969) 的 重 要 著 作 The Development of
释 义。 由 复 旦 大 学 陆 谷 孙 先 生 主 编 的《 英 汉 Neo-Confucian Thought, 其 中 译 本 则 为《 新
大 词 典 》( 第 2 版 ) 自 编 辑 出 版 以 来 被 公 认 儒 家 思 想 史 》( 台 北: 弘 文 馆 出 版 社,1987;
为是实用性强的英汉词典典范,其中对 Neo- 北 京: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2006), 这 里
Confucianism 一 词 对 应 的 译 文 是“ 新 儒 家 主 Neo-Confucianism 一 词 译 为“ 新 儒 家 ”。 其
义 ”、“ 新 儒 教 ”( 陆 谷 孙,2007:1302)。 遗 二, 期 刊 论 文 中 的 翻 译, 如 张 加 才 等 将 朱
憾 的 是, 两 部 词 典 都 没 有 对“ 新 儒 学 ” 或 子 学 专 家 陈 荣 捷(Wing-Tsit Chan,1901-
“新儒教”作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1994)相关著述进行编译发表时,也将 Neo-
虽 然“ 词 典 只 承 担 释 义 的 责 任, 而 不 Confucianism 回译为“新儒学”(陈荣捷、张
负 有 翻 译 的 义 务 ”( 曹 明 伦,2004), 但 加 才、 席 文,2013); 梁 涛 和 雷 蕾 对 狄 百 瑞
是, 上 述 两 部 专 业 词 典 都 没 有 给 出 相 应 的 释 (Wm. Theodore de Bary,1919-2017) 论 文
义, 相 反, 似 乎 是 给 出 了 这 一 词 的 对 应 汉 翻译时则同时使用了“新儒学”和“新儒家”
译。 这 样 带 来 的 问 题 是, 学 者 在 翻 译 Neo- 两种译文(狄百瑞、梁涛、雷蕾,2013)。
Confucianism 一 词 时 都 会 以 这 些 词 典 的 译 这些著述是英语世界宋明理学研究的重
文 作 为 权 威 和 示 范, 并 以 之 作 为 参 照, 从 而 要 成 果, 与 国 内 学 者 相 关 研 究 取 得 遥 相 呼 应
形 成 一 种 理 所 当 然 的 结 果 和 约 定 俗 成。 事 的 成 就。 然 而, 其 汉 译 本 对 关 键 术 语 Neo-
实 上, 这 种 约 定 俗 成 已 经 形 成, 翻 看 现 在 绝 Confucianism 的 回 译 与 原 著 思 想 产 生 偏 差。
大 部 分 关 于 宋 明 理 学 的 译 作 都 已 经 将 Neo- 从 而 带 来 的 问 题 是, 中 外 学 者 对 同 一 术 语 的
Confucianism 理所当然地回译成了“新儒学” 理 解 产 生 偏 差, 造 成 文 化 失 真, 因 此, 学 术
或者“新儒家”。 对话不处于同一概念框架下。
(二)著述中的误译 金 岳 霖 指 出, 概 念 的 内 涵, 就 是 概 念 所
为 加 强 中 外 学 术 交 流、 共 享 学 术 成 果, 反 映 的 事 物 的 特 有 属 性(2006:22)。 无 论
除 了 上 述 出 版 社 外, 还 有 很 多 出 版 社 翻 译 出 是“ 新 儒 学 ” 还 是“ 新 儒 家 ”, 抑 或 是“ 新
版 了 一 系 列 海 外 汉 学 研 究 专 著, 或 者 一 些 期 儒 教 ”, 作 为 一 个 概 念 具 有 其 自 身 的 特 有 属
刊 刊 发 海 外 汉 学 研 究 成 果 译 文。 其 中 关 于 宋 性,它们在汉语语境下都有自身独特的意义。
明 理 学 或 宋 代 思 想 的 著 述 占 据 很 大 部 分, 然 “ 新 儒 学 ”, 即 新 儒 家 的 学 说, 它 是 与 马 克 思

141
学术争鸣 中国翻译 2022年第4期

主 义 派、 自 由 主 义 西 化 派 并 称 的 中 国 现 代 三 于“新儒学”,这种意识在中国研究的范围内
大 思 潮 之 一, 是 中 国 现 代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的 主 并 无 问 题, 但 是 超 出 中 国 研 究 的 范 围 就 会 发
要 思 想 代 表; 而“ 新 儒 家 ” 号 称 是 接 着 宋 明 生明显的问题(陈来,2004:10)。因此,作
理 学 来 讲 的, 他 们 所 重 视 的 是 儒 家 的 心 性 之 为 一 个 专 门 概 念 术 语, 切 不 可 望 文 生“ 译 ”,
学, 把 它 看 作 是 中 国 传 统 思 想 的 核 心 和 开 发 需 要 更 多 地 追 根 溯 源, 需 要“ 在 系 统 论 思 想
现 代 科 学 与 民 主 事 业 的 根 据, 被 现 代 儒 客 学 的 观 照 下, 重 新 审 视 中 华 文 化 的 译 传 历 史,
者推崇(李秀伟,2014)。方克立也认为:
“所 对重要的文化术语及其译名进行重新审查和
谓 现 代 新 儒 学, 是 指‘ 五 四 ’ 以 来, 在 强 烈 厘定。”(潘文国,2017)
民 族 文 化 危 机 意 识 的 刺 激 下, 一 部 分 以 承 续
中 国 文 化 之 慧 命 自 任 的 知 识 分 子, 力 图 恢 复 二、Neo-Confucianism 溯源
儒 家 传 统 的 本 体 和 主 导 地 位, 重 建 宋 明 理 学 Neo-Confucianism 从 其 构 词 法 上 看 毫
的‘ 伦 理 精 神 象 征 ’, 并 以 此 为 基 础 来 吸 纳、 无 疑 问 是 一 个 源 于 中 国 的 外 来 词, 但 这 个
融 合、 会 通 西 学, 建 构 起 一 种‘ 继 往 开 来 ’、 词 究 竟 始 于 何 时? 其 所 指 的 意 思 是 什 么? 对
‘ 中 体 西 用 ’ 式 的 思 想 体 系。”(1977:448) 于我们使用和翻译这个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此外,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台湾地 意义。
区 与 旅 居 美 国 的 华 人 学 者 用 新 儒 家( 学 ) 指 曾经有多个学者考察过这个词的来源
称新文化运动后旨在复兴精神性的儒家或儒 和 使 用 情 况, 著 述 最 丰 的 要 数 刘 述 先, 他
学的思潮、流派与学者(郭齐勇,2016)。梁 多 次 通 过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撰 文 分 析 了 Neo-
漱 溟、 熊 十 力、 冯 友 兰、 贺 麟、 牟 宗 三、 徐 Confucianism 一 词 译 法 的 由 来, 文 章 考 据 认
复 观、 余 英 时、 杜 维 明 等 都 是 不 同 时 期“ 新 为, 冯 友 兰 把 Neo-Confucianism 当 作 一 个
儒 学 ” 或“ 新 儒 家 ” 的 代 表。 从 这 些 定 义 和 方 便 西 方 人 的 词 语, 用 于 指 王 阳 明 哲 学, 后
代 表 人 物 来 看,“ 新 儒 学 ” 所 指 与“ 宋 明 理 来 在 其《 中 国 哲 学 史 》 中 用 于 指 道 学, 这 得
学 ” 内 涵 相 差 甚 远, 是“ 接 着 讲 ” 的 思 想 内 到 张 君 劢、 陈 荣 捷 和 美 国 学 者 狄 百 瑞 的 认
容, 与 相 关 著 述 中 Neo-Confucianism 体 现 的 同, 再 后 来 乃 发 生 了 外 转 内 销 的 效 应, 从
内容完全不符。而且,“新儒学”一词的问题 此 流 传 开 来( 刘 述 先,2001;Liu,2009:
还 在 于: 它 好 像 是 本 土 语 言 的 翻 译, 甚 至 被 365)。 另 一 位 华 裔 学 者 黄 秀 玑 则 认 为,Neo-
看 作 是 近 代 中 国 的 真 实 反 映。 这 种 分 析 用 语 Confucianism 是 由 17 世 纪 耶 稣 会 士 命 名 的
与本土用语之混合共用不过反映出汉学者之 一 个 词 汇, 通 常 指 的 是 跨 越 11 到 19 世 纪 中
自 大, 他 们 把 一 个 不 实 际 存 在 的 类 别 带 进 到 叶西方思想的注入这一时期(Huang,1999:
宋 明 儒 学 之 中( 魏 伟 森,1998)。 学 者 们 之 3)。 然 而, 国 外 学 者 的 研 究 对 此 持 有 不 同 看
所以会使用“新儒学”或“新儒家”的译名, 法, 他 们 认 为 时 间 更 早。 美 国 学 者 孟 德 卫 在
主 要 在 于 从 该 词 的 构 词 法 出 发,neo- 作 为 前 其 著 作 中 推 断,Neo-Confucianism 最 早 使
缀 确 有“ 新 ” 的 含 义, 而 Confucianism 也 自 用者很可能是在中国的传教士钱德明(Jean-
然有“儒学”、“儒家”之义。陈来先生指出: Joseph-Marie Amiot,1718-1793)(Mungello,
中 国 学 者 往 往 不 自 觉 地 把“ 宋 明 理 学 ” 等 同 1989:345)。 日 本 关 西 大 学 教 授 吾 妻 重 二

142
2022年第4期      中国翻译 学术争鸣

研 究 发 现,1687 年 传 教 士 柏 应 理(Philippe (Hocking,1936)。


Couplet,1623-1693) 撰 写 的《 孔 子: 中 国 可 见,Neo-Confucianism 一 词 最 早 由 传
之 哲 人 》 中 已 有“Neoterici Interpretes” 一 教 士 向 西 方 译 介 朱 子 学 时 所 创 造, 经 过 一 段
词, 意 为“ 新 时 代 的 解 释 家 们 ” 的 拉 丁 语, 时间的消沉期后,从 20 世纪初开始逐渐被中
即 指 二 程 与 朱 熹 等 人。 并 且 断 定,“17 世 纪 外学者重新发掘使用。
以 来 传 教 士 的 了 解 与 说 法, 就 是 今 日 西 方
世 界 广 泛 通 用 的‘Neo-Confucianism’ 概 三、Neo-Confucianism 的流变
念 的 原 型。” 而 且“ 其 所 指 的 范 围 从 开 始 至 自 从 20 世 纪 Neo-Confucianism 一 词 得
今 都 专 指 朱 子 学, 有 时 包 括 扬 弃 朱 子 学 的 以 重 新 使 用, 特 别 是 经 过 冯 友 兰 和 卜 德 著 作
阳 明 学 在 内。”(2017:385-386) 通 过 翻 在 英 语 世 界 广 泛 传 播 之 后, 该 词 得 以 在 中 国
检 相 关 资 料 发 现, 吾 妻 重 二 的 考 证 比 较 准 哲 学、 宋 代 史 学、 思 想 史 等 学 界 广 泛 流 传。
确,该词早在 17 世纪由西方传教士创立,目 然 而, 其 含 义 却 没 有 得 到 有 效 的 统 一, 甚 至
的在于介绍当时占据中国正统思想地位的 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朱子学。 ( 一 ) 华 裔 学 者 对 Neo-Confucianism 一
遗 憾 的 是, 后 来 这 个 词 没 有 得 到 普 及, 词的解释
并 且 长 时 间 没 有 使 用, 特 别 是 在 19 世 纪 英 冯友兰在其自身的英语著述中使用了
译的朱子学文献和中国哲学文献都没有查到 Neo-Confucianism 一 词, 卜 德 英 译《 中 国 哲
该 词。 现 在 可 见 的 较 早 使 用 该 词 的 是 1904 学 史 》 也 使 用 该 词, 但 是 在 使 用 该 词 时, 冯
年 日 本 学 者 仓 冈 天 心(Kakuzo Okakura, 虽 然 也 表 示 过 是“ 新 儒 家 之 学 ”, 但 更 多 倾
1863-1913), 在 其 著 作《 日 本 的 觉 醒 》 中 向 于“ 道 学 ”, 称“ 道 学 与 这 个 西 方 新 创 的
称, 朱 熹(Shiuki) 是 宋 代 一 位 理 学 家(a 词 等 同 ”(Fung,1948:246)。 也 因 此, 牛
Neo-Confucian of the Sung dynasty);Neo- 津 大 学 修 中 诚(Hughes, Ernest Richard,
Confucianism 是 宋 朝 那 个 伟 大 时 代 的 产 1883-1956)在对冯友兰《新原道》进行英译
物, 在 艺 术 和 文 学 上 都 具 有 创 造 性 成 果, 他 时, 对 于 第 九 章 论 述 朱 子 等 理 学“ 道 统 ” 就
们 致 力 于 融 合 儒 释 道 思 想, 其 结 果 也 反 映 使 用 了 The Neo-Confucianist Philosophy,
了 整 个 亚 洲 的 思 想 意 识。 而 他 们 与 其 他 学 对 应 的“ 道 学 ” 使 用 Neo-Confucianism 一
者 的 区 别 在 于“ 对 儒 家 经 典 的 重 新 诠 释 ” 词(Fung,1947:175)。 为 了 更 好 地 澄 清 宋
(Kakuzo,1904:65-66)。 法 国 耶 稣 会 士 戴 明 理 学 在 英 语 学 界 的 意 思, 陈 荣 捷(Chan,
遂 良(Leon Wieger,1856-1933)1924 年 英 1967) 专 门 撰 文 称 Neo-Confucianism 是“ 旧
文 版 的《 中 国 通 史 》(China: Throughout the 词 新 意 ”, 文 章 指 出,Neo-Confucianism 是
Ages) 在《 性 理 大 全 》 和 朱 熹 条 目 中 也 使 用 一 个 西 方 称 号, 但 在 过 去 几 十 年 里 中 国 学 者
了 Neo-Confucianism; 而 被 称 为 美 国“ 第 对 其 含 义 做 了 调 整, 称 为“ 新 儒 学 ”(new
一个”系统译介朱子学的霍金在介绍朱子知 Confucian learning); 而 传 统 的 名 字 是“ 理
识 论 的 文 章 中 称: 由 此, 宋 代 哲 学 家 们 的 学 ”、“ 性 理 学 ”、“ 道 学 ” 以 及“ 心 学 ”。 后
Neo-Confucianism 适 应 了 孟 子 和 佛 教 的 教 义 来 其 他 华 裔 学 者, 如 刘 子 健、 成 中 英、 杜 维

143
学术争鸣 中国翻译 2022年第4期

明 等 都 认 为 该 词 指 的 是 理 学, 如 刘 子 健 在 其 了 儒 家 传 统 在 宋 代 的 发 展 新 阶 段, 并 作 为 一
著 作 中 称,“Neo-Confucianism” 这 个 词 的 个当代术语见证了儒家传统语重新定义和诠
本义就是西方文学中用来指代朱熹学派的思 释(Tillman,1992、1994;de Bary,1993、
想(Liu,1988:43)。 即 使 是 对 这 一 词 考 1994)。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田 浩 近 年 再 次 重 申
据 最 多 的 刘 述 先 也 坦 承“Neo-Confucianism 了 他 对“ 理 学 ”、“ 道 学 ”、“ 新 儒 学 ” 以 及
也 变 成 了 英 译 宋 明 理 学 的 专 门 用 语 ” “Neo-Confucianism” 的 观 点。 他 称, 这 些
(2017:71)。 概 念 的 用 法 需 要 得 到 进 一 步 的 梳 理, 他 希 望
( 二 ) 西 方 学 者 对 Neo-Confucianism 一 用更加细致具体的方式看待儒学内部的不同
词的解释 圈 子、 团 体 或 谱 系 等, 并 以 此 来 增 强 研 究 和
Neo-Confucianism 是 西 方 根 据 中 国 思 论 著 中 的 清 晰 程 度, 因 为 现 在 显 示 出“ 主 流
想 创 造 的 词 汇, 虽 然 在 使 用 过 程 中 出 现 过 学者内部对于 Neo-Confucianism 意义和内涵
不 同 解 释, 但 基 本 接 受 和 认 同 其 是 以 朱 子 有着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甚至认为
学 为 主 体 的 理 学 或 道 学。 如 有 文 章 称 Neo- 由清代耶稣会士使用的专称程朱思想的 Neo-
Confucianism 这 个 词 有 多 种 阐 释, 主 要 还 Confucianism 这一术语最初具有贬义(田浩,
是 指 程 朱 理 学(Ch’eng-Chu School) 这 个 2019)。
晚 近 中 华 帝 国 最 重 要 的 思 想 流 派(Hellmut, 令 人 欣 喜 的 是, 新 世 纪 以 来 西 方 学 者
1965);墨子刻则强调,这个源于西方的名词 基 于 对 朱 子 学 内 容 及 宋 代 历 史 的 考 察, 对
有时用来指整个宋代企图复兴儒学的思想运 Neo-Confucianism 一 词 的 阐 释 也 基 本 达 成
动,但更经常严格指代黄宗羲所称的“理学” 一 致, 都 比 较 认 同 是 指 朱 子 学, 既 有 广 义 的
和 李 贽 所 称 的“ 道 学 ” 精 神 运 动(Metzger, 朱 子 学, 即 宋 明 理 学, 也 有 狭 义 的 朱 子 学,
1977:52)。 即 朱 子 本 人 的 思 想 学 说。 如 澳 大 利 亚 学 者
然而,进入 90 年代后,对于这一术语的 梅 约 翰 指 出, 在 英 语 中,“New Confucian”
解 释 出 现 了 一 次 较 大 的 争 论, 争 论 的 两 方 分 一 词 应 与“Neo-Confucian” 区 别 开 来, 后
别 是 田 浩、 狄 百 瑞, 两 人 均 是 美 国 汉 学、 朱 者 特 定 指 的 是 宋、 元、 明 时 期 的 儒 家 思
子 学 研 究 的 专 家, 在《 东 西 方 哲 学 》 杂 志 想 家 ( M a k e h a m , 2 0 0 3 : 2 ); 而 Neo-
前后 3 年发表了 4 篇文章对这个词的使用 Confucianism 指 的 宋 代 重 新 发 明 儒 家 思 想
进 行 论 争, 争 论 的 焦 点 在 于 田 浩 认 为 Neo- 的 士 人 运 动, 同 时 也 指 从 宋 到 清 的 具 有 类 似
Confucianism 一 词 的 含 义 实 际 上 是 模 糊 不 清 思 想 的 哲 学 家(Makeham,2018:1)。 日
的, 每 一 个 研 究 者 所 指 的 内 容 都 不 一 样, 狄 本 学 者 Yoshio 认 为,Neo-Confucianism 关
百 瑞、 陈 荣 捷 的 使 用 不 恰 当, 应 该 用“ 道 注 的 是“ 理 ” 如 何 将 自 然 和 人 联 系 起 来, 这
学 Tao-Hsueh” 来 指 代 宋 代 儒 学, 并 从 历 史 与 艾 默 生 主 义(Emersonianism) 非 常 相 似
背 景、 哲 学 义 涵 等 方 面 分 析 了 如 何 对 宋 代 儒 (2014:5)。 当 代 美 国 朱 子 学 研 究 专 家 安 靖
学 进 行“ 正 名 ”。 狄 百 瑞 则 主 要 从 历 史 视 角 如 也 称,Neo-Confucianism 并 不 是 哪 个 词
进 行 说 明, 指 出,Neo-Confucianism 事 实 的 翻 译, 使 用 这 个 词 指 的 是 影 响 中 国 和 东
上 将 连 续 性 与 断 裂 性 结 合 起 来, 忠 实 地 反 映 亚 八 百 余 年 的 宋 代 儒 学 思 想 复 兴(Angle,

144
2022年第4期      中国翻译 学术争鸣

2017:1)。凡此种种,都表示西方学者与华 或“宋明理学”。虽然理学或宋明理学是传统
裔 学 者 对 于 Neo-Confucianism 一 词 的 解 释 儒 学 在 宋 明 时 期 的 新 阶 段 和 新 发 展, 但 是 在
正逐步趋向一致。 中 外 历 史 上 都 有 对 它 专 有 的 术 语 称 谓, 这 也
是 中 国 自 身 一 种 影 响 中 外 的 哲 学 体 系。 所 幸
四、Neo-Confucianism 之文化回译 的 是, 我 们 看 到 个 别 学 者 的 准 确 认 识, 如 王
文化回译是将用 A 国语言创作的有关 昌 伟(Chang Woei Ong) 对 包 弼 德(Peter
B 国 文 化 的 作 品 翻 译 为 B 国 语 言( 梁 志 芳, K. Bol)Neo-Confucianism in History 一书的
2013),通过文化回译,从而让读者透过“他 中译本就为《历史上的理学》(浙江大学出版
者 ” 的 眼 睛 去 审 视 自 我、 反 省 自 我, 对 自 我 社,2010); 另 有 河 南 大 学 的 侯 建 在 其 博 士
形 成 新 的 认 识( 胡 翠 娥,2018)。 从 前 文 对 论 文《 推 而 行 之:< 中 庸 > 英 译 研 究 》 中 认
Neo-Confucianism 的 溯 源 和 流 变 分 析 来 看, 为, 宋 明 时 期 对 儒 家 的 复 兴 被 称 为 是“Neo-
诸多海外汉学著作对其回译都没有进行充分 Confucianism”,由于朱熹将张载、二程等人
文 本 考 证, 而 是 不 自 觉 地 将 其 译 为“ 新 儒 思 想 集 大 成 并 归 纳 于“ 理 ” 的 有 机 体 系 中,
学”,这对于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产生了不利 因 此,“Neo-Confucianism” 也 被 称 为“ 理
影响。 学 ”(School of Principle)(2013:140)。 这
文化回译牵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 里, 侯 建 也 是 通 过 对 该 词 的 内 在 含 义 进 行 演
寻 根 溯 源 的 文 本 考 证, 即 需 要 考 证 两 种 语 言 绎, 结 合 历 史 语 境, 对 这 一 术 语 背 后 的 哲 学
在 词 汇、 语 义 和 句 法 内 容 及 构 成 上 的 独 特 含 思 想 进 行 整 体 性 理 解 而 得 出 的 结 果, 如 此 做
义, 分 析 两 种 文 本 相 互 转 化 过 程 中 的 对 应 关 法和译法是值得“文化回译”学习和恪守的。
系。 卢 睿 蓉 在 其 博 士 论 文 中 曾 有 一 小 节 阐 述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上 述 两 个 例 子 中, 王 昌 伟 是
过“‘ 新 儒 学 ’ 之 辩 ”, 对 Neo-Confucianism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教 授, 曾 在 美 国 哈 佛 大 学 获
一 词 的 使 用 做 过 简 要 回 顾, 也 指 出“ 对 于 得 博 士 学 位, 谙 熟 东 西 方 文 化; 侯 建 是 专 研
这 种 多 样 性 的 理 解, 最 好 的 方 法 就 是 回 到 历 翻 译 的 博 士, 他 们 的 译 名 体 现 了 对 可 能 产 生
史 场 景 中 去, 从 历 史 脉 络 中 探 究 思 想 文 本 的 误 解 和 失 真 的 一 种 文 化 自 觉, 具 有 去 伪 存 真
实 际 意 义, 撇 开 画 定 的 预 设, 以 开 放 的 心 态 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去 拓 宽 研 究 领 域, 从 而 拓 宽 了 宋 代 的 思 想 世 陈寅恪曾表示,“尝谓自北宋以后援儒入
界。”(卢睿蓉,2011:144)遗憾的是,她自 释之理学,皆‘格义’之流也。”(2001:173)
己 对 该 词 采 取 的 回 译 还 是 使 用 了“ 新 儒 学 ”。 西 方 所 创 造 的 Neo-Confucianism 一 词 是 用 于
后 来, 陈 仙 呼 吁,“ 应 该 根 据 我 们 所 描 述 的 专指北宋以后的中国思想学说,也是理解朱子
历 史 场 景, 从 更 广 阔 的 视 角 和 所 应 用 的 研 究 学 的 关 键 术 语, 在 对 其 回 译 时 要 先 进 行“ 格
方 法 来 决 定 是 否 采 用 新 儒 学 一 词。”(2016: 义”,这样才可以“正名”,因为“严肃的学术
125)但是,她也没有提出应采用什么词来对 著 作 术 语 翻 译 的 首 要 原 则 应 为‘ 名 副 其 实 ’,
其回译。 术语的译名要同术语所包含的概念和内容相
综 合 上 述 词 源 和 流 变 的 考 查 可 见,Neo- 符, 不 会 引 发 歧 义, 更 不 会 有 反 义。”( 胡 翠
Confucianism 的 回 译 对 应 词 应 该 是“ 理 学 ” 娥,2020)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朱子

145
学术争鸣 中国翻译 2022年第4期

学的中外交流正处于一个大好时机,无论是对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朱子学在英
外英译还是对内回译,都需要先在准确性上下 语 世 界 的 翻 译 研 究 ”( 编 号 15BZX051)、 江 西 省
功夫,让朱子学“走”得名正言顺,真正承担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社会学视域下的陈荣捷朱子
起人类文化沟通的重任。 学翻译研究”(编号 YY19112)。

参考文献│

[1] [ 日 ] 吾妻重二著 . 傅锡洪等译 . 朱子学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94 (1): 143-144.
想的展开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6] de Bary, Wm. Theodore. The Uses of Neo-Confucianism: A
[2] 《哲学译丛》编辑部 . 英汉哲学术语词典 [Z].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Response to Professor Tillman[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93
出版社,1991. (3): 541-555.
[3] 曹 明 伦 . 英 译 汉 的 若 干 基 本 原 则 [J]. 中 国 翻 译,2004(1):90- [27] Fung, Yu-lan & Bodde, Derk (eds.).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92. Philosophy[M]. New York: Free Press, 1948.
[4] 陈 来 . 宋 明 理 学( 第 二 版 )[M]. 上 海: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8] Fung, Yu-lan & Hughes, E. R.(trans.). The Spirit of Chinese
2004. Philosophy[M].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 1947.
[5] 陈荣捷、张加才、席文 . 新儒学的术语解释与翻译 [J]. 深圳大学学 [29] Hellmut, Wilhelm. The Reappraisal of Neo-Confucianism[J]. The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52-56. China Quarterly, 1965(23): 122-139.
[6] 陈仙 . 英语世界的书院研究 [D]. 长沙:湖南大学,2016. [30] Hocking, William Ernest. Chu Hsi’s Theory of Knowledge[J].
[7] 陈寅恪 . 金明馆丛稿初编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36(1): 109-127.
2001. [31] Huang, Siu-chi. Essentials of Neo-Confucianism: Eight Major
[8] 狄百瑞、梁涛、雷蕾 . 宋明新儒学与人权 [J]. 国学学刊,2013(1): Philosophers of the Song and Ming Periods[M]. Westport and
105-111+144.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9.
[9] 方克立 . 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2] K a k u z o , O k a k u r a . T h e A w a k e n i n g o f J a p a n [ M ] . N e w Y o r k :
1977. Century, 1904.
[10] 侯建 . 推而行之: 《中庸》英译研究 [D]. 开封:河南大学,2013. [33] Liu, James T. C. 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11] 胡翠娥 .“人文主义”还是“人道主义”?——从白璧德新人文主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M]. Cambridge, Mass.:
义思想的译介论学术著作中的术语翻译 [J]. 中国科技术语,202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4):69-75. [34] Liu, Shu-hsien. Neo-Confucianism: from Cheng Yi to Zhu Xi[A].
[12] 胡翠娥 . 从“文化回译”看《天主实义》中几个重要术语的英译—— In Mou, Bo (ed.).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C]. London/New
兼论托马斯·阿奎那的上帝论和人性论 [J]. 中国翻译,2018(4): York: Routledge, 2009.
87-95. [35] M a k e h a m , J o h n ( e d . ) . T h e B u d d h i s t R o o t s o f   Z h u X i ’ s
[13] 金岳霖 . 形式逻辑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Philosophical Though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 梁志芳 .“文化回译”研究——以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大地》的 2018.
中译为例 [J]. 当代外语研究,2013(8):51-55+77. [36] Makeham, John. New Confucianism: A Critical Examination[M].
[15] 刘述先 . 冯友兰与“新儒学”[J]. 二十一世纪,2001 :135-138.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16] 刘述先 . 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 [M]. 北京:中华书局,2017. [37] Metzger, Thomas A. 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eo-Confucianism
[17] 陆谷孙主编 . 英汉大词典(第二版)[Z].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and China’s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M]. New York: Columbia
2007. University Press, 1977.
[18] 卢睿蓉 . 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多视角考察 [D]. 杭州:浙江大学, [38] Mungello, David E. Curious Land: 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2011. Origins of Sinology[M].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1989.
[19] 潘文国 . 从“格义”到“正名”——翻译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一 [39] T i l l m a n , H o y t C l e v e l a n d . A N e w D i r e c t i o n i n C o n f u c i a n
环 [J].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2017(5):141- Scholarship: Approaches to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147+177.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ueh[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0] 田浩、徐波 . 宋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3): 455-474.
2019(1):14-22. [40] T i l l m a n , H o y t C l e v e l a n d . T h e U s e s o f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21] 魏伟森 . 一个被忽略学者所留下之不可磨灭印记:汉学诠释学之 Revisited: A Reply to Professor de Bary [J]. Philosophy East and
重构 [J].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8(3):131-152. West, 1994(1):135-142.
[22] A n g l e , S t e p h e n & T i w a l d , J u s t i n .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A [41] Yoshio, Takanashi. Emerson and Neo-Confucianism: Crossing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7. Paths Over the Pacific[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23] C h a n , W i n g - t s i t .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N e w I d e a s i n O l d [42] 郭齐勇 .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 [Z/OL].( 2016-09-11)[2020-09-24]
Terminology[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67(1):15-35.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911/c40531-28706506.html
[24] Chan, Wing-tsit. Review work[J]. Pacific Affairs, 1948 (3): [43] 李秀伟 . 新儒家谱系及其理论 [Z/OL].( 2014-09-14)[2020-09-24]
300-301. http://www.cssn.cn/zhx/201409/t20140917_1330586.shtml
[25] de Bary, Wm. Theodore. Reply to Hoyt Cleveland Tillman[J].

作者简介  赖文斌,博士,南昌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宋明理学翻译、翻译史。
胡翠娥,博士,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翻译史、中西文化交流。
作者电子信箱  13707034113@163.com;hce1970@126.com

146

You might also like